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对标世界一流做精做深产业链重写本

对标世界一流做精做深产业链

我是一名80后海归博士,为惠州市天鹅计划领军人才,是广东省化工学会科普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于2014年在荷兰获得博士学位,经过一番慎重考察后,选择了入职位于大亚湾区的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惠州正加快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我建议:石化产业布局要更精细化,做好细分领域的产业集群。大亚湾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级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应做精做深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化学品、聚酯新材料和生物材料,实现差异化发展。比如,可以发挥临深优势,承接深圳、广州等地有差异化的高端特种新材料产业,并将其做成产业集群;大亚湾西区已有电子、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基础,可以对这些产业进行进一步优化,集中某一领域做大做强。人才政策要更加灵活,更多地考虑如何留住人才。人才一方面靠引进,一方面靠培养。随着惠州产业布局更加清晰,对人才的引进要更加精准。人才不一定只考虑工资待遇,有的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发展的平台、前景以及环境,政府及用人单位可以柔性引才。要更加重视对石化产业的公益服务和科普宣传。随着大亚湾石化产业做大做强,公益服务和科普宣传应更加重视,更好地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口述:晏金灿整理:记者匡湘鄂【来源:惠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错误

惠州学院发展新模式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强国中国梦

肖定书(左)介绍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孵化企业生产的保暖背心。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摄元旦前后袭来的几波寒潮,让惠州人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各种“御寒神器”也成了许多人的必备之物。记者日前从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获悉,2020年该院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项目培育与企业孵化相结合的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模式,颇有成效。该院与孵化企业成功实现将远红外发热电浆应用于导电织物与导电发热柔性膜,并进一步开发出暖腿、护腰、护肩、护颈、背心等个人取暖防护用品。目前,这些“保暖神器”已进入中试并实现小批量生产销售。■成果转化培育孵化企业 开发生产保暖产品与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院长肖定书见面,她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并以多年的教师职业素养,尽可能地向记者详细介绍情况。采访过程中,她那希望研究院突破现状、获得更大进步的热切之情时时溢于言表。“2020年,我们也算小有收获,努力没有白费。”肖定书开心地说。在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肖定书向记者展示了研究院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几款“保暖神器”——“折叠式暖腿宝”“远红外背心”和“电护腰”。这几款保暖产品与市面上已有的产品外观上大同小异,但其关键发热材料是研究院开发的电热纺织品和柔性导电发热膜,可以替代韩国进口的同类产品。肖定书介绍,这些保暖产品都是研究院与其孵化培育企业——惠州市碳纳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生产的,该公司2020年8月入驻大亚湾科创园区。这些保暖产品,其核心部件是纺织品里面的碳纳米管发热膜和发热纤维,而发热膜和发热纤维所用的核心技术就是该研究院研发的先进材料涂层。目前,这几款产品都已经实现小批量生产销售。“前些天寒冷时,我用了这款保暖背心,保暖效果很不错。”肖定书表示,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是一家应用型研究院,目前正在探索一条适合研究院发展的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培育、企业孵化等方式,进行项目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鉴于此,我们希望以项目培育、企业孵化为抓手,通过共享研究院平台、孵化企业自主经营为主导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探索出适合研究院的发展模式。”据介绍,除了与企业合作实现电发热材料成果转化,该研究院研发的抗静电耐磨填料/涂料、抗静电浆料、抗静电地坪和抗静电电子包装材料,也正通过与下游企业合作,进行试生产。此外,研究院还与三家企业联合组建了新型建材联合开发实验室、氢能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联合开发实验室和特种橡塑材料联合开发实验室,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月月出新品,年年上平台”,展望2021年,肖定书信心满满。她表示,今年研究院将继续充分利用共享平台和创新团队优势,在产业链上孵化更多项目和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系列化、功能化,如延伸拓展电发热材料在个人可穿戴防护产品中的应用,以及抗静电、隔音绝热材料在办公家居中的应用,为人们打造节能环保、温暖舒适的办公家居环境。■建设成效基本完成研究院平台架构搭建惠大化工研究院是由惠州学院与大亚湾区合作共建的地方政产学研机构,于2017年12月在大亚湾科创园注册成立,2018年11月正式启动运行。“智能制造、先进制造必须解决材料问题,其中材料表界面不仅是对材料的保护与装饰,更重要的是实现产品高性能化、功能强化,是材料集成创新应用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肖定书解释,如当下炙手可热的5G材料,其高频特性使其对材料的导电、导热、导磁、柔性等性能提出新要求,而“涂层与表界面工程技术”正是使材料性能达到要求的最重要手段。“研究院以‘先进材料涂层与表界面工程技术开发’为主导,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平台架构搭建。”肖定书介绍,目前,研究院建有材料合成实验室、功能涂层/功能膜开发实验室和表界面工程技术开发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为进一步打造各类创新平台、工程中心与实验示范基地奠定了牢固基础,也为提升团队与大亚湾石化产业的切合度及为相关行业、企业开展科研服务的能力提供载体。据介绍,围绕“先进材料涂层与表界面技术”研究方向,目前该研究院已形成了精细化学品与高分子材料开发团队、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开发团队等5支科研创新团队。2020年,该院申请的惠州市“先进涂层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先进涂层与表界面技术开发团队”和广东省教育厅“先进涂层与表界面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已获批立项。此外,纵向项目立项9项、横向项目1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项、培育孵化企业2家,与16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相关新闻3家高校研发机构进驻大亚湾科创园据了解,目前进驻大亚湾区科创园的高校研发机构共有3家,分别是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惠州产学研基地和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2020年,大亚湾区科创中心继续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中大惠州研究院纪红兵教授领衔的仿生催化烃类氧化转化的关键技术研究团队通过了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化石能源领域团队引进论证。该院承担6项科研项目,其中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烷烃脱氢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工程应用示范》立项金额1600万元。纪红兵教授团队的仿生催化技术成功转让到企业,项目总金额1500万元。该院“精密设备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获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第十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惠大化工研究院该院获批惠州市“先进涂层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工程中心、省教育厅“先进涂层与表界面技术开发团队”、省教育厅“先进涂层与表界面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申报相关项目20项,纵向项目立项9项,横向项目1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项、培育孵化企业2家,与16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实验室3家,引进2名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惠州产学研基地承担4项横向课题,完成“蓝火计划”(惠州)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开发新产品6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与深圳韦格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聚氨酯工程技术中心,并与多家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惠州日报记者 匡湘鄂 实习生 罗蔚)【来源:惠州文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草木遂长

惠州:十四五“期间将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体系

大亚湾石化区。记者王建桥通讯员王春水摄(资料图片)惠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到2025年,惠州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惠州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加自豪、更加愉悦的美好生活。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必须着力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惠州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强力聚集,成功引进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中广核核电、恒力石化等大项目,高标准谋划建设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为惠州经济发展积蓄了澎湃动能。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指出,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蓝图,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必须要实现年均7%以上的增长。这是行业面临的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崭新的发展机遇。面向巨大的市场需求,大亚湾石化区作为我国重点建设的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之一,惠州如何把握“十四五”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新机遇,奋力迈向世界级,助力实现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定下的“硬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机遇一: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市场制高点李寿生认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十四五”规划一系列发展机遇中,最重要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决于行业高端技术的创新能力。运用高端技术将化工原材料转化为高端产品,这样的例子在惠州并不少见。利用中海壳牌公司产生的石化废气,惠州凯美特气体公司可以生产高纯度的食品级二氧化碳;科莱恩大亚湾工厂可以生产出药用级别的原料药及辅料药,实现从化工品向高端医药产品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去年12月3日,大亚湾创新投科创一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并投资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维尔科技是一家生产新型智能家居产品的企业,2019年成功进入小米供应商体系,去年实现小米扫地机量产。如今,维尔科技已迈出上市步伐。科创一号基金则由惠州大亚湾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该公司是大亚湾区属国有创投平台,专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疗、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投资,致力于通过孵化、加速、基金、股权投资等“组合式”服务,扶持本土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据统计,我国2018年化工新材料产量约2210万吨,自给率约65%。每年我国石油化工贸易逆差高达3000亿美元,产业发展蕴含巨大空间。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在国内化工市场上抢占制高点。惠州不仅实现产品“隔墙供应”,更注重打造“产业基地+创新基地”,让更多科研机构和落户企业以实体化、法人化运作,让他们扎根惠州,实现科研本地化。“科研要真正落地,有短期的成效与长期的规划,短期内实现并不难,重要的是政府如何把握长远,这才是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校长纪红兵认为,我国正大力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下,国家更加意识到在新材料上必须要有自主产品,而且必须做到走在国际前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于静参与了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的产业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于静认为,惠州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大亚湾石化基地提供原料;二是惠州新材料产品可以面向华南市场,甚至东南亚市场。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惠州在行动。去年12月13日,以“新材料·新平台·新机遇”为主题的首届“东江”化工新材料产业论坛在我市举办,来自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为惠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化工新材料领域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探索新方向、激发新动能。业内专家认为,论坛的举办有助于推进惠州及周边地区石化、电子、能源等化工新材料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政府、高校、企业与相关行业的交流合作,分享化工新材料前沿科技成果,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机遇二:化工园区培育一流企业和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在“十四五”实体经济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进程中,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和化工园区,是石化行业跨越发展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新机遇。去年召开的“2020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发布了“2020中国化工园区30强及潜力园区10强”名单,大亚湾石化区连续两年蝉联第一。目前,大亚湾石化园区有91宗项目落户,总投资约2300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壳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科莱恩、三菱化学、LG化学、恒力等一批世界知名化工企业进驻,基本建成“优等生俱乐部”。“聚集行业巨头是世界级石化园区得以发展壮大的普遍规律。”大亚湾区石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大亚湾区安全生产首席顾问蒋兴镛分析认为,行业巨头聚集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投资,更重要的是,借助行业巨头产生的“虹吸效应”,可以吸引更多中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从而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事实上,吸引一大批行业领头羊企业进驻,成为大亚湾石化区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支撑。然而,光有“月亮”,少了“星星”也不行,在加快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还需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湖南宇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助理湛明认为,要加大对中下游企业的引进,尤其是根据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特点进行相关企业的引进,并尽快对相关政策开展研究,加大扶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化工园区是未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战略方向。“十四五”化工园区规划提出,要重点培育65个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其中包括泛大湾区石化产业集群。地处泛大湾区石化产业集群的惠州,如何抓住化工园区培育的新机遇,加快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纪红兵认为,石化能源是“大进大出”产业,对港湾和码头要求很高,对周边发展海洋经济也能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惠州要抓住湾区发展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产业发展优势,规划布局综合港湾与产业港湾,带动整个“惠州湾”的全新打造。蒋兴镛指出,大亚湾石化区虽然有690万吨的乙烯产能,并且处在世界石化产业基地的第一梯队,但高端产品匮乏、聚烯烃产品牌号少、产品附加值低是该石化园区一直有待提升的短板,只有在下游产业链完善后,石化园区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最大。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大亚湾石化区发展的重点,要重点关注石化下游产业的引进,成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中具备最完善产业链的石化产业基地。机遇三:绿色化工重点发展绿色石油化工,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冬日暖阳普照大亚湾石化园区,埃克森美孚工地旁,火红的勒杜鹃随风摇曳;三棵树公园里,树影婆娑,一幅欣欣向荣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发展图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大亚湾石化区坚持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对标世界一流石化园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仓储物流、管廊蒸汽、光缆通信、环保、应急和消防等公共工程配套体系。历经20余年发展,大亚湾石化区锚定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成效。综合实力连续7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前列,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2017年,获评国家第一批“绿色园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8年,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0年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大亚湾石化区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蒋兴镛说,随着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乙烯项目、恒力PTA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的落户开工,大亚湾石化区又面临新一轮的大发展。继续坚持“资源集约型、产业集聚型、规模超大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和安全本质型”的发展方针,大亚湾石化区就会始终站在全国三十强石化园区的前列,成为世界上石化园区“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的典范。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服务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对我市石化产业绿色发展有着多年的科研实践。近年来,该院科研团队主攻的绿色化工过程和化工园区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开发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有多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应用。“我们已把绿色石油化工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海波介绍,围绕惠州、大亚湾区核心产业发展,该院将建设绿色化工技术研发中心、环境净化技术研发中心、功能性新材料研发中心,汇聚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建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石化能源方向)、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等研发和产业创新平台,重点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高值、绿色发展的重大难题,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带动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机遇四:对外开放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日前,惠州出光润滑油有限公司举行开业仪式,标志着又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锚定大亚湾。该公司在大亚湾的出光润滑油项目由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投资建设,投资额约7.81亿元,去年7月竣工试产的项目预计年产值可达18.2亿元。“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在这样出乎意料的背景下,惠州工厂得以平安开业,这让我们感到惊叹。”出光兴产社长木藤先生感慨,让他惊叹的“惠州速度”,反映的不仅是石化产业的迅勐发展,更是政府招商引资、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结合石化区产业布局等情况,不断优化石化招商图谱,并依据图谱开展石化产业链招商。”大亚湾区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惠州石化产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大亚湾区结合石化区产业布局、产品市场变化、原料供应、行业技术筛选等关键环节开展精准靶向招商,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事实上,大亚湾对标先进地区,整合招商资源、招商信息“走出去”的步伐不曾停歇。比如,由区主要领导带队组成招商小分队,主动上门精准招商,先后奔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开展项目对接商谈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该区还与中海油、中海壳牌建立招商互动机制,定期更新并通报石化区上游原料及在谈项目情况,共享原料及客户资源。充分利用园区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等资源优势,通过企业之间的渠道推介石化区投资环境,传递投资信息;加强与知名中介机构、石化行业协会的联系合作,努力拓展招商引资途径,筛选符合石化产业定位的高附加值、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石化项目,捕捉潜在投资信息。项目来了,还要高质量服务好项目。为此,我市成立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恒力三个重大石化项目专班,抽调一批石化、环保、安全、工程建设等方面专业人才负责项目建设。依托重大项目专班,搭建起灵活、高效协调机制和指挥平台,提升项目推进效率,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恒力石化PTA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如何让惠州继续发挥产业优势提高开放水平,纪红兵建议,惠州要抓住大湾区发展的有利机遇,规划布局综合港湾与产业港湾,带动整个“惠州湾”产业升级。湛明认为,需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石化产业人才担任招商负责人、顾问、执行人等,制定完善的招商奖励制度等。机遇五:激活链条推进石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升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国内产业链现代化升级,国际供应链重构,无疑给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等“巨无霸”项目落户,惠州正紧锣密鼓地锻造产业链长板,延链补链解决“油头大、化身细、化尾短”的系统性矛盾,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园区,在“双循环”中确立惠州新优势,彰显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目标产业中,众多行业都与石化产业有关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认为,“巨无霸”石化项目的落地,有利于大亚湾实现原料“就地取材、隔墙供应”,与各产业集群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共生发展。引进一个大项目,带来一条产业链,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聚集一群上下游企业,这成为惠州构筑产业链新优势的生动写照。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激活大链条。如今,大亚湾石化区以2200万吨/年炼油、220万吨/年乙烯为龙头,已基本形成上游炼油、中游乙烯、下游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化工产品就地转化率达71%,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85%,为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新材料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和先导,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去年9月15日,位于惠东县白花镇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动工。园区直线距离大亚湾石化区不足10公里,规划面积达30.2平方公里,将通过管道发挥大亚湾石化区的“隔墙供应”原料供应和港口优势等作用,有望成为再造一个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长极的产业大平台。湖南宇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先念认为,发展新材料产业园不仅是惠州自身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所需,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需、国内循环发展所需,能帮助解决卡脖子的材料供应,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材料产品。世界级石化基地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城。新加坡裕廊岛建有化学加工技术中心和化学工程科学院,德国路德维希港化工区拥有130多个实验室。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惠州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石化能源产业创新高地,牢牢占据全球石化产业链高端。“双区驱动”牵引,五大机遇汇聚,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正积极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加速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新闻来源:惠州日报审读:孙世建

达妮卡

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加速崛起

近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与壳牌南海私有有限公司(下称“壳牌”)宣布其增资新建的苯乙烯/环氧丙烷和聚醚多元醇项目(下称“SMPO/POD项目”)正式成功投产。“SMPO/POD项目成功投产,标志着大亚湾向高端化工转型升级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行业专家表示,该项目对于惠州石化产业的强链补链具有重要意义,将带动大湾区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惠州加快塑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优势,今年的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升大亚湾石化区发展水平。随着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等一批石化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个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崛起。●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为惠州石化产业强链补链夜色之下,从高空俯瞰,从湛江东海岛、茂名,到珠江口的广州、惠州,再到揭阳大南海石化基地,灯火璀璨的现代石化产业基地,在广东沿海串珠成链。当前,广东正在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规模大、技术高、推进快,是近年来落子广东沿海的重大石化项目的共同特点。SMPO/POD项目由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壳牌”)投资和运营,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该项目共有六套新建生产装置,分别是一套75万吨/年乙苯装置、63万吨/年苯乙烯和30万吨/年环氧丙烷装置各一套、两套25万吨/年聚醚多元醇装置和一套10万吨/年的聚合物聚醚装置。苯乙烯/环氧丙烷(SMPO)和聚醚多元醇(POD)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其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包装材料、橡胶、涂料、床垫、家具、电子、服装、汽车等行业,将为广东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功能。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海波表示,该项目可为大亚湾石化区下游企业、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供应高品质多元化的生产原料,对于惠州石化产业强链补链具有重要意义,将带动大湾区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助力大亚湾石化区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SMPO/POD项目采用壳牌专有技术。SMPO装置采用壳牌升级版的苯乙烯和环氧丙烷联产工艺,有助于降低设备投资成本、提高装置的生产可靠性、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POD装置采用业界领先的壳牌多元醇技术,这是该技术在中国的首次应用。与传统工艺相比,壳牌专有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装置总体能源利用率和工艺安全水平,并减少碳足迹,为打造环保、安全、高效的中海壳牌工厂作出贡献。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大陆表示,项目的顺利投产将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高端化工产品,更好地促进惠州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稳步推进SMPO/POD项目投产,标志着中海壳牌二期项目的全面成功完成。此前,中海壳牌二期项目其余装置已于2018年全部投产。目前,中海壳牌每年可向客户提供600万吨各种中间和高性能化学品,包括多元醇、乙二醇、聚乙烯和聚丙烯等产品。壳牌化工全球总裁柯博励说,这一里程碑事件体现了壳牌发展高性能化工品业务、向高端客户靠拢的战略。“SMPO/POD项目投产后,我们与中国海油的合资公司中海壳牌将更加高效地向中国客户供应重要的化工产品。这是壳牌、中国海油和惠州市政府三方战略伙伴关系结出的硕果,也是技术创新的力量。”他说。壳牌、中国海油和广东惠州三方的强强联手、高效合作由来已久。2000年,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壳牌)成立。中海壳牌的中方股东为中海石油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其股东为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与广东广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占50%股份;外方股东为壳牌南海私有有限公司,占50%股份。此后喜讯频传,2002年11月1日,当时全国投资额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破土动工;2014年12月,总投资约49亿美元的中海壳牌二期项目开工建设……2020年5月,中国海油、壳牌和惠州市政府签署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造第三个乙烯裂解装置,并在亚洲首次部署壳牌生产线性阿尔法烯烃的先进技术。同时,中国海油与壳牌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将利用壳牌的碳酸二苯脂工艺技术,开发一个商业规模的聚碳酸酯生产装置。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对高水平化工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差异值、高竞争力、高品质等特点,将填补国内高端化工品的空白,满足大湾区对高品质产品的市场需求。目前,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根据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规划,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将于“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大亚湾起点高、发展快。”从2001年来到大亚湾区,大亚湾区石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81岁的高级工程师蒋兴镛曾参与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设,见证惠州石化产业发展历程。从2002年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打下第一桩,到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恒力化工、巴斯夫等行业巨头纷纷抢滩,国企、外企、民企“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如今的大亚湾成为石化行业的投资热土。在大亚湾石化区,出现了两个“巨无霸”石化项目同时施工的壮阔景象:——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总投资100亿美元,主要建设160万吨/年乙烯等装置,2023年一期项目竣工投产的同时,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恒力(惠州)PTA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将建设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两条250万吨/年PTA生产线,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能力强、工艺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等特点。“自去年8月入驻以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惠州市、大亚湾区优良的营商环境。”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感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用心服务。今年春节期间项目也没有停工,为避免春节假期延误项目进度,市、区相关部门还特地组织了码头环评报告书的评审和初步设计,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建设。今年3月,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的主装置区已完成场地平整、强夯、临时用水用电、临时道路、施工围墙、地勘、试装等工作,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完成大部分施工,设备安装基本完成。今年是大亚湾建区30周年。30年来,大亚湾开发区从南海边陲的小渔村、荒草地,成长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居中国化工园区首位。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既是经济任务,也是惠州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东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任务。“加快塑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优势。”今年的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全面提升大亚湾石化区发展水平。今日的大亚湾把自身发展放到更大的坐标系中考量,立足更高站位、提升目标要求。今年4月初,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工作会议召开。“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规律,推动资源向园区集中、精力向项目集中、人才向产业集中。”会议要求,坚持“项目为王”,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石化产业规模效益,全力打造大亚湾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在“十四五”期间,随着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等一批石化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个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加速崛起。■记者观察在项目建设中对标世界一流改革开放以来,大亚湾利用毗邻南海和广东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窗口的优势,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高起点布局先进的石化工业。从中外合资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到民营资本投资石化中下游产业,再到外资独资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惠州石化逐渐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三驾马车”同台竞技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目前,大亚湾区现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碳九等产业链。壳牌、巴斯夫、科莱恩、三菱化学、LG化学等世界知名化工企业相继进驻。行业人士认为,惠州石化产业有着多重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拥有优良的港口资源;二是区位优势,惠州基地所生产的多样化、丰富的基础材料,可以应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家电产业、日用化学工业及医药业等相关制造业中;三是管理水平高、技术含量高、环保要求严。产业集聚是石化行业的特点。近年来,国际石化巨头纷纷落子惠州大亚湾区,说明大亚湾石化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形成了集聚效应。大项目建设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大亚湾要以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思维科学谋划,扎实做好各项基础配套和服务保障工作。大亚湾区应以大项目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契机,提供一流营商环境、创造一流服务效率,推动大项目加快建设、早日投产,打造高质量的示范工程。同时,加快石化拓展区的规划建设,做强做精做细石化产业链条;加快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更多原料“隔墙供应”、产品就地转化,加快形成石化区新的比较优势。

西风烈

不唯“帽子” 不唯学历 只论贡献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推动创新发展,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的推动。日前,惠州大亚湾区印发了《大亚湾区关于发挥市场作用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引才育才的十条政策措施(试行)》(下称“人才新政十条”),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评价方式,从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看学历、职称和头衔等,转向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论业绩、论贡献。这份市场化导向人才政策,是全省首个人才工作市场化导向的系统性政策。人才新政十条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引才育才为主,将从人才评价、引进、培育和服务四方面发力,力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王玲 周淑瑜国家级人才数量占全市约三成“博士楼的启动,为大批人才解决了住房之忧。”去年4月30日,在金湾花园人才公寓下,“博士楼”的首批住户之一、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王结祥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喜领新房钥匙,实现了“拎包入住”。高标准打造“博士楼”,为博士、正高等各类人才筹集人才公寓房源68套;打造人才服务阵地,建成“大亚湾区高层次人才党群服务中心”;发放人才服务绿卡,“一对一”精准服务人才……这是大亚湾重视人才工作的缩影。放眼全国,为了争夺人才资源,新一轮“抢人大战”正在各地市激烈打响。在人才争夺战中,大亚湾区谋划颇早,相继出台了《大亚湾区关于引进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暂行办法》《大亚湾区“海纳英才”计划》等文件。自2011年起,大亚湾区就在惠州市率先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科研经费、创业扶持、特殊津贴、住房补贴、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全方位保障和优惠。如今,高层次人才集聚成效逐步显现。目前,全区国家级人才约占全市总数的30%,惠州市“天鹅计划”领军人才占全市的40%。在2019年公布的惠州市第四批“天鹅计划”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候选名单中,全市入选团队总数9个,该区入选团队5个,占比56%。在领军人才方面,全市入选人数17人,该区入选人数13人,占比76%。数据显示,全区共引进培育创新创业科研团队92个,其中入选市“天鹅汇聚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3个(占全市总数的37%),入选区级创新团队78个。近年来,大亚湾区利用社会办学力量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政企共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整合资源引入和发展一批优秀团队项目落户……一系列市场化措施的背后,是对于人才工作的转型探索。过去十年,全国人才工作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各地人才工作蓬勃发展。“我区人才工作也面临着市场化程度不高和临深虹吸效应明显、人才流失较严重等问题。”大亚湾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加快转变思路,促进人才工作市场化转型是出台政策的现实需求。从人才评价、引进、培育和服务发力近年来,大亚湾区在招才引智上不断自我“加压”。去年7月,大亚湾区人才办联合第三方智库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在人才政策创新方面进行探讨。大亚湾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走访了全区54家代表性企业和多个政府部门,学习借鉴深圳、江浙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后,结合大亚湾区实际,起草制订了市场化“人才新政”十条。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此次大亚湾市场化的“人才新政”十条包括建立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市场化人才引进模式、构建市场化人才培育体系、打造市场化人才服务格局等四方面内容,内含引导企业发挥人才工作主体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柔性引才用才等十条措施。在建立市场化人才激励机制方面,引导企业发挥人才工作主体作用,发挥企业HR在引才育才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自主评价举荐人才。比如“每年择优遴选10家人才工作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每家企业10万元资助,给予每家企业HR负责人每人2万元奖励”。在创新市场化人才引进模式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并给予配套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柔性引才用才并给予配套支持;多举措减轻企事业单位引才负担,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引才模式,帮助企事业单位精准搜寻、甄别和引进人才。在构建市场化人才培育体系方面,建立健全市场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多举措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各类人才培育载体。在打造市场化人才服务格局方面,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协助引才、发挥多方优势保障人才安居。比如,“住房主管部门每年按需求建设和筹集相对集中的各类人才安居住房”“要求招拍挂用地规划配建不少于住宅建筑面积10%的人才安居住房”“鼓励企事业单位自行建设、筹集人才安居住房,符合一定要求的,按照1万元/套的标准给予企业建设经费资助,每家企业最高200万元”。据介绍,十条新政共细分为32个政策点,由大亚湾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工贸局、区住建局、区宣教局、区科创中心等六大部门,联合保障政策实施。各牵头部门为每一个政策点都制定了配套指南。打破人才评价方式 调动人才积极性“新与旧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打破人才评价方式。”大亚湾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出台的政策,从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看学历、职称和头衔等,转向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论业绩、论贡献,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开发潜力。该负责人表示,人才新政突出“市场化导向”,破除政府大包大揽做法,设立“人才工作突出贡献奖”、设立“HR俱乐部”、遴选人才工作成效突出企业、给予企业人才举荐权等,强化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是全省首个人才工作市场化导向的系统性政策。与过往不同的是,破除人才取得荣誉后一劳永逸、享受优惠政策的模式,人才新政十条突出“贡献论英雄”。以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及人才对企业的贡献为评价准则,突出不唯帽子、不唯学历、只论贡献的导向,鼓励企业按实际贡献自主举荐人才,激励人才发挥作用。同时突出“竞争性扶持”。人才政策不是普惠性政策,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激发企业和人才活力。在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等环节设置竞争性条件,择优扶持一定数量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此外,调动各类主体引才育才积极性。从企业类型来看,新政覆盖企业的各个成长周期(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进行相应引才育才引导。从人才类型来看,新政涵盖国内外顶尖人才、省市各类人才、技能型人才、名校长、名教师、名医、大学生等范围。■对话大亚湾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建立抓落实重反馈的工作机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人才新政十条出台后,大亚湾区将如何推动各项人才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为此,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大亚湾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南方日报:市场化导向可谓是这次人才新政的最大特点。在具体落实中,大亚湾将如何体现市场配置作用,实现“以贡献论英雄”?大亚湾区人才办:贡献论英雄就是破除以前唯帽子、唯头衔、唯学历对人才进行奖励和扶持的评价模式,结合实际效果和实际贡献对企业和人才进行奖励扶持。具体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看税收贡献,根据企业为经济社会做的税收贡献,按其贡献给予企业人才评价举荐权利。比如政策第二条提到“按上一年度对我区财政贡献增量排名前5名的企业,可自主举荐2名企业负责人或技术团队带头人和2名经营管理人员,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奖励。”二看人才薪酬,因为薪酬可以体现人才为企业做的贡献。比如政策第三条提到的引才奖励“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人才,年度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以上的,按其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30%给予企事业单位引才资助,每家每年最高100万。”三看科技立项,就是以效果为导向,看引才育才的实际成果。比如政策第三条提到“企事业单位引进的科技团队,获得市级以上项目支持的,按资助额度的50%给予配套支持,单个项目最高100万元。”南方日报:如何确保人才政策落实到位?大亚湾区人才办:对于人才新政十条,我们要一手抓好宣传,一手抓好落地。区人才办将会统一制作一套宣传资料,搭建一个共享平台,统筹全区的人才政策宣传,同时各单位配合做好政策解读。人才新政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的试行周期是2年,各单位将统筹联动起来,建立抓落实、重反馈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呼应、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在政策试行落地的过程中,注重倾听各领域人才(企业)的声音,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地落细落实,每一个环节都严丝合缝、衔接顺畅,为大亚湾区人才打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南方日报:大亚湾区人才工作接下来还有哪些举措?大亚湾区人才办:我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的创新研究,2020年率先出台市场化人才新政十条,接下来根据“1+N”的人才工作思路,为全面推进各项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人才工作创新的八大举措。一是对标深圳做好人才工作。深圳的人才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较多先进的工作经验可以参考,我们会加强学习研究,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实际,创新具有大亚湾本土特色的人才工作。二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涉及跨部门协调,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做好统筹和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具体的人才工作任务由各个部门落实,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发挥协同配合作用,共同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三是打造创新人才工作品牌。尽管大亚湾区的人才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擦亮人才工作品牌,缺乏独特性的人才工作举措,或者在人才服务方面有独特的品牌。四是人才政策体系的完善计划。适时出台重点产业的人才专项政策,包括优势产业人才、卫生技术人才、教育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工人才、公共服务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的专项扶持办法,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扶持政策。五是人才载体综合提升计划。目前,大亚湾区没有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落户,高端科研机构和信息技术研发机构数量还比较少,规上企业和高企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扩展,结合我区有限的人才载体数量,要进一步思考人才载体的综合提升方案。六是人才培育的增效提质计划。调动各方面的机构或者企业参与到人才培育中,比如第三方外包合作或者企业建立新型学徒制等。七是多元化人才活动打造计划。成立HR俱乐部、开展高层次人才表彰会、人才联谊、党建引领等一系列活动来提升人才活力。八是人才服务保障优化工程。为更好地留住人才,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多举措保障并解决人才住房、人才子女入学问题。■链接大亚湾区人才新政十条措施引导企业发挥人才工作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自主评价举荐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鼓励企事业单位柔性引才用才多举措减轻企事业单位引才负担鼓励企事业单位培育技术技能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各类人才培育载体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协助引才发挥多方优势保障人才安居■观察眼人才评价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近年来,大亚湾区人才事业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人才与石化、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优势叠加,创业热情不断迸发、高端人才不断落户、科技型企业相继涌现,为发展带来可观的前景。在人才工作上,大亚湾区不断自我加压、不断探索创新。在人才新政中,大亚湾坚持实践导向,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再单纯地对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而是建立人才使用、评价、成长的开放性环境,构建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于引导人才发展、调整人才错位、优化人才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应遵循市场法则,才能“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才能“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笔者认为,大亚湾区还可以通过深化改革清障疏堵,进一步激发活力、完善制度,比如出台重点产业的人才专项政策,推进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等,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直击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打通束缚创新的“堵点”,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大亚湾区必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争当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重要支撑区作出新贡献。

骑兵队

中海壳牌SMPO/POD项目成功投产

昨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炼化”)与壳牌南海私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壳牌”)宣布其增资新建的苯乙烯/环氧丙烷和聚醚多元醇项目(以下简称“SMPO/POD项目”)正式成功投产。据了解,SMPO/POD项目由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壳牌”)投资和运营,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该项目共有六套新建生产装置,分别是一套75万吨/年乙苯装置、63万吨/年苯乙烯和30万吨/年环氧丙烷装置各一套、两套25万吨/年聚醚多元醇装置和一套10万吨/年的聚合物聚醚装置。其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包装材料、橡胶、涂料、床垫、家具、电子、服装、汽车等行业。SMPO/POD项目采用壳牌专有技术。SMPO装置采用了壳牌升级版的苯乙烯和环氧丙烷联产工艺,有助于降低设备投资成本、提高装置的生产可靠性、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POD装置采用了业界领先的壳牌多元醇技术,这是该技术在中国的首次应用。与传统工艺相比,壳牌专有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装置总体能源利用率和工艺安全水平,并减少碳足迹,为打造环保、安全、高效的中海壳牌工厂作出贡献。作为中海壳牌二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SMPO/POD项目的正式投产标志着中海壳牌二期项目的全面成功完成。在此之前,中海壳牌二期项目其余装置已于2018年全部投产。目前,中海壳牌每年可向客户提供多达600万吨的各种中间和高性能化学品,包括多元醇、乙二醇、聚乙烯和聚丙烯。目前,中海壳牌正进入新的发展历程。2020年5月,中国海油、壳牌和惠州市政府签署了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造第三个乙烯裂解装置,并在亚洲首次部署壳牌生产线性阿尔法烯烃的先进技术。同时,中国海油与壳牌还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将利用壳牌的碳酸二苯脂工艺技术,开发一个商业规模的聚碳酸酯生产装置。据了解,目前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根据大亚湾开发区“十四五”规划,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将于“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声音项目投产将更好促进惠州发展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大陆表示,项目的顺利投产将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高端化工产品,也将更好地促进惠州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致力于打造国内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向高端化工转型升级是中国海油炼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对外合作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驱动因素之一。公司将持续深化与壳牌的合作,共同开创中国海油炼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壳牌化工全球总裁柯博励(Thomas Casparie)说,这一里程碑事件体现了壳牌发展高性能化工品业务、向高端客户靠拢的战略。SMPO/POD项目投产后,我们与中国海油的合资公司中海壳牌将更加高效地向中国客户供应重要的化工产品。这是壳牌、中国海油和惠州市政府三方战略伙伴关系结出的硕果,也是技术创新的力量。在此,感谢中海壳牌团队安全实现了SMPO/POD项目的安全成功投产。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海波表示,苯乙烯/环氧丙烷(SMPO)和聚醚多元醇(POD)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SMPO/POD项目投产对整个华南化工品市场甚至是中国化工品市场的原料供应都是一个非常利好的大事。聚醚多元醇(POD)是一种有机聚合物,是表面活性剂、树脂等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可为大亚湾石化区下游企业、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供应高品质多元化的生产原料,对于惠州石化产业强链补链具有重要意义,将带动大湾区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助力大亚湾石化区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肖定书表示,SMPO/POD项目成功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向高端化工转型升级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高端化工产品,为大亚湾石化做长做强化工产业链提供了成功典范。中海油在亚洲首次部署壳牌生产线性阿尔法烯烃的先进技术,其生产的聚苯乙烯系列从普通聚苯乙烯向高端特种聚苯乙烯转型,极大提升产品性能。中海壳牌推动产品向高性能化、生产工艺绿色节能化方向发展,极大地推动大亚湾世界一流绿色石化基地建设。来源:惠州日报(记者 欧阳德辉 匡湘鄂 李向英)审读:谭录岗

性分

惠州市科技工作者获评全国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

近日,2020年度“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落幕,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创建人纪红兵教授获得“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纪红兵长期致力于化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工产学研之路。同时,纪红兵心系石化产业,致力于搭建科技知识传播平台,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有效消除了社会大众“谈化色变”“化工猛于虎”等误解和恐慌,在化工创新、科普传播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据了解,此次评选于去年4月启动,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展开,经过严格评审,共有269人入选。(惠州日报讯 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 林泽灏)【来源:惠州文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芸芸众生

大亚湾石化产业链 助力战疫

南海之滨,大亚湾畔。在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车间里,刚生产出的聚丙烯颗粒被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封装,这是生产口罩用的无纺布的原料……一幕幕火热的生产现场,昭示着春天的来临。连日来,从上游的炼油、到乙烯等基本原料生产,到中下游的化工产品制造,大亚湾区石化全产业链发力,在多个领域助力疫情防控物资加快生产。春节不停产保障油品供应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油品供应成为大众所关注的问题。自春节以来,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下称“惠州石化”)一直保持着生产。厂内,设备运作;厂外,保洁人员提着消毒喷嘴,对中控室、各外操室及海油大厦、惠炼家园等人员聚集场所进行消毒。“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维持生产装置平稳运行,保障油品和化工品供应。”该公司总经理赵岩介绍,石化行业有其连续生产的行业特点。每逢节日,领导班子和一线员工坚守岗位,确保安全生产。今年的情况更为特殊。疫情发生以来,惠州石化全力以赴落实防控工作。春节期间,共计加工原油53.5万吨,向市场稳定供应成品油30.32万吨、民用液化气2.5万吨,有力保障了油品安稳供应。在疫情“大考”中,大亚湾石化从上游的炼油产品,到中游的化工原料,再到下游的化工产品,全产业链发力助力战“疫”。持续生产保障聚丙烯供应目前,口罩成为医护人员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民众出行等的重要防护装备。然而,一只小小的口罩生产,沿着供应链进行追溯,需要包括聚丙烯、无纺布、喷熔设备、包装机等上下游产业链支撑。“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会极大影响口罩的量产。”行业人士表示,目前下游口罩生产增长迅速,上游聚丙烯的产能尤为当重要。在大亚湾石化区,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壳牌”)同样春节不停工。这座全国规模最大的乙烯生产企业,保持着满负荷生产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等产品。其中,聚丙烯(PP)是生产口罩及防护服的关键原材料,聚乙烯是医用包装的生产原料。面对突发的疫情,中海壳牌各生产装置和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确保一期、二期所有生产装置春节期间实现满负荷生产。据统计,仅1月20日至2月4日,该公司累计生产上述产品2.6万吨。同时克服物流、车辆等困难,将产品及时送抵多家生产抗疫物资的客户工厂。保障抗疫防控物资原料供应“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惠州兴达时刻待命,努力克服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困难,全力保障抗疫防控物资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惠州兴达石化工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朱建军表示。该公司生产的可发性聚苯乙烯(EPS)产品,是用于医用药品和器材包装的生产原料。自2月7日复产以来,兴达石化迅速进入状态,仅2月8日至2月16日就累计生产可发性聚苯乙烯产品3500吨。不少企业默默地为疫情防控物资的生产贡献力量。如乐金化学(惠州)化工有限公司保持连续生产,生产ABS专用料和高档通用料产品,是医疗器械的生产原料;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开足马力集中生产民生用品、防疫物资所需的上游特种化工产品……近期,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联合孵化企业惠州市绿亚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研制出高效杀菌医用级免洗手消毒液。目前,该产品获得备案和生产许可,进入了生产状态。据介绍,纳微胶囊缓释技术已经在织物、食品等领域取得抗菌应用成果。基于这一技术开发出的高效杀菌消毒液,性能得到了提升,可有效降低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并起到长效杀灭微生物的作用。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诸多行业造成冲击,却未改变大亚湾企业的信心。如惠州宇新新材料有限公司计划在产业链深加工上大展拳脚,年内完成顺酐项目等两大项目的建设投产。该公司总经理刘同华介绍,两大项目投产以后,宇新在大亚湾产值将达到50亿元。截至3月8日,大亚湾石化区化工企业复工率已达100%。岁不寒无以知松柏。面对大考,大亚湾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透过工地上的项目建设、车间里的繁忙场景可见,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半边灵

热烈祝贺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获认定惠州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

点击蓝字关注我好消息!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被认定为惠州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日前,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网站发布了《关于认定名巢科技创意产业园等2家基地为惠州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的通知》,认定名巢科技创意产业园、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壹号)为惠州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我们来看看通知的具体内容吧关于认定名巢科技创意产业园等2家基地为惠州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的通知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事务)局: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做好全省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建设工作的通知》(粤人社函〔2019〕734号)等有关规定,经“报名筛选、资料初审、县区推荐、实地考察、集中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同意认定名巢科技创意产业园、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壹号)为惠州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各县(区)人社部门要积极推进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加强工作指导、日常管理,并做好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被认定的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积极为入驻基地的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配套服务,切实为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者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9年12月20日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背景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广东共青团改革方案关于“加大青年创新创业扶持力度,积极带领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的要求,切实帮助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共青团惠州市委、共青团大亚湾区委于2017年10月始联合筹建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共青团搭平台、校地合作共建、专业运营团队管理”模式建设运营。截至2019年12月,在基地孵化实体17家,毕业实体23家,累计服务40家创业团队,涵盖智能硬件、文化创意、互联网电商、程序开发、电子信息等行业,其中10家团队成功在基地注册为企业,全年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超200人。2018年4月时任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李敏团市委书记刘航宏时任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詹星市科技局副局长戴俊勇为基地揭牌合作高校目前,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共有汕头大学、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惠州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惠州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双创导师2017年10月起,共青团大亚湾区委员会通过开展“创青春·大亚湾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活动”—“船长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选聘导师,成功邀请了一批国内知名科学家、教授如:专家谭向东教授、孙敬玺教授、弭永利教授、叶伟平教授、专家王太宏教授、省内重点专家如广东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曾准教授,汕头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梁强教授及国内知名成功企业家105多人担任大亚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创投机构目前,与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合作创投机构有:深圳市创新世纪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得彼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香港明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东元古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君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新亿资本等。2018年4月18日基地揭牌仪式当天,基地已有多个项目与创投机构签订逾1000万元的投资协议。梦想从这里开始▼▼▼▼▼▼300个办公卡位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作为大亚湾第一个“互联网+科技”的众创空间,拥有超过150个联合办公卡位和150个独立办公卡位可供使用,所有卡位均配备有网络端口和插座、水、电一应俱全,拎包即可入住!开放舒适的洽谈空间休闲洽谈区里,我们准备了沙发椅,手冲一杯咖啡,坐下让思维尽情延伸,与周围的人一起聊聊日常,谈谈时事,听听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想些什么,偶然闪现的新想法也能成为新的财富。这里也可以举办小型的沙龙交流和商务洽谈,各个领域的创客在此交流想法与创意,创客与客户间也能在惬意的环境下洽谈合作,让思维碰撞出火花。▲创享空间▲彩虹连廊激发创意的会议空间▲多功能会议室▲路演厅装备齐全休闲健身区▲数字媒体工作室▲清宁茶室▲健身房入驻流程1提出申请2提交资料3项目路演4项目评审5签约入驻6孵化加速联系手机:方先生:18923640377电子邮箱:tuanwei5562130@126.com通讯地址:惠州市大亚湾西区龙海三路世纪城8栋2层

渑池会

透过高交会看大亚湾产业蝶变

艾草抗菌喷雾、3D彩色打印、环境功能新材料……近日,有“中国科技第一展”之称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下称“高交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了区内13家科创企业、科研机构参展,带来了一系列最新技术与成果,达成合作意向项目近200宗。从单独推介到组团参展、展区从6平方米的展位到独立展馆、“新面孔”与“老朋友”同台……如此种种,折射出大亚湾区良好的“双创”生态。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之下,创新企业渐成为推动大亚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数量之变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大亚湾区是高交会的“常客”。今年,在展会二楼的高技术服务展区10C04展位,大亚湾区的高新技术吸引了不少的客商和观众。“今年申请参展的企业很多,但因参展限制,最终筛选出13家单位。”大亚湾区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参展单位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5G技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高交会上的“新朋友”,带来的扫地机器人颇受关注。上世纪90年代靠从事模具制造和注塑配件加工起家的维尔科技,没有沉沦在“小富则安”中,而是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DFA(面向装配的设计)、DFM(面向制造的设计)两大核心技术。同时,转型生产扫地机、空气净化器等新型智能家居产品。“这是我们首次参加高交会,希望能与同行多沟通交流。”现场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维尔科技与小米、云鲸建立了合作关系,为352空气净化器提供配件。今年8月5日,维尔科技IPO正式启动会暨中介机构签约仪式举行,标志着维尔科技正式迈出了上市的步伐。“以前在深圳时年年参与高交会,这次是入驻大亚湾区后首次参加。”中科康森瑞特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涛介绍,企业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属企业深圳中科康森瑞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之全资子公司,2018年入驻大亚湾科创园进行孵化。今年,该公司带来了IVD精密微量取样针等新产品。“目前公司生产的取样针在IVD领域广受好评。”张涛表示,今年疫情以来,公司的订单量增加很多。目前,该公司正在拓宽金属毛细管内表面镜面抛光技术在化工、航天航空、科研、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应用。参展企业之变,折射大亚湾区创新创业的氛围。2019年,大亚湾区组织15家企业报名参加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其中2家企业在省赛获奖,4家企业在市第三届“天鹅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近年来,大亚湾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快速增长,比如2018年就新增了23家。去年底,全区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6家,增长17.1%。质量之变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86.8%两瓶水对比,展现黑臭水体的处理效果。这是惠州清水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微生物沉底缓释材料。该公司是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及中科院院士带领多位博士作为技术骨干团队在大亚湾区创立的。“我们从2018年开始参加高交会,前面两年都是展示研发技术和效果,今年已经投向市场应用。”惠州清水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肖前微介绍说,通过参加高交会与相关行业、专家沟通交流,捕捉市场信息,对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方向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领军人物带队,重视研发团队建设和研发经费投入,是大亚湾多数科技企业走向成功的“秘诀”。一批批的优质人才和企业,带着流动的创新基因在加速生长。大亚湾区在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领域拥有一批具有前沿技术的孵化企业,培育了莱佛士制药、银嘉环保等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展位前,3D打印模具和3D打印机很受学生和青年观众欢迎。该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是广东首批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全国唯一一家专业服务于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广东鹰田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孵化的一家创新型企业。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吴东凯表示,公司在工业有机废气治理方面,现已形成高硅分子筛吸附材料、贵金属高效催化材料、工程解决方案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涂料、化工、PCB、印刷等行业。与大型企业自建创新研发机构相比,更多中小企业的创新依靠产学研合作。大亚湾区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引进高校进驻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等一批公共创新平台,为区内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智慧支持。厚植创新土壤,汇聚创新资源。政策日益完善、平台提质升级,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去年,大亚湾区高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22.4亿元,增长23.8%。值得一提的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6.8%、22.4%。产业之变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发展在高交会上,智能家居领域的新型智能锁备受关注,为人们描绘出未来时代的全新面目。惠州市森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体温检测+刷脸门锁、指纹+密码门锁等系列产品吸引了不少客商洽谈。提起大亚湾区,许多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石化”。实际上,大亚湾区正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发展。去年,大亚湾电子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5.4亿元,增长21.8%;汽车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1.4亿元。去年6月,落户大亚湾区的慧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港项目亮相。在一年多时间里,慧聪集团惠州大亚湾项目营业收入已超过50亿元。“当时选择惠州大亚湾区,把总部搬过来,看中的是这里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除了建设慧聪集团总部大厦,还将规划建设两座250米高的双子座大楼,以及中国产业互联网博物馆、大湾区产业互联网城市会客厅、产业互联网孵化器、产业互联网创业园等一系列配套项目。艾草在惠州有着源远流长的药物应用史。在展会上,广东暨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艾草为主要原料研制出艾叶温润精油、红脚艾舒畅油、红脚艾舒缓液、艾草抗菌喷雾等产品,受到不少观众欢迎。暨晴生物已是连续5年参加高交会。“高交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暨晴生物负责人林泽斌介绍,通过参加高交会与专家、消费者交流沟通,能为公司优化产品、提升技术收集更多、更好的意见。“大亚湾区是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好。”林泽斌介绍,成立于2016年的暨晴生物,近年迅速成长,去年从大亚湾科创园孵化“毕业”。目前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专利42项,实现科技转化23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参展高交会之变背后,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日渐清晰。大亚湾区正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