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山手创,遗泽余芳;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中山大学校歌》中山大学,百年名校,立足华南,面向世界。凭借学科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加之中大人的不懈努力,中山大学在谦逊奋进的高校历史长河中挥毫浓墨重彩的画卷。其中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更是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大人砥砺前行、铸就梦想。春华秋实,桃李芬芳。藉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40周年、中山大学地理学创办90周年之际,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会正式成立。中山大学地理学创办90周年大会2019年12月7日上午,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40周年大会与中山大学地理学创办90周年大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梁銶琚堂隆重召开。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薛德升教授主持。开幕式上,中山大学杨清华副校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南非科学院院士、南非开普敦大学 Michael Meadows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第一副主席、德国科隆大学Dietrich Soyez荣休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系1954级自然地理专业本科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度院士(视频)以及中山大学地理系1958级经济地理专业本科生、中山大学前党委书记、中国地理学会前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许学强教授等大会嘉宾先后致辞,并勉励中山大学年轻学子们立志地理事业,树立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投身于中国地理科学建设的行列中。随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谷晓丰书记宣读“颁发中山大学地理学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的决定。△ 中山大学地理学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颁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会成立仪式开幕式当天,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会成立仪式在梁銶琚堂第一会议室举行。校友会旨在进一步加强海内外校友之间及校友和母校、母院之间的联系,凝心聚力,服务广大校友,支持广大校友的事业发展,同时激励校友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共同为母校和母院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谷晓丰书记就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落地等多个面所取得的成绩做了详细的介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会第一届会长:谷晓丰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右)△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黄武忠 中山大学房地产EMBA同学会会长(左三)△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汪力 中房金融地产国际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金融地产教育中心(左)汪力 中房金融地产国际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金融地产教育中心主任(右)黄武忠 中山大学房地产EMBA同学会会△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合影校友的力量是母校建设发展的坚强基石,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历史贡献与受尊敬程度,从本质上说是由其校友决定的。今天,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的诞生,标志着中山大学校友工作拥有了新的起点、新的面貌、新的使命。中山大学一直对校友们的进步备加关注,这种惦念与牵挂历久弥新,从未间断。在此,期待大家在百忙之中回母校走走,一同追忆那激情的岁月,一起憧憬那美好幸福的未来,共同见证这所华南第一高等学府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蒸蒸日上。END
作为学地理的宝宝,你觉得哪些学校的研究生最难考,我们一起盘点一下,排名不分先后!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地理作为专门研究地理的机构,实力很强,院士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刘东升,陆大道,秦大河等院士都在地理所工作。地理所每年的推免率极高,统考名额仅有一两个,所以这直接把很多没有推免资格学校的学生拒之门外了,虽然中科院待遇好,很公平,无奈统考名额太少,没有强大的实力做保障,很难挤进去!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地理学是A+,再加上北京大学数一数二的江湖地位,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学校,再加上绝佳的地理位置,这个学校的研究生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仅有两所师范类985院校中的一所,同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也是A+,和北大一样,拥有极好的地理位置,师范类的佼佼者,难度自然不低!北京师范大学有人说现在非全日制的也是双证了,要不我去考北师大也是不错的,作为寸土寸金的帝都,很多学校,宿舍不够用,所以帝都的很多学校非全是不提供住宿的,需要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以北京的房价,着实不低,让人望而止步!华东师范大学另一所师范类985就是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地理位置绝佳,考研难度不低于北师大,让很多人同样的不敢轻举妄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是211高校,同时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也是3所A+中的一所,南京师范大学的GIS实力很强,同时需要考数学,数学好的同学,又喜欢南京的同学,可以考虑。武汉大学作为网红学校,武汉大学的测绘世界一流,地理学和生态学都是A-,武汉大学作为老牌名校,是很多人的梦想,同时武汉作为一个美食美景很多的地方,也使得很多人对武汉的学校情有独钟。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很有名气呀,而且不考数学,而且是985院校中为数不多的不考数学的院校,可能是不考数学的原因,使得很多人都想去冲一冲,人多了,自然难度就提升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拥有芒果台和各种美食小吃的湖南长沙,湖南师大是211院校,难度不算大,但是不管每年报考人数多少,他都会雷打不动的拿出部分名额来接收优秀的调剂生源,这波骚操作,让本来就很激烈的考研,变得更加激烈。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有实力,还用怕他么?好好复习,初试考高分才是硬道理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位于羊城广州,同样的大城市,同样的211,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211师范高校,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实力一般,但是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和河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都不差,再加上武汉的高校有那么一丢丢傲娇,在众多的报考人数的加持下,难度嘛,自然而然就上来了!华中师范大学以上只是一个参考哦,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好好复习,才能做到百战不殆!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近日公布了今年的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拟录取的23名考生初试成绩全部都是400分以上,初试第一名更是达到了吓人的459分,就连3名候补拟录取考生也全是400分以上,并且其中两人还是420分以上,未录取学生中上400的也大有人在,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复试真可谓是神仙打架。从学科门类划分来说的话,气象学属于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大气科学学科下,每年教育部公布的考研国家先就是根据学科门类来划定的,今年的理学国家线是288。中山大学是985重点院校,又位于广州市,竞争大是正常的,但即使是这样中山大学自主划定的理学复试线为300分,大气科学学院划定的院系复试分数线为340分。所以,如果要想进入一所985院校的复试首先你就要过三个标准线,所报考学科门类的国家线,所报考院校的校复试线以及所报考专业的专业复试线。以中山大学为例,要走到复试这一步你就需要比国家线高出52分,之后才是复试。有的同学认为这种400分一抓一大把是不是因为考试题目比较简单呀,原本我也这么以为的,直到我看了学校发布的复试名单,里面显示每一名参加复试的学生的单科成绩。专业课是学校自主命题我们不好衡量,但是政治和英语科目是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的。考研英语是出了名的难,比六级英语还要难,每年理学的英语国家线才40分,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划定的复试单科线英语也才50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参加复试的同学中英语低于70分的就很少,第一名更是达到了恐怖的91分,每年全国考研英语超过90的人就屈指可数。而他的两门专业课成绩也全都在140分以上,说是神仙打架一点儿也不为过吧。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录取分数如此之高,这么高的分数应该进了复试就稳了吧?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录的都是神仙,又怎么称得上神仙打架呢。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于2015年10月,其前身是1961年创办的中山大学地理学系气象学专业。1979年,中山大学在地理学系气象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气象学系,并开始招收天气动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气象学系更名为大气科学系,增设了气候学硕士点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本科专业。1998年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气象学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今年一共招生43人,其中20人推免,公开招生23人。从学校公布的复试名单上看到参加复试的有106人,复试比达到了4.6:1,远高于平均复试比的1:1.2。复试比这么大,我们再看他的复试内容及计分方式:(一)复试方式1.复试方式:网络远程复试。2.复试总分:复试总分占入学总成绩的50%。3.考核时间:每位考生的复试总时间不少于20分钟。4.考核办法:复试小组通过远程面试的方式,对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逐个考核,考生除了完成复试内容规定的展示和测试环节外,还需当场回答复试小组的提问。复试小组根据考生各个复试环节的表现,评定考生的分数。(二)复试内容复试考核内容由综合评价、外语应用能力测试、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三部分构成。1.综合评价(100分)2.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300分)3.外语应用能力测试(100分)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复试考察的还是相当全面的,涉及到了本科成绩,专业特长,获奖情况,科研经历以及未来的科研兴趣等等多方面。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相加,即为入学考试总成绩,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中山大学的复试满分也是500分,与初试1:1进行相加,最大程度地保留的初试的领先优势,按理说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复试逆袭就很难。很难并不代表不可以,比如初试412分排名26的吴同学,复试之后怎能成绩排名上升到了第21名,成功逆袭。可见,凡事没有百分之百的绝对,尤其这种神仙打架的场面,大家都很优秀,复试淘汰率又非常高的情况下,更是丝毫疏忽不得,不然就会功败垂成。等到调剂之时,少不得又是一番厮杀。
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启用,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五个学院的学生们要搬新家了。至此,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正式形成。所谓“三校区五校园”就是中山大学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五校园就是广州校区南校园、广州校区北校园、广州校区东校园和珠海校园以及深圳校园。图片来自于网络曾经有中山大学的同学吐槽,本来以为和心爱的她考上同一所大学,就可以在一个校园上下课,哪知道还是异地恋。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现在它是中山大学的二级学院中山医学院。1925年,中山先生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后,形成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学校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时,听起来像“双鸭山大学”。许多中山大学的同学,也本着“自黑”的精神,将自己的学校称为“双鸭山大学”,“双鸭山大学”的梗就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图片来自于网络中山大学学科门类覆盖面广,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校之一。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6年组织开展的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50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数14个,表明学校学科总体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中山大学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突出,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统计,学校有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入选学科领域数量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并列国内高校第3位。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有11个,包括哲学,工商管理,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中山大学在人文科学方面出现过很多大师,陈寅恪、冯友兰、鲁迅、郁达夫、郭沫若、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王力、梁实秋等,随便哪一个都赫赫有名。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康乐园与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珞珈山并称三大中国大学最美丽景观。康乐园,是原岭南大学的校园,康乐园内,有一批建于清末民初的建筑物。主要建筑有大钟楼,怀士堂,永芳堂,陈寅恪故居,黑石屋,马丁堂,竹根标本园,英东体育馆,明代乙丑进士牌坊等。到处是孙先生的足迹,历史感浓重,树影婆娑,鸟语花香,环境十分优美。中山大学的食堂种类比较多,除了能吃到正宗的老广味道,也集合了全国各地风味,还有独立的清真食堂,所以在中山大学吃得饱还能吃得香。
一说起广东,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区,在刚公布2019年各省GDP数据中,广东省上半年GDP首超5万亿,雄踞第一。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这个地方的教育水平发展也会非常不错。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广东省研究生院排行榜,给各位考研的小伙伴提供一个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学校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位居国内高校第2位,其中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创建于193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经过8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以工见长。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化学、材料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7个学科进入国际ESI全球排名前1%。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最高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被誉为“中国第一侨校”。学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211工程”,是中国100所首批联入CERNET和INTERNET网的高等院校之一。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体育教育、物理学、地理科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为广东省“211工程”。截至2018年7月,学校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个学科进入QS世界前50名、列全球第45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东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广东省“211工程”院校,省属重点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后海、西丽2个校区,设有27个教学学院,90个本科专业;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6人(含短聘5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国家“111计划”高校,广东省“九五”和“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0所省级211高校,7所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汕头大学汕头大学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也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艺术设计、法学、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两所中医药高校之一,也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唯一一所省属高校。以上就是广东省研究生院排行榜TOP10的名校,你都了解了吗?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在交通与空间中“寻找”生态之路——记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主任工程师朱高儒2021-04-15 10:49:44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原创 作者:记者 薛彩云 梁微“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从小对地理感兴趣的朱高儒,很早便找到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广纳新知,系统学习了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遥感与GIS等理论方法。如果说因为空间,有了地理学,那么对于朱高儒来说,因为空间与交通的结合,毕业后进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工作,找到并坚持了“交通生态”这一研究方向,至今已有9年。在美丽中国建设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征程上,他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学科研究前沿、典型重点区域,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持续深入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共同推动了多项国家规划和政策出台,相关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他还入选了2020年度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事物普遍联系 驱动科研灵感采访朱高儒,刚到办公室坐定,他便开门见山带记者走进了交通生态研究的世界……“交通基础设施在这儿建和在那儿建不一样,这么建和那么建又有不同。”朱高儒称自己的研究是在“寻找”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道路。“地理学以综合性、区域性为特色,以空间化、定量化为手段,这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视角。”朱高儒说。具备地理学专业背景的他,擅长将公路水路交通、生态环境要素、规划建设阶段、国土经济因子等统一到一个系统的框架下,并以“交通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的主题将其联结。把空间适宜性研究引入交通规划布局,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深化景观生态学研究,将宏观效应与微观实验结合分析……“科研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不要给研究设定边界。”朱高儒告诉记者,他不管看到什么,总是在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与交通生态的关联,分析其中有没有科学问题,能不能空间化,能不能定量研究。2015年,朱高儒作为交通运输部第四批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扶贫组成员,挂职阿坝州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两年时间里,朱高儒深入一线,研学交通知识,传播推广公路规划建设和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与技术。这些工作与其他项目整合为“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技术与政策研究”,获得了2020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很幸运和珍惜能身在好的时代和好的平台。”朱高儒说。得益于部规划院对科研的重视和对青年的培养,他近年来攻克了多项复杂难题,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出版学术专著4本,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起草行业标准2项。“做研究的魅力就是刚翻过一座高峰,就会看到下一座;每取得一个阶段性成功,都会化作下一次奋斗的动力。”朱高儒说。工作以来,他在研读文献中获得启迪,在项目研究中提炼论文素材,在边学边干中服务我国交通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渤海等围填海密集区港口群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公路网空间优化与绿色建设。理论与实践互动 重视“微创新”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综合交通网的中长期规划,全体编制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两年时间里,朱高儒作为规划纲要专班骨干全程参与。他不仅按照分工高质量完成了环境影响与约束评价专题研究,还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敏锐认识到交通网络与国土空间的依存关系,创新提出并完成了综合交通基础节点专题,建立县域单元空间要素数据集,分析得到三个级别600多个中心节点,有效支撑了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通道布局。不管是传统项目还是新兴课题,他都在工作中寻找“微创新”的可能性,比如指标量化、方法改进。每当有新方向、新任务,他从不会因为“以前没研究过”“没有创新点”而打退堂鼓,而是把这些新任务当成新机遇,迎难而上。“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朱高儒的学术研究源于大量实践,体现出强烈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川藏公路康定段生态边坡和观景台、国内首条低碳高速公路渝蓉复线、福建东山环岛旅游路、长江港口岸线整合与生态建设……都凝结了他和同事们的集体智慧。面向公路网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他主持的部重点科技项目“三江源地区公路建设规划评估与政策”等研究,围绕在生态敏感脆弱区公路“能不能建、在哪儿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怎么管”等5个问题,首次基于建设必要性和生态友好性创新了公路环境可行性定量分析技术,提出了大型保护地公路建设系统性政策工具包和推进路径,研发了高原公路生态保护关键技术及有关技术政策,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滚动式”研究 做有用的“螺丝钉”“他基础扎实,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善于组织,乐于助人……”作为朱高儒入选部规划院青年科技英才的导师、环境资源所所长徐洪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朱高儒“学霸”的另一面。“不管给他什么任务,他都能拿下,同事们也很信任他。”徐洪磊说,“在单位有难事找高儒、有新事找高儒、有急事找高儒”成为大家的共识。踏入交通生态研究后,他总想比别人多学一点,经常出差在外。而通常他研究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艰苦,他以求真务实精神和实现社会价值为追求,乐在其中。“调研和学习总会给我带来新的启发。”朱高儒介绍,博士期间,他就开展了海岸带环境变化的研究,工作后,越来越认识到港口在陆海统筹开发保护中的关键作用。2016年,他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渤海港口群填海造陆的综合生态影响与环境调控”,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港口疏浚土以往用于填海实现动态平衡,在围填海禁令后只能远运外海抛泥,可能带来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朱高儒说,“这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希望通过研究推动港口生态建设技术进步和围填海政策优化,支撑港口群可持续发展。”为什么一直关注高原公路和港口围填海?“做项目不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我们的研究是‘滚动式’的,需要持续不断关注学术前沿和行业动向。”朱高儒说,“在典型生态敏感脆弱区研究综合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工作以来,他共参与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负责项目28项,有时手上同时进行的项目有10多个。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结合,新领域项目和传统项目搭配着干,把项目当做论文来做,节假日也在查资料做模型……保持高产出,离不开他勤奋拼搏的精神。时间安排如此满,如何做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朱高儒喜欢钻研,他和爱人在北大结缘,有着共同的学术理想和人生追求。“我们都是一路奋斗过来的,要努力做一颗有用的螺丝钉,做有意义的事。”朱高儒说。“高儒会主动寻找一些对行业发展、国家发展有用的课题。”徐洪磊眼中,朱高儒是一名“自驱型”科研工作者。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入加速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朱高儒立志聚焦“综合交通生态效应与空间优化”研究,优化相关理论和改进关键技术,提出交通网络与生态网络协同发展对策,推动实现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越多发现未知越多,越认识到自身不足。”朱高儒认为,在交通生态科研方面,很多机理、规律都有待研究,才能支撑技术和模型,从而指导实践。他相信,背靠院里、所里的一流平台和创新团队,自己的科研道路能越走越远,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交通强国建设能越来越好。【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原标题:广东各高校陆续开学 中山大学设机器人迎新中新社广州9月12日电 (记者 许青青)9月,广东各大高校迎来开学季。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12日分别举行新生开学典礼。由于是疫情之下的第一个大规模开学季,各大高校在迎新生方面做足了准备。据介绍,中山大学今年迎来18600多名新生,其中本科生7994人,研究生10646人。中山大学在南校园、北校园都安装了测温机器人,为新生高效通行做好准备。为了减少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中山大学还通过设置专门隔离宿舍、购置测温机器人、调整延长食堂供餐时间、引进设置自助售卖设备等方式进行疫情防控。华南理工大学则有6648名本科新生与7093名研究生新生入学。其中,去年启用的“全部新工科学院”——广州国际校区迎来了2613名新生。当中,留学生新生目前报到的有近300人,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越南等。该校表示,因疫情防控的要求,今年迎新最大的不同是不再设立全校性的集中报到场地,而是改为新生到自己所在的学院或宿舍楼办理报到手续。此前,新生在家需连续每日测温,并按要求登录学校微信企业号中的健康状况填报系统,每日准确填报个人健康状况和所在地理位置,同时按要求填报个人到校交通信息。报到当天,新生需提供“华工迎新”小程序的“入校码”及穗康码,按指引在指定门岗排队、扫码验证、测温后入校。南方科技大学早在9月7日就已经开学,是广东最早开学的高校之一。据了解,今年是南方科技大学建校10周年,也是该校历史上新生最多的一年,共有1094名本科生和1463名研究生。这些新同学还包括来自葡萄牙、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34名留学生。但受境外疫情影响,留学生新生暂不来校报到。据悉,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广东高校也于近期陆续开学。【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该专业已经广泛应用到气象、航空、航天、海洋、环境、水利、军队、极地考察等部门,就业去向也不再是单一的国家气象局系统,部队、海洋、环境、水利、极地考察、航天航空等部门也需要大量的大气科学人才,但是由于该专业大多属于体制内工作,收入相对平稳,所以该专业一直偏冷门,开设该专业的大学也仅有12所, 而所有开设大气科学专业的院校统计结果都表明,大气科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就业率在高校各专业中位居前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中船重工724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面深化合作,与航天宏图、墨迹天气、象辑知源、中科三清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8.25%、升学率达33.23%。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6万余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学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学校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现有2个省级一流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管理经济三大学科群。北京大学北大大气科学系的前身是清华大学气象系;1952年并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为气象专业;1958年成为北大地球物理系的大气物理学和天气动力学两个专业,1998年合并为大气科学专业;从2001年5月18日正式成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下辖的大气科学系。本系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系是我国当前大气科学领域唯一的大气科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设置齐全,兼有中韩大气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气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培育大气科学专业人才的摇篮。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是我国现代气象教育的发祥地。 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设立地质、气象、地理三个组,其中气象组成为我国最早的气象学专业;1944年,气象组从地理学系分出,成立国立中央大学气象系,是我国第一个气象学系,1988年气象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设立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建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大气物理学和大气环境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本科大气科学专业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特色专业;2008年成立大气科学学院,下设气象学系和大气物理学系;2009年成立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2010年建成现代化的南京大学气象台。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1936年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史地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综合性强的学院,下设地质学系、地理科学系、大气科学系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系4个系;拥有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资源勘查与地球物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大气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于2015年10月,其前身是1961年创办的中山大学地理学系气象学专业。1986年,气象学系更名为大气科学系,增设了气候学硕士点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本科专业。1998年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气象学博士研究生。2001年获得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点,2009年获准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得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5年10月,中山大学整合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的大气科学系、中山大学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地球气候与环境系统研究院等学科机构,成立了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已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设海洋学系与海洋气象学系,承担海洋科学与大气科学的本科、硕士及博士等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从事物理海洋、海洋气象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开展海洋与海洋气象的监测、预测、评估及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及社会服务。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院的重要科研平台。气象学是我国第二批博士点海洋气象学(1984年)的拓展,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物理海洋学博士点所在的一级学科为海洋科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始于1958年成立的气象学教研组。1971年正式创办气象学专业,丑纪范院士担任教研室主任。1987年兰州大学成立大气科学系,2004年6月,兰州大学根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推动学校大气科学学科的更快发展,成立我国高校第一个大气科学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点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候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现有1个大气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甘肃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大气科学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大气科学省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院发展进入新的时代。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历史悠久,其发展的起点为1938年创建的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并入当时的沈阳农学院,成立农学系,设农学专业和农产品加工专业。1958年,开办农业气象专业。应用气象学专业和大气科学专业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气象类本科专业。除了以上高校,开设大气科学专业的高校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云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等。
神秘辽阔的青藏高原一直是科研人员们热衷的科考圣地。然而,其复杂高寒的地理及气候环境,也常常令科考之路充满艰险。是否有一天,科研人员们不需要手脚并用地在青藏高原上攀爬,甚至不用去那里就能完成科考工作?“这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空间地球科学家们正努力让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说。日前,第一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近4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空间科技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学者专家参会,共同商讨中国空间地球科学发展大计。在会议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下属二级学会空间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也对外公开宣布正式成立。利用空间观测手段,研究地球系统如何发展演化空间地球科学是利用空间观测手段,研究地球系统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与过程以及如何发展演化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球系统的发展演化是空间地球科学方向的核心研究内容。中科院院士徐冠华说:“空间地球科学开拓人类深刻研究地球的新途径和新视野,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革命性变革。它使地球科学的研究从局部拓展到全球和整体;从静态扩大到动态;从陆地、海洋、对流层延伸到平流层以上的空间,不断扩展着人类的知识领域。”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系统。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需要空间科学和技术的广泛参与。徐冠华指出:“针对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基本的前沿科学问题,包括地球系统如何变化、地球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全球变化的适应过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未来地球系统如何变化等,空间地球科学能够利用其空间观测范围广、要素全、时效长等特点,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1995年,科学家就曾利用星载紫外探测器在地球极区大气层发现臭氧洞,从大气化学角度阐明了氯氟烃对臭氧层形成、分解的作用及机理。在我国,近年来空间科学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随着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开展,科研人员们借助“悟空”“墨子号”等一系列科学卫星,在暗物质、量子通信等科学研究领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突破传统研究手段的局限,能更深入更定量化认识地球当前一些前沿科学问题,很多都是大尺度上的科学问题,传统研究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空间地球科学凭借其优势,为更宏观、更精细、更深入、更定量化研究和认识地球,突破以往难以解决的地球科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对此,施建成进一步举例:“特别是面对全球环境变化这样的基础前沿性、全局性的重大科学问题,空间地球科学能够通过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分布的测量和大范围、长时间、多参数的探测和研究,开展大规模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进行地球变化过程的定量化研究,将最终为弄清楚全球变化这一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显著贡献。”空间地球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为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失的大范围基础信息,也有许多新发现。如通过海洋拓扑高度精细测量反演出全球洋流,并加深了对海洋动力学的认识等。“空间地球科学研究还推动了一大批新型空间观测仪器的技术进步。”施建成说:“其中包括精细光谱成像测量重力和磁场的主动式传感器,高灵敏热红外遥感、激光雷达测量、热辐射定量测量等。相关探测机理、技术和方法的直接应用或转移,对资源、环境、大气、海洋、生态、农林业、灾害监测等空间应用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空间地球科学通过不断深化科学需求对工程技术提出新要求,推动了航天技术、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光学、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科学、加工工艺学等学科发展和高技术进步。与此同时,空间地球科学又反过来从上述学科的发展中获益。研究发展势头良好,但我国仍主要是空间知识的使用国而非产出国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空间技术、空间地球科学研究,在学科领域设置、科研队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学科领域齐全、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仍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在空间的探测和认知方面能力还比较弱,缺少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原始创新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成果,中国仍然主要是空间知识的使用国,而非产出国。”中科院院士、空间地球科学专委会主任郭华东说。为弥补这些不足,我国的空间地球科学家们也正在为做出原始创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成果而努力。在此次会议上,郭华东就提出了一个新颖大胆的研究构想。郭华东指出,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指示器”,国际学界多年来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但全球范围内现有的项目中,大多只关注单一极区,还没有能够把“三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因此,他提出:“可以大胆构想在月球这一稳定的自然卫星上,构建月基对地观测系统,利用其快速和大区域覆盖能力,对三极地区开展同步研究。”郭华东团队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光学传感器从月球观测地球,可以观测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也可以实现对北极和南极地区的全覆盖观测,模拟效果影像和观测时间窗口均可预知,有潜力一举实现对“三极”的全覆盖同步观测。“这些年来,我们的科学研究填补了很多国内空白,但真正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并不多。如果由我们中国发起并率先建设月基对地观测平台,让全球科学家去那里做实验,其历史意义将是非凡的。”郭华东说,“中国科技界已经到了反哺国际社会的时候了。”如何更有力地推动我国空间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中国有能力为人类的空间探索、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作出持续性的贡献?施建成认为,除了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着眼于我国长远的战略需求,实施我国自主的空间科学计划并对其进行持续稳定的支持。徐冠华希望,通过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的更深度融合,更好地推动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入地”,更关注地球科学的相关问题;也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上天”,通过空间信息获取平台更好地研究地学问题。(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7月2日,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战略研讨会暨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立大会召开了,这一次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成立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可能大家不知道这次的规模有多大,27所高校组成的大联盟,140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可能是最强科技联盟了。这二十七所高校都是在这方面的佼佼者,在行星科学方面,汇集了国内的高端人才,想要在这一领域取得一次大突破,这才是最让人期待的。这些高校中,很多都是中国在某个领域顶尖的高校,科研实力都是非常突出的,看到这么强的阵容,这次应该会有大突破了。27所高校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济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昌大学、香港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这次的会议确定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无福元担任联盟理事会主席,中科院院士朱日祥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行星科学的发展是我们未来地球科学的发展的重要领域,这次的科学联盟将会培养更多的行星科学人才,钻研更加前沿学科问题,吴福元院士表示,联盟之间应该共享行星探测、以及行星最新的科学成果,通过这样一个大平台协同创新,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徐忠波副司长表示:要推进四个坚持,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心;2.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3.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学科发展规律;4.坚持联盟间交流合作与互学互鉴。如今高校之间联盟合作的越来越多,例如:C9联盟、E9联盟,也有一些地域上的联盟,这些联盟的高校都希望能够促进研究合作,大家都认识到,合作才能共赢,才能更快的出研究成果,这些是单打独斗所不具备的,你们怎么看这个高校联盟的成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