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考研复试分数线发布!是削其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考研复试分数线发布!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分委员会审议批准,现将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要求和有关说明公布如下:01丨报考我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术学位类)02丨报考我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03丨复试名单确定所有学科、专业(领域)采取差额形式复试,由各学院自主确定复试差额比例并提前公布,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在达到报考我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按照各学院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初试成绩排名和差额比例确定一志愿复试名单,相同专业(领域)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考生按统一的专业(领域)排名确定一志愿复试名单。一志愿复试名单将公布在研究生院网站。调剂考生的复试名单由学院根据公布的原则确定,名单公布在相关学院网站。04丨复试方式和内容我校分两批次安排复试。先进行一志愿考生复试,时间不早于5月10日,具体安排见报考学院网站。一志愿复试结束,拟录取名单公示后,根据计划完成情况,公布调剂计划和调剂复试信息,参加调剂的考生填报调剂志愿,参加调剂计划的复试。复试采取网络远程复试的方式进行。复试内容包括:笔试、面试、英语听说能力测试等,均需在视频连线下进行。复试与录取工作方案、考生操作规程将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看我校研究生院及各学院网站。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

大追求

她从民办大学考研到湖南省属重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6字总结经验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才能使备考事半功倍”,近日,武汉工商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袁益丹,收到了湖南省属重点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谈起考研经验,她用“抓关键、巧复习”六个字来总结。谈起自己的考研经历,袁益丹仍然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刚进入学校不久,袁益丹就决定要考研,但是对于目标院校的选择有些迷茫。由于数学一直是她学习上的一个短板,所以在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时,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曾目睹家乡小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袁益丹,一直希望自己将来能为家乡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她选择继续攻读环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选择目标院校时,她了解到湖南省属重点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很不错,就非常坚定地选择了该校这个专业。▲袁益丹上大二之后,她着手制定初步的复习计划,经常去图书馆查找专业书籍,在网络上搜集适合自己的资料,没课的时候一看就是一天。“有什么不明白的会和学长学姐交流经验。”考研是一个人的持久战,但袁益丹不想把战线拉太长。“时间长了会很疲惫,到了后期人又疲惫又感觉时间很紧会焦躁,反而效率不高、压力会大。”大三下学期,她正式开始备考复习,精心制定周密的计划。在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复习方面,她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我认为专业课是将知识的‘肉’填在学习的框架中,所以复习时先粗读专业课建立框架,然后通过精读将知识框架填实。英语则是从阅读理解入手,总结陌生词汇,循环重复地背诵,天天如此。”备战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整个复习期间袁益丹几乎每天都是清晨6:00起床,晚上23:00睡觉,原本喜欢到处旅游的她在备考期间已经完全习惯于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有好友问她:“这样日复一日的循环、填架,不枯燥么?有过放弃的念头吗?”她回答道:“枯燥的时候,会选择跟朋友家人聊天,缓解一下自己的心情,或者去操场晒晒太阳,那时候其实我是没有固定时间休息的,都是状态好就努力学,一次觉得状态不好就坚持,到第二次还是觉得坚持不下去,我就会休息,给自己放假放松心情,周围的研友们也在精神上面相互打气,心态调整好后回到各自的复习中。”这些话语在旁人听来虽云淡风轻,但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只有她自己才能真正体会。今年2月20日初试成绩公布,当她得知考了363分,成绩排名在第十时,袁益丹内心一瞬间激动不已,随后又归于平静。行百里者半九十,因为只有通过了复试,拿到录取通知书,才是真正的“上岸”。4月30日收到复试通知的袁益丹在心态短暂放松后,便按照计划准备复试。5月21日,袁益丹收到了拟录取的通知,这一天,这场耗时长久的“战斗”终于结束了,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灿烂微笑。目前,她已经开始在着手完成研究生导师布置的写论文等功课,在等待研究生开学的期间,她还计划着去找一份实习工作来充实自己。回顾大学时光,袁益丹十分感慨地说道,“很感恩,一路来有恩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朋友们的陪伴,四年的学习时光很充实很美好,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他们,想念我的母校。”来源:武汉工商学院 文字:张俸源 罗袁璐 编辑:王静静

第五个

校企合作 | 聚英教育聚创考研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签约

2021年4月1日下午,聚英教育集团与湖南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行签约仪式,合作开展考研培训。集团旗下聚创考研全国总校长陈成辉老师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作为代表进行签约。签约仪式上,双方一致认为,高校与机构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双方积极探索,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建立长期、全面、紧密的合作关系,致力于为希望进行学术深造、提升学历的学子提供新平台和新机会,共同开创教育培训新局面。此次校企合作协议签署,标志着聚英教育集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关系。双方将本着互利互惠、共建双赢原则,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彼此开放和共享资源,为我司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注入新鲜力量。据悉,聚英教育集团自2004年成立至今,始终坚持“让您学有所成,让教育成就梦想”的企业使命,帮助无数学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此次旗下核心主营业务聚创考研项目进军湖南市场,是集团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更是聚英版图进一步扩张、考研业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此聚创考研在福建、广东、江西、重庆、浙江和湖南均有直营基地。今后,集团也将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肩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乘风好去,扶摇而上!加油,考研人!

考研将近考研人眼神愈发明亮脚步更加匆忙生活日益紧张未来充满希望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每一个清晨和黑夜都将成为考试时笔下的力量加油,考研人!6:00能叫醒考研人的是心中的信仰。晨起,他们踩着晨曦洒下的光斑,背上塞满了资料书和笔记本的背包,动力满满地出发!7:00用完早餐,耳机里播放着英语,步履匆匆赶往自习教室,心中有信念,远方也不再是远方。10:00在自习室坐得太久,走到教室外放松一下身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考研路上,你们分秒必争。13:00吃完午饭,小憩一下,迅速奔赴自习室。灿烂的不只是太阳,还有胜利的希望。15:00“半山腰太挤了,我们山顶见吧!”想起与朋友的约定,你充满了力量。你背过的书,刷过的题,最终都会成为你铺向成功的红毯。19:00夜幕降临,晚饭后的你继续奋笔疾书。自习室里每张桌上都是厚厚的资料,身边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目光如炬。你们都是战友,也许目标不一,但是你们都在努力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23:00在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大厅再看一页书吧,把今天复习的内容再巩固一遍。在梦里手握理想大学的通知书,感叹努力诚不欺我,未来触手可及。你一定见过清晨六点的微光那不是微光,是梦想你一定见过深夜十一点的天空那不是天空,是远方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不再迷茫扎根沃土,向阳生长愿你们乘风好去,扶摇而上!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不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考研喜报

伴随着2020届毕业生顺利离校,学长学姐们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学院2020届毕业生中保研人数为16人,位列各学院之首;考研成功的同学有50人!学长学姐们逐梦,圆梦,是对梦想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蕴海 桃李芬芳仕途好学登峰 山河锦绣前程明潜心钻研十余年,含辛茹苦攀书山。实现梦想暑寒往,强盛国家献力量。满怀自信进考场,提笔有神创奇迹。金榜题名列前榜,收获人生好前程!最后,让我们一起恭喜学长学姐们考研成功!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婚礼日

今天起,高考倒计时50天。除了留学,你或许也很关心中外合作办学

今天起,2020年高考正式进入最后50天倒计时。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有讲到今年高考后公立学校不得招收复读生(传送门2020高考之后取消复读!高考还会是人生的独木桥么?),引发了很多同学和家长们的热议。很多家长在向我们咨询高考后留学的同时也向我们了解了「中外合作办学」。不难看出,中外合作办学在近几年越来越受高考生与家长们的追捧。比名校普通专业分数略低的录取线,毕业后拿国内国外双文凭,还能接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让孩子开阔眼界,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些优势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如何在多如牛毛的选择中辨别靠谱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搞清楚中外办学背后的“套路”?乐普斯教育Roopsi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中外合作办学的划分形式目前按办学主体分为两类:1.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大学2.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下属的所有专业属于这种情况。按办学形式也可分为两类:1. 学历教育(计划内招生)即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招生计划,考生必须参加高考,统一填报志愿,毕业后可获得由中方或中外双方学校颁发的,教育部承认且认证的学位证书2. 非学历教育(计划外招生)即学校采取自主招生方式招收的学生。学生无须填报高考志愿,只需参加学校自己举办的自主招生考试即可。完成课程后一般会获得写实性证书/课程结业证书等,而非学历证书。这一类型我们在此不做赘述。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大家经常会听到什么“x+x"的学制,其实这指的就是采用“几年国内+几年国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目前主要有“2+2”、“3+1”、“1+3”等模式。1. “2+2”模式:即两年在国内就读,两年在国外就读。学生被录取后,先在国内院校进行两年的学习,学习内容既有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有语言方面的培训,为的就是给之后两年的国外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 “3+1”模式:即三年在国内就读,一年在国外就读。学生在国内须完成相关专业前三年的大部分课程,在通过语言成绩之后到国外大学完成最后一年的专业课程,并获得学士学位。3. “1+3”模式:学生第一年主要在国内院校进行语言学习,在达到相应的语言要求后由国外大学统一录取,赴外进行三年的学习。这种模式基本等同于出国留学,在国内的一年可以看成是“预科学习”。4. “4+0”模式:这种模式是目前学校采取较多的培养方式。学生只需要在国内上课即可,不需要出国进行学习。国外合作院校会向国内高校派遣专业的老师来进行教学,教学采用的大多是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方式也与国外大学保持一致,换句话说就是“本土留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学位文凭很多考生和家长关注中外合作办学都是为其所宣传的毕业能拿中外两份文凭所吸引,那么实际情况如何?中外合作项目的发放学位证书的方式大概有五种:(各院校具体情况务必以当年招生简章公布为准)1. 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中方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外方一般是发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这种方式比较常见,与我们所熟知的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之类的中外合作大学没有什么区别。2. 第二种是除了中方高校的毕业证与学位证外,毕业生还会收到国外的认证。比如说往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中法工程师学院还有中国民航大学的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因为它是本硕连读,所以毕业生在毕业后会获得国内院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颁发法国国家工程师学衔委员会认证的法国工程师文凭,并同时被认证为欧洲科学与工程硕士。虽然不是学士学位证书,但也是一个在国际上认可度相当高的证书。3. 第三种发放学位证书的方式是既没有外方直接的学士学位证书,也没有外方的认证文凭,外方会给毕业生开一个写实性证书。比如说往年上海理工大学与美国中央密西根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方发本科证书、学位证书,外方给你发一个写实性证书,写实性证书就类似于你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为止,你在什么地方学习,学习什么课程,这等同是一个证明。4. 第四种方式则是在国内学习,拿国内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外方不会发你学士学位证书。比如说往年西南大学的西塔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相关中外合作项目。如果你选择在国内读个两年,再到国外读个两年,那么你就会拥有中外两个学校的学历;但如果你出不去,比如说语言没有达到校方的标准,或者是没有拿到签证之类的,那么你出不去还是只能拿到国内的学位证书。5. 第五种是针对计划外招生或是这个项目自主招生来讲的,毕业生将拿到国外的学位证书,但无法拿到国内的学历证书。(这里不再赘述)考生和家长如果是奔着中外双文凭而选择的中外合作专业,那么一定就要事先去学校官网上看清楚该专业毕业后到底会发几个证书,对于学历证书的获取有没有特殊要求。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想知道毕业证书是否会体现出“中外合作办学”字样等,可以通过两个渠道查询:第一就是查看学校的招生章程,上面会明确表示出合作办学颁发的证书性质;第二可以直接拨打院校招生办公室电话询问。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中外合作办学嫁接外国高校教育模式,推行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和博雅教育,立志于培养全能、知识面广泛的学生。中外合作办学,最明显的优势是与美式、英式教育无缝对接。无论从语言、教材、 课程设置、师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办法和学术评估体系等均采用美制、英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和外方高校共享学术资料库,且本科期间有1—3个学期有机会前往外方大学所在地,进行学术交流(每个学校的政策都不同,请参考具体院校规则)。中外合作办学适合哪些学生英语能力比较强一定要英语好!一定要英语好!一定要英语好!因为绝大多数合作办学专业课程都配备了许多外籍教师和国外原版课程,大学的课程难度和深度也远远超过高中阶段,如果你家孩子的英语能力一般,或者真的不喜欢学习外语,那么他读合作办学是非常痛苦的,甚至有时候连正常毕业都有困难,白白浪费了“钞票”。而且有很多合作办学都对英语单科成绩有限制,英语成绩不好连志愿都无法填报较强的自控力和学习能力家长朋友们不要以为合作办学高校或者专业就是高价买分,孩子入学之后就不如普通高校和专业的孩子努力。其实很多合作办学的课程要比普通专业更重,因为入学后要加强语言方面的学习,以备将来适应全英或全外语的外教授课,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控力,或者对这门外语没有兴趣,那就不要轻易的选择合作办学。像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北理工和央财的合作办学,学业压力甚至比本校的还重。家庭提前计划合作办学可进可退,既能直接毕业考研或者找工作,也可以选择到国外读研深造,不管是哪个方向,都需要家长和学生对整个大学的生涯有个初步或者深入的规划,对于想留在国内的,可以选在一所4+0模式的合作办学。对于将来有出国打算,或者以后投奔国外亲戚,有移民计划的,可以选择一所2+2或者3+1模式的合作办学。家庭经济条件殷实一般的合作办学学费低者几万元,高的能达到20多万甚至40万,虽然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些学校也有丰厚的奖学金,但是也要把4年学费和生活费用考虑进去,如果是以后考虑出国的,这笔费用会更高。提醒考生和家长准备报考合作办学时,一定要慎重评估下自己的经济实力。看了以上那么多“干货”,是不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更深入一点了?如果你还有任何其他问题,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评论哦!

惊天雷

在逆境中突围 湖南部分高校就业状况调查

6月9日,由长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系列活动——“走进中南林”暨软件业专场招聘会,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办。这是疫情发生后,在湖南省内高校举办的第一场线下招聘会。据了解,当天共有200多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或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摄每所高校的就业登记表上的每一个名字,都牵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串上升的数字背后,都凝聚一群人的呕心沥血。校园的体育馆,第一次没有了一长溜的企业负责人和申请offer的同学。2020年的春季,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袁航在家中用一种新的方式与用人企业接触——“打开公众号,点击完善基本信息,浏览就业资讯,填写简历,进入视频招聘会现场听宣讲,网上面试……”春节后不久,他就找到了工作机会。在湖南,位于长沙南城长沙理工大学是最早报出就业喜讯的高校之一——到6月12日,该校就业率达74.7%。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国人措手不及。传统春招季中的“金三银四”辉煌不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局面。率先吃螃蟹的,也最早尝到肉的味道“以前春招秋招,体育馆里至少有几百家企业来,人潮滚滚。疫情后,两边都不能面对面了解,怎么有效果?”一位长沙高校的就业处处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最初时大家都有些发蒙。相比之下,长沙理工大学算是赶了个“早集”。该校招就处处长曹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学校2020届毕业生总人数为836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00人,本科生6660人。2月初该校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时就调整了春季学期的就业工作方案,抓紧与用人单位联系,并向应届毕业生致信,传递调整的策略。2月7日,招就处在官微、官网推出“首届春季毕业生线上视频双选活动周公告”,将线下招聘活动全部转为线上。长沙理工大学的行业特色鲜明。曹瑛说,去年秋招,土木、交通、IT等专业基本完成招聘,近一半的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整个寒假,招生就业处所有人都在“疯狂”联系用人单位,寻求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解决网上宣讲、网上视频面试、网上签约的技术问题,打消了用人单位线上招聘的顾虑,一度“电话打爆,嗓子喊哑”。据悉,长沙理工大学早在一两年前就尝试“云招”,鼓励学生做电子简历。2018、2019年,已在湖南省内首次尝试电子签约。这无意中为应对疫情后的尴尬局面做了铺垫。倾注全力于“宅家就业”的湖南远不止一个高校。近日,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疫情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将就业工作转向“空中频道”,设法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网络桥梁”。目前中南大学就业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已入驻单位15747家,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单位及岗位数据,并运算分析趋势及原因,这极大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曾因考研错过秋招的中南大学商学院学生小蔡是这一系统的受益者。宅在家中“焦躁不安,度日如年”的他,连声夸赞“云招聘”高效便捷:投出简历后一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找到如意的工作。徐赞介绍,不久前结束的中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第一场大型网络招聘会上,1055家单位参加,提供6.8万多个岗位,收到的学生简历超过1.5万份。抱团取暖与内联外引作为985高校,尽管采取了诸多努力,截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6月初采访时,中南大学就业率也只略高于去年同期。以医学生为例,受疫情影响,国内医院大多无法正常运营,卫生系统招录人员的工作往后推延。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称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毕业生,首当其冲。疫情之下,除了独立举办大型网络招聘会,湖南各大高校纷纷采取与外校结盟方式化解重压。中南大学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强强联合”,举办专业特色鲜明、地域分布集中的空中双选会,还上线了“同饮一江水·湘鄂一家亲”三校联合2020届空中双选会;同时,他们还与各关联高校一起举办冶金行业、化工行业、医学行业的空中双选会,“资源共享,一起吃饱”。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说,从春节后到5月22日,该校一共举办了线上招聘会23场,与43个省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对接,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超20万个。这些岗位不是“独食”,而是对所有学校学生开放竞争。同在岳麓山下的211高校——湖南师范大学则采取“内联外引”方式破局。6月9日,该校招就处处长周俊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截至当日,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高出3个百分点。“数据没有一点水分,这是全校拼到极致的结果”。周俊直陈疫情后的就业之难:作为中南地区知名高校,彼时学校一声招呼,至少一两千家单位会来线下招聘,而且他们还要审核筛选一遍,校园内挤得满满当当。疫情之后,线下无法开展招录工作,云校招等3个招聘平台成了主战场。“早期效果都不错”,周俊说,但在几十次实践中,他们发现不太适应云招聘的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在少数。“就像网恋一样,还是要见面才能谈结婚吧?”挖掘内部潜力成了有效手段。充分动员校友资源、发挥授课教师的人脉作用,成了各个学院的基本动作。负责招就工作多年的周俊说,很多学院都是利用自身影响直接越过平台“穿透”到用人单位,这样解决了网上招聘的信任问题。一些高校,不少退休的老教师也上阵发挥余热。疫情来袭后,长沙理工大学79岁的退休老教师陈均杰在线上为学生就业奔波,通过语音电话跟单位联系,推荐了10名学生到校友企业工作。 冷面如何成热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研发现,许多高校的文秘、财会、新闻、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就业受疫情冲击很大。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仅为35.17%,签约率甚至不足两成。湖南多所高校招就部门负责人表示,理工科学生在今年的就业中优势明显。部分文科专业,因为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线下教培机构受到冲击等,形势相对严峻,让他们最为操心。僵局之中,也有跑出黑马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学文介绍,此前的“香饽饽”这届却遭遇大困难。为帮学生谋求出路,学院费劲心力,根据行业现状,提出了“跨界就业”的工作思路,把毕业生引导到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科技等领域就业。院长钟永德带头,先后通过登门拜访等方式,“敲开”了20余家企业的“大门”。得知湖南一家传媒有限公司有用人需求后,他们推荐了6位同学参加应聘。其中,刘明静、黄曼荷等4位同学顺利通过录用考核,拿到毕业证后即可正式签约入职。张学文说,掌握用人单位需求至关重要。院学工办老师经常主动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在满足岗位用人的前提下,对毕业生的简历表述、面试指导进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慢慢扭转被动局面。湖南师范大学的做法亦大致相同。其旅游学院206名学生中,6月上旬时,就业人数已经过半。在中南大学的就业榜单中,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文学院排在前列,就业率超过八成。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认为,局面得以扭转,一方面有院领导班子拿出全部人脉的因素,另一方面,该院对于就业抓得很早。大一就开始推进就业教育,大二阶段模拟的职场应试,做简历和培训。“早起的鸟儿飞得更远!”然而,也有几位高校的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沙的高校有着区域优势,这是湖南其他地方学校无法比拟的。尤其不在长沙的二本院校,今年文科类专业承受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以前说公务员考试,名校学生考不过普通学校的学生,但现在这一项工作延后了。”他们建议,动员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师招录、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疫情中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沙多家高校的信息系统和他们提供的资料显示,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疫情中十分突出。从数据来看,实用性岗位的需求大于研究性岗位,理工科超过文科类。上述学校的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土木、材料等专业都很抢手,但一些冷门专业依然难以撬动。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疫后恢复较慢,吸纳就业受到一定影响。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同比少增137万人。而从一些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相当部分民企的薪资有所下调,部分甚至高达30%。多位高校招就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岗位和薪酬的要求差距很大。在校学生以往届薪水为参考,用人单位则需要面对现实的经济形势。例如,湖南高校往届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起薪至少年收入30万元以上,最高的可以拿到60万元。而如今,能开出30万元以上年薪的企业锐减,这又导致很多毕业生把目光聚焦更稳定的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行业龙头。徐赞说,有色采选冶企业是中南大学毕业生的“传统强项”,但前几年有断层迹象。疫情后,这一板块受到学生们的重视,就业数据翻倍增长。今年湖北大冶一家就收录了几十名学生,华为领走了80多人。只有300多名毕业生的交通学院就业率高达90%,其中,去国家铁路、轨道交通集团、中车集团就业的就有150多人。也有高校反映,法律专业学生就业也有苦乐不均的问题。律所有大量机会,薪酬增长也快。但很多学生期望进入公检法部门,不少人在待考中,因此就业欲望不积极。“我们想有一碗饭先吃下去,但学生希望一次端上好饭碗”。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招就部门人士则指出,人才高消费的理念导致的毕业生学历提升愿望在增强,不就业、慢就业现象逐步凸显。 市场化倒逼教改周俊说,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想进大城市,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下降。“有辅导员联系单位后给家长打电话,一听不在大城市,家长就一口回绝,说再养孩子一两年不费事。”他感慨,当年,自己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下基层锻炼成熟后再上来,但现在家长的目标太现实了。他认为,这样的定位有误差,因为家长的愿望、孩子的能力与市场的实际要求往往有差距。例如,长沙市有编制的教师是很多师范类学生向往的岗位,但考试竞争压力高达1∶500,应届生不仅要和全国优秀学生竞考,还要面对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辅导员做工作,可以去民办学校锻炼几年再来试,也可以到其他地市级的学校,这样机会更多。但知易行难。”周俊说,国家给了许多政策,企业也有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成为关键。他常拿一个事例给学生们作宣讲:原来他带过的一个助理进入了某央企,到了上海工作数月,结果因为压力太大又返回长沙,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经历一次后,人就找得到自己的定位了。”湖南一位高校负责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该校未就业的学生中,10%有offer在手,但多数在等更好的机会。其实国家经济体量大,等慢慢恢复后,就业问题总能解决。“从历史上看,再难,几年也消化了”。今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引起了不少高校的重视。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认为,教学质量才是承载就业质量的关键,而教学要对标社会的要求改造,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应时而动应需而变,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招就处的负责人也表示,今后招生与就业更要建立联动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各高校根据专业目录来开发专业,并将此作为一种资源来掌控,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的专业与市场脱节。高校求大求全,与市场脱节、与产业脱节的专业,会源源不断地培养社会不需要的人。这其实是一种巨大浪费。周光礼说,德国、丹麦等一些欧洲国家高校结合产业发展来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借鉴。国内像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高校已经在推进改革步伐,并裁撤了一批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他认为,这也是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倒逼所致。而未来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高校要建立内省和评价机制,把大学的专业跟社会需求对接起来,产教一体,而不是让高等教育工作与社会隔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左拉传

就业季:在逆境中突围 湖南部分高校就业状况调查

6月9日,由长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系列活动——“走进中南林”暨软件业专场招聘会,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办。这是疫情发生后,在湖南省内高校举办的第一场线下招聘会。据了解,当天共有200多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或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摄每所高校的就业登记表上的每一个名字,都牵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串上升的数字背后,都凝聚一群人的呕心沥血。校园的体育馆,第一次没有了一长溜的企业负责人和申请offer的同学。2020年的春季,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袁航在家中用一种新的方式与用人企业接触——“打开公众号,点击完善基本信息,浏览就业资讯,填写简历,进入视频招聘会现场听宣讲,网上面试……”春节后不久,他就找到了工作机会。在湖南,位于长沙南城长沙理工大学是最早报出就业喜讯的高校之一——到6月12日,该校就业率达74.7%。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国人措手不及。传统春招季中的“金三银四”辉煌不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局面。率先吃螃蟹的,也最早尝到肉的味道“以前春招秋招,体育馆里至少有几百家企业来,人潮滚滚。疫情后,两边都不能面对面了解,怎么有效果?”一位长沙高校的就业处处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最初时大家都有些发蒙。相比之下,长沙理工大学算是赶了个“早集”。该校招就处处长曹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学校2020届毕业生总人数为836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00人,本科生6660人。2月初该校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时就调整了春季学期的就业工作方案,抓紧与用人单位联系,并向应届毕业生致信,传递调整的策略。2月7日,招就处在官微、官网推出“首届春季毕业生线上视频双选活动周公告”,将线下招聘活动全部转为线上。长沙理工大学的行业特色鲜明。曹瑛说,去年秋招,土木、交通、IT等专业基本完成招聘,近一半的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整个寒假,招生就业处所有人都在“疯狂”联系用人单位,寻求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解决网上宣讲、网上视频面试、网上签约的技术问题,打消了用人单位线上招聘的顾虑,一度“电话打爆,嗓子喊哑”。据悉,长沙理工大学早在一两年前就尝试“云招”,鼓励学生做电子简历。2018、2019年,已在湖南省内首次尝试电子签约。这无意中为应对疫情后的尴尬局面做了铺垫。倾注全力于“宅家就业”的湖南远不止一个高校。近日,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疫情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将就业工作转向“空中频道”,设法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网络桥梁”。目前中南大学就业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已入驻单位15747家,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单位及岗位数据,并运算分析趋势及原因,这极大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曾因考研错过秋招的中南大学商学院学生小蔡是这一系统的受益者。宅在家中“焦躁不安,度日如年”的他,连声夸赞“云招聘”高效便捷:投出简历后一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找到如意的工作。徐赞介绍,不久前结束的中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第一场大型网络招聘会上,1055家单位参加,提供6.8万多个岗位,收到的学生简历超过1.5万份。抱团取暖与内联外引作为985高校,尽管采取了诸多努力,截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6月初采访时,中南大学就业率也只略高于去年同期。以医学生为例,受疫情影响,国内医院大多无法正常运营,卫生系统招录人员的工作往后推延。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称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毕业生,首当其冲。疫情之下,除了独立举办大型网络招聘会,湖南各大高校纷纷采取与外校结盟方式化解重压。中南大学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强强联合”,举办专业特色鲜明、地域分布集中的空中双选会,还上线了“同饮一江水·湘鄂一家亲”三校联合2020届空中双选会;同时,他们还与各关联高校一起举办冶金行业、化工行业、医学行业的空中双选会,“资源共享,一起吃饱”。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说,从春节后到5月22日,该校一共举办了线上招聘会23场,与43个省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对接,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超20万个。这些岗位不是“独食”,而是对所有学校学生开放竞争。同在岳麓山下的211高校——湖南师范大学则采取“内联外引”方式破局。6月9日,该校招就处处长周俊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截至当日,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高出3个百分点。“数据没有一点水分,这是全校拼到极致的结果”。周俊直陈疫情后的就业之难:作为中南地区知名高校,彼时学校一声招呼,至少一两千家单位会来线下招聘,而且他们还要审核筛选一遍,校园内挤得满满当当。疫情之后,线下无法开展招录工作,云校招等3个招聘平台成了主战场。“早期效果都不错”,周俊说,但在几十次实践中,他们发现不太适应云招聘的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在少数。“就像网恋一样,还是要见面才能谈结婚吧?”挖掘内部潜力成了有效手段。充分动员校友资源、发挥授课教师的人脉作用,成了各个学院的基本动作。负责招就工作多年的周俊说,很多学院都是利用自身影响直接越过平台“穿透”到用人单位,这样解决了网上招聘的信任问题。一些高校,不少退休的老教师也上阵发挥余热。疫情来袭后,长沙理工大学79岁的退休老教师陈均杰在线上为学生就业奔波,通过语音电话跟单位联系,推荐了10名学生到校友企业工作。冷面如何成热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研发现,许多高校的文秘、财会、新闻、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就业受疫情冲击很大。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仅为35.17%,签约率甚至不足两成。湖南多所高校招就部门负责人表示,理工科学生在今年的就业中优势明显。部分文科专业,因为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线下教培机构受到冲击等,形势相对严峻,让他们最为操心。僵局之中,也有跑出黑马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学文介绍,此前的“香饽饽”这届却遭遇大困难。为帮学生谋求出路,学院费劲心力,根据行业现状,提出了“跨界就业”的工作思路,把毕业生引导到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科技等领域就业。院长钟永德带头,先后通过登门拜访等方式,“敲开”了20余家企业的“大门”。得知湖南一家传媒有限公司有用人需求后,他们推荐了6位同学参加应聘。其中,刘明静、黄曼荷等4位同学顺利通过录用考核,拿到毕业证后即可正式签约入职。张学文说,掌握用人单位需求至关重要。院学工办老师经常主动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在满足岗位用人的前提下,对毕业生的简历表述、面试指导进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慢慢扭转被动局面。湖南师范大学的做法亦大致相同。其旅游学院206名学生中,6月上旬时,就业人数已经过半。在中南大学的就业榜单中,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文学院排在前列,就业率超过八成。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认为,局面得以扭转,一方面有院领导班子拿出全部人脉的因素,另一方面,该院对于就业抓得很早。大一就开始推进就业教育,大二阶段模拟的职场应试,做简历和培训。“早起的鸟儿飞得更远!”然而,也有几位高校的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沙的高校有着区域优势,这是湖南其他地方学校无法比拟的。尤其不在长沙的二本院校,今年文科类专业承受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以前说公务员考试,名校学生考不过普通学校的学生,但现在这一项工作延后了。”他们建议,动员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师招录、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疫情中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沙多家高校的信息系统和他们提供的资料显示,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疫情中十分突出。从数据来看,实用性岗位的需求大于研究性岗位,理工科超过文科类。上述学校的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土木、材料等专业都很抢手,但一些冷门专业依然难以撬动。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疫后恢复较慢,吸纳就业受到一定影响。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同比少增137万人。而从一些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相当部分民企的薪资有所下调,部分甚至高达30%。多位高校招就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岗位和薪酬的要求差距很大。在校学生以往届薪水为参考,用人单位则需要面对现实的经济形势。例如,湖南高校往届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起薪至少年收入30万元以上,最高的可以拿到60万元。而如今,能开出30万元以上年薪的企业锐减,这又导致很多毕业生把目光聚焦更稳定的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行业龙头。徐赞说,有色采选冶企业是中南大学毕业生的“传统强项”,但前几年有断层迹象。疫情后,这一板块受到学生们的重视,就业数据翻倍增长。今年湖北大冶一家就收录了几十名学生,华为领走了80多人。只有300多名毕业生的交通学院就业率高达90%,其中,去国家铁路、轨道交通集团、中车集团就业的就有150多人。也有高校反映,法律专业学生就业也有苦乐不均的问题。律所有大量机会,薪酬增长也快。但很多学生期望进入公检法部门,不少人在待考中,因此就业欲望不积极。“我们想有一碗饭先吃下去,但学生希望一次端上好饭碗”。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招就部门人士则指出,人才高消费的理念导致的毕业生学历提升愿望在增强,不就业、慢就业现象逐步凸显。市场化倒逼教改周俊说,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想进大城市,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下降。“有辅导员联系单位后给家长打电话,一听不在大城市,家长就一口回绝,说再养孩子一两年不费事。”他感慨,当年,自己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下基层锻炼成熟后再上来,但现在家长的目标太现实了。他认为,这样的定位有误差,因为家长的愿望、孩子的能力与市场的实际要求往往有差距。例如,长沙市有编制的教师是很多师范类学生向往的岗位,但考试竞争压力高达1∶500,应届生不仅要和全国优秀学生竞考,还要面对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辅导员做工作,可以去民办学校锻炼几年再来试,也可以到其他地市级的学校,这样机会更多。但知易行难。”周俊说,国家给了许多政策,企业也有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成为关键。他常拿一个事例给学生们作宣讲:原来他带过的一个助理进入了某央企,到了上海工作数月,结果因为压力太大又返回长沙,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经历一次后,人就找得到自己的定位了。”湖南一位高校负责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该校未就业的学生中,10%有offer在手,但多数在等更好的机会。其实国家经济体量大,等慢慢恢复后,就业问题总能解决。“从历史上看,再难,几年也消化了”。今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引起了不少高校的重视。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认为,教学质量才是承载就业质量的关键,而教学要对标社会的要求改造,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应时而动应需而变,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招就处的负责人也表示,今后招生与就业更要建立联动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各高校根据专业目录来开发专业,并将此作为一种资源来掌控,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的专业与市场脱节。高校求大求全,与市场脱节、与产业脱节的专业,会源源不断地培养社会不需要的人。这其实是一种巨大浪费。周光礼说,德国、丹麦等一些欧洲国家高校结合产业发展来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借鉴。国内像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高校已经在推进改革步伐,并裁撤了一批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他认为,这也是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倒逼所致。而未来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高校要建立内省和评价机制,把大学的专业跟社会需求对接起来,产教一体,而不是让高等教育工作与社会隔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暴疯语

抱团取暖、内联外引……就业季,在逆境中突围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就业季 在逆境中突围湖南部分高校就业状况调查每所高校的就业登记表上的每一个名字,都牵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串上升的数字背后,都凝聚一群人的呕心沥血。 校园的体育馆,第一次没有了一长溜的企业负责人和申请offer的同学。2020年的春季,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袁航在家中用一种新的方式与用人企业接触——“打开公众号,点击完善基本信息,浏览就业资讯,填写简历,进入视频招聘会现场听宣讲,网上面试……” 春节后不久,他就找到了工作机会。 在湖南,位于长沙南城长沙理工大学是最早报出就业喜讯的高校之一——到6月12日,该校就业率达74.7%。 今年春节后,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国人措手不及。传统春招季中的“金三银四”辉煌不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局面。 率先吃螃蟹的,也最早尝到肉的味道“以前春招秋招,体育馆里至少有几百家企业来,人潮滚滚。疫情后,两边都不能面对面了解,怎么有效果?”一位长沙高校的就业处处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最初时大家都有些发蒙。 相比之下,长沙理工大学算是赶了个“早集”。该校招就处处长曹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学校2020届毕业生总人数为836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00人,本科生6660人。2月初该校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时就调整了春季学期的就业工作方案,抓紧与用人单位联系,并向应届毕业生致信,传递调整的策略。2月7日,招就处在官微、官网推出“首届春季毕业生线上视频双选活动周公告”,将线下招聘活动全部转为线上。 长沙理工大学的行业特色鲜明。曹瑛说,去年秋招,土木、交通、IT等专业基本完成招聘,近一半的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整个寒假,招生就业处所有人都在“疯狂”联系用人单位,寻求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解决网上宣讲、网上视频面试、网上签约的技术问题,打消了用人单位线上招聘的顾虑,一度“电话打爆,嗓子喊哑”。 据悉,长沙理工大学早在一两年前就尝试“云招”,鼓励学生做电子简历。2018、2019年,已在湖南省内首次尝试电子签约。这无意中为应对疫情后的尴尬局面做了铺垫。 倾注全力于“宅家就业”的湖南远不止一个高校。近日,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疫情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将就业工作转向“空中频道”,设法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网络桥梁”。 目前中南大学就业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已入驻单位15747家,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单位及岗位数据,并运算分析趋势及原因,这极大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 曾因考研错过秋招的中南大学商学院学生小蔡是这一系统的受益者。宅在家中“焦躁不安,度日如年”的他,连声夸赞“云招聘”高效便捷:投出简历后一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找到如意的工作。 徐赞介绍,不久前结束的中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第一场大型网络招聘会上,1055家单位参加,提供6.8万多个岗位,收到的学生简历超过1.5万份。 抱团取暖与内联外引作为985高校,尽管采取了诸多努力,截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6月初采访时,中南大学就业率也只略高于去年同期。 以医学生为例,受疫情影响,国内医院大多无法正常运营,卫生系统招录人员的工作往后推延。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称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毕业生,首当其冲。 疫情之下,除了独立举办大型网络招聘会,湖南各大高校纷纷采取与外校结盟方式化解重压。 中南大学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强强联合”,举办专业特色鲜明、地域分布集中的空中双选会,还上线了“同饮一江水·湘鄂一家亲”三校联合2020届空中双选会;同时,他们还与各关联高校一起举办冶金行业、化工行业、医学行业的空中双选会,“资源共享,一起吃饱”。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说,从春节后到5月22日,该校一共举办了线上招聘会23场,与43个省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对接,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超20万个。这些岗位不是“独食”,而是对所有学校学生开放竞争。 同在岳麓山下的211高校——湖南师范大学则采取“内联外引”方式破局。6月9日,该校招就处处长周俊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截至当日,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高出3个百分点。“数据没有一点水分,这是全校拼到极致的结果”。 周俊直陈疫情后的就业之难:作为中南地区知名高校,彼时学校一声招呼,至少一两千家单位会来线下招聘,而且他们还要审核筛选一遍,校园内挤得满满当当。疫情之后,线下无法开展招录工作,云校招等3个招聘平台成了主战场。 “早期效果都不错”,周俊说,但在几十次实践中,他们发现不太适应云招聘的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在少数。“就像网恋一样,还是要见面才能谈结婚吧?”挖掘内部潜力成了有效手段。充分动员校友资源、发挥授课教师的人脉作用,成了各个学院的基本动作。 负责招就工作多年的周俊说,很多学院都是利用自身影响直接越过平台“穿透”到用人单位,这样解决了网上招聘的信任问题。 一些高校,不少退休的老教师也上阵发挥余热。疫情来袭后,长沙理工大学79岁的退休老教师陈均杰在线上为学生就业奔波,通过语音电话跟单位联系,推荐了10名学生到校友企业工作。 冷面如何成热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研发现,许多高校的文秘、财会、新闻、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就业受疫情冲击很大。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仅为35.17%,签约率甚至不足两成。湖南多所高校招就部门负责人表示,理工科学生在今年的就业中优势明显。部分文科专业,因为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线下教培机构受到冲击等,形势相对严峻,让他们最为操心。 僵局之中,也有跑出黑马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学文介绍,此前的“香饽饽”这届却遭遇大困难。为帮学生谋求出路,学院费劲心力,根据行业现状,提出了“跨界就业”的工作思路,把毕业生引导到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科技等领域就业。院长钟永德带头,先后通过登门拜访等方式,“敲开”了20余家企业的“大门”。 得知湖南一家传媒有限公司有用人需求后,他们推荐了6位同学参加应聘。其中,刘明静、黄曼荷等4位同学顺利通过录用考核,拿到毕业证后即可正式签约入职。 张学文说,掌握用人单位需求至关重要。院学工办老师经常主动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在满足岗位用人的前提下,对毕业生的简历表述、面试指导进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慢慢扭转被动局面。 湖南师范大学的做法亦大致相同。其旅游学院206名学生中,6月上旬时,就业人数已经过半。 在中南大学的就业榜单中,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文学院排在前列,就业率超过八成。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认为,局面得以扭转,一方面有院领导班子拿出全部人脉的因素,另一方面,该院对于就业抓得很早。大一就开始推进就业教育,大二阶段模拟的职场应试,做简历和培训。“早起的鸟儿飞得更远!” 然而,也有几位高校的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沙的高校有着区域优势,这是湖南其他地方学校无法比拟的。尤其不在长沙的二本院校,今年文科类专业承受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以前说公务员考试,名校学生考不过普通学校的学生,但现在这一项工作延后了。”他们建议,动员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师招录、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疫情中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沙多家高校的信息系统和他们提供的资料显示,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疫情中十分突出。 从数据来看,实用性岗位的需求大于研究性岗位,理工科超过文科类。上述学校的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土木、材料等专业都很抢手,但一些冷门专业依然难以撬动。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疫后恢复较慢,吸纳就业受到一定影响。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同比少增137万人。而从一些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相当部分民企的薪资有所下调,部分甚至高达30%。 多位高校招就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岗位和薪酬的要求差距很大。在校学生以往届薪水为参考,用人单位则需要面对现实的经济形势。例如,湖南高校往届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起薪至少年收入30万元以上,最高的可以拿到60万元。而如今,能开出30万元以上年薪的企业锐减,这又导致很多毕业生把目光聚焦更稳定的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行业龙头。 徐赞说,有色采选冶企业是中南大学毕业生的“传统强项”,但前几年有断层迹象。疫情后,这一板块受到学生们的重视,就业数据翻倍增长。今年湖北大冶一家就收录了几十名学生,华为领走了80多人。只有300多名毕业生的交通学院就业率高达90%,其中,去国家铁路、轨道交通集团、中车集团就业的就有150多人。 也有高校反映,法律专业学生就业也有苦乐不均的问题。律所有大量机会,薪酬增长也快。但很多学生期望进入公检法部门,不少人在待考中,因此就业欲望不积极。“我们想有一碗饭先吃下去,但学生希望一次端上好饭碗”。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招就部门人士则指出,人才高消费的理念导致的毕业生学历提升愿望在增强,不就业、慢就业现象逐步凸显。 市场化倒逼教改周俊说,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想进大城市,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下降。“有辅导员联系单位后给家长打电话,一听不在大城市,家长就一口回绝,说再养孩子一两年不费事。”他感慨,当年,自己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下基层锻炼成熟后再上来,但现在家长的目标太现实了。 他认为,这样的定位有误差,因为家长的愿望、孩子的能力与市场的实际要求往往有差距。 例如,长沙市有编制的教师是很多师范类学生向往的岗位,但考试竞争压力高达1∶500,应届生不仅要和全国优秀学生竞考,还要面对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辅导员做工作,可以去民办学校锻炼几年再来试,也可以到其他地市级的学校,这样机会更多。但知易行难。”周俊说,国家给了许多政策,企业也有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成为关键。 他常拿一个事例给学生们作宣讲:原来他带过的一个助理进入了某央企,到了上海工作数月,结果因为压力太大又返回长沙,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经历一次后,人就找得到自己的定位了。”湖南一位高校负责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该校未就业的学生中,10%有offer在手,但多数在等更好的机会。其实国家经济体量大,等慢慢恢复后,就业问题总能解决。“从历史上看,再难,几年也消化了”。 今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引起了不少高校的重视。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认为,教学质量才是承载就业质量的关键,而教学要对标社会的要求改造,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应时而动应需而变,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招就处的负责人也表示,今后招生与就业更要建立联动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各高校根据专业目录来开发专业,并将此作为一种资源来掌控,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的专业与市场脱节。高校求大求全,与市场脱节、与产业脱节的专业,会源源不断地培养社会不需要的人。这其实是一种巨大浪费。 周光礼说,德国、丹麦等一些欧洲国家高校结合产业发展来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借鉴。国内像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高校已经在推进改革步伐,并裁撤了一批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他认为,这也是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倒逼所致。而未来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高校要建立内省和评价机制,把大学的专业跟社会需求对接起来,产教一体,而不是让高等教育工作与社会隔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6月22日 05 版

彗星日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哪些模式?学生该如何选择?

近几年,因为有比同期专业略低的录取分数线和毕业后拿到手的国内国外双文凭等优势,中外合办专业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目前的中外合作专业情况负责,该如何选择呢?本文就中外办学专业情况进行介绍,供参考。目前按办学主体分为两类: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大学;二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下属的所有专业属于这种情况。来源 |《神州学人》中外合作办学2018按办学形式也可分为两类:一是学历教育(计划内招生),即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招生计划,考生必须参加高考,统一填报志愿,毕业后可获得由中方或中外双方学校颁发的,教育部承认且认证的学位证书;二是非学历教育(计划外招生),即学校采取自主招生方式招收的学生。学生无须填报考高志愿,只需参加学校自己举办的自主招生考试即可。完成课程后一般会获得写实性证书/课程结业证书等,而非学历证书。这一类型我们在此不做赘述。关于录取分数很多人由于中外合作高昂的学费而对其望而却步,甚至觉得上中外合作专业只是花钱买学历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对于中外合作项目主要还是具体学校具体分析,不同的中外合作专业导致其分数也不同,不能等量齐观。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它是中国与美国两所顶尖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与密西根大学)强强联合下的产物,自然导致其分数居高不下,虽然是中外合作专业但有时比上海交通大学的普通专业录取分还要高。不过大多数高校的中外合作项目还是比本校的录取线要低一些的,具体情况因学校不同而有差距。而一些普通本科高校甚至民办高校的中外合作项目,其下降分数可能就更低。(2018年本一文史类 北外与北外中外合(2018年本一文史类 东北师范与东北师对于成绩能达到985高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中外合作项目需要仔细考虑一下,因为如果本身成绩能达到的学校牌子已经是名牌,那也就没必要去盲目追求中外合作办学的名校学历。但是离名校有些差距但同时又渴望能有一个名校文凭的同学来说,那么中外合作项目无疑是一个达成自己心愿的途径。关于课程设置一般中外合作项目会保有一些国内的传统课程的,如思修、近代史、毛概、体育、军事理论等课程,每个中外合作项目的中外师资比例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是类似西交利物浦大学那样的纯西方教育,有的则可能是中方和外方教育各占50%;而中外合作大学则接近于外方院校在中国开了一个分校的形式,其学校从氛围到教育方式都是完全西化的。关于学位文凭很多考生和家长关注中外合作办学都是为其所宣传的毕业能拿中外两份文凭所吸引,那么实际情况如何?中外合作项目的发放学位证书的方式大概有五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中方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外方一般是发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这种方式比较常见,与我们所熟知的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之类的中外合作大学没有什么区别。第二种是除了中方高校的毕业证与学位证外,毕业生还会收到国外的认证。比如说往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中法工程师学院还有中国民航大学的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因为它是本硕连读,所以毕业生在毕业后会获得国内院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颁发法国国家工程师学衔委员会认证的法国工程师文凭,并同时被认证为欧洲科学与工程硕士。虽然不是学士学位证书,但也是一个在国际上认可度相当高的证书。第三种发放学位证书的方式是既没有外方直接的学士学位证书,也没有外方的认证文凭,外方会给毕业生开一个写实性证书。比如说往年上海理工大学与美国中央密西根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方发本科证书、学位证书,外方给你发一个写实性证书,写实性证书就类似于你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为止,你在什么地方学习,学习什么课程,这等同是一个证明。第四种方式则是在国内学习,拿国内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外方不会发你学士学位证书。比如说往年西南大学的西塔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相关中外合作项目。如果你选择在国内读个两年,再到国外读个两年,那么你就会拥有中外两个学校的学历;但如果你出不去,比如说语言没有达到校方的标准,或者是没有拿到签证之类的,那么你出不去还是只能拿到国内的学位证书。第五种是针对计划外招生或是这个项目自主招生来讲的,毕业生将拿到国外的学位证书,但无法拿到国内的学历证书。这里不再赘述。(各院校具体情况务必以当年招生简章公布为准)考生和家长如果是奔着中外双文凭而选择的中外合作专业,那么一定就要事先去学校官网上看清楚该专业毕业后到底会发几个证书,对于学历证书的获取有没有特殊要求。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想知道毕业证书是否会体现出“中外合作办学”字样等,可以通过两个渠道查询:第一就是查看学校的招生章程,上面会明确表示出合作办学颁发的证书性质;第二可以直接拨打院校招生办公室电话询问。合作办学适合哪类学生英语能力比较强一定要英语好!一定要英语好!一定要英语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绝大多数合作办学专业课程都配备了许多外籍教师和国外原版课程,大学的课程难度和深度也远远超过高中阶段,如果你家孩子的英语能力一般,或者真的不喜欢学习外语,那么他读合作办学是非常痛苦的,甚至有时候连正常毕业都有困难,白白浪费了“钞票”。而且有很多合作办学都对英语单科成绩有限制,英语成绩不好连志愿都无法填报。较强的自控力和学习能力家长朋友们不要以为合作办学高校或者专业就是高价买分,孩子入学之后就不如普通高校和专业的孩子努力。其实很多合作办学的课程要比普通专业更重,因为入学后要加强语言方面的学习,以备将来适应全英或全外语的外教授课,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控力,或者对这门外语没有兴趣,那就不要轻易的选择合作办学。像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北理工和央财的合作办学,学业压力甚至比本校的还重。家庭提前计划合作办学可进可退,既能直接毕业考研或者找工作,也可以选择到国外读研深造,不管是哪个方向,都需要家长和学生对整个大学的生涯有个初步或者深入的规划,对于想留在国内的,可以选在一所4+0模式的合作办学。对于将来有出国打算,或者以后投奔国外亲戚,有移民计划的,可以选择一所2+2或者3+1模式的合作办学。家庭经济条件殷实一般的合作办学学费低者几万元,高的能达到20多万甚至40万,虽然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些学校也有丰厚的奖学金,但是也要把4年学费和生活费用考虑进去,如果是以后考虑出国的,这笔费用会更高。提醒考生和家长准备报考合作办学时,一定要慎重评估下自己的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