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湖南长沙竟然出了这两位名人:一位是院士,一位是中顾委委员鸣我

湖南长沙竟然出了这两位名人:一位是院士,一位是中顾委委员

长沙,别称星城,湖南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长沙是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当然,湖南长沙市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有这样两位近现代名人,他们一位是院士,一位是中顾委委员,都来自湖南长沙,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我们一一道来。第一位:周宏灏周宏灏,1939年5月29日出生于湖南长沙,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周宏灏潜心钻研了20余年。从质疑“体重决定用药剂量”开始,周宏灏一步步对人类用药的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进行解密,终于在世界上开创了基因导向个体化用药新时代。人物主要经历:1962年周宏灏从武汉医学院毕业后到广州军区空军医院等工作;1978年进入湖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至1984年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1986年至1991年在美国范德堡大学临床药理研究室工作;1991年回国后在湖南医科大学遗传药理研究所工作,并建成中国国内第一个临床药理研究所;1995年出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1999年至2002年担任中南大学基础与临床药理学研究所所长;2002年担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科研成就:周宏灏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发生机制,促进世界各国药政管理和新药开发对种族因素的重视;深入系统研究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功能和机理,率先推向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应用;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首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中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并推向市场,推动中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管理。根据2020年1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周宏灏先后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内的国际SCI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38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教材十余部。第二位:李志民李志民(1906年7月9日-1987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省浏阳县高坪区西坑村人。李志民上将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军队内担任重要职务,建国后李志民上将主要担任了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委员以及中央军委顾问等。之后成为共产党第十届和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军队中李志民以擅长打政治仗而闻名,曾经的李志民用肥羊夺取了城堡,甚至在与东北军激战之时,李志民率军是白天打仗,晚上联欢,经过数日激战,双方都没有人员伤亡。1926年夏季李志民在政治讲习所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次年四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底李志民在红五军第二纵队担任四中队的党代表,从那时起开始了自己“善打政治仗”的革命生涯。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中,李志民在攻城前展开了政治攻势,他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士兵同敌人喊话,在敌人火力减弱之时突击到城内,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歼灭了全部敌人。李志民在1936年攻克重兵把守的李旺堡时,通过对敌情的分析后,李志民用喇叭展开了对敌人的宣传,竟然使得守城敌军对他们的态度越来越好,李志民把握时机写了一封给守城团长和全体官兵的公开信,还给他们送了几头肥羊过去。次日守城部队就与红军展开谈判,撤出了李旺堡。李志民上将的战斗策略与其他将领有所不同,正是他独特的政治战略与突击攻坚相结合的方式,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的诸多奇迹。1925年任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二纵队二大队四中队党代表、特务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党委秘书长,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第六师七团政治委员,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二科科长,中央军委直属第八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组织科科长、干部科科长、组织部部长、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部长,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兼陕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投名状

关注!湖南这所高校,满足你对大学的所有想象!

2000年以来,中南大学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0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一等奖(特等奖)18项,9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南大学共有8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牵头3项,参与5项。从2016年至2019年,中南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共有1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通用项目),获奖数量位列全国并列第9名、湖南省第1名。等待你的,是薪火相继的名师大家名师汇集,人才济济。每一个卓越的中南学子脚下,都有着巨人肩膀托起的成长力量。如今,中南大学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其中青年项目2人),教授及相应正高职称人员18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4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他们传承着“求真求确,必遂必专”的严谨治学作风,也传递着兢兢业业、爱生如子的师德师风。王淀佐院士,矿物工程学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教授、名誉院长。1934年3月生,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长期从事选矿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10年获国际矿物加工理事会授予的卓越科学贡献的“终身成就奖”。钟掘院士,机械工程专家,中南大学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机械与制造工程的教学与科研。曾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4本。金展鹏院士,材料科学技术专家,中南大学教授。1938年11月生,196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63年中南矿冶学院金属学专业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相图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研究,被称为“只有脖子能够动的导师、中国的霍金、材料科学的活地图”的院士。虽然疾病摧垮了他健康的身体,仅留给他智慧的大脑,但是他从未停止他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脚步”。周宏灏院士,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家,1939年5月生,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国家卫计委个体化医学检测培训基地主任、国家卫计委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负责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发生机制。培养硕博士和博士后230余名,为我国造就了一支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和服务的队伍。等待你的,是一片光明的大好前途在中南大学学习生活,未来的前途如何?答案当然是——只要你脚踏实地,大好前途在等待着你。中南大学坚持立德树人,质量优先,努力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2019年12月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中南大学2019 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8.16%,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73%,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8.69%,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25%。接受2019届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单位包括中南大学(含附属医院)、中国建筑、华为、中国中铁、中兴、中国铁道建筑、中国国家铁路、TCL等单位和企业。在毕业生升学方面,中南大学2019 届毕业生升学4190 人,其中国内升学3571 人,国(境)外升学619 人。毕业生赴国内“双一流”大学及“三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升学3206 人,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89.78%。毕业生中有374 人赴世界排名前100 的高校(不含内地高校)升学,占赴国(境)外升学毕业生总人数的60.42%。此外,用人单位对中南大学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6%,所有受访的用人单位均表示未来会继续录用中南大学毕业生。等待你的,是吃住不愁的舒适环境“住”在中南,等待你的是条件优越、设施齐全的大学宿舍。位于大学南校区的升华学生公寓,公寓户型为四人一间,门锁为刷卡感应式。上床下桌,床长2m,宽0.9m,两张书桌之间有平移式的衣柜,靠近阳台的地方摆放有阶梯型行李架。风景独好的阳台,多为两间寝室共用,少数寝室拥有独立阳台。在宿舍楼中,5、6、8、9、10、11、18栋为三或四个宿舍共用大型卫生间和客厅,其余楼栋均为独立卫生间。在宿舍设施方面,中南大学除了为学子们提供了空调、浴室、热水器之外,在宿舍区附近还设有超市、银行ATM机、服务中心、小吃街等,一应俱全。在休闲娱乐方面,后湖小吃街有很多家不同风味的小吃店,麓南青年街则是放松的好地方,可以在娃娃机前抓娃娃、在K歌室里一展歌喉,也可以喝一杯果茶、享受一份美食。另外,中南大学为了让学子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允许对宿舍进行合理有限的改造。贴上墙纸和书画、粘上挂钩和防滑垫、摆上绿植和收纳盒……这些不仅能让宿舍焕然一新,更增添了生活上的便利。“吃”在中南,等待你的是“神仙”食堂。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新校区体育场举办的演唱会上,当歌手胡夏说自己“饿了”的时候,全场万名观众高呼“二食堂”,成为了当时的热门话题。位于南校区的中南大学升华餐饮楼(俗称二食堂),外型新颖,大量使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配有自动扶梯、客货电梯,室内安装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消防喷淋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及中央空调等,是中南大学目前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设施档次最高的学生食堂,可容纳近万名师生同时就餐。“食在中南,美誉三湘”,拥有“高端大气”食堂的同时,中南大学的美食也堪称一绝:早餐,有清淡养生的绿豆粥、醇香的豆浆 、松软香甜烘焙面包;午餐,有三食堂的香辣虾、四食堂的红烧肉、五食堂的玉米排骨汤、七食堂的牛肉粉,八食堂的麻辣香锅、十二食堂的香菇炒肉;到了晚上,烤冷面、梅干菜扣肉饼、螺狮粉、黄焖鸡,任君挑选。等待你的,是自由多元的社团文化在中南大学,你完全不需要担心课外活动会单一无趣。心有多大,中南的舞台就有多大。无论是喜欢摄影绘画,还是喜欢音乐舞蹈,又或者喜欢骑行跑酷,喜欢唱歌写作,在中南大学的6个大类、100多个社团里,你一定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让自己的兴趣不再沉寂,让大学生活更加多彩。等待你的,是百年湘雅的无限荣光湘雅之源肇始于1906年在长沙小西门西牌楼的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的雅礼医院。中外合办高等医学教育发源于1914年创立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随后,湘雅医学会接收雅礼医院,拓建新址,名为“湘雅医院”。“湘雅”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救民于水火”重任,百余年来始终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110年前,从东北爆发的鼠疫席卷半个中国,一路南下,直逼湖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创办者、首任校长颜福庆临危受命,挺身而战,在京汉铁路成立卫生服务部,同时全面动员社会各界,打出防疫“组合拳”,圆满完成了华中地区防疫工作,成功阻止了鼠疫“南下”。从2003年抗击SARS到2009年战“甲流”,再到走出国门,出击非洲埃博拉出血热,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总能看到新湘雅人奋战一线的身影。医院将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大爱精神凝练为“舍得”精神,铸就了新湘雅精神内核。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南大学先后有629名医务人员投身湖南、湖北抗疫前线,其中467位前往武汉和黄冈支援,大量医学专家、教授在湘雅大本营通过制定防控指南、提出制度建议、发行科普作品、远程诊疗指导等方式参援战“疫”。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百年湘雅,矢志报国。每逢国人危难之际,总有中南湘雅人负重前行的身影。一百多年的筚路蓝缕,几代人的薪火传承,前仆后继,以高尚的医德泽被大众,以精湛的医术救困扶危,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他们挺身而出的无畏精神、勇于奉献的崇高品德、敢于担当的忠诚品格,照亮了新一代青年学子前行的道路。等待你的,是锦绣潇湘的无限风光中南大学,坐落在湖南省省会——长沙。它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这里,地貌类型多样,地表水系发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湘江穿城而过。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被誉为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有着壮美风景的长沙,还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创新之城、“智造”之城。在2019年年末,长沙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95个。全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57项,专利申请42087件,比上年增长2.6%;授权专利22504件,增长6.2%。签订技术合同5225项,成交金额233.8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7%。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来源:中南大学

一字一板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成立

工人日报客户端8月4日电 8月4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与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该院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周宏灏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张伟、副所长李清等一行7人,以及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庞军,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建荣等院领导出席揭牌仪式。仪式上,副院长伍秋霞代表自治区人民医院与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周宏灏院士签订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庞军、杨建荣、伍秋霞与周宏灏院士、张伟、李清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结束后,周宏灏院士为所有参会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此次新成立的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主要是借助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的技术、平台、人才等优势,利用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医院的基因检测等技术,为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以往主要是依靠临床药师个人的经验,对患者的临床用药进行指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医疗服务的需求,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惠及民众健康。双方将全方位开展高水平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通过共享平台、知识和专家等方式,实现“科研、教学、技术、人才”的全面发展,并为广大从事个体化用药和精准医疗的科学研究、产业开发和临床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的成立,集合了该院的临床优势和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的基因检测优势,为该院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合作发展平台,将有利于稳步推进双方合作及协同发展,推动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发展,为提高疾病诊疗水平,节约医疗资源成本,推动广西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工人日报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龙博 李安祺)

迟缓者

拿到这项大奖,他们凭什么?华声在线为你解密

编者的话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是对我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人物的集中表彰。这些获奖项目和获奖人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改变?有些什么精彩故事?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深入一线,走近获奖的周宏灏院士以及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并采撷了几项具有代表性的获奖成果,为读者送上最及时的报道。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周宏灏院士——揭开每个人基因背后的用药秘密2014年6月7日,周宏灏院士在作学术报告。通讯员 摄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龙群 任彬彬简介周宏灏,男,1939年出生于长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终身教授,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国家卫健委个体化医学检测培训基地负责人。多年来从事药物反应性种族与个体差异遗传机制与转化应用研究,是我国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率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我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并推动我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管理,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内的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4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医院校教材10余部。故事从繁忙喧闹的长沙湘雅路,走进百年历史的湘雅医学院老院子,很快归于宁静。周宏灏院士的办公室,就在一栋不起眼的老楼里。摆满整整一面墙的书,默默陪伴着主人。从当年的临床医生,到桃李满天下的师者、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开拓者,书本的力量一直都在周宏灏心中。他开创的研究领域,更从著书立说走向了应用。越来越多的跟随者正在投身这场人类用药革命的研究,先测基因再用药的精准医疗模式正在惠及更多的患者。站在办公室外露台的暖阳中,周宏灏对记者说:“1983年,我的脑子里就有了这个想法,30多年就做了个体化医疗这件事。最满意的成果是什么?还没有,在后面。”为了搞清楚临床咨询时遇到的一个用药疑问,开创了遗传药理学研究,一篇论文改写了多国新药申报指南出生在教育世家的周宏灏,上世纪50年代选择了学医。1983年,他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每周有半天时间看高血压门诊。一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了他。同样的病情、同样的药物,英国人所需的有效剂量是中国人的2倍甚至8倍之多。当时,对此的普遍解释是中国人的体重比英国人轻,因为“体重论”是已被国际医学界广泛认同的“真理”。但周宏灏提出疑问:“体重差距不可能有2到8倍这么大啊!会不会有一个规律性的因素或者机制引起药物反应的种族差异呢?”他决定探索下去。要证明自己的猜想,就得找到愿意接受观察的不同人种样本,拿出实验数据。没想到,研究从香港做到了美国。“当时在香港的白种人样本太少,而到了美国,找到华人样本又很难。”回忆当年,周宏灏院士坦言艰辛。他认准的事,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放弃。在美国的范德比尔大学,周宏灏经过几年攻关,用数据证实了黄种人和白种人对药物代谢和敏感性均有显著差异,并最终系统阐明了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机制。这篇研究论文发表后,被国际同行誉为“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经典研究”和“遗传药理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美国FDA首先修改了指南,规定新药临床试验和国外药品注册需要考虑种族因素,要求临床试验评价一定要有不同人种的样本。”周宏灏院士说,其他国家随后也修改了相关指南。发现个体之间的用药差异,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开创了基因导向个体化用药新时代1991年,周宏灏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到了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建成国内第一个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该往何处走?周宏灏又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既然世界不同种族的人用药有差异,那么中国不同民族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用药会不会也有差异?“我带着学生到全国各地调查,多次乘坐旧吉普车沿着悬崖峭壁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走访苗、侗、土家族群众的寨子,采集他们的血样、尿样。”周宏灏院士回忆。就这样,历时20年,先后采集了4950人用药后样品,对汉、侗、苗、白和傣等5个民族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和基因分布频率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还进一步研究了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确证了我们的想法。在排除了年龄、不同种族间的药物代谢差异后,我们发现在同一种族内的个体间差异更为重要和显著,在用药的跨度上更大。做多了就找到了规律性。根据基因-剂量效应,大体上知道剂量高低水平,并开始根据遗传来调整用药。”周宏灏院士感慨,灵感还是来源于科学的思路和实践。“同样一杯酒,三个人喝。有的醉了,有的喝得刚刚好,有的没喝够。差别背后是三人体内代谢酒精的酶的数量不一样,根本的原因是基因有差异。”周宏灏院士深入浅出地解说道,每个人用药时的安全性和疗效有差异,背后的根源也是基因。2005年,世界上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在周宏灏的实验室问世。它可以直接检测药物代谢酶和受体的基因变异。只要在用药之前找到这些有意义的基因变异,就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来调整用药剂量,或者选择所用药物。很快,国内首家基于药物相关基因用药的个体化用药咨询指导中心,在湘雅三医院建成。“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科研很难,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再大的困难也要做。”开创性的工作,遇到的沟沟坎坎往往更多。“研究之初,我专攻的是遗传药理学,别人问我做这个有什么用呢?我说为了以后个体化用药,但当时却不知具体应如何操作。”周宏灏院士回顾探索路上的困难说,后来搞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全世界都没有的,国家也没有相关指南,又一步步推动着国家完善了管理。“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科研很难,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再大的困难也要做。”周宏灏院士主动向记者分享他的体会,“就怕这里搞下那里搞下,什么都搞不成。困难什么时候都有,努力去克服就好。”前几年,周宏灏院士的一项“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成果转让成功,7件发明专利和40项应用技术共获技术转让费2.2亿元。“我最欣慰的是,开创的个体化精准医疗理念、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深入到医疗过程的很多环节,像肿瘤的靶向治疗,现在一些县级医院也可以做基因检测了。”周宏灏院士还透露,他的团队正在挑战更复杂的研究,也就是在基因变异这项单个因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多个因子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个体化医疗的精准度。教了40多年书的周宏灏,很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一次课题组会上,有学生抱怨数据分析困难,想将结果中一组偏离较大的数据舍弃。看到这一幕,周宏灏立即找出自己曾经的研究课题结果展示给大家。正当所有人都一头雾水时,他缓缓说道:“我能找到新的基因突变位点,就是因为当年没有放弃分析和研究那个偏离值最大的数据。”为有色金属工业插上绿色高效“翅膀”——走近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简介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形成于1995年,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2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2人。团队紧紧围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绿色高效运行和智能化生产的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有色冶金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专用系统开发和工业应用的创新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2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4项,出版著作12部。该团队获得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故事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有色金属这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在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随着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化控制系统成功应用,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其背后的强大支撑,来自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在中南大学升华楼,记者走进了这个业界赫赫有名的团队的大本营。几十年里,大家为何能做到劲往一处使,一次又一次攻坚克难?在办公楼一间时常被各课题组排队预订的小小会议室里,领头人桂卫华院士指着墙上张贴的16个字说:“‘厚德博学,勤勉敬业’,是讲做人;‘求实创新,研以致用’,是讲做研究。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用自己所学为国家为行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精神从我的老师那里就一代代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有色冶金企业一般规模大位置偏,连续生产不能停歇。要推动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就得跟着企业的生产节奏走,经常跑工厂现场做试验。出差几个月是常事,有时甚至会遭遇危险。早已为人师的王雅琳教授,不仅珍藏着桂院士当年指导学生们撰写的一封封科研建议书,还忘不了桂院士“冻”住的一幕。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桂院士承接了洛阳铜加工厂的一个项目,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桂卫华院士数十次带领团队到工厂现场测绘电路,经常长时间近距离盯着电路板,远远望去,脑袋好像被“冻”在了电路板上。就这样,他们硬是全盘消化了有100多块电路板、近万个零件的复杂控制系统。从读研时就跟随桂院士做科研的蒋朝辉教授,有次在柳钢高炉上试验“工业内窥镜”项目时,因为一氧化碳爆表被熏得晕了过去。但他即使被抬下现场,仍然坚持要把事情做完。桂院士改了行程第一时间赶过来嘘寒问暖,叮嘱把防护措施做到位。忆起那一幕,蒋朝辉直言这种使命感就是受导师耳濡目染,“研究成果要在工业现场应用,不能躺在实验室里。”“记得是2003年的一天,桂老师第一次说去报个国家科技奖试试,结果第一次申报就以函评第一并免答辩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好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团队负责人阳春华教授说,“其实大家埋头苦干了一二十年,可谓厚积薄发。”当年获奖项目的一个应用案例就是为株洲冶炼集团研发了利用峰谷电价调整生产节奏的方案,每天可减少电费支出6万元。为建立电解电耗模型,在工业现场做了8个月的连续试验。多年来,每逢年底,团队的保留节目都会上演。上半场总结当年工作、讨论来年计划,下半场则是欢声笑语大联欢,其乐融融。“桂老师在学术上总是给我们指方向,又特别求实,其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把大家吸引到了一起。”阳春华教授还笑着透露,“团队每个成员常出差顾不了家,但大家的家庭都很和睦,因为团队成员形成了一种回家好好听话的良好传统。”团队的教授们告诉记者,有大城市多次想高薪引进桂院士加盟,他从来没有答应过。“做科研特别是工科科研需要合作,单枪匹马做不大也做不强。”桂院士笑着说,“这里每个人都想做事,都能做事,我真的舍不得离开这个团队。”两个国产优质香稻 十年推广超千万亩“一等优质香稻‘湘晚籼17号’和‘农香18’的选育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声在线6月10日讯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若论让湘米香起来的头号选手,当属填补了我省一等优质香型籼稻品种空白的“湘晚籼17号”,和它同为姊妹系的“农香18”也是一等优质香型籼稻。10年来,两个品种在湖南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305万亩。在今天举行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省水稻研究所赵正洪研究员牵头完成的“一等优质香稻‘湘晚籼17号’和‘农香18’的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南是我国最大的籼稻生产省份,但因缺乏米质达到泰国KDML105世界知名的优质香型籼稻品种,高档大米曾长期依赖进口。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优质稻品种选育。赵正洪回忆,当年从国际水稻所、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引进的优质水稻资源抗性不强、产量不高、生态适应性差,团队要培育出优质、多抗且丰产的优质稻新品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随后20多年间,育种团队像候鸟一样在湖南和海南之间迁徙,终于在2008年选育出了“湘晚籼17号”,通过审定,成为目前我省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等优质稻品种。接着又培育出了熟期稍迟的“农香18”,两个姊妹品种的亩产量都超过了400公斤,均接近杂交稻产量,是泰国香米的两倍以上。在省水稻研究所,电饭煲里还在烹饪的“湘晚籼17 号”香味扑鼻。米饭吃起来口感蓬松柔软而不粘结,冷了也不回生。赵正洪告诉记者,为了选育出香味浓郁的优质稻,项目组创新了育种方法,开发了香味基因新的功能标记,在实验室即可鉴别香味品种,改变了在大田依靠人工剥壳嚼米识别香味的传统做法,大大提高了育种选择效率。另外,以“湘晚籼17号”及其姊妹系作为骨干亲本,项目组还育成了“农香39”“农香42”等新一代高档优质稻品种,进一步提高了抗倒性、抗病性和适应性。市场也因此开发出了“金健香米”“常德香米”等多个知名湘米品牌。农民种植这些优质稻每亩增收约200元,企业产值翻倍。随着成果的推广应用,我国进口泰国高端大米从2009年将近70万吨降低到2015年的不足20万吨。为新能源设计出高性能催化剂“电催化剂缺陷调控”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声在线6月10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易禹琳)氢能作为一种高效、零排放、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新选择,而电催化剂是制氢用氢的核心。湖南大学完成的“电催化剂缺陷调控”项目,创新思路,利用催化剂中的缺陷来调控设计出高性能的电催化剂,达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在今天召开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该成果获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电催化剂缺陷调控”项目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科学奖获得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湖南大学教授王双印领衔,带领王燕勇、邹雨芹、陈如、徐磊4名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刘志娟共同完成,项目组平均年龄31岁。自2013年起,王双印教授发挥自己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成功将物理学科着重研究的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催化剂缺陷的构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缺陷催化机制。他还首次自主设计等离子体反应器,实现负载型催化剂的普适、高效、批量制备,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王双印教授介绍,对于一个材料而言,其原子排列相对于理想的状态总会有所偏离,这个偏离在学术上名为“缺陷”。在催化剂中,缺陷是普遍存在的,这也导致催化剂的性能会受到影响。他们从理解缺陷-构筑缺陷-利用缺陷,取得了碳基电催化剂缺陷调控、过渡金属化合物电催化剂缺陷调控、电催化剂缺陷位的功能化修饰三大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跑地位。智能装备几秒钟捕捉微弱故障“配电网故障高精度实时监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声在线6月10日讯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由于应用了湖南研发的配电网故障高精度实时监控成套装备,实现连续8000个小时不停电。在今天举行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长沙理工大学李泽文教授团队历经10余年攻关完成的“配电网故障高精度实时监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据统计,全国年均停电损失达上千亿元,其中近70%用户停电由配电网故障引发。配电网如毛细血管般密布在户外,不仅结构复杂、线路分支多,而且各种功能终端相互独立运行,其电流曲线里的高频细小波动,隐藏着微弱故障的蛛丝马迹。但是,传统的监控设备无法及时精准收集、识别、定位并传输给管理人员应对,亟需从理论和技术上取得突破,解决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瓶颈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资助下,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和长沙精科电力技术有限公司3家主要单位的100多名科技人员联合攻关。项目组构建了配电网故障暂态信号时空多尺度同步真实测量技术、配电网故障高灵敏度感知与精确定位技术、基于电力物联网的配电网安全运行管理技术等,建立了配电网故障安全监控体系,取得了集理论、技术及装备于一体的系列成果。记者在威胜信息生产车间里看到,一台台故障指示器正在进行出厂前的高压模拟测试。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核心设备将安装在配电线路上,就像一位位耳聪目明的全天候侦察员,不断将掌握的情报传回后台处理。数据显示,和以前相比,项目成果监控的核心指标信息量从10%提高到99%,故障识别的准确性从30%提高到95%,几秒钟就可识别故障,故障定位绝对误差缩小到100米。截至目前,该项目获得知识产权54项,研发的配电网故障高精度实时监控成套装备已在10余个国家和全国30个省份应用。

旧国旧都

自治区人民医院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成立

BBRTV8月4日消息(记者 熊宗涛 通讯员 龙博)8月4日上午,自治区人民医院与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南宁举行。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合作签约。李安祺/摄据介绍,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遗传药理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在国际上拥有非常高的声誉,在学科带头人周宏灏院士的带领下,多年来始终坚持遗传因素对药物代谢和效应的作用的研究方向,研究水平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成立。李安祺/摄此次新成立的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主要是借助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的技术、平台、人才等优势,利用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医院的基因检测等技术,为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医疗服务的需求,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惠及民众健康。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推动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发展,为提高疾病诊疗水平,节约医疗资源成本,推动广西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介甫

湘医党建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建引领,科研创新,广育英才

编者按:2019年5月,对于湘雅人将是值得铭记的时间:113岁的湘雅医院将以青春的姿态,喜迎中国共产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四次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十三党总支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合影。2014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十三党总支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正式成立。这支有着研究生党员30名,研究生120余名的年轻党支部的“两学一做”支部工作案例,在2016年被中南大学党委评为党支部优秀工作案例,并被推荐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专栏展示;2018年更是被评为全国首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成绩的背后,是支部以管理服务精细化为抓手,创新服务载体,完善工作体系,夯实党建基础,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和战斗力。助力科研创新,培育新时代医学人才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所在学术团队为我国著名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学科的开拓者、个体化医学奠基者周宏灏院士带领的创新学术团队。作为一个以科研为重点的支部,党支部便成为了增进研究生科研创新交流的桥梁,是激发研究生科技创造潜力的点火器。在科室负责人的支持下,设立了“陈炳顺先生教育与科研基金”与“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帮助家庭困难的研究生完成学业,激励品学兼优、有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生热爱科学事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2015年至2017年共16名研究生获得陈炳顺奖学金及2 名青年教师获得陈炳顺教育与科研基金资助,共发放资助金 72万余元。每年11月,临床药理研究所如期举行一场“四世同堂”的研究生学术年会人,让所有师生面对面,共探学术新领地。研究生们最新的创新成果在这里汇聚交流,最新的研究思路在这里点拨出新,最新的创造思维在这里又碰撞出新的火花。它不仅成为加强研究生科学研究教育质量管理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近3年来,16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其中8名为党员,2名为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党支部团结、凝聚、组织和带领全体研究生团队在“个体化医学”研究和“ 双一流”的建设中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党支部所在的创新学术团队,201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价值观引领在中南大学党委和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3年多的建设,党支部七大创新提升七大服务力: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创新思政工作方法,提高研究生政治定力;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力;创新科研激励机制,激发研究生科技创造力;创新党群联系工作机制,促进党群和谐凝聚力;创新“公益活动”载体,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力;创新“师生联谊”平台,增强研究生心理抗压力,使得组织力、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逐步形成,党员政治立场坚定,先锋引领作用突出。尤其在把控好思政网络宣传“二微一端”关方面,党支部进行思政宣传及价值引领,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方面。支部建立网络思政台账,及时进行问题的疏导与处置;创造性提出党员学习教育积分管理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相结合;把周宏灏院士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归国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以及师生党员的先进事迹拍摄微电影,通过“二微一端”宣传,在师生中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其中,学生党员“亦师、亦友、亦慈父——我的导师周宏灏院士”入选全国高校思政网,在广大师生中也引起强烈共鸣。体察学生冷暖,强化党群联系学生党支部,最重要的就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工作;这时,党支部便是擦民情、知冷暖、关爱学生的眼。党支部实施党员群众帮扶“一对一结对子”制度,建立党员服务群众全覆盖,每名党员负责专门联系1-2名群众,建立帮扶档案。党支部把目光聚焦困难学生,让他们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2015级林同学在入学前家中突遭变故,重重压力之下她决定放弃学业。导师在了解情况后,马上向党支部汇报了情况,支委们与她面对面促膝谈心,并组织全所师生募捐,为她排忧解难;入学后,支部也时时关注她的学习工作情况,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帮助林同学走出困境,直到2018年她顺利毕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研究生党支部,所有人都知道“有困难找组织”:周博士研究生母亲脑瘤手术,家庭困难,党支部募捐近4万元;吕博士研究生家中苹果严重滞销,党支部帮她将600箱苹果3天内售罄;近3年来, 10名困难党员得到党组织的帮扶资助。同时,党支部通过每年五月举办的“5.29文化艺术节”,每逢教师节等重要节日举办的师生联谊会,以及“奔跑吧,青春;奔跑吧,研究生”阳光心理活动、支部师生篮球联谊赛等活动,让研究所师生相互了解、相互贴近,让大家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氛围里,培育研究生健康、阳光、自信的心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曹璇绚)

唐鉴

拿到这项大奖,他们凭什么?新湖南为你独家解密

编者的话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是对我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人物的集中表彰。这些获奖项目和人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改变?有些什么精彩故事?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深入一线,走近获奖的周宏灏院士以及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并采撷了几项具有代表性的获奖成果,为您送上最及时的报道。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周宏灏院士—— 揭开每个人基因背后的用药秘密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龙群 任彬彬简介周宏灏,男,1939年出生于长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终身教授,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国家卫健委个体化医学检测培训基地负责人。30余年来从事药物反应性种族与个体差异遗传机制与转化应用研究,是我国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率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我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并推动我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管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内的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4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医院校教材十余部。故事从繁忙喧闹的长沙湘雅路上,走进百年历史的湘雅医学院老院子,很快归于宁静。周宏灏院士的办公室,就在一栋不起眼的老楼里。摆满整整一面墙的书,默默陪伴着主人。从当年的临床医生,到桃李满天下的师者、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开拓者,书本的力量一直都在心中。他开创的研究领域,更从著书立说走向了应用。越来越多的跟随者正在投身这场人类用药革命的研究,先测基因再用药的精准医疗模式正在惠及更多的患者。站在办公室外露台的暖阳中,周宏灏院士对记者说:“1983年,我的脑子里就有了这个想法,30多年就做了个体化医疗这件事。最满意的成果是什么?还没有,在后面。”为了搞清楚临床咨询时遇到的一个用药疑问,开创了遗传药理学研究,一篇论文改写了多国新药申报指南出生在教育世家的周宏灏,上世纪50年代选择了学医。1983年,他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每周有半天时间看高血压门诊。一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了他。同样的病情、同样的药物,英国人所需的有效剂量是中国人的2倍甚至8倍之多。当时,对此的普遍解释是中国人的体重比英国人轻,因为“体重论”是已被国际医学界广泛认同的“真理”。但周宏灏提出疑问:“体重差距不可能有2到8倍这么大啊!会不会有一个规律性的因素或者机制引起药物反应的种族差异呢?”他决定探索下去。要证明自己的猜想,就得找到愿意接受观察的不同人种样本,拿出实验数据。没想到,研究从香港做到了美国。“当时在香港的白种人样本太少,而到了美国,找到华人样本又很难。”回忆当年,周宏灏院士坦言艰辛。他认准的事,再大的困难也会不放弃。在美国的范德比尔大学,周宏灏经过几年攻关,用数据证实了黄种人和白种人对药物代谢和敏感性均有显著差异,并最终系统阐明了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机制。这篇研究论文发表后,被国际同行誉为“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经典研究”和“遗传药理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美国FDA首先修改了指南,规定新药临床试验和国外药品注册需要考虑种族因素,要求临床试验评价一定要有不同人种的样本。”周宏灏院士说,其他国家随后也修改了相关指南。发现个体之间的用药差异,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开创了基因导向个体化用药新时代。1991年,周宏灏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到了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建成国内第一个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该往何处走?周宏灏又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既然世界不同种族的人用药有差异,那么中国不同民族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用药会不会也有差异?“我带着学生到全国各地调查,多次乘坐旧吉普车沿着悬崖峭壁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走访苗、侗、土家群众的寨子,采集他们的血样、尿样。”周宏灏院士回忆。就这样,历时20年,先后采集了4950人用药后样品,对汉、侗、苗、白和傣等5个民族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和基因分布频率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还进一步研究了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确证了我们的想法。在排除了年龄、不同种族间的药物代谢差异后,我们发现在同一种族内的个体间差异更为重要和显著,在用药的跨度上更大。做多了就找到了规律性。根据基因-剂量效应,大体上知道剂量高低水平,并开始根据遗传来调整用药。”周宏灏院士感慨,灵感还是来源于科学的思路和实践。“同样一杯酒,三个人喝。有的醉了,有的喝得刚刚好,有的没喝够。差别背后是三人体内代谢酒精的酶的数量不一样,根本的原因是基因有差异。”周宏灏院士深入浅出地解说道,每个人用药时的安全性和疗效有差异,背后的根源也是基因。2005年,世界上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在周宏灏的实验室问世。它可以直接检测药物代谢酶和受体的基因变异。只要在用药之前找到这些有意义的基因变异,就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来调整用药剂量,或者选择所用药物。很快,国内首家基于药物相关基因用药的个体化用药咨询指导中心,在湘雅三医院建成。“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科研很难,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再大的困难也要做。”开创性的工作,遇到的沟沟坎坎往往更多。“研究之初,我专攻的是遗传药理学,别人问我做这个有什么用呢?我说为了以后个体化用药,但当时却不知具体应如何操作。”周宏灏院士回顾探索路上的困难说,后来搞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全世界都没有的,国家也没有相关指南,又一步步推动着国家完善了管理。“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科研很难,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再大的困难也要做。”周宏灏院士主动向记者分享他的体会,“就怕这里搞下那里搞下,什么都搞不成。困难什么时候都有,努力去克服就好。”前几年,周宏灏院士的一项“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成果转让成功,7件发明专利和40项应用技术共获技术转让费2.2亿元。“我最欣慰的是,开创的个体化精准医疗理念、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深入到医疗过程的很多环节,像肿瘤的靶向治疗。现在一些县级医院也可以做基因检测了。”周宏灏院士还透露,他的团队正在挑战更复杂的研究,也就是在基因变异这项单个因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多个因子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个体化医疗的精准度。教了40多年书的周宏灏,很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一次课题组会上,有学生抱怨数据分析困难,想将结果中一组偏离较大的数据舍弃。看到这一幕,周宏灏立即找出自己曾经的研究课题结果展示给大家。正当所有人都一头雾水时,他缓缓说道:“我能找到新的基因突变位点,就是因为当年没有放弃分析和研究那个偏离值最大的数据。”为有色金属工业插上“绿色高效”翅膀——走近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胡宇芬简介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形成于1995年,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2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青2人。团队紧紧围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绿色高效运行和智能化生产的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有色冶金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专用系统开发和工业应用的创新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2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4项,出版著作12部。该团队获得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故事 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有色金属这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在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随着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化控制系统成功应用,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其背后的强大支撑,来自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在中南大学升华楼,记者走进了这个业界赫赫有名的团队的大本营。几十年里,大家为何能做到劲往一处使,一次又一次攻坚克难?在办公楼一间时常被各课题组排队预订的小小会议室里,领头人桂卫华院士指着墙上张贴的16个字说:“‘厚德博学,勤勉敬业’,是讲做人;‘求实创新,研以致用’,是讲做研究。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用自己所学为国家为行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精神从我的老师那里就一代代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有色冶金企业一般规模大位置偏,连续生产不能停歇。要推动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就得跟着企业的生产节奏走,经常跑工厂现场做试验。出差几个月是常事,有时甚至会遭遇危险。早已为人师的王雅琳教授,不仅珍藏着桂院士当年指导学生们撰写的一封封科研建议书,还忘不了桂院士“冻”住的一幕。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桂院士承接了洛阳铜加工厂的一个项目,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桂卫华院士数十次带领团队到工厂现场测绘电路,经常长时间近距离盯着电路板,远远望去,脑袋好像被“冻”在了电路板上。就这样,他们硬是全盘消化了有100多块电路板、近万个零件的复杂控制系统。从读研时就跟随桂院士做科研的蒋朝辉教授,有次在柳钢高炉上试验“工业内窥镜”项目时,因为一氧化碳爆表被熏得晕了过去。但他即使被抬下现场,仍然坚持要把事情做完。桂院士改了行程第一时间赶过来嘘寒问暖,叮嘱把防护措施做到位。忆起那一幕,蒋朝辉直言这种使命感就是受导师耳濡目染,“研究成果要在工业现场应用,不能躺在实验室里。”“记得是2003年的一天,桂老师第一次说去报个国家科技奖试试,结果第一次申报就以函评第一并免答辩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好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团队负责人阳春华教授说,“其实大家埋头苦干了一二十年,可谓厚积薄发。”当年获奖项目的一个应用案例就是为株洲冶炼集团研发了利用峰谷电价调整生产节奏的方案,每天可减少电费支出6万元。为建立电解电耗模型,在工业现场做了8个月的连续试验。多年来,每逢年底,团队的保留节目都会上演。上半场总结当年工作、讨论来年计划,下半场则是欢声笑语大联欢,其乐融融。“桂老师在学术上总是给我们指方向,又特别求实,其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把大家吸引到了一起”,阳春华教授还笑着透露,“团队每个成员常出差顾不了家,但大家的家庭都很和睦,因为团队成员形成了一种回家好好听话的良好传统。”团队的教授们告诉记者,有大城市多次想高薪引进桂院士加盟,他从来没有答应过。“做科研特别是工科科研需要合作,单枪匹马做不大也做不强”,桂院士笑着说,“这里每个人都想做事,都能做事,我真的舍不得离开这个团队。”为新能源设计出高性能催化剂“电催化剂缺陷调控”项目获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10日讯(记者 易禹琳)氢能作为一种高效、零排放、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新选择,而电催化剂是制氢用氢的核心。湖南大学完成的“电催化剂缺陷调控”项目,创新思路,利用催化剂中的缺陷来调控设计出高性能的电催化剂,达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在今天召开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该成果获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电催化剂缺陷调控”项目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科学奖获得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湖南大学教授王双印领衔,带领王燕勇、邹雨芹、陈如、徐磊4名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刘志娟共同完成,项目组平均年龄31岁。自2013年起,王双印教授发挥自己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成功将物理学科着重研究的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催化剂缺陷的构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缺陷催化机制。他还首次自主设计等离子体反应器,实现负载型催化剂的普适、高效、批量制备,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王双印教授介绍,对于一个材料而言,其原子排列相对于理想的状态总会有所偏离,这个偏离在学术上名为“缺陷”。在催化剂中,缺陷是普遍存在的,这也导致催化剂的性能会受到影响。他们从理解缺陷-构筑缺陷-利用缺陷,取得了碳基电催化剂缺陷调控、过渡金属化合物电催化剂缺陷调控、电催化剂缺陷位的功能化修饰三大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跑地位。两个优质香稻姊妹系十年推广超千万亩“一等优质香稻‘湘晚籼17号’和‘农香18’的选育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10日讯 (记者 胡宇芬 )若论让湘米香起来的头号选手,当属填补了我省一等优质香型籼稻品种空白的“湘晚籼17号”,和它同为姊妹系的“农香18”也是一等优质香型籼稻。10年来,两个品种在湖南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305万亩。在今天举行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省水稻研究所赵正洪研究员牵头完成的“一等优质香稻‘湘晚籼17号’和‘农香18’的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南是我国最大的籼稻生产省份,但因缺乏米质达到泰国KDML105世界知名的优质香型籼稻品种,高档大米曾长期依赖进口。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优质稻品种选育。赵正洪回忆,当年从国际水稻所、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引进的优质水稻资源抗性不强、产量不高、生态适应性差,团队要培育出优质、多抗且丰产的优质稻新品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随后20多年间,育种团队像候鸟一样在湖南和海南之间迁徙,终于在2008年选育出了“湘晚籼17号”,通过审定,成为目前我省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等优质稻品种。接着又培育出了熟期稍迟的“农香18”,两个姊妹品种的亩产量都超过了400公斤,均接近杂交稻产量,是泰国香米的两倍以上。在省水稻研究所,电饭煲里还在烹饪的“湘晚籼17 号”香味扑鼻。米饭吃起来口感蓬松柔软而不粘结,冷了也不回生。赵正洪告诉记者,为了选育出香味浓郁的优质稻,项目组创新了育种方法,开发了香味基因新的功能标记,在实验室即可鉴别香味品种,改变了在大田依靠人工剥壳嚼米识别香味的传统做法,大大提高了育种选择效率。另外,以“湘晚籼17号”及其姊妹系作为骨干亲本,项目组还育成了“农香39”、“农香42”等新一代高档优质稻品种,进一步提高了抗倒性、抗病性和适应性。市场也因此开发出了“金健香米”、“常德香米”等多个知名湘米品牌。农民种植这些优质稻每亩增收约200元,企业产值翻倍。随着成果的推广应用,我国进口泰国高端大米从2009年将近70万吨降低到2015年的不足20万吨。智能装备几秒捕捉微弱故障“配电网故障高精度实时监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10日讯 (记者 胡宇芬)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由于应用了湖南研发的配电网故障高精度实时监控成套装备,实现连续8000个小时不停电。在今天举行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长沙理工大学李泽文教授团队历经10余年攻关完成的“配电网故障高精度实时监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据统计,全国年均停电损失达上千亿元,其中近70%用户停电由配电网故障引发。配电网如毛细血管般密布在户外,不仅结构复杂、线路分支多,而且各种功能终端相互独立运行,其电流曲线里的高频细小波动,隐藏着微弱故障的蜘丝马迹。但是,传统的监控设备无法及时精准收集、识别、定位并传输给管理人员应对,亟需从理论和技术上取得突破,解决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瓶颈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资助下,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和长沙精科电力技术有限公司3家主要单位的100多名科技人员联合攻关。项目组构建了配电网故障暂态信号时空多尺度同步真实测量技术、配电网故障高灵敏度感知与精确定位技术、基于电力物联网的配电网安全运行管理技术等,建立了配电网故障安全监控体系,取得了集理论、技术及装备于一体的系列成果。记者在威胜信息生产车间里看到,一台台故障指示器正在进行出厂前的高压模拟测试。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核心设备将安装在配电线路上,就像一位位耳聪目明的全天候侦察员,不断将掌握的情报传回后台处理。数据显示,和以前相比,项目成果监控的核心指标信息量从10%提高到99%,故障识别的准确性从30%提高到95%,几秒钟就可识别故障,故障定位绝对误差缩小到100m。截至目前,该项目获得知识产权54项,研发的配电网故障高精度实时监控成套装备已在10余个国家和全国30个省市应用。[责编:张璐][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神气不变

湖南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周宏灏:开创“因人用药”治疗新时代

湖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周宏灏:开创“因人用药”治疗新时代率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我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这个人就是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终身教授、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周宏灏。1939年,周宏灏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1983年,周宏灏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做临床药理咨询期间,发现一个现象,同样是高血压病人,用的是同样的药,而医生给英国病人的降压药剂量,竟是给中国病人的2倍甚至8倍,当时的解释是“中国人体重比西方人轻”。周宏灏觉得这里面必定有更为实质的原因。在探索过程中,周宏灏提出了大胆假设,认为决定用药量的主要原因不是体重,而是种族固有的内在差异。为了查明差异发生的原因,1993年,周宏灏带领研究生深入到湘西以及广西、云南多个聚居偏远山林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样本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周宏灏又一次提出了新的假说:“不同种族间药物作用相关蛋白的表型和基因型多态性的发生频率差异是引起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原因。”针对这个假说,周宏灏再一次开展大样本研究。就这样,历时20年,先后采集了4950人用药后样品,对汉、侗、苗、白和傣等5个民族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和基因分布频率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还进一步研究了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确证了我们的想法。”周宏灏院士深入浅出地解说道,“同样一杯酒,三个人喝。有的人醉了,有的喝得刚刚好,有的没喝够。差别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基因有差异。”2005年,世界上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在周宏灏的实验室问世。它可以直接检测药物代谢酶和受体的基因变异。只要在用药之前找到这些有意义的基因变异,就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来调整用药剂量,或者选择所用药物。■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杨斯涵 胡宇芬 通讯员 罗闻

湘雅医院“最年轻”党支部:全面坚持党的领导 努力创建“五型”党支部

红网时刻4月29日讯(记者 岳瑾 李雅婷)2019年5月,对于湘雅人将是值得铭记的时间:113岁的湘雅医院将以青春的姿态,喜迎中国共产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四次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一支有着研究生党员30名、研究生120余名年轻的党支部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十三党总支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不仅在2016年被中南大学党委评为党支部优秀工作案例,并被推荐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专栏展示;2018年更是被评为全国首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日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十三党总支书记王丹接受了红网记者的专访,在她看来,医院的发展必须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一个以科研为重点的党支部,它是增进研究生科研创新交流的桥梁,是激发研究生科技创造潜力的点火器,也是研究生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纽带。七个创新提升七种服务力 成为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的纽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十三党总支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成立于2014年10月,现有研究生党员30名,研究生120余名。党支部所在学术团队为我国著名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学科的开拓者、个体化医学奠基者周宏灏院士带领的创新学术团队。谈到这支年轻的党支部获得多项大奖的原因,王丹认为,主要是在中南大学党委和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该研究生党支部以管理服务精细化为抓手,创新服务载体,完善工作体系,夯实党建基础,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和战斗力,以“七个创新提升七种服务力”,服务于培养新时代创新医学高级人才的目标和使命。“作为一个以科研为重点的支部,党支部首先是增进研究生科研创新交流的桥梁,是激发研究生科技创造潜力的点火器。”王丹举例称,在科室负责人的支持下,党支部设立了“陈炳顺先生教育与科研基金”与“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帮助家庭困难的研究生完成学业,激励品学兼优、有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生热爱科学事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2015年至2017年共16名研究生获得陈炳顺奖学金及2名青年教师获得陈炳顺教育与科研基金资助,共发放资助金72万余元。此外,每年11月,临床药理研究所如期举行一场“四世同堂”的研究生学术年会人,让所有师生面对面,共探学术新领地。研究生们最新的创新成果在这里汇聚交流,最新的研究思路在这里点拨出新,最新的创造性思维在这里又碰撞出新的火花。党支部同时也是研究生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的纽带。该党支部在社区、基层医院、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院士服务站等地建立党员服务站,开展科技帮扶与合理用药健康科普宣教活动,促进产学研发展。目前,该支部所在研究所在湖南、北京、广东、内蒙古、贵州、云南等全国15个省市地区建立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党员师生活跃在当地的大学、企业、医院等单位,开展“精准”技术帮扶,服务社会,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在社会大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那么,在医院开展党建,对医院创建“双一流”又有哪些推动与帮助?“医院的发展必须全面坚持党的领导。”王丹告诉记者,医院通过党总支设置将“支部建在了学科上”,并大力实施党建工作调研,建立医院“学习日”,大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标争先”建设、党支部“五化”建设、“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筑牢了学科发展的政治堡垒,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强大凝聚力、战斗力,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纪律保障。发挥学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努力创建“五型”党支部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健康中国2030”阶段目标的决定性一年。对于湘雅医院来说,是“双一流”建设的决胜之年,更是湘雅医院跨步前进、勇争一流、走向世界的加速时期。对于湘雅人来说,这一年注定铭刻历史,113岁的湘雅医院正以青春的姿态,喜迎中国共产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将是新时代背景下一次深化改革的大会师。”王丹说,这不仅是医院所有共产党员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院员工的一件大事,因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召开这样一次党代会对于未来若干年,对湘雅医院的发展奋斗目标和医院的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几年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的建设发展和学科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更加关心我们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为医院的每一步的进步能够贡献我们的自身的力量。”王丹表示,2019年是教育系统“党支部建设年”,党支部将以“对标争先”创建、党支部“五化”建设和“双带头人”培育工作为契机,继续坚持“将支部建在学科上”,不断完善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推进、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建好党的事业在学科上的基础平台。同时,将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将对新换届的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委员进行培训教育,抓好党章学习贯彻,强化党的基本知识、纪律规矩和党性锻炼,提升党建工作能力,做牢做实基层党建工作。“我们将发挥学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科党支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培养队伍、提振士气、促进发展的工作水平。找到有生命力、有时代感、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聚力型’五型党支部,提高支部工作的针对性,让党支部的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符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需求,做到入脑入心,春风化雨。”王丹说。

小雅典

中南大学:一所“低调”强校,有12个A类学科,其中3个A+学科

提及湖南省最好的大学,大多数人会想到国防科技大学,当然,国防科技大学被誉为“军队清华”,实际当然不差。不过,常规排名中,国防类军校一般不参与排名。则湖南省最好的大学,一般就指中南大学了。但是,中南大学的名气不够响亮,远不及邻省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是所低调的实力派名校,全国很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对中南大学不了解。小编,带你认识下这所牛学校到底有多牛?中南大学社会影响力中南大学,坐落于湖南省会城市长沙市,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是国家首批开展8年制医学教育(本硕博连读)的五所大学之一,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南大学前世今生中南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和1914年创办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是在2000年,由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而成。这三所学校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是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与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齐名,被誉为中国土木工程“三驾马车”;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中南矿冶学院,矿科专业享誉海内外,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矿冶黄埔”;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齐名,并称“南湘雅、北协和”,足见其医学地位。中南大学重点学科中南大学,拥有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位点;拥有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矿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1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有色金属冶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神经病学、外科学(胸心外)、耳鼻咽喉科学、遗传学、药理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外科学(普外));拥有4个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拥有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1%行列(材料科学、 工程学、临床医学)。中南大学第四轮科学评估结果中南大学,在教育部第四轮科学评估结果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护理学),9个A-档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拥有12个A类学科,其中,有3个A+档学科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临川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拥有20个B类学科,其中,有10个B+档学科,4个B档学科,6个B-档学科;拥有12个C类学科,其中,有6个C+档学科,1个C档学科,5个C-档学科。附:中南大学第四轮科学评估结果中南大学,是所很棒的大学,工科专业和医学专业,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却默默无闻,低调行事,是一所值得推荐的高校。相比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在高考中的录取分数线就略低一些,更好考一些。【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