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考研人来说目标院校的考研复试分数线和考研报录比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这两个指标都是衡量目标院校专业难易程度的,所以考研人在报考选择时候可以参考。下面是文都考研为大家整理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考研各专业报录比汇总,一起来看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湖北7所211之一,每年报考人数是非常多的,从最新的公布来看报名人数接近2.6万人,而录取人数才3341人还包含了430个推免生,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下面一起来看下详细的表单数据吧!大家感受下,法律硕士和金融硕士的报考人数都是超过千人!因为文章不能放文档大家如果需要中南财大近几年的报录比可以私信索取。#2021考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是国家211工程。在学科建设方面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法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经、法、管学科融通创新与社会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民商法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经济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既是五院四系之一,又是四财一贸之一,因此它的法学和经管类确实非常强,那么这所学校具体的报录比情况是怎样呢?下面来一起看看吧!总体来说,推免率不高,大部分专业都是没有推免或只推免一人,但是有些专业招生人数太少,不建议大家报考招生人数在5人以下的。经济学总体报录比都偏高,几个报考热度比较高的经济类专硕,金融专硕,报考人数2250人,录取人数169人,其中推免28人,报录比16:1;国际商务,报考人数422人,录取人数62人,其中推免5人,报录比7:1;保险硕士,报考人数199人,录取人数37人,其中推免3人,报录比6:1;税务硕士,报考人数607人,录取人数97人,其中推免22人,报录比8:1。翻译硕士有两个方向,但是法商笔译要求仅限具有法律、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背景且英汉双语基础良好的考生(包括辅修以上专业以及商务英语专业的考生)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是考通用笔译,通用笔译的报录比相对来说就更高了,报考人数191人,录取人数30人,其中推免3人,报录比7:1。总体来说,中南财的硕士点其实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法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从考研难度上来说,不论是在四财一贸还是在五院四系中,都属于性价比比较高的院校,对中南财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评论或私信啦(更多学校考研情况+卫星YAXA66
乘风破浪的2020级学子 ,曾经挑灯夜战的艰辛,无畏无惧的坚持,终于在这个夏天以另一种方式来到你身边。魂牵梦绕的录取通知书正跨过千山万水,快马加鞭向你奔赴。经过反复核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现已寄出,研究生院全员参与、加班加点,送出别样祝福,“祝贺!等你~”山河遥遥 未来可期今年的录取通知书在颜色设计上可是别出心裁哦~硕士、博士的录取通知书分别对应着硕士、博士的学位服颜色(2020级博士研究生可以先期待一下哦~)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通知书的样子了吧,现在我们就来一睹为快!万物明朗 欣欣向荣录取通知书是新生收到的来自学校的第一份礼物,标志着研途开启,意味着踏上求学问知、探索创新的新征程。同时,录取通知书也承载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精神,这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先导内容。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公布后,考生非常关心学校后续招生复试的相关工作安排,为更好地服务考生,学校对考生关切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汇总,集中答复如下,供考生参考。问题一Q、考生申请成绩复核的时间及查询最终成绩的时间?A、我校考生申请成绩复核的时间:2020年2月22日—2月26日,逾期不再受理。统考科目复核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组织,自命题科目复核由我校组织。由于成绩复核必须采取线下集中式工作,我校组织人员复核成绩的具体工作将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尽早安排。复查结果请后期注意查看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相关公告,考生在公告时间后再次进入系统查询到的成绩即为最终成绩。问题二Q、复试资格等信息什么时候能够确定,之前可以参考哪些信息?A、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各专业复试分数线不得低于国家发布的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国家线)。目前国家线尚未公布,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学校具体情况,学校将于国家线公布后确定学校复试分数线和复试办法。学校复试工作将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和国家线公布时间进行安排,学校复试分数线公布之前,恕不接受有关成绩排名之类的咨询,请广大考生理解。目前学校还不能确定各专业的复试分数线、考生复试资格、调剂等信息。复试通知将采取网络查询的形式,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另行发放纸质复试通知。请各位考生注意查看我校研究生招生网和各学院网站相关公告。考生可参照学校研究生招生网公布的招生章程中各学院拟招生人数、已拟录取的推免生人数、历年考录统计、历年复试分数线及往年一志愿考生进入复试的差额比例,对自己是否能够进入复试进行大致的估计。学校研究生招生网发布的往年复试录取管理办法、各学院复试工作实施细则、各学院调剂接受公告等信息,可供考生参考。问题三Q、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复试、调剂、录取工作的时间、形式等工作安排是否会受影响?A、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复试、调剂、录取工作的时间、形式等工作安排可能会有所调整,学校将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请考生注意查看学校发布的通知。抗疫时期,我们将把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的安全、有序、公正。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家安心准备下一阶段的考试,未接到我校正式通知前,请不要擅自到校。问题四Q、如何能及时准确查看到学校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的相关政策、通知等信息?如何对待网络上对学校部分专业复试分数线、招生计划、调剂信息等事宜的解读或预测?A、学校研究生招生考试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和微信,关于学校研究生招生考试相关政策、通知等信息,均以上述两个平台发布的为准。问题五Q、关于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初试及复试工作?A、2020年我校普通招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于2月29日24时截止。考虑到可能有部分考生由于网络故障等原因无法按时完成网上报名,我校决定在学校正式开学第一周内重新开放博士报名系统,以便考生补报名,具体时间和事项请注意查看学校研究生招生网相关公告。原定于4月上旬举行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后续复试安排将根据疫情防控进展情况做适当调整,调整后的时间我们将及时在网上公布。问题六Q、如果还有其他需要咨询的问题,有哪些咨询方式?A、除注意查看我校研招网主页及学院网站外,请各位考生通过注意查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微信留言,或将您的问题通过研招邮箱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广大考生做好服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20年2月22日
哈喽,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所被誉为“五财一贸”之一的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高校和985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经济学、法学、管理学都是其强势主干专业。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一流大学林立,每一年的高校毕业生多达30万,甚至可以说能和北京上海等超一线城市媲美,可以说是中西部高校资源最集中的城市。武汉市除了有中南政法大学之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很多大学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等,这些大学都在小编之前的文章中有过详细的介绍,大家如果想了解的话可以点进小编的主页进行浏览,高校集中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加有助于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资源共享。除了地理位置优越之外,其本身的实力也是非常雄厚的,身为“五财一贸”之一,其本身的实力与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相媲美,均是财经类院校中的佼佼者本身学科上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等根据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本科就业率高达94.80%,研究生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要更加的高一些本科毕业生到其他高校就读研究生的人数较多,比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等。高考分数不够的同学,选择这样的一所优秀的大学,其拥有一个好的就业单位也是很有保证的。怎么样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怎么样,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的资讯记得关注小编哦!
现在的学校与学校间合并后,新的校名讲的都是简洁,比如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合校后新的名字是长安大学,而在武汉有这么一所大学,合并后校名很长,这就是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的合并,合并后的校名把双方的特色专业都体现出来了,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所大学实力如何?毕业生就业出路如何呢?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于2000年5月26日组建成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9月,学校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两所学校的前身就是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荟萃中南地区六省多所高等学校的财经、政法系科,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也算是同宗同源的两所大学,合并以后可以恢复原来的校名“中原大学”。学校学科实力雄厚,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民商法),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法学(自定)。根据教育2017年12月发布的学科评估结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评价结果如下:A- :应用经济学,法学 B+: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B :理论经济学在6大财经院校里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位次还是要靠后些不过,有这个实力也是很不错的啦!除了东财以外,其他三所财经类大学要么位置好,要么受重视程度高,在武汉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应该自豪吗?好了,学科实力还可以,毕业生就业如何呢?我们以该校发布的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出路如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 届毕业生人数为 7889 人,校整体就业率为 95.40%。其中包含博士毕业生 151 人,就业率为99.36%;硕士毕业生 2347 人,就业率为97.49%,;本科毕业生 5391,就业率为94.38%。该校的生源以中南地区为主,接近50%的毕业生来自中南地区,以湖北考生最多,这也和学校在武汉有很大关系。其次是挨着湖北省的河南省和湖南省的生源最多。详细信息见下表。本科生的升学去向:2017 届本科生升学人数较往年有一定提高。在升入外校的类型上看,依然以财经、政法学科较强的综合院校在行业选择方面,2017 届毕业生依旧延续学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特点,金融业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仍是主要就职行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就业的单位性质差异还是很大的,本科企业就业占比50%左右,升学在40%左右。而博士生则75%以上的是事业单位。就业区域:作为一所立足中南、辐射全国的财经政法类高校,生源结构对毕业生就业区域有一定的传导效应。从 2017 届毕业生生源前十名的省份看,多位于中南、华东区域。61.69%的学生选择在中南区域就业,湖北省依然是流向最多的省份,占比 33.69%。其中珠三角区域占比 14%,长三角占比 10%。毕业生流向集中的城市依次是武汉、深圳、北京、广州、上海、杭州、郑州、长沙、厦门、南京。学校与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知名银行、证券、保险、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通信及 IT 企业、建筑及房地产企业一直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单位。2017 届毕业生起薪等级较高。月收入5000以上的本科生占比43.4%。月收入在5000以上的研究生占比69.47%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总体收入比较高,学科实力强,是不是所有专业都有这个特点呢?我们看看哪些专业的就业率不尽如人意啊!本科生:法语(84.62%),艺术设计(85.71%),治安学(86%),法学(86.03%),农林经济管理(87.5%),边防管理(86.36%),英语(88.16%),房地产开发与管理(89.58%)硕士生:中国哲学(66.67%),思想政治教育(75%),国际法学(79.66%),经济思想史(80%),法律史(80%),国际政治(80%),侦查学(83.33%),保险学(85.71%),诉讼法学(86.05%),宪法学与行政法学(86.8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87.5%),法学理论(88.46%),世界经济(88.89%),注:()内数据为该专业的就业率通过分析发现,法学专业的就业率比较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就业率都不是很乐观,再就是学校的弱势学科还有冷门学科。总体来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所名气与实力相当的学校,毕业生有不错的出路,关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就业率,你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讨论区留言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学院介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9月。学院的新闻、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开办与学校的历史一样长久,源头是1948年中原大学创建之初设立的新闻系和文艺学院,而1997年重建的中南财经大学新闻系则是其新的起点。学院现下设新闻传播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和艺术系;开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数字媒体艺术和网络与新媒体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新闻传播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学校重点学科。设有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文化传播研究所、法律与文学研究所、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所、戏剧影视研究中心和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编辑出版有学术集刊《中国新闻评论》、《影视戏剧评论》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二、地理位置:湖北武汉三、学科排名:暂未上榜四、2020招生专业目录五、参考书目【初试专硕书目】《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复试参考书目】新闻学《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或以后各版本)《经济新闻报道》,吴玉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新闻采访》,罗以澄、吴玉兰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新闻编辑学》,吴飞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或以后各版本)。《媒介管理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著,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新闻与传播《新闻学导论》(修订版),李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尹德刚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或以后各版本)。《新闻采访学》(第三版),蓝鸿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七、2020年考研真题334一、论述说明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怎么把新闻转化为宣传(基础课)个性化推送新闻的利弊 (微博预测100题)党报党性原则的表现(基础课)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冲刺课)具象化传播三、案例题根据材料,分析社会楷模网红化的动因并谈谈你的看法四、实务题秦岭便车440一、名解表达权新闻要素舆论(基础课)突发性新闻二、简答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区别(基础课)X“四力”内涵和作用(公众号推送)毛泽东“跑衙门跑不出好记者”的理解邓小平说“党报必须无条件宣传党”的理解西方记者说“show,not tell”,说说你的理解。预发性新闻采访准备新闻失实的典型表现 (基础课/公众号推送/模拟考)对环境下人物报道的变化三、实操:浙江省“最多走一趟”简化办公程序从选择新闻主题的角度,分析此报道获奖的原因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六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编者按】时光如白驹过隙,又是一年毕业季。始自冬天的疫情没能阻挡惠园学子前进的步伐,在春光明媚中,一批优秀的贸大人即将踏入社会。回首往昔,他们在校园各处留下了奋斗的身影;展望未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他们。前景可待,未来可期。值此临别之际,衷心祝愿每一个从惠园走出的贸大学子都能如愿奔赴远大前程。党委宣传部与招生就业处联合推出“青春榜样——2020优秀毕业生”采访专题,与大家一起分享毕业生们的成长故事。潜心向学 急流勇进尉亚宁,中国WTO研究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论文2篇,参与6项课题,科研创新项目立项获一般项目奖励。曾获年度院科研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等荣誉。现已被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录取。从应用化学到国民经济学,尉亚宁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跨度可谓巨大。相比于在实验室里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他对生活中经济现象的运行状态以及背后的原因更感兴趣。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他一心向学,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万事开头难。基础知识的不足曾一度让尉亚宁苦恼,又因为研究领域新、可供参考的资料少,他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才逐渐适应。谈起之前的学习经历,尉亚宁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要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下弥补自身的不足。”多看书、多看文献的同时,更要懂得怎么找、怎么看、花多长时间看。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弥补知识的欠缺,建立起学科思维方式。除此之外,尉亚宁还提到了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对自身学习的助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可以帮助我找到重点,后续翻阅文献的时候,我就会格外关注提到过的内容。”在学术会议中,尉亚宁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专业方面一起交流、共同进步。同时,每一次的课题经历对尉亚宁而言也是宝贵的自我提升体验。而在这其中,工业经济联合会的课题给他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虽然没能实地考察,但是通过听取调研录音、收集资料,以及与老师和同学们开会讨论等一系列过程,尉亚宁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获得了许多写报告的经验。最终结合调研成果、研究数据和相关文献,他撰写了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痛点、企业诉求以及建议对策。对很多人来说,论文的写作与修改意味着压力与痛苦。然而在尉亚宁心中,成果产生的一刹那所带来的成就感能够给予他很大的满足。当谈到学习论文写作的过程,尉亚宁直言时间之紧迫,研一期间基本上是在上课的间歇学习论文如何书写。与本科阶段不同,科研论文有自己的风格。在论文的引言部分,尉亚宁就曾经因为逻辑不顺、语言不够简练等问题吃了不少苦头,需要不断地把自己调整到书写科研论文时严谨、有逻辑的状态中。然而困难并不止步于此,投稿的过程也是充满坎坷。尉亚宁的第一篇论文先后投了三个期刊,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但是老师和我依然对研究出的成果有信心,”尉亚宁如此说道,“也一直没有放弃,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都在不停地修改。”经过长时间打磨的论文也终于绽放光彩,被成功地录用了。总结在贸大的研究生生活,尉亚宁认为自己过得特别充实,不仅在科研道路上有所收获,还通过参与学院活动策划锻炼了自身组织能力。尉亚宁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2018级硕士班担任了班长一职,负责处理一些班级事务、组织策划学院的一些重大活动。“应该在短短的2年时间主动尽自己所能为学院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在举办一些重要活动过程很辛苦,但在活动中看到老师和同学们一片欢声笑语,会让我以及所有参与策划的同学们觉得很有成就感。”采访最后,尉亚宁以自己导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认真努力,广结善缘,抓住机遇。”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中,尉亚宁将精力投注于学业上,在与同好的交流中踏实研究、不断进步。未来,他仍将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坚持初心、步履不停。文字|张若兮编辑|刘海军
文章 | 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来源 | 麦读今天我来这里主要和大家聊一个话题,不是聊法学,而是聊法学期刊。刚才王教授也介绍了,我本人除了教书之外,还兼做法学刊物的编辑。我今天不是以一个教授的身份而是一个编辑的身份来谈谈中国法学期刊的问题。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话题呢?话题选择的动机和初衷非常简单。在座的各位,咱们学法学的,老师是研究法学的,我们做一个研究,研究成果就要发表。很多的论文因为投错了地方,你论文的风格和某些法学杂志的风格不相适应的时候,可能没有被采用。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我把在座的各位都看成我们《政法论坛》这样一个法学学术期刊的潜在作者,从这个角度我想告诉大家,咱们的法学期刊登载的论文有什么样不同的风格和品位。大家如果要发表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我们要发表,按照法学期刊的编辑角度,和大家提供一点参考的意见。是这样的一个动机和初衷,我想讲这样一个话题。今天的讲演分这么两个问题,一个是法学期刊的现状,一个是走向。特别是走向很重要。大家不管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法学老师,要专门地进行法学研究和发表论文,你要知道往哪走,我们有我们的行规和规矩,作为期刊有它的规矩。咱们中国在法律类期刊上应该在全世界来讲是个大国,有600多种。分三个类别,一个是法律文化生活类的,像法制新闻、法制文学,这类我归为法律生活类。大家都知道《民主与法制》这是另外一个期刊,在座年轻的后生和老师、同行一般不可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论文。这是一个消费型的,消费法律文化的刊物,这类刊物在中国比重比较大,大概有400多种,这是非常大类别的期刊。第二类期刊是部门实务为主,大概有100种,《公安大学学报》《检察官学院学报》《中国监狱学刊》《中国版权》《中国公证》等,这些都是部门行业为主的期刊。在座的各位和这些期刊关系也不是很大,我们一般也不会给这类杂志发论文。第三类是以法学学术为主要的期刊,这和我们有关系,我着重讲这类期刊,这在我们国家大约有180多种。法学学术期刊以刊物的主办单位来分,大体上可以分三类:第一是以中国社科院和地方社科院、社联以及下属单位为主办单位的期刊。这是我们法学学术期刊的主流。主要有: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法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主办的《法学研究》和《环球法律评论》,地方社科院和地方研究机构主办的刊物,历史比较老的是上海社科院主办的《政治与法律》、北京法学会主办的《法学杂志》、山东法学会主办的《法学论坛》,我们的叫《政法论坛》。《法学论坛》是山东省法学会主办的。还有河北省法学会主办的《河北法学》。这类期刊是中国社科院和地方社科院和社联、独立研究机构主办的刊物。这类刊物里最有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法学研究》,一个是《中国法学》。这是法学期刊的大户。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能够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发文章,肯定是一个非常光彩的事情而不是丢人的事情。这类期刊是比较重要的。第二类是政法专业院校所主办的期刊,这个就谈到我们了。比如说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政法论坛》,西南政法大学的《现代法学》、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律科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商研究》、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第三类是高校法学院系所主办的学术期刊。这类期刊也比较多,上面那一类,社会科学院、地方社科院以及独立研究所主办的刊物大概有30多种,政法院校所主办的期刊,这里的类别大约有10来种。第三类高校法学院系的期刊,这些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学法学的人都知道的,武汉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学评论》、北京大学的《中外法学》、清华大学的《清华法学》。《清华法学》是新增加的由高校法学院主办的刊物,到目前为止办得还不错。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主办的《比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学家》、吉林大学法学院的《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行政法研究》、苏州大学法学院的《东吴法律评论》、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北大法律评论》、南京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主办的《金陵法律评论》等等。这包括了以书代刊、季刊等,大约有20来种。这基本上是我们目前的现状,基本上分独立的研究机构的、政法院校的期刊、高等院校法学院主办的期刊。全部加起来是180种,大家要写论文发表论文只能在这180种里选,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现状。配图来自《边走边唱》,王人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在法学期刊的格局是什么呢?很简单,最大的一个格局,中国法学学术期刊的重心肯定在北京。在这180种里,北京占的比重应该是一半,六七十种左右,中国法学期刊的重心仍然在北京。以北京为主的这样一个法学期刊的格局,在中国基本上就形成了。在这些刊物里,在北京为核心的法学期刊的格局里,从一个刊物办刊的特色,以及这个刊物采用论文的偏好来分,大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现在法学学术期刊基本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类是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主的法学学术期刊。比如说《法学研究》,法学研究很少登单纯介绍国外的论文,它对这个不感兴趣。同样,我们的《政法论坛》一般也不发表单纯介绍国外某一个法律制度、某一个法律规则、某一个法学流派、某一个法学思想家的法学思想。这些我们肯定不登。这个格局基本形成了。这些是主要登研究中国问题为主的法学期刊。从这个类别来分,《中国法学》也属于研究中国问题的期刊。相反,有些刊物可能是以发表研究国外为比较主要的内容的刊物。像《中外法学》、中国政法大学的《比较法研究》、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环球法律评论》,这就是登研究国外为主的法学期刊。也就是说,对国外的法律、法学的研究,在这些刊物上占比较大的篇幅。但是法学研究、政法论坛这样的刊物,我们基本上是不做这方面的设计的。但是不是说,我们不登任何涉及国外的文章?我告诉大家,《政法论坛》有这样一个风格,要读一本西方法律著作,这类文章我们登。因为我们为了鼓励读书。因为大家都知道,法学知识是传授过来的,我们是继受的,中国没有法学知识传统。整个的法学体系和知识是来自西方的,我们追根溯源,这方面一点不涉及肯定不行。你要搞国际经济法肯定是西方的法律知识体系,中国的国际经济法不可能是主流化的。法学的话语肯定是以西方为主流,这样的话刊物不涉及西方是没有情理的。我们为了鼓励博士生、硕士生、青年教师去读书,我们专门开了栏目《读书札记》,你可以发表读了某一本书,你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你的札记可以发表,这是纯粹法学知识的话语而不是法律问题,而是学术问题。我们两个栏目是登有关西方的,一个是《读书札记》,还有一个就是书评。前不久,发表了北京大学一个教授的很长的书评,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如果你写《试论卢梭的社会思想》,我绝对不登。他换了一个角度,每一个大学或者国家的学术期刊肯定有一个栏目书评。我们国家的学术期刊之所以办得不如人意,进不了一流期刊,就是我们的书评不够。因为中国的学者基本上不读书,怎么能写出好的书评呢?而要发表书评,那基本上不是书评,完全是广告。有什么创新,这哪是书评?!这是广告。广告我们也登,海淀工商管理局给我们批了广告的许可证,但是我们不可能给你稿费而是要收你钱的。我们封二封三专门给你登,一版一万元。我们不发这样的书评,要有真正的学术书评。要有两个标准,这本书要是经典,值得评。如果你写《评王人博的书》,对不起,你这是给我做广告呢,不能登。陈端洪教授评卢梭的书确实下了工夫,读出了感觉。在座各位年轻的后生和同行,我想《政法论坛》的大门向各位敞开,其他地方我不敢讲,书评和读书札记是永远向大家敞开的,我们缺少这方面的文章。我们很多人会写论文,但是很少写书评和札记,因为他们不懂书,博士不读书了,教授更不读书。你可以写很长的论文,比如《试论公司法的完善》。这样的论文一天可以写两篇,但是书评不容易。我们是外行,但也不是外到大家认为的那样。一本杂志是登中国的为主,我们也登国外的,在这两个栏目里。我想通过这样的努力,鼓励年轻的法学后生去读书、去思考,养成读书的习惯。你不读书怎么做学问?读书札记是你做论文的前期工作。你连一个札记都写不出来,怎么写论文呢?现在好了,我们从农业社会一步到了社会主义,我们没有写札记而直接写博士论文,那能成什么样的?很多刊物是不登载单纯研究国外的东西的,而有些刊物是专门做对国外研究的选题的。《政法论坛》还有一个例外,我告诉大家,你要登国外的,除了读书札记和书评之外,还有一个可以登的。比如说,研究美国的死刑问题,但是必须挂一点。《试论美国的死刑制度》我绝对不登,但是你说《美国死刑制度对中国的启示》,这就登了,这是中美比较。单纯介绍国外的制度有学术价值吗?既没有学术价值又没有实践意义。你以为中国的立法者都不懂国外?都懂啊。我给他们下了定义,法学的海归有两个价值,在国外读书的时候,以介绍中国法为饭碗。海归了学成回国了,以介绍外国法为职业。这样的文章一般我们不登的。这是以研究问题为根据的刊物。再一个,从法学学术期刊的品格和品位来分类,我认为可以分三类。一类特别注重意识形态,跟形势跟得特别紧的。比如说,登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讲话、中央政法委书记的讲话,比如《中国法学》。如果你要发表什么讲话,最好在《中国法学》登,我们不发这样的论文。还有一个是研究和中国社会官方最密切最热的问题,这类刊物有,他不注重学术性而注重前沿性。《中国法学》在这方面是老大,你写这方面的论文最好往《中国法学》投。还有一类刊物特别注重技术,我称之为“技术法学”,以《法学研究》为代表。《法学研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它不登宏大叙述的论文,它不太重视理论和思想,它注重技术。你把一个东西做得很精细,这符合《法学研究》的风格。大家不信打开法学研究看看。当然美国的学者、行业对《法学研究》提出了批评。来自于哈佛大学的,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我顺便说一句,哈佛大学教授过来讲座的时候,说哈佛大学法学院只收了中国三家期刊,一家是《法学研究》,一家是《中国法学》,另一家是《政法论坛》。而按照哈佛大学的教授评论,美国人更喜欢《政法论坛》这样的风格。《法学研究》很精细,但是眼界太窄,它不注重理论和思想,你不注重这样的刊物,上不了这个档次。做这样评价那些同行会有意见,但是我很注重这本杂志,因为它很精细,如同把一个女人做得很有品位。张爱玲笔下的女主人翁就是《法学研究》,小女人味很浓,或者说小资,但是缺少大视野。而《法学研究》是社科院法学所的,做得很精细,很用工,技术性很强,但是理论和思想性不强。第三类刊物偏重理论和思想,这不是《政法论坛》,我想做但不是很成功。相反是我们自己学生办的刊物,像《北大法律评论》做得非常不错。但是它进不了我们的评价系统,大家当教授、当博导、考核,先看发的哪个期刊。但《北大法律评论》,因为是学生刊物,如同哈佛大学法律评论,进不了我们的系统。我们的名家能够写出一流作品的法学家不给北大法律评论,可能给《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这是他们遇到的很大的困难。作为办期刊的人,我一直呼吁要把《北大法律评论》纳入到我们的系统中去,那是学生办的刊物。这是在中国的第一次让学生来评价老师的东西。结果,很多老师的稿件被学生否定掉了。他们说,这写的是什么?!退稿!说实话,在座的各位,法学的地位不是以老师和学生来分类的。我说的直白点,我也带博士、硕士。我认为很多硕士、博士的水平是超过了博导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不一样,无法衡量真正的学术氛围。而《北大法律评论》偏重这方面。我们《政法论坛》也在努力。一个学术刊物一定要偏重理论和思想。如果你的论文写得比较玄,就往这些杂志上投,写得很扎实、很精细的,往《法学研究》投。配图来自《边走边唱》,王人博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目前法学期刊存在的问题。说实话,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很对,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中国法学期刊都遇到了头号的问题,套用红色电影《南征北战》来讲,“不是兄弟无能,是共军太狡猾”。我们办刊物的都想发好文章,但是问题是哪有好文章可发?这是最大的问题。不要误认为我们这些编辑和主编都是吃干饭不识货的。有人说,我这么好的论文都给我退稿?!说实话,真正好论文不可能退稿的。这是中国法学期刊所面临的最尴尬的形势,也是中国法学研究最令人担忧的一个事情。中国法学研究表面化,大家表面化到什么程度,你们并不知道。我们一个编辑一个月要处理三百篇稿件,他们多痛苦,最痛苦的职业就是法学编辑,我称之为“垃圾处理”。这个话可能不恭敬,我用官方的话来讲,按照教育部社科司统计,高校和独立的研究机构每年发表的人文社科的论文有十万篇。按照这个说法,80%以上都是垃圾。所以中国是生产垃圾的大国,环境污染的大国。我在一个讲演中讲过,中国是资源非常贫乏的,这样的浪费,法学生产的浪费,不但造成了垃圾污染,更重要的是掏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让你解读中国,就要有一个视角,不能仅拿着问题去写,必须要有一个视角。我举个例子,我要把中国定义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一个视角。你说你从中国男足进去,你愣说中国是个体育大国。你说从中国乒乓球、跳水、体操来解读中国,说中国是个体育大国,没问题。因为你视角不一样。但是你从中国男足来看,中国是个体育大国,这不笑掉大牙。如果你从法学来定义中国是个法学大国,和男足一样,会被世人笑掉大牙的。各位,我真不夸张。我这样表达大家就听懂了,讲这些话中国人不太有脸面。中国13亿人的大国,五千年历史的文明,能够建成鸟巢、中央电视台,是一个大国,但是法学能够成为大国吗?中国是个法学大国?谁信啊?!在世界法学的主流话语里,你的话语权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法学的主流话语是英语世界和德语世界。现在世界的法学格局里,主流的法学格局是英语世界和德语世界。来自中国法学界的学者怎么能够和来自英语世界和德语世界法学家有一个平等的对话呢?很多中国的学者很牛的:哈佛大学请我去讲过学,耶鲁大学请我讲学。你问他,请你谈的题目是什么?这些中国的学者被西方主流话语请过去讲的都是中国问题,老外很好奇。你到美国哈佛大学聊聊人类的未来,人家说别别,走吧,研究人类的问题是我们的责任而不是你们的责任。在主流法学话语之下,什么是中国法学的真正地位?刚才这位同行说了,你们编辑有很大的权力,这个话没错。我们有毙你的权力,把你毙了可以,这本身就是一个法学刊物非常不正常的。中国有匿名评审的制度吗?怎么可能?谁不知道谁。匿名评审是美国的期刊发表的制度。美国的匿名评审有一个前提,是洲际的。同样一篇论文,匿名评审必须有三个专家来进行,一个是来自欧洲的,一个来自美洲的,一个来自亚洲的。三个来自不同洲际的同行专家认为这个很牛,那肯定牛。中国的匿名评审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匿名。你不知道吗?所以中国的很多刊物说,我们实行匿名评审,人们会笑掉大牙的。中国这个社会怎么能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匿名评审制度。我们的博士论文是不是匿名评审?怎么可能真正用匿名?一看来自经贸大学的写的什么东西,那是王军的学生,我对王军有看法,把他毙掉。我们的学科评审也一样,都用无记名投票而且是保密制度的。我们没散会,那边就知道了,谁得了多少票。中国不是一个保密大国而是一个泄密大国。不可能有真正的匿名评审,是学术体系、评价体制决定的。只要没有真正的匿名评审,怎么能够真正的做到公正?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做刊物的人的责任来总结,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我们中国在这样一个法学知识生产的机制下,你即便做得像美国那样的匿名评审也没有用,因为你的论文不值得这样去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论文不能用。我们做的不是研究,这就是我们法学类期刊所遇到的同类问题。没有真正的好稿子,这是最恼火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流于形式,面孔千篇一律,这都是表象。根子就是中国的法学者,特别是成了名的法学者,特别是当了教授的法学者,他不搞知识生产而是知识消费,怎么写论文?我认为,教授的论文可以不好好看,但是副教授的论文要好好看,因为他要评教授。这就是目前中国的法学期刊的现状。可能我说的有点极端和绝对。但是极端可能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目前期刊的现状。讲到这里,我希望各位来自外经贸大学的同行和年轻的后生们,你们能够把最好的科研成果,不要交给《中国法学》,交给我们《政法论坛》。我最反感的,有些哥们,他认为我们挺傻的,他说把最好的文章交给你了。我说真够意思,给他发了。其实,同一期他还有一篇论文。结果,是把最好的给了《中国法学》,把次的给我们。我们也不是次品处理厂啊!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支持《政法论坛》,把你们最好的给我们。这是对兄弟的抬举。但是说实话,现在确实法学期刊令人担忧,大家做论文的很少。他们说,我忙,太忙了;今天全国人大又叫我去参加什么论证会;昨天我刚给国务院法制局写了报告,哪有时间读书啊。我在我的小书里写的,这是一个瞎忙的时代,我们忙得没有时间去读书没有时间做学问了。我也是学法史出身的,中国的学问有一个规律,板凳十年冷。不坐冷板凳怎么写好论文。在座的法学后生,你在读书吗?你在应付各种考试,在找工作,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最令人反感的是,法大的博士硕士和我讲,我最近写了一篇论文,你给我指正一下,我花了很多心血,我认为有很多创新哦。这样的论文不能看,他说有创新就不能看了,因为肯定没有创新,有创新用你说吗?你认为我没有眼力,你的创新我发现不了?说大点你在欺骗我。在座的各位,我真是在约稿子,而我很少给教授约稿子。我给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04级本科生约的稿子我发了,一个叫羽戈的。给法大的一个本科生约过稿子。羽戈是我在西南教过的一个本科生,现在文集都出版了。他是04年毕业的本科生,现在是无业游民。他写了几篇文章,我好多年没有看文章觉得拍案叫绝了。他是写柳如是的。他写了《柳如是暗地妖娆》,我看了题目就觉得很有才学。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我们的教授感到很汗颜,但是我很庆幸的是我教过他。在座的各位,特别是博士硕士,论文不一定谈得上。不一定在哪个栏目,真正的论文我们未必能做得出来,我相信你做不出来。现在写了读书札记和书评,既是练笔也是把自己的读书思考整理一下,挺好的。第二,中国法学期刊的走向。有这么三个问题,时间关系我点到为止。中国的法学期刊必须强调学术性,中国法学期刊离开了学术两个字就没有生命了,没有厚重感。学术和政治、学术和实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者是做学术的,什么叫学术?行话可以说是黑话,出了这个圈你听不懂。牙医的术语我们不知道,我们给一个医生说什么叫要约?他们也不懂。一个法学期刊必须强调学术性,要增加学术厚重感。这有两个方面的来源,要以西学为原则,不读西书肯定不可能把法学做得很学术。第二以中国古典为原点,邓正来教授一直提倡回到孔子,回到柏拉图。这样的提法可能值得商榷,但是动机我们认同。再有,中国的法学学术期刊一定要形成法学的谱系。我们法学人应该在哪一个谱系上找到我们的角色。我在很多地方做过讲演,就是中国法学的谱系的问题。法学如果没有流派哪称得上法学。法学期刊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和影响。比如说,举个例子,《中国法学》所属的流派就是意识形态派,以学习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讲话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学流派。以《法学研究》为代表的属于技术派。总之,法学一定要有自己的谱系和流派。还有,中国的法学期刊,包括做研究的人,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想,一个是理论与实践。这话说起来很老套,我们一直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如果过于联系实际可能缺乏了学术性,如果理论过于漠视实践,那可能就是玄学。你和实践之间太紧也不行,你仅仅梳理这个事件也不行。我一直提倡说,中国的法学家应该关心政治、关心现实,但是又必须和政治和现实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中国的很多法学者非常热衷关注现实,但是距离感不够,太近了。但是学术又不能不关心现实和实际,我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关注现实,但是要保留一个适当的距离,要有距离感,这是一个学人应该做的。法学期刊也要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政法论坛》不能登社论某一个领导人讲话。甚至我告诉大家,今年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温总理视察过中国政法大学,他留下了很多的照片。对于《政法论坛》的封二封三刊要不要登温总理视察政法大学的问题,我说不行,这不是学术活动。如果你说温总理视察了政法大学的某个国际研讨会,那肯定要登的。我们很关注温家宝视察政法大学,但要有距离。我们不是不登温总理的讲话,但是我们级别还不够呢!我们可以转载,但我想也别转了。也要处理好意识形态和学术,在国外这不是个大事,而在中国,引用舒国滢教授的话来讲,不要过分强调法律是一门科学,如果过分强调法学是一门科学的时候,可能不太利于法学的发展。还有一个问题,咱们法学家中有的人,对某些敏感的问题,特别喜欢直白的表达,这是我最不喜欢的。套用解释学的话来讲,不在乎你说什么,只在乎你怎么说。说什么不重要,重要是你怎么说。你说“中国要实现多党制”“要搞三权分立”。这样讲是不行的。我们对三权分立也可以谈,关键在怎么说。一句话,中国的法学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很重要。最后结语一句话,希望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能够支持我们《政法论坛》,讲得不好。谢谢各位!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研究生从大学生生活转换到研究生生活,在思想意识上、学习和工作方法上,都需要进行一些改变。如果转变不好,会严重影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研究生阶段已经再也不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了,需要独立的创造性工作。所以,很多研究生在这个阶段都会有一些迷茫和疑惑。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是研究生生涯的必经之路,而论文的投稿也是研究生尤为重视的话题;而对于硕士而言,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不仅能大大提升其研究兴趣和自信心,还能给予其自身更多的选择和机遇。下面就自身在研究生期间的经历,和大家进行分享。一、论文写作 (一)关于选题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最好选一些热点的、新颖的话题,能够对现有的一些不好的现状进行解决的选题。可以从新闻、微博、微信等互联网领域中发现问题,再结合自身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另外,可以通过阅读本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来发现问题,从已有的文献中,换个视角、换种方法,发现其不足或还未关注到的地方。评价一个选题,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新意,所谓的新意:第一,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创新性,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且还没有前人研究过,但这类选题往往非常少;第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例如前人用的定性的分析,你采用的是定量的实证;第三,研究视角的创新,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产生idea的过程中,不要想着“憋”大的idea,不要试图完全推翻或者建立自己的体系。在目前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好高骛远,往往会半途而废。你有一点点的贡献就好。没有一篇论文是完美的,而任何人的工作都必须在其他人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另外,对于文献的阅读或者引用,最好是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影响因子比较高的的文献,剔除低端文献。对于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大家平时也学到了许多好的方法,但值得提醒的是,在文献综述的最后总结部分的时候,最好不要写某某的论文存在不足,存在错误之类的语言;可写成为:现有的学者已对该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某某的关注相对较少,或是仍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的空间,然后引出自己研究的问题,说出自己的创新之处。(二)关于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方法而言,我们常说的主要分类定性和定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术导向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各有优劣。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比较强调实证和科学性,强调科学性就会强调证据、检验、量化分析。我们选择方法一般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研究的便利,哪一种方法更适合选题,其次考虑自身否擅长做,自己会不会做,大多数的研究者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去做。但从身边的学生反映,对于硕士研究生,其理论的水平往往是不够的,也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理论分析的文章,写出来的纯理论分析的文章,也很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甚至毕业都比较困难,经管类的核心期刊杂志社也更倾向于有定量分析的文章。因此,最好能学到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定量分析的方法,拥有一套数据,选择一个新颖的题目进行分析。拥有一套独特的自己处理过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曾今,在一次专家的讨论会上,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得数据者,得天下”;然而数据往往是非常保密的,尤其是许多个人的调研数据不会轻易公开。因此,对研究生而言,有两个很好的渠道可以获得数据,一是查询公开的数据,二是通过参与到自己导师的调研中,在征求导师同意的前提下,获得数据。往往一套数据,里面包含着多个问题,能写出多篇论文。另外,对于研究的框架,对于硕士研究生,可以借鉴高端期刊文章的框架,借鉴不等于抄袭,这些文章逻辑思路非常严谨,框架也容易受到杂志社的青睐。(三)关于心态在研一入学或最开始写论文的时候,尽量不要首先就给自己贴上“我不行”心理标签,遇到困难,就用自身基础比较差去暗示自己;这种心理暗示不太好,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自身的进步。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基础都差不多,即使有少数同学有数据处理的经历或者做过一些调研,但从做研究的角度来讲几乎都是从零起步;但到研二、研三,同学之间在研究能力上的差距就慢慢开始拉大了;究其原因,关键还是有些同学把自己的想法真正变成了行动,去一步步地解决自己的疑惑。另外,导师是你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领路人和支持者,多和导师请教、沟通和学习,也可以咨询一下已经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的师兄师姐,他们往往也能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干货,不论是写作、投稿、参会,还是学校的制度文件方面的信息。另外,写论文不需要全部领域都懂,而且也不可能在短短的研究生期间全部全懂,只需要懂你所写的话题就可以了,把这个话题做精、做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生能写出好的学术论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多相信一些自己,永远不要给自己贴上“我不行”的标签,其实你可以的。另外,一定要学会忍受寂寞,学会坐得住板凳;在做论文期间,不要有任何度假和休息的打算。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排除各种杂念,需要坐得住的板凳,需要花时间;研究生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最忌讳这里玩一下,那里逛一下,慢慢地时间就悄悄流逝了。(四)关于时间研究生期间时间其实非常紧迫,有限的时间仅有两年;对于硕士而言,最好能在研二结束之前发表篇不错的学术论文。第一,对于考博的同学而言,许多学校招收审核制的博士一般都在研三上学期,审核制的博士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学生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第二,对于找工作的同学,研三一年,基本都在外实习或找工作,基本不会再写学术论文,有的单位会参考学生发论文的状况,已发表了论文也有利于找到更好的工作;第三,不论是考博还是找工作的同学而言,将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再进一步扩展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能大大减轻自身的压力;第四,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主要是用于激励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研究生,硕士2万,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经费,尤其对于家庭较为贫困的同学,为其学业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要想在研二结束之前能见刊论文,最好能研一上学期就进入状态,开始构思自己的论文,带着问题去上课,研一下学期就得把论文写出来;因为对于许多核心期刊杂志而言,从投稿到见刊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一年。另外,对于论文写作的时间。写论文的时候,最好不要有其他的事情打扰,每天只专心做这一件事情,最好能一气呵成。千万不要犹豫,中间切不可断断续续,今天写点,明天写点的样子,玩几天了再写点,那样往往写不好论文。研究生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往往会比较煎熬,但在第二篇论文的时候,就会顺利很多了,因为你第一篇论文犯的错误第二篇是不大可能再犯了,之后就会找到感觉和信心了,从而走得更远。当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后,第一篇论文,可能时间用得相对较多一些,到第二篇、三篇的时候,最好能给自己一个时间的限定,比如必须在两个周之内写出来,逼着自己,即使在两个周没有写出来,也发现已经完成了很大一部分了。二、论文投稿 (一)如何投稿一般遇到问题就用百度,但是大家在百度搜索期刊投稿的时候,会出现许多广告,而且还有许多诈骗的信息。如何避免在投稿过程中被欺骗呢?可在中国知网上直接搜索查找目标期刊的“征稿启事”,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很多期刊在征稿启事里,会说明投稿方式和期刊网址。另外,需要根据论文选题、同类题目的发表情况、文章学术水平和自己发表需要列定一个期刊清单。其次,研读清单中的期刊,了解其文章风格、栏目设置、近期选题、学术影响力等,据此进一步缩小欲投期刊的目录范围。最后,依据文章的学术水平、期刊的影响因子、发表周期等对期刊进行先后排序,选定投稿期刊。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查到不同期刊的投稿经验,作为参考。有些期刊重视项目,有项目支持,是课题或者文章的重要性的一个反应吧。一般来说,级别越高,越说明研究的必要性等,编辑看见的时候就可能会不自觉地产生倾向性。但不是说,有项目就一定能中,项目只是我们的筹码,关键还得是自己的文章有质量,投的期刊和栏目对头,这时候项目这个筹码的作用才会体现出来。大家可以考虑下这点,但不要自己没项目去造项目,这种行为也是有悖学术道德的。(二)论文格式修改论文的质量固然重要,但格式的规范性同样不能忽视。格式规范的论文可以给编辑和审稿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这也是作者态度认真、作风严谨的重要表现,还能够体现作者对刊物的尊重和重视。所谓规范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学术期刊的不同要求而异。因此,作者在投稿前,务必要阅读欲投期刊的投稿要求,并参阅刊物近期发表的论文的相应格式。另外,论文初稿完成后大致都不成熟,此时不要急于投稿,而是将文章放置几日,沉淀后重新阅读,此时作者的思路会变得更加顺畅,语言也会更成熟。而且学术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从论文选题的确定到文章成稿,应积极与他人沟通、讨论,将论文呈现给更多的专家和同行阅读,这可以认为是提高论文质量的一条捷径。(三)不要一稿多投实际工作中,邮箱中通常会收到作者群发的投稿文章,对于这类文章和作者,即使选题很好、文章质量很好,编辑也会心有忌惮。论文投稿的时候,期刊投稿须知中通常都会注明:请勿一稿多投,尤其作为编辑非常反对作者“一稿多投”,因为这既浪费编辑的时间,也浪费审稿人的心血。当然,有一些稿件时效性很强,作者如果一味等待审稿周期结束,可能会错过发表的最佳时机。此种情况下,建议作者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主动联系期刊,咨询稿件审稿进度,据此确定是等待还是改投。(四)认真对待拒稿和审稿意见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有被拒稿的经历。论文投稿被拒是痛苦的,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是在学术之路上成长、成熟的必然经历。收到拒稿信后,作者应礼貌地予以回复,然后冷静分析被拒稿的原因,是期刊选择不合适,还是论文自身有待继续完善。如果是因为期刊选择不合适,作者重新选择最初划定的期刊目录中的下一个期刊即可。如果是论文自身的质量有待提高,则需要作者继续研读文献、请教专家和同行,对论文加以修改和完善。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实行“三审制”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以保证审稿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期刊审稿人大都是领域内的专家,因此对于每一条修改建议,作者都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如果认同审稿人的审稿建议,就按照建议对文章进行一一修改,并给出详细的修改说明,同时保留修改痕迹,以方便审稿专家和编辑再次审读。如果作者不认同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应当慎重和认真地给予详细说明,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作者都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尊重审稿人和编辑的辛苦劳动。三、赫曼法则 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学教授赫曼(Irving P.Herman)通过对自己学生的指导,针对研究生出现的困惑,总结出了20条法则,这对我在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也比较大。具体如下:(1)在做学位论文期间,不要有任何度假休息的打算。(2)科学研究中,记住这个原则:重要的是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谁是正确的。(3)在思想上,你要相信:多数情况下,无论学术研究还是其它事情,导师错的时候不多。(4)在行动上,你要相信:绝大多数时候,只要按照导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错。(5)与导师意见有分歧,如果你觉得你是对的,那么就想办法去说服导师,这样他也会高兴的。(6)你的科研产出与你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的1000次方成比例。(7)你的科研产出与你分析已获得数据拖延的时间的1000次方的倒数成比例。(8)如果今天能拿到数据就不要等到明天,说不定明天就出来相关的论文了。(9)为了避免自己日后崩溃,获得数据后每次再多花5分钟做好永久备份。(10)导师不会在初期就期望你发表论文,但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以后,如果你还没有论文发表,或者发表的论文比别人少,你应该抬头看看导师的脸色。(11)在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你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大专家,争取成为你导师的导师。(12)如果你平时很配合导师的工作,导师的血压会很正常。(13)如果你与导师背道而驰,我行我素,你导师的血压要么升高,要么会崩盘。(14)学位论文的质量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保证写进论文的每部分结果都达到能够发表的要求。(15)在论文质量第一,不追求数量的前提下,你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越高,你的学位论文也就会越优秀。(16)你要牢记一点:学位论文是你自己的,所以你必须自己亲力亲行去努力完成它。(17)导师很期待你能成名,这样他(她)最终也会因你而成名。(18)如果你学业优秀,最后导师一定会为你写一封特别棒的推荐信。(19)对你有好处的事情,对你的导师也应该有好处。你好,他也好。(20)对导师有好处的事情,对你自己也应该有好处。他好,你也好。以上是自己在做研究时候的一点点小心得,为写而写,寸光短视,指望有所裨益。论文问题是个小问题,做人和做事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大家做研究、写论文、申请项目,一定注意多交流、多沟通、多参加学术和其他活动,多交朋友。学术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都在学术外面。最后祝各位同学,多发论文,学业有成,大吉大利,顺利毕业。(本文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社科学术圈)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