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博士研究生大数据,海南博士生延期近9成,河南、安徽好毕业所死不同

中国博士研究生大数据,海南博士生延期近9成,河南、安徽好毕业

中国博士延期率中国博士生延期率很高中国博士生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全国5万博士毕业生到每年5万名博士毕业生,中国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师资综合实力的影响下,中国的博士生数量虽多,但是科研产出率较低。尽管中国有一些翟天临式的博士毕业生,但是从整体的数据分析来看,中国的博士生还是非常的难毕业,从2013~2017年的数据来看,2016年博士生平均延期率高达66%,但是从全国各地的博士生延期率来看,整体省曾现的是经济和高等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博士生容易毕业,经济和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博士生的延期率较高,其中2016年,海南省的博士延期率高达86%,延期近9成。河南和安徽博士好毕业全国各地博士生延期率从全国地区博士生延期率分布来看,经济落后的东北地区高校博士生延毕率在0.6或0.7左右,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地区延毕率较低,安徽省由于有中科大的原因,博士生延期率以0.5左右的延毕率连续五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华北地区除北京、天津经济发达地区以外,山西、河北、内蒙古的博士延期率高达0.7左右;华中地区表现异常,经济和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鄂湘两地博士生延毕率基本在0.7或0.8左右,反而高等教育资源贫瘠的河南省博士延期率较低;华南地区,广东的博士生延毕率较低,在0.6以下,但广西、海南相对较高,在0.7或0.8左右,海南的博士生延毕率更是在2016年升至0.86;其他地区,除宁夏、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博士好毕业,陕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博士延期率都很高!安徽和河南的博士生为何好毕业?从全国的博士生延期率来看,安徽和河南省的博士毕业率较高,如果说安徽省是由于中科大的缘故,那么河南省的博士毕业率较高也许是收到中科院的影响,河南省唯一的双一流高校郑州大学每年的博士生数量并不多,但是河南省境内的中科院所由于历史原因,数量较多,当年的烟草院士饱受关注,从国科大的高引论文数据来看,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SCI论文产出量巨大,但是高引论文产出率较低,加上中科院旗下多个SCI期刊杂志,让中科大和国科大的博士生毕业较为容易些,部分中科院所多的地区,博士生毕业率也会相应的提高,2019年教育部将花费800万抽查6000篇博士毕业生论文,那么河南、安徽和中科院系统这些博士延期率较低的地区,也许是未来重点筛查的重点

孤恋花

中科大失联博士遗体被发现,家属:他毕业论文压力大,已延毕一年

近期,除了“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中科大博士刘春杨失联”一事也一直牵动着广大网友的心。中科大失联博士遗体被发现今年28岁的刘春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一名在读博士。2019年1月30日,刘春杨打电话告知父母回老家过年。31日凌晨4点半左右,刘春杨却忽然从中科大学生宿舍出走,6时50分,他在合肥市董铺水库附近失去踪迹,自此开始失联。2月14日14时左右,失联博士刘春杨的遗体在水库芦苇荡中被发现。家属:他毕业论文压力大失联15天后,刘春杨的遗体终于被发现,家属们在悲痛之余,也急切地想知道刘春杨逝世的真相。此前,刘春杨的姐姐曾透露过,刘春杨已读博四年半,曾因毕业论文未发布而延毕一年,她说:“都说博士不太好毕业,毕业论文肯定是有压力的。”据了解,刘春杨曾对家人说自己今年4、5月毕业,有网友猜测其是不堪毕业论文的压力而选择轻生。目前刘春杨的死因还在调查之中,我们不好妄下定论。对于刘春杨的逝世,我们深表遗憾,愿逝者安息,也愿家属能早日走出悲痛。网友:翟天临大概无法体会网友们在为刘春杨的逝世感到惋惜之余,也纷纷提到了近日传得沸沸扬扬的“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有网友称:真博士为了完成论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反观假博士翟天临,却靠抄袭等手段轻松完成,对比如此鲜明且极具讽刺意味。普通人想要考博困难重重,而轻松成为“博士”、“博士后”的翟天临大概永远无法体会这种压力。教育部已回应翟天临事件今天,教育部回应翟天临涉学术造假事件称,表示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已要求有关方面迅速进行核查。调查不仅涉及本人是否涉嫌学术不端,也涉及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存在问题。教育部再次重申一贯的鲜明态度——零容忍。决不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翟天临道歉:接受学院所做的一切决定事情发酵将近一周,翟天临终终于承认错误并发出了道歉信。在道歉信中,翟天临自称是虚荣心和侥幸心他我迷失了自我,他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让学校声誉被连累、让学术风气被影响、让公众的信任被辜负而感到自责和内疚。他也表示会接受学院所做的一切决定。对于翟天临的道歉,朋友们表示可以接受,但坚决不原谅,因为我们无法容忍任何涉嫌学术造假的行为。倘若我们轻易就原谅了翟天临,以后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翟天临们”出现,这对那些寒窗苦读、认认真真在攻读博士的普通人而言是不公平的。如某网友所言,经过这次的“翟天临涉嫌学术造假事件”,真心希望我们国家的高校教育体系能不断完善,尽量做到保证公平公正,至少不要再出现一边是风光无限的明星博士被查出长期学位造假,另一边是默默无闻的寒门博士不堪压力而英年早逝。

故观之名

围城里的“延毕”博士生们

读博第三年确定选题以来,孙小天成了图书馆的“钉子户”。早晨8点半左右,他会到图书馆三楼阅览室,泡上一杯铁观音,坐定,打开电脑,点开要看的文献和词典网页,随后查收邮件。他邮箱订阅了二十多份英文学术期刊,从推送邮件中整理与研究相关的论文,是每天上午必做的事。孙小天会在图书馆旁的学校食堂吃午餐、晚餐,十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他常常挂着耳机,焦躁的时候,就听几段佛经平复心境。晚上9点左右,孙小天起身回寝室,第二天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图书馆三楼。孙小天2013年入学攻读政治学博士,按照该校三年学制,应在2016年毕业,而今已是他读博的第六个年头。近年来,博士毕业成了一个大难题。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预计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69022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8032人,延毕率为65.67%。中科大博士生刘春杨六年未发表一篇论文,不堪学业压力自杀身亡等事件的发生,让“博士”这个隐匿在象牙塔尖的群体,开始频频进入大众的视线。人们也好奇,博士毕业究竟有多难?一种说法是,想要了解一个博士生真实的状态,只需问他两个问题:文章发表怎么样?导师指导不指导?如果文章没发,导师也不指导,他很可能正处于极大的焦虑当中。论文“跋涉”程明1米78的个头,戴着黑色粗框眼镜,眼神坚定。他是上海某985高校的工科博士生,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四年学制,他本应去年9月毕业,但由于达不到毕业要求,只好申请了延期。他所在的学院,要求发表三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一篇英语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注:简称SCI)收录,才有机会申请毕业论文的答辩。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大部分都是延期到五年多毕业。程明入学26岁,今年31岁,他不知道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尤其成果出不来的时候,花这么多时间读博值不值得。硕士阶段的程明,是同学老师眼中公认的“好学生”。发了三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拥有一项专利,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省优秀毕业生称号。读博以后,自称“死脑筋”的他更是觉得一放松就会有罪恶感。博士阶段的导师曾在邮件中夸赞程明是实验室里最用功的人。他原以为付出时间和努力,会有不错的成绩。可临近博士毕业的程明却颗粒无收——文章发不出,奖学金拿不到,连毕业都成了问题。学术论文要被SCI收录,对作者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较高,而英语一直是程明的软肋。他大学英语四级考了四次才过关,六级考了八次,还是博士入学考试之后才通过的。“如果英文好的话,第一篇文章至少可以节省半年。”程明说。2017年初,他耗时两年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开始投稿。没想到这是另一段漫长征程,文章屡次被拒,重新投递别的期刊又需要等待。每一次被拒,期刊都会给反馈意见。总结下来,程明觉得自己论文被拒,一是文章实践创新性不够,虽有理论深度,但缺乏实践论证;二是英语基础差,语法错误比较多。每经历一次被拒,他都会陷入沮丧、脆弱和自我怀疑之中,一整天躺在床上,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收拾完心情,他又回到实验室里,重新修改、投递,如此反复。眼看毕业将近,投递的关于船板的论文一次次石沉大海,程明决定破釜沉舟——放弃导师指导的方向,改变研究算法。这种选择让他的生活几乎被焦虑填满。他每天很晚睡,早上五点多自然苏醒。除了吃饭的时间,他一整天都会待在实验室,对着电脑看文献、编程序、写论文。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他会去跑上七到十公里,偶尔会自虐式地跑二十多公里。他知道跑完步膝盖会疼得厉害,但运动完酣畅淋漓的感觉又能让他放松。他会和自己较劲儿,比如做平板支撑最长一次坚持了三十多分钟,他想这都可以撑过去,论文的压力也不算什么了。2018年初,他完成了第一篇算法方向的论文,用时八个月。投出之后被拒了两三次,终于在2018年12月被学校A类的期刊接收。不久,此前船板的论文也在2019年1月被成功接收,4月12日第三篇也成功被接收。延毕大半年之后,他总算是看到了毕业的希望。回顾三篇期刊论文发表的过程,光审稿时间第一篇就花费12个月,第二篇8个月,第三篇9个月。这个时间是从投递到被期刊接受的总时长。程明等着等着就过了毕业的节点。上海另一985高校的社科博士陈夏也曾被拒稿二三十次,还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他后来和一些期刊编辑聊天,才了解到不少期刊对文章主题有限定,而有的期刊发稿还需要导师挂名。如果不了解这些,的确会走很多弯路。“博士数量增长,学校发表要求是硬性规定,投递论文越来越多,但当前学术市场期刊数量有限,自然发文章就比较难。”程明的同学曾这么安慰他,他也认同,觉得这种发表要求与期刊数量不匹配的现状也会给博士生带来隐性的发文压力。除此之外,程明提到,研究方向也会影响发论文的难度,有些方向比较新颖热门就容易发文,有些冷门或者研究成熟的就不好发了。他研究的船板方向还有算法方向都是学界已研究多年的,创新的难度不小。眼下他已达到了三篇期刊论文的发表要求,且都是SCI收录。毕业论文在期刊论文的基础上搭建框架,耗时一个半月左右就能写好,手头还有三篇在审稿。“我想再多发几篇,方便以后进高校找工作,”程明说着,抬头笑了笑,眼神有些疲惫。不同于程明,毕业论文才是上海另一985高校博士孙小天面临的持久战。他已经在C刊(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上发表了四篇论文,早已达到学校规定的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毕业要求,但毕业论文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转专业的他到博三才迟迟确定论文选题。他从行政管理硕士转到政治学博士,由于研究方向的调整,博士论文选题要从基础做起,在初期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资料,由外到内聚焦问题,做了很多无用功。孙小天申请延期至博三上学期开题,在确定选题之后,后续研究和写作的难度又远远超出他的预期。他要比较分析19个国家的案例,通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寻找变量并对案例进行编码,而可借鉴的中文资料非常有限,工作量很大,需要像个工匠一样慢慢打磨。“如果我规划得当,早早确定规模适中的选题,我就不会一次次蜻蜓点水般地尝试,毕竟找个好题目要花费很多时间。现在这个题目像是挖了个大坑,一时半会儿也爬不出来了。”孙小天自嘲道。换导师韩磊是一名理科博士,至今延毕半年多。延毕博士韩磊。唐超男 摄他是江苏人,2013年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在张江药谷大厦一家医药公司做小技术员。一个月五千块钱,租房子1100左右,住隔间,和另外三个人合租。工作了近一年,经济压力很大。韩磊对学术没有大的追求,当时决定读博只是想谋一份更好的工作,没想到后来毕业这么难。他最初是在网上看到这个导师的有关信息,第一印象很好。发了邮件申请,导师很快同意他报考。回想起来,他提到当时去参观实验室,私底下询问过一位实验室的师兄,师兄曾暗示他:前面有某某离组换导师了。韩磊当时觉得只要自己踏踏实实跟着做实验,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就好了。没想到,两年后的自己也会面临换导师的相似处境。2014年9月入学之后,韩磊基本都在上课,因为不要求去实验室,和导师没有交流。博一下学期,开始按照导师安排的课题做实验,寻找一个蛋白的变构位点。这时候的韩磊觉得离毕业还长,时间充分,内心比较松懈。他每天会去实验室,但做实验的效率不高。一年过去,课题没有什么进展,韩磊才开始着急起来,增加了实验的操作次数。导师每周会来工作两个半天,他就趁这个时间,抓紧找他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但往往聊不到两三分钟,就会被赶出去修改,再进去不到半分钟又会被赶出去。“我只需要把做出来的数据交给他,他喜欢一个人待着看,看完通常都不满意。”韩磊说。后来他就很少主动找导师了,害怕被怼。2016年下半年,韩磊进入博三,临近毕业,成果依旧没有做出来,他向导师提出课题方向可能存在问题。但导师并不认同,觉得成果做不出是因为韩磊的手比较“毛”,质疑他的实验操作能力。后来,导师给韩磊又换了新课题。虽然他觉得这是换汤不换药,但还是听从导师的指令去做。新课题的进展依旧不顺利,导师不满意韩磊的表现,直接把课题给了别的同学。韩磊知道后,整整消极了一周,不想吃饭,只想躺着,去了实验室,也什么都不做。一周过后,韩磊主动找到导师,希望能有解决的办法。导师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新课题已经给了别人,他可以跟着一起做,但不是第一作者;二是自己找课题做,导师提供2000块科研经费,最后成果她不管。可是要达到毕业要求,韩磊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文章也必须让导师来挂名通讯作者(注: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即使韩磊的论文达到发表要求了,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仍需要导师的签字同意,导师对韩磊的态度决定着他是否能顺利毕业。“毕业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关卡导师都可以拖,或者表示没达到要求。”韩磊说。2018年9月,他申请了延期毕业。除了跟导师沟通不畅的原因,韩磊也很后悔自己的拖延和犹豫。之前课题做不出来他只会闷头做实验,重复N次,不愿意多看文献找其他方法解决。看到师兄半退学的状态,他此前有了换导师的想法,也一直拖着不敢说。韩磊最后换了导师,现在的导师会主动给他提供一些课题思路和方向,愿意和他沟通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导师指导,一路走来挺困难的,很难熬。”程明觉得遇到一个合适的导师需要运气,他少了一点运气,所以只能靠自己。读博期间,程明很少跟导师沟通、见面,博一第一年可能见面频繁一些,后面一年才见一两次。“实验室一年开不了一次组会,我不主动找导师他也不会找我,发文章之前会发邮件给他汇报一下成果。”程明说。程明的导师已多年不自己做研究了,除了负责行政工作之外,主要会拉一些有经费的项目来做。程明的导师拉来项目大多会“分包”给“小老板”(注:协助导师管理实验室的教师)和硕士去做,博士一般从项目中找选题做研究。很多导师无暇顾及的话,通常是底下的“小老板”来带学生,但程明实验室的“小老板”也是在忙自己的项目,花在研究上的时间不多。程明认为,做研究要比做项目难度大很多,项目是纯工程性质的,都是用成熟技术做的,耗时间但可以赚钱;研究就是要创新,做不一样的东西进行发表。读博刚开始,他按照导师给的船板项目做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慢慢深入,他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导师是学院的副院长,精力主要放在了院系的行政工作上,而负责跟进项目的“小老板”后来离职,船厂很难继续为一个学生的研究提供实验的硬件支持,项目停滞。程明后期的研究工作量就变得很少,虽有理论,但难以实践创新,无法支撑起大论文的框架。导师和“小老板”在科研上都没有提供可靠的指导,以至于他到后来不得不换方向,走了不少弯路。华东师范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博导认为,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最好与导师的专长有一定关联,以便于导师提出实质性参考意见。如学生对某一未知研究领域有长期关注和浓厚兴趣,导师在帮助其进一步把握方向后,应鼓励其创新研究。在他看来,导师与学生应成为亦师亦友的搭档,但在日常生活方面,应保持适当距离,绝不可把学生当成导师自己研究工作的工具使用。补助停发一般来说,主动延毕的博士都会在延毕之前,准备好延毕期间的生活费。但博士延毕之后还有没有补助,仍是程明很关心的一点。程明出生于农村,父母六十多岁还在干活,父亲做建筑小工,母亲摘摘茶叶砍砍树,家庭不太富裕。虽然现在还没有条件照顾父母,但他希望读博期间至少能养活自己。读博四年,程明平均每个月有五千元左右的补助,包括国家学校助奖学金加起来两千多元和导师助研经费发放三千元。一般延毕之后,学校的补助虽然没有了,但导师还会照常发放助研经费。程明所在学院对正常学习期限导师的培养经费有明确的数额规定,导师必须缴付然后由学院代为发放。但在延期阶段(普博生第五年起、直博士生第六年起),只提到可根据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能力和贡献确定助研津贴额度,由导师自行发放。延毕之后的程明并没有收到导师的补助,同门的师兄师姐也没有收到。考虑到年纪比较大,也没有经济来源,他便发邮件跟导师申请了几次,却没有得到回应。今年3月,导师提出想让他帮忙指导下硕士生,口头答应会发放补助。每个月拿到手的补助,程明只会花一千多块,剩下的都会存起来。基本不外出,一天三顿都是食堂,每天会吃点水果喝杯牛奶,补充营养。衣服偶尔会买一件,网购居多。读博期间,他还会做一些兼职。2017年下半年开始做宿舍管理员,一周值班一天,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事情不多可以拿着电脑学习,每天120多元。2018年春节,程明没有回家,在学校值班赚了三千多块钱。2019年春节他本想继续留在学校,但父母希望他回家过年,就没有再继续做。程明硕士阶段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余下了一些钱,加上博士阶段存的,延毕之后有一笔不小的积蓄。这笔积蓄暂时缓解了他延毕期间的经济压力,但只出不入,还是会有紧迫感。身边的同龄人都成家了,有房有车的,31岁的他也希望自己能早点赚钱养家。同为理工类博士的韩磊,从博一开始平均每个月补助有3740元,其中包括国家研究生助学金1000元,学校学业优秀奖学金820元,以及导师发放的科研助教经费1920元。2017年改革后补助上涨了500元,可以拿到4240元。延毕之后只剩下导师发放的部分。根据2017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于13000元。韩磊延毕后的生活倒还凑活,之前存了一点钱,可以补贴这段时间的开销。但有一点,他过意不去,觉得亏欠爸妈。父母2016年给他在上海周边买了房子,付了首付。结果因为他还没毕业,没有收入,就得接着帮他还贷款。“我都这么大了,还老在花他们的钱,挺不好意思的。”韩磊说。他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相比理工类专业,社科类专业导师并不会为博士生固定发放补助。从“催婚”到“催生”韩磊一直没有谈过恋爱,32岁的他常常被“催婚”,很早就踏上了相亲之路。他从博二开始,陆续相亲过七八次。因为年纪比较大了,身边的亲戚同学邻居,都会主动帮忙介绍。韩磊也不排斥,觉得这也是一种不错的交友方式。为了和女生见面,上海、南京、杭州、滕州、济宁他都去过。他觉得如果喜欢,距离不是问题。有些刚见一面就不聊了,也有一些聊得还不错的。韩磊曾遇到一个很喜欢的女生,为了追她,他还特意跑了南京五六次,想着毕业之后也可以去南京工作,但最后女生没有答应。她告诉韩磊,身边有一个买了房子,工作稳定的人也在追求她,她想跟他谈。感情上的不如意,时常会让他有挫败感,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哪里没做好。他渴望爱情和家庭,但如今还没毕业,一切都定不了。还处于延毕阶段的孙小天也觉得,现在的状态并不适合成家,目前最重要的是完成毕业论文。经家人介绍,他也相过亲。“女方已经在工作,我还在想怎么发C刊,两人聊不到一起,还是别耽误人家姑娘了”,后来刷朋友圈看到相过亲的女孩子结婚,他欣然点赞祝福。“在我心中,结婚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其他都是次要的。现在做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以后组建家庭服务。”程明的话虽这么说,但他从没谈过恋爱,也没相亲过。家里三个姐姐,都已结婚成家。程明心里也挺着急,他希望父母的期盼能够实现。对于伴侣,他没有特别的要求。希望学历至少本科以上,学历太低的话,他会觉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看来都会“不太适合”。相比男博士,女博士延毕可能还面临着生育的压力。35岁的易云已经是一位10岁孩子的妈妈,她是越南人,2014年来中国攻读博士学位。本该2018年6月毕业,但由于毕业论文遇到了困难,她申请了延毕。最初家人都比较反对她出国攻读博士,一是因为越南的工作比较稳定,博士学位并非必需。二是希望她能留在家人身边。易云想挑战一下自己,还是选择暂时离开家人的身边。读博的过程异常艰难,独自一人在外,语言的学习和论文的撰写都让她觉得力不从心。延毕之后,家人也不太理解。刚开始都会问:“怎么会延期啊”、“怎么这么难啊”、“要努力啊”。父母还不断催她赶快回去,继续生孩子。但她自己会觉得有点可惜,毕竟读了这么多年,不想轻易放弃。压力大的时候,她几度有过自杀的念头。一次,她站在五楼的窗口边,突然就觉得五楼还挺低的,脑袋有点发懵。还好她很快反应过来,赶紧打电话给朋友。朋友听到吓了一跳,无法相信平日开朗的她会有这样的想法。后来,家里人慢慢理解她的心情,会鼓励她先好好完成论文,实在不行放弃也没关系。导师也会主动帮助解决论文上的难题,易云心态就轻松了许多。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努力过后,如果今年还要延毕可能就会放弃了,为了家人和孩子,她想尽早回越南。扩招之后博士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当博士们被延毕折磨的同时,他们也在慢慢习惯这种趋势。“假如没有人延期,我延期了肯定是100个不愿意的;假如身边有20个博士,18个延期,到我的时候就觉得没什么了。”韩磊说。程明所在的学院延期也很普遍,他觉得只要不是太突出,延期一年左右,对导师也是没有什么负面影响的。“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从年限上来看,三年博士最长八年毕不了业。”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2019年两会上提到延毕博士问题时说道。他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博士,在不适配的情况下,要有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同时提高博士生的待遇。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博导告诉澎湃新闻,博士生源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博导以多招学生为水平高、为莫名其妙的“荣耀”;二是考生以上博为“虚荣”的资本,而根本不懂“博士”在学术上意味着什么。录取具备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具有合适动机的学生,是招生入学制度改革的重点,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李海生得出的结论之一。他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近年来博士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使一部分不具备读博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的研究生进入到这个群体,加剧不合理延期状况。上述论文基于对全国42所研究生院的2007级及以前各年级仍在学的博士生的问卷调查发现,78.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是影响毕业的主要因素。同时,博士培养也十分关键。复旦大学2016届博士刘文,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他认为,博士生入口、过程和出口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尤其应提升过程管理的质量,同时导师、经费、心理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也至关重要。关于延毕,身处其中的博士也有诸多思考。孙小天的学弟陈夏曾延毕一年,在2018年毕业,延毕期间他和两个延毕室友创办了“盲人摸象”学术讨论会,在读博士都可以参加,结束之后大家会随便聊聊,舒缓压力,被称为“神仙会”环节。一次“神仙会”上,聊起博士延毕,陈夏觉得博士三年制已经跟不上时代,他皱着眉头说,“最早开始设置三年学制时,我们专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创新空间比较大,但随着学科发展,创新越来越难,同时各学校博士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培养博士的学制应该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当时孙小天也在场,他认为,在学术用人单位日益看重期刊发表数量和质量的大环境下,完成一篇工作量巨大、周期漫长的毕业论文,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过于看重小论文的发表,而轻忽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这对于深入的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是好的兆头,短平快、易发表的研究会压制重要的长期研究。不过,即便不认同这种趋势,他也在认真准备着期刊论文,这对于将来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必须的,目前他已发表4篇期刊论文,第5篇正在筹划中。孙小天记得六年前博士入学考试结束的那天下午,正是三月中旬,太阳高照,有一种夏日的灼热,气温很高,甚至有女孩子已经穿起裙子走在校园的大道上了。而眼前这条梧桐大道,他一走就近六年,“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毕业论文,明年6月就毕业了”,孙小天淡淡地说。说话时,他去年夏天开始蓄的胡子随下巴移动,修剪在约5公分的长度。他预备写完毕业论文后,将胡子一把剪掉。(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参考资料:《我国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42所研究生院的问卷调查》 作者:李海生

俏冤家

2019年中科大研究生报名数量增加25%,走进冬日的中科大报名现场

中科大的研究僧段位很高 冬日火热的报名现场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定在了2018年12月22-23日,根据中科大教务处给出的数据显示,在经过研究生报名现场确认后,2019年最终在中科大参加报名考试的人数为3579人,同比2018年增长25%,已达到中科大校考场容量最大值。千员一院士的中科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每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都非常的多,可以成为中科大研究僧,段位都非常的高,毕竟中科大每年的研究生很大部分都被提前推免生占据,留给最后考场竞争的名额非常有限!中科大新建的医学院中科大幸运的免推生2018年中科大报考点网上报名人数3857人,其中有3695名考生报考中科大,然而还有一部分优秀的幸运儿已经提前拿到了中科大修炼道行的入场券,根据校方给出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科大接收推免生数达2109人,较去年净增172人,其中,近九成推免生来自“双一流”高校,本校生源近五年来首次突破500人,75%的本校推免生选择在中科大攻读研究生。其中计算机学院、微电子学院、大数据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等单位接收推免生中,“双一流”高校生源比例高达100%。似乎没有双一流的本科,根本没有机会获得免试的入场券!爱科研学子们梦想中的高校 喜欢科研,那么来中科大没错!中科大虽然地处相对较小的城市合肥,但是在高铁网络的支撑下,交通便捷的合肥现在距离所谓的大城市上海之间的距离也不过3小时,远离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繁华喧嚣,合肥的中科大绝对是爱科研学子们的一片净土,这里缺乏都市中太多的社交诱惑,更多的是在实验室相互竞争想努力的氛围,所谓的千员一院士并不是天生得来的,是无数中科大学子通过自己努力为母校挣来的荣耀!

泛爱万物

中科大推免生来源:前4名都是安徽的高校,生源质量真的变差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我国著名的理工类院校,在全国基本都是排名前十,在世界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中科大坚持小而精的办学模式,所以每年招收的本科生数量都基本限制在1800人左右。因此,中科大每年高考的录取分数线都很高,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每个省份的顶尖学霸,本科生的质量是非常的好。但是,中科大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却遭到网友的质疑。因为学校推免研究生的来源,很多都是普通的211高校,而不是大家所认识的名校。下面就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科大保送生的学校分布情况:从这份统计的数据,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科大的研究生生源,基本都是来自于全国的各个高校。其中本校的保送生人数达到563人,占保送生总比例的25.7%,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学校研究生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前四名都是安徽的高校。合肥工业大学保送138人,安徽大学保送105人。这两所都是211工程大学,自身拥有一定的实力,学校的质量应该不错,但是与是985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前十名的高校里面,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普通的一本类院校,能够有44名学生保送到中科大,是让人感到很意外。比如排名在其后面的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都是非常不错的985高校。形成这样的反差,笔者觉得主要是因为中科大安徽省的高校有一定的照顾性。我们不否认安徽师范大学的部分学生是非常的优秀,但是与中等985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的质量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很多人都觉得中科大的研究生质量是变差,与本科的生源根本没法比。其实,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种特殊情况,国内所有的大学基本都是这样。比如清华北大本科优秀的学生,基本都会到国外的名校继续深造,而只有中等的学生或者是更低档次的学生,才会选择清华北大。笔者翻看复旦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的保送生数据发现,这些名校基本也都是以本校的保送为主,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更低档次的学校。但是,沿海地区的名校拥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学生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在研究生阶段就更加向往大城市,所以沿海的名校就会更有优势。比如刚才提到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校外的保送学生主要都是来源于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研究生整体的质量还是比较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科大没有地域的优势,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变差,也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学生的观念没有改变,一直都是希望到大城市的学校读研,这种局面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同焉者和

中科大2019年推免研究生生源高校名单揭晓,生源质量远不如本科生

2019年研究生考试日益临近,各高校也已经陆续公布了其研究生推免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国内一所极负盛名的红色理工高校,历来受到广大学子的追捧,无论在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中,都是广大考生最青睐的高校之一。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接收推免研究生2019人,其中513人来自中科大本校,其余1596人来来自全国176所高校,笔者今天带大家看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的推免研究生生源高校名单,来分析下哪些高校的学生更容易被推免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研究生。我们统计了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接收推免研究生的高校及其对应的研究生人数,得到统计数据如下:从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免研究生来源高校名单,我们可以看出:除中科大本校以外,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两所高校的推免研究生数量最多,均超过了100人,真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两所高校的自身实力,特别是合肥工业大学更是国内工业类大学的佼佼者。除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以外,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22所高校的研究生推免人数也较多,超过了22人。有73所双高校获得了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推免资格,共推免学生231人,占到总人数了10%以上,其中先西南科技大学人数最多,为14人。在全部外校推免研究生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仅48人,只占到全部推免研究生的2.3%,来自原985等名牌高校的学生共计463人,不足30%。由以上4点可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生源质量远不如其本科生质量,其中原因值得深究。

鉴真

中科大2019年保研数据,录取2109人,本校获得推免688人

2019研究生考试日益临近,各个高校也陆续公布了研究生推免名单,其中研究生推免数据最受关注的无疑是C9联盟的几所名校,除清华北大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近几年都是备受追捧。这与中科大的人才培养特征有关,中科大历来崇尚精英教育,在各大高校中升学率和出国率都数一数二,是科研和安心做学问的圣地。历年来,接收的外校推免研究生比例也是非常多的,这无疑使得中科大成为研究生推免最受关注的院校。2019年,中科大录取保送研究生2109人,其中本校513人,外校1596人。本校:外校 ≈ 1:3,本校和外校的录取比远超其他院校。这2109位获得推免的同学来自176所高校,涵盖985、211和普通本科。覆盖面之广也远超其他同级别院校。其中,来自清华北大及排名高于中科大的仅48人,只占到全部推免研究生的2.3%。来自清华北大、中科大、以及华东五校的人数共计524人。换句话说,中科大的保送研究生本科生源中,高于和平行于中科大本科生源质量的占比不足25%。大部分保送生源来自不如中科大的本科院校。来自985高校的推免生总共463人,占比29%。因此有人评论道:中科大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不如本科生源质量。然而,哪一所大学又不是这样呢?谁读研究生不选比自己本科院校好的大学呢?这是个普遍的现象,清华北大亦是如此。一方面是一些人对中科大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吐槽,另一方面也是非985院校同学看到的希望。保研至中科大的同学中,55.8%来自非985院校,这就意味着,211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学有了更多的机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中科大录取的推免研究生都来自哪些大学: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理工类和综合型本科院校都或多或少地有中科大的推免名额。就连好一些的师范大学都有。几乎涵盖了各个省市,各类高校。其中,安徽省较多,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也受到了偏爱。例如内蒙古大学的录取人数仅仅比东北大学少了一点点。其中录取最多的外校推免生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真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合肥这样的城市读大学竟然还有这样的好处,考不上中科大,甚至高考上不了重点的分数去合工大和安徽大学,或者安徽师大,认真学习保研中科大的机会还是蛮大的。就连高考录取分数线仅略高于本科线的安徽农业大学都获得了12人的保研名额。虽说比例高,然而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都是211高校,高考录取分数虽然不及中科大,但也不低,重点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可以直逼985院校的录取分数。中科大录取的推免生也主要来自这些重点专业。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师范大学,相比之下,安徽师大最为合适。在排名上,安徽师大远不及山东师大和福建师大这样进入前百的大学。高考的录取分数也不及这些大学,但中科大的推免生数量则是其他师范大学的几十倍。当然,照顾自家邻居的孩子,这也情理之中。高考填报志愿,又有多少能能为了中科大的保研机会而去选择一所大学呢,这个概率或许还不及考研,风险未免也有点太大了。照顾邻居家孩子更要照顾自家家孩子,中科大保研本校的513人。保研至外校的175人,半数以上去往的是清华北大和中科院等优于中科大的院校。最后,中科大这样的保研数据,你认为生源质量真的变差了吗?偏向安徽省高校,是否有失公平?本文由大学生励志网原创,首发百家号。更多关于成长 大学 专业 就业等方面的文章,欢迎关注。

机锋

中科大2020推免生来自哪些高校?985高校生源不足五成!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布了2020年拟接收的推免生名单,名单中有推免生的来源学校,故此,可以对其生源来源学校进行分析。在2020年的推免生中,中科大一共录取推免生2190人,其中直博生24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846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320人。总体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81人。实际上,在10月下旬的时候,中科大新闻网站对今年的推免情况做过报道,主要内容就是在接收的2190名研究生中,九成来自双一流高校,这里的双一流高校,既包括双一流高校,也包括一流学科高校,所以总体比重高达九成,。双一流是一个衡量生源质量的指标,不过一流学科高校众多,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今天来从985院校的生源来源分析一下中科大2020年推免生。推免生来自国内179所高校在所有的2190名研究生中,来自国内179所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校人数最多;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三所安徽省内高校占据中科大外校生源前三名。具体如下:985高校生源学校在2190名生源中,有来自国内35所985高校的1057人,按照比重来看,985院校生源比重为48.26%,总体比重不足五成。在49.22中,本校生源占了25.7%,外校985生源比重为22.56%。在985院校生源中,校外生源最多的学校是大连理工大学,有42人;其次是山东大学,有39人;东北大学,有36人;电子科技大学,有30人;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各有29人;兰州大学有28人;吉林大学有26人;武汉大学有25人;四川大学有24人;另外,还有清华大学5人,北京大学1人,上海交通大学2人,南京大学2人,浙江大学1人,看来中科大对于清北和另外的华东四校吸引力并不是很大。两种数据来看对比,如果用包含一流学科的学校生源来看,占比接近九成;如果仅从985院校生源来看,占比不到五成。同时,安徽省内的几所高校为中科大输送了大量的生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安徽的许多学生,中科大提供了就读名校的机会。

大火球

中科大2019届保研率38%,少年班、物院、信科推免生最多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2019届推免生公示名单,2019届推荐免试研究生共688人。其中,13级1人,14级14人,大部分来自少年班、物理学院。保研人数最多的是少年班、物院、信科,分别为:142、132、120人。中科大2015级本科生1800人,本届延毕对冲往届延毕,保研率约38.2%,较2018届保研率34.7%明显提高。

迷魂阵

中科大也扩招,研究生扩招近700人,扩招已是大势所趋!

随着教育的普及,现在接受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接受教育的人多了,最终参加高考的人数必然也是更多。为了保持录取率,大学只得是不断的扩招。与之俱来的是,大学的录取压力是不断增大。而现在不断扩招的后果也很明显,那就是就业难。因为工作岗位就那么多,大学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放开扩招,最终自然有一端会出问题。但是高校也没办法啊,报考人数在那摆着,录取率的要求也在那,只得不停扩招才是。不过为了缓解就业难,各大高校也是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再扩招研究生。本科生就业难,我让本科生都来读研究生,如此一来本科阶段该就业的就业了,没就业的也读研三年之后再就业,这下数据自然是好看了。但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躲得了一时,哪能一直躲呢。最终研究生也还是要进入人才市场的不是。随后我们看了下今年各大高校研究生招生数据,发现就连中科大这样一贯以小而精的高校在研究生方面也是扩招了奖金700人的名额。要知道的是,中科大每年本科生仅招收1800人左右,关于科大的学生又有着“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生”的说法。换算一下,这每年1800名新生里至少也得有1200人左右是读研的。所以中科大余下的研究生自然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考研考进来的,不过好在是中科大背靠中科院,全国各地研究院很多,因此这研究生倒是不拘泥于合肥。所以由此可见,现在大学的扩招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只是教育在不停的发展,最终参加高考的人数必然是会逐年增多的,而大学的承载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未来大学应该也会做出改变,比如出现更多西湖大学这样的民办高校,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