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科大扶持,合肥学院的起点怎么样?旅程

中科大扶持,合肥学院的起点怎么样?

始信路旁,南艳湖畔,合肥学院作为“合肥长子”,发展速度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为省会综合性大学,该校的起点怎么样?这还要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副院长说起!合肥学院校徽在说起源前,小编先给大家说几个合肥学院的基本信息和基本数据吧!(1)办学层次: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硕士点:14个;(3)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总数:435人;(4)占地面积:1500亩;(5)招生批次:安徽省整体一本;注:2020年文科最低分数线超过安徽省一本线13分,立刻最低线超过安徽省一本22分!生源最好的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最低线要超过安徽省一本线40分!可见,合肥学院在安徽省的认可度非常高!杨承宗先生为什么合肥学院的起点要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说起呢?这不得不说到杨承宗老先生!杨老是江苏人,放射化学奠基人,他在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工作,后来,杨先生于1979年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副校长,也就是在第二年,他倡导创办“合肥联合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学院。合肥联合大学校徽(一)为什么创办合肥联合大学?为了解决分数线接近本科但是却上不了本科学校的学生,解决了因“标准”问题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也是杨老先生创办“合肥联合大学”的初衷。(二)合肥联合大学现在怎么样了?合肥联合大学于2002年升格更名为现在的合肥学院了,合肥学院致力于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建设,如今,“合肥大学”呼之欲出。那么,合肥学院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什么关系呢?合肥学院的起点又怎么样呢?原合肥学院黄山路校区图书馆首先,我们先说一下合肥联合大学的起点!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说法!说法一:褒奖他开创了“不包分配”的先河,在大家都包分配的时候,他提出不包分配!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不包分配”的潮流!当时也有本科教育,但是,该校不是独立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直到2004年,合肥学院才正式拿到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说法二:贬低“自费走读、不包分配”,这跟当时的正统本科学校是相悖的,被当作另类看待,不被接受,所以,算是“非主流”出身!所以,你怎么看呢?合肥学院新校区校门接下来,小编要梳理一下合肥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紧密关系!(一)中国科大副校长建立杨先生创建合肥联合大学之后,合肥联合大学由中国科大、安大等在肥7所高校援建,建校之初,该校没有独立的校区和校舍,教学穿插在各在肥高校之中,教学师资从7校抽调,直到后期,该校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校区,即现在的黄山路校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旁。(二)中国科技大学帮助合肥学院创硕中国科技大学基本上跟安徽省内各高校没有什么联系,包括学术和学科建设,然而,科大一直却与合肥学院有着联系!比如: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学院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这也是最早与合肥学院进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省内高校!当时,两校在生物工程、工商管理等四个学位点下开始联合培养,这给了合肥学院非常重要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为后期该校获批“工程硕士”打下基础,2011年,合肥学院获批“工程硕士”学位点,2018年,合肥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三)帮助合肥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大家都知道,“学院”升格为“大学”有很多条件,其中,必须要获得两项国家级的科研奖励!而合肥学院在2018、2019两批中分别拿到了一项科研进步二等奖,而且,两项奖励的第一完成单位均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在省内再也没有第二例了,可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直跟合肥学院有着联系。

陶斯

中国第一神童:14岁进中科大,21岁解决物理难题,如今怎么样了?

转眼间就已经是开学季了,刚经历完高考的少年们也要准备进入自己的梦寐以求的大学了。大部分的学生两个多月以前还在辛苦奋战高考,可一些神童却是早早完成自己的初高中学业,进入大学啦。当初的他就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年仅14岁就进入大学。如今更是如何呢?在诸多拼着梦想奋斗进入大学的学子们,曹原就显得特别的轻松。96年在深圳出生的他,从小就有着一个聪明的脑袋,而且还特别的努力读书,原本需要读六年的小学,他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高中,别人最奋斗,最怀念的六年青春,曹原也是三年学习时间就度过了。你说这气不气人?年纪就只有14岁的他,同龄人都还不如初中,他就已经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2014年就已经获得了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这时候,他只有18岁啊。而且还被中科大派出去作为密歇根大学的首批交流生。一开始,小编也以为曹原只是读书能力强而已,可他的成就不止这样。曹原在世界的物理学领域就达到了惊人的天赋。21岁的他,通过实验,轻松地破解了一道百年物理难题。建立了石墨烯超导理论研究体系,发现了在低压而且相对常温状态下,电阻为零的超导体。这一发现,直接告破了百年前的超导体概念。因此成为2018年世界十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据了解,如今的曹原,在美国麻省理工攻读博士,我们期待着他的新目标,获取诺贝尔奖的一天。对此,小编也是感到了莫大的心理压力呀。毕竟人家曹原年纪轻轻,成就如此之大,让那些比他晚几年出生的人呢如何追赶。不过,对于这么了不起的人物,我们同时希望的是,曹原能够学有所成之时,能回来报效祖国。最后,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呢?

学思

他14岁考上中科大,麻省牛津读博,最近又做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芸芸众生里最普通的一个,循规蹈矩地上学、工作、养家、糊口,若说有什么理想,大多也就是买房买车走上人生巅峰。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在同一片天空下,有这样一群人,从小便自带天才的光环,在我们还懵懂无知的时候他们早就飞奔的不见影,他们的人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海啸级后浪”曹原的人生履历吧。出生于四川成都,后到深圳就读,六年级、初中、高中原本一共7年的知识,他不仅用3年时间全部学完,还以高考理科669分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看重,顺利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曹原获得学校最高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并被导师推荐到麻省理工大学读博,现在曹原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深造。就在这个月,曹原分别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在世界学术顶尖杂志《自然》上,刊登两篇关于石墨烯研究的著作,成为中国登上此期刊最年轻的学者,引起国际学术界的轰动。这样的天才学者,前途自然不可估量,西方很多主流媒体猜测,曹原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直以来人才都备受各国青睐,美国曾向曹原抛出橄榄枝,邀请其加入美国国籍。虽然在美国深造学习,曹原却一直心系国家,拒绝了美国的好意。曹原的做法,令人钦佩。如果留学生们都和曹原一样,不论身处各地,不论有多少造诣,内心能够时时刻刻牵挂着国家,即使再多诱惑也不为所动,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祖国,学有所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我们的国家何愁不能更加强大?我想,留学生们也会让大家刮目相看,成为我们的骄傲。聪明如曹原,也保持着勤奋的学习习惯。高中时每天学习到晚上10点多才从教室离开,在大学里,也经常能看到他在老师办公室向导师请教。毕业后,也没有放弃对科学和知识的追求,不断到世界学术最优秀的学校去深造和研究。这样坚定的意志,我们普通人又有多少能做到。在学生时代,不能过多地追求安逸,而浪费了人生中最黄金的时期。在年轻时,学生们没有那么多工作和家务事的纷扰,而且记忆力正是一生中最鼎盛的时候,所以更不能把大好的学习时光都浪费在电子游戏或者其他事情上。我们更要向曹原这样优秀的人去学习,起跑线上已经落得很远,我们只有奋起直追,才能领略更多更美的风景。优秀不单单源自天才的智商,还有自身锲而不舍的奋斗。我们普通人在前者上比不上,就在后者上好好努力吧!

金丝雀

11岁从小学直接进入中科大,师从诺奖得主的谢彦波,现在怎么样了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首个少年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当年中科大少年班就开始在全国招生,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谢彦波的高起点谢彦波就是中科大少年班的首批学生。在进入科大之前,他已经出了名,以小学生的身份参加高中二年级的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二名。科大派老师专门对他进行面试,惊讶地发现他的数学能力已经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于是在他11岁的时候,由小学直接进入中科大首届少年班,跳过了整个中学阶段。在中科大无人不知,少年班有一个系着红领巾、滚着铁环的天才。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他也是顺风顺水,提前一年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15岁上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师从于渌院士。18岁读博,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中国博士没读完,去了普林斯顿大学,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但因为师生关系不融洽,博士没毕业便回到国内,并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目前他仍然是中科大近代物理系副教授。在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的主页上副教授一栏,还可以找到谢彦波的名字。谢彦波的同学们,首届少年班学员代表人物78年首届少年班共招收两期,谢彦波是第一期,与他同届的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院李平,康奈尔大学教授管俊林等,二期的代表人物有紫光集团总裁郭元林,德意志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高峰,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现任百度高级副总裁张亚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天跃,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清华首位“杨振宁讲座教授”翁征宇等。比较而言,少年班二期的学生取得的成就相对更突出,绝大部分在商界和学术界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谢彦波的困扰说起来,谢彦波只是没有按照人们预想的发展轨迹,像其他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地读完博士,在学术界或者商业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并不该算是骤然陨落。社会对他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其出众的智力与糟糕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的矛盾。不善表达,不善交际,一些言行不被外人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是他在国内国外读博都没有顺利完成的最主要原因。他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普遍认为,独特的发展轨迹,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让他错过了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这一课,而且这一课一旦错过就再也补不回来了。题外话谢彦波,干政和宁铂,是中科大少年班的三个代表性人物,也是争议较大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但都没有按照常人的轨迹来发展。但这也只能说是他们的发展不符合人们对他们的期望。但值得深思的是,过早拥有了太多的光环,让他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有了更多压力。他们最后都选择了自己的路,这并不算是陨落,只是没有迎合大家的眼光而已。即便是现在,他们的生活和成就也不算差。在少年班发展历史上,有很多跟他们类似的天才,成才的人更多,他们仅代表他们自己而已。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谢彦波在人际交往上的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在学术上的发展。在孩子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情商锻炼,人际交往的课程也必不可少。上面这套人际丛书,结合丰富详实的案例,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场合说话的艺术,练就娴熟的谈话交往技巧。喜欢的读者点开上面的了解就可以购买到正版图书。如今谢彦波仍然从事着教学和科研工作,只不过受限于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也受限于个人性格上的不足,在事业上没有更进一步,也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名色

合肥一六八中学怎么样?2020年49人被中科大录取,19人就读少年班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给合肥一六八中学发来喜报:祝贺该校49名毕业生被中科大录取。其中,还有19人就读少年班学习!据合肥一六八中学微公消息:中科大在发来的喜报,祝贺该校49名被录取的高中生!合肥一六八中学怎么样?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是新建成的一所区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由安徽名校——合肥一六八教育集团全面托管。学校将秉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严实精细”工作原则和“在成就学生中成就自我,在成就学校中成就自我”的价值追求,依托合肥一六八教育集团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丰富的教育资源,高起点、高品位办学。学校坐落在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新蚌埠路与淮海大道交叉口,与美丽的陶冲湖湿地公园毗邻,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设备先进,是理想的办学场所。学校占地106.76亩,规划设计为66个教学班,其中小学部设30个班级,能容纳1380名学生就读;中学部设36个班,能容纳1800名学生就读。学校于2017年秋季 正式招生 , 目前小学部设有 6 个年级 15个班级;中学部设有七年级6个班级。在校学生共865名,在职教师共62名。自办学以来,学校 在新站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 在合肥一六八中学的全面托管和科学管理下, 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都有序开展并初见成效,受到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相信不久的将来, 学校一定会发展 成 为新站区乃至合肥市 的 一所高质量、高品位的省内名校。(来自一六八官网)2020年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七年级招生问答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官网1.问: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和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中部)是什么关系?答: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与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中部)是同一所学校的两个校区,两校区为同一个领导班子,拥有统一的办学理念、管理特色,两校区教育资源共享。2.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有什么特色和优势?优势一: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是合肥一六八中学的初中部,学校按照初高中六年一体统一规划教育教学,安排课程,严格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追求学生绿色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优势二:学校不刻意追求中考成绩和升学率,杜绝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高压备考。优势三:学校开设初高中衔接课程,实现本校学生初高中无缝对接。优势四: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可以通过直升进入一六八中学(高中部)就读,同时学校学生可以通过指标到校录取到合肥市其他省示范高中就读,升入优秀高中就读的机会更多。优势五: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毕业的学生升入高中后适应更快、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更强,发展潜力更大。3.问:学校今年的招生计划是多少?如何编班?答:学校2020年七年级招生计划为650人。学校严格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并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科学、均衡分班,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4.问:2020年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招生范围是什么?答: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是市管学校,2020年面向合肥市区招生。5.问:依据今年的招生政策,合肥市区以外的孩子是否具备报名资格?答:凡是具有“合肥户口、合肥学籍、合肥房产”三项材料中任意一项的,就属于“市区范围”,都有报名资格。随迁人员的子女报名需要持有居住证(截至2020年8月31日满一年),并有营业执照或合法的劳动合同中的一项。6.问:“网上报名”具体怎么操作呢?答:按文件规定,7月4-18日为网上报名时间,统一通过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报名登记系统进行报名,上传报名资料信息。这个“登记系统”由教育局提供(届时学校也会通过官网、官微推送报名网址)7.问:假如网上报名不成功,或者不具备网上报名条件,但又特别想报我校的怎么办?答:招生文件规定:“不具备网上报名条件或网上报名不成功的适龄儿童少年,在网上报名系统登记并预约线下审核时间。按照报名系统提示的预约时间,携带相关材料分批(7月9日-11日、7月17-18日)到家长所在区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地点进行线下报名资格审核”。8.问:是不是只要网上报名了,就可以被录取呢?答:当然不是。报名人数如超过学校的招生计划,将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摇号”录取。报名人数如果未达到学校招生计划,直接录取。计划未完成部分,经市教育局批准,可向市辖“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招生,直至完成计划。9.问:万一“摇号”没有选中,怎么办?答:若“摇号”没有录取,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规定:“未被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录取的,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在原学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可以回到学区所在公办学校报名就读,家长无须担心。10.问:学校寄宿管理有哪些特点?特点一:我校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宿舍区每层楼都安排了专职生活老师,全面指导关心孩子的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在生活区的班主任。特点二:班主任外,学校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导师,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周末、假期生活,导师也会跟进指导,家长可以完全放心。特点三:学校设有医务室,配备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24小时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特点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实行班级点名、缺课跟踪制度。周末、节假日有学校、年级、教师、生活教师三级值班制度,确保假期留校的孩子学习高效、活动充实、生活规律。特点五:学校考勤系统在学生进、出校园时给绑定的手机实时发送信息,为孩子在校期间的安全提供保障。校园监控实现全覆盖。11.问:如何满足学有余力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需求?答: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成长导师,关心指导学生安排好学习、生活。同时为学有余力和学习有困难学生量身打造了培优、强基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践行“把每一位学生都放在心上”的办学理念。12问: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答:我校打造了丰富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立了五大类近50个学生社团,每个社团配备1-2名指导教师,以生为本,五育并举,学生学习高效,作业合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3.问:学生如何共享合肥一六八教育集团的优质资源呢?答:学生除了能够通过直升考试和自主招生进入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中部)就读外,可以充分共享集团的六个初中校区优质教育资源,活动联合举办、教师联合教研、联合分科评教,实行教育质量科学评价等项目化管理,实现抱团超越。同时实现初高中的无缝对接,六年一贯制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定期邀请清华、北大、中科大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学者来校讲学、讲座,开拓学生视野。14.问:学校收费标准是多少?对于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是否有奖励、资助措施?答:学费14200元每学年,住宿费1500元每学年。根据国家政策,学校每年为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一百余万元。此外每年还有安徽省、合肥市的助学资金,为数百位学子提供生活补贴、补助数十万元。注:资料来自合肥一六八中学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耳欲听声

中科大“少年班”40年,那些神童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们不由自主地对神童寄予厚望,可能也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会觉得,他们的天赋并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似乎还是“公共”的。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来自全国范围内的21名少年被选拔进入中科大,成为中国首个少年班大学生。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他们当年被称为“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更经常地,是被称为“神童”。而今中科大“少年班”已四十年。“我实际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这个突破口就是对早慧少年进行超常规的培养。”——倡导者李政道先生曾回忆少年班毫无疑问,“少年班”见证了重新重视知识与人才的改革年代。当年继中科大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历史上都曾经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然而,神童教育的理念之一是资源有限,将之集中到少数精英身上。除了千挑万选的少年班,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其实也在广设“精英班”“实验班”“火箭班”或“重点班”,尽管他们的光辉或许没有少年班闪耀。被选中的“神童”在概念上显然不只是指天禀,还是一种社会期望。换言之,他们的天禀既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家族等集体,甚至要属于公共利益:被寄望给亲属带来向上流动的利益或高人一等的荣耀,向社会做出非凡的贡献。而一旦他们后来学习或仕途不如意,遭到的却是嘲讽。直到近些年,每隔一段时间,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神童”真假事迹报道。神童也是人“超常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幸运”“神童”,并不像字面上所显示的仅指其天赋,因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是怎么成功的?”正如王安石《伤仲永》这样的名篇所强调的,中国人在文化价值上其实一贯更偏向强调一个人成才过程中的后天因素,否则再好的天赋也会很快消耗殆尽,因而人们本能的反应会是“此人或此人的父母必定有一套特别的教育方法”。不难看出,这样的想法更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而不像西方那样偏重让孩子自由成长,师长则仅仅从旁进行引导。或许正是因此,当年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这样介绍“成功经验”的书才能成为超级畅销书。▲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作者: 刘卫华 张欣武;版本:作家出版社 2000年8月)封面。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希望神童出现。去年爆出的“莱阳神童造假”事件也大抵如此:虽然14岁的初中生李向楠“被麻省理工录取”的事并未核实,但当地教育局最初却宣称此事“千真万确”、“为莱阳争了光”,仿佛神童的存在不仅是他和他家庭的事,还代表了当地教育质量。这样的好事,当然有人愿意相信。不过,如果说天赋异禀的神童“赢在了起跑线上”,那他们却未必是“笑到最后”的人。《关于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一书中认为,人们对杰出人物早年事迹的兴趣主要是假定这对其将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又或者是其未来成功的先兆,但事实上却未必有因果关系:在过了那个‘潜在期’以后,能成功地保留早年才能的儿童竟是寥寥无几。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即在众多的天才儿童中,后来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只是少数。我们之所以对这极少数的天才有所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被特别挑选出来,作艺术家传记中的英雄。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起跟踪调查了210名极具天赋的儿童,但最终发现其中仅有6人(3%)“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与王安石在《伤仲永》中的结论不同,她不认为这是由于父母后天教育方式上的过失,而归结为神童们常会因为在多个领域表现出天赋而分心,但伤害最大的则是“神童”这一身份本身带来的负担,她说:“‘神童’也是普通人。但他们面临特殊挑战,尤其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因此她强调: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在这里有一种西方传统的幽暗意识,即“超常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幸运,它往往会给它的主人带来灾祸”。在2017年春上映的美国电影《天才少女》中,母亲早逝的七岁女孩玛丽是个数学神童,但当她的天份显露出来时,抚养她的舅舅弗兰克却坚持不肯将她送去那种天才少年班,因为他认定,如果玛丽不能像普通人那样长大,就会像她母亲黛安那样无法得到自己的幸福:黛安极有天份,但也因此从小被母亲禁锢在家里研究数学,没有娱乐,没有玩伴,也没体会过体育、夏令营或派对带来的欢乐,最终不幸自杀。与之相反,争夺抚养权的外婆伊芙琳则代表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是十亿人里才出一个的稀有物种,人类的进步就靠他们推动,因而让他们过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浪费了他们的才华,这是不可容忍的。但在弗兰克看来,“天才养成计划”让天才本身成了受害者,神童确实是特殊的人,但如果过于强调这种特殊性,那么这种天赋带给他们的可能就是不幸。▲《天才少女》(Gifted,2017)剧照。如果由中国人来选择,那大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伊芙琳这样的思路:如果家里出了一个神童,那就算砸锅卖铁也必须确保他过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生活。必要时,全家人都可以为此作出牺牲。像10岁考上大学的辽宁神童张炘炀,父母原本都是普通职工,但为了照顾儿子的学习生活,都不辞辛劳地东奔西走,母亲把工作调到了河北廊坊,父亲则在天津全程陪同他开始大学生活。然而张炘炀在心智上显然仍只是个任性的孩子,他在硕士论文答辩前赌气说,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答辩,也不考博士。平心而论,看看张炘炀的事迹,他除了早些上大学,别的方面也都很平常。很多神童也是如此,他们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智力发育早,但未必潜力也一定更强,更不能证明他们在别的方面也同样懂事早熟,相反,他们往往倒是由于过分偏重智力发展,导致生活能力上出现问题。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的宁铂,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的明星,19岁成为中国大学里最年轻的助教,但1998年他在《实话实说》节目中却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四年后,38岁的宁铂突然宣布出家为僧。14岁考入大学的王思涵,毕业考试时却仅有一门英语及格,被学校责令退学;另一位神童魏永康在读硕士研究生时也遭到退学。这未必是他们“不行了”,而是“神童”的光环给了他们远远超出常人的压力,因为周围人常常都会忘了一个事实:“神童也是人”。▲宁铂在《实话实说》(1998)节目。中国天才养成计划“资源有限,只能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我们不由自主地对神童寄予厚望,可能也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会觉得,他们的天赋并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似乎还是“公共”的——这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被寄望来运用这种能力造福更多人,做出更多贡献。1978年为神童们创办的少年班或许就是这一想法的产物。虽然这是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推动下设立,公开的目的是说“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但毫无疑问,这种中国式特殊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及早选拔精英,试图以一个小而精的团体来弥补中国在科技和学术发展上的不足。就逻辑上来说,这就像中国大众体育基础薄弱、国家也没有经费去广泛推动,但可以选拔少量体育人才,去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确保花费少而又能跻身最前列。简言之,这是适合当时国家需要而创设的一个战略。实际上,晚清时选派幼童留学美国,也是出自类似目的的举措:由于短期内无法普及教育,唯一可取的办法就是选拔少数精英去接受最好的现代教育,国家指望这些智力超群的孩子,能学得新知识后成为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未来栋梁。这种“资源有限,只能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的想法,在现代中国根深蒂固,最能体现它的还不是大学少年班,而是每个县市都有的重点学校或学校里的强化班。到1981年,全国各地已经确定了4016所重点中学,它们逐渐成了精英大学生源的主要来源。根据《无声的革命》一书所论证的,这种中国模式与西方精英教育不一样的是,这些重点学校的精英不仅仅来自上层家庭,而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择优录取,从社会各阶层选拔。这正是因为新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社会阶层的再生产,而是国家建设的需要。1978年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在此,他突出了后发国家的追赶心态。最早开设少年班的是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曾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中科大和东南大学、西安交大迄今仍在招生。虽然在培养模式上,少年班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但毫无疑问,少年班本身就是为了选拔、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尖端人才,因此,没有哪所中国高校曾为文科神童专门开设过少年班,因为国家需要的是科技精英——他们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甚至还有国家的梦想。▲早期少年班的师生。图片来自中科大少年班学院网站。少年班的确出了不少杰出人才,但三四十年后回头来看,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少年班和重点班本身就挤占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有损教育公平。由于这一特殊教育的思路本身就是“超常规”的,因而势必打破一般的教育规律,简言之,这是“跨越式发展”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人们对神童寄予了超高的社会期望,而在他们表现不如预期时又失望乃至嘲讽,因此,围绕这些神童的新闻最常见的就是他们的早慧和失常这两类,这对他们个人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压力和严重伤害。正因此,学术界和社会一直对此有争论,认为“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未必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这意味着人们关注的重心逐渐回到了这些神童本人身上,而中国社会也逐渐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向了普及教育。制造神童“读书无用论”与神童教育并非矛盾事实上,不仅神童的后续表现常常不如人意,中国历代科举考试的状元,也只有文天祥、张謇等寥寥数人名扬后世,大部分表现都颇为平庸。哈佛女孩刘亦婷,后来虽然人生尚属平顺,但与其当年传遍全国的盛名相比,也不算是多大的成就。本来,考试成绩所能证明的只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很小侧面,且仅偏重于智力层面。但性格、专注力、毅力等因素在人生道路上的影响往往还更大——当然,还有所谓“运气”和机遇。不过,值得思考的是:为何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热衷于制造神童呢?恐怕还是要说到中国特殊的社会心态:受一千多年来科举制的影响,我们深信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而除了后天努力和方法之外,“神童”的出现最能满足这样强烈的心理期盼,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举时代的金榜题名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成功,而是整个家族和地方的荣耀——中国历来就有这样的传统,从整个家族中选拔出少数有潜力的好苗子,然后以家族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培养他成才,作为回报,他也将会在未来把自己的成功回馈给整个家族和地方。陈毓贤在《洪业传》中提到,洪业之父洪曦1891年中举人,“那时有很多做媒人的,专门注意这些稍有前途的才士,有个福州的茶商林钟皋来说亲”,而许多人也注意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有所谓‘爱才’之说,热衷此道的人着迷的程度不逊于‘爱财’的人。”贫苦出身的书生高中状元后被富贵人家的小姐看中,那是常有的事。在此,功利的人们所看重的,并不只是教育对个人品性素养的塑造,而是很现实地注意到了教育所带来的物质成功。“教育改变命运”与其说是一个事实,倒不如说是一种信念,是对向上流动和相对公平的一种社会期望;但当人们发现读书并不能带来他们所期望的物质回报时,很多人就开始高唱“读书无用论”的调调。不久前Global GfK的一项调查显示,当被问到“好的生活有哪些要素时”,只有22%的中国人选择了“大学教育”,其重要性排在第十五位。在很多地方,都有人觉得读书对自己的生活没多大帮助,甚至觉得不少人读书读傻了。这种心态与对“神童”的推崇似乎是矛盾的,但其实不然。换言之,“读书无用论”打击了原先那种试图通过读书来变现的功利心态,自此之后,受教育开始更多是为了自我实现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当官或赚更多钱,因为那些本来就不是现代教育的目的。何况,与以往那种科举人才选拔、天才少年班之类的精英教育不同,现代国家的大学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普及教育,也就是说,上大学仅是为了让你具备合格的公民素质而已。然而话是这么说,每个家长其实又在以空前的力度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因为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现代社会里,唯有受教育程度最能决定一个人的个人成就。此时,“神童”代表着一种传统的社会梦想,他可以不依赖父母的社会资本、家境、学校等因素,单凭自己的天赋就能实现社会流动,因为不管他将来取得多大成就,他作为神童本身就已经被证明跻身于社会精英行列。就此而言,一个热衷于制造神童的社会,正表明最关注的仍是教育实现阶层流动这一功能,对人们来说,这种公平竞争带来的成功本身,始终还是比“读书修身”更激动人心得多。

是因是也

实拍:中科大先研院的自助食堂,大家觉得菜品怎么样?

中科大先研院位于合肥市高新区,因为地处偏僻,院区的食堂成了大家唯一的选择。食堂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植物,不远处有一面幽静的湖泊,篮球场,员工宿舍,可以说吃饭环境是很不错的。今年食堂改革,大家还吃上了自助午餐。主食,白色的是香甜的发糕。这样的酸菜鱼大家见过吗?这面条好长啊。遇到好厨师,菜就很好吃。荤素搭配均匀。午餐竟然有花生米?!难道要配一瓶啤酒?不知道点的人多不多。个人觉得菜做的实在是一般,不过,对于食堂来说,大概也就这样了吧,大家觉得呢?

斗鸡

当年的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尹希现在怎么样了?

当年的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尹希现在怎么样了?尹希从小就智力超群,五岁时就能熟读背诵唐诗三百首,7岁读小学仅用三天时间他就把小学课本全部学完,8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和量子力学。1993年,9岁半的尹希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实验班,是班上最小的学生。12岁时,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96级少年班,成为当时中科大年龄最小的在校学生。他在少年班时仍是那么的耀眼,各科的成绩几乎满分,每年都能得奖学金。可就读于少年班的他不满足于现状,早早就做好了出国留学的打算。2001年,尹希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中科大的五年本科生涯。毕业后他的没有辜负对自己的期望,耶鲁、哈佛、剑桥等国际名校纷纷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哈佛,开始踏上了去哈佛大学的求学之路。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同时还拿下哈佛校方2万多美元的全额奖学金。相比一些同龄天才,由于父母教育得当,尹希在人际交往上显得更加开朗,他并未如很多天才一样有性格问题。2006年,尹希顺利完成学业,从哈佛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然而就在尹希准备回国前往中科大就职的时候,哈佛大学打破该校300多年来博士不得在该校继续博士后研究的惯例,为让尹希答应受聘为哈佛物理系助理教授。由于天赋异禀,那么深奥的理论在尹希看来都是那么的得心应手,他很快就被哈佛大学重用,并在2008年担任哈佛的助理教授,2015担任正教授,成为了物理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其实早在就读哈佛期间,尹希就已加入美国国籍,在星条旗下宣誓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哈佛大学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娶了一位美国妻子。现如今,尹希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弦理论、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弦论中的超对称束缚态等高深物理研究,国际科学界对于这一青年物理学家更是寄予厚望。几乎所有的网友都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天才会入美国籍,而不是打算回国发展。2013年7月,因为母校中科大邀请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暑期课程,尹希与妻子回国一段时间。期间,尹希接受电视台的采访要求。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放弃中国国籍入美国籍,尹希回复的一句“科学无国界”让他受到了非议。但与此同时,尹希也说 ,自己的工作需要有很好的合作者,而且国内的科研环境无法与国外的相提并论,虽然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但是要追平世界强国还需要一定时间。其实,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不一样,尹希是意识到中国缺少能与他一起合作的出色的物理学家和必要的科研设备。没有好的团队和齐全的设备,科研就很难进行。尹希认为科学无国界,是因为他觉得科学成果可以由全人类共享,身为科学人员的他只是想利用更多的资源来做科学研究,并用自己的成果来造福全人类,造福全世界。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在新中国成立时期,钱学森那一批的科学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了祖国。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爱国的情怀。纵然国外的资源比国内的好一些,但我们仍然希望出国深造的科学家们能够在学成之后报效祖国。

女劫杀

高分低能的“东方神童”,17岁考入中科大被劝退,如今怎么样了?

引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两个字数不多的成语自古以来承载了太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这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目标,但也造就了一个孩子无法承受的重担。怀着创造“神”的希望,干涉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一次又一次不人道地对待孩子,令孩子成长为高分与低能的机器。01在华容县城,魏永康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不幸的是,战场上的伤病让他卧床不起,他母亲在百货公司工作,家里经济拮据,但母亲还是尽其所能,给魏永康最好的生活,把儿子魏永康当作家里唯一的希望。当其他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教他阅读和背诵古诗。虽然魏永康当时还不会说话,但这种早期的教育对他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性作用,造就了当地著名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学生时期旧照两岁时,魏永康就已经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到四岁时,他已经掌握了初中课程,他在小学跳过几个年级,8岁时进入了县里的一所重点中学。进入重点中学后,母亲觉得魏永康前途光明,为了保证他能继续专心学习,母亲选择了陪读。魏永康的母亲负责家里所有的家务,从不让魏永康插手,给他洗衣服、做饭,甚至洗澡、洗脸。每天早上,母亲都会叫醒他,为他挤牙膏,甚至为了不耽误儿子读书,魏永康上高中的时候,母亲会亲自喂他吃饭,让他继续读书。▲中科大近照一直以来,魏永康的母亲负责衣食,反复强调只有读书才是出路,专心读书才能有前途,家务不用他担心。他妈妈认为他很聪明,长大后很快就会学会的,为了让魏专心学习,小时候母亲就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也不让他出门。如果有人打电话约他出去,母亲就会说他不在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同学逐渐疏远了他,他养成了不说话的习惯,失去了大部分正常沟通的能力。13岁时,魏永康考入湘潭大学,他的母亲和他一起生活了四年。四年后,他从大学毕业,17岁考入中科大。▲魏永康学习照02这次到了中科院,魏永康决定独自北上,离开了母亲的照顾,魏永康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他习惯于被叫起床,否则他会经常迟到,甚至连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的常识都没有。事实上,他不仅是无法照顾自己,由于被关闭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与他的导师进行任何沟通,所以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他想在这所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但他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因此被学校劝退,听到这个消息后,妈妈对他的不满溢于言表。从中科大回家后,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一整天,甚至离家出走好几次,最长的一次,用500元走遍了全国16个省份。▲魏永康母亲后来,魏永康的妈妈冷静下来,明白情况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她不停地忏悔,曾经培养了骄傲的“东方神童”,但现在她却很难受。此后,这位母亲开始反思自己的育儿方法,并开始改造儿子。她开始教魏永康与人交往的方式和如何照料自己以及简单的家务,魏永康也学得很认真,慢慢地他能照顾好自己,甚至还能照顾瘫痪在床上的父亲,几乎每天都给他沏茶。为了让他的生活走上正轨,他的义母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她重新教他怎样和异性相处,男人的担当、勇敢精神得充分的体现出来,情况逐渐好转。▲魏永康与家人近照有一天,上海某航天研究机构知道了他的情况,邀请他到上海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此生挚爱,经过情真意切的追求,二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并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如今,魏永康比以前开朗多了,和妻子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下班后和妻子一起做家务,周末带着家人去公园。魏永康的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但他仍没有忘记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几年后,他考入北京工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研究生。没有一棵参天大树,是通过小树快速生长的,它创造了虚假的高度,却给真实带来了毁灭。结语在房屋建设中,房屋的设计和绿化的设计总是同时进行的,对一个人的培养,人格和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同时进行,如果放松了其中一个,都不会有利于人的成长,其实说严重一点,人格的培养缺失了,带来的灾难或许更大。参考资料:《神童陨落的背后——魏永康》

四毋

13岁考出659高分的孙天昌,选择中科大放弃清华,现在怎么样了?

引言众所周知,人生而不同,不仅性格具有差异性,在同一事物上的天赋也不尽相同。众所周知,有些人天生学习能力就特别强,无论普通人如何努力,也很难达到他们的高度,这类人就是所谓的“天才”,在某一方面极其天赋异禀的人,孙天昌就是这样的人物。他曾经在13岁时就考出了659分的傲人成绩,不过他并没有上国内外知名的清华大学,而是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孙天昌(中)与同学合照1994年,孙天昌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母都是人民教师,父母则是机关工作人员。从小他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知识分子的家庭氛围也使他从小在书香门第中成长。孙天昌的祖父母十分理解儿子儿媳的教育方式,对教育孙天昌的观念高度一致。孙天昌出生后,母亲将认字与认物同步进行,通过很多生活琐事告诉孙天昌这些字怎么念,怎么写,英文又叫什么。家里的墙上到处都是识字卡,每每外出时,父母总会不厌其烦地教儿子念各类文字。两岁时,孙天昌就已经认识了2000多字,并且可以主动阅读一些儿童书籍。过了半年后,孙天昌的房间里堆着一整墙的书,此时也就没有什么儿童读书了,全是《时间简史》、《论语》、《资治通鉴》、《打开原子大门》等涉及各个领域的书籍。▲孙天昌和父母合照不久之后,孙天昌开始上幼儿园,却因为尿了裤子,被老师放在太阳下晒了半天,他的家长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十分落后,于是将儿子又带回家中,自己亲自教育。此时,孙天昌只上了三天幼儿园。七岁时,孙天昌就开始了初中课程,可他在学校上了五天后,就因迟到而被罚站,孙天昌再次被父母接回家中,他的家长开始思考现行的教育方式可能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重复而机械的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自此以后孙天昌再也没有去学校上过一天学,全是长辈们通过“家庭私塾”的方式教育,他的父母为陪伴孩子读书,甚至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去往太原宏昌学校任职,以便照顾孩子。学校倒闭之后,父母更是在家每天教授孙天昌学习。在长辈们的悉心照料下,孙天昌读书涉猎博远,兴趣广泛,下棋、打球、画画等几乎无所不能。▲孙天昌做手工旧照不仅如此,孙天昌的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俨然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孙天昌的书桌下面堆着一尺多高“废纸”,这些全是他在读书时,所抄写的一些经典作品上的精彩篇章。《资治通鉴》、《史记》、《论语》、《大学》等国学作品,孙天昌早已烂熟于胸。为参加高考,孙天昌进入太原二中就读高三,此时他年不过十三岁。在高三期间,孙天昌写了那篇震惊四座的文章——《豁达》。该文章写尽人生豁达的真理,至今还为人所称颂,人们都不相信如此成熟苍劲,辞藻斐然的文章是一名十三岁的少年所写。高考后,十三岁的孙天昌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来到中科大少年班,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中科大少年班学院转眼间,孙天昌长到了18岁。由于在校成绩并不优异,孙天昌失去保研资格,于是面临就业还是复读的选择,这让人意料之外。原来,孙天昌上大学之后开始有些贪玩,拥有众多兴趣爱好的他经常去踢足球、打网球等,精力分散了,学习成绩因此而耽误。不过,他的家里面还有四位经验十足的“老师”,他也不过18岁的年龄,还有很大的可塑性,未来依旧有无限可能。结语其实,孙天昌的早期教育是值得借鉴的,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甚至比一所名校更为重要。然而,孙天昌的成功并不能说明现行教育就是错误的,我们也能看见孙天昌上大学后因不自律,而导致成绩不再出类拔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个人的主观意志对自我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神童孙天昌:从家直接走进中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