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济南:圈粉高端人才 凝聚强省会内生动力皆坐

济南:圈粉高端人才 凝聚强省会内生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千秋基业,人才为先。2021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打造人才特区和全国人力资本产业高地”,目前全市上下正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乡村人才振兴、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建设等人才需求,坚持引育同步发力,创新思路和方式,在人才争夺战中占先机、争主动,全力打造省会人才集聚新高地。近年来,全市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加快,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开发园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加快形成,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泉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济南正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投资兴业热土。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章丘区“四不像”研究院成为引才高地“五层楼高,面积不足8500平方米……”放在面积将近2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中,这栋小小的建筑很难引起人们注意,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不点”,却能将7项高端新材料技术项目同时实现成果转化,其中不乏用来生产防弹背心、防弹插板等军用产品的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基础材料。4月8日,记者来到章丘区圣井街道中白新材料产业园,一进门,“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的招牌赫然呈现在眼前,工地上机器轰鸣,目前楼体已经完成施工,工人正忙着为大楼做最后的装修。“这就是我们的‘四不像’研究院,里面有联合实验室、检测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可以针对9个新材料产业进行技术攻关。”来自中国兵器集团五三研究所、目前任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的王少明对记者说。章丘区在非金属先进材料产业方面优势明显,总产值占到整个济南市的一半以上,像圣泉集团、华凌电缆、昊月树脂、三齐能源等优秀企业,在各自领域能起到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但仅仅依靠企业单打独斗不行,必须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的人才、技术、资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握指成拳”的集聚力量。为此,济南市科技局牵头,联合省特检集团、圣泉集团、华凌电缆、三齐能源、中国兵器集团五三研究所、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十三家单位成立了“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当初我们选择来章丘落地,就是看中了章丘当地雄厚的新材料产业基础,以及‘四不像’研究所带来的创新活力。”王少明说。据了解,所谓“四不像”科研机构,指的是不像高校、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也不像事业单位。这种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科研机构还是个新鲜事物。王少明告诉记者,“四不像”也可以理解为“四像”:既是科研院所、高校,也是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靠、怎么建”,不受限于某一种机构形式,而是综合各类机构的最有益方面,朝着最优惠的方向发展,体制机制更灵活,享受各种政策红利。比如在人才流动方面,新型科研机构引进体制内科研人才,可以享受“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来时使用,去时退回,能保持身份不变,极大地便利了高端人才流动。以山东科华赛邦为例,过去他们一直想利用废旧塑料研发建筑用模板,代替过去的金属板和模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自身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和实力。而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成立后,将整合国内相关技术和团队,开展绿色高分子材料开发、废旧塑料绿色再生与高值化利用,通过科学改性PP材料,制备纤维增强塑料建筑模板,帮助企业实现新跨越。“今后,研究院将以九大先进材料产业方向为基础,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载体,以‘创新平台+产业基金+产业集群’为要素,以‘高端人才+高端资源+高端项目’为特色,引育优质产业项目,形成开放共享、产业集聚、人才汇集、产城高度融合的示范高地。”王少明说。高新区企业界人才受聘到高校任教。高新区创新培养机制 为企业“定制”人才“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企业不满足于每年毕业季的校园招聘,有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定向班,量身打造人才,还有的领袖班致力于将“科技宅”锻造成未来产业化的领导者。越来越多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给当下的年轻人成才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的大生命科学院项目选址在孙村立交附近,占地超过500亩,总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总投资将超60亿元。这个“巨无霸”项目除了建设研发平台,还将通过产、学、研、医、用的紧密结合,探索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临床医务工作者”联合体。未来,园区企业招引的高端人才可以到科学院任教,而科学院培养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也向园区重点企业输送,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就业对接。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国印刷包装百强企业世纪开元开设学徒制班已推行了两年。两年来,为帮助山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中国印刷包装百强企业世纪开元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设学徒制班。现代学徒制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在资源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达成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的目标,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样式的校企合作关系。目前,双方的密切合作中,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成长为企业的岗位骨干。去年10月,全国首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本服务方向)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开班。这个班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与济南人力资本产业研究院联合开设。校方认为,当前,新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服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最重要支撑要素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人力资本服务新需求,人力资本服务新需求催生人力资本服务教育新变革,人力资本服务教育新变革激发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新动力,引领该专业发展方向。还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培养“打工人”,重点培育商业领袖。山东产研院“淬火计划”面向全球招募和培养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的青年才俊,从决断力、组织力、执行力、洞察力、忍耐力、融合力6个方面进行锤炼。未来,山东产研院将通过“淬火计划”真正建设一支属于山东人民的铁军,助力山东走向科技前沿、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城区聚才汇智拴心留人 推进人才引进新路近日,在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事处招商办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王舍人街道万虹商圈的一处专家公寓。走进其中一间公寓,约60平方米的公寓简约温馨,客厅、卧室、卫生间、小厨房布局合理,家具家电齐全,从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饮水机,到碗筷水杯、纸巾抹布,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这种公寓共58套,是王舍人街道专为中科院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的专家准备的,第一批专家30余人已于2019年入住。“街道办事处对我们很重视,专家公寓选址在配套齐全的万虹商圈,与项目所在地只有一街之隔;公寓特别配备安保人员,保证专家人身安全。入住以来,生活用品配备齐全,很多我们没想到的细节都做到最好,完全能满足日常需要,真的是拎包入住、空手入住。”中科院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空天信息领域专家任博士说,“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各项配套工程完工后,我们将长期留在济南,有的专家还打算把家属接来,真正扎根落户,家属就业、孩子上学等问题也会得到王舍人街道办事处协调安排。”人才到位后,如何做到人才引得入、还能留得住,是该街道着重考虑的问题。王舍人街道经发科工作人员介绍,为解决“住”的问题,王舍人街道自筹资金购买万虹2号公寓58套作为人才公寓,并为每套公寓配备了大到家具、家电,小到毛巾牙刷等生活必需品,完全达到“拎包入住”的标准;推进“稼轩人才卡”,目前“稼轩人才卡合伙人”共7家,涵盖“衣”“食”“行”等各方面,确保人才到济后基本生活得到各方面的优惠与照顾;当好“管家人”。针对人才初到济南的陌生和不适应,王舍人街道能够主动靠上去,从政策宣传到协调家政服务、车辆年审等生活琐事,帮助其迅速融入济南生活,用无微不至的“保姆式”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截至目前,王舍人街道“才聚首邑·智汇历城”人才服务平台入库信息录入183人,区级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57人,泉城特聘专家(“5150”)共3人,第七批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人。另外,空天院已到岗员工162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98%,211及以上院校毕业生占95%,山东籍贯博士、硕士来济工作超过100人。济阳区“真金白银”奖励高层次人才今年年初,在济阳区落实“北起”战略大会上,济阳拿出800万元“真金白银”重奖2名优秀企业家,有效激励了广大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推动北部新区全面起势、加快向高质量中心城区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获表彰的企业涉及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科技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不乏旺旺食品、汉方制药、上好佳食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最高奖项为50万元。济阳拿出800万元重奖企业家,不仅仅是对37条惠企政策的承诺兑现,更向全社会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济阳区委、区政府重视企业、重视企业家,重视实业、重视实业家的决心不会变、力度不会减,并且力度会越来越大。“此次重奖企业,是济阳全面兑现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生动实践,就是要让为全区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在全区上下营造出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希望广大企业家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更好发挥优秀企业家的领军作用。”济阳区委书记吕灿华表示。去年以来,济阳区制定“工业17条”“科创10条”“人才10条”等一系列惠企政策,为促进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力度前所未有。千百年来,善美精神涵养了济阳人“崇德向善、乐成人美”的内在性情,如今正在外化为济阳营商环境的特性,让各位投资商在济阳获得最优的营商环境。这一揽子产业、人才政策的出台,为济阳打造了高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济阳。“济阳营造出的‘亲商、安商、重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政府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在这里投资,我们很安心,也很舒心。”鑫方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区域总经理刘晓路表示。今天的济阳,机遇交汇、战略叠加。当前,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济阳也进入了跨越崛起的机遇期、关键期、黄金期,市委、市政府支持济阳发展、推动北部崛起的决心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了四大机遇的裂变升级、串联升华,使济阳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为全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惠施之才

经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仍需完善

从此前的备受质疑到受到全面认可,再到海外一方难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让中医药再次走入台前,其显著疗效处处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仍有明显短板,中医药传统知识和研究成果正面临流失风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研究员张瑾在接受《经济参考报》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多以西医思维制定,应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建立独立于西医药的中医药管理体制,建立系统性的、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我国中医药是待挖掘的“富矿”“我们对中医药挖掘程度远远不够。”张瑾说,我国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但我们还未能真正认识其中的奥秘。例如,从历史到现代,在历经数千年的诊疗实践和记录中,记载下来的医案和各种中药方剂及其疗效还未被充分发掘或深入研究。从《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内经》,从《本草纲目》到《伤寒论》诸多古籍,从扁鹊、华佗、张仲景到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再到蒙、藏、壮、瑶、苗、回、朝等多个传统医学体系,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数不胜数。此外,有数据显示,至2018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传统医药类有两个项目:中国针灸和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进入国家非遗的传统医药类共137项,国家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131人;除港、澳、台地区,全国共有省级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585个。“我们已知的只是中医药学的很小一部分,关于中医药学,还有更多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张瑾说,中医药学是经过几千年的人体实验逐步积累起来的重要医术,是深奥而仍待破解的顶级生命科学,不是落后了,而是太超前了,是后现代医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曾表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掘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医药学研究者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张瑾说,目前很多传统秘方仍在民间,虽世代相传,但仍存较大的遗失风险。另外,由于中医药学具有“医药不分家”的特点,保护国医大师和培养真正精通中医医术的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中医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大医精诚、仁恕博爱的国医大师,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中医陷入传承危机。有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前两批国医大师中,有四分之一已去世,如果不抓紧时间好好保护和传承,再过30年,我国的国医大师数量就更少了。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明显缺失“作为国宝,中医药学理应得到重视、发掘和保护,但从目前来看,中医药学的知识产权保护短板明显,甚至让我们失去了不少主动权。”张瑾介绍,在日本,1976年复方颗粒剂就开始成为医保药品,并免除了新药注册认证的临床试验环节,正式拉开了汉方药在日本的复兴大幕。目前,进入医保目录的复方颗粒剂共有148个品种,明确了成分规格和功能效用的OTC汉方制剂共有236个品种,同时汉方医学也成为日本所有医学院的必修科目。政府还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汉方医药研究机构,比如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研究所、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1988年就被WHO指定为世界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而在中医药专利申请方面,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脚步也显得缓慢。《世界专利数据库》统计资料显示,在世界中草药和植物药专利申请中,中国的中药专利申请仅占0.3%,日本已抢注了全球中成药7成以上的中药专利。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申请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在韩国,朝鲜时代医学书籍《东医宝鉴》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约有60%的人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每年国际中药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国外所用的中医药有70%至80%从我国进口,然而,他们进口的中成药比例不足30%,其他都是原料药,且价格低廉。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和研究机构通过在中国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举办国际研讨会、学术交流会、与我国药企建立合资厂或技术合作,收集中医药技术信息,对具有独特疗效的传统中医药秘方表现出浓厚兴趣。专家认为,遵照现行的药品审评制度规定,中药秘方和院内制剂要正式成为药品,必须先要申请专利。但是申请专利,必须公布中药的配方,这也意味着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丢失。这样的矛盾和问题,是困扰大多数中药秘方在我国不能正常上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医药价值的重要原因。建立适应中医药特点的保护体系张瑾表示,应尊重中医药自身规律,推动管理架构和流程再造,建立适应中医药传承和保护的检验、注册、评价、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是重点。张瑾指出,应加快中医人才培育,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保护挖掘、抢救民间验方、秘方。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成立纯正的中医高等专科院校,设立纯正的中医临床专业,院校教材主课以《易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为主,同时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在传承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创新发展。不仅如此,张瑾还建议,制定中医药人才专项计划,设立国医大师人才工程,挖掘、抢救和保护民间中医人才。开展民间中医资源普查工作,对民间遗留的宝贵遗产加以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并引导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积极参加确有专长的考核,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同时,组建一支发掘、整理和研究民间验方、秘方的队伍,拯救一批濒临失传的药方。此外,张瑾表示,应结合中医药学的自身特点,健全完善现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国家保密法中增设中医药保护的专门条款或单独制定《中国中医药保密法》,筛选对治疗重大疾病、慢性病等确有显著疗效的成熟院内制剂产品,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纳入国家保密配方的范畴,鼓励中药企业挖掘民间秘方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并健全完善其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中药品种保护的范围延伸至中医药院内制剂,而不仅限于已经取得中药准字的药品。对于重新挖掘、整理出来的民间传统药方或民族医药方,如已通过院内制剂大规模和长时间的临床使用,也可以纳入中医药品种保护范畴,予以保护。同时,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实施分步骤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现阶段可将对重大疾病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药纳入国家保密配方,设置一定的保护期限。在保护期限内,拥有国家保密配方的企业或个体应积极推动以原配方为基础的方剂研发创新,通过研制新的化合物走国际通行的专利保护道路,或借鉴日本“专利网”模式构建严密的专利保护网,在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进程中,逐步推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记者 梁倩 北京报道)编辑:于江

追命枪

技术创新赋能植物医生 仙草防晒惊喜亮相

“颜值经济”的深入发展之下,中国化妆品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防晒品类伴随着防晒观念的普及而备受关注,成为护肤品中的热门。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防晒产品的选择越发理性,更加注重个人需求与产品品质。中国美妆品牌植物医生秉持“高山植物,纯净美肌”的定位,积极研发品质产品,创造了仙草防晒系列。产品背靠国家级科研实力,塑造自然亲肤感受,在国际市场上亮相后,受到海内外消费者广泛好评。植物医生仙草防晒据悉,植物医生作为高山植物系护肤产品的开创者,立足我国高山植物资源:海拔高——少污染,更纯净;日照长——活性物质多;温差大——少虫害,无农药的优势,创造了自然、安全、高效的植物系护肤产品。此次仙草防晒内含“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高山石斛兰成分,质地轻盈,清爽透气,涂若无感,能给肌肤带来细腻柔软的触感。面对紫外线,仙草防晒可帮助抵御光老化,有效过滤UVA及UVB。植物医生香港旺角店多年来,植物医生在品牌发展过程之中形成高山植物护肤产业链闭环,不断强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拥有4000多家门店和1000多万的品牌会员。在国货美妆齐发力的今天,植物医生更以高占比的研发投入占据独特优势,其每年的产品研发投入占到企业营收的10%,比许多国际大牌还要高。2014年,植物医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同设立“植物医生研发中心”,布局四大研发基地:昆明植物护肤研发实验室、日本东京汉方护肤科学研究所、广东顺德植物护肤配方及临床研究基地、北京亚太皮肤科学研究所,由此不断强化科研实力,推动产品科研创新。此次的仙草防晒是植物医生强劲科研实力下的一大力作,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防晒体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医生研发中心”植物医生仙草防晒凭借卓越的防晒效果和亲肤使用感,受到海内外消费者青睐,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三国四地同步上市后,30天累计销量逾25万支,平均每天售出近7000多支,并在亚马逊Amazon、shopee新加坡站点获得防晒品类销量第一的好成绩。今后,植物医生将持续探索高山植物能量,并以科研加速产品创新。随着仙草防晒入局国际防晒市场,植物医生也将以更多优质高山植物化妆品惠益广大消费者。

红灯笼

探秘自然美肤能量 植物医生高山植物化妆品贴近东方人肤质

随着国人对美容护肤热情的日益高涨,和对国外化妆品需求的增加,代购成了一种热门职业,海淘也已经是许多人掌握的技能。有些女性朋友甚至觉得,用在脸上的护肤品一定要选欧美大牌,价格越贵越有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不禁要打一个问号:国外的化妆品一定比国内好吗?国外的化妆品完全适合东方人使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亚洲人和欧美人肤质的差异谈起。从皮肤结构上来说,不管是欧美人还是亚洲人自然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欧美人可能以干皮为主,而亚洲人可能以混合皮为主,所以欧美护肤品可能在质地上比较油润,让亚洲人觉得不舒服,此外,在护肤诉求上的差异和对产品的耐受度,也使得欧美化妆品未必完全适用于东方人。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欧美大牌特意推出亚洲线、日系产品也变得更受国人欢迎的原因。不过,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当然有。以前,提到中国化妆品,可能我们自己都会摇摇头感慨不太行,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化妆品做的越来越好了。不管是对本土审美文化的洞察,还是对本土消费者肤质的调研、对其需求的满足,都使得越来越多的“国货之光”开始出现。这其中,以“高山植物 纯净美肌”为品牌定位的DR PLANT植物医生,就是不得不提及的优秀代表。植物医生定位“高山植物 纯净美肌”DR PLANT植物医生品牌公司创立于1994年,在“敬仰自然 崇尚科学 回馈社会”的品牌理念下,对高山植物这一细分品类进行深耕,首创高山植物系护肤,坚持为广大亚洲消费者提供更为纯净安全有效的植物美肌方案。从原料选择和产品研发开始,植物医生就考虑到东方人肤质较细腻的情况以及其对美白、补水、抗衰等功效的需求,以高山植物石斛兰、紫灵芝、雪莲、野山参等为主要原料,推出石斛兰鲜肌凝时系列、紫灵芝多效驻颜系列、雪莲美白淡斑系列、野山参赋活塑颜系列等高山植物护肤品,打造更适合东方人使用的化妆品。在选择化妆品时,是否契合个人肤质可以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亚洲人肌肤相对敏感,在化妆品选用时往往需要考虑更多,以避免肌肤过敏不适。植物医生以生长于海拔高、日照长、温差大的云南高山的高山植物为原材料,使得产品非常纯净温和,不会对肌肤造成过度负担,清爽好吸收。植物医生石斛兰系列此外,高山植物所具有的强大护肤功效,也是植物医生广受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以有着“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为例,其含有的石斛多糖和植物多肽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肌肤补水保湿,其中的酚性成分还起到抗炎抗氧化的功效。而“石斛兰抗衰老、美白及石斛花芳香物质研究”则发现,石斛兰有效部位在DPPH抗氧化率高达74.6%,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效果。由此,植物医生明星产品石斛兰鲜肌凝时系列,也成为广大亚洲女性抗“初老”的不二之选。此外,植物医生最新推出的防晒新品中国“小金帽”——水漾柔润倍护防晒露,也添加高山石斛兰精华,可在全面防晒的同时进一步紧实修护肌肤。植物医生防晒新品中国“小金帽”——水漾柔润倍护防晒露提及石斛兰,就不能不提到植物医生的重磅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4年,植物医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建“植物医生研发中心”,在中国民族植物学创始人、植物医生首席科学家裴盛基教授的带领下,二十多名中国科学院昆植所的中青年研究员、博士生,运用现代基因技术,并结合古法汉方典籍,深入解密高山植物更多独特的护肤功效。石斛兰系列,即是植物医生研发团队经过反复考证与试验,在913天的持续研发、268次配方调整、上万人次消费者真实评测和259次实验后,准确平衡配方体系中有效成分比例,以及高山植萃复合配方等有效植物成分的精准含量,才最终推向市场的智慧与心血结晶。植物医生设“亚太皮肤科学研究所”除此之外,植物医生还在北京总部设“亚太皮肤科学研究所”专门研究亚洲黄种人皮肤特性、皮肤需求及应对护肤方案,在日本东京设“汉方护肤科学研究中心”以应用中国传统汉方仙草精粹,专门研究日本消费者喜爱的高山植物护肤产品。在广东顺德的生产工厂,植物医生也同步组建起“配方及临床研究团队”,强化品牌科研实力。这也为植物医生成功进军日本大阪和中国香港这两个国际化的美妆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溯源自然、对高山植物这一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持续探索,植物医生在同质化严重的美妆市场中成为独具特色的存在,释放出一股清新活力。其携手国家级科研力量打造的高山植物护肤品,不仅能高度满足国人的护肤需求,还对日本消费者、乃至亚洲消费群体都有着强大吸引力。植物医生中国香港旗舰店东西方人的肤质差异还是蛮大的,昂贵的欧美大牌不一定适合东方人的皮肤,在选择护肤品,最好从品牌和成分入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前,植物医生等优秀的民族化妆品品牌正在崛起,国货也让人越来越放心,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审美,以及对本土消费者需求的洞察,都是国外品牌还有所缺失的,选择国货化妆品,也许将成为未来化妆品行业的新趋势。

筒井

中医在日本受到顶礼膜拜,韩国称其为“韩医学”正在申请世界遗产

据悉,目前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的中医发展迅速,大有“四分天下”的趋势,我国中医产业发展面临“倒逼”压力。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中草药出口额仅为5.6亿美元,仅占国际市场总额160亿美元的3.6%。2015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2%,差距在不断拉大,形势紧迫。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表示“只闻其名,不见其身”更有甚者对中医表示怀疑,以下为知名平台知乎一名网友的提问截图:我曾经看过一篇博文,很有同感,名字记不得了,摘录如下(稍有修改和注解):作者连续三天对韩医进行了采访,大概的印象:一、韩医就是改良的中医(中国和韩国关于中医归属早有争议,中国有《黄帝内经》,韩国后有《东医宝鉴》,下者是继承关系);二、韩医和西医严重对立(韩国的民族自豪感就是比我们强,才有这样的现象);三、韩医和日本的"汉医"均在药材上受制于中国(没办法,中国地大物博,而且中医与韩医和日本所称的汉医均是前后继承关系),前者60%来自中国,后者80%来自中国;四、诊病和用药常有高妙,但均无大突破(中医的辨证诊治、整体观念已经是登峰造极,难以超越的);五、民间与社会均尊重甚至敬畏韩医,未见我等如此贬骂中医者(还是民族自豪感的问题,韩国对韩奸是处理是很严厉的,中国对汉奸太宽容了,导致骂中医者无数)。六、非常敬业,亦不知医闹为何物(法治和人治的区别,不过中国现在已经意识到了)。日本人韩国人“偷”走了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有一样被誉为中国国粹的宝贝,长久以来不为中国人重视,甚至一度被打压遭摧残,由它而起的乱战纷争此起彼伏,从未熄止。然而,正是这一宝贝却被东洋名曰日本的小岛国觊觎惦记了上千年,一度还想占为己有。韩国将中国的传统医学[汉方(中医学)]改名为[韩医学],将进行世界遗产的认定申请。日本百姓一般急病用西药,慢性病则喜欢用中药。他们认为,“汉药可以改善体质”,相信汉方药能治未病,主要用于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生活方式病,以及术后的辅助治疗、妇科治疗。日本医生们承认,与西药相比,汉方药相对便宜,且副作用小,汉方药对一些西医治不了的疑难病症往往有奇效。1、80%的日本医师会给病人开具汉方药,从事汉方的医师已超过10万人。一些大学附属医院开设有汉方门诊,大学的药房售卖汉方药的占74%(妇科占96.7%)。2、汉方药可在健康保险中报销,约150个汉方药处方被列入日本公共医疗保险的用药范围,每年的销售额达1000亿日元以上。3、与40年前相比,日本人服用汉方药的比例由19%增加到72%。4、大量中国中医古籍在过去传到日本,现在日本汉方医籍的藏书量仅次于中国。5、中国的中医先哲如今仍受到顶礼膜拜。此外,每年5月的第三个周日,斯文会都在汤岛圣堂举办“针灸祭”,日本各针灸团体代表都会出席祭典。有个中国人在日本出差得了感冒咽痛,去多家医院药店都买不到抗生素。日本的一位教授对她的行为表示惊讶,从包里拿出一小袋貌似速溶咖啡的东东,说”我们日本人感冒咽痛发热都是吃这个的!”日本人早就把我们东汉时期《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百多方制成药剂且申请了专利!!!日本民众热爱中医药并非没有道理。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对191个国家进行的“健康寿命”调查结果,在这些国家中,日本人平均健康寿命为74.5岁(其中男性71.9岁,女性77.2岁),是世界上拥有最长健康寿命的国家。日本连续十年保持世界长寿的记录,除了重视体育锻炼和有先进医疗条件外,最主要是讲究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和饮食调养。在日本随处可见贩卖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的汉方药局,在日本人保持长寿的记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10年后我们向日本人学中医?在中国每隔三个月就会掀起取缔之声的中医,在日本却如此人见人爱。你可知道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你可知道日本生产的中药已经占据了全世界中药产量的90%,而我们只有2%的份额!日本医学权威大眆敬节弥留之际嘱其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中医药泰斗邓铁涛老先生曾警告:用不了10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早在1980年代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是中国的医生自己消灭了中医。”国医大师陆广莘曾说:“百年来中医是被阉割和扭曲了的。”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医不是被小日本偷走的,中医是被我们拱手递给别人的! 身怀“宝玉”而不自知,更不懂珍惜,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悲哀吗?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担起重铸中华医魂的重任。复兴中医中药,亡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灭亡!国医大师力证“中医科学”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妙手回春的案例数不胜数。王琦、张大宁等参加会议的国医大师和中医工作者,通过中医在治疗埃博拉病毒、中医治疗肿瘤等方面的临床案例,来力证“中医科学”的理论。 并且呼吁公众要科学地认识中医中药。他们认为,中医中药存在了5000多年,必然有其科学性,尤其远古时期,还没有西医的时候,“看病靠的就是中医把脉和中草药”。因此,他们坚信,中医科学是有历史依据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则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力证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林洪生说,中医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但是临床治疗的规范性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中药在药量的使用上,要进一步规范。因此,她建议国家制定《中医肿瘤临床实践指南》,通过尽可能细化、标准化的流程,以及现代化手段去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与水平。中国中医药协会的皮肤科主任刘荣历经二十年经历4500余病患临床治愈病例总结出一套银屑病纯中药散剂俩个月让鳞屑脱落不复返。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宁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奔赴非洲,用中医中药帮助塞拉利昂防控埃博拉病毒。据杜宁介绍,中医疗法在“西非抗埃”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医诊断和中药治疗,减少了抽血和输液的高危传染可能,加上中药使用简便、安全、有效,非常符合抗击埃博拉等类似病毒的治疗要求。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在民间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医科学的理念需要坚持和弘扬,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走出一条中医产业发展大道。中医亡,则中国亡中医的确不是西方标准定义的科学,更不仅仅是治病的技术,说它是科学和技术显然都贬低了它,因为它超越并包容科学技术。它既是形而上之道,无形无象,通天达地;又是形而下之器,有形有象,医病救人,同时也是一种渗透于东方世俗生活的文化、哲学、艺术、价值观,甚至就是一种美的生活方式。我相信,学了中医生活一定会更美好,所以我以为每个中国人都该学中医。《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的经典语录应该直接进入大中小学的课本,因为这些都是中医的源头。试想,你即使不给人治病,学了中医也能给自己养生保健,这也是积德行善,因为你减少了自己的痛苦,也就减轻了亲友的麻烦。不知何故,中医专业是按理工科招生的。其实这是个地道的文科专业,甚至可以归为艺术类,唯独不应归入理工科,这大约也是官员们一心向往科学的结果。中医无论从文字、医学、历史、哲学、艺术、玄学等各方面看,都是与中国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因为其中充满了道,所以有文科天赋的人学中医比理工科天才更得心应手。我将认识中国字的人都称为文人。作为一名文人,我学中医是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所致。文人识字,所以可以先读医书,书就成了第一个老师。我就是这么开始的。可惜在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易,摧毁自己的兴趣倒不难。我坚信只要真心学医求道,自会碰到有缘人。果然,当我真心诚意地寻找学医的师傅时,他们就一个个出现了,有的在乡下,有的在城里。看似你在找他,实际上他也在找你,有缘之人迟早会碰面。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在《中医的优势特色和发展战略》一文中介绍,1998年,美国因药源性反应住院抢救者高达216万人,其中死亡者10.6万人。经济损失40亿美元。1997年,在我国,210万人因西药药物反应住医院,19万人因此而死亡(相当于我国每年死于10余种传染病人数总和的12倍),这还是十年前的数字;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岳凤先教授统计,新中国成立40年间,中药毒副反应的报道仅5000例,且多属用药不当,例如把商陆当人参。可见西药那么严格的质量标准也不见得可靠,也不见得科学。当今之中医院校约有一半课程为西医、西学,为此我专门调查过许多中医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问其中医和西医课程那个更难?他们一致认为中医更难,因中医兼具形而上与形而下之特征,不仅要学,还得悟。在许多人眼里,中医始终被掩盖于传统的土方、药罐和种种落后的迷信行列中,即使有疗效也被认为「仅仅是经验的产物」,而科学却被捧上了神坛。所幸,我的有关中医与科学的「极端言论」如今有了理论支持,这就是乐后圣的《医道》。其宏论由论医而论道,由医学而哲学,由形而下而形而上,对医道如何超越、指导科学乃至人类文明做了系统的阐述,其坚实不虚的理论依据就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与医道医能进入道的境界,是中国人的杰作,也是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不是停留在医术和器物的境界,它全面吸收了东方文化中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精髓并予以融会贯通,方形成了医道,并由此影响了其它思想和文化,而医道之集大成者正是《黄帝内经》。我曾看过长篇电视记录片《黄帝内经》,里面有对当今大学生和路人的随机采访,结果被采访者十有八九不知《黄帝内经》为何物。由此可见中国医道之沦落!我以为,把《黄帝内经》的经典章节列入中国大中小学的课本都决不为过。人知道了养生,必减少疾苦,这就如同佛法所说的「菩萨修因不修果,凡人修果不修因」。修去病因,自然不会得病果。所以从终极意义上讲,佛法、道法就是医万病的终极法门,因为万物由心生,这也是佛、道、医、儒皆认同的核心观点。《黄帝内经》不仅在形而上的高度与《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从形而下的角度对病因、病理和养生、治病做了具体、通透的论证,因此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中医典籍,居中医经典之首。《黄帝内经》约成书于秦汉时代,它托名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直接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它不仅关注果,而且更关注因,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和疾病,而且全方位关注天地人的和谐,所以自古以来它就是人类关爱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也是人类疗治疾病与瘟疫的灵兰秘典,这部人类的思想圣典直接影响了东方儒释道医等传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集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天地人和谐中正平和的思想。而天地人的和谐发展正是目前整个人类面临的难题。《医道》特意提出了一个令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五行。说熟悉,是因为中国人对此名词几乎无人不晓,说陌生,是因为国人对其代表的深刻内涵所知甚少。中国古代人民最伟大的创造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五行」。如果非要拿四大发明和五行做比较,那只能是大跌身价,因为四大发明不过是一技一术,而「五行」却沉淀着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进一步抽象后形成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内在器官的孤立活动,不仅它们之间具有循环无端的相生相克的联系控制关系,它们与周围事物特别是自然界四时节气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资生、制约的联系控制关系。这种与西方的线形化思维截然不同的环状立体思维方式使《黄帝内经》体系的形成具备了理论基础,创立了「人相应」的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所以「医道,就是以五行为推论工具,用相生相克的规律,将宇宙万物统统纳入五行行列,并以五行之间的相互生化和制约,来阐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学派,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都主张天人相通或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人道源于天道,天道蕴含人道,「人之始生,得于天也。」因而天道和人道并非平起平坐,天道比人道更为根本,从本源上看,人道是从天道派生的,并隶属天道。天地人三者是一致的。天人合一和天地人三者一致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有机的宇宙整体观。▌由五行到阴阳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从形而下之器向形而上之道升华,同时又是形而上之道不断转化为形而下之器的双向或循环过程。中国文化中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众生平等,认为天人合一才可得道、成佛。而西方世界在文艺复兴后,从神权中解放出来的人成了万物的中心和主宰,对人类力量和理性的崇拜,使哲学家还没把人与自然、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探讨,因此造成了人与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割裂,这进一步导致了当今人对自然界片面索取和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践踏。科学技术也成了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文明发展的源泉,又是现代种种罪恶的渊薮。因此,对现代科技必须反思,对现代生活方式也必须重估。《医道》对东方文化中的儒、道、释与医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儒、释、道、医在中国的发展是相互影响和互补的,因此「儒释道医互补」的文化就是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医道既是形而下的器又是形而上的道,所以才能体用互动,道术相间,既提供治病养生之道,又总结治国安邦之道。如果否认了道,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就一无是处了!天人合一的「一」,正是那个大道所在,正所谓得一者无一不知。事实上,我们目前真正能拿出手的原创也只有中医了。外国留学生到中国除了学习汉语,主要是学中医。由五行进一步抽象,便自然会得出一个更加根本性的中医基本概念---阴阳。阴阳并非中医的发明,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自然的生根、落脚的土壤,阴阳的概念通过医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医道中的阴阳和合思维是中国文化的本根、灵魂和基因,集中体现了东方辨正思维的独特价值,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全部智慧。阴阳和合是对阴阳矛盾关系的一种高度抽象,只有具体分析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揭示宇宙万物一物两体、阴阳和合的普遍特性。《易经》中,阴阳观念是潜在的或隐含的,在《易传》中,阴阳范畴及其观念才以纯粹思想的形式出现了。《易传》具体阐明了道与器的关系,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它更进一步深刻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由阴阳和五行这两个医道中的基本概念来观察世界,会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和合体,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阴阳,无物不是阴阳,于是医道足以成为人类认识与活动的指南。▌医道与国运中医的核心就是道,医与道从来就互为一体,互动互生,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而不可分割。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中,惟有医道精神的复归,才能使中国在当代的「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与此相伴的是日益加速的文化全球化。假如我们非要与西方哲学对比,就不妨把中国的医道视为一种哲学---医道哲学。这既是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也是一种形而上学,一种与西方文化和哲学不同的道的形而上学。它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民族之魂,并且具有超越的性质。如此,中国的医道不仅成了哲学,而且是以医道为本体论的哲学,这个哲学体系既表现为儒家《易传》所讲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运演体系,也表现为道家老子所说的「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以无观其妙,以有观其微两者同出而异名的玄学体系。太极也好,无极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都是医道的存在形式。有了这个哲学体系和文化精神,中国人看问题、想问题就不再局限于经验实在和生活的细小,而是知周乎万物,会通医道以应变无穷了。中国文化和哲学几千年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道的观念,始终没有离开形而上的医道本体。从原始儒家、道家、墨家,到魏晋玄学,再到宋明理学,整个文化思想和哲学体系都是围绕形而上的道发展演变的。道是最高范畴,是最根本性的存在,其他范畴概念都是由它推导演变出来的。天道、地道、人道,天道中的阴阳、五行、动静、刚柔,人道中的心性、仁义、善恶、真理、博爱等,无不是从最高的范畴道中引申出来的,无不是医道的存在形式和形态,它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文化的最高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本原和价值源头所在。它具有巨大的超越性力量,以至于任何个别民族的文化都无法与它抗衡。虽然它几度遭异族文化入侵,但由于这个文化价值体系太强大了,异族文化对其破坏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被它融化、整合,而它依然巍巍存在,荡荡不绝。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过历经磨难而不灭,全在于有医道本体的价值源头。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唯道是从」的民族,一个以道的存在为生存哲学与性命之理的民族。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国家已不能简单地用土地、海洋来划分疆界,因为文化早已通过网络、影视、教育、体育等现代渠道跨越了国土,所以当今国家主权最核心的资源其实是文化主权。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国家概念就是一个文化概念,其版图一直随其文化价值体系的整合而延伸,每次外族入侵中国的战争也很快演变为一次次文化的整合。中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国一直是因为中国文化,如果中国文化的核心消亡,则中国虽有其名,其实已不复为中国。从此意义上讲,中医亡,则中国亡。

入曰

中医的“申遗”和历史上的三次取消中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慕盛学,ID:mu030426】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中医是全世界唯一保留完整的民族医学,五千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两千年来逐步发展为全面系统的医学。建国以来在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导下,中医突飞猛进,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到现在,中医走上了“申遗”的程序。这是为什么呢?一、从中医“申遗”谈起1、中医确确实实开始走进“申遗”程序【论文题目】《我国将推动中医药项目“申遗”》【作者】记者崔芳【文献来源】2017年01月06日08:06:10来源:健康报【摘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制定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末,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中医药行业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形成对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遍指导,中医药文化创新成果显著增多,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较“十三五”初期提升10%。《规划》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多项工程,包括:建设中医药文化素材库,实现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选择300家二级以上开展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20个~30个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动1个~2个中医药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世界记忆名录”;联合相关部委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组织义诊咨询、知识大赛、科普巡讲等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每年不少于300场;创作并推出2部~3部全面展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大型精品纪录片,3部~5部体现中医药文化元素的动漫影视优秀作品,1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药形象宣传片;遴选推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体验场馆,建设7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遴选30个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传播示范基地,推动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遴选造就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层次领军人才30名,培育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2000名,建立起一支符合中医药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说明】中医药将申遗,要建《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将中医陆续送入博物馆。尽管很多人不相信,但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证据图片】 2、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项目才会申遗有人说中医申遗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医,这话有道理吗?常识告诉我们,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项目才会申遗。全世界各种博物馆成千上万,走进博物馆的基本都是历史。中医将全面进入申遗程序,将走向博物馆,说明中医将成为历史。说中医申遗是为了发展中医,无疑是欺骗。尽管很多人还说中医日益发展壮大,但后事已经开始安排,准备送入“博物馆”已经是事实。中医走到这步有很多原因。这里只谈四个主要原因的第一个。二、消灭中医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百年阴谋1、洛克菲勒在中国成立了协和医学院1915年,洛克菲勒就在中国成立了协和医学院,就把西医打进来,培养中国人学习西医。这应该好事,但是真正的目的是消灭中医。 2、洛克菲勒的目标是消灭中医2004年,当小洛克菲勒死了以后,美国人著书就将洛克菲勒对中医的一种阴谋策划和盘托出。对中医实现“西化”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在1927年策划的旨在消灭中医,进而以美国的西医实现垄断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资本阴谋,即打着“科学”」的旗号,行消灭中医之实。这个阴谋在今天可以说就要实现了。如果让洛氏消灭中医这个阴谋在中国实现,中国文化将失去最后的阵地,被全世界誉为“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将不复存在。资本家的本性就是“垄断,高利”,为了在中国实现他的目标,就必须消灭“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1927年,他开始策划成立了教育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干什么呢?就是他可以给中国人教授西医的学校赞助,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必须给这些学生,并通过这些学生给中国人让他们放弃他所定义的“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而相信昂贵的西药。从商品竞争角度讲,如果中医是安全有效廉价的,那么它的竞争实力就是强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可是他是怎么绕开这点的呢?是通过“科学”」的旗号,就是他打着“科学”的旗号说中医不科学。这就从思想上让老百姓知道科学是最好的东西,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好。几代人下来,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相信中医,看都不看中医。而且中医的教育也没有像过去那样能够传承下来。因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已经无法传承教育了。这两项相互结合,一个是中医教不出来学生了,一个是老中医们一个个都在离世。整个中国文化的教育都在西化,现在中国文化就是白纸一张了。这样的结果就使得自古以来为中国人所发展的健康的中医学就逐步消亡。这就非常清楚的看到,中医的消亡是在帝国主义垄断集团策划下进行的。如果不看到这一点,大家好像都还在争信不信中医,这是一个基本的层面,因为你现在所受到的教育都是按照西方的逻辑方法进行的。二、国民党时期的消灭中医事件192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现的“废止中医”事件鸦片战争后半个世纪,西医随着西方列强的枪炮传入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代表西方民主与科学的西医逐步站在了中医的对立面。长时间关于“中西医存废之争”使中西医双方不得不面对自身的不足,此间持续的争论以1929年的“战况”为盛,但远远没有结束。1、中西医难救孙中山的肝疾孙中山肝癌晚期,宁愿相信科学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中与医学关系最密切的莫若孙中山,虽然他从未在其着作、言论中提及中西医问题,但中西医争论中各方都想积极争取的目标。在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孙中山曾是一名医生,1925年他被确诊患有晚期肝癌的时候,有人希望他接受中医治疗,孙中山即说了这样一番话:“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其时,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不久,孙中山受冯电邀赴京,没想到抵京5天后就因肝疾复发,住进协和医院。协和医院:“若改用中医治疗,(孙中山)必须搬出医院”在媒体的追踪报道下,孙中山的医疗方案,成为1925年初举国关注的新闻事件。西医表示对孙中山的病情无能为力,朋友、同志纷纷推荐中医治疗,但是孙中山不愿接受。协和医院同时对改用中医的建议表现出极大的愤慨。院方表示,中医药不能进入协和,虽然孙中山地位尊崇,但若要改用中医药治疗,必须搬出医院。孙中山最终于2月18日出院,在北京寓所内接受了3位名中医的治疗。可惜,“没装罗盘的船”同样没有到达目的地,孙中山最终于3月12日病逝于北京。2、“废止中医”议案首起波澜南京政府首次卫生会议,留学生提“废止旧医”议案孙中山逝世前后,关于中西医优劣的辩论在报纸上不绝于耳。自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国人对这样的辩论,已经毫不陌生。4年后也就是1929年,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全国性的医疗体制确定在即,所有的辩论随即达到了最高潮。那一年的2月23日至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次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向来倡言“废止中医”的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余岩等人在会上提出四项议案,目标直指“废止中医”,这些议案的核心观点大多见于余岩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余岩认为,出于四个原因中医必须废止:一,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六气藏府经脉”学说是杜撰的;二,中医源自纬候之学,荒诞无稽;三,中医缺乏诊断方法,不能调查死因,进行疾病分类,无法防疫,更不能“强种优生”;四,中医理论和政府普及现代卫生科学的目的相抵触,阻碍社会科学化。余岩为政府“废止中医”设计了自认为“渐进有效”的手段:中医必须前往卫生部门登记,申请职业执照才能执业,登记制度到一定年限即告终止,不再接受新的申请;同时禁止中医教育。这个提案的奥妙在于,等登记在册的中医病老死后,中国将不再有中医从业人员,中医也将告自然消亡。会议最后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在激进的余岩方案基础上有所折中,但基本吸收了余岩的意见,规定“不接受新的中医登记、禁止中医学校教育和禁止中医宣传”三条措施。3、“废止中医案”通过,引发中医请愿团持久抵制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卫生会议通过“废止中医案”的消息,不久即由上海媒体捅了出来。上海中医界随即开始联络各地中医同行组织,商议组织抗议活动。各地中医团体代表于1929年3月中下旬在上海开会,并于3月20日组织请愿团前往南京请愿。请愿团向国民党政府递交的请愿书表明了中医不能废止的理由,如中医确有疗效,废止中医等于禁绝国粹,并能满足西医匮乏的地方患者就医需求等等。事已至此,“废止派”索性在上海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表明主张,力陈“废止中医”的必要,中医人士则撰文回应,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中医界提出,废止中医的议案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当时西药国产能力低,所需药品需要大量进口,而且,一旦议案变成事实,将导致大量中医药从业人员失业,势必影响社会稳定。4、西学引留学生对中医全面批判存废之争中,政治力量角力的结果走不出维持中医现状的老套路回顾70多年前的争议,中医似乎取得了胜利。余岩等人推动的“废止中医案”并未真正实施,一方面激进言论既不能解决西医无法在中国农村普及的现实,反而会导致大量人口失业,存在诱发社会不稳的可能,这自然不为上台不久的国民党政府所乐见,另外,国民党政府内部大佬对中医存废问题意见分歧,并且由此事牵扯出各股政治势力之间的角力。汪精卫、褚民谊等人主张废止,而谭延闿、于右任、陈果夫等政要主张保存。中医仿效西医,在存废之争中,充分利用了政治力量的干预,政治力量角力的结果自然不出维持现状的老套。5、“余云岫现象”——留日学生群体成“消灭中医”急先锋尽管如此,经过1929年的争论,在国外学习西医进而主持国内医政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医的激烈态度,从此广为人知。其中余岩最激烈坚决,以至于后世中医界常将那些废止中医的激烈言行统统称作“余云岫现象”。余岩,字云岫,1905年公费赴日留学,1908年入大阪医科大学习医,1911年一度回国,两年后再次负笈日本并于1916年毕业回国。他曾担任中华民国医药会上海分会会长、国民政府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等要职,在医政两界颇有影响。余氏在归国次年(1917年),就写了一本全面批判中医的着作《灵素商兑》,将中医归为占星术、巫术与“不科学的玄学”一流,而完全将中医的临床效果视作偶然的巧合,高呼“坚决消灭中医”。中国近现代史上,留学生一直是要求变革的重要力量,而留日学生往往态度和手段最激烈,不光在中医问题上如此。鲁迅留学日本并于1904年开始学习西医,对中医则一直持刻薄批评的态度。他著名的论断“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更是广为人知。实际上,留日学生对中医的激烈态度,很大程度上是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气象所刺激。中医6世纪传入日本,称作“汉方”,占据日本医疗主流一千多年,到19世纪中期与西医体系发生严重冲突,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将“废止汉方”作为全盘西化的一颗重要棋子,除了大力举办西医学校和医院,派学生出国学习之外,还立法规定医生执业考试以西医体系为标准,由于官方的汉方学校被废止,釜底抽薪的政策只需等少数被特许执业的汉方医生老死就收全功。鲁迅曾经说过“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果不其然,1929年通过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其旨趣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策的旨趣几乎完全相同。6、以西方医政为榜样,废止中医得到政界高官呼应而当年在医政两界呼应余岩的,又是何许人物?1929年的全国卫生会议上,共有卫生委员17人与会,其中13人曾出国留学:7人留学美国,包括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在内,全部出自哈佛、耶鲁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三校,另有3人毕业于日本,2人毕业于法国的,1人毕业于英国。此外,曾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的汪大燮是1907年回国的留日学生,任内制定学制,仿效日本《壬子癸丑学制》,将中医排除在医学教育体系之外;一向身居高位又反对中医的汪精卫,是1903年赴日的留学生。学习西医出身的留学生回国后主持医政,对国内医疗体制、医学教育和资源分配的设计,无不以西方国家的医政为榜样,以西方现代医学精神为导向,这对中医在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7、知识分子带头:“宁死不吃中药不看中医”中医的危机加重,不只是因为西医专业人员掌握医政,也在于100年来,中医渐渐失去了不少知识精英的信任。曾被胡适称作“一个欧化最深的中国人,一个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的地质学家丁文江,是激烈反对中医的现代中国人物的一个极端个案。丁表白说,他“终身不曾请教过中医”的态度,正如他“终身不肯拿政府干薪,终身不肯因私事旅行用免票坐火车一样的坚决”。有人问他,“假如你到穷乡僻壤考探地质,忽然病了,当地无一西医,更无西药,你会让中医诊治你吗?”丁文江断然答曰,“不!科学家不得毁其信仰的节操,宁死不吃中药不看中医。”到1930年代,由于中西医的争论激烈,反对中医更多不是以科学的逻辑进行批判,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丁文江自撰一联说:“爬山、吃肉、骂中医,年老心不老;写字、喝酒、说官话,知难行亦难。”与丁文江类似的表白,清末民初以来实在多见。在日本学医出身的郭沫若、鲁迅自不待言,傅斯年的说法与丁文江更如出一辙:“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傅斯年是火烧赵家楼的旗手,“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这种表态实可见一时之潮流。8、梁启超笃信科学,“强忍委屈”为西医张目有些人并不特别反对中医,但支持西医的态度却更加坚决。1926年3月,梁启超曾因尿血难愈前往协和医院治疗。X光透视的结果显示,梁右肾中有一个黑点,医生诊断为肿瘤,决定手术摘除肾脏。术后对病肾做病理分析,发现黑点虽在,但并不是癌症,而梁的尿血症状也没有被手术治愈。一时间,舆论耸动,社会风传,协和误将梁启超的一只好肾切掉了。陈西滢、徐志摩等著名人物都纷纷撰文,讥刺协和西医误人。当舆论变成一场对西医的质疑时,梁启超本人出面,撰写题为“我的病与协和医院”的文章,为协和医院和西医的治疗原则做了辩护。后世不断有资料表明,梁启超私下对协和的医疗方案并不满意,他为西医辩护的行为,有人称之为“强忍委屈”,但多数人倾向于认为,梁笃信科学,为协和辩护,毋宁是为西医和西方科学的原则张目。梁启超这样影响舆论的文化名流大多生于19世纪,他们的青年时代成长于中医的环境,仅就其个人经验而言,也并不绝对排除吃中药,然而,他们赞同西医并非仅仅据其疗效,而是因为西医是西方现代科学原则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说,赞同西医即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和科学化。日本经明治维新一跃为亚洲强国,对志在图强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刺激,更是巨大的榜样。明治维新的新政中即有废止汉医一项,这似乎更加证明了推举西医与现代强国之间的关联。9、用新医旧医暗示中医不如西医批评乃至攻击中医的人士,常常将中医称作“旧医”,而以“新”标举西医,暗示西医之优于中医,犹如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又如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政治格局,是不可动摇的客观规律。总的来说,20世纪前期尤其是1929年的争论,既是西医进入中国以来中西医争论的总爆发,也为此后数十年来的中西医争议,奠定了基本议题。三、解放初期的中西医之争【论文题目】《中国新闻周刊》:"废止中医"争论并非始于今日》【作者】韩福东【文献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1月27 日【摘要】1950年代,政府大力提倡中医,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曾提倡“中医是封建医”的论点,毛主席一锤定音,将他撤了职。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中医存废之争”至此结束。解放初期,余云岫提出“处理旧医的提案”,指中医为“占星术”,“非完全革除不可”。不过,此时他的主张已明显和中央政府团结中医的政策相抵触。团结中医的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那年,毛泽东提出“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随后,又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示医院要“用中西两法治疗”。新中国成立前几天,毛泽东公开说了这样一句话:“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的艰巨卫生工作任务。”中医迎来了半个世纪以来最好的政策环境。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团结中西医”被定为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之一。在那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受邀参加“中医组”的余云岫改变了观点,明确拥抱“团结中西医”政策。他之所以受邀参加“中医组”,是因为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一次中医座谈中说,“关于余云岫的问题,不应太狭隘,我们应该请他也来参加我们的讨论会,以便使我们的意见一致起来,共同为人民健康事业而努力。”在这次中医座谈会上,贺诚还说,“中医在历史上有许多成就的。过去的中医,缺乏辨证和研究的精神,这一点也不能否认过去中西医的不团结,是过去反动政府所致的为了每个人都能尽最大效能,改造是必要的。不单独是中医要改造,即西医也一样要改造,这样才能团结得更好。”5年后,贺诚在《人民日报》上公开承认,1950年没有真正体会到毛主席指示的精神,“我的团结中医是从临时应急观点出发,并且认为终必以西医代替中医。”他进一步检讨说,“由于我有轻视中医技术的思想,自然不会对轻视、歧视、排斥和消灭中医的思想进行严肃的批判。实际上我对这种错误思想是默认和支持的。对余云岫等的狂妄叫嚣消灭中医的言论和著述,自然就不会去给予任何批评,甚至对曾任高级卫生行政干部的王斌对待中医的错误思想,也长期采取放任态度。”在贺诚公开检讨之前,国内已经有了一轮针对卫生部另一位副部长王斌的大批判。批判主要是以《健康报》为舞台而展开的。一个屡被提及的文本产生于1950年,王斌在东北第四次卫生会议上所作的一份报告,被认为是一套从理论到办法都完全具备的消灭中医的“纲领”。根据事后的总结,很多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规定在贺诚和王斌任内得以施行。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报刊上为中医的辩护有些颇为理性,如鲁之俊在《人民日报》(1955年8月24日)上批判王斌说,“王斌一笔抹煞中医学术,说它是‘封建医学’,是‘主观观念论’,‘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有医生治疗的安慰作用’。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状。”但他同时也指出,“祖国医学不是没有缺点的,例如,它偏重于经验,有的论述得不够完善,也解释得不透彻,这要求我们来加以整理,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说明,并发展和提高它。”和理性评价并存的,是上纲上线的批判。在鲁之俊文章发表前两日,《人民日报》也刊发了龚育之和李佩珊合写的《批判王斌在医学和卫生工作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将王斌定性为:“卫生部门中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贯地在医学和卫生工作部门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反对党的方针和政策,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针对贺诚、王斌的批判持续了一年左右,在这两位副部级高官被撤职之后,一项名为“西医学中医”的运动在华夏大地展开,它的初衷是为此前的歧视中医政策进行纠偏。”证据图片四、2006年开始的废除中医之争2006年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精心炮制了一篇《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主张“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几个月之前,他以“征询意见稿”的名义,在几个网站宣扬。由于没有遇到中医界强有力的反击,4月份稍加修饰,在《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4期全文抛出。近来,许多网站以“废除中医”、“废除中医中药”为主题词,以“中南大学、北京大学‘校报’强文”为招牌,大肆传播。就像电脑病毒一样,各大网站竞相传播,已是满城风雨。这是一个严重的事件,应当引起中医界的警惕与重视。【论文题目】《告别中医中药》【作者】张功耀【文献来源】《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4期【摘要】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没有寻求到自我进步的道路,约束了人们对病理和生理的理解;从尊重科学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既缺乏经验基础又缺乏逻辑基础;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中医中药在倡导不科学施治的同时,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中医中药蕴含着装腔作势的医理解释,推行毒物、异物、污物入药。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证据图片为张功耀摇旗呐喊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作麻,何祚庥说:“什么是伪科学看看中医就知道了。还有博士方舟子。方舟子等人认为“中医唯一的出路是‘废医验药’,废弃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学方法检验中药和中药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只有这样,中医中某些合理成分才会融入到现代医学之中,变成现代医学的一部分,中医的贡献才会得到认可和保存。既然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更好的医学,就没有理由对一个古代医术体系恋恋不舍。”方舟子还说“你首先要废弃这一套不科学的理论体系,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来取代它,验药就是承认中药包括中医这些具体的疗法、技术里面合理的内容,但是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检验,检验它的有效性,检验它的安全性。这个检验是要严格遵循现代医学的方法,比如说做毒理的实验和临床的检验,临床的检验是要进行对照的,不是说很多的病人都吃了我的药就好了,这就叫检验。那这么多的病人也是一种个案。你没有严格的有对照的临床实验做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用现代的方法做临床的检验,只有这样中医里面合理的成份,有效的中药材会得到保留,才会得到世界的承认。这样中医的贡献也才会得到承认,才会得到保留。你到世界上去看这种中医就是在夹缝中所生存的,不被世界医学认可的。所以你一定要用临床的方法去检验”这种观点的本质依然是只承认西医是唯一科学的,否定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虽然保留了部分中药,但是保留的中药都要按照西医的理论验证和改造。没有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没有根据的、盲目的、不会有好的疗效的药。因此方舟子的“中医唯一出路是废医验药”的理论,名义上是指出了中医发展的方向,实际上废了中医的理论。又按西医的方法改造验证了中药后,还有中医的影子吗?因此“废医验药”的本质也是消灭中医的。上面介绍的取消中医的案例,都是“明抢”,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躲过了三次“明抢”的中医,但是没躲过四次“暗箭”,这四个暗箭中第一个就是“让中医与世界接轨”

博士

全国首届“中医名家”评选活动即将开始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今年春季爆发的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中医药发展正走在复兴之路上,如何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已成为中医药界的共同奋斗目标。中药材质量好,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才会好,中医临床防治才会有疗效,为了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加强中医人才对中药的理解,培养优质的中医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道地药材分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中医药临床分会联合北京医景堂疑难病研究院,会同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药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定于2020年7月15日至2020年8月10日特别举办全国首届“中医名家”评选并成立“中医名家工作室”的活动。活动由中华汉方疑难病专家委员会、河南省汉帝药业有限公司承办。本次评选活动范围广,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中医药事业的诊疗单位均可在2020年7月15日至7月31日通过各省秘书长上报参赛申请。活动赛程设置科学合理,由笔试、评审两个环节组成,其中,笔试内容包含中药综合知识和中药临证组方两个部分。评审环节由专家组评委和公众投票综合评定。本次活动,评选专家由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内部分中医药院校专家及知名教授组成。本次评选活动将于2020年9月1日前公布结果并颁奖,活动根据参赛选手的评分高低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与参与奖若干。获奖者可获得相应的全国首届“中医名家工作室”一二三等奖牌匾、全国首届“中医名家评选优秀奖”牌匾和全国首届“中医名家评选参与奖”证书。中医名家工作室牌匾中医名家评选优秀奖牌匾本次评选活动对提升中药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活动细则如下:【报名要求】1.报名资格:从事中医药事业的诊疗单位2.报名时间:2020年7月15日至2020年7月31日。【笔试内容】1.中药综合知识笔试:包含中药基础理论、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等内容,共2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2.中药临证组方:从心脑、疼痛、肿瘤、妇科男科题中自选一题作答,共60分;3.笔试时间:由道地药材分会于2020年8月1日统一发送中药综合知识笔试和各组别题库,参赛者自选一题,按组方、方解作答,于2020年8月2日17:00前提交。【评审】1.2020年8月3日至8月10日由专家组评和大众评委进行评分;2.根据参加评选医生得分高低评选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3.2020年9月1日前公布评选结果。【奖项】1、一等奖1名授予全国首届“中医名家工作室”一等奖牌匾。2、二等奖3名授予全国首届“中医名家工作室”二等奖牌匾;3、三等奖10名授予全国首届“中医名家工作室”三等奖牌匾;4、优秀奖若干名授予全国首届“中医名家评选优秀奖”牌匾;5、参与奖若干名授予全国首届“中医名家评选参与奖”证书【活动公布】本次评选活动将于2020年9月1日前公布结果并颁奖。【郑重声明】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医名家评选组委会”所有。

天当

济南:圈粉高端人才 凝聚强省会内生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千秋基业,人才为先。2021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打造人才特区和全国人力资本产业高地”,目前全市上下正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乡村人才振兴、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建设等人才需求,坚持引育同步发力,创新思路和方式,在人才争夺战中占先机、争主动,全力打造省会人才集聚新高地。近年来,全市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加快,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开发园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加快形成,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泉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济南正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投资兴业热土。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章丘区“四不像”研究院成为引才高地“五层楼高,面积不足8500平方米……”放在面积将近2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中,这栋小小的建筑很难引起人们注意,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不点”,却能将7项高端新材料技术项目同时实现成果转化,其中不乏用来生产防弹背心、防弹插板等军用产品的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基础材料。4月8日,记者来到章丘区圣井街道中白新材料产业园,一进门,“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的招牌赫然呈现在眼前,工地上机器轰鸣,目前楼体已经完成施工,工人正忙着为大楼做最后的装修。“这就是我们的‘四不像’研究院,里面有联合实验室、检测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可以针对9个新材料产业进行技术攻关。”来自中国兵器集团五三研究所、目前任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的王少明对记者说。章丘区在非金属先进材料产业方面优势明显,总产值占到整个济南市的一半以上,像圣泉集团、华凌电缆、昊月树脂、三齐能源等优秀企业,在各自领域能起到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但仅仅依靠企业单打独斗不行,必须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的人才、技术、资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握指成拳”的集聚力量。为此,济南市科技局牵头,联合省特检集团、圣泉集团、华凌电缆、三齐能源、中国兵器集团五三研究所、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十三家单位成立了“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当初我们选择来章丘落地,就是看中了章丘当地雄厚的新材料产业基础,以及‘四不像’研究所带来的创新活力。”王少明说。据了解,所谓“四不像”科研机构,指的是不像高校、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也不像事业单位。这种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科研机构还是个新鲜事物。王少明告诉记者,“四不像”也可以理解为“四像”:既是科研院所、高校,也是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靠、怎么建”,不受限于某一种机构形式,而是综合各类机构的最有益方面,朝着最优惠的方向发展,体制机制更灵活,享受各种政策红利。比如在人才流动方面,新型科研机构引进体制内科研人才,可以享受“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来时使用,去时退回,能保持身份不变,极大地便利了高端人才流动。以山东科华赛邦为例,过去他们一直想利用废旧塑料研发建筑用模板,代替过去的金属板和模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自身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和实力。而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成立后,将整合国内相关技术和团队,开展绿色高分子材料开发、废旧塑料绿色再生与高值化利用,通过科学改性PP材料,制备纤维增强塑料建筑模板,帮助企业实现新跨越。“今后,研究院将以九大先进材料产业方向为基础,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载体,以‘创新平台+产业基金+产业集群’为要素,以‘高端人才+高端资源+高端项目’为特色,引育优质产业项目,形成开放共享、产业集聚、人才汇集、产城高度融合的示范高地。”王少明说。高新区企业界人才受聘到高校任教。高新区创新培养机制 为企业“定制”人才“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企业不满足于每年毕业季的校园招聘,有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定向班,量身打造人才,还有的领袖班致力于将“科技宅”锻造成未来产业化的领导者。越来越多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给当下的年轻人成才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的大生命科学院项目选址在孙村立交附近,占地超过500亩,总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总投资将超60亿元。这个“巨无霸”项目除了建设研发平台,还将通过产、学、研、医、用的紧密结合,探索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临床医务工作者”联合体。未来,园区企业招引的高端人才可以到科学院任教,而科学院培养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也向园区重点企业输送,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就业对接。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国印刷包装百强企业世纪开元开设学徒制班已推行了两年。两年来,为帮助山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中国印刷包装百强企业世纪开元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设学徒制班。现代学徒制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在资源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达成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的目标,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样式的校企合作关系。目前,双方的密切合作中,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成长为企业的岗位骨干。去年10月,全国首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本服务方向)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开班。这个班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与济南人力资本产业研究院联合开设。校方认为,当前,新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服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最重要支撑要素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人力资本服务新需求,人力资本服务新需求催生人力资本服务教育新变革,人力资本服务教育新变革激发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新动力,引领该专业发展方向。还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培养“打工人”,重点培育商业领袖。山东产研院“淬火计划”面向全球招募和培养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的青年才俊,从决断力、组织力、执行力、洞察力、忍耐力、融合力6个方面进行锤炼。未来,山东产研院将通过“淬火计划”真正建设一支属于山东人民的铁军,助力山东走向科技前沿、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城区聚才汇智拴心留人 推进人才引进新路近日,在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事处招商办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王舍人街道万虹商圈的一处专家公寓。走进其中一间公寓,约60平方米的公寓简约温馨,客厅、卧室、卫生间、小厨房布局合理,家具家电齐全,从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饮水机,到碗筷水杯、纸巾抹布,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这种公寓共58套,是王舍人街道专为中科院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的专家准备的,第一批专家30余人已于2019年入住。“街道办事处对我们很重视,专家公寓选址在配套齐全的万虹商圈,与项目所在地只有一街之隔;公寓特别配备安保人员,保证专家人身安全。入住以来,生活用品配备齐全,很多我们没想到的细节都做到最好,完全能满足日常需要,真的是拎包入住、空手入住。”中科院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空天信息领域专家任博士说,“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各项配套工程完工后,我们将长期留在济南,有的专家还打算把家属接来,真正扎根落户,家属就业、孩子上学等问题也会得到王舍人街道办事处协调安排。”人才到位后,如何做到人才引得入、还能留得住,是该街道着重考虑的问题。王舍人街道经发科工作人员介绍,为解决“住”的问题,王舍人街道自筹资金购买万虹2号公寓58套作为人才公寓,并为每套公寓配备了大到家具、家电,小到毛巾牙刷等生活必需品,完全达到“拎包入住”的标准;推进“稼轩人才卡”,目前“稼轩人才卡合伙人”共7家,涵盖“衣”“食”“行”等各方面,确保人才到济后基本生活得到各方面的优惠与照顾;当好“管家人”。针对人才初到济南的陌生和不适应,王舍人街道能够主动靠上去,从政策宣传到协调家政服务、车辆年审等生活琐事,帮助其迅速融入济南生活,用无微不至的“保姆式”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截至目前,王舍人街道“才聚首邑·智汇历城”人才服务平台入库信息录入183人,区级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57人,泉城特聘专家(“5150”)共3人,第七批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人。另外,空天院已到岗员工162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98%,211及以上院校毕业生占95%,山东籍贯博士、硕士来济工作超过100人。济阳区“真金白银”奖励高层次人才今年年初,在济阳区落实“北起”战略大会上,济阳拿出800万元“真金白银”重奖2名优秀企业家,有效激励了广大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推动北部新区全面起势、加快向高质量中心城区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获表彰的企业涉及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科技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不乏旺旺食品、汉方制药、上好佳食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最高奖项为50万元。济阳拿出800万元重奖企业家,不仅仅是对37条惠企政策的承诺兑现,更向全社会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济阳区委、区政府重视企业、重视企业家,重视实业、重视实业家的决心不会变、力度不会减,并且力度会越来越大。“此次重奖企业,是济阳全面兑现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生动实践,就是要让为全区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在全区上下营造出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希望广大企业家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更好发挥优秀企业家的领军作用。”济阳区委书记吕灿华表示。去年以来,济阳区制定“工业17条”“科创10条”“人才10条”等一系列惠企政策,为促进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力度前所未有。千百年来,善美精神涵养了济阳人“崇德向善、乐成人美”的内在性情,如今正在外化为济阳营商环境的特性,让各位投资商在济阳获得最优的营商环境。这一揽子产业、人才政策的出台,为济阳打造了高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济阳。“济阳营造出的‘亲商、安商、重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政府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在这里投资,我们很安心,也很舒心。”鑫方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区域总经理刘晓路表示。今天的济阳,机遇交汇、战略叠加。当前,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济阳也进入了跨越崛起的机遇期、关键期、黄金期,市委、市政府支持济阳发展、推动北部崛起的决心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了四大机遇的裂变升级、串联升华,使济阳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为全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飞升

经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仍需完善

从此前的备受质疑到受到全面认可,再到海外一方难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让中医药再次走入台前,其显著疗效处处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仍有明显短板,中医药传统知识和研究成果正面临流失风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研究员张瑾在接受《经济参考报》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多以西医思维制定,应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建立独立于西医药的中医药管理体制,建立系统性的、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我国中医药是待挖掘的“富矿”“我们对中医药挖掘程度远远不够。”张瑾说,我国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但我们还未能真正认识其中的奥秘。例如,从历史到现代,在历经数千年的诊疗实践和记录中,记载下来的医案和各种中药方剂及其疗效还未被充分发掘或深入研究。从《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内经》,从《本草纲目》到《伤寒论》诸多古籍,从扁鹊、华佗、张仲景到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再到蒙、藏、壮、瑶、苗、回、朝等多个传统医学体系,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数不胜数。此外,有数据显示,至2018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传统医药类有两个项目:中国针灸和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进入国家非遗的传统医药类共137项,国家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131人;除港、澳、台地区,全国共有省级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585个。“我们已知的只是中医药学的很小一部分,关于中医药学,还有更多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张瑾说,中医药学是经过几千年的人体实验逐步积累起来的重要医术,是深奥而仍待破解的顶级生命科学,不是落后了,而是太超前了,是后现代医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曾表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掘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医药学研究者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张瑾说,目前很多传统秘方仍在民间,虽世代相传,但仍存较大的遗失风险。另外,由于中医药学具有“医药不分家”的特点,保护国医大师和培养真正精通中医医术的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中医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大医精诚、仁恕博爱的国医大师,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中医陷入传承危机。有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前两批国医大师中,有四分之一已去世,如果不抓紧时间好好保护和传承,再过30年,我国的国医大师数量就更少了。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明显缺失“作为国宝,中医药学理应得到重视、发掘和保护,但从目前来看,中医药学的知识产权保护短板明显,甚至让我们失去了不少主动权。”张瑾介绍,在日本,1976年复方颗粒剂就开始成为医保药品,并免除了新药注册认证的临床试验环节,正式拉开了汉方药在日本的复兴大幕。目前,进入医保目录的复方颗粒剂共有148个品种,明确了成分规格和功能效用的OTC汉方制剂共有236个品种,同时汉方医学也成为日本所有医学院的必修科目。政府还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汉方医药研究机构,比如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研究所、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1988年就被WHO指定为世界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而在中医药专利申请方面,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脚步也显得缓慢。《世界专利数据库》统计资料显示,在世界中草药和植物药专利申请中,中国的中药专利申请仅占0.3%,日本已抢注了全球中成药7成以上的中药专利。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申请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在韩国,朝鲜时代医学书籍《东医宝鉴》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约有60%的人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每年国际中药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国外所用的中医药有70%至80%从我国进口,然而,他们进口的中成药比例不足30%,其他都是原料药,且价格低廉。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和研究机构通过在中国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举办国际研讨会、学术交流会、与我国药企建立合资厂或技术合作,收集中医药技术信息,对具有独特疗效的传统中医药秘方表现出浓厚兴趣。专家认为,遵照现行的药品审评制度规定,中药秘方和院内制剂要正式成为药品,必须先要申请专利。但是申请专利,必须公布中药的配方,这也意味着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丢失。这样的矛盾和问题,是困扰大多数中药秘方在我国不能正常上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医药价值的重要原因。建立适应中医药特点的保护体系张瑾表示,应尊重中医药自身规律,推动管理架构和流程再造,建立适应中医药传承和保护的检验、注册、评价、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是重点。张瑾指出,应加快中医人才培育,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保护挖掘、抢救民间验方、秘方。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成立纯正的中医高等专科院校,设立纯正的中医临床专业,院校教材主课以《易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为主,同时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在传承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创新发展。不仅如此,张瑾还建议,制定中医药人才专项计划,设立国医大师人才工程,挖掘、抢救和保护民间中医人才。开展民间中医资源普查工作,对民间遗留的宝贵遗产加以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并引导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积极参加确有专长的考核,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同时,组建一支发掘、整理和研究民间验方、秘方的队伍,拯救一批濒临失传的药方。此外,张瑾表示,应结合中医药学的自身特点,健全完善现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国家保密法中增设中医药保护的专门条款或单独制定《中国中医药保密法》,筛选对治疗重大疾病、慢性病等确有显著疗效的成熟院内制剂产品,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纳入国家保密配方的范畴,鼓励中药企业挖掘民间秘方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并健全完善其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中药品种保护的范围延伸至中医药院内制剂,而不仅限于已经取得中药准字的药品。对于重新挖掘、整理出来的民间传统药方或民族医药方,如已通过院内制剂大规模和长时间的临床使用,也可以纳入中医药品种保护范畴,予以保护。同时,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实施分步骤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现阶段可将对重大疾病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药纳入国家保密配方,设置一定的保护期限。在保护期限内,拥有国家保密配方的企业或个体应积极推动以原配方为基础的方剂研发创新,通过研制新的化合物走国际通行的专利保护道路,或借鉴日本“专利网”模式构建严密的专利保护网,在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进程中,逐步推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记者 梁倩 北京报道)编辑:于江

象外

技术创新赋能植物医生 仙草防晒惊喜亮相

“颜值经济”的深入发展之下,中国化妆品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防晒品类伴随着防晒观念的普及而备受关注,成为护肤品中的热门。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防晒产品的选择越发理性,更加注重个人需求与产品品质。中国美妆品牌植物医生秉持“高山植物,纯净美肌”的定位,积极研发品质产品,创造了仙草防晒系列。产品背靠国家级科研实力,塑造自然亲肤感受,在国际市场上亮相后,受到海内外消费者广泛好评。植物医生仙草防晒据悉,植物医生作为高山植物系护肤产品的开创者,立足我国高山植物资源:海拔高——少污染,更纯净;日照长——活性物质多;温差大——少虫害,无农药的优势,创造了自然、安全、高效的植物系护肤产品。此次仙草防晒内含“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高山石斛兰成分,质地轻盈,清爽透气,涂若无感,能给肌肤带来细腻柔软的触感。面对紫外线,仙草防晒可帮助抵御光老化,有效过滤UVA及UVB。植物医生香港旺角店多年来,植物医生在品牌发展过程之中形成高山植物护肤产业链闭环,不断强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拥有4000多家门店和1000多万的品牌会员。在国货美妆齐发力的今天,植物医生更以高占比的研发投入占据独特优势,其每年的产品研发投入占到企业营收的10%,比许多国际大牌还要高。2014年,植物医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同设立“植物医生研发中心”,布局四大研发基地:昆明植物护肤研发实验室、日本东京汉方护肤科学研究所、广东顺德植物护肤配方及临床研究基地、北京亚太皮肤科学研究所,由此不断强化科研实力,推动产品科研创新。此次的仙草防晒是植物医生强劲科研实力下的一大力作,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防晒体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医生研发中心”植物医生仙草防晒凭借卓越的防晒效果和亲肤使用感,受到海内外消费者青睐,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三国四地同步上市后,30天累计销量逾25万支,平均每天售出近7000多支,并在亚马逊Amazon、shopee新加坡站点获得防晒品类销量第一的好成绩。今后,植物医生将持续探索高山植物能量,并以科研加速产品创新。随着仙草防晒入局国际防晒市场,植物医生也将以更多优质高山植物化妆品惠益广大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