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录取大数据!最小年龄萌硕只有19岁其变也循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录取大数据!最小年龄萌硕只有19岁

半岛记者 刘金震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今年共有4406名2019级博硕士研究生入读。8月20日,中国海洋大学发布研究生大数据,在2019级研究生中应报到3851位萌硕和555位新博,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看点。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萌硕中专业学位的新生人数略胜一筹,新博中学术学位的新生人数占绝对优势。萌硕中党员同学有945人,占比24.5%;新博中党员同学有231人,占比41.7%。新生男女比例方面,2019级研究生中女生总人数占据绝对优势。整体来看,新生男女比为0.69:1,其中萌硕的男女比为0.65:1,新博的男女比为1.04:1。工程学院位居“妹子稀缺院”榜首,新生男女比例高达3.23: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紧随其后,新生男女比例分别为2.27:1和1.9:1。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女生较多,新生男女比例分别为0.1:1、0.11:1和0.14:1。各学院录取人数差异不小,萌新入学人数最多的学院前三甲分别为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全日制专业录取人数TOP10分别为: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物理海洋学、水产养殖、软件工程、材料工程。在2019级新博中,全日制专业录取人数TOP10分别为:物理海洋学、水产养殖、药物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化学、环境科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海洋地质、应用经济学。其中海洋地质和应用经济学专业的人数并列第十位。2019级入学的萌新,最小年龄萌硕只有19岁,新博刚刚23岁,最大年龄均超过了45岁,而绝大多数萌硕年龄在20-24岁之间,新博在25-29岁之间。在2019级研究生新生中,有25人同在1月10日过生日,还有12名新生出生在1996年11月13日。今年10月25日,海大将迎来95岁华诞,届时会有18名萌新加入到校庆日庆生中。据介绍,萌新中十月份出生的新生人数优势,使得神秘的天蝎座在众星座中脱颖而出,天秤座和摩羯座紧随其后。在今年入学的萌新中,中国籍新生来自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2752名来自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和河北省新生人数紧随其后。萌新姓氏中,王、张、李、刘、陈五大姓氏稳居前位。新生报到处喊一声“李婷婷”,可能至少有5人回应。

老阿姨

为乘风破浪而来 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研究生入学报到

8月26日,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中国海洋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20级研究生。他们怀揣满心的憧憬与期待,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人生航程。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研究生入学报到现场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按照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青岛市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实际,为确保学生顺利安全报到,学校提前做了周密部署。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原则,学校安排2020级研究生分3批,按照7个学生生活区分流核验入校。8月26日,鱼山校区、崂山校区、浮山校区2020级3992名研究生新生报到;8月29日,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旅游管理(MTA)、公共管理(MPA)非全日制研究生新生报到;9月7日,三亚海洋研究院研究生新生报到。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新生入学工作,学校科学设计“新生入校核验系统”“迎新系统”等“一站式”报到程序,与新生“点对点”建立联系,落实“四早”防控措施,全面摸排提前掌握新生14天健康状况、旅居史等信息,建立健康台账,把好校门关,确保新生入学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在26日迎新现场,新生在核验点工作人员的详细引导下,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入校流程有序核验、报到,分三个校区6个入校核验点进行入校体温检测、查看山东健康通行码、核验新生入校码以及二次测温等入校核验步骤,办理宿舍入住手续,随后到学院办理现场确认及学籍注册工作。秋雨见凉,关怀暖心。在各迎新点,由不同学院师兄组成的志愿者热情主动、风雨无阻,为新生答疑解惑、搬运行李,解除新生入校困难;保卫人员耐心引导、精准调度,确保校园安全和入校秩序;后勤服务人员积极做好校园保洁、餐饮供应、住宿安排、交通运行、医疗救助等保障工作,努力为新生营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了方便新生首次入校,学校在崂山校区和鱼山校区内安排了摆渡车辆,循环运转,帮助新生携带行李自核验点直达宿舍区,每一处细节背后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家用心用情的服务,把一股股暖流注入到每一名新生及亲友的心头。初遇海大,温暖如家。为了给新生入学报到提供更好的体验,各学院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迎新举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优越性,组织100余名实验室安全员“点对点”对接每位新生,以实验室安全员为纽带建立起朋辈互助模式,让新生未入校先感到团队的温暖。化学化工学院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返校通知,选聘临时负责人,“无缝覆盖”解答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疑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新生入校时间逐一发放给对应实验室团队,由导师带领在校生一一对接,做好行李搬运和校园引导服务工作,让新生在踏入校门那一刻便感受到来自海大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浓浓暖意。医药学院设置党团先锋服务岗,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生入学全程提供引导与帮助。经济学院在学院一楼大厅摆放学院标志性美陈,利用电子屏幕和海报强化防疫宣传,定点摆放消毒湿巾及免洗洗手液,为新生提供温馨安全的报到环境。外国语学院设置了体现学院特色的祝福墙、手持板,祝福墙上以词云形式呈现学院独具特色的“五语”(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德语)元素,并装饰为新生特别征集的个人生活照,努力提升广大新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根据新生宿舍分布,在不同宿舍楼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服务小队,专门负责新生引导及行李运送工作,协助新生办理宿舍入住手续。正式成为海大人的研究生新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期待。尹丽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与很多前来报到的同学不同的是,尹丽丽本科期间入选了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研究生,在大四的时候,尹丽丽便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本科毕业后她没有回家,而是利用假期继续留校科研。对于熟悉又陌生的研究生生活,尹丽丽说:“我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研究生期间自己会认真学习,专心科研,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坚持不懈。”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的张仕婧,本科就读于石河子大学,现在是海洋生命学院生物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特别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我入学报到的审批材料比较多,在老师们耐心的指导下,自己入校核验非常顺利,给学校细致的安排点赞!此外,非常感谢学校的核酸检测政策,减轻了自己的费用负担。”当被问及研究生期间有什么规划时,张仕婧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好好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能够在海大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体温测量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核验山东健康通行码和新生入校码 (摄影 刘莅 房以恒)工作人员帮助新生搬运行李 (摄影 刘莅 房以恒)乘坐校园小公交 (摄影 刘莅 房以恒)现场身份验证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材料收集 (摄影 刘莅 房以恒)购买生活用品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海大,我来啦!(摄影 刘莅 房以恒)新生家长合影留念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来源:中国日报网

饥饿症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迎来174名研究生!

9月7日,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174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三亚开学报到,整建制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全程在三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生有序办理报到手续9月7日上午,学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吴强明到报到现场指导迎新工作,看望慰问工作人员,了解学生报到情况,并深入学生住所、餐厅等检查疫情防控工作,与学生亲切交流。在走访了三亚海洋研究院已启用的科研平台、了解学生开学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后,吴强明指出,三亚海洋研究院是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战略支点,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涉海学科的综合优势,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加强三亚海洋研究院工作人员与学校本部工作人员的交流互动,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在机场迎接同学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海南省、三亚市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三亚海洋研究院会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制定了细致的开学工作方案。同时,严格审查新生来校申请,建立学生健康台账,并于9月4日进行了报到流程及疫情应急处置演练,确保新生安全有序入学。吴强明校助走访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种业工程实验室为了给新生提供更好的入学体验,研究院于八月初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迎新工作,发布入学须知及入校报道指南、招募7名学生党员志愿者提前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协助开展工作。报到当日,三亚海洋研究院在机场设置接站点,安排工作人员与车辆迎接新生;在报到点,学生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流程有序报到,分别进行体温检测、三码核验(海南省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入校码)、身份及入学材料核验、发放校园智能卡。为营造更好的迎新氛围,提升新生入学的归属感,三亚海洋研究院在报到点设立了具有中国海大特色和三亚元素的背景板、拍照牌等,供同学们合影留念。工作人员消杀行李成为“海之子”的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党员志愿者2020级电子信息新生蒲应元表示:“希望在未来的研究生阶段中,各个方面都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希望自己未来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认识更多更有趣的朋友”。2020级会计专业蒋全说到:“从下飞机的一刻开始,老师和志愿者举牌接机,安排大巴车送到报到地点,办理报到手续,细致入微,使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用心,更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新生入学后,三亚海洋研究院安排了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包括“开学第一课”、专业导航、校史校情、心理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等各方面。三亚海洋研究院也将进一步加强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和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确保各项教学、科研工作有序进行。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将不断继续深化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的合作,以三亚海洋研究院为依托,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校地合作的典范,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高端人才支撑。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 文字 / 王佳兴 谢杉杉图片 / 吴涛 邓河 崖州湾科技城 编辑 / 孙祖儿

偏令无出

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拟扩招700人

9月14日,中国海洋大学发布202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学校2021年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600余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00余人。全日制招生人数比2020年多了700人,去年这一计划为2900人,据悉这是中国海洋大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扩招研究生,随着2022年西海岸校区的启用,届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据了解,2021年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时间为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中国海洋大学对具有博士授权点的学科实行硕博宽口径招生,即在硕士研究生选拔阶段选,遴选出优秀的学生,按照硕博贯通方式培养。硕博贯通式研究生在校期间通过综合考核后 ,正式转为博士研究生,执行博士研究生奖助标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招生计划(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录取的考生,培养地点在三亚。此外中国海洋大学给出了丰厚的研究生的奖助学金,据悉尤其是博士生奖学金助学金的数额位于中国高校前列。【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敢问天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海蛎1号”成为水产新品种

新华社客户端青岛10月28日电(记者张旭东)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了2020年审定通过的14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高营养品质新品种长牡蛎“海蛎1号”榜上有名。“海蛎1号”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增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团队在对牡蛎野生种质资源精细评估以及营养品质性状系统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分子育种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历时十余年培育成功。我国的牡蛎养殖规模和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四分之一。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牡蛎的需求持续增强。但我国牡蛎产业存在高端产品匮乏、在国际市场占比较低的问题。因此牡蛎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需求凸显,我国急需高品质的特色牡蛎产品。糖原作为牡蛎鲜味的主要呈味物质之一,直接影响“蛎味”和消费者的口感,是牡蛎产品重要的品质性状。糖原含量高是高端牡蛎的最主要特色,也是其成为国际市场流行性消费贝类的重要原因。牡蛎的糖原等品质性状缺乏活体检测技术,且其含量极易受养殖环境、季节及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糖原等品质性状的改良一直是国际牡蛎育种研究的难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牡蛎基因组重测序和同质化驯养的基础上,系统评估了我国长牡蛎的群体结构和种质特征,获得了一批优异的育种基础群体。同时,团队深入开展经济性状认知与遗传解析工作,阐明了长牡蛎糖原含量的性状特性,并开发了糖原含量相关的高效分子标记和分子育种模块。利用河北乐亭的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糖原含量为目标性状,采用基因模块辅助选育技术结合家系选育培育而成。长牡蛎“海蛎1号”具有糖原含量高的显著优点,可显著提升我国牡蛎的产品品质,市场价值潜力巨大。该品种的示范推广养殖将带动我国牡蛎产业从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望成为牡蛎国际市场的高端产品,助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完)

无求

乘风破浪而来!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研究生入学报到

青岛新闻网8月27日讯(记者 韩彤彤)26日,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中国海洋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20级研究生。据了解,为确保学生顺利安全报到,学校根据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原则,安排2020级研究生分3批,按照7个学生生活区分流核验入校。8月26日,鱼山校区、崂山校区、浮山校区2020级3992名研究生新生报到;8月29日,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旅游管理(MTA)、公共管理(MPA)非全日制研究生新生报到;9月7日,三亚海洋研究院研究生新生报到。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新生入学工作,学校科学设计“新生入校核验系统”“迎新系统”等“一站式”报到程序,与新生“点对点”建立联系,落实“四早”防控措施,全面摸排提前掌握新生14天健康状况、旅居史等信息,建立健康台账,把好校门关,确保新生入学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在26日迎新现场,新生在核验点工作人员的详细引导下,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入校流程有序核验、报到,分三个校区6个入校核验点进行入校体温检测、查看山东健康通行码、核验新生入校码以及二次测温等入校核验步骤,办理宿舍入住手续,随后到学院办理现场确认及学籍注册工作。在各迎新点,由不同学院师兄组成的志愿者热情主动、风雨无阻,为新生答疑解惑、搬运行李,解除新生入校困难;保卫人员耐心引导、精准调度,确保校园安全和入校秩序;后勤服务人员积极做好校园保洁、餐饮供应、住宿安排、交通运行、医疗救助等保障工作,努力为新生营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了方便新生首次入校,学校在崂山校区和鱼山校区内安排了摆渡车辆,循环运转,帮助新生携带行李自核验点直达宿舍区,每一处细节背后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家用心用情的服务,把一股股暖流注入到每一名新生及亲友的心头。为了给新生入学报到提供更好的体验,各学院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迎新举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优越性,组织100余名实验室安全员“点对点”对接每位新生,以实验室安全员为纽带建立起朋辈互助模式,让新生未入校先感到团队的温暖。化学化工学院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返校通知,选聘临时负责人,“无缝覆盖”解答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疑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新生入校时间逐一发放给对应实验室团队,由导师带领在校生一一对接,做好行李搬运和校园引导服务工作,让新生在踏入校门那一刻便感受到来自海大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浓浓暖意。医药学院设置党团先锋服务岗,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生入学全程提供引导与帮助。经济学院在学院一楼大厅摆放学院标志性美陈,利用电子屏幕和海报强化防疫宣传,定点摆放消毒湿巾及免洗洗手液,为新生提供温馨安全的报到环境。外国语学院设置了体现学院特色的祝福墙、手持板,祝福墙上以词云形式呈现学院独具特色的“五语”(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德语)元素,并装饰为新生特别征集的个人生活照,努力提升广大新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根据新生宿舍分布,在不同宿舍楼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服务小队,专门负责新生引导及行李运送工作,协助新生办理宿舍入住手续。正式成为海大人的研究生新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期待。尹丽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与很多前来报到的同学不同的是,尹丽丽本科期间入选了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研究生,在大四的时候,尹丽丽便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本科毕业后她没有回家,而是利用假期继续留校科研。对于熟悉又陌生的研究生生活,尹丽丽说:“我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研究生期间自己会认真学习,专心科研,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坚持不懈。”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的张仕婧,本科就读于石河子大学,现在是海洋生命学院生物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特别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我入学报到的审批材料比较多,在老师们耐心的指导下,自己入校核验非常顺利,给学校细致的安排点赞!此外,非常感谢学校的核酸检测政策,减轻了自己的费用负担。”当被问及研究生期间有什么规划时,张仕婧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好好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能够在海大实现自己的价值。”

灵台

中国海洋大学4406名2019级研究生开学

未来网高校频道8月20日讯(记者 侯智 通讯员 金松 刘邦华)8月19日,中国海洋大学举行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来自五湖四海的4406名2019级博硕士研究生步入学校。该校党委书记田辉,校长于志刚,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副校长李巍然、李华军,总会计师王剑敏,副校长吴立新,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丁林,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吴强明,校长助理于利等出席。副校长闫菊主持典礼。典礼上,奏唱国歌后,田辉宣读了《关于颁发2019年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卓越奖学金的决定》,该校海洋生命学院发育生物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张晓丽和海洋生物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贾硕获得表彰和奖励。田辉、于志刚为获奖同学颁发了奖学金证书。在热烈的掌声中,于志刚发表题为《努力做一流的研究》的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对成为中国海大新成员的2019级研究生表示欢迎。他表示,付国豪校友的真实坦诚,勇敢无畏,理性仁爱,值得中国海大人骄傲和自豪。于志刚在讲话中指出,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研究创新的能力,提升为人为学的境界,其核心任务是努力做一流的研究。做一流的研究,首先要树立学术理想,并且肯下苦功夫、笨功夫;还要既“登高望远”,又“探幽入微”,在宽广的学术视野中找准学术前沿,发现一流的问题,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和实验方法,对聚焦的具体问题做深入剖析,找到破解问题的关键,进而实现突破;更要端正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规范,重视实验实践,坚决摒弃功利和浮躁,更不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做一流的研究,是提升同学们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提升为人为学境界的需要;是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于志刚表示,在海大园里,同学们会受益于人才强校战略,遇见潜心研究、诲人不倦的师长,有机会向世界顶尖学术大师求教;会受益于国际化战略,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窗,有机会到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全球胜任力;会受益于文化引领战略,感受到一代代中国海大人坚守“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践行“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精神,体悟八关山读月的浪漫、五子顶揽风的豪情;将有机会登上“东方红”系列科考船参观、参加教学实习乃至科学考察,领略“东方红3”船的风采。这一切,都为大家做一流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和老师一定会为学生的成长付出最大的努力。导师代表、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郑荣儿教授与研究生们分享了几个求学和就业中选择与被选择的故事。她说,我们每天都在想三件事:我应该干什么,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要把社会需求放在首位;想干什么,这是梦想,心怀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能干什么,需要去努力和自强。把该干的、想干的和能干的三者合一,你就会成为一个天天开心、笑口常开的人。在校研究生代表、医药学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刘晶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分享了三点体会:第一,科研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科研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将坎坷走为坦途的不二法门就是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第二,科研的征途中,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观察入微、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第三,科研是一项苦心孤诣的工作,要永远坚守求索科研的初心,砥砺前行。新生代表、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尹诗琪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开启新征程和学校日新月异变化的期待与自豪之情,畅谈了对做一名“不忘初心、勇于尝试、担当作为”的新时代研究生的认识,并表示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为中国海洋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典礼结束后,在入学教育阶段,该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梁纯生作了题为《八关山下——谈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史》的报告;青岛市公安系统反电信诈骗专家祝小楠警官作了如何防范电信诈骗的专题报告;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张猛作了《学在海大、研在海大、成才在海大》的报告。(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官网)

非常剑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讲话:努力做一流的研究

未来网高校频道8月20日讯(记者 侯智 通讯员 于志刚)8月19日,中国海洋大学举行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来自五湖四海的4406名2019级博硕士研究生步入学校。该校校长于志刚发表题为《努力做一流的研究》的讲话。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祝贺同学们从290万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通过史上竞争最激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中国海大的新成员。我代表学校热烈欢迎你们!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对校友付国豪的采访,他的真实坦诚、勇敢无畏、理性和仁爱之心,值得中国海大人骄傲自豪,相信大家深受感动。感动之余,也为同学们考入海大的欣喜之余,我们应当思考一个问题:3-4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之后,同学们将要做什么?对同学们意味着什么?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又是什么?我想这个答案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它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有一个比较共性的答案,大家可以猜得出来,经过3-4年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绝大多数同学将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统计,过去三年里(2016-2018年),学校毕业研究生共7200余名,包括硕士和博士,其中以各种方式工作的占88.7%,也就是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能够全身心集中学习的最后一段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当然要更多地了解社会,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但不管同学们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是否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对大多数人而言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提高研究创新的能力,提升为人为学的境界,其核心任务或者说实践的主要载体是努力做一流的研究。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继续深入学习书本知识,进一步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提高研究创新的能力显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因为研究生已经不仅仅是已有知识的学习者,更应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成为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生力军。这个阶段,“研究”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式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研究和学习已经浑然一体,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做一流的研究,就成为研究生阶段的核心任务,这也应当是检验研究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做一流的研究,首先要树立学术理想,并且肯下苦功夫、笨功夫。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要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分析质疑,勇于创新创造,力争能够超越前人,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做一流的研究,还要既“登高望远”,又“探幽入微”,在宽广的学术视野中找准学术前沿,发现一流的问题,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和实验方法,对聚焦的具体问题做深入剖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实现突破。要在宽广的视野下深入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切忌在狭窄的视野中研究一个“大而不具体”的问题,这是我和许多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特别提出来和大家共勉。做一流的研究,更要端正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规范,重视实验实践,坚决摒弃功利和浮躁,更不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做到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无论从事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的研究,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需要认真研读文献,精心设计方案,踏踏实实调研,反反复复实验,将学术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同学们,努力做一流的研究,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核心任务,希望同学和老师们都明确这一任务,我们共同努力完成好这一任务。做一流的研究,是提升同学们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提升为人为学境界的需要。可能有的同学会想,我将来不准备从事学术研究,甚至不准备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工作,如此努力地去做一流的研究,岂不是白费功夫?其实不然!因为知识和能力是可以迁移和转化的,研究创新的价值绝对不局限于获得一项具体的学术成果,更重要地是训练了人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发展分析判断和综合开拓能力,并且最终转化为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会使你受益终生。 做一流的研究,还是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最近几年,学校的学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几年前就已经有9个学科(领域)进入美国科学基础数据库ESI世界前1%。根据软科2018年和2019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学校海洋科学学科在全球高校排名第6位,它的主要分析指标是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等;这些成绩中,研究生同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粗略统计,过去四五年里,学校仅自然科学领域在读研究生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在Science、Nature正刊和子刊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就有20多篇。刚才,荣获今年研究生卓越奖学金的张晓丽同学、贾硕同学,就是他们当中的代表。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中国海大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也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期待同学们向学长们学习,勤奋努力,勇于创新,在成就自身学术梦想的同时,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做一流的研究,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去年的开学典礼上我曾提到: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世界并不太平,美国与世界许多经济体在贸易领域发生激烈冲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然首当其冲。转眼间,一年时间过去了,我国和美国的贸易摩擦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与此同时,我们通过中兴和华为等中国大企业的遭遇,我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还有缺失,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卡脖子”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创新、在创新型人才。希望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时代进步的洪流中,努力做一流的研究,成为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一分子,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学们!创办于95年前的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又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九十多年来孜孜以求,矢志不移;以培养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作为学校的特殊使命,为国家海洋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中国海洋大学致力于成为一所“有德性、守契约,自由开放、和谐向上”的大学,努力为所有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海大园里,你会受益于正在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遇见潜心学术、诲人不倦的师长,有机会向世界顶尖的学术大师求教;你会受益于正在实施的国际化战略,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窗,也有机会到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全球胜任力;你会受益于正在实施的文化引领战略,感受到中国海大人坚守“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践行“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精神,体悟八关山读月的浪漫、五子顶揽风的豪情;你将有机会登上“东方红”系列科考船参观、参加教学实习乃至科学考察,领略“东方红3”船这艘世界领先水平的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的风采……这一切,都为你们做一流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和全校教职员工坚信你们一定能够奋发努力,早日成才,也愿意为你们的成长付出最大的努力!谢谢大家!(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官网)

标心者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本月底将实现竣工验收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是古镇口核心区第一家先行开工建设的海洋科研机构。青岛新闻网1月27日讯(记者 陈志伟 通讯员 李宛遥)记者从西海岸新区获悉,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本月底将实现竣工验收。这意味着,集聚了中科院13家科研力量的海洋科技“航母”将从古镇口核心区扬帆起航。“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多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国际一流创新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造就一批国际著名的海洋科技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富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科院其他12家研究机构,共同筹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成为古镇口核心区第一所先行开工建设的海洋科研机构。近日,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以朱红色为主色调的建筑群已经建成,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收尾验收工作。“为服务好项目建设,我们实行了包项目负责人制,专人靠现场抓进度。”古镇口核心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李富超介绍,筹建两年多来,该中心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中心大融合、大平台的构建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前瞻谋划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国家评审;形成了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核心科学家团队、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的“1+X+N”模式,在健康海洋与生态安全、海洋农业与生物安全等方面,产出一批标志性重大原创成果;通过梳理13家共建单位的300多项可供转化落地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新型生物催化剂、健康绿色养殖等多项成果与企业转化对接,引进挪威康斯伯格和安德拉、德国CONTROS、国内中海辉固、上海中车艾森迪等知名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联合海洋大科学中心共建单位构建研发集群,开展海洋传感器、水下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攻关。【来源:青岛新闻网】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三世

三亚报道!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首批研究生入学

山东教育新闻网讯9月7日,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174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三亚开学报到,整建制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全程在三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生有序办理报到手续9月7日上午,学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吴强明到报到现场指导迎新工作,看望慰问工作人员,了解学生报到情况。吴强明表示,三亚海洋研究院是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战略支点,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涉海学科的综合优势,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加强三亚海洋研究院工作人员与学校本部工作人员的交流互动,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海南省、三亚市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三亚海洋研究院会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制定了细致的开学工作方案。同时,严格审查新生来校申请,建立学生健康台账,并于9月4日进行了报到流程及疫情应急处置演练,确保新生安全有序入学。吴强明校助走访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种业工程实验室新生入学后,三亚海洋研究院安排了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包括“开学第一课”、专业导航、校史校情、心理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等各方面。三亚海洋研究院也将进一步加强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和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确保各项教学、科研工作有序进行。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将不断继续深化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的合作,以三亚海洋研究院为依托,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校地合作的典范,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高端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