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紫砂界目前最权威的15位国大师你了解多少?春秋后伦

紫砂界目前最权威的15位国大师你了解多少?

紫砂知识-这里所说的国大师主要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最初将在工艺美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命名为老艺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根据《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符合一定条件且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由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授予的称号。始于1979年,至今共举办了七届,被认为最具权威的评定之一。第一届1979年:紫砂界无人获此特荣第二届1988年:顾景舟一紫砂泰斗顾景舟--紫砂泰斗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抗战胜利后,顾景洲往返于上海和宜兴之间,与戴相明、唐云友好。改名景舟,自喻为艺海一舟。顾景舟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顾景舟制 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 北京东正2015秋拍举槌成交价:RMB 92,000,000 第三届1993年:(1)蒋蓉-花货女王蒋蓉--花货女王蒋蓉(1919- 2008),别号林凤,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潜洛人。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别树一格,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花货”,形取自于天然,经过匠人的妙手,把天然的生物百态融于紫砂壶的创作中,取自自然又归于自然。蒋蓉在紫砂花货的制作上独领风骚,成就突出。特别是她根据实物临摹试塑制成的茨菇、栗子、西瓜子、白果、葵花子和花生等“紫砂九件果品”,外形栩栩如生,制作微妙,巧夺天工。手执她的作品,你仿佛看见了万象森罗,蓦然回首,她还在百花丛中,鬓边杏花红。蒋蓉 《牡丹壶》蒋蓉 《牡丹壶》 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6,325,000 (2)汪寅仙-花货大师汪寅仙-花货大师汪寅仙(1943年-2018年2月28日),女,生于江苏宜兴丁山丁南村。汪寅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宜兴紫砂制作技艺 " 代表性传承人。其制壶态度一丝不苟、谨慎严密,并长期对创作题材深入观察体会进行艺术的提炼。使作品展现包括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她以写实的手法刻画自然生态美于花货上,诠释田园中旺盛的生机和饱满盎然的精神。在运色上汪寅仙大师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尽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华质感,而不求颜色与实物相同。仅于局部做颜色处理,形成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也更能突显作品造型特色及优雅气韵。汪寅仙五代同堂提梁汪寅仙五代同堂提梁 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8,970,000 (3)徐秀棠-陶塑匠宗徐秀棠-陶塑匠宗徐秀棠,1937年12月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陶艺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获奖作品有《坐八怪》、《雪舟学画》等当代紫砂陶塑的开宗立业者。“先有别才而后翱翔,先有别眼而后排荡。”徐秀棠把前人余兴的玩偶玩具之作,发扬光大成一大品种门类,无疑是紫砂陶塑(尤其是人物)开门立户者。传统跟着时代走。他把人生哲理作为题材,把题材风格融进哲理思考,给人以“意想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既有浓郁的写实风格,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性格描摹,又有变形、写意、夸张的现代陶艺手法,具备了不同于其他陶瓷产区雕塑创作的个人风格,突破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固有观念和手法造型的程式化,以内在的张力、形式美感和多样性的精神向度,体现时代风貌,承载并薪传了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创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新境界。顾景舟制并题徐秀棠刻梅花诗文紫砂四方顾景舟制并题徐秀棠刻梅花诗文紫砂四方筒盆 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3,220,000 (4)吕尧臣-壶艺魔术师吕尧臣-壶艺魔术师吕尧臣,男,汉族,宜兴人,生于194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随紫砂名家吴云根学艺。四十余年的陶艺生涯,新品层出,风格韵秀而古朴。尤独创之“吕氏绞泥”出神入化,堪称一绝,海外有“壶艺魔术师”之称,作品与“黄金争价”,屡为“故宫博物院”、国务院、“紫光阁”等单位收藏。他善于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个人敏锐的感触另辟蹊径,拓展创作题材,并致力于泥料的研究与实验,发明砂壶绞泥装饰工艺。绞泥工艺,是指将多种色泥混在一起,捏搓、拍打成片制作砂壶。其困难在于容易因色泥烧成速度各不相同,导致砂壶产生裂痕,这考验作者对泥料、火候的认识与功力。绞泥装饰有着类似宋代钧窑窑变青瓷宛若生成、独一无二的特殊效果,色彩变化多端,纹路流畅自然。吕尧臣开创此种装饰技法的新河,为紫砂艺术更添光彩。吕尧臣、吕俊杰合作 《子非鱼茶具》吕尧臣、吕俊杰合作 《子非鱼茶具》 2011秋拍暨五周年庆典拍卖成交价:RMB 3,220,000 第四届1997年: (1)徐汉棠-徐氏双杰徐汉棠-徐氏双杰徐汉棠,1932年5月11日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紫砂界唯一获此殊荣者。代表作有:古兽窥今壶、四方冰裂壶、四方藏园、三代同堂壶等。他富有艺术天才,功底扎实,善复制传统产品,也精于创新,工艺造型独具匠心,以冰裂纹装饰见长,作品似冰如玉,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每有手迹,均称"汉棠盆",为上海盆栽界珍藏。在装饰手法上,不仅善于运用用铺砂、调砂,还善于巧妙运用礼花、边花、填花等多种手法。徐汉棠紫玉金砂壶徐汉棠紫玉金砂壶 “汉文化之春”香港拍卖会 成交价:RMB 3,300,000(2)谭泉海-陶刻大师谭泉海-陶刻大师谭泉海,男,1939年生于江苏宜兴和桥镇,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陶刻,长期从事陶刻装饰工作中,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无锡美术家协会会员。谭泉海擅长陶刻装饰,对金石篆刻、书法绘画、造型设计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其作品或俊秀细腻,或粗犷奔放,自成独特风格。他刀法精湛,无论是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还是涩刀、迟刀、轻刀等各种技法,凡他刀锋所及,必能准确体现理想的艺术效果。他追求 “诗、书、画、印”融合在一起的人文陶刻艺术,在壶上凝炼出如惊涛拍岸的万壑松风,让方寸紫砂,容纳了整个世界,有了一砂一世界之妙趣意境。何道洪制 谭泉海刻 大集思何道洪制 谭泉海刻 大集思 2017秋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5,380,820第五届2006年: (1)李昌鸿-文骨匠心李昌鸿-文骨匠心李昌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37年生,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顾景舟大师。58年来历任:紫砂厂技术辅导、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鸿成公司总经理、昌华公司董事长,熟知紫砂生产工艺全过程。 1984年,与沈蘧华合作“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成为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李昌鸿从艺以来,一直在探索、改进、创新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技艺,他的作品从传统入手,不断创新,既有新意,又以古朴雅致见长。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伙伴合作开创绞泥装饰的技法,就是一个突破性创新。李昌鸿认为,文人脉流的紫砂作品以线条简洁、造型端庄、文化内涵丰富为设计理念,看似简单,但韵味品位很高。李昌鸿竹简李昌鸿竹简 2019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920,000(2)周桂珍-圆器天王周桂珍-圆器天王周桂珍,女,1943年生于宜兴丁蜀镇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早期拜师王寅春和顾景舟先生,退休后定居北京。40余年的创造生涯,使她在紫砂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每件作品灵动间充满鲜明的个性特点:清雅温厚内蕴隐者风度,或整体气格高古,雅致清绝令人不禁沉醉其中。周桂珍刻经文紫砂壶周桂珍刻经文紫砂壶 2018年台北金秋艺术臻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4,104,000(3)顾绍培-大国名匠顾绍培-大国名匠顾绍培,字陶园顾,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 1958年,顾绍培进入宜兴紫砂厂,师从陈福渊,后得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长期指导。曾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金杯奖、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在紫砂作品创作中,充分地掌握和运用好线条,就能使作品表现得更有生命力。纵观顾绍培先生的紫砂陶艺作品,无论是陈设类的花瓶,还是“赏”、“用”皆宜的茶具、花盆,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尤其是他独创的造型、端庄的风貌、稳重飘逸的线条所构成的意韵,总在散发着优雅的文人气息,激发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众多的创作新品,以雅俗共赏的高格调品位,构成了顾绍培的个性化艺术风格,成为紫砂陶艺领域里新一代流派。当代 顾绍培 高风亮节壶当代 顾绍培 高风亮节壶 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1,437,500(4)鲍志强-輸墨壶韵鲍志强-輸墨壶韵鲍志强-輸墨壶韵鲍志强,字乐人,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市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副会长,宜兴市美协副主席,现任中国紫砂博物馆总工艺师,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艺师。 现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理事、中国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瓷艺术评审第五届、第六届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作品展评评审委员。鲍志强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着紫砂艺术。他善于设计制陶,尤擅陶刻装饰,对书法、绘画、篆刻、紫砂史等均有独到研究。从他的众多作品中,可以看出鲍志强的作品集紫砂陶造型设计和制作,陶刻装饰诗、书、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在紫砂艺林中更是别树一帜。三羊开泰、清水泥三羊开泰、清水泥 2020年迎春拍卖会 成交价:RMB 1,794,500 第六届2012年:曹亚麟-"五美"曹亚麟-"五美"曹亚麟,字希之,居淘美苑。早年毕业于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2012年10月被工信部授予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崭新的现代艺术理念,深刻的思想感情,注入他的每件作品,使泡茶的器皿成为了有思想、感情、灵魂、生命和审美享受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五美”之说,是他壶艺创作的独特理念。他认为,一件好的壶艺作品必须具备以下“五美”:思想感情美,艺术创意美,使用功能美,制作工艺美,泥料材质美。曹亚麟 溪趣套壶曹亚麟 溪趣套壶 2013-06-04八周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1,955,500 陶匠第七届2018年: (1)毛国强-陶刻天王毛国强-陶刻天王毛国强,男,艺名一粟,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终身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毛国强创作的陶刻作品都气韵生动,传神,将景色勾勒得如诗如画。这份书画陶刻的工艺结合紫砂创作艺术,让紫砂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气质如若浑然天成,让人深深陶醉在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何道洪制、范曾绘、毛国强刻 大韵壶何道洪制、范曾绘、毛国强刻 大韵壶 上海匡时2018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5,175,500(2)季益顺-紫砂魔法师季益顺-紫砂魔法师季益顺,196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紫砂行业协会壶艺专业委员主任,收藏监赏委员会主任。他继承传统,但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更善于创新,在把握紫砂本质语言的同时,把绘画、浮雕、金银丝镶嵌用于壶体装饰,自然地形成 “画在壶上、壶在画中”的立体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艺术神韵和张力。他把紫砂艺术融于生活之中,把高雅的艺术有机地与“日用”相结合,让“壶”的品茶功能在艺术氛围中完美地发挥,创立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情趣灵动、风格独特的“季益顺壶艺流派”。季益顺八宝壶季益顺八宝壶 2019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13,570,000(3)吴鸣-创意巨匠吴鸣-创意巨匠吴鸣,号怡陶,居怡陶园,一九五七年生于中国宜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设计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陶瓷专委会副主任、高级职称评委、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宜兴市政协常委、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紫砂学科带头人。师从李碧芳、弛志安、一粟、乐人等教师。他兼诗布告籍画,集安排、创造、刻塑于一体,最早全方向举行新颖紫砂创造研究。其创造混合保守、演绎新颖、闭心将来,自成作风,对于新颖紫砂创造有主动作用,被誉为“紫砂新颖陶艺开始”、“新派别”。吴鸣 一篮和气吴鸣 一篮和气 2019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2,070,000

红鹰侠

宜兴吾牛陶紫砂艺术研究院开展“爱国题材”紫砂雕刻创作活动

本网宜兴讯:东风艳阳春光好,桃红柳绿诸花香。日前,江苏宜兴吾牛陶紫砂艺术研究院的紫砂工艺师在丁蜀镇进行了“爱国题材”的紫砂雕刻创作活动,三十多位工艺师进行山水、人物、花鸟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艺术题材,他们创作百件作品,作品烧成后将在吾牛陶展厅进行公开展览,反映我党百年的不平凡奋斗历程的紫砂作品,以及感受祖国美好河山的紫砂壶、紫砂盘等。此次活动由宜兴吾牛陶紫砂艺术研究院主办。在创作现场,既有中青年工艺师现场在多种款式的紫砂工艺品进行挥毫拨墨,并在书画作品上进行刀刻,又有年青的工艺师传承紫砂文化。其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人感受祖国传统紫砂艺术的魅力。一位工艺师对记者说:因为紫砂艺术的平台,把书画、诗歌、刀刻艺术等融合在一起,让紫砂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生命力;有位青年工艺师画家乡的山水,他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家乡山河的热爱之情,并通过紫砂壶将艺术体现出美丽家乡在新时代发生的可喜变化……宜兴吾牛陶紫砂艺术研究院张德林院长对记者说: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紫砂工艺师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歌颂党恩,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艺术服务于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杨超 韩同瑞 黄飞)

其心之出

紫砂界目前最权威的15位国大师,玩壶人必须了解的知识

我们常说的“国大师”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种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这里所说的国大师主要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不包括(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次评选始于1979年,至今共举办了七届,紫砂界总共有15位名家获此特荣,其中有4位已经仙逝,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认为最具权威的评定之一。第一届1979年:紫砂界无人获此特荣第二届1988年:顾景舟-紫砂泰斗紫砂泰斗-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七老之一,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2015年北京东正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89,600,000第三届1993年:(1)蒋蓉-花货女王 (2)汪寅仙-花货大师(3)徐秀棠-陶塑匠宗(4)吕尧臣-壶艺魔术师花货女王-蒋蓉 (1919-2008 )原名林凤,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潜洛人。11岁随父亲蒋鸿泉学艺,1940年由伯父蒋鸿高带至上海制作仿古紫砂器,1955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创作荷花壶、牡丹壶等。为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赶制象真果品20套。蒋蓉一生创作无数,她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作品曾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等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等国家制作礼品。蒋蓉 牡丹 ,2017江苏六朝艺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6,325,000花货大师-汪寅仙 (1943-2018 )1956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师从吴云根学艺,后转师花货大师朱可心门下。在名师的指导下,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73年,汪寅仙因技艺出众,被安排到厂研究所,专门从事紫砂陶造型设计。这期间,她又受教于裴石民、王寅春、蒋蓉等名师,并得到顾景舟的指导,受益多师,使她在紫砂艺术上技艺精进,光货、筋瓤货均有相当造诣,尤擅花货创作。从艺60余年,造诣颇高,获奖无数。汪寅仙五代同堂提梁,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8,970,000陶塑匠宗-徐秀棠(1937-)1954年拜紫砂陶刻著名老艺人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1958年参加轻工部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结业后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坭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彩塑,1959年回紫砂工艺厂从事陶刻陶艺创作,主攻紫砂雕塑,1993年与日本陶艺家高桥弘先生合作组建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中获奖,并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及大不列颠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及国内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收藏。徐秀棠 坐八怪,2011南京经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1,456,000壶艺魔术师-吕尧臣(1941-)17岁就投身到紫砂工艺厂,随紫砂名家吴云根学艺,四十余年的陶艺生涯,新品层出,风格韵秀而古朴。尤独创之“吕氏绞泥”出神入化,堪称一绝,有“壶艺魔术师”之称,作品与“黄金争价”,屡为“故宫博物院”国务院、“紫光阁”等单位收藏。吕尧臣,逸者寿壶,2018北京巨力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2,300,000第四届1997年:(1)徐汉棠-徐氏双杰(2)谭泉海-陶刻大师徐氏双杰-徐汉棠(1932-)1948年初中毕业后即跟随父母学艺,1952年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为顾景舟第一弟子。1955年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1960年3月随同师父顾景舟一起进紫砂研究所专事设计和创新,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所长。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紫砂界第一位获此殊荣者。徐汉棠紫玉金砂壶,拍卖会:2014年汉文化之春香港拍卖会,成交价:RMB 3,300,000陶刻大师-谭泉海(1939-2017)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跟随任淦庭老艺人学习紫砂雕刻装饰。1975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训班深造,受到著名教授梅健鹰、杨永善、张守知、白雪石、陈若菊等的教导。金石篆刻、书法绘画、花鸟、山水、人物俱佳,作品构思新颖,风格清新洒脱。在长期从事陶刻装饰工作中,细细揣摩曼生三刀法,板桥郑书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陶刻用刀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作品多以俊秀细腻见长,亦不乏粗狂奔放传神的佳作。何道洪制 谭泉海刻 大集思,2017中金国际(香港)秋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5,803,820第五届2006年:(1)李昌鸿-文骨匠心(2)周桂珍-圆器天王(3)顾绍培-大国名匠(4)鲍志强-翰墨壶韵文骨匠心-李昌鸿(1937-)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顾景舟大师。1958年毕业后,受聘紫砂工艺厂技术辅导、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1993年任宜兴鸿成陶艺有公司董事长,2004年任宜兴昌华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屡有新品赴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紫砂精艺展,为弘扬紫砂陶文化载誉而归。1984年,与沈蘧华合作“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成为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李昌鸿制 亚明书铜砣四方壶 ,2011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920,000圆器天王-周桂珍(1943-)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在紫砂名人王寅春门下习艺,学习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和知识,1961年,得“紫砂泰斗”顾景舟的悉心指导,她的紫砂作品大气、豁达、洒脱中也蕴含着女性的秀丽与和美。40余年的创造生涯,使她在紫砂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馆院、香港茶具文物馆、台湾历史博物馆,都相继收藏她的紫砂作品,她所制作的“集玉壶”,1978年曾被选为邓小平首次访问日本的国家礼品,其制作的曼生提梁壶则被中南海紫光阁选作陈列工艺品。周桂珍 紫砂壶,2017香港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亚洲国际),成交价:RMB 3,654,440大国名匠-顾绍培(1945-)1958年进宜兴陶瓷中学学习,进厂后师承陈福渊老艺人,后又得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悉心提携,长期授教,在紫砂事业中耕耘了四十余载,深研诸名师技法,集各派之精华,融艺术个性于一体;至今已在紫砂天地里耕耘50余年。从艺中先后创制的各类紫砂艺术品,曾18次荣获省、国家展评奖。顾绍培 高风亮节壶,2011年北京匡时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1,437,500翰墨壶韵-鲍志强(1946-)1959年进厂从师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1962年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善设计制陶,尤擅陶刻装饰对书法、绘画、篆刻、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作品集紫砂陶造型设计和制作,陶刻装饰诗、书、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在紫砂艺林中别树一帜, 曾数十次获国内、国际金奖,作品被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并多次出版专著和举办个人展览。鲍志强 千祥和合,2017年江苏盛得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920,000第六届2012年:曹亚麟-“五美”陶匠“五美”陶匠-曹亚麟(1955-)字希之,师从国大师鲍志强。198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现在中国紫砂博物馆专业从事紫砂陶艺术的创作和研究。曹亚麟创作并发表了作品上百件,论文多篇,两次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获国际陶艺展一等奖,获省级和国家级重要专业奖二十多次,多次应邀出国办展,并出版个人专集,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香港茶具文物馆等文化机构收藏,特别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较高的层面对紫砂艺术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理念。曹亚麟 溪趣套壶,2013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1,955,000第七届2018年:(1)毛国强-陶刻天王(2)季益顺-紫砂魔法师(3)吴鸣-创意巨匠陶刻天王-毛国强(1945-)艺名一粟,1945年生于宜兴蜀山陶艺世家, 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任淦庭,1987年进河南书法研究院函授,指导老师陈天然,从艺50多年,对紫砂艺术和书画艺术研究颇深。作品洗炼隽永、厚积薄发,基本功扎实,陶刻作品雄浑、恢宏淋漓外露,线条运刀处理磅礴和灵动之气相结合。毛国强(毛国强刻)·曼生十八式,2016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3,450,000紫砂魔法师-季益顺(1960-)197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紫砂陶艺家、高级工艺师高丽君学艺。1983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习深造。作品形成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风格独特的壶艺流派。在紫砂艺术探索中,紫砂大师季益顺把绘画、浮雕与壶体有机结合,创作作品以新、特、精、巧和实用著称于世,题材寓于诗意,造型优美,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季益顺 养、康、益、寿茶具 (六件),2014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2,300,000创意巨匠-吴鸣(1957-)字怡陶,1957年生于江苏宜兴,师从李碧芳、张志安、毛国强、鲍志强等多位名家。他兼诗文书画,集设计、制作、刻塑于一体,最早全方位进行现代紫砂创作研究。其创作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关注未来,自成风格,对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影响,被誉为“紫砂现代陶艺先河”、“新流派”。吴鸣制秘戏图考(紫沙黑料)2013广东省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 768,400

风云岛

中国紫砂南有宜兴北有喀左,让茶香芬芳四溢,让艺术绽放光芒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直到现在,各族同胞依然保存着以茶代礼的风俗。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茶走向世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茶在中国发现和利用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种茶、制茶、鉴茶、品茶不仅有深奥的学问,也形成了具有中国各地特色的茶文化。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由于受地域的影响,中国人的喝茶的普及率总的来说南方比北方要普及,东部优于西部。中国著名的茶产地大多在中东部地区。饮什么茶用什么茶具是非常讲究的,有瓷的,有玻璃的,还有用紫砂的。说到紫砂,人们一定会知道紫砂之都江苏宜兴。但是随着资源枯竭和保护,宜兴紫砂正面临着选择的阵痛,而紫砂壶的价格更是一路飙升,一些使用工业原料以次充好的产品更是鱼目混珠。想拥有一把紫砂壶真的那么难吗?北方紫陶之都——喀左来辽西喀左县,听说这里的特产是紫陶产品,内心既惊喜又期待,一直想念着有一个紫砂壶摆在写字台上,这个小小的愿望不经意间就可以实现。喀左紫陶的优势一是优质的原料,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检测,喀左县的紫砂(紫色砂质页岩)系产于二叠纪细砾岩之间,为紫色或绛紫色粉砂质页岩及其风化物,平均含铁10%左右,且质地细腻坚硬,适于雕刻,易于着色,透气性、可塑性、稳定性是高档陶制品上佳的原料。除此之外,就是巨大的储量,可达十亿吨以上。谁拥有资源,谁就可以赢得未来,对于中国紫砂市场来说,喀左紫陶的未来不可估量。历史悠久的紫陶史喀左古称利州, 史称“金鼎之地”,又有着“史前圣地”和“世界龙乡”的美誉。喀左境内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的无头孕妇陶塑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向世人昭示了喀左悠久的制陶历史, 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千年。早在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喀左先民就开始了烧制陶器。在辽金时代,工艺精美的陶瓷制品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发展格局。由于工艺水平低,过去喀左的紫陶产品一直停留在低级阶段,守着绿色的原矿,过去一直是生产花盆和出售原料的状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县里的制陶工匠开始向制作紫砂壶等品茶器具上发展,为喀左紫陶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纳贤才,开创中国紫砂新纪元过去,一提到紫砂,中国只有一个宜兴,如今,再提到紫砂,北方还有一个喀左。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是喀左紫砂大发展的时期,尤其近些年,辽宁省把喀左紫砂作为全省六大轻工产品进行扶持,把喀左紫砂带上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没有人才,他们就去紫砂之都去聘请,他们以秉承传统文化,聚集南北技艺,挖掘紫陶精华,打造传世精品为发展理念,开创了中国紫砂的新格局。天佑陶艺是喀左紫砂的领军企业,从2013年开始他们专注喀左紫砂,投资4000多万元对矿料泥料研发,聘请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崔国良和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厂助理工艺师李占平到喀左安家落户,公司以生产经营工艺紫砂、日用紫砂和园林紫砂为主,精心加工,在保证绿色天然的基础上,严谨规矩、华丽装饰,让天青、栗色、暗肝、米黄、青灰等各色风采异呈,赏心悦目,秉承古韵清风,蕴含南北文化,自成一派,做工考究、典雅脱俗,现今已经深受茶道爱好者,古玩收藏家的侧目、喜爱。精雕细琢,件件出精品有幸在现场欣赏各位老师们制作紫砂壶的过程,既是一次了解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感受紫砂魅力的过程。一块块泥料在老师们的手中由泥条变成泥片,然后用拍身筒的方法一点点打成圆形的壶身。他们旁若无人的神态,专心致志的目光,忘我的状态,是紫砂佳品的根本保证。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印模。对圆形的茶壶其壶身用“拍身筒”的方法,对方形(包括四方、六方等)的茶壶其壶身用“镶身筒”的方法。两者都是先做好各个部件,再把各个部件粘在一起,再进行表面精加工,特别是接口部门的加工,完全是手工捏作才能完成。尤其是壶嘴,壶盖钮,壶把,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就是一件废品。做好的茶壶首先要阴干,去除掉壶胚内的水分,否则烧制时候容易烧炸裂,阴干大概要两三天左右。器坯阴干后装匣钵进窑烧制。紫砂器烧成后还需整口,有的还要抛光包铜、金银丝镶嵌等等,七十二道工序细节处理,1200度高温煅烧。精工细作,一丝不苟,专注细节。每个大师都有自己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工作室,学生们可以随时观摩到大师制作作品的全过程,大师随时指导学生们的作品,对存在的问题和毛病及时修改。这种面对面的指导交流对于学员们的技术水平提高效果非常好,展现了大师们的风采。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喝茶是一种文化,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生活享受。可以养心养性的紫砂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紫砂透气不透水,源于其接近瓷化的致密结构,还有那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的较大强度,故此,紫砂茶壶有“世间茶具之首”的美誉。紫砂壶是透气不透水,养壶在于外养与内养。外养就是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温度较高,壶壁上的气孔就会略微扩张,此时可用茶巾擦拭紫砂壶表面,使茶汤中析出的多种元素浸润于紫砂壶壁的气孔之中。日复一日,紫砂壶吸茶汤之精华,得主人之心性,就逐渐温润灵气了。在我的眼里,这里生产的紫砂壶一件件都是经过工匠们精心制作而成,他们已经不是一件品茶的器皿,而是可以收藏的艺术品,可以增友,可以传世。古往今来,最好的泡茶器皿属紫砂壶莫属,日复一日,紫砂壶吸茶汤之精华,得主人之心性,逐渐温润灵气,所谓“修于内而形于外”。紫砂壶的关键在于内养:一壶一茶,持之以恒。因为紫砂壶原料特殊,而且气孔结构独特,吸收茶汤同时释放紫砂中蕴含的稀有元素,所以只泡一种茶的紫砂壶泡出的茶汤隔夜不馊,不会熟汤而且能保持原汁原味。所以,作为老茶客,他们不仅仅有一把紫砂壶,而是喝什么茶有什么壶。长久使用,茶壶内壁积聚茶垢,即便沸水注入空壶,也会饱含茶味,茶香悠远。在紫砂老一辈人的眼里,紫砂工匠被誉为有文化的艺人,紫砂壶创作者把自己的智慧熔铸在作品中,给人们以真、善、美实物与文化的享受,而紫砂壶持有者在欣赏紫砂壶工艺水平的同时,也在品味着紫砂壶的文化。因为,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中华文化传统中,天人,无我和谐无界限,则可称之为韵。“京闻醇香飘万里,韵远流长紫砂器”,茶韵与紫砂器伉俪般地融在一起,“以壶适茶,以茶养壶”,这是紫砂壶的魅力所在,几千年休养生息着。茗茶紫瓯,诗词人间,清香飘远,喀左的紫砂带着灵气,悠悠然,飘向你的心境间,记下一首诗,一段词,书写着紫砂壶的文人气质。书自香我何须花 ,喀左紫砂香在万户千家!遇见亦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本图文为作者@官姥爷爱旅行原创,拍片码字不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和商用。

碣滑有实

美术研究|从美学角度论紫砂造物之道及发展趋势!

编者按:中国的陶瓷代表着一种东方文化,构成了东方的生活艺术和审美意识。紫砂作为中国陶瓷中的“红色瓷器”,是中华民族造物文化宝藏之一。它不单纯满足实用,亦可用“道”与“器”来分析其形制、法则、规律与器物的关系。本文从美学的视角探讨了紫砂器物的萌发、功能和审美价值,以提升紫砂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审美趣味,并从择材施技、因人而异、与时俱进等方面论证了紫砂造物之发展趋势。[关键词紫砂,美学;器物,道,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哲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发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其对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运行规律进行总结概括,衍生形成了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器物,由古至今,都是物质文化的传承与智慧的结晶,《易经·系辞》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体现了中国人对器物的看法,器物是人文的载体,说明古人制器承载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国的陶瓷是东方文化的一种代表,构成了东方的生活艺术和审美意识,并上升到了哲学的精神。紫砂作为中国陶瓷中的“红色瓷器”,是中华民族造物文化宝藏之一。它不单纯满足实用,亦可用“道”与“器”来分析其形制、法则、规律与器物的关系,即可用美的规律来造物,更具有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一、应运而生的紫砂器物陶器,是人们按照自己在社会共同生活中所培养和形成的理想、愿望等等而创造的智慧结晶。骆驼墩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江苏宜兴有七千多年的制陶史,出土大量的印纹陶罐、原始青瓷和玉器,体现古代太湖流域发达的手工业文化,属于良渚文化富集区;筱王古窑遗址出土的大量“韩瓶”为南宋岳飞抗金提供了酒器和水。壶,为陶瓷战备品。这些印纹陶、青瓷和“韩瓶”皆是时代的产物,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形制、材质、色彩、结构、装饰、工艺和用途,缘起与消逝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使用功能和宗教信仰的变迁。新石器陶器形制主要有釜、盆盘、鼎、鬻、罐、灶、盉、钵、釜支架和器盖,具有炊煮、饮食、储存、汲水等使用功能。三足陶鬻(图1)为三足肥乳,不仅增加受热面,也是对原始母性生殖的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的信仰,对繁衍后代的虔诚。它整体类似鸟,向往自由飞翔。可见,对于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来说,中国传统造物动力源于自然,寻找创意的源泉,应用于陶器器型之中,并且产生对器物的崇拜与癖好,即师法自然”。陶瓷器物吸收了中国的美学思想的内涵,承载了儒、释、道的文化思想,从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到文人的创作取向,甚至器物的实用价值,都可以一脉相连。《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宜兴丰富的陶土资源为紫砂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原料,原始良渚文化的陶器的形制和凝结的造物思想也为紫砂器物带来了影响。周高起《洞山界茶系》中写道:“相传古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踵卢全幽致。”2唐代宜兴茗茶因被进贡成为贡茶而有地名命名为“唐贡”;唐朝进士李嘉祐《宋陆土伦宰义兴》中写“阳羡南陵近,绿茗盖春山”;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与文人的风雅用器,也对紫砂的萌芽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以前煮茶,苏东坡煎茶歌中的一句名词“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其用壶据传为东坡提梁。明朝初年由煎砖茶改成散茶后,紫砂的历史记载就开始丰富起来,可见“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从明朝吴经墓出土的吴经提梁(见图2)器型和装饰来看,紫砂已经非常成熟,从制器传播到宫廷宦人使用以及普及的过程,可以看出,紫砂器不仅是实用器物,还同时作为礼器或者祭器,在当时具有超人的神秘力量,起到人生礼仪的部分功能。二、紫砂造物之和谐宜兴紫砂形制多样、装饰丰富,凝合了中国优秀文化思想和传统工艺美术之元素,符合中国造物之审美,至今都是中国陶瓷中的重要产区之一。宜兴紫砂不施釉色,光而不耀、隔夜不馊,其器型和特征也是中国审美观照的体现:方圆结合,方非绝对方,方中有圆,圆非绝对圆,圆中有方,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庄重大气又富于人情味。紫砂器形制以壶为主,包括香炉、酒具、鼎、缸、罐、锅、盆、盘、钵、瓶、雕塑和文房,具有饮茶、煮食、储存、植物、摆设玩赏等使用功能。《周易》爻辞提出“制器尚象”,对紫砂器物的象征寓意和器型起到了指导意义,壶往往被当成人体结构来表述,盖、口、颈、肩、腰、腹、足、把手、嘴流,亦有命名为仿生、仿物、仿人,如瓢提壶(见图3)、仿鼓壶和美人肩等。融合“物与“境”,以器喻“道”,“天人合一”,具有物我同道和气韵之美。美,是艺术创作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紫砂艺人追求的是种审美理想,壶身、嘴、把手讲究明暗虚实、粗细有致、张弛有度,体现拥抱自然的气息和意境紫砂器型大致可以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基本为对称均衡形体。光器又称素器,器型单纯朴素,如制壶大师顾景舟所制提璧壶、石瓢壶等,提倡平淡素净之美,若出水芙蓉。汉代《准南子》曰:“白玉不琢美珠不文”,提倡不事雕琢、极饰反素、简约之美的审美观。明朝的器型均以素器为主,而后产生了花器,到清早期是装饰的高峰期。花器,通过形状、纹样去规范和完善素器,具有广泛的艺术实践价值。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生活和自然美的感受,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既是艺术家的视知觉的流露,也是艺术表现和处理的需要。花器往往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集雕塑、刻字、剔镂、泥绘、珐琅、粉彩雕漆、错金银,物必饰图,以物比兴,托物言志,如花器泰斗蒋蓉所做莲花茶具(见图4)、南瓜壶等,具有器物华丽繁富之美。紫砂装饰受陶器回纹、水纹装饰影响,被抽象化和几何化,图案具有生动、开朗和谐、圆满的风格;在审美追求上常常汲取鼎的饕餮纹、玉的夔龙纹,制造精美,具有肃穆感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体现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反映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筋纹器汲取自然界花瓣和瓜果的形状和筋纹,分割均匀,器型严谨,线条流畅且要求清晰,如同中国的诗歌和音律,讲究平仄、轻重、虚实,常见的作品有合菱、菊瓣和水仙等,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节奏的重复美体现了韵律之美。紫砂器物不仅是实用艺术,装饰之美也并非停留在点缀与美化上,而是被赋予了更高的艺术价值。我们把这些装饰的语言当作纯粹的艺术品去欣赏,沉淀下来的是对生命、历史、宇宙哲理的领悟。三、紫砂造物之趋势紫砂器物的设计具有对原始陶艺和其他器物形态的汲取和传承,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审美意识和共同智慧的总结。《周礼考工记》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有智慧的人发明器物,而继承和发扬每一项手工业则是充满庄严和神圣的事业,每个行业的坚守都需要创新,紫砂造物在历经世事沧桑,沉沦起伏后,它的发展取向亦值得探讨。功用的美学思想永远是源远流长的最基础性能。《周书》论士,方之梓材,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任何器物在创造初期都是为实用即功利,也要重视文采即修饰,从解决生活所遇到的困难或者提供更大的功用,陆续发展到具有审美价值。紫砂造物之趋势,亦不可脱离功用。很多紫砂匠人所认为的紫砂器物造型美就是传承,师古鄙今,做了一辈子的传统器型,无异于东施效颦,画虎类犬;思维上稍有想法的往往又将不同紫砂器型、结构相互拼接置换,有狗尾续貂、张冠李戴之嫌。殊不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美与功用应择材施技、因人而异、与时俱进,掌握紫砂器物设计制作的规律,赋予器物生命色彩,表现出人性气韵之美。(一)择材施技宜兴紫砂器物的好坏评定大多数是从工、料、形来看。工,泛指工艺,运用创造性思维有计划地、科学地、完美地进行紫砂制作,因形制多样、做工精细、不施釉色位于四大名陶之首,成型难度较大,制作工序都往往要几十个工序和专业工具来完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图,促使紫砂成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工具(见图5),是制作紫砂器物成型的必备条件之一;根据器型大小不一,泥片厚度也是变化丰富的。因材施艺,选择成型的泥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颗粒、粗细泥料表现不同的质感、色泽和肌理,每种泥料的收缩比泥性、制作手感亦是不同,不同泥料按比例进行混合,不同的糅合程度产生的颜色不一样,可以调和色,亦可绞泥,同时还可以有粗泥细泥的对比,只有通过对材料的认知和长期制作实践,才能掌握单一紫砂泥亦可以千变万化的属性。宜兴紫砂器物的传统成型方式是拍身筒或泥片镶嵌成型,由此可以产生丰富多样的造型,这也是紫砂成型区别于其他陶瓷门类的最独特的成型方式。型的概念较为抽象,就是掌握紫砂成型的规律去表现出符合和谐与美观的器物,比例均衡协调能够产生实用和审美共鸣的好作品。从古至今,紫砂器物装饰丰富,很多的材料、元素融入紫砂器物装饰,如玉石、螺钿、大漆、木材、金属,运用于画面造型、结构和色彩处理,来凸显艺术表现语言和艺术实践价值。《国语郑语》中史伯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过去,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和是指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同是指性质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史伯认为只有不同的色香味的统一,才会产生美,如果是单一的色香味的简单重复,就不能产生美。中国古代造物思想和传统造物原则源于生活,自然万物给匠人们启发,促使他们创造发明各种器物,即“外师造化”,紫砂器物造型的发展趋势亦如史伯所说,不仅仅是紫砂单一材料可以制作紫砂还有时代属性和跨区域性的装饰材料和手法有待发现和体验,很多材料的综合运用可以提升紫砂器物的实用性和价值美,来提升和影响紫砂器物的美学价值。(二)因人而异紫砂器物的制作主体受时代环境、社会意识、民族特征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审美能力、审美体验、审美感受通过紫砂材料的综合运用和物象装饰表现来反映中国古代的造物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是一门手艺,他们靠师徒模式进行传承,“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每个门派有各自的风格特征,他们往往也会相互交融而产生新的风格。师徒传授中也有很多弊端,如师父传授时对非直系亲属不会倾囊相授,害怕徒弟的水平超过师父;也有很多徒弟以师为尊,说什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观见解,一辈子做着师父的几个器型;师父缺乏理论体系的传承和学术积累的支撑,徒弟缺失创造自觉和文化自信。紫砂产区的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很多培训是技能培训,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和设计思想的灌输,也有不少紫砂从业者只是为了考职称走走过场。大部分艺者满足于匠人身份,作品停留在传统或者仿制名家的阶段,当然,他们制作日用紫砂器皿的商品被认知性购买增加了紫砂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份额,并起到宣传紫砂文化的作用,但是对于紫砂创新和紫砂发展的促进是没有代表性的。只有少数具有超前意识和人生目标的艺匠引领该行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们是真正喜欢制作紫砂器物的,而非将此当作谋生赚钱的盈利手段,爱好这个行业,对紫砂艺术的造型美有勤奋执着的追求,制作紫砂即会萌发情感的愉悦,其审美的境界要高于认知的境界,懂得创新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代表时代特征的,耐得住寂寞,创造个性鲜明、气韵生动的具有艺术价值器物而适应前瞻性的收藏。个性风格的形成不光要有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更需要千万次的紫砂造物实践而产生技法功底、借鉴吸收、社会阅历和时间沉淀等来积累,一般要经历传承临摹、吸收消化和个性风格形成三个阶段。这个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不光是功底扎实、品德修养、学术造诣这么简单,每个人所经历的波折也是不样的,天资、悟性也不一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经历艰苦的实践和思维的不断洗礼才能实现具有个性风格的特征,也只有具有个性美的紫砂艺术作品才能在紫砂历史上留下印迹。(三)与时俱进紫砂艺术如一味墨守成规、转移摹写传统器型,将没有生命力或失去时俱进的审美价值,对传统再做无意义的延续,受众会产生审美疲劳,亦可能变成原始陶器而消逝,紫砂产业就难持续发展了。紫砂器物在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印迹,每个历史阶段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明朝壶气魄大、泥粗,是以独孔素器刻名为主;清早期的宫廷装饰风格颇多(见图6),较多的是紫砂壶装饰和文房清供和雅玩陈设,常有泥绘、包漆、加彩等多种装饰工艺融合,造型妍美,工序复杂,雍容华贵;清文人紫砂以陈曼生为代表,造型简洁,呈几何形,因上有铭文,所以壶身空白面比较大,集合刻字、印款金石味于一体;清后期至民国,以仿生器为主,如四方竹断、梅桩、松段松鼠葡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张守智、高庄、韩美林、王建中等教授参与到紫砂的设计中,他们设计的曲壶、提璧等都是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紫砂开始百花齐放,正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初生之元,又有规律地演化成万物,万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互浸润而合化。在文化高度上开拓创造是紫砂器物得以发展的动力。紫砂器物的创新不管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借鉴还是创新,其形态都应该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脉搏,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傅抱石说过:“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他感知中国传统审美的精神所在。试想傅抱石如果坚守临摹传统绘画,没有写生形成“抱石皴”等多种皴法的结合,临摹一辈子,而不会创造,哪怕临摹超过原作,究其根本只是一个画匠,而不是画家,他更不可能在美术史上拥有一席之位。包容开拓创造、鄙视因循守旧亦是中国精神文化传统。中国唐宋煮水器流传到了日本,变成铁壶成为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掐丝珐琅从古大食国传入中国成为景泰蓝,再传到日本演变成漆艺中的脱胎漆器工艺原理七宝烧,形成了具有各自风格的国粹。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衍生出更丰富的材料,它们的相互融合会产生新的工艺和新的风格。当下文化多元的国际交流越发频繁,受众的审美情趣也变化莫测,有的崇尚返璞归真的素器,有的喜好装饰工艺复杂的花器,有的喜欢抽象现代简洁元素的融合,还有喜欢仿生肌理的材质……我们应该有开拓的视野,去研究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的材料、元素和设计理念来发展紫砂。四、结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数千年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的文化融合。西方的宗教、艺术和科学传入中国后都很好地渗透、吸收,形成新的文化,社会经济无论如何变化发展,任何器物都脱离不了实用性和装饰美。和谐、均衡、协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师法自然等都是紫砂造物之道,即人改造自然又与之和谐相处之道,是中国的传统哲学精神的体现,可以规范民族物质产物和精神财富。紫砂艺人作为制作紫砂的主体,要满足消费者的生理、心理和个性上的需求,要协调好紫砂器物的造型、材料、装饰、肌理等要素,基于具有东方气质和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各地文明之精华及思潮之变,彰显个性风格,要有历史责任和使命感,引领和融入创作之中,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造物的创新实践,让紫砂器物更有艺术性和生命力,与时代并存,走向世界,迈向未来。注释1荆雷、宋玉立中外设计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82]上海古籍出版社饮食起居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3]汪莹。泉屋博古馆的茶釜收藏[J]。紫禁城,2015(10):150-1544]敏哲中国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8[5]袁运甫、邹文三十五年装饰风—一袁运甫先生与本刊记者访谈录[J]装饰,2008(1):78-81[6龙红古老心灵的发掘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与神话传说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68[7]祁志祥中国文学美学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96[8曾仕强、曾仕良论语的现代智慧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551作者/董亚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紫砂图:路朔良作品美术研究|画物画景本质都是在画气、画一、画道;道无情,人有情美术研究|解读敦煌乐舞——敦煌乐舞研究方法之讨论!

解之也悲

焱壶人物志|范倩雯的紫砂艺术

关注【焱壶紫砂】全面解析紫砂基础知识解密中国传统紫砂文化- 范倩雯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破格跳级晋升)紫砂名家范伟群之女“大生壶”第五代嫡传“大生壶”第五代嫡传,1991年生于江苏宜兴陶瓷世家,大生壶第五代传人,新生代陶手。自小受到父亲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伟群的熏陶和感染,对紫砂艺术甚是喜爱,大学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学习制壶技艺。擅长全手工传统技法,后钻研紫砂传统工艺和壶艺制作,手艺日渐精良,在业内颇得好评。传承也是最好的纪念范大生(1874-1942)范大生字绳武,号承甫,世居宜兴丁蜀西望村。善制“四方竹鼎”、“合菱”、“合桃”、“竹鼓”、“鱼化龙”等壶,作品生动传神,富有情趣,享有“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之美誉。曾受聘于宜兴利永陶业公司、吴德盛陶号、上海铁画轩等陶器公司制壶。值得一提的是,他精心创作的大型陶塑“雄鹰”曾在1935年英国伦敦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范伟群(“大生壶”四代嫡传)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高级工艺师江苏陶艺专会委副会长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首届江苏工匠称号首届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范家壶庄创办人、艺术总监宜兴市丁蜀镇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苏省物价局物特聘紫砂艺术品价格评定专家中国紫砂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范伟群创立范家壶庄)-范家紫砂 壶艺传承--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国强先生在观摩范倩雯制壶-(左起范倩雯、唐国强、范伟群)《鬼吹灯》《盗墓笔记》演播者周建龙收藏范倩雯作品(范倩雯与周建龙)鉴赏作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艺术哲学、民族特征等诸多元素繁衍而成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文化在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壶作品中范大生的双线竹鼓壶成为最经典的代表之一引得后辈们无限赞叹紫砂艺术当下我们品位的除了继承传统本身以外还有其文化物质载体六方竹鼎作者 | 范倩雯原矿紫泥 · ± 260cc作品以方为型,以竹入题传承一代大家范大生经典传世名作六方竹鼎壶之古风而有自我感悟之工巧兼得其父范伟群大师之点播形神、气韵、工巧、良造为一器之中,俊秀守朴双线竹鼓作者 | 范倩雯原矿紫泥 · ± 310cc竹鼓壶是竹子造型紫砂器里的一种也是范家先辈流传下来的经典紫砂器之一它体现了刚正和气节而经过新一代范家人改良过的竹鼓壶在体现其气节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新的内涵范倩雯可谓是得到了范家壶艺的真传业内人士吴勇先生对范倩雯的竹鼓壶评语“像她父亲做的”短短六个字概括了范倩雯在制壶方面的造诣也对她所获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竹鼓壶既包含了范家先辈的思想也融合了新一代范家人的感悟花样年华作者 | 范倩雯原矿本山段 · ± 270cc阅尽世界,生命本就是一场花开的过程揭开渴望幻化成惊艳的现实,方知何为精粹用一场发生在春天的浪漫想象——“花样年华”原矿本山段泥制作婉约到极点的式样透露着珠圆玉润肌理效果再没有其他赘述反衬托出沉静空白处似有画,删繁就简,韵外有致越是简单朴素,越需要内在世界的丰盛关心的不再是外在形式,而是艺者的精神世界葵作者 | 范倩雯大红袍 · ± 270cc典型的筋纹器壶式形制端庄,口、盖、钮与壶体纹理配合精确一弯秀嘴在菊瓣中生展,贴切润韵长端把流若水,下置飞垂,秀姿优雅身、盖、钮三者之权衡比例恰当筋纹贯气,如出一辙乍一看,这把壶就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葵花并没有刻意去“描绘”而是运用几何中的线条原理这就使整把壶跳出了呆板有了葵花盛开的动感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凤鸣作者 | 范倩雯原矿紫泥 · ± 240cc此壶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凤凰取“鸾凤和鸣”之意此壶壶式新颖,三弯流为凤首造型壶把则为凤尾,其设计华丽而繁复壶钮为鸾鸟首壶整体首尾合为凤飞造型,展现一飞冲天气势壶盖鸾鸟与凤鸟合二为一壶身刻“祥云图腾”尽显华美、端庄之气质范家紫砂壶艺传承(范倩雯)她的物语获之挃挃,积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从感性的女性角度分析理解、切入主题,对自然的、生命的、人性的乃至社会哲学相关的主题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本能关爱......或现象、或观念、或坚定的意志游移,都是在表达女性特有的直觉与情绪。而她,将紫砂作为单纯的艺术媒介从传统的概念中剥离出来,这是每一个新青年紫砂守艺人想实现的艺术现代性。现如今看来,紫砂手工艺应该是抒情而不是简单的制作,假如作品给人一种艺术性的感受,就应该选择一种最适合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手段。找寻一种属于自己的紫砂物语,最终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作品传递,这样产生的作品才能让观者从视觉到心灵都得到震撼与感动。欢迎爱壶人士关注焱壶紫砂!

至贵

俞煜峰:紫砂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文| 吴秀之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所呈现和表达的是作者的思维和情怀,是人文精神和文化人格的完美结合。对于紫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日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俞煜峰谈了他的独特见解。俞煜峰说,紫砂虽只有几百年历史,但是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关系,如中国传统的五行。他说,做紫砂壶的紫砂泥雅称“富贵土”“五色土”,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很多相联之处。古人云:天若无土,就不能覆盖大地;地若无土,就不能承受地上万物,五谷粮食也无处生长;人若无土,就不能自然繁衍而五常不立。因此天地人不可无土。木若无土,有失栽培之力;火若无土,不能照四方;金若无土,难施锋锐之气;水若无土,就不能水借地势流溢四方。土若无水无木,不能长养万物;无火无金,不能繁衍生息。这就是五行不可或缺的道理,而五行也由此构建而成。紫砂壶的泥料中,有水、有土、有金砂;在烧制砂壶的过程中,要用木头、要用火。同时,它与五行中人体对应也有很多关系:凡有血气者,莫不凛阴阳以立性,蕴五行而著形。其在体也,木骨,金筋,土肌,木血,火气,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也。世界物质可分五类:木、火、土、金、水,五物又与五色相对应,青、赤、黄、白、黑,反映到人的身心上又分别与忧愁、惊恐、喜庆、哭泣、疾病相对应。五行中木、火、金、水各主一季,比如:春季是草木生长期,所以木气最旺,即王,木所生的火次旺,即相,而金处于囚禁的状态,因为次旺的火克制着它,被最旺的木克制的土和因生木而被消耗的水就处于死地。以此类推,五行所对应的颜色和人的身心所处的状态也与此相同。西周末年的思想家伯阳父认为:阴阳调和,万物生长。阴阳失调,天下大乱。老子也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而紫砂壶这样的器皿,既“负阴”又“抱阳”。因此,一把紫砂壶,恰好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于是许多人认为,把五行五色捧在手上、揣在怀里,那就是捧着万物的根本,揣着一个大千世界。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制成的砂壶,是具有灵性的。在烧制的过程中,紫砂泥会随着炉温的升高,不停地改变颜色。正如清代吴梅鼎所言:“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改变颜色。俞煜峰还介绍了紫砂壶与道家、儒家、释家等关系,他说: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中庸 。北宋的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对于紫砂艺人,尤其是对于制作“光货”的紫砂艺人来说,“不偏”、“不易”、“无过无不及”,正是他们一以贯之的追求。紫砂制作在色彩上以“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这讲究的正是中庸。至于紫砂与道家,他认为,道家崇尚自然、取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处于最高层次。道家追求“幽野之趣”、“闲远之思”,推崇“无执、无为、冲虚自然的清净之境”。到了魏晋时期,这一思想化成了归隐山林、浪迹天涯、洒脱不羁、超绝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模式。紫砂壶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对于制作“花货”的紫砂艺人来说,崇尚自然、取法自然,彰显田园雅趣、精神自由。而佛家特别讲究缘分,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因缘而生的,因缘之外一切皆空 我国有案可稽的第一把紫砂壶——“树瘿壶”,就是在佛门圣地金沙寺里诞生的,而供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制砂壶的名艺人)的师傅金沙僧,也是庙里的一个和尚。佛家认为:“佛身是常,佛性是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反正内求,去迷理惑”,便可以“顿悟成佛”。芸芸众生、凡夫俗子们怎样才能获得“顿悟”呢?许多高僧认为,“吃茶”是路径之一。赵朴初先生就说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说,与其白白地守着千百部经书不得其解,还不如喝茶去呢。人们在紫砂壶上镌刻得最多的壶铭恰恰是“吃茶去”。“吃茶去”,看起来是句大白话,其实是禅语,个中含天机,蕴藏着想通事理、获得顿悟的门道。俞煜峰说,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 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 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原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得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 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 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俞煜峰认为,紫砂艺术品近年来之所以受到很多藏家们的的关注,想来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点,一是意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地位的长足提高,二是中国幅远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博大精深。三是由于艺术市场迅速崛起,导致紫砂艺术品整体价格不断攀升。由其原因,才使紫砂艺术形成一个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艺术市场,这样下去是完全不行的。所以“艺术家要靠艺术作品说话”是当今社会艺术发展和艺术市场健康发展一个重要话题。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好坏,主要看他的作品有没有其风格,有没有其个性语言,有没有文化内涵,有没有精神含量等。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个性化的外在标志,体现的是艺术家创作思想的内在灵魂。当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具有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时,其艺术创作的状态也就进入了一个相当成熟和基本完善的境界。其艺术品就有了强大的、恒久的生命力。事实证明,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紫砂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家不能没有个性。现今艺术界很多人以大师,专家自居,这有二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一些机构确实为了某一行业发展,欲选拔一批中坚干将,但是大师不一定就他的作品能够达到真正的艺术巅峰;二是一些人刻意去追求大师的头衔,觉得有了头衔,作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就高了。因此,为了那些所谓的价值,好的艺术品成了产品。而艺术家的职业变成了销售产品的商人。紫砂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既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技术与思想的结合,更是实用与功能的统一,审美与情感的互融。 紫砂艺术不仅要继承传统,而且要标新立异;师古不泥古,求新不离古;要在尊重自然,崇尚德道中,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融诗情、画意、品赏与一身,让人在沁心润脾,怡目娱神中,感受到紫砂艺术的魅力,精神的境界,情感的表达,同时展现出新时代人们审美的变化,未来的向往。所以说,紫砂艺术,要看作品说话。俞煜峰,文化部艺术中心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传统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国际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精品展并屡获嘉奖, 并被多家文物馆、博物馆所收藏。

系博

紫砂大写意——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参会人员全体合影传统文化当代化进程中,紫砂大写意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陆一飞紫砂大写意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宜兴隆重举行。9月15日,在中国紫砂艺术的故乡江苏宜兴有一场不能错过的高规格艺术盛事——紫砂大写意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陆一飞紫砂大写意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中国美院首任院长肖峰教授为这次盛会题写了《舍唐弃宋直追汉》,写出了紫砂大写意崇尚朴茂,自然,天趣的审美主张。现场参会人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鲁迅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南京博物馆原院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倡导者陆一飞,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考古专家刘斌,国际潮牌INXX董事长何生杰,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助理、上海办事处副主任崔璨,美国奥尔布莱特石桥集团高级顾问牟兰,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中科建设安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思敏,上海魔魔森科技网络CEO傅昱森,每日商报副主编、酱爆创始人吴薇,酱爆团队、INXX设计师团队,丁蜀龙窑烧造大师傅吴永兵,94岁紫砂老艺人史荣妹等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行业领袖,手工匠人、设计达人、科技先锋、时尚潮人、商界人士、资深媒体人等相聚宜兴共襄盛事。 陆一飞与各界合影南京博物馆原院长徐湖平陆一飞书法作品陆一飞书法作品2018年4月——9月,“执一壶——陆一飞紫砂大写意作品展”在杭州图书馆三楼7000平方米阅览区持续展览140天。据统计,现场观展逾5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收获来自专业人士的赞誉。新华社、新浪图片、浙江新闻、浙江在线、杭州发布、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杭州网、城报、青年时报等权威媒体或客户端,纷纷报道。国内不少艺术平台、匠人平台、时尚平台也在纷纷传播。新华社以《喝文化茶、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无缝接轨》为题进行报道,浏览量超过100万人次。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当代艺术展。陆一飞授予徐湖平特别贡献奖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盛赞“执一壶——陆一飞紫砂大写意作品展”是一场把书法艺术、紫砂工艺跟当代的文化和群众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的创意展览。并高度评价“紫砂大写意”展是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也是紫砂大写意开创者陆一飞灵性和悟性的高度统一,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创意典范,也是艺术审美提升公共空间的出色范例。徐湖平在南京博物院四十多年,见证了紫砂艺术蓬勃发展的四十年,对紫砂艺术有着深邃的见解。他任院长时,和顾景舟等紫砂前辈大师都有非常好的交谊。他说,陆一飞的紫砂大写意,是独创性的,在紫砂艺术史上是“开宗立派”。他将大写意书法融入紫砂,又进行了一系列当代应用。陆一飞开启的“紫砂大写意旋风”正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并影响着整个紫砂艺术业态。艺术贵在传承优秀传统,又勇于创新,这一点,紫砂大写意做到了。陆一飞与紫砂艺人姚小秋合影同时,他指出,紫砂艺术传承创新之路并非坦途,而且紫砂艺术在当代正处于大师远去,青黄不接的态势中,如何冲破旧范式,重新树立审美是当代艺术家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曾评价“执一壶——陆一飞紫砂大写意作品展”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公共空间的审美提升,让更多的人走进“城市客厅”了解中国文化,这是“走进来”的“一带一路”。紫砂大写意,是中国当代艺术家陆一飞开创,以大写意书法为主体,多位艺术家参与完成,借助手刻、传拓、题跋等手段,实现书法艺术与紫砂艺术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全新艺术流派。浪漫主义的大写意书法与紫砂结合,衍生了紫砂大写意。“紫砂大写意”的提出,大写意书法成为紫砂器创作的主体。紫砂大写意与常规在紫砂上刻字有显著不同。首先,它书写的内容大都口语化,语感亲切自然,语义简洁又充满禅意;其次,它的字体自由奔放,灵动古朴;再次,它的风格潇洒,情趣十足,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出我手写我心的浪漫主义色彩。陆一飞作品在时尚潮流品牌展示近日,由书法家陆一飞担任艺术总顾问,再由潮流品牌INXX设计师将中国书法、中国紫砂大写意作品等元素糅合统一呈现的INXX全新MASTER系列的继承与突破服装设计作品,亮相纽约时装周引起轰动。这也是紫砂大写意作品作为设计元素,第一次走向世界潮流中心表达中国文化,传递“传统文化被传承+潮流文化在包容”文化理念。从前,多数年轻人对传统紫砂艺术品,采取漠视的态度,认为这些作品审美过于传统,不够“洋气”,不够与时俱进。以朴为美的“紫砂大写意”横空出世,它崇尚自然天趣,将鲜活的时代语汇和古典笔墨语言相融相生,体现到紫砂作品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时尚年轻人士的关注。传统艺术如何走出深闺走向生活,是当代书法艺术家们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紫砂大写意即是旨在通过书法与紫砂的结合,让紫砂时尚起来、让书法有用起来的一种有益探索,被誉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象征紫砂艺术历史的明代古龙窑为这次跨界的盛会重新点燃窑火,"古为今用、与古为新"的薪火又一次熊熊燃起……陆一飞紫砂壶作品展紫砂大写意 ,写的是未来,是文化,是想象,是传承,是革新,是梦想。没有人能忽视“紫砂大写意”带给整个行业的影响,正如前人陈曼生、梅调鼎为紫砂壶注入的神奇血液。这次跨界盛会上,陆一飞当选为紫砂大写意研究会会长。徐湖平、何生杰、姚小秋、翟天鹏四位荣获《紫砂大写意特别贡献奖》。会上还共同发表了《中国紫砂大写意宜兴宣言》。

天无私覆

紫砂艺术与茶文化

陶艺,顾名思义便是一种陶瓷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其与中国著名的茶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神农本草经》中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最初的功效是药用。唐代茶圣陆羽于唐肃宗时,历时十余年,将茶与艺术结为一体,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与茶器密不可分,茶文化的发展必将带动茶器行业的发展,促使许多形形色色的茶器的产生,而茶器行业的繁荣发展也加强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古人对从茶的种植到采摘烘焙,以及饮茶时的方法流程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爱茶之人,都会有一套好的茶具,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对一个爱茶人来说,不仅要会选择好茶,还要会选配好茶具。茶与茶器相辅相成。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古人对从茶的种植到采摘烘焙,以及饮茶时的方法流程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我们如今的饮茶文化就由此发展而来。茶器的发展:根据资料记载,我国自宋代开始出现紫砂陶茶器,发展至明代时已经开始盛行,成为当时权贵饮茶时的常用器具。紫砂并不属于瓷器,其成分介于陶和瓷之间,其中富含石英、铁矿以及非常多的矿物质,外表粉质、均匀细腻、没有釉彩。这种材质使得紫砂陶蕴含了极其自然的文化气息,其材质以及纹路使紫砂陶被大众所喜爱,并且广泛的在当今社会中使用。那为什么紫砂壶适合泡茶呢?其实是因为紫砂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壶体在冲泡的过程中吸收茶的香气;久而久之,水入其中,即使没有茶叶,亦能散发茶的香味。这也是为什么用紫砂壶沏茶特别清香的原因[3]。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有言:“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用紫砂壶冲泡茶叶,不仅能把茶叶的香发挥出来,且能让茶汤的香味更纯正、更持久,再加上紫砂壶具有的透气性,即使放置时间长亦不会产生异味。紫砂的人文气息紫砂的人文气息: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不仅构成《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也孕育了无锡宜兴——这一紫砂圣地。宜兴的陶土矿藏储量丰富,山林柴草密布,是宜兴陶瓷发展的本源。曾有人说过,最宜兴的生活,莫过于手捧紫砂壶,品尝阳羡茶。几乎每一个生活在宜兴丁蜀镇的人都或多或少都与紫砂结缘。其主因是丁蜀镇有个黄龙山,这座山就是唯一出产紫砂泥的地方。这里产出的五彩紫砂泥,经过紫砂艺人的巧手制作,一把把风韵迷人的紫砂制品便形成了。

菀柳

紫砂名家名师录:中国紫砂十二精英

每个行业都有那么一些精英人才,"中国紫砂十二精英",你了解几位?2004年被中国紫砂博物馆评为中国紫砂十二精英,新生代领军人物的有:桑黎兵、吕俊杰、张振中(正中)、吴鸣、陈国良、曹亚麟、范建军、江建翔、高建芳、季益顺、储集泉、沈建强。 桑黎兵,2010年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960年生于宜兴,“中国紫砂十二精英”之一,现为江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茶文化研究会兼职教授,河北省紫砂陶艺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苏陶艺专业委员会会员。桑黎兵《傲骨》吕俊杰,1966年出生于宜兴陶艺世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6第三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大师吕尧臣次子,承泰斗吕尧臣衣钵,是中国紫砂界新生代领军人物。任江苏省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雕塑陶瓷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南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大学特聘艺术家,作品风格率性脱俗,既有学院派的含蓄雅致,又有西方印象画派的恣意流畅,被誉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紫砂艺术大师。张振中(正中),1964年生于宜兴,2009年研高,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第二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第五届)、中国紫砂十二精英之一、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紫砂优秀青年陶艺家”称号,2004年被评为“中国紫砂十二精英”。作品以其感性创造在理性紫砂世界中独树一帜,并被誉为学院派传统融合的典范,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大展中获奖。 吴鸣,男,字怡陶,1957年生于中国宜兴,2005年研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0第二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7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最早全方位进行现代紫砂创作研究,其创作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关注未来,自成风格,对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影响,被誉为“紫砂现代陶艺先河”、“新流派”。陈国良,号鹤轩,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陶艺专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54年生,1972年进紫砂工艺厂,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学艺,之后从事花盆、花瓶的制作设计。1982年始制茶壶。1985年在江苏陶瓷公司职校学习。1986年担任艺徒培训辅导和技术总监等职。1988年在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培训陶瓷造型。1993年进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任职至今。对于紫砂艺术一贯坚持严谨的作风,其作品不论光货、花货,都以追求难、奇、新、巧而形成个人风格。题材富有诗意,造型优美,讲究实用和收藏兼顾。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陈国良《渔乐壶》曹亚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现在中国紫砂博物馆专业从事紫砂陶艺术的创作和研究。现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陶艺专业学会委员、中国紫砂艺术研究会委员、江苏省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他多年来创作了许多紫砂陶艺作品,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许多作品和论文在海内外多家杂志和刊物上发表,多件作品被海内外文化机构及博物馆收藏。范建军,字一明、奕明,1962年8月生于江苏宜兴,2009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第五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年首届)。198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国大师鲍志强教师学习紫砂雕刻技巧进无锡轻工业学院设计系进修,后学习陶瓷造型设计及装饰,1988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职大学装潢美术系,回厂后随母亲曹婉芬学习制壶技艺及从事紫砂陶造型设计,近年来所设计制作的作品颇受壶艺爱好者的喜爱,并屡次获各类奖项,198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中国陶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鲍志强教师学习紫砂雕刻技巧,所刻作品刀法娴熟,格调清新。江建翔,男,1957年生于江苏宜兴,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首届),当代绝对的实力派陶艺家,师承许承权、汪寅仙大师学艺,长期从事紫砂壶艺创作,所制作品风格俊秀、细腻、简洁、形神兼备,柔中有刚,美中藏刀,妙趣横生,孕化出一种神秘的韵律,使人浮想联翩,具有巨大的魅力,被誉为“紫砂四小龙”之一(另有陈国良、季益顺、施小马)。高建芳,女,1956年生,江苏宜兴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擅长紫砂象形壶艺的研究和创作,为一代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的高徒,被业内外人士称为“象形壶艺第一传人”。作品将紫砂陶艺的审美四大要素,即:形、神、气、态贯通一气,把自然界的各种花卉、瓜果、蔬菜等物体形态经过模拟、提炼、升华,创作设计成各种完美动人、栩栩如生的器形,艺术性地再现花货壶艺的形象逼真的姿态。作品分为六大系列八十多余种作品,即:荷花系列、西瓜系列、荸荠系列、南瓜系列、四季花卉与蔬菜瓜果小品系列、线条筋纹系列。季益顺,2005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7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著名陶艺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高丽君学艺,他于20世纪90年代就被海内外收藏家赞誉为“壶界四小龙”之一,是紫砂艺术承前启后的扛鼎人物。他继承传统,但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更善于创新,在把握紫砂本质语言的同时,把绘画、浮雕、金银丝镶嵌用于壶体装饰,自然地形成“画在壶上、壶在画中”的立体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艺术神韵和张力。他把紫砂艺术融于生活之中,把高雅的艺术有机地与“日用”相结合,让壶的品茶功能在艺术氛围中完美地发挥,创立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情趣灵动、风格独特的“季益顺壶艺流派”。季益顺《楚汉风韵》储集泉,男,1954年出生于宜兴,2007年研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6第三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师承高丽君、范洪泉二位花货名师,期间曾得花货大师朱可心青睐指点,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融诗、画,融于一体,面目一新的紫砂花货绘雕装饰新风格。这种个性鲜明的创新举措,得到业界认同,并为藏界所注目。沈建强,1957年生于宜兴,2012年研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父亲沈孝虎、母亲范云芳、伯父沈孝陆终身从事紫砂事业,曾以“小陶”壶而誉满东南亚。11岁时,因厌家庭作坊的吵闹,抢过二哥的制壶工具,踏进了紫砂陶的门槛。1981年为紫砂厂乡坯加工户。1987年开始临摹清代、民代和现代名师的作品,从中得益“自然和做作的区别”,并曾以笔名“沈玉芝”壶款而面世。1990年起凭借童子功和长期制壶的根基,试探着创作紫砂壶艺术。1991年开始对紫砂筋瓤壶潜心研究。1992年台湾客商李木田点评98分,从此行内和国内外广为誉传“藏筋瓤,找建强”。1992年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受聘于砂龙陶艺有限公司,并得誉师张一成(紫砂艺术评论家)的点拨。2000年创办“紫玉堂”。200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誉题“筋瓤世家”。作品精工细作,内外乎应、等分明衡、口盖严丝合缝、上下影衬、经、纬深浅自如,工艺上大胆革新,弥补历史产品工艺上的空白,创历史产品的记录,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多次获大奖。沈建强《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