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黄璐琦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唐旭东任副院长(图/简历)天下大乱

黄璐琦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唐旭东任副院长(图/简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2月14日电 (任佳晖)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消息,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干部大会,局党组任命黄璐琦同志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唐旭东同志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黄璐琦同志简历黄璐琦,男,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1985年7月—1989年7月 江西中医药学院获学士学位1989年7月—1992年7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7月—1995年7月 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7月—1997年11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室副主任1997年11月—2000年7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7月—2002年11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代所长2002年11月—2012年12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2008年10月—2015年8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2012年12月10日— 中药资源中心主任2015年8月—2018年12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2018年12月 —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唐旭东同志简历唐旭东,男,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生导师,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副院长。1979年9月—1982年7月 扬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系中医专业学习1982年11月—1987年2月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医院内科医生1987年2月—1987年8月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内科医生1987年8月—1990年7月 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内科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9月—1993年7月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内科消化专业博士研究生1993年8月—1997年6月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医生1997年6月—2000年6月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消化内科主任2000年6月—2005年10月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2005年10月—2006年3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06年3月—2016年5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2016年5月—2016年12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2016年12月—2018年12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期间,2017年3月—2017年4月中央党校第86期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18年12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副院长

老处女

委员提议:筹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地点设在这所城市!

据济南报业全媒体等报道,在目前召开的两会中,针对我国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全国政协委员王桂英提交了《加快筹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建议》。关于筹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说法。去年年底,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可行性论证会就曾在京召开。当时的报道称,2019年11月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可行性论证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石鹏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处长周景玉,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江西、南京中医药大学老校长高思华、严世芸、肖鲁伟、王华、刘红宁、段金廒,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中国中医药报社原书记濮传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冼绍祥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主持。与会专家在听取大学建设可行性报告后,一致认为,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会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具体落实,契合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定位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强调中医思维,对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且非常及时,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同时,与会专家从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黄璐琦指出,与会专家的意见给予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工作组一定认真研究专家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建设报告,制定时间表,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而本次两会期间,王桂英再提筹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并称考虑到济南是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等因素,建议将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在该市。来源:济南报业全媒体、中国中医科学院http://www.catcm.ac.cn/zykxy/dtyw/201911/aac865df1b13470fae71cd834e85feeb.shtmlhttp://ijinan.jinannews.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910&id=518332&fx=1#

明星梦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筹建!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近日,好消息传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也将筹建了!可能很多人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比较陌生,实际上,它前身叫中国中医研究院,始建于1955年,到今天已经有65个年头了,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其他相关信息请参考下图,图片转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官网简介:官方简介据悉,2020年12月1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正式召开,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部门主要领导莅临并致辞。会上,再次提出了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跟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一样,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也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组建,目标办学是:研究型大学!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办学可以追溯到1973年,据悉,该院是中国中医领域内的首个研究生院。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场致辞现场,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宣布学部的成立!力争打造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神圣殿堂!

四海之内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成立,中医专业成风口,这所中医大学全国最牛

12月29日,我国顶级中医智库——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学部委员由46名院士和47名中医大师共93人组成,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家得主屠呦呦先生以及在今年对战“疫”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仝小林院士。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瑰宝,5000年来,一直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但到了近代,由于西医的传入,中医却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当做“伪科学”“假医学”。随便到网上输入“中医”,就有一大批对中医诋毁的帖子。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传统的中医再次发挥“救死扶伤”的作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中医防疫也因此被世卫组织写进了全球防疫方案中。如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的成立,在众多院士和大师的带领下,古老的中医将焕发新生,而中医类专业也将成为国家大力支持、青年学子青睐的风口专业。那么,如果想要攻读中医药相关专业,哪所大学值得报考呢?霸姐推荐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中医药院校,也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利用已有学科和综合优势,勇担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独特优势:第一,拥有全国最多的中医A+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被评为A+,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另外,学校的中医学、中药学成功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第二,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上海中医药大学拥有陈凯先、胡之壁等3名两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5名,国家百千万人才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最重要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已经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达成战略协议,联合开展“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专项”,开设九年联合培养、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届时将由屠呦呦先生等顶级中医药大师亲自授课。第三,未来就业机会更多。上海中医药大学拥有8所附属医院、23所研究所,而且全国中医医院等级复评审第一、二名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复评审第一名医院均为学校的附属医院。学校已经形成医教研联合育人的长效保障机制,同时还和中医科学院等研究院达成长期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多种渠道。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需要有像屠呦呦、钟南山这样优秀的大师来引领,更需要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让中医学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学习中医,不仅是追求热门,谋求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紧跟时代,让传统医学焕发新生,为中医正名!

观于大海

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仁心仁术 逆行的美丽身影被国人铭记

央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有这样一支抗疫队伍:他们只有35人,却是最早驰援武汉的国家中医医疗队;他们勇战“红区”、奋力坚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66天治愈百余名重症、危重症患者,为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作出重要贡献。这支曾为武汉负重前行的力量,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他们逆行的美丽身影,被患者牢记,被国人铭记。2020-9-22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大年初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逆行出征,队员是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西苑医院的医护人员。包括呼吸、急诊、ICU等科室的25人组成先期队伍,携带近80箱防疫物资,直奔疫情的“风暴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从队伍组建到出发,不到10小时。国家中医医疗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队员郭敬:秉承自己职业的操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样一个战场,不畏艰险、守土尽责,每个人的精神都得到了洗礼。两天后,国家中医医疗队正式接管金银潭医院南楼一病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首次整建制接管一个独立的病区,成功地开辟了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场。戴着手套切脉,戴着护目镜看舌象,疫情挡不住中医人“望闻问切”。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有一个83岁的老妇人,她体质弱、病情重,基础疾病也多,吃不下睡不着,医疗队的队员每天给她用中医的方法,查舌苔、看面相,问病情,辨证处方,经过医疗队的精心治疗,这位老妇人病情好转出院了,中医药的确切疗效,让家属从质疑到折服,给医疗队写来了动人的感谢信。到3月30日,金银潭医院南区收治的158例重症危重症患者中,有140例已经痊愈出院,其中纯中医药治疗88例。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优化出了化湿败毒颗粒,成为我国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他们用仁心仁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贡献中医力量,成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暗表

筹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这是由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和北京中医学院组成的一所中医科学院。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中医药综合性研究机构。这家机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现设有17个科研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实,在2019年就已经提出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65周年,按照“扩大中医九年制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的要求,再一次提出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重点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要医学和教学、科研和教学相结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小班制(人数少)、长学制(九年制)!打算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来创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5周年,近日学部成立大会上,再一次提出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建设!考生家长觉得这些知识有用,要记得收藏和分享~

事业不同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从中医角度看,新冠肺炎是“寒湿疫”

4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防控工作进展和成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介绍了自己两个多月以来在武汉一线开展的主要工作。“我是大年三十(1月24日)到达武汉。到达武汉的时候,感觉到特别湿冷,下着小雨。我们吃完了晚饭之后,在院子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就是体验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天晚上,因为感觉到很湿冷,就打开了窗户,把所有的空调都关上,体验这个病到底是处于怎么样的发病环境。”仝小林介绍说,结合很多病人的舌像和病历,对这个病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所以当天体验在这种环境下中医应该怎么样去治疗。因为在一种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来临的时候,往往不能第一时间马上研发出特效的西药,也不会很快就研发出疫苗。但是从中医的角度却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定义。所以当时感觉到,在当时非常湿冷的环境下,这个病是“寒湿疫”。仝小林说,专家们在金银潭看了几十个病人以后,第二天到武汉第一医院发热门诊,看到病人特别多,那个医院一天能达到一千多门诊量,所以感觉到问题出在社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组长,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全国的诊疗方案。所以自己去的这两个多月,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和其他专家一块儿,共同制定和修订,从三版到七版的诊疗方案,包括制定恢复期的诊疗方案。第二件事,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我们跟武昌区政府、湖北省中医院和后方的刘保延团队一块儿,创建了一个“武昌模式”,短期内给病人大面积发药,用通治方来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三件事,推动一些大的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这些医院后来在病例总结的时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降低死亡风险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严雨程 北京报道编辑 官莉(红星新闻V6.8全新上线,欢迎下载)

煤气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屠老师得了诺奖之后,影响是巨大的。从大的方面说,增强了国人的自信,特别是在科技方面的自信。青蒿素发现完全是原创成果,把一种古老的方法转化成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以能得诺奖。这提高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信:靠自己出色的本土工作,一样可以得诺奖。这振奋了大家的信心,特别是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研究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首先是一种启示。中医药有几千年的经验,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就是因为他与时俱进,不断吸纳历史先进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历久弥新,学术长青。所以说“青蒿是把草,但是青蒿素就是宝”。可以讲,原创的经验加上现代的科技,就可以产生原创的成果。只要照着这个思路去做,就能够解决问题,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就能够对人类有贡献。我们通过青蒿素的启迪更坚定了这个思路,正在培育一批成果。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教授,用针刺治疗老年压力性尿失禁,他们做了一份非常严格的临床评价,证明针灸是有效的,且没有明显副作用,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JAMA(影响因子44),这是我国中医药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论文,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国家把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纳入了指南,列入了医保。这就是一个中医传统的疗法,用现代方法来评价,拿出了可靠的疗效证据,就被医学界广泛接受了。所以这又说明了,青蒿素启迪的这条路具有广阔前景。第二点是启迪,科研选题一定要面向需求。面向重大临床需求、国家的需求、世界的需求。同时还要踏下心来甘坐冷板凳,一步一个脚印,刻苦进行深入研究,不功利不浮躁,坚持下来一定能够出成果。第三点,还要强调团队精神。屠老师的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而把青蒿素做大、造福人类是全国很多科学家在举国体制下协同攻关所取得的。正如屠老师讲,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努力的结果。这种团队精神不可或缺,即使到了新世纪,依然要提倡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要创新机制,把举国体制的优势发挥的更好。屠老师总说:“荣誉都是过去,现在得干活了,还是谈青蒿素的研究吧,我不太愿意搞这些场合上的事情”。但是我说,荣誉可以过去,但“青蒿素精神”却不过时。第一个,“青蒿素精神”就是明确科研选题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临床重大疾病需求、世界重大需求为导向。尤其是医学研究一定要真正落在地上,要解决疾病防治问题。第二个,一定要强调把原创的中医药经验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才可能取得原创成果。大胆地去继承,大胆地去发扬,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大有作为。这种思路,这条路径非常宽阔。第三,要克服浮躁的风气。“青蒿素精神”给我们的启迪,就是要甘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做科研。十年磨一剑,同时强调团队精神,团队协作,联合攻关,取得突破,这都是“青蒿素精神”。

彩云飞

黄璐琦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系江西婺源人

黄璐琦院士中国江西网讯 见习记者薛柏武 记者周再奔报道:12月31日,中国江西网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干部大会,局党组任命黄璐琦同志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大江大数据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表明,黄璐琦,1968年3月生,江西婺源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就读江西中医药大学(时称江西中医学院)。黄璐琦简历:男,汉族,1968年3月生,江西婺源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年7月—1989年7月,江西中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9年7月—1992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2年7月—1995年7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5年7月—1997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室副主任; 1997年11月—2000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 2000年7月—2002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代所长; 2002年11月—2012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 2008年10月—2015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期间,2012年12月10日,任中药资源中心主任); 2015年8月—2018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2018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若不释然

独家探访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03:23独家探访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简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两年有余。两年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忙些什么,科研是否取得了新突破?新华社记者独家探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记者:梁相斌、周宁、孟菁编辑:蔡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