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站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TOP10研究报告:沪深及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总资产超23万亿元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自2003年开展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TOP10研究以来,已连续进行了十七年,其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TOP10研究的相关成果已成为投资者评判上市公司综合实力、发掘证券市场投资机会的重要标准。 2018年,在资本市场“监管趋严、改革促稳”的主旋律下,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紧,成交规模再创新高。房地产上市公司聚焦热点区域主流需求,调结构、优产品、强营销,持续“增收又增利”格局,但在盈利能力、财富创造力和财务稳健性等方面分化继续加深。2019年以来,调控政策转向“以稳为主,一城一策”,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预期,同时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资金压力有所缓解,高盈利、高潜力、政策红利加持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越发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房地产行业价值投资进入新阶段。 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均值增长超两成,发展逻辑逐步分化:2018年,沪深及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总资产均值分别为979.79亿元、1867.82亿元,同比增长23.41%、25.95%。存货、货币资金、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增长是拉动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断层明显,不同阵营企业之间发展逻辑出现分化。 房地产上市公司持续增收又增利格局,强者恒强更为显著:201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销售业绩稳步提升,带动营业收入、净利润规模平稳增长:沪深及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营业收入均值分别为230.07亿元、353.99亿元,同比增长21.42%和30.05%;净利润均值分别达到29.19亿元、57.52亿元,同比增长27.89%、32.53%。同时,房地产上市公司继续强化三费管控,保持高盈利水平;受国家政策和行业调控影响,运营效率略有降低。 房地产上市公司有效负债水平下降,多举措保障现金流:201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有效负债率显著下降,沪深及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有效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50.32%、56.70%,较上年分别下降2.14和3.48个百分点。201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加强资金管理,通过强化合同销售及回款,拓展多元融资渠道等方式,有效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2018年,沪深、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均值分别为18.90亿元和53.19亿元。 房地产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提高,经济增加值(EVA)小幅提升:201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水平持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增强,沪深及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每股收益均值分别为0.62元和0.81元,较2017年分别上涨0.13元、0.20元;EVA均值分别为9.31亿元和7.00亿元,同比增长8.13%和16.86%,财富创造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全面增强股东回报意识,不断提高股息率,增强投资者投资动力。 行业整体估值中枢下移,价值管理改善企业市值表现:2018年,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投资者对资本市场风险预期增加并传导至房地产板块,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市值呈现下跌态势。2018年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市值均值为167.26亿元,同比下降25.25%;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市值均值为268.14亿元,同比下降11.08%。部分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分拆上市等方式,释放价值创造能力,促进市值增长。 房地产板块防御性价值凸显,优质房企值得关注:2018年,受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中美贸易战影响,资本市场总体走入下行波段,房地产板块表现均强于大盘,A股及港股房地产板块抗跌性较为突出。伴随资本市场的震荡波动以及监管层监管持续规范,资本市场对房地产行业投资价值的评估和投资标的选择,将更为强调估值和业绩匹配度,价值投资正在回归。投资者将更加关注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和长期价值,龙头、裂变式发展、城市红利型和产城运营型的企业更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招聘机遇何在?北京2020年3月17日 /美通社/ -- 2020年的春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此次疫情对经济的预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标准普尔“初步预估”新型肺炎可能令中国GDP减少1.2个百分点,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等服务行业将受到巨大的影响。疫情的影响更使很多企业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企业组织管理和人才管理的急迫性。短期疫情与长期人才供需格局的演变,共同影响着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那么,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的机遇何在,招聘技术又能如何推动企业业务发展呢?2020年3月26日,由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主办的“后疫情时代,企业招聘破局之道 -- 2020中国企业招聘指数发布会”将在线盛大召开。大会旨在通过北森6000家中大型企业客户的实践与数据洞察,指引未来招聘变革方向,并与名企高管、学术领袖、行业大咖和数千名资深HR探讨后疫情时代下的企业招聘破局之道。届时,双方不仅将共同发布《2019-2020年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脉脉、瑞幸咖啡、前海人寿等企业的HR高管都将莅临直播,带来精彩观点和思想碰撞。今年的《2019-2020年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中使用的分析数据来自两个部分。其一,基于北森一体化招聘运营平台上2019年的完整数据,跨越11大行业、上千家企业,依托企业发布的110万+职位需求,700万+面试信息、8000万+条应聘信息、5亿+条HR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建模分析。其二,针对今年年初开始的疫情,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发起“2020年中国人才招聘趋势调研”,面向广大企业HR和个人应聘者收集,基本覆盖全行业和全国各地区,有效回收近万条有效数据,同时针对重点企业和个人展开深度访谈。报告将从招聘指数、资源运营、过程运营、AI赋能和未来人才五个部分展开分析,解读中国企业在招聘场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经验和智慧,以期为企业未来人才获取战略的布局提供有效的决策指导和科学的数据支撑。同时,针对今年开年疫情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报告也给出相应短期趋势的解读,确保企业招聘业务顺利开展,在后疫情时期来临前做好准备,确保人力资源和招聘策略更好地帮助企业战略调整和落地。本次线上峰会得到了脉脉、央视频等平台的倾力支持,同时第一资源、HRFlag、环球人力资源智库、HRoot、智享会、HR Coffee、艾瑞咨询、爱分析、盛世三人行、36氪、51CTO、中国网教育、钛媒体、赛迪网、Donews、TechWeb、首席组织官、牛透社、雷锋网等媒体也将一起进行互动报道。3月26日,与智慧头脑共谈,把握招聘趋势,抓住后疫情时代的企业招聘机遇,2020寒冬突围。
3月26日,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发布《2019-2020 年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对招聘市场的短期趋势和长期战略布局进行了深入探讨。报告称,疫情对人才招聘的短期负面影响确实较为显著,企业和应聘者都需要理性、谨慎应对。从中长期视角来看,招聘业务的发展轨迹基本会延续2019年的趋势特征,疫情很可能只是暂时延缓或掩盖了一些趋势的表象。企业HR仍需高度关注针对过往招聘业务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洞察,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招聘中长期战略布局的指导。各地区供需指数的发展趋势显示,川渝经济圈整体招聘愈加活跃。华中继续保持与华东持平;而华北供指数由2018年的40.91上升到2019年的97.71,其借助北京疏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向紧密集约型多组团格局转变,依然对人才有持续有力的吸引力。此外,新一线城市杭州供需指数上升到146.90,超过广州成为第四。同时,2019年不同规模企业招聘供需指数相较于过往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其中,2000人以上的中大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持续上升,5000-9999人的中大型规模企业需求相对平稳。超大企业( 10000+)需求指数高达657.25,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其经济中流砥柱的地位更加显著。而中小规模企业受到的挑战仍在加剧,招聘需求也愈发理性。基于对应用AI的数百家企业的招聘运营效果数据分析及实践,报告发现:2019年AI在招聘场景中的应用有两个方向:一是 以 AI 工具为支撑,包括 AI 面试、机器人等,与招聘系统进行场景结合;二是在优化体验、提升效能等方面提供工具支持。基于 AI 筛选智能化判断,减少 HR 简历筛选工作量;基于 AI 人岗匹配与推荐,精准激活人才,帮助企业拓展自运营资源,提升招聘效能;基于 AI 简历差异化判断,为企业人才识别提供参考方向等,都是应用相对清晰、建议企业逐步去尝试和落地的场景。报告还指出,校园招聘是企业未来人才竞争战略的决战起跑线,人才吸引在行业间已形成稳定格局,互联网/房地产行业持续领跑。受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校园招聘需求端有所所见,供应端的压力持续增加,企业应重视因地制略。为此,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提出“精智招聘”的理念。所谓精智,首先要精准,全面提升人才质量,招到对的人;其次是智能,通过 AI、视频面试等各种智能化的工具降本增效;同时要保障和提升全流程、多角色尤其是候选人的体验,借助 BI 等数据分析工具有效助力业务优化提升。(雷锋网)
【TechWeb】近日,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发布了《2019-2020年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包括招聘指数、资源运营、过程运营、AI赋能、未来人才和北森洞察六个部分,对未来人才需求和获取的战略布局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为后疫情时代时代企业在人才领域如何破局开出药方—精智招聘。据了解,今年是北森连续第四年发布中国企业招聘(BRI)指数,它基于北森一体化招聘运营平台2019年完整数据,跨越11大行业、上千家企业,依托企业发布的110万+职位需求,700万+面试信息、8000万+条应聘信息、5亿+条HR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建模分析,对不同地域、行业、类型企业的招聘状况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描述。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表示,从2019年整体的供需指数中可以看出,企业人才需求比较稳定,人才的流动更加理性谨慎,都市圈的建设正加剧着人才的争夺,企业规模效应也更加凸显,尤其是小微企业,需要更加谨慎地布局人才招聘。同时,她指出,受内外环境影响,各行业间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差异化趋势。企业人才招聘策略与能力更加成熟,整体招聘管理步入精准精细、科技助力、量身定制的运营深水区,因疫情带来的短期人才招聘冲击需理性应对,而中长期的轨迹基本不会改变。报告称,疫情对人才招聘的短期负面影响确实较为显著,企业和应聘者都需要理性、谨慎应对。从中长期视角来看,招聘业务的发展轨迹基本会延续2019年的趋势特征,疫情很可能只是暂时延缓或掩盖了一些趋势的表象。企业HR仍需高度关注针对过往招聘业务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洞察,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招聘中长期战略布局的指导。各地区供需指数的发展趋势显示,川渝经济圈整体招聘愈加活跃。华中继续保持与华东持平;而华北供指数由2018年的40.91上升到2019年的97.71,其借助北京疏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向紧密集约型多组团格局转变,依然对人才有持续有力的吸引力。此外,新一线城市杭州供需指数上升到146.90,超过广州成为第四。同时,2019年不同规模企业招聘供需指数相较于过往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其中,2000人以上的中大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持续上升,5000-9999人的中大型规模企业需求相对平稳。超大企业( 10000+)需求指数高达657.25,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其经济中流砥柱的地位更加显著。而中小规模企业受到的挑战仍在加剧,招聘需求也愈发理性。随着疫情下办公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迭代,各行业的人才招聘全流程开始在线上推进,这将极大地推动招聘方式的变革,企业将逐步基于资源自运营降低招聘成本,基于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式提高招聘效率,基于人才评估等专业化工具提升人才质量,进而全面释放招聘效能,进入招聘运营新时代。另外,报告指出,校园招聘是企业未来人才竞争战略的决战起跑线,人才吸引在行业间已形成稳定格局,互联网/房地产行业持续领跑。受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校园招聘需求端有所所见,供应端的压力持续增加,企业应重视因地制略。
中国指数研究院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300城市土地出让收入总额为41773亿元,同比增加2%。受各地调控政策持续深化影响,当年各城市土地市场底价成交频现,住宅类用地出让金占比降至81%。从各级城市来看,2018年,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及出让金下滑,其中,深圳、北京出让金降幅较为明显,同比下滑45%和40%,仅上海入围同比涨幅前十;二线城市中,19个城市土地成交金额同比走高,中西部城市为主力。各城市中,去年,杭州土地出让收入为2442.9亿元,同比增加11%,占据各城市出让金榜单首位,上海收金近1830亿元位列第二。去年,北海市土地出让收入同比涨幅最高,达396%。从供应来看,数据显示,2018年,300个城市土地供应增加两成,二三线城市供应走高,带动成交量上扬。
《北森2018-2019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于5月23日正式发布,今年是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第三次发布招聘大数据报告!报告基于北森一体化招聘运营平台上2018年的完整数据,跨越11大行业、数千企业,依托企业发布的90万+职位需求,600万+面试信息、9000万+条应聘者信息、5亿+HR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建模分析,结合实际业务走访洞察,编写完成。报告分为四个部分:人才供需指数篇、资源运营指数篇、效率运营指数篇、AI效能指数篇。这次报告中,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现在就带大家一睹为快吧!1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招聘回归理性北森一体化人才管理云平台数据(以下简称“北森数据”)显示:对于整体的人才市场来说,2017年供需指数峰值为138,最低值为22,而2018年供需指数峰值为169,最低值为23。▲ 数据来自《北森2018-2019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数据证明,2018年全年人才需求总量更大,但供需关系变化在不同月份更加剧烈。同时我们可以发现,2018年人才的需求指数在8月份后明显下降,供应指数变化却不大,从而导致供需指数在8月份后明显上升。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应对经济变化,企业在用人上更加谨慎。而11月份之后,供应指数开始趋稳,供需指数亦出现调整。说明随着经济形势的缓和,企业在人才获取上也开始优化调整。整个2018年的供需指数,展示了企业跟随经济环境变化,积极应对人才策略的行为,而人才获取朝更加理性、优质的方向变化。2018上半年,我国经济结构已经开始优化调整。但是由于业务承接自2017年,招聘在2018上半年亦表现出旺盛的局面,需求指数甚至较2017年高出30%。直到2018年8月,很多企业还在准备进行“抢人大战”。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国家的策略更加朝向要质量、要效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方向发展。由此带来了暂时性的投资增速下滑、挤压泡沫等效应,加上外部环境的动荡,企业业务出现调整与理性回归,这使得一些企业也感受到了压力和困难。根据北森招聘热度数据统计,有30%的企业对人才策略做了积极应对和快速调整,而70%的企业依然保持招聘工作的平稳。随着对规模扩张趋向理性,企业可从盘活有效资源、优化招聘配置能力、提升招聘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等方面对招聘策略进行调整。至此,招聘从人才的惨烈争夺,回归到了理性与创新优化的格局。2不同城市人才供需指数差异大,人才运营需因地制宜▲ 数据来自《北森2018-2019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2017年供需指数趋势显示,新兴区域正在加速对人才的吸引,而2018年这种趋势依然在持续。川渝地区的供需指数跃升至全国首位94.18,由此可看出人才的流入更加明显。华中地区供需指数虽然由2017年的91.4跌至73.34,但从全国整体指数来看,依然是吸引人才的领先区域。而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华南地区的供需指数则由2017年的54.7上升至78.37,在供应量并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了华南地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而在华北地区,供需指数由2017年的53.9明显下降至2018年的40,在需求量基本保持的情况下,人才外流相对严重。3在线渠道有效性持续降低,企业更关注招聘渠道效率进入2018年下半年,随着各方面的业务调整,企业在资源精细化运营方面,特别是自运营渠道的诉求显著增强。▲ 数据来自《北森2018-2019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资源运营的核心诉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线渠道有效性持续降低,企业更关注招聘渠道投资的效益。企业希望选择效果更好、更加精准的渠道进行投放,需要有数据来对渠道的有效性占比进行评估。 企业加强自运营渠道的建设,减少对外部渠道的依赖,提高整体的招聘效能。 高端人才的获取上,提高猎头的分层管理,建立战略招聘体系支撑业务,优化招聘资源,合理调整支出成本。▲ 数据来自《北森2018-2019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在各渠道价值比较中,高价值渠道的排序分别为内部推荐、猎头、招聘门户、人才库以及在线渠道。与2017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内部推荐价值显著增加,简历转化率从16.3%提升到了28.5%。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自运营渠道的效益差异性较大。如互联网行业内部推荐效益明显,运营良好的标杆企业可达到30-50%。快消行业招聘门户效益最大,平均占比达12%,而标杆企业占比则高达40%。经过近两年的自运营渠道效益统计,各个行业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渠道价值分布,能够根据行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制定自运营策略。高价值渠道运营策略建议如下: 内部推荐作为效益最高的自运营渠道,常见运营策略包括明确目标、定义规范、项目制集中运营、业务赋能、激励透明、形成文化、全员参与等。 有较强品牌、雇主品牌的企业,通过打造专业招聘门户,运营效果可达到接近20%。招聘门户运营策略包括雇主品牌和EVP 的传播,优秀的候选人投递体验,提高职位的社交化传播能力等。 人才库作为企业人才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运营策略通常包括定义人才分类、人才储备、人才激活、人才数据运营等。除了以上几点,关于中国人才市场的整体供需状况、各渠道运营方式的热度和价值转化率、招聘效率以及AI的效能分析,报告都进行了全面、多维度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自己的行业、地区、规模、关键职位等制定从整体到渠道资源、效率提升、AI赋能等方面的招聘运营策略。
2020年3月26日,由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企业招聘指数发布会正式落幕。北森认为,从2017到2019精细化、智能化运营始终是人才招聘的持续主题。随着数年的建设,招聘运营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模式,企业也已进入了科技助力、量身定制的招聘运营深水区,精智运营将是企业招聘走向高质量、深层次的有效途径。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女士在现场则通过为大家解读《中国企业招聘年度观察暨2020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她表示,从2019年整体的供需指数中可以看出,企业人才需求比较稳定,人才的流动更加理性谨慎,都市圈的建设正加剧着人才的争夺,企业规模效应也更加凸显,尤其是小微企业,需要更加谨慎地布局人才招聘。同时,受内外环境影响,各行业间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差异化趋势。此外,企业人才招聘策略与能力更加成熟,整体招聘管理步入精准精细、科技助力、量身定制的运营深水区,因疫情带来的短期人才招聘冲击需理性应对,而中长期的轨迹基本不会改变。在企业招聘资源运营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形成了招聘门户、推荐、内部活水、存量人才激活的全套运营体系,更多企业形成了更加成熟、体系化、符合行业特性与企业职位特点的人才激活策略。同时,人才激活在自动化、AI智能化、场景化方面的探知也明显增加。此外,企业也越来越愿意在雇主品牌创新、社交传播、人脉裂变等方面投资和创新,企业开始尝试将资源运营与人才质量更多地连接在一起。AI创新的话题热度在2019年虽然持续高涨,但已经逐步走出了前期基于想象、缺少落地的初级阶段。北森的AI场景化落地正在驱动招聘进化,AI简历辨识可以助力有效识别人才,可通过人才库精准激活助力渠道价值的提升。同时,AI应用还贯穿了从人才识别、自动化筛选、智能测评、智能面试、人才盘活到全流程AI机器人咨询陪伴服务的招聘全流程,让自动化人才识别受到关注。校园招聘不仅是千千万万毕业生的人生路口,也是每家企业未来人才竞争战略的决战起跑线。企业在进行校园招聘时,需因时、因地、因企制“略”的进行布局,只有通过数据化的科学分析和洞察支撑,找到真正核心的设计关键点,企业才能有的放矢地优化环节设计和资源配置,顺势应时,长远布局,致胜校园人才争夺战。在本次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李育辉教授也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招聘中的在线面试:增益还是损失?》的精彩分享。她认为,在线面试和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仅可以带来对个体的评估,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所有竞争者随时随地去更新测评状态,而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线面试也必将成为企业招聘的常态手段。此外,脉脉联合创始人、招聘业务负责人王倩女士,前海人寿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毕晓南先生与周丹院长、李育辉教授共同就《后疫情时代,招聘如何推动企业业务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脉脉联合创始人、招聘业务负责人王倩女士认为,在当前疫情情况下,企业在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储备上要有耐心,同时要在社交平台上更好地做雇主品牌建设。前海前海人寿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毕晓南先生则认为,在目前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下,企业必须要做出比以往更快的反应速度,谁能够根据环境的情况改变自己的业务节奏,谁就能够赢得这个市场的先机。
精智运营是企业招聘走向高质量、深层次的有效途径北京2020年3月27日 /美通社/ -- 由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主办的“后疫情时代,企业招聘破局之道 -- 2020中国企业招聘指数发布会”圆满落幕。千名资深HR与名企高管、学术领袖、行业大咖齐聚云端盛会,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下的企业招聘破局之道。虽然2020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2019本已企稳的人才招聘局面形成了冲击,但北森认为,从2017到2019精细化、智能化运营始终是人才招聘的持续主题。随着数年的建设,招聘运营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模式,企业也已进入了科技助力、量身定制的招聘运营深水区,精智运营将是企业招聘走向高质量、深层次的有效途径。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女士在现场则通过为大家解读《中国企业招聘年度观察暨2020中国企业招聘指数(BRI)报告》,让大家了解到在疫情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下,企业如何顺利开展招聘业务,并在后疫情时代来临前做好准备,确保人力资源和招聘策略更好地帮助企业战略调整和落地。她表示,从2019年整体的供需指数中可以看出,企业人才需求比较稳定,人才的流动更加理性谨慎,都市圈的建设正加剧着人才的争夺,企业规模效应也更加凸显,尤其是小微企业,需要更加谨慎地布局人才招聘。同时,受内外环境影响,各行业间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差异化趋势。此外,企业人才招聘策略与能力更加成熟,整体招聘管理步入精准精细、科技助力、量身定制的运营深水区,因疫情带来的短期人才招聘冲击需理性应对,而中长期的轨迹基本不会改变。在企业招聘资源运营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形成了招聘门户、推荐、内部活水、存量人才激活的全套运营体系,更多企业形成了更加成熟、体系化、符合行业特性与企业职位特点的人才激活策略。同时,人才激活在自动化、AI智能化、场景化方面的探知也明显增加。此外,企业也越来越愿意在雇主品牌创新、社交传播、人脉裂变等方面投资和创新,企业开始尝试将资源运营与人才质量更多地连接在一起。AI创新的话题热度在2019年虽然持续高涨,但已经逐步走出了前期基于想象、缺少落地的初级阶段。北森的AI场景化落地正在驱动招聘进化,AI简历辨识可以助力有效识别人才,可通过人才库精准激活助力渠道价值的提升。同时,AI应用还贯穿了从人才识别、自动化筛选、智能测评、智能面试、人才盘活到全流程AI机器人咨询陪伴服务的招聘全流程,让自动化人才识别受到关注。校园招聘不仅是千千万万毕业生的人生路口,也是每家企业未来人才竞争战略的决战起跑线。企业在进行校园招聘时,需因时、因地、因企制“略”的进行布局,只有通过数据化的科学分析和洞察支撑,找到真正核心的设计关键点,企业才能有的放矢地优化环节设计和资源配置,顺势应时,长远布局,致胜校园人才争夺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使许多企业都开始重新考虑招聘布局,尤其是视频面试、无接触面试等招聘技术受到广泛欢迎。在本次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李育辉教授也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招聘中的在线面试:增益还是损失?》的精彩分享。她认为,在线面试和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仅可以带来对个体的评估,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所有竞争者随时随地去更新测评状态,而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线面试也必将成为企业招聘的常态手段。此外,脉脉联合创始人、招聘业务负责人王倩女士,前海人寿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毕晓南先生,瑞幸咖啡人力资源总监冉浩先生也与周丹院长、李育辉教授共同就《后疫情时代,招聘如何推动企业业务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脉脉联合创始人、招聘业务负责人王倩女士认为,在当前疫情情况下,企业在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储备上要有耐心,同时要在社交平台上更好地做雇主品牌建设。前海前海人寿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毕晓南先生则认为,在疫情与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下,企业必须要做出比以往更快的反应速度,谁能够根据环境的情况改变自己的业务节奏,谁就能够赢得这个市场的先机。而瑞幸咖啡人力资源总监冉浩先生认为,因疫情衍生出来的灵活就业、灵活用工将会成为未来我国对于人才战略的一个趋势,尤其是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趋势。2020年对于大家来说即是艰难的一年,也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疫情挡不住中国的发展,也阻挡不了优秀企业的崛起,每一次危机的背后都是一次洗牌和优化的过程。中国战胜疫情已经明朗,经济面临复苏,更面临新经济的转型,人才竞争力始终都是企业成功的核心。精细化、智能化运营不但可以在无接触招聘下快速建立流程,保证工作正常进行,优秀的企业还可以变危机为机遇,驱动招聘体系线上化转型,取得效能、体验、质量的全面提升。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0年1-8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显示,2020年1-8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21162亿元,拿地规模同比增长7.2%。1、1-8月拿地同比显著上升,8月拿地规模持续下降2020年1-8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21162亿元,拿地规模同比增长7.2%。TOP100门槛值升至54亿元,环比增长10.2%,TOP100企业招拍挂权益拿地总额占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为55.2%。1-8月多数房企拿地不输去年。50家代表房企1-8月月均拿地均值为1906.4亿元,显著高于2019年月度均值。其中,33家房企2020年1-8月月均拿地金额超过2019年月度均值,奥园、融信、越秀、滨江前8个月月均拿地金额较去年增加一倍以上,逆势拿地扩储;16家房企1-8月月均拿地金额不及去年,其中世茂、新希望、建业、富力等4家企业前8个月月均拿地金额较去年减少50%以上。8月房企拿地规模持续下降。1-3月,受疫情影响,部分城市推地节奏放缓或暂停,50家代表房企拿地规模较小;4月起,在市场置业信心逐渐恢复、各地优质地块推出量增加以及资金面略有改善等因素影响下,50家代表房企拿地积极性明显提升,5月略有回调后6月又升至上半年最高点,进入三季度拿地规模持续下降。50家代表房企中,31家8月拿地金额较前7个月均值出现下滑。50家代表房企中18家企业8月拿地金额较1-7月均值有所增加,14家企业单月拿地额超过50亿元,其中仁恒置地8月拿地额占前8月总额之比超过50%,华发、越秀和建业在30%以上。2、拿地强度同比增强,第二阵营企业投资更积极1-8月,房企拿地强度同比增强,50家代表房企拿地销售比均值为40.7%,较上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分阵营来看,TOP11-20房企投资最积极。前10房企规模持续领先,土储充足,发展更趋稳健,拿地强度最保守,拿地销售比同比下降6.6个百分点至31.9%;TOP11-20和TOP21-30阵营企业对规模的适度增长仍存在需求,部分企业拿地意愿较为积极。其中,TOP11-20房企拿地销售比同比增长3.1个百分点至51.2%,为各阵营最高;TOP21-30房企拿地销售比涨幅最高,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至46.9%;TOP31-50房企拿地销售比显著低于平均值,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36%。3、合作拿地权益占比增长,收并购市场仍有机会房企合作拿地权益金额占比增长。2020年1-8月,50家代表房企招拍挂权益金额占比均值为81.8%,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5个百分点。其中TOP11-20、TOP21-30和TOP31-50阵营企业权益金额占比均出现显著上升,企业在招拍挂市场的合作力度逐渐减小;TOP10阵营企业在招拍挂市场合作拿地力度有所增加,权益金额占比出现下降。部分房企通过收并购增加土地储备。2020年3月,金茂以68.5亿元收购中化集团下属武汉化资100%股权,获取青岛、天津、武汉3宗资产,其中天津和武汉项目为已达到预售条件的在建工程。4月以来,绿城以41亿元向新湖中宝发起3起收购,获取位于上海、沈阳、南通的多个项目。5月,奥园与京汉股份签约,以11.6亿元获得29.3%股权,京汉股份在全国共有约18个项目,总可售建筑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文章来源:中国网地产)
e公司讯,中国指数研究院1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11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5755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32%,涨幅较上月收窄0.08个百分点。从涨跌城市个数看,71个城市环比上涨,28个城市环比下跌,1个城市与上月持平。同比来看,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63%,涨幅较上月扩大0.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