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多位中国学者代表发言。图为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尚海明。视频截图。中新网北京7月17日电 (刘大炜)“疫情期间,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针对亚裔,尤其是针对中国人的歧视性言论。这些言论有悖于联合国为消除种族歧视所做的一贯努力。中国人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巨大牺牲,理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尊重。”6月30日至7月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多位中国学者代表发言。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王江。视频截图。正在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上,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在视频发言中如是表示。他指出,传播歧视性言论是“言论自由”名义下的当代种族主义,不利于促进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团结一致,谴责与疫情有关的歧视性言论。他呼吁,政治人物和媒体应承担起消除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歧视的社会责任。6月30日至7月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多位中国学者代表发言。图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武文扬。视频截图。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于6月30日开幕,已有多位中国学者就人权保障相关议题发言。“国际社会应以减轻人类痛苦和降低疫情扩散为目标,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武文扬同样谈及疫情。她说,疫情发生以来,排外主义和污名化盛行,国际团结应对疫情的努力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现在应该做的是团结、挽救生命、保护人权,而不是把疫情政治化。”6月30日至7月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多位中国学者代表发言。图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杨博超。视频截图。除新冠肺炎,中国学者也关注其他疾病引发的人权保障问题。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尚海明谈到,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仍有几十万麻风病登记患者。多年来,中国积极控制麻风病传播并开展宣传活动,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病人的歧视和偏见。目前,中国麻风病患者从1949年的50万余人减少至3000余人,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麻风病。尚海明提醒,如何有效消除对麻风病病人的歧视、让康复者顺利回归社会?仍是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思考的难题。6月30日至7月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多位中国学者代表发言。图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扎洛。视频截图。“中国政府一直把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作为打击人口贩运的重点,努力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和妇女的保护。”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杨博超说。他提到,中国的法律体系为打击拐卖人口、保护受害者权益奠定了完善的基础。此外,中国还参与到一系列双边及多边合作项目和具体行动中。目前,中国已与多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的反拐协定。同时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机构密切合作,打击人口贩运和暴力侵害妇女儿童行为。6月30日至7月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多位中国学者代表发言。图为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朱颖。视频截图。“消除极端贫困是必须且可能的,中国政府为西藏减贫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与联合国绝对贫困问题特别报告员对话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扎洛表示,中国西藏自治区于2019年宣布消除极端贫困人口,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投入591亿元人民币,实施2639个产业扶贫项目,帮助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同时,中国还在西藏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在与联合国流离失所问题特别报告员对话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王江表示,各国在解决境内流离失所者问题时要从根源下手,发展经济,维护持久和平,采取综合措施应对挑战,在此过程中,中国支持有关国家摆脱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促进发展以应对挑战。6月30日至7月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多位中国学者代表发言。图为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视频截图。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朱颖关注跨国公司的人权保障议题。他提到,当前法律体系在规制跨国公司人权责任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强化跨国公司的人权责任需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权法体系,促进国内法对国际人权标准的认可与转化,将跨国公司置于更广泛的法律控制之下。同时,还应激励公民社会的发展、加强东道国与母国的合作,引入更具人文关怀的公司治理和规制理念。据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将于本月17日闭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长春3月5日电 (记者 郭佳)多边主义与人权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权合作与成果会议5日在线上召开,与会专家呼吁全球人权事业加强对话与合作,而不是将人权作为政治工具。本次会议属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中方边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主办,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表示,联合国提出的多边主义建设理念对人权、经济和全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多边主义框架下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写照,其践行的国家间合作理念为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共治”的思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所教授奥托·斯派克斯也认为,全球团结对于应对疫情等带来的挑战十分关键,各国需深化国际合作,发挥规则及原则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弗吉亚·娜吉亚·楼恩认为,对利益攸关方的尊重与平等对待,是促进人权实现的重要保障,而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和新冠疫苗供应方面对贫困国家的支持是关键性的。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红臻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对这些国家而言至关重要,而发展又是解决社会基本问题,促进和平与保护人权的关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人权事业的中国方案。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说,在人权领域,这一思想更多地体现为促进人权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就是用对话替代冲突,用双赢替代零和。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彭芩萱则认为,南南人权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就了道路。发展中国家在消除极度贫困,发展科技、医疗,普及教育等方面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会专家还就人权事业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包括在反恐怖主义和禁毒领域开展多边合作等。(完)
到2020年12月底,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这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显著成就,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为了庆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与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12月10日以来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连续三天举办了“工商业与人权论坛筹备会议”、人权学术讲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本权利的法治保障研究”学术研讨会等系列人权学术活动,在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12月11日,由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与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工商业与人权论坛筹备会议”在佛山召开。来自外交部、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外交学院等部委领导、行业专家与著名学者等20余人共聚一堂,就“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工商业与人权”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外交部首任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沈永祥大使、外交部现任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李笑梅等出席研讨会。| 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李笑梅参赞致欢迎辞|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沈永祥大使发表总结讲话| 研讨会现场合影12月11日、12日,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柳华文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权研究》杂志主编、《人权》杂志英文期刊执行主编张伟教授分别就“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与国际人权法”、“人权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题开展学术讲座。| 讲座部分师生合影12月13日,由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承办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本权利的法治保障研究”暨2020年广东省法学会医药食品法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召开。来自全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与会。会议围绕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权保障及执法、司法、立法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学术年会现场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佑武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这条道路正确性有力证明。为庆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月10日以来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连续举办系列活动,以此彰显与礼赞中国人权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据悉,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系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要致力于工商业与人权研究与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研究,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权事业与国家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为使命。来源: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 刘芮、吕运乾供稿
中国人权研究会专家学者等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言——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四次会议7月17日在瑞士日内瓦闭幕。作为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享有特别咨商地位的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其他中国国内社会组织参会,多位代表通过视频发言,向与会各方分享中国在疫情防控中保障生命健康权、保障特定群体合法权益、减贫脱贫促进人权进步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受到多方关注和肯定。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世界人权宣言》提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中方专家表示,中国多年来充分保障每一个人和每个群体的各项权利,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与联合国贩运人口问题特别报告员对话中,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杨博超表示,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反拐协议,与联合国机构密切合作,严厉打击人口贩运和暴力侵害妇女儿童行为。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尚海明表示,中国通过各方努力,将麻风病患者从1949年的50余万减少至3000余人。在积极控制麻风病传播的同时,中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除麻风病歧视宣传活动,消除对麻风病病人的歧视和偏见。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代表在发言中介绍,中国政府重视流动人口的卫生健康,在2016年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预计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社会医保参保率超过90%,流动妇女产前检查率超过85%,流动儿童免费预防接种率超过90%,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中国的法律服务行业致力于保护弱势群体。”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代表表示,2019年中国律师为社会提供公益法律服务130多万件,其中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0多万件,律师的独立性受到法律保护和社会尊重。在与联合国法官和律师独立性问题特别报告员对话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王江强调,中国充分尊重和保障法官和律师的独立性。在香港颁布和实施维护国家安全法,不会影响法官和律师在制度、法律层面的独立性,只会使香港的法治得到更好维护。通过减贫实绩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和世界人权发展生存权是一切人权的基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均将消除贫困作为首要目标。中方专家表示,中国始终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致力于减贫脱贫,提高发展水平。与会人员高度肯定中国通过减贫实绩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和世界人权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代表在发言中表示,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也是促进和保护人权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政府正在为2020年底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而努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是中国的重要经验之一。该组织代表列举了其推动教育扶贫的举措,呼吁更多社会组织合作伙伴加强合作,通过优质教育促进消除贫困。“消除极端贫困是必须且可能的,中国政府为西藏减贫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与联合国极端贫困与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对话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扎洛表示,中国西藏自治区于2019年宣布消除极端贫困人口,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投入591亿元,实施2639个产业扶贫项目,并在西藏实施免费教育,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当地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流离失所者数量急剧增加,制约了减贫措施的有效实施,加剧了世界减贫的艰巨性。王江敦促各国政府在解决境内流离失所者问题时要从根源下手,发展经济,维护持久和平,采取综合措施应对挑战。在此过程中,中国支持有关国家摆脱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促进发展以应对挑战。中国为国际公共卫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理应受到国际社会支持和尊重2020年5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上指出,必须把人权考虑置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首要位置。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中国全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平等、无差别地救治患者,推动世界抗疫合作,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中方专家表示,坚决反对将疫情政治化、借疫情搞污名化,呼吁国际社会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健康是贫困人群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在全球疫情的广泛影响下,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亟须各方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代表呼吁进一步加强在防治新冠肺炎方面的经验交流。该组织积极采取医疗物资捐赠、特殊群体关爱等行动支持国际抗疫,在尼泊尔建立200多个卫生抗疫洗手站,为埃塞俄比亚、尼泊尔和缅甸等国超过7600名贫困儿童发放粮食包。共抗疫情让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强烈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代表认为,社会组织可以在困难时期为推动国际合作、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挥应有作用。“中国的社会组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向学生和教师捐赠防护用品,推广使用网络课程,为毕业生寻找实习和工作机会,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青少年,解决疫情引发的教育不平等问题。”针对一些国家发生的仇外、歧视和污名化行为,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表示,中国人民为国际公共卫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作出巨大牺牲,理应受到国际社会支持和尊重。“国际社会应团结一致,谴责与新冠病毒有关的歧视性言论。同时,政治人物和媒体应当切实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避免散布种族主义、仇外心理等言论,避免影响国际社会协作应对疫情的努力。”在与联合国国际团结问题特别报告员对话中,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武文扬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排外主义和污名化盛行,国际团结应对疫情的努力面临严峻挑战。各国应当行动起来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疫情,而不是进行无根据的指责和对疫情的政治化操弄。(本报布鲁塞尔电 驻比利时记者 方莹馨)
毕业生留影,牛气吧!根据历年高考录取线来看,中国政法大学是的分数一路走高,为何受欢迎呢?这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史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还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毕业女生合影留恋。中国政法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毕业男生留影。中国政法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中国政法大学正大门。中国政法大学瞄准国家所需,不断加强科研力量。建成“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智库,并以其为核心整合学校各类智库资源,构建承接重大项目的总平台。主楼面前的留影留恋。中国政法大学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中国政法大学主楼全景。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张灯结彩的中国政法大学。1983年,原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雕塑。中国政法大学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中国政法大学建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制度学研究院、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全国首个“信访数据实验室”、“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等新型科研机构相继在学校成立。中国政法大学校园雕塑。中国政法大学不断加强已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以学校重点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鼓励各学科与校外优质创新力量构建各类新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雕塑。中国政法大学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共18个教学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建筑。中国政法大学另设有11个在编科研机构、10个新型研究机构、3个协同创新中心。红色的校园建筑。中国政法大学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人权研究院),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这个视角看中国政法大学,颇有一番韵味。中国政法大学还有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法学教师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的运动会现场。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参与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二批获得认定的2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牵头组建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运动会剪影。中国政法大学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共24个本科专业。中国政法大学体育馆。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杨帆”雕塑。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政法大学建筑内部情况。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并列全国第一,政治学排名全国第八,社会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取得较好成绩。校园一角。中国政法大学60余载,秉承“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精神,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始终以卓越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推动国家法治昌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及生态文明为己任,追求公平正义、崇尚学术自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立法和普法宣传,主动服务执法司法实践。再回头看一眼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法大学受欢迎,还在于:该校在教学方面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建设世界一流法学教育。以创新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为路径,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将法律实践教学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既要打破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壁垒,也要深度融会贯通本研博教学培养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在我国法学界一直有一个称呼“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五院”指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四系”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律学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局面逐渐在被打破。时至今日,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这些院校所处的地域带来的变化。第一法学军团已经被帝都垄断?第一军团的法学院基本上被帝都学校垄断,而其他身居偏远地区的法学院都在走下坡路。现在第一梯队的法学院已经基本被北京高校所垄断,北大,人大,清华,中政可以成为当今的四大法学院了!尤其是以清华法学院为代表,清华法学院近年来不断用各种政策吸引人才,崛起势头很猛,已经俨然称为全国法学院的第一梯队成员,从历年考研分数上看,清华基本上仅次于北大和人大。2017年9月,法学“双一流”学科公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令人遗憾的是,曾经的“五院”成员中的西南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被出局。曾经的“四系”成员中的吉林大学也不在名单之列。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法学”学科中,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并列入选A+,而在A类中,再也不见吉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踪影!曾经的王牌院校已经没落我们看一下被出局的这三所院校基本上都属于二线城市,西北、西南、东北。西南政法更是让人痛心,堪称最惨的大学!西政曾经被誉为法学界的黄埔军校,司法届的江山泰老,几乎一半出自西政。然而,这所全国知名法学大学已经沦为一个省属高校,甚至都被重庆大学夺取光芒。着实令人惋惜!不仅如此,吉林大学近年来的法学人才队伍也下滑厉害。要知道吉大法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内4所(其他三所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交流的法学院之一。曾经培养了原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等人,学者有清华的高鸿均,复旦的邓正来,南京大学法理的负责人杨春福,社科院人权法研究员孙世彦等人。随着以前的法学泰斗邓正来去世,张文显南下浙江大学,崔建远投奔清华,曾经人才济济的吉大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法学大家了。这也是近年来吉林大学下滑厉害的很重要的原因!新的法学院校梯队正在形成一方面,地处偏远地区的王牌法学院的逐渐衰落,另一方面则是发达地区的高校法学院的迅速崛起。除了之前说到的,这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清华法学院外,还有诸如对外经贸、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要么凭借其学校的整体综合实力,加之其高校所处的地理优势,近些年发展劲头十足。一个新的梯度俨然已经在逐渐形成!
人民网布鲁塞尔9月30日电(记者方莹馨)日内瓦消息:在近日召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5次会议上,中国人权研究会通过提交书面发言、专家学者远程视频发言等形式参加会议,就疫情防控下中国减贫工作成就、饮用水和卫生设施问题、雇佣兵、老年人权利、国际秩序、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等系列问题发表看法。在书面发言中,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出,中国在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积极采取系列措施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影响,尤其是减少对弱势群体权利的影响。中国有效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贫困人口并没有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增加。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中国始终庄严承诺,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尚海明在与饮用水和卫生设施问题特别报告员的对话中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供应保障。目前,中国农村的集中供水率已达87%,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农村供水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者武文扬在与老年人人权问题独立专家的对话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老年人群体更易遭遇权利减损和生存风险,关心和尊重老年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的老年人群体得到了优先保护。此外,武文扬在与雇佣兵问题工作组的对话中表示,雇佣军和安保公司在安全维护、阻止犯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应重视对这一行业的监测和研究,要对其进行人权培训,确保其业务和活动受法律约束。山东大学法学院学者田立在与民主公平国际秩序问题独立专家的对话中强调,民主公平国际秩序应当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石,以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为正当性来源,注重平等协商和弱势群体保护。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历在与土著人权利专家机制对话时表示,很多国家对土著人居住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处理,这些举措都应遵循自由原则和当地人事先知情原则。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夏迪娅·伊布拉音在与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的对话中表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达瓦孜”等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有效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能力和社会应用能力也不断增强。本次人权理事会会议于9月14日在瑞士日内瓦开幕,会议将持续到10月7日。
现任校长:马怀德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83年以来,该校已历经8位校长执掌。刘复之(1917-2013)无产阶级革命家,历任第三任司法部部长、第一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第五任公安部部长,第五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83年2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邹瑜(1920-)历任司法部第一副部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司法部部长兼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参与提出了全民普法的初步设想,全力推动全民普法工程。1984年12月至1988年6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江平(1930-)1948年至1949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6年毕业回国进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任教。1988年至1992年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教授还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以及中国多种版本的著名学者、著名法学家名录。中国经济周刊曾评价其为“中国法学界的精神支柱,是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影响早己超出了学术的范畴。”参加了《民法通则》的制定,担任《信托法》、《合同法》起草组组长,是《民法典》编纂负责人,在《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的制定中也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6月至1990年2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1930-)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奠基人。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位诉讼法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中国政法大学授予终身教授称号。2012年9月获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2018年10月,获《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见证40年法治人物”。1992年5月至1994年3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杨永林(1937-2005)1953年进入中国人人民解放军机要干部学校学习;1954年7月至1961年9月在国务院工作;1961年9月至1965年9月在北京政法学院(中国站政法大学前身)政法系学习。1988年6月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1994年3月起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1994年3月至2001年9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1957-)1978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1982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1999年12月武汉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武汉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等职。徐显明教授因学术成就而获得了数十项国家级及省部级政府荣誉,在人权研究领域曾被美、日、法等国著名学者评价为“中国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法学原理研究领域是国内公认的学科带头人。2001年9月至2009年2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1958-)1978年至1982年,在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学习并获法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8年,在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学习,先后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被最高人民法院聘为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先后主持和参加中外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主编或参编的著作40余部,在中外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译作190多篇。2009年2月至2019年4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1965-)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专业,获法学学士。199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19年至今,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出版学术专著、合著二十余部,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直接参与《国际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中国首位行政诉讼法学博士,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获得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奖”,入选CCTV“中国法治人物”,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日报6月27日电(记者 张之豪)6月27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在京举办《智库DIIS理论方法》发布暨研讨会。会上发布了战略咨询院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规律和理论方法研究的重要成果——《智库DIIS理论方法》,来自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和中央党校、新华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院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和中国科协战略研究院等智库机构近70位专家代表围绕如何推进国家高端智库理论建设,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探索智库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研究员致开幕辞并做了题为“关于‘智库DIIS理论与方法’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会议由财政部科教司原司长、战略咨询院特聘研究员赵路主持。潘教峰介绍说,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是个新生事物,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战略和政策研究的学者,在实践中自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智库建设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则问题,同时,也深感研究质量是智库建设的根本,无论从国外智库还是国内智库的发展来看,在影响研究质量的诸多问题中,关键是智库研究理论方法还比较缺失。因此,探讨智库研究工作的特点,发展智库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研发科学管用的智库研究方法和工具,成为智库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潘教峰将智库研究视作一个相对完整却又具有独特性的研究系统,首次系统提出了智库研究的基本逻辑体系和DIIS研究方法,组织战略咨询院相关研究力量,深入探索智库研究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智库DIIS理论方法》。该书针对国内外智库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辩证的观点和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从问题导向、证据导向和科学导向出发,对智库研究方法论进行系统思考,分析了国内外智库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发展了智库DIIS三维理论模型和多规模智库DIIS理论方法,并将智库DIIS理论方法应用于智库研究实践中,旨在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智库研究提供体系化理论分析,促进智库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会上,战略咨询院副院长张凤结合自己参加和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课题的实践,做了“科技路线图DIIS”的主题报告。战略咨询院杨国梁研究员、陈安研究员、郭剑锋研究员分别就科技评估DIIS、垃圾围城DIIS和源头技术识别DIIS做了专题报告。现场嘉宾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智库DIIS理论方法》的出版仅仅是智库DIIS理论方法体系研究的开端,未来战略咨询院还将继续持续深入地开展DIIS精细化研究:在理论层面,对智库DIIS理论方法的符号表征、研究范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操作层面,将智库DIIS理论方法应用到更多的主题领域,以更好地用科学方法研判发展状态、洞悉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方向、提出战略重点、评估政策效果,为我国宏观决策和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撑。来源:中国日报网
新华社长春3月5日电(记者张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多边主义与人权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权合作与成就”云上边会5日召开,20余位国内外学者就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团结抗疫保障人权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多边主义框架下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鲜明写照,倡议践行国家间合作理念,为人权领域提供了一种“共治”的思路,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弗吉亚·娜吉亚·楼恩以“中国人权保护的多边路径: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为题进行了发言。楼恩认为,中国在扶贫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就是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最好例证。中国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开展全球公共卫生和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的国际合作,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突出贡献。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奥托·斯派克斯表示,全球团结对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至关重要,各国需深化国际合作,充分发挥人权原则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张伟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促进国家发展、应对全球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用对话替代冲突,用双赢替代零和,追求共同利益。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始终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与合作,共享发展成果。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主办,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