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名焉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带灯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未来载人火星探测构想分3步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作主旨报告9月18日,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在作主旨报告时提到了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构想,“我们设想未来载人火星探测分成3步”。第一步是机器人探测,包括火星采样返回、火星基地选址考察、原位资源利用系统建设。第二步是初期探测,包括载人环火轨道探测、载人火星着陆探测、火星基地建设。第三步是航班化探测,包括大规模地火运输舰队、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地火经济圈全面形成。王小军表示,火星是太阳系内除地球以外人类最有希望移居的星球,火星探测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走出地球摇篮、探索生命起源、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天问一号”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预计2021年2月被火星引力捕获,进入环火轨道,着陆巡视器预计于2021年5月降落火星。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清晰地月合影。8月2日,天问一号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截至9月18日8时30分,“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里程已达1.55亿公里,距离地球1800万公里。中国的天问之旅已经启程,“我们愿与国内外同行和伙伴们一道携手,共同实现人类走向深空、漫步火星的梦想。”王小军表示。(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三代殊继

“张小平离职”背后:航天等领域国企人才流失严重

9月27日,一篇自媒体文章《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刷屏朋友圈,瞬间将航天科研人员张小平、其曾就职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以及目前供职的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推向风口。该文中引用的一份盖有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公章《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要求张小平回所。文章中还暗示其离职是因薪酬低、不受重视,而加入民营航天公司后却是年薪百万的待遇,直指国企研究院人才机制低效的问题,并且批评了航天国企内的人才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导致“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不得已离职。文章引发了关于航空航天以及相关领域研究所、国企人才机制和效能问题的讨论。张小平离职事件发酵一整天之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发布声明称“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有媒体找到张小平,但当事人再三缄口,只说“肯定不能回原单位了,也回不去了”。“张小平离职”的前因后果暂不明确,而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数位航空航天业内人士发现,近年来,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深受资本青睐,并蓬勃发展,在航天人才的大规模流动中,“张小平跳槽事件”并非孤例。国企民企待遇悬殊一位西安本土从事航空航天相关领域工作,并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业内资深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军民融合开始,国企人员流失相对比较严重。尤其是低门槛领域的人员流失很多。这些人才在国企里被培养的差不多了,也掌握着一定的技术、平台和资源,跳出去能拿到更高的待遇,而且很快上手,有项目可干。事实上,航天国企人才流失,确实比较严重。据科学网消息,一篇2018年4月发表在《今日科苑》上的调查《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调研访谈情况分析及启示》支持了这个现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蔡闻一等5名作者,对航天科技集团的近20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团主要院所,每年流出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例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数达428人,远超2012年的300人。该调查进一步分析显示,当前流失的主体集中于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群体。上述平均每年流出人数的85%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工艺、技能人才队伍中青年骨干流失现象尤为突出。以五院型号研制队伍为例,技能人员年均流失人数比例占全院流失总数的50%。以八院型号研制队伍为例,八院流失的工艺技能人员中,40%为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中青年骨干员工。蔡闻一等人据此得出结论:“中青年骨干人才是航天发展的中坚力量,不采取一定措施,就会给后续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待遇差距是上述人士跳槽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西安一个搞航天航空相关领域的所,去年一个事业部一下子就走了20多个,全锅被端走去了民企,待遇直接翻两到三倍。”上述业内人士举例称,“国企内一般小项目的总师,平均薪资大概就是十几二十万。如果跳民企呢,他掌握的信息,包括他的技术能力,至少可以开到30至50万。副总工程师在国企拿二十几万,调到民企拿到上百万的也很多见。”上述业内人士说,张小平去新公司是不是能拿到100万尚未可知,但是他这样的级别在这边拿12万也是可能的,也可能再多一点。张小平虽然是研究员,但好多研究员在所里很普通,当然要看你干的项目和重要程度等。他在那里面任副主任设计师,他那个级别比较低,肯定不会给他定很高的岗位。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航天国企内的人才流失与近年来“国家队”的优势减弱有密切关联。近年来,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商业航天开始起步。而在政策层面,中国也在大力鼓励民营航天公司的发展。2014年,中央提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务院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2016年4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称,鼓励社会资源加入航天的建设中,中国也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来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相继涌现出天仪研究院、零壹空间、星际荣耀以及蓝箭航天等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商业航天早已成为潮流并兴起竞争,例如美国民营航天公司Space X “猎鹰”在多次发射成功之后拿下了美国航天部门的订单。上述业内人士也称,当民企也干起来之后,国家队优势相对慢慢减弱。“而且民企真干起来效率要高的多,比如,国企用一千个人搞一个火箭,而民企可能一两百人就把这事干成了。”该业内人士还提到,目前挤进航空航天领域的民企大多还是从低端领域开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就要投几亿、几十亿的项目。“因为里面可能还涉及到一个成本问题。国企成本都是国家的,比如盖房、基础设施、实验室等,都是国家出钱。但民企要做这些,成本都得自己考虑。比如小一点的导航设备,好多公司都在干,因为这个门槛比较低,要竞争的话很快就能出来成果,国企在这里的优势就不明显,干不过民企。”此外,要发展商业航天,民营企业不可避免要从“国家队”挖人才。上述业内人士直言,民营航天公司招揽人才其实主要还是从国企挖人。“因为这是现成的。如果去大学招人,得重新培养,还得给他提供平台,不仅麻烦,而且成本高,而从国企里面挖的人都是培养好的。民企这样做是很划算的,省去很多成本,挖过来的人直接就能把项目拿下。”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此前向中国企业家杂志表示,“说‘挖人’并不是很恰当,我们一直说,我们是在吸引人才。”他表示蓝箭航天之所以吸引到原国有航天企业的人才,除了“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更多的是“使命感,对这个平台以及对整个技术路线的认可”。体制机制改革仍是当前国企改革重要命题除了待遇的悬殊,上述业内人士还认为,国企掌握着国家的一些资源,对技术和个人能力不够重视,张小平离职就能反映出国企体制机制存在问题。该人士介绍,在国有航天单位里面并没有准确的项目分成一说,都是大锅饭。所谓的“项目分成”会大概有个倾向,比如所里面有5个事业部,这个事业部今年多赚一点,会给这个事业部多花一点钱。“而不会说某个项目赚了100万,项目组成员有10个人,每人分10万,当然国家政策也不允许。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一个差别就是,优秀的人多发一点,差点的少发一点,差距不会拉的太大,不会说因为做了大项目,盈利很多,就给下面人发很多钱。”事实上,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要命题。尤其在薪酬机制方面,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文件,对国企工资决定机制做出了顶层设计。该文件指出,国企工资改革的下一步方向便是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坚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方向,建立健全同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外,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认“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声明,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据新《保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涉密人员离岗的,脱密期管理由本机关、本单位负责;涉密人员离开原涉密单位,调入国家机关和涉密单位的,脱密期管理由调入单位负责;属于其他情况的,由原涉密单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负责。上述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通俗的介绍,脱密就分三种,一般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核心涉密人员。核心涉密人员全国很少,大部分都是一般涉密人员和重要涉密人员。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是一年,重要涉密人员是两年,核心涉密人员是三年。在脱密期内,他不能到国外公司任职或者国外资本控股公司任职,脱密期间还需要定期写汇报交给原单位。“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可以跳槽,但不能去外国的公司或者是外国控股的公司,也可以跳到同行业。”该业内人士称,“但是涉密人员在掌握了国家的秘密后不能泄密,不能向外讲里面的成员;家庭成员要出国、在国外任职、孩子在国外上学等都要向组织上报;还有我们的护照等都要上交等等,但不是说你签了保密协议你就不能跳槽。”另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称从律师处了解到,如果真是涉密人员,并且跟原单位签定过协议,那就不允许违反规定就业。国有航天系统重视保密工作,对密级不同的岗位会相应发放保密费。按此说法,有航天业内人士猜测,“张小平很有可能被判回研究所,在所内非密岗位发放基本工资,因为《保密法》绝对是能够站住脚的。”

九经

这位大工人,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校友年度人物档案阳志光,1990年—1992年硕士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专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型号总体副总师。历任航天一院一部工程组副组长、组长、室主任助理、副主任、室主任等职,是航天一院一部与大工共建的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首任主任。获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航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先后作为弹箭体结构主管设计、主任设计师、主管室领导,参加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绝大部分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在多个航天型号研制过程中,作为技术负责人,组织完成了多项弹箭体结构研制技术攻关和多项重大预先研究课题。1995年11月28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点火发射,中国、美国的相关人员,紧张地盯着屏幕中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和它身上的“亚洲二号”卫星。阳志光也关注着这场发射。他脑海中回忆起十个月前,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中,“亚太二号”卫星爆炸引发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爆炸的一幕,心有余悸。归零1995年1月28日,长二捆火箭搭载亚太二号通信卫星,升空不久后,卫星爆炸引发火箭爆炸,星箭俱毁,遗骸散落在离发射场7公里处的山区中。发射失利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誉的损失。在惨痛的事故面前,客户对中国火箭的可靠度产生怀疑,准备多年的国际商务发射服务,在启动之初就产生了危机。刚刚毕业不久的阳志光,在发射失利后不久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失利火箭的卫星整流罩结构建模与强度分析计算,按照“归零”要求的标准彻底解决出现的问题。“归零”是中国航天解决质量问题中提出的重大创新措施。航天工程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工程。“归零”的意思,就是指一旦出现故障或问题,要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采取纠正措施,以避免故障问题重复发生。阳志光认为,“归零”在辅助中国航天变得更好:“有些问题,不从根本机理上搞清楚,那它永远有复发的风险。”然而,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这一次“归零”并没有给阳志光太多的处理时间,他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火箭卫星整流罩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工作。“艰巨的任务交到我的手里,而且时间就只给我这么点。”当时的航天部计划在当年11月再发射一枚火箭,阳志光下定了决心:“一要准确地完成火箭卫星整流罩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二不能让火箭发射任务延误在自己手里。”阳志光下定决心走进了航天一部的阿波罗机房,要“解决完问题再出去”!他在这里整整待了七天,机房没有窗户,看不见太阳,也分不清白天黑夜。“累得不行了”,就拉来三张木头凳子拼在一起,躺下就睡;“饿得不行了”,就拿来水壶烧水,煮方便面。每天醒来简单洗漱后,就回到电脑前继续建模、做分析,不浪费一分一秒。在小黑屋与有限元强度分析纠缠了七天七夜的阳志光,终于走出了阿波罗机房,最终拿到了可信的火箭卫星整流罩结构强度分析结果与国内外专家交流。阳志光出门抬起头,看到了许久不见的蓝天,古往今来多少航天人正是出于对天空的向往,持续不断地吃苦、付出,只为探索这片无尽天空的深层奥秘。阳志光知道,这七天只是这次大“归零”下一次小小的任务,从一月发射失利到十一月再次发射,他带着强度分析小组日以继夜地为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提供支持。1995年11月2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发令员的一声指令,长征二号捆绑火箭轰然点火发射,火箭引擎轰鸣着带着卫星离开脚下的大地。经过了忐忑的680秒,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成功将补射的“亚洲二号”卫星送上预定轨道。发射成功!这个唯一能将人类送离地球摇篮的工具,用最大的声息宣誓脱离地表进入未知疆域的那一刻,航天人阳志光长出口气:“失败过后的推倒重来,正是人类与蓝天搏斗的智慧。”经过“归零”后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完善了大直径整流罩技术。众所周知的“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火箭,正是在长二捆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至今13次发射全部圆满成功。知行合一“阳总在工作中对解决各类复杂问题好像有种执念。”强度中心的小杨,与阳志光有过许多交集。有一次他负责的项目出现了复杂问题,“阳总见我遇到问题,就帮着我一起分析。即使他不做这个项目,他也十分用心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阳志光有时会给强度中心的新人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故障只是一个现象,它背后往往有很深层次的机理需要研究、解决。”他停顿了一下,拉高了声音,“要保证万无一失。”阳志光举例,他带领的部门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分离结构保护罩断裂问题。一般的解决思路是,对分离结构保护罩进行加强,团队实验过后发现,分离结构保护罩加强后,连接螺钉却更容易断裂,而加强螺钉强度后又发现,分离结构又无法分离,陷入死循环。“航天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阳志光深入研究了这个部分所有零部件的组成机理,提出了十分巧妙的解决方案:他将保护罩更换了材料,实验过后果然成功。研究发现,整个结构无法分离并非是结构出了问题,保护罩被破坏也不是保护罩强度不够,通过更换材料适当降低强度却提升了保护罩的韧性,问题迎刃而解。也正是阳志光对结构内所有零部件深入机理的研究,才能彻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阳志光想起了在大工读书时,程耿东院士给他说过的一番话:“一个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如能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解决了一个复杂工程问题,晚上睡觉时蒙着被子都能偷偷笑出声来。”阳志光对程院士的话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嘛”,深入刻苦地学习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在实践中真正地解决问题。也正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2008年12月26日,阳志光牵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母校大连理工大学共建了“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在他心中,大工的扎实学风与航天人一丝不苟的品质高度契合,大工的计算力学等专业在行业内也处于领先水平。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成立后,大工多次与我国航天工程紧密合作,利用扎实的理论基础为航天工程多个项目解决了工程问题。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后,相关部门高度肯定了与大工的合作:“大工为保障火箭运载能力和多次关键技术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航天工程急需大学的高水平理论辅助支持,大学科研的理论成果也亟待工程应用进行实践,阳志光默默地为母校与中国航天连接了一座“知行合一”的坚固桥梁。为了我的国家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上太空后,NASA负责人林登·约翰逊给了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一个关键建议:“苏联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太空技术成就使其在世界上的威望超过了美国,炫目的太空成就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领导世界的主要标志。”简言之,21世纪的世界,航天技术就是大国的形象代言。时至今日,中国人也拥有了载人飞船、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等等航天壮举。正是航天人们一代代忘我的付出,才有了中国航天今天的成就,才有了航天大国的形象。在航天一部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口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阳志光也将青春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数年来,加班加点几乎是他的常态。这位刚毕业时秀气的小伙子熬出了白头发,熬出了皱纹,始终不变的是一丝不苟的作风,将航天人的责任、严慎细实坚持到工作的每一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称号、国防科技一等奖、航天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荣誉正是阳志光辛苦付出的证明。然而,荣誉的背后总有辛酸,“我对家里始终还是有亏欠的。”阳志光想起了家人,“我女儿上高中的时候,我竟不知道她在哪个班级。”一次,女儿与同班的同学聚餐,几个家长也一同小聚。女儿同学的家长见到阳志光都十分惊讶,他才了解到,由于自己没管过女儿的上学接送和家长会,班上的家长都认为女儿生长在“单亲家庭”。“但是每一个航天人不都是这样的吗?”阳志光翻找到了自己早年写过的日记,读给航天一部结构室会议室里的年轻人:“有多少年轻同志为了工作而无法顾家,有多少技术专家为了确保研制进度常加班到深夜。也许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理念——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当国家真正需要时,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无愧于国家的信任。无论多少年之后,他们都能够自豪地说,为了我的国家,我们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阳总真是不忘初心啊!”会议室中有人感叹。“不只是不忘初心。”阳志光放下日记本,抬头看了一眼天花板,他一字一顿地说,“我更加坚定!”1990年,23岁的阳志光在大连理工大学组织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中写下了自己的初心:“对民族的发展真正有贡献的,正是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而不是那些整日牢骚满腹无所作为的人。中华民族正像一条在长江三峡中逆流而上的巨轮,每个中国人都是这艘巨轮上的船长、大副和水手,没有人是乘客!”今天,当我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时,青年时自己的勉励之言犹在阳志光的耳畔回响,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他砥砺前行。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编辑:张杭晓校对:白书彬责任编辑:周学飞

张策

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火箭公司总裁唐亚刚——国家队正式进军商业航天有何深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邱晨辉属于中国的“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终于来了。8月17日12时11分,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国家队”——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型商业运载火箭。区别于目前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该院用于商业航天发射的火箭命名为“龙系列”,此次发射的捷龙一号,就属于该系列。原本承担国家项目的“国家队”为何要进军商业航天?此举为何被称为“正式进军”?商业航天和国家任务有何关系?与普通大众又有何关系?就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长征火箭公司总裁唐亚刚。“捷龙一号所用的研发经费不是国家经费,而是我们面向社会资本融资来的。”唐亚刚直奔商业航天核心问题。进一步说,以往,中国航天国家队所承担的商业航天发射,都是利用国家投入的资本、国家立项研制的火箭来完成的;而这一次,则是国家队利用社会资本来开展火箭研制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发射可以称之为“纯商业发射”,标志着国家队正式进军商业航天。“不仅是社会资本的投入,还有社会资源的介入。”唐亚刚说,此次发射更多引入了社会资源来参与科研团队的配套,采用竞争性配套,来打破国家队原有的计划采购模式。据他介绍,在以往的火箭研制过程中,国家队基本上都是利用体制内的成熟配套单位,但很少利用外部资源。此次捷龙一号研制,国家队就打破了原有的配套关系,采用一些新的配套单位,通过竞争,选择性价比最优的配套单位。唐亚刚说,这种采购模式的好处在于,各家单位会把自己最好的技术、最优的价格拿出来,有利于全箭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至于国家队进军商业航天的优势,技术问题被谈及最多。作为国家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毕竟这支团队从事火箭研制已有60余年的历史和积淀。“但我们做商业航天并不是要垄断市场,因为一家独大的市场是没有活力的。”唐亚刚说。在他看来,国家队做商业航天的初衷,就是利用社会资本、社会资源,来加速国家队的创新,服务于航天强国建设;其次,希望以此出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更多在国际上参与竞争,共同来形成中国商业航天的国际竞争力。“国内航天的技术最初基本都来源于政府投入和积累,商业航天灵活的机制又会催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反过来会反哺原有的航天技术。” 唐亚刚说,政府航天和商业航天的发展一定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当然,我国的商业航天还处于起步阶段。”唐亚刚并不避讳谈差距,在他看来,商业航天和其他商业市场的大体规律是一致的,都有从起步到爬升,再到稳定的过程。目前来看,我国的商业航天市场方向、需求等,还是从政府航天领域“复制”,整个市场应用还不是特别清晰,整个的应用前景还没有完全打开。不过,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的航天市场非常广阔。唐亚刚说,卫星领域,不管是低轨的互联网移动通信需求,还是遥感信息数据的需求,未来都是非常大的市场。从火箭市场来说,如果仅仅依靠卫星发射,国际国内火箭公司非常多,竞争会非常激烈。谈及商业航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唐亚刚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做商业航天的宗旨,就是“让航天技术链接人类生活”:首先让航天不再神秘,让大众更多了解航天知识、航天文化、航天精神,其次让遥感数据、导航卫星等更多航天成果走进大众生活,未来是万物互联,就必然离不开空间信息的传递。据唐亚刚透露,“龙系列”目前初步考虑两个系列,一个捷龙系列,一个腾龙系列。其中,捷龙系列以商业固体运载火箭为主,对发射设施的依赖度比较低,而且比较灵活;腾龙系列则是以液体运载火箭为主,运载能力较大。7月底,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实现了“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试验,为后续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奠定了基础。令人期待的是,目前“龙系列”也已加快重复使用技术的开发。唐亚刚透露,预计未来2到3年内,该系列就会实现中国火箭重复使用技术应用。届时,有望让更多公众体验到航天技术和产品。

其食不甘

这些单位招研究生接受调剂,不交学费每月发生活费,毕业直接就业

距离2019年考研的国家基础分数线马上该公布了,很多第一志愿没希望的考生,正在紧张选学校调剂,大多数考生选择大学调剂,而忽略了一些相关科研单位也招研究生,且这些单位所招研究生,免学费,每月还发放生活费,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市:单位培养研究生单位1、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〇二所:学生在学期间一律免收学费。每月享有助学金、伙食补贴,寒暑假探亲差旅费报销等福利2、北京机电研究所:凡录取到该所的考生均为公费生,免学费,免住宿费。 在北京科技大学学习基础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黑龙江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学费及待遇:免学费,提供生活补助,自筹式奖学金涵盖硕士学习期间的各个阶段。不过这个单位要求有点苛刻:原则上要求考生第一学历为211/985工程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非211/985院校但初试成绩在300分以上,数学成绩为60分以上,且本科期间表现优秀者可破格考虑)河南:1、郑州机械研究所待遇:免学费。在读期间,每月还有生活费(略)2、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学习待遇:免学费;学生在读期间享受在职职工福利待遇。每个月发放生活费。湖北:中国舰船研究院宜昌测试技术研究学费由所承担。优秀毕业生优先留所工作等政策。陕西省1、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全公费,且上研期间每月发放生活费2、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录取为本所研究生,学习期间签订代培合同,学费所里承担,并发给生活费。3、中国航空研究院623所。单位承担全部学费,并发放助学津贴,生活补贴及奖学金。以上是个人总结的免费研究生招生单位(非大学招生),单位招研究生的北京最多,应该有将近30所单位,具体是否免费请考生自己详细咨询。友情提示:虽然单位培养研究生是公费的,但是一般要求较高,还有部分单位是给自己单位培养研究生人才,所以考生要考虑清楚,是否接受接受调剂。再次提示:详情请咨询相关招生单位。作者意见仅供参考

逆其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放弃美国高薪,屡遭不公待遇,不改爱国热情

梁启超先生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梁家“一门九院士”,儿女个个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环保,建筑,人文,科学……梁启超的儿女们在中国众多的学科领域都是业界翘楚,让人钦佩!他最小的儿子梁思礼,便是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被誉为新中国的“驯火者”!是他们构建了新中国的国防硬实力——“东风系列”。梁启超一、艰难的求学路梁思礼出身名门,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启超对小儿子疼爱有加。梁启超握着儿子的小手给兄姐们写信,教他读唐诗,亲切叫他老白鼻(baby)。只可惜梁思礼四岁半时,梁启超因割错肾脏而故去。梁先生一走,梁家的家道就中落了。梁思礼的母亲王桂荃靠变卖和出租梁家的房产,艰难地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王桂荃是梁启超的第二位夫人,梁的原配夫人梁惠仙在梁思礼出生不久就病故了。梁启超所有的孩子和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好。他们管梁惠仙叫妈,管王桂荃叫娘,他们非常尊重王桂荃,也很爱她。由于梁思礼幼年丧父,他对父亲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他在南开上初中时,读了《少年中国说》,才对父亲的思想有了真正的了解。梁思礼的初中时期,正是中国饱受日寇铁蹄践踏的时代,他看着母校南开中学在日军的炮击下成为断壁残垣,同学在炮火中丧命;在家门口,亲眼目睹拒授日文课的赵天麟被杀害。他立志要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读书,确立了“工业救国”的理想。他17岁时,母亲的朋友为他联系到一个全额奖学金的美国大学,母亲非常艰难地为他凑足路费盘缠。梁思礼到美国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和国内失去了联系,也失去了经济来源。尽管梁启超先生在美国华人圈中影响巨大,但梁思礼从未对别人提及自己的身份,靠勤工俭学维持自己的生活。两年后,为完成自己“工业救国”的理想,他转学到有着“工程师摇篮”和“美国航天航空之母”美誉的普渡大学,主修无线电,后来又学自动控制。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核物理学家邓稼先都是普渡大学的毕业生。梁思礼用两年时间学了三年的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梁思礼又到辛辛那提大学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成果还被运用到了美国军用飞机上。二、报效祖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苦读八年的梁思礼,决定回国报效祖国。在回国的轮船上,他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梁思礼归国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历时一年,为国际广播电台建设天线。1952年,电台的天线建成了。我国可以收听世界各国的新闻,世界也可以聆听到中国人民的声音。工作完成后,梁思礼遭到了归国后的第一次挫折——有人揭发他在广播电台的建设中有经济问题。事情源于梁思礼的母亲。梁思礼回国后,把从美国带回的少量美金和每月工资都交给母亲保管。梁母把天津的房产卖掉,然后在北京买了房子。由于是大房换小房,梁母还剩下一大笔钱,那是她自己的钱。与梁母交易房产的商人对组织胡言乱语,认为梁母的钱来路不明,怀疑梁思礼建设“天线”时,接受了贿赂。梁思礼放弃美国优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却蒙此不白之冤。他顿感三伏天掉到了冰窟窿,从头凉到脚。好在组织很快把情况调查清楚,王诤副部长在邮电部的全体大会上为梁思礼平反, 还了他清白。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回国后,他立即着手中国火箭导弹研究的组织工作。元帅和大将听了钱学森讲导弹的课后,问:中国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也能干!经研究,中央下决心开始搞了两弹。1956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老五院),由钱学森任院长,梁思礼等一批优秀科技人员调入老五院,参与到新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中。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议》。协议规定,从1957年~1969年年底,苏联向中国提供三个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这个三个型号的导弹分别为近程地地导弹(代号1059)、地空导弹(代号43)、飞航反舰导弹(代号542),并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导弹仿制,还增派了一些留学生名额。1958年初,梁思礼被分配到教导大队,穿上少校军装,担任教导大队的副营长兼技术副大队队长。教导大队是由从总参、一炮和老五院抽调来的几十个军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主要培训人员导弹操作。1959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一些关键设备只提供了一半就停止了,有些未到的图纸资料也不给了。中国航天事业面临夭折的危险,但中国人从不缺乏民族脊梁,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导弹打上天。梁思礼和同事们一起埋头苦干、用心钻研,用国产材料和元器件替代了苏联不再提供的材料和元器件。终于,我们把射程600km的地地导弹(1059)仿制出来了。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1059”近程导弹(后被命名为东风1号)发射成功,大家兴奋不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聂荣臻元帅聂荣臻元帅在庆功宴上,感慨地说: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我们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军装备史上的里程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人的第一代航天人的脚步并未停止,开始自行设计我国第一个中近程地地导弹,射程约是东风1号的一倍。1962年初,中近程地地导弹完成总装,运到发射阵地试射。为了观察导弹飞起来时,弹道转弯的情况,梁思礼和另一位室主任陈德仁,坐上吉普车,到导弹侧面一两公里的地方观察。因为是试射导弹,导弹状态不明的情况下,这样做其实非常危险。中近程地地导弹升空后,“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最后落在发射阵地前300米的位置,在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中近程地地导弹第一次发射失败了,将近两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大家非常沮丧。梁思礼却认为,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找到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得到启发。坏事变好事,大家才能真正懂得应该怎样自行设计。根据总结出来的经验,梁思礼和同事们对导弹(又名东风二号)做了大量的改进工作。经过17项大型地面研制实验,105次发动机试车,终于在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发射成功,准备定型装备部队。1964年秋,他们又接到高层领导指示,要求提高东风二号导弹射程,并且要适应山地使用。这种中近程地地导弹,是按照苏联模式搞的,原有的控制系统适应大平原,进入山区后,无线电信号发生畸变,导弹精度大受影响,证明这种导弹不实用,不能用于装备部队。梁思礼带领控制系统的同事们,一起研制导弹全惯性制导系统,改进后的导弹又进行了8发导弹的飞行实验,除1发因电源故障外,全部获得成功。有了这样的实验结果,东风2号成功定型,同时也为“两弹结合”实验提供了数据。三、为核弹安上翅膀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虽然有了原子弹,但没有运载工具,就像“有了子弹没有枪”,国外并不承认中国是一个核大国。1960年,梁思礼带队的中近程地地导弹8发实验定型后,领导决定让他继续留在基地,接着参加两弹结合试验。1966年10月27日,导弹与装有原子弹的实战弹头对接,弹头在甘肃酒泉点火后,带着原子弹弹头缓缓升起,最后精准的在新疆罗布泊的目标上空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新中国震撼全世界!在中国本土上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通过两弹结合,我们拥有了第一代战略导弹核武器。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梁思礼曾说过:现在不少人认为两弹是原子弹和氢弹。实际上在1956年,中央要求我们搞的两弹是导弹和原子弹。导弹是用来打原子弹的,只有两弹结合才有威慑力。两弹的确切说法应该是导弹和核弹。通过两弹结合实验,中近程地地导弹(改进型)正式定型,于1969年正式装备部队,成为第一代为我国国防站岗放哨的战略核导弹。四、历经磨难,初心不改中程导弹(东风三号)从方案设计到1966年12月26日第一发试验成功,仅用了一年零八个月时间。这样高的研制速度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该中程导弹定型后,成为我国主力值班的战略导弹。然而随着1966年风云乱起,梁思礼和他的同事们顶着压力,克服种种困难,使得中程导弹(东风四号)在1970年研制成功,但洲际导弹一直拖到1980年才定型。在风云乱起的时代,梁思礼虽然没有被关起来,但行动要随时汇报。1968年,梁思礼的母亲王桂荃去世,他想为母亲奔丧,但未获批准,结果母亲尸骨未存。这让他一生都感到遗憾和内疚。1974年,梁思礼被下放到河南区养猪,当了整整一年猪倌,那年他正好50岁。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悲观,把猪养得白白胖胖。曾经,有人为他鸣不平,说:您后悔过1949 年回国吗?如果1979年再回国,这些灾难和痛苦也许就躲过去了。梁思礼马上愤愤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从来不后悔!祖国需要的时候还不回来,那留学还有什么意义?70年代末,梁思礼重新回到业务领导岗位,担任精度分析小组组长。1980年5月18日凌晨,远程火箭在酒泉基地点火起飞,奔向太平洋。经过约30分钟,导弹飞行8000公里后准确命中目标,落入预定的海域框内。弹头遥测舱落入蔚蓝色的海洋,泛起翠绿色的标志。后方总指挥部里一片沸腾!聂荣臻元帅激动地握着梁思礼的手说: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你们立了大功。有了洲际导弹,我国才真正成为核俱乐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这个洲际导弹就是东风5号,现已服役超过30年,是中国威慑美国的主要战略武器,当年主要对抗美国民兵Ⅲ号导弹。梁思礼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自始至终参与了远程火箭的研制全过程。梁思礼在航天“驯火事业”上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投入,在宇航领域辛勤的耕耘,使他在宇航界享有颇高的声誉。1987年,梁思礼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英国剑桥国际讨论中心把他列入《世界名人录》。1993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曾任航天工业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获得多项国家奖励。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梁思礼与杨利伟等 5 名中国航天员合影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老人在北京去世,终年92岁。国家领导人对梁思礼老人的去世,亲自表示哀悼,以纪念他对国家所做的贡献。有人曾问梁思礼: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梁思礼回答: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梁思礼一生的追求。网上曾风靡过这样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祖国,你怎么样,祖国就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诚然,我们的国家也许并不十分完美。但正因为她的不完美,才需要我们每一位国人为之奋斗、努力。

90人集体离职,研究所还能稳坐!什么机构这么牛?

昨天,“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为“核所”)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消息几乎刷爆了各个主流媒体平台热榜。可关于他们为什么集体辞职,官方的回应却非常含糊:一说研究院为核所更换保安引起他们的不满,二说所内科研人员待遇太低,更有工作人员说这种集体辞职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真的正常吗?)直到一家媒体联系到该所的人事处,才拿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他们被挖走了。究竟是谁,能一次性挖走核所近百名研究员?让这些平均30多岁的研究员们放弃事业编、福利房也要集体辞职?他们辞职后,又会去哪儿呢?“出走”的研究员走去哪儿?既然这90多名科研人员是被挖走的,就总要有个去处。有记者采访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一名在职的内部人员,据他的说法,这些人已经办理了正常的辞职手续,后面会到一些相关的技术成果投资公司去工作。不过,“知乎”上有关这方面的问答,却把整个事件指向了另一个方向: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很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而多名匿名知乎用户的回答,都把这次事件的组织者指向了核所的现任所长——吴宜灿。吴宜灿指导学生今年6月底,知乎上就有“如何看待科学岛核所吴院士劝团队百余号成员集体出走,自己却没走?”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下,一个获赞数最多的匿名回答指出,所谓的集体辞职,很可能是吴院士导演的一出“金蝉脱壳”,这些集体辞职的科研人员,可能都被挖去了吴院士的公司——安徽中科超安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今年6月18日,该公司更名为安徽中科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在这篇匿名回答中,还罗列出几名通过“企查查”查到的公司主要受益人:我们特意到核所官网核实,公司受益人中的赵柱民和胡丽琴都是核所的研究员。但同时,企查查并没有显示出吴宜灿与这家公司的直接关系。相反,根据关系图谱,中科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一连串公司背靠的都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很明显,以中科凤麟、中科超安、中科超精、中科瑞华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企业都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产业化平台。如果要描述吴宜灿与这些公司的关系,在企查查没能给出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只能说:在今年5月的报道中,吴宜灿当选为中科超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而“中科凤麟”的创始人本来就是吴宜灿。核所竟成了离职率最高的研究所?不管这次的集体辞职究竟是不是“金蝉脱壳”。但显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内部,已经对核所研究员的辞职见怪不怪了。研究院的一个中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非常坦白:核所每年的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究其原因,绕不开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离职前,这些研究员每个月的工资水平大概都在1万元左右,有事业编,还有福利房。对于这个解释,很多网友却不买账,其中就有一些自称从核所离职的“老员工”。他们甚至系统罗列出了核所的几宗罪:比如,在科研工作里强势使用行政化管理制度。据说,核所之前一直采用的是“部长-一级组长-二级组长-组员”的行政管理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很难有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基本上都是以级别高的人说的为准。这种制度还导致课题组负责人要承担大量的管理工作。在所内不管要办什么事,都必须填写步骤繁琐的表格,再找负责人签字,根本没有时间做实际的科研研究。再比如,科研成绩注水。据传,核所内部有一个“论文必引文献文档”,在论文投稿时,所内会同意要求必须引用文档中10-20篇论文,用来提高相应论文的影响因子。而对于那些考入核所的学生来说,在这里也很难得到导师的指导机会。一般核所的研究生都会被分配到所内的“一级组”或“二级组”,这些组的组长一般都是工作2-4年的普通职工,基本没有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再加上所内部分人“溜须拍马成风”,想踏踏实实做科研,可能根本熬不出头。据说,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多人,但这几年人才开始快速流失,这90多人辞职后,整个核所就只剩100人左右。而上述的这些,都很可能是压垮这些核所研究人员“最后的稻草”。科研人才流失,别粉饰成“人才流动”面对数量如此之大、频率如此之高的“科研人才流失”,如果还有人把它粉饰成“正常的人才流动”,把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简单归结为“待遇不足”,那只能说,这样的人太坏了。“科研人才流失”,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不能再回避的问题。往小了说,大批科研人员流失极大影响整个科研院所的发展,往大了看,人才梯队维护得不好,是会威胁整个国家安全和国家地位的。早在“核所集体辞职”事件前,我国的航天系统就已经因为人才流失狠狠摔过一跤了。两年前,航天601所的原研究员张小平跳槽。这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研究员跳槽后薪资翻倍”的故事,可张小平一走,601所慌了。之前由他参与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出了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会影响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策划工作。最后601所只能无奈发公文“你快回来”。601所发表的《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可即便这样,也没拦住航天系统内人才的流失。2018年《今日科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航天系统内人才流失总数连年呈上升趋势,其中85%的人都是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而这些流失掉的中青年骨干中,有很多人可能都流向了美国。2014年《自然》曾经对16个国家近17000位科研人员的迁移路线做过分析,仅在1996-2011年间,中国流入美国的科研人员就多达7978人,而其中再回国的人,只占了2%。要知道,科研人才流失到民企、国家人才尤其是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流失海外,如果放任这个现象,那后果不堪设想。人才可以有序地流动起来,但人才流失却万万不能。我们的科研体系必须做出改变。否则,这次是一个核所,那下次呢?《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长安信托特约赞助。

割草者

考研:除了选择普通高校,集团下属科研院别错过!机会难得

除了普通高校外,这几所集团下属科研院别错过!考生:超赞在考研报考时,我们一般都只会查询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情况,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普通高等院校外,还有不少军工集团下属科研院也是可以报考的哦,机会很难得。可以说,这些军工集团是掌握了我国军工行业的核心技术,培养的也都是真正的科研人才,如果真的对科研感兴趣,喜欢军工科技比如物理研究、核工业研究、航空材料研究等,这几所军工集团的下属科研院所一定要了解下,如果你是一个对科研真心热爱的人,这些科研院所都是超赞的选择。考研:除了选择普通高校,军工集团下属科研院别错过!机会难得1.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科研院核工业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业,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防和能源研发上核工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集团主要是承担核电、核燃料、核应用等方面的研发、生产等工作,不仅是国内业务,还有对外经济、进出口业务。其下属研究院共有7所,其中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只招收定向研究生,其余6所分别是被誉为核动力工程摇篮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同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401)、以及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具体的招生细则,比如专业限制、招生人数等,记得去科研院所官网或研招网查询。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科研院航天事业发展越来越好,对航天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实力非常雄厚,拥有10余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研究和负责的航天领域也非常广,运载火箭、通信卫星等航天装备都有参与研发和生产,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隶属于集团下面的研究院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此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都有其下属研究院,比较有名的有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23所、624所、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本科学习的是航天类专业的,可以多留意下这些下属科研院所的招生情况。3.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科研院船舶工业自然是离不开海上作业的,海洋装备、燃料、海洋勘察等多个领域都有涉及。其下属科研院有中国船舶海洋设计工程研究所。此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也就是船舶类专业学子所熟知的中船重工,航母、航潜艇、舰艇等的研发设计等工作都是由其所承担,三峡升船机、港珠澳大桥等大型项目也都有参与,实力不容小觑,下属科研院所主要有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江苏自动化研究所。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科研院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其研究领域主要是网络安全、信息服务、集成电路、重大电子设备等,覆盖面较广,重点负责信息产业创新性研究。同领域的还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隶属于其下的第十三研究所和第十五研究所都对外招收研究生人才。信息化领域的科研人才国家一直在大力扶持,相关专业的学生别错过机会。5.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同领域实力超强的一所科研院所,最值得一提的的是其重点研究方向是是核物理,而且是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单位,研究水平很高。对物理学(爆破物理、和物理等)、工程与材料学、化工学、核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考生都有招生需求,而且人数不少,每年基本上都招收100多名。对于小编今天介绍的这些科研院所,大家怎么看?据说考上后待遇超好哟

系于末度

大学热门专业前3,就业“铁饭碗”行业前3,高3考生家长不用犯难

对于每个父母来说,孩子无疑是家庭的中心,孩子的学业和就业,是父母最为关注的重心和焦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孩子考大学最终的主要目标就是就业,找到一份稳定、满意的工作。衡量是否满意的主要指标就是收入和舒适度。收入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家长和孩子的满意度就越高,幸福感也会越强。毕竟,能成为科技大佬、社会精英的人是极少数人,只有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孩子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作为父母,培养孩子很不容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父母含辛茹苦,倾其所有(包括时间和金钱),全部将精力倾注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很辛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十几年刻苦攻读,为的就是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读一个好的专业,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然而,从时间链上看,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高考填报志愿——大学研究生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就业进入职场打拼事业,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都容不得半点损失。但仔细思考琢磨会发现,高考是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最关键性的环节。因为,高分考生可能会考上好大学,但不一定能读上好专业,就业未必一定能进入好的行业,收入也不见得就能令其满意,人生走向更是具有巨大的不可预见性。用概率的观点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所有专业、所有行业,居于头部的毕业生都能取得比较好的发展,比如被贬称为“四大天坑”的生化环材专业(生物、化学、环境学、材料学),如果能考上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的上述专业,孩子毕业后至少能在普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找到一份科研或教学工作,收入也不会太差。但如果孩子上的是其他普通高校的“天坑”专业,就业和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专业发展前景不好,上的是普通大学,毕业后就业和发展大概率会比较艰难。但有的行业,比如金融部门、计算机通讯行业,90%以上的员工都会有比较高的收入,也会有比较好的职业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近年来最受热捧的大学专业和就业行业。大学热门专业前3中国有3000所大学,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王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当然,并不是建议每个孩子都必须选择王牌专业和特色专业,选择专业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兴趣、特长、性格等多个方面,比如数学不好的学生就不适合选择金融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但是,热门专业之所以成为热门,必然有其自身强大的优势。近期,阳光高考平台发起了一次热门专业投票活动,有500多万人参与投票,选出了137所双一流高校热门专业推荐榜。从推荐专业榜单上看,上榜专业次数最多的是金融学和法学,共出现19次。其次是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出现了17次、14次和11次。此外,临床医学、经济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经济学类等专业上榜次数也比较高,都达到了10次。从清北复交人等顶尖高校最受欢迎和最多推荐的热门专业看,金融经济类专业是最抢手的,其次是计算机类专业。可以看出,在未来10-20年,计算机类专业(包括与其相关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金融经济类和法学类专业必将是最热门的专业。究其原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成为21世纪的核心技术,将会主导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国家的命脉,金融业是贯通主要经济要素的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今中外,收入最高的都是经商办银行的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与货币打交道的人,必然在财富分配中会多分一杯羹,从事金融经济工作的人收入必然会更高一些。过去40年,中国城市化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会有所下降,行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将会有所降低。就业“铁饭碗”行业前3近年来,教师、医生、公务员通常被称为“铁饭碗”,也被许多人列为“铁饭碗”前3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上述由财政供养的公务人员收入确实相对比较稳定,生存压力较小,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事实上,教师、医生、公务员收入只能说处于社会中等或者中等略偏上的水平。一个25年工龄的处级公务人员年收入20万元左右,考虑地区差异,全国各地处级公务人员年收入基本上都在30万元以内。但公务人员群体中,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晋升到处级职位,也就是说,多少公务人员收入更低。但在许多建筑、设计、金融、互联网公司,一个有着3-5年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达到20-30万元年收入的水平,甚至更高。比如,今年华为等民营企业招聘计算机类优秀人才,年薪直接开到了200万、300万以上。真正值得广大高考学子及家长关注的行业,不是传统“铁饭碗”行业,而是金融证券、计算机通讯等行业,其次是铁路、建筑、通讯、烟草等各大国有企业。比如,顶尖学府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每年就有约20%的毕业生会选择进入央企就职。几大国有企业包括以下几家: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被称为最赚钱的公司,2018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全年实现税利总额11556.2亿元,上缴国家财政总额10000.8亿元,同比增长3.37%。国家电网:世界500强,资产和实力都很强,业务范围广。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以中国移动为例,上市公司,全国10亿以上用户,保险、公积金、年终奖齐全,新人转正税后15-20万。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是5大国资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中石化是世界500强企业,员工年薪加各项福利10多万,年终奖多达数万。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经营范围遍布国内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布局涵盖投资开发(地产开发、建造融资、持有运营)、工程建设(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勘察设计、新业务(绿色建造、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2018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在 97 家中央企业中分别名列第4位、第8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世界500强企业,员工年收入10万-30万之间,总经理年薪在30-60万之间。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5大发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之一,高管年收入几十万,是中国待遇好的十大国企之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有三大业务,分别是邮政业务(函件、报刊、集邮、电商分销、代理金融)、寄递业务(包裹快递、速递物流)、金融业务(邮储银行、中邮保险、中邮资本、中邮证券)。上述热门“铁饭碗”行业备受青睐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比较稳定。对于绝大多数人(包括毕业生和毕业生父母)来说,都希望工作倾于稳定,都不希望频繁更换工作。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日本每年都会有相关的社会调查,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工作都是最受青睐的工作。二是福利待遇好。“铁饭碗”行业工资都比较高,除基本的五险一金外,其他福利津补贴待遇都很好,比如住房公积金等。三是社交地位高、人脉资源广。“铁饭碗”行业普遍社会地位比较高,也因此可以积累更广博的人脉。当然,所有热门专业,都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高,所有“铁饭碗”行业都要求孩子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名校的学位证、毕业证和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能为孩子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欢迎评论、转发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