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最委屈”的医学院校,设有63个博士点,却偏偏没入选211美则美矣

国内“最委屈”的医学院校,设有63个博士点,却偏偏没入选211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很多高三毕业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选择一个好的有前景的专业意味着毕业以后容易找到一个好工作,除了师范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医学也是人们眼中的有前景的专业。虽然学医大多7年起步,但是想着毕业可以进入大医院也是值了。今天我们要介绍国内“最委屈”的医学院校,设有63个博士点,却偏偏没入选211,这就是中国医科大学。国内的中国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都是211院校,所以很多人听到中国医科大学也认为这是211院校,其实不然,该校虽然实力很雄厚,但遗憾的是在2017年的国家双一流评选中落榜。中国医科大学简称为中国医大,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前身为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改为中国医科大学。另外该校还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该校有本科专业19个,在校学生15548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虽然该校不是211院校,但是其在医学领域的排名一直很靠前。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设有63个博士点、73个硕士点和7个博士后流动站,这样的数据比一些211院校还要好。该校强大的实力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也被很多网友称为“最受委屈”的医学院校。不过小编觉得211头衔是对专业的一种认可,中国医科大学虽然不是211,但是出色的实力还是被人认可的,所以今后该校会发展越来越好,不会因为落选就影响学校发展,你们认为呢?

白玉不毁

国内综合高校硕博士就业率出炉,医学博士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第一!

2019年华科硕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出炉2019年面临各大企业的裁员,也被誉为最难就业率,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就业率都出现明显的滑坡,因此也助推2020年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官方公布了2019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数据,从华科官网公布的数据来看,研究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医学博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32%,就业率排名第一,工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8.22%,就业率排名第二,经营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率97.89%,就业率排名第三。从就业率的排名来看,并不是学历越高就业率就会越高,在工科、经营、理科等应用学科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远高于博士研究生。同济医学院的强大实力虽然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在合校大潮中被兼并后,但是强大的医学历史底蕴,一直支撑着这所百年医学院前行,作为上海同济大学的根源,在上世纪50年代西迁武汉,当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武汉医学院合并组建同济医科大学,因此在2000年合校的大潮中,同济医科大学更希望和武汉大学合并,然而最终却未能如愿,存在各种的情感瓜葛,同济医学院发展多年停滞,深陷痛苦的合校磨合期,最后才有了同济医科大学海外校友团的谏言书。即便是同济医学院发展多年停滞,但是强大的学术底蕴,支撑了华中科技大学近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也让华中科技大学最近几年有和同城高校武汉大学媲美的综合实力。从2019年的研究生就业率来看,医学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就是行业内对同济医学院实力的肯定。高学历就业率和待遇的区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在某些学科出现倒挂,并不是博士就业率偏低,主要是博士毕业生对于薪酬的要求更高,就业市场并不是不希望招募博士研究生,而是人才薪酬会很高,而且博士毕业生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很多为了引进人才的三、四线城市为博士开出80~120万的年薪,直接评定高级职称、解决配偶工作等诱人的条件,然而依旧很难对高学历求职者有吸引力,也说明中国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依旧稀缺。随着就业市场的低迷,很多就业单位对求职者的最低门槛早已提升至硕士研究生起步,未来中国攻读硕博士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

变化齐一

中国18所本硕博连读的医学院,一口气上八年,毕业就是博士

众所周知,医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虽然报考的人数比较多,不过,由于医学专业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知识量大,知识体系深,所以医学并不算是一个特别好学的专业,甚至有人调侃道“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而相对来讲,医学的学制也有所区别,普通专业一般都是四年,但是很多医学专业却需要五年,而且有的还需要规培,给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更为特殊的学制,这个学制是本硕博连读的学制。这也就意味着一个高中生高考后上了这个学校之后出来可能很大概率就是一个博士生,不过这个专业要学八年,而且由于是临床医学才有这种学制,也被称为是临床医学八年制。但是由于我国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时间比较短,在教学办学方面都有着经验不足等问题,所以,国内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的院校并不是特别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之后开始的,不过有一所特别特殊的医学院开设的比较早,它就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由于这所医学院开办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早在国际上就非常有声誉,北京协和医学院在1917年就开始开办,是八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除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还有十余所高校也拥有临床医学专业,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军医大学,不过第一军医大学在2004年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另外,第三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部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也都有临床医学八年制的专业。从上述的院校,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全国非常著名的医学院,像原本的四大医学院,“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均开设有临床医学八年制。另外,上海交通大学的医学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医学分别来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这两所医科大学在上海地区甚至是华东地区也都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医学院校。另外,中国医科大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很多人可能甚至会以为它在北京,实际上,中国医科大学虽然没有入选211重点大学行列,但实际上也是一所非常不错的医科院校,它位于东北的辽宁省,也有临床医学八年制的专业。在这些医学院校中比较特殊的,可能要属山东大学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了,山东大学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主要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它的招生培养主要依托齐鲁医学班,它是在生入学后从七年制的学生中,根据高考分数和综合素质,优先选拔出3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齐鲁医学班进修学习。所以想要学医的考生,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这些高校。(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高校官方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七面人

一口气读8年,出来就是博士,中国这18所医学院能够本硕博连读

在我国,通常情况下,本科的学习年限是四年,专科的学习年限是三年,只有个别的本科专业是五年。但是你知道吗?在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学习年制,在高考上大学之后,一口气读八年,毕业之后就是博士学位。这种学制由于只有临床医学才实行,所以也被称为是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办学原则是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是一种本博连读的教学制度。这种办学制度由于难度大、中间还会有淘汰,所以一般都是学霸才会选择,而且八年制不仅入学分数高,毕业标准也非常严,所以八年制毕业的博士生也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才。由于开设的标准比较高,所以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开设院校并不多,所以在某种义上来讲,能够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医学院校都是实力非常雄厚的院校,如今,我国已经被批准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学校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部,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校。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它早在1917年,就已经和国际接轨开设了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而北京协和医学院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巅峰。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已经和清华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所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也可以叫清华大学医学部。除了协和医学院之外,我们看到四所传统的医学院也依旧实力强劲,“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南大学的湘雅医学院,山东大学的齐鲁医学院,四川大学的华西医学院也都开设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而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这样一些后起之秀,在医学界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在近几年的排名中上交大医学院和复旦大学医学院已经直逼北京协和医学院。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等老牌的医学名校也依旧表现得非常突出,在很多省份的录取分数线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虽说八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比较重视基础和临床,但无论是学习压力还是录取分数线对考生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想要报考八年制临床医学的考生,还要慎重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声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以及各高校官方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常棣

报考医学院,首批医学博士点的26所医学院,最值得报考

2020年高考马上就要开始了,报考哪些大学?报考哪些专业这都是最重要的,关注我百家号的老朋友们,看了我一年的百家号文章,也基本都变成了半个高校专家和专业专家了。基本上我推荐的专业就是:金融,计算机,电子通信,临床,口腔,任何高校都优先选择这个专业。不少人都知道当医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专业,社会地位高,是为数不多穷人可以逆袭改变社会阶层的专业,那么到底报考哪些医学院呢?很多人都说报考原卫生部部属高校,其实卫生部部属高校实力也不一定强,地方医学院实力也不一定差,今天就来简要介绍一下。医学院实力强不强,咱们可以从1981年首批医学博士点来看,能1981年就获得博士点的医学院都是绝对的实力派。数量多少更体现了水平高低。第一名是上海医学院,当年的中央大学医学院,绝对的实力派,和北京医学院当年是是首批16所全国重点大学中唯一的两个医学院,合并给复旦大学后,发展大不如以前,不过仍然是顶级医学院。数量第二多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目前是卫生部直属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其他附属高校全部合并或者下放,当然协和医学院的名气大家都知道了,国内第一的水平,此处不多说了,目前委托清华大学招生,分数必须达到清华大学主流专业水平。北京医学院已经合并给北京大学,医学实力如虎添翼,非常不错,就是不好考了另外同济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四川医科大学实力都非常不错。在医学院中,只有上海医学院,北京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华西医学院4个全国重点大学,不够同济医科大学的实力可是非常强悍的。前几名这些医学院都是原来卫生部直属高校,实力非常不错,是目前报考的最大热门,当然分数都是非常高,基本和清北线差别不是很大。从表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原来卫生部直属的山东医学院,白求恩医学院,西安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实力比较一般,当年实力还不如地方的首都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并入浙江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当然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实力仍然非常牛,而上二医已经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国内第一,浙江大学医学院实力更是牛。河南医科大学实力不如以前,但是仍然威名尚在。其他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当年都是首批博士点单位,实力都非常强大。最后一句话:上面这些高校,都值得你报考,要么是国内985医学名校,要么是地方院校霸主,就业都是棒棒的。

口中有珠

比女博士更让人钦佩,看了这两位医学男博士,网友:医学后继有人

博士,在大多数国人眼中的地位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很多人眼中都感觉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感觉他们年纪轻轻大有作为,即便是现在只是个助理也认定了将来大有前途。不过,崇拜归崇拜,近些年来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买车买房,自主创业,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而这其中最令人钦佩的一个群体就是女博士,他们一度成为了夹在男性女性之间的特殊群体,不过他们的知识能力还有学历都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随之产生的一大批优秀的女博士也逐步印证了这个说法。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网络上一直“疯传”的网红女博士颜宁陈果蒙曼,而是两位医学界的男博士,这两位一经出现,就“惊艳”了所有人,原来医生和患者之间不仅仅是只有医闹,原来医生还可以这样和患者相处。【梁益建:医者仁心大爱情怀】2016年的感动中国,有这样一位医生出现在大众面前,他是朋友们眼中的“厚脸皮”医生,碰见哪个朋友有钱就开口替患者要;他是患者眼中的“梁爸爸”,让驼背只有1米2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挺直腰杆,长成了1米8的大小伙。他就是梁益建,一位因为小时候父亲得病而励志学医直攻博士的时代好医生。梁益建的患者上至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童,他会给病人许诺“一年以后我筹足资金给你治病”然后如期而至,把希望带给一个又一个家庭,他会“死皮赖脸”的四处找朋友化缘,把筹集来的善款都用在患者身上,他还会教导那些已经好转或者康复的孩子“知恩图报”。他是孩子们口中恩同再造的梁爸爸,是无数家庭口中的“神医”,但是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身为神经学博士的梁益建深知极重度脊柱畸形的严重后果,脊柱畸形会逐步压迫各类器官直至心脏,还有些人几十年没有抬头看过天空,“还有很多人在等我”这是他一直在四处奔走的动力。【现实版江直树:徐晔】一档《中国医生》的纪录片,让这位年仅28岁的医学博士走进了我们的眼光里,“看见他以后,所有小说的医学男主,都有了脸庞”。被网友称作“最帅90后医生”“最温柔医生”的徐晔,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25岁就取得了博士学位,发表过5篇SCI论文,这些都是他最让人“嫉妒不已”的地方,要知道,很多人直到博士毕业也发表不了SCI论文,而徐晔却做到了25岁毕业之前就发了5篇,实在是很难不让人“嫉妒”。做南京市鼓楼烧伤外科的医生,徐晔在纪录片里表现出来的冷静与娴熟,实在是很难相想象他才28岁,面对家境一般的患者,他会去想办法给患者减免费用,面对年纪大的患者,他会温柔的一遍遍询问,像哄孩子一样安慰他们。在纪录片播出以后,很多人都被他的温柔圈粉,“这才是偶像该有的样子”。而徐晔也充分“利用”了网友们的关注度,不厌其烦的在微博还有社交软件给大家普及疫情相关知识,包括戴口罩、消毒等的正确方法。在这个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我们所能关注的除了那些伤医事件,还有很多人世间的温暖,梁益建医生和徐晔医生就是当代中青年医生的杰出代表,相信这样的男博士以后会越来越多,中国的医学研究事业也发展得更加蓬勃。图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学医八年,月薪5000,温饱线上的医学博士

严重的健康危机,将一批医学科研工作者推到了风口浪尖。事实上,每一项技术突破,都经历了漫长而冷寂的蛰伏期。选择基础医学研究,就意味着与清贫相伴。巨额资金被用于购买实验设备,而研究者本人的补贴往往仅供温饱。一群年轻的科学家,在科研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中艰难跋涉,等待未来的曙光。林成 27岁 泌尿外科博士母亲患癌,我几乎没帮上忙今年国庆假期,我参加了三场婚礼。份子钱不多,还是花了近三千元,超过了每个月的生活费。在婚礼现场,坐在我旁边的是一群初中同学,几乎所有人都已经买房、结婚、生子,所有人都在谈论育儿话题,除了我。和同龄人相比,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的,但只要不是在婚礼这种场合,似乎也能忍受。因为我知道,在我的背后,付出更多的是我的家人。确定自己要读医学研究型博士的时候,我母亲已经患结肠癌(当时确诊为III期)四年。她和我父亲分居多年,独自做完了手术,医药费花了十万。学医八年,我拿不出生活费以外的钱,幸好有朋友们帮衬,我们才能顺利支付账单。我突然发现,在学校里,我学习治病救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我只是一个远在千里,又无能为力的家属。她已经做完十二次化疗,头发稀疏,经常在电话里哭。但我一直待在学校,通常只在过年时回家。2017年年中,我赶回家,看到一向注重保养的她,脸色变得特别差。我那时还在读研,除了每年1600元贫困生补助之外,没有任何正式收入。想来想去,我只能买给她一顶假发。 确诊之前,母亲是一位做小吃的流动摊贩,我是家里的独生子。决定学医时,父亲是反对的,他觉得学医要读八年,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但是母亲十分尊重我的选择。为了维持稳定的收入,她时常更换工作,肚子疼也不愿意上医院。等到疼痛实在难以忍受时,她才去检查,结果是结肠癌晚期。 我本来打算研究生毕业就回家工作,拿到固定收入,每天照顾她。但在那年,我先是错过了学校所在省份的医院统招,后是没能赶上家乡医院的统考。最后,传来了我博士考试成绩不错的消息。 我的博士课题是前列腺良性增生研究。我对生物医学领域探索的热情,是从高中生物课上开始的,没想到自己已为这份好奇心学医九年。父亲知道我读博以后,经常和他的同事讲,我是林家祖上第一个博士。我经常和母亲讲,我在实验室过得还不错。事实上,读博的补助只有每个月2300元。为了不和家里要钱,我不得不用休息时间做兼职。我也没有告诉她,科研本身并不是那么舒服。博一刚开学,我的导师正在忙着另一个学术项目,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束手无策。晚饭不定时已经成了日常,我也常常为实验浪费的材料压力倍增。 图 | 林成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但我还是想完成课题,梦想着自己顺利毕业的那一天。今年10月底,在实验室正常忙碌的上班时间,我正好接到母亲的电话。她的手术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复诊结果是:病灶无明显复发,血常规生化良好。我马上读出意味——她恢复得非常好。 我坐在实验室里,松了一口气。四下望望,医学研究突然在我眼中呈现出全新的样子。我感受到强烈的意义和使命。那之后,我在实验中不断推进论证,不断分析临床样本,最后发现,原来真的存在某种从未被发现的现象。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飞起来了,和师弟一起用打折券去呷哺呷哺吃了一次火锅来庆祝试验进展。那是我读博期间最奢侈的事。图 | 林成和师弟庆祝实验进展的火锅局王力 30岁 心脏疾病研究博士后结婚后,月薪五千仅够温饱今年夏天,因为没出生的白色大鼠,我陷入学医12年来最大的焦虑。疫情期间,为了方便管理,我的同事把用于实验的白色大鼠杀了大半,只留下几只用于配种。七月,为了继续自己的实验,我开始帮他们配种。唯一的一只纯种雌性大鼠迟迟未生育,我转变方法,让实验室里的大鼠与野生大鼠配种,通过两代生育呼唤纯种大鼠的降生。它出现时,我已经等了近五个月。图 | 王力实验室里的白色大鼠六月底,我博士毕业答辩完毕,美国一所医学院给我发了博士后的offer。但为了让去年九月份已启动的项目有进展,我还是留在此前的实验室做博士后,每个月拿五千块。 秋招开始后,我的医学研究梦想曾经动摇过。我跑了几次宣讲会,动过考公务员或者到中小学教书的念头。但人生下一步如何推进,未来是否要定居大城市,我不敢多想。这是因为,每月扣除房租后,我只剩下2400元支配。在首都北京,这点钱微不足道,买房买车遥不可及。妻子从未抱怨过我的收入,只是劝我:如果太累了,就换个领域平平淡淡过日子。等待大鼠出生的几个月里,我发现社会环境留给我的空间越来越小,自己必须做出是否继续科研道路的决定。我开始焦躁而郁闷,这更影响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研究需要精准的理性,这样的感性状态只会带来麻烦。我的导师认为我不够专业,几次敲打我,我们的关系也变得紧张。我想起五年前自己刚开始读博时,也曾踌躇满志。我听说过对我们这一行的“三个十”概括:做出一项重大突破,需要投入十亿资金,使用十万种化合物,做十年实验。我设想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没过多久,就在实验上犯了难。到博士三年级,周期考核与开题报告成为新的挑战,我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数据,而非像以前那样纸上谈兵。我凭着毅力扛了下来,在六年博士期限之前,和别人共同署名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顺利毕业。科研依然是我唯一想做的事。我对自己剩下的最大期望是发表一篇以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十一月上旬,纯种大鼠出生了。我请它帮我做了一个关于阳性药物的对照实验。这场实验本来用于排除可能性,但在分析数据时,我意外发现,所用的阳性药物竟对生物的物理特性产生了影响。我想查找文献来佐证,却发现这一现象从未被记录过。图 | 王力在探测心脏细胞虽然不敢保证这一现象背后是否蕴藏重大发现,但这是我们课题组近期第一项进展。开组会时,整个师门都感到振奋。随后,我坐在实验室里,触碰到久违的热情,那些焦虑也失去了重量。王海强 31岁 胶质瘤方向博士后“烧了”四十万经费,每天挤3小时地铁公交第四次做单细胞建库测序实验时,我背负着四十万科研经费打水漂的风险。这项服务于我的博士研究课题的实验,属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此前,我自责地发现,自己已经失败三次,“烧了”三十万。 第一次实验在2017年4月份,那是我学医的第十年。为了建立一套单细胞测序系统,我所在的实验室从零开始买进仪器,从美国引进一项专利技术,支付了不菲的专利费。这是我听说过的最昂贵的实验。 但这些只是实验的前提。比资金更沉重的是,我和同学必须靠自己摸索细胞上机数目与细胞活性的相关技术。一次实验耗时两天,若想收到理想的效果,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达到标准,整体的操作步骤也必须得到优化。即便如此,在正式操作中,未知的挫败依然会来临。这意味着,我必须再次寻找往前走的可能。我安慰自己,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这是最常见的剧情。 第一次实验失败后,那年冬天,我发起第二次冲锋。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细胞活性太低,我还是没能走到最后。导师平时脾气很好,这一次他没忍住,骂了我一顿。 2018年年初,我鼓足勇气做第三次实验。故障重现,此前的辛苦付出又一次付诸东流。图 | 日常实验中的王海强身边的同学都练就了发泄压力的身手。我曾看到有人专门找地方大吼大叫,有人脾气愈发暴躁、突然发火。我和两位室友商量好,一起用相对健康的方式消化压力——出校门吃饭。 对我而言,除了春节,所有的节日都属于实验室。中秋节、端午节、冬至日……当天实验完成后,我们找尽了所有能被称为“节日”的日子,吃上一顿饺子或者火锅。 这花去了我每月博士补助的一大半。每月,我收到五千多元补助,在中国的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这个数额是最高的。这也是我艰辛备考,考取本所实验室博士的重要原因。从研究生起,我没和家里要过钱,也没讲过我在做什么,家人一直觉得我过得很潇洒。 放松是短暂的,为了保证实验效率,我将吃饭以外所有的时间都花了在实验室里。 我清晰地记得在北京读博士的日常路径。每天早上六点半,从北京青年路出发,转两次地铁到西单,再坐公交车到达郊区,八点到达实验室。此时,我已完成在地铁上开始的案头工作。晚上十点赶晚班地铁,回到朝阳区。有时,赶上细胞培养的特殊节点,我会把四张凳子拼起来,铺上单人被,睡在实验室。为了劳逸结合,我通常在周六日睡懒觉到早上十点,晚些开启实验。2018年五一劳动节前,我和同学第四次做耗费十万的实验。我们把细胞的活性鉴定率提升至90%以上,增加细胞的数目,终于成功。那之后不久,我发现自己胖了二十斤。图 | 胖了二十斤后的王海强实验的成功把我的论文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在论文尚未发表之时,2019年六月,学校规定的博士三年期限已经到了。我握着一张博士毕业证书,无处可去。 我下定决心,不管等多久,也要继续做补充实验,熬到论文发表的那一天。我继续在实验室工作了一年。这一年,学校已经停发博士补助,导师为了支持我,私下支援我生活所需费用,让我按时交付房租,不至流落街头。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自己年少时的生活。我家在重庆的农村,每天走几公里上学并不稀奇。 我似乎始终得着老师的“偏爱”。读大三时,一位教授带我到另一所学校做研癌肝究项目,手把手教我做实验。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基础医学研究。 博士毕业前夕,导师曾想说服我给医院里的一位书记做助理,这份工作能够解决北京户口和事业编制,薪资可观。但我只想在实验室工作,更想继续深造,婉拒了他的好意。今年年初,我拿到一所美国医学院的博士后offer,但由于疫情,无法前去就读。辗转之中,我决定离开北京,到杭州西湖大学做博士后。 4月初,我终于收到邮件:论文已发表于杂志上,影响因子分值为12分,约为国内博士生论文平均分值的4倍。相比于一线临床工作,医学事业的另一端——基础医学研究往往不为人知。其实,在大众视野之外,这群医学工作者从未缺席。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间,从病原学研究、抗疫药物研发到疫苗的研制,无不依赖于基础医学的更新。在这充满危机的一年里,实验室里的研究者废寝忘食但默默无闻,为前线提供着有力的支撑。在人类未知的黑暗领域,他们用热切点燃希望,用勇气为我们照明。正是由于看见这份基础医学科研的艰辛,凯迪拉克旗下经销商承诺2020-2021年两年内每售卖一台车,就捐赠100元给到国家科技部/卫建委旗下的复旦P3实验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此帮助提升基础医疗建设, 赋能一线科研工作者, 用实际行动践行品牌精神。公益路上,凯迪拉克一直在行动。今年,凯迪拉克携本支短片参加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广告、腾讯CDC联合举办的“我是创益人”大赛,让更多人关注到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该赛事举办四年以来,已孵化包括戛纳创意节银狮奖获得者“一个人的球队”在内的194支公益广告作品,让公益项目走入人心。在这个时代,崇高事业并不意味着丰厚的物质,也不代表安稳的生活,但有人依然用勇气点燃自己,在黑暗中为我们找寻光亮。实际上,所有伟大发现,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以及在清贫中恒久坚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END -撰文:史蓓斯

简单人

苦读8年医学,他为什么拿了博士学位却放弃从医?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罗鹤终于在2020年毕业了,尽管本博连读学了8年医学,他却没有选择从医,而是进入一家外资医学影像公司。刚入职一周,聊起新启的公司人生活,他语调欢快,“非常开心、每天可以准点下班,待遇太好了!”如果按照从医的路线,毕业之后的他应该在医院接受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期2-3年),每月的收入还不到现在的一半。8年前,罗鹤以很高的高考分数,报了上海这所大学医学院的八年制,不止他们学校,当时八年制医学生的录取分数,在各医学院校都位居各专业的前列,招收了最优秀的一批高中生。八年制顺应了中国医疗人才层次提升的大趋势,也确实参与到了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很大贡献。2002年时,中国146万多执业医师中,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超过60%,有博士学历的0.6%,不超过9000人。而2001年后开设八年制医学专业的14所高校,至今12届毕业生大约1万多人,已经超过2002年之前的博士数量。罗鹤入学时,还是八年制的荣光时刻,最初两三届毕业生刚刚开始工作,“科室里来一个八年制,主任两眼都放光”,一位医生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罗鹤和他的同学,大多看中可以提前3年获得博士学位。对于未来懵懵懂懂,以为学医就是在临床上治病救人,高分入学的八年制毕业生将来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谋得职位肯定不成问题。然而,情势变得很快。科研能力在医生的评价体系中占的权重越来越高。曾经的优势——提前三年拿博士——转而成为劣势,少了三年的科研训练,“八年制的博士真不如5+3+3的科研型博士受待见”,罗鹤感慨,这也是他放弃从医的重要原因。曾经让主任“两眼放光”的学长、学姐们,因为缺少科研成果,晋升时受到限制,有的甚至可能成为“万年主治”。而到了今年,那些没有像罗鹤一样逃离的毕业生找工作时,甚至连被“两眼放光”的机会都没有了。△ 2020年6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几位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来源:人民视觉。入学之时:感受最后的荣光罗鹤入学的2012年,是八年制在全国推广的第12年。从国际上来看,美国作为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其医学教育只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学生需要读完四年任意专业的本科,才能继续学医。临床医生需要念四年医学博士,获取MD(Doctor of Medicine)学位。学术型医生在MD的基础上,还需要读4-5年的PhD(Doctor of Philosophy)。毕业之后,均需经过一定年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国最早践行八年制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参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自开办起,其临床医学专业就只有八年制这一种学制。早年的协和医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医学泰斗级人物,包括人称协和内、外、妇、儿科“四大天王”的张孝骞、黄家驷、林巧稚、诸福棠。协和毕业的医学大家几乎占据了中国现代医学史的半壁江山。2001年,原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发展长学制。同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八年制专业,此后扩展到14所高校。此时,中国医生数量已经不少,但执业医师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大多数,医疗服务的质量仍需有较大提升。当时的媒体报道过一个细节,几位参加医师资格临床实践内容考试的医生,穿手术衣时,将系绳的部位穿在前面,而并非像正规的手术大夫那样在背后系好。监考人员问为什么?答曰:从来都是这样做的。顺应人才层次提升的需要,再加上那几年,正好是中国公立医院开始扩张的时点,八年制医学生成为“香饽饽”。同样是2012年入学的林奇,大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学校对八年制的资源倾斜,比如八年制医学生享有更多的导师资源,他们选择导师时不占用其指导名额。而短短八年就能获得博士学位,这也让身边其他学制的医学生感到羡慕。此后的八年是这样度过的:前四年像是高中延续版,每天和同班同学一起上课,第五年是临床实习,其后两年在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间临床轮转见习,最后一年用来做科研和写毕业论文。罗鹤的前四年也是一样,通识教育和基础医学教育为他打下了临床知识基础,他最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如何解决疑难病例,治好一个病人让他觉得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他也将成为一个医术好的医生奉为圭臬。此时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在他们入学以前,外面的世界已经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将决定他们的未来。最后三年:才发现世界早就变了2010年前后,科研成果在医院的评价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背后的逻辑是,对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做出评价是困难的,而科研层面包括发表文章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获得的基金层次和额度等是比较容易量化评价的。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医院排名,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了一个指挥棒。此后进入医院,学历门槛水涨船高,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几乎都把博士学位作为了硬性标准。这也与人才层次的提高有关,医学博士不再稀缺,于是,八年制学生的认可度逐年降低, “我所在的复旦某医院的王牌科室由于过往八年制学生表现不佳,已经不再招收八年制研究生”,一位医生在微信公众号《小张聊科研》中这样记录。直到大学第六年,林奇终于认清了现实,发表一篇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只能毕业,不能就业”。他开始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一直伴随着余后三年。那一年他选了导师并开始为期两年的临床轮转,导师是一位专业领域的大拿,也是一家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科室里除了像他这样的八年制学生外,还有一些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一路念上来的学生。这批学生比他年长三岁,有更多的临床和科研经验。而毕业之时,林奇需要和他们同台竞争,争取留在科室规培、留在医院工作的机会。“同样是博士,没有人会管你是临床型博士(MD)还是科研型博士(PhD),都会拿同一套标准来要求你,也就是发表的文章。”在各科室轮转见习的过程中,林奇遇到过临床能力极强但因没有科研成果而无法升职称的“万年老主治”(主治医生),也遇到过早期临床能力一般、专注科研,其后平步青云的副主任、主任医师。前辈的经验点醒了他——临床能力是可以靠经验提升的,而科研必须趁年轻获得成果,基础医学试验也只有在正式工作之前才可能有比较集中和连续的时间进行。林奇开始能够客观地认知自己的学制:八年制唯一的优势是年限短,而这个优势的另一面也是劣势,在现有对于医院和医生重科研甚至唯SCI论的评价体系中,与其他博士相比,因为科研时间被压缩,八年制医学生手头的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没有竞争力。进入医院后,有高分(影响因子)文章的医生,更容易申请到国自然课题,从而更有升职的优势。2020年1月发表的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八年制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除工作稳定性及同事之间相处方式外,其他指标满意度未超过中等(3分),且呈现出年资越高,满意度越低的趋势,其中工作环境与工作收入最不令人满意。△ 截取自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同样是第六年,罗鹤选了一位科室主任作为导师,真正开始做科研课题,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和大多数的科研新手一样,罗鹤还没有独立提出一个课题的能力,研究的课题是导师给的。导师把课题布置给罗鹤并大致说明之后,后续设计试验、具体实践的工作都需要他自己来完成。不仅是导师无暇指导,罗鹤也没有同门的师兄师姐可以请教,科研菜鸟不得不独自打怪升级。第一个“怪物”是如何设计试验,罗鹤研究的一个中西医结合方向的课题,根本没有英文文献可供参考,而且因为课题角度很新颖,相关的中文文献也很少。到了真正进行试验操作的时候,第二个“怪物”就出现了,更高阶的神经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和试验操作技术,都需要从头学起。那段时间,求助无门,自学进度缓慢,让罗鹤“自信心受到了打击”。罗鹤感慨,科研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硕士阶段的目标是能够完成给定的课题和试计划的执行,博士阶段应该拥有自主设计课题、设计试验的能力。“八年制的前五年和其他学制的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到了后面三年,直接进入博士的要求,没有经过前期的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一定是不够的。”毕业了:手头没有文章找工作有多难?现在回过头来看,几乎就是在那段灰暗的科研时光,罗鹤决定了不当医生。仍然怀揣医生梦的林奇,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于手头没有文章这件事究竟有多难,有了更直观的体会。面试时,应聘者坐下聊天,一开始的话题就是,你发了几篇文章,有几分(指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分为几个档次,0-3分;3-5分;5-10分;10分以上,影响因子越高,论文越好)。“人家按部就班读出来的科研型博士手头有七八分的文章。”林奇解释说,想要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至少需要手握一篇5分左右的文章,而此时转换了研究方向的林奇还欠缺相关的文章。面试的教授对于林奇各方面表现都挺满意,学历背景不错、面试表现也挺好、此前的导师还是业内翘楚,但是“就是没有什么文章”,教授说得很直接。他一度以为这家医院录取无望,所幸结果是好的。林奇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八年,“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接触科研”,这是他总结的教训。但他也认为,这是学校应该做的,“如果现实要求就是这样看重科研和文章,那学校应该尽早让学生有做科研的意识。”“学什么取决于考什么,焦虑什么取决于就业的时候需要什么。”一位毕业于协和八年制的医生告诉八点健闻,按照协和的学制,最后的8个月是用于科研的时间,但那时候才开始投入科研是肯定来不及的。大多数学生都把找导师开始科研的时间提前了,如今在校的学生大多在入学两年半到三年,也就是刚刚完成医学预科通识教育时,就已经开始找导师指导做课题发文章了。一位协和医学院教务处的老师统计称,今年至少一半的八年制毕业生发表了SCI论文。而医学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不少医学院校开始对八年制的培养计划以及毕业时的科研成果要求做出了调整。就在林奇毕业的这一年,林奇所在医学院调整了八年制的培养计划,缩短了临床科室轮转见习时间、扩展了用于科研的时间,加强了对于毕业生的科研水平要求。同时,上海也出台了明确的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年限的政策。对于八年制学生而言,这两个政策相辅相成,核心就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科研时间,而把临床实践腾挪到了毕业之后的规范化培训。但对于林奇来说,作为政策更迭的过渡一代,似乎成了“最惨的一届”,前有科研时间延长的福利没能享受到,后是临床规培的时间又被拉长了,且八年制因为年限短而体现出的年龄优势也弱化了。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透露,教育部正在加强与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工程院的协同配合,已设立了专项课题,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要求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各校的八年制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医学生培养不能搞半截子工程,要设计好八年制教育与毕业后住院医师规培的匹配和衔接。”有人积极顺应变化,有人干脆不当医生了新的改革开启之前,八年制已经影响了近20年的上万名医学生的命运。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顺应变化。在一位从医四年的八年制毕业生看来,学制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人跟人的差异不在于学制的差异,也不在于智力上的差异,而主要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他认为,开设八年制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医学院校,平台和导师资源充足,如果能主动尽早开始投入科研,可接触到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他自己在八年的医学生涯中,参与过内科、外科多个课题的研究并发表了文章。不过,这样的学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像罗鹤和林奇这样,在求学的过程中逐渐才意识到问题。最终,罗鹤选择了离开医生这个职业,而林奇选择留守,却也不得不离开上学的城市。对于林奇来说,生活学习了八年的上海承载了太多,这里有朋友、有熟悉的医院和导师、有喜欢的生活氛围,但是相比其他城市,除了规范化培训时间延长,上海不能定岗规培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医学生毕业之后,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才能正式成为住院医师。定岗规培就是说完成培训后可以在规培基地留下,不能定岗规培就意味着,两三年之后仍然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综合考虑了各地的规培工资、临床博后的工资、工作和科研压力以及生活成本之后,林奇决定离开上海,远赴南方任临床博后研究员。接下来的博后三年,林奇必须要有一些科研成果,至少要发一篇3分以上的文章。只有这样,在今后正式进入医院工作中,才不会因为科研的缺失,影响国家课题的申请和职称的晋升。也有的毕业生即便不能定岗,也选择留在上海,例如同样是今年毕业的王卓,将在一家三甲医院继续两年的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但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上海人。在他们班继续从医的学生中,一半回了老家和外地发展,一半留在了上海,而这后一半中多数和王卓一样,本就是上海人。至于完成规培后如果留不下来,会不会继续从医?王卓还没有想好,“先规培了再看,以后我可能会去私立医院工作,或者干脆就不当医生了。”2012年,三位不同地方的高中生罗鹤、林奇和王卓同时在上海开启了医生的梦想,8年之后,他们已经是医学博士,但梦想却都还没有实现。回想8年的大学生活,林奇有时会想起一位长者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文中所用均为化名)吴晔婷|撰稿王吉陆|责编我们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微信搜索“八点健闻”,获取更多健康专业资讯

道理

100万高薪招医学博士!医学生的苦和累,问你值不值?

最近有条资讯给了小编新的震撼。云南省2018年医药类高校毕业生双选会上,有公立医院开出100万的安家费!高薪招聘医疗人才。我以前知道的医学博士安家费,一般都是30万,40万多的。国家重点985和211大学会高高点50,60万吧。而这次的100万招博士,我突然觉得学医很值的感觉。医学博士搞笑的是临近当天中午,还没有一份博士投到该医院。重金吸引人才,却没有人来应聘,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博士生的眼界不一样。博士生是我国最高学历了,在它人生的前3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学习医学。等到了毕业,想有个更好的发展,想去大城市,而且大城市的工资也高,他肯定选择大城市啊。大城市今天的一条新闻我看了很开心,西安今天开放人才政策,凭学生证可以落户西安,这可是大手笔啊,直接把户口迁到了大城市。看来大城市现在人才抢夺也是很拼的。而一个医学博士又是人才中的的人才,大城市不会让他溜走的,在学校的时候放出校招了,医学博士又怎么回去小地方呢。说医学生苦,这个是公认的,说到哪儿也是。在家里,家里有人当医生的劝自己的小孩不要当医生。在学校,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说了,要有心理准备啊,坚持,坚持,再坚持。我觉得学医还好,就是背的多,特别是到了期末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漂漂的,感觉头脑里全是知识。我不会让别人拍我的头,怕把我的知识给拍走了。医学人才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看到医学博士的补贴,心理多少有点安慰。好像我们医疗人才的春天来了,医院给医生开100万的安家费,是看重医生的技术,知识。医生在社会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公立医院率先开始重视的话,医生的条件会越来越好。虽然医闹事件一直都有发生,但我坚信,国家一定会有好政策出台的。医学生一般专业是学4年,而医学专业普遍是5年。这5年时间的本科知识基础教育,还有3年的研究生,3年的博士,才是博士毕业。我给大家算一算费用。普通本科生4年后可以工作,医学生博士要多7年才能毕业,而且每年家里还要给1000元的生活费。用100万除以7再除以12大约是1100元,减去1000是10000元的月工资。照这样算,好像是挺对的,可是总感觉不对,网友们怎么看?招聘人才喜欢阿丰的文章,可以点赞,关注,分享!你觉得100万招医学博士值不值?欢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日出多伪

医学博士年薪能达到多少钱?

医学博士年薪能够达到多少?薪酬是随着工龄的增长不断增长,那么我回答这个问题就以刚毕业的医学类博士毕业生来进行说明了。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首都医科大学在医学类单科高校中排行居前的,我们来看看它的毕业生薪酬水平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有博士毕业生277人,其中78.4%的博士生留在北京就业,13%学生去了东部地区,也就说明博士毕业生流向均为薪酬水平最高的地区,那么首都医科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在多少?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披露的博士生平均年薪为14.32万元,平均每月月薪在1.2万元左右,这个薪酬水平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不算高了。上面是北方城市高校的博士生年薪水平,那么南方城市高校,我们选择南方医科大学为例。2019年南方医科大学有博士毕业生354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为10064.88元,化为年薪也只有12.1万元左右。再看南方医科大学分学院博士毕业生薪酬情况,薪酬最高的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月薪酬待遇达到1.39万元,其次是公共卫生学院1.18万元,第三位是中西医结合医院1.17万元,然后依次是基础医学院1.06万元、第一临床医学院1.02万元、实验动物中心1万元,其它第三附属医院、研究生院、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中医药学院等月薪超过0.9万,最低的学院是护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薪酬待遇竟然只有4500元,另外还有法医学院只有6560元。再看南京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生薪酬,2019届有博士毕业生161人,平均月薪水平为10155元;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博士毕业生148人,占研究生总人数比例的8.46%,而毕业研究生薪酬水平超过1万的人数比例为15%,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生薪酬水平也在1万元左右。由上面4所典型的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生薪酬情况来看,他们的月薪水平均在1万元左右,最高的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薪酬也只有1.2万元,由此可以做出非常明显的判断,医学博士生刚毕业后的年薪水平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