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双轮驱动 打造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财用穷匮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双轮驱动 打造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

来源:人民网近日,由人民网人民健康策划推出的《科研的力量―全国大型公立医院管理者深度访谈》栏目第四期走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这家承担了我国血液学领域最主要的一些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如何促进学科发展,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齐头并进?又如何打造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给出了他的答案。基础和临床“双轮驱动” 承担重大研发任务“我们医院源于一个研究所,因此是院所一家,也是一套班子一个机构,但两个牌子。大家看到我们的名称感觉比较独特,但这也反映了我们的使命,就是在研究方面有一个重要的国家载体――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程涛所院长说。在介绍具体成立背景时,他表示,早在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输血与血液学研究所,第二年划归给了当时的卫生部。设立研究所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许多战士在抗美援朝时因供血不足导致死亡,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这样一家机构。后来输血从血液学分出去后,血液学研究所就成为专注于血液性疾病研究诊治的机构。“也正是因为这个历史传承和由来,所以医院是典型的研究型医院。从建院至今的60多年,在多个领域为我国的医学研发、血液病诊治以及干细胞、免疫学等拓展领域,都做了一些重要贡献。”程涛说。他还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医院研究的主体,也就是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主战场”。由于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院内各临床科室,这种紧密结合形成了基础和临床“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近几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我国血液学领域最主要的一些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目前主要的一个发展方向,是抗体的进一步应用和干细胞的一些拓展。建立专科联盟 打造血液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目前,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打造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程涛表示,必须明确中国血液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才能在体系的基础上建设核心基地。在介绍体系建设的重要布局时,他提出,2017年底,建立了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联盟单位目前已有150家大型医院。联盟的建立,让参与单位以会员为机制,带领血液学专家和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血液学科技创新。2019年获批的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临床研究阵地。将来,临床研究中心可以帮助为我们在联盟范围内结合一些优势单位,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助推我国的新药走向市场。“通过60多年的发展,我们深深意识到要在双轮驱动的方针指导下,通过文化建设凝聚合力。所以,我们以全院力量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而不是让这两个载体成为竞争和分割的关系。为在管理机制上保障良性驱动,去年在医院范围内成立了由我分管的学科建设办公室,在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一些整体规划、日常学术管理的同时,也为临床中心开展同样工作。”程涛说。他还提出,各职能部门都应围绕这一发展做好服务工作,而不是因为不同名称造成不必要的内部竞争,甚至产生内耗。所以,这也是我们医院近几年对未来发展管理模式的重要变化。科技创新要依托人才 未来5年打造一流团队谈到科技创新,程涛认为,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例如很多获得过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需要科学氛围和积淀,而不是需要更多规划。也就是说,这项创新要有极为优秀的人才,在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中突发奇想,然后得到科学验证。另一方面,是如何把原始创新的一些成果、科学发现,转换成对社会有用的技术方法。这项创新和全社会相关,需要一定规划。“干细胞产业备受全球关注,是它的应用前景很重要。所以,这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一个产业领域。但要客观意识到,该领域是一条产业链,而不是一家实验室、公司、医院或依靠监管部门就能解决的。我个人感觉,这一产业的复杂性远高于一些普通、传统的化学药物。”程涛认为,要把干细胞推向临床,就要把干细胞药物当成上市药物看待,要把它串起来看,把干细胞技术的研发、中间转化放大。“干细胞产品的质控、走向临床的标准和监管条例,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创新。所以,近两年我们一直在和政府建议打造一个细胞谷,从而将产业链上的诸多环节,集聚在一个地理位置,集中进行碰撞。这种碰撞一定能够比闭门造车来得快,会把干细胞产品的工作能够加速推进。”他说。最后,提到十四五规划时,程涛表示,在临床方面,医院规模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5年内翻一番。为完成这一目标,目前在团泊新区建设的新院区已到中期,还有一年半左右时间落成。新院区投资达23亿元,占地16万平方米,规划1200张床位,不仅是我国临床研究中心的主战场,也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血液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在基础研究方面,他提出,正通过打造细胞谷和政府密切磋商,如何能够让原始创新有一个孵化基地,而且这方面的建设规模也至少要翻一倍。所以,还在滨海新区选址,将来的发展态势,就是以和平区老院区为主体向东和向南呈两翼发展。“高质量是必须要做到的前提。在这方面,我们着重加大建设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国际一流的研究和临床团队。所以,在未来5年中,我们的前景会更好。”程涛说。

是何言也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患者及家属告知书

尊敬的患者和家属: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疫情防控要求,现对来院就诊患者管理要求告知如下:1.所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患者,无论是否有核酸检测报告,一律要先经发热门诊鉴别诊断后,方可来院就诊。2.所有冷链从业人员,无论是否有核酸检测报告,一律要先经发热门诊鉴别诊断后,方可来院就诊。3.外地来津的住院患者必须先在当地完成核酸检测,来院后进行复测核酸;如果没有在当地核酸检测,需先在医院附近居住3日后,进行核酸检测。4.所有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一定要在本院复测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后方可收住院。5.急诊留观患者和陪伴人员必须进行核酸检测。我们将竭尽所能保障患者安全就医,也感谢您对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理解与配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2020年11月23日

红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子奎:加快项目落地 助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6月30日上午,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在天津静海正式揭牌亮相。作为示范区标志性的医疗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团泊院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子奎在致辞中的描述,令我们对示范区的发展充满憧憬。01:19常子奎:我院拟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山中伸弥教授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再生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在天津市静海区落地。这些合作将为我们深度参与中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相关单位合作交流,创新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天津市委、市政府和静海区委、区政府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的发展一直给予极大地关注和支持。作为中央驻津单位,血液病医院将肩负起国家队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充分发挥我院在医疗、科研、教育、产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天津市各有关单位的合作,积极参与中日示范区的建设,为带动京津冀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提升中日地方合作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来源:静海融媒长按指纹一键关注

王大悦之

廖国勋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调研

11月30日,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调研。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是国内血液病诊断和治疗顶尖机构,连续11年获得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血液病)第一名。廖国勋先后察看了该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与一线科研人员和中青年骨干深入交流。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廖国勋说,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医教研产融于一体,科研能力、诊疗实力一流,作为行业翘楚多年来扎根天津、服务天津、贡献天津,我们要倍加关心爱护。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是打造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助推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基因治疗、肿瘤免疫等前沿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固巢留凤”“筑巢引凤”,面向国内外引育更多血液学领域尖端水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水平人才。要加快推进团泊新院区建设,在工程建设、配套功能、供血保障、医保支付等方面给予支持。在从事汽车相关检测服务的中汽中心,廖国勋现场观看整车碰撞试验,先后走进电磁兼容试验室、智能网联试验室和电气系统室,听取行业标准、技术研发、市场前景等情况介绍。他对企业在津建立新能源检测中心表示支持,希望中汽中心抓住天津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大在津业务布局,发挥头雁带动效应,不断做大做强。廖国勋说,希望众多在津“中字头”企业、科研院所进一步增强走出试验室、到市场“游泳”的意愿,瞄准市场需求,加快产业化步伐,提高本地转化率,在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商业模式创新上下更大功夫,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天津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副市长王卫东和市政府秘书长孟庆松参加。(记者 米哲)

高节戾行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南宁中心血站输血传播疾病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2020年12月29日上午,“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南宁中心血站输血传播疾病联合实验室” 揭牌仪式暨科技部对老挝援外项目线上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南宁中心血站举行。据了解,人类的血液及其产品是重要的医疗资源,充足安全的血液和血液产品的供应以及安全有效的输血服务是国家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挽救生命,但,输血也是一把双刃剑,血液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对输血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血液中除已知病原体,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等20多种外,还有再发病原体,如: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巴贝西原虫等,以及可能的新发病原体,如:寨卡病毒等。输血传播病原体以及其导致的疾病一直是血液(输血)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南宁中心血站输血传播疾病联合实验室”,旨在利用广西本地少数民族聚集、稀有血型标本集中的优势,在涉及的输血传播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血液筛查技术储备、临床用血病原体灭活、“一带一路”及“东盟”国家的学术交流、援助等方面逐步达到国内领先地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嘉馨表示:“联合实验室,主要是从血液安全也就是输血传播疾病开展研究,充分利用南宁和国际东盟板块结合的非常近的地理优势。在大湄公河领域,在输血行业体系里面,在传播疾病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叫‘蚊媒传播’,通过蚊子来进行病毒的传播,可能会导致包括寨卡、登革热等病毒的感染,感染以后可能会通过血液也传给受血的人。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两件事,第一个帮助东盟国家,包括我们大陆大湄公河领域的这些国家,提高他们的血安全的水平之外,对我们国家自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血安全的保障。”联合实验室同时为也广西的血液筛查策略提供理论支撑,为输血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促进南宁中心血站科研水平更快更好的发展。南宁输血医学研究所主任 莫秋红介绍:“通过病原体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可掌握该病毒在我们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是否在血液筛查过程中会增加该病原体的检测项目提供理论支持。目前我国血液病原体筛查中也只有4个检测项目,但是只有掌握了我们本地的一个流行情况,才有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指导,因为如果是没有流行的话,增加筛查某病原体的意义就不大。”此外,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南宁中心血站承办的“老挝献血人群新发再发病原体筛查体系的建立及应用”2020年线上培训也同时开展。 本次线上培训是中国科技部常规援外项目“老挝献血人群新发再发病原体筛查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策略,提高老挝血液筛查技术及血液安全保障,促进两国战略合作,发挥我国引领作用,最终促进我国及周边国家的采供血安全。培训会上,医科院输血研究所、南宁中心血站、广州血液中心、深圳血液中心、江苏省血液中心、重庆血液中心及老挝国家血液中心的技术专家集中进行线上授课,在献血者招募、献血者选择和标准制定、输血传播病原体检测、血液成分制备及血液储存、血液质量管理、临床输血等方面技术及先进工作经验与老挝国家血液中心技术人员分享。本次培训会有包括老挝国家血液中心及老挝各省采供血机构、医院输血科,以及中国国内部分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等参会人员代表共计200余人。记者:周娜【来源:广西电台私家车930】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洛丽塔

“细胞谷”建设再提速!高新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日前,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在迎宾馆会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一行。廖国勋表示要借助用好协和医学院优势,积极打造技术合作平台。王辰表示要立足血研所,助推天津提升医疗科研水平。副市长曹小红、王卫东和市政府秘书长孟庆松参加会见。会见后,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青林与血研所所院长程涛代表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廖国勋、曹小红、王卫东、孟庆松等,王辰一行见证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天津市市政府副秘书长、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主持。根据合作协议,高新区将联合血研所共同打造“细胞谷细胞产业转化基地”,双方将围绕细胞产品研发、质控及创新性科技成果转化等,搭建细胞产业转化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双方将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平台服务等方面加深合作层次,进一步加快“细胞谷”建设,构建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生态体系。据悉,中国医学科学院在津的三个院所(血液学研究所、放射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均有科研成果在高新区内实现产业化。此次合作既是高新区着力聚焦规划细胞产业发展的典范,同时也为高新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进一步深化合作开启新的篇章。该项目的落地将有利于加快“细胞谷”的建设速度和成长壮大,构筑细胞产业优势,推动细胞药物及制品最新科技成果在区内快速转化,吸引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渤龙湖区域聚集,形成细胞产业集群。未来,“细胞谷”将累计培育并转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3-5项,实现产值不低于20亿元。依托基地平台建设运营,高新区将持续完善细胞产业链条,构建重大疾病诊疗体系,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增长极,进一步推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见前,王辰一行来到“细胞谷”核心区渤龙湖科技园,详细了解天津滨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细胞产业转化基地项目情况,并对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及发展规划给予高度评价。双方表示将做好医药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高新区和血研所各自资源优势,加强沟通交流、协调联动,将“细胞产业转化基地”打造成细胞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细胞行业制高点。来源:天津高新区、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转载请注明出处

无曰

血液病医院新院区2022年竣工

内容提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将在市内以南京路主院区为根本,建成团泊新院区并投入使用。据悉,团泊新院区位于静海团泊西区天津健康产业园内,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200张,预计2021年完成主体建设,2022年全面竣工。 天津北方网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将在市内以南京路主院区为根本,建成团泊新院区并投入使用。据悉,团泊新院区位于静海团泊西区天津健康产业园内,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200张,预计2021年完成主体建设,2022年全面竣工。未来,三个院区将分别以成人血液肿瘤、儿科血液肿瘤、细胞治疗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为特色,打造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核心基地,围绕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鼓励开展基因测序、细胞治疗、个性化治疗等精准诊疗服务。面向我国血液系统疾病防诊治重大需求,拓展学科建设,突破亚专科局限,从传统血液病模式转向血液医学大健康模式:重点围绕恶性血液肿瘤,建成高水平临床诊疗及研究型医院国际标杆;成立血液病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保障临床诊疗和国家核应急战略需求;成立血液病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打造国家一类创新药医学研究与共享平台;建立血液病医院血液免疫疾病诊疗中心,突破新一代基因编辑、干细胞、CAR-T免疫细胞、基因治疗等核心技术,拓展实体瘤生物靶向疗法;建设血液领域最大的第三方检测平台,承接全国各类疑难检测。新院区120亩的工程建成后将会是血研所发展上历史性的跨越。团泊新院区以成人血液肿瘤为主,辅以白血病、淋巴瘤等相关学科;老院区以儿科血液肿瘤为主,打造全国最大儿科血液肿瘤中心,还有华苑分院区,有150张床位,细胞治疗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三个院区各具特色。所院将在平台搭建、人才配备、信息共享、安全保障等方面为分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全面保障中心的协同联动。(津云新闻编辑刘颖)【来源:北方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熏习

全球首个四特异性抗体药物获批进入临床,或将为淋巴瘤白血病等患者带来突破性疗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郭可欣 通讯员 李娟)11月18日-21日举行的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全球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的四特异性抗体药物GNC-038首度亮相,引起与会生物医药大咖们的强烈反响。这一药物来自成都温江,是位于成都医学城的百利药业历时5年开发、同时靶向4个靶点的创新药。当前,肿瘤的治疗前沿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该四特异性抗体能实现“靶向免疫治疗”,有可能为淋巴瘤、白血病和多种实体瘤患者带来突破性的疗效。11月初,GNC-038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正式开始I期临床研究。张志强/摄自1986年全球第一个单抗产品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单抗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近几年出现的双抗、三抗,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目前,国际生物药业巨头赛诺菲、安进正在研究三特异性抗体。这时引发举世瞩目,全球第一款进入临床的四抗,正是GNC-038。据了解,该药物具有靶向CD19、CD3、PD-L1和4-1BB四个抗原的结构域,可激活T细胞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通过抗CD19、PD-L1结构域靶向并杀伤肿瘤细胞。这个“第一”,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百利药业董事长朱义博士介绍介绍,2015年当他提出关于四特异性抗体研发的设想时,西雅图的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经过多方努力,很快这一药物就进入了研发轨道。GNC-038被从100多个分子里筛选出来,确定基本结构,并进行不断优化。从2018年6月到2020年6月,朱义博士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完成了GNC-038的临床前研究。2020年6月,百利药业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提出临床申报,并于9月获得默示许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截图目前,GNC-038已在温江进行用于临床研究的样品生产,然后分批运往天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用于临床上的研究。张志强/摄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毒理研究事业部总监汤纳平博士表示,四特异抗体药物处在国际创新前沿。目前已经上市的抗体药物多以单抗为主,但双抗和多抗越来越多。“现阶段有上百个双抗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但四特异性抗体进入临床的,百利GNC-038是第一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王建祥教授则表示,GNC-038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四特异性抗体,这是在双抗基础上一个大的飞跃,这是真正国际领先的原始创新。“GNC-038新颖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在临床前的研究中,展现出了突破性的抗肿瘤效应。我们非常期待临床前的突破性效应,能够在临床上获得验证,以造福广大的肿瘤患者。”张志强/摄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冰雪缘

中国血液学2020年度十大研究进展揭晓

◎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1月30日,首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发布了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入选成果显示,人类对于血液学的研究已经走进了“单细胞视角”。例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早期命运选择、造血干祖细胞的早期起源等。如果将人体内的血细胞群比喻成“一个社会”,那么包括造血干细胞在内的不同的细胞均有其自身的特点,甚至会像不同的族群一样有自己的起源、发育、组学分型等。对于它们的精细化研究将对理解相关疾病机理、形成突破性诊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开创性的现代生物技术往往最早应用于血液学领域,这主要源于我们血液系统取材便利的特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教授表示,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也会为疾病的诊疗起到“探测器”的效应,血液解决血液病的问题,也解决血液相关的众多疾病的问题。理论上讲,不同疾病诊疗均可通过血液学的相关研究打开突破口,血液学也是信息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靶向治疗等交叉学科的重要突破口。据悉,“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遴选活动由首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发起,所推荐的科学进展为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且核心科学发现在中国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组委会经情报信息机构全面检索和多轮组织专家广泛推荐,遴选出了25项候选成果。经血液领域相关两院院士、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领域专家进行网上投票,得票数排名前10位入选。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早期命运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程涛、朱平、郝莎、程辉、董芳等首次系统绘制人和小鼠血细胞精细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建立血细胞转录组的“正常参照”;基于功能、表型和转录组(FIT)的综合研究策略首次打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后早期命运选择的“黑匣子“,颠覆了移植后HSC“剧烈扩增”这一传统认识。上述研究作为血细胞尤其HSC研究领域重要进展,不但为人和小鼠血细胞转录组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而且揭开了HSC移植后早期行为的神秘面纱,对促进临床移植后造血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造血干祖细胞的早期起源暨南大学兰雨和解放军总医院刘兵研究组与合作者在单细胞尺度建立了从转录组、免疫表型和功能(TIF)三层面规范定义造血群体的研究范式,精准界定了造血干细胞生血内皮以及人胚髓系祖细胞;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的精细血管起源及其特化路径,解析了人类巨噬细胞的多重起源以及组织驻留型巨噬细胞特化过程的关键分子事件。这些发现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内发育及体外再生研究、以及固有免疫系统形成的规律及调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数据库资源和小鼠模型。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和Cell Res。解码人类巨核细胞发育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周家喜和石莉红研究组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从单细胞尺度解析了人胚早期巨核细胞的分子特征及异质性,发现人类卵黄囊及胎肝来源巨核细胞呈现出高度的细胞异质性。并鉴定一群具有免疫相关基因高度富集的“免疫型”CD14+巨核细胞,路径分析提示这些不同特性的巨核细胞可能经由不同的发育路径产生。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早期的巨核细胞可能起源于内皮细胞。该研究第一次解析了人类巨核细胞的分子特征和异质性,同时对早期巨核细胞的起源革新了以前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内皮阶段。巨核细胞异质性的解析为体外血小板再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提示血小板也可能存在丰富多彩的异质性,血小板异质性的解析有望对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重要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Stem Cell。基于多组学和EB病毒特征的NK/T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赵维莅课题组首次提出基于分子遗传学异常、表达谱特征、细胞来源、EB病毒潜伏感染类型及病毒基因表达谱的三种不同分子亚型。该研究系统揭示NKTCL(NKTCL是中国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致病分子机制,极大促进对NKTCL基因组、转录组及EB病毒特征的认识,对于当前预后评估及未来分层靶向治疗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 Cell 。基于癌蛋白MYC调控机制的白血病治疗新策略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刘胡丹研究组发现周期蛋白激酶AURKB直接结合并磷酸化癌蛋白MYC (新型S67磷酸化修饰),并揭示其增强MYC蛋白稳定性以及促进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恶性进展的功能作用。上述研究为靶向抑制AURKB的抗白血病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FBXW7基因型可作为预测靶向治疗疗效的分子标志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 Cell 。染色质变化调控白血病干细胞功能的新机制武汉大学张好建研究组发现染色质变化调控ALKBH5表达是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向白血病干细胞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证实ALKBH5特异调控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功能,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此研究发现了白血病干细胞演化的新事件,诠释了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特异靶向白血病干细胞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Stem Cell。补体信号决定B细胞在化疗诱导免疫中的作用中山大学苏士成团队通过新辅助化疗前后配对临床样本的单细胞测序和B细胞特异敲除模型,发现化疗后三级淋巴样结构中一群ICOSL+ B细胞对抗肿瘤免疫产生起到关键作用。补体调节蛋白CD55调控了该群细胞产生,进而决定肿瘤B细胞起到免疫促进还是免疫抑制的作用。上述研究揭示了化疗后B细胞在不同肿瘤中呈现相反作用的原因。不仅为判断化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及患者的疗效预后提供有应用前景的标志物,还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索拉非尼治疗移植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新方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刘启发团队与合作者发现,allo-HSCT后应用索拉非尼维持治疗可显著降低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且患者在索拉非尼维持治疗过程中耐受性良好。上述研究不仅显著改善了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预后,更为临床有效应用泛TKI包括索拉非尼联合allo-HSCT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The Lancet Oncology 。新冠肺炎患者的出凝血风险及其管理新冠肺炎席卷全球,面对这一全新感染性疾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存在出凝血异常,报道了基于出凝血指标的快速诊断分型模型,并应用DIC/SIC积分系统指导危重症救治,降低死亡率;指出了VTE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预防性抗凝可减少危重症病死率。从现象观察,积极预防,再到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进一步探索致病机制,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Circulation和The Lancet Haematology 。CAR-T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防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周剑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开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等多个研究团队发现,HBV慢性感染者和乙型肝炎康复者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HBV再激活处于高风险状态,但能在核苷类似物(NAs)预防下安全有效地接受CAR-T细胞治疗。上述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对包括乙肝感染者在内的血液肿瘤患者开展CAR-T细胞治疗提供了指引,为CAR-T细胞疗法相关不良反应防治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循证依据。相关研究发表在 Blood、Leukemia、J Immunother Cancer 和 Br J Haematol 等期刊上。编辑:张琦琪审核:王小龙

兼爱

中国血液大咖——王建祥教授深度解析重磅LBA研究!|ASH 2020

关注医学界血液频道,为您360°全方面盘点ASH大会血液领域最新重要进展!2020年12月5日 (美国西部时间) ,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 (ASH) 将拉开帷幕,今年会议通过线上虚拟会议的方式举行。每年ASH会议上的Late-Breaking Abstracts (LBA) Session是与会人员最为期待的内容之一,也是一年中血液专家和学者们集中关注的研究进展。昨天,我们整理编译了部分LBA (LBA-2、LBA-4和LBA-6) 研究内容并邀请了ASH摘要评论员/协调评论员、美国康奈尔医学中心纽约长老会医院阮嘉教授进行深 入点评( );今天,我们继续整理了LBA-1、LBA-3、LBA-5三项重磅研究,并有幸邀请国内顶尖血液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此次入选LBA的研究。▌LBA-1:骨髓增殖性肿瘤驱动基因的发生或于出生前,早期基因检测有助于降低风险。研究通过纳入了10位患有骨髓增殖性肿瘤 (MPN) 的患者,年龄分布为20岁至76岁。研究者做了单细胞来源的造血细胞集落的全基因组测序和靶向重测序,鉴定了448,553个体细胞突变。最终发现DNMT3A突变是JAK2突变后的第一个驱动事件,且与年龄相关的克隆造血 (CH) 有关。同时在MPN患者中,DNMT3A突变作为造血细胞的独立克隆可以代表CH。研究者最后认为,MPN在生命的早期,甚至在出生前就已经出现,且其克隆扩展和进化伴随终生。早期检测JAK2突变及确定克隆扩增速率,可以为患者提供早期干预的机会,从而降低此类高危人群形成血栓及克隆突变的风险。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王建祥教授:LBA-1研究主要揭示了MPN的驱动突变时机以及在获得首个驱动突变后,后续驱动突变和继发突变的发生过程,这项研究为我们进行疾病早期干预提供了线索。LBA-1研究发现,MPN首个驱动突变发生于生命体早期阶段,甚至可以追溯到受孕后不久的胚胎期。后续驱动基因突变往往与首个驱动基因突变间隔较长时间,而从获得驱动突变到疾病发生阶段还需历经一段较为漫长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克隆演进和扩增的主要时期。研究提示,在这段较长的时间窗内早期进行检测和干预,能够预防疾病转变和血栓事件发生。然而,这项研究的实际应用仍面临着较大挑战——在低负荷突变的情况下,我们如何筛查突变?如何阐明克隆演化树?这些问题仍亟待我们将LBA-1研究成果与落地性研究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研究成果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而这也是给我们提出来的新任务和新课题。▌LBA-3:基因型改变定义分类不明的急性白血病:BCL11B增强子操纵定义新亚型研究先对2,573个病例样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泛急性白血病分析和转录组测序,然后选取其中一个亚组进行全基因组的测序,最后对以上数据进行分层聚类分析。研究最终发现了60例为新亚型,且基因表达谱和免疫表型都有差异。通过细胞培养染色等方法,研究者还确定了肿瘤中增强子产生的新机制——BCL11B基因增强子扩增 (BETA) 。通过染色质拓扑分析,研究者还发现原始干细胞中有BCL11B增强子操纵现象,因此T/髓系抗原表达模糊的白血病可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除此之外,研究者发现T/髓系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MPAL) 、早期前T淋巴细胞白血病 (ETP-ALL) 和低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这几个亚型虽然有cMPO的差异表达,但都有基因BCL11B的重排,因此可以统一为同一亚型。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分类不明的白血病中,基因型改变比免疫表型更为重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王建祥教授:在血液肿瘤中存在一些难以明确分类的白血病,包括急性杂合性白血病、ETP-ALL等等。LBA-3研究揭示了在谱系不明确的白血病中或存在BCL-11B的表达异常。谱系不明确的白血病发生常源于单等位基因的表达,根据进一步研究发现,BCL-11B重排导致了其与对手基因非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增强子融合,从而捕获或者劫持了对手基因的增强子,使得BCL-11B表达异常。这使得原本在造血干细胞中不表达的BCL-11B基因的表达时空及时相产生变化,进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对于谱系不明确的白血病,我们往往通过免疫表型来进行诊断和区分,而LBA-3研究发现,在这一大类疾病中存在共同的遗传学异常基础,即BCL-11b重排。这就意味着将来我们可以通过设计BCL-11B探针,进一步研究BCL-11B重排来帮助我们诊断这类疾病,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帮助我们攻克这类疾病的诊断难题,提升诊断技术水平。因此,这项研究对未来白血病诊疗具有非常大的临床实践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LBA-5:磷酸乙醇胺可恢复非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ETNK1突变磷酸乙醇胺 (P-Et) 的生成需要ETNK1激酶的参与,而ETNK1突变会导致ETNK1酶活性降低。研究者发现ETNK1突变的患者除了细胞内P-Et浓度降低,还同时伴有线粒体活性及活性氧 (ROS) 生成显著增加,因而推测ROS和线粒体在新突变产生和积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一系列的体外实验,研究者最终确定ETNK1突变使得P-Et浓度降低,因此P-Et与琥珀酸的竞争就会减少,进而导致线粒体活性增加和ROS产生,从而使得新突变不断增加积累。在体外实验中,补充P-Et可以阻断上述通路,进而抑制这种由ETNK1突变表型而导致的新突变积累。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一些体内实验,来确定补充P-Et治疗的可行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王建祥教授:在国内,aCML疾病特征模糊、诊断较为困难,但国际上的早期研究发现,aCML中存在一个重要的基因突变,即ETNK1突变。ETNK1基因编码乙醇胺激酶,ETNK1激酶可将乙醇胺磷酸化为P-Et。而ETNK1突变造成ETNK1激酶功能受损、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P-Et水平降低。LBA-5研究结果表明,ETNK1突变导致了线粒体活性和ROS生成显著增加,并与P-Et水平降低呈现相关性。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外源性地补充磷酸盐可以逆转这种异常的突变表型,提示其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和治疗潜在价值,也为将来aCML提供了一个潜在靶向治疗的前体化合物。LBA-5研究向我们揭示了aCML的治疗前景。基于这项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前体化合物来设计aCML靶向药物开发。我们十分期待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类似于CML靶向药——伊马替尼一样成功的靶向治疗来改善aCML预后。专家简介王建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劳动模范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先后在日本熊本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留学深造【文末福利】留言“你想了解的ASH内容”评论区留言,点赞最高者即可获得:帆布袋或笔记本一个!连续“精选”一周,还有机会获得医学界鼠标一个!朋友圈点赞关注“医学界血液频道”最多者,来源:医学界血液频道作者:老罗 邱小达校对:臧恒佳责编:从小新【来源:医学界】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