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整合国内放射卫生科研力量,充分发挥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平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9年底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职业病防治院中遴选联合实验室。本次联合实验室分为辐射流行病学联合实验室、辐射生物剂量和生物标志物联合实验室两类。本中心根据工作实际和科研现状,积极申报了辐射流行病学实验室。2019年底,由省疾控中心职业健康与辐射防护所宣志强副所长带队,代表中心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组织的辐射流行病学联合实验室申报现场答辩会,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脱颖而出,成功获得申报,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全国范围认定的8家“辐射流行病学联合实验室”之一。2020年8月26-2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联合实验室工作研讨会”,职业健康与辐射防护所副所长宣志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代表中心正式接收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授予的“辐射流行病学联合实验室”牌匾。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联合实验室的一员,中心职辐所将以此为契机,整合优势资源,与国家级放射卫生科研机构加强科研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受益的总体目标,共同推动和开创双方事业的发展。本次辐射联合流行病学实验室的成功申报,对促进中心放射卫生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中心开创放射卫生新局面、提高放射卫生领域国内知名度也具有重要意义。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 【来源:省疾控中心职幅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为更好地推动2020年放射卫生工作项目的开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0年9月17日在2号楼3楼会议室组织召开天津市放射卫生监测项目工作推动会。会议由职业病预防控制室辐射危害监测科主任杨雪莹同志主持,全市各区疾控中心放射卫生工作业务骨干、全市承担饮用水放射业务骨干、全市承担食品放射性监测项目工作业务骨干等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首先,辐射危害监测科主任杨雪莹同志结合辐射危害及健康效应的放射卫生知识,就加强我市放射卫生工作项目管理和项目涉及新标准基础知识进行宣贯,并对2020年放射卫生项目工作要求、注意事项重点进行了强调。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顾叶青博士对放射流行学调查注意事项进行重点介绍。然后,郝培同志介绍实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简要流程和注意事项、条形编码规则和说明等方面的内容,规范2020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收发时效性、信息一致性以及佩戴正确性。于津伟同志介绍了食品中放射性监测基本知识,包括γ放射性核素的概念和特点、测量γ放射性核素的设备、γ能谱仪检测方法、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检测等内容。最后,杜亚南同志介绍了水中放射性检测基本知识和2020年饮用水放射性监测项目工作要求、进展现况,重点强调采样及时性、采样点位选取、采样单规范等问题。总之,通过本次项目工作推动会的召开,系统全面的解析了2020放射卫生监测项目重点工作,使我市放射卫生政府职能工作的管理常规化、规范化,有效的指导我市各区CDC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项目、个人剂量监测、食品中放射性监测、饮用水放射性监测等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来源:职业病预防控制室】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在迎宾馆会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一行。廖国勋表示要借助用好协和医学院优势,积极打造技术合作平台。王辰表示要立足血研所,助推天津提升医疗科研水平。副市长曹小红、王卫东和市政府秘书长孟庆松参加会见。会见后,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青林与血研所所院长程涛代表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廖国勋、曹小红、王卫东、孟庆松等,王辰一行见证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天津市市政府副秘书长、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主持。根据合作协议,高新区将联合血研所共同打造“细胞谷细胞产业转化基地”,双方将围绕细胞产品研发、质控及创新性科技成果转化等,搭建细胞产业转化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双方将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平台服务等方面加深合作层次,进一步加快“细胞谷”建设,构建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生态体系。据悉,中国医学科学院在津的三个院所(血液学研究所、放射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均有科研成果在高新区内实现产业化。此次合作既是高新区着力聚焦规划细胞产业发展的典范,同时也为高新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进一步深化合作开启新的篇章。该项目的落地将有利于加快“细胞谷”的建设速度和成长壮大,构筑细胞产业优势,推动细胞药物及制品最新科技成果在区内快速转化,吸引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渤龙湖区域聚集,形成细胞产业集群。未来,“细胞谷”将累计培育并转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3-5项,实现产值不低于20亿元。依托基地平台建设运营,高新区将持续完善细胞产业链条,构建重大疾病诊疗体系,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增长极,进一步推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见前,王辰一行来到“细胞谷”核心区渤龙湖科技园,详细了解天津滨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细胞产业转化基地项目情况,并对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及发展规划给予高度评价。双方表示将做好医药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高新区和血研所各自资源优势,加强沟通交流、协调联动,将“细胞产业转化基地”打造成细胞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细胞行业制高点。来源:天津高新区、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转载请注明出处
■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引导下进行非直视下诊疗的新学科,是心脏、血管、肿瘤等疾病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昨天落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担纲中心主任。据悉,中心将全面覆盖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和综合介入五大介入学科分支,形成各自的研究团队,以泛血管理论为指导,构建介入创新技术平台。所谓“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引导下进行非直视下诊疗的新学科。近年来,介入治疗成为与内科、外科并驾齐驱的第三大学科,也是心脏、血管、肿瘤等疾病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相比其它学科,介入学科的发展历史较晚,目前多以各个内外科的亚专科形式存在,尚未形成总体学科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如人员准入培训、诊疗规范指南、质量控制等方面还不完善。此外,介入治疗设备、器械和耗材的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葛均波形象比喻,“手里拿锤子的,看什么都像钉子。”鉴于介入学科各分支有很多技术和工具的共性基础,许多相关疾病也有共性发病机制。在基础研究层面,中山医院提出“泛血管医学”理论,将介入治疗的主要对象人体血管系统归纳为一个血管网络,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认识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促进介入学科各分支交叉融合,指导介入医生以整体观念治病。“针对介入学科目前存在的紧迫问题,医院提出学科发展的整体战略,旨在改善病人远期预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介绍,医院介入学科群拥有院士3名,国家重点学科6个,实现了介入学科间的融合与协同创新,并已完成涵盖国内114家知名三级甲等医院和400余家二级医院的协同网络构建,在国内率先构建泛血管为主线的介入放射诊疗网络。葛均波说,中心将针对重大慢病开展系统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导向,技术推广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目标,通过医、生、理、工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建设高质量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和国际合作,建设规范的人员和技术推广培训系统。据悉,中心建设目标是:力争2021年底建立以本中心为引领的全国性介入治疗协同研究网络单位500家以上;开发并推广20—30项心血管及肿瘤介入新技术;研究制定10项以上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或行业标准;转化5—10项创新介入器械。揭牌仪式同时向首期认证的20家“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和94家“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授牌。副市长宗明出席揭牌仪式。【来源:上观】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新京报快讯(记者 戴轩)在生物医学成为世界科技竞争主战场的当下,我国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仍面临建制功能残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探索开门办院,挂牌一批院外研发机构补齐短板,北医三院、华山医院、华西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参与其中。今天上午,中国医学科学院为2家研究院、1个研究基地和12个创新单元等院外研发机构和创新单元授牌,这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建设的新实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校长王辰介绍,生物医学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主战场,然而,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多数专利药物和大型医疗设备依赖进口,未能实现健康安全自主保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体制机制问题。他表示,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可资与发达国家的国家级医学研究机构参比的综合性国家医学研究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为中国医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存在建制功能残缺、体系不健全、资源碎片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目前国家难以增加编制、医学科学院自身人才队伍和资源规模有限,不能仅仅依靠关起门来自我建设。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借鉴美国、法国等国的先进经验,决定依托院校及其所属机构以外的国(境)内外法人单位成立的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冠名、以医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非独立法人单位,作为核心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补齐医学科学院现有体系的短板弱项。今日挂牌的首批院外研发机构和创新单元,学科排名均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且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现有体系形成互补,这些院外研发单元的设立,将通过统筹科技资源配置,搭建发现、研究、解决临床问题的平台与载体,解决当前重大疾病防控难题。这些院外研发单元包括依托北京医院建设老年医学研究院,依托中日友好医院建设呼吸病学研究院,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建设华西研究基地等。此外,还依托北医三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8家医院建设12个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单元,涵盖呼吸疾病、老年疾病、精神疾病、产科疾病、儿科疾病等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据了解,这些院外研发机构和创新单元将接受医学科学院的业务管理,并参与考核评估,医学科学院将对其开放各类资源,并提供相关经费支持。链接:首批院外研发机构及创新单元名单依托北京医院建设老年医学研究院依托中日友好医院建设呼吸病学研究院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建设华西研究基地(内设精神放射影像、老年围术期智能管理和心肺复苏创新单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发再发病毒适应进化及其防控应用创新单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未知细菌发现和功能研究创新单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卵成熟障碍综合诊治研究创新单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情感认知障碍综合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单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损伤后上下肢协同重建技术创新单元、显微与内镜结合颅底外科技术创新单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儿遗传相关性心血管疾病早期防控创新单元)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眼组织发育和再生医学创新单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癌变与防治创新单元)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吕银玲校对 刘军
198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同年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至今。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胰腺肿瘤中心主任,国家分子肿瘤学重点实验室PI,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之名医。主要学术成就:1984年起从事腹部肿瘤(包括胃、结直肠、肝、胆、胰、小肠、腹膜后、乳腺等肿瘤)的防治事业。2010年起专注于胰腺癌(肿瘤)的诊治和相关基础研究,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达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主要学术成就有:1. 胰腺癌病因和机制研究:首次发现5个国人特有的胰腺癌易感基因,携带者胰腺癌的发病危险提高6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为胰腺癌的基础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以术中放疗为基础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研究:本中心开展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以术中放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开展早(2018年)、样本量大(600余例)、疗效好(生存期长、疼痛控制好)和安全性(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低),及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列国际领先水平。3. 行业标准的制定:牵头制定胰腺肿瘤相关规范、指南、专家共识10余项,为规范和发展我国胰腺肿瘤的诊治水平,更好的与国际接轨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4. 论文和论著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6篇、包括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等。主编或副主编专著9部。获批国家专利2项。5. 学术地位和成果等: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团体兼职近20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获国务院授予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等。主要学术成就介绍一. 胰腺癌病因与机制研究:胰腺癌病因不明、机制不清,为胰腺癌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是胰腺癌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预计到2030年胰腺癌的死亡率将达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深入研究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核心调控信号通路并探究各通路间的交互作用,针对关键节点研发多靶标联合干预策略推动个体化治疗,是改善胰腺癌患者总体预后的关键所在。针对上述问题,王成锋对3584例胰腺癌和4868例正常人(迄今为止国际国内最大样本量)行全基因测序,发现国人特有的21q21.3(BACH1)、5p13.1、21q22.3、22q13.32和10q26.11 5个染色体区域遗传变异,携带5个危险基因的个体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比不携带者高6倍,相关研究已发表(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five loci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pancreatic cancer in Chinese populations.Nat Genet, 2012)。对5个高危基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发现LINC00673控制PTPN11泛素化降解,抑制SRC-ERK通路,促进STAT1抗肿瘤作用当rs11655237 位置G突变为A时形成miR-1231的结合位点,减弱其抗肿瘤作用,使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相关研究已发表(Pancreatic cancer risk variant in LINC00673 creates a miR-1231 binding site and interferes with PTPN11 degradation. Nat Genet. 2016)。位于BACH1基因上rs372883T>C变异则可以通过抑制miR-1257作用上调其表达,进而抑制癌基因HO-1功能降低胰腺癌患病风险,相关研究已发表(Functional role of BTB and CNC Homology 1 gene in pancreatic cancer and it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gemcitabine.Theranostics.2018)。该系统性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胰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奠定了基础,为胰腺癌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所发表文章SCI影响因子是迄今为止国内胰腺癌基础研究最高的。科研课题支持包括:国家科技攻关、“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二. 以术中放疗为基础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综合治疗研究: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占胰腺癌就诊时的40%,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疗效极差;同时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疼痛发生率高达50~8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局部控制率对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放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发展,其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但传统体外放疗放疗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疗效尚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与周围放射治疗敏感的危险器官(organs at risk,OARs)限制了靶区放射剂量有关。针对这一状况,于2008年率先尝试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进行术中放疗(IORT)的探索,就其疗效、安全性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截止2014年完成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术中放疗247例,回顾性分析247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体1年,2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40%,14%和7.2%,中位OS为9.0个月,94.8%患者的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4.0%和0.4%;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在治疗效果、治疗数量均位列国际第一;研究结果表明IORT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的策略有望改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精准、有效、即时、安全、便捷等优势,值得推广。相关研究已发表(Long-term results of intraoperative electron beam radiation therapy for nonmetastatic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Seven-Year Experience with 247 patients at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in China.Medicine.2016)。受前期回顾性研究良好效果的鼓舞,及其研究证据级别低等原因,为了更好地验证IORT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价值,2015年起我们开展了前瞻性优化胰腺癌术中放疗联合术后放化疗模式的研究(To optimize the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the intropertive radio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Clinicao Trial:NCT02734680),患者入组已结束,治疗效果在随诊中,治疗效果即将发表。为进一步筛选对IORT治疗敏感的胰腺癌人群,我们前期对44例接受IORT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进行GWAS研究,发现包括rs1026654在内等8个SNP与胰腺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在后续83例胰腺癌患者中进行验证研究,发现仅SNP rs1026654A/G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7),表明SNP rs1026654变异是导致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接受IORT治疗预后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该SNP位点序列进行分析,我们发现rs1026654位于KITLG基因的上游,可对该基因的表达发挥调控作用。SNP标志物在胰腺癌预后中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911149335.9)。鉴于在该领域研究的成绩,先后受邀于2014年德国科隆《第8届国际术中放疗协会年会,ISIORT》、2015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第10届美国外科年会,ASC》,2018年美国霍普金斯《第28届国际胰腺癌年会》;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年会上做学术报告或壁报展示。基于上述工作的基础,主导(霍普金斯胰腺癌中心专家参与)制定了 《Experts’ Consensus on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共识已发表(Cancer Letter.2019)。精准医学在基因测序技术和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支持下,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战胜病魔的主要抓手和良机。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对精准医学在胰腺癌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相关文章已发表(Opportun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in pancreatic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ciences,子刊.2016)。病理诊断是肿瘤确诊和指导治疗的金标准,NCCN指南指出胰腺癌放化疗前必须有病理诊断。然而,由于胰腺癌特殊的解剖位置和胰腺的组织特性,以及技术的缺陷,我国现阶段放化疗者病理诊断率不足30%,甚至在开腹探查中都没有组织细胞学诊断,治治疗过度或不足。采取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技术,已治疗患者600余例,准确率95%、并发症率低,是一种高准确性、特异性、简便、易行的诊断技术。三. 行业标准制定:引流国家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水平整体提升针对我国胰腺癌总体诊治水平不高,疗效差;各医院在地域、层级等的诊治水平的差异化,胰腺癌诊治乱象丛生、规范化治疗薄弱等现象。积极主导和参与了国家、行业等标准的制定,主持和主导制定的规范、指南、专家共识有:1. 中国胰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专家共识(2020)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早诊早治学组专家共识-胰腺癌篇(2020)3.《中国县市级医院胰腺癌诊治指南》,由原卫生部颁布执行(2012)4.《中国县市级医院胃癌诊治指南》,由原卫生部颁布执行(2012)5.《胰腺癌诊疗规范》,由国家卫健委颁布执行(2018)6.《胃癌诊治规范》,有国家卫健委颁布执行(2018)7.《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13)8.《Experts’ Consensus on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2019)9.《胰腺囊实性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12)等。10.2019年有2项成果被NCCN指南引用(全国引用排名第六):1)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and perioperative safety of endoscopic submucasal dissection versus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an updated meta-analysis.2)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urgical treatments,and survival outcomes ofpatients witu bowel adenocarcinoma.11.2020年:Long-term results of intraoperative electron beam radiation therapy for nonmetastatic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canc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7-year experience with 247patients at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in China. Medicine. 2016 被ESTRO Task Force Publishes Guidelines for Electron IORT in unresected pancreatic cancer,2020所引用。四.科研和论文、论著、成果和学术兼职等:(一)科研课题: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课题25项;目前在研项目:1. 2020年国自然科研基金项目:rs1026654变异调控KITLG通路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81972314;55万元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16-I2M-1-001,肿瘤驱动基因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研究,2016.09-2020.12,5250万元(子课题经费250万) 3. LC2018L05,围手术期电针灸促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前瞻性多中心RCT研究 ,2018.10-2021.09,30万元, 4. 中国(大陆)多中心胰腺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万;2018-20205. 探索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舒尼替尼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疗效与毒性反应的关系的研究:10万,2018-2022 已完成的课题21项,在国际临床研究中心注册课题5项。(二)发表论文、论著和已授权专利:1. 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包括NG、2012;Theranostics,2018;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8;Cancer Letter、2019等);SCI影响因子150余分。中华系列期刊文章50余篇。2. 以主编和副主编出版学术专著9部。3.获国家专利2项:SNP标志物在胰腺癌预后中的应用;专利号:201911149335.9。一种兼容免疫荧光分析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0710001028.7。(四)获奖情况(第一完成人) 1.《胰腺癌三级预防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广》获2014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胰腺癌三级预防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广》获2014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3.《胰腺癌三级预防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广》获2014年度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4.《胰腺癌的综合诊治模式》获2012年度中国抗癌协会三等奖5.《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载体技术平台的建立》获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6. 2006年度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卫生局授予的北京地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7. 2006年度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卫生局授予的100名优秀青年医师称号;8. 2013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创优争先先进个人称号;9. 2013年度协和医科大学教育先进个人;10. 2015年京城好医生称号;11. 2020年国之名医称号12. 2020年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五)教学和梯队建设:1. 研究生培养:培养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多人分别获国家奖学金、一、二等奖学金等。张水生博士获2018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2018协和医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等。2. 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培养7名。(六)学术兼职:1.国际术中放疗协会理事《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ISIORT)》2.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4.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6.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7.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8.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9.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0.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胰腺癌术中放疗学组组长;11.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2.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学组主任委员;13.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4.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5.CSCO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6.中国癌症基金会胰腺癌学会委员17.北京市医学会朝阳区普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18.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等。
2012年放疗科合影提起“放射治疗科”,在一般综合性医院算是冷门科室。但是,对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简称“肿瘤医院”)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大科室。这个由临床治疗、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室三部分组成的专业科室,临床分为头颈、胸和腹部肿瘤三个专业组,是一支由医护人员、研究员、物理师、工程师和技师等超过200余人组成、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每年收治新患者超过6000名。作为科室主任,李晔雄已经在这里奋斗36个年头。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他不仅带领肿瘤医院放疗科在前辈打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也见证我国放疗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为国家放疗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接过老一辈接力棒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区域治疗方法,和手术、化疗并称为肿瘤治疗三大方法。现在大约50~70%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放疗,其中约有40%癌症可以用放疗根治。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之一,李晔雄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拥有颇为辉煌的历史。早在1958年,医院就设立放射治疗专科,在当时规划中便大胆设计8个加速器机房,是当时国内最大放疗科。放射治疗科前辈为科室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建科之初,谷铣之教授等一批老前辈们手拉肩扛,自己动手安装钴60治疗机。在早期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会受到很大剂量的辐射。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一代放射治疗专家们依然为推动中国放疗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那是一段峥嵘岁月。”李晔雄说。也是在谷铣之和殷蔚伯教授等前辈努力推动下,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成立。李晔雄说,放射治疗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有一百多年历史,而真正得到迅速发展是最近几十年。肿瘤医院放疗科在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1958年以来,放疗科主编的肿瘤专业和放疗专业书籍正式出版发行40余套;主译或参译专业书籍已出版7套,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第一版至第五版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教材。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内外知名专业杂志上超过千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包括国际著名杂志。李晔雄说:“饮水思源,在这些成就背后,是吴桓兴院长和谷铣之教授等一批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肿瘤医院和放射治疗科今天的成长。”历经几代人发展,今天肿瘤医院放疗科在李晔雄带领下砥砺前行。他提出的“和谐,严谨,创新,进取”八字科训已经成为科室的魂,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人。这种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氛围,和李晔雄的性格相得益彰。确立淋巴瘤放射治疗原则作为放射治疗科淋巴瘤专业学术带头人,李晔雄在谈到自己选择恶性淋巴瘤放射治疗作为研究重点时说,淋巴瘤在我国比较多见,以往对早期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以化疗为主,他和同事们在临床中发现某些淋巴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取得好的疗效,“于是,我们抓住不放,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改变某些恶性淋巴瘤治疗原则,通过放疗提高疗效,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二十年多年来,他努力探索结外淋巴瘤,如鼻腔、韦氏环、胃肠道、甲状腺、腮腺、肺、乳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开展一系列最佳和规范的综合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欧美则比较少见。李晔雄带领团队通过系统地研究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首次提出鼻腔、非鼻腔上呼吸道和上呼吸道外原发三个亚型分类方法,为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患者个体化治疗带来理论依据。并独创性提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风险分期原则,建立风险分层模型,可以准确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在此基础上,李晔雄项目组改变以前化疗为主的治疗原则,确立放射治疗作为早期结外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前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患者五年生存率大多低于50%;我们采用放疗新技术后,通过风险分层治疗,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70%,早期低危患者生存率甚至达到90%。通过一系列研究,基本确立放疗在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首选和必要地位。可以说,大部分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通过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得到根治。”李晔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李晔雄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确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根治照射剂量,制定了调强放疗技术条件下,头颈部淋巴瘤、纵隔原发B细胞及霍奇金淋巴瘤正常危及器官的限制剂量,运用调强技术提高了临床靶区涵盖度,消除了3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经过十多年研究,李晔雄团队对于肿瘤大分割照射治疗方案也取得突破,比如对于乳腺癌保乳或改良根治术后,传统的大分割照射是2 Gy/每次、25次方案,现在可以做到2.9 Gy/每次,15次就完成一个疗程。这一方案已经作为常规治疗手段,疗程大幅缩短,也为国家节省医疗资源。在李晔雄带领下,项目组在放射治疗多个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李晔雄还参加国内外数部医学专著中有关淋巴瘤章节的编写,并应邀成为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学会常务委员和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成员,参与恶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制定。为国家培养放疗人才1984年,李晔雄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工作。他回忆,那时放疗科只有三台加速器,尚未开展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随着CT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现在放疗技术已经由二维放疗发展到三维放疗、四维放疗,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肿瘤。放疗剂量分布也由点剂量发展到体积剂量分布,在体积剂量分布中达到照射剂量调强,在肿瘤得到放疗剂量优化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不仅技术发展很快,放疗学科的治疗规则和理念也发展非常迅速,很多肿瘤的治疗原则一直在变,因此对医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更新速度,要求都很高。李晔雄说,放疗科可以说是一门交叉学科。一个优秀的放疗科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肿瘤方面专家,对于肿瘤疾病的发展规律要有充分认识。此外,还要具备放射肿瘤学知识,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比如大分割照射的放射生物效应,大剂量对肿瘤的杀伤是大还是小,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什么程度,还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知识。在从事临床研究时,需要懂得临床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方面生存率的计算、线性回归、连续变量分析等所有相关知识。一方面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带来的入行门槛高,另一方面是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导致放疗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缺乏。“培养一名合格的放射治疗医生,周期通常5~10年。于医院而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成本较高;于导师和学生而言,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学习整个放射治疗体系是艰巨任务。”2000年,李晔雄从美国求学回国后不久,就在放疗科推动住院医生规范培训制度,从临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培养医生。他还努力推进国际交流,2005年开始将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系列培训课程引进中国,让国内医生同行有机会学习,并每年选派科室医生去国外参观或接受培训。除了对本科室医生规范化培养外,李晔雄还着眼于全国放疗人才短缺问题,承担很多全国放疗人才培养工作。除科室30余名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培养外,每年还接收来自全国各地30到50名长期进修的医生和物理师,10余名规培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在病房和机器门诊轮转,主管一定数量病人治疗,参与值班、抢救及每周一次的学术查房,以此提高临床实践经验。现在,肿瘤医院已经成为全国放疗医生和物理师培养规模最大的单位,每年慕名报名想来参加进修的医生和物理师数百人,短期参观学习的50至100人。学术查房制度,让医生迅速成长循证医学是诊疗基础,但也需要大量医学经验,为了让年轻医生迅速成长,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最好方式。基于此,李晔雄开创性地推动了放疗科“学术查房”制度。李晔雄介绍,医生除了日常普通查房,每周还需参加一次学术查房,医生在一起对所有新收治病人病情和治疗方法进行集中讨论。在查房过程中,以每位医生讲解所在组临床一周以来新接收的患者病历和治疗分析为主,同时重点讨论疑难病例,科室主任和资深专家共同把关治疗原则和放疗计划,修正不当之处。李晔雄说,每一位医生的专业知识都有局限性,各自只能从自己知识出发做判断。以前查房方式,很多时候就是某一个医生说了算,如果这个医生知识比较窄、认知有限,治疗方案就会有偏差。通过新的查房方式,大家对每一个新收治病人进行充分讨论交流,一个患者治疗方案是不是合适、治疗计划是不是科学都要拿出来讨论,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进行调整、修正,避免一个人可能基于知识面局限或者判断失误出现治疗方案偏差,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规范化治疗。通过学术查房把所有病例对科室医生进行共享,资深专家将分析思路展现给在场医生,在病例分析基础之上,如果大家认为有价值,可以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每周一次的学术查房也是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大家对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动态、国外最新文献读书报告、本科科研开题或成果总结报告等进行交流,开阔眼界,共同提高。2008年由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与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联合主办的培训班老师与学员合影医者责任心最重要谈起医者“初心”,李晔雄答案让人有些意外,这个他深耕钻研近四十年的领域,当初却是因为偶然入行。李晔雄出生于湖南娄底,家里没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到大,他都是典型的“理科男”,喜欢钻研数学、物理,爱挑战最难解的题,最不喜欢死记硬背。他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也很明确,要学物理或计算机。高考时,整个涟源二中当年只有两名学生考上大学本科,李晔雄是其中之一。但他阴差阳错被调剂到“第四志愿”——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没能进入自己心仪专业,在大学里,他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有时候甚至是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李晔雄笑呵呵地回忆。毕业后,李晔雄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在放疗科工作,常常接触罹患癌症的病人,与死神抢夺生命,每个病例都是最大挑战、最难解题目,李晔雄在一天天工作中,对医学这个曾经不是很有热情的专业,慢慢建立起感情。1994年,李晔雄先后赴瑞士洛桑医学院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做访问学者。刚刚踏出国门,国内外巨大落差让他内心受到很大冲击。不仅仅是因为瑞士草坪蓝天、汽车别墅,更是因为当时瑞士先进的医疗水平、理念和管理制度。这也让他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出国前,国内工资奖金加起来不过200多元人民币,到了瑞士每个月收入就有4000瑞士法郎。拿着不菲工资,享受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人劝他,为了孩子,还是留在国外吧。但李晔雄说,那里不是家,还是回来更有归属感。这个家就是中国。1999年,李晔雄回到阔别多年的肿瘤医院放疗科。2000年10月,37岁的李晔雄担任放疗科主任,是当时全院最年轻的一位。带着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要把肿瘤医院放疗科建设好的使命感,李晔雄满怀热情地扑到工作中。担任科室主任以来,他除了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还积极倡导科室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与国际放射治疗的发展接轨,推动放射治疗从二维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他带领同事率先在国内开展各项放射治疗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01年开展调强放疗,2006年开展简化调强放疗,2007年引入图像引导放疗和术中放疗,2010年推行图像引导旋转调强放疗,2013年开展磁共振模拟定位,2020年实现磁共振图像引导放疗。放疗科目前拥有9台直线加速器,80多套放疗计划系统,2台CT模拟定位机和1台MR模拟定位机,1台近距离治疗机等一流的设备和完善的网络管理结构。在鼻咽癌、小细胞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等方面,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去国外考察交流,国内无论是医疗条件、学术水平还是生活环境,已经和发达国家感受不到很大的差距,有些方面还优于国外,”李晔雄感慨,“我们这一代人既是改革开放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成果获益者,我们既经历了艰苦年代,也经历了现在这个美好时代。随着放疗技术越来越精准,很多以前治不了的肿瘤现在可以治了,以前疗效不好的肿瘤,现在疗效也提高了,治疗起来毒副作用得到有效控制,痛苦小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好多了。”他说,“这得益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从医三十多年,李晔雄对医生这个行业的付出或许最清楚。每天早上查房,之后门诊工作从早上九点开始,结束时间接近十二点。问病情、看病案、做检查、讲治疗方案、讲放疗原理、讲生存质量,每个进来的病人,都要走一遍这个流程。半天下来,往往没有时间喝口水。有的病人带着病例来找李晔雄,请他制定一份放疗方案,他会详细翻看病人病历、影像检查等资料,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病程、曾做过的治疗及治疗进程等等,然后耐心跟患者讲解放疗是否适用,应该怎么做,要做多久,需要病人做好哪些准备。看病间隙,常常有人进来找他加号,即使接下来日程表上排满了工作,也有很多理由可以拒绝,但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在加号条上签字,递给一个又一个患者。“这些病人都很不容易。”李晔雄说。理性、严谨是李晔雄给记者的印象,但是谈起患者,那种作为医生内心深处的温情慢慢释放出来。他总是说,作为医生,要去理解病人的痛苦,站在他们角度考虑问题,体谅他们的难处。白天需要担负专家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繁重的临床一线工作和科室管理工作等,科研工作就只能利用下班后、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翻阅文献、开展科研设计、落实科研具体实施环节、整理科研思路数据、撰写科研论文、修改博士生论文……常常工作直到深夜。他习惯了没有节假日的生活,也几乎没有爱好。“临床研究就是最大的爱好”。与疾病的斗争是医者永无止境的使命。“医生当然要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李晔雄作为医者的理念。2014年李晔雄夫妇参加儿子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他坦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困扰中国人求医看病的一个难题,为了获得更好治疗,病人都集中在大医院,医生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这不能成为医生不认真对待病人的理由。他常常和年轻医生说,在这个岗位就把这件事情做好,要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对待每一个病人。一个人能力或许有大有小,但作为一名医者,责任心最重要。[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0年第14期]
12月5日,“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两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落户我院。当日,由我院院长葛均波院士领衔的“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及揭牌仪式在上海中山医院举行,会上向首期认定的20家分中心和94家核心单位正式授牌。我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礼坤教授作为分中心负责人参加了授牌仪式。介入治疗是医学影像引导下进行非直视下诊疗的新学科,也是心脏、血管和肿瘤等疾病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我院介入治疗将在国家中心的带领下,引进并产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造福安徽人民。 同日,血液内科主任朱小玉作为分中心代表参加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牵头建设“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授牌仪式。该中心将聚焦“创新血液病精准诊疗体系、优化血液病治疗体系并推动新药应用、推进血液病治疗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建立我国血液病监测网络和发现预警标志、建立规模化和高质量血液病临床样本库”五大任务。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是国家中心创新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开展临床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原则上每家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在每个省级行政区域原则上仅支持建设一家分中心。目前已有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落户我院。各分中心将以临床应用为导向,技术推广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目标,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产出一系列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造福安徽人民健康。(科研处 胡海汐/文 心血管内科 张步春、血液内科 朱小玉/图 杨春梅/审核)责编:方雯【来源:科研处】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在中国,女性必须做到一手家庭,一手事业。在生活中,她们承担着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殚精竭虑地为每个家庭成员服务;在工作中,她们面临着激烈的精神与强大的工作压力,废寝忘食地为每个季度的KPI拼尽全力。如此,耗尽了一切,更是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乳腺癌便是其中之一。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发布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女性的第一大癌症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据女性肿瘤榜单首位。如何应对?“我国乳腺癌发病速度非常快,增长速度按每年3%-4%的速度递增,是世界的平均水平的一倍,而导致这一形势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徐兵河教授称,最近几年,随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调整,我国每年乳腺癌发病总人数接近30万,比美国高出1万人左右。多因素影响,乳腺癌发病率攀升有人说,生活水平越高的地区,往往成为癌症易发的区域。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在十年前,我国居民饮食习惯还是比较清淡,素食为主,肉食、高能量、高脂肪的饮食比较少。然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下,我国居民饮食方式逐渐趋向于西方化,尤其是年轻人,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已经非常普遍了。“这种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不但能够使乳腺癌的发病率增加,而且会诱发结直肠癌、胰腺癌等许多与食物有关的肿瘤。另外,还会引发其他的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徐兵河教授表示,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可以使人体内激素的水平发生改变,而乳腺癌是跟激素发生有关的疾病。这样的现状也是有迹可循。在过去,正常的女性,一般14岁、15岁来月经,但是现在的女性月经提前了,12岁甚至11岁来月经的大有人在,且绝经时间越来越晚,过去一般绝经年龄在45岁左右,如今,55岁-65岁绝经的大有人在。而停经时间晚,往往会导致女性暴露雌激素的时间更长,对女性乳腺细胞的影响更大。除此之外,工作压力增加,也成为我国乳腺癌患病人数增加的重要因素。如今,中国女性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并不亚于西方。最近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关于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中国赫然位列世界第一,劳动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达到了76%,远超美国的65%,日本的58%,巴西的70%勉强可以与中国pk。“工作压力大,运动就会相应减少,缺乏释放压力的途径,从而也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同时也可能导致抵抗力的下降,这也是增加乳腺癌的因素之一。”徐兵河教授说。应对乳腺癌,治疗与预防并举乳腺癌像毒蛇一般一步一步侵蚀着女性的身体健康。数据显示,全国女性乳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27.89万例,且新发10个患者中就有1个被确诊为晚期。要知道,早期乳腺癌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均可达90%以上,但发现越晚,生存希望往往越低。每次拿到患者检查单,看到上面显示“晚期”二字时,徐兵河教授总会为患者感到遗憾。在他看来,乳腺癌可以早期诊断,而只要早期诊断就可以提早治疗。“如果发现乳头内陷、乳头有液体流出、凹陷,摸到肿块了,皮肤的红肿,等等这些异常的时候,应该赶紧到医院检查。”徐兵河教授介绍,一些女性,如有乳腺癌家族史、年龄在45岁以上、或者既往被怀疑乳腺癌、有活检病史的人群,应该每年到医院做至少做一个简单的体检或者B超检查。而选择筛查只是其一部,针对已经患有乳腺癌的患者,治疗才是重中之重。目前,根据患者乳腺癌发病的时期不同,治疗手段一般存在差异。“我们在选择治疗方式前一般要考虑肿瘤的情况,包括肿瘤的分期、病理特征、生物学特征等,”徐兵河教授介绍,对一期乳腺癌患者而言,首选做手术治疗,手术后可根据病理报告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等;对三期乳腺癌患者而言,可先做全身的治疗,即先做化疗,让肿瘤缩小以后再进行手术效果会更好,且同时考虑进行放射治疗。可惜的是,许多患者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这样的现象实际可以改变。以内分泌治疗为例,在中国9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都会给予内分泌治疗,但是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比较差,标准的内分泌治疗需要进行五年,但很多患者并没有吃够五年,无法做到长期用药,总会自行停药。“很多乳腺癌患者用药后往往会出现肌肉、关节的疼痛、失眠、出汗、情绪改变、子宫内膜增厚、心血管疾病等副作用,而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会自行停药。如此总会耽误治疗。”徐兵河教授强调,乳腺癌治疗是长期治疗,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是完成治疗的关键。乳腺癌患者要学会听医生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大治疗效果。
辐射,一股看不到摸不着但确认害怕的力量。无论是强大如核电站泄漏带来的辐射,还是手机这样常见的电子产品带来的辐射,都让很多人感到害怕,有害、致癌等说法时不时就被拿出来讨论一番。生活中哪些东西会带来辐射?这些辐射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健康?P教授今天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副主任医师刘文扬来解密!基础知识:什么是辐射?和致癌食物、被污染的空气等不同,辐射无法直接感受到,是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讨论辐射是不是有害身体之前,我们最好先来了解一下,辐射到底是何方神圣。简单来说,所谓辐射辐射源向外发射的能量,实际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辐射源,而人每时每刻也都在接受来自宇宙或自然的辐射,这是我们没办法逃离的,也是被认为是安全的。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人造的辐射,一般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多用在医疗环境,比如X光、CT、PET-CT、放射疗法,这种电离辐射携带的能量巨大,可以造成人体DNA的损伤,这也是放疗可以杀死癌细胞的重要原理。手机、Wi-Fi、微波炉是非电离辐射,能量比电离辐射低,可以让物质内的分子运动,这就是微波炉能加热食物的理论基础。疑惑一:X光、CT对身体有害,能不做就不做?该做就做!的确,X光、CT的电离辐射会带来损伤,但离开剂量谈危害真的是耍流氓。按照相关标准,普通公众一年接受电离辐射的上限是1个单位,放射科医生等特殊职业是20个单位,一次普通的X光造成的辐射是0.1个单位,CT在2~10个单位之间。也就是说,只要不是有事没事儿就去做这些检查,根本没必要对辐射过度焦虑。相反,如果明明是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做这些检查,却拖着不做,反而可能延误病情,这样带来的健康危害更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医院和小医院使用不同品牌或质量的仪器,但差别主要在精度方面,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允许进医院的机器,其辐射量的差别不会很大,这有相关法律管控,大家也不用很担心。疑惑二:放疗可能让癌症患者死得更快?放疗科的医生表示很委屈。放疗使用的射线也是电离辐射,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的健康的细胞。这是两难的境地,此时医生的作用也就凸显出来了。尽管损伤无法完全避免,但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精心设计方案,尽一切可能让癌症患者的获益远远大于损伤。如果患者盲目恐慌于损伤,而放弃必要的放疗,反而可能延误时机,加重病情。疑惑三:手机、wifi、微波炉的辐射致癌吗?手机、wifi、微波炉带来的是非电离辐射,合格的产品带来的辐射量都在安全范围,不用害怕伤害身体或致癌。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非电离辐射也有一定的累积效应,每个人对于辐射造成的损害的修复能力不同,为了更安全考虑,平时使用这些产品要注意方法,比如——手机:不要使用山寨的不合格手机;手机在接通的瞬间测量到的辐射强度最大,平时接电话最好使用耳机,或接通后再靠近耳边。微波炉:使用微波炉时一定要关好玻璃门;微波炉工作时最好和微波炉保持2~3米的距离;注意检修微波炉,如发现损坏或变形,要立即停止使用。疑惑四:通信基站周围的辐射更高吗?不是的。曾经有新闻报道,成都某小区居民因害怕基站辐射,而屡次破坏基站,事实上,通信基站周围的确存在辐射,但其安装方式和发射强度如果满足国家标准,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相反,如果没有安装基站,信号较差,人们在通话时接受到的辐射更多一些。疑惑五:植物防得了辐射吗?不能。真正能防辐射的是金属,比如放疗科的铅板,比如微波炉里的金属网,绿萝、多肉等植物防不了。有一些防辐射的药物,用于军人急救时,平时没有使用的必要。疑惑六:防辐射服能防辐射吗?物理角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非电离辐射。你可以把非电离辐射想象成一条小鱼,阻挡辐射的金属想象成渔网,只要网眼比鱼小,就能阻挡一部分非电离辐射。防辐射服处理衣物纤维,其中有一些金属,如果是合格产品,的确可以阻挡一部分电离辐射。一般来说,短袖式防辐射服防护效果好于肚兜式。但你千万别指望穿着辐射服就能毫无顾忌地去做X光,防辐射服可没办法阻挡电离辐射。除非妊娠期肿瘤等特殊情况,通常不会建议孕期做X光、CT等检查。疑惑七:生活中有哪些被忽视的辐射?首先是装修石材,其中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很容易损伤身体。建议装修时不要过多使用石材,如果使用最好检测一下,在安全范围内再入住。另外一种被忽视的辐射是来自接受过核素检查的患者。核素是造影剂的一种,带有辐射,患者打完核素后,医生一般会嘱咐,不要和周围人亲密接触,尤其是小孩子。但在门诊中,医生有时候会在给患者查体时,得知患者刚打完核素。除了肿瘤患者可能接受核素检查,内分泌科、心脏科的患者也可能,所以,接受这些特殊检查的患者要遵守医嘱,避免对周围人造成辐射。当然,大家也不必过度恐慌,毕竟核素的衰减期很快,几个小时就少一半,一般48小时就很弱了。疑惑八:医生平时工作不害怕辐射吗?医生了解辐射的原理,所以并不害怕。常年在这种环境里工作的放射科医生,比普通人离电离辐射更近,但有厚厚的铅板帮助挡住大部分的有害射线。另外,每个放射科医生还都会佩戴一个小牌子,其中有一个检测辐射剂量的仪器,每个季度送检一次,看接受的辐射量是否超标。如果超标,一是排查原因,二是让医生休息。工作10年,目前自己没遇到过,也没听说过有超标的情况。我们医生也没人去寻找防辐射的东西或吃防辐射的食物。结论:辐射无处不在,它没有阻挡医生工作在医疗一线,也不应该阻挡你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