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果实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019年12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及系列论坛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近7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科研成果,弘扬优良传统,展现卓越成就,彰显时代风采,激励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创造新成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泓洋,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昌,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盛永波,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弘石,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王能宪,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原院长、国画院院长田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名誉院长何家英,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炎黄春秋》杂志社总编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新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陈孟昕,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高福安,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等领导、嘉宾,对研究生院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德高望重的学者、艺术家代表蒋采苹、涂武生、范曾、张立辰、姜宝林、李魁正、陈绶祥、梁力生、邓福星、章柏青、霍春阳、何水法,以及牛克诚、吴文科、朱乐耕、骆芃芃、丁亚平、宋宝珍、江东、赵海明、孙伟科、邱春林、杨斌、王辉、鲁太光、王馗、李宏锋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各系主任、各科研机构、艺术创作学术机构、艺术与文献馆、期刊出版机构、中国工艺美术馆的负责同志,以及各学科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和各专业系的在校学生、毕业生代表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主席台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喻剑南主持。开幕式上,王春法、韩子勇、徐里先后致辞,杨飞云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致辞▲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喻剑南主持开幕式王春法在开幕致辞中肯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推动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表示,本次展览是该院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新中国艺术发展道路探索和创新的一个历史缩影。同时,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动艺术传播的一次重要实践,该展览充分展现了中国文艺的时代变迁和时代张力,将鼓舞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韩子勇在讲话中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各部委和相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向为该院艺术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们致以崇高敬意,并特别鸣谢了为本次展览提供鼎力支持和帮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接下来的讲话中,他回顾、总结了该院的发展历程、学术传统和教育科研成果,阐释了该院科研与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治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并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征程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凸显办学特色,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服务于艺术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徐里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致以祝贺。他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是我国的一座文艺高地。本次展览充分展现了该院学者和艺术家的科研、创作和教学水平,他们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以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己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彻到培根铸魂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国家队”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作为导师代表,杨飞云在发言中表示,身为教师,他切实感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充分投入,这里学科建制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各个专业既能完备发展又能互启互鉴。理论研究之深,思辨探讨之盛,构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强劲的学术气场,彰显了以学术为立身之本的研究作风。此次展览,是我院以各学科的教育科研成果向社会的回馈,展现了师生们的学术志向和使命担当。开幕式后,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孙家正莅临并认真细致地参观了展览。他肯定了此次展览的意义、价值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科研、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预祝本次展览及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韩子勇院长陪同孙家正同志参观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科发展展厅▲韩子勇院长陪同孙家正同志参观音乐学系学科发展展厅▲韩子勇院长陪同孙家正同志参观“教师创作成果展”展厅据了解,此次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6号、7号、8号、9号4个展厅举办,共计展出各类展品千余件。其中,6号厅为“教育发展史”展厅,设置有“不忘初心”“历史沿革”“事业格局”“立德树人”“新时代 新气象”“展望”共6个内容单元,通过图、文、影、音相结合的综合展出形式,展示了该院艺术教育事业近70年来薪火相传、锐意进取的发展历程,回顾了该院老一辈专家学者扎根科研、锲而不舍的光辉业绩,阐释了该院艺术教育所秉持的治学理念、所依托的整体格局、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同时也传达了该院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建功新时代的意志与决心。▲“教育发展史”展厅场景(一)▲“教育发展史”展厅场景(二)▲“教育发展史”展厅场景(三)7号厅为“教育科研成果”展厅,同样采取综合展出的形式,结合百余件典藏实物和珍贵手稿的陈列,详细介绍了该院艺术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舞蹈学、影视学、设计学、中国语言文学共8个学科专业系的发展历程。展示内容涵盖各学科专业系的学术传统、学科结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教学成果、重要活动等方面。该厅的展陈空间以“花”为意象进行布设,既与“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相呼应,又象征了各学科专业系间既各具特色、各显风采又凝神聚力、同气连枝的紧密关系。8号、9号厅分别为“教师创作成果展”“毕业生优秀作品展”,集中展示了该院在创作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展现了该院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深厚底蕴和昂扬风貌,也体现出师生们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据悉,两个展厅共展出由该院教师以及优秀学生代表所创作的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版画、摄影、文物保护与修复、工艺美术及设计作品两百余件。本次展览凝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部门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精妙细腻的策划、丰富详实的内容,结合富有创新性的展陈设计,将老一辈学者和艺术家为建立新中国艺术学科的奋斗精神、学术贡献和艺术成就充分地梳理、挖掘出来,也将该院学科发展的脉络,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格局和特色充分地展现出来,将宏大的历史感和厚重的学术气息充分传达给每一位现场观众。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1月5日。系列活动还包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发展论坛”和“艺苑国风 国乐经典”音乐会,以及编选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论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作品集》等重要板块。▲王文章同志参观“教师创作成果展”展厅▲连辑同志参观影视学系学科发展展厅▲参加开幕式的专家、学者(一)▲参加开幕式的专家、学者(二)▲参加开幕式的专家、学者(三)▲参加展览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假于异物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开幕

原标题:“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开幕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邢贺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于2020年1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博物馆)开幕。开幕式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致辞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展览采取专家提名的方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的40位研究员担任提名委员,每人提名2位当代印坛优秀的中青年篆刻家,共计80人。展览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当代的篆刻群体中发现新人、培养新人,为篆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积蓄后备力量,为“中国篆刻”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中青年创作群体无论思想观念还是风格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他们的作品对我们了解当代篆刻艺术的审美风尚、解析各种探索中存在的问题、研判各种艺术现象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中国篆刻的传承和保护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肩负着引领当代篆刻艺术审美趋向的重大责任。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展览除了展出作为主体的80位中青年印人的作品外,还展示了40位提名委员的作品,形成了不同年龄段印人之间的作品风格对照,使展览更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被提名的中青年篆刻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大多都在篆刻创作上矢志不渝,并曾在各种权威赛事上连创佳绩,具有良好的艺术秉赋,基本上代表了当代中青年篆刻创作群体的整体实力和群体面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作为国家级的专业学术机构,近年来一直努力为当代篆刻的创作繁荣、印学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创造条件。从2017年起,每年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学术系列专题展,先后举办了“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龙的传人”——中华姓氏堂号暨历代篆刻家名号篆刻艺术展。此次举办的“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是“年度学术系列专题展”的第三个展览。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8日。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

良价

二本三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课取得253高分,我是如何做到的?

现在是2020年6月29日下午17:31,我打开电脑文档开始写下这行文字。这是一篇失败的经验贴,没有什么鸡汤,也不会煽情,只是想说说这两年自己考研这条道路上走了多少弯路,吃了什么亏。我不希望刚开始备考的你也走这样的弯路,也吃亏,所以自己想谈谈考研的一些想法,也希望自己写完这篇文章后放下执念,好好生活。有人可能会说失败的人谈啥谈,实际上如果就有效性来说,失败经验远远大于成功经验,因为成功有些是幸存者偏差,如果你听信了,那么很有可能你就会走进歧途。最常见的此类误导信息比如,有些人说政治不需要复习很久,一个两个月就行。当然我也是复习了很短时间的,但是这是因为我自己已经一战有了基础,再加上我本来就是文科出身,这样的话政治不学也没啥大不了。但是一些理科生应该像重视英语一样重视政治,否则吃大亏的就是你。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就是很多人说政治只背肖四就行了,这条经验往年还有可能,今年只背肖四的人估计死得很惨。虽然我失败了,但是我对初试还是很有发言权的,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不妨接着往下看。一、一战北京某高校惨败的经历我一战报的是本专业的一个学校,因为那个时候还对北京有些执念,心心念念想要到大城市闯荡。如果现在你问我一个人还值不值得去大城市,我会说你应该拼死都要去大城市,但是不一定要去北京。总之如果你跟我一样,也希望自己能多多少少努力拼一把,就不要放弃。如果自己真的努力了,还是失败,那就坦然接受现实吧。一战自己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验不足的,导致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前一年我因为学校安排到乡村支教,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无缘面试,直接被淘汰。那次我也想过调剂,但是第一次经验明显不足,对调剂的学校也不满意,所以就没去成。回到家后,我就开始考虑二战的事情,当时想要换一个专业,正好自己也喜欢书法,想要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成果,所以选择跨考艺术。二、重新备战,信心满满当时选择的院校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我本以为这是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院校,事后考完才知道,和我报考一个院校的哥们考了三四年了,而且很多人一考就是好几年,跟他们比我还是太年轻,当然也有一战就考上的,我也非常敬佩。如果说一战给了我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于文科生来说,对于一个学习古代文学的文科生,背书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也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背书学习的方法,这里就不便展开了,感兴趣的,可以联系我。而且文科思维和艺术理论基本上在答题的规范、行文思路方面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我驾轻就熟,很快就搞清了了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核心。三、努力备战,收获硕果由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什么指定的参考书目,所以我大概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信息,找了一些相关的教材,开始梳理其中的线索。其实文科类的史论内容梳理起来无非两条线索,一条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一条是按照门类的顺序。比如我一战考文学史的时候,就画了很多提纲,一种提纲是按照朝代顺序,明确各个时期的文学风格和代表性的文学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时代的特点,把我时代风格。但是缺点就是过于散乱,而且文学的发展不会因为朝代的更迭而消失,他们之间往往会有很强的过渡行和承接性,粗暴的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比较割裂。另外一种思路就是按照文体的顺序,比如散文、诗歌、小说、戏曲这些文体单独的梳理,好处在于它可以非常清晰的找到文体发展的线索,不被时间所割裂,坏处就是不容易把握时代风貌。所以上述利弊的分析,其实也在告诉你们,最好在复习的时候将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艺术史的复习梳理简直跟文学史没什么区别。因为我考得是美术学,所以会考到两门专业课,一门是艺术概论,以王宏建为主,一门是中外美术史,以央美中外美术简史这两本教材为主。虽然我报考的是书法史的研究,但其实初试根本就没考书法史的内容,可以说非常奇葩了。那梳理线索,其实也是按照这两的思路,一个是时间的线索,从先秦两汉的艺术到魏晋 ,再到隋唐、宋元、明清。另外就是按照山水、人物、花鸟、书法、雕塑、佛教艺术、工艺美术等门类来进行梳理,这样两条线索线索并行不悖,答题的时候也能思路清晰。整理好美术史、艺术概论的笔记和线索,就开始背书了。背书也是一门技巧,无论怎么背,你要保证的就是尽量防止遗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所以,尽量按照规律来,反复背书,防止遗忘。我自己就是这样轮流背书的,也非常省事,每天大概复习几个小时就不会忘记。另外,就是因为背完之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所以可以试着去回想,我每天都会在睡觉前回想一下,每一个知识点,大概有多少关键的信息,想得到,说明就掌握了,想不到,就说明还有欠缺,第二天再拿起书来看,如此一天一天,想忘记也很难。就这样,我从去年七月份一直背书背到了考场上,真正拿到试卷的时候,心里一点都不慌张,因为差不多都是自己背过的东西,而且也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只需要书写出来就可以了。大概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出了成绩,艺术概论130,美术史123,自己还算相对满意。四、备战复试、无奈被刷可以说,从成绩出来到真正面试,我一直都很浮躁,这也是我可能被刷的真正原因。而自己之所以会那么浮躁,是因为这个学校,真是太慢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个研究所,我是在6月中旬左右才开始面试的,那个时候,基本上全国大部分院校都已经调剂完了。当时自己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想着要不要调剂算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和自己的“迷之自信”,所以也就没着手想这个事情。所以,如果你不是对这个学校有执念的话,最好早做打算,不然真的很耽误时间。大概在6月20号左右,我就刷到了招生办的录取成绩单,看了两遍也没有自己,我知道自己落榜了,没有多少难过,只是回想起来会有些不甘心。五、避坑指南现在想想,自己确实走了很多弯路,也有一些不必要的担心,我就简单归纳几条,大家看看。(1)、不要研究竞争对手,最大的对手是你这是我烦的最大的错,可以说初试的时候,我之所以这么拼命,就是因为看到很多非常牛的人,他们和我一起竞争,自己心里难免会有些忐忑,每天都害怕自己做的是否到位,是否需要在加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但是事后证明,那些看似比你强大的人,其实也强大不到哪里去。然后复试的时候,正好也认识了一些研友,当时大家状态都不好,因为疫情原因,都很浮躁。所以我也不知不觉放下了警惕,这也导致了我后期复习的时候动力非常差,效果也不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找太多研友,就算是找,也不找找那种能“包容”你的人,因为你一次懒惰,她说没关系,你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考研,最好找诤友,互相较着劲、激励自己的人,那种整天给你倒苦水、消极态度的人,马上拉黑最好。(2)、英语不好的人好好写作文我是一个英语四级都没过的人,但是一战二战都过了国家线,原因就是我非常重视作文。很多人说阅读是最重要的,你当我不知道吗?我也知道四十分的阅读理解是大哥,但是我水平真的不行,除非你单词背的很溜,题目刷了很多遍,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英语渣渣,那就好好学作文,练好英文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作文写作也是有套路的,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可以到到很高的水平,拿到高分绝对没问题,我自己也总结了一套经验,限于篇幅就不细讲了,感兴趣的可以私聊我。(3)、背单词最好的时机是一年前,其次是现在这条经验承接上面,把单词背好了,其实英语就解决了一半问题,我吃亏就是没摸索到背单词的技巧,等我终于找到门路了,时间来不及了,所以尽早探索适合你的背单词的方法,然后使劲背,注意技巧!(4)、书写一定要工整这个就不要多说了,文科考试最重要的是书写,而且专业课大题一般要写很多,备考的时候我都是买来A4纸天天练,熟能生巧。我说的书写,不是让你追求艺术性。当然你能写的跟字帖上的书法一模一样那很好,如果不能,就不要费劲写得多好看了,最重要的是速度和工整度,不要为了写的有艺术性而在那里死扣笔画、你要做的是清楚、干净、简洁美观的传达给阅卷老师,让老师批改起来不困难,感到舒适就好。(5)、政治复习不要过度依赖某一老师,分阶段很多人都过度依赖肖大大,我觉得还是有的放矢的最好。肖大大精华是四套卷,其他的东西我一律不推荐。打基础最好听徐涛的课,因为他接地气,但是到了提高阶段,最好是跟腿姐,因为技巧性很强。我因为二战了,所以在政治基本上就复习了半个月,最后考了70分也还算满意吧。(6)、早做打算考后其实是很忙碌的,因为成绩出来了,你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成绩能不能进面试,大概排在什么水平,要不要调剂?要不要直接放弃找工作,复试要学习准备哪些东西?这些问题你都要考虑。我建议你做两手准备,比如成绩擦边,积极调剂、积极准备找工作。成绩中等,积极复习,同时准备调剂。高分,积极复习,了解调剂。大概暂时就想到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我,看到我都会回复。另外我也有意向招收学生,虽然自己败在了复试,但是初试经验还是足的,如果你信任我,我可以和你一对一辅导,保证你高分过初试没问题,复试的话我也认识一些学长,帮你们联系。

望之久矣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莫言书院等七个工作室

5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莫言书院、田青书院、田黎明画室、杨飞云画室、何家英画室、赵建成画室和吴玉霞乐坊七个学术、艺术工作室的揭牌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福州,院副院长牛根富、刘宏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主任杨晓辉,中央音乐学院三弦演奏家谈龙建,空政文工团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中央民族乐团柳琴演奏家张鑫华、打击乐演奏家朱剑平、扬琴演奏家谌向阳、箜篌演奏家吴琳,北京光中文教馆执行长慧得法师,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静之,三弦演奏家、哈尔滨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馨元,中国歌剧舞剧院中阮演奏家王薇,中康文旅集团董事长康维海、广西宝盈投资董事长任江杰、一品尚书房创始人孙伊如、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沙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各所负责人、中心主任,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等创作机构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以及各方媒体近百人出席了活动。揭牌仪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主持。吕品田常务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七个工作室的定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艺术工作室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杰出学者和艺术家搭建的高端学术和创作交流平台。这七位学者和艺术家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杰出人才:莫言先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中国籍作家,创作成果丰硕;田青先生是著名音乐学家,著作等身,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田黎明先生在当代写意人物画、杨飞云先生在当代写实油画、何家英先生在工笔人物画、赵建成先生在写实人物画创作领域中,造诣精深,成就卓著,社会影响广泛;吴玉霞女士是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技艺精湛,蜚声中外。七位学者和艺术家为时代、民族,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与繁荣做出了贡献。我院一直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原则,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构筑高端的国家级学术平台,在组建学科体系完备的人才梯队、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力度、拓宽学术交流渠道等方面卓见成效,为人才发展营造了具有良好学术氛围的成长环境。本次揭牌的七个工作室也是继2012和2013年成立秋雨书院和范曾文苑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讲话精神的又一举措,进一步促进和创新了人才工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连辑院长和各工作室的学者、艺术家依次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七个学术、艺术工作室揭牌。莫言先生代表七个工作室的学者和艺术家上台致辞。他表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十几年中,深深地感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对人才和人才培养的重视。新成立的七个工作室,将激励学者和艺术家们在新的平台上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创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多的成绩。莫言表示,未来七个工作室的门应是相互连通对外敞开,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必须要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才能够在本专业的创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设置丰富,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宝地。在全院上下的齐心协力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必将前途无量、大放光芒。著名三弦演奏家谈龙建女士作为院外嘉宾致辞,她肯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学术、艺术工作室的战略举措,赞扬吴玉霞乐坊的成立将对综合学院式教学、文艺团体的舞台艺术和学者式研究三方面构成有机整合,为民族音乐艺术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连辑院长在总结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向七位学者和艺术家们表达了祝贺。随后,他着眼于人才发展大局,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人才工作提出如下三点要求:第一,当今国家的发展已逐渐转向物质和精神并重。不同于物质生产的是,精神生产的每一次都是创新。因此,精神生产者的数量、质量变得更为关键,重视人才培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国家级的艺术研究、创作与教育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人才建设领域须有超前意识、引领意识和更为先进的人才观,才能把国家级的团队打造成国家所期望的团队;第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所谓“通才”,既要有“气”和“道”的高度,又须具备“术”的手段。如此,才能在“术”的领域取得突破,攀上高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为人才由“专才”走向“通才”而搭建的平台:在这里,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可以无障碍的沟通、学习、交流;第三,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一定是“文”前“艺”后,即“文而优则艺”,“艺而优则文”。艺术创作的高峰并非产生于艺术高原之上,而是产生于文化高原之上。文化高原指的是综合修养,包括思想、观念、立场等多方因素。因此,只有具备了眼界、格局、审美、知识、阅历等条件,艺术上才可能获得突破到达顶峰。最后,连辑院长总结道,“中国艺术研究院将充分利用锻造通才的平台,吸引更多人才。今天揭牌成立的七个工作室只是第一批,今后还会陆续有人登上这个荣誉平台。此外,我们还将聘请终身研究员、二级研究员,通过一系列相互配合的组合措施,打造高端人才队伍。”毋庸置疑,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艺术工作室的成立将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杰出人才搭建高端平台,同时又可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创造优质环境。此举将会充分发挥中国艺术研究院杰出人才在文艺创作和研究领域的表率作用,积极引领当代艺术科研与创作发展方向,鼓励学者和艺术家勇攀理论和实践的高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佳作。(光明融媒记者郭超)

克核大至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京开幕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袁思陶 刘兰芳)2019年12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及系列论坛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近7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科研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致辞王春法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是该院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新中国艺术发展道路探索和创新的一个历史缩影。同时,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动艺术传播的一次重要实践,该展览充分展现了中国文艺的时代变迁和时代张力,将鼓舞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致辞韩子勇在讲话中回顾和总结了该院的发展历程、学术传统和教育科研成果,阐释了该院科研与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治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致辞徐里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是我国的一座文艺高地。本次展览充分展现了该院学者和艺术家的科研、创作和教学水平,他们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致辞作为导师代表,杨飞云在发言中表示,身为教师,他切实感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充分投入,这里学科建制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各个专业既能完备发展又能互启互鉴。此次展览,是我院以各学科的教育科研成果向社会的回馈,展现了师生们的学术志向和使命担当。展览现场据了解,此次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6号、7号、8号、9号4个展厅举办,共计展出各类展品千余件。其中,6号厅为“教育发展史”展厅,设置有“不忘初心”“历史沿革”“事业格局”“立德树人”“新时代 新气象”“展望”共6个内容单元,通过图、文、影、音相结合的综合展出形式,展示了该院艺术教育事业近70年来薪火相传、锐意进取的发展历程,回顾了该院老一辈专家学者扎根科研、锲而不舍的光辉业绩,阐释了该院艺术教育所秉持的治学理念、所依托的整体格局、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展览现场7号厅为“教育科研成果”展厅,同样采取综合展出的形式,结合百余件典藏实物和珍贵手稿的陈列,详细介绍了该院艺术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舞蹈学、影视学、设计学、中国语言文学共8个学科专业系的发展历程。展示内容涵盖各学科专业系的学术传统、学科结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教学成果、重要活动等方面。该厅的展陈空间以“花”为意象进行布设,既与“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相呼应,又象征了各学科专业系间既各具特色、各显风采又凝神聚力、同气连枝的紧密关系。展览现场8号、9号厅分别为“教师创作成果展”“毕业生优秀作品展”,集中展示了该院在创作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展现了该院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深厚底蕴和昂扬风貌,也体现出师生们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两个展厅共展出由该院教师以及优秀学生代表所创作的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版画、摄影、文物保护与修复、工艺美术及设计作品两百余件。展览现场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1月5日。系列活动还包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发展论坛”和“艺苑国风 国乐经典”音乐会,以及编选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论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作品集》等重要板块。

往见老聃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览开幕式现场(摄影/余冠辰)2019年12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近7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科研成果,有历史照片、著作、收藏设备、乐器、师生创作的书法和绘画等1000余件展品,其中包括郭沫若、王朝闻、曹禺、田汉、聂耳等老一辈文艺家的珍贵手稿和日记,以及黄宾虹、蒋采苹、范曾等艺术名家所绘的《山水册》《鄂尔多斯迎宾》《神奇的东方》等美术作品,更有50年代杨荫浏录制《二泉映月》所用钢丝录音机和录音带、政务院1951年赠送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推陈出新”奖杯等珍贵历史文物。它们既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学成果,也是新中国艺术发展道路探索和创新的一个历史缩影。中国艺术研究院是集艺术科研、教育、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智库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不同门类的艺术研究创作高端人才,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各大院校、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为推动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原副部长赵少华,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泓洋,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昌,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盛永波,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弘石,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等各界领导、嘉宾,还有对研究生院教学做出贡献的、德高望重的学者、艺术家代表以及各学科导师和各专业系的在校学生、毕业生代表出席了展览开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喻剑南主持开幕式,王春法、韩子勇、徐里先后致辞,杨飞云作为导师代表发言。开幕式后,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孙家正莅临并认真细致地参观了展览。他肯定了此次展览的意义、价值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科研、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预祝本次展览及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推动艺术传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本次展览,旨在让更多观众充分感受中国文艺的时代变迁,领略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时代张力,鼓舞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6、7、8、9四个展厅向公众免费开放,将展至2020年1月5日。(本文配图部分转载自网络)【展览信息】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展期2019/12/15 - 2020/1/5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6/7/8/9展厅(更多展览详情以国博官网为准)(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军曹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导师——人物篇

何家英 工笔人物画创作陈孟昕 工笔人物画创作崔 进 工笔人物画创作李传真 工笔人物画创作韩学中 工笔人物画创作张 见 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刘选让 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郑庆余 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赵建成 水墨意笔人物画创作杨华山 写意人物画创作蔡 葵 写意人物画创作苏 睿 写意人物画创作王赫赫 写意人物画笔墨语言研究潘 缨 重彩人物画创作(根据招生简章顺序)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画院院长。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等。陈孟昕1957年生于河北,现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北京粉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侨联顾问及文化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八届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十届代表大会代表。省金奖四次及屈原文艺奖和文华奖大奖。获中宣部“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津贴和国务院津贴。崔进1966年生于江苏东台。199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画院院长助理、艺委会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李传真1970年生于湖北江陵。曾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代工笔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被湖北省评为“十佳优秀文艺人才奖”。出版有《当代工笔人物画集——李传真》、《八大美院——湖北美术学院卷速写试卷评析》。韩学中1961年9月生,祖籍河南西平。1978年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重彩画研究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1997年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97中国画坛百杰。现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展演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职称评委。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黄淮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导师,荣宝斋画院韩学中工笔画创作与新材料运用工作室导师。张见1972年出生于上海。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选让1955年出生,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研究生课程教学部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五洲书画院院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特邀理事。郑庆余1976年10月生,祖籍江苏省常熟市。 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中国人物画创作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建成1949年生于山东青岛,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结业。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创作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杨华山一九五九年生,山西省万荣县人,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院,硕士学历。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央民主同盟会委员。蔡葵1963年生,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水墨创作,先后在美国、法国、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被多家艺术机构评为当代最具收藏潜力的画家之一,出版学术专著多部。苏睿1981年生于广州。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导师唐勇力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导师田黎明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外聘副教授,中国画创作研究院外聘研究员。王赫赫1975年生于长春,陕西大荔人。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水墨人物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美术学(书画比较方向)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硕士生导师。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青年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潘缨1962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重彩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

三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丨王德芳:菜根香

王德芳,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室,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专业画家。擅长工笔、写意花鸟、动物、草虫,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格。作品被北京大学、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德国等地收藏。王德芳 菜根香 31x45cm 纸本设色 2017德取延和谦则吉,功资养性寿而安山明水秀皆诗料,燕语莺啼是友声作品局部--- END ---私享出品特别鸣谢艺术家王德芳转载请注明主编:王成业

礼乎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举办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12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兼秘书长罗斌、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以及舞蹈研究所历任所长、离退休前辈、全体在职学者和优秀毕业生代表欢聚一堂,畅聊舞蹈研究所四十年来在舞蹈学专业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自1982年春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秋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舞蹈学科在国内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迄今已为内地及港台地区的科研、教学与管理机构,培养了硕士213人,博士75人。吴晓邦、董锡玖、孙景琛、郭明达、王克芬、刘恩伯、隆荫培、徐尔充、资华筠等我国最权威的舞蹈学者在此从事舞蹈治学工作,他们以坚卓铿锵的学术情怀励精图治、守正创新,为培养一代一代的青年学者呕心沥血;四十载志求真理,欧建平、江东、刘青弋、王宁宁、茅慧、卿青、刘春、刘晓真等第二三代舞蹈学者在舞蹈研究所醇厚的学术土壤中建树丰硕,他们极目世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四十载不忘初心,舞蹈研究所铸就了抱残守缺志求信史,深扎传统放眼国际,夕惕若厉自强不息的高远学术品格;四十载根深叶茂,舞蹈研究所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秉承前辈学者们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铸就突出而鲜明的学科研究优势,在舞蹈史研究、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外国舞蹈理论译著等各领域开疆拓土、成果卓著。 参加座谈会嘉宾合影(图片由主办方提供)责编:杨晓君

灵气

“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开幕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邢贺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于2020年1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博物馆)开幕。开幕式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致辞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展览采取专家提名的方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的40位研究员担任提名委员,每人提名2位当代印坛优秀的中青年篆刻家,共计80人。展览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当代的篆刻群体中发现新人、培养新人,为篆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积蓄后备力量,为“中国篆刻”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中青年创作群体无论思想观念还是风格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他们的作品对我们了解当代篆刻艺术的审美风尚、解析各种探索中存在的问题、研判各种艺术现象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中国篆刻的传承和保护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肩负着引领当代篆刻艺术审美趋向的重大责任。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展览除了展出作为主体的80位中青年印人的作品外,还展示了40位提名委员的作品,形成了不同年龄段印人之间的作品风格对照,使展览更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被提名的中青年篆刻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大多都在篆刻创作上矢志不渝,并曾在各种权威赛事上连创佳绩,具有良好的艺术秉赋,基本上代表了当代中青年篆刻创作群体的整体实力和群体面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作为国家级的专业学术机构,近年来一直努力为当代篆刻的创作繁荣、印学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创造条件。从2017年起,每年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学术系列专题展,先后举办了“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龙的传人”——中华姓氏堂号暨历代篆刻家名号篆刻艺术展。此次举办的“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是“年度学术系列专题展”的第三个展览。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8日。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