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的杂志是一所好的学校,那些写出令无数读者心醉神迷的经典作品的作家们无一不是在一本好的杂志里诞生的,如没有当时俄国文坛具有领先话语权的《现代》杂志慧眼识珠发表《穷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功也许会推迟些时候;如没有巴金和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曹禺的《雷雨》将不知又等几个春秋。历史不能假设,这同样是我们《传记文学》办刊核心标准之一:如实地呈现历史的真实一幕;不过历史可以用文学的叙述来再现,这更是我们《传记文学》鲜明特色所在: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精彩一幕。人生总该有一次美丽的邂逅。在《传记文学》,你将实现这个美丽的邂逅——真实与诗的完美邂逅。《传记文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是全国思想文化领域资深人物月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期刊。《传记文学》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宗旨,以人物传记形式记录历史与社会、时代与思想的发展与变迁,集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真实性、文学性于一体,雅俗共赏,图文并茂,令读者获得思想与文化的双重享受。我们珍惜当下我们也向往远方我们从未停止寻找诗和远方的脚步尤其是在年末“三时足勤苦,真乐在冬藏”每踏出一步都有惊喜在悄然等待正如我们这个“征稿启事”——为更多的优秀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我们“传记连载”“名家轶事”两个栏目现向爱好文学的优秀的你约稿一、“传记连载”是《传记文学》招牌栏目之一,为优秀的长篇传记作品提供优质的展示平台,我们先后推出蔡元培、鲁迅、张恨水、俞平伯等著名作家、学者的长篇传记作品,精彩再现传主鲜明性格、光辉品质和骄人成就,深受读者好评,文章得到多家出版社青睐,已开始以“传百·传记文丛”形式推出单行本。二、《传记文学》不仅是大朋友的心灵知己,亦是小朋友的良师益友,《传记文学》是第一批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的期刊。我们特别为小读者开设了“名家轶事”栏目,刊登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轶事趣闻,文章深受读者喜爱,多篇被《读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等转载。征稿要求一、来稿须为作者原创,未曾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媒体(包括互联网)发表,如有抄袭,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二、内容必须真实、详尽,不可虚构,文通字顺,符合发表要求。三、“传记连载”栏目字数要求在10—20万字之间;“名家轶事”栏目每篇限定一名传主,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四、来稿作者请写明投稿栏目名称、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五、来稿三个月后未接到通知者,可自行处理。 六、来稿接受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电子版请发送至电子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投稿征文驿站】或者《传记文学》杂志官方媒体获取。历史视角 / 文学笔触解读中国 / 臧否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期刊时代性、思想性、史料性原创性、文学性、可读性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高端、前沿的人物传记月刊品牌栏目中国思想肖像、大家风范、佚简里的文学史、史迹钩沉、如是我闻、流年述往、名家轶事、传记课堂、传记书坊、传记连载、臧否天下等。《传记文学》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宗旨,以人物传记形式记录时代与思想的发展与变迁,思想性与知识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雅俗共赏,图文并茂,令读者获得思想与文化的双重享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敏)今年是《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11月9日至10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暨《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众多专家学者汇聚,共话《文艺研究》的历史和发展。《文艺研究》创刊于1979年5月,通过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中国文学、艺术研究界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广泛社会影响的刊物之一,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艺术研究者。中国文艺学、美学研究的风格、特色以及演变轨迹,在这份刊物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致辞表示,《文艺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应运而生,是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见证和时代见证,也是思想文化建设、学术建设方面的时代精神表达。《文艺研究》所走过的四十年历程,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界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锐意进取的四十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认为,《文艺研究》创刊以来,在学术界有三个引人注目的传统:第一个传统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呼应党和国家的要求,引领学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指导;第二个传统是始终保持敏锐的学术眼光,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当代文艺理论前沿问题;第三个传统是始终坚持“五湖四海”的办刊原则,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容纳文学艺术领域不同观点,营造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大胆探索、平等讨论的学术氛围,并致力培养年轻学者。这三个传统,是《文艺研究》得到广泛认可和拥有良好口碑的关键。大会期间,与会学者分别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文艺理论建设历史回顾”“中国文艺理论前沿问题”“中西文论比较问题”“《文艺研究》与文艺理论期刊建设”等四个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和交流互动。(文化副刊部编辑)
00:49【简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文艺研究》创刊于1979年,已成为我国文学艺术研究界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广泛社会影响的刊物,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批评实践贡献了力量。记者:周玮 史竞男编辑:张惠慧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本报记者 王春楠 通讯员 李明鲜走进许晓明的办公室,让人不禁被满屋的书籍所吸引。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民族艺术》的主编、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许晓明常说,在求学和为人方面,她要做一辈子的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把阶梯必须依靠在大地上。”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许晓明每年都要花上大量时间,深入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调查。有一次,她背着15公斤的背包走了十几小时的山路,深入田林县的偏远山村进行调研,一路艰辛,直至调研结束,她才发现一个脚趾甲不知何时被石头撞伤脱落。对此,她泰然处之。有付出才有收获。近年来,许晓明多次承担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壮族三月三”研讨会等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工作,她还曾负责原国家文化部节日志“壮族三月三”课题,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出版《壮族歌圩》《布洛陀史诗》等一批合作专著,发表多篇民族文化艺术研究论文。2014年9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许晓明出任《民族艺术》主编。为了稳定稿源,她常常给作者写邮件沟通,直到深夜。《民族艺术》每年投稿量3000多篇,每期用稿约20篇30多万字。许晓明和编辑一起通读来稿,并在选稿后与作者商量修改。近两年,顺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民族艺术》开辟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匠与工匠精神》《艺术与乡村建设》等新栏目,在学界获得较高评价。作为一名双核心期刊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期刊主编,许晓明难免会遇到一些诱惑,但她保持清正廉洁,坚持学术独立,严格按学术标准用稿,拒绝人情稿、关系稿。有一次,一名投稿作者从微信上发了6000元钱的红包给她,她不仅没有收取,还及时报告上级党组。在她的带动、影响下,《民族艺术》编辑部人人自律,这份刊物也被业内人士赞誉为“学术界的一股清流”。
美术理论专业研究重镇—中国艺术研究院介绍我们介绍院校时,经常把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给漏了,可能因为这是一个研究机构,没有本科层次。所以,在介绍美术高考时,没有关注到这个机构。但介绍美术理论时一定要介绍这个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拥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曲艺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艺术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工艺美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拥有《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美术观察》、《红楼梦学刊》、《中国音乐学》、《中国文化》、《艺术评论》、《中国摄影家》、《中华文化画报》、《传记文学》、《中国艺术时空》等学术刊物和文化艺术出版社;这些都是一级核心刊,现在要拿博士文凭、要评教授都要在一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拥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推广中心、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展览演出中心、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该机构也拥有中国画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雕塑院、中国油画院、文学院、中国紫砂艺术院、中国设计艺术院、中国当代艺术院、中国版画院、秋雨书院、范曾文苑等艺术创作机构;拥有中国工艺美术馆、梅兰芳纪念馆等博物馆;拥有全国唯一独立设置的艺术学科研究生院。所以造型专业也可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三篇《开放、多样的格局》(1978—2000)的第一章节《走向开放》的第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文革之后,画家、理论家对于现代派的接纳与提倡。第三节 借鉴现代艺术现代派是被禁忌已久的词汇,不过,在思想开放初期,对西方现代派的介绍与其他讨论就同时启动了。在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创刊的《世界美术》上(图3-1-3),邵大箴发表了《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简介》的系列文章,对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象征主义、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进行介绍,并在第2期介绍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波普艺术、光效应艺术、活动派艺术和超现实主义艺术等。其文章后来印成小册子,在美术家与美院学生间广为流传,为人们了解、认识、研究和学习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方便。图3–1–3 1979年 《世界美术》杂志创刊号封面不仅如此,在现实主义大讨论中,人们也不断流露出对现代派的包容与肯定。通过现实主义召唤现代派,为接受现代派开辟道路,是理论家采用的一个重要策略。1980年第11期《美术》发表了邵大箴《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一文。该文更为准确地表述了:“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表现手法。作为创作手法,它的基本要求是要反映现实生活,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精神上的鼓舞和美的享受;作为表现手法,它和写实同一概念,只是一种艺术的写实,不排斥凭借想象的夸张,其基本要求是明白易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写实表现手法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1]文中,作者强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艺术主体认识世界的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不排斥凭借想象的夸张”。在此基础上他继续指出,过去我们对现代派的艺术研究得不够,简单的否定多,具体的分析少,不让人们接触它,其结果是限制和束缚了我们自己,使我们目闭耳塞,孤陋寡闻,把一些本来可以作为参考借鉴的东西拒之门外,也使我们对另一些假恶丑的东西失去接触的机会,从而使我们的辩别能力迟钝了,不敏锐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改变,现在已在改变。我们应该有气魄,有胆识,肯定现代派艺术中一切从内容到形式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东西,……。他强调,“现代派的一些艺术家在这方面的探索对我们不无启发,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形式探索的某些方面为发展新的社会主义文艺服务;他们当中的某些作品确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我们也应该予以肯定。”[2]对于现代派,当时的一些油画家不乏高度认识,并表现出肯定的态度。“黄山会议”中,在如何借鉴西方现代派和中国传统艺术方面,詹建俊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我们的确非常需要吸收新的营养,以便更迅速地发展现有水平,但是,这新的营养,不仅要从现代艺术中吸取,而且也应该包括我们还没有学好的传统的精华”[3]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思考》一文中,詹建俊指出,“长期以来,对现代艺术在哲学上、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艺术表现等重要问题上都有过不少的批判。因而在这一前提下如何认识它的可以肯定之处,是个观点很不一致的问题。”对于现代艺术,他在文末强调:哪怕可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合理内核,也是可资借鉴的。陈醉则在《形式的解放》一文中,非常乐观的说,“形式的解放,会不会“解放”到出现现代派?回答是“会”!”[4]事实上,不限于现代艺术,郑胜天的《现代主义之后》已经开始对后现代主义艺术进行了介绍,这些正式发表与专业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均体现了画家、理论家对于现代派的接纳与提倡。从1979年到1985年,中国油画发展最紧迫的问题是观念更新,美术理论界在批判“题材决定论”,打破单一表现模式,提倡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强调艺术家个人表现的自由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为新时期油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 邵大箴:《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印象派的评价问题》,《美术》1980年第11期,第3页。[2] 邵大箴:《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印象派的评价问题》,《美术》1980年第11期,第6页。[3] 詹建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思考》,转引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油画艺术的春天》,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页。[4] 陈醉:《形式的解放》,转引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油画艺术的春天》,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李昌菊简介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荐号,下载艺术头条订阅,入驻艺术号欢迎各位艺术家、艺术机构、自媒体等入驻艺术号注册基本步骤如下:1、登陆艺术号官网(http://write.artron.net),提交相关资料,通过审核后即可开通艺术号;2、雅昌会员可以直接登陆。
有人邀我聊一下陈晓旭版林黛玉,我简单说一下吧。或许很多人想不到,87版《红楼梦》开播后,它引起不少争议。王朔就认为87版“严重不靠谱”,演员台词差。被很多人视为白月光的陈晓旭版林黛玉,也遭到恶评。当时权威性极高的《红楼梦学刊》(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核心学术刊物,北大核心期刊)刊登《形似和神似》就指出:黛玉的屏幕形象受到较多批评,主要的原因是演员未能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侧面,缺乏人物的深层情感。沈天佑指出,电视剧较多地表现人物性格中尖酸刻薄、闹小性儿的一面,而对其纯洁率真聪明灵秀、清奇高雅实现不够,丧失了这个人物所具有的强烈美感。邸瑞平也较早指出‘黛玉’三气缺一,神气不足。黛玉集书卷气、孤傲气、富贵气于一身,而《红》剧没把她的内在感情表现出来,感情反应较为简单”。对陈晓旭的恶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消散,最终成为很多人心中难以超越的银幕形象。是陈晓旭版林黛玉战胜了时间,还是当时的专家学者鸡蛋里面挑骨头?相信每个人在看完《红楼梦》后,都有自己的评价。陈晓旭的林黛玉好不好,当然好。但,容我说一句,她没有好到完美。《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就说陈晓旭“不够漂亮”,林黛玉应该更美一些。后人对林黛玉的褒奖,也集中称赞她有林黛玉柔弱孤傲忧郁的气质——这也是林版难以超越的原因。曹雪芹太厉害,林黛玉不仅有孤傲忧郁的气质,也有大家闺秀的气派。这一点,陈晓旭的表现并不好。对此,复旦大学严锋说,“陈晓旭的林黛玉最受人称道,其实与原作人物风貌相去甚远。陈是温婉小家碧玉,黛玉率意任性的贵族小姐大家气派没能表现出来。”作家王安忆也曾在《日常生活的常识》揶揄它对贵族小姐的描写不够好。“那一群小姐,不知为何一律那么‘嗲’,说话尖起嗓子,眼睛活动游转,神情又那么娇嗔任性。”王安忆认为,王文娟的林黛玉有大家闺秀的气派,性子乖张,一举一动却是持重。不可否认,和陈晓旭版《红楼梦》相比,越剧版受众越来越少,也因为拍摄年代久远实在太“老”了。即便王文娟版《红楼梦》当年有被视为国礼的荣誉,在年轻人心中,陈晓旭版林黛玉才是最明亮的白月光。如果有越剧爱好者,可以看到王文娟版的黛玉。她的声调始终是低低的,回个眸转个身都是慢慢的,这是贵族之家要求的稳重,有大家族的规矩。事实上,寻常观众很少能理解贵族家庭的气派和规矩,也很难看懂贵族子弟。有人在刷《红楼梦》时,总嫌弃贾宝玉不求上进,忽略仕途经济的重要性。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宝玉始终不明白,只有努力仕途经济,他才有能力真正保护这些女孩子”。如何看待这个观点?我很同意豆瓣网友维舟的看法,这乍看是认同既有的制度安排,其实是强调“只有利用体制才能实现自己的私利”,它既突出别无他途,又自信在往上爬的过程中自己不会被改变。这确实是大富大贵出身的宝玉无法理解的,因为这是底层小人物的奋斗梦想。如果深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反对主流价值观的宝黛二人,对仕途经济的反抗,恰恰是活得最清醒的两个人。热心仕途经济的贾政贾雨村,利用权谋翻云覆雨的王熙凤,他们最终的结果不过“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覆巢之下无完卵,宝玉积极入世也不会变成奋斗的传奇。这是《红楼梦》的悲观。我们对《红楼梦》的解读很容易自我代入,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然而,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逻辑,很难做出客观评价。有一年,我弟弟在城里买了房,回家看望年过90的老太太。她看着我弟弟穿一条乞丐裤,心疼地说,看看这孩子为买房子太难了,裤子烂成这样了,都不舍得换条新的。
王瑞芸,江苏无锡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同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习,师事吴甲丰先生,专攻西方艺术史,1985获硕士学位;然后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1988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方储备大学,获艺术史硕士学位。此后,在美国生活20年,潜心研究西方艺术,尤其注重现当代艺术,为国内写了不少西方艺术的研究专著。2006-2008年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8年重新调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工作。今天,小编为喜爱王瑞芸的朋友精心挑选了TA的3部高分作品,来看看都是哪些呢?1.《戈登医生》豆瓣评分:8.9作品简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内地开始出现的出国潮,与历史上历次移民潮流截然不同,它不是开辟新土地的淘金者梦,也不是战争与灾难带来的难民流向,而是中国青年学生为主流,以留学方式开始的移民生涯。而今二十多年过去,大多数的海外学子都在这段人生宝贵年华的艰苦奋壮举中,奠定了人生的基础 方向以不同的方式开始梳理从他们指间流逝而过的他乡岁月。文学是其中的一种,撰写“新移民文学”的作家应势而生。这套丛书收录的小说篇目,大多经国内的重要文学刊物《收获》、《钟山》、《小说界》等刊登,是作者自己满意、也能够代表作者文学水准的作品。故事内容,不再赘述。我只能说,排除以上我个人认为“新移民文学”外延的价值,作为小说,它们也是好看的,值得一看。书友点评:是本老书了,但我现在仍然记得情节。2.《美国艺术史话》豆瓣评分:8.6作品简介:美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相比,没有其历史悠久,更没有创造出什么动人的风格。然而,美国艺术的革命不只是风格上的,更是观念上的;美国艺术史不只是形式解放的历史,重要的是一部观念解放的历史。本书自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登上新大陆起娓娓道来:18世纪上半期,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在美洲新大陆上建立;抽象表现主义成为美国贡献给西方现代艺术的新风格;当代艺术是境界的美、生存感觉的美……书友点评:杜尚和禅宗都是叫人无分别心,无高低美丑的区别,生命只是全然而充分地活在每一项人生的活动、每一个具体的时刻里。只有到达了这个状态,生命才是自由和充实的。当代艺术的侧重已经大不相同了:当今艺术家要表现的不再是艺术美,或是感官美,却是境界美,生存感的美。艺术不是愉悦我们的感官,而是提升我们的境界,改善我们做人的状态 让我们获得更自由,更放松,更真实。3.《杜尚传》豆瓣评分:8.5作品简介:继翻译《杜尚访谈录》之后,作者花费四年时间追索杜尚这位传奇人物的人生历程和心灵世界,写出了这部杜尚的精神传记,同时描绘了一幅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变迁的众生相。作为艺术家的杜尚,与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密切的关系: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但杜尚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生活的智者:他引领当代艺术进入了革命性的崭新时代,却始终韬晦自隐,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生存态度,他的艺术观点,他的超然、无我,让他躲开种种羁绊,站到了艺术之上。书友点评: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2013年,在沪上一场“纪念田汉诞辰11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作为一名戏剧研究的后学,我获益匪浅,由此关注到田汉和南国社,并做了一些初步研究。会后参观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国歌纪念广场和国歌展示馆,有幸结识了田汉的长孙田刚先生且留下合影。田汉先生,不仅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更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田汉和上海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留日归国,寓居上海,在沪创办的《南国》期刊,率领的南国社及其戏剧运动,在中国话剧的发展进程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田汉可谓“南国”的灵魂,而南国时期则是他一生事业蓬勃的起步期。我最早的工作,就是做了一份“田汉和南国社”研究的文献综述。田汉和南国社的相关研究,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不断,近一二十年来成果尤其丰硕,涉及戏剧创作、戏剧活动、戏剧教育等多个方面,包括大量的史料发掘、整理和理论研究。可有一点缺憾的是,我在各种史料和研究著述中看到,田汉和易漱瑜夫妇起初效仿英国诗人布莱克,完全靠自己,自己编辑、撰稿、校对、出版、印刷、发行,作为“南国”第一声的《南国半月刊》,我一直未曾见过,这种仅有30页但意义非比寻常的小册子,我找了很久也不得。关于田汉、南国社和《南国》系列期刊的研究,是“田汉和南国社”研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学理价值的选题。田汉和南国社同仁在南国时期曾出版了多种《南国》戏剧期刊,存在创刊、停刊、复刊、续刊,类型有连续期刊、公演特刊、报纸副刊,还有同名现象等复杂情况,比如叫《南国周刊》一名的就有三种同名不同类的期刊。虽然对于《南国》,话剧研究者们几乎无人不晓,但恐怕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完整地看过所有《南国》系列期刊。这些文献如沧海遗珠,散佚各处,早期的《南国半月刊》现已不易得见,甚至佚失。基于上述考虑,我开始着手以《南国》期刊为主要对象的田汉南国社话剧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由于文献资料散落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戏剧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京沪图书馆、资料馆,其中一些现已不能轻易见到,这个过程费时费力也不是一帆风顺,像《南国半月刊》收藏线索就非常少,十分难找。大概四处搜寻查找,又历时三年余,差不多收齐了几乎所有《南国》相关的期刊文献资料。想要了解、考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田汉和南国社的历史贡献,《南国》系列期刊是必不可缺的一份重要文献资料。1924年1月5日,《南国》半月刊创刊,这就成为田汉“南国”事业发展的源头和南国戏剧运动的开端。田汉和妻子易漱瑜两人对《南国》半月刊一切可行之事几乎亲力亲为。半月刊涉及文艺创作、评论、简讯、通信等内容,像田汉早期最富盛名的剧作《乡愁》、《落花时节》、《获虎之夜》(未曾刊完)等都刊登其中。由上海泰东书局代售。从第二期开始,《南国半月刊》附刊《南国新闻》,“注重各种艺术如戏剧、电影,以及出版物的批评”。 可惜,《南国半月刊》在同年3月出版至第4期时,就因为精力和财力的原因停刊了。1925年8月29日,田汉在《醒狮周报》上创办文艺副刊《南国特刊》,一度中断的南国艺术运动又重新复苏。田汉既是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在其上发表了他的《黄花岗》(第一幕)、电影本事《翠艳亲王》、《到民间去》和数篇散文、杂文。该刊拥有相当多的热心读者,后来田汉发现了《醒狮周报》的“极右倾向”,《南国特刊》出到第28期停刊,“南国戏剧运动”第二个阶段也就到此结束。1928年田汉在欧阳予倩、徐悲鸿等人支持下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并以学院名义重新出版《南国》期刊。《南国》续《南国》半月刊而出第5、6期,《南国》系不定期刊,因经费困难,出版这两期之后就又停刊了。同年2-3月,田汉还主持了《中央日报》副刊《摩登》的编辑、撰稿工作,发出了“摩登”的文艺呐喊,《摩登》汇集了田汉、徐志摩、沈从文等众多文艺工作者的文章,是十分珍贵的资料。1929年5月,《南国月刊》又续出,田汉在《序〈南国月刊〉》中说:“由这月刊我想慢慢地发表几篇比较有自信的,比较坚实的作品。同时想慢慢地吐露一些我的和我们的文艺观,社会观”。至1930年7月,共出10期。《南国月刊》是南国社正式改组成立之后创办的一份期刊,可谓《南国》系列期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田汉的《名优之死》《南归》《苏州夜话》等剧作便是刊登在该刊物上的。除此,《南国月刊》还刊登了黄素、洪深、康白珊、吴似鸿、欧阳予倩等南国社重要成员的各类作品。同年8月,因“月刊太久了,不定期刊更是‘太不定期了’”,于是《南国周刊》创刊,由左明、赵铭彝编辑,至1930年6月,共出16期。值得一提的是,在连续出版的16期《南国周刊》之前,上海现代书局还曾单独出版过一期同名刊物《南国周刊》,出版时间是1929年7月28日,是现代书局为南国社第二次公演所出的赠书,由南国社编辑,赠印1万册给观众。而早在南国艺术学院期间,一批南国社同仁于1928年9月在学校也创办了一种《南国周刊》,由陈子展负责编辑,南国书店出版,刊登艺术学院师生戏剧作品和交流,以及南国社戏剧运动情况,目前仅见此一期。此外,南国社几次公演时期,不仅单独出版过公演特刊,如《南国社旅京第二次公演特刊》、《摩登》第1卷第2期《南国社公演专号》、《南国周刊》第16期《南国第三期第一次公演特刊》,还曾在《中央日报》、上海《民国日报》、广州《民国日报》、《上海画报》上办过几期《南国特刊》和《南国专号》。它们与之前的《南国》半月刊、《南国新闻》、《南国特刊》、《南国》(不定期)、《南国月刊》、《南国周刊》一同构成了田汉和南国社的《南国》系列期刊。在梳理清晰《南国》系列期刊的基础上,我陆续发表了《田汉、南国社和〈南国〉系列期刊》《田汉与〈南国〉系列期刊出版传播研究》《“南国时代”的田汉和戏曲》等论文,并对田汉的创作发表、南国社公演、南国社组织结构和人员等问题做了进一步考证研究。时光荏苒,眨眼五年过去。今年是田汉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50周年,在赴京参加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田汉研究会举办的“纪念田汉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际,带着对田汉先生的敬意和怀念,我把这五年来所做的关于田汉和南国社的研究成果和搜集到的包括最早的《南国半月刊》在内的15种《南国》系列期刊、特刊集结付梓,编著成一部《田汉南国社话剧史料整理及研究》,作为对这位国歌词作者、杰出的戏剧家、新文化先驱者与巨匠的致敬和献礼。《田汉南国社话剧史料整理及研究》精装十卷册,其中一卷为研究集,九卷为《南国》原版期刊影印资料集,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整理虽力求完备,也不尽如人愿,1924年出版的4期《南国半月刊》虽寻得创刊号至第3期,尚缺第4期,这是憾事。这段研究工作经历是我和田汉先生所结的一段缘分,我也希望能够秉承田汉先生的精神,在这条学术道路上,无畏前进。
一、前言中国当代艺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至今,由最初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拿来”主义已经过渡到了中西合璧,将西方的表现形式和中国的传统技法有意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的搬运和套用,这一转变是国家对文化多元发展的支持,以及和西方更直接交流,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然结果。但是却没有形成完全属于具有中国标签的当代艺术。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经济的蓬勃也让世界都开始关注到中国这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中国的文化产业也为当代艺术的原创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向世界注入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成长,建立国际化的中国当代艺术。二、背景现在书画收藏已经进入大众的生活,书画收藏热造就了全民收藏潮,许多人已经将书画收藏成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书画收藏已经进入大众的生活,书画收藏热造就了全民收藏潮,许多人已经将书画收藏成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但是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乱象使得书画收藏爱好者误入歧途,画家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无人问津,平庸作品却炒出天价,缺乏收藏知识,没有鉴赏能力,盲目跟风,给藏友朋友造成了很多的困惑。久藏文化史上最强“鉴藏天团”汇聚当今画坛最具权威的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北京荣宝斋拍卖有限总经理刘尚勇、新中国画代表人物石齐、野稻谷中国画第一人雷甲寿。无论从历史、市场价值、时代创新、学术研究等角度全方位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更专业的收藏鉴赏指导,推荐优秀、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为书画收藏市场挖掘、选拔具有潜力的实力派艺术家。完全以学术和市场的角度为我们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提供指明灯。 三、主题“庚子百家”名家推荐计划特邀史上最强“鉴藏天团”为收藏爱好者解读如何收藏,书画收藏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挖掘和推荐实力派艺术名家,传承与弘扬国画魅力,用一颗颗赤诚之心传承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通过在当今画坛极具分量的四位泰斗对艺术的创作以及当今收藏市场的分析,总结出当今书画收藏的趋势,聚焦中国当代画坛中的新兴力量,史上最强“鉴藏天团”为“庚子百家”联名推荐中国当代新文人画的中坚力量——连胜群。庚子百家|新文人画的中坚力量——连胜群中国新文人画画派画家洛阳文人画研究院院长《当代文人画》刊物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画人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洛阳市老城区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授陕西长安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洛阳分院院长连胜群,生于196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高级画家研究生班,是中国新文人画派代表人物。中国新文人画在上世纪70、80年代由陶博吾先生发起并倡导,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美术界里一支强有力的绘画流派。秉承陶博吾先生艺术语言与行事风格,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连胜群与其师兄弟朱新建、刘二刚、边平山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陈绶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田黎明等全国各地的知名画家共同发展壮大中国新文人画派,使其成为90年代中国艺术史的辉煌一页。连胜群作为新文人画的中坚力量,他的作品充满闲情逸趣,使观众能从画面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影子,感受生活的情趣和魅力,从而阐释着新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因其出色的艺术造诣,被聘为《当代文人画》刊物主编,同时出版发行画集《大家气象》连胜群卷、出版发行中国画名家作品集《连胜群新文人画》专辑等刊物。四、艺术经历2020年1月连胜群先生参加“文化下乡”书画作品展。2018年11月连胜群先生参加文心万象---中国当代书画与手工名家名作邀请展。2017年8月连胜群先生参加“不忘初心 铸古镕今”陕西长安书画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书画展。2016年11月连胜群应邀参加由陕西省商洛市文联、洛南县文化局、洛南县文化馆、洛南县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洛河源文化访问展。2016年9月中国新文人画派画家连胜群作品展。2016年8月中国新文人画派画家连胜群先生作品展在洛阳市文化馆举办。2015年连胜群先生参加“墨韵流芳”名家书画收藏展。五、中国书画行业风向标 联合推荐——连胜群单国强:连胜群擅将人物与山水花鸟结合,以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为衬托,在自身的观察和表现中将人的社会意识和自然的审美形态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他的作品里山水有着传统的中国画写意,大片的留白里看似不经意的轻抹和点染,却为画中的山石,人物、林木、陈设等物象写景造境,着实难得。他的人物作品,以简约之笔画出人间百味,以诗意眼光释解人生,以道家情怀关注自然,以佛家顿悟洞彻轮回,有着极高的文人性质与文人的趣味。刘尚勇:“亿元书画”时代的到来,书画市场迎来了大发展与大繁荣,但这让很多画家的作品在商业化与艺术性中失衡。与市场上很多画家注重经济利益不同,连胜群是一位尊古的艺术家,传统艺术中所强调的一切都在他的努力范围之内。中国艺术在强调诗书画印为一体,也在强调艺术家的知识分子化,连胜群就是一位兼有深厚学识修养的知识型艺术家。他笔下生动独特的人物形象,将传统士大夫的书卷气转换成现代人的慵懒、闲散、个性等世俗化状态,展现出他超凡的线条与空间的把控能力和顺应时代的艺术理念。连胜群作为中国新文人画的扛鼎艺术家,近年来低调谦和的从事艺术创作,不应酬不交际不上拍,保持着一颗纯粹而专一的艺术初心进行创作。我以收藏的角度来赏析连胜群的作品,尤为感受到当代书画作品里缺失的文人情趣。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他作品里的趣味寄托着水墨的文人情怀,而这样的作品在当今的书画市场中稀缺的艺术品,在未来艺术品市场中将会有不可估量的升值潜力。石齐:连胜群是新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什么是“新文人画”,它与“旧”文人画有什么区别,我想在这里先讲讲我对文人画的概念。我认为文人画是以闲适为中心,多是遣兴抒怀之作,以写意为主的精神寄托。目前我认为“新”“旧”文人画之间的区别就是体现文人画中的时代性,这也就是我一直倡导的中国画的时代创新性。我观连胜群作品真正的解释了新文人画的内涵。“新”在于他的作品包含众多时代元素,在于源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而不刻意求新的内涵;“文”在取意于古,广采博取。他的作品既得传统法度之精髓,又不固守成规;“人”即个性,画作是一个画家艺术修行的记录,修为高了,笔墨自会高。连胜群的作品洒脱任意,充满了大众化世俗情趣,却未有流于市场的庸俗。不趋势、不跟浪潮走,更不图虚名,所谓无不从心。雷甲寿:连胜群是一位有文人情怀和传统情结的艺术家,他重视继承传统,融会诸家之长,线描功底扎实,笔墨简约随性,设色明净淡雅,带有工写兼备、舒缓闲雅的格调。在介于写意和工笔之间,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小写意,有古风,有新意。他借古人的造型,写现代人的闲情逸致,有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现代审美趣味。连胜群的作品将古人的墨法推到极致,焦、浓、重、淡、清变化丰富,层次鲜明,行笔老练。他画中所绘的寒门士子,用传统线条将墨色肆意扭曲变形,表达了奇异野逸的情调。乍看是中国传统文人雅趣,但实则是现代人不羁的生活态度,有着个性鲜明的笔墨图式,一眼就可看出是他的作品。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