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英语外语教学之路女帝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英语外语教学之路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今天我做的报告题目大一些。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走到今天,已经有25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教学法经过多年的沉淀,需要有一个总结。为了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我用汉语讲,尽管我准备的是英语。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内容,一部分是双语,一部分是英语,主要是便于大家理解。我们走在英语外语教学的路上,但是干扰太大,甚至目标模糊,偏离了航道,导致广大教师对如何教学感到茫然。课改之后大家可能感觉压力更大,各种思潮和理念的涌现让我们难以明辨是非。对中国教师来说,还是要坚持走中国式的英语外语教学之路。今天我们听到的报告尽管题目不同,其实报告人都是在探讨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此外,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英语教学的历史足迹。英语教学有几千年的历史,英语从英国语言演变成国际语言或全球语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英语为什么能走到这一步?第一,英语词汇比较丰富,借用了法语、德语等语言中的大量词汇,词汇量已达一百多万。第二,语法相对比较简洁、规范,重视语法修辞方面的建设,比较科学。第三,很多国家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政治、军事、商业、贸易、生活等领域都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全世界大概有20亿人口在学习、使用这门语言,人口数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学习语言就要有方法,有人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后教法”时代了,“后教法”时代就没有教法,这种说法不对。“后教法”时代实际上是后交际法时代,这一时期交际法出现并被证明是失败的教学法,后来又出现宏观策略,重点搞课程设计,实际上此路走不通。我想今后会有文章探讨后教法时代是否需要教学方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全世界真正有系统地探讨教学方法的历史才有一百多年,中国兴起学外语的历史不到两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前外语教学方法都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主,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主要教法,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熟悉这一方法。全世界学英语的国家大多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恐怕还离不开语法翻译法,这不仅是因为语法很重要,而是翻译也很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家、民族之间需要语言交流,尤其是各国军队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出现了听说法(或者叫口语法),或者叫直接法。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后,美国军队也用此方法训练部队。直接法在二战以后有很多变种,如视听法,全身反应法(TPR)等。由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等有自身的缺陷,上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交际法。交际法本应该翻译成“交流法”或“沟通法”,因为约定俗成,一直就这样叫下去了。到上世纪末,交际法也成了强弩之末,本来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结果这个美梦又破灭了。使用这一方法被证明是学不好外语的,因为交际法是直接法的极端方式。具有20多年历史的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极端形式,即强交际法。到本世纪初,任务型教学已显颓势。任务型教学成为2005年IATEFL国际会议的辩论主题,辩论中得出结论,任务型教学只不过是一种大练习罢了。现在国外教材每一个单元完成之后,有一个大任务,而国内却把任何内容都当成任务,一节课就有很多任务。一百多年来,人们寻找最佳方法的努力归于失败。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应运而生,它借鉴了中外很多传统,具备了中国特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尽管有所谓的“后教法”时代的说法,没有教学方法就做不成任何事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语教学国家,没有教学方法是难以想象的。以上讲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下面我就要讲一讲这一教学法的性质和定位。有几个概念大家需要搞清楚。TENL是把英语作为母语来教授;TESL是把英语作为二语来教授;英语在我国不是官方语言,不是教学语言。中国人交流用的是汉语,只不过有一些地区使用方言来交流。英语在我国既然不是二语,为什么还要用二语习得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显然我们把教学类型搞错了。有人说二语习得理论包括了外语,宏观上可以这样讲,但微观上外语就是外语,二语就是二语,不能用宏观的理论解决微观的问题。TEFL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授,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就属于这一类型。教学类型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比如学得还是习得。学得需要有教师教授,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属于正规的课堂教学。中国没有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只能学得。我们学习汉语有语言环境,人们利用语言习得机制可以习得,但通过语法修辞可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包含有学得的成分。任何正规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学得为主,读写技能更需要学得。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读写框架,我认为中国人学外语最主要的是解决读写问题。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学母语那样学外语?外语学习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一般来讲,学生开始学外语时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这就决定了外语学习要讲究规则,记忆单词,进行技能训练,用学的方式取得成绩。二语习得理论只能批判地借鉴,它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外语教学问题。我国的英语教学类型是英语外语教学,所以只能是学得,习得的成分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教学类型。在座的老师可以说是英语使用者,更精确地说是双语使用者,但平时仍然以汉语为主。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是英语学习者,不是英语使用者。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学英语的大国,却是使用英语的小国。印度有35%的人读英语,16.5%的人说英语,加在一起50%多一点。这是英国殖民统治印度300多年的结果。我国只有部分地区有殖民历史,使用英语者极少。我们学外语还是把它当成语言工具或者为了考试。考试是阶段性教学目标,大家都不可否认。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就决定了教学类型,学习途径有所不同。这是报告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也是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定位问题。当前外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有很多,因时间关系,我只列举十个。第一,教学方向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语音能力,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过高是不现实的。我们的课程标准是三维目标,过于宽泛,知识和技能的顺序颠倒了,变成技能在前,知识在后。知识和技能加起来实际上就是能力。过程和方法就是手段,怎么能变成目标?这是明显的错误。情感和态度对语言学习十分重要,需要潜移默化,无法量化,也不应该作为具体的目标。我们这样一个外语教学大国,竟然在教学目标上犯下如此“小儿科”的错误。语言是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真正学好外语,学习者必须学习目的语的文化,并了解与自己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这门语言。还有人提出英语教学四维目标,超过了其他学科的维度,这么多的目标如何能达到?我认为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这门语言学会。英语学习就是学习英语,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学英语就是教授英语。第二,知识和技能的关系问题。正如刘道义老师所说,知识是基础,各种技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各项技能无从发展。高考要求三千词汇量,中考一千六百个单词,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历时七年时间,还不一定学会这一千多个单词,这种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这些词汇学生学过,但并不代表学生会用,所以学生实际掌握的词汇量少得可怜。即使这么少的词汇量,如果方法和理念不对,师生双方仍感觉困难。我们使用的教材系统性差,缺少语言点,使用起来十分吃力。外语教学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做中学”,完成某种任务,先输出,后输入,甚至不输入就输出,总是在强制输出,做各种表演。现在又兴起一股“先学后教”的课堂风暴,极力限制教师的讲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表演,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把知识和技能颠倒了。这种课堂又称为“高效课堂”,在这种课堂里,教师的作用已无足轻重,也无尊严可言。这种现象是课改十年来轻视知识、轻视教育的后果。知识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英语中的词汇、语法等是知识,也是技能,学生基本的“双基”都没有,怎么去完成任务?基础掏空了,就等于把外语教育颠覆了。在座的各位老师需要牢记,坚持“双基”的理念永远都是对的。知识和技能互相依托,学习知识的时候通过技能训练来巩固知识,在训练这些技能时使用这些知识,技能才能形成。这次课改空谈能力,实际上忽视了“双基”的培养,造成外语学科教学质量下降。所以说,课改如此艰难,是因为素质教育还没有实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英语课程标准迟迟不正式修订颁布,仍然是实验稿,这样的外语教学大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或大纲,外语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是外语教学正确的解决方案。第三,定位问题,即非英语国家的教师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全英老师外教最好,课堂教学各环节全部用英语进行。其实像我们这样,既懂英语又懂汉语的中国老师条件最优越。这样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中国的考试制度,全国范围内有一百多万这样的外语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最近我们搞过一项调查,这一类的老师通常一方面英语基本功较差,比不上英语为母语的老师,另一方面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偏差。由于语言基本功差,听说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等方法老师很难驾驭。认识到自己的短处,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高这两方面的水平,教师培训就应侧重这方面的内容。第四,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多元目标、多元智能、原汁原味,结果造成语法不系统,语音不重视,词汇不集中的后果。教材按照功能、意念编写,而不是按照语法为纲的原则编写。教材不是语法为纲,我国老师没有办法使用。教材出了大问题,但是教材编写者不一定认这个帐。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教材都可从中找出一些经典文章,师生就可以结合文本有重点地找出重点和难点,然后做一些相关练习,学习效果非常好。现在的教材教师很难从中找出重点和难点,也不知道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参更是歪门邪道,误导了师生。最近十年来国外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我国现在使用的教材又有很大的不同,非常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有的教材直接用语法要点作为各单元的标题,就是把语言知识作为第一大板块,然后第二大板块则侧重各项技能的训练,最后适当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这是正确的教材编写思路。外语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语言环境,所以说,教学资源建设就更加重要。第五,课堂教学问题。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渠道,是最宝贵的资源。从小学到大学,一位学生经历的课时只有一千多个。尽管课时较少,但是现在教师被限制讲授,排在学生和教具之后,排到了第三位。有口号说,要把教师长期霸占的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原来还是10+35,即教师只讲10分钟,35分钟要交给学生。有一种理论支持,知识不是传授的,是学生合作、建构、发展出来的。这种说法过分强调了学习者的作用,是一面之词,是片面的。实际上,现在国际上的研究证明,英语教学要强调显性教学,更重视教师和教学对学习者的动力影响。在新的思潮下,课堂变成了表演场所,成为一种“非典型经验”在误导教学。既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不是中心,难道“以人为本”,就是要给学生让位吗?我们还是少谈“中心”比较好,教师为主导要坚持,对低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时候以教师为中心也未尝不可。第六,关于学习成绩的控制(constraints)问题。学习外语不一定越早越好,从小学阶段来看,小学生语音没有学到,音标不重视,词汇不记忆,语法不让讲的现象很普遍,只让他们一味地模仿,培养兴趣,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打好,或者说底线没有守住,教学效率可想而知,以后的英语学习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教学的密度和长度,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没有控制好的话,外语教学很难有所提高。这种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我们讲的控制就是要保证教学的数量(quantity)和质量(quality)。第七,测试问题。现在很多学校搞联考,实行月考制,将来有可能发展成周考甚至日考。中、高考大面积搞一模、二模、三模,考试泛滥成灾。考试就是测量,教师如果天天进行考试,就相当于教师拿一杆秤,天天给学生称重,这不是检测了,而是每天打击学生。一些教师用中、高考的综合题型来考核平时阶段的学习成果,学生现阶段所学习的应知必会的内容没有考核,考核的是将来的终点的内容,即用综合性的题型来考核阶段性的内容,实属坑害学生。考试四大难点一直在围绕着我国教育,第一是考试的效度问题,考试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现在中、高考的效度都有问题。第二是考试的题型。我们的平时考核、期中、期末考试题中,有70%以上都是选择题,这种题型需要纠正。模棱两可的选择往往误导学生。第三是考试类型。期中、期末考试属于成绩测试,平时小考是进展测试,中、高考是选拔考试,社会考试是水平考试,区别很大,不能混淆,不能乱用。第四是信度,也叫可靠性,就是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在素质教育中,如何提高测试水准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第八,关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有一百多种,可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通过认知、记忆和补偿来掌握知识,间接策略主要通过情感、计划、参与来科学地、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用各种策略手段促进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过于注重元认知策略即间接策略,过分重视补偿策略,“搞猜测,蒙答案”等于不研究如何学好语言,研究了如何投机取巧。一些教师在搞科研时总是爱探讨非智力因素。学习者要想学好语言实际上更多地使用直接策略中的认知和记忆策略。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可以利用大脑的智力去学习。多元智力大行其道是个错误取向,教师要多注意引导学习者使用直接策略。这不是说间接策略就不用,两种策略要有个平衡,并应以直接策略为主。第九,关于教学科研。这一领域问题很多,有所谓专家的误导,有定量和定性方法的误用,而且很多科研成果是照搬西方几十年前的东西。说照搬好听一些,实际上是抄袭。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就是在西方都已经遭到批判的东西。外语教学中的众多科研题目都需要认真地斟酌,大多数教师的论文主题都涉及非智力因素、培养兴趣、任务型教学,选题可否更宽泛一些?内容更具体些?学习者面临哪些困难可以具体分析,目的是解决中国国情中的具体问题,千万不能被所谓的专家误导。专家有几类,一类是大学毕业继续读硕士、博士,一直到博士后,学问不能说不大,已经到了高深莫测的程度;另一类是扎根一线,以实践为主,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还有一类是理论也懂,实践也通,能够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遗憾的是这一类的专家太少了。第十,学习动机问题。这是老话题,最近又被提起。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教师出国留学项目,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实验,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等都是对教师的激励机制,而教师要给自己的学生制订一些具体的激励机制。学生喜欢老师,前提必须是老师喜欢学生,这种关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动力。动力可分成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学生的成功是最大的内部动力。在我国,英语是外语,不是二语,也不是母语,所以学习者的“石化”现象严重,可能学习越早,“石化”现象越严重,极易产生两极分化。所以说,为学生提供动力尤为重要。我们中心每年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和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NEAT)也是很好的动力源泉,各地教研部门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动力不足,理念混乱,教材无序,教师被边缘化等,作为一线教师要知道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下面我要讲一下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基本理念问题。该教学法倡导的是中国的外语教学之路,不是我个人的,是大家的。“四位”是四个要素,四个阶段或四个内容放在一个系统里,所以称为“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有一百多个金字塔,主要针对课堂的是4P教学法。第一个P代表准备(preparation),这个“准备”和导学案里的先学后教完全是两码事,是师生双方的预习和准备,后三个P代表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产出(proction),也都赋予了新的内容。上课可以以研讨式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有对话,有交流,课堂气氛就很活跃。课外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学能。可以说“四位一体”博大精深,可操作性强。现在课堂教学当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没有聚焦形式,英语当中的形式就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无论进行何种训练,学生都要学会这些知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法。世界范围的语言教学研究,包括二语习得研究都表明,聚焦形式的教学优于聚焦意义的教学。聚焦意义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们过早地出现“石化”现象,产生两极分化,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学业。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辅导,教师都要遵从简约(simplicity)的原则。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演绎,也可以归纳,都要做到简单明了。显性比隐性更通俗易懂。一味地让学生归纳和感悟,教学效率不会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能,这会让他们终生受益。学能(aptitude)主要包括语音拼读能力和口语模仿能力(phonemic coding ability);语法编码能力(grammatical coding ability),又称语法敏感性(sensitivity to grammatical structures),这是指识别句中不同部分语法功能的能力,主要识别词法、语法和惯用法,外语教学就要以语法为纲,词汇为目;归纳学习能力(inctive learning ability),即从个人语言学习和使用经历归纳语言规则的能力,学生没有归纳能力就等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记忆能力(rote-learning ability),记住新语言中的单词、规则等的能力。外语学习不强调或不培养这四项基本学习能力,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提高就很难实现。关于教师培训,国家外研中心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历经十多年,选送一线教师出国留学,全国已经有一千名教师学成归来。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这样的培训效果远高于国内的短期集中培训,这是真正的教师教育项目。各位教师和教研员都可以尝试利用这个项目来提高自己。教师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形式,教师的职业要求是专业化。今天的会议属于在职培训,外语教师要发展,就要高度重视在职培训,把自己变成专家型教师。(原文发表于《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第3期)

检察长

中国英语课程发展的战略方向——李静纯老师访谈录

包天仁(以下简称“包”):李老师您好!最近忙什么?李静纯(以下简称“李”):包老师您好! 我最近在忙教师培训的事情,闲暇下来思考一些内容,还要写一点东西。同时也在思考外语教育的一些宏观问题。包:课改多年了,外语界还有很多迷茫,仍需探索。主要是课改理念,如“核心素养”的提法,争议较大,存在严重分歧,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难以贯彻,落地。李:最近就义务课标修订,我接受了一个正式的调研,在调研中,我提出建议,“情感态度”应当体现在课标的顶层框架之中。我有三个理据支持这个建议:第一个理据是情绪在人的内心运作中具有全局效能,脑科学实验研究表明,情绪与思维是“孪生的一对儿”,它们的“合力”决定人的基本心理品质。第二个理据是情绪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品质,它们的“合力”决定着学生成长的走向;第三个理据是情绪决定着课堂运行的基本质量,没有“正情绪”的主导,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很多积极的效能。包:从目前教育基层的情况看,高中课标落地会遇到很多困难。李:高中三年的学习,要有充分的完整的时间让学生专心学习,考试的安排不可加大密度,这是应当注意的时间问题。在当下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信息中,好像人们还没有充分注意时间分配问题。一句话,考试过多,会影响高中正常的教学运行,从而会影响高中教育效果,因为,高中的三年是学生从“孩子”演变为“成年人”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应当都被各种考试占据,而应当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的多元教育支持,高考的改革应当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否则,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会受到影响。包:中国课改出现的某些问题与基本概念有关。比如外语和二语的概念界定问题,我一直在说,外语和二语的概念有本质的不同,地位不同,功能不同,作用不同。我一直很重视中国的英语教学定位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不是二语教学。李老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李:我在以前的访谈中谈过这个问题,我对外语和二语的界定,一开始并不是特别重视,以为这两个说法区别不大。这也恰恰是搞外语教育的很多研究者的一种普遍看法。可以说,外语界对外语和二语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但是,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那就是,如果把外语和二语加上文化底色,我们就会看到,它们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有些是本质性的差异。包:这是对我国英语教育教学定位的方向性问题,即我国的英语教学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而非“英语二语教学”(TESL: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更不是母语教学(TENL: teaching 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这三种教学类型区别巨大。正如张正东教授在仙逝之前所顿悟的那样,中国孩子初学英语时与英美母语孩子及二语国家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不同,所以不能“习得”英语,更不能搞学科英语(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用英语教授别的学科,这样不仅违法,而且达不到“一石两鸟”的教学目的。在二语习得问题上,我和张正东教授一直在强调文化差异。张正东教授指出:我们的外语教学改革,有些人提出要与国际接轨,这是十分无知的说法。这里面直接涉及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问题。李:我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看法发生改变,也是从文化背景的思考开始的。尽管中国文化在最近一、二百年已经开始与西方文化发生某种程度的融合,但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独立发展的。外来文化进入古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文化,这样的文化进入华夏本土,也是被改变为符合中国文化情景的特定形态,不符合的那些成分,并没有真正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我国的历史学家都注意到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被本土化的这种特征。这一点,在我们研究中国的外语发展战略时应当加以重视。历史学家指出,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外来文化总是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只有被同化的元素才可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成分。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进程中一个根本性的趋势,我们在研究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时应当重视中华文化的这个特征。包:我同意借鉴西方语言教育的某些思想,在英语教学方面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文化特色,像习主席讲的那样,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采取借鉴而非照搬的做法。我们必须重视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作为非母语而学习的,即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在这里,外语的概念与第二语言的概念就必须加以严格的区分。李: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在这些特征中,有些涉及到语言学习的某些根本问题。人群的首要差异是文化的差异。世界各国研究文化问题,首先要区分的是东西方差异,其中包括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学习语言的文化特征,我总结了三点,第一个是特别重视“字”的精确性,这一点和中国人学习汉字的长久习惯有关,因为,中国的孩子们最初进入群体学习场地(包含私塾)学习汉语时都是一个一个地记诵中国字,在字的基础上再进入词的学习,这一步往往与西方国家孩子们学习母语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学习中国汉字,记诵更加重要,找规律则是第二位的事情。包:我同意您的这个看法。这个习惯也会带到英语学习中来。汉语是字、词、句、篇,而英语是词、句、篇。但在利用大脑智力进行记忆,各民族都是如此。将短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这是重要的英语学习能力(aptitude)。李:是的。第二个特征是口头表达时的感觉和书面表达时的感觉具有更大的差异。儿童说出来的中国话,完全是口语表达感性浸染的产物,上学以后学习字词,则是另外一种感觉,是一种基于书面语的学习体验,这一种心态与欧美国家的学习者有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说出的英语口语,也大体是基于书面语的。第三个特征是不可避免的汉语翻译的介入。这与汉语和西方语言的巨大差异有密切关系。汉语和英语不是一种类型的语言体系。由于汉语的字词结构和句法结构都与西方语言有巨大的差异,所以,汉语翻译因素的介入也具有更强的态势。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只用英语进行语言认知,但是,学生内心的潜在“翻译”却是不可避免的。这三个特征,在不同的中国学生那里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强度,但是,在总体趋势上,三个特点是无法否定的。如果我们从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民族文化差异上去看语言学习问题,就要深入研究我国英语教育的战略方向问题。包:我把这个问题归纳为“语言教学类型”问题。我们要在东西方文化异同这个根本问题上来区分教学类型,这件事情做不好,教学就容易出问题。李:我们英语教育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意识受二语习得理论的影响比较大,我们现在所运用的某些基本概念,都与二语习得理论有关联。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对于曾经较大程度影响我们外语教育的理据也应当进行一番反思了。西方文化环境培植出的二语习得理论,论述了语言学习的通则,其中有些通则是东西方学生共同拥有的,可以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但是,这些研究者并没有特殊地研究汉语和西方语言的根本性差异,而且,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深入的汉语学习背景,所以,他们都只是一般性地论述学习者的文化差异,也是一般性地论述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所以,二语习得的研究者更加重视“趋同研究”,即找出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把这样的一般规律视为“普世规则”。从中国人学英语的角度看,这样的研究风格忽略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某些重要的基本特征上的本质差异。中华文化最早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因此,汉语的很多基本特征是与西方语言不同的,甚至因为母语的这种差异而导致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西方人更加倾向于细化与分析,中国人更加倾向于意会和整合。这些问题,在最近一百多年里,中国学者都有研究,也有清楚的论述,但是,或许是“隔行如隔山”的缘故吧,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与论述,并没有从根本理念上影响我们外语教育的构思,所以,我们的英语教育论述基本上是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的,是基本上“求同的”,而这个“求同”意识就比较容易使研究者完全接受二语习得的所有论述。包: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和张正东老师就主张:既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中国的外语教育应该也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的发展要更多地体现中国特色。“习得”和“学得”之争在国际语言学界早已辨明,连二语习得倡导者都承认,二语习得势头在下降。习得理念之所以在中国兴风作浪几十年,要么是一些人无知,要么是居心不良,与西方某派势力合谋的结果。李:包老师一贯提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在新时期里就更有意义了。文化交流有一个基本趋向问题,抽象地说,交流都是双向的,均衡的,对等的,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内,这种“双向”是有不同侧重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比较侧重向外界学习先进的经验,相应的,在语言交流上,也就有了侧重,英语教学在这样的侧重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基本上是引进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包:中国的英语教育永远是外语教育,不可能是二语教育。中国的地理面貌也决定了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其他国家的文化多多少少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已经西化几十年了,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时,我们要研究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这不是说英语教学都讲中国文化,而是说,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就提到日程上来了。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英语外语教学,中国的TEFL与英美的TEFL和其它国家的TEFL也有很大的不同。李:国家外研中心的杂志,《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应有所体现,突出这种特色。包:国外的外语教育思想,主要是理性主义和行为主义这两条线,体现在教学法方面就衍生出几十种教学法。有些方法试图中国化,简单改造一下,结果仍然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基于中国文化发展起来的本土教学法,如我创建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继承创新了中国自己的特色,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有益的内容,可能教学效果更好。在教研层面,我们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任务型教学一直有水土不服的问题,还需要增加重复的过程才能补全必要的语言知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人学习外语受时间和语境的限制太大。李:你说的这种“水土不服”道出了多年来外语教育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东西方文化是在不同历史土壤中形成的,尽管最近一百年来,西方的文化与科学一直对东方文化产生着影响,但是,两种文化的根基具有巨大的差异,它们以前在影响着各自的教育思想,现在仍然在影响着各自的教育思想,将来亦如此。世界各类文化正在融合,这是事实,但是,另一个事实是,融合的态势改变不了各自的文化根基,所以,我们仍然要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这样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教育思想的演变,也会影响语言教育思想的演变。包:这就是为什么我一贯坚持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一定要有中国特色的原因。外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中国本土化和改造,这和推广中国本土教学理念和外语教学法是两码事。前者是拿来主义,后者是学习、借鉴国外的理念和方法,继承、创新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做法。李:是的。我一直在研读你的杂志和书稿中所强调的中国特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的基本走势是学习和引进英美国家的语言教育理论和概念,同时也在研究语言教育的文化问题。但是,总趋势是在二语习得理论的概念系统中进行探索,在应用语言学的概念系统中进行研究。这样的吸收过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必要的,但是,吕叔湘提出的“中国人学英语”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张正东老师曾经论述过关注中国特点的问题,你也发表了关于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在新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包:在“二语习得理论的概念系统”中探索,恐怕此路不通,是死路一条。我认为,这是“教学类型”问题,我很早就提出这个思路,即中国的外语教育要有中国的思路,当时许多人认为没有必要谈这个问题,认为教学类型问题并不重要。但是,实际上几十年来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推广,对我国英语教学形成了很大的冲突,由于“水土不服”,二语习得也引发了不小的理论争议。中国的英语教学根本不是二语教学,怎么能“习得”?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二语习得”是西方攻入中国英语教学阵地的“特洛伊木马”,已被发现并揭穿,不可能继续攻城略地了。李:对待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科学界一直在进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界在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理论上讲,有两个走向,一个是我们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另一个是把我们的好经验向西方传播。但是,由于东西方发展的差距,一边倒的趋势一直在延续,尤其在英语教育领域,就更明显,即我们吸收英美国家在语言教育方面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进入新时期,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从而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均衡的文化沟通。我们外语教育领域有必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研讨。包:西方文化和经验并不一定都是先进的,有许多是错误的,更多是为了霸占中国的教育市场和考试主权而与中国的代理人合作的阴谋和“馊主意”。说到底,中国特色问题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李老师,您对这个问题有哪些新的想法和建议?李:我认为,在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这个问题很重要。在外语教育中加强中国特色,并不是要英文里加入汉语的因素,而是在教育战略上,在教学策略上,在课堂实施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更加深入地考虑和注入中国的教育思路和想法,从而改变完全依照英美语言教育思路和措施来指导我们的外语教育。这样做的基本目的是探索更加适应中国教育条件与情境的教学路径。包:不是仅仅在英语教学上加上一点汉语的因素,而是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英语外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当务之急是在政策制定、学术科研、教师发展、考试评价等主要方面进行改革,在战略上拨乱反正。李:这是一次外语教育的战略调整。概括起来,要努力做好四件事。第一件事,是全面贯彻我们的育人理念。东西方的育人理念,有些是共有的,比如热爱自然,人际间相互关爱,助人为乐等等,但是,有些是不同的,比如,我们中国的育人理念更注重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更注重社会主义的爱国情怀。我曾把英美国家的英语教科书中的育人元素进行过细目的统计,同时又对我国的育人元素细目进行了统计,各列出了100条细目,其中,有明显差异的约占三分之一。做好这件事,就可以直接指导教材的选篇,直接指导教学的内容选择。包:这些细致的工作很有必要。李:第二件事,依照我国的育人理念,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我对东西方的语言学习材料都进行过统计分析,在外语学习材料方面,我们要在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这件事与第一件事是密切相关的,只有选好内容,才能更好地体现育人理念。包:我们国家外研中心和英语辅导报社在资源建设和内容选材方面做的非常出色。我们开发的书报刊和师生活动项目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语言内容的原创原则,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和活动风靡全国的原因。李:第三件事是学校的课堂要进一步加强母语和外语教学中支持健康成长的力度,语言教育要承担起重要的育人任务,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日常课堂的微观活动中实施育人的完整教育,这样,母语和外语的课堂,就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课堂,要把它们提升为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阵地。包:我主张,通过语言学习,领悟做人的道理。首先要把语言学扎实。在语言教学中以直接、显性教学为主,渗透文化因素,这样既能学好语言,又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使用,还能传播自己的文化。李:最后一件事,是教师发展的方向问题。英语教师要精通英语,但同时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育人技能。英语教师要有育人的胸怀,要有育人的知识,要有育人的技能。英语教师要实现两类提升,一类是语言类的提升,另一类则是教育方面的专业提升,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具备系统的育人知识和技能。当然,更要有育人的情怀。包: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引起真正的重视,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能动性。好的。这次我们集中讨论了外语教育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英语课程发展的战略方向。这些问题十分重要,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究。限于时间,今天就谈到这里。李:好的。包老师,再见。包:下次再见!

则忠

“互联网+”让英语教学更高效!

“互联网+”让英语教学更高效!——西安市第二届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与观摩大赛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举办!酷炫的动画,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学生学情即时监测……来自西安市浐灞欧亚中学的英语教师秦薇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的情境教学课堂,让许多教师如临其境,连连赞叹。▲秦薇示范课现场剪影1 月8 日上午,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举办的 2018 西安市第二届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与观摩大赛(以下简称“优质课大赛”)上,秦薇利用电脑动画、翼课网智能化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及设备为现场的学生和教师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英语阅读课。▲秦薇示范课现场剪影本届优质课大赛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上海教育出版社、西安出版社支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协办,翼课网全场景智慧化英语学与教平台(翼课网)提供技术支持,旨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的结构优化、内容扩充和形态重构,构建智慧化学与教环境。▲活动现场剪影本届大赛特邀嘉宾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陕西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英语教研员 张雪莲,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教部主任、中学英语教研员 王兰英,西安市第 26 中学英语教研组长、正高级英语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 杨筱冰,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校长、中学正高级英语教师 吕高愿,陕西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 庄力,西安市航天中学校长、党支副书记、陕西省特级教师徐世峰。来自西安市部分区、县英语教研员,西安市七、八年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逾800 人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从右至左为:王兰英、庄力、杨筱冰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教部主任,中学英语教研员王兰英担任本届优质课大赛主持人。活动开始,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校长吕高愿致欢迎词,提出希望所有老师都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扬帆起航。▲吕高愿现场讲话剪影随后,王兰英作了“拥抱教育信息化,做轻松、高效的英语教师”的主题报告。报告中,王兰英提出,目前技术不会取代教师,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将取代不会使用教育技术的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改善我们的生活与学习,这是势在必行的!▲王兰英作主题报告现场剪影据悉,本届优质课大赛在原有“互联网+优质课”模块的基础上,添加了“标准流利口语秀”和“立体说课”模块。大赛将由 1月 8 日举办至 1 月 9 日,现场共计带来 13 节英语示范课展示,2 节英文说课展示,2 节中文说课展示,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提供观摩学习和研讨的机会。本届优质课大赛的举办,让来自西安市各区县的英语教师切实感受到了教育信息化为英语教学带来的改变,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推动西安市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创新,促进西安市中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声明:本文系微信公众号“外语信息化”原创首发,翼课网新媒体现场直播采编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恐龙岛

中国小学英语教学与考试

中国有近14亿人口,2.2亿大、中、小学在校学生和1,400万在职教师,是全世界人口最多和最大教育国,也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TEFL)的最大国。中国小学在校生约1.1亿,绝大部分城乡小学都是从三年级(九岁),也有相当多的小学从一年级或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由于小学生学外语学得快、忘得快,校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各种校外英语培训规模日渐扩大。中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兴起中国小学英语教学早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和大、中型城市自发地进行。随着对外开放、国际化的深入,如加入WTO及奥运会申办,国家开始重视英语教学,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就提出外语对中国人“格外重要”,之后更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中谈到,外语教学“不是一般教学问题”,而是影响中国对外开放方针实施,和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指出了外语教学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亟需研究改进。从1997年中国正式决定开展素质教育至今,英语教育的改革一直是首当其冲。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教育部于1997年在英语辅导报社设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下简称“国家外研中心”),并发展设立《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要求项目研究“集中在中小学外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测试、评估手段的改革上面”。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我们斥资1,000万人民币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小学英语教学理念、方法和测试研究,出资6,000万选派1,200余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出国留学培训。基于世界各国在小学开设现代外语的趋势和外语学习“时间拉长说”及“最佳期说”,中国在2001年决定正式把英语列入小学课程。当时英语课程条件性地于三年级陆续开设,要保证师资、教材品质,和至少每周两长两短四节英语课。现在全国多数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也有一些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二年级一般是每周一节)。但无论是小学中的哪个阶段开始,英语课时数都略显不足。中国小学英语教材经教育部审定批准使用的有23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占全中国半壁江山,各地也有很多引进和自编的小学英语“校本教材”。中国小学英语的坎坷之路中国小学英语规模大,但起步晚,起点低,饱受争议,一路蹒跚地走过了近15年的历程。总的看全国小学英语教学成绩不小,但问题也不少。究其主要原因,包括:一、小学英语一开设时就采用母语和二语“习得”理念,小学英语教学课因此没有真正的显性直接地教学(Explicit Direct Instruction, EDI)。二、小学英语课程和教材理念有误,倡导的事不见得适合中国小学英语教育的任务型(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交际法,教材内容缺乏系统,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训练编排混乱,学生学不到东西也得不到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玩”,培养“兴趣”,而不是学英语,多采用肢体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低估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适当使用母语和翻译;有的地方滥用现代教学技术,学案式的“翻转课堂”使教学 “demand high”,但学生“learn nothing”,到了初中还得重来。四、教师教育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不足,一个小学英语教师教四、五个班几百人并不鲜见,偏远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小学英语教师“走校”教学,有近半数小学英语教师是别的学科的“转岗”教师任教。五、考试测验滞后。到目前为止,中国除国家外研中心开展的“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 (National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NEAT) 和“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 (National English Competition for Primary Students, NECPS)外,尚无成规模的全国性小学生英语考试系统,各地前几年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是不考不评,近几年又多考滥评。六、课内外和校外英语资源匮乏,雨后春笋般的课外校外培训使小学英语雪上加霜,造成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提前到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国小学英语考评现状中国小学英语考评前几年注重形成性评价,但忽略平时的学习进展测试 (progress test)和期中、期末的学习成绩测试 (achievement test),使考评流于形式。近几年各地加强小学英语的考评,但又产生了考试类型混淆、照抄中考以及高考英语考试题型和考试效度不高的问题,试题结构内容上改革创新不足。另外,各地都是由教研员和英语教师自己出题和评价,信度不高。但近几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特别是在NEAT和NECPS的开展以来,我们学习和借鉴了世界各地针对儿童学习者的英语考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考试题型和内容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创新,纠正了选择题 (三选一、四选一) 过多的弊病 (现在这两项考试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比例是三比七),增加听力、口说以及翻译测验,得到了中国各地教研部门、学校和广大师生的认可,每年参加考试的小学生超过100万,涵盖小学英语各个年级,并连续十多年举办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总决赛等后续活动。目前,这两项全国性小学英语测试系统不断与时俱进,参加人数逐年增加。中国小学英语教学和考试改革的前景早在15年前,国家外研中心在中国全面开设小学英语课程之前,就对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学英语开设情况进行了仔细研究,这些年来开展大规模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国际交流活动。TESOL和IATEFL也都设有YL分会,由于国际化、全球化的加快,各国普遍提前开设小学现代外语课程。英语系国家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双语教育,效果不尽理想后又推出学科英语(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rgrated Learning,CLIL),但这不一定适合外语、二语国家,正如Michael Swan所说“Language teaching is teaching language.”,中国的英语教学是EFL或TEFL,而经研究发现:外语教学背景下,少年儿童没有像母语那样,生理和心理与外语同步发展。外语学习起跑线设在小学三年级(九岁)是最佳期,过早和过晚学外语都不好。但要研究其优势和劣势,现在要做的是保住底线打好“双基”,做好小学英语的启蒙教育,为以后初中、高中和大学英语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学和考评是孪生兄弟,谁都离不开谁,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贯穿教与学。在英语外语教学和考评上,中国虽有过去2000年的传统和经验可供运用,但对国外近100年来的语言教育考评理念和方法的研究和学习、借鉴、创新不足,更多的是囫囵吞枣,全盘接受,这方面教训不少。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期,要全面进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选择了考试与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倒逼教育教学各项改革,而英语、母语中考、高考改革首当其冲。全世界语言测试现在亟需研究突破的问题是考试类型、试题效度、考试题型和应试复习方法,中小学英语考试与评价的改革已列为国家外研中心2014至2018年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100项课题之一,可望通过全国性的大规模研究和实验,使中国小学英语考评工作在近期有突破性进展。(文章发表于《语言之道》 2014年九月刊)

九守

中国英语教学的优选法

有些学者认为现在是“后教法时代(post-method era)”。post-method”中的“method”我认为指的是交际法,“后教法时代”其实指的是“后交际法时代”。不讲教法,那我们讲什么呢?得讲策略,而且是宏观策略。策略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策略。但是,这些策略大部分是一些自我调整,甚至是投机取巧,有一些是花招,所以光靠策略肯定不行。方法不行的时候我们才用策略,但是教师们还是应该寻找方法的。有人问我:“包老师,你老谈方法,那什么叫‘优选法’”?“优选法(the best choice)”是指最好的一种选择或方法。有人不禁会问:“世界上哪有最好的方法呢?”这就需要根据教师实际的教情、学情和国情来选择,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我们今天来到了西安市,古代的长安,现代的西安,是周秦汉唐盛世之地。大家知道,唐朝有一位和尚叫唐僧,有个《西游记》的故事,其实猪八戒、孙悟空这些人是塑造的,但是唐僧这个人物确实存在。玄奘到西天取经,为了寻找佛经,用来救国救民。我们今天五六百位教师来到西安也是来献艺、学艺的,也像当年唐僧一样,也到西边来取经。也有人会问:“谈什么方法呀?我们现在大家谈方法时都会有点想法。”其实,我们最终还是应该有方法的。每天我们都教学,没有方法怎么能行?方法有大方法、小方法。在谈方法之前,我想说一下,数学家华罗庚在谈教学与应用时就提出了“优选法”。大家知道数学非常抽象,但被应用于生产、建设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搞优选法,让我们国家有了大力的发展。那么,外语教学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这个办法大家都在寻找,而且肯定是会找到的。在作这个报告之前,我和清华大学崔刚教授沟通,他也很赞成我用这个题目。崔刚教授讲的是“动机(motivation)”,我讲的可能要更宽泛一些,讲“方法”或“路子”(approach)。在讲这个之前,我想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国际国内的英语教学或外语教育的历史,即“historical trends(历史足迹)”。英语和汉语一样,属于一种民族语言,起初起源于安格鲁-萨克逊民族,后来受到其他语言如法语、德语等的影响,词汇量增量,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另外,经过语法的规范,加上英国和美国这两个英语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的强大和殖民地的扩张,英语就传播到世界各地。但不管怎样,英语国家也需要研究怎样教好英语、怎样学好英语。现在全世界大约有二十亿人在学英语,其中第一个层次——英语语言国家: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BANA”(Britain, America, New Zealand, Australia)以及其他的英语语言国家;第二层次——英语作为二语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十多个国家;第三层次(expanding circle)——英语作为外语国家。我国属于英语外语国家。目前在我国,有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有的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共1亿人左右,初中接近6千万,高中4.6千万,大学3千万,加起来数量极其庞大。英语的学习历史有两千多年,但是具体的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即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重视语法、重视翻译、重视阅读,一直沿用到现在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法,使用的人最多,目前全世界80%的学习者还在使用这种方法。第二种方法出现在二战期间,开始出现直接式沟通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或听说法、视听法等直接法,这些教法以听说为主,不重视翻译。第三种方法——交际法,有四大基本要素:一是具备较强的语法运用能力;二是具备较强的语篇阅读能力;三是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化知识;四是具备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交际法在全世界应用了几十年之后,被证明该法并不是完美的。把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的一种目的,是根本不现实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该法强调应用,强调功能,但否定了语言中的语法、词汇、知识等基本形式。该教学法是交际法的另一种说法,是一种“强”交际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课改倡导的就是这种强调“强”交际的应用型教学法。上世纪最后十年是“后教法时代”,并不是没有教法,该法强调宏观策略,教法不是交际法或任务型教学法,而是超越这些方法的一种新的方法,是跟大脑、智力有关的认知法(cognition)。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所创建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English Four-In-One Approach),现在已举办过十三届全国“四位一体”教学法研讨会,过几天在南昌即将举办第十四届全国研讨会。我现在说的很多方法都是跟这种教学法的理念有关,现在依然处在实验、研究、探索的道路上。关于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大家请看我手中的这本书,这是200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English Today(《今日英语》),书的封面是中国地图,但是没有台湾,书中的中国人都是男人,而且是头戴毡帽,梳着马尾辫,俨然一副清朝时期的模样。2003年的杂志出现这样的画面,说明了该书出版社对中国的不了解。里面还有一篇文章题为The China Syndrome,说的是中国的英语教学灾难。我国源源不断地给他们输送人才学英语,他们说我们是灾难。这是一本专刊,里面还有很多文章,说的都是亚洲中国英语学习的情况,说中国人想把英语当成一门中国的语言学习。事实上,他们是想同化、消灭我国的文化和语言。我国现在的外语教学问题全世瞩目,但关于外语教学的本质、定位、目标、内容、方法等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弄清楚。高考英语总分150分,研究生考试英语必须达标,雅思和托福须高分才能出国,可见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是二语吗?我们说“a second”,并不是“the second”,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把英语定位为“第二语言”,因为第二语言有时可能比第一语言还重要,第二语言可能是官方语言、政府的工作语言、教学语言、法律用语或贸易用语等。比如,英语是印度的第二语言,也是官方语言,31%的印度人讲印度语,但能说英语的人只有16.5%,能读能说英语的人占45%。在我国,英语教学主要是双语授课形式。我国是学英语的大国,但却是用英语的小国。这说明了我国是第三层次的国家——英语作为外语国家。所以,我们不能说我国的外语教学是“二语教学”,而是“外语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我认为很多专家学者所说的用母语的方式来习得外语,是不可能的。习得和学得不同,习得(natural acquisition)并不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进行音标、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而是在自然环境中获得语言能力。外语教学培养不了交际能力,但母语教学和二语教学可以,所以原来的教学大纲提出外语教学应该“为了交际或为了初步交际”。但是,这个目标太笼统,我们往往在具体教学中达不到,结果我们就把交际既作为目标(aims)又作为手段(means),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往往不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应以输入为主,输出为辅,但我们目前的任务型教学课堂以输出为主,未输入足够的知识或甚至未输入就要求学生输出。交际能力的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在于社会语言学的功能难以实现,即社会风俗习惯和目的语的情感、价值、文化等目标难以实现。崔刚教授提到语言教学有两个目标:一是综合目标(integrative purpose),这是在英语国家才能实现的目标,在我国很少有使用英语的真实环境;二是功能目标(instrumental purpose),为考试、评价而教学。我们外语教学的远期目标是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短期目标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颠倒。外语教学是先学知识再学技能,而母语教学可以先学技能再学知识。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适用于母语教学和二语教学,但并不适用于外语教学。因为我国的学生学习外语的时候一般是十岁左右,已经过了两个时期,一是关键期,二是最佳期。在学习外语前已在自然环境下习得了汉语,在习得汉语时LAD起到了作用,但是学习外语时LAD不起作用,所以老师不教授语言知识、不让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练习是肯定不行的。下面谈谈课改的三大问题。一是参照的理论错误。课改参照的理论主要有:“三大主义”——儿童中心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三大主义都是反动的、站不住脚的,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否定主流外语教学,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现在课改已经到了“深水期”。二是忽视“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仅仅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是做不到的。三是提倡“非典型性的课堂风暴”或“高效课堂”。对此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应该提倡“高质量课堂”。教育本身就是百年大计,不可能马上见效。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刚刚教授知识和技能,就立即要求学生表达和呈现是非常不利的,也不符合教学策略的要求,对学生的刺激太大,压力太大,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就转化为学习的阻力。课改中,多媒体第一,学生第二,教师第三,这也是极其错误的。输出型教学,在输入量较少、学生还未理解消化的情况下,过早过快的输出违反了学习规律,所以课堂上应以较简单的练习和操练为主,而不能以任务为主。目前,全世界的外语教材内容的顺序编排基本上是:先是语音、词汇、语法,然后是听力和口语训练,最后是阅读和写作。而我国现在的教材包括教辅、报刊的设计五花八门,编排较为混乱,大部分都不是按照这样的次序。把课堂分成10:30或者10:20:10这种时间固定的模式都是不妥的,属于教条主义,课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所以最好的教法应该是最灵活的教法。考评应该多用进展测试(Progress Test)和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不能作为主要考核方式。我国的外语教学其实有很好的传统和方法——记忆、认知,外国人也在效仿我们。但是,课改一直提倡二语教学法,摒弃了这些好的传统方法,对我国的基础外语教学起到了阻碍作用。学习成绩好可以带来兴趣和动力,如果不强调学习成绩,空谈兴趣爱好,是不可取的。我担任秘书长的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为中国的师生以及中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做了很多好事,如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评选活动、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全国中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等。那学校和老师应如何为学生提供动力?让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参与课内外的活动,尤其是课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外在的动力。下面谈一谈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 教学要简单化,多采用演绎法(dective) 和自下而上的顺序(bottom-up)明示和阐述应知必会的知识,不要拐弯抹角、含蓄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坚持“双基”——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3. 坚持用英语“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方法(4P)。“4P”分别是:preparation,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ction。 4. 教学要聚集形式——语音、词汇、语法和用法,先重视形式,后重视意义。5. 加强学生的学能(aptitude)培养。学能是学习策略中最重要的东西,学能包括拼读能力、语法能力、归纳能力和记忆能力。拼读能力指把听到的词汇转化成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能力;语法能力指的是语法敏感度,学生必须掌握语法规则,课改中淡化语法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下面我提出一些供老师们研究的课题:1. 坚持聚集形式的教学。外语教学必须以语法为纲,以词汇为目。2. 死记活用,课改提倡的“不用死记单词”的做法明显是错误的。这是我四十多年来研究的结论。小学四年、初高中六年,共十年,共3600多天,到高中毕业时只要求3000的词汇量,平均一天才学了不到一个词汇,可见高考要求的词汇量偏少。词汇比语法更重要,但是词汇需要靠语法连接起来。3. 陈词滥调:晚学音标,甚至不学音标,这是极其错误的。至少须花一至两周时间,把26个字母和48个音标都教会,再教授其他的词汇和知识。英语国家的人可以不学音标,因为英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生活在英语环境中,但是我们学英语不可以不学音标。4. 学英语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学韩语和日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我从小就对英语不感兴趣,但我还是得学英语,因为这是我的饭碗,其他的我都不会,所以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不合理的,也很难培养成功。教英语和学英语的主要目标都是学语言,而不是培养兴趣。5. 不改错。改错(error correction)是英语教学的大学问,改错就是对英语语法规则和发音等的强化。如果老师教错了、学生学错了而不及时改正的话,学生就会形成错误的记忆,日久天长,养成习惯后就很难改正。行为主义认为语言的学习就是习惯的形成(habit forming),养成坏习惯后,很快就“石化”了。学不好英语的人中约90%“石化”了,错误太多,没有打好基础,跟不上,就不爱学习了。而母语和二语不会出现“石化”的现象。改错,关键是教师们怎么改、改什么、直接改还是间接改、教师改还是学生改,最后把改错当成一种资源,作为教学的一种成果。所以,教师须研究学生的错误,思考哪些错误应该重点改,哪些错误应该教师改,哪些错误应该直接改等等。因而,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高考训练中一直坚持有改错题型,因为改错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6. 强迫输出。这种输出有好处,也有坏处。学生还未完全理解消化刚学的语法或词汇,就立即要求学生输出,这种做法不符合认知法的规律。7. 分层教学。将学校和老师分成各种等级,将学生也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所谓的“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我创建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提倡“抓中间,带两头”,备课重点定为以中间的学生为方向,以中间的学生来促动尖子生,带动学差生。如果教师采用“抓两头”的方法的话,就会导致学差生越来越多,差生越来越差,更多中间的学生就会向差生发展。这是我几十年来总结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教学策略。8. 上英语课要用全英语上课,不用母语,不用翻译,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认为,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使用母语,恰当地把翻译法作为教学的方法和测试的方法,包括英译汉、汉译英、模仿(imitation)、语句转换(paraphrase)等。翻译并不等于两种语言的互换、对照,而且适当用母语来解释说明和点拨,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对一些较抽象的句子、长句、课文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外语教师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既会母语,也会学生的目的语——英语。但也不能整节课都是母语授课,应该尽量多说目的语——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9. 对于语言知识不能光标识出来,不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注意、去领会。这种做法在外语观摩课上很常见,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比如,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只在“es”、“s”、“ed”、“ing”等后缀下划线,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老师讲解清楚“es”、“s”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态是一般现在时,“ed”、“ing”是属于时态还是分词等等,讲清用法(usage),学生不会使用(use)。10. 题海战术。实践证明,题做得越多,成绩越差。应该精讲精练,而不是多讲多练。多讲多练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11. 美国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错误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受限制,却在我国大行其道,对我国的教育危害极大。12. 听说领先的说法是错误的。在我国这样的英语学习环境下,听说是不应该处于领先地位的,也是不可能领先的,必须以读写为主。但是,各项知识和技能都是相互起作用的,听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把听说放在领先地位。比如,小学三四年级时,应该注重发音,因为过了三四年级后,发音就很难纠正了。读写依然要重视,词汇、语法也仍然要教,否则小学阶段养成了不好的学英语习惯,不学语法、不记单词,会给后续的中学阶段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阻碍。13. 双语教育行不通,但双语教学要提倡。双语教育指用英语来教别的学科,同时学习外语。现在的双语学校的双语教育大多是失败的,外语教学应该用双语教学的方法。而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外语,适当使用母语。14. 近期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的说法很时髦,警惕课堂风暴。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之所以活着,就是要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但是我做的事情很可能是好事。我的报告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讨论,这样就达到此次大会的科研目的了。谢谢大家。(原文发表于《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第2期)

爱无声

腾讯英语君助力K12教育智慧升级

在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力量的投入,也在共同促进智慧教育的发展。针对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化较大的英语教育学科来说,优质的教学力量分布不均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间英语教育质量的差异。对此,腾讯在去年加大K12教育布局力度时,特意针对这一问题,推出腾讯英语君,助力学校和教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力图为中国学生打造一个“数字英语老师”,让优质的教学内容变得人人可以享有。音素级口语评测,K12英语教育不再“纸上谈兵”《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发布,标志着中国英语教学与考试标准正式从试题测试转移到实际应用,听与说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而这对英语教学资源本就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腾讯英语君对此进行了专项开发研究,推出的音素级口语评测功能,让智能语音识别与诊断系统走进中国学生家庭。通过海量英语发音大数据的垂直研究,腾讯英语君深挖中国学生发音习惯,拥有独家的学生发音特征体系,实现了对学生英语发音的精细化、特色音素级智能诊断。得益于此,学生可以根据口语评测诊断结果,获取纠正、提升和拓展训练的递进性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升英语口语能力。打通“教学辅”全场景,破除地域差异壁垒除了在语用能力学习上进行专项研究,腾讯英语君也将整个英语教学场景纳入考量,提出要提供一个平台辅助老师及家长进行适应性教学,贯通“教学辅”三大场景。其中的“拍课本自学功能”,就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准确识别课本内容,选择跟读或背诵的自学方式,提高自学便利性和效率。具体的学习效果,也会在系统中进行分析和展示,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了解学生在英语学科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辅导。而对于老师来说,通过自建班级,根据大数据的跟踪、分析和统计,系统能够可视化的展现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的效果,辅助老师和制定合理、高效的学习计划,学生也能分总分析自学的情况,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辅过程都得到科学有效的支持与连接。另外,用户还能查看全国范围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多维度排行榜,从而打破地域的差异,更好的了解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调整。让人人享有优秀教育资源,垫高教育公平起点2018年才诞生的腾讯英语君上线后,就引起了用户与业内专家的关注。App上线第一周,即获得Apple Store编辑推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产品的功能也纷纷表达喜爱和认可。项目也获得了国家教育部装备中心、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认可,于去年签订合作协议,将围绕中小学人才培养和英语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合作,共同探索“AI+教育”的新模式。这也更坚定了产品团队的信念,将纳入更多教育业、英语行业的专家与技术团队研发创新,推动智慧英语教学发展,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分享给更多中国学生家庭,让科技发挥力量垫高教育公平的起点,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技术帮助。[ 责编:赵艳艳]来源:中国网

访兰

2019年全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论坛

2019年11月16日至19日,在“六朝古都”南京,2019年全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论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胜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协办、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京市中华中学提供师生支持。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师代表700余人参加了会议。教学观摩研讨会开幕式在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千人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姜志伟主持。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原司长、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孙霄兵;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原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监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春茂;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雷振海;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英语教材编委会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共十四大代表刘道义教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国强;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校长穆耕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书记、英语教研员何锋;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民办中小学外语研究中心理事长许时升;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新忠、于钢、黄志红、石洁、吕梦訢;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丽燕、赵杰;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教科院英语教研员杜效明、海南省教科院英语教研员吴晓;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教学研究室英语教研员李娜、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英语教研员隋人珠、王哲、江西省教学研究室温爱英出席了开幕式及教学研讨活动。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何锋致开幕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致辞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国强副院长致辞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穆耕森校长致辞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教师发展专委会理事长雷振海作了“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报告他在报告指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全民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义务教育应从关注重点院校转移到关注薄弱教育地区,基础教育不应该是精英教育,其重心是发展不是选拔,只抓尖子生、只关注多少人上清华北大,会造成很多学生成为陪读,对这些学生是很不公平的,违反了义务教育公平的原则。全民教育应该从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英语教材编委会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刘道义教授作了关于“谈英语教学中的思维品质”的报告报告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品质,语言教学同时是情感交流,语言学习不是低端的记忆,而应该是高端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即概念、判断和推理。单凭死记硬背难以学好外语,人的思维能力是可以训练、培养和开发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是心智的特征表现,六大思维能力包括了创造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以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而不是一味的抄写性的死记硬背。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黄丽燕作了关于“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途径”的报告《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途径》。黄教授讲到,处理好教、学、评关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教”是选择故事、设计表格、安排活动;“学”是阅读故事、信息加工、填写表格;“评”是理解程度、判断理解力的调控教学。课堂教学如果只管教什么、怎么教、不问结果,就会出现为教而教、为活动而活动,图热闹、走形式,课程实施就会偏离课程设计的目标和理念。“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评价目标一致性,要求一体化地设计教、学、评。评价是为了考察学习目标达成程度,并促进教学教育目标的达成。英语教学研讨会学术指导委员会部分领导2019年11月16日晚19时至21时,教学观摩研讨会研讨课展示教师、教学观摩课讲课教师预备会议在珍宝假日饭店汇贤厅召开,会议由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石洁主持。100多位讲课教师及指导教师参加了会议,预备会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教师发展专委会理事长雷振海讲话,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书记何锋致辞,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许时升做了关于“如何评价一节课”的课前指导,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姜志伟代表学术指导委员会介绍了本届研讨会准备情况,对讲课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吕梦訢老师组织了现场抽签仪式。本届参加研讨课现场展示教师28位,教学观摩课讲课教师48位,教学课例交流教师62位,他们都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科研部门推荐的省内最优秀的教师代表。近100名讲课教师再认真听取课前教学辅导课堂教学改革论坛在中华中学高中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进行国培专家、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员陈新忠老师在高中分论坛会场作《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设计》报告报告指出,语言的作用是交流,交际是信息的整合,交流是适应交际的需要。报告重点讲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解析、能力外化,活动围绕英语语言和英语学科内容开展。其中六大要素的整合:主题意义引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即是解决what,why, 和how的问题。初中会场,由国培专家、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英语教研员于钢老师作《To be a competence user》报告于老师讲到,教学目标的维度是知识、技能、意志、思维、视野、经验、个性、素养。Capital generates value in circulation. Knowledge becomes useful in communication. Learn to engage with meaning and develop ideas rather than retrieve information from the passage.教学过程中应从语言的目标向多维目标发展,知识学习向认知学习发展,知识点学习向知识丛学习发展,知识积累向知识运用发展。重点讲解了下述方法:梳理主线、构建结构化知识、关注内化提升迁移运用、多维技能训练。小学会场,由教师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教科院英语教研员赵杰老师作关于《学习活动观引领下的英语语篇教学》报告报告指出,随着科技发展,很多翻译软件兴起,但是教师是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教师的核心素养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其中浅层次的是语言能力,深层次的是文化能力。报告重点讲解了多元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指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基于活动观的教学活动设计。2019年11月17日下午,本届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论坛及研讨课分别在中华中学高中会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千人报告厅初中会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D楼报告厅小学会场分别进行。9月19日下午,由来自全国的28位研讨课教师进行了本届教学论坛的研讨课展示与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教学观摩课展示高中在中华中学、初中、小学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进行。11月18日、19日本届研讨会压轴大戏“教学观摩课展示”活动分别在小、初、高三个会场分别进行,每个会场都有16位教学观课讲课教师展示,共计48位教学观摩课讲课教师进行了现场展示,代表们观摩、学习、研讨,专家点评,讲课教师、代表、专家三方互动答疑。小学组异彩纷呈的教学观摩课场面初中组异彩纷呈的教学观摩课场面高中组异彩纷呈的教学观摩课场面本届课堂教学改革论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历时四天,于11月19日圆满落下帷幕。专家们评价,讲课教师们在整个教学研讨与活动中所展现的专业水准高、教学技能强、语言运用能力与教学水平优。讲课教师及与会代表通过这次盛会受益匪浅,不仅相互交流、学习了彼此成功的经验,提高了自身对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而且在英语教学思想及观念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教师专业委员会在今后教师发展、卓越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探索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为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专业化发展的英语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相信此项活动必定会推进我国外语教学向更健康、更良性的目标前行,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朝着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玻璃缘

“2019全国外国语学校教学论坛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成功召开

2019年10月31日—11月1日,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以下简称“外研社”)、苏州外国语学校承办的“2019全国外国语学校教学论坛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在苏州召开。全国各地1200余位专家、学者、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一线教师云集论坛,围绕“探索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促进核心素养有效落地”这一主题,以广阔的教育视野和深入的教学实践,探究基础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为此次论坛的学术支持单位。出席论坛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有: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董彬、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梅德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邱耀德、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黄丽燕、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任真、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郑鸿颖、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琦、“雅思中学教程”系列策划人及作者刘薇、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徐静芳、苏州大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李佳梅、外研社基础教育事业群邢印姝、张黎新、郎崧、杨岚、陈子昱、李晶、陈思等。外研社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邢印姝老师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辞。首先,邢老师代表外研社基础教育事业群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然后,她回顾了四年来全国外国语学校教学论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搭建了极具代表性的外语教育事业交流平台,呈现了特色鲜明的英语课堂教学,汇聚并且讨论了热点的外语教学话题,凝聚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语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交流了前沿的外语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致辞的结尾,邢老师强调:新形势下,面对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往来和日益多元的外语教学需求,每一位外语教育工作者要直面挑战,抓住机遇,共同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和走向。(邢印姝老师致辞)本次论坛得到了苏州外国语学校的大力支持。苏州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94年,是区域内最早的国际化学校之一,在25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保持持续、优秀、高位发展,成为一流品牌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董彬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的召开为全国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研讨的平台,更是凝聚共识、集聚智慧、汇聚力量的良好契机。他希望大家从专家主旨报告、各学段优秀一线教师的研讨课及专家团队的精准点评中得到启发。最后,董彬校长衷心地祝愿线上线下的每一位参会者能够收获满满并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董彬校长致辞)开幕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黄丽燕教授、“雅思中学教程”系列策划人及作者刘薇和苏州大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李佳梅老师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梅德明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主旨发言。该发言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现代化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探讨了新时代我国英语教育的历史使命,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全球胜任力为培养标准,以发展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多元文化意识、高阶思维品质、跨文化人文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学以立德,学以明智,学以致用,学以继学。梅教授以“过去,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全部教材”结束了精彩的发言,引发众人思考。(梅德明教授做主旨发言)黄丽燕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外语学校发展性校本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她的发言围绕如何依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和教与学规律,结合外语学校的办学特点,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整合学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评价体系展开。首先,黄教授介绍了评价的功能及分类;然后,她与大家共同探讨了评价的重要性、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关系;最后,黄教授进行了国内英语中高考与国际考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建议以及促进教师评价素养的途径。(黄丽燕教授做主旨发言)刘薇老师做了题为“雅思中学英语教学新方案设计理念与解析”的主旨发言。她指出:近年来,“低龄化”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的重要特点之一。随着雅思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SE)对接,雅思作为英语语言能力评定的国际标准属性愈发凸显。同时,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强调依托学科核心内容打造学生的关键能力,中学英语教育也开始了相应的变革创新。在此背景下,“雅思中学教学方案”及“雅思中学教程”系列产品应运而生。(刘薇老师做主旨发言)李佳梅老师带来了题为“多元共生、立体通融——苏外外语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主旨发言。本发言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为核心,结合苏州外国语学校“要建一所具有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这一办学目标,介绍苏州外国语学校外语校本课程体系,并分享校本课程建设经验。(李佳梅老师做主旨发言)专家们的主旨发言高屋建瓴,从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到外国语学校发展性校本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再到外国语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引领和引发了与会老师们积极思考,如何在英语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下,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进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贡献力量。来源:中国日报网

法性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外语教学

1)背景和意义2016年大众开始认识到人工智能;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教育名列第一大应用领域。2018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2019年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指出中国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在中国的中小学教学中,尤其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广泛应用。什么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有哪些类别?最新研究前沿是什么?目前的教学应用存在哪些问题和如何提高?本文以英语教学中的人工智能语音技术为例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做一个科普介绍。2)三代智能技术和本质区别按照国际最新对于人工智能的分类,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为专家系统、统计学习、和类脑模型三代。第1代技术的特点是直接对于人类的知识和策略进行建模。第2代技术的特点是对于观测数据建模。第3代技术也称为未来的方向的智能技术,是对人脑对特定问题的认知过程建模和用数据优化,也称为类脑模型。这是这三代技术的本质不同之处。DARPA Director John Launchbury三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分类第1代智能技术是人类策略的组合,经常以包括了问卷和分支形式的决策树来建模。目前在英语口语和测评中广泛使用的脱胎与语音识别的语音技术一般属于第2代技术,但已经有第3代技术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优势。第二代和第三代技术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以这个方面为例深入介绍。第2代智能技术的特点是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它的特点是首先需要采集成千上万不同的人的声音,然后对每一个音素进行统计建模,得出一个概率模型。例如,某个语言只有/i/,/o/,/u/这3个音,那么就需要首先采集成千上万不同的人对这三个音的发音,并且得出这三个音的概率模型。然后,当一个学生发了一个声音(假设是/i/),系统会把这个声音相对三个概率模型计算它概率(假如分别是0.9,0.6,0.07),然后可以根据概率的高低判断出发的这个声音是/i/,并且因为这个声音相对于/i/这个模型的概率是0.9,可以把它换算成90分。这就是第2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用于语音识别和发音评价的原理。对不同类别的数据(用不同的水果表示)进行建模根据统计模型进行识别和评价第3代智能技术会怎么做?首先,人类并不是通过向上面统计学习学习这样的大数据过程学习语言的。一个两岁小孩单独和他的母亲学会了语言,不会爷爷奶奶来了,因为没有采集过他们的语音数据而听不懂。而且,人可以直接对比一个成年男性的发音的/a/和一个小女孩发音的/a/,并且判断出“他们的发音一样,说的都是/a/”--虽然这两个信号如果进行直接对比的话,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声音信号,因为包含了人的性别、年龄、身材、语速等各种信息和差别。人是怎么能够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信号判断成是一样的,人的大脑到底是在如何处理语音声音?第3代人工智能也就是类脑模型就是对于人类的这个独特的听觉过程建立模型,让人工智能也可以做到上面这两个事情,这个模型也称为感知心理声学模型(Psychoacoustic Model)。上面描述的两个情景是第2代人工智能技术从原理上不可能做到的。第2代技术目前只能对比声音和一个成千上万人的声音建立起来的一个统计模型,而无法直接按人类的听觉特性对比两个声音示是否相似。第3代技术背后的哲学思想是人工智能理论中的”丑小鸭定理”,意思是说分类问题不可能是纯客观问题,而是个主观问题。因此必须要把人的主观因素进行模型,才能够做到像人一样的有意义的分类。而第2代统计模型则不考虑人的主观特性因素。以上就是第2代统计模型和第3代类脑模型(具体到语音领域是感知心理声学模型)的本质差别。这也揭示了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和类人学习的本质差别。人类大脑一个20瓦的装置是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的?李世石的40瓦大脑是如何和上万瓦的AlphaGo对抗围棋的?机器虽然在有的任务已经超越了人类,但是在哪些任务上人类还是远远超过目前的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从上面的分析看出,至少目前对于语音这个问题上,尤其在外语语音教学上。机器还远远达不到人类水平--尤其是第2代大数据统计智能技术。3)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同任务需要不同的技术除了两代技术本质的区别以外,对于教学所需要的一些特定的需求是否能够更好的满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目前很多用于英语教学的智能语音技术脱胎于语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的目标是要听懂各种各样的人的发音,因此都采用大数据统计模型技术。它追求的核心目标是要能够“容错”。也就是无论说话的人有什么口音或发音有多差,系统都应该能够轻松的听懂。但是在外语教学中,核心任务是为了“挑错”--发现学生发音的不标准和错误之处。可以看出这两个任务不仅不同,而且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语音识别做的很好,用在外语教学中,恰恰不一定能够很好的发现错误。甚至假如有了全世界最顶级的语音识别,也就是学生说得再糟糕它都能很轻松听懂,反而不适合用于做教学--这个很浅显直白的道理却经常被忽略。更重要的是:教学与学习中有清晰的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最怕是教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读成什么样子能是满分,甚至对于自己给学生示范的标准声音都无法打出高分。而从上面介绍就可以看出,第2代技术根本没有标准和不可能确立标准,因为它的背后只有成千上万人说同一个声音的一个统计模型。这样的模型无法回答读成什么样子能够高分。甚至最明显的就是完全做不到给自己对学生展示的标准音给出高分。这个实验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的去做一下,就可以看出使用的是第2代还是第3代技术,是否适合外语教学。4)总结本文以语音技术为例,介绍了三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区别。这三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是存在着代际的本质区别。前两代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优势和局限也都比较清晰。第3代技术是目前研究的前沿,但展现出突出的优势。不同技术针对不同的任务各自独特的优势。并不是所有的任务都是第3代技术最有优势。下面我们会结合不同的任务介绍不同技术的优势和劣势。2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测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1)背景和意义2020年10月13号教育部发布《深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学生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其中在加强专业化建设部分,提出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中向评价。人工智能第1次在国家的评价方案中占据一席之地。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学评价中,主要应用有哪些?存在什么问题和如何更好提高呢?在外语教学领域,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测评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这可以扭转长期忽视听说能力测评的现状,通过测评来推动对于听说能力的教学。高分低能无法开口是外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而更因为外语听说读写本是一个整体,听说能力差更会让整体外语成绩难以提高。但是,对于口语评这样的主观性评价,由真人老师来做不仅负担大而且分数随意性的大,因此,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这个重要的工具在各地外语口语测评仲广泛使用。2)当前现状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命运的智能语音评价的水平到底怎么样?了解人工智能背后原理的人不多,对这个问题的正面的科普也非常少。很多问题会被有意无意的回避或扭曲,甚至会被故意误导,直接损害了广大考生的根本利益。本文就继续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科普性的介绍。英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本身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正确标准。一般教学中认为英音、美音都算是正确的发音。考试中应该兼容各种发音标准,因此一般都采用第2代智能技术,也就是大数据建模的方法。基本上各技术提供者采用的都是同样的技术路线,力求在建模过程的训练数据中包含了不同的发音。英语口语测评是对学生口语说的好不好的一个评价,一般打分都包括了发音的完整度:是不是该说的都说了而且说法正确、发音的准确度就是发音是不是标准、以及流畅度和语音语调进行评价,然后综合给分。但是前面讲过大数据建模方法对于英语口语评价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首先,模型训练的大数据应该用美国家人发音的声音,还是中国学生发音的声音?目前这个最基础的问题都很难回答。常见的做法是选用中国学生的发音建模--但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如果发音和大部分中国学生类似,就能高分。但这样对吗?显然不对!那我们干脆用所谓更好的标准发音来建模?也就是教学中示范的磁带上的标准声音建模?也不行,因为这么做的话基本上中国学生都会只能拿很低的分数,因此在实践中几乎不能这么做。所以,这个大数据模型到底兼容了什么标准?说不清!这个尴尬的核心原因是口语评价和语音识别任务性质不同。对语音识别任务,如果是识别中国学生说的外语,自然用中国学生数据训练,毫无疑问。所以可以看出,在语音识别这个任务上非常好而且理论明确的统计模型,在口语评价这个任务上连基础理论都是有没有坚实基础。因为任务性质和语音识别任务本质不同。因此不能把某一个成功的语音识别系统,就认为在另外一个语音评价任务上也能够胜任。随便做一个实验就可以发现。目前常见的考试的各个题型中的模仿朗读题目。哪怕把用来模仿示范的标准声音来进行打分,一般都拿不到满分甚至高分。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评价中的尴尬现状。而这是基础理论所决定的。3)提升之道如果大数据统计模型连最基础的应该用什么样的数据训练模型都无法回答的话,这样的技术怎么能够用于考试,尤其适用于中考、高考的打分呢?回答这个问题有多个方面:第一,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入听说考试。否则的话对于英语学习更加不利。这是一个更大的原则和方向性问题。第二,如果让真人老师进行评价,如果让老师连续几个小时听学生的声音并且打分的话,也会出现很多的分数偏差,和语文评价等主观评价类似,而且因为是对于英文的声音评价,可能会偏差更大。第三,目前的技术研究表明,语音识别任务中的一些计算的概率和人工的评分存在一定的相关度。之前的研究发现这种相关度一般在0.7-0.8左右,根据不同的题型,还会有一定的变化。因此人工智能机器打分可以整体上给出一个客观的参考。哪怕这个参考在局部会有问题,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真人打分的偏差。因此这不是一个什么完美的问题,而是一个互相比较的问题利弊权衡问题。第四,在一些高利害考试中人工智能首先要学习专家组的评分,通过这个过程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的不足。并且在打分过程中不断受到专家的监督和继续学习。这也能够减少因为基础理论存在问题而实际上出现的各种系统偏差和局部问题。经过以上的分析,我想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用大数据建模技术的智能技术给学生的口语进行评价的优点和缺点。不要笼统以为人工智能能够超越真人老师。目前的研究表明真人专家组认真的小批量打分超越人工智能(在进行对专家组打分学习后)的打分,而人工智能打分的稳定性正确性超过了普通老师大批量打分。尤其是应该理解在听说打分中,整个的考试标准和打分标准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而不是由人工智能机器制定的。人工智能连自己用什么样的大数据训练模型都无法说清楚理由。4)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地的听说考试招投标过程中,经常把考试打分系统和考务系统以及考试平台混在一起进行,这也是造成评价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企业在考务系统等纯功能软件方面有经验,但在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考试打分领域不一定领先,而这样的作为整体成为当地的中高考打分考试的打分系统,这对学生的评分和命运显然是不公平的。难度最大也最重要的评价系统应该独立出来。人工智能评价在英语口语考试中还能如何提高?结果上面分析,我们了解其存在的一些本质理论缺陷,我们了解了没有任何技术能够完美的解答口语考试评价问题,我们了解了最好的语音识别系统不一定是最好的口语考试评价,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任务。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存在着一个近乎完美的算法策略(Meta-algorithm)--集成组合算法(Ensemble Method)。集成算法本身不算一种单独的机器学习算法,而是通过构建并结合多个机器学习器来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是集百家之所长,能在机器学习算法中拥有较高的准确率。这是人工智能学术界所普遍了解的。基本含义也非常简单,也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很显然在中高考学生口语评价这个领域,应该使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非常成熟的这一个集成组合算法。具体做法就是调动国内多家技术企业共同参与,在考试中分别担任一位评委各自打分,但是整体上形成一个人工智能评委团,通过取平均投票的方式。获得更好的打分的准确度。这种方式在奥运会这样的重大比赛中都普遍使用,甚至不会因为某一个裁判强就让他来裁判整个比赛。在各地教育局中高考考试系统的招标中,打分系统必须和考试考务系统分开,扭转因为历史因素有意无意形成的错误。如同考试的命题显然应该和考试过程软件分开。打分是人工智能任务,命题是考试院任务,而考试系统作为纯软件是一项功能软件采购。考试系统软件功能最为简单成熟。而无论是命题还是打分都需要独立机构不断研究提升。同时在打分中引入人工智能评委团,采用在人工智能领域里边已经很成熟的集成组合算法(Ensemble Method)打分,才能够真正让中国的智能人工智能口语考试走上正确的方向,走进一个更成熟的阶段。才可能做到对中国的每一个考生负责。否则只能在低水平上耽误学生、误导老师、耽误教学。而中小学教研和一线教学老师,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打分的原理,优点和不足,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在评价中的作用。在清晰了解后把人工智能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助手。而不是被技术企业误导。而每一个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担负责任,说明真相而不是误导隐瞒真相,都应该直面问题,不断研发,互相竞争,为中小学外语教学带来更好的技术和解决方案。5)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考试的科学性、公平公正,大有可为。人工智能企业和学术界应该共同努力,直面问题,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把人工智能考试测评这个事情做好。尤其不能因为各种利益考虑而扭曲真相。人工智能评委团这种方式,本来应该是学术界都应该马上想到的经过长期验证的和公开算法和方法,但目前还未在中国外语教学中高考普遍使用,应该说是一大遗憾和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双评”“多评”的努力。如果家长和学生知道在中考中给他们打分的人工智能技术,连给自己再模仿朗读题中的标准发音都会经常性打出低分,或者说是稳定的得不到高分,不知会作何感想。人工智能评委团能够有效的缓解这些问题。3.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外语教学--深入理解和自如运用之道1)背景和意义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个未来大背景下,国家通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规划”等文件深入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在英语学科教学上,2017版《英语课程标准》加强了语言能力教学的重视。提出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确保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听说师资普遍缺乏。因此,应用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辅助学生的语音学习成了一条必经之路。目前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中小学外语的语音教学中广泛应用。尤其随着考试改革和听说考的普遍推进,听说教学也成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英语整体教学理论(whole language approach)表明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帮助中国学生突破哑巴英语和提高听说能力能够帮助英语教学仲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提高。这些都加强了人工智能教学的重要性。但教育工作者,教研、教科学者,和一线老师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了解不足,对于技术的特点、优势与不足的科普文章很少。本文就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个深入的分析。2)标准示范、模仿朗读、发音纠正训练,和纠正的必要性模仿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这是常识。婴幼儿可以天然通过模仿来掌握一门语言。大脑语言中枢发育规律还揭示了8岁语言关键期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通过独自模仿学习语言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还需要有人纠正,否则经常会发生重复自己的错误而不自知,仅仅重复自己的错误。经典电影“窈窕淑女”的特别展示了语言教学的这个特点。在外语语音教学中最常见的和广泛使用的,几十年来反复验证过的一个高效的方法就是课文模仿朗读。中小学教材课文都配备了标准朗读声音用于教学示范。学生课后跟着磁带模仿朗读课文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教学实践,但缺乏有效的纠正是一个明显问题。老师也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纠正辅导。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可以在模仿朗读过程中,起到有效的纠正辅导作用,有效避免学生错误的模仿而不自知,避免反复重复发音错误而不是提高发音水平。这是目前大部分人工智能英语教学软件的一个重要功能。3)不同人工智能技术和示范-模仿-纠正任务的关系英语语音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并非只有一个“正确发音”。英音、美音都是正确。前面介绍了,口语考试需要兼容各种正确发音,但教学中的模仿朗读则需要选取一种正确发音进行示范、学生模仿、老师根据示范的标准声音进行纠正。这个区别首先需要分清。从人工智能技术角度,针对一个标准的示范、模仿、纠正和兼容多个标准的评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技术来应对。通过前面的技术介绍读者已经了解,只有第3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明确的标准和根据标准进行纠正。只要模仿得像就肯定能够高分。这其中的关键是,所谓的像是模拟人类听觉判断的像,而不是简单的波形对比等呆板的像。男女音色的变化,语速快慢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打高分。第2代大数据统计模型的智能技术因为无法明确标准,甚至无法对于自己示范给学生的标准发音打高分,可以说不适合教学,更无法进行参考标准示范声音的纠正。4)教学和考试的区别:选取一个标准v.s.兼容多个标准,考教根本不可能用一个技术老师们都理解:教学过程是把学生从不会发音、错误发音,逐渐通过模仿纠正,帮助学生接近某个标准下的正确发音的过程--这个问题第3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能够比较完美解决。而考试是参考多个可以接受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目前智能技术本身存在很大理论缺陷,第二代技术因为超过了真人老师长时间打分会产生的各种随机偏差,因此可以姑且可用,但绝不完美。由此可以看到,有的说法“用什么考就用什么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技术企业尤其不应该故意散布这样的谎言。因为教的过程只能选取一个标准来教,而不可能使用多个标准混着教。教学过程到底是使用英音还是美音作文标准进行示范教学是地方教学上包括教材选用上的一个决定。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应该有能力做到无论学校选取什么作为标准,都能以此作为参考来对学生进行辅导纠正。第三代智能技术恰恰可以做到这点。第二代技术理论上就完全做不到。5)标准清晰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中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确保读得像就一定能够高分,这句话的等价说法就是如果低分肯定模仿的什么地方不好。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直接的参考。实践表明,学生在被指出错误后甚至对比了错误和正确的声音,依然不一定能够很快发现自己发音的问题。因为听说能力包括对于声音差异的分辨力的提升都是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正常的过程和必经的过程。在电影窈窕淑女中,一开始赫本扮演的学生也经常质疑老师的纠正,表示明明自己的发音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老师还是说不对。这点在人工智能对于学生进行语言教学中也会发生,这是正常的。只要让学生理解模仿得像一定能够高分,甚至可以让他自己来做实验来验证这一点,就能够耐下心来认真模仿并最终提升和获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遇到有些老师要求学生一定读上90分或95分。这样是不对的。听说能力的训练就像举重跳高等能力训练,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提高,并不是懂了就能做到。同样对于学生而言,日积月累训练提升,比一次就反复练高分更重要。纠正过程的打分本身并不是水平评价,是教学为目的的参考。分数高低代表模仿朗读的模仿水平。分数本身也是考虑鼓励性和提升空间综合设置的主观分数。通过实践,我们感觉整体平均分设为89分,让一半学生能上90分比较复合中国学生的心理习惯和实际水平。另外,第3代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在理论上是完善的,但是任何实际的系统在实际使用中还是会有一定的问题,包括录音音量和尤其噪音干扰问题。但研究表明这些问题都不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缓解中国听说师资缺乏的问题。还有,有的人已经形成了某种正确发音的习惯,在模仿朗读过程中不是去模仿,而是依靠自己的习惯去读,当然不会得到高分。包括有些老师去测试语音技术,也会忘记这是参考了某一个标准的模仿朗读和纠正。换句话说,如果示范的明明是英音而用标准美音去读会给低分,这是显然的。此时需要明白:教学过程和考试评价过程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事情。一个是针对一个标准,一个是兼容多个标准。6)总结可以看出,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可以在在英语语音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有很多专业问题和细节区分,但这些区分又非常重要,如果混淆也会带来认识和教学实践上的错误。对于训练方法意义的理解,对于训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的理解,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个训练中以什么标准进行纠正,第2代第3代智能技术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对于语音识别、口语评价、语音模仿朗读教学三个任务的不同和所需要技术的不同--这些问题应该有明确理解。如果老师们理解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正确把握和自如应对各种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让人工智能成为您的高效助手。

大桥下

第八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央广网西安10月20日消息(记者雷恺)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八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今天(10月20日)在陕西西安开幕。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余名英语教育与研究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西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王军哲教授等出席开幕式。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是我国外语教学界中规模最大、学术规格最高的国际性会议。本次大会为期三天,设立了1个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内容包含了5场主旨发言和15场平行论坛。在开幕式当天的两场主旨发言中,以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应用认知和语言涌现理论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美国密歇根大学Nick Ellis教授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梁茂成教授做了精彩演讲在接下来的两天中,还将有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laire Kramsch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查明建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姜亚军教授分别做大会主旨发言,并与来自国内外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视角、新方法”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王军哲表示,西安外国语大学能在65周年校庆之际承办此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和全国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对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支持与认可。作为西部重要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期待与国内外的专家及同仁在英语教学研究领域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王军哲认为教学应以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探寻教育方向与时代使命的共同发展,只有不断推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才能让中国在世界发出响亮声音。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成立于1981年6月,属教育部高教司直接领导、并隶属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学会旨在推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促进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以及鼓励国内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在10月19日晚召开的学会常务理事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副校长当选为新会长。西安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4所外语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的普通高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实现了由单科外语院校向突出外语教育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色,以人文学科为主体,社会学科、管理学科和理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外国语大学的转变。目前,学校共有23个学院(部)等教学机构,开设52个本科专业,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在校学生2.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