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颍泉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荣登《中国医疗保险》杂志拜占庭

颍泉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荣登《中国医疗保险》杂志

近日,《中国医疗保险》杂志2020年12月发行的总第147期,刊载了《日间病房下的慢病门诊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基于阜阳市颍泉区的实践。阜阳市颍泉区医保局探索实施日间病房下的慢病门诊支付方式改革,使慢病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明显减轻,医保待遇的可及性和就医的便捷性明显增强,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明显提升,深受参保群众的认可。下一步,颍泉区医保局将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科学测算、动态调整”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日间病房下的慢性病门诊单病种付费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让更多的参保患者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创刊于2008年,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归属国家医疗保障局主管,由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主办。该杂志是我国医疗保障领域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来源:颍泉区医保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达科塔

吴军当选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理事

2020年12月22日,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 会议选举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静林同志为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第三届会长,选举产生了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第三届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安徽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金维加当选常务理事,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军当选理事,会议选举国家相关部委、有关司局处领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专家和部门地省、市医保局主要负责同志等共350名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第二届工作及财务情况的报告》、《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章程》修改稿和副秘书长人事安排。 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第三届会长胡静林同志作重要讲话。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滔同志出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坛并作主旨讲话。财政部、中国银保监会、国家医保局等4位同志作专题演讲。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于2007年3月成立,2019年5月调整由国家医疗保障局主管,研究会成立以来,坚持“聚贤、纳言、立说、献策”的宗旨和“厚德、求真、笃行、担当”的会训,围绕中心,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依法办会,积极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言献策,为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市医保局组建以来,高标准推进医保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积极争取到国家和省级“一示范四试点”项目,优质承办国家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建设工作现场会和全国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工作经验交流会,连续两年获批省政府医保政策激励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医保智能监控中心建设,国家智能监控示范点中期评估获优秀等次,获评2019年度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国家医保局和省医保局多次通报表扬滁州医保工作,工作经验被国家医保局《医保工作动态》等刊发推广。 =""> =""> 【来源:滁州市医疗保障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辩护词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王东进、贵州人社厅代兵一行莅临数据宝考察调研

2018年8月31日,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贵州省人社厅副厅长代兵一行,在贵安新区党工委副主任金和平的陪同下,莅临数据宝调研考察。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有数据大量积累,这些数据集专业性、权威性、丰富性、精准性于一身,是非常优质的数据资源,对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助力民生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国有数据的价值应当如何挖掘?在场领导听取了数据宝工作人员的汇报,对数据宝的国有数据增值运营模式进行了重点了解。数据宝不持有一条数据,而是作为国有数据供需双方的“自来水管”,以国有数据产品的形式为国有数据需求方提供验证或评分类服务。一方面,数据宝获取一手权威合法国有数据资源授权,开发国有数据产品,为资质合法、应用场景真实合规、取得用户授权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一方面,数据资源方并不了解手上握有的数据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数据需求方也并不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数据可以满足公司的业务需求,而数据宝能够解读数据应用场景、解读数据价值,提出大数据解决方案、撮合供需双方,从而让更多的国有数据产品进入市场。目前,数据宝基于公安、银联、交通、税务、司法、运营商等各部委、央企权威、合法、多源的国有大数据资源,已开发认证宝、风控宝等系列产品,推出网络服务平台用户身份核验解决方案、个人/企业360°用户画像解决方案、骗贷/还款不良风控解决方案、骗保/高赔付风控解决方案、网约车服务安全风控解决方案、快递揽送安全风控解决方案、电商风控解决方案、生活服务平台安全风控解决方案等多项国有数据解决方案。在“堡垒机”机制、“三真”准入审核监控系统、独创数据无痕安全交互引擎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国有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可运用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流程控制、精准营销、产品开发等多个生产环节。目前已服务银行、保险、互金、支付、共享经济、租赁、物流、O2O、电商、旅游、传媒等行业的上万家企业,获得一致好评。在场领导表示:“数据宝作为连接国有数据资源方与需求方的纽带,让国有数据资产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现了流通、产生了价值,我们很受启发,在国有数据价值挖掘方面,我们将与数据宝保持沟通。希望数据宝接下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数据应用场景,开发产品、拓展市场,为助推国有大数据资产的开放、共享、应用落地贡献更大力量。”

冼星海

病有所医 从“看上病”到“保健康”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统筹:臧春蕾 吕中正制图:沈亦伶核心阅读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76.7岁人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增加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1981年为67.9岁,2000年为71.4岁,2017年为76.7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从1990年的32.9‰和88.9/10万,下降为2017年的6.8‰和19.6/10万。2014年,中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妇幼健康相关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妇幼健康成功因素报告》将中国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并将中国经验向世界推广。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世界卫生统计2018》。根据2016年的数据,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首次超越美国,中国为68.7岁,高于美国的68.5岁。而全球婴儿出生时健康预期寿命为63.3岁。4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增加,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从医护人员数量来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执业(助理)医师339万人,注册护士超过380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提高到2.74,医护比提高到1∶1.1,扭转了医护比倒置的局面。从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来看,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为17.0万个;1990年为20.9万个;2000年为32.5万个;2017年达98.7万个。值得一提的是,民营医院发展迅速。2017年,全国共有公立医院12297个,诊疗29.5亿人次,占医院诊疗总数的85.8%;民营医院18759个,诊疗4.9亿人次,占医院诊疗总数的14.2%。到2017年末,在医院中,公立医院床位占75.7%,民营医院床位占24.3%。第48位医疗质量全球排名上升我国已产生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势医疗技术不久前,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医护人员为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庆祝了30周岁生日。30多年前,郑萌珠还是一簇微小的细胞团,在显微镜下和北医三院教授张丽珠第一次“见面”。如今,她已成为北医三院生殖中心的一名员工。2018年是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40年,也是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30年,我国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如今,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妊娠率约40%,活婴分娩率达30%—35%,全国有近300家医院可以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每年试管婴儿数量逾20万例次。我国已成为世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第一大国,辅助生殖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结果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三位。国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由1990年的6.7缩小到2015年的1.2,远低于全球区域间的20.1。2018年,《柳叶刀》再次发布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再次取得重大进步。目前,我国已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推动了重大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填补了国内心室辅助研发领域技术空白;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关于消化道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成果,成为201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相关指南的唯一依据。2017年我国完成器官移植手术超过1.6万例,占2017年世界器官移植总量12.3%,位居世界第二位。移植受者生存率等质量指标也位居世界前列。以心脏移植为例,从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来看,部分医院可分别达93%、90%、8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5%、79%、73%。超13亿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参保人数对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没想到得了那么大的病,自己才花了不到1万元。”汪能保是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贫困户,2017年10月查出胃癌。他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了手术,先后住院9次,医药费总计9.7万元,个人自付仅9300多元。医改,一道世界性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挑战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标志着新一轮医改正式启航。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认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更加均衡,改革成就令世人瞩目。4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1988年为3.2%,1998年为4.3%,2008年为4.5%,2017年为6.2%。随着政府、社会对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我国卫生总费用结构不断优化。自2001年以来,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下降,2001年为60.0%,2017年降至28.8%。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03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仅有30元。2016年,我国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进行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420元,2017年提高到450元。2003年底,参加新农合人口为0.8亿人;2008年,新农合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等三项基本医保制度覆盖率为87%;2017年,我国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2004年,我国建成使用全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目前,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覆盖近7.1万家医疗机构,系统用户超过16万。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中国疾控中心流感、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等实验室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581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脱贫健康扶贫“拔病根”,全面实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包虫病是一种西部牧区高发的寄生虫病,也是农牧民经济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格孟乡,尼泽一家三口都曾身患包虫病。两年前,他的女儿被转送到州人民医院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他和妻子也接受了免费药物治疗,全家人治病没花一分钱。如今,他们的身体都有好转,尼泽又能下地干活了。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国在核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则,精准施策、分类救治,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健康扶贫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全国已有581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脱贫,进度与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整体脱贫进度基本同步。2012年,我国开始试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到2016年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实现全覆盖,目前已覆盖10.5亿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2016年以来,我国对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医疗保障政策,新农合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对贫困人口采取特殊医疗保障措施,2017年全国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平均为16%,比2016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针对大病患者,遴选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等9种大病作为首批救治病种专项救治,目前已经救治18.9万人;针对慢病患者,优先落实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针对重病患者,落实政府兜底保障措施。截至2017年底,累计核实需救治的849万贫困人口中,已有804万人入院治疗或享受了签约服务,覆盖近95%的大病和慢性病患者。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扶贫办宣布,未来三年将采取超常规举措,全面实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坚决不能让健康问题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拦路虎”。我国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卫生健康服务薄弱环节,加大政策供给和投入支持力度,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防治结合、关口前移,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能参

医疗保险研究会来了!南京医保有了“智囊团”

南京医保有了“智囊团”。昨天,南京举行了市医疗保险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该会的成立将为南京医疗保障理论研究翻开新的篇章。南京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南京市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刁仁昌介绍,研究会作为医保工作的智囊团,会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联络相关专家、社会学者和专业知识人才,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社会调研和课题研究,为推进南京市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把脉问诊、献计献策。研究会还成立了13个专委会,涉及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等13个方面的医疗保障重点工作,全面开展医保工作研究。(通讯员 王明宇 融媒体记者 李花)

红草滩

医改十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三大难题尚待攻克

2009年被视为中国新医改的元年,国家公布了关于医改的顶层制度设计,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新医改为医疗、医保、医药中的诸多“疑难杂症”开出了处方,疗效几何?记者采访了部分参与和研究医疗体制改革的官员和学者,回顾和梳理了医改进程中的经验与挑战。“掏空腰包看病”成历史财政投入结硕果全球第188位。2000年,中国在世卫组织卫生筹资公平性榜单上位居末流。“不能让群众掏空腰包看病。”医疗体制市场化弊病逐渐引发反思。2006年,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确立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属性,开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有位东北出租车司机跟我讲,过去得了病就是忍着、耗着,哪敢看?现在报销比例高了,看病负担小了。”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说,让群众不再恐惧看病,是衡量医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从看病“自掏腰包”到国家“拿大头”,医改十年来,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持续攀升,医疗筹资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至201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4.2%。与此同时,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从十年前的37.5%降至28.7%。2009年至2017年,全国每千人口病床数从3.3张增加到5.7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从1.8人增加到2.4人,基本实现每个县有一到两所公立医院、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医改全国一盘棋,一个也不能掉队。“合理布局优质医疗资源,让城乡共享医改成果。必须着力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让困难群众也能看得起病。”国家卫健委财务司司长何锦国说,从全国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医药费个人支付比例仅需8%左右,对农村贫困人口予以照顾倾斜,医疗救助制度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2009年至2018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补助从292亿元增至1974亿元,年均增长23.7%。全国832个贫困县的1180个县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对口支援,92%的贫困人口在县城就能看上病。徐恒秋2006年在安徽省卫生厅任副厅长,2013年离任。七年时间里,她见证了安徽新农合报销比例从10%到69%的跃升。“我亲眼所见,一个农民和一个干部同住一间病房,老农的报销比例超过了干部。干部不解,老农报销的怎么比我还多?” 徐恒秋说,十年医改在医疗资源均等化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十年前广州市花都区农村卫生站试点“一元钱看病”,吸引村民小病不出村,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向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筑底作用越来越强。“互联网+慢病管理”“互联网+预防接种”“互联网+出生证预约”……近年来,广州打造市民健康信息联网平台,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服务,让群众少跑腿、更便利,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平台已接入广州各级医疗机构300余家,2019年底可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接入。医改步入“深水区”三大难题待攻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为医改定调,改革将持续发力。尽管从财政资金流向和宏观政策导向来看,“三医”联动改革有着积极的支撑面,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阻滞改革的“硬骨头”也已逐渐浮现。分级诊疗效果不理想。公立医院改革关乎群众日常就医直接体验。然而,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多年来,最初根据患者病情分流,由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诊疗的设想效果并不明显。“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医院,门诊量继续快速上升,甚至三级医院的门诊量和二级医院调了个个,老百姓去大医院看病多有不便。”李玲说。来自专业医学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年门诊量超300万人次的“超大门诊量”公立综合型医院超过50家,多数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包括部属部管医院、大学附属医院、省属医院、市属医院以及军队医院等各个类别,个别超大型综合医院年门诊量已突破700万人次。超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对域外医疗资源布局具有虹吸效应。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就此提出质疑:“一些大型三甲医院的确集中了不少优势医疗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但把优秀人才、好医生都集中在一处,当地看不了病,必须跑到你这里,这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吗?不一定。”在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部分发达国家,家庭医生首诊和转诊制度被严格执行,除急诊外,患者需经转诊才能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就诊。作为分级诊疗的重要环节,尽管国内不少大中城市也探索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制,但收效甚微。一位中部省份医疗卫生系统干部告诉记者,家庭医生签约制在不少地方沦为形式主义,签了那么多约,但真正在诊疗过程中起作用的并不多,很多病历档案沉积多年,进不了信息系统,成为废纸。医改统筹协调失衡。从筹资能力、医保水平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来看,医改仍存在部门、地区间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海在调研中发现,江苏苏南和苏北地区的医疗筹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且地区和部门间筹资时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省管县的财政经费参与统筹时,市一级是指挥不动的,需要省里出面协调,同时也存在财政和医保部门协调难的问题。”城乡间的医疗资源分配失衡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钟东波表示,不同保障制度下的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平均保障标准是4200元/年。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约只有720元,如何提高地区间保障能力的均衡性是下一步医保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东南沿海省会城市一位医保局干部表示,目前该市医疗资源仍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老城区,新兴人口聚集区的医疗资源仍显薄弱。“互联网+医疗”推进过程中,部分区域技术壁垒、信息孤岛现象尚未杜绝,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亟待提升。何锦国认为,医改文件和规划都明确了政府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但是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增速放缓,波动也比较大,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人口大省投入力度加大,地区间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尚未消除。近年来,媒体时有曝出医疗机构过度医疗、套取医保资金等负面信息。有的公立医院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有的将收入与药品、耗材、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直接挂钩。尽管新医改致力于破除“以药养医”的陋习,但仍然存在变相逐利的情况。从实践来看,破除“以药养医”的恶性循环,单靠调整药价还远远不够。李玲指出:“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要为医院和医生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药改只是第一步,取消了‘以药养医’,没有执行配套政策,就会变成以‘检查养医’‘以耗材养医’等等。”专家表示,正是由于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尚未消除,致使医疗机构热衷于快速引入检测仪器,特别是采购大型医疗设备,最终导致公共卫生费用上涨过快。“消除逐利机制不是让医生拿低工资。”钟东波建议,全面推行医务人员岗位薪酬制,岗位薪酬既不与药品、耗材、服务等正挂钩,也不负挂钩,让医生回归看病的角色,让药品回归治病的功能。深化医疗供给侧改革合力守护健康中国从2009年到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提高到77.0岁,婴儿死亡率从13.8?下降到6.1?,孕产妇死亡率从31.9?下降到18.3?……医改十年来,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卫生健康的公平性有所提高。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从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到重视预防、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展望医改未来,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下一步应该善于把推动“三医”联动改革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机结合。“每个人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尽管医疗管理机构、医院、健康产业和市场都负有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职责,但不能忽视个人在推动医改进程、参与健康行动中这个最为关键的要素。何锦国指出,下一步医改要认真研究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责任,确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筹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别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认识到个人永远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卫生健康事业的共建共享,三方力量都需充分发挥。多位专家表示,经过十年的探索,医改已经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和适应健康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未来医改将从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治已病层面,向支撑健康产业发展,营造公众健康生活方式延伸。李玲表示,未来医改将在包括建立医院医生的正确激励机制,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优势,推动药品、器材、药材的国产化等方面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合力寻找全民健康的中国道路。

不可

2019年中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析,全民健康意识增长推动医保需求

一、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劳保医疗、公费医疗以及农村的合作医疗构成了计划经济时期医疗保障的制度架构,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保险逐步走向社会化的道路,并建成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历程分析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建立之初起就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之中,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54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资料来源:国家医保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从医疗保险参保结构来看,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2483万人,占比75.69%;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925万人,占比24.32%。资料来源:国家医保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医疗保险享受待遇人次2019年,我国参加职工医保32925万人,比上年增加1244万人,增长3.9%。2019年参加职工医保人员享受待遇2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3%,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资料来源:国家医保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医疗保险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02483万人,比上年减少0.3%。2019年,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员共享受待遇21.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4.0%。资料来源:国家医保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四、医疗保险发展前景及趋势1、全民健康需求持续增加我国有14亿人口的健康大需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8%。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1.67亿人,占比达11.9%,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8亿人。老年人、少年儿童以及肿瘤、心脑血管等现代慢病的健康多需求正快速增长。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高质量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医保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刚性需求潜力巨大。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政府政策支持推动医保体系逐渐完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的健康服务业总规模预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20年6月1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施行;随着国家“三医联动”改革的力度加强,政府财政医疗卫生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3、医保结算日趋便利2016年底人社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经办规程(试行)》等文件,提出实现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建立国家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实现符合转诊规定人员的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等目标,并从医保经办管理和提高参保人报销便捷性等角度做出相关规定。4、国产重大新药纳入医保2019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共收录药品2709个,调入药品218个,调出药品154个,净增64个。新版目录结构优化,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急救抢救用药等新需求,减轻了参保人员负担,提升了患者临床用药可及性和获得感。同时,通过准入谈判,共纳入97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和进口新药并确定了支付标准,新增的70个药品价格平均下降60.7%。城乡居民医保标准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20元,新增财政补助一半用于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60%。

赤子心

病有所医,从“看上病”到“保健康”(大数据观察·数说40年)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统筹:臧春蕾 吕中正制图:沈亦伶核心阅读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76.7岁人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增加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1981年为67.9岁,2000年为71.4岁,2017年为76.7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从1990年的32.9‰和88.9/10万,下降为2017年的6.8‰和19.6/10万。2014年,中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妇幼健康相关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妇幼健康成功因素报告》将中国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并将中国经验向世界推广。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世界卫生统计2018》。根据2016年的数据,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首次超越美国,中国为68.7岁,高于美国的68.5岁。而全球婴儿出生时健康预期寿命为63.3岁。4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增加,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从医护人员数量来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执业(助理)医师339万人,注册护士超过380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提高到2.74,医护比提高到1∶1.1,扭转了医护比倒置的局面。从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来看,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为17.0万个;1990年为20.9万个;2000年为32.5万个;2017年达98.7万个。值得一提的是,民营医院发展迅速。2017年,全国共有公立医院12297个,诊疗29.5亿人次,占医院诊疗总数的85.8%;民营医院18759个,诊疗4.9亿人次,占医院诊疗总数的14.2%。到2017年末,在医院中,公立医院床位占75.7%,民营医院床位占24.3%。第48位医疗质量全球排名上升我国已产生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势医疗技术不久前,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医护人员为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庆祝了30周岁生日。30多年前,郑萌珠还是一簇微小的细胞团,在显微镜下和北医三院教授张丽珠第一次“见面”。如今,她已成为北医三院生殖中心的一名员工。2018年是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40年,也是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30年,我国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如今,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妊娠率约40%,活婴分娩率达30%—35%,全国有近300家医院可以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每年试管婴儿数量逾20万例次。我国已成为世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第一大国,辅助生殖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结果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三位。国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由1990年的6.7缩小到2015年的1.2,远低于全球区域间的20.1。2018年,《柳叶刀》再次发布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再次取得重大进步。目前,我国已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推动了重大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填补了国内心室辅助研发领域技术空白;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关于消化道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成果,成为201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相关指南的唯一依据。2017年我国完成器官移植手术超过1.6万例,占2017年世界器官移植总量12.3%,位居世界第二位。移植受者生存率等质量指标也位居世界前列。以心脏移植为例,从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来看,部分医院可分别达93%、90%、8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5%、79%、73%。超13亿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参保人数对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没想到得了那么大的病,自己才花了不到1万元。”汪能保是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贫困户,2017年10月查出胃癌。他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了手术,先后住院9次,医药费总计9.7万元,个人自付仅9300多元。医改,一道世界性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挑战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标志着新一轮医改正式启航。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认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更加均衡,改革成就令世人瞩目。4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1988年为3.2%,1998年为4.3%,2008年为4.5%,2017年为6.2%。随着政府、社会对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我国卫生总费用结构不断优化。自2001年以来,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下降,2001年为60.0%,2017年降至28.8%。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03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仅有30元。2016年,我国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进行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420元,2017年提高到450元。2003年底,参加新农合人口为0.8亿人;2008年,新农合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等三项基本医保制度覆盖率为87%;2017年,我国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2004年,我国建成使用全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目前,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覆盖近7.1万家医疗机构,系统用户超过16万。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中国疾控中心流感、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等实验室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581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脱贫健康扶贫“拔病根”,全面实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包虫病是一种西部牧区高发的寄生虫病,也是农牧民经济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格孟乡,尼泽一家三口都曾身患包虫病。两年前,他的女儿被转送到州人民医院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他和妻子也接受了免费药物治疗,全家人治病没花一分钱。如今,他们的身体都有好转,尼泽又能下地干活了。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国在核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则,精准施策、分类救治,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健康扶贫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全国已有581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脱贫,进度与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整体脱贫进度基本同步。2012年,我国开始试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到2016年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实现全覆盖,目前已覆盖10.5亿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2016年以来,我国对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医疗保障政策,新农合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对贫困人口采取特殊医疗保障措施,2017年全国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平均为16%,比2016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针对大病患者,遴选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等9种大病作为首批救治病种专项救治,目前已经救治18.9万人;针对慢病患者,优先落实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针对重病患者,落实政府兜底保障措施。截至2017年底,累计核实需救治的849万贫困人口中,已有804万人入院治疗或享受了签约服务,覆盖近95%的大病和慢性病患者。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扶贫办宣布,未来三年将采取超常规举措,全面实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坚决不能让健康问题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拦路虎”。我国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卫生健康服务薄弱环节,加大政策供给和投入支持力度,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防治结合、关口前移,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冬则炀之

著名医学杂志:中国是医疗进步最大五国的之一

制图:蔡华伟核心阅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看病难、看病贵明显缓解,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下降,小病看得上、大病看得起、重病有保障,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全民共享“健康红利”。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改革成就举世瞩目。最近,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的报告称,中国医疗事业发展蓬勃,医疗质量不断提升,是全球进步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医改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新一轮医改启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全面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探索出破解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的“中国解法”。实践证明,深化医改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5年来,我国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的74.83岁上升至2016年的76.34岁。较高的健康绩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改革成就举世瞩目。基本医疗保障网惠及13亿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认为,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筹资水平和政府投入逐年提高,在改善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解决看病贵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5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数逐年增加,基本医疗保障网惠及13亿人,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质量和效率,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发展道路。5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卫生总费用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2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10%,是医改启动前2008年的4.1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连续下降,个人负担逐年减轻,2012年为34.34%,2013年为33.88%,2014年为31.99%,2015年为29.27%,2016年初步估算为28.93%。目前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全民健康覆盖目标,即中低收入国家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不超过30%。基本医保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2012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2016年,我国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进行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420元,2017年提高到450元。2012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为25元;2017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50元。大病保险从无到有,夯实了基本医保制度网底。2012年,我国开始试点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到2016年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实现全覆盖。2016年,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救助对象范围从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逐步拓展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收入救助对象和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世界银行曾发布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据统计,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5%,2012年为5.3%,2013年为5.4%,2014年为5.5%,2015年为6%。“新一轮医改是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探索,具有开创性和借鉴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说。公立医院改革力度空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我国紧紧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着力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涌现了大量公立医院改革典型,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吴明认为,我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路径逐渐清晰,改革显现初步成效,尤其是在三医联动和上下联动方面力度空前,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新一轮医改以来,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从试点起步,由点及面,稳步推进。从2010年的17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扩展到2015年的100个,2016年增至200个,2017年所有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2015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目前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1977个县(市)。改革重心由搭建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由医院改革向县域综合改革转变,由单项改革向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转变。2017年9月底前,我国将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5年来,各级公立医院通过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收入结构趋于合理,使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城市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2012年为44.8%,2013年为43.3%,2014年为42.2%,2015年为42.8%,2016年为39.6%。医疗费用增长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5年来,我国在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公立医院平均收入总额增长率看,医疗机构收入增幅2012年为24.0%,2013年为15.7%,2014年15.3%,2015年为13.4%,2016年预计控制在10%左右,全国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同时,公立医院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分级诊疗制度有序推进“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全国人民上协和,不到协和心不死”,这是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一个缩影。5年来,我国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的优化,推进了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升级转型。5年来,我国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逐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2016年,全国80%的城市和50%的县开展分级诊疗试点。2017年,全国85%以上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目前,我国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高,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我国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患病后第一时间能够问诊自己的家庭医生,增强了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截至2016年底,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2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38.8%,“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正在形成。2016年,19个省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部分省份超过60%。5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逐年上升,2009年为33.9亿人次,2012年为41.1亿人次,2013年为43.2亿人次,2016年为43.47亿人次。王虎峰认为,中国建立和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充分利用基层卫生资源,构建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日间观察、临终关怀等服务,这是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健康之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深化医改的过程也是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过程。各级政府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导向,逐步打破体制机制藩篱,部分地区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完善了国家卫生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路径更加清晰。《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04日 16 版)

合同

权威发布!202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月28日,大众日报受权发布《202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如下:202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创新实施八大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九大改革攻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省经济社会经受住了空前考验,抗疫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运行逆势上扬,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人民福祉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一、综合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312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363.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28612.2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39153.1亿元,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3:39.9:52.8调整为7.3:39.1:53.6。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2.7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8.0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0%,比上年降低0.19个百分点。物价总体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食品价格上涨12.1%,非食品价格上涨0.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6%,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8.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9%,购进价格下降2.5%。“六稳”“六保”落实落地。部署开展“四进”攻坚行动,制定“六保三促”工作方案,密集出台助企纾困、“扩强稳”等一揽子措施,复工复产走在全国前列,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就业稳步好转,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高目标的111.5%,农民工总量恢复至上年的98.2%。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1850亿元。企业经营压力缓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5元,比上年下降0.4元。粮食和能源供给充足,粮食喜获丰收,比上年增长1.7%,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煤炭产量稳定在1.1亿吨左右;供应天然气212.6亿立方米,增长13.1%;接纳省外电量1158.7亿千瓦时,增长24.0%。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30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3.2%,比上年扩大24.4个百分点。基层运转保障有力,省财政下达市县各类转移支付2914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661.5亿元,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二、重点战略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焦化产能729万吨,退出地炼产能1176万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制造业项目落地实施;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17.6%。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0.2%,投资占比达到51.3%。新登记“四新”经济企业增长83.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57家,总量达到1.46万家,增长2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5.1%,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9.6%和9.0%,依次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14.6和4.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8个百分点。光电子器件、服务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碳纤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4.8%、35.3%、15.5%、129.5%和24.9%。软件业务收入5848.5亿元,增长12.4%;软件业务出口15.8亿美元,下降1.0%。乡村振兴稳步推进。融合集聚发展优势凸显,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农业产业强镇59个。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7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6万个。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2万人。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6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休闲农业持续升温,累计创建各类省级休闲农业示范669个,其中,新增农业示范点(村)42个、农业精品园区(农庄)45个。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改造危房3.3万户,新增清洁取暖216.4万户,完成农厕改造23.5万户。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99.6%,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海洋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培养,推动成立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一类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即将进入临床。建成海水淡化工程31个,日产能达35.9万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处,累计达到54处,占全国的39.7%;新增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创建项目14个。港口资源深化整合,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9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6.0%,总量居全国第2位。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07家,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32家,“透明海洋”“蓝色药库”“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等纳入国家重大项目。三大攻坚取得显著成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显著,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986.2亿元,比年初减少511.8亿元;不良贷款率2.03%,比年初下降0.86个百分点。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省标以下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稳步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23个外迁社区整体搬迁入住,60万滩区群众安居梦想即将实现。197.9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和3.45万即时帮扶人员全部落实医保扶贫政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6g/m3,比上年下降11.5%;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7,下降11.3%;重污染天数平均8.8天,减少4.4天;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69.1%,上升10.4个百分点。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3.5%,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1.5%。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加力。高速铁路建设扎实推进,在建6条高铁,潍莱高铁建成通车,高铁通车里程达到211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强力推进,公路通车里程28.68万公里,比上年增加64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73.4公里,新增1026公里。水运建设成绩显著,沿海港口生产型泊位607个,其中新增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4个,累计达到340个。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里程分别为3980公里、2200公里和6730公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4541.2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8.6%,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居全国首位。对外开放打造新优势。《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发布,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实施104项,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初见成效。高能级平台作用凸显,新增2个综合保税区,累计达13个。线上线下融合拓市场,举办“儒商青企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山东与世界500强产业链高质量合作发展对话”“全省重点外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等活动,签约外资项目237个,合同外资104.9亿美元。加快培育新动能,5市纳入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3市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两院院士5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36人,齐鲁首席技师1805人,高技能人才330.2万人,获得“山东惠才卡”人选5952人。区域发展构建新格局。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三大经济圈分别实现生产总值27466.0亿元、31113.4亿元和1451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3.8%、3.5%和3.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7%、41.2%和20.1%。济青烟“三核”引领作用突出,合计实现生产总值30357.9亿元,增长4.0%;占全省GDP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三、改革与创新重点改革领域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省属企业混改三年工作计划,省属企业混改户数比例达到68.9%。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达44家。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实施联合重组,新组建南郊集团、人才发展集团和国欣颐养、国欣文旅、产权交易集团。275户省属“僵尸企业”全部完成处置。开发区改革全面推开,管委会内设机构平均压减58.7%,管辖面积压减48%,代管乡镇压减50.7%。农业农村改革成效明显,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流转率达到42.3%;圆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超过99%的村(组)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建388个医共体,42个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完成3个以上区域资源共享中心建设。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简政放权大力推进,下放省级行政权力事项720项(次)。政务服务全面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0%以上,窗口平均服务时间缩减到10分钟左右。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便利,不动产登记50类登记业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随时随地网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数量由112项精简为73项;税收业务75%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个体工商户办税时间压缩80%。企业活力稳步增强,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185.8万户,比上年增长14.2%。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长14.4%。新登记市场主体221.4万户,增长2.1%。其中,新登记企业79.5万户,增长11.7%。质量强省建设加快推进。年末有效注册商标161.0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4.1%。其中,驰名商标796件,地理标志商标792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9118件,增长11.9%。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0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产品17个。年末累计批准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51个。44个品牌入围202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评选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88家、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67家。20家企业的20个产品获得“泰山品质”认证。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建设,累计发布地方标准3627项,建设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563个和1338个。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发明专利申请87330件,比上年增长25.6%;发明专利授权26745件,增长29.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013件,增长29.4%。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4512件,增长23.4%,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12.4件,比上年增加2.3件。推动技术标准创新应用,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5个。平台建设提质增速,首批5家山东省实验室启动布局,建成省级“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30家。院士工作站392家。创新创业活力激发,3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8家,新增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18203家,增长91.3%。科技企业孵化器225家,其中国家级98家,省级127家。众创空间419家,其中国家级242家,省级177家。四、农业农业发展稳固增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9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成为全国首个突破万亿元省份。粮食总产量1089.4亿斤,增加18.0亿斤,连续7年过千亿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产品10275个,增长1.6%。林牧渔业发展平稳。林地面积35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5%。活立木总蓄积量13040.5万立方米。猪牛羊禽肉产量721.8万吨,比上年增长3.3%;禽蛋产量(不含小品种)480.9万吨,增长6.8%;牛奶产量241.4万吨,增长5.9%。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790.2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79.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10.7万吨。年末专业远洋渔船546艘。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增强。开工建设45项抗旱水源工程,其中已完成11项。积极供水抗旱,累计受益农田面积超过3000万亩。启动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72项,完成投资161亿元。新增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2个。新增国家级、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4家和81家,省级以上示范场总数达528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1%。五、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发展稳中向好。全部工业增加值2311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2.6%,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2.4%,利润总额增长19.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2%,提高1.3个百分点。建筑业发展壮大。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8081家,比上年增加782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82家,增加28家。建筑业总产值14947.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六、服务业服务业支撑作用持续显现。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15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占全省生产总值(GDP)比重为53.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1%。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5%,营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增长0.7%。新兴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5%,其中电子商务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分别增长27.7%、22.7%和19.4%。旅游复苏提振有效。接待国内外游客5.7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19.7亿元,分别恢复至上年水平的61.5%和54.3%。A级旅游景区1227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3家,新获国家评定1家。星级饭店539家,旅行社2685家。旅游度假区46家,其中,国家级5家,新获评1家;省级41家。旅游新业态积极打造,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67家,省级康养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5家,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111家,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3家。威海荣成市、临沂沂南县、烟台蓬莱区、德州齐河县、济南章丘区获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邮政电信加快发展。邮电业务总量8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7200.1亿元,增长24.4%;邮政业务总量993.7亿元,增长38.4%。快递业务量41.5亿件,增长43.7%。光缆线路总长度263.1万公里,增长9.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25.2万户,比上年末下降5.1%;移动电话用户10907.1万户,增长1.1%。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19.5部,比上年增加0.4部。(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445.6万户,新增259.5万户。交通运输平稳回升。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运量3.0亿人次,比上年下降55.9%;货运量30.9亿吨,增长1.1%。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6.9亿吨,增长4.9%。年末机动车保有量3085.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9.8%。其中,汽车2552.4万辆,增长8.6%;新能源机动车41.9万辆,增长22.3%。七、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体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3.6%。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2.3∶31.3∶66.4。重点领域中,民间投资增长6.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3.9%,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7.6%,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为51.9%。新兴产业投资加速,“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8.7%,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1.3%,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8.1%和8.4%。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9450.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住宅投资7296.4亿元,增长9.4%。商品房施工面积79791.9万平方米,增长5.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8913.6万平方米,增长5.3%。商品房销售面积13271.7万平方米,增长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904.7万平方米,增长4.2%。商品房销售额11065.6亿元,增长7.7%。其中,住宅销售额10109.6亿元,增长8.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533.4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1%。八、消费市场消费市场加快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48.0亿元,基本恢复至上年水平。其中,餐饮收入3129.1亿元,比上年下降6.2%;商品零售26118.9亿元,增长0.8%。城镇零售额23671.8亿元,下降0.3%;乡村零售额5576.2亿元,增长1.4%。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新兴消费高速增长,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分别增长1.6倍和49.1%,能效等级1、2级家电商品增长80.8%。品质消费渐成趋势,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9.3%和13.4%。线上市场快速拓展。实现网上零售额46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043.4亿元,增长17.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九、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逆势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22009.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13054.8亿元,增长17.3%;进口8954.6亿元,下降4.1%。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5590.7亿元,增长19.2%;纺织服装出口1867.4亿元,增长19.9%;农产品出口1257.4亿元,增长1.9%。利用外资增长迅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60家,比上年增长21.6%;实际使用外资176.5亿美元,增长20.1%。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7.8亿美元,增长11.0%;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24.4亿美元,增长26.1%。对外投资合作更加深入。实际对外投资5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50.4亿元,下降17.9%。新签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47个,合同额640.8亿元,占全省的91.9%。“一带一路”融合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66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出口3883.5亿元,增长18.2%;进口2424.7亿元,下降1.6%。实际对外投资157.1亿元,增长16.8%。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83.9亿元,占全省的59.0%。十、财政金融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59.9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税收收入4757.6亿元,下降1.9%,占比为72.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31.2亿元,增长4.6%。其中,民生支出占比为79.4%。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0108亿元,是上年的1.5倍,增量创历史新高。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83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比年初增加13610.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7880.6亿元,增长13.4%,增加11555.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580.4亿元,增长9.6%,增加2768.3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096.7亿元,增长12.2%,增加1888.3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176.8亿元,增长40.1%,增加2345.3亿元。资本市场韧性增强。年末上市公司334家,新增29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29家,股票总市值3.5万亿元。“新三板”、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分别为508家、4859家和1928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707家,比上年增加120家;管理基金规模2581.7亿元,增长19.9%。保险业平稳发展。保险保费收入3482.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29.2亿元,增长7.3%;人身险保费收入2553.3亿元,增长7.6%。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额248.2万亿元,增长31.7%。支付各类赔款与给付1036.5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4.1亿元,增长22.4%,为1582.2万户(次)农户提供1119.7亿元的风险保障。十一、民生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86元,比上年增长4.1%;人均消费支出20940元,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26元,增长3.3%;人均消费支出27291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3元,增长5.5%;人均消费支出12660元,增长2.9%。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其中城镇、农村居民分别为37.3平方米和43.4平方米。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9.3%。新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74.6公里,设区市新增海绵城市面积200平方公里。新建改造修复城市污水管网3320.8公里,设区市建成区166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通过“长制久清”评估验收。累计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328座,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0万吨/日;建成运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128座,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5万吨/日。新增城市(县城)清洁取暖面积7816.5万平方米。设区市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3.6万个。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含生育保险)、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046.3万人、2323.3万人、1466.1万人和1822.1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590.4万人和7374.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981.8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142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由人均不低于520元提高至550元。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及开通应用定点医药机构分别为3878.1万人和4.7万家。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医院3970家。失业保险金标准平均增长10.0%,1至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平均增长3.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3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732元,比上年提高157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5.3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560元,比上年提高127元。养老机构2373处,养老机构床位39.2万张,比上年增加3.7万张;护理型床位17万张,建有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69处、农村幸福院10026处。住房条件日趋改善。棚户区改造开工14.8万套、基本建成20.4万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5.1万户,筹集公租房4312套。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745个,惠及居民50.8万户,住房公积金缴存1436.9亿元。安全事故形势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38.0%和38.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74,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4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13,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142。十二、社会事业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完成配套幼儿园整治2120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63所,新增学位30.1万个。普通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5%。新补充中小学教师4.2万人、公办幼儿园教师0.6万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专任教师分别为45.4万人、30.5万人和14.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4.9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2.5万人。新设立6所高职(专科)院校,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高校新增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13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4门。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金牌39枚、奖牌53枚,金牌数和奖牌数全国“双第一”。文化事业产业全面繁荣。成功举办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四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年末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45%和99.59%。城市、县城和乡镇影院580家,票房10.0亿元。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04个,艺术表演场馆93个,博物馆603个,公共图书馆154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57个,美术馆55个,文化站1815个。出版各类图书16182种,报纸83种,期刊杂志265种。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分别为17个和171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173项和751项。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226处和1711处。在全国第四批博物馆定级评估中,99家博物馆成功晋级。卫生健康质量提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5万所。其中,医院2640所,比上年末增加2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1万所,增加0.1万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设置率分别为91.7%和94.2%。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69元提高至74元。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1万个,签约居民3877.4万人。112个国家集采药品平均降价60%以上,39个省级集采药品平均降价67.3%;国家集采冠脉支架平均价格从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5类省级集采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66.0%。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第十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赛事活动3364项次,参与总人数达311.6万人次;举办线上线下各级各类马拉松活动44场,参与56.3万人。省、市、县、乡各级体育社会组织9566个,新增1108个;村级体育总会38678个,新增1161个。农村健身设施覆盖率超过95%。年度全国最高水平比赛获金牌54枚。灾害防御水平增强。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701次,人工作业增加降水4.97亿立方米,减少雹灾损失4.51亿元。妥善应对显著性有感地震26次。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2.全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3.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相关数据将通过《山东省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进行公布。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一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二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7.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8.软件业务收入统计范围:一是在我国境内注册(港澳台地区除外),主要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且主营业务年收入500万元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软件企业;二是在我国境内注册,主营业务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且该收入占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以上的独立法人单位;三是在我国境内注册,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企业或其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的收入占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0以上,且主营业务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独立法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