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评职称的朋友都在说,我要需要省级期刊,我需要国家级期刊,我需要核心期刊,那大家到底了不了解这些期刊到底是怎么分类的?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整理一下!保证是你从来没见过的分类!期刊级别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第二级-A类:权威的核心期刊,指的是国际通用的SCI、EI、ISTP、SSCI、A&HCI收录检索系统的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主题发表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的权威,论文中不包含其他报告总结。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然后国内期刊分类广义分类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期刊级别核心期刊分类:1.南大核心:又称CSSCI、C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的,两年一评;2.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其建库历史最为悠久而且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是国内自然科学类最权威的目录,两年一评;3.中文核心:又称北大核心、北核,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08年之前四年一评,08年之后三年一评;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两年一评。其中南大核心和CSCD均有扩展版核心目录,一定要分清自己发表的期刊是源刊还是扩展版;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又称人大复印,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该数据库从国内公开出版的近六千种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中精选全文并汇编而成,囊括了1995年至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他是国内最具权威的文献资料宝库,严格意义来说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不属于核心期刊,但是很多学校和单位都把他等同于南大核心期刊。国内核心期刊权威度排行:南大核心>CSCD>中文核心>统计源核心非核心分类:1.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2.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管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其实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其实还有各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或者是昆明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自己分类的A类B类C类期刊。这个就要因各校而异了。其实期刊分类还是比较简单,大家发表文章是一定要认清自己发表文章的刊物级别,千万不要花冤枉钱!大家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都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我~~哦对了,很多小伙伴不知道怎么私信,关注之后在手机端就可以发私信了~~~
原标题:国内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超20(记者胡德荣)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日前发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细胞研究》杂志影响因子为20.507。这是我国自主创办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细胞研究》创刊于1990年,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高质量的全英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达到20.507,标志着《细胞研究》已稳居国际顶尖期刊行列。该期刊在推动提升我国学术期刊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胡德荣)责任编辑: 小云【来源:健康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新网上海6月30日电 (申海郑莹莹)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30日发布消息称,中国自主创办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破20。2019版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于新近发布,其中,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Research)影响因子为20.507,在ClarivateAnalysis(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供图 摄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细胞研究》主编裴钢30日受访时表示,该期刊影响因子的突破,是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个表现,但不能过度量化,“‘分’只是外在表现,期刊还是看口碑,要支持真正科研的发展,支持更多原创的工作。”据介绍,影响因子首破20表明《细胞研究》作为中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已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以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细胞研究》是以英文形式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近15年来,该期刊的主编裴钢和常务副主编李党生研究员带领编辑团队,把握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在中国科协、中科院和上海市的支持下,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完成影响因子从2到20的飞跃。据介绍,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不少具有概念性创新的原创成果,对于中国科学家而言已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个受到国内和国际同行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五年前,《细胞研究》创办了全新的以开放获取模式运行的子刊《细胞发现》(CellDiscovery),探索强刊加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以捍卫科学话语权,并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据介绍,今年《细胞发现》影响因子为6.255,在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2。(完)
2018年5月15日讯,继2014年获得世界首张亚分子级分辨的水分子图像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钠离子的原子级分辨图像,并发现了一种水合离子输运的幻数效应。“看见了”水合离子的微观结构,并揭示了水合离子的“运动习性”。昨日23时,这一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据悉,该成果将对海水淡化、离子电池等很多应用领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资料图 与本文内容无关水是自然界中最丰富、人们最为熟悉,同时也是最不了解的一种物质。这次,北大和中科院合作取得的突破为大家揭开了“水”的一层神秘“面纱”。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王恩哥课题组与北大相关课题组合作完成。在研究中,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恩哥与北大教授江颖以及其他同事和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研发了一套独特的离子操控技术,运用极精密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成像技术,成功得到了离子水合物的原子层次图像。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发现了离子水合物奇妙的“动力学幻数效应”:包含特定数目水分子的钠离子水合物在表面上的“运动能力”极强。江颖告诉记者,基于这一发现,许多应用科学的研究都可以开辟出全新的道路。例如,海水的主要成分是盐,其中就包含非常多的钠离子水合物。因此,在知道了钠离子水合物的微观结构和“运动习性”后,可以设计特定对称性和周期的材料来提高离子的输运能力和选择性,实现将盐离子和水分离,从而达到淡化海水的目的。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李祺瑶编辑:TF003
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记者王启慧 通讯员王小磊)近日,《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第三届编委会成立会议在北京举行,新一届编委会由医疗卫生领域160余位专家组成。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名誉会长秦银河、会长兼杂志名誉总编辑何振喜、副会长兼杂志总编辑王明晓,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明奎、党委书记类延旭以及第三届编委会代表、嘉宾等百余人参加此次会议。据悉,《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2014年12月创刊,今年9月,编辑部正式落户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医院办刊得到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和清华大学的支持,多位两院院士及国际知名专家踊跃撰稿,对当下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对相关行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清华一附院院长张明奎在会上表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代表新一届编委致辞时表示,杂志要着力把医疗研究和实践中的新问题、新理论、新模式、新启迪展现出来。“今后将借助新媒体较强的互动性功能和资源可共享等优势,分享杂志成果。”他提出,将不断提高稿件理论的解释力、学术的影响力与思想的传播力。据何振喜介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成立7年,共340家会员单位,133个专业委员会,2万余名专家会员。他表示,新一届编委会的组成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辐射范围广,编委会的160余名专家教授,来自医疗卫生领域的各个学科;二是代表性强,编委会成员均是在本学科领域内的领军人才和代表人物;三是编委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秦银河提出,新一届编委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敢于担当,紧跟国际医学发展前沿,与国际一流院校、知名医院、著名专家、特色团队整合资源,要力争把杂志办成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国际科研协作桥梁、国际人才培养载体、国际医院发展航标,办成现代医学创新的窗口。王明晓对杂志约稿和审稿的基本要求、近期工作等方面进行介绍。会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领导及嘉宾为杂志名誉总编辑、总编辑、副总编辑和新一届编委会代表颁发聘书。会议由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记者周琳)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2020年〈细胞研究〉成为中国首本影响因子超20的原创学术期刊,稳居国际一流顶尖期刊行列:这本中国原创学术期刊是如何站上国际“C”位的》的报道。“CNS”,即《细胞》《自然》《科学》(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刊物的简称,在全球科研工作者心中,牢牢占据“C位”。中国原创学术期刊能否跻身国际一流?《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这本创刊30年、聚焦生命科学领域的期刊,在2020年成为中国首本影响因子超20的原创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超过20,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在国际最高舞台同台竞技的机会,而且影响力超过了Nature和Cell主办的高端子刊了,相当于咱们国家参加奥运会,终于挤到第二集团军的龙头位置。接下来,我们有可能追赶CNS的国际影响力。2021年初,记者走进《细胞研究》编辑部,试图探寻中国学术期刊“多而不强”的突破路径。(小标题)“中国的论文,自己的期刊不敢发表,那发哪里呢?”“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当领域内最具声名的国际期刊的审稿意见回来时,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俞立有些着急。他发现的“迁移体”这一新的细胞器,正面临审稿人诸多疑问。俞立将视线转向了打过一次交道的国内期刊《细胞研究》。在编辑的牵线下,这一领域的国际“大咖”经谨慎研究,为这一原创研究撰写了一篇评论。作为2015年的封面文章,原创结果得以问世。如今,相关研究成果登上《自然·细胞生物学》,国际同行开始逐渐接受这一崭新概念,全新研究领域呼之欲出。发表这样一篇文章,注定是冒险的。“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每一步都踏在‘对’‘错’之间。只有更多后来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知道这是一个突破还是一场误会。”《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但如果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工作,中国自己的期刊都不敢发表,那发在哪里呢?这是《细胞研究》必须要有的担当。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发布的2019版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20.507。这也是中国原创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数据显示,其影响因子超过《自然》《细胞》多个高端子刊,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七、亚洲第一。这标志着,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已稳居国际一流顶尖期刊行列,在推动提升我国学术期刊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小标题)为科学服务也意味着更多“尊重”1990年,我国著名实验生物学家、肿瘤学家姚錱院士,为了促进当时中国细胞生物学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决定创办《细胞研究》,并担任首任主编。尽管当年在国内,英文科技期刊读者寥寥,但他坚持“国际化办刊”:全用英文、全球组稿。2002年,《细胞研究》首次获得影响因子,创下了中国人创办出版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过2”的历史纪录。2005年的一个秋日,90岁的姚錱院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找到了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裴钢,希望他接任杂志主编。裴钢一口答应了下来:中国科技界需要有一本在世界上站得住、叫得响的原创杂志。“我们需要自己的发声平台。”裴钢找到了一位国际“学霸”李党生。他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此后至今,李党生开始了《细胞研究》的追赶之路。“我们自己不能看轻自己。”在一篇篇来稿中淘出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论文,一处处修改订正语言错误……编辑部额外增加了一道很多期刊都没有的程序——主编终审修订,一旦发现科学问题,即便是到最后关头也不予发表。从2,到破5,再到20,“我很难盘算出杂志质量有什么‘质变’的瞬间,只有30年如一日的坚守。”李党生说,原创学术期刊不仅为中国科研的腾飞提供了自有的发声平台,也间接提升了中国科学家投稿的国际软环境和话语权,赢得了更多尊重。离陕西南路不远,有一家咖啡店和茶馆,这是李党生和全国众多生命科学领域的年轻科学家最常“约会”的地方。“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他认为,只有把自己当作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分子,不求任何现实利益的回报,才能与科学家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小标题)让中国原创学术期刊也能“走出去”如今,《细胞研究》已经是一个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海外科学家占了投稿数量的一半。这天,一位法国科学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邮件:原来,原创论文在杂志上发表后,被一个有着80万粉丝的电台看到了,盛邀他参加公开科普。“我知道80万粉丝对于中国来说不多,但在我们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么好的消息要和你们分享。”他在邮件里写道。还有一次,一位国际知名的奥地利科学家做了一个原创研究,投稿时却被顶刊拒绝,他和《细胞研究》的一位编委是好友,就将论文投了过来。编辑部启动绿色通道,从接收文章到审稿刊发只用了十来天的时间。没过多久,《自然》旗下的高端子刊就刊发了这位科学家的学术“竞争对手”的类似成果。后来这位科学家就成了《细胞研究》的“铁杆”作者和粉丝。1月20日,作为专业跟踪和分析与学术文献有关在线活动的公司,Altmetric.com正式揭晓了2020年度Top 100论文,突出显示了2020年最受关注和讨论热度最大的研究。第10名是发表在《细胞研究》上的全球第一个经过同行评审的针对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筛选的实验性研究成果。这展示了《细胞研究》作为一个高端学术平台已获得全球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相较于“顶刊”而言,我国本土期刊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都还有待大幅提升。2018年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涵盖各学科的科技期刊体系,我国却远远称不上科技期刊强国,一个比较突出的不足,就是缺乏高质量、有国际影响的期刊。在《细胞研究》30周年的“庆生会”上,一位编辑说,等到杂志40岁时,他希望讨论的是,有多少发表在这本期刊上的成果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比起影响因子,期刊在科学家心目中的地位,更需要长期的高质量办刊水平去慢慢塑造和培育。“From China,for the world(立足中国,服务全球)”是李党生为《细胞研究》定下的办刊宗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全球该领域科学家都愿意将最优秀的论文投稿到这本期刊。“我们已经具备了和《细胞》争论文的资格,但要形成中国学术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单靠一本杂志远远不够,需要的是一个生态系统。”李党生说,未来,他希望能有专门的团队去和国外的顶级实验室、科学家形成长期合作、对接、推荐,告诉他们中国也有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完)
中国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破20。《细胞研究》期刊封面6月3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2020年6月29日,2019版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发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为20.50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细胞研究》编辑部负责人表示,这表明该期刊作为中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成功跻身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为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已超过多个《自然》和《细胞》旗下本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如 《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 和《分子·细胞》 等)。“《细胞研究》未来的目标,希望达到《自然》《科学》及《细胞》等顶尖期刊的位置。”《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说。《细胞研究》是以英文形式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上述编辑部负责人表示,近15年来,编辑团队坚持专业科学编辑办刊的模式,坚持科学、科学家优先,逐步完成了影响因子从2到20的飞跃。李党生称,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不少具有概念性创新的原创成果,这些优秀论文的学术水平可以和同时期发表在《细胞》、《自然》与《科学》上的论文相媲美。《细胞研究》对中国科学家而言已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个受到国内和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五年前,《细胞研究》创办了全新的以开放获取模式运行的子刊《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探索强刊加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以捍卫科学话语权,并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这也是探索中国科技期刊作为“后来者”如何发展、如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重要实践,将为中国其他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今年《细胞发现》影响因子为6.255,在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2。其目前的论文水平已接近《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通讯》(Nature Commnunications)、《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近日,199篇中国学者论文遭遇一国际期刊“撤稿”,将学术界一直存在的论文造假问题再度推至风口浪尖。这一医药领域的SCI期刊为《欧洲医学与药理学评论》(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最新发布的 24 卷上批量撤稿 199 篇(含重复37篇)中国学者的论文。这是继2017年《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撤稿107篇论文后,中国学术界所面临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撤稿事件。根据《欧洲医学与药理学评论》官网消息,这次被撤稿件所涉单位包括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海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该杂志给出的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涉嫌学术不端并且没有回复编辑部的质询”。12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第一财经,事实上,对于遭遇论文撤稿的作者,校方并没有制度上的惩戒措施,而该项目申请的资金也难以追回。只是在评职称时,该论文不再作为一项参考依据。他还表示,论文从发布到被撤稿,经常存在很长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里,该论文可能被其他学者引用,进而造成误导。此外,即使论文被撤,也依然存在着有学者接着引用的现象。故而,依靠撤稿来规范学术不端的行为,无法治本。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2019年间,《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发表的论文中,中国大陆地区发文量位列第一,占比约80%。其中,青岛大学发文数达153篇,位居机构排名的第一位。这个备受中国学者青睐的期刊的学术质量如何?根据2019年国际期刊“SCI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百分比排行”, 2017~2019年间,该期刊的SCI影响因子依次为2.387,2.721,3.024,上升明显。所谓SCI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其中,SCI影响因子破3,则是反映该刊物的学术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关键门槛。然而,由于该期刊自引率高,学术界“打假”人士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曾指称其存在人为操纵SCI影响因子的嫌疑。截至2020年底,该刊的自引率高达 28%,去除自引后,SCI影响因子将大幅度下降。2020年2月以来,克莱德(Smut Clyde)、Elisabeth Bik、TigerBB8等一线科研工作者在世界范围内拉响“学术打假”行动。《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则是被质疑文章灌水的重灾区之一。Smut Clyde还提到,该杂志涉嫌资本运作。以审稿流程为例,目前,该杂志有两种审稿通道:标准通道和快速通道。在价格方面,后者比前者提高了一倍,起步价为180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约14300元。快速通道可保证快速同行评审(即作者会收到来自编委组所给出的专家建议),但不保证接收。一旦接收,40天内可以确保论文刊印。附加费用则精确到每张图和每张表。《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的“论文注水”问题,也被国内科学家捕捉到。在中科院2021年1月1日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中,8本国际期刊被列入高危名单,其中5本为医学领域期刊,《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正在其列。根据2020年2月科技部发布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对于违反规定的,追回奖励资金和相关项目结余资金。
12月30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新刊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历史研究》升级改版、《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创刊、《历史评论》创刊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19)》。《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自2019年1月《历史研究》划归中国历史研究院以来,历史研究杂志社对该刊进行了改版。据介绍,升级改版后的《历史研究》将着力开展重大选题的策划,围绕重大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组织优秀稿件,并将于《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刊发一组笔谈,主题是“经世致用与中国史学的成长”。另悉,改版升级后,《历史研究》的选题范畴和刊文范围也有新突破;在研究领域上,对研究相对薄弱的世界地区史和国别史以及新兴史学领域予以更多支持;在研究方法上,优先选用跨学科特点鲜明的优秀论文。新刊《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为半年刊,创刊号将于2020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新刊以中长篇、实证性专题研究成果为主,打破学术期刊的字数限制,单篇论文可达10万字,不同体例与风格的论文兼收并蓄;在聚焦具体问题、系统阐述相关学术主题的同时,倡导和鼓励学界开展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对现实具有借鉴意义的史学研究。新刊《历史评论》创刊号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据介绍,《历史评论》不仅面向专业学者,也面向历史爱好者和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在融媒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该刊设置了“文萃·网言”栏目,摘编纸媒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刊发推送的热点文章,同时选刊部分网友评论,推动线上线下互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使广大历史爱好者在正确历史观引导下,进一步提升历史素养。除学术刊物外,发布会还介绍了《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19)》的推进工作。据介绍,《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是历史研究杂志社本年度启动的历史学评价项目,计划每年发布一次,系统梳理和全面呈现上一年度中国历史学学科现状、研究前沿和学术热点;总结进步,反思不足,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助推新时代中国史学行稳致远;通过评选优秀论著,探索新的学术评价方式,鼓励学者脚踏实地,出思想出精品,做真学问大学问。该前沿报告的评价内容涵盖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等各领域;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专家评审等方式,评选年度优秀论著及中国历史学研究年度十大关键词、十大研究热点和十大学术事件。(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虽然英国期刊《自然》在1869年的创刊号就提及了中国,但中国成为这本顶级学术刊物日益关注的焦点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新华社记者孙参摄资料图从“四海总图”到“鸟巢”在20日于北京举办的《自然》创刊150周年研讨会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科学总监杨晓虹展示了1985年11月21日的《自然》封面——一幅清代总兵陈伦炯编撰的《海国闻见录》中的插图“四海总图”。封面文章聚焦中国科学发展状况,题为《科学在中国》的报道探讨了中国科研的运作机制和政策,列举了中国当时在高能物理、空间探索、地震预测等领域的科研水平。20年后,更加现代化的中国登上《自然》封面。2005年6月29日刊的封面是一幅上海闹市区街头熙熙攘攘的图景,东方明珠电视塔隐约可见。封面文章《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关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环境问题,文章肯定了中国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也提出了建议。2008年7月24日的《自然》中国特刊封面上,展示了夜色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特刊聚焦中国科学发展。2016年6月23日的《自然》中国特刊封面绘制的是青花瓷纹样的试管和烧瓶,当中培养着火箭、卫星、海洋生物等。特刊描述了中国科研如何“在过去几十年里飞速崛起”,探讨了中国创新面临的挑战,还评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神奇动物”研究显优势《自然》科研中国办公室近日整理出2000年后登上封面的一些重要中国研究成果,其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都是中国学者,且来自中国研究机构。数量最多的研究当属“神奇动物”,即对珍稀古生物的研究,体现了中国研究者在进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比如2003年1月23日刊的封面是一只长着翅膀的小恐龙。这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人对“顾氏小盗龙”化石的研究成果,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证据。时隔两年,中国科学家对恐龙演化的研究再次登上《自然》封面。2006年12月14日,来自同一研究所的孟津及同事报告了来自内蒙古的一种中生代哺乳动物“远古翔兽”,将哺乳动物滑行飞行的历史向前推了至少7000万年。此外,登上封面的其他古生物还有长有类似蝙蝠膜翼的擅攀鸟龙科恐龙、周口店北京猿人、距今约1.24亿年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此外,中国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也多次上榜封面,如大熊猫基因测序、埃博拉病毒研究、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研究等。中国“芯”迅速崛起最新登上《自然》封面的中国研究又一次提到了清华大学自行车。这是今年8月1日清华大学施路平教授团队发表的关于人工通用智能芯片“天机芯”的研究,也是中国人工智能研究首次登上《自然》封面,反映了近年来中国该领域科研力量的迅速崛起。研究团队将“天机芯”用做一辆自行车的“大脑”。在清华大学操场上,无人操控的自行车稳步前行、转弯、避障,场面颇有些魔幻色彩。“论文作者将人工智能中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神经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里程碑,”《自然》总编辑玛格达莱娜·斯基珀此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斯基珀说,1997年时《自然》发表的原创科研论文中只有0.4%涉及中国作者,2017年已增至约15%。“我们在衡量科研质量时,会考虑科研对特定领域、科学界和社会的潜在影响,科研诚信等因素。我们在观察中国科研工作时,发现所有这些衡量尺度都有提升。”斯基珀说。来源: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