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走了37年:我们经历了什么父曰

考研走了37年:我们经历了什么

考研,这个词在中国并没有过长的发展。从1980到2017,短短37年,中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走上了一条"今非昔比"的道路,"考研"所代表的寓意也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935年到1949年,仅有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开始招收新一轮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80年代和国家一起觉醒走过文革漫长的十年,见证一代知识青年从踌躇满志到深刻觉醒的过程。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之时,开始另一种全新的人生,上大学、考研究生。研究生生活对于这一代人来说,既是充实的三年时光,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当各个领域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荡与变革,每个人都面临着从思想到人生的剧烈转变,那是一段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岁月,十年浩劫,他们身陷其中;城市农村,他们轮番体验;理想神话,他们自己创造。他们和国家一起觉醒,承启着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或为学术、或为国家,目标始终崇高,内心始终如一。90年代为改变命运而读书在90年代之前,中国处于典型的生活必需品阶段。但在90年代之后,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时代。在物质积累和多元价值观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国已经摆出了咄咄逼人的"文凭社会"的架势,学位成为就业和职务考核的主要标准。90年代的大学生经历了"天之骄子"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冰火两重天,很多人的选择的是为了"改变命运而考研",事实上这也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在90年代,考研狂潮和学位崇拜的背后是职业与前途。00年代走下神坛的选择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扩招正式开始,00年代的大学生恰恰是这一计划的直接承受者。自2000年以来,"考研大军"这样的字眼就不断出现在媒体上,而每一年考研报考人数的增长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新闻。考研人数的一步步扩大,让研究生这一群体逐渐走下神坛,考研成为一种"拥有更多选择"的行为。10年代一个新的起点在10年代,学历贬值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专业硕士借势快速发展。有人说这是一个读研已经步入功利化的时代。在每年号称"就业新高峰"的严峻问题面前,读研成为就业压力的最大转嫁者。读研,没有远大的理想,也没有立志学术的的淡薄,只是为谋得一份可以生存的工作。而读研是否可以助力就业,我们却无从得知。所以,我们只能告诉自己,读研只是一个起点,一个相比现在更高的起点,但是高起点的背后并不一定总是高峰,是登攀向上,还是垂直落体,只能取决于我们自己。

暖然似春

70年,研究生人数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落后而且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生教育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其间也经历了不少坎坷曲折。1977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中断了12年的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如今,重新恢复的研究生教育已过了“不惑之年”。回望历史,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呢?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研究生教育也走过了70个年头。70年来,研究生的群像也从过去的“凤毛麟角”转为现如今的“百万大军”。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百度搜索指数上,2018年,“考研”关键词的整体日均值搜索量达5415次。而到了考研季,“考研”关键词的单日最高搜索量突破五万次。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人生答题。了不起的教育成就研究生群像的转变也说明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崛起。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落后的研究生教育,到1978年第一个研究生院建立,再到2018年研究生招生达85.8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曲折中成长,并取得了了不起的教育成就。1.它的增长,超乎想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达10934人;而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飙升到2731257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招生方面,1949年,我国仅招收研究生242人;到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达10708人;而到了2018年,招生人数涨至857966人,较1949年增长3545倍。特别是近十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平均增幅达到6%,博士研究生增幅3%左右,在“双一流”背景下,部分高校大幅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并且,高校大力调整学科布局,在大幅度撤销部分硕士点博士点的同时,2017年,31个省、市公示的拟新增硕博学位授权点大幅增加,总数接近3800个。2.工学能顶小半边天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从2004年到2015年,分学科招生数增长同样迅速,其中工学研究生招生数一直名列前茅,到2015年工学研究生招生数达227167人,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5.2%。可以说,高等工科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基本满足了中国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3.博士生庙小作用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研究生教育中,博士生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自2004年以来,国家的博士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只是增幅较小。2004年,国内博士生招生人数仅为53284人,2017年博士招生83878人,尚未突破10万人。博士生招生人数虽少,但其作为科研主力军,为中国科研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惟有博士强,方能有科技兴。“命途多舛”的研究生教育虽然研究生教育的成就是显著的,但其命运却是多舛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旧中国,研究生教育非常落后,发展非常缓慢。从1935年至1949年,旧中国共举行9届学位考试,仅授予硕士学位232人。 1949-1999年50年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但也经历了启动期、挫折期、探索期、破坏期、恢复期、发展期等坎珂曲折的过程。可以说,中国研究生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伟大崛起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鬼见愁

考研历程分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考研历程分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今天,小编为各位2021考研小伙伴分享一篇“简单粗暴”的宠儿经验,这位2019的学长从公共课到专业课复习,语言比较要言不烦,但字字在理,又通俗易懂,考研的学子可以作为参考。我叫孙永利,来自于武昌首义学院,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报考的是湖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9考研,我以总分390分的分数成功进入面试,即将实现我多年来的进修梦。在这里,我想将我的复习办法介绍给学弟学妹们,兰州南极光寄宿考研自习室假如可以协助一点我们,那将是我极大的侥幸。英语一直是考研人最头疼的科目,我的希望是:吃透真题。英语真题是英语复习中含金量最高的应试宝典,近十年的真题,我们应做到从文章标题到作文题目中变成的一切单词的灵敏应用,这是英语复习的要害。政治复习最大的误区是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突击的学科,可以不必提前准备,这便是我身边一些同学未能金榜题名的原因。其实政治复习也应趁早,对于马原的复习更是如此。我推荐同学们关注南极光考研政治名师石磊教师认真负责的石老师每天都会发布时事政治考研资讯,并编成模拟试题供我们操练。最令我感动的是,石老师有时会将同学们考研过程中遇到的非知识性的困惑与我们共享解决方案,陪伴着我度过了最艰苦的考研韶光,砥砺同学们不断前行。在这里,我想代表考研学子对石老师说一句:谢谢你,石老师!专业课复习方面,我们的使命就是耐心地吃透参考书目,用要害词记忆法去了解重点问题,而不是用感动自己的办法死记硬背参考书中大段的论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坚信天道酬勤,仅以此句我独爱的诗与即将踏上考研征程的学弟学妹们共勉!只要你决心去做,这世界就没人能阻碍你。所有流言蜚语和火上浇油,只要你不记在心里,终会成为你实现梦想的助力器。记住:每个人都曾卑微,但并非所有人一辈子都渺小。南极光寄宿考研一直相信,决定考研、将要考研和正在考研的人,九成都是跟我一样的心态:我们处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环境中,他人或许觉得,考上了又怎么样?还不是一样工作一样挣钱一样这样过一生?可是,只有你知道,不一样!更高的平台,更高的起点,终究会给你带来更宽广的舞台。加油ヾ(°°)!(本文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南极光考研自习室)

大狂魔

「改革开放40周年」快速读懂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变迁的40年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4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从1978年到2018年,这条40年的时间轴,镌刻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壮大的40年历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变迁1978年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当年共录取研究生10708人。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教育领域法律。1981年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其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5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58个。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155人。1983年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198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刊。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1986年第二批10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1900年设立我国首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1993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国模突破10万。199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成立,这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前身。1995年正式启动“985工程”建设。最终确定了39所高校为“985工程”建设高校。开始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首次评选出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全国在学研究生规模突破100万。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5万个,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发布,研究生教育走上内涵发展之路。2014年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公费研究生推出舞台。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两种类型研究生招生工作并轨。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确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当前,我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78个,科研机构237个。在学研究生规模达263.96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6.2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12个“第一”01第一次研究生招生197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八年研究招生工作安排意见》,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当年录取研究生10708人。02第一家研究生院1978年10月,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研究生院。03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博士生导师1155人,通过率45%。04第一次学位授权审核1981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和博士指导教师名单,从申报到批准公布历时9个月。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246个,批准15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558个,批准358个。博士点申报1151个,批准318个,通过率27.6%硕士点申报4294个,批准3185个,通过率74.2%。05第一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982年2月6日,中国学位史上首页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答辩人:马中骐。答辩委员会由数理学部常委、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担任主席,朱洪元、胡宁、谷超豪、李华钟、戴元本、侯伯宇等担任委员。06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1983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获得博士学位。07第一位女博士徐工巧,1942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酶室研究生。1982年通过论文答辩,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这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女博士。08第一批试办研究生院1984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有22所高校陆续试办研究生院。09第一份研究生教育专业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是我国首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专业期刊,1984年9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司主办,杂志设设在北京理工大学。10第一个专业学位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原则同意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从此我国有了专业学位,即MBA。1986年12月16日中美政府合作的第一期MBA学员毕业留影11第一份学位专业目录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予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赵恒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我国迄今为止先后施行过四份学科专业目录。最新版于2018年颁布13个门类111个一级学科。12第一轮学科评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此项工作自2002年首次在全国展开,至今进行了四轮学科评估。本文内容整理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黑桃Q。本号文章欢迎分享,转载注明来源MBA网(mbachinaV)近期热文清华总裁班同学开餐厅破产,清华回应:这个锅,不背!值得一看!同济MBA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备考攻略《职场人转折点报告》:平均27岁升任经理,40岁升任CxO一夜裁员4.4万人:“稳定”是最不稳定的风险

骆驼草

考研经验分享,我的考研历程

我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清楚自己所处的阶段,清楚这个阶段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目标。前几天有人向我要一篇我的考研经验贴,距离考研已度过了一年,我写下了这一篇文章,开始回忆一年前,我自己的考研经历。我相信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不会否认,大学是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刻,大一时激情四射,大二时活力十足,大三时走向稳重,大四时成为油条。我不知道我的大学生活究竟是否还算合格,但是至少,我认为我的大学没有浪费过,我的青春留下过该有的印记。谈起考研,我一方面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一方面是想继续深造,增加自身的学业修养,为以后就业增加筹码。大三上学期那个阶段,是宿舍之间串门最多的一年主要是各种作业和游戏共同作用的结果。4月初的时候,我还在打着游戏,好在不久之后,我觉悟了,自我思考,继续这样每天无所事事究竟有何意义,思考自己的未来究竟是怎么样的,事实证明,这种思考对于人生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思考,我觉得在大学最后的一年里有我还能做到而且我相信可以做到的事情,最终我选择了考研。4 月底开始备考的时候,我才发现经过一个学习空窗期之后,再次拿起笔自主学习是多么令人煎熬的一件事,会经历不想看书,看不进书,放弃看书的一个过程。我有找过师兄师姐倾诉,也进行过思想斗争,但是这一切,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的觉悟。我开始看一些考研机构,最后在网上看学长学姐都选择海文,我也报了海文的课程。了解自己所要选择的目标院校的信息,看一下宣传片,听一下校歌,想要考研的火焰在心中开始不断燃烧,在确定目标院校就是中大之后,我一直坚信在中大的这片校园里,应该会有属于我的故事。决定考研之后,我算得上是死皮赖脸找了一个研友,那是我大学三年期末复习时一起奋斗的朋友,之所以说是死皮赖脸,是因为,有一次我和他在向考上研的师姐讨教经验时说了一句,其实我有没有研友都无所谓,我一个人也能行。其实当我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内心五味杂陈,但是不管如何,在考研的一年经历里,事实上证明,若没有这样的研友,我可能早就已经崩溃了。关于研友,我真的很感谢他对我的帮助。我不知道研友对每个考研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对我来说,意味着动力,找一个比你更努力的人做你的研友,你会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都会想着一件事情,我一定要这时候起床,不能让他等太久,也不能让他起得比我早,不说玩笑话,我有多次睡过头,只要一想到研友已经在图书馆自习室,我就瞬间从床上蹦起来,以最短的时间,飞奔去图书馆学习。但是有研友有一个不太好的地方就是,由于起早贪黑,吃饭学习都在一块,虽然早就从师兄师姐那里说不要把自己的烦恼与负能量传播给自己的研友,很自主的把自己真正想要向倾诉的事情都寻找其他方式解决了,但是有时候自己无意中就会讲述自己的现状,以至于无形中给研友增加了烦恼。就是这样,我慢慢进入了状态,不再像刚开始的时候心烦意乱。我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到点到图书馆,到点和研友吃饭,每天对着学校饭堂那令人反胃的菜式,吐槽饭菜的时候,以此来慰藉一下自己那枯燥的学习生活,融入学习的自己,虽然很苦很累,有过生病一个月多还有后遗症的时候,备受同学质疑或暗示说你考不上的时候,师弟妹们对你考研期待的时候,最痛苦的还是你被上一届考上研的,你特别想得到他们认可的师兄姐漠视,心态崩溃的时候,在这里,我不想讲太多自己考研路程上究竟有多艰难,因为我知道,比我努力,比我艰难的人有好多好多,但是对我而言,也终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本以为按照自己计划一步一步走的我,在 9 月底的时候突然知道中大改了考纲的事情,数学改成自主命题,不用考线性代数了,反而要考概率论,这意味着我整个暑假复习的线性代数基本全部没用了,反而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挤出时间重新开始复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而且在官方的中国研究生信息网上也查询到中大本次招生,只招 13 个人,还包括保研的,这令本来在后期进度比研友慢的我心态直接崩溃,我好几天不想去图书馆,就宅在宿舍里看下书煲下剧,简称为佛系复习法,心里还一直念叨,反正我也考不上了,努力还有什么意义。所有考试科目在这个阶段都全面开始复习了,时间非常的挤,去掉保研的几个,还剩下不多于 9 个研究生名额,我绝望了。看着其他同学还是一如既往地去图书馆,我已经提不出要努力的理由,说服自己继续走下去。我再次像一开始备考时的那样,找自己的直系师姐,和她倾诉着现状,也在学校外环上疯狂奔跑,用汗水释放自己的压抑。但是,无论什么艰难险阻,没有什么是打一通电话给父母不能解决的,父母就是自己最坚强的护盾,是自己最温暖的港湾。我拨通了父母的电话,并没有倾诉自己的现状,只是问着父母最近还好吗,身体可还健康?只听得在手机里响起这么一句话:儿子啊,考研怎么样了,可得加倍努力,不用压力太大,父母还不用你担心,放心吧。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听到父母随便唠叨的一句话,却成为了我考研最终坚持到最后的动力,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开始走向图书馆,进行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我开始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晚上 11 点半在宿舍门禁的时候才回宿舍,中午有时候基本就不睡觉,一天喝好几杯超浓的茶,让自己保持清醒,以此来弥补自己荒废到掉的黑暗一周。后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仿佛都不算是事,一切就这样在时间的河流中走到了最后,不过考完数学走出考场之后的一刻,我其实还有想过下午的考试不去了,因为数学我竟然有一道大题空白,还有两道大题没做完,这直接宣布了数学已经 over。不过想着,只有下午一个科目了,熬过去不管结果如何,自己都这么走过来了,放弃似乎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摧残,于是我还是走到了考研之路终点,给自己考研的大半年画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出成绩的那一天我特别紧张,我告诉过家人,出成绩就是那一天,我和他们说先不查成绩,害怕影响父母心情,开心最重要,是的,我必须承认从考试到成绩出来的那一天,我是压根就没有信心的,我只是不想让家人不开心。但是,那一天,在一家人坐在圆桌上吃饭,父母再次问起了这个话题,家人的鼓励下,我自己偷偷挡着手机,查了一下成绩,382,我不敢相信,压抑着内心的激动,我又换了另一种查询方式,再次验证那个得 382 分的的确是我,姓名,报考号,没错,就是我了。我告诉在眼前一直等待这结果的家人,告诉他们这个结果,全家人都很开心,我激动得跳了起来,抱着父母,不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喜上加喜,我相信在这世界上没有比那个时候更加幸福了。我的考研历程,在这里算是告一段落了,经历过初试的风风雨雨,复试比初试的心态好了很多,这里就不再写了。在此也想告诉师弟妹们一句话,不必告诉他人你现在的处境有多艰难,不要想着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慰藉,没有人会 care 你的辛酸,care 你的生活,全部都是依靠自己,请在内心告诉自己,只有软弱的人才会抱团,猛兽永远都是独来独往的,因为能忍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是生活上的强者。同时感谢这一年来海文帮助我的英语老师柴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姚老师,真的谢谢他们的陪伴。最后,希望考研的师弟妹都能金榜题名,走向理想的象牙塔,追求更高的学术修养。

分裂人

中国已成研究生教育大国 今年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核心阅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变强。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70余年来,从最初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陈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的跨越。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超过1000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站在新起点上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必须答好时代考题——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看,如何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扎实的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发布,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2014年,“五位一体”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断强化;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吹响了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020年,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上,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动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转变;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东,正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全新无毒无污染低温动力等12类247项关键技术,完成我国火箭箭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工艺、制造装备和试验能力从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级换代。与李东一样,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在人工岛筑成核心技术、隧道抗震方案、三个大跨度通航桥孔抗风方案等技术难点攻克的背后凝结了“同济智慧”。北京大学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刻画肝细胞癌的免疫微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完成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飞秒激光加工设备解决了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超精细微小孔高品质加工难题……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背后都凝结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与心血。疫情防控中,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湖北高校在岗医学研究生,坚守一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缺状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风貌。一组数字熠熠生辉: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2018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24项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谈道。从中国特色到国际认可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作为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财忠,毕业后将奔赴西部基层就业。“对边疆的坚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轰轰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坚持。不放弃、不动摇、不懈怠,就是对志向的最好坚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赵江涛已成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涌现出了黄大年、钟扬等一大批优秀导师。与祖国同行,在完成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

纱山

说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往事

自从我家孩子决定考研,我便对研究生这一学历感了兴趣,获知了有关研究生很多相关的知识和故事。研究生(Postgra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以研究生为最高学历,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本科毕业后可以通过考核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而硕士研究生可以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博士学位。在我国研究生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考试,通过论文答辩后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研究生按学习方法不同,可分为脱产(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统招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一般需要考外语、政治、综合科目(根据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和专业课。而考博士研究生不需要考政治。普通民众习惯将硕士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生称为"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按学位又分学术型和专业型的。看看我国的研究生到底是从哪个年月里开始有的?事实上,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共识,我国从清末时就设了叫作“通儒院”机构,作为对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的探索。民国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民国时期已经初露端倪,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国外大学开始与中国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交换研究生。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远东协会和学术交流中心签署了研究生交换协议,并制定了研究生交换简章。从1935年到1937年,中德双方至少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研究生交换,总计互派了14名学生。交换过程总体上比较顺利,但有一些小的变数和波折。清华大学与德国大学的研究生交换,虽然规模小、时间短,但它开辟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最早将研究生教育制度由虚转实的当属蔡元培。他仿效德国,在北京大学建立研究所制。1918年的《北京大学研究所总章》对研究所的创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据此章程,北京大学于1918年秋创设了文、理、法三科研究所。至此,可以说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生产了。清华国学研究院于1925年成立,聘请了当时学术造诣最深的四位学者做导师,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举世瞩目,号称一时之盛。短短四年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堪称奇迹。1.入学考试民国的研究生是怎样考进去的?其入学考试难度之大,令无数人望而却步,能考入者,之前在学术上就有一定建树,平均年龄35岁!第一次招生,全国只要32人,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即:100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个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00部书名,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100句诗词,要答出各出自哪首诗词。能考进去的凤毛麟角,堪比当今世界最难考进的大学。2.学院制度跟现在的完全不一样。国学研究院的制度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制度。不规定学制,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多都可以,看学生意愿。整个学院没有行政人员,只有教授和学生,关系极紧密,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曾经常带学生外出游玩,一遍赏景,一遍讲学,令人无限向往。当时的学术气氛可想而知。3.平时考试平时的考试跟现在一样,包括阶段性小考、期中和期末。不同之处在于,国学研究院的各种考试,全部由导师本人出题和批改,学院不统一组织。比如,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公子的公子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从来都是自己出题目。陈老掌握20多种语言,据说当时能听懂他讲课的人,全国不超过10个,连冯友兰、朱自清、吴宓等教授,也经常坐在教室后面蹭课。陈老极重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从不组织小考,只有大考。大考的题目也五花八门。比如,一次考试,陈老自己编了上联“孙行者”,让学生写下联。此题一出,舆论哗然,各路学人争相讨论,全班人竟没几个对得上。最后,陈老公布答案:“胡适之”,并从苏东坡的诗句、音韵学、文字学等角度进行严密论证,众人皆服,盛传一时。那么,问题来了,期末考试全部0分怎么办?要补考,要扣学分,要写检查,要劝退?嘿嘿,统统没有,人家最不看重的就是成绩。陈老看着满教室白卷,一笑而过,继续讲课!4.研究生的生活当时的研究生也需要上课,每天都有。上完课,不是整天坐办公室或泡实验室,而是去图书馆,读书、学习、研究,课题的选择、论文的写作,全部自主,其间可以随时咨询导师,导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且,那时一个没有微信、淘宝的时代,学生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术研究上。5.最后,再看当时研究生的学费和平日的花销众所周知,当下,迫于经济压力,很少有研究生专注学术,导师也多有灰色收入。那么,当年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和学生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学术,想必一定不缺钱喽?没错,不仅不缺钱,而且是大大的有钱!四大导师每人一套房子,月薪400元大洋。按当时的生活水平,一名清华校工月薪3元,已足够养家,请一个全职保姆,每月仅需1到2元,800元能买北京的一处四合院。也就是说,导师们两个月工资就能买北京一套豪华别墅!!!导师们从不为生活所累,可以随便去琉璃厂买古董、字画和珍贵古籍等。除此之外,研究经费从不封顶,要多少给多少!一年四季,随便去任何地方参加学术会议、考古研究、书籍购买,所有经费,只须主任吴宓大笔一挥。导师有钱,学生也不差钱。因为,研究院是免学费的!!!不仅不交学费,而且还有充足的奖学金,以致学生不仅可以大量购书、考察,还经常请导师下馆子!看到这里,相信无论是现在的导师还是研究生都早已垂涎三尺、羡慕不已了。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的政府对于学术的重视,实令今人汗颜!各项指标的对比,现在明白当时的研究生有多强大了吧!建国后研究生教育制度几经变化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951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招生办法。1953年高等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明确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将研究生通称为“师资研究生” ,要求研究生毕业后能讲授本专业一二门课程和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1951年至1954年间,研究生招生以个人申请、学校推荐为主,招生学校和专业十分有限。直到1962年起,我国开始正规培养3年制研究生。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从1966年开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我国在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制度。这一年,共录取了10500多名研究生。到198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2.1万人。1980年,全国人大党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支付宝我国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为缓慢,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招收过一些研究生。从1935年到1949年,仅有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1950年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1966年由于进行“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长达12年之久。到1998年,我国在读研究生进一步增加至19.9万人。到2000年,我国研究生总规模超过了30万人。2002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3年内使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翻一翻一目标,实际上,2005年我国研究生规模已接近百万(97.9万人),顺利完成了2002年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读研究生规模达153.8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超过6.45%。时至今日,2019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已至290万人,以后报考研究生人数和录取人数逐年还会不断增加,希望我国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好,让广大的研究生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人民。

不杂则清

考研心路历程

从去年冬开始到今年春天尘埃落定,考研这条路终于结束。受到晓晓子的启发,还是希望能写点东西,留下点什么,作为这一年鲜活存在过的印记吧。翻了一下备忘录,我的考研是从二零年二月十一号开始的。那天刚好是辽宁出成绩的大好日子,那时候的豪情壮志几乎已经淡忘了,但是我最后一句信誓旦旦写了一句“我一定要去北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自己的热爱而考试。”“尽管未能窥见全貌,但我深沉地热爱着中国古代文学。”从那一天开始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小四百天了。这一路走下来,遇到了很多的人和事情,受到了很多来自朋友的帮助,也有了一些始料未及的经历,这些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有很多的想法和体会。很难表达这种复杂的感情,如果只能说一句,那就十分感谢这一年带给我的淬炼和成长吧。 过完生日就开始准备考研了,当时一心想去北京,想考人大,当时也没有很特别的理由,就是喜欢北京的古朴和厚重,喜欢北京的戏,喜欢北京的后海,喜欢所谓京派文人的风度,喜欢京味文学的调子,三月份到五月份的时候,我窝在家里瞅楼下的刚开的花,对首都充满了向往。下雨后有花儿开了可是我最终也没有去到北京,没有再把人大当成目标院校,是我在四五月份复习的时候恐慌,觉得人大难考,文学类书目太多等等的原因。但是好像我也没有太多的遗憾,不能去北京学习,是我自己做出的让步和退缩,是我不够勇敢,缺少了一点点执着和勇气吧。后来我又看了好多学校,京津冀江浙沪全部筛过一遍,想着考单科的上外,刚改过大纲的首师,摇摇晃晃的也没能最后定下学校。五六月份就在这种摇摆中荡了过去,等到我真正把上外当成目标院校开始复习的时候,大概已经到了很炎热的夏天。夏天好像是读过《唐诗宋词十五讲》和《中国分体文学史》,写得真好哇。上半年最美好的记忆就是一直和我妹妹在一起,因为疫情学校一直没开学,我和妹妹经历了一个长达半年的寒假。我们一起做手工,买花剪花儿,给她的玩偶做猪猪的床,把糖做成糖串粘在床头上,和我妹待在一起整个人都变得快乐起来,使得我的内心充满了安定和幸福。和她待在一起就很就很快乐我妹很爱我,这让我在返校后时常反思与后悔有时候对她态度不好,耐心不足。夏天还去辅导班教了语文课,只是这次暑假班带给我的体验完全不同,我慢慢开始觉得自己好像不是那么适合做老师,我是如此耐性不足,长性有限。返校之后我就和舍友说,感觉在家里的时候我的情绪会非常稳定,不会有什么矛盾,还蛮好的。时间进入九月,考研也进入了后半年。我看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记了一点笔记。我满以为读好古代文学就就可以,九月十五号,上外改了大纲,本来的古文单科改考文学综合。我记得十分清楚,下午四点,三楼图书馆,加考十五本书,距离考研102天。当晚我去找了一个考本校的朋友,我说要不然我考本校吧我们学校也很好。朋友说对呀。深夜我和海楠研究到凌晨一点,到底考本校还是考上外,一直定不下来。再深一点的夜的时候我想,放弃北京的时候已经退过一步了,不想再退了。考什么学校都是有风险的,就是一场考试嘛。整理好心情,我要继续考上外古文的时候,距离考研还剩100天。晓晓子给我发消息“宁吃百日苦,不留终身憾”距离考研99天,放弃了教师技能大赛的参赛资格。后来稳定的学习过几天,这时候已经带一点投机主义了,学习只看重点,开始看现代文学三十年,也是有过那么一段逢人便说自己改大纲的倒霉事迹。总是不能平心静气,情绪也总是不那么稳定,心情也总是不那么愉悦,还总会有不合时宜的感慨。大概时间进入十月人便开始放飞,每天迟到早退,玩手机iPad一切手头边的电子产品。十月去淄博找朋友玩,十一月躺在宿舍看小说,不正经学习各种事迹层出不穷。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有些想要放弃的感觉,可能是觉得自己考不上,可能是觉得自己能考上,可能是觉得年龄小还能再考一年,忘记当时具体处在哪种情况之下了,但是还蛮好的。我记得我是来完十二月的例假,背了几天政治大题,一边背一边哭,中国太厉害了,我爱我的国家这种情绪就在背政治的时候冒出来。我本身又很容易落泪,一边带着哭腔一边背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冬至那一天,十二月二十一号,情绪崩溃了。那天没去学习点了外卖,结果因为自己太蠢填错地址,穿得又少,我在楼下又冷又饿,回宿舍就憋不住,便开始嚎啕大哭。我觉得自己考不上了,我自己太蠢了,我和凯凯说。其实就是一件小事,但因为它发生在一个草木皆兵的时候,所以情绪才会那么不稳定吧。凯凯说不会的,你不会考不上的,你可以。二十五号下午三点,打车去了酒店。二十六号开考二十八号结束。考试当天自己订的一举夺葵笔试考完后,如释重负。开始一系列不做人的行迹,包括但不限于看《将进酒》。回来和同学聊天才感觉,好像大家的初试综合征都是,笔试答得不好,所以也没报什么希望去准备复试。所以我寒假一本书没看。当然,本来计划的写论文也没写,本来计划的考教师编也没看。是咸鱼本鱼。正月十二,去爬了泰山这次爬山身体素质好了很多正月十五,查成绩。我是八点查,我记得我是七点五十三分起来的,注册登录,网络十分流畅,嘣一下分数就跳出来了。我本来还打算复核一下我那十分拉跨的英语,又和李梦商量,最后因为“你要是复核发现你英语分没有这么高,你过不了线没学上怎么办”而作罢。查到成绩和复试名单那也是不想复习,所以在复试的时候被老师狠狠打击了一次。和同学聊天才发现,可能大家的复试综合征都是,我今儿说得太差了,我要没有学上了。我要格外严重一些,我考完直接嚎啕大哭,我被老师怼到觉得自己不适合考古文研究生。人梁山伯说我从此不敢看观音,但我就觉得自从考试后我就不敢看钱钟书,要不然我总是能想起复试的时候我未来的导师当着所有人的面说的“所以你根本没有读过他的什么东西”。我太不够谦卑了,态度不够纯粹也不够谦逊,学术本身是存粹的,掺不得假。后来想想,我特别感谢我未来导师能在现在给我这当头棒喝,让我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面试短短二十分钟,他一笔一划告诉我天外有天这四个字怎么写,要不然我还一直以为自己专业学的还不错呢。大错特错。这让我反思了很多东西,我忽然想起正月看的感动中国,今年最触动我的叶嘉莹先生。我今年最感动的和最震惊的一个时刻,就是叶嘉莹在面对白岩松的采访时说“我一辈子一无所成,就是个教书匠。”我当时眼泪立马就滑下来了。内心受到巨大的震动。叶嘉莹先生有如此成就,却如此谦虚,如此赤诚,无比令人敬仰。我深刻认识自己这洋洋自得的要命的浅薄。更要感谢导师能够留下我这条命,我当时真的以为自己过不了复试。三月三十号收到上外的拟录取通知了。和复试只隔了一天。不得不说上外研招办的效率实在很高。我至今没有那种拟录取后十分欣喜的感觉,倒好像还停留在复试老师给我的打击里,虽然我真的发自内心感谢他。从二零年二月到二一年四月,已经经历两个春天了。我是很喜欢春天的。春季不冷不热,阳光也好,还有花开,是一年里最好的季节。可惜我最近感冒了,每天都是要咯血的架势,再加上肝火旺盛,人也容易生气,总是打不起精神来。昨天济南又下了雨,总觉得自己身上一身湿气和病气。希望自己能尽快好起来吧,能够做点什么事情。考研这个过程,包括十二月的笔试和三月的面试,这段路程算是告一段落了。马上又要开始新的旅程了。如果说要形容一下,我觉得考研这个过程还是蛮顺利的,虽然也有一些其他的人和物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日子就是这样嘛,我依然很感谢上苍赋予我的我的生活和命运。既然这条路顺利,承蒙天地眷顾,希望自己能做点事情,多做点事情,多帮助他人吧。

白波若山

新东方发布2022考研白皮书:预计未来考研人数将持续增长

来源:新浪证券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当前,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任务对研究生的选拔与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助力研究生培训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携手易观分析,发布考研培训行业研究报告,对中国考研培训行业进行全面分析和洞察,并从2022年考情分析和备考策略两大维度入手,深度剖析考研趋势和原理,推出《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为备考学子保驾护航。4月10日,新东方《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出席发布会并面向现场700余大学生发表励志演讲,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新东方大学事业部总经理许顺康、易观分析总裁刘怡对白皮书进行了深入解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资深考研教师王江涛分享了考研备考攻略。本场发布会从考研趋势到备考指导,再到个人成长与发展规划,多维度为大学生指点迷津。(新东方《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发布会)研究生学历成求职“硬通货”,多因素驱动考研热2021年,中国考研报名人数达377万人,较2020年增长10.6%,自2016年以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考研热”备受关注。为了帮助考研学子更准确地把握趋势、科学备考,新东方自2017年首次发布《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以来,已连续发布四年,凭借大数据优势和教学教研积淀,呈现考研发展历程、方向趋势及备考经验,为考生指点航向,在大学生中产生良好反响。(《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有两大亮点。首先,由一本增至三本,内容更加丰富详实。其中重新编排的《考纲篇》汇集了过去几年的考研真题解析,从各科目考情分析到备考策略,为考生提供详细指导;《考研志》则通过全国26个城市考研成功学子的经验和心得分享,解答考研学子最关心的话题,并给予其精神的鼓舞。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东方首次联合第三方大数据分析机构易观分析,发布《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从行业发展现状、行业竞争格局、行业用户洞察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四个层面对中国考研培训行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洞察。该报告历时94天完成,调研样本覆盖全国25个城市,力图呈现中国考研行业的真实图景,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更加客观权威的数据参考。(易观分析总裁刘怡解读考研趋势)4月10日,易观分析总裁刘怡莅临发布会,就考研热的背景、考研培训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专业解读。刘怡表示,考研人数的逐年攀升,是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切换引发人才需求变化,叠加疫情后经济放缓,导致企业招聘规模缩减,对人才的复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灵活用工”的迅速发展,使得个体和组织的关系发生变化,人才的高频流动意味着口碑等软实力的效力减弱,简历上的“硬通货”背书愈发重要,而研究生学历就是其中之一。政策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扩大且结构不断优化,带来了更多机会,2020年招生突破100万人,其中专业硕士招生占比超60%。而企事业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提升和研究生学历的薪资优势,也令研究生学历备受追捧。易观分析预测,在上述因素驱动下,未来研究生报考人数还将继续保持增长。往届生占半数,“三跨”生占比高,考研难度加大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考研人群特性、院校选择有哪些新趋势?考生的需求有哪些变化?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新东方大学事业部总经理许顺康,结合白皮书进行了深入解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新东方大学事业部总经理许顺康进行主题分享)许顺康表示,近年来考研人群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一是往届生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往届生占研究生报名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9.1%,部分院校往届生报考比例约六成,而往届生群体普遍缺乏学习资源与备考环境,另外,重点院校研究生推免比例居高不下,导致以重点院校为目标的考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二是“三跨生”占比较高。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报考考生占比分别为48%、78%、63%,这部分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辅导,更需要系统的规划和方向指引。(摘自《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随着在线学习方式融入新生代学生人群,学习场景正在发生改变,而疫情进一步改变了学生的备考习惯。《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显示,在考研培训授课方式上,用户更加偏好OMO授课模式。易观认为该模式能够融合线上线下教培优势,形成完整的备考链路,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学习效果。据此判断,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成为考研培训行业主流。《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还显示,21至24岁的青年是考研大军的绝对主力,随着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逐渐成为考研主体,学生考研需求更加复杂多元,从以上课接受辅导为主,变为包括院校信息、试题、复习方法甚至心理辅导在内的综合性服务,信息接收与获取方式也呈现个性化趋势。许顺康表示,为满足考研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近年来,新东方深耕一站式服务与OMO模式,通过产品与模式的升级,不断提升考研培训的体验和效果。一方面,在英语优势科目的基础上,实现考研培训全学科均衡发展,并基于技术手段和大数据积累,为学生指导考研目标制定和各阶段复习计划,制定个性化考研方案,力求提升学生备考效率。另一方面,发力OMO模式,将线上线下资源全面打通和复用,实现全场景、全阶段的高效融合。如线上可以满足学生在线课程、题库刷题、背单词等高频需求,而线下则提供重难点答疑、模拟测试,保障学习氛围及效果。目前新东方考研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线上线下产品体系:通过考研无忧计划、考研集训营、考研全科课程等产品矩阵,以及“新东方考研APP”、“新东方在线APP”等在线工具,搭建起一站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据悉,2020年新东方考研服务学员数量超40万人次,位居行业头部地位。除考研外,新东方的教学与服务已覆盖四六级、托福、雅思、GRE、GMAT等国内外升学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财会考试等职业考试,针对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提供全周期一站式解决方案。(新东方资深教师王江涛讲授考研英语备考攻略)发布会上,新东方资深教师王江涛分享了2022考研英语高分攻略,即攻克词汇、精研真题、适当模考,他分别就三方面为考研学子详细答疑解惑,并以三位学生“逆袭”名校的故事,鼓舞大学生逐梦前行,风趣、励志的演讲博得阵阵掌声。新东方关注大学生学习,更致力于其终身成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带来励志演讲)作为大学生的“老朋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再次登台开讲,为考生注入信心与力量。俞敏洪表示,人生的两个要素,第一是抓住当下,第二是关注未来,而设定目标便是连接当下与未来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来说,考研便是一个“务实”的目标,能够引领其迈上更高的台阶。“不过,上不上研究生,不能决定人生的河流能流多远,想爬的山能爬多高,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变动的、开放的、有着无限可能性的社会。”在充满机遇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拥有奋斗的动力和奋斗的精神,他勉励学生塑造专注、大气、乐观、向上的素质和品格,并养成自律的习惯,用奋斗实现理想。正如俞敏洪所言,大学不仅是求学的黄金时期,更是锤炼职业竞争力、塑造人品人格的关键阶段。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新东方整合优质资源,在2020年5月成立了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在提供升学、求职类教学服务的同时,更关注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不仅通过专业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测评、丰富的实习产品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提高未来的职业竞争力,更通过公益活动、主题讲座,引领大学生在学好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受益一生的精神和品质。事实上,新东方始终将提升青年的精神力视为己任,并付出坚实行动,如连续16年开展“梦想之旅”系列活动,俞敏洪率领团队以边走边演讲的形式,把励志火种洒向全国;先后出资1亿元,已连续13年在全国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激励大学生自立自强;连续7年发起“百日行动派”,带领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坚持中成就更好的自己。今后,这些活动还将以创新的方式深入开展。目前,新东方已在全国27个城市建立了118个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未来,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将坚持践行新东方“终身学习、全球视野、独立人格、社会责任”的核心教育理念,继续完善教学产品和教学模式,助力大学生成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具备全球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七纬

我的考研211心路历程,考研er的心酸坎坷处处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下我的考研心路历程,同时,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给你展示一个真正的,最现实的研究生生活。先自报背景,17年的现在,我正在备考研究生,本科是某末流二本,考南京农业大学。这是我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第一个心态——恐慌考研单词过了几遍了?真题做了几套了?阅读理解错了几个?什么?就对了3个?一共20题对了三个?政治看了吗?马克思看的懂吗?毛中特看了就忘?专业课?eee,算了,还没复习呢。这就是我当时一开始的心态。后来考完研才知道,心慌慌是跟自己的准备成反比的。17年的7.16号,我记得贼清楚,我下定决心考研,并且迅速下单买了一整套肖秀荣,至于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买肖大大的书,因为销量最高。淘宝爆款就是我心中最完美的选择,毕竟当时还是一个考研小白。第二个心态——迷茫看着那一坨坨的书,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学习,该怎么分配时间。 我是先看视频,再做题,还是看书再结合视频做题呢然后,实在是没办法了,查资料,逛论坛,问学长,同专业的师兄,询问别人的建议以及上届的经验。反正经历几天生死难熬的求知期,然后制定时间表,制作最适合自己的方案:上午学政治,因为考试那天政治在上午,下午学英语,让自己适应考研的节奏变化。第三个阶段——疲惫连续学习两星期之后,我的感觉是疲惫。因为进入大学后很久没有学习了,对学习这个蔓延我22年生涯的东西,居然有些陌生。很累,一看到书就犯困,就头疼,出现了一个厌学期。更关键的是马克思主义对我这个理科生太抽象了,我理解的很费劲,好不容易理解了,题还不会做,一做就错。这段时间我所运用的方法是死命的坚持熬过这段厌学期。第四个心态——平稳一步步的进入了按部就班的学习,进入了复习的状态,然后就是希望这段时间可以保持的很久,就是坚持。我说的坚持就是全身心投入的那种感觉。效率极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外界的干扰。一很大的原因就是手机,打断做题思路。我在图书馆学习的过程中,看到的很多同学都会玩一会手机看一会书。感觉整个时间都被浪费了,而且效率很低。一个小方法,就是手机不要充满电,大约在70-80%,而且不要带充电器和充电宝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这样子你的效率会强制性大大提升。二是睡觉,睡眠的问题,我的睡眠经常不足,所以下午做题的时候经常会不知不觉的睡着。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小方法,找一个专业不同的小伙伴,一起复习和约好时间做题。这样子就能相互督促。这样子学习的效率真的会提高很多很多,累?困?难?长时间的持久战靠的是坚持和内心深处的动力。当你困,累,的时候,请扔点手机,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考研的目的和动力。第五个心态——懈怠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要时刻警醒,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着。所以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退步、自己的综合水平是在提高还是下降。而且,和你一起的研友基本都没有跟你考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你也不知道你的对手是什么水平。有些题外话,对于即将选择考研的或者正在考研的朋友。最后平台真的很重要。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南京农业大学本校的大三生,与他交流一些关于考研的事,他说:“班里的同学除去找工作的,出国的,部分保研的,去了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考研的也选择考了中农,浙大和上交大,其余的选择本校。”我沉默:“......”平台真的很重要,他能提升一个人的眼界和高度。真的恨当时高考为什么不努力!研究生就是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挤破头想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