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斩获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残片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斩获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8月18日至21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的“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于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我校研究生斩获6项全国奖项,其中技术类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创业类全国二等奖1项,企业命题类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学校获最佳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研电赛)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主办的研究生学科竞赛,是学位中心主办的“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体赛事之一,是面向全国在读研究生的一项团体性电子设计创新创意实践活动,是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主流赛事。其目的在于推动信息与电子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第十五届研电赛共有来自全国26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3818支队伍参赛,15000余名研究生报名参赛。大赛先由8个分赛区初赛筛选,最终109所高校的402个项目晋级全国总决赛。比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我校作为华中赛区的举办方,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积极沟通,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多渠道发布赛事信息、积极动员师生报名、广泛收集参赛作品、组织专家评审,全力做好赛事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比赛顺利进行,得到了竞赛组委会、参赛师生、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为我校在全国总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比赛获一等奖是在我校获中国研究生十大系列创新实践大赛之能源装备大赛特等奖、智慧城市大赛一等奖、数模比赛一等奖之后又一项大赛一等奖的突破。学校高度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致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19年,我校研究生在中国研究生十大系列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各级各类创新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共238项,创历史新高。近两年,学校举办研究生能源工程大赛、研究生数字技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校内赛,累计1274名研究生参与,821名研究生获奖。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听乎无声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斩获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未来网高校频道8月24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张琴)8月18日至21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的“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于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斩获6项全国奖项,其中技术类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创业类全国二等奖1项,企业命题类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学校获最佳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据悉,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研电赛)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主办的研究生学科竞赛,是学位中心主办的“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体赛事之一,是面向全国在读研究生的一项团体性电子设计创新创意实践活动,是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主流赛事。其目的在于推动信息与电子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第十五届研电赛共有来自全国26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3818支队伍参赛,15000余名研究生报名参赛。大赛先由8个分赛区初赛筛选,最终109所高校的402个项目晋级全国总决赛。比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学校作为华中赛区的举办方,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积极沟通,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多渠道发布赛事信息、积极动员师生报名、广泛收集参赛作品、组织专家评审,全力做好赛事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比赛顺利进行,得到了竞赛组委会、参赛师生、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为学校在全国总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比赛获一等奖是在该校获中国研究生十大系列创新实践大赛之能源装备大赛特等奖、智慧城市大赛一等奖、数模比赛一等奖之后又一项大赛一等奖的突破。学校高度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致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19年,学校研究生在中国研究生十大系列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各级各类创新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共238项,创历史新高。近两年,学校举办研究生能源工程大赛、研究生数字技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校内赛,累计1274名研究生参与,821名研究生获奖。

得车愈多

工作、考研还是出国?这些中国最成功的人,是这么选的

考研成绩出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到底是工作,考研,还是出国?似乎每届学生都要挣扎一下。在百度,搜索“工作,考研还是出国”,有748万个结果。而有这样疑惑的,恐怕远不止这个数。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为290万;而出国留学人数,近60万人。即使留学人数忽略不计,从2009年到2019年这10年来,中国,至少有2000万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大家都相当现实。早在3年前的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曾对全国49所院校的7000余位硕士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几乎65%的人认为“找到更满意的工作”是他们读研的首要目的;不论是需要读3年的学术硕士,还是2年的专业硕士,占比几乎持平。找个高薪好工作,看起来没啥错。但实际上,读2,3年硕士,起薪并不一定比直接工作的本科生收入高。麦可思发布的《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称,毕业后直接工作三年的本科生平均起薪,与毕业直接读研的起薪基本一致,甚至比后者还多100多块钱。出国读研呢?也不一定薪资更高。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蓝皮书》对于中国280万留学生的分析数据,86.6%的“海归”硕士生刚回国后的月薪在1万元以下;40.86%的“海归”月薪低于5000元,还不如刚刚毕业的国内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北外的本科生赚的多。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33%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认为收入高于甚至远高于预期的海归不足1%;仅有19%的海归认为工作收入基本符合预期,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的海归占比高达80%。几十万,几百万学费猴年马月能赚回来?看来,薪酬,不是读研深造的好理由。工作,考研,出国,究竟哪个是更好的选择?我们不如看看,那些最成功的人,是怎么选的。深造,给他们带来的,远不只高薪拼多多的黄峥,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他的人生好像开了挂,3年300亿市值——海外IT牛人很多,能够做出拼多多的,却只有他。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 来源:news.wisc.e他的选择——出国,让他遇到了生命中的2个“贵人”。本科时,黄峥获得了Melton Foundation基金会的资助——包括海外当交流生的资格,以及免费的电脑和网络。大四的黄峥刚下课,一个自称是丁磊的人,通过MSN添加了他。后来,丁磊把赴美留学的黄峥介绍给了刚刚移民美国的段永平——OPPO、vivo背后的男人,被黄峥称为“人生导师”。后来的事,不用说也知道了。当然,出国也给黄峥带来了高薪——一份谷歌的工作。但是,在人脉和机遇面前,几十万年薪和300亿的体量相比,不算什么。如果说黄峥是因为太幸运,那么李开复的成功,就很现实。他是顶级计算机名校——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纯技术研发出身。卡耐基梅隆大学 来源:ece.cmu.e他所掌握的技术和思维,让他在职场如鱼得水——曾任美国苹果公司做到了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的职位,硅谷图形公司(SGI)互联网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Cosmo软件公司总裁。回国后,他又在极短时间内创建了一个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研究院——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并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评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从美国顶尖名校毕业的李开复,他的格局,也非常人能比。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宣传手册写到:”卡耐基梅隆大学从1900年建立开始,就一直是创新的诞生之地。””今日,卡耐基梅隆大学是将突破性思想投入市场,并开启新商业的全球领导者。”李开复也践行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理念——他创办了创新工场,用自己的名声,用自己在这个星球上最好的计算机校友人脉,为中国的年轻的天才们提供了一个孵化创新想法的土壤。还有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李彦宏,斯坦福的杨致远,麻省理工的张朝阳……连“股神”巴菲特,在大学毕业三年后,都选择上商学院继续深造。在被哈佛商学院拒绝后,他进入了哥伦比亚商学院。如果不深造,请问自己一个问题——是否能高度自律地学习你也许会说,很多成功人士,他们没有读研,更没有出国留学。比如马云,比尔盖茨,乔布斯……而2019年上榜彭博的中国富豪——宗庆后,何享健,刘永好等人甚至没有大学学历。那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也不停止学习,通过提升自身能力,也能获得与之相当的人脉,机会,格局,经验。如果你,在没有学校,老师的约束下,同学的压力下,也有这样强的自律能力去学习,你当然也不必读研,更不必出国。马云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说,即使我不懂,如果是专业的事情,我也是学会了之后再分享,老师也要不断学习。在中国企业家里,估计我应该排前十。创业以来,我没有再回大学认认真真坐下来听过一个月的课,但是我几乎跑遍了很多国家,参观了很多公司。不只是那些成功的企业人士,很多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不刻意取得学位,依然能够取得硕果。我们不提天才爱因斯坦,只说84岁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诺贝尔奖牌 来源:nobelprize.org她北京大学本科毕业,没有读过博士,也没有海归经历,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但是她屠呦呦带领科研组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屠呦呦回忆,她们经过191次实验,提取方式加起来380多种,终于在实验室观察到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屠呦呦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自己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深造读研的同学们,恐怕多数也达不到她的刻苦程度。我们反过来,再看看那些智商超群的人。埃隆马斯克,世界公认的天才,智商超群,顶尖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学的是经济学和物理学,但他自学了编程,平均每周工作85个小时。宾夕法尼亚大学 来源:penntoday.upenn“他每天读书10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他兄弟金巴尔说,“如果是周末,他可以一天读完两本书。”想想看,如果你一个月读一本书,马斯克的阅读量就已经是你的60倍了。SpaceX火箭回收成功后,马斯克被问到:“你是如何学会制造火箭的?”“I read a lot of books。”(我读了很多书。)从哈佛大学辍学的扎克伯格,每年都会做读书计划。他们仍在不断提高自己,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深造,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结语工作,读研,出国,是每届大学生永恒的话题。如果你为此迷茫,不如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看看他们都怎么选择?他们如何思考自己的发展?他们因为自己的选择,获得了哪些益处?生命的意义,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如果你的生命的所有考虑只有“工资”,“收入”,“高薪”那你的生活将多么无趣,精神将多么贫瘠!如果你还是学生,如果你还年轻,有机会,尽量深造,不论是出国,还是考研。如果你没有机会深造,那也不要放弃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量变终将变成质变。记住,英雄不问出处,肯下苦功学习,人生终将辉煌!

复见老子

马云重回课堂:中国教育已经糟糕透顶,不改不行!

惊!那个唯一一个不认识我还肯借钱给我的人,终于要去当老师了!马云又双叒叕刷屏了,9月10日,在教师节和他54岁生日这天,他在公开信中宣布:一年后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际,即2019年9月10日,他将不再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这次,不再当CEO的马云,要回去当老师了。果然是一个被创业、互联网、企业家耽误的梦想家、教育家。他曾是一名有性格的英语老师,如今已是叱咤风云的商业大佬,而这次,他回归初心,纵身投入教育事业。二十年,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快,请收下马老师的这张新名片。网友表示:马老师,你是真的皮,皮这一下,很开心?对于他的教育情怀,其实很多人表示一点也不惊讶,毕竟,他热爱教育这件事儿,就连阿里的保安都熟得很。回看马云教师梦的全纪录,你会发现:这些年,马云改变了很多,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那份激情,那份澎湃,纵使岁月无情,马云的内心从未老去。而中国的教育事业,确实也应该让这样优秀的人来拯救。一、中国教育“病得不轻”?中国的教育“生病”了吗?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在很多中国家长眼中,教育就是读书、考试、上大学……今天早上,一位孩子刚上一年级的小学家长的朋友圈是这样写的:看,这就是我们中国今天的教育,简直糟糕透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说好的减负呢?说好的快乐教育呢?说好的以人为本呢?马云曾说,中国的“教”相当好!而中国的“育”在哪里?教和育不一样,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文化。教育不仅仅在于指示的学习,更在于价值观的塑造。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对随时可能被机器取代,随时可能在未来的变革中被淘汰的孩子们而言,中国教育的弊端和不适用性也逐渐显现出来:1不实际性说到中国教育的不实际性,不难看出,我们费最大力气所学到的知识或者说能力、本领,在生活中却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很少用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你们音乐/美术/体育老师生病了,这节课我们上数学/语文/英语”这些话我们没少听,但是当真正步入社会,你会发现,当时拼了命学的知识可能一辈子也用不到,但是音体美却无处不在。中国的大学生、中学生在全世界各个学校都是学习非常好的学生。但是,这些孩子在体育、音乐、美术方面却很差,而往往艺术和体育才能够让孩子成为完整而幸福的人。就如马云说的,音乐、体育、美术和读书是不矛盾的,音乐、体育和美术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创造力。教育并不是要我们都一窝蜂的去学什么,做什么。社会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文学有助于文明进步,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如果你喜欢做手工,没准你能成为鲁班。2不人性化对比国外教育,我们会发现,外国教育者更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国近年也是打着这样的旗号,但中国似乎只是说说,并没有落到实处,到最后你会发现全面发展是一个幌子,真正的还是学习。有人说,中国学生像是一群高智商的野蛮人,不懂得谦让,不懂得理解,不懂得礼节,争这争那……没有绅士风度,你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些教育,才知道,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国家,做一个中国学生有多不容易!所以很多人说,在中国只有学习不是特别好的孩子,才是学生,才能叫做正常人,只有他们不傻。3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教育界对减负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但要想实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几个字还是比较难。之前看了个帖子,说孩子上小学下午3点15分就要接孩子放学,老师还要求家长帮忙打扫卫生。难道减轻孩子学习负担就是为了减少孩子的在校时间吗?虽说放学是早了,我们再看看孩子的家庭作业吧~为了不掉队,无论是爸妈,还是孩子,只能跟随这个逻辑和路径走,然而我们最大限度的精力都只能让孩子勉强做个“普通人”。尽管教育部门下达一道又一道“减负令”,压在家长身上的千斤巨担,却还是有增无减。所谓减负,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时代的变迁。未来的工作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时代特征的影响。并不是说你无休无止的“学” “背” “考第一”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就有优越感了!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立一个科学的目标,而不是只满足知识的灌输。马云曾指出:幼儿园到小学,只干一件事:育。全方位培养孩子的音乐、美术、体育,乃至团队意识和东方智慧文化。中学到高中,只干一件事:教。传授技能和学术,锻炼纪律性和抗压能力,激发兴趣,明确未来的方向。所以,抓住未来趋势,才能使教育立于不败之地。4应试教育害人不浅被应试教育绑架的中国家长,一方面内心排斥这样延续了几代人的“苦逼”教育模式,一方面又苦于找不到别的出路。尤其是最新出台的新高考改革,这到底是减负还是新一轮焦虑?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公布最新高考改革方案,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学生可在六门学习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自选三门,进行等级性考试,从而计入高考成绩。这导致家长们纷纷踏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觉得应该给孩子“减负”,一方面又想要跟上应试教育的节奏,又不得不一再超前学习。中国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学历越高的人来做越好,这实质上是最可怕的误导。一些单位招聘,一定要硕士以上,还要名牌大学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学,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在美国,博士生未必好找工作,硕士生、本科生有时倒好找工作。为什么?因为有一个人才成本的定位问题。定什么位?定工资的位。在美国用人有工资标准规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硕士和本科生贵,有些岗位并不需要博士生,企业就不愿意用博士生了。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界首先应该向社会宣传一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从全社会的视野来进行改革。高考总是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做到扬长避短,要扬的是选拔之长,要避的是应试教育压抑人才成长之短。5英语学习制度中国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另一大特征就是不注重对孩子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而将英语作为学业重中之重。这也没毛病,但是,学习方法确存在天大的问题!初考、中考、高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英语,而中国的英语教育不光使学生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用不上或忘得一干二净。早在1994年,马云就曾说英语教学以四六级为准审,过与不过论英雄,而忽略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就是拔苗助长!现在24年过去了,这样的教育模式仍然没有改变。所有都以分数论高低,排名论好坏,孩子上学第一件事就是背书。分数、名次、背诵,成为了孩子们悬在头上的“一把剑”。而长大后,成功的往往是那些背书不咋样、名次靠后的孩子。在马云的眼里,孩子考数学语文,85分就够了,天天让孩子提分提分,还不如体育好一点、美术好一点、唱歌好一点!教育成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一件事,不是一个现在耕耘,现在就能收获的。过去的教育,迎合了我们今天发展的需要,而今天的教育,是否迎合了未来发展的需要呢?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教育腐败;德育教育薄弱,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甚至不进行爱国教育;应试教育,高分低能,培养不出顶尖人才;教育产业化……这些都是我国教育问题上出现的几大不改不行的“症状”。马云这次的决定,无疑给了中国教育事业进取路上巨大的信心。二、很多工作在消失,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是什么?未来,整个世界将发生重大改变和重塑。知识方面,在数据时代,机器一定比人聪明,机器比人算得更快、记得更牢。人很难与机器去比知识,尤其AI科技出来以后。为人父母,更应该理智地看清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家长应在这几方面着重培养孩子:1注重音乐、美术和体育的教育音乐、美术和运动能激发孩子的灵性,能在孩子心里埋下文化的基础和种子。音乐是通灵魂的,开启智慧的,我们不仅教孩子唱歌,还要让孩子懂得欣赏音乐的魅力;美术是培养想象力的,画得多好不重要,关键要培养孩子对于画画的兴趣;体育能培养孩子们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竞争说的是在赛场上,你总有一天比不过人家,你将面对失败,失败以后再来调整自己、提高自己。这些教育还能更好的让孩子了解东方智慧和西方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帮助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东西,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为他们参与全球人才选拔和竞争做准备。2激发兴趣,家长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不是一味地看这个孩子的考试成绩多好,不是看孩子完成了多少作业,而是看孩子能否对学习这件事感兴趣。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其次,除了老师、学校,还有家庭。家长必须参与到教育中来,“育”必须以家长为主。家长不是等孩子放学后在家帮孩子做数学、补语文,而是花一个小时的时间陪孩子玩,玩什么不重要,可以是音乐、体育、美术,看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就陪孩子玩什么。至于孩子数学好不好、语文好不好,这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家长和学校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存在的位置,才能很好的发挥才能,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更加自信,自立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3培养“贵族”气质,与钱无关贵族不是“贵”做出来的,是“德”做出来的。贵族跟钱没关系,贵族是人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是人的品位,是一种感觉。在未来,家长和学校应合作摸索出一套创新型和探索型的教育方法,着眼全球,探索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慢慢给孩子们灌输、激励和滋养,让他们多体验、多尝试,多一些社会公益和环保意识。而不是一味地培养孩子们如何去应试,而是让他们有“三创”意识,未来的数据时代,人类和机器竞争就靠三样东西——创意性、创新能力、创造性,这是机器学很难学会的。切记,幼儿园和中小学是一个人学习习惯和品德气质养成的重要阶段。而在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这将是一种新的竞争力。三、什么样的能力让孩子在未来具有竞争力?新的技术革命兴起以后,机器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许多就业岗位,但是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机器代替不了的,至少一两百年内替代不了。我们培养的孩子未来怎么样体验时代、适应时代和创造时代,如何在三十年以后成为引领者。那么,哪些能力才能让孩子在未来具有竞争力?1抗失败的能力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轻而易举就成功的,即使马云现在这么成功,他以前也经历了不少挫折。7年才完成中学,考大学失败了3次,申请工作失败了差不多30次。当他高中毕业的时候,没考上大学,想在KFC找一份工作,24个人去了,23个人被录取,他是唯一没有被聘用的。后来试着去考警察,5个同学去,4个被录取,他又是那个没被录取的。当开始阿里巴巴创业之路时,他试着去融资,去了硅谷,和投资人对话,见了超过30个投资人,没有一个愿意投给他们。马云曾4次创业失败,被当作过骗子,最穷的时候公司账上只有200块。但是,在看到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就时,这些困难都成了马云一路走来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失败,都将学会检查自己。那是你会发现,其实每一个错误、每一次失败都是自己的错。如何改正,如何下次做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学会将每一次失败当成是一次磨炼。这样孩子才会学会什么叫坚持、什么叫不放弃、什么叫成功。2爱商的能力除了智商、情商,最重要的是爱商。一个人要成功,靠情商;一个人要不败,靠智商。情商高的人搞定一个人、一个机会,也许就成功了。但是要想不败,一定要靠智商,智商就是你要不断学习。智商低的人,没有人愿意跟着你干;情商低的人,没有办法管理一批智商高的人,智商高的人有时候是很难管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情商和智商外,还有有爱商——大爱之商。如果对未来、对社会、对将来、对人之间没有一种爱心的话,真正有才干的人是不会跟着你的。在马云看来,只有三商合一,才能成为一个领导者。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和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未来的孩子,除了智商、情商以外,我们更需要培养爱商。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被机器所取代,才不会在变革中被淘汰。3会玩的能力有出息的年轻人,都特别会玩!马云招聘了几万年轻人,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有出息的年轻人,都特别会玩、特别调皮。调皮的孩子容易成功,但调皮的孩子不招老师喜欢。有些孩子爱玩,但是会读书,有的孩子再怎么努力也超不过他,这些孩子都是天才。老师要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意识到会玩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4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告诉你的孩子:你的教育经历,你拥有的经验令你变得与众不同,你不应该永远跟随别人走,而是应该遵循自己的规则。当与有经验的人竞争时,你要对自己说:30年后他就老了,我就有了机会;当与比你富有的人竞争时,你要对自己说:15年后我会准备好,那时我们再竞争。5发掘自身兴趣的能力这世界上,有很多事儿我们做不了。但这世界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做好自己感兴趣的那件事儿,已经很了不起!6辨别能力永远相信在你边上的不是对手,都是榜样。永远相信你的对手不在你边上,在你边上的都是榜样,哪怕这个人你特别讨厌!多年以前,马云曾说:“我用望远镜都没找到过对手。”别人说你好骄傲。其实,他们没有听到我的下半句:我望远镜找到的不是对手,是榜样。你的对手,他可能在你不知道的什么地方,但是他比你用功、比你努力、比你进取。所以,你只有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布谷说说未来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以往工业时代的很多工作岗位,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创新、创意和审美能力,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所以当下的教育模式已不适用于未来,不改不行!不仅仅是孩子,全中国人都面临着这样一场知识机构的改变和补课。而马云此次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他跋山涉水、历尽千帆,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这一次,乡村教师马云先生,让我们不禁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还会打造出一个真正教育帝国。教育,让美好发生。此刻,只想致敬马老师:敬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似鼻

又一个全国第一!交大学子创造力佳

实力优秀!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在这项全国性赛事中西安交大学子获奖数量全国高校第一近日,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6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4支队伍进入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大赛评选出3个特等奖,15个一等奖,30个二等奖,102个三等奖。优秀!交大学子创造力西安交通大学全国总决赛获奖作品名单特等奖作品名称:面向婴儿脑瘫的自发运动姿态估计与辅助诊断技术研究参赛队员:魏帆 吴庆强 于运辉 张力行指导教师:徐光华脑瘫的早期诊断和康复训练对患儿是尤为重要的。人类大脑适应并改变它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被称为大脑的可塑性,基于人类自身发育生长的规律,婴儿出生前两年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之后会逐渐减弱。因此,探索科学高效的脑瘫早期诊断方法,对降低脑瘫发病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针对现有体感测量与运动评估技术的不足,为满足婴儿神经发育检查的临床诊断需求,以实现卧姿状态下精确的婴儿姿态估计和科学的全身运动评估为目标,围绕婴儿脑瘫自发运动的体感信息获取与运动复杂度评估技术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基于体感信息的人体运动学模型构建及数字化表征,融合彩色图像和深度信息的人体卧姿三维姿态估计技术,基于复杂网络的婴儿自发运动复杂度特征提取及综合评估方法,最后开发婴儿脑瘫早期筛查系统。以期实现婴儿卧姿运动的体感信息获取和量化评估,帮助医师对婴儿神经发育状态进行早期脑瘫诊断和患儿康复效果的评估,为婴儿神经发育检查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一等奖作品名称:新式波动推进水下机器人及其仿生设计参赛队员:李秋阳 杨宇寒 成海炎指导教师:张进华江河湖海占据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面积,水域探索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道,研发一款能够适应水下复杂环境、安全高效的水下机器人必将促进人类水域探索领域的发展。本项目基于仿生学原理仿生借鉴魟鱼类生物的波动推进能力,设计了波动推进机构,并制作了一款仿魟鱼水下机器人。这种推进模式效率高、机动性强、稳定性好、抗扰动性好且易于移植,既适用于远程航行推进,又具有低速灵活机动的能力。作品名称:触觉刺激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参赛队员:何国璎 王天赐 吴宗林 梁梓廷 卓越龑指导教师:李敏本项目拟在现阶段多段连续结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指尖触觉刺激技术,构建触觉刺激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系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再现康复训练中的力触觉,进一步促进手功能恢复,提高康复质量。从实际应用角度上,一方面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参与度,调动患者的康复积极性,给患者提供更轻松的康复环境,另一方面,患者可以在家中独立训练,康复医师通过观察患者在虚拟场景中的训练进度,合理地安排康复疗程。作品名称:管道检测机器人参赛队员:唐鹏朝 于镇源 高娜指导教师:王孙安锅炉集箱的清洁度指标是锅炉能否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锅炉集箱接管座角焊缝根部未熔合、未焊透、焊瘤缺陷或异物堵塞等,极易造成接管座泄露或爆管事故的发生,造成机组非计划启停,具有重大安全隐患。同时非计划启停也给电厂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目前集箱清洁度检查主要依靠人工穿线对集箱内部进行内窥镜检查,该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存在大范围漏检和盲区,同时对接管座角焊缝根部未焊透、未熔合等问题无法进行准确检测,本项目通过分析集箱内部环境,研发一种电站锅炉集箱清洁度智能检测及清理机器人。该机器人自带动力,能够方便地通过手孔放入集箱内部,实现对集箱内部清洁度360°无死角检查及异物清除,且能够将集箱内部图像信息实时自动传输给操作人员,以便操作人员了解集箱内部情况。此外,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时控制运动方向、速度及执行机构的动作。该装置的研发能够高效、可靠发现集箱内部存在的缺陷及异物,并及时彻底清除,有效降低泄露、爆管的风险,极大地节省了检查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成本,给机组安全运行提供有利保障,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作品名称:节肢动物仿生外骨骼手部康复系统参赛队员:罗丹 张秋翔 张丽霞 李焕中 梁仍昊指导教师:徐光华 李晓玲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市场需求,脑卒中等疾病造成的针对残疾人群体的社会需求,以及现有手部外骨骼机构的缺陷,研制一种可以广泛推广使用的便携式手部功能康复训练外骨骼系统,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缓解我国护理人员紧缺的状况。本作品设计目标为研制一种融合人体运动特性,具有良好康复效果,同时可大范围推广使用的轻巧型手部穿戴外骨骼康复训练系统。从关节机构的研究出发,结合节肢动物外骨骼仿生研究,解决现有的三类外骨骼关节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脑肌电信息融合感知技术及人机交互阻抗技术,最终实现便捷、智能的手部康复外骨骼系统的集成。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得到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等单位的深入参与和大力支持。大赛不仅服务于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更有利于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生设计能力,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发展,使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造福人民。本届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西安市科技局承办。大赛按照创意作品的成熟度和技术特点分成仿真组、部件组和集成组三类,涉及先进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等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的多个领域。全国总决赛开幕式9月24日,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决赛开幕式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涵英楼千人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邓宗全,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刘波,陕西省学位委员会秘书长袁宁、办公室主任张和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新处副处长吴华丽等领导和嘉宾,西安交通大学党、校办,组织部,宣传部,研究生院,科研院,教务处等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6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赛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主持。全国总决赛闭幕式9月25日,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闭幕。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铁军,燕山大学副校长赵永生,厦门工学院副院长田晓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艳丽,中国电信陕西公司总经理助理辛公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办公室主任赵忠升,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高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马彦琳,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大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梅雪松,大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付宜利,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刘辛军、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兰旭光、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刘献礼、山东大学田国会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教授侯增广、中科院合肥智能所教授宋全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王永亮出席闭幕式,闭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李秀兵主持。△决赛评审现场△参赛作品△决赛现场,参赛队现场展示作品△决赛现场专家提问△大赛组委会颁发了优秀组织单位奖近期热文速递千家万名!找工作,来交大创新港!即将启幕!交大邀您关注这场盛会!幸福感爆棚!仙交大的“神仙月饼”来了「出品 / 党委宣传部」内容来源 / 机器人大赛工作室(研究生院)版尾设计 / 刘鸿翔责任编辑 / 崔可嘉【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顺之则成

普通二本考上北大的研究生遭受歧视,网友:学校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考研的日子在一步步的逼近,每个考研党都在进行着紧张而激烈的复习。就在前几天,一名北大研究生的吐槽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从二本考研上北大,被北大土著看不起。众多考研党看到了这则消息,内心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复。那么那些以下博上的研究生面对本校土著的看不起,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第一、面对现实,微笑依旧漫漫考研路,考研党付出的辛酸和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当他们如愿以偿,以为前途一片大好之时,却发现老师和学生对待自己都是有差别的对待,内心的不平和愤懑油然而生。其实北大土著代表的是天赋,奋斗考上来的研究生代表的是汗水,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天赋嘲笑汗水的事情,既然无法避免,又何苦要自寻烦恼呢!学会面对现实,微笑依旧!第二、用实力去回应考研进入了北大,就证明我和北大土著的差距并不大,欠缺的只是当时本科时期北大优秀资源所带来的差距,只要肯努力,这个差距通过努力可以弥补。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导师交代的事情,让导师点头称赞,北大土著的意见又有何用!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也没必要让所有人去满意,屏蔽掉别人的声音,用行动和实力去捍卫自己的尊严!第三、找找自身的原因除了那些土著的傲气之外,这些奋斗上来的研究生有没有寻找自身的原因呢?本科时期,因为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不同,会产生分歧;因为生活环境不同,也可能产生分歧;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不同,也可能产生分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研究生也要学会寻找自身的不足,加以弥补。当然了,也有些所谓的名校土著和考上来的研究生打得火热的情形。所以说,名校土著看不起奋斗上来的研究生毕竟只是极少一部分,没必要耿耿于怀。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学校只是一方面,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考研党还是坚持自己的名校梦,不要因为这件事情扰乱了自己的心扉,变得犹犹豫豫。最后,祝各位考研党金榜题名,马到成功。不知大家对名校土著歧视以下博上的研究生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暴力街

太精辟!这些父母的金句,让你时刻保持“人间清醒”,值得收藏!

歌曲《听妈妈的话》里唱到: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小时候,你或许对父母的教导很不耐烦,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父母的那些“唠叨”是智慧,是锦囊,让我们在繁华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钱学森: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要尽可能多看书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曾列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人,排在首位的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当年曾经和鲁迅、蒋百里等人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之路。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一方面学理工,立志“航空报国”;另一方面又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满周岁的钱学森和父亲钱均夫钱学森也对儿子钱永刚的人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儿子钱永刚曾经被老师叫去训话,要求把4个4分都提高到5分。经过半学期努力,钱永刚最后4分消灭了,都是5分。结果钱学森说,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尽可能多看书。钟南山: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要严谨实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谈到父亲的教诲:父亲钟世藩很少说话,但他说话都是有证据的。在钟世藩书写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书中,随处可见对病人的体贴:当天气寒冷时,医生的手和听筒头都应该先温暖后才检查,以免刺激小儿抗拒检查。钟南山也继承了父亲的严谨以及对于病人的体恤。对于自己的后代,钟南山同样践行家族教育观:钟家优良传统,第一就是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第二个要严谨实在。张伯礼: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抗击疫情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接受手术。手术之前,张伯礼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字。在张伯礼手术后的第三天,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汉医疗队来到了武汉。按照张伯礼的要求,张磊没有去探望父亲,而是直接去了江夏方舱医院驻地。张伯礼对儿子说:“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陈薇父母:荣誉是靠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她是其中一份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院士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那段时间,陈薇父母和女儿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有时十天半月通不上话。2020年9月8日,陈薇父母在电视机前,见证了女儿获颁崇高荣誉的重要时刻。当镜头切换到颁授奖章的那一刻,陈薇父母心情激动地说道:荣誉是靠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她是其中一分子。我们为她感到骄傲!最近有平台发起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父母说过的一句有道理的话”众多回答里,不乏智慧又温暖的答案小编从中挑选了15条与各位老师、家长分享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01我11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老爸跟我聊天,他说:如果有异性拍你肩膀,或是碰你身体任何部位,你要第一时间有所反应,如果他碰你肩膀你没任何反应,他就可能会慢慢试着碰你其他部位……当时我还不太懂,长大后才知道我爸的用心良苦……以后有女儿,我也会这么教她。——安静02我的父母关系很不好,带给我的也多是不好的记忆,他们教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大概就是:如果没有准备好,如果还担不起责任,就不要成为父母。——布鲁今天很Blue03你多学会一样东西,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我妈说的,她也是这么做的。——南宫靖明04家父曾经在寄给我的一本书中写了八个字:做人要方,处事要圆。——难得糊涂05二十一岁的时候,我爸对我说: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如今,这句话我也给我女儿讲了。——GXZ06我姥爷在我小时候跟我说过一个人生经验,就是不要跟笨人吵架,那个人没给你学费,你没必要教他。这句话我记住了,也实践了一辈子,我特别会闭嘴,很少跟人吵架,经常“吃亏”,以前心里还会不舒服,现在已经彻底不会为所谓的吃亏不舒服了。我想我学到的可能是“不争”吧,但这是辩证的,按照现在的语言,我想可能是“效率”!——请勿关注07小时候我哥取笑过一个女生胖,说她像椰子,当时我也跟着笑。结果被家长听到,被罚打手板。家长说:不能这样随意评价别人的身体跟外表。——赤赤08我妈妈教育我:对待别人的苦难与不幸,要有同理心、同情心,但永远不要指望别人对你的痛苦和挫折感同身受,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脆弱没有意义。——Lighting09你看路边那些小树,没人修剪就会长得歪七扭八不成材,人也是一样,做人要挺胸抬头,也不要怕别人纠正你。这句话来自做得多说得少的父亲。——南宫碧泰10父亲从我小时候就一直严厉,平日话也不多,直到高三毕业后,父亲有天晚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马上就要步入大学,甚至社会,要记住,永远不要与你眼界不一样的人争辩。——天台11我爸是个老实人,老实到有时候让人生气,觉得他懦弱,但他说过一句我至今难忘的话:“我这辈子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吃点亏不要紧的。”——再吃最后一口12我妈从前经常跟我说,会了不难,难的不会。人生没什么好害怕的,只有会不会,没有难不难。——张小野13不得不做的事,好好做是做,不好好做也是做,那就不如好好做,好好做就能找到乐趣,那件事也就不再是不得不做之事。父亲传授给我的经验。——冰洁14我爸爸影响我最深的一句话,极其简单朴实,就是七个字:该干什么干什么。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甘心去做该做的事,然后搞砸了所有的事情。——Markuz15我考研调剂到一所不太满意的学校,比较郁闷颓废。爸爸说,如果你想跳得更高更远,是不是要后退几步?现在研究生已经过去一半时间,希望自己努力走好下一步。——Miss snow来源/中国教育报编辑/王飞校检/唐嘉阳编审/范觉文

不差米

这14位学者当选2019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多所高校学者入选!

11月27日,第28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大会在意大利里雅斯特召开,新一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揭晓。本次大会共增选了46名院士,其中14名来自中国大陆。此外,4位大陆科学家获得2019年TWAS学科奖。2019年新当选TWAS院士的14位中国大陆科学家中包括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2位非两院院士的知名学者。这两位非两院院士的知名学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和北京大学教授曾毅。此外,本次来自赞比亚、老挝、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利比亚的6位科学家新当选TWAS院士,TWAS院士来源国从99个增加到104个,实现新的突破。TWAS学科奖颁发给在各自学科领域卓越工作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此次获得2019 TWAS化学奖,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获得2019 TWAS地学天文和空间科学奖,南开大学唐梓洲与印度科学家共同获得2019 TWAS数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获得2019 TWAS物理学奖。迄今为止,TWAS共有1221名院士,其中中国大陆232名。中国大陆获奖科学家共有66名。各位新当选TWAS院士的简历如下:张福锁 I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1960年10月4日生,男,汉族,陕西省凤翔县人,植物营养学家,民主同盟成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1985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毕业,1989年毕业于德国Hohenheim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一直从事植物营养与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国际作物营养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同年被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Science、Natur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化兰 I 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化兰,女,病毒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1969年3月生于甘肃省白银市,籍贯甘肃白银。1991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获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动物流感病毒研究。她发现了决定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获得感染哺乳动物能力、致病力和在哺乳动物间呼吸道传播的关键分子及其相关机制,为H5N1和H7N9病毒的科学认知、风险评估、防控政策和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科学基础。她创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社会与经济效益,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6)。徐涛 I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男,细胞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8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籍贯湖北宜昌。199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199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胰岛β细胞功能和细胞生物物理技术的研究,在细胞囊泡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GLUT4储存囊泡转运及其调控机制、超分辨多模态细胞成像等方向取得了突出成绩。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亦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魏辅文 I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男,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4月生于重庆市云阳县,籍贯重庆云阳。1984年和1987年在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中,阐明了大熊猫的种群历史、濒危过程及演化潜力。揭示了大熊猫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如何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产生适应性演化的规律。阐明了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崩溃的机制,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ure Genetics, PNAS, Current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和Conservation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黄荷凤 I 上海交通大学黄荷凤,女,生殖医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7年9月生于浙江省嵊州市,籍贯浙江临安。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1989年获得妇产科学硕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任。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源性疾病”理论学说,对精/卵源性疾病的代间及跨代遗传/表观遗传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针对辅助生殖技术(ART)出生子代近远期健康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ART出生队列和基础研究,创建生殖新技术,提高了试管婴儿安全性,源头阻断遗传性出生缺陷,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十二五”科技支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主编中国第一部ART工具书《现代辅助生殖技术》和第一部《ART临床诊疗指南》。2017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Fellow Honoris Causa)。赵宇亮 I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男,化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2月出生于四川南充,籍贯四川南充。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6和1999年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效应分析与安全性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将放射化学原理发展到体外与体内超微量纳米颗粒的定量方法学研究,揭示了多种无机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的体内分布图谱,生物学效应规律,结构-效应关系,及其化学机制。在纳米安全性和纳米药物领域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等。张涛 I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男,汉族,1963年生于陕西省。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2月至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工业催化的研究,负责研制的新型催化剂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石油化工领域,三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主要从事航天无毒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环保催化及催化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已培养毕业研究生一百余人,发表论文450余篇(SC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一百余件(国际专利20余件)。 曾经和正在担任的主要学术兼职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专题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员。担任《催化学报》共同主编以及Green Chemistry, In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ChemPhysChem,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曾被国家人事部和国防科工委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获中国科学院“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获中国催化青年奖,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2010年所带领团队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刘明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明,女,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1964年4月生于江西丰城市,籍贯安徽宿州。198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88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8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半导体存储器和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等方面的研究。阐明了阻变存储器机理,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提出了功能层掺杂和局域电场增强的阻变存储器性能调控方法,提高存储器整体性能。拓展了新型闪存材料和结构体系,提出新的可靠性表征技术、失效模型和物理机理。发展了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技术并拓展到禁运的短波衍射元件研制中。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和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等奖项。曲久辉I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男,1957年10月出生。环境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环境科学学报主编等。主要从事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目前重点关注饮用水水质风险控制、污水及废水资源化能源化、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中国、美国、欧洲等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80余项。2004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0年分别获得全球和东亚地区IWA(国际水协)创新项目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当选IWA的Distinguished Fellow。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复全 I 首都师范大学方复全,男,数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1964年10月生于安徽省桐城市,籍贯安徽桐城。198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1991年在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微分几何与微分拓扑学的研究。在微分与拓扑范畴彻底解决了“四维流形到七维欧氏空间中的嵌入问题”,将Haefliger-Hirsch、吴文俊等人的工作中遗留下来多年悬而未决的重要公开问题画上句号。与人合作,证明了正曲率流形的π2有限性定理(同时独立得到的还有Petrunin-Tuschmann),被美国科学院院士Cheeger主编的权威综述报告列为有关领域有史以来九个主要定理之一,并被著名几何学家Berger写入历史性综述报告《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黎曼几何》。与人合作,首次发现了Grove问题的反例,被国外权威专家作为牛津大学研究生教材丛书的重要内容,并以 “方-戎方法”冠名小节标题。与人合作,首次建立了Tits几何与一大类正曲率流形之间的联系,并得到了完整的拓扑分类。曾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应邀在第二十七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徐红星 I 武汉大学徐红星,男,物理学家。武汉大学教授。1969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江苏灌云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8年和2002年分别获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的研究。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田永君 I 燕山大学田永君,男,材料学家。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63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友谊县,籍贯辽宁本溪。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科技大学机械二系,1987年获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硕士学位,1994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超硬材料的研究。合成出超细纳米孪晶结构立方氮化硼和金刚石,显著提高了两种超硬材料的硬度、韧性和热稳定性,其中纳米孪晶金刚石的硬度达天然金刚石的两倍,阐明了比天然金刚石更硬材料的硬度测试原理,实现了淬硬钢的超精密切削加工。建立了共价晶体的硬度模型,定义了化学键离子性的新标度。建立了多晶共价材料的硬化模型,阐明了多晶共价材料随显微组织特征尺寸减小可持续硬化的基本原理。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曾毅I 北京大学曾毅,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老年医学部与老龄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终身教授。1982年7月,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5月,以“最优秀”(Summa Cum Laude, i.e. Greatest Distinction)成绩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人口学博士学位1986-198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得博士后研修证书。曾毅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经济学、老龄健康与经济发展、家庭人口预测分析方法及其在市场经济与社会规划中的应用、人口政策分析。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获得德国马普研究院人口研究所杰出研究学者的称号。2010年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荣誉。刘彦随I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男,陕西绥德人,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5-1989年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本科,1992-1995年陕西师大地理学系区域地理学硕士研究生,1995-1998年南京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1998年8月-2000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部博士后,2000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2001年、2003年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主席,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咨询委员会专家、《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专家顾问,海南、云南、江西、陕西、江苏、重庆等省、市政府顾问;《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等杂志副主编,《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人文地理》、《Land Use Policy》、《Journal of Geograph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学术期刊特邀主编或编委。(来源:青塔,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工程院官网等)

葛伊

交大这些研究生导学团队,优秀!

“通通,你了解北京交大吗?”“当然!那是我心宜的学校啊!”“嗯嗯,北京交大学风校风非常棒!最近,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实施了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工程。为进一步发挥研究生导学团队的育人功能,引导建立和谐的导学关系,培养良好的学风,学校制定了《北京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展评工作方案》,评选出了首届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真的吗?这些团队怎么样呀?”“他们是“人才培养好”、“学风建设好”、“学术成果好”、“团队管理好”、“文化氛围好”的优秀导学团队典范,充分展现了交大研究生导学团队教学相长、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良好风貌!”“那快快带我认识一下这些团队吧!”他们是最和谐的团队,因材施教,团结互助,将每个学生雕琢成器;他们始终坚持种得桃李满天下,热爱祖国和教育事业,传道受业解惑是他们的天职;他们是最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充满激情,不畏艰难,用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勇攀科研高峰;他们有着最严明的安全制度与规范,精益求精,用敬业与坚持彰显优秀;他们是最in最秀团队,有着最潮的理念,扎根中国,放眼世界,以创新思维引领未来发展。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新鲜出炉的十支“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吧!1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导师:张宏科、周华春、高德云、苏伟、郜帅、秦雅娟、杨冬、董平、宋飞、刘颖、陈佳、郑涛、权伟、王洪超、冯博昊。团队成员:博士生41人,硕士生104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门从事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综合研究的科研创新团队,坚持“上下求索,自主创新,科教兴国,世界互联”,秉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积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近三年有15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5人次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及专项奖学金。导学团队师生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956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在国际高水平会议上获奖5次。产出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疫情期间,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了详细的学习科研计划,导师们把部分实验设备搬回家中,学生通过外网远程登录进行科研实验,确保各项学术、科研工作有条不紊进行。2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团队MePro团队导师:赵耀、倪蓉蓉、韦世奎、朱振峰、白慧慧、李晓龙、张淳杰、林春雨、常冬霞、刘美琴、丛润民。团队成员:博士生37人,硕士生76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团队MePro,严谨勤奋、争创一流,紧跟国际前沿,注重学生全方位、多元融合共发展。导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并以多种形式资助博士生海外访学,拓宽学生科研视野,培养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同时制定研究生行为手册,实现团队学生培养的规范化、有序化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团队紧跟国际前沿,邀请国际学者交流合作,为研究生提供优秀科研平台、提升团队国际影响力。目前已培养毕业博士生26名,硕士生80多名,其中,1名获北京市优博奖,1 名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博奖,1 名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博提名奖,1 人获中国电子学会优博论文奖,1人获北京市图像图形学学会优博论文奖。3工程与项目管理团队团队导师:刘伊生。团队成员:博士生9人,硕士生17人。经济管理学院工程与项目管理团队,秉持“立德树人育英才”的理念,导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注重学风建设,严格要求学术管理。同时从思想政治、学术文化、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尊重团队成员发展需要。团队学术成果丰硕,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仅2019年,现有团队成员已发表论文共计19篇,其中SCI及SSCI论文2篇,EI国际会议及核心期刊论文17篇;奖项荣誉突出,研究生中获得各类奖学金30余人,其中4名博士生获得CSC资助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团队培养了工程与项目管理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EMBA、MBA、MEM、工业工程等专业学位研究生200余人,其中许多毕业生去往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深造或者工作,成为行业领军人才。4地下工程创新团队团队导师:张顶立,张成平,陈铁林,房倩,苏洁,侯艳娟,周墨臻。团队成员:博士生15人,硕士生70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地下工程创新团队,坚持“传道授业甘为人梯,顶天立地志在穿越”,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支持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建立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团队研究生近三年来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其中国家奖学金和校专项奖学金共7人次,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共10人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6人次。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个工作岗位,其中去西部地区就业的2人,去往基层工作1人,海外工作期间参与援非工作2人。围绕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多学科、多行业深入交叉优势,坚持创新导向,累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E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5项。疫情期间,为研究生租用多台高性能云服务器和超算云,研发的隧道工程虚拟仿真平台和录制的地下工程慕课也为本科教学“停课不停学”发挥了积极作用。5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机器人研究所团队团队导师:方跃法、房海蓉、郭盛、曲海波、陈光荣、陈亚琼。团队成员:博士生14人,硕士生25人。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机器人研究所团队,秉持“学术人文同修养,因材施教助科研”的导学理念,注重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鼓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指导研究生在“兆易创新杯”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华北赛区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在“博实杯”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在“杰瑞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喜获全国一等奖,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近五年,团队在机器人机构学领域,发表了SCI/EI期刊检索论文50余篇,形成了系列具有系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聚焦国际视野,有多名博士参与国家一流高校和研究所联合培养,师生关系融洽,沟通顺畅,交流密切,建立了团队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机器人R1”。6电力电子所电传动控制团队团队导师:王琛琛、游小杰、郝瑞祥、郭希铮、王剑、周明磊。团队成员:博士生10人,硕士生43人。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所电传动控制团队,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遵循老师指导、学术组会、团队学术报告三重交流制度。团队成立学生委员会,实现“学生自治”、“责任到人”。注重文化建设,创办微信公众号、企业号,成立阅读室。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帮助学生尽早做好学业和就业规划,近三年毕业学生中超过65%选择深造或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工作,毕业生在单位获得包括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员工在内的多种荣誉,以及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等多种奖项。7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导学团队团队导师:杨蔚。团队成员:博士生1人,硕士生4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杨蔚副教授课题组团队,围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理论与现实问题,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进行学术研究,脚踏实地做学问。团队学风严谨,倡导团结互助、踏实进取、创新共享的风气,形成导师带团队、博士帮硕士、老生引新生、全体成员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良好学风。学生们亲切地称呼杨蔚老师为“杨妈妈”。疫情期间,杨蔚老师积极在教工支部捐款,并在交大社区担任志愿者三次值守校门,团队成员同样效行,为打赢防疫阻击战贡献绵薄之力。8软件服务工程学科团队团队导师:邢薇薇,张尧学,卢苇,包尔固德,冀振燕,车啸平,高睿鹏,鲍鹏,张顺利,苑海涛。团队成员:博士生11人,硕士生84人。软件学院软件服务工程学科团队,作为学院最大且研究成果最多的学科团队,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14项,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交通运输行业自动驾驶技术省部级研发中心。团队导师始终秉持“教书育人存于心,践于行,诲于人”的育人理念,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主动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工程现场,走进创新创业,参加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挑战杯”大赛。短短六年多时间,软件服务工程学科团队培养了博士毕业生6名,硕士毕业生100余名,为社会输送了优秀的软件人才,尤其为我国边疆地区建设输送了急需的技术人才。9民商法学专业团队团队导师:毕颖、张长青、吴文嫔、李文华、王世海、张保华。团队成员:硕士生70人。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团队,坚持立德树人、着力人才培养,营造了扎根学术、诚信做学问的良好学风,构建了和谐融洽、积极向上、良师益友的导学关系。团队培养研究生多元化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天赋和个性素质;提倡潜心学习和多看哲学法理的书籍,学习更加宏观的视界看待问题;同时团队的研究领域在铁路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与传统学科领域均有交叉。近两年,团队共申报法学类课题达20多项,多篇文章发表于法学核心期刊,半数以上团队成员参与“慧光杯”、“明法杯”等学术活动取得佳绩。10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现代通信研究所团队团队导师:艾渤、钟章队、吴昊、何睿斯、王方刚、陈为、章嘉懿、官科、林思雨、姚冬萍、杨焱、陈霞、蒋文怡、熊磊、沈超、丁建文、刘寅生、何丹萍、牛勇、马国玉、孙斌、费丹、孙宵芳。团队成员:博士生38人,硕士生91人。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通信研究所导学团队,秉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风建设、国际交流、团队文化建设协调并进”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宽带无线通信与专用通信方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引导研究生“扎根基层,放眼未来,做智能时代的引领者”,与华为、中兴等国内外信息通信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鼓励研究生扎根铁路基层和工程现场,解决铁路工程应用实际问题,实现个人梦想与高铁事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结合。近三年,研究生获得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共3项,境外交流学习15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20人次。团队还依托CMA及CNAS管理体系建立了严格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和制度。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导学相携的育人氛围。疫情期间,关爱研究生身心健康,成功帮助两名在外交流的博士研究生联系回国行程,钟章队教授联系购买千余枚口罩提供给来校值班教师,多名党员教师用实际行动守护交大全体师生的家园。“通通,认识了这么多交大的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现在有目标了吗?”“有这么多优秀的团队!我也要成为红果园的一员!”“我们在北京交通大学等着大家哦~”来源 | 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编辑 | 郭琛雨

阖户昼瞑

京津冀计算机学科群第二届研究生学术会议暨院长高峰论坛召开

2019年9月22日上午,京津冀计算机学科群第二季研究生学术会议暨院长高峰论坛在华北电力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此次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保定分论坛(CCFYOCSEF 保定)AC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天津分论坛(CCFYOCSEF 天津)AC、中国计算机学会石家庄分部(CCF 石家庄)、中国计算机学会天津分部(CCF 天津)、华北电力大学承办,甲骨文、星环科技协办。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业界代表有华北电力大学副书记,郭孝锋、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钟义信、中国“十二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人工智能60周年“科技创新 领军人物”,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成、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野、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副主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罗训、甲骨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王鹏、星环科技总经理,庞磊、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唐卫清、程序委员会主席,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导,朱永利、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朴春慧、河北经贸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孙立辉,领导、专家和业界代表此外,莅临会场的嘉宾还有来自华北电力大学职能部门的领导和京津冀三地计算机学科的院长、专家、业界朋友和研究生们。 首先由河北金融学院何志强主持,做出了开场致辞,简单介绍了ccfyocsef文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当前形势。并祝愿会议圆满成功。随后特邀报告环节由钟义信院士发表《范式革命下人工智能的研究》的学术报告,这次报告站在科学范式的制高点上研究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问题和出路。从稚嫩生成的共性机制入手探讨只能得本质,可以在“机制主义”框架下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三者予以谐完美统一起来。 然后分别由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成发表《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实验平台》、甲骨文大数据特聘专家王鹏发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平台》、企业精英庞磊发表《“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教育行业的创新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马帅发表《大数据近似计算》、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袁野发表《新型大图数据的管理与应用》报告并进行了经验分享。下午各位专家学者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毕业与论文发表“脱钩”难在哪?” 、“从研究生培养定位看论文要求”、“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学术论文的思考”这三个问题展开探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论文发表环节曾经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破五唯”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位授予和论文发表是否应该脱钩,以及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如何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针对该话题,同期将举行京津冀计算机学科群院长高峰论坛,探讨计算机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并共同协商京津冀地区计算机相关学科如何合作,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