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生考研白皮书:20岁不到就准备考研,“三跨生”数量惊人单镜头

大学生考研白皮书:20岁不到就准备考研,“三跨生”数量惊人

“卷”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卷”的背后则是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以考研为例,根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2021年我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377万,较去年增长10.6%。5年间,中国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倍。这个过程中,虽然还伴随着研究生扩招,但不可否认,考研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近日,新东方联合数据分析机构分析发布了《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为我们更加清晰地勾勒了考研人群的群体特征。该白皮书对来自全国25个城市的3500名考研培训行业用户分析。参与此次调研的考研培训行业用户中有21%为20岁及以下,21—24岁的用户占比66%,25岁及以上的占比13%。调查发现学历提升为被调研用户考研的首要动因。其他考研动因包括延迟就业、打算投身学术研究和科研、进入名校、父母期待与要求等。其中,“三跨生”占比较高,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报考考生分别占总调研人数的48%、78%、63%。新东方一名高管表示,近年来考研人群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一是往届生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往届生占研究生报名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9.1%,部分院校往届生报考比例约六成,而往届生群体普遍缺乏学习资源与备考环境。重点院校研究生推免比例居高不下,导致以重点院校为目标的考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二是“三跨生”占比较高。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报考考生占比分别为48%、78%、63%,这部分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辅导,更需要系统的规划和方向指引。

莫之知载

《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4月10日,新东方联合大数据分析机构易观分析发布了《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据易观分析今年对来自全国25个城市的3500名考研培训行业用户分析,学历提升为被调研用户考研的首要动因。其他考研动因包括延迟就业、打算投身学术研究和科研、进入名校、父母期待与要求等。其中,“三跨生”占比较高,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报考考生分别占总调研人数的48%、78%、63%。《白皮书》显示,参与此次调研的考研培训行业用户中有21%为20岁及以下,21—24岁的用户占比66%,25岁及以上的占比13%。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也注意到,有多位大一、大二的学生来参与此次活动,并且已经开始备考。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大一学生邓某便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考研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算是个必需品,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出于就业、自我提升各方面的考虑,他现在已开始准备考研,在他看来,“在大一能有个很明确的目标能少走很多弯路,并且能更合理安排空闲时间,尽早规划对自己也是种负责任的态度”。据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新东方大学事业部总经理许顺康观察,每年都有大一、大二就开始备战考研的学生,不同的是这类学生人数在上升。他认为,考研规划更为前置,这一方面与考研竞争压力变大有关,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部分00后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更为清晰、更为主动。此外,许顺康注意到,往届生在考研报名总人数的占比在持续提升,部分院校往届生报考比例约达六成。根据隶属于教育部的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此前公布的数据,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比例在2017年为43.8%,2018年为45%,2019年约为48.23%。在此基础上,易观分析参考历史增速情况及2020年部分高校公布的往届研究生占比情况,认为这一比例在2020年仍保持增长。许顺康分析,自2017年国家将非全日制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范围后,社会、企业对非全日制的认可度相对更高,这成为很多在职人士考研的重要原因之一。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吉利

377万人报名考研!市场规模破百亿,“00后”考生登场需求有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导读: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已达377万人,较2020年增长10.6%,报考规模呈现明显的逐年攀升态势。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记 者丨王峰编 辑丨李博图/新华社易观分析4月10日发布《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下称《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达112亿元,同比增长33.3%。预计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全国研究生人数已超过110万人,报名人数则达到341万人。随着保研人数、往届考生人数不断增加,考研竞争日益激烈,这意味着考研培训的参培率或将继续提升,行业面临利好。《白皮书》指出,考研群体扩大的同时,用户需求也在快速变化。21岁及以下的考研用户占比达到42%,“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逐渐成为考研主体。在此背景下,从考研服务到用户触达,考研培训机构均应考虑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优化调整。2023年市场规模200亿元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量突破100万人,达到110.66万人。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显著,截止到2020年,我国专硕招生占比超60%。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已达377万人,较2020年增长10.6%,报考规模呈现明显的逐年攀升态势。其中,山东、四川、广东、浙江等多地考研人数涨幅超过10%。在政策、经济、社会及技术等因素驱动之下,预计未来考研报考人数还将保持增长,为考研培训行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此外,近年来,研究生推免比例居高不下,以重点院校为目标的统考生考研压力日益加大;往届生备考人数及占比保持增长,个别院校往届生报考比例已占约六成,但往届生人群普遍缺乏备考资源与环境。双因素推动之下,市场对专业考研辅导及配套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由于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一二级资本市场也对考研培训行业表现出青睐。一级市场方面,资本或押注于新鲜的初创企业,或偏好拥有了体系化的产品与清晰的发展模式的成熟企业。今年2月,由华夏桃李基金孵化的职业教育品牌“橙啦教育”完成6600万元Pre-A轮融资,该机构专注于考研、实用英语、职业成长教育等领域。二级市场方面,新东方重回港股上市,中公教育股价快速上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根据易观分析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达112亿元,同比增长33.3%,增速略微下走。《白皮书》指出,随着市场需求的集中释放,例如考研报考人群不断扩大,报录比的攀升,参培率的不断提高,考研培训服务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深化发展等等,考研培训行业发展趋势正在明朗化且有着较大的成长空间。易观分析认为,中国考研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在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将超200亿元。“00后”考生登场需求有变《白皮书》介绍,根据易观分析关于中国考研培训用户的问卷调查,考研培训用户集中在21-24岁,其专业较多为经济学、工学、理学等。其中男生占比39%,女生占比61%。他们的考研培训花费集中在3000-10000元,考研成功人群在培训班的花费投入整体高于考研失败人群。在考研群体日益扩大的同时,用户需求也在发生快速变化。易观分析关于中国考研培训用户的问卷显示,21岁及以下的考研用户占比达到42%,“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正逐渐成为考研主体。B站学习、互联网自习室等新形态的出现,以及罗翔老师的走红都显现出新生代用户在信息接收与获取方式、信息需求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这些需求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单纯上课到综合服务需求。考研用户需求范畴不断扩大,过去主要以上课接受辅导为主,但在对考研相关信息的渴求下,用户需要包括院校信息、试题、复习方法甚至心理辅导在内的综合性服务。其次,从大班授课到个性化小班服务需求。过去考研辅导以大班授课为主,当前考研用户对考研辅导需求要求更高,对基于个人特点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日益旺盛。第三,用户触达场景多元化,时间前置。在当前用户触媒碎片化背景下,考研企业品牌信息从多渠道同时触达用户,信息繁杂难辨,考研教育机构需要提前布局,传递品牌,在用户心中建立印象,抢占市场。《白皮书》指出,在此背景下,从考研服务内容到用户触达,考研培训机构均应考虑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优化调整,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考研服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OMO模式将成主流目前考研培训市场上,既有新东方、文都教育等成立近30年的传统机构,也有不断涌现的在线教育公司。随着越来越多教育品牌切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考研需求的高速增长下市场背景之下,近年来专注于其他教育细分领域的企业也纷纷布局考研业务,例如专注于职业教育的中公教育等逐渐依托渠道、营销、技术、资源等优势,开始横向拓展,将业务蔓延至考研培训;专注于K12用户的网易有道以及跟谁学开始布局大学业务,推出考研培训产品。《白皮书》显示,在品牌认知度方面,新东方考研、中公考研、文都考研分别以56%、36%、34%排名前三。在《白皮书》的满意度调查中,新东方考研在“课程设置全面,难点重点突出”“可以提供答疑和督学的服务”等方面领先,中公考研在“服务态度好,响应及时”等方面领先,文都考研在“上课时间适合”“配套设施齐全”等方面领先,考研帮在“老师的讲解清晰易懂”等方面领先。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指出,随着用户的偏好和疫情的助推,线上线下融合的OMO模式发展将成为考研培训行业主流。比如,新东方在2020年5月成立了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整合了新东方和新东方在线的大学生国内考试业务,包括考研、四六级等。在OMO模式下,考研学生在春秋学期内在线上课,解决下沉市场用户无法全程面授的痛点,寒暑假则在中心城市进行集中面授或封闭训练。此外,题库刷题、背单词等功能可以依托新东方考研APP进行,通过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高频需求,线下则提供重难点答疑、模拟测试等,保障学习氛围及效果。

指挥官

国科大60%研究生焦虑,周均工作62小时:在中国读研压力有多大?

“废寝忘食、埋头苦干”似乎是一个根植于所有人心中,属于科研工作者的固定形象。相信不少人在学术生涯中,都曾对这样的说法有所耳闻:“成功的年轻科学家每周待在实验室至少 50 个小时”。(你觉得每周工作 50-60 小时是学术圈常态吗?点击这里,分享你的看法。)这句“名言”来自神经科学家蒲慕明 2001 年写给实验室的一封 Email。当时蒲慕明转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不久,新实验室刚刚成立,研究进展却不太令人满意。于是这位追求卓越的学者在信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周必须在实验室里工作至少 50 小时,也就是每天 8 小时以上,每周 6 天。这已经大大低于我现在和我职业生涯里大多数时间里的工作强度。”这封信后来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在无形中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范本:想获得学术上的成功,先看看自己是否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吧。这终究是一个来自高标准高要求的小团体的个例,也不能被当做任何领域内的普适性规则。二十年后,一份针对中国科学院大学近 1.3 万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当代研究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平均每周工作 61.95 小时,过半存在焦虑问题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领衔的调查于 2019 年开展,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 12723 名研究生为对象,旨在明确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并探讨学业和个体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博士生占 44%,硕士生占 56%,平均年龄 26.4 岁,半数为在一年内毕业的研究生。调查发现,受调查的研究生们生活在一个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周一到周五的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 10.01±2.79 小时,周六日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 5.95±3.15 小时。由此推算,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 61.95 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有 70.0% 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为 8 小时及以上,有 36.5% 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为 10 小时及以上。研究生每日工作时长分布。图片来源:《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为例》同时,抑郁和焦虑问题在研究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在抑郁倾向调查中,35.5% 的研究生存在抑郁倾向,12.4% 属于抑郁高风险群体;在焦虑问题调查中, 60.1% 的研究生都受到焦虑困扰,7.1% 存在重度焦虑。不论是抑郁还是焦虑,都呈现为女生较男生高发,博士生较硕士生高发,毕业生较其他年级高发的趋势。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国内独有,并且近年来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注意。《科学》(Science)曾于 2018 年发表过一项针对 26 个国家 2279 名硕博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调查报告,发现结果发现这一群体的焦虑(41%)和抑郁(39%)比例超过普通人群(6%)。《自然》(Nature)也在 2019 年发布过一项针对全球 6300 名研究生的调研,发现 86% 的研究生存在焦虑问题。相较而言,国科大研究生周均 61.95 小时的工作时长或许更能反映出国内学术环境施加给年轻人的压力。调查报告称,这一平均工作时长与欧盟一项调查得出的科学家每周工作 60 小时左右的情况基本一致,但该调查并未将研究生群体区分出来单独计算。而《自然》 2019 年全球研究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 20% 左右的被调查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60 小时。后者反映出的研究生工作负荷明显低于 2019 年国科大的调查数据。国科大调研报告的作者指出,工作-生活无法平衡是造成研究生上述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诱因之一。《自然》2019 年公布的博士生调研数据。图片来源:Nature只有研究生压力大吗?超长的工作时间似乎已经成了学术界的“传统”。2016 年一项针对全国近 8000 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显示,这类人群的平均工作时长为 8.6 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 16 小时;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 9.29 小时。2018 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科技工作者总体平均每周工作 49.7 小时,比法定劳动时间多 24.3%,超时工作情况突出。另一方面,学者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正在逐年升高。同样由中科院心理所牵头撰写的《2019 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9 年到 2019 年,中国科技工作者抑郁高风险比例从 17.2% 上升至 24%;存在中重度焦虑的比例也从 2017 年的 8.2% 上升至了 2019 年的 13.3%。工作压力越大,抑郁和焦虑水平也就越高。2009年、2017年、2019年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比例。图片来源:《2019 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于欧美的部分学者来说,这类问题甚至更夸张。一篇 2020 年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论文对 4535 名欧美高校教职人员和实验室 PI 进行了调研。在新冠疫情发生前,这些职级相对较高的科学家平均每周工作 61 小时,疫情发生后由于隔离政策对工作的限制,工作时长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每周 54 小时。另一项由惠康基金会主持的针对全球 4000 余名科学家的工作压力调查则显示,半数人存在抑郁和焦虑问题,还有四成人经历过职场欺凌或骚扰。过劳和情绪问题如果一直存在,可能带来更严重的恶果。据报道,2021 年 3 月至今,国内已有6 名学者在岗位上因病离世,其中最年轻的 42 岁,最年长的 56 岁,其中两位学者刚刚获得“杰青”资助不到一年。调研报告指出,国内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来源集中在学业与职业发展问题上。“学业负担重”、“就业前景不理想”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是排名最靠前的三座大山,研究生群体迫切希望获得和上述内容有关的心理健康服务。而科研人员主要为工作和生活压力所苦恼,超过 60% 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就业指导与工作问题,以及调节情绪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在接受调查的群体中,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和科研工作者都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但这两类人群普遍认为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健康服务,“不能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求助”成为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寻求帮助的最大阻碍。/////如今距离蒲慕明写下那封广为流传,甚至被众多导师改造成自己的版本的 Email 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每周 50 小时”的传说依然在学术圈里流传。蒲慕明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开玩笑称,自己快被塑造成一个实验室的“暴君”了。追求卓越是好事,但保持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本钱。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 科研圈跟人类有着相似睡眠习惯的章鱼,梦境会是什么?见杨过,误终身,不误郭襄搞科研3.9亿人的选择:爱上一个不存在的人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还有一些科研行业的资讯、采购意向、需求商机的订单的可以一起交流一下,想了解的可以看看【仪器买卖】的公众号哦

旦旦而钓

人生艰难!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博士抑郁倾向明显高于硕士

现在的社会,无论你在哪个领域,何种社会地位都需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竞争和麻烦。因此我国居民的心理健康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根据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发布的针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研究生群体的抑郁焦虑问题也十分显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为样本。调研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调研发现,35.9%的女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7%;35.2%的男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2%。 调研还发现,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博士生中有抑郁表现倾向的比例也高于硕士生。在硕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4.7%,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1%;在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9%。(文章来源:前瞻网)

废车场

377万考研大军,女生比例却远超男生,为何考研男生越来越少?

随着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行业快速发展,许多家庭也开始重视教育问题。而如今本科生的含金量降低,许多大学生毕业就陷入失业的境地,投出去的简历数不胜数,收到的面试却没有几份。因此许多大学生都会选择避开就业继续攻读研究生,未来就业研究生的身份相比一般大学生更有竞争力,薪资待遇也更优厚。考研的热度也就逐渐升高,2021年达到了377万,创历史新高。考研之中存在的“怪现象”,男少女多近几年的考研之中一直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考研人数上女生相比男生要多很多,考上研究生的女生也要比男生多,许多研究生导师也在抱怨招不到男生,为什么导师对于招不到男生感到不满,这又是为什么呢?研究生中男生相比女生的优势男生的体力和精力普遍要比女生好,在用人成本方面,研究生导师选择招男生,更容易解决很多项目上的问题。在许多对于体力有要求或者需要去户外的实验之中男生能承担更多的工作,而女生在这方面显得更为柔弱和无能为力。男生相比女性思维更偏向理性,女性的思考方式更为感性,男性更为偏向行为自控、理性与思维合理,对于很多理工科实验而言学习更需要的是理性思维。敏捷更思维的男性相比许多思考慢一些的女生更受导师的欢迎。这些原因导致了男性的研究生更被导师看重,尽管男生更有优势,但是因为备考研究生的男生比较少,想招男生也不一定招得到,所以遇到好的男考生,导师都是争抢着要。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女生考研的比例还远远高于男生呢?为何报考研究生的男生越来越少?女生考研更有优势女生学习相对更刻苦认真,而女生也更适合考研。女生在对待学习方面更加认真,当然也有很多学习能力很强的男生,而女生的平均值更高一些。研究生考试还是以记忆为主,自由创新的空间比较少,这种备考方式更加适合女生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文科专业,女生在英语科目上比男生占优势,成绩也基本比男生高。男生在毕业之后更容易找到工作许多男生在本科毕业就选择了工作,因为很多男生在本科期间就读的工科专业,要求的技术性很强,在毕业后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就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社会给男生的机会更多,同样的程度,女生要努力一些,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男生的社会现状中国社会对男性稍微有点不友善,无论是社会的性别比例,还是不正的社会风气,男性面临着比女性更大的社会压力,需要急着赚钱养家,如果男性读了研究生之后才出来工作,除非家庭条件较好,否则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足够丰厚和稳定的收入。这使得男生对考研显得不是那么重视,而女生相对更为宽松,考研大军之中女生也就更多。今日话题:你对研究生男少女多现象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自觉自愿

新东方发布2022考研白皮书:预计未来考研人数将持续增长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当前,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任务对研究生的选拔与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助力研究生培训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携手易观分析,发布考研培训行业研究报告,对中国考研培训行业进行全面分析和洞察,并从2022年考情分析和备考策略两大维度入手,深度剖析考研趋势和原理,推出《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为备考学子保驾护航。4月10日,新东方《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出席发布会并面向现场700余大学生发表励志演讲,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新东方大学事业部总经理许顺康、易观分析总裁刘怡对白皮书进行了深入解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资深考研教师王江涛分享了考研备考攻略。本场发布会从考研趋势到备考指导,再到个人成长与发展规划,多维度为大学生指点迷津。研究生学历成求职“硬通货”,多因素驱动考研热2021年,中国考研报名人数达377万人,较2020年增长10.6%,自2016年以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考研热”备受关注。为了帮助考研学子更准确地把握趋势、科学备考,新东方自2017年首次发布《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以来,已连续发布四年,凭借大数据优势和教学教研积淀,呈现考研发展历程、方向趋势及备考经验,为考生指点航向,在大学生中产生良好反响。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有两大亮点。首先,由一本增至三本,内容更加丰富详实。其中重新编排的《考纲篇》汇集了过去几年的考研真题解析,从各科目考情分析到备考策略,为考生提供详细指导;《考研志》则通过全国26个城市考研成功学子的经验和心得分享,解答考研学子最关心的话题,并给予其精神的鼓舞。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东方首次联合第三方大数据分析机构易观分析,发布《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从行业发展现状、行业竞争格局、行业用户洞察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四个层面对中国考研培训行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洞察。该报告历时94天完成,调研样本覆盖全国25个城市,力图呈现中国考研行业的真实图景,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更加客观权威的数据参考。4月10日,易观分析总裁刘怡莅临发布会,就考研热的背景、考研培训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专业解读。刘怡表示,考研人数的逐年攀升,是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切换引发人才需求变化,叠加疫情后经济放缓,导致企业招聘规模缩减,对人才的复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灵活用工”的迅速发展,使得个体和组织的关系发生变化,人才的高频流动意味着口碑等软实力的效力减弱,简历上的“硬通货”背书愈发重要,而研究生学历就是其中之一。政策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扩大且结构不断优化,带来了更多机会,2020年招生突破100万人,其中专业硕士招生占比超60%。而企事业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提升和研究生学历的薪资优势,也令研究生学历备受追捧。易观分析预测,在上述因素驱动下,未来研究生报考人数还将继续保持增长。往届生占半数,“三跨”生占比高,考研难度加大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考研人群特性、院校选择有哪些新趋势?考生的需求有哪些变化?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新东方大学事业部总经理许顺康,结合白皮书进行了深入解读。许顺康表示,近年来考研人群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一是往届生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往届生占研究生报名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9.1%,部分院校往届生报考比例约六成,而往届生群体普遍缺乏学习资源与备考环境,另外,重点院校研究生推免比例居高不下,导致以重点院校为目标的考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二是“三跨生”占比较高。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报考考生占比分别为48%、78%、63%,这部分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辅导,更需要系统的规划和方向指引。随着在线学习方式融入新生代学生人群,学习场景正在发生改变,而疫情进一步改变了学生的备考习惯。《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显示,在考研培训授课方式上,用户更加偏好OMO授课模式。易观认为该模式能够融合线上线下教培优势,形成完整的备考链路,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学习效果。据此判断,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成为考研培训行业主流。《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还显示,21至24岁的青年是考研大军的绝对主力,随着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逐渐成为考研主体,学生考研需求更加复杂多元,从以上课接受辅导为主,变为包括院校信息、试题、复习方法甚至心理辅导在内的综合性服务,信息接收与获取方式也呈现个性化趋势。许顺康表示,为满足考研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近年来,新东方深耕一站式服务与OMO模式,通过产品与模式的升级,不断提升考研培训的体验和效果。一方面,在英语优势科目的基础上,实现考研培训全学科均衡发展,并基于技术手段和大数据积累,为学生指导考研目标制定和各阶段复习计划,制定个性化考研方案,力求提升学生备考效率。另一方面,发力OMO模式,将线上线下资源全面打通和复用,实现全场景、全阶段的高效融合。如线上可以满足学生在线课程、题库刷题、背单词等高频需求,而线下则提供重难点答疑、模拟测试,保障学习氛围及效果。目前新东方考研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线上线下产品体系:通过考研无忧计划、考研集训营、考研全科课程等产品矩阵,以及“新东方考研APP”、"新东方在线APP"等在线工具,搭建起一站式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据悉,2020年新东方考研服务学员数量超40万人次,位居行业头部地位。除考研外,新东方的教学与服务已覆盖四六级、托福、雅思、GRE、GMAT等国内外升学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财会考试等职业考试,针对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提供全周期一站式解决方案。发布会上,新东方资深教师王江涛分享了2022考研英语高分攻略,即攻克词汇、精研真题、适当模考,他分别就三方面为考研学子详细答疑解惑,并以三位学生“逆袭”名校的故事,鼓舞大学生逐梦前行,风趣、励志的演讲博得阵阵掌声。新东方关注大学生学习,更致力于其终身成长作为大学生的“老朋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再次登台开讲,为考生注入信心与力量。俞敏洪表示,人生的两个要素,第一是抓住当下,第二是关注未来,而设定目标便是连接当下与未来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来说,考研便是一个“务实”的目标,能够引领其迈上更高的台阶。“不过,上不上研究生,不能决定人生的河流能流多远,想爬的山能爬多高,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变动的、开放的、有着无限可能性的社会。”在充满机遇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拥有奋斗的动力和奋斗的精神,他勉励学生塑造专注、大气、乐观、向上的素质和品格,并养成自律的习惯,用奋斗实现理想。正如俞敏洪所言,大学不仅是求学的黄金时期,更是锤炼职业竞争力、塑造人品人格的关键阶段。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新东方整合优质资源,在2020年5月成立了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在提供升学、求职类教学服务的同时,更关注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不仅通过专业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测评、丰富的实习产品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提高未来的职业竞争力,更通过公益活动、主题讲座,引领大学生在学好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受益一生的精神和品质。事实上,新东方始终将提升青年的精神力视为己任,并付出坚实行动,如连续16年开展“梦想之旅”系列活动,俞敏洪率领团队以边走边演讲的形式,把励志火种洒向全国;先后出资1亿元,已连续13年在全国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激励大学生自立自强;连续7年发起“百日行动派”,带领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坚持中成就更好的自己。今后,这些活动还将以创新的方式深入开展。目前,新东方已在全国27个城市建立了118个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未来,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将坚持践行新东方“终身学习、全球视野、独立人格、社会责任”的核心教育理念,继续完善教学产品和教学模式,助力大学生成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具备全球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百灵鸟

各省市高学历人才比例:北京最高,河北最低,广东低于全国平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来源 | 社会爆料”各省市中北京高学历人才比例最高,北京有311万名本科生,69万名研究生,高学历人才占总人口的17.5%,是全国平均的近五倍。因为北京有全国最多的本科大学,同时双一流大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招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全国有4563万本科生,414万研究生,高学历人才占全国总人口的3.6%,但只有11个省市超过全国平均,东北三省黑吉辽都达到全国平均,这也说明东北地区在人才储备上有很大优势,在未来能成为经济的一大助力。”广东高学历人才仅占总人口的3.3%,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线,广东在高等教育上与江苏浙江等省还有明显差距,好在广东每年都能吸引大批外省的研究生。河北高学历人才占总人口的1.5%,比例全国最低,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的一半。河北本科生较少,只有101万人,和云南差不多。因为河北缺乏知名大学,唯一一所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还在天津,无法吸引外省人来河北念大学。 end 【来源:河北资本】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张策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女性研究生比男性更焦虑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几年国际科研工作关注的热点。过去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轻微正相关,也就是说,收入更高、学历更高、职业更稳定、职业声誉更好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更好。但是近两三年来的国际研究揭示,近40%的博士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高学历的人才是我国未来科研的主要力量,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值得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9年,陈祉妍带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撰写的专题报告《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被收录进今年三月出版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研究生群体的抑郁、焦虑水平令人担忧此次调研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为样本,调查问卷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与导师关系问卷、研究生压力源等问卷。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且不同性别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女性的抑郁和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是各个人群的普遍现象,总体来说,女性对于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都更加敏感,所以调研结果经常会显示女性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陈祉妍解释说。调研发现,35.9%的女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7%;35.2%的男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2%。调研还发现,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博士生中有抑郁表现倾向的比例也高于硕士生。在硕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4.7%,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1%;在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9%。导致如此高比例的抑郁、焦虑水平,学业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大学生到研究生,需要经历一个心态转换的过程。在大学期间,学习一门课程,只要认真学习,充分掌握,就可以拿到好成绩。但是在研究生期间,面对的课题是有探索性的,特别是博士生,论文要求有创新性,这不一定是光靠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还有很多理科领域的博士,如果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之前所有的努力就会白费,就要换一个研究方向重新开始。由于科研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所有研究生会很有心理压力,而博士生的心理压力相对更大。”除学业负担重之外,就业前景不理想和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也是研究生主要的压力源。陈祉妍告诉记者,此次调查显示,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研究生。“这其实是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叠加。”陈祉妍说,“尤其是博士生,在毕业阶段,一方面要担心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博士论文要求很严格,能否顺利通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论文没有达到标准,学生就需要花很大精力去修改,甚至需要重新答辩;另一方面要担心就业问题,找工作也是一件充满不确定的事。所以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也是叠加的。”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了研究生群体过长的工作时间,而过长的工作时间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研究认为,工作时间越长,抑郁、焦虑的风险越高,当日常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就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因此,日常工作时长控制在10个小时以内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参与本次调查的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61.95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70%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8个小时或以上,36.5%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10个小时或以上。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是研究生群体的普遍现象陈祉妍告诉记者,抑郁、焦虑水平与心理健康素养技能显著相关。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出,在我国即使是高学历群体,也存在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的问题。对研究生群体而言,要提升情绪觉察、分心术、认知重评和人际支持技能,这对于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十分必要。陈祉妍解释说,情绪觉察是指一个人能够觉察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或有情绪波动的能力。“有时候人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很迟钝,比如说有的人明明很不满,但他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满,只是表现得比较暴躁;有的人情绪很低落,已经达到抑郁症的临床界限,但他只是感觉自己没有力气学习和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很累,却觉察不出自己有负面情绪。情绪觉察是情绪调控的基础,要先发现自己有情绪波动,然后才能够进行情绪调控。”陈祉妍说。陈祉妍介绍,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进行情绪调控,最常用的技能是分心术。“一件事情如果越想越烦,就去做点儿别的事情,让自己分心。不要在烦闷的事情上钻牛角尖,让自己陷入痛苦。”认知重评是心理学家最为推荐的一种情绪调控的方法。“就算让自己分心,烦心事也还在那里。如果对这件事认识没有提高,再想起来还是会烦躁。”陈祉妍说,“认知重评指的是一个人的想法产生了调整,对一件事能够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比如说原来认为非常糟糕的事情,调整想法后看到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这是情绪调控最科学的方法之一。”人际支持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很自然用到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有些人一有烦恼就会跟别人倾诉,请人帮忙支招儿,有些人会跟朋友喝酒吃饭,这些都有助于情绪的缓解。但也有些人会憋在心里,缺乏向人倾诉或找人陪伴的渠道,这些人缓解情绪就很困难。陈祉妍指出,在寻求人际支持方面,研究生群体有着特殊之处。对一般人群而言,最强的人际支持往往是亲人和朋友,但是对研究生来说,最强大的支持来自导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陈祉妍在调查中发现,导师跟学生沟通的频率越高,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就越高。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一周一次的沟通频率比较满意。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少,跟学生的关系就会相对更紧密。当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时,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指导和交流就会少很多。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通过此次调研,陈祉妍感到,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支持非常不足。“在很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核心服务群体是本科生,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宣传和支持都是不够的,比如有的学校会组织本科生在入学之后去参观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让学生对中心有一定认识,多一点亲切感,需要求助的时候更容易来这里求助,但是这项工作常常不一定覆盖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陈祉妍进一步指出,本科生往往在公选课可以选修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还把心理健康课定为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不固定地开设,也是自愿选修。但其实心理健康课是有必要普及到每个人的。所以必须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此外,陈祉妍认为对导师也需要做更多的支持和培训。她介绍说,中国科学院越来越重视对导师心理健康培训,近十多年来,对新导师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陈祉妍希望,未来还能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培训课时,对导师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让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动向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导师能够意识到,及时让专业人员介入。另外,导师还需要了解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且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生,给他们适当的支持,更好地引导和帮助研究生。这些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高校甚至高等教育相关部门制定更明确的制度和流程,也要配备一定的经费和人员。来源:中国青年报

煎饼哥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女生抑郁倾向高于男生?

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存在一定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存在焦虑问题。现在本科生一抓一大把,虽然考上研究生的也不少,但考上研究生2年或3年的学习,压力都要比本科4年的学习高很多,而且研究生的压力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曾经的“北大才女”唐晓琳,高考成功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去犹他大学深造,在犹他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她虽然压力大,但还是没能放弃学习的机会,又开始了读博。但博士的压力比研究生压力还要大很多,唐晓琳在犹他大学读了7年的博士还没能达到毕业要求,最终承受不住压力,选择在异国他乡结束自己的一生。虽然这是一个让我们心痛的结局,很多人都在想,就算她放弃读博,直接回国,她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怎么也不至于选择在异国他乡结束一生这个归宿。但我们没能处在她的位置上,所以还是很难理解这些研究生的压力和焦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也针对一些研究生进行了调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有焦虑和抑郁表现的研究生大有人在35.9%的女研究生存在抑郁表现。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中国科学院针对研究生群体做了抑郁焦虑等心理状况的调研,样本虽然是选择的本院的研究生作为样本,但其实也可以反映出大部分研究生的精神心理状态。研究显示有35.5%的研究生存在抑郁倾向,有60.1%的研究生存在焦虑问题,这个数据其实是比较高的,这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研究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导致焦虑或抑郁。研究生群体女生抑郁倾向高于男生研究生整体的数据其实虽然很高,很多人感觉男女一平均,应该男女焦虑抑郁问题应该不是很多,但其实结果并非如此,研究生群体中,女生抑郁倾向高于男生。35.9%的女研究生有抑郁表现,其中有12.7%的女研究生抑郁表现严重,35.2%的男研究生存在抑郁表现,其中有12.2%的男研究生抑郁表现严重。博士研究生抑郁倾向高于硕士研究生除了男女研究生的抑郁程度和比例不一样之外,分析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抑郁焦虑情况发现,学历越高的博士研究生抑郁倾向要高于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中有抑郁表现的人占34.7%,抑郁表现严重的硕士研究生占12.1%,但博士研究生中有抑郁表现的人占36.6%,抑郁表现严重的博士研究生占了12.9%。其实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女性研究生的压力是要高于男性的,而学历越高的博士研究生要承受的压力高于硕士研究生,但综合来看,几乎差别不太大。所以说不管是女研究生还是男研究生,学历高的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是一样承受很大的压力,抑郁焦虑问题显著。那么导致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的原因是什么?90%的研究生出现抑郁焦虑问题是和学业压力大有关。首先是学生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很难适应大学本科期间,学生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是以书本为主,而且期末考试等都是要从书本上出问题的,只要平时将课本的知识弄明白,考试都不成问题。但上课了研究生后,大部分的同学是会发现,光会课本上的知识是不行的,还需要动手研究,而且要深入研究,只学到皮毛根本没有用,一时间很难适应这个角色的转变。其次是需要做的研究比较严谨,毕业压力较大本科毕业生其实只要将期末考试通过,有的专业甚至是不需要写论文就可以毕业的,像是本科护理学专业,其实没有毕业论文一样可以毕业的。但研究生所做的研究比较深,并且毕业论文更加严谨,如果你论文不合格,还需要再改,论文不合格是毕不了业的,所以很多研究生因为论文等问题压力很大。最后就是对自己未来就业的担忧大部分的研究生考上来并不是为了做科研,可以说更多的研究生是为了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学历,可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其实研究生也会面临很大的就业问题,普通的工作研究生并不想做,总不能研究生毕业了还和本科同学做一样的工作吧,但很多高层次的工作还上不去,所以就会有很大的担忧。研究生这个群体的压力确实比较大,但这部分的人才是我们比较稀缺的人才,我更建议在读研究生期间增加给研究生的额外补助,毕业后也应当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这样可以减少研究生的焦虑以及抑郁问题,降低了压力,才能让研究生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今日讨论:你认为研究生的抑郁焦虑问题严重的原因是什么?你感觉研究生的压力来自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