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厉害了!2020年中国研究生院校排名发布!快看看你的院校排第几管子

厉害了!2020年中国研究生院校排名发布!快看看你的院校排第几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内容,关注我,让你最先获悉一手教育资讯!我国各大高校之间的排名情况,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大家对于自己所在院校的排名也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2020年中国研究生院校排名,赶紧来看看你的院校情况吧!不久前,CNUR.COM(China University Rankings,中国大学排行榜)官网发布了“2020年中国研究生院校排名”。这个排名数据是基于内地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的社会声誉、科研水平、师资力量、杰出校友、学科建设等主要因素研究,“规模总量”和“人均精度”统筹考虑。从以上的数据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高校前三甲,前十分别是“C9高校联盟”和中国人民大学。看完这份排名清单,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码字不易,喜欢记得转发+收藏+评论,别忘了关注我哦!关注我,每天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教育热点资讯!

執競

中国研究生生存现状:我们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一,五一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广州。朋友在一家外企上班。见面吃完饭,我们聊天。“诶,你说你读研有什么用,毕业了不还是要给别人打工?这么大了还让家里给你交学费,供你读书?”朋友一边看着抖音,一边问我。“……”二,大学同学,毕业的时候考了公务员。上班时打印材料,办理业务。下班后养花练字,情趣盎然。他没有读研读博,生活也过得怡然自得。三,前两天,我和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师兄聊天,聊起他读研时的生活。周一到周六,每天早八晚十,除了做实验写代码就是吃饭睡觉,每两周汇报一次。他马不停蹄的向前。研三秋招,师兄签了工作,月薪很高,人事主管坦言聘用是因为的他的科研经历。两篇sci,国家奖学金。研三毕业,师兄和谈了两年多的女朋友订婚了。我想,师兄应该觉得读研挺好的。四,2019年是新中国建国70年,也是恢复研究生教育41年。从1978年研究生招生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07万激增到290万,增加了大约289倍。在恢复研究生教育的40年里,我国学位授予量超过800万。近1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学位授予量占总量近8成。研究生似乎真的已经烂大街了。但是,从1995-2016年,我国研究生总共招收了660.8万人,而2017年大约招生58万人,2018年大约招收了60万人,总计人数770.8万人。如果按总人口进行计算,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仅仅是0.55%。而博士更是仅仅只有0.057%。但是,根据美国SAUS和BLS的数据显示,最高学历群体比高中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高整整六倍,且每个教育阶层都显示出明显的级差,在社会统计领域,有无数权威统计资料证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水平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指标都呈无可争议的正相关。五,世界的运作机制是由很多学科交叉建立起来的,经济学,文学,社会科学,工学,理学等等等等。几百年来,立足于这些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们究其一生所发现的揭示这个世界客观运作的基本法则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时间的大河奔涌向前,高耸的大厦和广袤的森林终将化为渺渺一粟,但这些不断累积的真理却如同闪亮的灯塔,指引着人类在暴风骤雨中探索美好的未来。或许你觉得自己做出的努力很小,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改表了世界。当你老了之后,回想起你的一生,回想起自己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的不同选择,当时的晚霞浸染了天空,夏风吹过你的脸,全世界都安静下来。但是你却不知道,在这苍穹之下,命运的巨轮因为你的每一次掌舵伴着风暴与海浪轰隆起航。没有人说的清楚,你现在做出的每一种选择会带来怎么样的人生,但是前方漫长的路,宁愿做一回唐吉坷德。最后,我想借用胡适先生1932年于北大毕业典礼的演讲作结:“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无迹

中国学历鄙视链底端,居然是这些硕士生

首批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这一年,毕业生刚踏入求职赛道,迎面而来的第一问题却是——“非全到底算什么”。根据新浪舆情通8月的数据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网声量达到1.5w以上,一个月内登上两次热搜。国企央企利用系统后台剔除“非全”申请者、中石油长庆油田公然毁约、多地住房及落户补贴不包括“非全”毕业生……种种歧视引发热议。发声的除了“非全”群体,还有表示不服的路人:如果什么都统一对待,还要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干嘛?话题争议性因此直线上升。对于这一质疑,“非全”群体虽然感到愤怒,但心中也不禁问天问大地:如果培养的时候就全都统一对待,为何还要在我的学位学历证上标注一个“非”字?“非全日制”终究是错付了吗?过去,国家为了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特意为在职人员设立了联考,只要通过联考、完成学业,就能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所谓的在职研究生。众所周知,在职研究生的考试门槛低,授课时间少,即使没有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书,还是有很多人为了给简历贴金,纷纷加入在职读研大军。在这个时期,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明显是不能与全日制研究生抗衡的,不仅缺乏学术氛围的浸染,而且存在不少高校放水招生的情况,低进低出成为在职研究生的水货标签。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的新政,政策规定当年11月30日之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取代了曾经的在职研究生,成为非脱产学习的一种新方式。然而,在社会公众以往的认知里,两者都是同等质量的“水货”。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查显示:超过70%的毕业生拒绝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理由就是毕业证书和学信档案上标注的“非”字不光彩。微博有一名博主曾经发起投票:如果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吗?同样是近70%的网友毫不犹豫选择了不会再读,个中辛酸只有读过的人才懂。知乎上有个楼主扔出一句痛心慰问:“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现在你们怎么样了?”首赞“XCPP”网友除了回应“极度痛苦,非常后悔”之外,还加了一长串的事实例证——“非全的培养实在太有‘含金量’了”。根据XCPP的讲述,学校对他的要求是前两个学期脱产和全日制的学生一起上课,不仅考试难度和全日制拉上同一水平线,学分要求也比全日制多。考勤、日常作业、课堂展示、论文提交、期末考试一样都不会少,连开学都要按规参加军训,XCPP抱怨的不是课业压力大,而是明明我这么努力修学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2016年,教育部曾在文件中明确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通知,许多人正是冲着它去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要来解读“统一标准,同等质量”这句话,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网络上的义愤填膺,就不应该被讽刺为“狗急跳墙”。首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改革之后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和全日制研究生并轨。相比过去的联考,在职人员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直接攀升,在录取这一关就已经把许多学术诚意不足、报考动机不纯的人员筛掉。能够被录取的,基本付出了相当的业余复习时间。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和学位双证书,就是因为“统一标准”四个字在成绩考核环节贯穿始终。从入学录取,到科研成果、学分考试、毕业盲审,每个环节都不会因为所谓的“非全日制”而降低标准。学校用一种最公正的方式完成了“同等质量”四个字的验收。“唯学历论”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倍感委屈的,不是在校考核的严格,而是出校待遇的不对等。网络上声量最高的讨伐就是几乎所有私企,甚至某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聘都将“全日制”这一要求摆上台面,非全日制研究生被粗暴地划归“非”正规、“非”能力、“非”质量,他们作为硕士研究生被莫名其妙撵出了受益圈:某些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优才招聘”、“非普通就业”不面向非全日制;某些城市的落户补贴、人才安居、档案转移不接收非全日制;某些企业的招聘启事明确拒绝非全日制应聘,连下拉选项都消失不见……一系列社会性歧视直接引爆导火索。2020年8月,某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为由回绝,一则投诉激起“非全”群体在舆论场上的集体声讨。这并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第一次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差别对待。早在去年12月份,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海南中学的公开招聘中,经过三次公告进入体检环节,这本是一件双方适配、值得高兴的事,后续操作却让“非全”群体挨了一拳:“海南中学及有关部门未征得该同学同意、告知其有关权利,听取申辩,未经过复核程序,未制作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书,未依法送达被处理的应聘人员就取消了其资格。”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这一投诉,让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占领舆论场。这无疑是在暗示“非全”群体修了一个不受待见的学位。“非全”群体的愤怒点不在于读了个“假”硕士,而在于你让我相信了无差别的培养标准,却没有给我无差别的竞争地位。都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毕业的研究生,“非全日制”怎么就成了我不具备某某资格的正当理由?更何况,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付出的,远不是一句“反对唯学历论”能够补偿的。在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相当大比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当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不仅要承受高额的学费,还无法申请奖助学金、无法享受学校住宿。大部分学生在这三年时间里选择脱产学习,剩下的迫于经济压力走向临时职场。在家人眼里,“非全日制在读”等同于成人教育、考研失败,在学校眼里,“非全日制”意味着无权享受全日制学生福利。在企业眼里,“非全日制”群体是不明不白的毕业生,既不算应届,也不算人才,“非”字正式发挥否定作用,既然你“非”全日制,那我们公司也“非”你所属。有人觉得这是企业正常的风险偏好选择,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学历为起点的就业歧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矛头指向“唯学历论”的弊病,是不是就暗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学历掺水?“非全”群体该往何处去一项本来是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设,成为学生们避之不及的鸡肋。非全日制硕士学历在用人单位眼里还不如全日制本科,解聘和拒签事件频频发生,社会认可度低到连政府接收都受阻,投诉、信访、发稿等一系列怒而起之的操作只等来致歉和少数调整。想要解决这种培育和接收的失衡、选拔和后置的失衡、初衷和结果的失衡,或许仅凭相关部门一纸“平等”的提示是不足够的。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学部体育场火爆进行,2万学子挤爆见面会。/图虫创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应该是在职人员才对,提高考试门槛也只是为了实现“同等质量”,然而政策调整的结果却变成:大部分在职人员无法通过统考初试,应届毕业生退而求其次攻读非全研究生,“双证”的质量是保证了,培养的主体对象却偷换了。有人提出,统考科目是不是应该针对社会人士做出方向上的调整,比如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我国的MBA联考综合能力测试,用一般性通用能力测试来替代业务课考试。比如根据专业的设置,“按照社科类和工科类的划分,社科类增加阅读分析、审辨思维等内容,工科类增加数据处理、计算思维等内容”。难度可以维持,但方向是不是可以调整?针对性是不是能加强?也许这是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选拔环节就要解决的失衡。也有人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大污点在于名字上的一个“非”字,社会凭证识人,取消名字差异或许能够最快找回“非全”群体丢失的权利。比如说“对达到毕业标准的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在学信网及学历学位证书上保持完全一致,避免因差异化而引发误解和对立”。非全日制研究生要面对的栅栏还有很多,将来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全日制有关的配套政策,能不能走出就业歧视的怪圈,能不能全面落实补贴落户政策,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冲击下是否不再成为企业最先选择的替罪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壁垒要破。参考资料《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呼声高》,新浪舆情通,2020.09.06《一名非全学子对“非全”现状的见解》,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主,2020.09.06《引爆“非全日制研究生”话题的网友受访:希望能为后人铺路》,钟煜豪,孙嘉璐,澎湃新闻,2020.09.03《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隐形失衡”问题探究》李骐,戴一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2):32-38.今日互动你怎么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面临的待遇?撰稿 | 峥峥编辑 | 秋裤排版 | 瓜子*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是也

中国一共多少研究生院?排名前20名的是哪些?

今年考研人数又创新高,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到290万人,淘汰率升至75%,报收比例再次刷新了全国纪录。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考研呢?其实这与社会就业压力有很大关系。考研人数是逐年增加,但是招收研究生的学校却是固定的,这样研究生就越来越难考。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1977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大学在198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教育部正式发出了《关于在北京大学等二十二所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通知》,同时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几点意见》,一共批准了22所研究生院,这22所研究生院是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校研究生院。在此后的19年间,全国先后有五批高等学校研究生院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第一批为1984年8月批准,共22所;第二批与1986年4月批准,共10所;第三批 于2000年6月批准,共22所,第四批于2002年5月批准,共2所;第五批于2003年8月批准,共1所。共57所以下名单为教育部批准的学校名单!研究生院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大学有本部和深圳两所,清华大学也是有本部和深圳两所,中国石油大学有华东和北京两所,中国地质大学有武汉和北京两所,所以在上表中出现61所。其实是真正上的57所。2011年,我国研究生院设置制度实施大幅改革,由原来的“报批”改为“报备”,高等学校研究生院成立不再需要经由教育部批准,使得我国的研究生院迅速超过了100所,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学们经常看到中国的大学排名,很少见到研究生院的排名,这是因为研究生院因为自身的专业度不同,考核比较复杂,排名比较有争议,所以很少人对研究生院进行排名。不过最近教育部公布了一份2018年中国研究生院前20名排名榜单,希望给考研的学生们有点帮助。研究生院排名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公布了这个研究生院排名榜中第一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而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院。中国科学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是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这所大学以研究教育为主,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不论是教师水平还是设备先进以及实验费用都在全国排第一,它能够成为第一名至所归。科技在飞速发展,同时时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高科学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有的重大推动作用,希望研究生院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鬼江

中国研究生院榜单,中国研究生院校排行

高质量的人才往往侧面衡量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研究生院就是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之地的摇篮。研究生院,是学校中独立的学院,一般只有国家重点高校(985/211)才有实力去申请成立研究院,是教育部以及国家对这个院校实力的认可。研究生院只要承担研究生培养业务的开展与实施,是国家人才供应聚集之地。而一般的院校则设立“研究生部”或“研究生处”,有些院校会把研究生归属到本科所属院系中。在我国改制之前,研究生院批准5批院校名单,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如果能考入到拥有独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侧面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今天,小族长带大家去了解一下拥有研究生院的大学。【排名不分先后】其中北京共有15所大学上榜,一家独大,其次江苏共有7所院校上榜,上海有6所院校上榜。科普:第一所研究生院校是在1977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所属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筹建了我国第一所高等院校。后在1984年国务院批准后,印发了关于包括北京在内的22所大学试办研究生院的通知开始,经过不断地改革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已经有超过100所院校建立了研究生院。【体制改革,“报批”改为“报备”,众多大学都申请了研究生院】欢迎关注,您的关注与收藏是对小族长最大的支持。

迈克尔

7万硕士送外卖,中国的研究生已经烂大街了吗?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外卖快递员这样一个职业。他们身着统一鲜亮的服装,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有时候我们会对他们的鲁莽开车皱着眉头,有时候却在家里期盼着他们早点上门,让我们果腹充饥。也许很多人对待快递小哥的态度迥然不同,但是有一个刻板印象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送外卖的快递小哥们大多学历不高,没有什么技术,只能从事送外卖这样的职业。不过如今这种刻板印象已经过时了,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一些外卖小哥根本就不是那些无处打工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而有可能是高学历的本科生,甚至硕士和博士!根据一份《2018年外卖骑手生活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700万外卖快递员,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本科学历占3%。如此换算下来,已经有21万的本科生在送外卖,更难以置信的是有7万硕士或博士在骑着电动车为我们配送服务。外卖快递员比你的学历还高,这一数据是不是很出乎你的意料?也由此是不是引发一番感慨,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看来研究生已经烂大街了。我们先不忙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下,中国到底有多少研究生呢?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是在一般的生活语境中,“研究生”又特指成硕士研究生。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统计,可以看到截止2019年,我国目前已有1000万左右的硕士,一百多万的博士。特别是近些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在翻倍的增长。各个高校无论什么层次都在申请更多的博士点、硕士点。本科毕业的学生也热衷于提升自己的学历,考研热持续升温。这就导致我国的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由此带来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心仪的职业,能否真的从事高端的研究工作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便拥有更高的学历,从事研究工作的人依然占据少数。前段时间杭州某街道办招聘,录用的全是清华北大的研究生。这一新闻让人震惊的同时也令人疑惑,难道顶尖名校的研究生都要在街道办工作,果然研究生已经烂大街了。其实并非如此,其实按照我国整体人口规模来说,研究生数量依然偏少。虽然听上去研究生总人数较多,但是如果在目前人口总规模的基础上一平均就会发现,我国对比欧洲,美国等国家高学历人才占比,依然差距巨大,甚至比韩国也相差两倍以上。研究生依然属于学历精英,远远没有达到烂大街的程度。但显然,研究生的含金量正在快速下降。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在研究生快速扩张的同时,一些学校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不高,滥竽充数的事件并不少见。比如曾经某知名演员,称自己取得了硕士学位,但是竟然连中国知网都不知道。不仅断送了他本人的职业生涯,也连累学校名誉受损,更让整个研究生群体蒙羞。一些考上研究生的人,对学术研究并没有很深的兴趣。去上研究生一方面是随大流,另一方面是逃避过早的就业,希望能在校园多待一段时间。他们满足于完成基本课程和论文要求,并没有进一步深造的自我期待和努力。甚至有一些学生企图利用拉关系等方式来谋求毕业证,有多少真才实学可想而知。再者,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依然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一些学术硕士所学习到的知识,不仅已经落后,而且与社会真正的需求不符。专业硕士质量又相对较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相脱节,使得一些研究生毕业即失业。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企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更给人以烂大街的感觉。所以一些研究生退而求其次,选择去做外卖员,暂时的谋求生存。但对这些高学历人才来说,暂时从事这一份工作,并不意味着他们今后的道路就此止步。高学历依然有着更多的选择渠道和空间,这是毋庸置疑的。未来,更多高层次人才投身于服务业是大势所趋,无论他们从事者是外卖快递还是接到服务。这也必将影响着我们传统的就业观念。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更高的学历,有着更高的选择。

白华

最新版的中国研究生院排名!这几所“985”被“211”悄悄超过!

我们国内高校众多,各个省份都分布着高校,其中我们常说的“985”院校和“211”院校可以说是国内的优秀院校,每年能考上的学生也是比较少。而且,每年都会有一份高校的排名和研究生院的排名,每年的排名都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不会特别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最新版的中国研究生院排名榜单,都有哪些高校上榜!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份研究生院排名,是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评价网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发布的。他们已经连续16年发布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其中都会包含研究生院的排名报告,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从榜单,我们可以看到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我们小时候经常听说的是清华和北大,却很少听人提起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它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在各种大学排名榜单上却频频出现,报考热度和难度都很大。为什么这所大学会有这样的实力?其实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研究生院,我们国家的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和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均是出自这所学校,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研究生院的排名,它会排到榜首。这所学校是在2012年6月才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而且之前也是不招收本科的,所以我们以前很少听说这所院校也是有原因的。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考生去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其中包含了很多“985”和“211”的同学,该所院校的科研实力确实吸引了大批的考生前往。在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面的基本上还是我们所说的“985”院校,不过有这么几所“211”院校的研究生院表现比较优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河海大学研究生院、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这几所“211”院校的研究生院暂时排在了几所“985”院校的研究生院前面。当然也并不是说后面的这几所“985”不好,之所以能够成为“985”是有原因的,实力当然不容小觑。而上面所说的这几所“211”院校,近些年发展的确实比较好,科研实力也在不断提升,随着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的这些院校都可以得到快速发展!

狼群之

中国的研究生还有救吗?

来源 | 社科学术圈作者 | 朱炜我很崇敬我的导师。现在的师生关系受到的诟病实在是太多了。“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和导师聚在一起聊一聊,有些博士生就是导师的打工仔,而且没有报酬……”确实是普遍的实际情况,并存在于我与我的导师之间。我的导师非常忙,带的学生也多,不过我和导师见面的时间相比逢年过节还是多一些,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联系。要帮导师做很多事,虽然有报酬,但是不多,仅够糊口而已。但是,我并没有太多埋怨,我在“廉价打工”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得到的锻炼的价值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我深刻理解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父子”模式了,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变,高校教育体系也需要创新。很多人还停留在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中,对现实失望、抵触、厌恶,心态上不会转变,行动上跟不上时代,不能够在已有的平台上吸取资源,结果浪费了大好机会,最后变得怨天尤人。环境改变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招生规模的扩大。招生的数量增长远大于教师的增长,并且在外部需求的刚性推动之下,教师的增长质量下降了。优秀的导师成为稀缺资源,所以一个博导带几十个学生不再是新闻。受教育的环境充满了竞争性,一个学生要想脱颖而出,就不能寄过多希望于外界,如学校或导师,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天分。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要想做精英,就必须有能力在有限的资源中抢夺更多的份额。二是经济对高校的渗透。中国处于转型阶段,所谓转型阶段,必然与理想状态有一定的距离。转型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经济挂帅,向钱看齐。市场经济发展了二十多年,财富在增加,分配不均在加剧,金钱意识空前加强,高校不可能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已经不再纯净。首先,在物质的冲击下,教授们已经不甘坐在三寸书斋之中守过清贫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产学研的结合,两者一拍即合。原来潜心学问的教授如今要分出很多时间与企业界、政府界打交道,甚至自己创业或在政界担任要职的两栖,三栖人才也涌现出不少。因此,越牛的人得到的名利越大,业务也越繁忙,用来指导学生的时间就相应减少。其次,研究生们不再安心做学问,向往到市场中去赚大钱。之所以来读研,是因为目前社会的评价体系还或多或少承认学历的作用。三是寻租现象向高校蔓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硕士、博士学位成为一顶镀金的头衔,成为很多人觊觎的对象。政府官员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镀金,企业老总为了名声需要镀金,而高校发展也需要政府、企业的支持与帮助,高校教授获利、转型也有向政经要人摇尾的冲动,自然,原先在经济领域中得到极大发展的“寻租、权钱学交易”在高校中也逐渐兴起。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各种在职教育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在职研究生(主要是文科、经济管理类)的数量剧增,甚而在有的学校超过了脱产研究生。显然,这些人是不会对学术做出什么贡献的,但他们同样是硕士,或者博士。综合以上,研究生招生整体素质的滑波,教师培养能力的下降,研究生心态的普遍不正,伪“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了今天中国研究生群体的尴尬现状。中国的学术界真的没救了吗?非也,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我对中国研究生的未来还是充满乐观。可以说,现在的政府决策部门,高校科研单位管理部门,学者与学生都在开始反思研究生培养现状。决策部门已经认识到,中国要想崛起,单凭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入是不可维系的,必须靠创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创建创新型国家,而科技创新是最前沿,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经济能否更上一个台阶,取决于创新体系能否形成。此外,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经济的反哺效应开始加强。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大方向一定,下面的喽罗也必须跟风。因此,地方政府,高校科研单位的领导们也必须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改革陈旧的职称评定制度,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人事制度和奖惩体系。改革是艰难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只有改变,才有希望。就具体的个人来讲,教授们与学生们也在思考自己的出路。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么多的怨言,这本身已经反映了很多信息,已经预兆了改变的苗头。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作为个体是顺应环境的。我相信大多数人在经历痛苦之后,将不会那么浮躁,目标更为清晰,一切都会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最后再回来上面,改革是一个过程,很多人会说,即使将来会变好,但我已经被牺牲了。确实,纵观古今内外,无论什么改革都有一部分人的利益被牺牲。这就是改革的成本。在既有的环境下,主动的人,努力的人,心态好的人有福了。资源是稀缺的,既然等不到别人给你送饭,那么就自己多走几步去盛吧。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天道酬勤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不要用理想主义去要求现实,更不要破罐子破摔。以上是我的个人之见,一口气写完后也懒得再去提炼修改,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吧。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俟命

中国已成研究生教育大国 今年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核心阅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变强。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70余年来,从最初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陈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的跨越。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超过1000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站在新起点上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必须答好时代考题——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看,如何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扎实的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发布,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2014年,“五位一体”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断强化;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吹响了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020年,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上,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动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转变;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东,正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全新无毒无污染低温动力等12类247项关键技术,完成我国火箭箭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工艺、制造装备和试验能力从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级换代。与李东一样,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在人工岛筑成核心技术、隧道抗震方案、三个大跨度通航桥孔抗风方案等技术难点攻克的背后凝结了“同济智慧”。北京大学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刻画肝细胞癌的免疫微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完成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飞秒激光加工设备解决了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超精细微小孔高品质加工难题……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背后都凝结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与心血。疫情防控中,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湖北高校在岗医学研究生,坚守一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缺状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风貌。一组数字熠熠生辉: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2018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24项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谈道。从中国特色到国际认可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作为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财忠,毕业后将奔赴西部基层就业。“对边疆的坚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轰轰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坚持。不放弃、不动摇、不懈怠,就是对志向的最好坚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赵江涛已成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涌现出了黄大年、钟扬等一大批优秀导师。与祖国同行,在完成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

慧寂

研究生满街走?全国在学研究生286万,100个大学生中仅6人是硕士

全国在学研究生286.37万,硕士生招生81.13万人,100个大学生中仅6人是硕士!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总结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的各项数据,结合《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今天来为大家进行考研领域相关数据的一些分析,仅供参考,也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本科教育在校生2831.03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较前一年增长4.4%,本科教育在校生3031.53万人,较前一年增加8.3%,在学硕士生243.95万人。,较前一年9.78%,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较前一年增长8.9%。而在学硕士生在高等教育在学共规模中仅占比6%,在学博士生在高等教育在学共规模中仅占比1%。所以一些人会说“现在满大街都是研究生”,“随便抓一个大学生都是硕士”觉得研究生贬值的说法是绝对不成立的。研究生在我们国家仍然是“稀有物种”,含金量依旧很高。研究生招生规模2018年研究生招生85.80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9.55万人,招收硕士生76.25万人。2019年研究生招生91.65万人,较上一年增长11.9%,其中,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较上一年增长10.1%,招收硕士生81.13万人,较上一年增长6.4%。从数据对比来看,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上年仅仅增加4.93万。研究生报名规模来看看这样一组数据历年研究生报考人数2019年:341万;2018年:290万;2017年:201万;2016年:177万。2019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341万,较前一年增长17.5%。对比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率为11.9%也能说明今年研究生竞争异常激烈,虽说今年扩招了18.9万人,不过报考人数却更多,真的可以说今年是考研最难的一年。推测按照数据以及今年经济及社会情况推测:明年考研报名规模可能会突破400万,且推免比例会增加,而招生规模增率不及报名规模,明年或许成为新的考研最难年!通过这几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有:研究生学历含金量依旧很高,考研成果提升自己的不二选择。研究生招生规模虽然历年增加,但报考人数比例超过招生规模增长比例,今年考研竞争堪称最难上岸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