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聚焦历史、时代与文学——2019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绀野

聚焦历史、时代与文学——2019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201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围绕回顾历史、关注当下与展望未来的学术议题,学界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会,学术期刊也刊发了系列文章。学者们聚焦历史、时代与文学的关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达成共识的同时也提出了新命题和新思考。考察70年研究成绩历史地看,新中国70年文学研究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并逐渐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话语体系。张福贵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分别从“国家集体话语”“社会个人话语”“民族人类话语”的体系建构来探究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演进过程,倡导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融合的高度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李永东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国话语建构》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现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其核心观念可归结为“民族国家的发现”“人的发现”和“阶级的发现”。三者的协商互动,形成了现代文学的中国话语模式,为解决现代文学学科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方向。在寻绎现当代文学研究轨迹和话语模式时,丁帆、赵普光的《历史的轨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七十年的实证分析》另辟蹊径,引入经济学方法,以论题词的频率、分布、集中程度等数据分析,客观、立体地呈现出7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若干侧面。应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折射出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轨迹。谭桂林的《与时代对话中的知识谱系建构》提出“知识谱系生成与时代的对话”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实现了现代知识谱系的定型,形成了以“革命性”“现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为内核的理论话语模式。孟繁华的《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分为“社会主义文化空间的构造”“文学史观念的对话与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的整合”三种历史形态,认为其集中表达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构建中国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的努力。审思现代文学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已逾百年。回望五四文学,以整体的、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审思现代文学传统是2019年度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另一重点。温儒敏的《“五四”辩证》倡导在整个中国大历史的格局中评价“五四”,认为“五四”既颠覆传统,同时又在赓续传统、再造传统。陈思和的《士的精神·先锋文化·百年“五四”》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涅槃的文化复兴,它与世界性先锋运动同期发生,又具有独立而鲜明的中国特征。郜元宝的《走出百年文学的两极摇摆》探析了“五四”作家处理“文章”和“实用”关系的不同方法,认为五四新文学的价值在于融通“文学”与“实用”,“艺术”与“人生”的复杂关联。文学传统是在文化更新过程中形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现代传统。孙郁的《五四新文化人的话语方式》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自新运动,新文化人所表述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改良话语”“批判话语”和“自审话语”三种形态上。这些话语类型为现代学术与现代文学树立了方向性的路标。刘勇的《五四新文学何以“现代”》认为,现代文学之“现代”恰恰在于它所开启的传统是“新”的,在于它所面临的完全不同于古代的新形势,及在这种新形势下对新问题展开的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与语言的现代化,两者合力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王本朝的《白话如何成为新文学》认为,正是由于白话文在语言和思想上的双向发力,才使新文学获得了殷实的成果。高玉的《比较视角下的当前中国文学优势与困境》从语言本体论视角出发阐释当前中国文学发展前景。在他看来,语言既是工具也是思想本体,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语言的现代化变革密切相关。聚焦“茅奖”获奖作品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出5部获奖作品: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和李洱的《应物兄》。围绕获奖作品展开的研究是2019年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又一热点。现实主义小说离不开传统文化滋养,在传统与现实的联动中,现实主义小说“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艺术魅力得以彰显。刘大先的《返归本心——徐怀中〈牵风记〉的意象叙事与哲思境界》肯定“礼乐观念”对于《牵风记》中国气象生成的功能作用。文章认为,这种人生艺术化的诗性叙事超越了对人性的生理和心理认知,也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与意识形态,达到了关于人生感、历史感与宇宙感的抽象哲思境界。吴义勤的《作为民族精神与美学的现实主义——论陈彦长篇小说〈主角〉》强调“秦腔”之于陈彦重构现实主义美学的价值。文章认为,《主角》将传统戏曲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观念渗透于故事叙述中,实践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教谕功能,并将僵硬机械的教谕转换、再造为艺术和审美的化育。思想和艺术是文学创作不能析离的范畴,两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思想价值借助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而其深厚的思想内涵也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创新。王春林的《〈人世间〉:民间伦理立场与史诗性书写》将《人世间》视为一部多角度、多层面、立体性的历史画卷。王春林认为该小说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于:一方面营造了以周秉昆、周秉义与周蓉三兄妹为中心的一种辐射性伞状艺术结构;另一方面在坚持民间伦理本位叙事立场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史诗性的思想艺术品格。李德南的《抒情的史诗——论徐则臣〈北上〉》认为,徐则臣通过破与立的辩证构建了个人的叙事美学,这主要体现在内在书写方式和外在结构形式上;通过抒情的史诗化与史诗的抒情化的辩证融合,徐则臣写就了《北上》这部抒情的史诗。阎晶明的《塔楼小说——关于李洱〈应物兄〉的读解》形象地将《应物兄》比作一栋容积率极高的“塔楼式”小说建筑。在此建筑内,人物是穿梭的,故事是推进的,悬念一环套一环,但整个场景又让人感觉是平面的,是动感的、嘈杂的平面图。纵观2019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除了上述学术热点外,学界还关注史料开掘与阐发、文学史的重构与阐释、学科本位意识与跨学科品格、文学经典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传统的建构与延传、文学语言与话语模态、社会思潮与文学生态、作家作品的再解读等议题。此外,一些新的议题,如图画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标准、网络文学的生成机制与传播形态、媒介生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主体性与民间文学资源开发等,也成为学界瞩目的新动向。伴随新方法、新概念和新话语的运用,这类研究以敏锐的问题意识、浓郁的时代气息及缜密严谨的学理分析,拓展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天地,彰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特性,进而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翔宇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是为耆艾

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总分426,专业课283分学姐经验分享

直到官网出名单的一刻,才感觉到终于能对考研进行一场漫长的告别了。从看到初试成绩的自得因而没有用心准备复试,到复试状况百出险些翻车,自己清醒了不少,失败是最能给人成长的,这一段时间来自己身上的种种有很多可供参考之处,回顾过去从其他前辈身上得到不少经验,便希望自己的经验也能够给后来者一些帮助,能成为一点微弱的烛火,使有志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弟学妹们能够走得更踏实坚定。接下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分享我的经验:一、基本情况及复试简介二、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基础+文学评论与写作)——高分攻略三、公共课(简要介绍)四、几个问题一、基本情况及复试简介浙大中文系的各个方向都是考的单科,就是说你报考哪个专业就考的哪个科目的知识,比如考现当代文学,就只考现当代文学,不会说还需要复习古代文学语言学这些科目等等。所以一般会考察地比较有深度比较前沿,最后结果出来也是高分如云。比如2018年最后复试线是397分,今年是396分。在选择了考浙大现当代文学开始就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设定一个400分以上的目标。我是二战,2018年的初试成绩是377分,英语75,政治68,专业课都是117分。2019初试总分426,初试成绩第一,其中英语70,政治73,专业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基础)137,专业二(文学评论与写作)146分,专业课总分283,应该还可以吧。我这一年的努力,专业课进步了49分。因为深知专业课是最拉差距的,所以花在专业课上的心思是最多的,也能因此给大家我的经历。关于复试:其流程是先笔试后面试。笔试两道论述题,一道关于鲁迅,一道关于“底层文学”,不像初试那样给出问题提示,而是直接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论述,自由度很大,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就没有太大优势。面试是按初试的成绩进面,我第一个进去,没有准备中文自我介绍,所以有些手忙脚乱。流程主要是先中文自我介绍(说一说个人基本情况,可以再说说自己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差不多),然后英语自我介绍,再给你一段英文文献读一遍然后翻译。接下来就是在面前的一堆纸条中抽取三道专业题目,选择其中两道作答。我表现的并不算太好,多亏了初试分数高将综合成绩拉高才有幸被录取,现在举例复试还早,主要分享初试经验给大家。等复试准备期我再写一个详细的复试注意事项吧。总的来说,浙大复试非常公正,其趋势就是越来越关注当代文化热点现象,每年都会有很多道有关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的题目,要提前准备。要坚信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老生常谈的真实性,千万不要还没有任何付出就焦虑,保持一颗平常心,保证自己能够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基本任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专业课复习专业课总分300,是非常拉分的,所以备考一定要把重心放在专业课哦。:)浙大以前的专业课参考书,主要是以下几本:(这些是最基本的)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配套学习指导;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今年浙大706的现当代文学史基础题风可谓大变,除了分值分配上有所更改之外,难度也有所提高,填空题直接变成2分一空,其余还涉及了一点外国文学。我拿到试卷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考完后翻书对了答案,填空一共错了四个——直接就扣了八分吧。最后这一门考了137,比自己预估的高了几分,后面名解简答论述总共扣了五分左右。结合我自身和其他同学,今年的难点除了选择题外,主要还在名词解释的“《鲁迅杂感集序》”和简答的中俄对比,论述的柳青《创业史》与山药蛋对比。——而这些在最基本的参考书上是不会有详细的论述的,所以在基础参考书之外的补充不可或缺,一定要多看几个版本的文学史教材,这是想拿高分的基本素养。今年文学评论高分如云,考了林语堂的小品文评论和关于莫言,可以说是只要好好做过往年真题,今年的文评就不会考得太差——所以一定要重视真题。首先,文学评论的高分要点在多练习!一定要多练习!在考前最后两个月,我差不多每周都会抽时间练习一到两篇,掐时间写,每篇一个半小时,写完后下载相关论文来对比,后面一个月左右,找了一个考首都师大的研友交换评改对方的文学评论练笔。因为他们学校也考写作,虽然风格不太相似,但有助于拓展思路,我觉得看看其他研友是怎么写文学评论的也是很重要的。扬州大学、南师大、华东师范等等高校也都有文学评论写作的考察,可以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来互相取经共同进步,或者直接找已经考上的前辈,让他们帮忙修改评阅一下,这非常非常有帮助!另外,练习中我都是坚持手写的,我认为这个也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练字速,有些人觉得在电脑上写会更快更节约时间,但我觉得用考场模拟思维来写作会效果更好,面对纸笔和面对电脑的思路展开是很不同的,毕竟对浙大来说,三个小时之内想要写出两篇高分文学评论,还需要逻辑清晰,提前列个大纲,而不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此外,还应多看书,博览才能下笔如有神。这里简单说说我的文评写作步骤,看到题目首先看问题提示,然后再看文本,两相结合在文本上做一些标记,看完文本后列一个要点提纲(主要和问题提示顺序一样),通篇段落一般都是四五段的样子,采取总分总结构最游刃有余。例如今年又考了林语堂,往年已经考过两次,重复率很高。在看到林语堂的时候,脑海里就要把有关于林语堂的所有印象都过一下,最好在草稿纸上稍微写下对于林语堂的几个关键词、关键点。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发展阶段来说应该是在其他练笔的时候都有所掌握了,因此写作时可以根据提示以此作为开头段,然后自然而然就能过渡到林语堂在其中的特殊性,至于林语堂的人生美学思想一般是和他的幽默观相联系的,之后就可以详细结合文本来展开对他的幽默观的理解。知人论世是写作前提,一方面对作家自身的前后期进行比对,另一方面是将作家和其他的同时代散文作家进行对比,(除了知道他在后世的评价外,还应该对他在他自身所处时代的评价),可以拎出具体某一个作家与之对比,我选了鲁迅作比对,加上鲁迅对他有过批评,恰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这样就可以有话可说,让老师们看到你的博览。备考中可以做一个摘抄本,看别人的论文或者专著上有什么漂亮的句子可以直接摘抄背诵下来,考试时有时候就能用上了。比如今年的林语堂,我就有在看《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时做过相关摘抄,郁达夫对他评价“真诚勇猛,的是书生本色”,林语堂被称作“勇猛”是不是感觉和我们一般印象里的林语堂不同?所以我印象深刻,在写文学评论时我就想到了,林语堂选择“幽默”的人生美学观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时代影响之类的提了自己的想法,结合鲁迅对“幽默小品文”的批评,就很容易能够想到,林语堂真的做到真正的闲适幽默了吗?这样就能有些老生常谈之外的不同见解,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加分亮点吧,除了对比了鲁迅之外,还对比了林语堂自身前后期(我称之语丝时代和论语时代)的区别与联系。对比手法是一个“模板”,在小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通过以上两种对比更可见出林的矛盾与追求所在。在写文学评论时使用既能充实文本,不至于无话可说,又能够显示自己的思考是非常缜密的,而且文学评论没有对错,言之有理即可。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合适的方法,都是能在学习练习之中自己慢慢摸索总结出来的,不要太依赖前人的方法,在此也就不赘言了。相信我,一般人多练习几篇就都能找到手感啦,也就不至于太差。切忌上考场了才写自己的处女作!!!这是我首战失败的血泪教训。我的复习顺序是第一轮:朱本——三十年(+配套学习指导)——洪子诚本——陈思和本——吴秀明本;第二轮、第三轮对只仔仔细细重新看了三十年和吴本写真,其他基本都是粗粗翻了下目录顺序什么的。(主要是一个梳理脉络,理清纲目的作用,在第一轮我就以朱本三十年打底做了电子笔记,然后单面打印下来在后期不断补充,最后11月冲刺期前大概有190页,11中旬至12月其他任何书都没有再看,只看记忆自己的笔记,同时一边每天看几篇导师的论文,最后到就是把自己的笔记背了三遍就上场考了)整个大半年的备考之中,其他不同版本的专业课参考书和专著我看了很多,但不是每一本都对考试有帮助,说到底还是应试考试。(当然,时间充足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这些书对打开思路自然非常有益)下面是我个人觉得对浙大现当代考试非常有用的几本补充:(专著就不一一举例了,太多太杂,可以自己关注一些大牛作品)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之前就有学姐推荐过,要点清晰,适合应试,如今年考察朦胧诗的争论过程,去年的余华转型相关,其中就有详细论述;吴秀明《当代文化现象与文学热点》,所长的书,就算很贵也得买啊!对初试复试都非常有帮助,有一年文评考了梨花诗第一版就有专章,新版里删掉了,但是或许还会考察里面提到的重点,比如今年考的莫言和往年复试的很多真题都可在此找到参考;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三本),很新的一本文学史教材,有很多非常新的观点,撰写者都是业界大咖,看看编者就可以看到了,对开拓思路很有用,提到很多专业的前沿热点,强烈推荐啦;对文学评论来说我还看了孙玉石《新诗十讲》;夏志清《中国现当代小说史》;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丛刊三十年精编》(有选择的看里面的论文);洪子诚《问题与方法》(这个对复试有帮助)另外,今年706真题考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所以建议考前也可以补充一下外国文学的内容。这里推荐一本我在去年看的觉得非常有趣轻松好理解的: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可以作为西方文学的补充,比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简单多了,感觉这一本就差不多了。其他我还看了几百篇论文吧,都是有选择的下载看的,看的也不会整篇论文都看完,一般先看摘要然后看看小标题,很迅速地抓重点看,有些写得特别好的会看得很仔细,需要自己斟酌。还有找了很多浙大老师的论文,一些学界大牛的论文(比如陈思和老师和郜元宝老师的我就看了很多,其他我还有自己的学术偶像以及我非常非常喜欢鲁迅,看了很多关于鲁迅的专著……看专著论文都有偏好,这里不多推荐啦)。PS:专著论文都不是说看得越多就能够分数越高,很多人看了很多书也没考上,这和如何看有关,建议用笔把重点记下来,看的过程中都标注到自己的总笔记上。我原先做了很多专著笔记,太多了很不方便复习,后面我就直接全部精简到我的总笔记上了,无论看什么论文专著全都补充到那一本上,那厚厚的190多页笔记就是我后期最重要的财富啦。我觉得大家做笔记也不要东一点西一点,就做一本,然后有东西都补充上去最好。还有,看专著也好,论文也好,一定要以真题为本,研究真题偏重,然后针对性地看才能最有效率;很多书我都是某宝买的电子版,或是用超星图书馆。三、公共课复习公共课经验干货网上太多啦,我实在乏善可陈,只能给一点我的教训。英语我今年考得不大好,一方面是因为分析了历年真题觉得不可能连着三年考排序(所以无论什么题型都好好准备,脚踏实地),本来弱项就在于此也没有加强关注,总之对浙大现当代而言,每一分都非!常!重!要!因为查看历年复试分数就会发现,一分之差有时就意味着拿不到复试门票(备考过程中我对英语的新题型和翻译这两类题型最不喜欢,其实就是我的薄弱所在,我经常会在刷真题时空过此两题…所以千万不要因为畏难或繁琐就在某些方面有所松懈,最后成绩会告诉你是否值得的)。另一方面是考场心态和时间把握,进行英语考试必须要沉下心,每道题最多花多少时间要有自己的设计,在平时刷真题时就要有时间意识,我考试的时候就只剩十分钟给新题型了,最后新题型十分全部丢掉(一战也是新题型全错……)。为此考完当晚对答案还哭得昏天黑地,第二天差点弃考(所以建议大家考完一门扔掉一门,千万别对答案)政治是全程肖秀荣系列(精讲/1000题/肖四八/时政),1000题刷了三遍,考前主观题只背了肖四。同时在十一月开始买了市面上各种政治押题卷(徐涛八套卷/腿三/任四/米三等),只做选择题以免手生;其他还关注了徐涛的公主号,在饭间休息玩手机的时候看完了他的百日真题。大家都明白政治“得选择题得天下”,我也就不多说啦。四、时间规划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打好基础,养成每天看作家作品的习惯,我大概每天看至少一个小时左右的作品,也买了作品选,饭后消食偶尔翻翻,一直坚持到十一月底。现在最好在7月以前能过完一遍文学史(可以结合框架做一下简单笔记)。7~8月的暑假专业课开始第二轮,英语真题差不多可以这个时候开始;8月底开始政治,跨考非文科同学可以更早一些吧。我个人一战是7月才开始看书,没太用心,没什么参考价值。所以就只提二战经验啦。期间也不是就非常努力废寝忘食那种,因为不在学校复习影响蛮大的,总的来说我是四月开始,整个二战平均下来是每天学习十个小时左右,这样坚持了200来天。(也因为我看的书非常多,包括西方文学史、西方文论等等书我都看了很多)注意:是平均下来这个时间,我是循序渐进的,前期差不多每天六七个小时,到暑假了就慢慢坚持早起,差不多十个小时左右。到9月开始每天平均12~14小时之间。我每周会给自己周日一整个下午加晚上的时间休息,看看剧看看电影,出去走走逛逛街什么的。十一月开始用艾宾浩斯的办法背自己整理的论文和笔记,并认真刷专业真题。再次强调:请利用好真题!706从02-18的真题的简答论述我大概一共刷了三次(第一次包括选择题全做,第二次只做简答论述,第三次做前两次里觉得有点难度不太好组织答案的一些题目),每次都重新思考问题,看看是否还有可以完善开拓的思路,并对每道题都有所延伸补充,最后一刷把难题打散分类整理到一起,做完还会看相关论文;同时因为我之前备考复旦,就顺便把复旦真题中有浙大风格的基本做了一遍。这些不但是因为浙大历年题有重复可能,还是为了锻炼考场上极度紧张状态下遇到难题的快速思维能力——事实证明对我非常有用。五、阶段任务设置上面虽然写了我的学习时间,但我并不是说花的时间越多越好,我在家里复习是很没有效率的,常常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书才看寥寥几页,花的时间多就很正常。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规划,试着给自己制定计划和任务,细化到每一天的任务对我来说没有实用性,所以我一般是制定月任务/周任务,规定自己这一周要看完什么书完成什么,开始时不知道每周具体效率如何,后面就基本都能完成周任务,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完成一项就打√,非常有成就感。作家作品是不可能看完的,大家都一样,但是重要的作家作品必须要有印象,实在太长来不及阅读的长篇小说,可以了解下梗概,但其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最好有所了解。ps:浙大近年对当代热点长篇提到越来越多,最好多关注文化热点。六、关于二战查到成绩那天就有很多同学问我他们不知道要不要二战,我没办法替别人做选择,这里就简要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吧。选择了浙大作为一志愿,如果没能上岸对于调剂来说是很不占优势的,一方面因为现当代文学专业实在太热门了,很少有学校有缺额,有缺额也优先考虑那些本科出身好的,另一方面是浙大考单科,跨专业调剂非常非常不占优势。——是否二战。这需要考量很多因素:一战失败原因,能否承受孤独感,能否坚持忍耐,能否抵住诱惑,在哪里复习备考,最重要的,要考虑倘若再次失败怎么办。诸如此类。必须要先想清楚。并不是说二战就一定能成功,比如今年浙大现当代进复试的前三都是二战。我也认识不少二战三战还是失败了的,所以如果选择了二战一定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我回顾自己备考18年考试的种种,仔细分析了真题和自己的成绩后我觉得按照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来说至少还有三十分的提高空间。但感觉我的“二战”基础和别人一战是一样的,因为18年只看了那五本基本参考书,而且上半年还要忙着毕业,写毕业论文等等一系列事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所以首战的学弟学妹们也无须担心,即使有二战三战n战,大家差别不大的,专注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好啦。选择很重要。所以希望大家做任何决定都不是凭着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有所坚持,能够脚踏实地既不自轻也不好高骛远。祝大家好运!

梅利莎

守正创新 稳中有进——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概览

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一方面延续和发展已有研究范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经典作家作品研究成果丰富,现有研究格局不断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呈现守正创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开拓新的研究视野“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直是近些年来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2020年的当代文学研究中,关于这一问题的方法论探讨及相关实践,产生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成果。在研究方法层面,《文学评论》2020年第5期推出一组笔谈文章,这是该刊继2015年第6期后关于这一主题的重续。如编者按所言,与第一组笔谈立足于提出问题、谨慎地探讨“社会史视野”的“适用性”及其包含的内容不同,这组笔谈的问题意识更加明确,主体、实践、总体性、情感(结构)、文学性、文本、语境等相关概念,在“社会史视野”的统摄下受到讨论者不同程度的强调。具体来看,倪伟重申并捍卫历史叙述背后作为“事实”存在的历史“真实”,他主张破除文学研究中纯粹审美的文学观,关注文学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之间的接合方式。吴晓东有感于研究中存在的文学“日渐沦为史学的婢女的迹象”,强调文学研究中的“审美之维”和“形式之维”,认为“社会史视野”不是外在于文学的,而是要更好地释放“文学性”的活力。倪文尖认为,“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研究路径,既体现出对“碎片化”的警惕与反省,也能追求“大历史”叙事,重构历史的整体感。此外,姜涛、铃木将久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对此议题作出了回应。这些方法论的讨论,无疑有益于将当代文学“历史化”的相关议题引向深入。在具体实践方面,2020年亦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成果,程凯、李娜等人均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程凯的《“深入生活”的难题——以〈徐光耀日记〉为中心的考察》以对《徐光耀日记》的研究考察为中心,集中讨论了“深入生活”这个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核心原则。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朱羽、何浩、李海霞等人关于李凖的研究论文。与赵树理、柳青等经典作家相比,学界对李凖的关注相对较少。朱羽的《字里行间的“时势”》从“时势”与文学的关系角度切入李凖的小说创作。作者围绕李凖《没有拉满的弓》《李双双小传》《李双双》与《瓜棚风月》四篇作品,聚焦文学形象与经济、伦理等的关系,并将之放置在时势的变动之中予以分析,试图发现历史时间内在的多质性与差异性。何浩的《从赵树理看李凖创作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论另一种当代文学》则从与赵树理小说比较的角度讨论李凖的作品,细致分析了两者的差异。李海霞的《转折与延续——论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借助《黄河东流去》这个具体文本,讨论诸如农民的情感认知、农民与国家的文化纽带等重要问题。这些论文显示出当代文学研究者积极开拓研究视野的努力。近年来,包括作家日记、书信等在内的当代文学原始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逐渐受到学界重视,作家日记是其中的热点。2020年,程光炜、商金林等人均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商金林的《〈宋云彬日记〉的心态辨析——兼论史料研究必须“顾及全篇”与“顾及全人”》试图借助个案研究在更大范围内讨论日记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者通过诸多具体案例,细致分析宋云彬在时代转折中的复杂心态,同时指出不可完全听信其日记中的自述,而须旁证以其他材料,顾及全篇及作者全人,方能对日记的价值有准确的认识。这表明,史料的发掘固然重要,史料的科学合理运用则更加重要。此外,吴俊从多维视野考察当代文学史料问题、付祥喜探讨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的“窄化”现象,均颇有启发性。在文学史研究方面,洪子诚、周瓒、陶庆梅等人的研究成果亦值得关注。注重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经典作家作品研究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所在。2020年,这方面的成果依然不少。近年来,路遥之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李建军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成果。例如,他的《文学是对人和生活的态度性反应——论路遥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认为,托尔斯泰是路遥崇敬和效法的作家,后者悉心阅读托尔斯泰所有重要作品,从中吸纳丰富的创作经验,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小说创作。论文通过分析和梳理这种创作上的影响和相似性,提炼出基本的认知和判断,即文学是对人和生活的态度性反应,进而反观托尔斯泰和路遥的文学经验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意义。关于路遥研究,其他研究者的相关成果也值得关注。程旸的《路遥在延安大学》详细梳理了路遥考取延安大学的过程,他在此地的生活、读书与写作,及为当作家所做的各种准备。文章认为,“《山花》时期”只是路遥创作的第一个原生态的起点,而他创作之路的真正起点是延安大学。这样的考察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路遥的文学创作历程。关于汪曾祺的研究,近年来也广受关注。杨早的《四十年间 三写〈异秉〉——兼论汪曾祺前后期叙事风格的延续与变化》考察的是从1941年到1980年汪曾祺对《异秉》的三次写作,由此透视汪曾祺前后期叙事风格的延续与变化。杨早与凌云岚合著的《拾读汪曾祺:为什么汪曾祺无可替代》(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挑选并细致解读了汪曾祺具有代表性的10篇“高邮系列”小说,除了《异秉》,还包括《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等名篇,从历史氛围、生活环境、创作理念、叙事风格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由此揭示出汪曾祺文学创作秉持的独树一帜的美学标准。此外,闫作雷、张高领等人也发表了颇有新见的成果。例如,张高领的《民间文学、方言体验与阅读史重构——张家口如何滋养汪曾祺》关注的是汪曾祺研究中并不被重视的“张家口经验”。文章重建张家口与汪曾祺及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历史联系,从民间文学、方言体验和阅读史三个角度剖析张家口如何滋养了汪曾祺,并将之视为他成长史的关键环节。其他值得关注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包括李斌等的郭沫若研究、金理对《青春万岁》的重读、杨辉对《应物兄》的剖析、陈思对《冬泳》《人生海海》的阐释、田泥对《青春之歌》等的解读等,表现出当代文学研究稳步推进的态势。拓展现有研究格局2020年,关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的研究热度不减,散文、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也受到较多关注,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得以拓展。学界关于当代散文的创作总结与理论探讨,产生了颇具灼见的成果。《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1期推出“当代文学观察·学者散文”栏目,刊载了吴周文、陈剑晖和王兆胜关于“学者散文”的文章。例如,吴周文的《学者散文的启蒙性与自我的精神启蒙》认为,学者散文的作者需要依循中西文化整合的理念,应具有历史主义和人类发展的全球视野,在对“人文传统”的传承中进行自我的精神启蒙。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东吴学术》的“散文研究专题”。此专题刊载的数篇论文及该刊推出的其他相关文章,也体现出当代散文研究的诸多新见。例如,陈剑晖的《中国散文的风骨与气度》借助风骨与气度这两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理论范畴,讨论散文的文体和美学问题,意欲对当下散文普遍缺失刚正劲健的风骨与气象万千的气度的状况形成反拨,对提振当前的散文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科幻小说、非虚构文学和网络文学是新世纪文艺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文艺形式。这三种文艺恰恰也是今天活跃度高、不断引起讨论的文艺形式。就科幻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研究来说,李静、项静、郑少雄等人在2020年均有值得关注的成果。就网络文学研究而言,欧阳友权、马季、单小曦、黎杨全、邵燕君等人的研究值得关注。邵燕君等在2020年推出《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一书。本书是对榕树下、龙的天空、幻剑书盟、起点中文网、盛大文学等网络文学网站20余位创始人和管理者的访谈整理稿,以深入对话的方式回顾、总结网站的创立和运行对网络文学的影响。在历时和共时的双重维度中,该书勾画出网络文学丰富立体的发展图景,也为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留下了一份独特的历史材料。(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刚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哈泰利

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解析/初复试分数线/参考书

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解析/初复试分数线/参考书1、学院概括2、研究方向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分数线4、专业总汇5、考研专业课参考书6、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1、专业考研出题规律深度解析 ① 报录比及相关数据统计② 参考书及章节重点解析③ 出题趋势及命题规律④ 就业情况简介⑤历年理想途成功学员及辅导简介2、专业考研真题汇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专业考研复试问题汇总3、复试经验及指导4、2018 年专业考研背诵版笔记5、出题人题源论文精编与课件6、常考热点专题汇总(共30 专题)7、模拟押题试卷

名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什么?现当代文学的就业方向如何?

对于喜爱文学的大学生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不错的考研专业。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跟学习中国文学。而且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的研究生,可以进入的单位跟从事的行业有很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比如可以进入科研机关进行科学研究,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工作;也可以进入党政机关从政;还可以进入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等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想要有更好的发展,需要学好研究生期间的课程,达成研究生期间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期间,研究生要掌握好汉语跟中国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好有关理论、发展历史,进行系统的学习跟受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冰菓

2021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成功经验指导

一、关于考研择校和专业选择考研想要成功上岸,完成心愿,努力很重要,但是选择更重要。关于择校,我们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校难度等重要因素。地理位置就是这个学校的所在城市,大城市固然机会更多,也能让人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但是和高考报名一样,大城市的好学校分数线及竞争压力相对二三线城市的同层次学校会更高、更大。所以,如果是下决心继续读博深造,那么如果不是出于个人心愿,大可不必去大城市和其他考生挤破头;如果觉得自己应该不会继续读博,那么选择去大城市读研对于就业是很有好处的,大部分学校研一就修完了所有课程,从研二开始就准备毕业设计选题等,也就可以开始找自己心仪的实习工作去历练并增长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大城市公司多、机会多,相比小城市,在实习及就业上非常有利。学校难度一般体现在竞争激烈程度、专业课难度,大家考研基本上都会将比自己本科更好的学校作为目标,所以越是考好学校,你的竞争对手就会越厉害,你的竞争压力也会更大。但是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复试上,初试是笔试,就完全看你自己复习的如何。至于专业课,每个学校的文学考研专业课都不太一样,大体上分为两种:大综合和分专业命题。大综合指考察范围较大的命题,一般包括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学、评论写作等;分专业命题则是针对报考专业来出的题目,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只考察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一般来说大综合考察范围广,所以命题的深度不会太深、太难,但是命题范围广,复习起来也不容易;而分专业命题则会在命题上增加题目深度、难度,题型会更为灵活,单纯的死记硬背很难取得高分。我报考的山东大学专业课一直是大综合,主要考察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文艺理论、语言学、评论写作,个人认为山大专业课的题目不是特别难的类型,但是命题范围较广,复习过程很难兼顾到。而且,从2019考研开始,山大两门专业课的命题不再和往年一个类型,往年的专业课命题与历年真题的重复率很高,而从2019考研开始,专业课命题的随机性更大了,很多非重点也作为考察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认为这里不重要肯定不会考就不学了。我报考的是山大文化传播学院的现当代文学专业,初试题目、分数线都和文学院的现当代文学一样,例如2020考研文学校线是355分,文传的院线和校线一样高,一直以来招生人数比较少,但是报考人数也很少,例如2020考研这一年的招生人数是1(后来学校扩招,变成了3),2019考研的招生人数是2,而报考人数一般不超过20个,大部分人都被卡在了初试这一关,所以只要过了初试,复试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二、初试复习经验首先是公共课101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这门考试的特点是,想考高分很难,而极低分也不太可能,但是如果过不了国家线,那总分再高、专业课分数再高也没用,文学类的公共课国家线是55分,政治想取得55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在政治的复习上也要花心思。政治的命题分为两部分:选择题和简答题,各占50分。选择题是政治复习的重中之重,我选用的教材是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前前后后一共做了三遍,印象比较深刻,后期在考前又做了好几遍《肖秀荣四套卷》和《肖秀荣八套卷》以及其他老师的考前模拟题,我认为在运用中学习是最有效率的,相比去死记硬背选择题知识点,不如采用题海战术,大量做题,对知识点加深印象,同时还能增加题感。还有一本很重要的书是肖秀荣老师的《命题人讲真题》,真题是我们最好的模拟题,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摸清命题人的命题方式。至于大题,大家的平均得分一般是25-30分,所以在大题的复习上,我只做了肖四肖八的大题,看了历年真题的大题和徐涛老师的一本预测题,在考前将肖四肖八的大题背熟,在考场上才能得心应手。其次是公共课201英语一,对于英语,阅读理解是分值最高而又最容易得分的,所以我们把大部分精力用在阅读理解上是完全可行的,在练习阅读理解题目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强化了对单词的记忆,还加强了对文章的阅读能力,这对于读懂其他题型的文章十分有益。其次重要的是作文,小作文是书信或者告示,而大作文是漫画作文,在对作文的复习上,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往年题目进行分类,将每个类型的题目进行总结,每个类型都整理出一些自己惯用的句型或套话,并多加练习,以便在考场上无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能发挥得很好。至于新题型、翻译,都是读懂文章基本上就能做出来,所以词汇量和阅读能力及对语法的掌握能力很重要。而完形填空一共10分,每个空0.5分,主要考察词汇辨析、词组搭配、语法句法,难度较大、分值较低,所以考试的时候留在最后做比较好,免得因为完型耽误太多时间而又不得多少分。最后,我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做模拟题,真题才是最好的模拟题,真题至少要做上3遍,确保能读懂阅读理解的所有文章,搞懂每个题为什么选那个选项,再好的模拟题,和真题命题的方式也不是相同的,过多的做模拟题可能会导致做真题及考试时思路跑偏,适得其反。在专业课方面,山大考察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和81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文学史的试卷结构中,古代文学占110分,现当代文学的分值只有40分,然而现当代文学的内容体系却极为庞大,内容比古代文学多,分值却比古代文学少那么多,所以可将复习重点放在古代文学上,认真梳理古代文学脉络,将重要作家写作风格及重要作品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以及重要流派记忆下来,而对于现当代文学史,在617中只有两个10分的简答题和一个20分的论述题,所以我们可以找一本题库,选出100多道重要的题目背诵下来。而文学综合的试卷结构中,语言学和文艺学各占50分,评论写作占50分,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命题一般来说都比较基础,课后题及往年真题的出现频率较高。评论写作题一般会考生给一段文字进行分析,然后自己命题并写作,这就需要我们在考前进行多次练习,以便在考场上能笔下生花。最后,在背诵方面,不推荐照着书死记硬背,我们应该重点记忆每道题的每个知识点,然后在答题过程根据知识点扩展开来,记少不记多,才能记得的更多。由佳明老师整理发布xxxfenglaoshi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上原

2020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复习备考指导

马上博士就要开学了,接下来的四年对自己来说是一段新的开始。回想三年前的考研经历,感悟颇多。首先我想说,能下定决定考华师的同学们,你们真的很棒,华师文学院学硕考的是大综合,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在这,我仅把我当年考研的经验,结合我这三年学习到的知识,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帮助大家排排雷,少走点弯路。我是提前一年半开始备考的,总的来说,考研只有两个字,坚持,请你们一定要坚持!你们自己想啊,本来考研能坚持下来的人就不多,华师这个大综合坚持下来的人肯定是少之又少,你们这一年坚持下来了,你们就已经胜利了一半了。考华师,我们一定要对它的题目分值分布非常了解,大体如下:了解了初试分值分布以后,我们要对自己这一年的复习有个整体的规划,我当年的复习规划大概是:3月到6月,一轮复习,重点放在专业课和英语。暑期,集中时间强化复习。9月到11月,重心放在专业课和政治。11月到12月底,冲刺期,主要抓重点,模拟题。下面,我就公共课和专业课分别具体谈谈如何备考。先说说重中之重的英语吧,我本身英语底子还可以,当然都是啃高中的老本了。大学我也没怎么学英语,水平大概就是六级裸考500分的水平吧。英语我是一开始就开始准备的,前期就疯狂背单词,我用的是《恋恋有词》,这本书我比较推荐的原因是它把单词有个分类,而且还有例句,背起来比较轻松。在背单词的同时,我还买了一本《英美外刊精读》,1至2天做一篇精读,我是认认真真的全部做了一遍精读,这对我的长难句和阅读的帮助很大。单词我是到6 月份,总共背了3遍,然后自己总结了我自己背的不熟悉的又背了很多遍。接下来就是疯狂的做真题了,真题我是近十年的做了大概15遍左右吧,以至于我后来都记得答案了。我英语自己是有一本单词本的,所有的单词、长难句我复习过程中觉得重要的都写在上面了,最好还是要有一个自己的笔记本,这样后期复习也比较方便。政治就是9月开学紧跟肖老师,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然后可以再买些其他老师出的卷子,我是市场上能买到的全部买了,但是我只做选择题,除了任汝芬的我实在做不下去其他的我都做了很多遍。下面说说做让人头疼的专业课,我初试的成绩不太理想,我这个经验相对来说也是我自己的自我反省吧。我也有点后悔,研友找了新祥旭的学姐一对一辅导,学姐跟她讲课的时候我在自己搞,她直接用的资料,我瞄了下整理的太好了,她初试第二,不过好在我也上了。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来,不要逞能。专业课涵盖的范围较广,分别是: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4 卷本),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第 1-4 册),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也可以使用最新的马工程版本,效果大同小异)文学原理:《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批评原理》,王先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概论》,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家看到这么多的书目一定不要害怕,考察的范围广,科目多,那么每一门课考察的深度就一定不会太深,所以我们需要的就是掌握到每一门课考察的侧重点,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以保证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大于华师的出题跨度的。就我自己而言,最开始我是把所有的书都看了两遍,看也不需要记住多少,但是看书的时候你一定要让自己认真再看,而不是只是在看书而已,看书的同时最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笔记。最初开始的两门试文学原理和古代文学史,一个是因为这两门课的分值比较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两门课难度较大,特别是文学原理,因为文学原理纯理论方面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我认为文学原理还是比较重要的,需要早一点复习打基础。考文学专业的同学,刚开始复习专业课的时候要把重心放在文学史(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原理上,自己经过1-2轮对教材的通读整理后,时间也差不多到了暑假。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进入复习的第二阶段了,可以看看华师的往年真题。真题在华师备考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试着看看历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考题:当代文学:革命历史小说(2012)元小说(2011)文化散文(2010)政治抒情诗(2009)新历史小说(2008)寻根小说(2007)新写实小说(2006)“根本任务论”(2005)归来诗人 (2001)新女性小说 (2000)十七年(1999)“三突出”(1998)中间人物论 新写实 (2001 1999) 新生代诗人(2000)现代文学:问题小说(五四时期)(2013 2002 2001)七月派(2011)京派小说(2010)爱美剧(2009)九叶诗人(2008)闻一多的“三美”(2006)人的文学(2010 2007 2005 2004 2001)战国策派(2004)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 精神奴役的创伤(胡风)(2003)孤岛文学(2001)创造社(2000 1998)左联(1999)可以发现,华师老师的出题是有所侧重的,哪些章节老师喜欢考,哪些章节考的很少甚至不考,我们都是可以通过真题分析出来的,再者就是老师出题的侧重点很大程度也与这位老师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有关,这可以通过翻阅相关论文文献总结,这一步可能对目前的你们来说有些难度,但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还是可以关注下的。通过分析真题,我们可以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的备考,考文学类的语言类的复习不用太着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考的都很基础。我当时复习的时候喜欢每天给自己定目标,什么上午看文学史看多少,下午看文学原理看多少,完成了我就去休息,完不成有时候我也会去休息。暑期到10月这段时间,是考研的关键时间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后期复习的压力大小,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想想今天学了没有,学了那些东西,这很有效果,因为你学了多少只有你自己清楚。10 月以后,在专注专业课的同时,要把时间合理的分配给政治了,剩下的2个月,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坚持,坚持,再坚持。最后我想说一句,考研就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每个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你能跑多远就看你付出多少努力,也许考研期间有几次你会觉得很难坚持,没事,你要做的只有坚持,坚持才有可能成功,你不坚持不看书在那焦虑、担心,怎么会成功呢?你们要记住,你们永远比你们自己想象中更能吃苦,也永远比你们想象中更优秀更棒!(本文来源知点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德力

小说专题研习|汪曾祺:“人间送小温”,文研青年独家整理

上一年文研青年推出的“百年新诗”专题研习活动与同学们一起梳理了新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诗人及其作品,既为考研的复习点明了重点,也以专题研讨的形式更加深入了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收到了一致好评。2020年新上线的“古代戏曲及小说”专题研习活动也在文研青年会员群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此同时,文研青年将陆续在公众号上推出现当代文学中的小说专题研习,以供大家复习、参考。作为专题研习的一部分,本篇推文关注的是“人间送小温”的汪曾祺。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创作风格的作家。他的创作始于上世纪40年代,解放后主要从事戏曲工作,参与了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编剧,60年代曾出过小说集《羊舍的夜晚》。进入新时期后,年逾六旬的他重新提笔,主要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受戒》、《大淖记事》的发表使他受到批评界的普遍关注。虽然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数量不是很多,但是他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所呈现出的“异质性”以及其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品格一直是文学界探讨的话题。汪曾棋的小说创作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时期,由于个人和历史的特殊原因,这几个创作时段之间几乎是断裂的。他于40年代开始写小说,以后是一段创作空白,60年代初发表过三篇小说,80年代重涉文坛后进入了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最能体现个人审美风格的作品都集中在这一时期。他的小说取材广泛,不同题材的作品彼此层叠交叉,时间背景从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延续到80年代,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按所展示的环境背景,汪曾祺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小说以昆明为故事场景,明显带有40年代他在昆明求学生活的影子。如《落魄》、《老鲁》、《钓人的孩子》、《求雨》、《职业》、《日规》、《鸡毛》等。第二类作品写张家口的坝上生活,既有60年代他下放张家口劳动时的经历,也有他在新时期对这段历史的重新回顾和认识。如《羊舍一夕》、《看水》、《王全》、《骑兵列传》、《七里茶坊》、《黄油烙饼》、《寂寞与温暖》等。第三类作品以他的故乡江苏高邮为背景的小说,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主要有《鸡鸭名家》、《受戒》、《大淖事》、《异秉》、《八千岁》、《岁寒三友》、《晚饭花》、《故里三陈》等。总体特点首先,汪曾棋喜欢刻画不同于一般常人而禀赋特异的形象,由此形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类型各异的“异秉”人物系列。这类形象大都带有某种传奇色彩,或秉性独特,富有奇趣;或具有特异的智性才情,或掌握有某种特殊技能,或精熟于某种手艺。借助于写人物身世和生存或是摹写环境,汪曾棋不时地插人对某种古老行当作坊和诸种工艺技能的精细描绘,或者说他写某些人物就起因于他对一些行当作坊及工艺的熟稔和偏爱,全部情节和人物叙事都建立在某一行当或某种技能上,或者就是为了展示某种行业知识,体现出一种富有雅趣的审美姿态和广博的杂学知识。《鉴赏家》中的贩果子叶三对艺术之美有着一种天生的敏锐,能精当地点出画家的得意之处和败笔所在,因而成为大画家大收藏家季匋民的知己。《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孵鸡鸭的才分如有神助,看似闭眼假寐,不动声色,却有无人能比的精细准确的感觉与判断,堪称孵鸡圣事。水乡农民陆长庚,对付鸭子有一套出神人化的奇技,赶鸭如施了魔法,人称陆鸭。《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长着双怪异神通的小手,有着高越的接生本领。陈泥鳅是个水性赛浪里白条的水手,瓦匠陈四踩高跷技艺精湛,有他人所求不来的神韵。《晚饭花.三姊妹出嫁》中的翁婿四人也都是各自所操持的行当中的高手。汪曾祺的这类人物尽管形貌各异,在写作风格上也虚实掺杂,有刻意为之的痕迹,但都具有贯通一致的审美特点,主要着眼于对“奇”与“趣”的挖掘,浓墨渲染人物身上的异秉,在创作追求上体现出中国文学固有的搜奇集异的传统,也创造出独具个性特点的审美艺术境界。其次,汪曾祺擅长描摹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乡土民情、奇风异俗,以及由此构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氛围。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因而他对乡土风俗有着特别的眷恋和偏爱,在对民风世情的抒写中,发现和张扬民族的心灵与性灵。汪曾祺尤其喜欢将自己的文化品性和审美意向寄寓于自己的故乡高邮,表达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美好情思,在一幅幅江南水乡的历史风俗画中,穿插丰富的轶闻掌故和民俗小考知识。他在小说中还很专业地再现了家乡各行各业的谋生特色和种种规矩,《茶干》写酱园,《八千岁》写米店,《异秉》中有药店、纸烟店、熟食店,写了各种熏烧炒货和刨烟、碾药的方法,以及有关烟茶的知识。而且能精细地写出各行当内部的区别,如如画画的,有画家、画匠、画师之分。他也喜欢写四季节令风物和古老民俗,如迎神赛会、年俗、顶香请愿等,所有这些都被汪曾祺“雅”化了,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审美意境。短篇小说《受戒》发表于1980年。就当时的文坛状况而言,“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伤痕文学”正处于上升势头,苦痛的创伤与控诉的疾呼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而描述了一个温情浓郁的人性世界的《受戒》,显然从题材到风格都与当时的文学主流相异。它所表现的既非重大题材,故事情节亦缺少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冲突,相反,《受戒》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化小说。小说营造的是一个宛若梦境的“桃花源”,写的是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大淖记事》同样也表现出作者那种质朴而脱俗的性情,他所津津乐道的也正是俗世生活中、普通人身上那脱俗的、诗意的东西。大淖的姑娘不请媒人,自己找男人;那里的姑娘生私生子,媳妇“靠人”,都不是稀奇事。女人们泼辣刁蛮,对轻佻的老色鬼当众将他脱个精光……这些“不文明”的举动,在作者看来决不是人性的堕落,恰恰是人最自然的生活形态。社会将这些衣食不保的人群抛入“自生自灭”的苦难中,他们为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尊严,坚韧挣扎,不屈从命运。他们的行为方式不合道德,却超越了道德,是顽强进取、不甘堕落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就是人性的尊严。大淖人在生存的泥淖中不是相互争斗、暗算,而是相携相助,在作者眼中这是比子曰诗云更可贵的人类的同情与宽容。再次,汪曾祺作品在文体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小说松散自由的结构上。他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把小说当抒情诗、当散文来写,追求一种近似随笔的风格。在文体趣味上,汪曾祺深受宋人笔记小说的影响,他崇尚《世说新语》摹写人事的简洁隽永,不仅记人叙事笔墨精练,而且也深得笔记小说的神韵。他的小说没有重大的历史背景、完整的故事情节,往往采用淡化情节,重写气氛和情绪,由一种散文化的处理方法信马由缰,常由一人一景物牵引出 多人多景多物。《八千岁》中先写开米店的八千岁,由他买的碾米的骡子,牵出相马的宋子,再引出他包养的虞小兰,接着引出赵厨房、八舅太爷,其间顺势插入相关的风俗轶事,写得潇洒自如,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浑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汪曾祺的语言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韵味,淡泊悠闲,叙若家常,却功力深厚,体现出洁净、质朴、精练、典雅的特点。他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多采用白描和短句,以看似平常的语言,组合起美的意象,显示清逸冲淡的情致。代者还汲取文言和方言口语的长处,形成自成一体的语言特色,将种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发挥到极致。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从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炕房。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大淖记事》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远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花园》汪曾祺对于 80 年代文学的意义,在文学史家的眼中,恰恰在于他和被“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中断了的“30 年代文学”与“40年代文学”的紧密联系。“熟悉新文学史的人却注意到了一条中断己久的‘史的线索’的接续。这便是从鲁迅的《故乡》、《社戏》,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师陀的《果园城记》等等作品延续下来的‘现代抒情小说’的线索。‘现代抒情小说’以童年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乡土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却又将‘国民性批判’和‘重铸民族品德’一类大题目蕴藏在民风民俗的艺术表现之中,藉民生百态的精细刻画寄托深沉的人生况味。在‘阶级斗争为纲’愈演愈烈的年代里,这一路小说自然趋于式微,销声匿迹。《受戒》、《异秉》的发表,犹如地泉之涌出,使鲁迅开辟的现代小说的多种源流(写实、讽刺、抒情)之一脉,得以赓续”。相关真题链接1、 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特色。(北京师范大学2001)2、 以鲁迅(《故乡》、《社戏》),郁达夫(《沉浮》、《迟桂花》),废名、沈从文、萧红(《呼兰河传》),孙犁,汪曾祺小说为线索,勾勒新文学史上一个别具特色的小说脉系,就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和文化内涵作出梳理。(复旦大学1999)3、 分析老舍,赵树理,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特点比较他们的异同。(南京师范大学2011)4、 80时代初,汪曾祺发表《受戒》时曾说:“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到了80年代中期,汪曾祺的朋友林斤澜说,汪曾祺的“行情见长”。请结合新时期文学潮流的背景及汪曾祺的创作,说明这一现象及其原因。(华中师范大学2003)5、 以许地山,施蛰存,汪曾祺作品为例论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教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2005)6、 请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并以文中提到的四位作家(汪曾祺、韩少功、贾平凹、李杭育)其中一位为例,谈谈对这段文字有关观点的看法,并作评价。(浙江大学2010)文研青年及会员福利简介三、文研青年会员公开课文研青年每年将开设十次会员公开课,专门针对会员同学提供复习方法与专题知识的指导,所有考研会员均可免费获得听课资格。四、文研青年产品折扣文研青年根据考研复习全程规划与各阶段学习特点及要求,分科目、分阶段、分梯度研发了《真题解析》系列、《全真模拟题》系列资料,中文考研网络全程班(基础课+暑期课+冲刺课)课程,复试指导课程,更多产品正在研发当中。文研青年全线产品均针对会员同学提供优惠折扣。

暴力史

会议|“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

为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向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欧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上海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思南书局协办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复宣酒店召开,参加会议的包括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会议除开、闭幕式外,包括主题演讲、学术报告与圆桌讨论三个部分。与会学者合影开幕式上,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陈广宏教授分别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的探索表示期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William Haas讲座教授王斑主持下,研讨会由李欧梵先生的视频演讲正式拉开帷幕。李欧梵先生以“我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几段因缘”为主题发表演讲,围绕“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缘起”、“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范例:香港-上海双城记研究”、“中国现代文化研究里的人与事:与施蛰存先生交往经过”等几部分组成。李欧梵先生发表演讲会议主体由八组学术报告会组成。“文学、传播、科学与数字人文”第一组学术报告围绕“文学、传播、科学与数字人文”展开,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毛尖担任主持人兼评论人。第一场报告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以《在“书”与“刊”之间:发明中国现代报刊》为题,对晚清传教士所中文报刊进行细致考察。报告围绕三方面展开:传教士在创办中文报刊的动态过程中使“刊”提高到“书”的地位;“刊”所代表的知识系统与生产方式推动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在“书”、“刊”互为中介的视域下重新梳理现代报刊史脉络。第二场报告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玮与博士生褚传弘,以《移动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城市公共文化实践》为题,认为近年来兴起的城市公共阅读正在创造新型社会交往关系与公共生活价值。报告从地理媒介、制图理论、移动性理论等视角出发,结合阅读史研究,探讨“移动阅读”如何实现从私人默读到公共朗读,从文本阅读到身体实践的两个转变。第三场报告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毛尖教授,以《爱情恐怖主义:银幕上的前任问题》为题,探讨银幕上的“前任”在建国后的形象变化,如何从共同体的形象建构转变为小家庭角色,又转变为个体形象的损耗者,揭示出爱情恐怖主义的笼罩下,感伤的道德替换了共同体荣誉。第四场报告人台湾大学兼任教授王道还先生,以《科学与文学想象:热力学对生物演化论的冲击》为题,勾勒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以热力学定律挑战生物演化论的过程,梳理该过程在威尔斯小说《时间机器》中的文本呈现,以此揭明热力学对19世纪末文学的冲击与影响。第五场报告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郑文惠、山东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邱伟云,以《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新/旧”话语的激辩与交锋》为题,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依据,借助计算机大数据,对中国近代思想转型时期(1895-1925)新旧词汇与概念进行考察。报告围绕“社会”、“道德”、“文学”、“势力”等七个关键词在清末民初的消长,对新旧激辩中的中国现代性进行深入探讨。“图像与电影、历史与文化”第二组学术报告围绕“图像与电影、历史与文化”展开,由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彭小妍担任主持人兼评议人。第一场报告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以《身体作为政治与情感动员的手段:在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宋教仁肖像(遗体)照片——以〈民立报〉为例》为题,通过梳理《民立报》在刺宋案发生后,策划拍摄、使用宋教仁的遗体照片的三个阶段,揭明宋教仁的遗体照片公共景观化的过程。第二场报告人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吴国坤,以《冷战中的世界主义:张国兴的“亚洲电影”与文化传承》为题,通过回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基金会支持拍摄的9部“亚洲电影”,探讨导演张国兴在电影艺术、政治宣传与商业主义三者之间的取舍与平衡;同时对张国兴在冷战跨国化中的贡献进行分析。第三场报告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助理教授罗萌,以《电通公司:共同体、革新观与“从悲到喜”的银幕实践》为题,着重讨论电通公司银幕实践的多重理念,报告从三个方面入手:电通公司的《画报》和影片如何共同构建双声道“言语”意识;电通公司的文字和银幕如何呼应并由此产生特殊性与激进性;电通公司的类型转向与夭折。第四场报告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李公明教授,以《左翼文学研究中的“图史互证”新探——以黄新波等人的木刻艺术与左翼文学的关系为例》为题,将黄新波、胡一川等左翼画家的木刻创作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中东路事件”等历史事件相互印证,对图文史料的开拓、图史互证的方法、木刻画的艺术风格等进行探索。“从晚清到当代文学与文化”第三组学术报告围绕“从晚清到当代文学与文化”展开,由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担任主持人兼评议人。第一场报告人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李海燕教授,以《市井幸福的历史浮沉》为题,通过梳理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文本,探讨“市井幸福”的内涵,经历了由“福寿禄”到“中国梦”的动态历史过程。作为对比,同时讨论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以“个体崛起”、“日常生活的认可”、“情感中心”为主体的“市井幸福”。第二场报告人杜克大学罗鹏教授,以《无声之声:从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到阎连科〈耙耧天歌〉》为题,通过分析鲁迅、阎连科等人作品,辨析“voices”与“呐喊”异同,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及社会中的叙述者、沉默者、研究者等多重声音的交错。第三场报告人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明教授,以《在“小器化”的时代里:今日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为题,论述由于三个方面的合力,当下中国正滑向难以预料的“小器化时代”,亦即功利至上的社会态势:新的社会结构的三大子系统协同配合、新的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体制有效运作、社会再生产顺利延续。“清末民初文学、思想与文化”第四组学术报告围绕“清末民初文学、思想与文化”展开,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李公明教授担任主持人兼评议人。第一场报告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李振声教授,以《外来思想与本土资源是如何转化为中国现代语境的?——以刘师培所撰〈中国民约精义〉为例》为题,着眼《中国民约精义》,从三个方面探讨外来与本土思想的现代转化:《中国民约精义》中卢梭思想与中国传统民约思想的关系;近代通行《民约论》译本与《中国民约精义》的关系;《中国民约精义》如何为中国近现代语境提供思想资源。第二场报告人东京大学林少阳教授,以《世纪之交章太炎的“文学”观:汉字圈及清末的语境》为题,探讨章太炎“文学观”从《新民丛报》时期到《国粹学报》时期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并发掘章太炎“文学观”形成过程中所处的三重历史语境:日本作为白话文运动的全球化语境、与刘师培等人商榷的晚清学术史语境、“五四”新文学的后设语境。第三场报告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广宏教授,以《近代文章学的更化与国文学建构——以清末民初桐城派文论为中心》为题,探讨在近代中西文化激荡环境中,桐城派后学实现近现代人文学术转换的两种手段:一是赋予美文以“美术”的性质,实现文章学内涵的更化;二是逐步完善古文辞类型学,建立国文学体系。第四场报告人斯坦福大学东亚系王斑教授,以《政治文化的审美氛围:蔡元培的美学伦理》为题,探索蔡元培政治“复魅”的两种途径:倡导公共道德、提倡审美经验。“翻译、旅行、文学与文化”第五组学术报告围绕“翻译、旅行、文学与文化”展开,由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李海燕教授担任主持人兼评议人。第一场报告人美国桑塔芭芭拉加州大学黄运特教授,以《Lyrical Facts and Historical Fictions》为题,以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为例,探索中国历史小说中抒情与叙事的关系,并由此触及文学批评中由来已久的抒情与叙事之争。第二场报告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王宏超副教授,以《“海国新奇妇有髭”:晚清使西文献中有关妇人生须的“观察”与异文化想象》为题,通过考察中国传统文献、西方传统文献和晚清使西文献中妇人生须的记载,讨论“妇人生须”在中西方的观念变迁,由此认为文化间的认同理解取决于主体观察者的眼界与心态,而与物理距离的远近无关。第三场报告人台湾师范大学郑怡庭副教授,以《〈血字的研究〉四部清末民初中译本研究》为题,从书名、语词、情节、人物、人称等诸多角度,对晚清《血字的研究》四部晚清译本进行比对,发掘翻译背后文化取向的异同。第四场报告人香港中文大学讲师李思逸,以《贫穷作为风景:瞿秋白与徐志摩的苏俄之旅及文学书写》为题,通过比较瞿秋白与徐志摩二人在西伯利亚铁路之行中产生的不同文学文本,以参照系的选取和对于“贫穷”的书写为例,探索二人在文学书写背后的政治立场与文化倾向。第五场报告人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彭小妍教授,以《〈创化论〉的翻译与创造社作家》为题,从两个方面探讨张东荪所译《创化论》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一是《创化论》直接影响创造社的成立;二是《创化论》为“科玄论战”中“人生观派”提供理论基础。“江南文学与古今演变”第六组学术报告围绕“江南文学与古今演变”展开,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担任主持人兼评议人。第一场报告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正宏教授,以《宋体字:从江南到世界》为题,探讨宋体字在十六世纪从江南风靡东亚的三种主要原因:宋体字横细竖粗的特点与树干开切方向有关;宋体字的流行与当时的文化审美有关;宋体字拓展至汉字文化圈与明朝政治生态有关。第二场报告人日本信州大学阎小妹教授,以《〈剪灯新话〉何以风靡东亚——伸张女子个性的“邪说异端”》为题,探索《剪灯新话》在汉字文化圈风行的两大主因:形式上,《剪灯新话》可视作一首五言绝句,其对偶结构具有独特的审美吸引力;内容上,《剪灯新话》以修道升仙大力抨击儒家“传宗接代”观念,其特有的娱乐性与女子伸张个性紧密相连。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正宏教授 日本信州大学阎小妹教授第三场报告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郑利华教授,以《朱云明诸士与明代中叶吴中诗学之导向》为题,通过辨明祝允明等吴中诸士的诗歌旨趣探索明代中叶吴中诗学的演变,报告从四个方面入手:吴中诗学的崇尚经术与伸张师道、祝允明从诗文有别入手维护诗歌自身艺术性、吴中诸士在诗学上主张法于古人但主于一己、吴中诸士在诗学主张上的差异性。“流行文化与跨界想象”第七组学术报告围绕“流行文化与跨界想象”展开,由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郑文惠担任主持人兼评议人。第一场报告人杜克大学周成荫教授,以《The Perilous Journey of a Song: Cheng Yushu and “Rest, Martyred Classmates” Across the Straits》为题,通过探索《安息吧,同学》这首歌在二十世纪的传唱轨迹,发掘这首歌从上海到台湾、从学校到街头、从笔记到电影背后,所承载几代人历史记忆的诸多故事。第二场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符杰祥教授,以《“中国苏菲亚”是怎样炼成的:秋瑾与“西方美人”的文化政治》为题,从三个角度分析秋瑾形象如何从“才女佳人”建构为“民族女杰”:晚清西方女性如何被塑造为西方美人;秋瑾接受苏菲亚的精神历程;秋瑾放弃言说茶花女的原委。第三场报告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建华教授,以《周瘦鹃与〈半月〉杂志:“消闲”文学与摩登海派文化,1921-1925》为题,通过细致考察,发掘《半月》杂志的五层内涵:与《妇女家庭良友》的接续关系、为弱势者呐喊进而干预社会现实、突出家庭之于社会的功能、名花美人为主的商品美学内涵、抒情传统的现代延展。在此基础上,从制衡“现代性”、突破雅俗界限、彰显文化本位立场、接续传统文化等方面重估“鸳鸯蝴蝶派”的价值。“建筑与音乐”第八组学术报告围绕“建筑与音乐”展开,由杜克大学周成荫教授担任主持人兼评议人。第一场报告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包亚明,以《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与街区营造》为题,从六个角度探讨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如何成为一种新的戏剧文化体验与产业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衍生、消费人群培养、内容形式创新、管理统筹与招商引资。第二场报告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以《乡村建设的文化与制度路径思考:以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为例》为题,通过百色华润希望小镇建设的实践,探讨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三重挑战:改善建成环境、扶持产业经济和重构社会组织。第三场报告人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以《中国现代文人的音乐化与非乐化》为题,通过梳理现代文学中音乐的反复离场与反复再现,揭明现代文学“再乐化”的独特意涵。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第四场报告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以《略谈李欧梵先生的古典音乐观》为题,由古典音乐着手,探讨李欧梵先生古典音乐观、文化研究范式与世界主义离场三者之间的关联。闭幕式由王斑教授、陈广宏教授与陈建华教授分别致辞。

精爽

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21考研初试科目、备考经验、参考书

招生院系:文学院招生专业: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招生人数:5研究方向:01中国现代文学02中国当代文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④81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山东大学专业课主要考察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文艺理论、语言学、评论写作,个人认为山大专业课的题目不是特别难的类型,但是命题范围较广,复习过程很难兼顾到。而且,从2019考研开始,山大两门专业课的命题不再和往年一个类型,往年的专业课命题与历年真题的重复率很高,而从2019考研开始,专业课命题的随机性更大了,很多非重点也作为考察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认为这里不重要肯定不会考就不学了。在专业课方面,我找新祥旭的学长指导了一下重点。山大考察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和81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文学史的试卷结构中,古代文学占110分,现当代文学的分值只有40分,然而现当代文学的内容体系却极为庞大,内容比古代文学多,分值却比古代文学少那么多,所以可将复习重点放在古代文学上,认真梳理古代文学脉络,将重要作家写作风格及重要作品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以及重要流派记忆下来,而对于现当代文学史,在617中只有两个10分的简答题和一个20分的论述题,所以我们可以找一本题库,选出100多道重要的题目背诵下来。而文学综合的试卷结构中,语言学和文艺学各占50分,评论写作占50分,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命题一般来说都比较基础,课后题及往年真题的出现频率较高。评论写作题一般会考生给一段文字进行分析,然后自己命题并写作,这就需要我们在考前进行多次练习,以便在考场上能笔下生花。最后,在背诵方面,不推荐照着书死记硬背,我们应该重点记忆每道题的每个知识点,然后在答题过程根据知识点扩展开来,记少不记多,才能记得的更多。山大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如下:袁世硕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王庆生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葛本仪主编的《语言学概论》、凌晨光等主编的《文艺学通论》等。英语,前期就疯狂背单词,我用的是朱伟的《恋恋有词》,这本书我比较推荐的原因是它把单词有个分类,而且还有例句,背起来比较轻松,至于朱伟的网课,我因为基础还可以,只听了他的大串讲。在背单词的同时,我还买了一本《英美外刊精读》,1至2天做一篇精读,我是认认真真的全部做了一遍精读,这对我的长难句和阅读的帮助很大。单词我是到6 月份,总共背了3遍,然后自己总结了我自己背的不熟悉的又背了很多遍。接下来就是疯狂的做真题了,真题我是近十年的做了大概15遍左右吧,以至于我后来都记得答案了。我英语自己是有一本单词本的,所有的单词、长难句我复习过程中觉得重要的都写在上面了,最好还是要有一个自己的笔记本,这样后期复习也比较方便。政治建议从暑假就开始准备了,可以直接看徐涛的强化班视频。买了肖秀荣三件套,可以配合徐涛的视频一起看。1000题值得刷,当时我没刷完,后面做题选择部分真的很低。后期做好肖四肖八的题目,背重要的简答题答案。并且在考研文库里下载了背诵笔记进行背诵。简答题部分建议多写一点。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只要是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行,不一定非要按照别人的来学,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成功上岸,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