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袁思陶 邢贺扬)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学术成果新闻发布会”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现场此次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度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由文化蓝皮书系列和“文化中国书系”两个部分组成。文化蓝皮书系列包括:《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国际文化科技趋势报告》《中俄文化交流年度报告(2018~2019)》和《中越人文交流年度报告(2018~2019)》;“文化中国书系”包括:《探索文化发展观念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选编(2000~2020)》《新时期新问题新思维:张晓明文化政策论集(2012~2020)》《人文学和经济学双重视野的文化研究》《文化观念的范式转换》和《中亚2027:变化中的战略图景未来十年的情境预测》。其中,《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政策的相应变迁,对当前文化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具体内容涉及区域文化产业、文化金融、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企业、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中指出,应抓住5G商用的重大契机,实施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战略。2019年已经被看作“5G元年”,紧随5G商用而来的,将是更为恢宏的文化生产系统变化和文化生态环境变迁,是从目前已经发展较为充分的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延伸,必须启动空前规模的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化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生态体系不耦合和文化大生产体系不平衡问题。《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课题组认为,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到,几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积累下来的优秀中华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略资源,而将国家文化资源从传统介质向数字媒体的全面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关键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和文化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其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只有将一向依赖于财政资助,并且到目前为止仅仅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和智能化,接入每一个人的智能终端,才会从根本上使我们的国家文化生态发生变化,而只有建设一个以开放性、多元化、协同化的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胜表示:“20年来,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秉承“学以致用、咨政建言”的宗旨,致力于开展多项文化政策研究,开创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等多种‘文化蓝皮书’品牌系列,共出版相关蓝皮书20余本。其中‘文化产业蓝皮书’在16年中共推出了13本。而《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2020)》是上述蓝皮书的2.0版。”值得一提的是,另一本代表性科研成果《探索文化发展观念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选编(2000~2020)》涵盖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年来在国内文化政策、国外文化政策、地方文化发展等三大领域的理论探索,反映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以致用”、“问题导向”的智库特色,展现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这支学者队伍在学术前沿辛勤耕耘、在改革实践磨砺成长的全过程。《〈文化政策调研〉选编》共分为四编,其中关于国内文化政策的文章分为两编,第一编是“新的文化观与文化体制改革”,第二编是“文化产业发展”,所选文章反映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学者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探索和现实思考。第三编“国外文化政策:调研与借鉴”则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学者搜集并编译的一批有代表性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文化战略的最新动态及分析评述,这些译介成果对新世纪我国制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略和文化产业政策起到了参考与借鉴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学者由开始对他国文化政策的翻译、引介和借鉴,发展到后来提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研究纲要”和相应的对策建议的研究轨迹。第四编是“地方和部门文化建设:思考与建议”,选编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学者在地方调研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调查基础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和《文化政策调研》刊发的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
2020年度学术成果新闻发布会发现场(主办方供图)中新网北京12月20日电 (李京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20日共同举办2020年度学术成果新闻发布会。当日发布的10余本系列学术成果分为文化蓝皮书系列和“文化中国书系”两个部分,对当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进行了分析。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引擎《国际文化科技趋势报告(2020)》指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并在新经济的产业格局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报告预测,5G技术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人工智能渗透所有行业、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再次来袭等将成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在下一个五年可能产生的八大新趋势。在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称,该领域的新治理趋势集中体现在国家顶层设计推动治理模式改革,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监管力度和完善相关文化法律法规体系三个方面。中国文化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认为,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差异化、多元化、不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凸显,主要包含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放缓,不均衡发展成为常态;文化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文化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西部地区成为投资热点;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区域城乡差距呈现不同走势等。在区域文化发展方面,课题组专门研究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撰写成《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指出,目前,普洱茶市场快速拓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建立了2万多个云茶代理店、经销点,营销人员近4万人,形成以省会城市昆明和主产地为中心的本地市场。中俄、中越文化交流稳中向好《中俄文化交流年度报告(2018-2019)》认为,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不利影响,但未来几年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前景总体向好,并将在以下几个领域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汉语被俄罗斯正式纳入国家高考科目,“汉语热”将持续升温;在2018至2019年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框架下,两国地区和基层间合作将更加密切;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关注用户体验度的定制游将逐步超越无差异化的跟团游。2018至2019年,中越文化交流同样呈稳定向好趋势。《中越文化交流年度报告(2018-2019)》指出,在中越文化交流中,以文化产品形式和版权形式进行的文化贸易十分活跃。根据报告,中国影视在越南历来受到广泛欢迎。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途径逐渐向网上转移,视频网站成为越南网民观看中国电视剧的重要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在越南的普及,网络游戏日益成为中越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完)
国家博物馆举办“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名家讲座系列之中国古代哲学讲座的整理汇编,是一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概貌剪影,也是前辈名家在读书治学的同时,结合自身阅历,对为人处世、人文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哲学思考。见证百年国图的文化担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不论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7)的启动,还是《儒藏》项目(2003)的设立,都是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展开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利用工作,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和有步骤的保护、整理和研究,推动阐释的深入,促动文化精髓阐发的拓展。这些围绕着古籍展开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基本原则之下,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为社会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为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智力支持。《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一书即是此种努力的成果之一。它具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源自公共图书馆学术讲座、专家传承文化经典和学者接地气解读等几大特点,是多方合作讲好儒学故事的范例,是我们追求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的精品案例。《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是国家图书馆系列公开讲座的衍生品。国图的公开讲座对公众免费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进场聆听专家的解读,感受国图的氛围;不能到场的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入现场。这是当代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的直接体现。现代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传承的重要文化机构和公共教育机构。就其职责而言,它一方面注重知识的典藏,即保护好历代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财产,另一方面促进文明的传播,即为公众提供可便利获取的知识。另外,它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即参与到文化自信的建设之中,为社会的进步和精神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智力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北平图书馆(国图前身)新馆开馆时,时任副馆长袁同礼曾为该馆提出了一个恒久的事业愿景,即“其志在成为中国文化之宝库,作中外学术之重镇,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以一洗往日艰閟之风。”从此以后,数代国图人莫不为此宏大理想而奋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给国图老专家的回信中所指出的:“110年来,国家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代代国图人为此付出了智慧和力量。”国图承担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职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自是国图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现代图书馆不仅提供阅读的场所,也负有知识推广和传播的重任,更有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职能。为此,近年来,国图在保持既有服务质量的同时,不断地创新服务方式,《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一书即是这一创新的成果。探寻儒家思想的传承演变《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是讲好儒学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范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北大《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通力合作,精心策划了系列讲座,涵盖了新时代儒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讲座主题之中我们就能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楼宇烈《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孙钦善《孔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及其评价》、牟钟鉴《探寻儒学中的普遍价值》、李中华《儒学的核心价值及其基本精神》、王博《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际遇》、陈来《孔子与当代中国》、安平秋《儒家经典与〈儒藏〉编纂》、魏常海《略议儒释道三教互动及其现代意义》、景海峰《儒家的经典诠释及现代转化》、郭齐勇《儒家的乐感文化与忧患意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被提上议事日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及其经典,儒家经典自然是人民群众的首选。据陈来先生的观察,2007年一年,仅《论语》一书的解读,就有上百种之多,满足了至少三千万人的文化需求。不论是对孔子思想的重新理解,对其当代价值的梳理,还是整理儒家经典,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时代要求,它并非书斋中的想象,也不是著述中的概念体系,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时代的特色。诚如景海峰教授所说:“它不是一场整理国故的运动,而是要在新时代中阐发出一种新的义理来,要产生出一种新的思想系统。”通过阅读《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一书,我们至少可以增加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儒家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智慧之源;儒家思想为中华文化确定了文明的基本样式;儒家学术的传承演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儒家典籍的整理研究是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等等。总之,这十场讲座构成了一幅当代儒学学术前沿课题的梗概图景,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学者对于我国传统学术的态度、信念和认知,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儒学的历史与现状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线索和初步的答案。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为我们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解读。《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荟萃了北大《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诸位专家学者的讲演实录,通过对当代儒学研究的概要式梳理,为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儒学思想的历史定位、文化价值、时代特色和研究前沿等提供了权威解读和学者之声。十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既有对儒学的历史评价,也有对其当代价值的学术分析;既有对孔子的历史文化贡献和传统学术的定位分析,也有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如何看待他的精准分析;既有对《儒藏》工程的详细介绍,也有对儒学发展历史的细致梳理;既有从文化安全角度分析儒学文明的重要意义,也有从个人安身立命角度来畅谈儒学活态。从专家学者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人文魅力。总之,新的时代,有新的气象,也有新的精神。《诗》云:“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即在这时应运而生。该书系统梳理了儒家传统及其当代价值,概要呈现了当代儒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重点介绍了《儒藏》的编纂缘起及其时代意义,深入分析了孔子的思想本质及现代转化的可能路径,是一部新时代儒学研究概要书,是国图讲好中国故事又一次尝试。廷衷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编辑 周章龙编审 王宁
大众网·海报新闻青岛11月19日讯(记者 张雅新)近年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顺应这一文化发展大趋势,中国海洋大学于2018年11月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时隔1年之后,2019年11月16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再次在海大开幕。中心主任刘怀荣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教授、宣传部部长陈鷟教授、文科处席静副处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敏俐教授先后致辞。传统文史哲前沿问题的全新阐发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聘请赵敏俐教授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聘请白奚、曹峰、陈文新、陈尚胜、陈引驰、杜晓勤、王学典、杨朝明、张新科等9位校外专家和朱自强、曲金良、刘怀荣等3位校内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开幕式后,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陈文新(武汉大学)、曹峰(中国人民大学)、陈尚胜(山东大学)、薛永武(中国海洋大学)、陈鷟(中国海洋大学)6位教授做了主题演讲,下午分两组展开了学术讨论。30多名学者提交论文参会。围绕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多位专家在宏观层面进行探讨。陈文新教授分析了经典的世代更替与中国文化演进之关系,见解独到,极富启发。曹峰教授从“返本”与“开新”两条线索,梳理了百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史,并在名学、宇宙生成论、黄老道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孙艳红教授(吉林师范大学)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刘睿博士(衡水学院)以宋词为例分析审美认知的递进层次。刘向培博士(青岛农业大学)对宋代书院的“赐额”制度做了考辨。重要专题、文本的考辨与分析对于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的重要专题、作家和文本,学者们进行了多样阐释与严谨考辨,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崔际银教授(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论述了韩愈践行儒学的基本方式。马宾副教授(上饶师范学院)剖析了辛弃疾信州时期山水词的美学成就。陈鹏程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聚焦明清小说里中元节的相关书写。刘军政教授(河南大学)探析了清初理学背景下中州词人刘榛的清朴之美。马小龙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分析了《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历史背景与隐喻意义。刘畅教授(南开大学)借鉴西方的修辞学传统,提出“思想修辞”的概念,以之来观照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名著《庄子》,得出的结论让人耳目一新。这也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研究,应该持包容、开放的心态,可以合理借西方理论,而不能闭门造车,固守旧有的研究方法。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建设关系的讨论论坛对当下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赵敏俐教授从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提倡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对传统文化认识等几个方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就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当代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尚胜教授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涉外思想。陈晓芸教授(上饶师范学院)思考基层公众如何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寿光市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王茂兴主任介绍了当地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强玉红老师(青岛黄海学院)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借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助力大学的德育工作。适应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国内相关高校依托自身文化优势,积极设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依靠学者的学术研究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这在国内著名大学中早有先例。此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都有类似机构。在山东,明确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建立科研机构的高校还不多见。16日下午的讨论中,与会学者还专门就中心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并就中心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等,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海大赓续人文传统今日以海洋和水产学科闻名于世的中国海洋大学,历史上其实曾经有深厚的人文学科传统。海大宣传部部长陈鷟介绍,早在1929年杨振声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时,学校即迎来了人文学科的第一次黄金时代。当时的中文系汇聚了闻一多、赵太侔、杜光埙、谭葆慎、郭斌龢、沈从文、游国恩、梁启勋等著名教授,是为北大、清华之外的名师名系。近年来,海大提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振海大人文辉煌”的建设目标,中文学科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中普通话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并将于2020年开始第1次招生,这是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上的里程碑。随着中文学科的发展壮大,这所位于崂山脚下的美丽校园,其人文气息也将日益充盈。作为论坛“东道主”,海大有17位学者提交论文和发表演讲。曲金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分析了传统文化如何参与当前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薛永武教授提出了“思域融通”的概念,认为这是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陈鷟教授从《周易》讲起,阐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杨瑞芳博士对朝鲜汉字学习字典《字类注释》中丧葬字的编排,做了深入的研究。杨生照博士认为,在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中,个人与民族都面临“个体性”的构建之任务,当代新儒学应做出具有民族性的表达并选择“现代性”的价值诉求。刘怀荣教授领衔的“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是海大12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团队之一。本次论坛,团队成员提交论文12篇。刘怀荣教授和研究生梁云清对韩愈“道统观”与其《元和圣德诗》艺术创新之关系做了细致的讨论,认为该诗是韩愈“文以明道”、将复兴儒学与诗歌创作完美结合的典范。熊明教授剖析了《太平广记》编纂和雕印过程,视角独特,富有启发意义。韦春喜教授对西汉齐地重要历史人物公孙弘与《举贤良文学对策》的相关问题做了全新的解读,探幽烛微,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黄湘金教授论述了晚清地方士绅在“兴女学”运动中的表现。孙兰副教授分析了郑樵《通志?乐略》对《陌上桑》的题解。鞠岩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对唐代中书舍人知贡举与中唐诗文新变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马芳副教授阐述了《诗经》王肃注中的天人关系。柳卓霞博士探讨了《归田录》与《六一诗话》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关系。贺琴博士详析了山左作家王士禛、王士禄清初在北京的文学活动。李婧博士呈现了“五四”背景下杨鸿烈《文心雕龙》研究中的时代新质。硕士研究生顾云骢分析了“粥”在古代民俗文化中的功能,蔡天相对曹植《箜篌引》的创作时间提出新见。这些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古代文学学科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驻青高校也有不少学者提交论文与会。窦秀艳教授(青岛大学)深入分析了《永乐大典》中《帝范》文本的来龙去脉。周远斌教授(青岛大学)对《刘子》的著作权问题进行细致的考证,初步确定作者应为刘勰。柳清泉副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分析了《尚书》中的原始政治与人道思想。刘少帅博士(青岛农业大学)关注东魏时期温子昇所撰《阊阖门上梁祝文》,从中探究孝静帝的人生困境。因而本次论坛也是青岛高校文史学者的盛会。在下午的闭幕式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韦春喜教授,做了精彩的会议总结,并介绍了古代文学学科的团队建设和博士点建设情况。学院党委刘健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诚欢迎专家们的到来,感谢大家的献言献策,期盼学者们为文新学院推荐贤才。刘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刚刚起步,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将认真吸纳专家们的建议,积极推进中心的各项工作。也期盼各位专家学者能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心的发展。
与大咖对话报名通道》》》红网时刻3月23日讯(记者 唐洁琼)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企业出口规模和效益下滑等困难,许多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如何抢占未来的制高点?企业要如何转型?围绕民营企业关注的热门话题,3月26日,“湘聚创变未来”中国民企破局谋变高质量发展促进论坛将在长沙金茂梅溪湖精选酒店举行。论坛上,福建省政府督学、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柏定国将做主题演讲,为民营企业的转型建言献策。他提出,以文化创意推动企业转型。在论坛现场,他还将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建议企业从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对业态进行重构,从“三个三分一”预判下的乡村振兴机遇与挑战中探寻民营企业的发展之道。柏定国博士是国内最早研究和推广区域文化产业的学者之一,承担1项国家社科课题、5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了5部学术专著,已发表100余篇专业论文。一直以来,他提倡“以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乡村活化与业态重建”“古村维新计划”的理念与实践,研究成果被国家和省级领导批示十余次。他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品牌“走出去”,是国内文化品牌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专家之一。本次论坛云集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大咖,梅溪“论剑”,共同探讨民营企业如何破局谋变,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柏定国博士外,北京大学首位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义平;科技部原秘书长、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等多位专家学者将在现场带来主题演讲,挖掘民营经济的潜能,助力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本次论坛由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工商联联合主办;中国民协互联网科技与文教卫专业委员会联合红网共同承办。想要来与大咖对话,洞悉民营经济未来发展之道,可以直接戳链接报名》》》》》
12月5日,第三届紫金文化产业论坛暨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在南京艺术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文化产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全国20余所高校、智库、学术出版机构的100多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该学术盛会据悉,今年紫金文化产业论坛设“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文化”和“‘十四五’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在这一学术盛会上畅所欲言,为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献言献策。此次论坛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主办,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名誉会长凌继尧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在学科和专业建设、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今后一定会进一步拓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视野,为艺术界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教授在开幕式上总结了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情况。他指出,本次论坛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贯彻五中全会,弘扬长江文化”为主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深入交流。聚焦长江文化,听听专家怎么说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表示,新时代,在“内循环”的背景下,长江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品质,长三角的文化应当成为建设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先锋。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认为,长江文化是一种重视合作的文化,与大开大合的黄河文化互济、互摄和互补,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大循环,这是中华文明内在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今是一个文化动力的时代,文化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谐性、持续性的作用。”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长江文化精神多样竞辉、开放包容,并且根深叶茂、传承有序,把长江文化建设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南京大学顾江教授则从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维度谈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文化问题,指出要从制度与政策、资源共同开发、市场势力、价值链网等四个维度推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南京市社科院叶南客教授表示,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文化是绵延不绝的高地,构成了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的主动脉,同时长江经济带也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又是生态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所以要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长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活力、开放、包容、生态,是一条从古代流淌到现在,将要重新塑造现代文明的一条长河。”北京大学向勇教授说。
4月18日下午5时许,著名三国文化研究专家、《三国演义大辞典》主编沈伯俊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2岁。沈伯俊的夫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沈伯俊昨晚因心肌血管破裂,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不幸辞世。沈伯俊,历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开大学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华文化论坛》副主编、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沈伯俊是《三苏文化大辞典》常务编委,该书作者曾枣庄的儿子曾涛听闻其去世消息,感到非常的震惊。他说:“沈先生是国内研究三国文化的权威专家,为人随和,多显童真童趣。家父与他是多年朋友,我这两年编《三苏文化大辞典》多向他请教,因他编过《三国演义大辞典》,他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在海外也很有影响。”几天前,沈伯俊在生日当天作诗一首,不料竟成为绝笔: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陈谋编辑 敬玲燕
据悉,2018年6月3日,中华文化传承委员会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特邀请以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代表艺术家张大千第五代传人任帝聘请担任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中华文化传承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创建于1980年,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的一级学术性社会团体,直属中国作家协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历任会长:第一任会长是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黄钢。第二任会长是原兰州市市长、甘肃省人大副主任王道义。兰州办事处协助本会与甘肃省人大合作编辑、出版《今日中国西北角》系列丛书,并组织拍摄大型记录片, 为开发大西北的宣传做出了贡献。 第三任会长赵宏光。现任会长王晓滨。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简称国报会)经中宣部批准,是全国性的一级社会团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本会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30多个一级社团中成立最早的,也是唯一带“国际”字头的社会团体。中华文化传承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成立于2015年12月份,是为更好的弘扬及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所起来的作用,创造更多的文化交流,根据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所发展的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立。旨在团结更多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及弘扬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在不同文化领域里找到共通点,进行交流。针对于各民族文化进行梳理,汇编成册,组织协调工作,建立沟通渠道,组织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在发展及挖掘过程中能更加信息化,畅通化。业务发展及机构内部设置,将根据总会批准,在其邀请范围内进行职务及工作安排。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化整理及发布信息。委员会的宗旨是“继承传统,学习现代,着眼未来”。努力使得中华五千年文化能发光发热。造福社会大众。委员会的设立,将更好的为文化企业,社团,文化工作者,海内外文化组织机构等,提供信息与合作交流的平台。以更多更好的行业优秀工作者为依托,协助各文化领域的组织及企业开展好工作。
徐文超 1973年出生,大专文化,河北涿州人,高级国学讲师,职业易学家,知名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国学传承推动力人物,北京华夏易道文化院常务院长,华夏龙文国学文化研院副院长,中国国学研修院副院长,河北邵氏文化促进会创始人,上海意尔康鞋业有限公司风水策划总顾问,蒋氏三元风水第二十五代传承人,金玄易学风水体系传承人,河北省涿州市三义宫坐殿风水专家。国学名家与行业精英高峰论坛大会副秘书长,特邀贵宾,蒋氏三元地理实战专家,《干支逻辑学》应用专家,《金锁玉关》实战专家,《五行姓名学》专家,《面相学》专家,华夏龙文--鬼谷子国学论坛大会执行主席。徐文超老师自幼喜爱国学、中国古典、民俗风水文化。1998年受到河北省道教协会副主席任崇亮道长的点拨走上了“学易之路”。为了使自己所学更加规范,提高实战水平,于2015年进入中国国学研修院、华夏易道文化院、向中国著名国学大师、中国国学研修院、华夏易道文化院长、蒋氏三元第二十四代传承人、金玄易学体系创始人宋国元教授拜师学习,《干支逻辑学》《金锁玉关》《九星玄空逻辑学》。徐文超老师在吸取名师秘传绝学精髓的同时,又先后受到多位国内知名易学恩师指点,博览易学古籍丛书上百册,他通过长达二十二载的实践总结,创立了独特的易学理论体系,现如今徐文超老师易道广大,弥纶天地,曲成万物。阴阳爻错,天覆地载;真可谓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激情时代的!徐文超老师始终紧跟时代,旗帜鲜明的学习和研究易经;足迹大江南北,广交易友,取众家之长,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现如今的徐文超老师已经成为易学界最具综合实力的名家之一。多年来徐文超老师在师父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国学传承与实践,始终以中国周易行业前辈老师为榜样。徐文超老师作为大会副主席曾多次应邀国家会议中心出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行业名家”创新论坛大会等多个盛会。徐文超老师多年来坚持四处授课,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帮助了无数个人、家庭和企业,为传播中华核心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奉献。
3月8日、9日,中国文化研究会金石专业委员会2019工作会议在郑州樱桃沟足球小镇一所徽州古宅内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金石专家、高校学者受邀参加了会议期间的学术研讨会。据金石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张胜吾介绍,金石文化专委会在2018年增设了新的学术研究平台,开展了中外汉画艺术展,并在培育文创非遗人才和保护恢复民俗古建等方面做出了成绩。按照2019年的规划,金石文化专委会将在学术研究、文创开发、传拓技艺培训、民间金石文化资源挖掘、高等院校合作等方面进行精耕。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们观看了河南省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会、雅宋文会和真率会等机构开发的古乐雅集,参观了郑州汉石雕博物馆和联盟新城博物馆,并围绕文化产业项目的推广开发和转型发展、高校学术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最后表示,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推动金石文化事业和产业实现更好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