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学术成果新闻发布会发现场(主办方供图)中新网北京12月20日电 (李京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20日共同举办2020年度学术成果新闻发布会。当日发布的10余本系列学术成果分为文化蓝皮书系列和“文化中国书系”两个部分,对当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进行了分析。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引擎《国际文化科技趋势报告(2020)》指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并在新经济的产业格局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报告预测,5G技术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人工智能渗透所有行业、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再次来袭等将成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在下一个五年可能产生的八大新趋势。在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称,该领域的新治理趋势集中体现在国家顶层设计推动治理模式改革,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监管力度和完善相关文化法律法规体系三个方面。中国文化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认为,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差异化、多元化、不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凸显,主要包含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放缓,不均衡发展成为常态;文化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文化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西部地区成为投资热点;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区域城乡差距呈现不同走势等。在区域文化发展方面,课题组专门研究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撰写成《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指出,目前,普洱茶市场快速拓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建立了2万多个云茶代理店、经销点,营销人员近4万人,形成以省会城市昆明和主产地为中心的本地市场。中俄、中越文化交流稳中向好《中俄文化交流年度报告(2018-2019)》认为,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不利影响,但未来几年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前景总体向好,并将在以下几个领域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汉语被俄罗斯正式纳入国家高考科目,“汉语热”将持续升温;在2018至2019年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框架下,两国地区和基层间合作将更加密切;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关注用户体验度的定制游将逐步超越无差异化的跟团游。2018至2019年,中越文化交流同样呈稳定向好趋势。《中越文化交流年度报告(2018-2019)》指出,在中越文化交流中,以文化产品形式和版权形式进行的文化贸易十分活跃。根据报告,中国影视在越南历来受到广泛欢迎。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途径逐渐向网上转移,视频网站成为越南网民观看中国电视剧的重要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在越南的普及,网络游戏日益成为中越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完)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袁思陶 邢贺扬)临近2020年岁末,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开启的重要节点上,回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它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越来越近,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的强势崛起使得我国文化发展搭上了快车,我国文化发展正进入新一轮“增量改革”周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政策的相应变迁,对当前文化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具体内容涉及区域文化产业、文化金融、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企业、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新华网文化频道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摘登《报告》部分内容,希冀与网友一起总结经验、共谋未来。应抓住5G商用的重大契机,实施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战略《报告》指出,2019年已经被看作“5G元年”,紧随5G商用而来的,将是更为恢宏的文化生产系统变化和文化生态环境变迁,是从目前已经发展较为充分的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延伸,必须启动空前规模的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化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生态体系不耦合和文化大生产体系不平衡问题。《报告》课题组认为,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到,几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积累下来的优秀中华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略资源,而将国家文化资源从传统介质向数字媒体的全面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关键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和文化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其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只有将一向依赖于财政资助,并且到目前为止仅仅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和智能化,接入每一个人的智能终端,才会从根本上使我们的国家文化生态发生变化,而只有建设一个以开放性、多元化、协同化的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上述目标。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报告》指出,新时代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新历史条件下催生出一批新的文化业态,而文化新业态的勃兴与不断壮大必然要求文化业界在治理方式或路径方面做出新探索。总体来看,伴随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治理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顶层设计推动治理模式改革。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是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促进形成与现代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2018年3月,整合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职能,新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7月,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协调与科技创新领域相关的各种职责。注重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把网络和信息安全纳入国家整体安全的战略高度,召开“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积极推动网络强国建设。一系列改革创新,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推动了文化治理的时代化和现代化水平。2、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监管力度。近年来,文化新业态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为规范和管理文化新业态,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广电发〔2018〕6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新广电办发〔2018〕21号)、《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2018)、“出版国产网络游戏作品审批”和“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游戏出版物审批”(2019)等。这些文件的发布与实施对完善文化业态的管理、规范文化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3、完善相关文化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一要加快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文化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应都取得显著进展,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上来,2019年7月《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聚焦“促进什么”“怎么促进”两个核心问题以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创作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等环节予以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多维度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增强文化和科技的互动,国家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20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2018)、《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2018)、《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018)、《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019)等一系列措施,从创新创业、体制改革、消费机制完善、基地建设等多层面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消费领域,体验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消费会成为主流《报告》课题组认为,更好地满足文化消费是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终目的。随着文化和科技融合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化体验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需求构成了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新兴文化业态依靠大数据智能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如可穿戴设备、AR/VR产品等,从表现内容与展现形式层面为文化消费提供更为优越的体验感。某种程度上,智能化是优越体验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大数据主要应用方向。从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到2019年8月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预示着发展人工智能已从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未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创造更具体验化和智能化文化产品的同时,还应注重消费升级对消费需求带来的变化,即现有的规模化、大批量、单一化的文化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此外,消费群体的代际转换,即一个以“90后”“00后”为主要构成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这个群体比以往年龄段消费群体更为注重充满个性、品质与情怀的文化消费品。因此,把握这些具有个性化的消费信息,需要依托来自各移动终端的数据,并以此发现和预测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消费产品。
作者 作者投稿时,附上作者简介有助于编辑对作者的了解,有些报刊杂志直接要求作者投稿时附上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中不乏简明扼要、行文规范者,但以作协会员开头或简介接近千字文者确实不少。 那么,作者简介应该怎么写?基本要素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不写),某省某市(县)人(籍贯),现职称(职务),何年何月毕业于何校何专业,最高学历,现主要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方向。少数民族 基本要素是相对的,根据对象各有侧重。例如,文学创作者应侧重于写出创作简历(成果),属于作协会员的,作协会员的位置一般在职业身份后或简介正文文末位置,因为其属于不发工资、不享受待遇的社团性“空头衔”。字数上,一般不超过200字。 作者简介例一: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 例二:阎连科,男,1958年生于河南嵩县,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最后一名女知青》、《风雅颂》、《受活》,小说集《和平寓言》、《乡里故事》、《阎连科文集》5卷等。曾先后获第一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投稿时的作者简介您写对了吗?欢迎留言交流。
号外~号外~号外~“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在火热征集中!!!接下来小文带您了解一下具体内容征集活动征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活动主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视角,用文艺的形式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用文艺表达人民群众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征集时间征文启事发布之日起至2019年6月30日征集体裁及投稿办法(一)文学类:中短篇小说、中短篇报告文学、散文(1万字以内)和诗歌。投稿方式1诗歌投稿邮箱:shikanzg@163.com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诗刊》社“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办公室邮编:100026联系电话:010—659386132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投稿邮箱1:wohewodezuguo1@sina.com邮寄地址1: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人民文学》杂志社“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办公室邮编:100026联系电话:010—65030607投稿邮箱2:mzwxzw@163.com邮寄地址2: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南沿大翔凤胡同3号《民族文学》杂志社“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办公室邮编:100009联系电话:010—665705803报告文学投稿邮箱:50049094@qq.com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作家》杂志社“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办公室邮编:100026联系电话:010—65389566所有以邮寄方式来信来函投稿,均需提供U盘或光盘word文档电子版,稿件需注明作者姓名、笔名、性别、联系地址、邮政编码、手机或电话。(二)摄影类:作品要求为近几年创作且未经发表的记录类影像,允许适度调整亮度,但不允许修改图片内容;彩色、黑白均可,题材需符合征集内容,单幅、组照均可(组照4幅至8幅),每组组照按一幅作品计算。投稿方式1电子版投稿投稿邮箱whw@pop-photo.com.cn要求:JPG格式,每幅作品的文件量不大于500K,长边要求600—1000像素。投稿者在邮件里注明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箱、电话、身份证号、作品标题、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说明。经过评选,入展照片主办单位将统一调取作品的大尺寸数据文件(JPG最高格式压缩文件建议不低于10MB,须带有完整的exif数据;胶片拍摄的请扫底)。请投稿者在接到通知后按时提供,逾期未提供者视为自动放弃资格。凡因提交的个人信息不全面而影响联络的,视为自动放弃参展资格。2邮寄方式北京东城区金宝街67号隆基大厦南楼二层《大众摄影》“我和我的祖国”征稿办公室 邮编:100005联系电话:010—65250934 010—65130094(三)短视频类:时长15分钟以内的视频短片,分辨率:1920×1080,编码:H264,码率:9000kpbs以上,格式:Quick Time,字幕:简体中文(/英文),语言:中文标准普通话。投稿方式1投稿邮箱cfphdb@126.com投稿短片采用压缩格式,每部作品的文件量不大于800M,通知入选后报送原片。投稿者均需附作品对应文档,填写作者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箱、电话、身份证号,注明作品标题、拍摄时间地点以及创作说明,凡因提交的个人信息不全面而影响联络的,视为自动放弃入选资格。2邮寄方式需以U盘等存储介质方式寄送,同时附电子版文档(包括作者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箱、电话、身份证号,注明作品标题、拍摄时间地点以及创作说明等内容)。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2号中国电影家协会612室“我和我的祖国”征稿办公室 邮编:100013联系电话:010—64296408注意事项1来稿作品需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2来稿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此前未在国家正式出版物发表,符合体裁要求,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请译成汉语投稿。3投稿者应对作品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并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4来稿版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活动主办方有权对征集作品公开发表、结集出版、播出推送、展览展示等。5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属于主办单位。凡投稿者,即视为已同意本征稿启事所有规定。组织推荐本次征文征集活动成立组委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负责统筹协调活动开展。所征集作品由组委会办公室邀请相关艺术门类专家学者分别组成评委会进行评审,并按照不同艺术门类进行奖励。征集作品将择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民族文学、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文艺网、中国作家网等媒体刊发,优秀作品将结集出版。摄影类、短视频类将结合重大活动及重要节庆进行展览展示。“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组委会2019年1月1日机会难得赶快参与哦!!
语境中的文化是十分复杂的,从背景到现实都与西方大相径庭。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是边缘性的,但其在中国语境中则是最新登陆的又一种"西方",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至少是象征性的中心性;但又并不尽然,文化研究又以其批判性、颠覆性、非正统性为中国学界那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外的边缘话语提供了声音。文化研究对当代中国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当今的大众文化研究更是如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中国的文化研究还无法应对当今中国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现实。 诚如许多学者所共识的那样,中国虽是一个笫三世界国家,但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热点,这就为其自身复制了一个想象性的幻影。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和消费化,一些大都市在生产/消费文化幻象方面,已与那些发达国家相去未远,也已基本具备了"后"文化的某些特征。为此,中国语境的文化研究就尤其令人关注。 一、 文化研究之所以成为西方自"语言学转向"以来,继文学研究之后的一种新的拓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后结构主义(在美国解构主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新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或提供了理论依据或提供了理论,直接引发了一种多维的广泛的文化研究的展开。所以在关注其中、文化、诸多因素时,不应因此便忽略了文本研究(自结构主义甚或是"新批评"以来的传统)的重要,尤以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更是如此。与其说文化研究是从关注文本到关注社会,还不如说是将"文本"扩大化,走出了昔日仅仅关注"文学性"的狭小视野,而把历史、文化、社会亦视为一种"文本"来加以解读,并寻求其背后的"深层关系"。文化研究不是抛弃了结构主义以来"文本研究"的成果,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加以运用。 二、 其实,文化作为又一"西方"的传入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行"文化研究"的课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对西方"",一直是不知有秦汉无论魏晋,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吃螃蟹"。但这并不是一种时空对等的传播/接受,而更像是经过了"时空隧道"的科幻旅行。随着从西方到东方的空间转换,时光便神奇地倒退了半个世纪。弗洛依德、索绪尔、普罗普这些20世纪初的大师,早已成为西方经典的"古人",在中国却"时光再现",重又焕发了青春。他们仿佛从"时空隧道"被抛回了20世纪初,重又成为"先锋"和"异类"。 为此他们还要时不时被当时的"学术界"批上一批。这些现在看来或许有点滑稽,但却是一个真实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方面,知识的背后是权力的运作,正如有的学者所的那样:"如果说,新时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着再一次’遭遇世界’的文化体验,那么,我们所遭遇的,事实是20世纪的、准确地说是战后或称后的欧美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80年代,是本世纪欧美文化凭借国家的文化机制大量涌入的时期;但80年代前半期(在某种程度上,是直至今日)中国文化的主部,始终并未与这一新的西来文化引进与介绍同步。如果说,战后欧美世界的变化:后工业、后主义或称晚期资本主义与当代中国所形成的经验上的断裂、隔膜,使得战后欧美文化呈现出鲜明可辨的’他性’特征;那么,欧洲文化内部最重要的事实;’语言学转型’则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界难于逾越的知识及语词的鸿沟。……不仅是出自一份现实与历史的无奈,而且有意无意地凸现并实践着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意图;遮蔽中国近、现代史,遮蔽对当代史的探究,以欧洲中世纪类比于’超稳定结构’的封建中国,以文艺复兴类比于新时期的’启蒙主义时代’。 除了这种权力关系而外,我以为也还有着诸多的其他因素。比如,一种文化理论的形成、是有其特定渊源的。无法想象能不懂弗洛依德而精通拉康,不知索绪尔而谙熟罗兰·巴特。所以中国学界对现代西方理论的接受过程也是一个补课过程,必须从头来。不过这就多少有了些"恶补"的样子,其间时间再次发生了奇妙的扭曲,就像传说中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一般:今年还是西方40年代理论,明年或许就进入到60年代了,几年以后已是追至70、80年代。而如今的文化研究似乎终于赶上了西方的"现在时",就要与世界"接轨"了,就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了! 三、 另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市场机制运作对文化批评的利用和改造,致使某些批评偏离学理并被商家所利用,其间缔结的新的"共谋"关系制造出一系列虚幻的文化批判风景。这就使得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异化、消蚀的危险。 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已日趋界线模糊的今天,"思想"也会异化为某种"技能"。哪怕是最具反抗性的"异端",也会在意识形态与市场需求的种种妥协与共谋中,物化为一种新奇的消费品,而被适时地拍卖。这类现象在当今文化市场已屡见不鲜。继以构筑虚假"民间"为支撑的"痞子文化"当令走红之后,市场已又推出一批以"XX酷评"、"XXX批判"、"XX批判书"面目出现的文化批判类畅销书。它们貌似尖锐,实则以此招徕生意,所以此类"批判"大多停留在最具可读性和炒作性的现象层面,以"常理"(往往是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为评判标准,说长道短。本质上已不是"批判",而是另一种"遮蔽"。其自身就已经成为了文化研究的一个对象。然而在众多媒体此起彼伏的宣传炒作声中,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似乎还只能是一个缺席者与沉默者。然而,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又势必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之间保持距离,否则便会丧失其批判性。这样就又注定了其在中国学界的精英性与超前性。在他的身后,并不存在那种想象性的后援--民间,他注定孤军奋战,注定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和市场需求的利用。此外,他借以存身的学术机构的官僚化与市场化,以及现今学科间的壁垒,都对文化研究形成了挤压。凡此种种,构成了中国语境文化研究的诸多阻碍。中国的文化研究任重道远。
国学庸俗化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是中国人自己出了问题。这还是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降低造成的。很多媒体从业者、基础教育从业者,其自身素质本来都有待提高,又去迎合这种庸俗化,以致陷入恶性循环。国学的庸俗化,也和国学从业者本身将“国学”定义得太过狭隘有关系。“国学”经常被认为只是指中国传统的考据、义理学。出了这个圈儿,都不是国学了。这当然是画地为牢的做法。在国学的话语圈中,用现代学术方法对中国语言、哲学、文学、历史所做的研究,反倒经常不被看作是“国学”。这真是咄咄怪事。如果没有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国学”只能永远“身在此山中”,当然也就会难以避免庸俗化。我对国学这个词没有任何偏见,并且当然认为应该好好研究国学,但我认为国学要想有发展进步,必须要向汉学学习。主要是学习汉学的研究范围。汉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汉学的英文是Sinology,词根是sina,本来应该翻译成“中国学”,但阴差阳错地被称为“汉学”了。汉族的历史文化,当然是“中国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绝不应该是全部,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事实。即使是研究汉文化,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视角,也是很不足的。大部分人上“文化语言学”,应该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了。我们对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吐蕃、西夏的研究,直接阅读他们的文字,了解他们对历史的讲述,对于我们认识汉文化是有极大的启发性的。
今天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大家都收到了不少祝福。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者、山野道人张铨俊,也通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送上新春祝福。“春节老人落下闳是阆中人,我在古城阆中通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祝大家狗年新春快乐。”张铨俊老人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读者题字送祝福。在阆中古城贡院,不少人都见过一位形象气质独特的老人,他身着古朴长袍马褂,足蹬圆口黑布鞋,胸前一尺多长的花白长须随风飘动,拄一根龙头拐杖。走起路来,颇具仙风道骨,很多游客都叫他“太白金星”。这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叫张铨俊,是江西上犹县人,号山野道人,先后从事过教师、律师、企业厂长等多种职业。1946年出道,靠书法和道家文化云游天下。2015年年底,张铨俊来到南充市南部县寻亲,寻找在南部的姑姑及其后人,经过阆中时发现这座城市人文和环境都很好,便在阆中停留下来。在阆中,张铨俊老人接触到落下闳以及中国春节文化,并对春节文化痴迷不已。张铨俊老人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读者题字送祝福。“山野道人”打动游客的是他的书画功底和他颇有几分传奇意味的经历。张铨俊的祖父叫张苏南,与孙中山的秘书是世交好友,在祖父的熏陶下,自小张铨俊就接触到了很多的文人、政客,他一手笔意纵横、极其潇洒的毛笔字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起的。张铨俊老人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读者题字送祝福。现在,张铨俊老人也是中国来居斋书画院院长、滕王阁书画院名誉院长,他的书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除了录制拜年祝福视频,春节在即,张铨俊老人也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读者送上新春祝福。在阆中贡院里,他临案而书,“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读者、网友新春快乐,狗年大吉”。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摄影报道
论文写得好,不如期刊选的好!我们都知道,无论涉及到评奖还是评职称,SCI论文期刊的等级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多人刚开始投稿期刊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觉得只要是SCI论文期刊就可以了。其实SCI论文期刊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几篇低IF的论文可能不如一篇高IF的论文更有价值。如果你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很有信心,那么当你想要提交一篇论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专业领域的顶级期刊。当然,很多同一领域的期刊并不总是符合一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如果你向一个范围不符合的期刊提交稿件,那么你的稿件很可能在同行评审之前被主编拒绝。如果你不熟悉要投稿的期刊,那么选择期刊的过程可能会很耗时。如何才能快速、轻松地找到适合的SCI论文期刊呢?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分享选择SCI期刊的方法,并总结了需要考虑的要素,可以帮助作者缩小期刊选择的范围,迅速做出最佳决定。如何挑选合适期刊?我们都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查找期刊,在这里笔者推荐三种比较好用的挑选方法:从作者经常阅读的论文中,检查与你的研究领域相关的期刊名称。使用免费的在线期刊检索工具iJournal,通过学科主题类别查找相关期刊。使用免费的master journal在线工具,输入不同的关键字来查找相关期刊。官方网址:https://ijournal.topeditsci.com选择合适期刊的系统方法中国学者大多根据影响因子、专业领域来选择期刊。今天笔者给大家总结归纳了一套选择合适期刊的系统方法,主要包含四个步骤。请注意,前两个步骤是针对作者的,后两个步骤是针对期刊的。步骤1:明确论文的研究内容明确论文的研究内容,也就是你的研究关键是什么?这关系到你的期刊选择!用3句话概括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的研究内容将帮助你确定论文的读者(这往往是被中国学者忽略的)。无论你是要开始写论文,还是已经写完了,都要明确研究内容。步骤2:确定论文的出版目标确定论文的出版目标,往往被很多作者忽略,其实这也是很有讲究的!(1)明确哪些读者会因阅读你的论文而受益(比如跨学科期刊,如《science》或《nature》的读者)更专业、多学科的读者(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单个学科受众(例如,Topology)在一个学科子领域高度专业化的读者(例如,《Journal of Knot Theory》 和《 Ramifications》)(2)明确哪里的读者是最合适的国际读者不一定是你传达信息的最佳目标,也许国内、地区的读者更容易发现论文的价值,特别是当研究涉及地理或文化因素时。写英文论文需要英语支持。如果你不能完成英文论文,那么可以选择本土论文期刊。Open Access出版可以让读者免费获取你的论文,可以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你的论文,你需要考虑选择Open Access还是Closed Access!(3)你需要快速发表吗如果你认为论文很有价值或者为了工作、学业的目的,想要快速发表论文,那么你可能要一个快速审稿发表的期刊。你是否需要快速发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有些期刊提交的论文比其他期刊少,可能能够更快地发表论文;而一些受欢迎的期刊也有快速发表论文的途径,保证论文快速发表。如果你想要更快的发表你的论文,那么一些国内、地区期刊也是可以考虑的(你懂的)。如果你的论文很容易找到审稿人,那么你可能更快地进入同行评审(这里不是指欺诈性同行评议)。期刊网站一般会给出从收到稿件到发表的平均时间,这个值得参考,但也有例外。如果期刊网站没有给出时间预期,那么你能从已发表论文中推算平均审稿时间,作为参考。一本期刊每年出版多少期?期刊是否定期出版,何时出版?它是否连续在线发布?这些都关系到你的论文能否更快发表。步骤3:检查期刊的范围、设置、声誉和影响研究内容和出版目标都很明确了,接下来你需要检查候选期刊是否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些目标。(1)你的论文符合期刊的要求吗?你的研究不符合期刊声明的目标和范围,你将浪费时间提交你的论文,不要心存侥幸。笔者就曾经历过,真的浪费时间。期刊是否发表了你想写的文章类型?论文能满足作者指南中字数、引文和图表的要求吗?你能满足期刊的伦理要求(出版伦理、数据可用性等)吗?(2)采用什么类型的同行评审制度?期刊是否提供了你所熟悉的同行评审,并且在你的研究领域中是常见的同行评审。通常有2个或更多的审稿人,同行评审的平均时间能否被接受:太快(意味着同行评审不够严格),太长(意味着你要等很长时间)。如果期刊拒绝了你的论文,是否将你的论文及评审转送给另一家期刊。(3)期刊否有信誉、合法?期刊的程序和政策(如付款、出版道德、版权)是否透明?投稿前搞清楚是否需要付费?费用是多少?如果你在网上搜索期刊名称,你会发现很多关于它的负面评论吗?期刊是否提供检索服务,你能看到它出版的论文吗?期刊是否提供电话、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期刊属于哪个出版组织?发行商的详细信息是否容易找到?期刊的历史有多久?如果一个期刊刚刚创建,还没有很多出版物,那么你需要仔细评估它。(4)期刊的影响如何?期刊的影响力往往是我们作者比较关注的。你是否需要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标准,也收到过许多批评。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仍会被使用。许多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会有很激烈的竞争而导致很高的退稿率。除非您出于特殊原因需要发布一个高影响因子的出版物,否则影响因子不是一个优先考虑的因素。事实上,一些高度专业化、声誉良好的期刊的影响系数很低,正是因为在该领域工作和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不多,所以其发表论文的被引用自然较少。国内有很多科研机构以中科院分区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该期刊在中科院分区地位如何?这也是你需要考虑的。期刊在其他方面有影响力吗?例如,一个期刊可能影响因子不高,分区也不高,但是专业领域的地位很高,这也是有可能的。一个较老的期刊可能会比较新的期刊有更忠实的读者群体,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期刊可能拥有一批小而精的读者群体。步骤4:决定哪一本期刊最合适最后,根据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对候选期刊进行排序,并选择最适合的期刊。如果你有时间,快速浏览每本期刊的最后几期(以及增刊)的论文,看看最近是否有类似的论文发表过,这可能意味着你的论文在该期刊上可能不够新颖。反之,你的论文可能与最近发表的论文相关性很好。如果被首选期刊拒稿了,那么快速从候选名单选择下一个期刊投稿。总结选择期刊有很多考虑因素,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根据专业和分区选择期刊。笔者总结了这套参考方法,有疑惑的读者在选择期刊的时候,可以对照这篇文章,确定期刊选择的优先顺序,并顺利、快速地确定你的目标期刊。
写诗是一件“孤独”的事,因为这件事高雅到没朋友,所以当遇到同样爱好诗词的人时,总要教他写一点,这是大部分诗友的共同心理。而我们把一位新人带起来的时候,也会常常调侃说:“又拉了一个人下水!”写不写诗是一个问题,写得好不好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检验自己创作水平的一个方法就是投稿,在一两个刊物发表作品,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是在很多刊物上发表作品,即使不能说质量很好,那至少也证明质量不差。相信你也有过投稿经历吧,不知道你怎么看。当前的权威诗词刊物有哪些?我们以刊物辐射的范围,由大到小列举部分:大:《中华诗词》《中国当代散曲》《中华辞赋》《中国诗赋》《中华散曲》《星星诗刊·诗词》《诗词月刊》《陕西诗词》《贵州诗联》《河南诗人》《历山诗刊》《岷峨诗稿》《香港诗词》等,这些大部分是省级及以上刊物;中:《东崂诗词》《东坡赤壁诗词》《飞云诗苑》《芙蓉诗辑》《甘州诗词》《赣南诗联》《花果山诗词》《华夏诗文》》《怀化诗联》《即墨诗词》《戛云亭诗词》《江夏诗联》《金土地诗刊》《葵花》等,这些大部分是市级刊物;小:《桂东诗联》《韩山诗苑》《红棉诗词》《怀远诗词》《岚山诗词》《濂溪》《临海诗联》《龙标诗联》《毛公诗苑》《岷阳诗词》《纳雍诗词》《南召诗词》《清河诗词》《三原诗词》《山荆》等,这些都是县级刊物。从创刊时间来看。《长白山诗词》《东坡赤壁诗词》这些刊物都是在《中华诗词》之前创刊的,在诗词界较为权威,其他的没有仔细研究,暂不例举。诗词作品反复投稿,仍然没成功发表的原因。我身边就有不少写诗的朋友,他们不断的投稿,就是没见发表。一次次石沉大海之后,他们就对诗词渐渐失去了兴趣,再也不写了,甚至看都不看。关于诗词的投稿,不知道你是否也跟他们一样,曾面临这样的困惑:一直没成功发表,是作品质量太低,还是刊物标准过高?质量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我们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别人一看,总觉得这要改,那也要改,这便是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所致。所以,我要说的是,其实刊物的编辑也不一定总是能选出最好的稿件。散文、小说等自然要看中心思想、谋篇布局、语言构架,而诗词领域,则是意境、意向、表现手法,具体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体现在炼词炼字上。炼词炼字是诗词创作的专业术语,通俗地说,就是字和词都要选用最好的。字和词用得出彩,整首诗就会脱颖而出,用得平淡,整首诗就会显得平淡。当然,更专业的问题,我们不在这里讨论,围绕投稿话题继续吧。其实,很多刊物在用稿上,通常会考虑鼓励新人,对于作品的艺术水平,一般不会过于要求。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作品仍然不会录用,编辑不会回复你,但是他心里有一个基本的标尺:质量太低。质量太低具体是个什么概念呢?或许是你踩中了两个红线:(一)作品触及大政方针。我们都是普通人,大政方针看下新闻可以,但我们是局外人,绝对不懂内行,妄议涉政敏感话题,容易引起舆论、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千万不要涉政。这也是当下质量考量的一个因素。(二)作品不符合体裁规范。比如说吧,一篇散文之所以是散文,就是因为具备了形散神聚的特质,一篇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就是因为有故事的发展路线,而一首诗词之所以是诗词,是因为具备诗词的基本规范:格律。体裁要求如此,不符合要求自然不是诗词,编辑是不会用的。意思是说:你作品的平仄、押韵、对仗全是错乱的,一看就是个外行,这样的稿子用了,刊物就等着停刊吧,因为读者不买账。到了这里,诗词刊物的标准就好理解了,确实存在一部分刊物,他们选稿的标准是很高的。但是若其他刊物也一直不能发表,就说明可能踩到以上两条红线了。避开诗词投稿的3个坑,提高上稿率。可是,如果刊物标准并不是很高,而你的作品也中规中矩,格律都是过关的,仍然不能上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的重点——诗词投稿的3个坑,准备好纸和笔,好好记一下:(一)征稿要求没仔细看。很多作者对待征稿启事的习惯,就是看标题,然后看邮箱,然后投稿,然后坐等发表。然后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半年一年过去了,最后不了了之。征稿启事的重要性没能引起足够重视,是造成诗词没能发表的原因之一。通常情况下,刊物发布一则征稿启事,是附带一定要求的,有些刊物只收旧韵不收新韵,而你投递的却全部是新韵;所有刊物都要求附上通联,而你连个电话号码都没写;有些刊物要求不同题材,对应不同栏目,你却眉毛胡子一把抓,乱投一通……再次强调,一定要认真分析征稿要求,尤其是征文赛事的要求。(二)通联不会写。几位朋友找到我,说是他们自己的作品还是有一定质量的,一直没能上刊,打算放弃写诗了。我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让他们把投稿的文档发给我看,果不其然,通联太恼火。通联的标准写法:邮编+地址+收件人+电话。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地址一定要详细,详细到你家住的那个小区那栋楼,如果是学生,就要具体到专业和班级。有人不禁要问了,这里有什么讲章吗?以学校为例来说吧,学校一般都有很多学院系别,因为各学院人员太多,顾不过来,所以在物流信件派发方面,会专门设立收发室。收发室负责把所有收到的信件归类,设置不同学院的信箱,这一步物流人员是不知道的,也没有权限,物流公司的终点站仅仅到收发室。但是收发室也不会把信件送到各学院去,得由各学院专门有人到收发室,按照学院分类找信件,然后再分发到各专业。看到这里,你是否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我那朋友,他那边也有收发室,一听问题可能出在这里,赶紧寻到收发室去,果不其然好几本刊物累积在这,都发表了他的作品。(三)灌水式投稿。所谓灌水式投稿,就是数百件作品一起投,这是急于求成的表现。我担任过编辑,但凡遇到这种投稿,直接拉黑,根本就不用知道他作品质量的好坏。灌水式投稿的表现有:一个邮件一个文档,一个文档数十数百首诗词;一个邮件数十数百个文档,一个文档一首诗词;一个邮件一个或几个文档,一天投数十数百个邮件;一个相同的文档,隔两三天发一次,反复投稿。如果你是这样投稿的,注意了,你或许已经进入一些刊物的黑名单了,这是自己坑自己啊!那么怎么投稿才合适呢?有经验的诗词作者是这样投稿的,一个文档5首上下诗词,同一个刊物一个月投一次,每次作品都不一样。这和新诗不同,新诗一般10首上下,诗词投稿不用投这么多,因为无论你投多少,编辑都只会选一两首发表。而5首诗词,正好不增加编辑的选稿精力,能够尽量减轻审美疲劳,同时又尽可能让作者上刊。以上就是本文从诗词投稿的角度,给大家剖析的所有内容。我给身边朋友分享之后,他们陆续在中华诗词刊登作品了,我认为是有用的。只要大家作品质量过关,避开以上3个坑,《中华诗词》这样的刊物我相信你也能上,只不过本文列举的刊物或许你不愿意投稿,那其他刊物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讲到的地方,大家可以补充,也欢迎提问。关注福利:关注本账号,回复“邮箱”,自动获取诗词投稿邮箱一份,很多刊物的投稿邮箱都在里面哟。作者:咕噜八声明:本文由“传统文化咕噜八”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诗词#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记者周琳)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2020年〈细胞研究〉成为中国首本影响因子超20的原创学术期刊,稳居国际一流顶尖期刊行列:这本中国原创学术期刊是如何站上国际“C”位的》的报道。“CNS”,即《细胞》《自然》《科学》(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刊物的简称,在全球科研工作者心中,牢牢占据“C位”。中国原创学术期刊能否跻身国际一流?《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这本创刊30年、聚焦生命科学领域的期刊,在2020年成为中国首本影响因子超20的原创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超过20,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在国际最高舞台同台竞技的机会,而且影响力超过了Nature和Cell主办的高端子刊了,相当于咱们国家参加奥运会,终于挤到第二集团军的龙头位置。接下来,我们有可能追赶CNS的国际影响力。2021年初,记者走进《细胞研究》编辑部,试图探寻中国学术期刊“多而不强”的突破路径。(小标题)“中国的论文,自己的期刊不敢发表,那发哪里呢?”“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当领域内最具声名的国际期刊的审稿意见回来时,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俞立有些着急。他发现的“迁移体”这一新的细胞器,正面临审稿人诸多疑问。俞立将视线转向了打过一次交道的国内期刊《细胞研究》。在编辑的牵线下,这一领域的国际“大咖”经谨慎研究,为这一原创研究撰写了一篇评论。作为2015年的封面文章,原创结果得以问世。如今,相关研究成果登上《自然·细胞生物学》,国际同行开始逐渐接受这一崭新概念,全新研究领域呼之欲出。发表这样一篇文章,注定是冒险的。“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每一步都踏在‘对’‘错’之间。只有更多后来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知道这是一个突破还是一场误会。”《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但如果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工作,中国自己的期刊都不敢发表,那发在哪里呢?这是《细胞研究》必须要有的担当。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发布的2019版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20.507。这也是中国原创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数据显示,其影响因子超过《自然》《细胞》多个高端子刊,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七、亚洲第一。这标志着,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已稳居国际一流顶尖期刊行列,在推动提升我国学术期刊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小标题)为科学服务也意味着更多“尊重”1990年,我国著名实验生物学家、肿瘤学家姚錱院士,为了促进当时中国细胞生物学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决定创办《细胞研究》,并担任首任主编。尽管当年在国内,英文科技期刊读者寥寥,但他坚持“国际化办刊”:全用英文、全球组稿。2002年,《细胞研究》首次获得影响因子,创下了中国人创办出版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过2”的历史纪录。2005年的一个秋日,90岁的姚錱院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找到了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裴钢,希望他接任杂志主编。裴钢一口答应了下来:中国科技界需要有一本在世界上站得住、叫得响的原创杂志。“我们需要自己的发声平台。”裴钢找到了一位国际“学霸”李党生。他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此后至今,李党生开始了《细胞研究》的追赶之路。“我们自己不能看轻自己。”在一篇篇来稿中淘出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论文,一处处修改订正语言错误……编辑部额外增加了一道很多期刊都没有的程序——主编终审修订,一旦发现科学问题,即便是到最后关头也不予发表。从2,到破5,再到20,“我很难盘算出杂志质量有什么‘质变’的瞬间,只有30年如一日的坚守。”李党生说,原创学术期刊不仅为中国科研的腾飞提供了自有的发声平台,也间接提升了中国科学家投稿的国际软环境和话语权,赢得了更多尊重。离陕西南路不远,有一家咖啡店和茶馆,这是李党生和全国众多生命科学领域的年轻科学家最常“约会”的地方。“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他认为,只有把自己当作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分子,不求任何现实利益的回报,才能与科学家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小标题)让中国原创学术期刊也能“走出去”如今,《细胞研究》已经是一个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海外科学家占了投稿数量的一半。这天,一位法国科学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邮件:原来,原创论文在杂志上发表后,被一个有着80万粉丝的电台看到了,盛邀他参加公开科普。“我知道80万粉丝对于中国来说不多,但在我们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么好的消息要和你们分享。”他在邮件里写道。还有一次,一位国际知名的奥地利科学家做了一个原创研究,投稿时却被顶刊拒绝,他和《细胞研究》的一位编委是好友,就将论文投了过来。编辑部启动绿色通道,从接收文章到审稿刊发只用了十来天的时间。没过多久,《自然》旗下的高端子刊就刊发了这位科学家的学术“竞争对手”的类似成果。后来这位科学家就成了《细胞研究》的“铁杆”作者和粉丝。1月20日,作为专业跟踪和分析与学术文献有关在线活动的公司,Altmetric.com正式揭晓了2020年度Top 100论文,突出显示了2020年最受关注和讨论热度最大的研究。第10名是发表在《细胞研究》上的全球第一个经过同行评审的针对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筛选的实验性研究成果。这展示了《细胞研究》作为一个高端学术平台已获得全球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相较于“顶刊”而言,我国本土期刊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都还有待大幅提升。2018年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涵盖各学科的科技期刊体系,我国却远远称不上科技期刊强国,一个比较突出的不足,就是缺乏高质量、有国际影响的期刊。在《细胞研究》30周年的“庆生会”上,一位编辑说,等到杂志40岁时,他希望讨论的是,有多少发表在这本期刊上的成果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比起影响因子,期刊在科学家心目中的地位,更需要长期的高质量办刊水平去慢慢塑造和培育。“From China,for the world(立足中国,服务全球)”是李党生为《细胞研究》定下的办刊宗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全球该领域科学家都愿意将最优秀的论文投稿到这本期刊。“我们已经具备了和《细胞》争论文的资格,但要形成中国学术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单靠一本杂志远远不够,需要的是一个生态系统。”李党生说,未来,他希望能有专门的团队去和国外的顶级实验室、科学家形成长期合作、对接、推荐,告诉他们中国也有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