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论文查重」中国文化史论文应该怎么写乐之末也

「论文查重」中国文化史论文应该怎么写

本文由【天诚查重检测 sp8080.com】分享整理,如果您有好的经验或者建议 可以与我们分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西洋文化自明代时传入中国,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文化史论文怎么写。历史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历史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重要环节,相比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对自己几年中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而且也是更进一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训练。人们常常说,当你写完毕业论文后,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在对问题的理解,文字的使用和文章的总体把握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这种进步就表明你的综合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仅仅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提升自己素质的一种综合的训练。大凡受过从本科到博士学业的人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本科的论文训练可以使我们有了驾驭1万字文章的能力,硕士是3万字的能力,博士则为20万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要仅仅单纯地理解为是历史学专业里面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人在任何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以及我们必须要写好毕业论文。那么,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怎样能够写出一篇好的毕业论文。下面,我想就历史学毕业论文的问题谈一些想法。一、论文选题选题,是撰写论文的开始,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者少走弯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论文的成功率。 选题的产生并不是靠拍脑袋可以拍出来的,它有一个实际的形成过程。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勤学多问,注意培养疑古精神,增强问题意识,才能在最后的论文写作时候选好选准自己的课题。任何研究都有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学的研究尤其如此。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积累知识并不等于说是要死记硬背大量的历史名词、事件过程等等,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泥潭之中。读书要有目的性,即围绕一定的知识点、兴奋点去读书,有目的有选择地积累知识。这就首先要学会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战后冷战历史感兴趣,就可以在平时读书中多留意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多问勤思,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逐渐形成对某一课题的强烈兴趣,对之产生一种追根寻底的冲动,这样才能会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投身于喜爱的课题研究之中,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如发生在80多年前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运动之一,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方面,而对大批勤工俭学生是如何在法国学习、工作、受教育的情况却语焉不详。“20年代勤工俭学学生在法国受教育实况”一文的作者一直比较关注这一课题,在有机会接触到法方有关档案后,即全力收集有关史料,对1919-1920年赴法的勤工俭学生的人数、在法学校分布情况、生活状况、教育程度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而揭示了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重要内容。历史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在论文的写作中贵在创新。因此,选题不仅是自己的平时兴趣,更重要的是,选题要新颖,要有创新意识,选择新领域,选取新视角,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如目前,阅读史、性别史、身体史、环境史等研究领域正在成为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如果从性别史的角度来看有些问题,其结论则大为不同,如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一旦我们引进性别史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则发现在工业革命中女性的地位则比以前有所下降。这样就促使了人们重新理解和认识工业革命。再如澳大利亚有位历史学家从环境史的角度写了《大象的退却:中国环境史》一书,作者考察了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如何将在当地生存的大象驱赶出去,森林如何被毁灭,环境怎样遭到了破坏。这样的视角就比较新颖,会得出一些饶有意义的结论。通常来说,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是使论文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论文的选题。当然,在思考论文的选题时,我们还需要要注意这样几点。1、选题切忌空泛无物,避免大而无当的论题;2、选题不宜过于琐细,或者钻牛角尖类的题目;3、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选择适中的论题,4、在确定选题时还要考虑到资料的丰薄度,如果没有资料的支持,再好的选题也无法进行实际的写作。二、搜集史料在论文的选题确定了之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则是如何搜集材料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实际上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搜集史料、消化史料的过程。因此,史料搜集丰厚或单薄,在某种意义上往往能够决定论文的成败。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要留心搜集史料,学会做个“有心人”.一般来讲,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是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留心搜集有关课题的资料,整理出专题目录。如对“皖南事变”一案,传统的研究论着很多,还有很多的回忆录等,但这并不表明这一课题就没有再深入研究的必要。在深入关注这一课题的同时,可以先着手将已经出版的有关史料、论着整理出目录,以备自己写作时参阅,要特别留心查找尚未整理出版的有关史料,尤其是档案史料,这些材料对考证史实、全面认识该案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有时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二是,要注意有关史学动态,随时纪录。一般来说,史学杂志、学报、报刊目录索引等都是了解有关史学研究信息的便捷途径,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要经常翻检有关的报刊杂志,以便及时了解掌握有关的研究动向。如对太平天国、义和团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重新论述,不仅观点新颖,所运用的史料也有所突破。对此,不妨把书找来看一看,他们究竟是采用了什么新材料,同时将此记录在案,以便作为自己将来写作的参考。论文查重修改

土冲

「降重修改」中国文化史论文步骤

本文由 查重降重中心 sp8080.com 整理分享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西方文化在明朝传入中国,并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西方形成的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西方形成了民主政治概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它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逐步崛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政治民主化已成为一种社会趋势。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撰写有关中国文化史的文章。历史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历史学生专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相比,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您过去几年所学知识的全面测试,而且是进一步提高个人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培训。人们常说,当您写完商务论文时,您会突然发现您对问题的理解,单词的使用以及文章的整体理解有了飞跃。这种进步表明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只是对历史知识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提高自身素质的综合训练。大多数从本科到博士学位学习的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本科论文训练可以使我们掌握10,000字的文章,硕士30,000字的能力和博士学位,200,000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历史专业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人在任何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写毕业论文,并且必须写好毕业论文。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应该注意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如何才能撰写出好的毕业论文。接下来,我想谈谈关于历史毕业论文的一些想法。1,论文选题选择一个主题是撰写论文的开始,也是进行历史研究的第一步。好的主题选择可以使研究人员避免走弯路,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并提高论文的成功率。主题的选择不是通过敲击头产生的,它具有实际的成型过程。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勤奋学习,多问问题,注意培养对古代的怀疑精神,增强对问题的认识,以便在撰写论文时可以选择自己的话题。任何研究都有知识积累的过程,尤其是历史研究。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积累知识并不意味着您必须记住大量的历史术语,事件等。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陷入难以阅读的泥潭。阅读必须是有目的的,即围绕知识和兴奋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有目的地有选择地积累知识。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学会在日常学习中找到感兴趣的领域。例如,如果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战后冷战的历史感兴趣,我们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更加关注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并保持意识。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习多问问题和思考问题,以便发现问题,逐渐对某个主题形成浓厚的兴趣,并有冲动寻找根源,从而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致力于研究喜欢的主题并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例如,法国的勤工俭学运动发生于80多年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运动之一。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法国大量的勤工俭学学生。学习,工作和教育的情况尚不清楚。文章“ 1920年代法国勤工俭学学生的教育事实”的作者一直关注这个话题。在访问了法国的相关档案之后,他尽力收集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评估1919年至1920年间赴法国学习的勤工俭学的学生人数。法学院的分布,生活条件,学历等经过精心整理,揭示了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与任何其他学科一样,历史是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选题不仅是我一贯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选题必须新颖,创新,选择新领域,选择新观点,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例如,目前,阅读史,性别史,身体史,环境史等研究领域正在成为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如果从性别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些问题,结论是非常不同的,例如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一旦我们介绍了性别历史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发现女性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是比以前低。这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并认识到工业革命。另一个例子是一位澳大利亚历史学家,他从环境历史的角度写了一本书《大象的退却:中国环境史》。作者调查了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如何驱赶生活在那里的大象,如何破坏森林以及如何破坏环境。这种观点相对较新,将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通常来说,好的主题选择是论文成功的一半。因此,必须注意论文的主题。当然,在思考本文的主题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些要点。 1.避免含糊不清的主题,避免大型和不适当的主题; 2.主题不应该太琐碎或太过分; 3.根据通常的学习和积累,选择一个适中的主题。 4.确定主题时也要考虑。就材料的丰富性而言,如果没有材料的支持,无论主题多么出色,都无法进行实际写作。2,收集历史资料确定了论文的主题之后,下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收集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论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某种意义上收集和消化历史数据的过程。因此,丰富或稀少的历史数据收集通常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确定论文的成败。因此,在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收集史料,学会做“如意算盘”。通常来说,有许多方法可以收集历史资料。一是在日常学习和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相关主题的收集并组织主题目录。例如,对于“皖南事变”案,有许多传统研究文章和许多回忆录,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在密切关注此主题的同时,您可以开始整理相关历史材料和作品,这些历史作品和作品已经编录在目录中,以供您在写作时参考。要特别注意查找尚未整理和发布的相关历史资料,尤其是存档历史资料。无疑,它将对历史事实和对该案的全面理解有很大帮助,有时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益。二是要注意相关的历史发展,并随时记录下来。一般来说,历史杂志,期刊,报纸目录索引等都是理解相关历史研究信息的便捷方法。要成为有爱心的人,您必须经常查看相关的报纸和杂志,以跟上相关的研究趋势。例如,在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研究中,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点。他们的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所用的历史资料也取得了突破。在这方面,您不妨看一看书,看看它们采用了什么新材料,同时记录下来,以备将来参考。前面提到的历史数据收集更多地是指平时的数据积累。现在,在确定主题之后,我们应该集中精力收集数据。具体来说,主要有这些步骤。1,基本信息,收集和整理与论文选题有关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并掌握基本历史资料,2,收集国内外研究论文资料,浏览相关著作,了解研究进展;3,组织收集的历史资料和资料,注明出处,并充满信心。确定所选问题后,您可以根据过去的初步工作来全面收集信息。它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它是基本情况的集合:浏览相关文章以了解该主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实际上,通常在确定主题时,大多数人已经对该主题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或者对相关问题有一定兴趣,并且已经对此进行了关注。因此,在选定主题之后,在对该主题的原始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扩大相关信息的搜索范围,并对该主题的相关情况充满信心,并知道在该主题中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过去的学术界对此主题以及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水平,有哪些基本观点?使用的基本历史资料是什么?只有了解这些情况,您才能对自己的论文写作充满信心,并且可以在众神的帮助下写作。在这一工作水平上,我们还将这项工作视为对学术历史的回顾和评论。第二,必须掌握基本历史数据,并收集和整理第一手历史数据。因为仅了解相关的研究发展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必须非常熟悉该主题的基本历史资料。例如,对于“皖南事变”,我们必须了解哪些历史资料已经整理和出版,哪些历史资料尚未出版。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些历史资料?了解基本情况后,应根据自己的知识,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或进行复制,复制或制作卡片等,并将其作为撰写论文的基本资料。第三,围绕论文主题收集相关研究材料,并编制相关历史材料目录。为了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有必要收集关于论文所列问题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例如,当我们撰写休ume的思想研究时,我们将涉及他的“公民社会”概念。无论是否将其用于自己的论文中,都要求作者收集有关此内容的研究材料,但由于学术论文的撰写要求,必须这样做。因此,这需要我们扩大浏览范围。当然,这种信息收集的目的是找出各种文章提出了哪些新观点,同时注意使用了哪些新材料。一旦找到以前从未收集或错过的历史资料,就应及时复制它们,并按照图示编制相关目录以供参考。3,撰写手稿如果以前的阶段都是思考和准备过程,那么论文的写作就进入了核心的关键阶段。在撰写本文时,有一些类似的步骤:首先,确定主题,阐明思路,并安排文章结构。确定主题和材料后,您可以合理地组织材料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安排文章的结构。论文的结构有多种形式,例如渐进式:在分析和叙述的过程中,渐进式论文使每一层的含义渐进而深刻,逐渐凸显了中心观点。连贯的风格:论文的研究是按照事件的顺序进行的,从头到尾,很容易掌握事件的发展脉络。总分:这种论文有一个一般的理论和一个子报告。一般理论可以放在全文顶部,也可以放在全文结尾,也可以放在文章末尾。本文的其余部分在各节中讨论了该主题的某个方面。一般来说,文章的结构应服务于内容。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讨论需要选择一种结构形式,也可以结合几种形式进行综合应用。通常来说,在撰写历史论文时,总分结构相对较多地被使用。在此,以总分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是总结主要思想,总结相关主题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意义或作用,并提出您要在此阐述的基本观点。文章,并为以下段落的讨论做铺垫。因此,在历史论文开始时,通常会有一个概括性的陈述。本文的主要部分是以下部分的讨论。本文的段落可以或多或少,长或短,这主要取决于作者需求的内容和掌握的材料数量。其次,围绕论点讨论论点。有许多讨论方法,例如归纳,说明,演绎,类比和矛盾。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撰写历史论文时,归纳法更为常用。归纳法通常列举一些个案,总结其共同属性,综合其共同本质,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这是由于特殊的到一般的推理方式。但是,使用此方法时,参数必须足够且典型,以覆盖结论的范围,几乎没有例外。例外情况过多时,归纳法的应用将受到影响。在历史论文的写作中,通常采用叙事和讨论的方法,将历史事件的叙事与作者的分析和评论相结合,并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反映出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被称为“历史讨论”。是选择“从历史上讨论”还是所谓的“历史话语”已经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是,在当前的历史论文中,更多的是作者在阅读了许多相关材料之后,经过了一定的思考,形成了某种观点,然后使用相关的材料,以引人入胜的语言,以严格的逻辑论据,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历史论文的写作。这与关于“从历史讨论”或“从历史讨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争论无关。有关更多免费信息,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全书第三,案文应简洁明了。在撰写本文时,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想法或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必须用语言表达。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单词的使用。人们通常认为历史论文很无聊。实际上,这是对历史论文的误解,不应成为历史论文的专利。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回忆。为什么这种丰富性在到达我们手中时必须变得无聊甚至可怕?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使用书写语言。语言在写作文章中的使用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既没有适用的现成公式,也没有可模仿的固定模板。关键在于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历史资料的使用,将历史资料与您要解释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论文。因此,在叙述时,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简洁,流利,而不要使用华丽的单词和藻类。历史不等于文学。撰写历史论文的依据是历史事实,而不是文学创作。因此,应该将不必要的不必要的单词减到最少。文字和藻类的修饰赋予了历史真实而简单的原始外观。同时,语言应该准确,简洁,尤其是标题,必须通过使用自己的语言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如前面在“大象的撤退”一书中提到的,标题非常简洁,当然也很吸引人。第四,论文必须遵循学术标准。在撰写历史论文时必须遵循一些学术规范。尽管这是形式问题,但它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素质。例如,我们不可避免地必须以书面形式引用历史材料,因此存在如何引用历史材料的问题。引用历史资料的原则应首先使用第一手历史资料,例如《史记》和其他历史书籍,档案,各种历史资料的汇编,笔记日记,口述历史资料等,然后再使用后代的相关资料,如人物传记,大事年表等。第三是与该主题有关的作品,文章和其他材料。作为论据的论据,论文中引用的历史材料应在语义上完整,可以解释事实或有助于解释主题。引文应准确而简明,引文应准确而不粗thick,应简短而不是冗长,并且应仅限于解释问题。除非特别必要,否则请避免使用大段无关紧要的历史资料。引用历史资料应注明出处,包括作者,书名,书名,版本,页码等是引用文献的基本内容。如果直接引用历史书中的一段文字,则在引用说明中应注明各种内容。如果从另一本书中引用,则在标明“引用自”之后,相关引用元素应逐个标记。除了在引用历史资料时需要的引文注释外,还有一种通常在论文写作中使用的注释,即文本部分的注释,读者或读者不容易理解。需要补充。这样的注释对象主要包括文本注释和内容注释。文本注释是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文本概念的注释。如果一个概念是要在文本中表达的重要概念,那么作者需要在文本中定义其含义。如果将其放在正文中进行讨论,则由于篇幅所限可能会受到影响。当涉及到文章的整体结构时,可以以注释的形式进行解释或说明。内容注释是事件内容的注释,读者不容易理解。可能是对事件的描述,也可能是对相关人员的补充,或者是对相关名称,地名,官职,地理位置等的解释。如何进行注释,学术界已经形成了某些常规规范。您可以查找一些杂志要求,然后根据其特定要求进行操作。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遵循学术标准实际上是为了防止窃。换句话说,当我们引用别人的文章,历史数据或研究结果时,必须指出来源。这样做不仅将形成学术规范,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培养学术道德。四,修改并定稿本文的第一稿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所有工作都已完成。仍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首先,仔细并反复阅读原稿,并检查您自己的数据库以查看是否存在讨论不足,使用的历史资料太薄或缺少任何重要的历史资料。您也可以要求其他人帮助自己检查。经过这种反复检查,可以发现书写过程中忽略的大量问题以及一种或另一种缺陷,这些都是在稿件修改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修改稿件的第一步是检查文章的思想是否联系在一起。在撰写论文时,由于种种原因,有时我们无法保持思路一致。当纸张整理完毕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我们可以将其读出以找出中断点。然后,我们需要遵循自己的“重写已确定的文本”以使其文本平滑。第二步是增补材料。根据自己的检查,有的放矢地搜集论文需要补充的材料,为未能充分展开论述的部分增加论据,充实论文的论述内容。 第三步是调整文章结构。一般而言,文章结构是在第一次确定主题,动笔撰写时就已经确定下来的,除非特别需要,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改动文章结构,因为调整的不好,小则影响文意的贯通,大则可能会伤筋动骨。这里讲的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对文章各部分内容份量的平衡调整,以免出现各章节内容的忽大忽小,畸重畸轻,文章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使论述达到总体的平衡。 第四步是修改文字。初稿就象未经打磨的玉石,玉质内敛,而表面却粗糙不平,需要精心打磨修练,才能使之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刚刚写就的初稿,无论是总体结构平衡,还是材料的引用,以及文字的表述等,多少都带有仓促粗糙的痕迹,这就需要我们在论文初稿写成之后,沉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对文章进行修改。对文章字句的修改,古人谓之“推敲”.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反复地推敲修改。文字修改包括对文章概念用词是否准确,文句表述是否流畅、语言的简练与否,人物称谓是否正确,简略语运用是否恰当,乃至字词是否出现打印错误等等。好的文章是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推敲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的逻辑性更强,才能把文章修改的越来越好。文章经过反复多次的推敲修改,补充必要的材料,充实有关的论述,再对全部文章的文字风格进行审核之后,就可以把它作为定稿了。这样一篇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凝聚了大量智慧和心血的作品,无疑是能够得到认可的

歌利亚

本市3篇论文入选《中国 长城文化学术研究会论文集》

日前,《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究会论文集》出版,我市有3篇论文收入该文集。2019年10月30日,由中国长城学会、《文明》杂志社、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延庆召开。研讨会后,主办方将参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和部分代表发言汇编而成《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论文集》,收录了57篇文章。其中,我市袁建琴的《媒介视角下长城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大同李二口长城为例》,李海林的《大同得胜堡边贸地位》,吴天有的《明代大同镇大边的设置与弃守时间探析》3篇文章入选论文集。3位作者均为我市长城文旅协会会员,近年来在推动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来源:大同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坏爸爸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征集令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爱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国学经典著作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国画、文房四宝,瓷器、汉服唐装,古筝、琵琶等乐器、曲目、易经文化、茶文化、中医、中药、以及各个传统佳节等等。春华秋实,又到了一年一度总结收获时。心里的澎湃、激动与新年的美好展望汇合,该给过去的一年怎样的一份厚重的答卷?又该给新到来的一年怎样的企盼与规划?细思、细想、细琢磨,终成文集硕果累累。北京乾圆国学文化研究院——诚邀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一起探寻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奥秘!学术论文可以在中国知网发表!中国知网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始建于1999年6月的知识信息化建设项目,是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部等的大力支持下,由清华大学主办的汇聚我国各学科领域重要创新成果与高层次创新人才信息的科学文化资源总库,构成了最大的全球文献信息量之最、访问频率最高的知识传播体系,为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信息化体系的平台。学术论文发表早在2015年6月北京乾圆国学文化研究院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就已达成了战略合作,并且打造了国学、易学权威数据库收录论文展示收录证书样本学术成果-收录数据库稿件内容1、易学类:易学理论研究、术数研究与应用等。2、道学类:道家文化、道学理论、道家养生、道家中医等。3、儒学类:儒家文化及诸子百家文化研究等。4、艺术类:传统书法、绘画、戏曲、民乐等。5、养生类:传统医学、养生、武术等。6、民俗类:民间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等。稿件要求1、论文稿件须同时提供电子版文件和纸质打印稿,两者内容须完全一致。电子版文件需统一采用WORD或WPS格式,版面规格、页码统一。可提交压缩格式文件。2、论文需根据其主题著录3—8个关键词。3、论文需准确注明作者、参考文献。4、评审要求论文经乾圆国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涉及以下条款的不予采用:(1)论文内容不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涉及政治敏感性问题的;宣扬迷信色彩的;(2)论文内容违反国家出版管理条例的;涉及国家机密的;(3)论文内容抄袭他人作品的;(4)重复他人研究工作,没有独立创新点的;(5)主要内容存在原则性、科学性错误的;(6)论文内容不完整,语言文字、公式图表等表达很不规范,难以令人准确理解其含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翘首期盼——在即将出版的新论文集里有您的远见卓识!我们更期待与您的相遇,共创中华国学文化新纪元!

见功多者

海外学术期刊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作者:周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向世界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国策。习总书记在多次出访中,都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个国策。凭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习总书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更有效、更规模化、更成功地实施这一策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焦点问题之一。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策略已经有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学术界对海外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路径和模式研究成果颇丰。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文化输出案例。然而,我们文化输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仍然较为艰辛。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很多翻译的书籍在国外并没有真正地打开市场,为世界所接受。我们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仍然不够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我们的对外传播策略,并探索如何真正有效地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就成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中华文化“走出去”受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我们所传播的文化与输入国所期待接受的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诚然我们现在国内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译者,出版设计水平也非常高,对外译介成果非常丰硕。然而,最终得到其它国家本土读者认同的译本却并不多。以我们现当代文学传播为例,真正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的译本还是由西方本土译者所选择并翻译的译本。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目前文化传播策略,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上所述,翻译策略研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不考虑文化传播的接受者,则有可能造成译本不为受众接受的后果。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将文化传播过程分为接触与显示、选择和采纳融合三个阶段。大量译本推向世界只是使我们所希望传播的文化呈现在受众面前,而受众如何进行选择这一阶段就成为评判传播的内容是否为受众所采纳的关键环节。目前我们学界对于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如何将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著作译介并传递出去,而对于中国文化在海外是否有效地传播与接受的重要领域:海外权威学术期刊的研究几乎很少去关注。针对这一现状,对海外权威学术期刊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他国学者的研究旨趣,确立以受众为重心的传播方式,并力求找出作为文化传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契合点,进而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更有效地为目的语国家所接受,最终真正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顶尖的学术机构所出版的学术期刊,体现了学术前沿性、前瞻性和权威性,是这一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无疑就是其中的代表。哈佛大学历来都是美国汉学研究的重镇,也是海外汉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作为美国汉学研究中心之一的哈佛大学历年来名家辈出。而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学社、哈佛燕京图书馆、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以及《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等学术机构、院系和刊物,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汉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刊于1936年的《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作为哈佛大学研究的权威级期刊,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学术界的风向标之一。与此同时,它也体现了哈佛大学汉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旨趣,并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哈佛亚洲研究学报》八十多年来,尤其是千禧年以来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研究论文及书评的回顾,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美国汉学的发展脉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从中分析西方独特的研究视角。这些为我们深入分析接受国的“期待视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让传播出去的中国文化真正落地,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进行文化输出,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首先,不同的文化土壤滋生了不同的研究旨趣。这种研究旨趣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中重要的论文得以一窥究竟。从历年《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的论文来看,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戏剧等仍然是美国汉学研究的核心。然而,美国汉学家的研究视阈并不囿于某一特定时期或特定研究视角,而是立体的、多维度、跨越学科边界的多元化研究。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也绝不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是融会贯通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并运用西方文论中新的批评方法进行研究。例如:科林·霍伊斯的长篇论文《言外之意:北宋的游戏与诗歌》、同期的长篇书评《狐狸与鬼魂:纪昀与十八世纪文人讲述故事》;书评《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物品》;阿尔弗雷达?默克的《中国宋代的诗歌与绘画》;著名西方汉学家袁苏菲的两篇书评《17世纪中国的戏剧家和文学游戏》、《欲望戏剧:早期中国宋朝戏剧的作家、读者以及再生产》,以及论文《蟒袍礼物:“金瓶梅”中物的流通》等论文都是运用新的批评方法对经典文学进行跨学科、多维度、多元化解读的代表性作品。当代美国汉学巨匠宇文所安的《诗经的再版》、《唐朝的手抄本遗产》,《早期中国经典诗歌的形成》这三篇文章则不仅仅将研究视角拘泥于文学本身,而是将文学与文学生产与传播等问题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阈。同样,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海外学者试图挖掘被经典文学话语排除在外的私人性话语,与主流文学话语一道丰富了我们文学的研究领域,也同样拓展了我们文化“走出去”的空间。最典型的代表有对西方知名汉学家、翻译家杜博妮的著作《当代中国的情书与隐私:鲁迅与许广平的亲密生活》进行的长篇评论。而《休闲文学与中国现代性》则探究了现代性与中国休闲文学这一较少受主流学术话语关注的领域。这些新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不仅给我们国内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启示,更为重要的是,也能指导我们在外宣工作中采用更为丰富、灵活、多维度、立体化、多元化的战略,从而打破学术/非学术、经典/大众、菁英/通俗话语的疆界,找到我们文化输出与海外接受的契合之处,将中华文化更有效地引入国际视野。其次,海外学者把以前被排斥在经典文学传统之外的边缘声音纳入到他们的研究视野,关注性别、族群、地方话语等问题。例如,著名美国汉学家白亚仁的书评论文《剑与绣花针: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女侠》、《美女与小说:十九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其它如《清朝的性别与文本政治:<正始集>研究》、《发声的女士:早期中国文本中的性别与男性群体》、《女鬼:十七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鬼魂与性别》、《作为作者的她自己:晚清中国的性别、代理与写作》等大量的书评和论文可以看到性别研究在当代《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分量。其它如对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苏州、杭州、安徽等地方文化的论文也占据了不小的篇幅。第三:大众文化和新媒体的涌现不仅吸引了海外汉学家的关注,也为我们对外传播打开了新的思路。大众文学期刊、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的兴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不仅挑战了传统主流文学的出版模式,拥有大量的文学受众,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这样的状况也为我们中国文化“走出去”拓展了新天地。总的说来,过去我们对外宣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新媒体的出现,其实也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外宣模式上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在近年来的《哈佛亚洲研究学报》同样体现了海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西奥多?D. 哈特斯撰写的《文体问题:文学社团与现代中国的文学杂志,1911-1937》一书的书评就向我们展示了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团体以及我们学界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大众文学期刊的研究兴趣。该著作的作者迈克尔?霍克斯(贺麦晓)是当代英语世界学者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学者。他于201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网络文学》一书成为近年介绍、分析和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而我们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多维度、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文化传播,同样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然,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西方汉学研究中的政治偏见使我们在分析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一些带有偏见的政治话语。但总的来说,海外汉学不同的学术旨趣与研究视角使我们在文化输出时必须考虑到预期读者的“期待视野”。我们在文化输出时最终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我们过去在外宣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国家的需求不够重视,造成我们的文化输出常常与目的语国家的需求相割裂,因此我们的对外输出并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阻碍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优秀文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时,在文化输出时充分考虑到接受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研究旨趣以及文化差异,是我们当下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至关重要的因素。 作者简介:于2006年获得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于2014年完成自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研究”(08CWW005),以良好的成绩结项。目前正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项目号:13&ZD127)。在相关研究领域出版专著:《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博士论文)、《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其中,《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研究》获得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曾在《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当代文坛》等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来源:光明网)

相续

把探究中国哲学作为毕生追求

“如果从1970年学习汉语算起,我研究中国文化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主任阿尔乔姆·科布泽夫把探究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作为毕生追求。 “中国文化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和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中,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被视为核心价值。这也是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科布泽夫体会到,对中国文化研究越深入,就越感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未知空间之广阔。 科布泽夫清楚地记得,1960年,他6岁那年,他的父亲随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回来后与家人分享了见闻和感受。小科布泽夫听得津津有味,为日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一粒种子。10年之后,他选择在莫斯科大学攻读中国文化和哲学。 从1978年起,科布泽夫主要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工作,还在莫斯科物理技术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汉学课程。1990年,科布泽夫在北京大学进修了一年。 从2002年起,他几乎每年到访中国一次,每次停留几周时间。“中国有一半的地方我都去过。”科布泽夫认为研究中国是“极为有趣的”,这不仅因为中国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值得多走走看看,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全人类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布泽夫长期研究《易经》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是俄罗斯为数不多的研究王阳明的专家。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他已经出版了10多部著作,发表了150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些科研成果被译成汉语、英语、法语、波兰语和乌克兰语等文字。 中国文化的完整性给科布泽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哲学是所有科学和文化的源头,同时,语言文字与哲学相互关联,构成统一的整体。这也是他的研究不局限于哲学的原因。 据科布泽夫介绍,最近几十年来,在包括《俄罗斯大百科全书》《新哲学百科》等在内的俄罗斯主要的百科全书中,有关中国哲学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他撰写的。他还是《中国哲学》(1994)的副主编,《中国精神文化大典》(2006—2010)的副主编及其《中国哲学》卷(2006)的主要作者。 在哲学领域,他的译著既有儒家经典《大学》和王阳明的作品,也有道家著作《道德经》。在文学领域,他还翻译了《诗经》、唐诗等。 俄罗斯的汉学研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科布泽夫看来,中国文化极其丰富,未来的俄中文化交流将大有可为。“俄中两国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俄罗斯学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希望俄中有更多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科布泽夫指出,在起源较早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从未间断,生生不息。世界上的文明和文化丰富多样,有着很大差异,不同文明和文化需要通过深入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实现和谐共处。张光政(文章来源:城市金融报)

比安卡

两篇论文走红网络:走很远的路,只为“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这两天,有两篇学术论文“意外”走红网络。一篇是因为“霸气”的参考文献,另一篇是因为感人至深的致谢词。一篇出自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的钱伟长,另一篇出自寒门苦读后走出山村的中科院大学博士黄国平。不一样的作者,毫不相关的研究课题,但两篇论文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都深深打动着亿万网友。“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这是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最近却被网友刷屏。因其“参考文献”部分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被网友投稿至“迷惑行为大赏”。但当大家看到作者,评论区画风顷刻间变了。原来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钱”之一——钱伟长。学术论文通常都要标明参考文献,以示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但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老此文的确不必参考任何文献。霸气又自信的钱老激起了网友的强烈好奇。他们翻出了钱老的履历,纷纷惊呼“大佬”。细心的网友发现,钱老不但是力学大师、教育家,体育方面也毫不逊色,甚至曾入选了当时的国足,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曾经物理只考5分,自信源自毅力和创新实际上,“大师”的光环背后,曾经的钱伟长,高考物理甚至只考了5分。他出自书香门第,是现代大儒钱穆的侄子,自幼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原本以历史科满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没想到入学第二天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中国许多青年被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钱伟长也是其中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不是听闻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很可能钱伟长会成为一个文史大家。但他毅然弃文从理,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在一年时间内,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5点起床到科学馆读书,晚上10点学校熄灯后,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一年后,钱伟长成功通过了转进物理系的所有考试,而和他一起转系的五个人中,他是唯一留下的那个。1940年,钱伟长考取公费留学生,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两年后即获得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随后他前往美国,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钱伟长的闪光点远不止他的坚韧毅力。他开拓创新,勇开先河,更成就了不凡的人格魅力。钱老说:“我主张探索新问题,要有新发现,有所创新。”从青年时期主攻物理到后来转攻应用数学,从工程研究转到基础力学研究,他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思想和理论。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招收了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他勇开先河,敢为人先;他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他在金字塔尖端起舞,在麦田边缘拓荒,所以才能有俯瞰风景的胸襟和坦然。博士论文致谢词感动网络“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被网友刷屏。博士论文通常有不少专业名词、统计数据和理论模型,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难免会看不懂。然而,在允许差异化、个性化的致谢部分,博士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情感表达。不论是感谢师长家人,还是感谢恋人,抑或感谢给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说博士论文的正文主要是“说理”,致谢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简单朴素的话语,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来的述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透过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走红,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寒门学子人生的悲苦、命运的多舛和求学的不易。面对种种苦难,他没有被击倒,而是用难能可贵的拼劲和韧劲坚持了下来。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不仅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顿,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正是对读书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坚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信仰和坚持,寒门学子终究迎来了破茧成蝶的那一刻。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是最打动网友的。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始终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最是精神动人心学术论文,向来是研究者的心血之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论文的整体水平,代表一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贫寒,全心深入方能接近真理。无论是成就斐然的力学大师钱伟长,还是求学路上一路披荆斩棘的中科院大学博士黄国平,他们艰苦的跋涉、一览众山的豪气,都在一纸论文中展现开来了。这,应该是做学问的样子。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各行各业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走很远的路,吃很多的苦,只为有所成就,努力做到“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而创造出“被参考”的成果来。从载人航天到探火工程,从“中国天眼”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是一代又一代百折不挠、敢为人先、自强自信的中国科学家,缔造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领着人类不断向着科学的高峰攀登不止。(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孙翔 综合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海报新闻等)

不言而出

罗振玉对中国文化贡献的关键性

——新近发表论文《罗振玉等甲骨文早期研究学术史新探》系列报导之五如作者在该论文(载《南都学坛》2019年第3期)中所说,“在民族复兴必需有文化自信和软实力支撑的今日,学术界对罗振玉的历史评价已在恢复之中”。较近年的,有胡文辉在《现代学林点将录》(2010)罗振玉一章中判定:“在天翻地覆的乱世,罗氏以私人一己之力,为传古继绝之业,尤为不可及;其成绩之浩翰,不惟空前,亦已绝后。……世无王国维,罗振玉仍为罗振玉;而若无罗振玉,则至多仅有文学史家的王国维,必无古史学家的王国维矣。此为近世学术史上至关紧要的一段因缘际会。”更近期的,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的丁小明,他在2018年10月为“雪堂雅集:罗振玉、王国维的学术世界”展览所写前言中,将“罗王之学”誉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最为巍峨的大厦”,并且指出:“将之放在中国学术史的‘长时段’上进行比较的话,‘罗王之学’……不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千秋壮观’,在世界古典学术研究中自当雄居一席宝座矣!”历史考据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考辨追求历史真相,裁判人物是非功过,总结记取历史经验教训,以指导当代和未来民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福人类世界。中华民族文化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辉煌领先,又经历了近代的滞后、屈辱,再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步入当代复兴之路。这是全民族、几代人波澜壮阔的合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层面,也包含着所有左、中、右有识之士的求同存异、各尽所能。而其中文化和学术上的进步成就,尤其关键重要,为一个民族生存、自立、发展所必不可少。在此篇《罗振玉等甲骨文早期研究学术史新探》中,论文作者在具体考证、探讨了罗氏如何步入“继绝学”伟业的过程之后,对罗振玉在中华文化和近现代学术转型上的历史性贡献,尝试做出了中国学术期刊论文中迄今最为深入的总结和高度的历史评价。在论文第八节“罗振玉历史成就的关键性”中,作者归纳出了罗振玉等贡献于中国文化的五个历史关键性:传统金石学起源于宋,到清代与朴学中的考据训诂结合后异军渐起,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前身。不幸的是,在晚清中国濒临亡国灭种、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真正有功底、有心力、又具国际眼界的学人菁英,实际上已寥若晨星。……今日看来,罗振玉历史贡献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至少可归纳为5点:1. 无论当年是“炫耀”还是“请教”,林泰辅那篇“援据赅博”的论文形成的挑战,毕竟在1910年及时放到了罗振玉面前。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中国甲骨学界、乃至整体学术界的一大幸:因为当时的国学大师中,如孙诒让的已逝,章太炎等又热衷革命且在学术上故步自封,故如果罗氏晚几年看到林文,中国甲骨学的突破和起飞就很可能推迟几年;更糟糕的如果,是假如当年灾难深重的中国没有罗振玉这样一个关键人物站出来,能够面对、赢得林泰辅的挑战,后果应会更加不堪设想——《铁云藏龟》、《契文举例》都只能长久陷入尘封,其他“甲骨三堂”的研究、加1928年的殷墟科学发掘都将无从谈起,甲骨学将会被具汉学训练的日本学者长期把持领先,结果将可能比诸如敦煌学、“北京人”研究的境遇还惨,与埃及和玛雅象形文字的遭遇相当。还好历史不能假设重来,甲骨学已真正成为中国近代唯一的、从发现创立到发展壮大都由中国人主导并持续领先的、有世界影响的综合性现代学术领域。2. 如很多学人已指出,“罗王之学”中甲骨学的首战告捷,激励开启了罗王在其它三个“显学”领域中的一系列异军突起和后来居上:敦煌遗书、流沙坠简的及时介入研究、明清档案的挽救和研究,及对殷周史、古器物、明器、西北地理、和民族史学等多项学科的开创深入研究。一系列的相关成就以其“内容之丰富、甄别之谨严、成绩之浩瀚、方法之崭新”,使得子孙后代“欲论中国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了。”(郭沫若语,《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3. 梁启超把“清之考证学”列为中国文化后秦“四大思潮”之一,并总结说“其治学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清考证学”以“朴学”为特色,“其学问之中坚,则经学也,经学之附庸则小学” ;王国维并指出:“我朝学术所以超绝前代者,小学而已。…窃谓我朝三百年之小学,开之者顾(炎武)先生,而成之者(罗振玉)先生也” 。“小学”的突破升华了中国古文字学,打造了甲骨学[乃至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核心,加固了中华文明基石,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成就之一。 [余英时在《“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载《国学学刊》,2011年2期)一文中也指出:“经、史、子、文虽代表着中国的学术系统,但这一系统在清代却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便是‘考证学’的全面发展,终于成为中国学术的主流。……1922年胡适为北大《国学季刊》所写的《发刊宣言》将“整理国故”的规划和意义陈述得非常清楚。……《宣言》开头便说国学界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只有二五个老辈在那里支撑门面’。根据胡的日记,我们知道这‘二五个老辈’是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和梁启超。这恰可证明“整理国故”是直接继承清末民初的“国学”运动而起的。……《宣言》首先肯定清代三百年的学术成绩为“整理国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适“不但肯定了清代考证是“科学方法”,而且更近一步把“科学方法”总括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大字,一直流传到今天。”——笔者后加]4. 王国维更有言评价罗振玉的难能可贵:“先生独以学术为性命…国家与群力之所不能为者,竟以一流人之力成之” 。回眸1900以降的几十年间,全球发生了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中国进行着愈演愈烈的内外残酷战争。在各国、各届、各级政府都很难集中人力财力来抢救、建设本民族文化之际,在中华民族遭受列强入侵和瓜分危机的年代,更凸显出罗振玉以“一人之力成之”的难能可贵。当年风雨飘摇中的踽踽独行、卓绝苦撑,今日看来几近力挽狂澜、砥柱中流。5. 更应看到的,应如梁启超所深刻指出:“凡袭有遗产之国民,必先将其遗产整理一番,再图向上,此乃一定步骤;欧洲文艺复兴之价值,即在此。故当其时,科学亦并未发达也,不过引其机以待将来…故清儒所尊之途径,实为科学发达之先驱”(同《清代学术概论》注,P.224)。中国今日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再次崛起和复兴于现代文明,印证了任公所言“遗产整理”(亦即胡适所言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作为“中国之文艺复兴”的启蒙奠基作用的重要性;而罗、王及稍早的刘鹗、孙诒让等,在此民族复兴大业中所起的关键历史作用,不言而喻。故在笔者看来,相对于罗振玉为中华文化继绝学立下的功绩来说,诸如曾为溥仪和满洲国站过台、在抢救遭湮灭中的中国古籍时私藏过若干册书、在“灶几不黔”的状态下卖过一些真假古董给外国人之类的非议,都显得无关大局了。文明世界明白,人类历史证明,真正能让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不是王侯,不是军队,不是人口;而是文明,是文化,是学术。在论文结语“为往圣继绝学功勋不朽”里,作者对其相继发表的姊妹篇论文,做出了总结:大发现、大学问的造就,需要若干杰出学者相继发力,相辅相成。没有宋元明清千百年“金石学”和“考证学”的积累,就不可能有王懿荣的慧眼识珠;没有王懿荣“厚值留之”,就没有刘铁云的“予数得之”;没有刘鹗“拓付石印、祷祀以求”,就没有孙诒让的“衰年睹兹奇迹”;则没有孙氏的“略通其文字”及林泰辅的“始为详考、援据赅博”,也难有罗振玉的“询知发见之地、以三阅月之力为考一卷”,和“发愤为之考释、尝念言学术传布之责…今乃幸得之” ;而没有罗振玉长年的关照引导,更难有王国维再上层楼的《先公先王考》、《古史新证》、“二重证据法”,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身后荣耀(陈寅恪语)。另一方面,如笔者在前文《“王刘联合发现说”和甲骨文的发现研究新论》中所说,凡涉及学术和寻求历史真相,就应扫除一切政治因素、师承门派、人情避讳等等干扰,以一码归一码的科学原则,将国故整理清楚。天下没有完人,微瑕决不掩瑜,先驱们的历史功绩和学术地位不会因存在任何错误、瑕疵而稍减。在民族复兴必需文化自信和软实力支撑的今日,学术界对于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等人的历史评价虽在恢复之中,但还没有达到他们实际应得的高度。自北宋以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菁英就将自身的最高使命归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笔者看来,王懿荣、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无疑都为“往圣继绝学”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他们都是中华民族面对西方和世界文明拿得出手的佼佼者。在当年战火硝烟之外的文化学术疆场,他们一方面成为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中流砥柱,为百年后的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自身也成为大变局时代碾压个人命运的牺牲品:刘鹗于酷爱金石文物、发现研究甲骨文、和文学创作之外,以其太谷学派“养民”思想为信仰,揽“为生民立命”为己任(治河、开矿路、借外资、办赈济等),结果屡战屡败,最终被流放身死边陲;罗振玉则在“继绝学”有大成之余,更雄心勃勃试图“开万世太平”(君主立宪),不料落得更大 “汉奸”骂名,郁郁而终。而王懿荣、王国维、陈梦家则前仆后继,在不同时代动乱中决绝自裁,更如陷入宿命魔咒一般,令人长叹不已。好在人类发展史已经证明,科学发现和学术成就有如灯塔,引领着文明不断进步,“为万世开太平”也随之潜默移化孕含其内;而相形之下种种一时之是非进退、兴衰成败,却常常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为原稿内容,发表时编辑略有酌情删改;论文所附37条参考文献及8条注释大多未列,请见原文)

李华

市文化馆一篇论文获“2020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活动”优秀论文

10月27日,中国文化馆协会在其网站刊登了“2020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滁州市文化馆一篇论文《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初探——滁州市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践》入围优秀论文。为推动文化馆(站)的理论研究发展,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优秀研究成果展示平台,今年4月,中国文化馆协会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群艺)馆和文化站,举办了“2020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活动”。本次征文历时半年,收到全国各地应征稿件近2000篇,经专业机构检测查重和专家评审,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论文,共计204篇。安徽省计有4篇论文进入公示名单。【来源: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红飘带

中国傩戏研究将走向何方

近日,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届中国(德江)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德江举办。“三十而立”,作为最具权威的专门研究傩戏的学术团体,回望一路走来的30年,取得了哪些成果?站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傩戏研究今后又应走向何方?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三十而立“立”了什么?“30年来,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依靠各地会员,依托各级文化厅局,行走在山区,露宿于乡村,餐风于田野,执着于民间,点点滴滴,一乡一村,汇聚为今天之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经过30年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刘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扩大。30年前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之时,会员有120多名,到今年会员有400多名学者,遍及全国20余个省区市,涉及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戏曲学、舞蹈学、音乐学、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学和神话学等领域。傩戏、傩文化本为最民间的“形而下”艺术和文化,与百姓日常生活有着难分难解的密切联系。知识系统的“形而上”能够“屈就”到下里巴人的民间,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提高。先是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少数知识精英,他们不囿传统而看到这种祭祀文化的生命力和根性力量,执着地去进行田野考察,从最原始的采集和记录做起,这片“荒原”渐次进入学者视野。随着非遗保护有力开展,傩戏、傩文化的关注者,不再只是学者、非遗工作者,也包括百姓和领导干部。这支队伍的成员明显增加,特别是增加了很多年轻的学者。二是在全国建立了多个研究基地。迄今为止,研究会共建立了湖南冷水江市、江西南丰县、山西省潞城市、湖南省临武县、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德江县等傩文化研究基地。设立研究基地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与地方文化及非遗保护部门的一项战略合作,旨在将该地傩戏、傩文化对象的传承和保护,以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规划加以实施,重视构建传承和保护的生态系统,特别是组织学术力量的投入。三是学术研究上成绩斐然。“研究会成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的数量蔚为可观,构筑了傩戏学的基础。成立30年之际,我们精选一批论文,编辑出版了《祭祀与戏剧论文集》,展示傩戏学的发展和历程。”刘祯介绍,先后出版的相关专著及大型画册数以百计,论文逾千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傩戏、祭祀文化研究形成一个高潮,在整个人文社科领域引人注目,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数量十分可观。曲六乙、王兆乾、周华斌、庹修明、麻国均、康保成、杜建华等学者的学术成果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傩戏傩文化研究成果和质量有新的提高,如朱恒夫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国傩戏剧本整理和研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十年来傩戏的变化是什么?“这30年于傩戏、傩文化有着太多的变化,这在曲六乙老会长为《祭祀与戏剧论文集》所写序中有很多叙述。30年前的开创与筚路蓝缕,及至今天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全民性重视和关注,不啻天壤之别。”刘祯表示,曾经,傩文化被排除在正统的学术话语体系外,甚至被归为封建迷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自觉的增强,以及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傩戏的传承与研究越来越受重视。30年来,不仅有许多傩戏事项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市级非遗名录,而且学术界处于前沿的部分精英已经意识到傩文化这种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如李泽厚把傩和礼乐文化联系起来,他论述道:“中国文明有两大征候特别重要,一是以血缘宗法家族为纽带的氏族体制,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两者紧密相连,结成一体,并长久以各种形态延续至今。”李泽厚的认识是一个典型事例,傩文化从最初的被遗弃和今日的令人刮目相看,可以说是今非昔比。当然,不是所有学者都具有这样一种认识,包括李泽厚的认识和肯定也是有限的,例如他对遗存于民间的“形而下”的傩还是不够了解。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乡村振兴,在积极地打傩文化这张牌。刘祯认为,相比于有些人的心存疑虑,这种做法更有智慧和眼光。“此次德江会议,当地政府就把会议议题和乡村振兴联系起来。这就是一个亮点,是一个大的超越。”一般认为,傩戏并非处于戏曲发展的前沿,其形态和价值主要还是历史的,它的审美价值具有素朴的特征。然而,在刘祯看来,傩戏的传承和保护对当下戏曲发展依然有启示意义,原因在于:当前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物质层面的数量变化和多寡,而事实上它对艺术发展包括戏曲发展的精神性价值更加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这就给戏曲发展的反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回到戏曲的原点,去思考戏曲本质和规律性问题。 今后傩戏研究如何开展?对于傩戏研究的前景,刘祯表示大有信心:“傩文化所具有的根性和祭祀性,使得傩更多保留了原生态和本土、乡土气息,包括它仪式和祭祀的恒定性,是一剂历史的固化剂,而最终会成为未来民间思想、文化和艺术研究最富有和最具原生态的矿藏,对民间整体性的历史反思和学术转移是可以期待的。”刘祯也坦承,傩戏研究仍处于初期状态。傩戏研究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领域,虽有不同门类的学者进入,涵盖了多个学科,但都停留在分门别类的层面。要使傩戏的研究更上一层楼,则需要超越门类的界限,将傩戏从祭祀文化、民间文化的整体性、宏观性的高度,进行体系性的研究。那么,如何开展得更好?刘祯认为前提是对傩戏、傩文化的认识要达到一定高度。我们要看到傩戏、傩文化被寄寓了民间的思想、文化、信仰、情感、艺术、民俗等,是一个系统文化的综合体。现代文化进入乡村的所有角落,但不能完全替代和消解民间祭祀仪式,因为它是一种民间文化的共融体。刘祯一再表明:“没有民间文化的文化自信是不真实、不全面的,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包含民间文化的在位。民间文化是否在位,可以作为一块试金石。”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