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年小语种非通用语专业,数据分析研究报告蹲乎会稽

2018年小语种非通用语专业,数据分析研究报告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2018年2月,全球共有71个国家与我国签署了“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中亚、东南亚、东非和中东欧等地区。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现“五通”,前提是实现语言相通,这对于我国外语类人才尤其是外语非通用语(以下简称“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来说既是机遇又充满了挑战。一、“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有学者提出,“‘非通用语’是我国外语教学界为加强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采用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在国际交往中使用范围不很广泛的外国语言,其特定含义是指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阿拉伯语之外的其他所有语种。”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申报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也将“非通用语”界定为除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7种语言以外的语种。(一)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的数量需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通常存在官方语言、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共同使用的情况。官方语言与通用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官方语言是以法律等形式确定下来的,通用语言则是普通民众在社会中通行的语言。大多数国家,官方语言即是通用语言。但在少数国家中,官方语言与通用语言不同,如菲律宾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通用语言是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更为复杂。如菲律宾的民族语言有70多种,尼泊尔的民族语言多达118种。官方语言可以实现政策沟通,但更进一步的设施、贸易、金融甚至民心的互通则需要熟悉合作国的通用语言甚至一些主要的民族语言。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71个国家所使用官方语言、通用语言和主要民族语言多达85种,包含非通用语80种,涉及汉藏、印欧、乌拉尔、阿尔泰、高加索及达罗毗荼等多个语系。其中,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尼泊尔、南非等国的主要民族语言均在5种及以上。沿线合作各国多样化的语言国情对我国外语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数量提出了规模需求。一方面,合作国家日益增多,与之相应,对非通用语人才总量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合作各国覆盖非通用语种众多,因此在增加人才总量的同时也要兼顾各语种人才数量的同步增长。(二)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的质量需求从《愿景与行动》中可以看出,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领域十分广泛。从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到通信干线网络建设,从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的开发到水、核、风电与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的技术协作,从货币联通、贸易投资到金融监管合作,从艺术、文化、旅游到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涉及行业众多。从2016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131.5亿美元,占18.4%;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112.2亿美元,占1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91.2亿美元,占12.7%;金融业45.7亿美元,占6.4%;建筑业45.1亿美元,占4.4%。丰富的合作形式对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培养一批语言基本功扎实,且熟知对象国国情与文化的能够从事翻译、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单一语种类非通用语人才;二是要培养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兼具某一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专门行业建设、参与国际事务的复合型非通用语人才。二、我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现状(一)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与导向1997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组,旨在指导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2001年,为了保护和支持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8所高校建立“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培养基地”),并对这8所高校给予专项经费和政策支持。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工作目标是“实现所有已建交国家官方语言全覆盖”。2012—2017年,教育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中增加非通用语专业37个,即高校中开设的非通用语专业达到了90个。除了加强专业建设引导外,教育部还通过其他方式促进非通用语人才培养。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项目所资助对象为:国际区域问题研究相关专业或外语类专业高级研究学者、赴国外攻读学士(仅限国家亟需但国内暂不能自主培养的语种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者、联合培养硕士生或博士生等。2012—2017年,通过该项目共派出外语非通用语人才3454人,先后为国内9个空白语种专业培养了师资人才。区域研究通常与外语教育联系密切,教育部通过支持高校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也带动了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2015年,教育部印发《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提出“制定实施覆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熟练掌握对象国语言、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人才。”2017年,教育部印发《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设指引(试行)》,进一步提出高校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应当达到条件之一是“具备一定的研究对象国语言特别是小语种语言优势”。截至2017年12月,全国高校共有395家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备案,即意味着区域研究也在带动着外语类人才的规模化发展。总的来看,我国非通用语专业建设速度在加快,人才培养途径得到了有益补充。但另一方面,各高校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状况并不均衡,各非通用语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状况差异较大。(二)高校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现状本研究主要以“培养基地”所在高校为例考察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本研究主要对其他6所“培养基地”所在院校进行分析。1.专业设置概况。截止2017年,从6所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数量来看,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开设非通用语专业最多(90种),与教育部备案的全国高校非通用语专业总数一致;广西民族大学(以下简称“广西民大”)开设的非通用语专业最少,为7种,且均为东南亚国家所使用官方语言;其他4所高校开设非通用语专业数量较为均衡。从开设的语种类别来看,各高校侧重点各有不同,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侧重亚非语种专业建设;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侧重东西欧语种专业建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与广西民大侧重东南亚语种专业建设。2.实际招生专业情况。实际招生专业数量及种类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现状的真实反映。从6所高校2015—2017年本科实际招生情况来看,招生的专业数量基本上逐年增加。从专业类别来看,除广西民大外,各高校每年都在招生的语种仅有朝鲜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此外,缅甸语、泰语、越南语等东南亚语种专业成为各高校近两年新增招生专业。从每年招生人数来看,朝鲜语、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专业招收本科生最多。(见表2)从6所高校的硕博招生专业来看,主要有两大专业涉及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一是亚非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包含朝鲜语、波斯语、印度语、越南语、泰语等非通用语方向;二是欧洲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涉及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方向。总的来看,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展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专业较少。3.在校生与毕业生情况。六所高校中,北外非通用语专业最多,因此非通用语专业的在校生与毕业生规模也较大。以北外欧语学院为例,2016年四个年级共有466人在读,2017年共有515人在读。就毕业生情况来看,六所高校每年每个非通用语专业毕业生人数一般在10~20人左右,除北外以外,非通用语专业每年毕业总数不足百人。北外2014年非通用语专业毕业生人数为136人,2015年这一数据上升至170人[5]。从整体数据来看,非通用语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与沿线各国多样化合作领域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再排除毕业生中选择进一步深造的人数,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赴“一带一路”地区工作人数更少,这意味着人才供给将严重不足。4.课程设置。6所高校的非通用语专业所开设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类课程,如基础××语、高级××语、口语、视听说、阅读、写作等课程;二是翻译类课程,如口译、笔译等课程;三是文化类课程,如国家概况、历史、报刊选读等。此外,还有高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开设了部分特色课程,如传播学、外国新闻节目研究等。5.师资配备。北外由于非通用语专业较多,师资力量也较为雄厚;其他高校总体师资队伍相差不大,约在40~55人之间。从师资结构来看,北大的教授与副教授人数均高于讲师人数,其他院校的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普遍少于讲师人数。从语种分类来看,6所高校的亚非语种专业师资均强于欧洲语种专业,部分欧洲语种专业有赖于助教职称教师。(见表3)

单镜头

省教育厅与教育部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8月3日,在2019贵州省高校外语非通用语教师研修班开幕式上,贵州省教育厅与教育部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聘请姜景奎、钟智翔两位专家作为我省外语非通用语专业建设指导专家,推动贵州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一对一”的帮扶建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社会各界对外语非通用人才的需求随之剧增。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加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推进贵州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人才保障,积极借助“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去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上,我省把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纳入《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今年,我省又把“‘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程”列为全省“八大重点工程”之一,出台了《贵州省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明确了我省在实施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中的路径与规划。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实现贵州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和课程基本覆盖东盟国家官方语言,并积极争取开设其他与贵州合作密切的“一带一路”国家官方语言,不断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开放的新需求。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介绍,贵州在外语非通用语专业教学工作中虽起步晚,但是有三个良机可以牢牢把握,一是贵州对外开放事业发展蓬勃,合作交流对非通用语人才需求急切;二是利用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以东盟国家语言为起点,逐渐拓展至其他“一带一路”国家语言;三是主动学习借鉴省外先进经验,在教指委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引进优质资源。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雨 见习记者 周章龙编辑 胡莹编审 王璐瑶

绸缪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院校,由文秋芳教授率领的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始终秉承着学校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做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今年1月,文秋芳教授带领的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这个团队涵盖了四个子团队,分别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团队”、“产出导向法团队”、“外汉对比研究团队”和“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团队”,其14名核心成员来自全校不同院系,涉及多个学科,职称和年龄结构多元,横跨老中青三代人,在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师德师风: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文秋芳教授曾毅然放弃香港高校的优厚待遇,回到内地工作,主攻外语教育、语言政策等方向。从教41年来,她长年肩负教学、科研、行政三副重担,是同事和学生眼中的“工作狂人”。在很多人看来,她已功成名就,不必如此操劳,但她依然心系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手把手帮助他们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出色的师德师风,令她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0)、“三八”红旗奖章(2014)等荣誉称号。团队中的另一位教授王文斌,他曾在1993年、1995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两次都因国内工作需要中途放弃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国后,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和对学术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对比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不仅传授知识,还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同时,他注重学科团队建设,将多名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杨鲁新教授也一样如此,2006年放弃国外工作机会,回国就职。为解决我国外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她深入到中小学英语课堂,参加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帮助其诊断并解决问题,探索出一条“教研一体”的教师发展之路。团队中的中青年教师都是来自北外各院系的教学科研骨干,有些还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在家庭中,他们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在教学中,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在学生入学、毕业、就业等关键节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将学习方法、学术规范与职业理想深度融合,力争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外语教学质量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密切相关,文秋芳教授领衔的团队经过10多年探索,形成了“学用一体、文道相融、教师主导”的“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思想指导下,文秋芳教授基于8所高校的教学实践,带领团队于2015年创造性地编写出版了能够解决“学用分离”弊端的《新一代大学英语》。她还指导对外汉语教师团队进行教学实验,尝试提高国际汉语教学效果。团队成员凭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极高的教学科研水准,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据了解,“产出导向法”课题组先后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15篇学术论文,被引千余次。在未来五年中,团队将以“北外学院”为依托,构建具有北外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探索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科研创新:敢为人先 开拓创新语言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人心沟通的钥匙。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我国的国家语言能力差距较大,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更是薄弱。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团队负责人及成员进行了科研转向,投入到国家急需的语言战略政策研究中,并在国家语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了“语言政策与规划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创办了《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集刊、《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月报;先后承担了10多项旨在提高国家语言能力的科研项目;10多篇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2012年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外语人才动态数据库建设”。这是中国建设的首个外语人才库,收集了全国121所高校的高端外语人才信息,总人数达27000多人,涉及5种通用语、44种非通用语、12个学科门类、87个一级学科。人才库还包括全国外语专业师生数据子库,其中收集了国内近900所高校2010年以来的外语专业师生信息。基于本项目研究成果,团队先后为政府提供了两份成果要报,将对提高国家对语言人才资源的通晓力和支配力,提高国家对外语人才培养规划的科学决策力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基于北外的多语种优势,2015年该团队组织了跨院系、跨语种、跨学科团队,开展“多国领导人话语研究”项目。2016年底项目完成后,陆续在语言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社会服务:知行统一 甘于奉献团队甘于奉献,知行统一,积极转化科研成果,提升学界外语教学能力。在文秋芳教授的带领下,王文斌、何伟、杨鲁新等教授将自身在外语教育、外汉语言对比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材和教学,与教育部、财政部、北京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合作,开展了100多期高校教师培训、100多期“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多期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培训、数十期国际外语高端人才培训等,大大增强了教研成果的引领力和辐射力,提高了国内外语教师的教育认知和行动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受益面惠及数万名师生。文秋芳、王文斌教授等人带领团队积极建设西部实验基地,对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进行教学及科研帮扶,定期开展教学观摩、科研指导、学科引领等工作,援建西部教育事业,促进了教育平衡发展。何伟教授等人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儒释道哲学内涵的阐释,提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引领生态话语分析,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秋芳教授的带领下,团队骨干以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中东欧研究中心、巴尔干研究中心、波兰研究中心、罗马尼亚研究中心等为平台,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和国家汉办等有关部门提供咨政服务,被采纳高质量咨询报告达10余篇。

麻丘

语言文字事业与时代共进

语言文字事业与时代共进——专家学者解读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编者按10月1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新世纪新时代以来第一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总结了语言文字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目标和任务,在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本期《语言文字》版特邀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从语言能力、语言智能、汉字文化等视角,解读语言文字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新任务,以期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开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局面。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者:王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推广和使用通用性高、凝聚力强的语言,有利于提高社会交际效能、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历史性目标,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要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目标,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国计民生、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重点、巩固成果,创新思路、完善举措,积极补短板、扩内涵、促提升、惠民生,建立推普助力脱贫长效机制,满足各族群众对优质语言教育和语言服务的需求,着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制度、标准、宣传、督导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全面提高普及质量,提升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增进人民福祉。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推广普及基础阵地作用,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规律、教学规律研究,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优质学习资源,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让每一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打好青少年的人生底色。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与时俱进健全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政策法规制度,不断优化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语言文字监测管理,推动语言文字依法治理和社会共建共治,创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宣传的形式和载体,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为语言技术的互联互通和人工智能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技术基础,为各族群众融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提供基本保障。坚持语言文字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统筹规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民族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鼓励各族群众学习提升双语、多语能力,加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依法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言和繁体字以及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问题,使它们按照法律的要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积极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语言文字生活。语言能力建设的宗旨是服务国家发展作者: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应服务于“两个百年、两个空间和两个大局”的发展形势,助力谱写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新篇章。国家语言能力指的是国家应对各类语言需求的能力,主要包括对语言资源的掌控能力、开发能力、管理能力、应用能力,其核心基础是国家对语言文字的知识掌握、政策制定与实施,服务国家发展是其宗旨和目标。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社会黏合剂。要更好实现语言的社会功能,需要对其发展做有效的引导和治理。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强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为克服语言变异性带来的差异性,提升语言的信息效率,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开展这项工作。规范化程度高的语言文字,其使用效率和传播效果明显更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与推广作为语文教育和语文建设的大事来抓,确立了多层级的规范体系和多面向的工作机制。新时代条件下,规范标准应覆盖更多语种、文字与社会领域,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也应显著提升。加强语言文字科学研究。语言文字研究既是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政策制定、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例如,语言学家对语言分类的研究,是认识世界文化类型的知识前提;对语言演变、语言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是揭示人类文明变迁、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知识基础;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发现,影响了众多学科和知识应用。我国需要对世界语言及其应用做更多研究和探讨,拥有与大国地位相当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话语权。推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中,作为信息基本载体和表达方式的语言成为关注的焦点,语言信息科技成为21世纪的前卫科技,语言技术更被誉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能够驱动相关领域的智能进化。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已成为当代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未来科技发展水平。切实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语言不仅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也是形成群体认同、达成社会共识的基本途径和标记。语言文字应用与管理是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刻的历史观锚定参考点,制定适合新需求新发展的国家语言战略规划。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全局性、全民性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的语言文字事业应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地服务于总体国家安全战略。扶持语言产业发展。语言不仅是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潜力,催生语言产业。信息革命进一步提升了语言经济价值,使语言产业内涵不断丰富,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提供多样化语言服务。马克思“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服务社会的使命,也是以语言文字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语言文字事业要有新发展新开拓作者:赵世举(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过去的70年,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成就非凡,贡献巨大。时至今日,新形势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亟须语言文字事业有新开拓、新发展。社会发展空前巨变科技创新开创人类社会新天地。语言文字与机器的联姻催生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人类得以遨游于虚实两个空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应用,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快速推进,虚实二元空间正深度交融,人机共生社会结构正在形成。随之,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全方位深刻变革,也改变着语言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重要推进期。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冲刺,科教兴国、乡村振兴等战略正在稳健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即将开启。语言文字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势必要担负新使命。疫后世界正在出现大变局。受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抬头,以及气候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等因素的影响,世界格局在重塑,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也势必对语言文字事业产生重要影响。语言文字别开生面语言功能空前拓展。语言文字由人的专用之物,延伸为人机交流工具和网络空间的主要存在,势必也会成为机机交流工具。其认知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彰显,经济功能、科技功能和安全功能发力。语言生活深刻变革。新增了网络空间和虚拟现实(VR)中的语言生活,衍生了网络论坛、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微博圈、飞信圈、网游圈、直播圈等网络社区语言生活圈。语言文字的表达、接受、存储、处理、传输、表现等方式都有了新样态。例如写字变成了键入,读书变成了读屏等。语言本体悄然变化。最为显著的是网络语言不断涌现,构词出现新模式。语言事业任重道远社会之变、语言文字之变强烈驱动着语言文字事业之变,要求其开拓创新,全面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语言服务。语言文字既是经济工具,也是经济资源,在经贸活动、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作用日增。语言经济方兴未艾。数字经济的兴起,更需要语言文字发挥独特作用。社会进步促使人民对社会服务要求更高,需要有健全的语言服务体系和强大的服务能力。科技创新需要语言事业协同。语言文字信息化智能化是国家信息化智慧化的基石,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亟须推进。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在人机对话、语言理解、机器翻译等领域,语言事业的作用不可或缺。国家安全需要语言基础保障。语言是国家安全工具、资源和要素,在安全威胁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国家安全需要语言事业支持。国家治理需要语言治理助力。语言文字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治理的对象,直接关涉国家的长治久安。如何处理复杂的语言关系和国家语言认同问题、网络空间语言生活治理、机器语言管理等,都是社会治理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亟须健全语言文字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文化自信需要语言文字发力。文化自信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近代被列强打垮,后来也一度迷失,需要重建普遍而健康的文化自信。这就有待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来支撑,提振语言文字自信来彰显,利用语言文字来传播。国际发展需要语言铺路搭桥。世界大变局使得国际发展阻力和风险倍增,“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需要语言文字领域助力。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亟须探索新方略,有效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时代发展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驱动器。全国语言文字会议是对新时代的积极回应,将引领语言文字事业迈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推动科技创新 发展语言智能作者:周建设(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发展语言智能是推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扶持语言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语言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增强创新意识语言智能是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时代产物。发展语言智能必须增强科学意识,深刻认识语言智能的科学原理,深入研究语言智能。语言智能基于人脑生理属性、言语认知路径、语义生成规律,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信息进行标注、抽取、加工、存储和特征分析,构拟人机语义同构关系,让机器实施类人言语行为,即让机器说话、写作、翻译、评测,实现人机语言交互。语言智能研究应当类脑智能和计算智能二者兼顾。从语言智能角度研究类脑智能,应研究言语神经元特性、神经回路与大脑功能、神经元运作生理属性;探索人脑对语言符号的加工、记忆、联结、言语情感激发和言语输出规律;研究言语活动的问题与言语障碍治理。从人脑角度研究语言智能,难度很大,需要生命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协同攻关。从计算角度研究语言智能,应研究语言的符号标注、语音处理、文字识别、语块叠加、句子生成、篇章生成、语义分析、情感计算、语言理解、机器翻译、语言测评等。研究难点在于语义计算和情感计算。语义计算需要突破静态语义多义素选择与动态语义的不确定性计算难题,情感计算需要对多样态语音、个性化文字、面部表情表征颗粒以及脑电心电反应特征等进行结构化处理与精准计算。资源库建设是语言智能研究的基础。需要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围绕语言智能发展目标,确定资源建设任务,做好顶层设计,评估建设难度,协同多方力量,分步组织实施。只有经过科学加工的语言数据才能有效助力语言智能研究,提升语言智能研究品质。注重成果转化资源建设、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成果,最终要转化成语言智能产品,为社会提供语言智能服务。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普通话水平仍不理想,与外部地区仍存在交流困难,影响先进信息的接受,妨碍地区经济发展。这就需要语言智能,尤其是智能语音技术,辅助提升普通话推广的精度、速度和效率。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力、思维力、逻辑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的综合体现。如何提高语言能力,是对语言智能提出的挑战性问题。这需要采集相应数据,科学分析个人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类型、能力潜质,分析经验积累和知识摄取状况,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测评实际水准,推荐个性化知识学习内容,并辅助个性化语言能力训练。语言智能具有文化传承的服务优势。语言是文化载体,语言精神反映民族精神。从浩瀚的古典文献中精选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从当下日新月异的语言信息洪流中洗练文化精华,传递给当代国人,需要语言智能独特的算力。从既有的语言文字数据中分析发现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精准实施优秀文化教育,可以成为语言智能的常态服务。目前,语言智能服务仍处于细分领域的单点突破阶段。发展语言智能,不但要贡献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应当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场景应用上持续发力,不断开发用户体验良好、优质高效的语言智能产品,广泛服务社会,服务全人类。呵护汉字 传承文明作者: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世界文字类型丰富多样,或古老,或年轻,或自源,或他源,其中汉字无疑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字之一。汉字是几大古老文字中唯一毫不间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这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传承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汉字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始终没有割断同文化的联系,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社会作用。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就作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著名论断。文字是一切经典文献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政治得以实施的首要凭借,是前人将知识和智慧传给后人、后人了解和学习古人的最重要的工具。有了文字,人类的文明才可能有效传承,知识才可能逐层累积,社会才可能加速发展。可见,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重要的还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传播的助推器。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标志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文化认同。尽管自古以来中国各地或因汉语方言分歧,或因民族语言差异,存在较为严重的“言语异声”现象,但汉字一直是沟通和凝聚民族感情的纽带。汉字以其表意文字的超方言特点,可以使不同方言区之间顺畅地交流,有效约束了汉语的方言分化。汉字还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少数民族都曾不同程度地使用过汉字,有的直接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有的则仿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日益深度融合,汉字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2000年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这是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举措。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使者。汉字不仅有力助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汉字就陆续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直接充当这些国家的官方文字,在这些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闪亮的文明印记。至今仍有部分亚洲国家将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之一。汉字在这些国家的应用与传播,拉近了国家之间的感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谊的桥梁。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中国加快推进全球化步伐,汉字伴随着中华优秀文化走向更为宽广的世界舞台,更加受到世界瞩目。汉字既古老又年轻,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方面取决汉字与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历代对汉字的整理和规范。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只有不断进行悉心呵护,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格外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先后从不同角度对汉字系统进行整理和优化,使得汉字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又将汉字规范工作推向了新高度。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既是对甲骨文研究者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全体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谆谆嘱托。研究汉字,呵护汉字,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7日 12版)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光明日报更多内容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id:ourcecn)

大围捕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在北外举行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 曾繁华)12月22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共同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的蓬勃发展历程,总结成就与经验,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外语教育的奋进蓝图。论坛同时发布了《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一书。论坛现场。外研社供图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一次全景回顾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经验、突破以及展望蓬勃前景的大会,意义重大。“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国家培养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王定华表示,展望未来,中国外语教育大有可为,必将建功立业,绽放芳华,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外研社供图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教授在主题报告中聚焦北外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与如何服务国家战略这一主题。“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外语教育改革和外语院校的建设。40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始终坚守初心,将外语教育改革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彭龙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北外将再度出发,坚定信仰,推动中国外语教育迎来更加璀璨的未来,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贡献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教授。外研社供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教授介绍了和王定华教授共同主编的《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一书。他指出,《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从重大意义、发展历程、政策分析、重要举措、巨大成就、突出贡献、基本经验和走进新时代等方面全景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外语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方能担负时代之责,发出时代之声,回应时代之问,培养时代新人。同时,曾天山对外语教育专家前辈给予该书的支持,主编王定华教授、课题组成员对本书编写工作的倾力投入,以及外研社为书籍出版的付出表示了感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教授。外研社供图《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外研社供图在论坛“历史镜鉴”环节,六位中国外语教育40年发展、蓬勃和飞跃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分享了他们在这一段峥嵘岁月中亲历的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外研社供图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指出,中国的外语教育要为国家的两大国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改革开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服务。中国外语教育在这两个伟大目标的实现中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需要提高全民族的外语水平,同时培养大量合格的外语人才。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外研社供图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动情回顾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举措对中国外语教育的推动作用;通过追忆改革开放以来外语专业体系及内涵的演变,他回应了如何看待当下外语教育界存在的问题和质疑。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外研社供图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表示:首先,要学会主动“调适”,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大势,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其次,要掌握外语教育发展态势,顺势而为,保持生机;第三,要兼容平衡外语专业的工具性和学科性,不能偏废;第四,外语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跨文化意识。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外研社供图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认真学习西方理论;乘政策春风继续学习并勇于实践西方理论;提高创新意识、奋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她表示,目前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仍旧任重道远,外语教育界同仁应主动肩负责任和使命,推动中国应用语言学迈上新台阶。国家开放大学刘黛琳教授。外研社供图国家开放大学刘黛琳教授表示,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史上,远程开放教育功不可没。站在新起点,远程开放教育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信息技术教育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这将会引发高等外语教育的巨大变革。此外,刘黛琳还回顾了我国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职高专外语教育的发展变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名誉社长李朋义编审。外研社供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名誉社长李朋义编审深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外研社取得的辉煌成就,高度概括了外研社的发展经验:一是外研社的成立及其取得的改革发展成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外研社40年来的改革成就为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三是外语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外研社发展的根本源泉,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促进了外研社的发展,外语教育的普及提高为外研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力量的源泉。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外研社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在论坛“未来愿景”环节,八个不同语种的十位教指委专家分别就各自专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耕耘征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思路、使命和愿景做报告。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表示,外语类专业具备学科性及人文性,高级语言能力包含了思辨能力,也必然包含深厚的人文素养;公共英语则需在凸显工具性的基础上兼具人文性。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教授指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外语教育要勇于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张文霞教授代表大学外语教指委发言时指出,大学外语教学的初心是“两个服务”,即服务国家政策与服务人才培养,在未来发展中,大学外语教学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认为,在中国高校开始进入大类招生的时代,英语类专业如何展现专业特色,推出什么样的课程,是其真正面临的重大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表示,日语专业要落实好《国标》,结合社会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培养多样化日语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表示,德语专业与外研社应合作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开发新经典系列德语教材,要在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德语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前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陆经生教授表示,西语专业在构建符合中国特点西班牙语教学体系方面做出了多方努力。展望未来,陆教授认为西班牙语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也面临着师资规模和课程设置等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部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表示,教育部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目前非通用语种发展前景非常好,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增加。教育部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援引北大、北外、北语等高校与阿拉伯国家交流的例子,指出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加深交流的受益者。教育部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宁琦教授提出,要做好学科调研,抓好《国标》以及专业内涵建设,建设“金课”淘汰“水课”,抓好教材编写和使用,以及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等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荣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构建的,要让学生学会讲述中国故事。傅教授还提出,各语种专业的发展是互补互促的关系,呼吁全国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联合起来,为下一个40年发展加油助力。论坛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主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外研社供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建中总编辑在大会致闭幕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主题是“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国内外语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推动者、贡献者与见证者群贤毕至,庆贺40年的辉煌,展望未来的再出发,意义非凡。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外研社建社40周年,外研社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在过去的39年中,外研社始终坚守“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使命,在未来发展中,外研社将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乘着改革开放的进步与发展之风,与外语界专家学者共济外语教育沧海。

鸿门艳

《东盟文化发展报告(2019)》在第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9日,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联部等部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0余个国家和地区共计300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出席了论坛。《东盟文化发展报告(2019)》在该国际智库论坛——“一带一路与东盟人文交流”分论坛发布。中国前驻柬埔寨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胡乾文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在近几年积极主动打造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广州论坛和《东盟文化发展报告》两个学术品牌,这需要有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奋斗精神,我们应该大力支持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席编辑周丽在发布会上对《东盟文化发展报告(2019)》丰富的内容表示高度肯定,同时期待东盟文化蓝皮书的质量一年比一年佳。该书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志强教授介绍了蓝皮书的编撰过程和亮点,并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努力提高该书质量。在发布会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东盟文化蓝皮书签署了《东盟文化发展报告(2020)》编撰出版合同。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表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工作秘书处高度重视东盟文化蓝皮书,这是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重要的工作。同时期待蓝皮书团队再接再厉,不断提高创新精神,以科研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该蓝皮书发布会由教育部外指委非通用语分指委、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工作秘书处、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指导,教育部外指委非通用语分指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会长钟智翔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教授,商务印书馆、湖南人民出版社、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东学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非通用语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百色学院学报》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该发布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供稿)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隔离日

“新时期高校外语教育与教学发展”系列智慧讲坛举办

人民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何淼)在全世界共同抗击疫情、以合作之力牢筑人类共同防线的特殊时期,我国外语教育也面临新挑战与新课题。为探讨新时期高校外语教育与教学发展,支持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工作有序开展,近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外指委)、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新时期高校外语教育与教学发展”系列智慧讲坛。据了解,在4月25-26日举办的外语类专业讲坛上,由外指委研制、外研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指南》为外语类各专业创新发展提供具体行动路线和解决方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指出,外语类各专业点应在《指南》指导下,坚持内涵发展、多元发展和创新发展,培养时代需要、国家期待的外语专业人才。孙有中教授 活动方供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此外,外指委英语、俄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日语、非通用语等七个语种专业分指委专家分别解读了各语种《指南》研制背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要求等。多所高校结合院校特色分享外语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探讨一流专业建设思路和课程改革方案,探索将《指南》精神落实到具体教学改革实践的策略与方法。据介绍,在5月10日举办的大学英语讲坛上,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等外语教育专家从大学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师资培养、教学模式、课程育人等角度,解读了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新理念,指引人才培养新路径;多所高校结合特色实践,就国际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育人、智慧教学模式以及慕课建设等分享经验,展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路径与探索经验。何莲珍教授 活动方供图据悉,“新时期高校外语教育与教学发展”系列智慧讲坛聚焦重点,探讨深入,融合前沿探索与经验传承,兼顾宏观视野与特色实践,在特殊时期,以创新方式为审视新时期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探讨变革中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贡献。此次系列讲坛包括外语类专业讲坛和大学英语讲坛,全国近1300所院校的2000余位高等外语教育专家学者、教学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参加了这一线上讲坛,共话外语教育时代命题,共商外语教育发展大计。【来源:人民网教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淚眼俠

2019年新时代朝鲜(韩国)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召开

6月22日,2019年新时代朝鲜(韩国)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召开。中韩两国近60所高校的130位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围绕朝鲜(韩国)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国际交流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韩国(朝鲜)语教育研究学会、外语教学语研究出版社主办,吉林外国语大学承办,韩国国际翻译协会、韩国旅游发展局沈阳办事处赞助。通过分组会议和主题发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随着中韩关系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韩国语专业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应该加强与韩国高校的紧密合作与交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内涵、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满足两国在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为推进两国在各领域的紧密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吉林外国语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高层次外语外事人才。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已开设英、德、法、西、俄、葡、意、 日、朝鲜、阿拉伯、印尼、蒙古、波斯、波兰、捷克等15个外语语种、36个本科专业,拥有翻译、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商务、会计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高校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与交流。截至目前,该校韩语系已与韩国近3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学术交流等广泛合作,“2+2”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并设有中国唯一一所具有独立运营权的独立型韩国世宗学堂,与韩国高校联合设立教研平台,在韩国国际翻译协会建立境外实习实践基地。韩语系学生多次在中国大学生韩国语演讲大赛获奖,毕业生凭借精通外语,听说能力强,礼仪养成好,基本功扎实,敬业爱岗,团队精神强,公关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等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春秋后伦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上外召开

为推进我国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近日成立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2020年6月20日上午,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承办。在1万余位外语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的共同见证下,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在会议开幕式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姜锋书记致欢迎辞,姜书记向参加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的全体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指出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自成立以来,努力推进外语学科的发展,在建设一流外语学科,提升外语学科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是拓展外语学科研究外延,丰富外语学科研究内涵的重要举措。上海外国语大学将与各界一起,共同推进我国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把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建设成为国内外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平台。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宣读委员会特聘顾问、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锋书记、上海外国语大学戴炜栋教授、李维屏教授和胡开宝教授共同为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揭牌。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在大会发言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戴炜栋教授、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作了大会发言,为我国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献计献策。戴炜栋教授指出,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发展的背景下,跨学科研究是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亦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所向。随着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将日益拓展。胡壮麟教授表示十分拥护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认为我国外语学科的发展需要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求得共识,发扬中国特色,让外语教育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王初明教授认为,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将有助于汇聚国内语言学高层次人才和学者,针对我国的重大语言问题,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产出标志性和高显示度成果;有助于促进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在大数据和互联网利用、人工智能开发等方面回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李宇明教授从语言学与“新基建”和数字经济的角度提出语言数据作为最为重要的数据,应纳入“新基建”和数字经济视野,与“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信息空间”所构成的三元空间融通,走语言学的“新文科”学科发展之路。文秋芳教授认为,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既可以探索语言学学科发展之路,又可以培养“语言学+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黄国文教授指出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并以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与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为例,指出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具有时代意义。何莲珍教授以浙江大学跨学科生态建设为例,从规划和政策制度、交叉科研项目、创新交叉团队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对语言学跨学科发展进行了试点和探索。王文斌教授认为在科学、信息技术和经济等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开展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实有必要,要正确处理语言学的独立性与跨科性关系以及语言学的学科交叉性与融合性关系。在会议闭幕式环节,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作了总结。他向各位专家和学者对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该委员会的成立积极对接语言学研究日益显著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新文科”战略,旨在把国内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推向新高度。他介绍了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未来工作计划,提出将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努力推进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出版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系列丛书和专栏文章,组织语言学跨学科研究不同专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举行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年度优秀论文评选,组织中外学者对话,为推动我国语言学的发展,扩大外语学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成立不仅得到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也获得外语界广大师生的积极关注。原定可容纳300人的网络会议室因为参与师生的热情而瞬间“爆棚”,主办方不得不临时更换线上会议会场。最终,本次会议吸引了1.3万外语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的参与。(中国日报上海分社)来源:中国日报网

出门

贵州4所高校新增5个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

3月20日,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近日教育部批复同意贵州大学新增缅甸语本科专业,贵州民族大学新增泰语本科专业和老挝语本科专业,贵州财经大学新增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新增朝鲜语本科专业。此次教育部批准的4所高校新增备案5个本科专业,为我省高校首次成功设置外语非通用语本科专业。  据介绍,自2019年3月《贵州省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以来,贵州省教育厅将外语非通用语相关专业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重点申报专业,支持高校积极申报设置非通用语本科专业。《实施方案》明确,以打造复语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力争5至10年,实现贵州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和课程基本覆盖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并积极争取开设与贵州合作密切的其他“一带一路”国家的官方语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雨编辑 任诗音编审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