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喜讯!中石油又增加一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危相易

喜讯!中石油又增加一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你一定知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但比博士更“学霸”的博士后你了解吗?据悉我国最活跃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共有25万名博士后们“潜藏”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中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就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谓是高端人才“孵化器”就在近日,中国石油又一个这样的高端人才“孵化器”获得国家批准啦!12月5日,记者从集团公司人事部获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近日已批准中国石油集团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石化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小档案企事业单位:石油化工研究院全称:石油化工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时间:2020年学科门类:石油化工意义:标志着中国石油炼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石化院是中国石油炼化领域唯一直属研究院,总部位于北京,下设兰州、大庆2个研究中心,北京院部设10个研究室、7个职能处室、5个支持服务中心。石化院发展定位为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决策参谋部、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决策支持与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中心。主要从事炼油化工催化剂和工艺研发,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等新产品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开发、产品标准化和质量检测、知识产权与决策支持研究等。近年来,石化院坚持“人才强院”的工作理念,将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发展优势的关键,深入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此次博士后工作站获批也是石化院2019年12月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以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此次获批的博士后工作站将成为中国石油炼化领域高层次人才使用和引进的又一重要平台,将有效发挥博士后科研人员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优势,围绕基础前沿领域自主开展科研工作,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石化院党委书记、院长何盛宝表示:“博士后工作站必将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蓄能器’,炼化新领域人才培养的‘加速器’,炼化自主创新技术的‘孵化器’。”博士后≠学历和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博士后算工作经历,不是一种学历,而且还有收入。如果把本科到博士阶段的积累比作烧到99度的水,那么博士后阶段的强化培养,就是“从学生到学者的加油站”,能提升最后1度让水沸腾,实现科研能力的根本性提高。据了解,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倡议、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而设立的,35年来,我国已累计招收25万多名博士后,从最初的理学、工学发展到全部13个学科门类的111个一级学科,从最初仅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扩大到企业、园区,分布在各大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申请设立的。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可优先设立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事业单位、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申请设立的。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和技术中心,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单位可优先设立工作站。中国石油有多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实,中国石油早已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啦,而且不只一个哦!中国石油一直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目前,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已增至29个(含1个流动站),涉及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钻井工程、石油化工、地面建设与油气储运、机械、安全环保等诸多学科领域。另外,小编还了解到,截至目前,石油化工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已增至3个。除了这次获批的,其下设的兰州、大庆2个研究中心已各有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于2002年和2009年建立。这三个工作站的学科方向均为石油化工。图为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研究中心图为石油化工研究院大庆研究中心这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将继续为中国石油加快实施创新战略实现科技立企提供强大智力支撑立足企业发展赋能人才培养中国石油与您共赴未来!记者丨朱钊通讯员丨何平资料来源丨中国石油集团人事部 石化院 百度百科 新华社未注明来源的图片来自网络统筹/责编 | 王芳

异故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重要人事变动

9月9日上午,上海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对上海院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院长、党委副书记杨为民主持会议并讲话,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岚宣读任职决定,杨卫胜作表态发言。院领导班子成员、副总师、各部门和各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杨卫胜同志任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杨为民代表院领导班子讲话杨为民表示,本次干部调整是上海院干部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党组领导对我院工作的关心、支持和肯定。近年来,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干部员工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为中国石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来源:石油简报公众号)

子来

?中国石油石化院自主研发耐温管材料首次应用成功

来源:证券时报网证券时报e公司讯,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开发的集输油用耐温聚乙烯管材专用料在长庆油田应用成功。经现场检测和核算,应用该原料制备的非金属管道运行状况良好,在全生命周期内,每年单位管道费用为13.49万元/公里,比金属管道费用降低29.5%,经济效益显著。

来生缘

点赞!打破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石油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如今,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市场竞争和产业竞争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能源行业的命运和能源企业的发展在奔向世界一流的道路上中国石油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不可替代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曾强调: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赶超步伐,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支撑和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在发展战略上把创新放在首位,以我为主、矢志攻关,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作用。中国石油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和低油价给生产经营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石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用新技术、新产品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将科技创新对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实实在在地发挥出来。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20年以来中国石油哪些新产品、新技术、标准及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超高收缩腈纶纤维产品研发单位: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中国首批自主研发出的超高收缩腈纶纤维产品。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供图10月26日,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宣布,正式产出超高收缩腈纶短纤维新产品。这是中国首批自主研发出的超高收缩腈纶纤维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缩率是衡量高收缩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缩率在30%以上为超高收缩腈纶纤维,立体感和膨松度更强,主要用于生产高端毛纺织物。面对不断严峻的腈纶市场,大庆石化腈纶厂经过深入调研,获悉超高收缩腈纶纤维前景广阔,但中国腈纶企业还没有能力产出。今年8月,该厂成立了超高收缩腈纶纤维项目组,设计了很多套技术方案,让缩率达到30%以上。经过不断摸索,该厂产出的超高收缩腈纶纤维缩率已达40%以上。目前,该厂正在实验其它的超高收缩产品,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昆仑环保净味沥青研发单位:燃料油公司9月下旬,昆仑环保净味沥青被用于上海昆阳路越江工程,负责施工的工人们都对这款能实现绿色施工的沥青赞不绝口。昆仑环保净味沥青由燃料油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相较于传统改性沥青,昆仑环保净味沥青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排放降低50%,不但填补了国产沥青品牌在环保净味沥青市场的空白,也打破了长久以来国际公司在环保净味沥青市场的垄断地位。燃料油公司研究院和华东销售公司发挥产销研一体化的优势,靠前营销,为中国石油昆仑环保高端沥青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油田耗能设备节能监测与诊断技术研发单位:新疆油田资料图:新疆油田耗能设备节能监测实现智能化8月25日,由新疆油田实验检测研究院承担的股份公司项目《油田主要耗能设备节能监测与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验收,标志着节能监测与诊断技术在国内取得新突破,填补了国内油田耗能设备智能化监测的空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节能监测是节能精细化管理、油田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技术支撑。项目组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测试流程规范化、监测结果报告和诊断分析实时化,整体工作效率提高了30%以上。项目组还研制了一套移动式集成节能监测装置,可满足油田抽油机、加热炉、泵机组等主要耗能设备的监测要求,实现了节能监测数据采集计算、结果诊断评价、设备提效建议的“三个自动化”。通过应用这项技术,新疆油田305台稀油抽油机平衡度合格率由43.2%提升到了70.9%,系统效率提高了0.4个百分点,年节电20.3万千瓦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丁戊橡胶(BIR)和集成橡胶产业化研发单位: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资料图7月10日,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与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丁戊橡胶、集成橡胶技术许可合同。BIR是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共聚橡胶,是我国尚未实现产业化的合成橡胶。丁戊橡胶在高性能轮胎领域、特种行业所需低温组件和低温密封材料上获得广泛应用,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集成橡胶是通过负离子溶液聚合制得的第三代溶聚丁苯橡胶,它综合了天然橡胶、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的优势,可最大限度平衡轮胎抗湿滑性、滚动阻力及耐磨性,在高性能轮胎中具有优异的应用性能。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合成橡胶试验基地)的科研人员经过8年持续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万吨/年丁戊橡胶和3万吨/年集成橡胶成套技术工艺包,填补了国内空白。F80牌号防水卷材沥青研发单位:乌鲁木齐石化、燃料油公司乌鲁木齐石化资料图6月12日,乌鲁木齐石化成功生产出第一批2000吨F80牌号防水卷材沥青,成为国内首家具备该牌号沥青生产能力的企业。F80沥青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可用于生产防水卷材等材料,主要应用在建筑防水、高速道路施工等方面。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2019年,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研究院与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合作研究乌石化生产F80沥青的可行性。此次试投产成功,不仅实现了重油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加工转化低附加值产品,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还有力支持了地方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氯磺化聚乙烯新牌号CSM4014、CSM2910研发单位:吉林石化氯磺化聚乙烯CSM4014可广泛应用于涂料5月20日,吉林石化氯磺化聚乙烯新牌号产品CSM4014、CSM2910完成工业实验原料模式验证,各项性能满足要求,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现状,成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氯磺化聚乙烯CSM4014牌号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涂料、胶黏剂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溶解性能,不用硫化就能直接溶解到有机溶剂中,下游企业可以不用购买硫化设备直接生产。CSM2910牌号产品可用于生产超薄橡胶布材、橡胶手套等制品,以及部分涂料、胶黏剂等液态橡胶制品,和其他传统牌号产品相比,压延性和溶解性更好。《二氧化碳驱注入及采出系统设计规范》编制单位:吉林油田吉林油田资料图5月1日起,吉林油田编制的《二氧化碳驱注入及采出系统设计规范》正式实施。作为石油天然气行业二氧化碳驱地面工程技术首部指导性标准,此项标准填补了目前国内行业空白。该《规范》编制过程历时3年。在系统总结归纳吉林油田十余年二氧化碳驱地面工程技术基础上,综合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对二氧化碳驱地面工程设计的关键系统、关键环节及关键点进行了统一规定,并在注入工艺、集输和循环利用工艺、相态控制等与其他油气田技术不同方面也做出了相应规定,为二氧化碳注入和采出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最终形成了行业标准。以上这些成果只是中国石油科技创新成果的一部分是在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下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依然迸发强劲活力和不竭动力的缩影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石油将按照“业务发展、科技先行、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要求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推动公司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编辑丨朱钊资料来源丨中国石油报 电缆网 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图片来源丨网络统筹/责编 | 王芳

僧朗

2020全国炼油与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大会

近日,由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石油化工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0全国炼油与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大会”在山东烟台成功召开,大会得到了工信部、发改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地炼、民营炼厂等单位领导和嘉宾的大力支持,国联云平台全程为大会提供技术支持、视频直播、图文,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石化行业领域的企业代表、专家学者、行业大咖、新闻媒体等近300+多位代表前来赴会,共襄盛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炼化行业将迎来新增产能全面释放、竞争白热化之年,也将面临行业淘汰和整合兴起。本次大会的召开旨在推动炼化产业发展,促进炼化企业与科研、设计、工程、制造、服务单位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聚焦炼化企业全面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展示行业新进展、新成果,助力炼化企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工信部、发改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延长石油、地炼、民营炼厂等专家就炼化行业现状和新技术作专题报告,就目前我国炼化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进行广泛交流,重点围绕清洁燃料生产、重质劣质油加工、炼化一体化、新产品开发、安全、环保、节能、炼厂增效提升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创新成果,以推进炼化企业技术进步,同时大会现场特设展示区,最新技术与应用成果将一览无余。大会现场可见,被疫情压抑的面对面交流热情重新释放,在有序、安全防控的指导下,来自全国的石化人乘兴而来,大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精彩纷呈!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理事长助理刘均安、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常务理事齐学忠、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石油化工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丁武,分别主持了本次大会,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王英彬、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增群为大会致开幕辞。13日上午8时许本次会议主持人~刘均安宣布大会正式开始主持人~刘均安会议开幕式致辞致辞~王英彬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致辞~李增群 冰轮集团董事长会议精彩内容主题:石化工程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嘉宾:中国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国主题:高效螺杆压缩机及蒸发冷却技术嘉宾: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部部长-张超主题:聚烯烃产业链研发体系与新产品开发技术嘉宾: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技术市场部经理-杜凯主题:我国炼化发展趋势分析嘉宾: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刘灵丽主题:提高加氢反应器空间利用率技术 (FRUIT) 开发及应用嘉宾: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关明华主题:炼化企业含油污水污泥达标处理嘉宾:佛山市南庄恒安织造厂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汉勤主题:CDRO/DTRO在炼化废水零排放领域的应用嘉宾:烟台金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技术副总裁-姜新春主题:FDFCC-Ⅲ工艺及进展嘉宾: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技术研发中心专业副总-孙世源主题:中型炼厂转型升级发展技术实践与探讨嘉宾: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吴艳萍主题: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性发展嘉宾: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高级经理-戈海东主题:炼化工业4.0——炼油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嘉宾: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夏茂森主题:高效节能低氮燃烧器在石化领域的应用嘉宾:北京中宇先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屠同舟主题:16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工程设计嘉宾: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主任-刘 博主题:旋转式蓄热氧化炉(RTO)VOCs废气治理嘉宾:西安昱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蔡忠平主题:炼化一体化及氢气系统设计整合优化技术嘉宾:中石化广州(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工艺部工厂设计室副经理、高级工程师-王金兰主题:炼化一体化设计与方案嘉宾: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刘旭明主题:MTBE转产异辛烷技术嘉宾:中石油华东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周 璇主题:有机化工污水厂和罐区恶臭异味VOC废气收集净化工艺嘉宾:青岛金海晟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王永仪博士现场盛况会场展厅现场参观14下午14:00出发参观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次炼油与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大会正以超预期的规模和超丰富的前沿绿色科技,再次奏响行业最强音,呈现了石化行业及市场的蓬勃活力和发展潜力。大会在各位领导、企业、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完美落幕,在此表示感谢。大会在特殊时期顺利举行,让业内同行及上下游之间能够充分交流,了解彼此近况和需求,打通盲点、断点,这无疑为石化产业走出低迷、回归常态注入了强心剂。石化行业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石油化工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继续开展高效、务实的技术交流活动,与企业一起携手并肩,共同见证行业的发展与繁荣!

爱物语

消息:石油技术,中国心!

上下求索,不断超越,我国石油技术研发始终以满足国家所需、人民所求为己任。上天可阚月,入地擒油龙,下海能自如。我国石油化工技术何以取得今天的成绩?航空煤油、复杂油气藏勘采、深海钻完井……没有哪一样技术不是千里之行足下始。如果没有长期的、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将科研与实际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我们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上下求索,不断超越。我国石油化工科技工作者从未停止对国产化之梦的追寻,并最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核心技术必须要国产化历史告诉我们,没有自己的技术,注定要受制于人。而当今世界,谁也不愿受制于人。于是,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是谈到科技创新时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卡脖子”,能有多“卡”?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帝国主义国家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实行封锁。那时,炭黑作为汽车和飞机轮胎的重要原材料极其紧缺。当我国在炭黑和提氦工业奠基人张铁生的指导下生产出国产品牌圣灯牌炭黑,国际市场炭黑价格瞬间从每吨旧币6亿多元降至旧币6000多万元。回忆那个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承恩说,对当时尚没有多少炼油能力的新中国来说,“后方一滴油,前方一滴血。”后来,我们有了“五朵金花”。流化催化裂化这朵“金花”的发明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忆起当年时说:“看到北京天安门前长安街上的公共汽车还背着大煤气包,我们作为石油炼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十分压抑,有强烈的紧迫感,下决心要建设我国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在一穷二白、极为薄弱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奇迹。从十年谈判未果,到仅用39个月完成一项举世瞩目的国产化工程,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初评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成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最佳印证,其煤制油核心技术走过的同样是一条自我创新的国产化之路。2004年开始,宁夏煤业公司与南非沙索公司艰难谈判了10年,但最终没有就核心技术引进达成协议。据说,沙索公司开出的条件极为苛刻,仅费托合成一项技术就要价25亿美元。不引进,自主关键技术靠自己!承担着国家37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自主国产化任务,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最终把国产化率做到了98%。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处长李宇静看来,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行,说明现代煤化工示范或生产装置运行水平不断提高。油气勘采和炼油化工尖端技术的较量,同样可圈可点。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化院)的科研人员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开发的碳三加氢催化剂在日本一家工厂从1992年一直用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日本的技术人员认为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依然没有采购他们的新催化剂。尽管新的生意无法做,但看到自己开发的催化剂能够得到这样高的评价还是挺开心的。上述只是我国几代石油化工科研追梦人的一个个缩影。是他们,让我们可以不用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因为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国产化梦一个个地圆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资源禀赋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目前油气的对外依存度都很高,尤其是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了70%,发展煤制油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处长李宇静说,“所以,国家对煤制油技术定位为战略储备。”近年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深跌,上游油气开采成本压力陡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金镭认为:“虽然油价低可以使我们进口更多的油,但是还是要立足本国。正如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注重国内大循环。”经过长期研发,一批国产化油气勘采技术又迎来开花结果。6月9日,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中国海油陵水17-2气田完成首口开发井作业。应用于该气田的“海洋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二等奖。“中国海油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十几年不懈科技攻关,在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杨进教授表示。“海洋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组发明了深水浅层钻井精准设计技术和安全高效的钻井作业控制技术,关键技术指标实现了超越,牵头起草了国际标准;作业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浅层钻井成功率达100%;发明的自主可控的高承载、高效率深水浅层钻井关键装备实现了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据悉,预计于2021年投产的陵水17-2气田每年将为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满足大湾区1/4的民生用气需求。“传统的油气勘探开发我们一直在进行,到现在应该说该发现的都发现了。未来需要对一些难动用、难勘测或者一些复杂地质条件的油气进行充分的勘探开发。”金镭指出。能源安全,国之所忧。虽然原油产量掉下2亿吨线暂时没有对能源安全造成多大影响,但在专家看来,做好储备方能在低油价下过好冬天。“国内油气储备量相对降低,‘三桶油’必须要向深度勘采进军,提升相应的储备能力。”金镭表示。在他看来,“这可能也是多个针对更深度、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成藏机制也比较复杂的勘探开发技术获初评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实现在非传统领域地质构造找油找气,对我国稳定油气生产,保障能源安全非常有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如何让化工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汪燮卿为代表的几代科研工作者为此一直在奋斗。七八十年以前,我们用的牙刷刷毛是用很硬的猪鬃做的,非常贵。现在的牙刷两三块钱就能买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因为现在的牙刷毛用的是聚丙烯,价格相对便宜。“我们发展了石油化工技术来替代传统的原材料,价钱便宜了,人们也买得起,而且更加容易推广了。”汪燮卿说。随着技术进步,许多生活所需的化工产品成本大大下降。“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认为这句话说到点子上去了。化工研究者要满足人民在生活各方面的需求。为此,我们要好好地想想办法,做好自己的工作。”汪燮卿表示。就像找油梦一样,乙烯因为是许多民生产品的原料,发展乙烯也是化工业的梦想。但直至今天,国内乙烯自给率只有50%左右。我国的乙烯产业,在2013年有了一个大飞跃。此前,国内大多是一些“小乙烯”遍地开花。2013年8月,首个“大乙烯”项目在武汉石化投产。该项目2008年开始设计、产能为80万吨/年,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乙烯成套工艺技术。其中,8台裂解炉全部采用中国石化CBL技术。这是国产化成套乙烯技术首次在国内企业应用。2007年进入北化院工作,现在是乙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的李蔚告诉本刊记者,他刚来的时候就赶上了武汉80万吨/年乙烯装置建设项目启动。“当时主要是一边跟着前辈们学习,一边开始接触裂解炉的设计工作。”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协助武汉石化裂解炉装置开车和考核的那段经历。那是2013年8月,在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晴天时骄阳似火。“只要在室外一待就是一身汗。我们取样一般得在装置上待至少两三个小时以上。虽然在装置里面不怎么晒得到太阳,但取样点靠近八九百度高温的废热锅炉,这里的气温很高。每天,我们都要爬到30多米高的平台去取样,而且要爬两到三趟。我都把台阶数了好多遍,198级。”中韩(武汉)石化乙烯装置正在扩能改造,向着年产110万吨迈进。扩大产能后,有望增产市场所需的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发挥现有装置潜能。“举国体制”,北化院副院长王国清表示,“对我们来说,就是要能够为合成材料提供更好的原料。未来我们会更多地攻克一些特殊用途的产品和工艺,让裂解炉原料适应性更强、能耗更低。”石油精神的一脉传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国储气库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之路,像蜿蜒回转的天然气管道一样不乏曲折。2008年前后,随着我国大港储气库群的全面投运,以及呼图壁、相国寺等6座储气库的规划建设,攻关套管柱安全评价和注采井风险评价的重任落在了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管研院)储气库完整性技术研究团队的肩上。没有能够借鉴的经验,管研院储气库完整性研究团队砥砺前行,自主创新,开展攻关。“在刚接到储气库完整性课题时,认为储气库完整性和管道完整性在理念上相差不大,就想着把管道完整性技术用在储气库上,可事实上储气库完整性要比管道复杂得多。因为地上、地下完全不同,服役工况又极其苛刻,必须构建针对性的完整性技术体系。”管研院副院长赵新伟说。上天不易,入地更难。对于深达数千米的井筒,每一根管柱一旦密封失效,就意味着储气库井的第一道屏障失效。为了攻克交变载荷下管柱设计无标准的难题,管研院储气库完整性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数次采取三班倒连续7天进行30周次拉压交变载荷下管柱气密封试验,最终揭示了多周次拉压交变工况下注采管柱螺纹密封失效机理,建立了储气库注采管柱结构、密封和腐蚀完整性设计方法,并发布了行业标准SY/T 7370 地下储气库注采管柱选用与优化设计推荐做法。采纳了管研院储气库完整性研究团队的建议,板桥储气库群将原来的BGT1扣升级为BGT2,有效解决了螺纹密封失效的问题。作为“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组的另一成员,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油套管螺纹气密封检测装备为储气库管柱安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国外工具,开发的螺纹气密封检测设备在精度、模块化、安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指标领先,不仅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而且打破国外垄断,检测费用也大幅下降。“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功勋专家、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戴伟,令院里的许多后辈印象深刻。他负责研发的碳二选择加氢催化剂BC-H-20B是国内第一代碳二选择加氢催化剂,不仅为国产化催化剂打开了市场,而且打破了国外垄断,使原来价格昂贵的国外产品不得不大幅降价。作为早期的国产化技术典范,碳二选择加氢催化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听前辈们说,在碳二选择加氢催化剂尚在实验室评价阶段时,戴总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在实验室忙碌开了。”北化院乙烯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毛祖旺说。“对做技术的人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个传承。前辈把工作做到一定程度了,到我们这里,不能把它给丢了。”张利军表示,“几十年下来,我们所的各项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已授权专利加起来有四五百项了。”

合租客

李宽端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及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建设事宜

2月10日上午,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调度推进有关事宜,研究做好下步工作的思路措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市政协主席陈泽浦出席会议。李宽端指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成功转设为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在东营设立研究生院,是我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事,对于东营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其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统筹谋划,搞好整体设计,分阶段明确重点任务,有力有序向前推进。李宽端强调,要着眼长远搞好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和相关中试基地、创新中心的布局,一体谋划东营科教园区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要与我市“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与中石化、中海油在东营发展相结合,与中国石油大学加强沟通衔接,进一步明确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科学进行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着力建设应用型、高技能、特色化大学。要成立由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囊团,同时选择部分重点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指导学校未来建设发展。要立足当前加大推进力度,按照规定的招生办学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规划建设和维修改造进度,根据专业设置及早谋划教师招聘工作,尽快成立专组开展招生宣传推介,扎实做好转设后第一年招生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见到实效。市和胜利油田领导王晓军、于红波、苟增杰、成秋林、刘美华、聂晓炜、田青云,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惊狂记

智库智能受邀参加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仓储物流技术创新大会

4月15日,由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院主办的2021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仓储物流技术创新大会在山东青岛隆重举行。江苏智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智库智能”)作为合作企业之一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仓储物流技术创新大会会议以“数字科技聚力创新、驱动仓储物流未来”为主题,聚焦石油和化工仓储物流行业现状,汇聚优秀企业,针对仓储物流管理和技术创新难题等方面进行研讨和交流,推动行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领导发表演讲为满足高效率、高品质、规模化的石油化工业发展需求,企业对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我国石化行业需求增速放缓,但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通过物流模式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助力提升供应链全链条运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新常态下驱动创新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院士参会交流,百余位专业人士参加大会。作为智慧仓储物流业内的新生力量,智库智能受邀与中国石化、兰剑、未来机器人等精英企业,共同探讨我国石化行业仓储物流模式的未来发展,为全产业链呈现更完善的智能制造创新解决方案。大会现场智库智能深耕仓储物流行业,围绕“AIoT+移动机器人”战略布局,借助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和丰富的项目经验,着力研发智能穿梭车、智能叉车、智能行车等核心高端物流机器人,提高处理多元化仓储需求的技术能力,积极拓展仓储物流在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针对垂直领域的需求,提供高智能、自决策、一站式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帮助客户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在工业4.0浪潮的影响下,以高效为代表的智能仓储革命正勃然兴起,智库智能将继续以坚实的科研实力为根基,深耕仓储物流服务。期待通过智库智能的一站式智能仓库整体解决方案,携手更多领域的合作伙伴,让智能仓储更快速地普及、提升,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不为社者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

7月25日上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大会在致远讲堂隆重举行。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专家、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刘强教授任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研究院沈昌祥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李晓明教授,IEEE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孙富春教授以及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商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展大计。全体校领导、处级干部以及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参加成立大会,大会由副校长焦向东教授主持。大会举行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以及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刘颖、校长蒋毅坚为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化信息和数字化管理部、微软(中国)、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14位行业领域专家被聘为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蒋毅坚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学校围绕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通过整合校内相关专业和学科、融合校外顶尖人才和资源、联合行业领先机构和高校,组建了全新的、具有北石化特色的人工智能研究院。这不仅是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更是落实学校党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部署。希望新建立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成为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博士授权学科的突破口、北京产业服务的前沿地和相关学科发展的牵引力。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一个学科交叉、学校直属的独立科研机构,将深度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水平,围绕国家和北京需求,组高水平团队、建大平台、干大项目、出大成果,发展成为学校学科的制高点。人工智能研究院将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立足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为北京特别是京南地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创新源和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学校将通过人工智能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带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环保、智能安全、智能材料、智能商务、智慧管理等学科领域的升级换代。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迟学斌研究员代表人工智能研究院学科共建单位致辞。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清华大学苏光大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朱群雄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尹宝才教授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分别致辞。大家一致表示,将深入开展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在科学研究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努力,全力推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建设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研究院沈昌祥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孙富春教授分别为与会人员做了《用主动免疫可信计算构筑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行为人工智能:多模态感知与行为学习》的学术报告。人工智能研究院刘强院长在大会做了研究院建设情况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背景、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以及发展愿景。部分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教师代表通过视频祝贺研究院成立,表示将全力以赴投入新工作,为学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先后申报获批了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能源工程先进连接技术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深水油气管线关键技术与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2015年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共建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中关村管委会共建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2017年开始发力建设工控安全与智能控制研究所、安全生产智能感知与大数据技术研究所等校级重点科研机构,为开展人工智能在工业机器人、数字诊疗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城市危化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作为市属应用型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围绕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需求,自觉主动把学校工作放到国家教育事业和首都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和推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发展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在服务首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践中谋良策、找路径、出实招,把人才、智力和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和服务首都的优势。经过充分酝酿、多轮研究、审慎论证,党委在今年4月上旬正式决定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目的就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融合校内外顶尖人才和资源、联合行业领先机构和高校,以超前意识抓好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应用型创新、产出应用型成果,助力北京成为国际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先进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地,为服务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新贡献。文章素材来源: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官微

名利场

重磅文章:石油科技在井喷!

2020年,对石油化工技术研发者而言,是一个丰收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中,国产化技术喜现井喷。其中,中国石油集团下属中国寰球工程、中国石化集团下属四建和十建公司参与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被评为特等奖;“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深地复杂油气藏钻完井关键技术创新与工业化”获评一等奖。另外,还有十几项技术获得二等奖。“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石科院)原副院长、新中国第一套深度催化裂解(DCC)炼油技术和工艺开发主持者汪燮卿表示,“这是我们石油化工界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石油化工界经过长期的、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将科研与实际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取得的成绩。”百万乙烯破长空2万吨、4万吨、6万吨、10万吨,到20万吨、30万吨,这不仅是一串裂解炉乙烯年产能跃升的数字,它还串起了一条我国乙烯重要核心装置裂解炉国产化走过的道路。裂解炉是乙烯的重要装置之一,而乙烯装置被称为石化工业的龙头,乙烯技术则代表了当今石油化工技术最高水平领域的较量。“1984年,刚成立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投身于乙烯技术的研发。”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化院)副院长王国清对本刊记者表示,“因为,使用外国进口裂解炉和技术要付出大量的专利费和服务费。”中国石化成立了北方炉和南方炉两个攻关组专攻裂解炉。1989年,两个攻关组的研究开花结果,以各自技术建成的裂解炉分别投产。北方炉第一台裂解炉乙烯年产能2万吨,在辽阳石化投产;南方炉乙烯年产能1万吨裂解炉在上海高桥石化投产。成功!国产裂解炉装置和技术可行。这就是中国石化的国产裂解炉CBL技术。它的成功打破了乙烯裂解炉技术一直由国外专利商垄断的局面。第一台2万吨裂解炉成功后,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自主技术裂解炉已在中国石化推广应用,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2000年前后,引进一台10万吨/年裂解炉需要1.2亿~1.4亿元,而国产化设备仅需7000万~8000万元。”王国清说。本刊记者从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了解到,采用复杂原料百万吨乙烯成套技术建设的100万吨/年乙烯装置自2007年启动建设、2010年6月相继投料开车以来运行平稳,各项指标达到设计值。“裂解炉投料量、运行周期达到设计值,乙烯收率、双烯收率均达到了行业最好,操作参数达到设计要求。”镇海炼化发展科技部科技室主任黄爱斌表示。据他介绍,2014年镇海乙烯装置采用技术改造及节能完善使能力提高3%。2011、2013、2015年所罗门全球乙烯装置绩效评价显示,装置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7-2019年年均创效1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从2万吨到20万吨,再到现在设计产能上30万吨大关,体量剧增的裂解炉已经可以支撑整套装置乙烯年产能跃升至百万吨。更重要的是,和国外裂解炉相比,这些“大家伙”还有一个好胃口,能“吃掉”无论是轻质还是重质的各种复杂原料。“我国原油多为重质,早期很多装置的原料包含柴油等重质原料。”王国清表示。在长达30年的攻关中,他们研发的复杂原料裂解技术让裂解炉轻重原料“通吃”。例如,他们开发的对流段炉管流路设计及预热技术突破了高含烯烃原料直接裂解时对流段炉管结焦的难题,加入使用自主开发的强化传热技术等,裂解炉运行周期从30~50天延长至100天左右,连续运行时间居世界同类装置首位。CBL炉具有高选择性和长周期的特点,同期其他专利商的炉子很难兼顾这两个指标。一家国外著名乙烯技术专利商认为,无论是新建裂解炉还是改造裂解炉,低投资的CBL裂解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裂解炉辐射段炉管采用中国石化专有的扭曲片管,延长了运行周期,降低了燃料消耗。在系列裂解炉技术之外,“复杂原料百万吨乙烯成套技术”还包括以分配分离为核心的低能耗高回收率分离新工艺、高性能全流程催化剂、百万吨级乙烯重大装备压缩机组及冷箱以及绿色高效系列专项技术等,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独立掌握乙烯成套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石化由此跻身世界五大专利商之列。“超大型裂解炉的国产化率现已达到95%。只有一些极少的、关键的部件,比如特定阀门尚未实现国产化,我们正在努力攻关。”王国清对本刊记者表示。复杂气藏驯气龙在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中,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管研院)等参与研发的“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一等奖。这套技术中包括的五项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新疆呼图壁等6座库群共12座储气库的科学设计、高效建设和安全运行,保障了板桥储气库群等10座储气库近20年的安全运行。2015年,“中国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与实践”被列入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基金项目。“针对中国复杂地质条件特点”,不言而喻,该技术要能科学指导我国的储气库建设,这也正是我国储气库发展所急需的技术支撑。作为国内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建设的第一批气藏型储气库,大港板桥储气库群照搬了国外经验,沿用了常规气藏开发理念,但却没有和国外气藏型储气库一样达到5~8年的达产周期。库群投运16年来,实际工作气量仅为方案设计指标的56%,储气库总体扩容达产速度慢、运行效率低。科学建库,气井的设计、完整性管理及其检测和评价是重要一环。“早期的储气库井检测装备与评价技术由欧美发达国家垄断,价格高昂,也就‘卡’着中国储气库建设和运行的‘脖子’。”管研院副院长赵新伟表示。据介绍,注采管柱是储气库井完整性的第一道屏障,在注采过程中承受着剧烈的交变载荷。而且,受国内储气库埋藏深、压力温度高、流体复杂的限制,按照常规气井的方法设计和管理根本不能满足储气库井的长周期注采运行的需要。因此,如何控制其密封失效成为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第一道难关。管研院为储气库的完整性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团队。研究中,该团队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必须紧密围绕储气库注采交变工况和风险特点。通过10余年的艰苦攻关,他们开发出基于全井段测井数据的管柱剩余寿命预测和基于故障树的注采井风险评价技术和专业工具软件,逐步构建了“地质体—井筒—地面”三位一体的复杂储气库运行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形成了复杂储气库长期运行风险识别与评价的专有技术。联合中国工程院等国内科研机构创建的交变载荷下井筒检测与风险评价技术,实现了自主评价,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采用该技术体系对大张坨、呼图壁、双6等储气库井进行全面检测评价后,及时排除了6口再利用老井的重大隐患,避免了安全风险事故的发生。屡有突破不寻常除了“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外,2020年,“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被初评为特等奖、“深地复杂油气藏钻完井关键技术创新与工业化”获评一等奖。另外,还有十几项技术获得二等奖。2020年确实可以称得上石油和化工技术井喷之年。这些获得初评的奖项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在汪燮卿看来,首先是选题好,这些技术都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其次,看准了方向再做研究,如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作用等方面都需要全面统筹考虑;再次,能综合利用国内的资源。比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煤间接液化项目和一等奖的百万吨乙烯、裂解炉项目。中国的煤丰富、油气缺乏需要进口。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的能源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煤间接液化这个题目选的就比较合适。虽然费托合成是100多年前就有的煤化工技术,但是得奖的技术结合这几年来的研究工作不断更新和创新,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汪燮卿表示。其实不仅仅是今年,近年来,石油和化工领域的重大技术进步都不是为了得奖而研发,而是看清了形势,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要而研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等等都是如此。2013年1月18日,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曹耀峰(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经过近3000人研发团队的努力,我们攻克了少井高产高效开发、腐蚀防护、高含硫天然气特大规模深度净化和硫黄安全储运、安全控制、抗硫管材国产化五大世界级难题,是相当不容易的。”曹耀峰表示。这一技术使中国石化成功打造了普光样板,攻克了复杂山地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开发的世界级难题,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石油人的梦想。普光气田一年可产210万吨硫黄,占我国硫黄产量的45%。为民所想,为国所忧,是我国石油化学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可以说,无论是洁净的油气,还是色彩绚丽的衣衫,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之光和辛勤耕耘的汗水。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一件稀有的“的确良”衬衫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但那时的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彼时用的还是国外的芳烃技术。什么时候能够用上我们自己的技术?为此,几代中国石化人40年磨一剑,终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中国石化成为继美、法之后全球第三家芳烃成套技术专利商和工程EPC承包商。“‘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包括原料精制与精馏、芳烃异构与转化、吸附分离等工艺及工程技术,涉及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建设施工多个环节。系统集成度高,开发难度巨大。”时任中国石化总经理、项目第一完成人戴厚良(现中国工程院院士)说。自此,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穿衣难题得到了解决,缓解了我国长期以来粮棉争地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继续深化攻关,不断创新,为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做出更大贡献。”戴厚良说。这就是石油人技术报国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