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历史上博士满大街都有,学士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目标得使之也

中国历史上博士满大街都有,学士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目标

学士、硕士、博士是我国当今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学位名称,因为连续扩招的影响,有人打趣说:“大街上扫把随便一扫,总能扫到一大把本科生。”本科生即拥有学士学位的人。其实这些学位名称的称谓中国早已有之,他们的用法和意义完全跟今天不一样。博士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许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秦汉时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当皇帝问起内容出处,博士就得答得上来。魏晋以后,专门指宫中掌管某一职责的官员,如精通礼仪是太常博士,通晓音律的人为太乐博士,精通医术的人为术医博士、医药博士,精通天文、星历、卜筮之术的人为天文博士等。唐宋以后,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也称为“博士”,比如茶馆酒馆的“茶博士”“酒博士”,以磨粉为业的人的有“磨博士”。相当于今天“师傅”称谓,所以说满大街都有博士。硕士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指的是古代品德高尚,学问渊博之人。也常用“硕老”、“硕儒”等来称呼博学的硕士。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当初是指在国学院读书的贵族子弟们。后来泛指文官和读书人,如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南北朝以后,学士是专门从事文学撰述之官。唐代代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之臣,侍奉皇帝或权要左右,往往参与朝政和机要谋划,比如李世民秦王府的“十八学士”。如果学士面前加了个大字,那可就不一般了,是为“大学士”。特别是明清两代,明朝朱元璋因废除丞相制度,直接由亲统六部。处理六部事情亲力亲为实在应付不过来,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自己顾问,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明成祖朱棣开始开设内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品阶虽只有正五品,但是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具有极大的实权,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清朝沿用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大学士称谓可不是人人都可得到,如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中和殿大学士总共清代也只有四人。所以说得到大学士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恶魔人

中国史上最了不起的母亲,其子女全是博士,本人更是活了一百多岁

说到这个人,可以说她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了不起的母亲了,为什么说她是中国最为了不起的母亲了,首先就是她一个人就为国家培养了数十位博士,并且这些人全部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这还不算什么,而且这些精英全部都是她的孩子,自己本人最后更是活了103岁。今天就来说说最为有名的一个儿子吧,这个人就是李昌钰了,说到李昌钰可能会有人了解,此人是我们中华第一位在美国警界最高的人,更是有人将他叫做神探,可以说是给我们中华儿女带来了不少骄傲,只因为他一个人在美国就破获了不少的大案,就是当初美国最为有名的911案件,他都是参与到了其中,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在美国警界的地位了,而他本人在美国更是破获了八百以上的重大案件,向大家比较熟知的就是水门事件,还有当初的肯尼迪刺杀时间,可以说在美国那就是一个传奇了。儿子这么成功那么自然离不开他的母亲了,他的母亲更是厉害,那就是王淑贞了,她早在19岁的时候,就已经出嫁了,而王淑贞当初由于家里条件好,所以她自己本人也是一个极为有文化的,当嫁给李浩民的时候,更是为李浩民生了13个子女,而这些子女全部都是由王淑贞来教育的,由于他自己本身就是女的,并且还很有文化,所以她就没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要求,一样的对待,在让儿子读书的时候,也是没有让子的女儿们给落下,也是让得他们都去上学去了。然而事情到了这里还是很美好的,但是却在1949年的时候,自己的丈夫却是因为一场车祸而离世了,就这样,王淑贞开始照顾起了一家子人的生活了,要知道当时的她已经是52岁了,并且还有十三个孩子,在当初最小的也才十一岁,试想一下,就算是现在来说,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谁能够养育的起这些孩子呢,但是王淑贞却从没说什么,不仅如此,还让自己的孩子每一个人都必须是博士的学位,这些孩子们也是可以的,也能看到自己的母亲的不容易,这些人竟然全部都是考取了博士,可以说是奇迹了。就是现在来说,又有哪一个家庭能够让得自己的子女全部都是博士呢,并且还是一个人在养育,更何况是当时的情况了。

好儿女

从18人到9万人的高校历程,博士研究生扩招背后的数据值得深思!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用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戴建业教授的话来讲,中国的教育真实的分界线应该从五四运动开始,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重文轻理,因此才有了中国近代屈辱的黑暗历史,在工业科技开始后,中国重文轻理的传统教育模式,大量的之乎者也并不能靠讲道理来获得别人的认可,直到轻炮革命才打醒古老的中国,虽然在清末在庚子赔款下建立国立三大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但是中国真正开启重理轻文的历史从五四运动过后,新白话和废除汉字争议开始,鲁迅等人甚至提倡废除汉字,全面用拉丁文来代替繁琐的汉字,然而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后大量科技汉字词汇的传入,中国现代科技汉字开启了繁荣的发展史,结束了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外文教育的历史,例如,当年民国时期“十军工九同济”的同济大学,最早的毕业生属于全德文授课,由于医学课程的难度,最早的同济大学毕业生仅有3人,其中大部分学生则被考核淘汰。高教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也曾经经历过繁荣史,最早一批的赴美留学娃娃军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的拓疆者,从詹天佑到钱学森等人的播种,中国现代科技和工程技术迎来一次大飞跃,当年涌现出打烂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例如缔造美国波音公司的王助,作为波音公司的首任总工程师,回国助力中国的航空事业的发展,在抗战时期,成立了中国航空研究院。还有帮助杨振宁和李振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世界核物理女王吴健雄,帮助美国完成曼哈顿计划,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作为女性科学家被歧视,直到今日,还有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吴健雄更应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材率偏低的扩招之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过断层,直到1978年,中国才培养出自己的博士毕业生,而当年的博士毕业生仅有18人,主要是由于高端人才的匮乏,整体的教育水平堪忧,为了确保质量,因此当年的博士授予数量非常的有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大专生就可以获得分配不错的工资,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也不多,更多的博士研究生属于单位需求的培养,虽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分配制度的结束,从1996年~2010年左右,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最“水”的时期,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发展,博士研究生的大量需求,在鼓励政策的驱使下,一名导师甚至带40多名研究生,因此也让中国高校的教育门槛越来越高,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从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数量已经突破9万人。名校的研究生规模更大因此从2019年曝光的多起严重的100%论文抄袭事件为例,这些抄袭夸张的毕业论文,都是没有查重系统前的1996~2010年左右的论文,就像很多网友提议的那样,如果把以前的硕博士毕业论文全加入查重数据库,绝对会有更多的“发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毕竟从每年毕业18人到目前超过9万人的数量,如果不提升毕业标准和加强淘汰机制,只会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低,中国社会也应该对研究生有认知,并不是只要上学就可以毕业,如果不毕业,以死相逼就还可以让学校屈服,高校也应该加快教授淘汰机制,毕竟现在供各大高校挑选的优秀人才太多,2019年全国各大高校的CNS主刊论文大爆发就是最真实的数据,把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名额收回,让人才聚集的985名校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确保中国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让国际双一流高校的目标早日实现!

莫觉莫悟

中国第一位体育史博士,给你讲解足球的历史

崔乐泉是中国第一位体育史专业的博士,而且这位还是淄博人,淄博正好是蹴鞠的发源地。对于蹴鞠的历史,崔乐泉可以说了解的非常透彻了。用这位的话说,在古老的球类游戏就是在旧石器时代的石球游戏了。但是石球你踢一个看看,不把你脚丫子踢废了。所以石球就是互相扔来玩的,当然,也能拿来当武器。等到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有越来越多的球发展出来了。不但有蹴鞠还有捶丸,捶丸是啥呢?就相当于古代的高尔夫。还有各种乐器。七千年就有的骨笛。还有其他的各种打击乐弦乐之类的。所以说吹拉弹唱,玩了大球玩小球说的就是这些。在说说这足球的球字,其实古代的蹴鞠为什么不叫球而要叫鞠呢。还是因为古代的的球是指一种美玉。但是古代什么异体字,通假字之类的太麻烦了。到了现代,就直接给全毙了。只有多音字可以用。到了现在只用球了。而且古代蹴鞠和蹴鞠是不一样的,像士兵之间就是对抗,用来锻炼体力和玩的。但是放到民间,就是技巧表演之类的东西。具体情况可以参考现在的花式足球或者花式篮球之类的。后来到了晋魏隋唐时期,又出现了球门,还有一种可以充气的球。不过这个球门和现在的球门不一样,现在的球门都是放在两边的,两队互相对抗,而古代的球门是放在中间的,看你们谁进球最多。有点类似于点球大战。不过这个也又一点差别就是这个球是一个孔。而且是在上面放着的。等到明清时期,都又冷兵器到热兵器转变了。所以也就不是太重视士兵的体力之类的了。当然不能说完全不重视,只能说相比于体力,大家更重视你的枪法能不能打到人。所以,像这种锻炼体力的运动就慢慢的被军队抛弃了。而且对于民间来说,这种活动的运动量巨大,大家还得忙着干活呢。不好普及。还有一些技巧性的花活,也被统治者限制。所以蹴鞠就基本上没什么人玩了。到后来,也就一些带有技巧的娱乐活动还有人,但是也是只有一小撮人还玩。剩下的都玩别的去了。现代足球被英国创立后,也被英国发扬光大。成为现在体育界最受欢迎的单项运动。而很快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也将会举办,大家记得如果看球的时候千万别和俄罗斯的人起冲突,如果在家里看的话那就随便了。

书正

投票丨你眼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是哪篇?

问题来了:3月22日,我们发布了“问题来了丨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发现大家推荐的博论大部分均以著作面世,阅读极为方便。根据各位粉丝的热心推荐,小编向大家介绍以下这些牛轰轰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牛逼文?(若有遗漏,欢迎补充,页末投票吧!)▼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西汉人口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师从谭其骧。该书研究西汉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考察自然、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汉末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探讨关中、西北、东南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并附有各郡国人口数量、增长及迁移的表格,为研究汉代历史必备之书,也是硕博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周振鹤,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西汉政区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谭其骧。本书通过对西汉史的全面考察,论述了西汉政区地理沿革过程,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并略及县邑一级政区沿革的若干问题。探究了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弥补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填补了断代政区沿革研究方面的空白。全文分两篇,上篇叙述了高帝十王国的地区沿革。下篇概述了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的沿革,同时对《汉书·地理志》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考证。▼陈苏镇:《〈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陈苏镇,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为其就读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祝总斌。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200余年。其间,除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外,儒家的《春秋》学也起了重要作用。该文从政治文化角度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后扩充、修改以《〈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一书出版。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卢云,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谭其骧。其博士论文《汉晋文化地理研究》是文化分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分别从学术、宗教、婚姻和音乐(俗乐)等角度,对汉晋时期(包括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和魏晋时期)文化区域的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为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韩昇。本书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学界沿袭陈寅恪的魏晋统治阶级两分法进行反思,试图重新解读和描绘政治集团内部的复杂情况。▼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李碧妍,毕业于复旦大学,《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为其博士学位论文。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美)黄仁宇:《明代的漕运》黄仁宇,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明代的漕运》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对于研究明代商业运输、经济发展等均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傅衣凌、杨国祯。本书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张先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支平。后以《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一书出版。本书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闽东福安县的乡村天主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文章认为,明清时期当地乡村宗族对天主教信仰的皈依,是天主教能够深入福安乡村社会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一些乡村宗族的天主教化,天主教信仰得以依附在这些宗族中。依靠地方宗族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成为对当地民间社会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为其就读于南开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冯尔康。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法)路易·德尔米尼:《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一书是法国学者路易·德尔米尼就读于法国高等试验学院时的博士论文。全文400余万字,是法国国家级的博士论文。该文以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共有5大卷。第一卷是《东印度公司时代》,第2 卷是《茶叶时代与中国的债物》,第3 卷是《广州与鸦片的时代》,第4 卷是有关18 世纪广州对外贸易的地图、图表和照片,第5 卷是《夏尔·德·康斯坦中国贸易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耿昇教授主持该书的汉译工作,认为德氏该书不仅限于广州,可以说是一部当时整个中国的贸易史。不仅局限于贸易,而是一部通过贸易而反映出的中西关系史,涉及了中西双方的政治、文化、伦理、价值标准诸方面的差异。▼(美)孔飞力:《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孔飞力,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为其就读于哈佛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后易名《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正式出版。该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该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于德国战俘营中。该文由独立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地中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第二部分从经济制度、国家、社会、文明、战争等各方面论述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历史。第三部分主要叙述菲利普二世统治下地中海发生的具体的事件。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的理论,把历史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三种类型,为法国和世界的新史学运动树立了一面崭新的旗帜。▼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员,《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为其就读于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苏镇。后以《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一书出版。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走向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克利福德·达比,《北平历史地理》为其就读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为其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以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商会问题的学术专著,探讨了商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商会内外部关系、商会的功能与作用。不仅从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来考察和剖析商会,而且还把中国商会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中来加以观察与对照。好啦,看完这么多历史学博士论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动动手指头,投出你心目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吧!▼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热情推荐!编排:@林大蕾

非天布也

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发布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梁生文):3月26日,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联合澳门大学《南国学术》编辑部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评选和发布,是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以中国史、澳门史为方向的“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设置和历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和持续成果。本年度的十大热点通过学界推荐、文献分析、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选择等程序而评定。发布会上,庞川副校长对热点评选工作表示肯定,并对参与热点调研和点评的专家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历史文化教育和研究。今年1月,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是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事件。特区政府历来重视中国及本土历史文化教育,专门在澳门基金会成立“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弘扬和传播中华历史文化,推动澳门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被列为澳门在粵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之一;2018年,新编历史教材进入中学课堂,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内容。澳科大建校19年来,在人文社科包括历史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以中国史、澳门史为研究方向的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将于今年秋季招生;研究以唐廷枢为核心的近代杰出历史人物、近代香山与澳门与中国近代化的专门机构“唐廷枢研究中心”成立,揭开了澳科大近代史相关研究的新篇章。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期,澳门人文社科学者应在中华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加强中国史、澳门史的研究、教育和传播,尤其是将中华优秀文化与“爱国爱澳”教育相結合,加强“人文湾区”建设,为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林广志所长表示,历史文化研究正在成为澳科大新的新学术增长点。在国家及特区政府不断加强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背景下,科大积极整合相关学术资源,建立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国及中国澳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促进人文与科技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全人教育”的发展。在澳门基金会支持下,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先后开展了澳门历史地图、全球史与澳门等重大项目的研究。系统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史、澳门经济社会史、旅游及博彩史、海洋史、唐廷枢与近代中国等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唐廷枢研究中心的成立、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的开设以及“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的持续发布,将有利于澳门历史学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提高中国历史学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已进入了新时代,历史赋予人们新的机遇、新的使命,中国历史学研究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次对学科热点的评选与发布,对研究者掌握学科发展趋势、提升学科的社会关注度,促进学科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今后应不断提高学术热点评选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金翅雀

中国有80万博士,一般从事这7类工作,他们如今的待遇水平如何?

目前我国的博士获得途径为,先取得博士研究生资格,然后在校园继续进修,进行各种研究,并且完成相关专业课程作业后,就开始创写学位论文,个人博士论文完成后,需要经过严格的论文查重,再进行外审流程,最终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考验。这些都合格后,校方的学术委员会就会授予该考生正式的博士学位证书,那么一个新博士就诞生了。当然写论文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坊间衍生了不少替写毕业论文的枪手,价格昂贵,质量堪忧。那么通常取得正式博士学位的学者才能称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叫博士生。关于我国博士的数量,这个很难定出准确数字,目前我国每一年的博士人数都在飞快增长,又无系统化的机构进行准确统计,因此只能预估一个大概数字。我国每年六月跟十二月份都会毕业两批博士研究生,他们都欢欢喜喜的拿到博士学位证书,正式踏入了社会。那么以中国教育部2019七月份公布的《2018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中,我们看到,2018年中国境内录取的博士生约达9.55万人,在读博士生38.95万人,而拿到博士学位毕业的博士为6.07万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全世界留学归来的博士。那么中国1978年训练出来的第一批博士生共有18人,后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飞快发展,使得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到了2013年底,教育局透露出消息称,我国施行研究生教育长达35年,一共培育出近五十万位博士。2014年,成功拿到学位的博士约为6万人,以此推算一直到2019年,我国大约有博士80万,因此博士入社会后的竞争就成为广大学子的重点关注对象。目前,从我国毕业的博士只有小部分进入企业上班。其中原因,一是中国企业要找的是适合该工作的人才,并非学历越高越好,所以对于博士的需求不大。二则是给予博士的工资福利很一般,没能够吸引博士前来应聘。诸如一个化学专业的博士,去企业公司应聘的话,人事部一般会给他开出1万到1.5万的税前薪资,而且还得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才有这种待遇,然后人家会给安排你药物研发之类的工作,这对于一个拥有抱负的博士来说,很难赚到买房钱。另外毕业出来的博士,一般会选择去如下的七类工作单位上班:国企、外企、政府机关、科研院、高校教师、国内博士后、出国博士后。毕竟博士的薪资跟自身所学的专业严重挂钩,一般无论选择哪个工作,博士的平均年工资,大概在15万~70万之间,另外省份市区院校机构给予博士的补贴福利,也会因地区原因各有不同。还有一点,就是博士的薪资福利跟自己的学历相关,学历高则工资高,听说中央部属高校的博士生,其补贴标准为每人15000/年,清华大学某些理工系的博士生,在扣掉学杂费后,一般每月会有六千六块,北大的博士则有6000元左右。所以说,博士就是博士,其每月薪资平均要比本科生高出三千到五千左右,比硕士研究生高出1500~3000元左右。从中国企业目前的用人环境来推断,博士依旧是高等教育人才,出社会后一个个都是精英,说话又好听,有些专业博士还是稀缺的高端人才,拥有着超高的收入跟福利,所以为了美好明天,他们再努力也是值得的。

黑龙会

38年前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手握001号博士证书,如今怎样?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一名著名音乐家,便是师旷。作为当时晋平公身边的首席音乐家之一,他不仅琴艺高超,本身还是一个非常富有学问的哲学大师。一天他照例给晋平公演奏他新作的曲子,晋平公听罢仍然意犹未尽,于是感叹道:“我太喜欢你这首曲子了,恨不得时时刻刻都听,只是不能太过劳累你了,但是我如今70岁了,自己再学恐怕也来不及了吧!”师旷闻言笑答:“那您就赶紧点着蜡烛学习吧,我还可以趁天色未完全黑尽给您讲解一二。”晋平公疑惑道:“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又没有真的要学习,再说我学习跟点蜡烛又有什么关系呢?莫不是你在故意戏弄我?”师旷听后连忙解释:“不敢欺瞒戏弄大王,只是我听别人说,少年人学习如同走在朝阳下,青壮年学习,犹如走在正午阳光下,老年人学习,那就是在夜间点起蜡烛。不过我认为即便是在夜间点蜡烛学习,总比摸黑学习强上百倍吧。”晋平公听了觉得颇有道理,于是很快也就点起了蜡烛跟师旷学习起来。这就是著名的师旷论学故事,他告诉了我们后人一个生命不止学无止境的道理。其实很多人在面对学习的时候,往往都不够主动,但是事实证明只有主动的学习才能得到最优的效果。并且在主动的时候还要一直学习,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并且以前的错误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最优的学习。比如中国的第一位博士马中骐,他就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物,当年手持001号博士证书的他,如今生活如何呢?精英中的佼佼者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如今国内人均受教育程度已经大幅提高了,但相较于国内遍地都是大学生的状态,研究生还是较为稀少的,更不要说博士了。中国人传统的三十而立这种思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超高学历人才的诞生。众所周知一个全日制研究生出社会差不多二十七八,如若在继续攻读博士乃至博士后,基本上也就三十往上了。虽然后面会有津贴补贴,但要实现财富自由养家糊口还是欠缺了一点。不过这样说却并不代表博士是有钱就能读的,相反它要求的人员综合素质更高,因此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一个博士生,那么他势必会成为家族里最受尊敬的人。一个小家庭对待博士的态度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个国家了。1982年我国举行了第一次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台下的评委都是胡宁,戴元本这类大佬,他们可是参与“两弹一勋”工程研究的高端技术人才,这也可见此次答辩的重要性。当时一个叫马中骐的学生在众多优秀学子里脱颖而出,优秀的临场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充满研究点的论题让他获得了无数老师的好评。答辩结束后,马中骐当场获得了钱三强老师签发的博士学位证书一张,并且编号是“10001”,这个证书不仅是对马中骐多年来学习态度以及工作能力的肯定,更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发的第一张博士证书,在我国教育史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为国家建设出力的首位博士得到了肯定的马中骐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相反他更加勤奋,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上面有着突出贡献,至今发表了190余篇十分具有建设性的论文,一度成为进入理论物理研究课程的引路人。在他的数学物理研究层面上,系统的讨论了大统一理论,磁单极理论,量子散射理论和Levinson定理,量子群理论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为多原子分子振动光谱和量子少体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他研究的课题与做出的结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本2004年版本的物理教科书里,专门开设了一章专门介绍了马中骐的证明Levinson定理的方法,并且与此同时他和杨振宁教授从事的冷原子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优秀的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十分突出,马中骐先后多次获得了物理学术界的各项奖励,被称为是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不过马中骐能有如今的成就是与他永无止境的学习态度分不开的。坎坷的求学之路虽说马中骐如今在物理界也算得上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但他的学习史却十分艰难坎坷。1940年出生的马中骐,在少年时期见证了国家的诞生,但也见识到了国家建设途中遭遇到的许多困难。自小马中骐便是一名十分聪明的人,在他年仅十六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兰州大学,沉浸在了物理这门学科的海洋里。本科毕业后马中骐选择留在学校,本来这样生活下去,马中骐极有可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到了年纪便退休过上含饴弄孙的日子。但他的内心一直都有着一颗学习的心,在任教期间他考入了北京大学研究生,继续着自己的学习追逐之梦,成绩优异的他当时成为了胡宁教授的学生,更是让他欣喜若狂。北京大学毕业后,当时适逢特殊时期,马中骐也离开校园回到家乡从事劳动。当时很多学生在辛苦的劳作里渐渐丧失了本心,但是马中骐意志仍旧十分坚定,他闲暇时候就翻开书本研读,一直到了他回城。回城后的马中骐再次报考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开始差点因为年龄的原因失败,好在后面政策改变才得以进去。也许是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马中骐格外珍惜,很快便在众多学子里成为了最优秀的存在。1982年他正式被评为博士,成为了我国建国以来的首位博士生。马中骐已经在2005年就退休了,退休后他也没有停下学习,仍然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时刻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结语:学无止境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其实看穿了学习的本质之后,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何要不停地学习。首先世间万物都是不停变化着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开始接受的知识可能是错误的,因此需要我们的不断刷新原有的知识储备。比如古代的天圆地方,在当时肯定是被盖上了“权威证明”的标签,但如今我们却都知道这是错误的认知。如果人们没有保持着学习态度,那么这个道理永远也不会被人推翻。其次人的大脑是需要时刻“更新”的,有研究表明,一个经常用脑的人会比经常不用脑的人,在同样的特定身体条件下,得阿尔兹海默症的几率小。因此很多人都在建议老年人要经常活动,做一些益智游戏来强化大脑。人的大脑就像一部机器,只有经常使用,最终才会一直工作下去。而学习就是让大脑保持高速运作的一个绝佳方法。因此永无止境的学习对于人来说,永远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通过马中骐的事迹,向他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坏品位

中国近代第一位博士,清华最年轻校长,把清华学堂变成清华大学

文丨华夏史谱(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清华大学,是多少孩子们梦想中的学堂,小时候,在街上随便问一个小孩,他的梦想大学是哪里?十个有八个会回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在全世界也是排得上名次的,每年有不少外国学生前来留学。走进清华园,到处都可以看到“周诒春”,有的是雕像,有的是画像,但是却很少有人真的了解周诒春,如果没有对清华作出重大贡献,又怎会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周诒春”呢?01清华大学的第二任校长周诒春他是清华大学的奠基人,是清华第二任校长。1883年,周诒春出生在安徽省休宁县,没错,就是那个“状元县”,这一个县城人才辈出,一共出了19位状元,真真是个学霸诞生之地。周诒春在家乡文化的熏陶下,从小学习就很好,更是成为被美国耶鲁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的称号,这是中国本土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博士。学成归来时,他也不过才20多岁而已,而此时国内一片混乱,但正所谓乱世出人才,也是他大展拳脚的好机会,先是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后又出任清华学校的第二任校长。清华大学的由来还和列强侵华有关。02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西方国家想要进一步控制中国,于是他们打算从教育上下手,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中国被迫赔付4.5亿两白银,但是加上利息一起,最后就是我们在书上看到的9.8亿两白银的数目,即使放在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目,列强把这笔赔款叫做“庚子赔款”。为了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列强决定将“庚子赔款”“无私”的用于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拿着从中国人这里掠夺来的钱,用于中国的教育,还想要中国人感恩戴德,难道这不荒唐吗?他们唯一没有算到的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儒家教育,忠以礼信,家国为大岂是白学的。03周春夺回教育主权在计划夺回教育权的人中,春给出了教科书般的做法。首先,他提出将清华学校改建为一所大学,这样一来,学校面积的扩建就在所难免,而且之前在清华学校学习的孩子也可以在国内学得更久,缩短一点在国外学习的时间,就能够少接受一点国外“洗脑”般的文化。其次,他还在校园里盖起了四栋意义非凡的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这些都只是物质准备而已,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教育问题,于是他提出了“三育并进”的方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孩子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教育理念至今仍在使用,大家受到的奖状也都是“三好学生”。他无时无刻不在教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救国!在校长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怀渲染之下,清华学子也有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当年能上清华的学生,家庭都有一定的条件,春害怕这群温室里的花朵会养成娇奢的坏习惯,于是规定在校园内只允许穿布衣,对于零钱的使用情况也要一个月报告一次。这些规定放在现在好像极其不能接受,但不能否认的是,周春确实用这种办法培养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精神。除了学生的文化课之外,周还格外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于是清华当时就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体育训练,那时的清华就有了体育馆、篮球场、手球场、游泳池、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后来,周春被学校里“亲日派”的人排挤,所以他觉得待不下去了,只好离开学校,那天,全校的学生都穿戴整齐目送这位校长离开,虽然他早已不在清华,但是他留下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却传承到了今天。

画地而趋

我国有了第一批自己培养和授予的博士(新中国日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5月27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向1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1983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题为《我国教育史和科技发展史上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首都隆重举行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的消息。当天的人民日报还就此事刊发报道称:“解放以后,我们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其中包括一些为祖国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建立学位制度,所以没有给他们授学位”。我国自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并授予博士和大批硕士,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我国教育史和科技发展史上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新闻链接】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间,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大幅增长,从1981年到2017年,我国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800万,近10年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量占历年总量近八成。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据统计,2012年—2017年,全国共招收博士生44.6万人,博士毕业生共32.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