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助推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 深圳成立全国首个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中心鲍子立干

助推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 深圳成立全国首个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中心

经济日报讯 记者杨阳腾报道:日前,全国首个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中心在深圳龙华区成立,这是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酷派集团、普瑞国际控股集团协同发起,助推中国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的新型高端智库服务平台,是科技支撑赋能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一次先行尝试。据了解,中国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酷派集团总裁、普瑞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等组成,同时聘请专家学者等担任首席科学家、中心顾问、专家咨询委员、特约研究员,力争用1年至2年时间建成集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咨询服务、产品研发、培训交流、宣传推广等一体化的新型高端智库服务平台。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会长王杰秀表示,中国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中心采用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几方结合,各自发挥优势,将产生1+1>2的效果。希望中心成立后,积极发挥作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争取将来为全球社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所长杨宜勇表示,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中心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进程中,将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来源:经济日报

陶潜

2020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暨2020浙江省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发布

2020年12月31日,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举行“2020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暨2020浙江省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发布会。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副校长何莲珍、浙江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邵清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教授介绍“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的项目背景、指数模型与评估工作,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丽君教授解读“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发布会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主持。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宁波市鄞州区入选2020年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前十名。杭州市余杭区、宁波市鄞州区、杭州市上城区、桐乡市、德清县、嘉善县、宁波市江北区、杭州市西湖区、杭州市下城区、舟山市普陀区入选2020年浙江省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前100强中,东部7省占据85席,中部、西部省份递次减少,分别占据9席和6席。浙江省占百强榜27席,位居全国榜首。 “2020年我国县域社会治理水平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丽君教授介绍说,“浙江入选县区得分较为平均,呈现了均衡发展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浙江省县域社会治理具有示范学习和竞争模仿的空间集聚效应”。“社会治理不能等同于政府治理社会,社会治理还包括政社共治,以及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社会自主治理”,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教授强调,此轮评估结果表明,我们正在从国家主导下的社会治理逐渐走向政社共治,但社会自治仍然是县域社会治理的“短板”。郁建兴教授进一步强调:“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致力于在刻画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新进展的同时,树立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标杆城市,引领各县(市)区、各治理主体积极作为,提高县域社会治理水平。”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将从今年起每年发布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同时出品《中国县域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年度报告》。郁建兴教授表示,经过一段时期的数据沉积,可以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因果推断、趋势研判,为学术研究和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同时,社会各界可以进一步关注和了解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广泛参与到县域社会治理的决策、执行和评价之中,共同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之政

国内专家在郑研讨基层社会治理 新时代美好社区这么建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在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指导下,由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在象山县的农村,我们有一项‘村民说事’制度,就是村民有事敞开说,有事要商量,有事马上办,好坏大家评。”浙江省象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健向大家介绍,这个做法让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也作为一项基层治理的创新经验被推广。兰考县“一中心四平台”基层治理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行政资源,将工作重心和工作重点不断下移,充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水平。省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杜焕来博士以兰考为例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河南的探索和实践。丰富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不少专家也给出了他们关于社会治理的思考。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何立军通过浙江衢州的未来社区建设、北京老旧社区改造更新、成都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三个案例,分析了新时代社区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石兵营提出,运用专门的社工力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居民问题。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樊红敏认为,社区治理创新的动力主要是政策动力、市场化动力、居民参与的动力以及技术动力。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付长良告诉记者,今年3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委托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社区治理创新经典案例评析”研究工作,国内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此项研究,本次研讨会就是对该项研究工作的深化。这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建立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共建新时代美好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编辑:胡田歌

技也

中央党校国家高端智库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高端智库专家共议——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11月15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论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建设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伟大成就,深入研讨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新任务。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主论坛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建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培林,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显明,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院长张文显,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等出席论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红培共同主持致辞和主旨演讲环节。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致辞顾秀莲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意义重大。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持续推进社会领域变革和建设,将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致辞何毅亭在致辞中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成功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成功有效。今天,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制度,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众参与机制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个现代的、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这一切,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何毅亭指出,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许多新特征新要求,我国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要的是在四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持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还要完善平安中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党领导下的共治共建“同心圆”,增强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共同体,也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要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畅通群众参与治理渠道、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加快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到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第三,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要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调动群团组织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中的“枢纽作用”,促进各类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民主协商的渠道,搭建城乡居民议事协商平台。更加注重用法治思维、科技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第四,进一步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要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加强社会引导、舆论塑造、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形成消除社会冲突、消弭社会矛盾的良好舆论氛围。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建平致辞程建平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人文社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镇,近年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持续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今年,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正式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成为国内第一家高校建立的致力于教育与社会治理研究的高端智库。希望大家继续关心和支持研究院的发展,秉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使命,推动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积极探索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新路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智力支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致辞姜培茂在致辞中指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都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试点工作以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较好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众多来自工作一线的学员优势,在服务中央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北师大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依托优质学术资源,逐步吸收借鉴首批高端智库中几家高校“集中全校资源办智库”的有益经验,取得初步成效,今年正式获批成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希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北师大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进一步发挥好自身优势,更好聚焦智库建设方向、统筹智库研究力量,不断创新理念模式、体制机制,更加突出优势和特色,不断提升智库的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新经验、贡献新力量。魏礼群、李培林、徐显明、张文显、李忠杰,以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分别在主论坛发表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区治理》《关于中国之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治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主旨演讲。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发表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主旨演讲魏礼群在演讲中系统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标志性成就和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和新要求,提出了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路径。他指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景象为世人瞩目,最为突出的重大标志性成就有六个,包括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开拓了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新境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治理现代化基础性制度不断改革创新;全方位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为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明显提升,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平安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整个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他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全面性、协同性、创新性、系统性、效能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需要抓好若干主要任务,比如:坚持以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确保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保障和提高民生福祉为根本,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为保障,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坚持以推进深层次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坚持以全面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大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以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为重要抓手,完善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以社会治理数字化为战略任务,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坚持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为关键,全面增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整体效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主持主旨演讲环节李毅在主持主旨演讲时指出,主论坛主旨演讲嘉宾都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相关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社会治理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同志,他们的演讲来自于长期的研究和观察,科学阐明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石、主要挑战和制度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思考深刻,异彩纷呈,代表了中国社会治理研究和理论总结的最前沿。透过他们的演讲,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新举措,学习领会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大思路、大布局。此次论坛还设置四个平行分论坛分两个阶段进行,分别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社会治理大考、‘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贫困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人口结构老龄化与社会治理、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建设诚信社会与履行社会责任”等重要议题进行专题研讨交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林振义、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满传出席论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刘余莉、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王伟、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青连斌等近50位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演讲和点评,科研部一级巡视员郑权、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教授分别主持相关分论坛。论坛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承办,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协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杂志作为支持单位。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全国人大,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教育部等有关部委的代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高端智库专家学者代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地方高校代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学习时报等媒体代表150多人参加论坛。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微信公众号

不利货财

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魏礼群谈新中国社会治理70年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魏礼群谈新中国社会治理70年新华社记者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新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总结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新中国社会治理走过了怎样的非凡历程?如何看待这个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收获了哪些重要经验与启示?记者近日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魏礼群。持续推进社会领域变革,坚定走向社会治理现代化问:能否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治理经历了哪些非凡历程,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魏礼群:纵观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变革历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探索、开拓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和国家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通过最大限度把全社会组织整合起来,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同体,凝聚起建设新中国的磅礴力量,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改革开放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运行进入活而有序的状态。各级政府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突破城市“单位制”“街居制”的约束,有力推动和引导社会流动,特别是人口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企业之间流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比如,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改善和保障民生,积极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改革创新,改革户籍制度,深化教育、卫生领域改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广泛开展平安中国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等。我国社会治理进入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回望70年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艰苦卓绝的征程上,既有高歌猛进,也有曲折徘徊,更有飞跃变革,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从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治理理念实现新飞跃问: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70年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与发展?魏礼群:这70年,中国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也必然带来社会治理的根本性变革。社会治理理念随着整个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发展进步。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基本处于传统社会形态,工业化、城市化等水平低。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社会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乡村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转变,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由封闭半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社会日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现代化的特征。因此,国家管控理念逐步被社会管理理念替代,进而向社会治理转变。从管理到治理这一字之差,成为党和国家社会治理理念深刻革命的生动写照,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飞跃。从社会体制和方式手段看,逐步从国家一元管理向多元社会主体共建共治转变,从单纯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转变。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措施来实现社会的整合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外,还重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形成在党委领导下,政府、社会、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重视综合运用经济、法治、科技和必要的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综合治理。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打造“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把体制机制变革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起来。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70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经历了从碎片化到不断发展再到有力整合创新的建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经过持续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制度体系,包括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等,基本构筑了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新型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问:70年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哪些经验与启示值得总结?魏礼群:经验与启示可以总结很多条,首要的一条就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7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引领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与进步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其中也包括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后,又是在党的领导下,总结以往经验教训,逐步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党的社会治理领导能力和水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着力提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为目标,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路线,社会治理才会真正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情感,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真正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社会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是搞好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社会治理要充分考虑地区和城乡间的差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推动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确定社会治理的发展思路和推进策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提高现代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确立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更加讲究科学方法,正确把握处理好治理与民生的关系、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法治德治自治的关系,使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得以持续、健康、顺利推进。责任编辑: 白羽

铭文石

中国科协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4月22日,中国科协—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启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分别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书记张建明主持活动仪式。怀进鹏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向我们走来,在人类进入数字经济和智能时代背景下,不仅要看到科技高歌猛进,更要看到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焦虑和困惑。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都给予高度关注。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给人类带来可能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应以更加深远的眼光、更加系统的视角拥抱新变化,迎接新时代。怀进鹏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的建设,从而使我国成为新的竞赛规则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重要主导者。去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怀进鹏指出,中国科协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是打造高水平科技智库体系,拓展与著名高校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科协与北京大学共建科学文化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共建科学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平台之后,高端科技智库建设又一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智能化发展的积极探索。要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领域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发挥中国科协的系统优势、组织优势,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希望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高起点、高站位,成为智能社会治理的跨界研究平台、跨学科人才培养摇篮和跨国交流对话舞台,持续产出富有价值的智库成果,提升研究实力、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力,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深度参与全球智能社会治理做出中国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协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人才群体及科技智库咨询信息上达渠道优势。中国科协与中国人民大学牵手,共同致力于搭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国际化智能服务研究平台,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依托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积极探索与中国人民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开展与相关科研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研究。相信未来必将对中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成立前,双方共建方案已经中国科协书记处会议审议通过,中心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院士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共同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朱信凯,学校各部处及学院代表,知名科技企业代表,中国科协办公厅、调宣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成立大会。来源:中国科协网

不虑而对

第四届国家治理研究智库高端论坛(2020年)在京举行

原标题:第四届国家治理研究智库高端论坛(2020年)在京举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月18日,第四届国家治理研究智库高端论坛(2020年)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理事长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致辞并进行大会发言。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主持。高培勇指出,“十四五”时期仍处于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期,仍处于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期,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更高要求。社会政法学部各研究所、国家治理研究智库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院党组有力指挥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砥砺奋进,用学术创新和坚实成果回馈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李培林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绘制了一张宏伟蓝图。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9倍,这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罕见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实现了民生福祉的快速提高,人均收入、人均寿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已经建成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我们未来发展奠定了最为深厚的社会基础。马援在致辞中着重分析了大主题、小问题与学科协同问题。他认为,国家治理、“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这些重大问题,不是一个具体的学科问题,而是一个大的研究主题,这类问题特别需要在大的主题下以学科研究为基础开展协同合作。深入分析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关键点、动力源、总开关,是系统把握中国发展经验这一长期议题的核心内容。在张树华看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制度表现出了强大领导力、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这表明,中国之治取决于中国之制,然而各种制度相互配套才能带来整个体制的效率和效能。从武汉抗疫实践看,社区治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认为,社区治理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在设置居民感兴趣的议题、激活居民的责任意识、提高民主协商能力和提供相关资源支撑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概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各阶段舆论的特征,总结了此次疫情新闻舆情工作的总体特点,并建议今后要从加强舆情监测和研究、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舆情、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制度化三个层面上加以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洪雷表示,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立法质量与严格执法、执法资源与严格执法、法律规范与法制保障、程序法治与实体法治、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法治理想与法治现实这七组关系,才能进一步完善法治中国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柳华文看来,进一步加强国际法研究,是完善中国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国际法为国家对外发展服务,对国内治理也有影响。针对“十四五”时期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建议,要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双扶持”阶段。全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绝对贫困线有了时代发展的相对性。因此,今后确定城乡扶贫对象时,可以提升绝对贫困线或者降低相对贫困线,二者在治理成本上差别不大,但话语体系建设出发点略有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陈甦等对学者发言进行了点评。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国家治理研究智库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国家治理研究智库秘书处承办,国家治理研究智库政治发展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各职能局、社会政法学部各研究所及相关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春燕获取更多学术资讯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且无所逃

济宁民意“5”来听行动入围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近日,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联合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等45家机构开展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2020)”活动入围名单正式公布。其中,由中共济宁市委申报的“济宁市探索开展‘民意5来听’行动 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功入围。

电影人

专家:全面小康与社会治理密不可分

中国社会治理与全面小康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马海燕)“法治、德治建设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全面小康建设需要中西合璧、古今贯通,同时也要与现代科技手段紧密相连。”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彭凯平认为,全面小康与社会治理密不可分,两者互为基础。社会治理也在帮助小康社会建设达到新高度。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小康》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治理与全面小康研讨会6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专家们认为,中国社会治理的进步有助于全面小康的实现。中国社会治理与全面小康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表示,需要坚定确立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社会治理需要依法进行和走好群众路线,把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保障,把网络化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位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刘坚说,社会治理与全面小康要重视“土地活力”,重视“土地上面的综合价值”,重视“土地上的文化”。国务院扶贫办财务规划司原巡视员任铁民指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关系上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一些从事经济建设的部门认为社会治理事不关己,二是部分从事社会治理的部门出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迫切心情往往会提出一些超出承受能力的治理措施。任铁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相互靠近。专家们都认为,社会治理推进需要谋划改革发展思路、解决突出矛盾问题、防范风险挑战、激发创新活力,需要基层县市针对共同目标,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创造出各自的社会治理模式。2018年12月15日,“社会治理百佳县市”调研活动启动。该调研活动由《小康》杂志社与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计划三年内在全国范围选取100个市、县和基层单位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成岗表示,该研究院在社会治理指标体系方面进行对应的课题研究,社会治理案例是体系指标有效验证和经验总结,也是对社会治理发展过程中客观问题的梳理和探索有效解决路径的具体应用。(完)

况爵禄乎

浙江大学揭牌成立社会治理研究院,《“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首发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王湛 通讯员 柯溢能摄影 卢绍庆5月7日上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暨《“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首发式,在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举行。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主任陈金彪,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致辞,共同为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揭牌并发布新书。省委副秘书长吴伟平、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岩益、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盛世豪、省民政厅副厅长江宇、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周谷平出席。副校长罗卫东主持。在与会嘉宾的见证下,罗卫东代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分别与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张四纲,浙江联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周颖签署协议,两家企业将通过捐赠进一步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分别与宁波市鄞州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方飞龙,杭州万科产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璟琰签署协议,开启各方重大项目的合作。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与社会有效治理,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天揭牌成立的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旨在倡导、开展、引领社会治理研究,以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重大民生领域、公益慈善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立志于为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献智献策。研究院编辑出版英文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中国治理》)和内部刊物《社会治理专报》等。而在此前,浙江大学已经有深厚的社会治理研究基础。2006年,浙江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成立。2011年,在第一届世界浙商大会期间,浙江大学与浙江省工商联联合成立了浙江省商会发展研究院。2017年,浙江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获批成为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经过十余年努力,浙江大学形成了以郁建兴教授为代表的社会治理研究团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声誉。仪式上首发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是郁建兴教授阐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最新理论著作。全书分六章。两章讲浙江故事,其中一章考察这场改革对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效应,另一章考察这场改革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撬动效应;两章讲这场改革的全国扩散,考察了28个省市区的“最多跑一次”或类似改革,它们与浙江改革的同与不同,以及成为中国方案的依据;两章讲“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全球意义,将这场改革置身于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与进展中,论述中国从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学习者、受益者,如何成为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贡献者、倡导者,特别是在最后一章揭示出了这场改革对于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普遍价值。全书立意高远,内容深刻丰富,编校精良,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美国公共管理学会原会长、中佛罗里达大学刘国材教授、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刘涛教授、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复旦大学竺乾威教授等高度评价、联袂推荐,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场改革是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鲜有亮点,必将形成公共管理改革的中国模式和理论范式。万科杭州公司董事长王海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界来宾共近200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