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毕业都“失业”的5个大学专业,工作难找,谨慎报考!数米而炊

博士毕业都“失业”的5个大学专业,工作难找,谨慎报考!

本文编辑:史育阁栏目:考研社会观转眼间2018年已经接近尾声,2019年的考研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200多万考研学子们将在最长3天的时间里用手中的笔书写出人生的走向。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人数的不断上升,去年已经突破800万人,原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来释放就业压力,以求谋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取得一份不错的待遇。诚然如此,越高的学历在用人单位、HR眼中往往更能得到关注与认可,学历作为“敲门砖”的作用也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事实上,有一小部分大学专业由于学科特点,或是市场需求等原因,就业难度相当之大,就算是博士毕业都容易“失业”,工作比较难找,不论是高考学子还是考研学子都要谨慎报考,一起跟随史育阁来看看吧!1、社会学社会学专业是人文社科范畴中的一门社会科学专业,拥有者高度的理论性,国外学术研究实力比较先进。实际上,很多人都不清楚社会学到底是在学什么,甚至在亲戚眼中可能就是“高级社工”,实际上并非如此,社会学还是比较“曲高和寡”的一门学科,但其就业确实不乐观。根据近年来社会学专业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只能挤挤公务员、新媒体等领域,并且就业竞争实力还很弱。很多人就读后都比较后悔,直言进了“大坑”。博士毕业的社会学专业学生大多留在高校任教,去教社会学专业的学生。2、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是连续四年荣登就业“红牌”榜的唯一一个理工科专业,按道理理工科尤其是工科大学专业就业质量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生物工程这个专业偏偏就是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没有好的平台和资源,研究水平也相当滞后,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也不高,往往处于很尴尬的局面。就算博士毕业不出国,往往都面临“失业”的局面。3、其他三个其他三个专业分别是基础物理学、哲学和法学专业。这几个大学专业就业状况也不是很好,当然如果你毕业于顶尖名牌大学的话,那一定是优先能够享受的本专业的社会人力资源,就业前景会比较广阔一些。比如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学,人民大学的哲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的法学等等。关注史育阁,获取更多精彩大学、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相关资讯、信息!

大追踪

重磅,周易预测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已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20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计划。该消息是从2019年9月5日在京举办的全国易学实战应用大赛启动仪式上获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已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20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计划。该消息是从2019年9月5日在京举办的全国易学实战应用大赛启动仪式上获悉的。周易预测学被社科院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笔者经过查询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官网,在2019年招生计划中,查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2019 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易经》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 010102中国哲学(1)下面的02,导师是谭德贵。该消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当场宣布。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政府人文社科方面的权威机构,已经认可“周易预测”的学术地位,并纳入学科建制,开始着力培养掌握周易预测的人才。周易预测从此再也不是某些人眼中江湖流传迷信骗术。《易经》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同时也是一部能够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和东方智慧的巨著,凝聚了上下5000多年来历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群经之首,万经之王---《易经》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渊源,文化的枢纽。儒、释、道以及其他诸子百家无不是从易经中吸取营养而提出创立了自己的一派学说的。 《易经》是一部以自然辩证法为支点,从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指导人的思想、行为。充满了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进取精神。《易经》语言高度精炼,富于想像,善用比兴,且有音乐性。《易经》教人认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对反对迷信,分辨哪些是江湖骗子的把戏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是远古的精神文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不知其所

终于轮到了“社会学热”,这是真的吗?

来源标题:终于轮到了“社会学热”这是真的吗?“在您家书店,社会学的书卖得怎么样?比如《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当记者把问题在线发给几位书店经营者时,两天无人回复。从去年到今年,社会学书籍悄悄升温。除《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还有《我的二本学生》《过劳时代》《格差社会》《不让生育的社会》《把自己作为方法》等,它们涉及的话题有些“沉重”,却取得不俗的市场反响。在当当网上,《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评价数多达4265条,《我的二本学生》评论数是1554条,《过劳时代》是2917条。在出版圈,一般会将当当网评论数乘以三,推测其销量。不仅在出版业,在网上,与社会学相关的文章似乎也得到了更多关注,比如引发“刷屏”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日常在看数仅2000左右的公号上,发表不到半天,在看数便刷到2.1万。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中,社会场景空前丰富,这为社会学提供了机遇。如果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经济学书曾掀起波澜,那么,随着经济增速日趋常态化,社会学书会不会成为新的热点呢?终于,记者等到一位书店经营者的回复:“我们好像没有这本书……我查查,回头进两本。”记者:“是不是没人关注这类题材?”得到的答复是:“貌似是。”经济学已主导40年该轮到社会学了“我个人有一个推测,未来10—20年,社会学也许会成为热点。”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家严飞说,他的新书《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刚刚面世,是一本写给每个人的社会学通识书。在严飞看来,过去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增长,这使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主导,甚至出现“经济学帝国主义”(又称“经济学沙文主义”,即用经济学的思想和分析方法,研究和解释其他社会科学问题)。然而,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中产焦虑、贫富差距、社会信任下降、个体越轨、群体失范等,这些问题无法用经济学来解决。惟有通过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才能认清这些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以《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我的二本学生》为例,虽然它们更多只是现象的白描,却让读者们感同身受,因为这些结构性困境也出现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他们个人的困境。只是普通人熟视无睹,觉得与己无关,而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意识到,它们与己有关。再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资本的力量下,外卖骑手们为挣更多的钱,只好牺牲安全,甚至是生命。其实,同样被“困在系统里”的不只是外卖骑手,还有许多普通人。近10年来,公众对社会学的关注正日渐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严飞认为,经济学作为主导,已持续了40年,社会学将取代它的地位,此后政治学又会替代社会学,成为新主导。判定“社会学热”尚早可能只是“非虚构热”“社会学热”真的会来吗?资深出版人杨晓燕表示应慎重。作为《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过劳时代》《格差社会》等书的策划者,她说:“每本好书都是独立的,很难笼统地说是‘社会学热’。《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受关注,主要是它题材好,抓住了时代脉搏。现在许多议论太大而化之,比如说现在没人读纸质书了、纸质书不好卖、网络阅读冲击了实体书阅读市场等,都是泛泛而论。我的感受是,任何时候,有好选题,就会有畅销书。”杨晓燕认为,“社会学热”需突破两个瓶颈:首先,相比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只是一个小分支,不大可能出“爆品”。以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为例,媒体轮番点赞,可从销量看,远远算不上真正的畅销书。其次,多数读者不关心社会学书中的数据、分析、模型等,他们更多是看故事,越白描越好。销量好的社会学书其实都是“跨界”书,写法更轻盈,近似非虚构。在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中,《过劳时代》《格差社会》这两本社会学方面的书销量最佳。杨晓燕表示,这体现出读者的某种进步。她说:“今天的年轻读者已不再关注《明朝那些事》等戏谑性历史书,他们更喜欢看严肃的历史书,但要写得好看,即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延伸出严肃话题,这倒是目前确实存在的趋势。”“做出版就像矿工,不太关注大的风向,只是埋头挖掘好的题材、好的作者。”做社会学书,杨晓燕认为是一个意外——恰好遇到一批社会学家;恰好他们过去写的多是学术作品,希望“出圈”;恰好读者对这些题材感兴趣。“就算真有‘社会学热’,也不会像当年‘经济学热’‘历史热’那么火,能否大规模出版,要慎重。”杨晓燕表示,“如果我们做的这几本书销量都能超过5万册,别人因此跟风出版这类书的话,那时再说‘社会学热’也不晚。现在说,我觉得有点太早了。”社会学想热,就去抓年轻读者“泛社会学的书贴近社会、贴近问题,易引起读者共鸣,确实是目前出版界的一个热点。但只是非虚构的书热,真正的学术书并不热,而且这个热度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编辑室主任刘隆进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刚推出黄宗智先生的“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三卷本,即《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中国的新型非正规经济》《中国的新型正义体系》。黄宗智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较强的读者基础,此次首印为5000册,在学术书中已属难得。一般情况下,市场类书首印量为1万册起,很快会重印。刘隆进表示,在学术出版中,目前最受读者关注的是历史学,最不受读者关注的是文艺理论。社会学属中等偏上,因为80后、90后,乃至00后,他们步入社会后,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带动了相关书籍的热销。以《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为例,它能热销,因为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即书中前言所说,一方面,三和青年群体最大程度地减低资本的拥有,打破了让资本逻辑建构出来的一切必需品;另一方面,他们主动逃离了进入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安全感。契合了年轻人的焦虑,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类似困惑。“不过,这种热点是有限的,即使形成热点,也难出现爆款书。在整个社会学出版中,这类书相对少,绝大部分还是学院派。不过,‘非虚构热’也好,‘社会学热’也好,都推动了社会学走向大众,这对学科发展有好处。”刘隆进说。刘隆进认为,想做一本畅销的社会学书,必须围绕年轻人的需求。他说:“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年轻人最敏感,他们是最直接的感受者。如果抓住他们关心的话题,书就会卖得特别好。至于学术性的书,只能不温不火。”热度一直有,可惜只是话题热几年前,资深出版人、金牌阅读推广人刘明清曾想推出一系列社会学图书。一方面,他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那里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镇,资源有保障;另一方面,几位社会学教授给他推荐了一些博士论文、硕士论文,题材好,且有扎实的田野调查,故事性强。刘明清说:“不少优秀的社会学书就是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比如《蚁族》。”遗憾的是,该出版计划未能实现,否则“社会学热”可能更早出现。除工作变动的原因外,读者对社会学了解太少、市场前景不佳,也是放弃的一个原因。读者不关注社会学,因社会学科发展一波三折。1953年院系调整时,社会学被整个取消。费孝通先生被分流到中央民族大学,雷洁琼先生被分流到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此外还有一批学者被分流到云南大学。直到1980年,社会学复建,费孝通先生在南开大学开办短训班,请布劳、林南、伯格等著名学者讲课,总共只有43名学生,多是学哲学出身,后来他们成为教学主力。“我上大学时,社会学还和民族学、人类学等放在一起。”刘明清认为,学科发展遇挫,使社会学的公众影响力受限,提起社会学,很少有人能说出它是干什么的,把社会学议题误会成热点话题。比如“三农问题”“女权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职场PUA”等,其实都是社会学家最早提出来的。刘明清说:“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着‘社会学热’,只是大家没意识到,潘绥铭、陆学艺、李银河、郑也夫、于建嵘等社会学家的书,只要出版,都是畅销书。”为什么社会学议题易成热点话题呢?因为它有两大特征:其一,问题导向,与现实的关系紧密。刘明清说:“社会学没有太复杂的理论,费孝通先生是功能学派,但不论是《江村经济》,还是‘苏南模式’,都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通过田野调查‘跑出来的’。社会学重点在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如何解决它,则交给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其二,社会学是综合学科,吸纳各家所长。刘明清说:“比如《江村经济》中,里面有很多故事,好的社会学书甚至能当小说读。社会学与经济学、哲学等,甚至和文学,都有交叉。公众比较容易接受。”只是读者们接受了社会学话题,没有接受社会学的方法和思想方式。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的方法和思想方式呢?严飞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社会学具有理论视角,面对具体现象,不只是白描,还要探索其中的决定性动因,找出其中的时代弊病,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其二,有严格的科学方法,一般来说,需写清怎样进入田野调查、详细描述采用的方法、对比同一话题的前人著作等。社会学天然带有两大特征:一是批判的利刃,要为公共政策提出建议;二是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更关注底层和弱势群体,能主动沉下去。所以说,“任何时代都具有这一时代特有的时代病症,而为时代切病问诊的,正是不断思考、不断提出新的社会理论以穿透日常图景,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家”。社会学既需要价值中立,又要有价值关怀,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那句名言:“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在接受书面采访中,《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表示:“社会学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阔的学科,所谓的视野在不同领域也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而言,社会学让读者获得的是针对一个现象的透彻、清晰、准确、中立的解读,而不是带有情绪和预设的价值判断。”严飞以一篇题为《远程教育改变了这些孩子命运》的报道为例,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受益甚多,成绩明显提升。可没多久,又出现了另一篇报道,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成绩没有提升,远程教育并非向上发展的通道。两篇报道,一个都是正面,一个都是反面,说明调查方法有问题,如能采取科学的随机抽样方式,就不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不懂社会学,只好看成功学在社会学学生中,流传着“只有学习社会学,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修补和弥合我们社会的裂痕、道德的滑坡、家庭的衰落、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丢失,从而迎接一个更加有序美好的社会图景”等慷慨激昂的话语。但在现实中,我国每年有大量一线调查的社会学著作出版,很少能走进大众的阅读视野,一般情况下,仅印刷1000—1500册,在学术圈流通。严飞说:“《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突然火起来,实在是太幸运了,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市场反响也很好,可他对浙江村的研究,比如《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却很少有读者知道。”一方面,中国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学工具提供更多帮助;另一方面,公众又对社会学高度无知。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落差,只好由成功学、职场攻略、办公室兵法、美食之类书籍填补。对于社会学的尴尬现状,田丰的理解是:“(当下社会学)能做的东西太多了,主要的瓶颈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选题的限制,一些选题难以真正传播开来;第二个是学科教育的僵化,只会教学生写论文,不知道引导学生研究真问题;第三个是研究导向的论文化,过度强调发表看似严谨却缺乏现实价值的八股文,而不是生灵活现的研究成果。”严飞则表示:“看《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序言时,我特别能理解作者的感受。”在序言中,作者们表示,类似研究缺乏经费支持,即使完成了,也没有掌声,只能凭个人的学术热情和关怀去做。为什么这类研究很难获得经费呢?严飞猜测可能选题不够“高大上”。如果是“城市治理现代化”“三治融合”等选题,申请研究经费可能更容易。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学家时代需要社会学,但田野调查、社会学统计等专业名词,又让普通人望而生畏。对此,田丰表示:“田野调查讲白了就是多跑多看多想,需要花时间去做知识的储备和调研的准备。普通的读者当然可以去做,但能不能发现田野调查里有趣的故事和新颖的现象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田野调查最大的规范应该是不带有任何价值预设和道德绑架,还原真实的社会,并且在调研过程中要充分保证被研究群体的利益不受侵害。”严飞也认为,只要学会方法、掌握思考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学者,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或网络课程去学习。“从市场趋势看,越混杂的学科,在出版中越容易取得成功,比如前几年的‘博物学热’,‘博物学’就是非常混杂的,包含了植物学、动物学、历史、美术等。再比如‘文化学热’,许多作者不好归类,比如于丹、余秋雨,就算是文化学者,他们的书也很热销。”刘明清认为,社会学的优势在于它也很混杂,特别是与文学相关联,不那么抽象,容易吸引读者。刘明清表示,从市场看,现象级的畅销书多是文学书,特别是儿童文学。与小说家比,儿童文学作家才是“真正的富豪”,只是他们很少被媒体关注。盘点这些年来的百万级销量的长小说,绝大多数是文学书。刘明清更看好“哲学热”,一是哲学类书当年曾经热过,已沉寂多年;二是哲学的是终极问题,能开解当下年轻人内心的迷茫。他说:“社会学关注的话题非常有针对性,出版难度小,我觉得‘社会学热’会出现,但可能只是小热潮。”“在您家书店,社会学的书卖得怎么样?比如《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当记者把问题在线发给几位书店经营者时,两天无人回复。从去年到今年,社会学书籍悄悄升温。除《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还有《我的二本学生》《过劳时代》《格差社会》《不让生育的社会》《把自己作为方法》等,它们涉及的话题有些“沉重”,却取得不俗的市场反响。在当当网上,《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评价数多达4265条,《我的二本学生》评论数是1554条,《过劳时代》是2917条。在出版圈,一般会将当当网评论数乘以三,推测其销量。不仅在出版业,在网上,与社会学相关的文章似乎也得到了更多关注,比如引发“刷屏”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日常在看数仅2000左右的公号上,发表不到半天,在看数便刷到2.1万。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中,社会场景空前丰富,这为社会学提供了机遇。如果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经济学书曾掀起波澜,那么,随着经济增速日趋常态化,社会学书会不会成为新的热点呢?终于,记者等到一位书店经营者的回复:“我们好像没有这本书……我查查,回头进两本。”记者:“是不是没人关注这类题材?”得到的答复是:“貌似是。”经济学已主导40年该轮到社会学了“我个人有一个推测,未来10—20年,社会学也许会成为热点。”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家严飞说,他的新书《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刚刚面世,是一本写给每个人的社会学通识书。在严飞看来,过去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增长,这使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主导,甚至出现“经济学帝国主义”(又称“经济学沙文主义”,即用经济学的思想和分析方法,研究和解释其他社会科学问题)。然而,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中产焦虑、贫富差距、社会信任下降、个体越轨、群体失范等,这些问题无法用经济学来解决。惟有通过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才能认清这些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以《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我的二本学生》为例,虽然它们更多只是现象的白描,却让读者们感同身受,因为这些结构性困境也出现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他们个人的困境。只是普通人熟视无睹,觉得与己无关,而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意识到,它们与己有关。再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资本的力量下,外卖骑手们为挣更多的钱,只好牺牲安全,甚至是生命。其实,同样被“困在系统里”的不只是外卖骑手,还有许多普通人。近10年来,公众对社会学的关注正日渐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严飞认为,经济学作为主导,已持续了40年,社会学将取代它的地位,此后政治学又会替代社会学,成为新主导。判定“社会学热”尚早可能只是“非虚构热”“社会学热”真的会来吗?资深出版人杨晓燕表示应慎重。作为《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过劳时代》《格差社会》等书的策划者,她说:“每本好书都是独立的,很难笼统地说是‘社会学热’。《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受关注,主要是它题材好,抓住了时代脉搏。现在许多议论太大而化之,比如说现在没人读纸质书了、纸质书不好卖、网络阅读冲击了实体书阅读市场等,都是泛泛而论。我的感受是,任何时候,有好选题,就会有畅销书。”杨晓燕认为,“社会学热”需突破两个瓶颈:首先,相比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只是一个小分支,不大可能出“爆品”。以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为例,媒体轮番点赞,可从销量看,远远算不上真正的畅销书。其次,多数读者不关心社会学书中的数据、分析、模型等,他们更多是看故事,越白描越好。销量好的社会学书其实都是“跨界”书,写法更轻盈,近似非虚构。在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中,《过劳时代》《格差社会》这两本社会学方面的书销量最佳。杨晓燕表示,这体现出读者的某种进步。她说:“今天的年轻读者已不再关注《明朝那些事》等戏谑性历史书,他们更喜欢看严肃的历史书,但要写得好看,即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延伸出严肃话题,这倒是目前确实存在的趋势。”“做出版就像矿工,不太关注大的风向,只是埋头挖掘好的题材、好的作者。”做社会学书,杨晓燕认为是一个意外——恰好遇到一批社会学家;恰好他们过去写的多是学术作品,希望“出圈”;恰好读者对这些题材感兴趣。“就算真有‘社会学热’,也不会像当年‘经济学热’‘历史热’那么火,能否大规模出版,要慎重。”杨晓燕表示,“如果我们做的这几本书销量都能超过5万册,别人因此跟风出版这类书的话,那时再说‘社会学热’也不晚。现在说,我觉得有点太早了。”社会学想热,就去抓年轻读者“泛社会学的书贴近社会、贴近问题,易引起读者共鸣,确实是目前出版界的一个热点。但只是非虚构的书热,真正的学术书并不热,而且这个热度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编辑室主任刘隆进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刚推出黄宗智先生的“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三卷本,即《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中国的新型非正规经济》《中国的新型正义体系》。黄宗智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较强的读者基础,此次首印为5000册,在学术书中已属难得。一般情况下,市场类书首印量为1万册起,很快会重印。刘隆进表示,在学术出版中,目前最受读者关注的是历史学,最不受读者关注的是文艺理论。社会学属中等偏上,因为80后、90后,乃至00后,他们步入社会后,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带动了相关书籍的热销。以《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为例,它能热销,因为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即书中前言所说,一方面,三和青年群体最大程度地减低资本的拥有,打破了让资本逻辑建构出来的一切必需品;另一方面,他们主动逃离了进入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安全感。契合了年轻人的焦虑,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类似困惑。“不过,这种热点是有限的,即使形成热点,也难出现爆款书。在整个社会学出版中,这类书相对少,绝大部分还是学院派。不过,‘非虚构热’也好,‘社会学热’也好,都推动了社会学走向大众,这对学科发展有好处。”刘隆进说。刘隆进认为,想做一本畅销的社会学书,必须围绕年轻人的需求。他说:“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年轻人最敏感,他们是最直接的感受者。如果抓住他们关心的话题,书就会卖得特别好。至于学术性的书,只能不温不火。”热度一直有,可惜只是话题热几年前,资深出版人、金牌阅读推广人刘明清曾想推出一系列社会学图书。一方面,他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那里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镇,资源有保障;另一方面,几位社会学教授给他推荐了一些博士论文、硕士论文,题材好,且有扎实的田野调查,故事性强。刘明清说:“不少优秀的社会学书就是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比如《蚁族》。”遗憾的是,该出版计划未能实现,否则“社会学热”可能更早出现。除工作变动的原因外,读者对社会学了解太少、市场前景不佳,也是放弃的一个原因。读者不关注社会学,因社会学科发展一波三折。1953年院系调整时,社会学被整个取消。费孝通先生被分流到中央民族大学,雷洁琼先生被分流到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此外还有一批学者被分流到云南大学。直到1980年,社会学复建,费孝通先生在南开大学开办短训班,请布劳、林南、伯格等著名学者讲课,总共只有43名学生,多是学哲学出身,后来他们成为教学主力。“我上大学时,社会学还和民族学、人类学等放在一起。”刘明清认为,学科发展遇挫,使社会学的公众影响力受限,提起社会学,很少有人能说出它是干什么的,把社会学议题误会成热点话题。比如“三农问题”“女权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职场PUA”等,其实都是社会学家最早提出来的。刘明清说:“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着‘社会学热’,只是大家没意识到,潘绥铭、陆学艺、李银河、郑也夫、于建嵘等社会学家的书,只要出版,都是畅销书。”为什么社会学议题易成热点话题呢?因为它有两大特征:其一,问题导向,与现实的关系紧密。刘明清说:“社会学没有太复杂的理论,费孝通先生是功能学派,但不论是《江村经济》,还是‘苏南模式’,都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通过田野调查‘跑出来的’。社会学重点在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如何解决它,则交给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其二,社会学是综合学科,吸纳各家所长。刘明清说:“比如《江村经济》中,里面有很多故事,好的社会学书甚至能当小说读。社会学与经济学、哲学等,甚至和文学,都有交叉。公众比较容易接受。”只是读者们接受了社会学话题,没有接受社会学的方法和思想方式。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的方法和思想方式呢?严飞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社会学具有理论视角,面对具体现象,不只是白描,还要探索其中的决定性动因,找出其中的时代弊病,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其二,有严格的科学方法,一般来说,需写清怎样进入田野调查、详细描述采用的方法、对比同一话题的前人著作等。社会学天然带有两大特征:一是批判的利刃,要为公共政策提出建议;二是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更关注底层和弱势群体,能主动沉下去。所以说,“任何时代都具有这一时代特有的时代病症,而为时代切病问诊的,正是不断思考、不断提出新的社会理论以穿透日常图景,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家”。社会学既需要价值中立,又要有价值关怀,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那句名言:“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在接受书面采访中,《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表示:“社会学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阔的学科,所谓的视野在不同领域也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而言,社会学让读者获得的是针对一个现象的透彻、清晰、准确、中立的解读,而不是带有情绪和预设的价值判断。”严飞以一篇题为《远程教育改变了这些孩子命运》的报道为例,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受益甚多,成绩明显提升。可没多久,又出现了另一篇报道,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成绩没有提升,远程教育并非向上发展的通道。两篇报道,一个都是正面,一个都是反面,说明调查方法有问题,如能采取科学的随机抽样方式,就不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不懂社会学,只好看成功学在社会学学生中,流传着“只有学习社会学,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修补和弥合我们社会的裂痕、道德的滑坡、家庭的衰落、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丢失,从而迎接一个更加有序美好的社会图景”等慷慨激昂的话语。但在现实中,我国每年有大量一线调查的社会学著作出版,很少能走进大众的阅读视野,一般情况下,仅印刷1000—1500册,在学术圈流通。严飞说:“《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突然火起来,实在是太幸运了,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市场反响也很好,可他对浙江村的研究,比如《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却很少有读者知道。”一方面,中国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学工具提供更多帮助;另一方面,公众又对社会学高度无知。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落差,只好由成功学、职场攻略、办公室兵法、美食之类书籍填补。对于社会学的尴尬现状,田丰的理解是:“(当下社会学)能做的东西太多了,主要的瓶颈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选题的限制,一些选题难以真正传播开来;第二个是学科教育的僵化,只会教学生写论文,不知道引导学生研究真问题;第三个是研究导向的论文化,过度强调发表看似严谨却缺乏现实价值的八股文,而不是生灵活现的研究成果。”严飞则表示:“看《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序言时,我特别能理解作者的感受。”在序言中,作者们表示,类似研究缺乏经费支持,即使完成了,也没有掌声,只能凭个人的学术热情和关怀去做。为什么这类研究很难获得经费呢?严飞猜测可能选题不够“高大上”。如果是“城市治理现代化”“三治融合”等选题,申请研究经费可能更容易。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学家时代需要社会学,但田野调查、社会学统计等专业名词,又让普通人望而生畏。对此,田丰表示:“田野调查讲白了就是多跑多看多想,需要花时间去做知识的储备和调研的准备。普通的读者当然可以去做,但能不能发现田野调查里有趣的故事和新颖的现象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田野调查最大的规范应该是不带有任何价值预设和道德绑架,还原真实的社会,并且在调研过程中要充分保证被研究群体的利益不受侵害。”严飞也认为,只要学会方法、掌握思考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学者,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或网络课程去学习。“从市场趋势看,越混杂的学科,在出版中越容易取得成功,比如前几年的‘博物学热’,‘博物学’就是非常混杂的,包含了植物学、动物学、历史、美术等。再比如‘文化学热’,许多作者不好归类,比如于丹、余秋雨,就算是文化学者,他们的书也很热销。”刘明清认为,社会学的优势在于它也很混杂,特别是与文学相关联,不那么抽象,容易吸引读者。刘明清表示,从市场看,现象级的畅销书多是文学书,特别是儿童文学。与小说家比,儿童文学作家才是“真正的富豪”,只是他们很少被媒体关注。盘点这些年来的百万级销量的长小说,绝大多数是文学书。刘明清更看好“哲学热”,一是哲学类书当年曾经热过,已沉寂多年;二是哲学的是终极问题,能开解当下年轻人内心的迷茫。他说:“社会学关注的话题非常有针对性,出版难度小,我觉得‘社会学热’会出现,但可能只是小热潮。”来源:北京青年报

乐毅

郑松泰:当“社会学博士”走上“港独”之路

郑松泰为香港政治组织“热血公民”主席, 绰号“泰博 ”。这个“热血公民”组织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港独组织”,于2012年2月29日由黄洋达创立,秉承“港独教父”陈云提出的“勇武”理念,主张城邦自治、香港建国,提倡以更激进手段示威。郑松泰加入热血公民组织并成为主席,令他身边的人无不惊讶。因为郑松泰本是一个文弱书生,其本科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系,2005 -2010年到北京修读社会学系硕士及博士。 这样一个书生为何会加入如此激进的组织并走上“港独”之路,至今被港媒称为香港政坛的谜团。但是,我们梳理郑松泰的经历不难发现,年轻的郑松泰从起步到发迹,得益于他的规划长远、心思缜密。他的学历及阅历,都是其在未来攫取个人政治资本的重要砝码。不得不感叹,郑松泰以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城府,将自己的丑恶面目藏得极深。下面,我们来解开郑松泰由“社会学博士”走向“港独”的谜团。出身平庸,利用“博士”光环提升身价郑松泰出身普通家庭,父母为小商贩,家庭条件一般。后来经过努力,考入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系,到北京求学前曾担任民主党湾仔区议员李继雄的助理接近一年。毕业后,郑松泰2005年到北京修读社会学硕士及博士。毕业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郑松泰坦言:在北京生活的五年,见证了中国大陆的变化,亦令他决定毕业后回香港发展,更让他体会到在中国大陆生活得越长时间,就越不想香港变成中国的普通城市。郑松泰的这一番话颇为值得玩味。乍一听,其在谈大陆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当时的这句话已是“一语双关”,他分明想要在香港掀起浪花,让香港变得“不平庸”!他选择的这朵浪花,就是“港独”的浪花。精心算计把握时机火速加入“港独”组织返回香港的郑松泰又回到其就读的香港理工大学任教。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郑松泰便加入了刚刚成立的“热血公民”组织。上面已经提到,这个组织是2012年由黄洋达创立,成立时正值香港本土思潮急速冒起,提倡以更激进手段示威。曾发起多次“反水货客”行动,多名成员因参与占中、旺角骚乱而被捕。郑松泰似乎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新兴组织的成立,让其能够有机会大施拳脚。当李继雄得知郑松泰加入一个主张街头抗争的政治组织时,深感意外。后据李继雄分析,郑松泰虽然不是一个激进的人,但他博士毕业回到香港,已对社会政治深感兴趣,但却不会加入老牌政党,因为那里面不会有其位置,而加入新兴的“热血公民”组织就可以有充足的发挥空间和影响力。李继雄说得很委婉,其实不如直接说:加入“热血公民”组织可以让郑松泰有机会出头,牟取个人政治资本。 这才是本质!费尽心机搏出位高调宣扬“港独”思想起初,郑松泰社运上的表现不算出众,但凭着高学历,在“热血公民”赢得了一定位置。郑松泰口才和号召力不及黄洋达,因此最初得到的关注并不多。但他的学历在“热血公民”里面几乎是最高的,很受尊敬,他凭借擅长写作的优势,一直在网络媒体“热血时报”发表文章并主持网络节目,不断宣扬“港独”思想和主张,荼毒青年人,很快便发展成为组织核心成员。2016年,郑松泰代表“热血公民”出选新界西选区的立法会选举,初时因知名度低而不被看好,但最后却高票当选,一炮而红,并接任“热血公民”主席。就这样,郑松泰通过几年经营,终于“逆袭成功”,成为立法会议员。辱骂民众“智障”曾自称“爱国者”,被讽为“变色龙”前面提到,郑松泰曾在2005年来到北京修读,2010年取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2005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录制《铿锵集》时,曾表示“我是中国人,我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但之后,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段是自己的“黑历史”。后郑松泰曾在脸书上表示,重看《铿锵集》他发现:“变的不是我,原来是香港人变得太慢,又或者根本不想变。”一个曾经有着爱国情怀的青年,变成了要分裂国家的“网红”。可见,为了博得关注、牟取政治资本,郑松泰就是这么一个左右摇摆、两面三刀的“变色龙”,令人作呕。此外,2017年6月10日,香港网络名人仇思达公布一段立法会议员郑松泰的录音,内容指其辱骂大众“白痴”。郑松泰其后证实工作汇报和内部沟通被人流出,深表遗憾。11日晚,郑松泰在脸书上发文承认该段录音属实,但自认为该内部限时直播的讲话并无不妥。他表示自己有如此举动,是因为他认为有些民众属于智障,而在录音流出后郑松泰于其脸书账号发文补充,宣称在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中所有未给“热血公民”组织候选人投票的人全都有“智力问题”。教唆年轻人参与暴力参加暴乱称反对上街的家长是“猪”郑松泰在加入“热血公民”组织时,仍然一直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现在参与暴力示威的学生,多来源于郑松泰这样“港独”教师的洗脑。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港独”是社会“港独”的温床 。校园“港独”之所以滋长泛滥,是香港校园长期姑息放任郑松泰这样的“港独”教师给学生洗脑。郑松泰利用他的教师身份,为“热血公民”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后备力量。同时,郑松泰还无耻地欺骗香港的青少年,公然教唆年轻人参加暴乱,诋毁、攻击他们的父母,他声称:反对上街的家长是“猪”、是“港猪”,鼓吹年轻人要“与港猪划清界限”,并唆使年轻的子女们同他们的父母断绝关系,终生不相往来。其还宣称“香港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不停地向孩子索取”,“每一个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给予孩子什么”,“大难临头各自飞”,“有事没事都不断剥削年轻人” 等等。最后,他得出的所谓“结论”是:“爱不爱年轻人,在上街这件事会表达的一清二楚。”郑松泰在暴乱中的充分表演,使其离间亲情、泯灭人性的丑恶面目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倒转”国旗博眼球弄巧成拙丢饭碗2016年10月19日,在立法会点算人数期间,郑松泰将民建联议员桌面上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倒转,随即被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裁定行为不检而被赶离场,成为这届会议上第一个被赶离场的议员。2016年9月19日,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发新闻稿称,针对郑松泰的行为,现已致函警务处要求调查及依法作出检控。2017年4月10日,郑松泰接到通知,中区警署公众活动调查组就其2016年“倒转”国旗及区旗的行为,正式落案起诉“侮辱国旗罪”及“侮辱区旗罪” 。2017年9月29日,香港东区法院对此作出裁决,认定郑松泰两项罪名成立,罚款5000元港币。虽然毋须入狱,立法会议席也不受影响,但他任教的香港理工大学随后指出,郑松泰的操守和定罪与大学承诺的优质教育、及接受国际化的目标方向不一致,做出裁决将其剔除教师队伍,合同期满后,亦将不再续约。嚣张跋扈信口雌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近两年,郑松泰自以为是的本性暴露,频繁大放厥词,嚣张跋扈四面树敌郑。郑松泰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狂言:考虑在10年之内爬高10级,而议席就是达到爬高10级的手段。今年年初,当大湾区规划纲要即将出台之际,市民翘首以盼,郑松泰却口出狂言恶毒抹黑,在一个论坛上先是诬称“大湾区发展是‘贼船’”,进而恐吓说“大湾区毒害整代人”云云。 郑松泰本身在内地生活过,更曾在北京读博,本就深知国家发展的大趋势,更应知道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依靠。其仅仅为了自私的政治利益,恶意攻击抹黑大湾区发展,这是彻头彻尾的“贼喊捉贼”,他以及反对派才是港人最要担心的“贼船”!当然,为了刷存在感,飞速发展的高铁也成为郑松泰攻击诋毁的对象。其引用“市民报料”假照片,造谣指高铁西九龙站天幕玻璃被超强台风吹爆裂,但连简单的现场求证都懒得做,谣言迅即不攻自破。郑松泰后又发声明假装道歉,实则仍“死鸭子嘴硬”,称照片“估计是因为倒影造成的错觉” 。郑松泰自当上立法会议员以来,除了大放厥词、信口雌黄以外,政绩乏善足陈,这次事件郑松泰连抹黑都懒得去做求证,让人直接打脸,真是人品和水平双低下。彻底放飞自我成为“港独急先锋”郑松泰成为“热血公民”组织核心成员后,为不断提升地位,彻底放飞了自我。其在“占中”期间多次组织激进暴力行动,曾因冲击警察防线而被拘捕,后获准保释。自2015年1月以来,其频繁组织“反水货客”行动,期间采取辱骂、人身攻击等方式进行暴力抗争。郑曾组织“热血公民”成员前往警察总部抨击警察“滥用职权”、“以言入罪”,甚至抹黑警察为“懦夫”,反对设立“辱警罪”。今年爆发“反修例”暴乱以来,郑松泰更是网上网下左右开弓,极力表现。在网上,郑松泰在脸书上发布《致全港警察的公开信》,在信中称冲突再这样下去,绝对会有人在冲突期间死亡,并恐吓下一个死亡的可能就是香港前线警察。 郑松泰还在信中引用2014年“占中”运动中被重判的七警为例,妄图恐吓、分化前线警员。近日,香港媒体还曝光出一段港独分子内讧的视频,视频中的港独极端分子亲口承认香港议员郑松泰有为暴徒出资。同时,郑松泰积极参加暴力示威活动。7月1日,身为立法会议员的他竟然带领暴徒冲进立法会,协助、教唆暴徒洗劫立法会,遭到香港市民和其他议员的强烈谴责。在7月27日发生的“光复元朗”非法游行中,郑松泰与黎智英、何俊仁、朱凯迪、罗冠聪等港独头目及骨干均赴现场参加指挥,煽动大批示威者不断冲击警方防线,投掷砖头、灭火器、雨伞等硬物攻击警察。警方宣布冲突共造成23人受伤。7月30日晚,郑松泰与朱凯迪等议员协助大批极端分子在葵涌警署外聚集叫嚣,其间堵塞警署大闸、占据附近马路、粗口辱警、涂污警署外墙,又围攻警察,致五名警员受伤。到了凌晨,郑松泰又煽动极端分子包围天水围警署,警署因此被迫关上闸门,现场还有人施放烟花,十分混乱。最终,事件造成6人受伤。现今的郑松泰,已与之前的文弱书生判若两人。而将其变得面目全非的,正是他内心中不断膨胀的政治野心。在牟取政治资本使自己飞黄腾达的路上,他算尽套路、穷尽手段,终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然而,他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其为自己铺设的“康庄大道”,其实是“穷途末路”。昨晚刚刚传来消息:郑松泰已被香港警方拘捕。(来源:有理儿有面)

五贼

讲座预告|本周六社会学博士张辉邀您一同辨析“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

上周末孔学堂推出了“乡土中国”专题系列讲座,激发了不少听众朋友关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及“当下的中国社会”等方面的热烈探讨,您是否有些意犹未尽呢?别急,本周六,社会学博士张辉教授将作客孔学堂,与各位再续关于“乡土中国”的省思。讲座将从“费孝通《乡土中国》文本的产生:问题与回应”“传统中国向何处去”“二十世纪的思考与选择”“对当代人的启发”这几方面回应和辨析“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精彩不可错过!-时间-2020年9月26日(周六)09:30—12:10-主题-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基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理解——“乡土中国”专题(三)主讲人:张辉,男,贵州遵义人,社会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教授。两个娃的爹。长期关注组织社会学、乡村社区发展。近几年关注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身体力行参与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实践与反思。为配合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减少人群集聚,现每期讲座仅面向社会征集听众100名,先报先得!烦请报名成功的听众朋友携带有效身份证件、佩戴口罩,准时到达、测量体温、扫码进场、隔空就座,谢谢!-报名方式-1.微信报名:用户在微信搜索“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3.市民报名咨询电话:0851-836176874.微信报名后台咨询电话:0851-84726170-报名时间-9月22日——9月25日(上午:09:30—12:00)(下午:13:30—16:30)-地点-明德厅-温馨提示-1.为更好地做好公益讲座的组织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请各位听众配合做好讲座报名工作,务必报名后参与,便于我们及时掌握人数。长期报名参与的听众,我们将不定期地馈赠溪山踏歌行系列音乐会门票。2.报名成功的听众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与,请及时在微信后台取消报名(格式为姓名+取消+讲座日期,如张三+取消+10月20日)。3.讲座结束后,市民可将自己听完讲座的感悟和见解发送至孔学堂邮箱(3126902790@qq.com),优秀的文章我们将在孔学堂微信公众号和官网进行刊登,另外还可以加入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听众交流QQ群进行讨论,群号为:159532784。来源 孔学堂编辑 邬建玲 陆维刚编审 李屹

尸子

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的一项关于中国青年自杀状况的研究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劳动力的减少,抚养比的加大,毫无疑问青年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对青年人问题的关注就是在关注中国的未来。自涂尔干以降,自杀研究就是以自杀统计为基础的,但是目前我国的此类研究较少,缺乏对自杀状况的整体描述和把握,就很难制定相应的自杀预防政策,媒体报道的案例和个案研究在推动整体对自杀状况的把握上仍有不足,甚至会产生误导。基于此,本文利用国内现有唯一且可得的自杀数据试图对中国近十多年的青年人的自杀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青年人自杀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虽然老年人的自杀率是青年人自杀率的数倍,但是青年人本身死亡率比较低,并且自杀是青年人排名前列的死因,所以青年人自杀研究工作和自杀预防工作不可忽视。2.青年人自杀存在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整体来看,农村青年人的自杀率要高于城市,男性的自杀率要高于女性,这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和社会性别分工存在关系。在年龄方面,25-34岁年龄段是青年人自杀的高危年龄段,可能在这个时段,青年人承受成家立业的压力,此阶段是自杀预防的重点。我国分城乡自杀率整体状况(2015年)3.从2003-2015年中国青年人自杀率的变动情况来看,中国青年人自杀率的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自杀率下降很快。30-34岁年龄组自杀率下降相比其他年龄组要快。在2010年左右,中国青年男性的自杀率超过女性。这些变动趋势可能与城市化有关,城市化过程中大部分农村青年流动到城市进行工作。自杀率城乡差异中国青年人自杀率的城乡差异(2015)中国自杀率城乡变动情况4.队列自杀率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各个队列的自杀率在青年阶段在1-2个十万分点浮动。但是从年龄变化来看,各个队列基本上还是呈现了自杀率随年龄增长的态势;从不同队列的同年龄自杀率比较来看,呈现出越年轻的队列自杀率越低的状况,需要值得关注的是男性队列在15-25岁间有自杀率的突涨期。自杀率分城乡分年龄组变动情况四组出生队列自杀率情况5.从青年人自杀率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青年人的自杀率在国际社会中处于较低水平,女性相较于男性还有下降空间。分性别分年龄国际自杀率比较中国青年人自杀的性别差异诚然,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数据质量问题,由于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是登记数据和抽样数据的结合,不是中国所有自杀事件的统计,虽然数据有一定代表性,但是同登记数据或者普查数据的质量还存在差距;其次数据完整性问题,与其他国家自杀数据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很多国家不仅有分性别的自杀手段的数据,甚至还有各个地区的自杀数据,比中国的数据要完整细致很多。中国的自杀数据问题是导致自杀研究众说纷纭的主要问题。但在建立起一个准确的且覆盖面更为广泛的死亡原因登记系统前,统计局的数据是唯一的选择。希望无论是学界还是相关部门能加强对自杀数据统计的重视。

上帝

90后教授、博导,越来越多了

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多位“90后”博导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据钱江晚报11月6日报道,今年年仅27岁的刘琬璐正式成为浙江大学最年轻的PI(独立研究员)。刘琬璐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之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博士后研究,6年内发表20余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刘琬璐10月31日,1991年10月出生的女学者刘惠颖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刘惠颖由于来自人文社科而非自然科学领域,引发了一大波关注。此前9月,28岁的90后女博士李琳,北大毕业后,直接被聘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短短两个月,三位90后教授/博导引发关注,在以往是前所未有的。90后教授、博导如此密集的出现,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90后”们正在走向中国学术舞台的中心。90后博导基本来自基础学科,多人无海外经历从三年前引发舆论热议的学霸博导杨树、刘明侦,到今天的刘琬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至少有10位“90后”教授。分析10位“90后”教授的简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也有部分来自计算机、农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对来说,主要是理工类学科,人文社科类较少。他们大多有都在国内外重量级顶尖高校或单位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其中早前引发关注的杨树、刘明侦、顾实等均有海外经历,她们通过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而成为国内高校的教授、博导。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则是多为本土培养获聘称为教授、博导,打破了以往必须有海外经历的限制,是很大的进步。2018年底,李姗加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赵云德团队,被评为教授,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年纪轻轻便担任教授,李姗表示,自己要感谢南京农业大学,她说:“学校没有嫌弃我没有海外经历,博士毕业后能够直接把我引进,这是南农一个非常好的体系,不拘一格降人才。”科研成果突出,多人曾在顶尖期刊上发文在科研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的今天,要想成为教授/博导,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等科研指标是非常关键的因素。“90后”教授们大多们发表数量较多的学术论文,其中不乏Science、Nature、Cell等最顶尖期刊论文。2018年底,作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加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赵云德团队的李姗,曾在Nature发文。2018年8月16日,由李姗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协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平衡》发表于世界顶级期刊 Nature,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并且获选为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受聘于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的90后博导,曾于2018年6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题为《Single-cell multi-omicssequencing of human early embryos》的论文,并曾在《Cell》合作发表论文一篇。其2015年发表文章荣获“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华东交通大学胡剑之所以被聘为教授,也与发表顶尖论文有一定关系。据报道,华东交通大学曾在官网上提到,胡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研业绩突出,2017年7月来校后直接享受教授的绩效工资待遇,2018年顺利成为省聘教授。有望引领中国科学发展针对越来越多“90后”年轻学者称为教授、博导,业界讨论也越来越多。有专家就表示,如今,研究队伍年轻化已经成为常态,包括我国两院院士评选年轻化,实际上也起到了一个带动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吸引青年学者、科学家回国,这既是引领,也是一个风向标。另外,从一些国家的高校用人体系来看,美国的体系是读完博士就可以当助理教授、带博士,中国是欧洲系统,在中国,正教授才能当博导,进行独立研究。学者的学术创新能力在他们30至40岁时期最强,正是基于此,我国的国家级人才计划立足给青年学者一个机会,让他们有进行独立研究的机会,自己带团队。一来加强队伍的年轻化建设,二来也给年轻学者一种压力和动力,让他们在黄金年龄迸发出最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身一线科研、教学工作。随着“90后”博导、教授的不断涌现,中国高校队伍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也让人们对其寄予厚望,希望这些具有年龄优势又有能力的年轻人在这样一个时代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的高校教学科研作出更多的贡献。部分内容来源:钱江晚报、浙江大学、湖南日报、华东交通大学新闻网等。

岂更驾哉

LEAD 立德人物|中国女性社会学家李银河,孤军奋战的斗士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她是王小波妻子,王小波的作品《爱你就像爱生命》里面写道:“你好哇,李银河......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就泛起微笑。”提起李银河,她最瞩目的身份还是作家王小波的遗孀。可李银河终究是她自己,并不是谁的附属。没有王小波,李银河的成就依然不会少,她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性学研究的路途中昂首挺胸。勇敢,再勇敢李银河17岁的时候,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潮流,她毅然选择去了条件恶劣的内蒙古。当时的情况真的很糟糕,他们负责把林场改造成农场,但是内蒙古不适合农场,经历了收成的惨败,一起下乡的知青情绪都很低落。20岁那年,在外历经沧桑的李银河终于辗转回到了北京。三年的磨砺使当时年轻懵懂的李银河明白了两个真理:一是,只要有吃有喝,人的忍耐力是可以无下限的;二是,除了自己从血肉上得到的真理,不再轻信任何人。这个世界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李银河身上体现出来的另一种勇敢,则是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作为一个勇敢的女人,李银河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包括她的事业和爱情。李银河选择的社会学,本就是她那个年代的新兴学科。偏偏她又大胆的做了性社会学的研究,这在当时的中国属于十分前卫的领域,一般人恐怕听都没听过。而李银河在决定开始那刻起,就鼓足了勇气,潜心钻研并在1980年进入美国匹兹堡大学进行硕博连读,1988年获得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开始了自己的拓展研究。在选择爱情方面,李银河与王小波的结合也体现了她不畏世俗的勇敢。李银河作为光明日报的编辑,当时已经小有名气,而当时的王小波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身上还有着一种小流氓、小混混气质的普通工人。因此,两人的感情并未得到赞许和祝福。但是李银河爱了就是爱了,她爱的不止王小波这个人,更爱他有趣的灵魂。在世俗的眼光下,李银河并未妥协,即使没有婚礼还是选择了与王小波结为夫妻。思考与求知你并不是没有机会遇到一个像王小波一样的男人,只是这个概率,取决于你有多么“李银河”。并不是所有女博士,都没有浪漫的爱情,作为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博士——李银河,她有,而且是教科书般的浪漫。有趣的灵魂吸引同样有趣的灵魂,李银河在某种程度上恰恰与王小波一样,学无止境,拥有对知识同样的渴望。面对知识袭卷来的疑问,荣格说:这个问题不能常想,否则人会疯掉。李银河却说:我却常常想,不由自主,至今尚未疯掉只能说明我的神经质地坚韧,而且不是一般的坚韧。李银河从内蒙古下乡回到北京之后,身心俱疲,觉得自己很沧桑,可她才二十岁的年纪啊。这时,她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就是读书。她找来身边所有能找得到的名著来读,即使当时被列为禁书,她依然疯狂地读下去。因为她感受到自己精神的贫瘠,觉得饥渴到了极点,需要喝下这些精神“毒药”才能解渴,书让她走出了迷茫和痛苦。她论述生命的意义,由于万事皆空,生命的意义就仅仅剩下感受快乐,唯有感受肉体的快乐、精神的快乐、人际交往的快乐,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她作为一个公知,四处呼吁,年年递交两会提案,一直在践行的是:守护每一个不一样的个体与生俱来的自由;她以社会学家的身份演讲,主题是《婚姻终将灭亡》,论证婚姻不是必须的社会关系,她的观点听起来离经叛道,论点却是十分常识化的语言,数据和事例的列举也都严谨有趣。她讲话的神情,绝不像一个浸淫学术多年的教授专家,眼睛里闪着的光芒,像是一个刚刚毕业步入讲台的小姑娘,措辞温和,循循善诱,却不乏简短有力。独立,不言弃李银河谈到与王小波这段高度契合的爱情时说到,“我这一生仅仅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我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了。”这份至死不渝的爱,是最好的报酬。1997年的春天,王小波永远的逝去了,猝不及防地离开了。然而,李银河,却还是那个李银河。她很痛苦,但并没有放弃自己。没有了高度契合的爱情,她选择继续生活,继续在平庸的生命里,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曾经历过多少年口诛笔伐,目睹无数怪诞现状的那个李银河。从学术著作到个人生活,李银河总是能被大众挑出可以攻击的地方,她的观点过于先锋,甚至在一段时间里面,李银河这个名字就包含的“下流”的意思。可是作为一个正统社会学家,如果因为被误解就放弃发言,那就早该抛弃人文学科的研究了。李银河曾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世界上没有一桩爱情是错误的》,早些年那些喜欢与不喜欢她的群众们,都用转发来表示支持。有网友说:李银河就像一面旗,从开始那代人挥舞她来寻求安慰,到后来一批人觉得她根本不够激烈而转头就走,而今天呢,大家发现了这面旗的权威性,于是在需要的时候,“从地上捡起来,拍拍灰拉起”。李银河是个聪明的女性,勇敢、求知、不言弃是她的人生信条。她在磨难中勇敢,从思考中独立,总是不遗余力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就像一个勇敢的斗士,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孤军前行!最后LEAD人物君送上李银河《人间采蜜记》里的一句话:人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与你共勉,愿你所愿,终能实现!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符验

26岁女博士获聘副教授!却因无海外科研经历遭质疑……网友:看科研成果啊

近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更新了教师信息名录。其中,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该学院副教授。消息一出便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图片来源:华中大光电研究生此外,李晟曼曾获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荣誉。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网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诚信前行”国奖经验分享会顺利举办》,其中李晟曼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李晟曼讲述她整个博士生涯的科研经历:持续三年日复一日的实验,每天两个实验室的来回奔波,积淀了今天的成就,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李晟曼还展示了自己科研经历:从一开始的研究测试,到后来写文稿、画图,再到后来的投稿被拒,最后被成功接收和出刊,过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科研遇到坎坷时,要勇于直视困难从而克服它们,而不是通过小套路来欺骗自己。没有海外经历曾引发“质疑”据澎湃新闻报道,早在今年7月,“如何看待湖南大学(985)李晟曼只有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直接拿副教授职称?”的话题就已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引起讨论。不过该问题发出后便立即被网友回怼:不少网友表示,看学术成果就行了,海外经历也并不代表什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教师招聘公告就提到,学院计划未来三年引进50名海内外优秀青年教师,包括有正式编制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等岗位。招聘的要求是,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以及较强创新能力。记者注意到,在招聘岗位与需求一栏规定,具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者优先,而非必须。“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不奇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比如,1991年10月出生的女学者刘惠颖在2019年8月底已经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李晟曼所在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有一名“90”后教授李东。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于2018年担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出生于1991年的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少威,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资格。更早以前,还有被媒体多次关注的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刘路。2012年,当时只有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破格聘用为母校的教授级研究员,一时万众瞩目。不以年龄论英雄!有能力者居之才是正道!这样的90后你服不服?(来源:北京青年报)

26岁就成985高校副教授的女博士,却因是「土博士」而被质疑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今年刚毕业的 90 后女博士李晟曼正在经历自己人生中的「15 分钟」。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来了年轻人,年仅 26 岁的李晟曼在博士毕业后来到非金属材料与工程系出任副教授。图片来源:湖南大学官网根据官方简历,这位女博士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全部专业教育,没有做过博后,也没有出国经历。论文方面,虽然列出九篇,不过其中一篇是去年发表的Nature Materials,最新影响因子38.663。图片来源:Nature Materials剧本还是那个剧本。年轻、无留学经历、拿到 985 高校副教授,一系列的标签促成了李晟曼的走红。图片来源:知乎在某乎的相关问题下,有网友认为,26 岁博士毕业生且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文章也并不算顶尖出色」的她,能拿到 985 高校的副教授,难免有点让人浮想联翩。(说实话,笔者觉得这些网友对顶尖出色存在什么误解......)还有更多人认为学界很多青年才俊的发展都很迅速,李晟曼稍有特殊,但也没有那么特殊。那些受到关注的女博士们虽然并未明说,但李晟曼受到关注,显然离不开她女博士的身份。高等教育名额的持续扩招下,高学历女性早已不再罕见,曾经被污称为「第三性别」女博士也越来越多。人多是非也多,有关女博士的新闻,每每总能博人眼球。这部分显示出大众传媒的庸俗化取向。与李晟曼受到关注形成鲜明对应的,就在同样的学院还有一位 90 后的教授和博导却少有人关注。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李东,在同济大学完成专业教育,没有留洋经历,2018 年来到湖南大学,目前已成为博导。图片来源:湖南大学官网以履历估算,2018 年李东博士在没有任何海外经历的情况下,毕业后来到湖南大学的职称应该不低于副教授。两年时间获评正教授,并且成为博导。如此火箭般的速度,不知让多少同龄人羡慕。但李东并未引起关注,两年前如此,现在仍是如此。仔细回忆,那些进入公众视线的 90 后教授副教授们,主要都是女性。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 2019 年 9 月 16 日更新信息显示,出生于 1991 年的女博士李琳已于当年 7 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同样 1991 年出生的女博士刘惠颖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号称中国最年轻的社会学教授;还有一位出生于 1991 年女博士王虹,两年前已经是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的教授博导……这些女博士不但学术优秀,多数还面容姣好,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拼才华。媒体追捧,自然也不在话下。只是,这套路未免俗套。图片来源:知乎如今,越来越多的女博士遍布各行各业,逐渐颠覆大众意识中女生的刻板印象。特别是李晟曼这样的理工科女博士,更是把「女生理科弱」这样的谣言击得粉碎。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宣传她们,也算起到了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但这些有颜又有才的学术女神们,显然并不想把自己过多曝光于聚光灯下,她们只想安心做学术,做该做的事情留洋质疑声的背后是高校招聘的困境长江后浪推前浪,90 后在学术界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90 后教授博导也越来越多。但高校在用人方面,似乎仍然面对很大的压力。高校的人才招聘,落脚点在科研能力。对于刚毕业的博士,如何评价或者预测未来的科研能力,这几乎是任何一个高校都想解决的问题。有的高校明里暗里,先看本科学历。这种操作在刚开始的时候也遭受了诸多批评,但现在已成为大家默认遵守的规则。甚至招聘非科研岗位的辅导员都要求 211 或 985 全日制本科的第一学历。图片来源:知乎这种现象在社会上的企业招聘中也很常见,目前尚不知双方谁是始作俑者。平心而论,这种「看出身」的做法或许能够为用人方提供一个快捷的筛选机制,但对于那些本科「双非」的优秀学子太不公平!刚毕业的博士,没有工作经验,明面上能够比较的,只有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这点倒是与高校的需求匹配,因为在管理者的眼中,所谓的「科研能力」无非只是发论文能力的代名词。与之对应的,很多高校增设「非升即走」的特聘研究岗位也仅是高校为了满足科研绩效中的论文需求而已。然而,这种导向已经遭到学界和官方的反对。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破除唯论文是举、唯指标说话的恶劣风气,要塑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这些优秀的 90 后年轻教授们,在面对质疑的时候,千万要保持平常心,用实力说话,用时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