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薪火相传 追梦未来——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的非洲研究健一

薪火相传 追梦未来——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的非洲研究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基于国家的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西亚非洲所)自1959年筹建之日起便同步开展科研工作,至今已走过了60年的岁月。60年跌宕起伏,无论是波峰,还是低谷,作为中国非洲研究的拓荒者,西亚非洲所在非洲研究的海洋中始终以奋发向上的顽强毅力和韧性砥砺前行,奠定了中国非洲研究的基础,使中国的非洲研究有了传承。60年艰难跋涉,历经三代学人辛勤耕耘、薪火相传,西亚非洲所见证了中国非洲研究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发展历程,目前在科研队伍和人员素质、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并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60年风雨同行,作为中国非洲问题研究的学术中心,西亚非洲所在中国的非洲研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是中国非洲研究的先行者,同时也是中国非洲研究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西亚非洲所亦可谓是中国非洲研究的一个缩影,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非洲研究演化的历史脉络。站在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西亚非洲所的非洲研究以1981年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均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非洲问题研究的先行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全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中,西亚非洲所的经历都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对非洲“有组织的”研究肇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可谓是“另起炉灶、白手起家”,西亚非洲所也因此从筹建之日起就同步开展科研工作。1961年,毛泽东同志在杭州接见非洲外宾时发表了关于加强非洲研究的讲话,并明确指示“应该搞个非洲研究所”。两个多月以后,作为中国首个成建制的专门从事非洲问题研究的科研机构——西亚非洲所应运而生。在成立后的前20年,西亚非洲所一直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双重领导,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所的职责和定位。事实上,成立西亚非洲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党和政府的对非工作提供决策咨询,这就注定了其“研以致用”的角色定位。经中央批复的办所方针也申明:要“根据党和政府开展西亚非洲地区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地、有重点地、系统地调查研究西亚非洲各国的现状和历史”,“并以研究该地区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同时,配合外交工作,在接待非洲外宾和出访非洲等方面,提供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为中央对中东非洲地区的重大决策服务”。从研究所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来看,其角色定位或工作重心都非常明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当好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作为当时唯一从事非洲重大现实问题动态和对策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所初始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完成上级交办的指令性任务,研究成果多系集体合作的产物,成果形式多系内部报告,上级领导的批复是评价科研成果价值或优劣的重要指标。在成立的前20年内,研究所在全所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一时期的成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论文及公开或内部出版的著作,但这类成果不多,其中论文和一般性文章200余篇,编译文章150余篇,著作12部,其中的代表作是在1962—1966年陆续出版的《非洲手册》丛书(包括概况部分1本和列国志部分7本)和1981年出版的《非洲概况》。另一类是内部资料和研究报告,这类成果为数众多,几乎与我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非洲重大问题在这类成果中均有所反映,涉及非洲政治、外交、经济以及人物、事件等。这些成果部分刊载在内部刊物上,更多的是直接报送职能部门,因此并不为人所知。事实上,即便是学术著作也是兼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属性,诚如《非洲手册(概况部分)》的“编者说明”所言,编撰这套丛书主要是供政府职能部门和外事工作者参考。而《非洲手册(概况部分)》更是依据决策层的指示精神立项的,因此,编撰此书成为当时西亚非洲所的主要工作。由于缺乏对非洲研究的积淀,要在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准确地梳理非洲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并非易事。历时5年出版的《非洲手册》丛书是西亚非洲所成立后出版的首批科研成果。这套丛书为周恩来总理首次出访非洲提供了参考,也因此得到外交部领导的好评。从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传承的视角看,《非洲手册(概况部分)》是建所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亦是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我国学界全面介绍非洲情况的奠基之作。此后,举全所之力完成的《非洲概况》也是在此书基础上的扩编和更新,也为西亚非洲所日后编纂《简明非洲百科全书》《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及《非洲列国志》丛书打下了坚实基础。《非洲手册(概况部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建所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受制于当时的科研条件和“时空环境”,西亚非洲所在初创阶段的非洲研究或许存在一些缺憾,但是,从中国非洲问题研究的传承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正是西亚非洲所老一辈学人在艰苦环境中的拓荒之举,开启了中国“有组织的”非洲研究的帷幕,奠定了中国非洲问题研究的基础,使中国的非洲研究有了积淀和传承,同时,也为确立西亚非洲所在国内非洲研究中的学术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非洲问题研究的主力军1981年,西亚非洲所从中联部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办所方针和科研任务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步明确为以非洲地区和国家当代政治经济发展及国际关系问题为研究重点,兼顾非洲社会文化研究,全面推进非洲研究学科建设;同时,以基础研究为依托,开展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储备性的应用研究,更好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全所在20世纪80年代,科研工作的重心基本完成了从注重非洲现实问题的动态研究,向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方向发展的过渡。进入90年代后,开始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经过“九五”至“十五”2个科研发展规划的实施,全所的非洲研究基本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学科布局:在非洲研究二级学科之下,依托研究室构建了非洲政治、非洲经济、非洲国际关系和非洲社会文化4个三级学科,既照顾到面,同时也突出重点。“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强化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室建设,在非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对非洲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布局也更有针对性。特别是在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启动后,基于中央对社科院的“三个定位”,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瞄准非洲研究的应用前沿,在既有学科基础上又创设了“中国与非洲关系学科”,并依托“中国对非洲投资战略研究”“中国对非关系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研究”“中国与西亚非洲国家关系的国际舆情研究”4个创新研究项目,优化配置科研力量,围绕事关中非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学科建设是检验一个研究所办得好坏的重要一环,而对学科建设成效判断标准则主要体现在是否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从近40年的实践结果来看,西亚非洲所非洲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比翼双飞,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智库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基础研究成绩斐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陆续推出一批学术积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在学界反响颇大的专著、论文,其中的一些成果系学科奠基之作,代表学科最高水平,还有一些学术成果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据不完全统计,自1981年划归中国社科院以来,西亚非洲所共出版学术著作和工具书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有200余部(篇)科研成果获国家、院级或省部级及所级优秀科研成果奖。葛佶主编的《简明非洲百科全书》(2000)和赵国忠主编的《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2000)被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确定为“八五”和“九五”期间重点选题和出版项目,是我国第一次编纂出版的全面、系统阐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西亚北非各个领域、各个国家历史与现状的大型工具书。由杨光和温伯友主持的《非洲列国志》项目是西亚非洲所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学科基础研究课题,已经出版33本,是目前国内最全面、系统的国别研究著述。上述两套大型工具书的编撰和出版对推动非洲研究和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彰显并巩固了西亚非洲所在国内非洲研究中的学术中心地位。在非洲研究二级学科之下,西亚非洲所的非洲政治、非洲经济、非洲国家关系和非洲文化等三级学科研究也硕果累累。其中,非洲政治学科的代表作包含吴秉真、高晋元主编的《非洲民族独立简史》(1993),唐大盾等著的《非洲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实践》(1988),徐济明、谈世中主编的《当代非洲政治变革》(1998),张宏明著的《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1999),以及贺文萍著的《非洲国家民主化进程研究》(2005)等。这些著述串联起来俨然就是一部非洲政治发展史,分别在国内非洲政治的细分领域研究中具有奠基或开拓性作用。非洲经济学科的代表作有西亚非洲研究所编的《非洲经济》(一、二两卷)(1987),陈宗德、吴兆契主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987),杨德贞、苏泽玉主编的《非洲市场经济体制》(1994),谈世中主编的《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1998),陈宗德、姚桂梅主编的《非洲各国农业概况》(上下卷,2000)。安春英著的《非洲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2010),杨宝荣著的《债务与发展:国际关系中的非洲债务问题》(2011),朱伟东著的《非洲涉外民商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2013),朴英姬著的《外国直接投资与非洲经济转型》(2015),朱伟东著的《非洲商法协调组织》(2019)等。这些著述基本上也是沿着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脉络展开的,并且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对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或重大问题的看法。非洲国际关系学科的代表作有吴兆契主编的《中国和非洲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1993),李智彪主编的《非洲经济圈与中国企业》(2001),高晋元著的《英国—非洲关系史略》(2008),李新烽著的《非洲踏寻郑和路》(2005),李新烽主编的《郑和与非洲》(2012),张宏明主编的《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研究》(2012),张永蓬著的《国际发展合作与非洲:中国与西方援助非洲比较研究》(2012),杨立华等著的《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发展总体战略研究》(2013),智宇琛著的《中国中央企业走进非洲》(2016),杨宝荣著的《非洲开放式自主发展与“一带一路”中非产能合作》(2018)等。这些研究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中国与非洲关系的诸多领域,在理论与实践、政策与战略层面回应中非合作面临的新挑战或新问题。李新烽主持的《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系列智库报告(中英文版各10本)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社会文化学科的代表作有杨光、温伯友主编的《当代西亚非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2001)和张宏明著的《近代非洲思想经纬》(2008)等。除了上述学科成果之外,国别研究也有声有色,代表作有葛佶等著的《南部非洲动乱的根源》(1989)和《南非:富饶而多难的土地》(1994),杨立华等著的《南非的政治经济发展》(1994),陈一飞主编的《开拓南非市场:环境与机遇》(1994),何丽儿著的《南部非洲的一颗明珠——津巴布韦》(1995),王金岩著的《利比亚部落问题的历史考察》(2018)等。这些著作分别从研究对象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民族等角度,探究其社会形态演进或现代化进程。(二)智库建设成效卓著作为国内最大的多学科、综合性非洲研究机构,西亚非洲所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在对策研究及智库建设方面同样成效卓著。基于智库研究的传统和底蕴,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深刻领悟,以及报效国家的崇高责任感,西亚非洲所智库研究成效显著,突出体现在向党和政府决策部门报送信息的投稿量,特别是约稿量、采用率、反馈率、批示率均有程度不同的提升。在划归社科院的前20年,以内部刊物《西亚非洲资料》及《西亚非洲调研》为载体,西亚非洲所持续就中东和非洲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提出看法和政策建议,供中央领导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考,除此之外,还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内部报告。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启动后,随着“走出去”战略在非洲实施步伐的加快,西亚非洲所非洲问题智库研究重新拾起上升的势头。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为了配合中国“走进非洲”,西亚非洲所先后承接了外交部、商务部、安全部、文化部、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等部委20多项委托课题,其中有些研究课题可谓是拓荒之举。例如杨立华主持的商务部委托课题《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白皮书》(2003)和《中非经贸合作未来五年(2003—2007)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003),在梳理中非经贸合作主要领域家底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制订中非经贸合作的中期发展规划。除了为政府职能部门建言献策外,西亚非洲所还先后完成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非发展基金等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以及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等国有大型企业的20多项委托课题。其中张宏明和姚桂梅主持的国开行《非洲地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8),涵盖国别研究报告,次区域研究报告及非洲大陆总报告三大部分,合计140万字。西亚非洲所为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做的2套“非洲国家投资风险评估报告”,其字数也都在100万字以上。上述委托课题、咨询报告或风险评估报告均获得委托方的赞誉,在中国“走进非洲”的进程中特别是初始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西亚非洲所科研人员紧密结合中央决策需求,以“创新项目组”为单位,依托基础研究或系统研究,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优势,以回答中国与非洲关系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取向,利用各种信息报送渠道,加大信息研究和报送力度,为中央和政府对非工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与此同时,由张宏明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及其演化趋势》和李新烽主持的《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系列智库报告(中英文版各10本)先后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和2018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目前,西亚非洲所承接的具有“智库研究”性质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其一是中央或政府有关部门交办的指令性任务;其二是通过中国社科院报送的各类内部报告;其三是承接相关部委的委托课题;其四是国家高端智库的年度委托课题等。除了上述的内部报告外,还有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智库报告》和《非洲发展报告》。按照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决策影响力这四项指标综合评估,西亚非洲所也已成为国内非洲问题智库研究当之无愧的主力军。除科研成果外,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西亚非洲所专业技术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也不断优化。截至2018年底,全所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5人,其中正高15人、副高15人、博士37人;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形成了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科研队伍。西亚非洲所于2013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7位专家担任博士后站合作导师,加快高端后备人才的培养。此外,西亚非洲所还掌管着中国亚非学会和中国中东学会两个全国性学会,所有这一切都为西亚非洲所的非洲研究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中国非洲研究的新局面六十年风雨兼程、薪火相传,半世纪春风化雨、木铎金声。追忆以往,是为了铭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使我们的前进步伐迈得更加坚实。西亚非洲所有着辉煌的过去,58年前,在毛泽东同志“应该搞个非洲研究所”以加强对非洲了解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西亚非洲所作为中国首个研究非洲问题的专业机构应运而生。58年后的今天,为落实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以深化中非文明互鉴的指示精神,有着深厚智库研究传统和学术研究底蕴的西亚非洲所再次荣幸地担负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在这个春意盎然、万物争辉、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中非学者将相聚在北京,满怀喜悦地迎接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庆典。这是中非学术界的一大盛事,必将在中非文化,特别是中非学术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西亚非洲所的非洲研究也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踏上新的征程,开启新的篇章。人文交流是中非关系全面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学术交流是中非人文交流的核心和基础,中非人文交流离不开学术交流,特别是中非学者之间的切磋与合作。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宗旨就是深化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文明互鉴,加强治理和发展经验交流,为中非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共同建设面向未来的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是北京峰会在“人文交流行动”方面务实成果的最大亮点,是中非在更宽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展合作的重要体现。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必将推动中非深化理解、增进友谊、凝聚共识,为中非合作提供更加厚实的精神滋养,为中非友好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人才、人脉根基。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对于进一步加强中非人文交流,巩固和发展中非传统友谊与合作关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央将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列为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中“人文交流行动”的首要任务,表明中央对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和智力合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习近平同志的远见卓识。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必将促进中国的非洲问题研究,《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中国与非洲缺乏文化和学术交流,同样会导致彼此认知上的狭隘与偏颇。随着中非人文交流特别是学术切磋的密切,必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使中非传统友好合作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未来的中国非洲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将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双向研究,中非学者互将非洲和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二是合作研究,由中非双方学者组成联合团队,共同开展合作研究;三是实地考察,中非学者从实地调研、考察中获取一手资讯,用事实说话,使研究成果的质量更加坚实。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开创了中非人文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新模式,中非双方的学者将本着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原则,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托。中非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必将推进中国与非洲双向研究。西亚非洲所也将在新机遇下,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工程为抓手,加强学术型高端智库建设,完善非洲研究的学科体系,探索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比翼双飞的新路径,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植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经过60年的积淀,特别是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完善提高,进一步巩固了在国内非洲研究中的优势地位。作为国内最大的非洲问题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机构,西亚非洲所将依托社科院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资讯发达、渠道畅通的优势,借助创新机制办好中国非洲研究院,担负起中非合作研究、学者互访、学术研讨、人员培训、成果传播等工作任务,不辜负国家的重托和时代的使命。西亚非洲所不仅有着辉煌的过去,更拥有希望的未来。我们将勇立时代之潮头,乘着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的东风,扬帆起航、踏浪前行,开启中国非洲研究的新局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此谓上皇

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取消第三批科研岗招聘公告

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有关规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2020年度第三批科研岗位人才招聘公告》要求,本单位组织并开展了公开招聘工作。在资格审查阶段,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与岗位招聘人数的比例未达到3:1,故决定取消招聘。特此通知。联系方式:010-87421066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馆北路1号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2020年10月10日原标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关于取消2020年第三批科研岗位人员招聘的公告文章来源: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fwyd/SYkaoshizhaopin/zyhgjjgsydwgkzp/zytz/202010/t20201010_392527.html【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诗以道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调研连云港法院司法护航“一带一路”工作

10月28日上午,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非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朱伟东一行调研连云港法院司法护航“一带一路”工作情况。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孙巨传,高级经济师蒋红奇陪同调研。在座谈会上,连云港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唐涛向调研组介绍了连云港法院近年来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情况,连云港中院民二庭、连云区法院、开发区法院分别就各自开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作了交流发言。调研组充分肯定连云港法院取得的成绩,并就相关工作情况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前,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连云港中院“法”字墙、廉政文化园、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和少年、家事审判法庭。近年来,连云港市中院抓准抓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着力点,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工作走在了全省法院前列,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仅国家级媒体就报道40余篇次。出台《关于护航“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建设的十二条意见》,与上海海事法院签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该两项举措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地方法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六项典型举措”予以发布。牵头全国21家“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法院签订《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共同服务保障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妥善审理了中哈货运代理纠纷第一案,成立全国首个“一带一路”巡回法庭,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全国地方法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唯一典型,《人民法院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予以报道。受国家法官学院邀请,我院法官为全国法院中青年法官培训班授课,在全国法院“一带一路”审判实务研修班上交流工作经验。省法院专门在我市召开全省法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新闻发布会,会同我院介绍有关经验做法。编辑 | 张晓晓 供稿 | 研究室【来源: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钱作怪

“区域国别研究选题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举行

图为研讨会主会场 卫白鸽 摄人民网北京8月5日电 “区域国别研究选题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昨日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时举行,研讨会主会场设在北京,会议由《西亚非洲》编辑部和《中国非洲学刊》编辑部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新烽,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与年鉴管理处处长刘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西亚非洲》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安春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等专家学者共计8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图为李新烽发表致辞 卫白鸽 摄李新烽首先向所有与会者表示欢迎。他说,今年正值《西亚非洲》创办40周年,也是《中国非洲学刊》创刊之年。今天的研讨会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区域国别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好国际问题能够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需要,对于研判国际形势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现阶段,我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还存在某些不足,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从这一背景出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的重要智库,更要有义不容辞、勇于担当的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智慧。这次前来参会的各位期刊负责人作为学科建设的领路人,更要在新形势下认识到我国目前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要开阔视野、深入研究,把握好目前区域国别研究迎来的重要机遇期。每个刊物要找准定位,突出自身特色,重视选稿用稿的导向作用,经学致用,倡导实事求是的文风与学风,强调原创性,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服务。同时,期刊建设离不开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期刊要立足长远,为更多优秀的年轻作者创造机会和条件,促进科研队伍的成长壮大。图为刘普发表致辞 卫白鸽 摄刘普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105个正式期刊,包括学术期刊89种,其中有核心期刊70种,56种收录于南大核心期刊名录,54种收录于北大核心期刊名录,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期刊单位。学术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金字招牌,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全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加大了对期刊建设的投入力度,期刊之间的竞争力度日益增强。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期刊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增强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还将利用好社科院期刊种类多、涵盖学科广等优势,加强期刊合作,鼓励同学科、跨学科合作,实现强强合力,以应对学科建设的需要和大的时代课题的需要,更好地引领研究导向。这次的研讨会就是一次不同期刊之间加强合作的探索与尝试,未来还需要继续举办类似的交流活动,只要坚持下去就能产生好的效果。他还介绍了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与年鉴管理处的工作完成情况及相关计划。在2020年下半年,社科院还将对院部优秀期刊及优秀编辑人员进行评选,以激励期刊的良性发展。同时,还将支持创办新刊,举办编辑沙龙活动,发挥编研结合的优势,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图为安春英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卫白鸽 摄图为唐志超主持研讨会总结 卫白鸽 摄《拉丁美洲研究》编辑部主任刘维广,《南亚研究》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毛悦,《西亚非洲》编辑部副主任詹世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副主编张昊琦,《欧洲研究》总编辑宋晓敏,《美国研究》责任编辑罗伟清,《当代亚太》责任编辑任娜,《当代韩国》编辑部主任高明秀,《欧亚经济》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李丹琳,《中国非洲学刊》常务副主编吴传华在主题研讨阶段先后发言。图为王林聪对研讨会进行总结 卫白鸽 摄王林聪在对研讨会进行总结时表示,此次研讨会是编辑人员与科研人员展开充分对话的高峰会议,将区域国别研究、期刊建设、学科建设结合于一体进行充分研讨和交流,体现了专业性、建设性和前瞻性。研讨会对期刊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提高选题策划和栏目设计等方式引领和带动学科建设,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研讨会对研究人员具有启发性,创造了编研互动交流的机会,丰富了研究的视野;研讨会还对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相关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曾珠、王南)图为研讨会主会场 卫白鸽 摄(责编:熊旭、刘军涛) 【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非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2021年4月2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和中国非洲研究院、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非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中非学术翻译论坛”在长安校区举行。会议期间,我校党委书记白黎教授同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建树就未来三方进一步深入持久的合作进行了商谈和规划。李新烽建议三方继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对非合作“八大行动”中的“人文交流行动”,未来要持续在中非学术翻译上聚焦发力。郭建树指出,新时代中非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的原点,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继续加强与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合作,继续深入推进与我校在陕西新形象整体建构与传播工作方面的合作,为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陕西智慧。白黎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非洲研究中心建设,助力非洲学研究取得更加丰硕成果,将“中非学术翻译论坛”办成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论坛,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陕西历史文化、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方面持续贡献西外智慧。未来,学校还将继续依托多语种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推动向西向北开放合作方面贡献外语高校应有的力量。出席本次揭牌仪式暨学术论坛的还有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苗锐军,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朱振武教授,河北大学特聘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一级学科带头人白贵教授,以及赞比亚大学“一带一路”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刘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信息工程大学等省内外中非问题研究专家和学者出席。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王启龙教授,以及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科研处、亚非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欧洲学院、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创中心等相关人员。揭牌仪式由副校长党争胜教授主持。李新烽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以来,在中非学术交往、中非“一带一路”建设、高端专业人才培养、讲好中非友好合作故事方面开展的大量实践。他指出,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加深对非洲的研究,中国非洲研究院与包括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安外国语大学在内的陕西社科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西安外国语大学能够主动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成立“非洲研究中心”恰逢其时,顺应了形势的需求和时代的召唤。苗锐军在致辞中表示,西安外国语大学扎根三秦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已成为高校讲好“陕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主力军。她指出,西安外国语大学成立非洲研究中心是陕西省社科界的一件大事,必将推动中国非洲研究院与陕西的合作交流走向深入,为进一步深化中非传统友谊、促进文明互鉴、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王启龙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向支持我校建设、发展的中国非洲研究院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指出,设立“非洲研究中心”是探索和推动中国与非洲人文交流行动的具体实践,学校将借助该平台,进一步深化与中国非洲研究院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密切合作关系,努力把“非洲研究中心”办成国内知名的非洲研究基地和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的典范。在与会专家、学者和师生的共同见证下,李新烽和王启龙共同为我校“非洲研究中心”揭牌。揭牌仪式后,李新烽、党争胜、朱振武和马福德四位教授分别做了“当前非洲形势与中非关系”、“翻译的政治性与中国译者的历史使命”、“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文化自觉和话语建构”、“阿拉伯人眼中的东方学”等主旨发言。另外,本次论坛还设有“中非译介论坛”和“非洲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趋势论坛”等两个分论坛,专家、学者们在分论坛上进行了17场专题发言。此次中非学术翻译论坛系列活动对我校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资源平台创建等方面推进中非务实合作、贡献西外智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校“非洲研究中心”未来将努力在文化沟通、文明互鉴,以及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方面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微宣工作室 信息来源:科研处 共产党员网 排版:王籽冉 编辑:闫庆 责编:王籽冉 审核:郭斐

黑武士

2020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全球性问题与中东”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人民网讯 由中国中东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办的“2020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全球性问题与中东’学术研讨会”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以《中东形势和中国中东外交》为题作主旨报告。翟隽大使从三个方面分析了2020年中东形势和中国的中东外交:一是,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给中东国家造成严重冲击;二是,美国与伊朗的矛盾及地区教派矛盾构成了该地区的两个矛盾主线;三是,中东局势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对中国的中东外交局带来挑战。大会主题发言环节由周烈、徐新、张宏、王林聪、丁隆、孙德刚六位专家发言。发言题目分别是《中东地区格局中阿拉伯世界的弱化》《美国力量的隐退与地区强国的扩张》《中东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影响与应对》《全球性问题对中东政治发展的影响》《低油价时代中东经济秩序的变动》《中东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现状与中国的核能外交》。研讨会分论坛环节共分四个小组,主题分别是“世界格局变化与中东局势”“中东和平与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中东国家建构与治理问题”“中东地区‘反恐’和‘去极端化’问题”。共有50余位专家先后发言。(王建)

夜叉

「会议简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2021年度国际问题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报告(2021)》发布会召开

(摄影:朱高磊)2021年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2021年度国际问题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报告(2021)》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国际研究学部、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会共同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承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摄影:朱高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发布仪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周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张宇燕,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作为作者代表分别就图书总报告及各分报告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主持了媒体互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各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周弘,摄影:朱高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经政所所长张宇燕,摄影:朱高磊)(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摄影:朱高磊)(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摄影:朱高磊)(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摄影:朱高磊)(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摄影:朱高磊)(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摄影:朱高磊)(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摄影:朱高磊)(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摄影:朱高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摄影:朱高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报告(2021)》是有关2020-2021年全球形势分析与展望的年度报告,由谢伏瞻主编,国际研究学部各所组织人员撰写总报告及各篇分报告。全书在总报告之外,主要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对2020年世界主要大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及各地区(欧洲、非洲、中东、拉美、亚太)的经济、政治、社会、外交领域形势及重大热点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其在2021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与预判。报告指出,2020年世界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急剧衰退,国际政治中大国博弈色彩浓郁,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双双上升,国际治理在双边及区域层面发力。全球形势总体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竞争性态势更加显著、安全化倾向更加突出、集团化现象更加鲜明等特征。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政治博弈在大选年加剧,社会权力面临困境,多股思潮相互对冲,宪政体制面临多重挑战。俄罗斯及欧亚地区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普遍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社会不稳定因素显现。亚太地区大国竞争加剧,国家间经济不平衡进一步拉大,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日益紧张,区域合作取得突破但依旧脆弱。日本政局变数逐步拉大,经济加速下滑。欧洲国家相继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但增长动力不足,各国政局趋稳,民粹主义上升势头受阻。中东政局变化相对平稳,但经济全面衰退、安全形势严峻、不确定性凸显。非洲地区形势总体稳定,但财政窘迫、民生困顿、安全挑战叠加、反恐形势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社会与政府关系紧张,地区一体化进程停滞,外部势力干预加剧。报告认为,2021年存在十大全球风险:疫情失控等造成“大流行”升级,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国家恐怖主义升级加剧中东紧张局势,美国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引发区域对抗,“颜色革命”活动重新抬头,大国围绕地区热点的摩擦失控,美国纠集盟友多边规锁中国,互联网及数据安全遭遇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重组,大宗商品供求异变引发能源、矿产、粮食危机。同时,2021年全球性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世界经济预计恢复性增长,中美经济规模差距进一步缩小,世界多极化格局进一步显现,一些国家内部政治极化、社会分化趋势加剧,国际互动中以意识形态划界的观念沉渣泛起,美国挑起的大国博弈由对抗为主转向竞争与合作并举,国际治理由区域一体化为主转向多边与区域并行,技术进步及其运用范围拓展影响国家安全,全球供应链向安全化、弹性化方向调整,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后果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解放日报、央广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报道、中新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发布会进行了报道。(供稿: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外交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彭博)延伸阅读:【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报告(2020)》《中国对外关系(1978-2018)》发布会【会议简讯】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国际形势研讨会举行【张宇燕】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格局:“三超多强”?【张宇燕】新冠疫情与世界格局【张宇燕】人类历史进程因疫情而加速【姚枝仲】中美经贸冲突中的规则之争【赵海】拜登时期,警惕三个因素可能令中美关系转圜期望变失望【苏庆义】中欧投资协定的深远影响【薛力】 中美关系的性质:冷缠斗而非新冷战【欧阳向英】 冷战期间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赵远良】中美博弈关系再解读——基于世界治理手段变迁的视角【张宇燕 冯维江】 从“接触”到“规锁”:美国对华战略意图及中美博弈的四种前景【邹治波】中美关系三层次结构的构建【薛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中美关系有什么影响?【邹治波 刘玮】 构建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非对称性战略平衡的视角【薛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中美关系有什么影响?【宋泓】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展望【肖 河 徐奇渊】“压舱石”与“周期性”的终结——国际秩序互动视角下的中美关系【余永定】 中美贸易战的回顾与展望【东艳 李春顶】 深刻认识美国“关税武器化”政策的根源与危害【余永定】 中美贸易战的前景【Dong Yan, Ma Yinging, Xu Tingting】China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Diversify its Market【东艳 李春顶】 如何理解中美经贸磋商中的三项原则性分歧【东艳】 贸易摩擦与制度协调——基于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熊爱宗】全球贸易摩擦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姚曦 徐奇渊】 中美贸易摩擦向多边扩展,国际补贴新规如何接招?【薛力】 中美关系的性质:冷缠斗而非新冷战【冯维江】 合作是中美双方最好的选择【赵海】 美国准内战才是中美摩擦的最大不可控因素【张宇燕 冯维江】 如何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东 艳】 以美日贸易摩擦为鉴,透视中美贸易冲突【张宇燕】 访美归来谈中美关系【张明】 对《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的几点评论【倪月菊】 中美经贸摩擦:美国吃亏了?【赵 海】 美国政客该补补历史课了【薛 力】 美国对华战略:从两面下注到全面防范【徐奇渊】 中美贸易冲突:中国经济的核心利益是什么?【韩冰】加速推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苏庆义】巨型FTA与WTO前景【韩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市场准入谈判与应对建议【风险评级报告】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2020年度报告(CROIC-IWEP 2020)【徐奇渊 陆婷】 以中欧经贸合作,突围中美冲突

小一

特稿:变中图治大可期——2021年中东形势展望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特稿:变中图治大可期——2021年中东形势展望新华社记者辛俭强2020年,新冠疫情与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及军事冲突相叠加,使中东局势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展望2021年,中东国家面临着自困局中突围、在乱局中求稳、于变局中图治的艰巨任务。(小标题)如何实现经济复苏国际评级机构惠誉2020年12月上旬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21年中东地区经济增速有望反弹至3.4%。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指出,受多重因素影响,中东经济复苏仍将是一个漫长、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给中东国家普遍脆弱的医疗体系造成严重冲击,更使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陷入经济衰退之中。2020年3月,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俄罗斯减产协议谈判破裂,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等产油国之间爆发价格战,导致国际油价出现历史性暴跌,并造成金融市场混乱。中东股市也随之全面暴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发布的经济报告预测,2020年中东地区经济将平均萎缩5.7%。为应对疫情和油价下跌的不利局面,中东国家持续出台稳经济、保民生措施,同时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沙特等产油国也进一步认识到推进经济多元化、摆脱经济增长对石油过度依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到2020年底,中东国家经济已现缓慢复苏态势,部分行业复苏迹象明显。(小标题)如何妥处热点问题2021年,阿以关系如何演化、伊核协议问题能否迎来转机以及美国与伊朗关系走向何方,都是国际社会颇为关注的中东热点问题。作为影响中东局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巴勒斯坦问题2020年遭遇重大变局。1979年和1994年,埃及和约旦先后同以色列建交,此后再无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建交,多数阿拉伯国家遵循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再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默契。然而,从2020年8月开始,4个月内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苏丹、摩洛哥4个阿拉伯国家相继宣布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阿以关系这一最新态势,是阿拉伯世界内部变化以及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认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新变化将给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带来深远影响。部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或将加剧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中东阵营化的趋势恐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新年伊始,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立场分歧的阿拉伯国家也出现了求同存异、增强团结的积极势头。在日前举行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首脑会议上,沙特、阿联酋、巴林、埃及与卡塔尔恢复全面外交关系,化解了3年半之久的断交危机。2020年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不断升级,双方对抗加剧,引发国际社会普遍担忧。虽然伊朗总体上对美种种打压保持“隐忍”,竭力避免与美发生战争,但外部环境变化也导致伊朗国内政治生态发生变化,伊朗的对外政策渐趋强硬。伊朗计划于2021年6月举行总统选举,选举结果被认为关乎美伊关系走向及伊核协议未来命运。专家指出,从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正式就职到伊朗举行总统选举仅有不到半年时间,留给双方处理伊核协议和双边关系问题的时间并不宽裕。(小标题)如何破解时代命题2020年,由于贫富差距加大、腐败难以根除等社会和民生问题,多个阿拉伯国家发生社会动荡。此外,利比亚战事、叙利亚北部战事、也门战事、恐怖和极端组织滋扰等短期内难以平息,难民危机、粮食危机、经济危机挥之不去。在西亚北非剧变发生整整10年后的今天,“求稳定、谋发展”已成中东地区国家普遍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认为,新科技革命、经济转型、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决定中东国家今后能否抵御地区和国家内部动荡的核心要素。沙特、埃及、阿联酋、卡塔尔、土耳其等国已纷纷提出各自发展战略,并在经济、外交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指出,对处于全球大变局风口上的中东国家而言,协调历史遗产与现代性的关系、从依附性发展走向自主性发展、完成国家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无疑是其在21世纪的长期课题。(完)

说说笑笑

首届中国非洲研究年会和中国非洲研究院第五届大使讲坛举行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 首届中国非洲研究年会和中国非洲研究院第五届大使讲坛于12月5日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亚非学会、中国非洲研究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非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首届中国非洲研究年会开幕式及中国非洲研究院第五届大使讲坛,第二个阶段为研讨会,第三阶段为闭幕式。外交部非洲司司长、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长吴鹏在中国非洲研究院第五届大使讲坛上发表“非洲形势和中非关系”主旨演讲。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主持了开幕式及大使讲坛。中国亚非学会前会长、首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中国亚非学会会长张宏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厄立特里亚和卢旺达大使舒展,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郭红、王林聪,中国亚非学会其他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院校和机构近300名专家学者等参加了此次活动。图为吴鹏作主旨演讲 图片由中国非洲研究院提供吴鹏在作主旨演讲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将对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国际关系产生影响。从当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形势来看,疫情下的非洲政治总体保持稳定,但也面临动荡明显上升的局面。非洲国家的抗疫表现明显好于外界预期,也好于很多欧美国家,表现在虽然非洲医疗体系薄弱,医疗资源匮乏,但并未出现大面积人道主义危机、公共医疗资源挤兑和枯竭的情况。不仅非洲国家的疫情死亡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治愈率也高于平均水平。吴鹏指出,从经济形势来看,非洲国家经济陷入25年以来的首次衰退,但下降幅度小于欧美国家,这与非洲经济与世界产业链的链接不够紧密相关。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相对少于其他与世界产业链深度结合的国家。但另一方面,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致力于实现一体化的努力和势头一直在上升。吴鹏认为,在中非关系方面,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积极开展抗疫外交,通过元首外交引领对非工作。中非双方将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继续积极稳步推进中非关系建设。他表示,2021年的工作重点将围绕预计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会议等展开,希望非洲研究的专家学者深入非洲实地调查研究,夯实非洲研究基础,为外交工作提供参考。图为李新烽主持开幕式图片由中国非洲研究院提供研讨会共分六个分论坛进行,其中两个为非洲研究青年论坛。研讨会主题是“新冠疫情下的非洲形势及走势”,相关议题为非洲国际关系的变化与新特点、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与减贫合作和新时代的中国非洲研究。图为王林聪主持闭幕式 图片由中国非洲研究院提供闭幕式由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主持。中国亚非学会会长张宏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厄立特里亚和卢旺达大使舒展,以及李新烽先后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张宏明在作总结发言时代表主办方对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达了感谢。他说,与会专家学者认真研讨非洲形势和中非关系,就许多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是研讨会最大的成果。研讨会参加人数众多,表明中国的非洲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尤其是一些青年才俊已经成为中国非洲研究的有生力量,这有利于中国非洲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舒展在作总结发言时表示,看到这么多的人研究非洲问题,尤其是近20年非洲研究发展迅速,年轻人到非洲去深入了解非洲实际,中国未来的非洲研究可期。他还指出,中国的非洲研究还是要更多地关注非洲本身的问题,否则容易造成中非关系研究无的放矢。要做到换位思考,学会理解非洲和尊重非洲,“以我为主”和“先入为主”都行不通。李新烽在作总结发言时重点介绍了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他指出,中国的非洲研究属于全中国的相关专家学者,需要学界共同努力。中国非洲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交流平台、人才高地和传播窗口的作用,与大家一起共同推动中国非洲研究事业的发展。

玄远

杨宝荣:中非合作论坛以“一带一路”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

2018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新时代中国和非洲国家求合作谋发展的一次重大盛会。始于2000年的中非合作论坛经历18年的发展,迎来了她的成人礼。在该论坛机制运作的18年中,中非各国在传承友好历史合作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非各国团结合作,为实现各自的独立自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非合作论坛由此成为推动国际对非合作的引领者。站在新时代起点上,北京峰会是中国和广大非洲发展中国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交换发展理念,探讨深化合作路径,寻求应对发展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会议。“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此次北京峰会议题设置既反映了近代以来中非友好合作的历史,又体现了新时代国际合作的主旋律。在实力至上、霸权盛行的旧时代,中国和广大非洲国家人民在应对生存挑战的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兄弟、同志关系。在贸易保护、反全球化日益盛行的当前,中国和广大非洲国家将在应对发展挑战中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唱响峰会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向世界展示共同的发展理念。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到“2030议程”,对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关注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主流发展理念。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坦桑尼亚访问期间提出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对中非关系性质的总结和精确定位,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国和非洲国家彼此关注其发展需求和核心利益,都把对方的发展视为自己的机遇,都在积极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历史。“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倡导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2017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后,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来支持非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报告,已经成为联合国非洲发展决议的重要内容。以“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旋律的峰会,充分表明了中国和非洲国家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方面的立场。“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议题深化互补性合作。“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对外合作倡议,旨在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创新增长和发展模式,推动广泛国家间合作,打造人类平衡普惠发展模式,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共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长期存在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增长力和发展的现实,甚至陷入有开发无发展的困境。21世纪以来,“非盟”形成了依托“资源走廊”、“空间走廊”、“发展走廊”实现“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及“2063议程”目标的全非共识及重要区域合作规划。由此,“一带一路”同非洲发展方案有着多领域的互补合作空间。北京峰会将为有效整合中非互补性合作做出新的探索。高水平合作开拓发展新路径。一方面,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推动世界更广泛国家的合作。“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都是开放的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了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只有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便利化市场要素流动,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的世界经济,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多元化发展选择和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推动更广泛议题的合作,以应对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诸如气候问题、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众多的共同问题。金秋的北京,世界人民将见证中国和广大非洲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真实亲诚”理念,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合作。(作者杨宝荣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