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翔已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迷情记

高翔已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

新京报快讯 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微信公众号4月12日发布文章《高翔: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中国方案与世界的“历史性”机遇》,该文发表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2期。文章介绍:高翔,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该信息显示,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翔,已晋升正部级,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资料图据官方简历,高翔1963年10月生,汉族,四川南部人(四川盐亭出生),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他早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6年11月进入中国社科院,在此工作20年,于2013年7月任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按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级待遇)。2016年起,高翔职务变动,当年3月离开中国社科院,调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又在一年多后,于2017年12月赴任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任职一年后,高翔于2018年11月重返中国社科院,任副院长、党组成员,次年1月兼任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至近期调整。据中国社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社科院院领导现有8人,除高翔外,分别为: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京清,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驻院纪检监察组长、党组成员杨笑山,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其中,王灵桂原任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今年2月任现职。高翔简历高翔,男,1963年10月生,汉族,四川南部人(四川盐亭出生),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研究员。1988.07——1994.03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系教师(其间:1990.09——1993.06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03——1996.1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系清前期历史第二教研室副主任1996.11——1999.0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9.03——2002.07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主任2002.07——2002.08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秘书处处长2002.08——2006.07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副局级)2006.07——2012.0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其间:2012.03—2012.07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2012.07——2013.06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2013.06——2013.07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2013.07——2016.03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按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级待遇)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其间:2014.11—2015.01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16.03——2017.12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2017.12——2018.11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2018.11——2019.01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9.01——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编辑 许腾飞综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微信公众号、中国社科院网站等

连理枝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发布报告:未来机器人极可能取代法官写判决书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机器人能否像人一样撰写出专业的法律文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4月14日)在江苏南通联合举办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5(2021)》发布会”上,一项研究报告给出了参考答案:实践证明,在未来,它极有可能取代法官完成判决书的撰写。当下,“AI法官”“AI律师”等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已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话题,并作为一个严肃的司法理论与实践课题在实践中被反复论述、检验。上图为《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5(2021)》封面裁判结果的产生方式实现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当下在司法裁判领域,人工智能主要在两个方面凸显了较为强劲的应用价值。一是裁判结果的产生方式实现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一个优秀的判决包含两个核心要素,即结果公正和论理充分。“我们让机器人学习既往与此相关的大量判例,对于类似案件可以做到结果基本公平;对于专业性案件,机器会在论理中学习此前法官的论述,对于该案法官具有较大的借鉴和补充意义,对于常规性案件的论理,机器人还可全面提升法官的工作效能。实践证明,在未来,它极有可能取代法官完成判决书的撰写。”二是庭审模式实现从“同空(同一空间)模式”到“异空(不同空间)模式”的变革。我国相继在北京、杭州、广州等地设立了互联网法院,在个别案件上其所适用的在线审判模式可以理解为系对异空审判模式的大胆尝试。“机器人能否像人一样撰写出专业的法律文书?这是我们实验室的重要实验课题。”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科技与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顾问杨延超发布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的法理分析》成果报告。杨延超在报告中介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撰写律师专业的代理意见开始着手的。“我们对一部叫‘FILE’的机器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发现它可以在知识产权领域为律师撰写专业的代理意见。”“不同于律师的代理意见,法院的判决书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它并非一方利益诉求的无限延展,其价值体系中应当包含公平、制衡的理念,我们实验室正在展开这项研究。实践证明,在未来,它极有可能取代法官完成判决书的撰写。一个优秀的判决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结果要公正,一个是论理要充分。要让机器人完成判决书撰写,就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与阿尔法狗(Alphago)下围棋相比,它涉及对人的行为的价值评判,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杨延超在报告中说。杨延超表示,第一,为保障结果公平,让机器人学习既往与此相关的大量判例,依据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定理——正态分布定理。事实上,机器人基于正态分布及一系列数学原理,可以完成对前人经验的汲取,对于类似案件,其所完成的判决结果呈现既不偏激也不保守的均衡态势。“基于机器学习的需要,我们把案件总体上分为两种:个性化案件和共性案件。像‘杀人罪’就属于个性化案件,每个案例的发生背景、人物关系、被告人内心演变都存在极强的个性化特征,即使用数学原理和统计学原理亦难以找到神经网络的建构规律。当前,此类案件用于机器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相比较而言,像交通肇事罪以及知识产权类侵权案件,可以划归共性案例,借助数学原理可以实现其神经网络的建构,此类案件机器学习的效果较好。我们针对知识产权类案件做了大量实验。我国当前90%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实行法定赔偿原则 ,即原告方难以找到被告方侵权赔偿的相关证据,于是法官们在判赔时主要适用知识产权法上的‘法定赔偿原则’,即由法官在法定赔偿额以下实行自由裁量。在此类案件上,人工智能借助机器学习的原理会给法官提供强有力的裁判示范参考。”第二,机器人在撰写裁判文书时,还需要完成逻辑论证。仅有结果而缺乏论理的判决不能称其为正义的判决,因此机器人撰写判决时需要阐述论理过程。“从我们在实验室完成的大量实验来看,机器人基于对同类案例的学习,完成论理描述是完全可能的。机器人撰写论理部分时,不仅需要参考既往的案例,还需要结合本案的基础事实。在以犯罪四要件为模型建构的神经网络中,机器人会汇总本案全部事实,针对一项具体犯罪指控,完成对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的论述。在这一过程中,机器人的任务系将本案的基础事实与法律规范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完成判决的论理部分。”当然,杨延超也指出,机器人的论理并非取代人类的论理,尤其是涉及情感性的论理部分,法官仍需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完成论理说明。“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在法律中的应用,不能过分夸大,这里还需要认知人工智能在多元法律复杂思维以及情感思维方面还存在着技术瓶颈和障碍,这在法律人工智能战略制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机器去做什么,让人去做什么,合理地划分人与机器的边界对于未来法律人工智能的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在法律应用上的最大价值,不是效率,而应当是公平正义。”杨延超说,“人工智能之前,我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往往基于法官个人或者法律人个体的经验、阅历,但极为有限。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可以极大地拓展人类的认知和智慧,以同案同判为例,机器算法模型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上这个案件是如何判的,全国以及全球这个案件是如何判的,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的广度与深度,从有限走向无限。”当下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理论上存在一定争议《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同时指出,当下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理论上存在一定争议。支持派凸显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的价值,并试图将价值论应用于司法裁判的全流程;反对派更侧重于强调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机器审判人类的法律危机。这由此也暴露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的两对主要矛盾——一是 “效率价值”与“正义价值”之间的矛盾。“弱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法官系作为人类法官的辅助而存在,并非是由机器独立完成对于人类的审判。在“人机合作”模式下,机器人虽未能达到与人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地步,但它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工具的范畴,基于深度学习而实现的“自我决策”可以让机器人更大程度地影响法官,由于“算法黑洞”等问题的存在,其决策公平性仍需进一步明确。二是 “算法局限”与“裁判扩张”之间的矛盾。基于当下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人工智能只能解决司法裁判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还很难贯穿于司法裁判的各个环节,其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均存在一定局限。《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提出,为实现对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有效规制,未来要在两方面予以完善。一是人工智能适用空间的分割。其中要实现情感价值与法律价值的二元分割,将情感的问题交给人,将法律的问题交给机器人,准确地划分人工智能的适用空间;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二元分割,案件事实认定的部分主要由人来解决,涉及法律适用的问题则主要由机器人来解决;新型案例与常规案例的二元分割,常规案件更多依赖机器人解决,以期发挥机器人基于以往案例的学习经验,新型案件更多依赖人来解决,以期在缺乏基础数据的情况下,更多发挥人的价值判断。二是算法审查制度的构建。为解决当事人提出的“算法黑洞”的法律质疑,应构建机器人算法审查制度。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公开制度,应用于司法裁判中的机器人,因其决策会影响当事人的财产权利与人身权利,在对其算法技术秘密保护方面应奉行有别于一般商业机器人的原则,其算法理应向社会公开,并应当遵循“全面公开”“网络公开”“初始公开”三项原则;人工智能算法裁决制度,诉讼当事人一旦对机器人算法提出质疑,则需要一个专门的算法裁决机构完成审查和裁决。人工智能算法救济制度,一旦算法本身被确认为违法,该司法裁判机器人的算法应当停止使用或者被修正。展望未来,《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提出,关于人工智应用于司法裁判的法理讨论才刚刚开始,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进一步提升、社会大数据的进一步公开以及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的价值将更大彰显,由此所产生法律困惑也将在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产生更大争议和讨论,对于接下来的路径思考也将更加深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或将带来新一轮司法裁判制度改革,传统意义上庭审、送达、质证、判决的概念或将在人工智能视阈下被重新定义,由此也将导致我国诉讼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王楠审签|梁泽铭实习生|姚琪琪

九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倪红福:全球产业链呈现三个新态势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全球产业链呈现三个新态势倪红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部分环节形成冲击,这促使人们从更多维度出发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链的构建,全球产业链由此面临深刻调整。其中,有三个新态势值得关注。态势一:全球产业链的布局逻辑发生改变。基于世界各国对于安全的考量,产业链将朝着区域化和本土化的方向发展。短期内,全球产业链体系难以发生逆转性的变化,但各个国家已经开始加强对“安全”的考量,开始更多地强调自主可控,涉及民生以及国家命脉的战略产业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从中长期看,产业链的迁移和重构将提速,全球产业链的布局逻辑也将发生改变。未来部分产业将考虑纵向整合以缩短供应链条,本土化区域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将加速形成。然而,将产业链完全迁回一国本土,几乎不可行。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于关键产业链,有能力的国家将在自身周边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同时实现供应商多元化,在全球多个地区生产同样的零部件;还有一些国家将继续参与大国主导的区域产业链,谋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在此进程中,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工业门类齐全等比较优势,将使东亚产业链发展得更为紧密。态势二:科技革命催化产业分工格局演变。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和产业博弈中掌握主动权,这直接催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发生变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不仅带来了产业思维模式的改变、催发了新需求的产生,还将推动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不同国家间的资源禀赋优势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态势三:服务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凸显。随着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服务业不仅仅是中间投入,而且已经深入到价值创造的活动中、渗透到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中。比如,服务业创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交易制成品价值,研发、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等都为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进入市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又如,跨国公司向其全球附属公司投入的无形资产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包括软件、品牌、设计、运营流程以及总部开发的其他知识产权等,这些都是服务的范畴。特别是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公司乃至国家更好参与全球贸易、更好在全球价值链上抢占优势地位,愈发重要。总体上看,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本土化,以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将是未来的长期态势。对于我国而言,需在稳定全球产业链、确保产业链安全与畅通上切实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产业链和区域价值链,构筑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体系。(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崔述

来广州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即将成立

近日,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双方将在科学研究、新型智库、人才培养等方面在知识城开展深度合作。知识城区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7年成立,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学。中国社科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占地面积49.4万平方米。拥有馆藏和共享图书554万余册,及丰富的中外学术数字信息资源。配有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饮中心等基础设施先进。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2016年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智库中排名第一。建设人才高地。目前,广州中新知识城引进了多所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如华师附中、广州新侨学校、广州实验中学、广州二中会元学校等,为知识城人才家属提供优质基础教育服务。高校方面,已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4所高校落子知识城。联合会在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凸显其多方协同作用,加速形成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是落实“科教强区”战略的重要载体。高校将大力支持联合会工作,协同以提质增效为方向推进科教强区,提升科技转化项目水平,协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助推“双创”人才与发展有效匹配、高教与产业紧密对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知识城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轴“北极点”助力。随着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升级,知识城进入了开发建设2.0阶段,二期合作范围将扩展至跨境金融、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等前瞻性领域。未来,中新知识城将着力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到2022年,国家知识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知识城营商环境位居国际前列,宜居宜业新城全面建成,知识城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大方体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民被逮捕

据最高检微信公众号10月29日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民(正厅级)涉嫌受贿一案,由湖北省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荆州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日前,荆州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王立民作出逮捕决定。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目击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史学习教育所局级领导干部读书班在京举办

原标题: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凝聚智慧和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作动员报告。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史学习教育所局级领导干部读书班在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高翔,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杨笑山,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出席会议。谢伏瞻作动员报告,高培勇主持会议,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姜辉作辅导报告。谢伏瞻表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党的历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的意识形态重镇,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也是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必须在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方阵”中走在前、作表率。谢伏瞻强调,此次读书班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最新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动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要坚持学史明理,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感悟思想伟力、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走在前、作表率;要坚持学史增信,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入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走在前、作表率;要坚持学史崇德,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葆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要坚持学史力行,在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破解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方面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上走在前、作表率。谢伏瞻对此次读书班提出具体要求。一要珍惜学习机会,认真研读学习材料,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二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大历史观,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三要注重思考研讨,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要求,深入思考如何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促进担当作为,破解工作难题,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四要用好学习成果,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学科建设、智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融入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强大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主持会议。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作辅导报告。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姜辉在题为“学习百年史,践悟新思想,奋进新征程”的辅导报告中,围绕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就“为什么学”“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学”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上,全面深刻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历史性贡献,并就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深入解读。他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也是我们党一百年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思想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广大党员要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院属各单位所局级领导干部200余人参加此次读书班。读书班为期四天,其间安排了交流发言、分组研讨、自学、总结交流等环节。全院其他在职党员通过网络会议平台,在线聆听了谢伏瞻所作的动员报告和姜辉所作的辅导报告。会议主席台。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莹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何谓仁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4月2日拍摄的揭牌仪式现场。当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挂牌。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科教融合”办学的创新举措,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历史学人才培养、推进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4月2日拍摄的揭牌仪式现场。编辑:陈君清 任正来 张浩波 刘欣

略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讲堂”第一讲在京举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聂北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讲堂”第一讲今天在北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和张政文校长先后致辞,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主持揭牌仪式,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近200人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双双挂牌,是贯彻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实施“科教融合”办学战略的又一创新举措,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历史学人才培养、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揭牌仪式后,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讲堂”第一讲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王巍研究员以“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为题做了精彩演讲,现场有近200人参加,同时网络观众通过线上直播参与互动提问。据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中央赋予中国历史研究院的重要职能,也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崇高责任。为充分发挥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中国历史研究院面向社会公众举办历史学讲座——“兰台讲堂”,将邀请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担纲主讲,努力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奉上一场场精彩的知识盛宴。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理不可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教授周茂清

周茂清周茂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工业经济。研究课题及主要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本人先后承担过2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十几个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由本人作为主持人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个、省部级课题5个;曾参与过12本著作的写作,其中由本人担任主编的著作有3部;在《财贸经济》、《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科学》、《当代财经》等报刊上发表过200余篇论文。旗帜讲堂

腐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讲堂”第一……

2021年4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讲堂”第一讲在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和张政文校长先后致辞,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主持揭牌仪式,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近200人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双双挂牌,是贯彻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实施“科教融合”办学战略的又一创新举措,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历史学人才培养、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揭牌仪式后,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讲堂”第一讲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王巍研究员以“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为题做了精彩演讲,现场有近200人参加,同时网络观众通过线上直播参与互动提问。据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中央赋予中国历史研究院的重要职能,也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崇高责任。为充分发挥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中国历史研究院面向社会公众举办历史学讲座——“兰台讲堂”,将邀请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担纲主讲,努力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奉上一场场精彩的知识盛宴。本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