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复旦大学每年将联合培养25名硕博研究生造父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复旦大学每年将联合培养25名硕博研究生

中国气象报记者崔国辉报道12月11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与复旦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协议,拟每年选拔10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双方将全面推进联合培养工作,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以及《中国气象局 复旦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指导精神,促进科教结合,加强对中国气象事业及相关行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已经启动。2019年,27位来自气科院的博士生导师将在复旦大学开展招生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地理学和物理海洋学等。据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种类最多的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中国气象局管理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还承担着中国气象局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复旦大学于2016年4月增设大气科学学科,并建立大气科学研究院;于2018年1月建立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双方的合作将为气象事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对

气科院2019年度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举行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京举行。庄白羽 摄中国气象报记者唐淼报道7月2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京举行。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副局长宇如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周秀骥、李泽椿、许健民、陈联寿、徐祥德等院士,为今年毕业的19名博士、44名硕士毕业生授予学位,并颁发优秀奖项。

郑风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电影人

张小曳院士:孜孜以求 做环境气象领域的攀登者

2018年9月张小曳在“蓝天城市论坛”作报告。他是199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得者;他长期致力于天气及气候变化中大气成分作用研究,是新兴、交叉的环境气象领域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是认识天气和气候变化中人类活动影响的核心内容。他就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张小曳,在今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以心系报国的科学情怀、追求真理的科学信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在学术前沿孜孜求索,在气象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当选院士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怀抱只争朝夕的斗志,担起新的重任,踏上新的征程。结缘气象的一封信1986年9月,张小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开始结合黄土的粉尘气溶胶研究。1986年张小曳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那一年,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开放研究实验室正在组建,从西安的主要大学招了4个人,张小曳有幸成为其中之一。1991年张小曳远渡重洋,到美国罗德岛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访问学习。那时,大气化学领域在中国尚处于接近空白的阶段,仪器也几乎没有。中国与发达国家各方面都有差距,包括科技、通信和交通。张小曳对此感受颇深,决心把家国情怀融入科学创新的实践中。1995年张小曳获得博士学位。仅在博士毕业的十几天后,就被中科院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三年后,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成为一名年轻的博导。2004年张小曳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对于这样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一个对大气化学充满热爱的人来说,这将是一个更大的平台,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机遇。从西安到北京,从中科院到气科院,其中不得不说起当年中国气象局寄给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气象事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像小曳这样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更是气象事业目前最紧缺的。实际上,气象部门在IPCC的有关国际谈判,在全球气候变化、沙尘暴、大气化学研究与业务等方面,虽然国家赋予重大责任,但人才的奇缺使工作受到很大限制,我们痛感‘人才难得’……”回忆当时读完这封信的心情,张小曳说:“十分激动,感受到中国气象局对于科技人才的热情、诚恳及坚定,感受到了国家的需要,让我能投身气象事业做更多的事情。”但同时,他亦十分纠结。当时已担任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的他,一边是共同成长的老师和团队,另一边则是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这也意味着他要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幸运的是,张小曳的导师和团队都以大局为重,支持他到更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虽然十分不舍这位高徒的离开,但也深深为他受到学术界和用人单位的重视而感到高兴。正如那封信中所说:“小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他的引进将会大大加强气象工作中长期处于薄弱环节的大气化学研究工作。” 来到中国气象局之后,在国家亟待发展的科学领域,他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不断抵达新高度。“我们这代人真是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科技工作者。”张小曳说,“如今我国科技政策环境利好,平台设施堪比国际水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具备创新的客观条件。”解答沙尘暴的治理命题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张小曳说,中国气象局将大气化学作为一个战略发展方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气科院原来就有大气化学研究的基础,加上中国气象局强大的监测网络和体系、国家对长期观测的支持以及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都是很好的科研条件。就在张小曳来到气科院的2004年,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成立,全力铺设大气成分研究型业务轨道。21世纪初,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北方地区沙尘暴多发。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治沙之路?由此,关于沙尘暴的研究一度成为许多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张小曳和团队开创了沙尘暴预报的先河。他们结合黄土粉尘研究系统揭示了亚洲沙尘暴源区分布、释放总量、输送、沉降变化机制、沙漠化作用及其与气候变化的联系;主持研发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关键技术,并为沙尘暴研究在国际产生重要影响作出关键贡献。近年来,世界气象组织(WMO)要求科研要有服务的目标,同时又不能局限于只做服务,科研要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张小曳正是这样做的,他和团队从无到有建立国家级沙尘暴预报业务系统,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拓展到国际上。张小曳主持了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沙尘暴预警咨询系统(WMO SDS WAS)亚洲区域中心技术报告撰写,主持两次亚洲区域指导委员会-RSG会议,当选亚洲区域指导委员会主席,主持完成在WMO CAS系统下的申报程序等,并当选国际SDS WAS指导委员会主席。2017年,在WMO第69次执行理事会上,由国家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代表中国联合申报的世界气象组织(WMO)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ASDF BEIJING)获认定,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亚洲沙尘暴业务预报区域中心国,张小曳在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雾-霾谜题中探寻真理要想取得创新突破,对科学的专注、执着和坚守是科研工作者的不二法宝。长期致力于环境气象研究的张小曳,于2013年入选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他从中国大气气溶胶野外观测与试验入手并紧密结合数值模拟,以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与气候变化、雾-霾天气联系机制和雾-霾数值预报技术研发为核心,开展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业务实践。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对环境气象客观预报产品需求愈加迫切,我国首个雾-霾数值预报系统(CUACE/Haze-Fog)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应运而生。该系统在全国雾-霾重点区域中心和多个省级气象部门广泛应用,为我国雾-霾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国家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主持建立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到培养环境气象研发团队,从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到支撑雾-霾气象灾害防治及应对气候变化,张小曳面向学科前沿、面向气象现代化建设征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迎难而上、不断突破,成为新兴、交叉的环境气象领域排头兵、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第一作者的专著、编著共有9部;在领域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61篇,被SCI收录193篇、EI收录101篇,SCI他引1.1128万次,8篇第一作者论文SCI引用超100次,其中4篇SCI引用超200次、Web of Science查H因子为55……一串数字和荣誉彰显了张小曳的实力,如此刻苦钻研,方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果突破。此外,张小曳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的带领下成为IPCC第四、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执笔人之一,第五次综合报告评审人,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章主笔。他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就在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规划会议上,张小曳深刻理解了那句耳熟能详的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那次会议上,各国代表围绕黑碳的减排问题意见不一,一些国家片面的观点显然是在转嫁责任。张小曳秉持全面、透明、客观的科学态度,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在会上据理力争,一度从会议主席台前拂袖而去,坚决表达了中国的立场。为年轻科研人员树榜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张小曳常年每天5点就醒,从黎明时分到傍晚下班,保持清醒、高效地思考和工作,这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他笑称自己在周末也是个“宅男”,总想坐在计算机前工作。从科研经历中,张小曳也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高峰,也可能碰到低谷。当处于低谷之时,我的经验就是,不管外界对这个方向、成果重视与否,带领团队好好地做自己的科学研究,比什么都重要。要有平常心,不怕磨砺,坚持就是胜利。”的确,科学是持之以恒的事业,对科学家而言,只有经历千难万险而不放弃、长坐“冷板凳”而不盲从、遇各种诱惑而不动摇,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成就。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张小曳为人坦率、严谨求实、充满正能量。他在学术报告中也会不时融入些许人生经历和感悟,不仅传递科学知识,还要讲做人、价值观、报效祖国,以及怎么去认识世界。周围的人从张小曳身上看到了科研工作者独有的光荣,感受到科学创新对国家重大决策的贡献。“我经常给学生们讲,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好的,你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能为国家做很多事情,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我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科学研究、科学报国之中。”张小曳说。如今,气象事业正在由传统气象向着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环境气象是新兴、交叉的领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更是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的关键领域。张小曳表示,未来将继续抓好认识天气和气候变化中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方向,直面难题、勇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气象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张小曳简历张小曳,1963年6月出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张小曳毕业于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4月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曾赴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学研究生院-大气化学研究中心、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学系、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气-环境监测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张小曳长期致力于天气及气候变化中大气成分作用研究,是新兴、交叉的环境气象领域学科带头人。他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研究的领域是认识天气和气候变化中人类活动影响的核心内容。作为两项“973”项目和3项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在亚洲沙尘暴形成机制与数值预报技术、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与雾-霾联系机制及雾-霾数值预报技术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他主持建立的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系统、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等3个国家级业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效益显著。他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国家级沙尘暴、雾-霾客观定量预报业务的系统建设中均发挥了领军作用,为建设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作出突出贡献。截至2019年11月,张小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以他为第一作者的专著、编著共有9部;在BAMS、ACP、Sci.Rept.、JGR、GRL以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领域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61篇,被SCI收录193篇、EI收录101篇,SCI他引1.1128万次,8篇第一作者论文SCI引用超100次,其中4篇SCI引用超200次、Web of Science查H因子为55。

超快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现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是199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天气及气候变化中大气成分作用研究,是气象领域新兴、交叉的环境气象领域学科带头人。他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生于1963年,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4月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曾赴美国罗得岛大学-海洋学研究生院-大气化学研究中心、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学系、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气-环境监测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张小曳研究的领域是认识天气和气候变化中人类活动影响的核心内容。作为两项“973”项目和3项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在亚洲沙尘暴形成机制与数值预报技术,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与雾-霾联系机制及雾-霾数值预报技术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他主持建立的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系统、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等3个国家级业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效益显著。他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国家级沙尘暴、雾-霾客观定量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中发挥了领军作用,为建设气象现代化以及支撑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突出贡献。张小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在BAMS、ACP、Sci.Rept.、JGR、GRL以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本领域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61篇,以他为第一作者的专著、编著共有9部,被SCI收录193篇、EI收录101篇,SCI他引1.1128万次,8篇第一作者论文SCI引用超100次,其中4篇SCI引用超200次、Web of Science查H因子为55。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 王玫珏微信编辑:张琳皓审核:叶海英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5835(叶老师)

花音

定格最young校园时光!你再看看母校,我再看看你……

听说,一年不只有四季。还有一个季节,叫做“毕业季”。它没有四季那么漫长,却比四季更美好,更让人怀念。“我们毕业啦!”7月2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副局长宇如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周秀骥、李泽椿、许健民、陈联寿、徐祥德等院士,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共同为今年毕业的博士及硕士授予学位,分享他们完成学业的喜悦心情,见证大家获取学位的庄严时刻。今年,有19名博士、44名硕士毕业生从这里毕业,走向社会。毕业生们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有的进入各级气象业务、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和高校,有的投身充满活力的气象“大市场”,还有的进入海洋、民航、水利、环保等部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现场发表致辞分享了给毕业生的谆谆寄语围观一组毕业典礼上的“金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期待你们用青春和激情去征服更广阔的天地。无论你们飞到多远,飞到多高,请记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中国气象局的这片热土,见证了我们的青葱年华:在这里,我们经历了为科研废寝忘食的凌晨深夜,也享受了科研成果发表的美好甘甜,体验了山重水复的无奈,也收获了柳暗花明的喜悦。”“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安康福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拨穗及授予学位环节,现场掌声热烈拨穗正冠——毕业授予学位时,学校领导把学生学位帽上的帽穗从右边拨到左边,再授予学位证书,象征毕业生学有所成。接过毕业证书,这一刻开始,我真的毕业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却希望再多停留一刻多位同学还荣获了优秀毕业生、优秀成绩奖等荣誉,祝贺你们!希望你们日后取得更大成绩!熟悉气象领域的小伙伴都知道,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可不简单——这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种类最多的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气象局,为气象及相关行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最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毕业生,来听听他们的“心里话”~还有暖心的院士寄语哦!▼徐祥德院士为毕业生们送上手写的三句寄语。博士毕业生:范祥鹏主要从事方向:闪电物理研究我对自己现在从事的学科充满自豪,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坚持自己的理想。博士毕业生:宿志国主要从事方向:雷电电磁兼容相关研究这几年的学习,非常充实也充满了挑战,收获颇多。给大家的寄语是,在研究中遇到瓶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多坚持多尝试,积极努力,定会成功。硕士毕业生:胡艺去向:中央气象台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都能一切顺利,能够学有所成,万事如意!硕士毕业生:徐致真去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复旦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特别感谢中国气象局对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学者的亲切关怀,希望将来读博的同学们能继续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回报母校的栽培和恩情。点击视频感受现场更多的“感动”!▼01:12彩蛋时间到~!毕业季,不光有伤感的离别,还有老师们准备的美味cake~道一声再见,愿我们在今后看不见的时光里,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不离不劳

气象类人才需求“涨声一片” 毕业生优中选优本科生也有更多机会

交汇点讯 11月20日上午,全国气象部门2020年度人才招聘会在南信大东苑体育馆举办,作为气象行业吸纳人才的重头戏,招聘会共有全国气象部门及中国气象谷入住企业等348家单位进场选才,吸引了2158名毕业生前来应聘。记者在招聘会现场采访时发现,2020年全国气象人才需求“涨声一片”,本科生需求也增加不少,不少学生都是优中选优“找婆家”。招聘计划增长八成,涨幅近几年最大记者从招聘会发布的2020招聘计划中看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共提供2153个岗位,比去年增加了221个,是近年来进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东北、西北等地区招聘需求量较大,辽宁省的招聘人数较去年增长近83.54%,一跃成为招聘“大户”,以计划招聘145人位居榜首。四川、内蒙古分别以127人、119人位居第二、三位。此外,有17个省份的招聘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上海的招聘人数较去年增长近80.95%。“我们比较青睐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型人才。” 辽宁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辽宁对于气象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而且特别期待“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具有气象学和信息技术类交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将会很受欢迎。上海市气象局人事处负责人说,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工作量大大增加,导致人才需求量增幅较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后备人才。“每年新入职的人才有一半以上来自南信大,这里的毕业生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用人单位还开出了“现场签约”、解决户口等优厚的条件。湖南省气象部门组团来找人,拉出一个高高的易拉宝,在显眼处写上“高校毕业生现场笔试面试岗位表”,“符合条件的当场就可以面试,今天就能签约。”招聘工作人员介绍。本科生也有了更多的求职机会气象人才需求大涨,给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硕士袁同学选择了和自己志趣相投的科研单位,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可选择的就业机会的确不少,大家都抱着‘寻找更合适的’这样的想法在就业。”小袁告诉记者,自己选择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正是相中了单位的科研能力,“我应聘的岗位要求硕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或SCI一篇以上。我目前有SCI一作一篇,中文核心论文我也有,研究方向也相符,所以就投了一份简历想去试一试。”不仅是研究生,本次招聘会上本科生也有了更多的求职机会。据统计,2020年各省(市、区)气象局招聘需求与2019年相比,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的增加了110个,近1/3的岗位学历要求在本科及以上。“基层气象部门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机构编制处处长董章杭介绍,中国气象局近年来出台了很多关于激励人才发展的文件,一些地方气象部门也专门制定了针对基层气象岗位的特殊优待政策,例如艰苦台站取消试用期工资,本科生入职即享受正式工资;在职称评审上根据国家要求做出调整,更强调业务贡献等等,为气象类本科生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成长平台,“现在很多本科生都希望到基层气象部门发展了”。此外,气象人才需求结构和专业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今年,中国气象局针对招聘工作制定了规范招聘岗位专业设置的管理办法,把专业分成气象类、气象相关类、数学物理类、信息技术类、财务会计类、媒体传播类等等,覆盖各个专业、各个层次,毕业生们的选择范围非常广。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通讯员 于杰

动画秀

2019年气象系统拟录取参公人员出炉,共录取373人,一高校占30%

近日,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发布了《中国气象系统2019年拟录用参公单位人员公示》,共有373名同志通过笔试、面试、体检以及考察程序。这373名同志即将进入29个省区市气象系统的不同岗位,成为中国气象系统的一员。因人数太多,下图是截取的部分拟录取人员公示信息。这373人学历构成如下:硕士研究生57人,本科生315人,专科生1人。他们中男生153人,女生220人,来自154所高校,多数学校录取人数少于5人,但是有一所高校有高达116人被录取,它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录取人数占总录取总数的31.1%,人数排名第二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人数有14人,占比3.8%,可谓是“三分气象天下,南工程占其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大学城,学校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即被列入全国重点大学,1999年北京气象学院并入,在2004年正式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90年代遗憾落选“211”工程之后,南信大凭借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大气学科的A+评级(与北京大学并列),终于没有让“双一流”旁落。都知道南信大的大气科学实力强,但是究竟强到什么程度呢?小编今天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首先从学科实力说起,南信大的大气科学1998年就获得了一级学科博士点,气象学(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大气科学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并列A+。再说科研实力,南信大拥有30余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其中三分之二与大气学科有关,其中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在业内都具有很重的分量。最后是师资,学校的两名全职院士王会军、石广玉均是气象领域的知名科学家,7位杰青多数是深耕气象领域的知名专家。值得一提的是,南信大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自2018年起进行本硕博一体化联合培养项目,由学校的长望学院负责培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有两校共同制定,师资由两校共同承担,毕业后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学生可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进入国科大读研。想要攻读博士学位的,也可由国科大择优录取进行硕博连读。该学院是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生深造率75%以上。南信大给人的感觉与华北电力大学类似,虽然在顶尖科学研究上可能不如一些名校,但是在自己擅长领域的影响力却首屈一指,桃李满天下。从这次中国气象系统的拟录取名单就可以看出,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气象系统,人数上也拥有巨大优势,对大气、气象领域感兴趣的考生可以考虑。

江心洲

PIS2020嘉宾推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房世波教授

主题探讨农业遥感将遥感技术与农学各学科及其技术结合起来,是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主要包括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分析,病虫害的预测,以及农作物的估产等。是当前遥感应用的最大用户之一。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作物长势信息,快速监测和评估农业干旱和病虫害等灾害信息,估算全球范围、全国和区域范围的农作物产量,为粮食供应数量分析与预测预警提供信息。遥感卫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面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其他现代高新技术,可以实现农情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 量、定位,客观性强,不受人为干扰,方便农事决策,使发展精准农业成为可能。关于PIS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精准农业行业盛会之一,PIS中国国际精准农业与信息化高峰论坛将于2020年12月17日-18日在苏州盛大开幕。大会以 “科技赋能农业,融合发展”为主题,现场汇集300+精准农业行业顶级专家、兵团,农垦局、农场相关领导以及行业知名企业高管,联合国内外高端媒体聚焦行业现状与问题,共议疫情后精准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西部气象部门:研究生比本科生好招

昨天上午,全国气象部门2019年度人才招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拉开帷幕,来自伦敦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约2000名求职者前来应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西部气象人才需求旺盛,但是基层气象部门普遍感到“研究生反而比本科生好招一点”。新疆四川内蒙古是招聘“大户”此次招聘会吸引了213家气象单位前来招聘,其中各省(市、区)气象局提供岗位1932个,较去年增长170个。新疆已连续两年成为招聘“大户”,以计划招聘127人位居榜首。四川、内蒙古计划招聘人数增幅较大,分别以计划招聘126、105人位居第二、第三位。其中四川招聘人数较去年增长近85.3%。西藏今年人才需求为39,增幅高达130%。“中西部地区人才需求旺盛”,甘肃气象局人事处杨处长表示,近年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越发重视,除气象类人才外,同样需要环境、遥感类专业的人才。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招聘负责人说,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今年研究所对气象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孔雀东南飞”现象缓解和早几年“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不同,今年中西部气象部门的招聘摊位前,也是门庭若市,不一会儿收到的简历就是一摞子,其中不少是生源地学生回到家乡就业。南信大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依力尔江牙合甫正在咨询哈密市气象局各岗位要求,早在大二暑假时,他已在哈密市气象局进行了两个星期的社会实践。“今年哈密市共招6人,我觉得自己有把握。”新疆气象局招聘负责人表示,今年是“人才丰收年”,今年来应聘的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高。西藏省局的展台前吸引了不少汉族学生前来咨询。“西藏招聘人数多了不少”,来自西藏的南信大本科生索朗央金一心想建设家乡,在看到其他省份的学生在西藏气象局前投递简历,她感到“竞争有些激烈”,不过专业对口让大气科学专业的她觉得“颇有优势”。基层岗位想招本科生还是难虽然中西部没有受到冷遇,但是求职者普遍冲着当地省市级气象部门而去,对县级气象部门则不屑一顾。南信大气象学专业的马佳宁告诉记者,家乡是甘肃兰州,所以简历投了甘肃气象局:“他们一共招20多人,但是有十几人是县局招人,当场就可以签约。我比较想去省局和兰州市局,如果去不了,就会考虑北京杭州这些地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西部气象部门的招聘计划中,县级单位占了绝对多数,需求极其旺盛。贵州气象局一下子排出了29个县的招聘计划,直接面试签约。山西气象局招聘负责人薛老师介绍,他们这次招聘60人,其中48人是县级单位要人。不过,前来投递简历的30多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本科生很难招到。他分析,研究生主要冲着省市级气象部门来的,而县级气象部门本科生却不愿意来。“等到考研成绩出来之后,应该会好一些。”“鼓励学生就业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南信大校长李北群表示,学校通过推动学生到西部省市气象局实习、优秀气象工作者来校宣讲等活动,使学生较早认识到气象行业发展需求,毕业时到一线岗位工作,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通讯员 于杰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