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消息,中国知网公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版》以及《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年报》旨在客观、全面、规范、准确地报道中文期刊的影响力指数、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可被引文献量、下载率等期刊计量统计指标,并提供这些计量指标的文献统计来源信息,为中文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相比于单纯地使用影响因子对期刊进行分级,《年报》通过综合评价指标“影响力指数(CI)”反应期刊的影响力和质量。据了解,该指数通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投射到“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采用向量平权计算得到。该指标同时兼顾了期刊质量、历史、规模等因素,利用“期刊量效指数(JMI)”修正个别期刊发文量大影响因子低的特殊奇异现象。《年报》对每个学科期刊按照影响力指数(CI)排序,并按期刊数量等分为4个区(Q1、Q2、Q3、Q4),更加客观地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相对水平。《年报》中护理学Q1区期刊排位详情如下:护理学医学类期刊:医药卫生综合医药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综合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与儿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耳鼻喉科学与眼科学口腔医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药学其余分区名单及完整内容请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进行查看。内容来源:CNKI 中国知网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文章来源:Nordnes 期刊观察(转载已获授权,内容仅作分享,如在其他渠道使用,请联系原文作者)
开放科学不仅仅关于付费墙,它也是为了保证全球每个人都能自由和公平地参与知识的传播。 中国科学现今正在崛起 —— 据估计, 2016年全球科学产出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Xie & Freeman,2019)。然而,在向非华人社区传播科学知识方面,中国期刊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既有结构上的挑战,也有文化上的挑战。ScienceOpen 的使命是消除这些障碍,将中国的研究向更广泛的受众开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ScienceOpen 与来自中国的多个机构合作,在其开放的研究网络中托管和展示他们的内容,并帮助其在数字空间中更容易被发现。在 ScienceOpen 数据库中,你可以找到上千篇来自中国期刊的文章。想了解你相关研究领域的论文,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那我们的特色和非特色的合集是正确的资源方向! 这些文章合集收录了精心挑选的论文,突出了最先进的科学。 对于任何希望探索新兴研究方向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完美的出发点。 因为这里有超过一打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合集,我们会给你一个简单的合集介绍,欢迎随时开始你的冒险!(超级)合集的内容整合ScienceOpen收录了两个来自中国出版商的超级合集,包含了医学和工程领域的数百种最相关的出版物。 各种不同领域的大量高质量出版物使这些超级合集成为发现中国研究的绝佳场所: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与可再生能源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计算机与电子工程Brain Science Advances – 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 材料科学Friction – 材料科学4open – 自然科学,技术,医学EPJ Photovoltaics – 光伏太阳能能量转换Parasite – 人类和动物寄生虫学SICOT-J (Orthopaedic surgery) – 整形外科学关于医学的研究我们很自豪地向世界各地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开放中国的研究。 以下是更多的医学和健康科学合集:1.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2.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3.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4.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5. China Tropical Medicine6.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7.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8. Family Medicine and Community Health给雷达爱好者的礼物!Journal of Radars 雷达学报查看超过500篇出版物的合集!克服语言障碍为了尽量减少语言障碍的负担,ScienceOpen 与中文期刊合作,虽然这些期刊传统上在中国境内主办,但经常会有一些英文内容,如摘要和特色文章的翻译。这些有助于向全球学术界开放研究,也是建立国际同行评审网络的又一步骤。例如, Creative Arts in Ecation and Therapy (CAET) –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这一合集,双语标题、摘要和关键字 —— 可以说是研究发现中三个最重要的元数据细节。面向全球读者的双语文章页面关于 ScienceOpen多年来,ScienceOpen 一直倡导方案解决,消除地域局限,并促进真正的全球科学传播体系。除了与众多中国出版商和大学出版社合作之外,ScienceOpen 还与其他全球机构或网络数据库(如 AfricArXiv 或 SciELO)密切合作。如果你的期刊打算全球推广,请联系我们来获取更多信息。进一步了解与ScienceOpen的合作机会。
原标题:国内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超20(记者胡德荣)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日前发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细胞研究》杂志影响因子为20.507。这是我国自主创办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细胞研究》创刊于1990年,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高质量的全英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达到20.507,标志着《细胞研究》已稳居国际顶尖期刊行列。该期刊在推动提升我国学术期刊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胡德荣)责任编辑: 小云【来源:健康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19年即将结束,中国学者总共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发表了180项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5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18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生命科学领域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105篇CNS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材料学领域-中国一支强大的科研力量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材料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30篇CNS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通过自然指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科研力量的变化。自然指数是指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自然指数提供机构和国家所发表论文的绝对计数和份额,由此可显示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的情况。在纳入自然指数的82种高质量科研期刊中,2015到2018年材料科学论文产出增幅最快的50家机构有43家来自中国,并且前10位均为中国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2013年,中国对自然指数材料科学论文的贡献不足美国的二分之一,但在2018年首次超过了美国。2018年中国对自然指数材料学论文的贡献年增幅为15.8%,而美国则下降了10.3%。自然指数材料学论文贡献最多的100家科研机构中,有35家为美国科研机构,中国居第二位,有34家机构上榜。位居这100家科研机构前十的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2019年中国科学界里程碑2019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李昺作为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了一类称为塑料晶体的无序固体中的巨大热量效应(CBCE)(热量效应是压力诱导的相变的冷却效应)。所获得的代表性塑料晶体新戊二醇的熵变化在室温附近为389J/Kg/K(目前主要材料的热量效应是几焦耳/千克/开尔文熵变化的特征)。压力相关的中子散射测量表明,塑料晶体中的CBCE可归因于这些材料的广泛分子取向紊乱,巨大可压缩性和高度非谐振晶格动力学的组合。该研究确立了CBCE在塑料晶体中的微观机制,为下一代固态制冷技术铺平了道路。“超越CRISPR”:刘如谦开发新型编辑器2019年10月21日,单碱基编辑技术开创者,Broad研究所刘如谦(David R. Liu)教授在Nature杂志发表题为: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精准基因编辑工具——先导编辑(Prime Editor),无需依赖DNA模板便可有效实现所有12种单碱基的自由转换,而且还能有效实现多碱基的精准插入与删除(最多插入44个碱基,或删除80个碱基)。Nature 杂志评论这一技术是“超精确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Science 杂志评论它是“超越CRISPR”的重大突破,哈佛大学教授,CRISPR先驱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盛赞这一成果:“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信息来源:Nature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彭韵佳、沐铁城)为探索更为科学、全面的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发布“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通过多元遴选统计源期刊、复合构建评价指数、全新设置学科分类等工作,旨在构建开放多元的世界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价中心与中国知网科技文献评价中心联合研发。该报告为中国科协委托课题“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潘云涛介绍,长期以来,国际主流期刊数据库以收录英文科技期刊为主,对中国以及许多非英语国家的科技期刊选取数量有限,既局限非英语母语国家研究人员检索阅读,也使得研究人员对本土性、区域性科学问题缺乏足够关注。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及期刊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专业人员,围绕统计源期刊遴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期刊学科分类、《世界引文库》建设等四方面开展工作。为更加公平、全面、科学地反映世界各国科技发展与科技期刊发展的真实状况,课题组共遴选38种语言、9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万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覆盖国际知名数据库中的绝大部分英文期刊,也补充了中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母语期刊,使得来源期刊出版地和语种更加多元。为避免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该报告在评价指数设计上对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主流指标进行复合处理,并引入替代计量学指标数据,探索评价方法的创新。在充分参考国际主流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课题组综合考虑学科发展现状、各学科期刊规模等因素,全新编制286个学科的分类体系。潘云涛表示,目前课题组正在基于该项研究方法,编制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索引,计划于今年年底向社会公开发布。(完)
40年前,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让更多人知道了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而陈景润的科学贡献,可以上溯至1966年,时年仅33岁的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这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以来,比如袁隆平院士的巨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屠呦呦为代表的“523项目”攻关小组的论文,都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些中国科研人员的重大研究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主要科技成就青蒿素抗疟研究首篇论文就发表在中国本土科技刊物《科学通报》上近年来,在中国科技事业进步的同时,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情况怎样?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与中国科技事业同步发展?近期,本报就此进行了采访。科技期刊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科技期刊是发布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今年初发布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简称《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与10年前相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6年底,在办的科技期刊数量合计为5020种,其中大部分是中文期刊,英文有302种,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作为科技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国际影响来看,2016 年 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中国大陆期刊179种,EI数据库(工程索引)收录中国大陆期刊214种,Medline(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期刊195种,Scopus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期刊655种。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实际被利用次数的最直接指标,反映了相关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2011—2016年,CSTP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显示出总体上升态势,6 年间的平均增幅为5.92%,反映出中国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实际地位总体上处于明显上升的状态。由于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在近2年所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因而被认为能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与总被引频次类似,2011—2016年间,CSTPCD收录期刊的年平均影响因子呈稳定增长态势,增幅为5.72%—8.59%,反映出我国被 SCI 收录期刊所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也保持着相对快速上升的态势。即年指标是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当年发表的论文数,表征了期刊中的论文在学术界所引起的反应速度,即年指标愈高,表明期刊所获得的反响速率愈快。CSTPCD收录期刊的平均即年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2.31%,尤其是2016年度的即年指标在2015年较高基础上仍有上升,表明我国期刊所发表论文越来越多地很快引起同行关注并被引用。迈向科技期刊强国任重道远《蓝皮书》指出,尽管中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进入世界科技期刊大国行列,但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与美、英、德、荷等科技期刊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滞后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在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数字出版、传播能力等诸方面面临国际同行的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专家、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对本报记者分析说,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期刊就是个学术成果发布的地方,但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学术期刊的功能正在多元化,论文的发表将会进一步影响到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更加关注科技期刊的发展。多位学者认为,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与国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无论从质量方面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导向存在一些偏颇,大家对SCI收录期刊过于推崇。胡升华分析指出,“从期刊发展本身来看,客观地讲,中国学术期刊存在急需赶超的地方,这当中,既涉及到历史的积累不足,也涉及到系统工程不完善,从平台建设、工具开发、评价体系乃至运营、专家队伍建设等,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体系很关键。”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院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在当下的学界,SCI评价标准仍然是被许多人看重的一个评价指标,然而,过于强调SCI评价的弊病近年来也开始凸显,大家只看发表文章的数量,也不考虑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何为社会和经济服务,从而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认为,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如果用某个单一指标来评价科研成果就不够全面。“现在不少人认为,发在国际知名期刊上的论文,就意味着科研成果的水平高,这种定义显然是有问题的。虽然好的期刊能吸引到更多好论文,但归根到底,任何优秀科研成果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还是要回归到对科研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上来。”郑永飞如是说。优化科研评价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不断改善。2015年以来,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国家财政对期刊的投入力度也大幅增加。2015年11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推进已发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另外,有关部委和部分科研机构已开始采取措施,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2016年,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由原来的“限填20篇,其中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5篇”改为“限填30篇,其中国内论文不少于10篇”。国内期刊论文数量要求提高,且比例由1/4增至1/3。从支持政策上来讲,2006年至今,中国科协先后实施或牵头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尤其是2013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是迄今为止我国对英文科技期刊资助力度大、目标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对于支持我国英文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高起点创办更多的英文期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郑兰荪建议,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促使国内一些重点科研期刊提高质量。比如第七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一篇在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我相信,在各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科技期刊一定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业内人士纷纷认为,科研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也需要改进。郑永飞认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不能只看论文,而是要将评价体系回归到成果的内涵和实质上来,要对科研成果本身多讨论,将其价值和优点都分析到位,才能切实改变评价体系的指挥棒。”胡升华认为,不能以文献计量代替整个科研评价,科研评价体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贡献指标,即科研成果和价值,应将文献计量学和同行评议结合,评议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学术标准包括创新性、开拓性、可持续性,其社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伦理价值、环境价值等;二是专业能力指标,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医师医疗水平、在学术性团体中的任职情况、对学术团体的贡献等;三是社会影响指标,科研成果在制定政策、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到中文期刊的发展,胡升华认为,要从鼓励入手,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期刊发展活力,从集群化规模化运作着手,同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中文期刊的质量。(叶晓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2019版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发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为20.50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多个《自然》和《细胞》旗下本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如 《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 和《分子·细胞》 等)。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表明《细胞研究》作为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已成功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细胞研究》是以英文形式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近15年来,主编裴钢院士和常务副主编李党生研究员带领编辑团队,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召唤,把握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在中国科协、中科院和上海市的支持下,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的要求,坚持专业科学编辑办刊的模式,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完成影响因子从2到20的飞跃。《细胞研究》编辑团队深入科研院所和高校,走访科学研究一线的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对特别优秀的稿件采取 “快审快发”个性化服务。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不少具有概念性创新的原创成果,这些优秀论文的学术水平可以和同时期发表在《细胞》、《自然》与《科学》上的论文相媲美。《细胞研究》对于中国科学家而言已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个受到国内和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五年前,《细胞研究》创办了全新的以开放获取模式运行的子刊《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探索强刊加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以捍卫科学话语权,并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这是探索我国科技期刊作为“后来者”如何发展、如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重要实践,将为我国其他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今年《细胞发现》影响因子为6.255,在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2。其目前的论文水平已接近《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通讯》(Nature Commnunications)、《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编辑:佩佩)
科研绘图有针对性投稿,会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画上一期科画介绍了国际期刊及影响因子排名,详情见最新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图解读,SCI收录神速本期SCI-HUA科画介绍的是国内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1.CELL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5.393《CELL RESEARCH》中科院主管的一份月刊, 期刊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信号转导、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染色质、表观遗传学与转录、小RNA功能与机制、癌症生物学、免疫与分子发病机制,分子和细胞神经科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2.FUNGAL DIVERSITY2017-2018影响因子14.078中文名《真菌多样性》,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2011年3月,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泰国菌类研究基金会主任、《真菌多样性》创刊人 K. D. Hyde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办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真菌特别是高等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较好的积累,建立了我国第二大真菌标本馆,在真菌系统学、真菌化学、真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期刊的宗旨和定位是:发表真菌学科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真菌多样性、系统学、分子系统发育及进化等方面的重要原创性研究论文,促进真菌学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3.Bone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2.354《Bone Research》成立于2013年。编委会由国际杰出科研人员组成。主编是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创始编辑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徐曹教授,执行主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Thomas L. Clemens教授。副编辑由国内外骨科学的顶尖研究人员组成。期刊专注于骨骼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再生的基础和临床方面,并支持基本调查和骨骼相关临床研究的最重要发现。该期刊的目的是促进全球传播骨相关生理学,病理学,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研究。4.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7-2018影响因子9.408《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是一本科研行业评审类期刊,主旨为回顾中国和世界各地科技的前沿发展。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包括物理和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主编为白春礼院士,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院士,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占46%,国际编委占41%。5.Molecular Plant2017-2018影响因子9.326Molecular Plant创刊于2008年,由Molecular Plant上海编辑部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合作出版。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IPPE)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CSPP)主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6.Nano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7.994《NanoResearch》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公司合作出版。是一份经过同行评审的国际和跨学科研究期刊,专注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权威和综合评论,以及通信和全文格式的原创前沿研究。7.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7.551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由曹雪涛院士和田志刚院士共同主编。是我国免疫学领域唯一的SCI期刊,2010年加盟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目前已被全球著名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PubMed》、美国《SCImag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涵盖涵盖基础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我们对宿主免疫反应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包括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8.Protein & Cell2017-2018影响因子6.228《Protein&Cell》 是一本同行评审的国际期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负责海外发行。发表文章有关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多学科领域最新发展,期刊重点是蛋白质和细胞研究。该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干细胞,植物科学,蛋白质科学,结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此外,期刊还提供有关中国研究政策和资金趋势的最新研究重点,新闻和观点以及评论。9.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5.595《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是国际同行评审的期刊,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期刊专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之间的横截面的跨学科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学科,比如干细胞研究,信号转导,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癌症生物学,分子发病机制,神经科学和系统生物学。JMCB的文章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学科的融合趋势,有助于传播具有不同寻常意义和广泛科学兴趣的研究结果。
这次要说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国内的学者在公布自己的学术成果时,首选的都是国际期刊,而不是国内期刊呢?这次以武汉地区为中心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病毒疫情的主阵地在中国武汉,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共同抗击疫情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让大家对这次的疫情有了更加客观全面、科学精确的认识。但是,很不幸的是,我在中国知网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关键字搜索,居然没有搜到一篇相关的研究成果。仅有的3条成果也是2017年的研究,我在想面对这样的热点事件,国内的学者们有精力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就没想过让我们的国内期刊也分一杯羹吗?以2019-nCov为关键字,搜到了一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玉光等人撰写的论文1篇:不死心,在百度学术分别用以上两个关键字搜索:阿西吧,搜的都是什么呀,根本没找到任何相关的信息好不好?那我们再看看【微软学术】,第一页都是相关的内容。我们直接百度也会有一堆的内容,这里边的内容也不全是论文,这里就不较真了。那我们在看看最近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关于这次疫情分析的学术论文,柳叶刀武汉金银潭医院黄朝林等人研究了这41个病例的临床特征,并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论文题目中文翻译为《中国武汉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征》https://www.thelan2020年1月24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建伟共同通讯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 在线发表题为“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的研究论文香港大学Kwok-Yung Yuen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 在线发表题为“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人传人的证据。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David L Heymann发表题为“Data sharing and outbreaks: best practice exemplified”点评文章,王辰等人发表题为“A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of global health concern”的点评文章柳叶刀编辑部发表题为“Emerging understandings of 2019-nCoV”的文章,昆士兰大学Deanna Anderlini,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奥罗拉分校Matthew Wynia,及维滕/赫德柯克大学Diethard Tauschel连发3篇表题为“Cultivating awareness of the Holocaust in medicine”的通讯文章,Science2020年1月27日,国际顶级科学期刊《Science》在线刊登了一篇有关新冠疫苗的报道NEJM2020年1月25日,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发表研究论文“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该研究由中国疾控中心领衔,作者还来自北京地坛医院、武汉金银坛医院、湖北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该文通讯作者为高福、武桂珍和谭文杰。社论文章“Another Decade, Another Coronavirus”观点文章“A Novel Coronavirus Emerging in China — Key Questions for Impact Assessment”JAMA2020年1月23日,JAMA 发表题为“Coronavirus Infections—More Than Just the Common Cold”的观点文章,系统总结了最新的武汉肺炎的进展。BMJ“China coronavirus: what do we know so far?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2020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员、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钟武研究员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轩研究员合作,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的论文。其中以柳叶刀居多,其余顶刊杂志也有涉及,但是比国内的期刊要好很多的。我们在共同抗击疫情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刊发;而不是悲催的发成英文,然后在翻译回来。发英文虽然能够让国际上更好的了解我们的情况,但是国内都研究者呢?这样的热门事件还好,还有媒体的全方位解析作为补充,但是如果是小众一点的研究呢,是不是就养在深闺人不知了。我们总批判社会对娱乐明星的追捧,而我们的科学家发在外文上的优秀成果,如果不让大众知道,那我们怎么能建立大众对科学家的崇高敬意呢?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应该学一下王婆,自卖自夸一下,这样我们是不是能有更好的学术自信呢?国际视野固然好,身为国人,更好的让我们的自己人了解我们自己的东西,也是分内之事。
自2012年起,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通过对2万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引文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引证情况,目的是客观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实情。本报告报道了我国学术期刊被国际期刊引用的他引总被引频次(TC)、他引影响因子(IF)和影响力指数(CI)等重要的期刊评价指标,遴选CI排名TOP5%的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简称“最具”)、TOP5-10%的期刊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简称“优秀”)。9年来,连续入选“最具”的科技类期刊有83种,连续入选“优秀”的科技类期刊有203种,部分期刊已经进入所在学科领域国际先进行列,越来越得到国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正在迈向“世界一流期刊”行列。通过遴选,这两类期刊品牌也已经得到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广泛认同,在助力中国期刊走向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学术品牌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入选2020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名单。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以《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光:科学与应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注:*标的期刊为被WoS-JCR2019报道的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以《Forest Ecosystems》(《森林生态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注:*标的期刊为被WoS-JCR2019报道的期刊来源 | 知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