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电子商会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电影梦

中国电子商会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引领农业生产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中国电子商会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双方举办座谈会并达成战略合作,依据IDcode标识体系共建农业装备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韵涛,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UTC)负责人张超,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副主任张义,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副主任、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迟建平,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科技与产业发展部部长李树伟,行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赵庆亮,产业创新中心主任吕黄珍,机电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叶舸等出席会议。据王宁会长介绍,中国电子商会为推动中国二维码的安全应用和规范管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大力推动二维码标准建设、产业研究、体系建立、公共服务等工作,先后组织成立了二维码专项工作组、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中国二维码标准联合工作组等机构力量,组织搭建了二维码注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二维码技术研究、注册解析、评价认证、专业咨询、应用推广等公共服务。UTC负责人张超介绍,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通过了ISO、CEN、AIM三大国际组织认可,成为国际代码发行机构,发行代码为“MA”,负责ISO/IEC 15459系列国际标准IDcode标识体系的维护管理,并组建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开始向全球用户发放二维码标识,开展国际二维码代码发行、标准制订、认证认可体系建立等工作,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负责中国区域相关服务。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是中央直属科技型企业,也是我国农业装备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业务领域包括高端装备、农业工程、信息技术与服务三个板块,涵盖农牧业装备、特种装备、汽车配套、农产品与食品工程、冷链与环境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信息技术与精准农业、标准与检测等。目前已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500余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开发项目2500余项,制定行业标准1400余项。双方将发挥各自在行业资源、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制定和应用推广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依据IDcode标识体系共建农业装备二维码相关标准,推进农业装备行业自主二维码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推广,建设农业装备行业二维码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载体,推进我国农业装备行业二维码技术安全、规范应用和产业发展,促进农业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发展。

幻游传

西华大学党委书记带队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交流访问

11月30日,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副校长余孝其带领发展规划处、科技处、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相关人员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学习调研。在中国农机院,刘小虎院长、马敬春副院长和科技与产业发展部、院务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与边慧敏一行进行了座谈交流。刘小虎简要介绍了中国农机院改革发展、科研与产业发展有关情况,并表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所在、也是潜力所在,更是中国农机院的责任所在,中国农机院愿意不断增进与西华大学的了解与互信,协力同行,为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特色食品加工等做出积极努力,助力西南农业高质量发展。边慧敏简要介绍了学校情况及在农业工程、四川丘陵山地农业装备等方面的学科科研情况,希望加强与中国农机院的互动交流,优势互补,共同促进西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双方就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建立了后期工作推进的联络机制。会前,刘小虎陪同边慧敏一行参观了研究院展厅。在中国农业大学,该校党委书记姜沛民热情会见了边慧敏书记一行。辛贤副校长带领学校党政办公室、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发展规划处、人事处和工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相关领导和教授与边慧敏一行进行了座谈交流。双方就落实中国农业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有关内容、共建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丘陵山区农机化装备研发、中式菜肴工业化、非热加工、食品营养及安全工程前景、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表达了共同推进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食品科技合作的意愿,为下一步落实会谈成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工学院宋正河院长和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尹淑涛副院长的陪同下,边慧敏一行还先后参观了工学院和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和培训中心。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敏丽教授陪同参观并参加会谈。(通讯员:西华大学王霜)

闯江湖

安徽科技学院调研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安徽科技学院虽然冠名“科技”两字,但是实际上,该校是以“农科”“动科”起家和见长的,该校现在还有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等涉农学院,该校目标升格为“安徽科技大学”。调研现场11月19日,以产学研合作为目的,以学院校长为首的多位安科领导调研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该研究院副院长等领导亲切接待了安徽科技学院一行,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调研现场01在调研期间,来自安徽科技学院的李震讲述了安徽科技学院的办学历史及办学定位,据悉,安徽科技学院以“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办学目标”,该校1993年正式获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算是一所老牌地方本科,本科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信息来自该校官网简介)除了办学历史和办学定位,李震还介绍了学院发展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该校于2009年成为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获批成为服务国家特需项目试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单位,该校于2017年首次申请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0年,该校再次申请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正在等待安徽省的最终拟申报结果。李震还就双方联合培养农业机械博士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充分合作。随行的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陈丰简要介绍了机械工程学院的相关基本情况,“农工交叉、智慧农工”是其办学的目标,机械工程学院的办学就是要把“工”“农”结合起来,走农业工程的道路!调研现场02研究院的刘小虎也表示,将尽自己的平台和学科优势支持安徽科技学院农业机械学科的发展,积极支持安科的产学研平台合作,马敬春也充分肯定了安徽科技学院的“应用型”办学定位,简要介绍了研究院现状和发展目标,希望双方能够在多方面进行合作,助力安徽科技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平台发展。最后,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香蕉点评:为了更名安徽科技大学,当务之急是拿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今年安徽省一共有三所高校申报成为硕士授权单位,分别是合肥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和位于安徽六安市月亮岛上的皖西学院,这三个学校,最有希望的应该就是安徽科技学院,原因是:该校本科办学历史最久,省重点学科最多,学科建设最好,专业实力最强。如果安徽科技学院能够在2021年顺利拿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那么,该校极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完成“安徽科技大学”的办学目标,所以,为了完成目标,跟类似像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合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该校的发展目标一直都紧扣“农”的特色,为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贡献了很多“安科”力量。

其生可乐

右来了科技与中国农机院深入交流

4月8日,右来了科技董事长张小琳带队赴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考察学习。中国农机院李四章书记热情接待了右来了科技团队,双方在促进央企工会数字化建设发展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图为“右来了科技”在展厅参观学习)中国农机院是我国农业机械邻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科研实力最强的唯一一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右来了团队一行来到中国农机院展厅参观学习,听取该院建设发展、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介绍,深入了解央企工会数字化建设发展发现与目标。(图为“中国农机院”与“右来了科技”进行座谈会)此行,双方就平台建设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就行业未来可行性探索进行讨论,达成了多方面共识。

娃娃谷

江苏这所大学背负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重任,在打造世界一流学科

江苏有一所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学生们对校名“江苏”二字非常自豪,又倍感责任重大,如今正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地方经济,擦亮“江苏”这张名片。这就是江苏大学校。江苏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59年,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于1960年应运而生。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大学。背负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重任,江苏大学始终牢记初心,不辱使命。江苏大学成立农业工程研究院、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农业装备学部,最近又新成立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致力打造农机行业的国家智库。2019年,江苏大学还首次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3个涉农专业117名本科新生,发放37.771万元新生奖学金,鼓励涉农专业学生更加“知农、爱农、亲农”。近10年来,江苏大学共斩获农业装备领域的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今年学校首次进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前500强,两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前75名,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7年,江苏大学正式成为农业农村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进一步整合涉农学科资源,打造现代农业装备世界一流学科,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供智力支撑。江苏大学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之列。早在1978年,学校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发展,深入实施“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国内外办学影响进一步扩大。QS、THE、ARWU等国际权威世界大学排名,学校均跻身top1000。《2019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排名列全国第41位。

孔子反走

中技所参加《2020年国家农业机械产业创新发展报告》启动会

9月22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召开《2020年国家农业机械产业创新发展报告》启动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邓小明、副主任陈成,以及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战略研究院、中国技术交易所(以下简称中技所)和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启动会。《国家农业机械产业创新发展报告》是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牵头,联合上述成员单位研究推出的年度系列报告,自2017年起以蓝皮书形式公开出版。报告通过深度分析国内外农机产业创新发展状况,分析国家战略需求、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梳理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布局我国智能农机装备发展方向和重点,旨在为未来农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战略决策参考。中技所郭书贵总裁在启动会上表示,自2017年项目启动伊始,中技所积极参与农业机械行业专利分析研究工作,对农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农用无人机、农机装备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专利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和深入分析,为《国家农业机械产业创新发展报告》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支撑。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邓小明主任表示,国家农业机械产业发展,既要强化战略布局和研究,也要抓好成果转化服务,针对农业创新要素分散的问题,农村中心拟通过“100+N”工作布局,在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主体和区域之间建立并加强联系,同时吸引更多产业、资本要素进入农业创新领域,通过跨界融合、要素协同,更好满足产业创新、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需要。邓主任同时表示,中技所作为国家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肩负着推动建设现代技术交易市场,示范引领同业机构发展的重任,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将加强与中技所合作和沟通。下一步,中技所将在农村中心和课题组成员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继续深入做好农业机械细分领域专利研究分析工作,同时努力为我国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要素资源整合、供需匹配对接、项目应用推广等提供更专业服务。

川奈

浙江成立农业装备研究所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新华社杭州4月12日电(记者许舜达、方问禹)农业机械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12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浙江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和中国农机院浙江分院。 作为全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浙江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18年全省农机制造业产值达720亿元,居全国第4。然而,浙江农业装备产业层次总体较低,小马力、中低端机具多,智能化、精准型的高端农机装备应用面还相对比较窄,农机农艺融合不够,不少产业、不少地方仍无机可用,迫切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浙江省副省长彭佳学表示,新成立的“一所一院”将结合浙江实际,开展优质高效、精细耕作、节水灌溉、节能环保、海洋渔业等农业装备和“互联网+农机作业”、智能农机的研发推广;开展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攻关创新,抓紧解决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开展精准农业、智能农机、绿色农机等标准制定和农业装备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完)

地之下也

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绩效考核助力农机科研创新发展

2017年,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作为整体工作的“指挥棒”、“风向标”,紧紧围绕全市农机化工作思路,充分解读国家省市政策导向,聚焦农业生产难题,重点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关键环节机械研发、全程全面机械化集成示范,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市农机科研工作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突破。该所连续三年被评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A级单位”。采棉机演示作业。绩效考核助推管理运行标准进一步提升该所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绩效考核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对绩效考核工作亲自抓、负总责,涉及重要工作、重大问题时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分管领导靠上抓,对分管领域工作落实情况及时跟踪督促,主动查找薄弱环节,严格梳理工作流程;领导小组按时召开会议,将绩效考核有关部署要求层层传达给每一位干部职工,层层分解责任。根据绩效考核要求,结合单位实际,他们把建章立制作为落实绩效考核要求的有效手段,对照规定要求全面审核梳理了现行制度,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重点健全完善了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制定和修订了出差审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财务管理等制度规定,逐步建立健全了便于遵循、便于操作、便于落实的制度体系。坚持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执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自查、抽查、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该所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深化“学”字上当标杆,在深化“做”字上作表率,开通使用了“主题党日e线通”,每月按时召开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利用“灯塔党建在线”进行在线学习、竞赛答题,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工程院陈学庚院士调研我市农机科研工作。绩效考核引领大批农机科研项目落地生根项目争取再传捷报。该所成功申报了山东省农机创新研发计划项目“基于FPGA控制技术的精准固体有机肥施肥机研制”、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益类专项“基于压缩流变特性的硬质秸秆压捆关键技术及其设备的研究”。科研获奖数量与层次再获提升。该所实现了获奖数量与层次的再次突破,获科技奖励数量首次突破20项(共22项),其中首次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滨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滨州市专利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机械工业技术与工艺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滨州市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多项科技成果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机收的折叠式智能棉花精量播种机研发与示范应用”、“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河流域麦棉(轮)作农机农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子课题“2BMJ-3A型基于机采棉的智能精量播种机研发与应用”、“2BMJ-2/4A型棉花覆膜精量播种机研发与示范”、“机采棉播种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共计四个涉及机采棉播种环节的项目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专利申请、论文采用数量再获突破。2017年共提交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3项,发明专利申请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完成论文投稿12篇,在《中国农机化学报》、《中国棉花》各刊发论文1篇,另有1篇论文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采用,4篇论文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农机化研究》采用,2篇论文被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农机化学报》采用,1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湖北农业科学》采用。绩效考核提升科技创新团队综合实力该所以绩效考核为平台,围绕“滨州市棉花全程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建设,成立了棉花智能精量播种技术研究、棉花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残膜回收技术研究、棉花机械化植保化控技术研究四个创新团队。两次组织科研人员参加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高级研修班;1人被评为滨州市劳动模范,1人被授予“山东省国防机械电子工业系统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选为省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2人被评为“滨州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被授予“山东省机械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该所荣获“全市农机化信息宣传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下一步,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将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抓手,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以基地建设为平台,扎实做好项目储备、争取、实施,丰富人才储备,加强队伍建设,力争全市农机科研工作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进展中当标杆、作表率。(记者 李伟伟 通讯员 王成 李伟 石慧)

失而不忧

浙江成立农业装备研究所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12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浙江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和中国农机院浙江分院。作为全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浙江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18年全省农机制造业产值达720亿元,居全国第4。然而,浙江农业装备产业层次总体较低,小马力、中低端机具多,智能化、精准型的高端农机装备应用面还相对比较窄,农机农艺融合不够,不少产业、不少地方仍无机可用,迫切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浙江省副省长彭佳学表示,新成立的“一所一院”将结合浙江实际,开展优质高效、精细耕作、节水灌溉、节能环保、海洋渔业等农业装备和“互联网+农机作业”、智能农机的研发推广;开展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攻关创新,抓紧解决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开展精准农业、智能农机、绿色农机等标准制定和农业装备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文章来源:中国政府网)

火焰驹

中国农业科学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

来源:澎湃新闻中国农业科学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十三五”期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作物的35.98%和39.3%,玉米的生产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十三五”期间,我国玉米生产方式逐步向优质高效机械化方向转变,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新品种培育不断突破,单产由2015年的393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421公斤/亩,自育品种面积由85%提高到90%以上,优质专用、绿色高效品种大幅度增加,籽粒直收新品种助力全程机械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得益于精准绿色栽培技术创新应用,玉米肥料总用量由1400万吨降至1200万吨(2015-2019),肥料生产力提高2.7 kg/kg(14.3%)(2015-2019),水分利用率提升16.7%。得益于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升级,镰孢菌病害早期预警准确率达到70%以上,研发的系列木霉菌-芽孢杆菌生物种衣剂使得农药减施30%,示范区平均挽回损失10%以上。得益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综合机械化率由2015年的81%提高到2020年的90%,为玉米生产转方式、增效益和提升竞争力提供技术装备支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十三五”期间,面向我国玉米主产区,中国农科院育成“中单123”“中单685”“中玉303”“中单111”等高产抗逆宜机收新品种10个,推动育种目标从高产向早熟优质抗倒宜机收方向转变。新品种“中单111”在内蒙古表现早熟抗倒、籽粒含水量低(22.4%)、产量高(969.2kg/亩)、落粒损失率低(0.92%),可以实现高质量籽粒直接收获;在新疆奇台创亩产超过1570公斤。以“中单808、909”等为代表的中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超过3000万亩以上。在玉米育种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农科院开展了玉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研究,创新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等遗传改良技术,驱动玉米种业新发展。建立了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安全保护体系,安全保存3万余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2000余份种质资源,筛选出54份耐旱种质、71份抗茎腐病种质。阐明我国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揭示现代玉米种质遗传改良规律。克隆 ZmPIF3.3、ZmGLK36、miR528 等与玉米株型建成、耐密性、耐盐、抗粗缩病与抗倒伏性紧密相关的基因并阐明了遗传机制。此外,中国农科院团队创新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研制玉米产量、籽粒含水量和茎秆强度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建立规模化转基因遗传转化技术,研制出转基因抗虫(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玉米CM8101(Cry1Ab)、BFL4-2(Cry1Ab+Cry1F)、 HGK60(Cry1Ah)等、耐旱玉米NAZ-4、高植酸酶玉米。创新CRISPR/Cas系统的敲除与单碱基替换突变技术,实现一步法创制雄性核不育系和配套保持系。开发从基因组DNA序列预测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实现人工智能(AI)辅助定向育种奠定基础,助力提升我国玉米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方面,中国农科院组织优势力量,积极发展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病虫害为害损失,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十三五”期间,明确了机械耕作制度变革下玉米重大病草虫害发生规律,为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与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玉米抗病虫害鉴定技术规范在玉米品种资源抗性鉴定、品种选育审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中国农科院组织相关创新团队攻难克艰,揭示了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建立监测预警系统,为我国成功防治草地贪夜蛾蔓延为害发挥了重要支撑。创制的Bt工程菌G033A可湿性粉剂在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害虫的绿色防控和化药的合理减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农科院还部署全院力量开展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攻关,助力玉米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创新玉米秸秆还田与配肥地力技术,提升了耕地质量。精量播种技术使田间出苗率由85%左右提高到90%以上。高效低损收获技术减少了田间作业损失。以上技术的综合效果使玉米单产增幅达10%-15%。制定的“玉米减损收获技术指导意见”和四大区域“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由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连续三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十项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面向东北、西北玉米产区,中国农科院构建了以密植增穗增产、高质量群体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粒收与全程机械化作业、秸秆还田为主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技术体系,2020年创亩产1663.25公斤新纪录,实现了丰产绿色高效的有机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