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研究员钱前一行6人到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安上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考察调研。区委书记毕志伟,区委副书记张奇,区政府副区长廖华等陪同。调研组听取了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的汇报,就园区农业作物种植与种子培育技术上的所需所求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与困难进行详细了解,并实地查看产业园内玉米、谷子、甘薯等部分农作物种植地块情况,对下一步的种植给予了技术指导。中国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即徐庄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徐庄镇安上村,以“500+分红”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流转土地500余亩,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功招引百味山亭甘薯产业园、省派第一书记产业园、凰山谷茶苗基地入驻。项目建设成为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乡村农业公园示范区、高效农业科技实验基地,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实施、引资引智并重,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有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通讯员 高贵军 报道)
新华网武汉4月17日电(记者侯文坤)油菜高油育种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全程机械化和多功能利用进程显著推进;花生高油酸与高油品种、单粒精播、减肥减药等创新技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2%;大豆新品种产量潜力、稳产性均大幅提高……近年来,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科技创新引领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油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油料作物作为油脂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富含各种天然活性功能成分,与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黄凤洪说,保障油料有效供给,对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维护国家食物安全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黄凤洪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了保存3.6万余份种质资源的世界最大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油料育种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培育出一批高产稳产优质油料作物新品种、“十三五”审定登记油料新品种104个,创建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技术”,构建了科学系统的油料高效加工技术体系,打造了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新模式、新业态。针对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和技术集成度差等瓶颈问题,“十三五”期间,科研人员通过集成土壤适墒管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种、密度调控、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施肥、联合机械播种、芽前封闭除草、“一促四防”、机械收获等多项核心技术,创建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技术”。并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陕西等省市主产区开展了集成示范,为全国油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该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使油菜生产节本增效300亿元以上。黄凤洪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推进油料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亲本创制,加强现代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加强突破性油料新品种选育,推动育种平台与基地建设。“通过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发掘,来提高油料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油料产业的绿色高效高质量发展。”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Current Biology(IF:9.601)在线发表了关于普通菜豆光周期基因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联合广州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西班牙Misión Biológica de Galicia-CSIC四家科研单位科学家合作完成。普通菜豆是短日照作物,对光周期非常敏感。但是,随着普通菜豆在全球的驯化传播,也出现了新的变异类型,对光照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或者丧失,在较长的光照条件下也能开花,例如,普通菜豆传播到中国后,在东北地区也能够正常开花结实。因此,深入了解光周期变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研究普通菜豆的传播、驯化等,并且能够指导普通菜豆育种生产。图 COL2和PHYA3 基因单倍型分析研究人员首先克隆了一个新的光周期基因PvCOL2。然后,对800多份普通菜豆种质资源(其中,683份种质资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完成多年多点表型和基因型鉴定,Wu et al., 2020, Nature Genetics)中光周期基因序列分析表明:COL 2和PHYA3单倍型的分布和频率说明普通菜豆的光周期适应性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COL 2功能缺失导致敏感度降低,随后通过PHYA3完全丧失敏感性。通过对近等基因系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COL 2在PHYA 3基因下游发挥作用,抑制FT基因的表达,可能与PvE1平行发挥作用。这些结果阐明了物候适应性的分子基础,并揭示了自然进化过程中的趋同效应。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武晶研究员,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James L. Weller教授和西班牙Misión Biológica de Galicia-CSIC的Marta Santalla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大学孔凡江教授团队也参与了该项工作。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1.075
齐鲁网7月10日讯7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亭实验站和试验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在山亭宾馆会堂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好勤,副市长霍媛媛,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红卫,市农业局局长陈广良,区领导毕志伟、王家云、柴正民、王虎在主席台就座。区委书记毕志伟致辞,孙好勤、霍媛媛分别讲话,区委副书记王虎主持。这标志着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山东省第一个实验站正式落户山亭。毕志伟在致辞中指出,在全国上下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刻,我们齐聚一堂,隆重举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山亭实验站和试验示范基地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山亭区在农业产学研合作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必将对推动山亭现代高效农业乃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山亭实验站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山东设立的唯一一个实验站,充分体现了中国农科院对山亭工作的重视和肯定。我们将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所地合作,积极实施“杂粮新品种研发推广、高层的人才培训交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农业发展规划”等合作内容,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恳请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山亭实验站重大项目开发、高层次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方面积极作为、不遗余力,造福山区群众。希望各位专家扎根山区、倾情奉献,在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上,提供技术支撑。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积极为山亭实验站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营造更加高效、宽松、便利的环境。我们坚信在所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山亭实验站一定能够在科技研发、试验示范、科技推广、人才培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取得丰硕成果,为山亭乃至全省农业科技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孙好勤在讲话中指出,山亭的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山亭紧密协作,密切配合,在优质杂粮试验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预期效果。山亭实验站和试验示范基地两个揭牌仪式的举行,真正把实验室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为山区群众致富、助推山亭农作物绿色高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下一步,作科所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将最好的品种率先在山亭试种的同时,并带动相关领域的专家前来指导、传技,为山亭绿色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霍媛媛在讲话中首先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亭实验站和试验示范基地揭牌表示祝贺!她说,近年来,枣庄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拥有三块国字号牌子的市。近年来,山亭区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生态资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等新生产、新产业、新业态,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农村改革都走在了全市前列,这次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将全国第十二个、山东省第一个实验站设在了山亭,必将对我市农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希望山亭区进一步做好对接,完善配套设施,全方位提供服务。会上,孙好勤、霍媛媛共同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亭实验站揭牌;毕志伟、陈广良共同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揭牌。随后,与会人员一起参观了生态精品农业展馆。会前,孙好勤一行还实地深入到月亮湾产城融合休闲农业项目、城头万恒合作社、冯卯1532合作社、东粮生物、花果山合作社等现场进行了观摩指导。闪电新闻记者 李泳君 通讯员 朱宗峰 孙海锋
3月24日至25日,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万程一行先后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调研种质资源库圃建设管理工作。 24日,刘万程一行考察调研了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并与江苏农业科学院相关职能处所负责人进行了座谈。江苏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沈建新主持了调研座谈会,全面介绍了江苏院近年来及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就调研主题重点介绍了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建设及运行情况。 25日,刘万程一行考察调研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库,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文彬陪同调研。刘万程一行听取了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专家的详细介绍,并与相关专家就资源库圃建设内容、功能、布局、运行机制等建设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学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百忙之中抽时间与刘万程一行进行了交流和指导。 刘万程在调研交流中介绍了我院各项事业发展情况,重点介绍此次种质资源库圃建设管理专题调研的背景和目的。刘万程感谢各位领导、同仁真诚、深入的交流和指导,此次调研之行收获颇丰,拓宽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对我院申报“安徽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圃、场)建设项目”及后期建设管理工作指导意义重大。将吸纳各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项目建议书,报送省发改委,争取尽早立项、建设,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发挥安徽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圃、场)应有的作用。 院产业处、作物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学习调研。 【来源: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产业处】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董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出创制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术,为第三代杂交制种提供了高效技术方案。这是记者9日从中国农科院了解到的。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传晓介绍,我国玉米年播种面积超过6亿亩,几乎全都是杂交品种,而创制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杂交制种的关键技术。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够结实的现象。作物雄性不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对农业做出巨大贡献,如基于细胞质不育系的“三系法”杂交稻、基于光温敏感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稻都获得了大面积应用。为克服“三系法”严格的恢复系限制、“两系法”对光温等不可控环境因子的依赖,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基于细胞核不育系的第三代杂交制种技术应运而生,但相关步骤仍然烦琐。经过科研人员对玉米育性基因的功能结构域进行定点定向删除后,目标杂交种的母本就转变成保持系,这一保持系能够应用于杂交种制种与亲本繁殖。谢传晓解释说,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的这一保持系在自交繁殖时会得到两种后代:一种是不育系种子,可用于杂交制种的母本;一种是保持系种子,在荧光灯下会呈现红色,可被肉眼或机器识别,从而实现保持系与不育系种子的无损分拣。因此,用这种技术育成新品种后,在进行制种时不再需要人工或机械去雄,可以实现“一步法”制种,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去雄是指除去雄蕊的花,这是生产杂交种子的一项技术措施。谢传晓介绍说,同样的技术策略也可以应用于水稻、谷子、小麦、高粱等作物的杂交育种及制种生产。相关研究论文已于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上。(完)【来源:新华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出创制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术,为第三代杂交制种提供了高效技术方案。这是记者9日从中国农科院了解到的。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传晓介绍,我国玉米年播种面积超过6亿亩,几乎全都是杂交品种,而创制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杂交制种的关键技术。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够结实的现象。作物雄性不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对农业做出巨大贡献,如基于细胞质不育系的“三系法”杂交稻、基于光温敏感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稻都获得了大面积应用。为克服“三系法”严格的恢复系限制、“两系法”对光温等不可控环境因子的依赖,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基于细胞核不育系的第三代杂交制种技术应运而生,但相关步骤仍然烦琐。经过科研人员对玉米育性基因的功能结构域进行定点定向删除后,目标杂交种的母本就转变成保持系,这一保持系能够应用于杂交种制种与亲本繁殖。谢传晓解释说,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的这一保持系在自交繁殖时会得到两种后代:一种是不育系种子,可用于杂交制种的母本;一种是保持系种子,在荧光灯下会呈现红色,可被肉眼或机器识别,从而实现保持系与不育系种子的无损分拣。因此,用这种技术育成新品种后,在进行制种时不再需要人工或机械去雄,可以实现“一步法”制种,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去雄是指除去雄蕊的花,这是生产杂交种子的一项技术措施。谢传晓介绍说,同样的技术策略也可以应用于水稻、谷子、小麦、高粱等作物的杂交育种及制种生产。相关研究论文已于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上。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molecular-plant/fulltext/S1674-2052(20)30181-7?utm_source=EA&from=timeline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创制出玉米密植高产潜力挖掘、机械粒收与全程机械化生产、水肥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地膜替代等关键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了解到的。据这个所的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负责人李少昆研究员介绍,玉米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过去10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长4.1%,但是单产年均增长仅为1.3%。加大提高单产力度是玉米科研的长期工作。 李少昆带领科研团队搜集了全国育种单位有高产潜力的品种,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挖掘产量潜力。日前,他们在新疆奇台县的玉米示范田经实收测产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是该团队第7次刷新我国玉米高产纪录。 同时,研究人员以密植高产、精量点播、机械施肥、机械打药、秸秆还田、机械粒收等一批关键技术为核心,集成了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高产高效协同。 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对水分和肥料需求较大,如何以更少的水、肥实现更高的产量,也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这个科研团队研发的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了密植高产和滴灌与施肥技术,可以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将水分和养分均匀持续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水肥利用率提高30%以上,水分生产效率达每立方米2.5千克至3.0千克。 地膜覆盖对提升玉米产量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带来残膜污染问题。研究人员通过选择适合当地热量资源的早、中熟玉米品种以及增密种植等措施,实现了替代或减少地膜用量的目标,每亩玉米产量平均增加9.5%至12.6%、节约成本65元至70元。在内蒙古,不用地膜的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已得到大面积应用。董峻来源 新华社见习编辑 梁珍情编辑 孙远铭编审田旻佳李劼
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发布会,面向社会发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其中“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进展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进展4项,“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的进展3项。这些进展涵盖农业生物技术、重大动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产业支撑作用和影响力非常突出,集中体现了三年来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一是发现水稻“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克隆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促进物种进化中的作用机制。这些发现对创制广亲和的水稻种质资源并有效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优质高产育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二是首次成功克隆杂交稻种子。水稻研究所水稻染色体工程及基因组编辑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将无融合生殖这一复杂特性引入杂交水稻中,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实现杂交稻克隆种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开辟了克隆种子固定杂种优势研究以及作物育种发展的新方向。三是解决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难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难题,解析了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成功选育出第一个二倍体马铃薯概念性品种“优薯1号”,为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四是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疫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创新团队率先发现H7N9高致病性突变株,研发出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并在全国范围用于禽流感免疫防控。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为养禽业每年挽回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五是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分离出非洲猪瘟病毒株,顺利完成疫苗实验室创制和中间试制阶段工作,启动了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六是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有效遏制害虫大面积重发。植物保护研究所围绕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取得多项国内首创,成功研发种群测报技术,明确虫害生物学规律,成功选出应急防控药剂与天敌昆虫,并形成防控技术方案。七是首次创建覆盖我国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创新团队融合应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设计与土壤学方法,在国际上首创土壤大数据方法,成功构建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该成果成功应用于实施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基本农田建设等国家工程,取得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八是高产高油优质多抗油菜品种平均亩产油量翻一番。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国审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9”成功打造多种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在长江流域累计示范推广2000万亩,区试含油量高达50%,大面积示范物理压榨平均亩产油量比对照增幅达100.6%,大力推动了我国油菜功能型、效益型、生态型与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促进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九是选育无角牦牛品种填补牦牛舍饲化国际空白。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成功解析牦牛角的发生发育分子调控机制,自主选育的“阿什旦牦牛”成功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对我国牦牛良种制种、供种体系建设和牦牛饲养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为科技助力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牦牛增产、牧民增收、产业增效提供了新品种、新技术。十是自主培育肉鸭新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我国肉鸭品种国产化。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采用4品系杂交配套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效率肉鸭新品种“中畜草原白羽肉鸭”。2017年,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的商品代肉鸭出栏量达到6亿只,约占全国市场的23%,实现了肉鸭品种的国产化。另据统计,2017-2020年,中国农科院共获科技奖励成果26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占全国农业领域授奖数量的26%;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1.7万篇,SCI论文8000余篇,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高影响力论文51篇;出版专著873部;审定农作物品种645项,其中国家审定品种353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71项,新兽药证书42个。来源: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监制:王澎;编辑:刘梓宪
4月8日,桥西区教体科局组织东窑子镇及辖区农业科技企业,来到中国农业的领头军——中国农业科学院交流学习。一行30余人在农科院专家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国家种质库,通过专家的介绍,了解了保存种质资源的方法和意义以及目前种质库保存种质的数量和类型。随后,又参观了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大家看到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实验检测设备,听取了专家对检测项目及应用范围的介绍。参观结束后,企业代表与农科院的专家开展了座谈交流。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首席专家任教授介绍了目前研究所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未来的应用方向及市场前景,企业代表也就种质的保存方法及杂谷的种植、加工的科学方法等提出了疑问。农业是民生之本,为使我区村镇及农业科技企业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我局借京津协同发展及两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组织开展了此次学习交流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企业人开阔了的眼界,拓展了思路,也为我区农业科技企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项目打下了基础。来源:桥西区教体科局编辑:张燕茹编审:陈伟 高阳投稿邮箱 : qxccbgs@163.com【精彩旅发】大好河山 魅力桥西 诚邀您的来到!张家口打造“一带五区”旅游发展新格局影视基地 旅游胜地——清河影视基地口外商贸第一村——元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