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5四十年奋力登攀,四十载风雨兼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大力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愿望、农业战线的光荣使命。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审时度势,克服重重困难,在两间旧平房里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征程。4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需要,形成了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研究生教育发展四个阶段科教兴农为己任,建设一流研究生院1979年乘着改革的春风,按照中央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了。从建院初期的两间旧平房到宽敞明亮、 设施齐全的研究生宿舍大楼,从借用办公室到实现全方位的办公自动化,从 “农场大教室”到管理规范、 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的教学楼,40年来,研究生院砥砺奋进、不断前行,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学科平台。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建院之初,研究生院就始终围绕国家战略、经济社会需求,紧跟国家研究生教育及农业农村改革步伐,设立学科。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40年来,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位授权点从初期的3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发展到今天的1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及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了农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全覆盖。如今,已逐步形成了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优势突出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打造立足农科优势、彰显农科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一流学科体系。△学科建设情况与一流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是,师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由建院初期的40余名导师增加到现在的2100余名,增长50余倍,逐步建立了一支以本院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任课教师队伍。研究生院是农学大师的讲坛,吴孔明、方智远、刘旭等“两院”院士,坚持在教学一线执教育人。国家现代农业体系首席专家如金黎平、韩天富、李新海、肖世和、程式华等在这里亲自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全院共有研究生导师217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30人,导师队伍中,两院院士就有13人。△师资队伍一流的农学学科,强大的师资力量,吸引了越来越多学子负笈而来、孜孜以求。从不同高校、不同地域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汇集,并活跃在各地研究所、各个学科领域。来自泰国的庄秋虹是2016年入学的博士生,不远千里前来求学。她告诉记者:“这里农业技术是领先的,很多值得我们国家借鉴的,我要好好学习,多方面了解和体验现代农业体系,服务于泰国的农业建设。”记者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校留学生来自全球57个国家,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2019年10月,该院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如今,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52个国家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立足全院7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国际参考实验室和5个海外联合实验室,有力支撑了我国农业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教融合为特色,“两段式”培养育英才科研机构如何办研究生教育?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方军坦言,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教育和科研这一对基本关系,两点都不能偏废,不能脱离科研工作来搞研究生教育,也不能单纯为了出科研成果,而忽略了人才培养。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采取的是科教深度融合的“两段式”培养。所谓的“两段式”培养,就是研究生一年级集中教学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后跟随导师在各研究所的科研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而科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各研究所在学术前沿的科研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中国农业科学院现有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不是为了论文而论文,而是真正使论文成为科研成果的体现。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沈贝贝,今年开始读博士,每年夏天她都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度过的。她告诉记者,从硕士开始,她就跟随导师进行草地生态遥感项目。从最初采集植物样品、土壤样品时牧民不理解,到如今牧民主动打招呼请他们帮忙测草场,沈贝贝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磨砺成长。她自豪地说:“我们是真正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方军介绍说:“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我们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这些难得的资源,对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正确的引领和强大的支撑作用。”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5个国家级、24个部级和60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研发中心, 5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 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这样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平台上学习,使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社会的认可。2016年博士毕业的舒金帅如今已经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番茄遗传育种团队骨干成员,仅主持国家级项目就有5项。“训练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掌握科学分析数据的方法。”舒金帅这样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杰出校友按入学年份排序,同一年份以姓氏笔画为序正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长唐华俊所指出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同步进行,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创新实践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得天独厚的研究生培养实力,先进的设施、丰富的课题、众多的名师,以人为本的理念、崇尚科学的追求,激励着无数学子在这里扬起了人生事业的风帆。建院至今,培养了15000余名高层次人才,他们有开展“顶天”科研的院士、专家,有“立地”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他们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总干事,有心系“三农”的企业家,更多是默默耕耘在“三农”战线的农科人。牢记使命再出发 续写时代新篇章沧桑砥砺,春华秋实。4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研究生院正处在历史上高质量的发展时期:形成了硕士、博士、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优势突出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国家队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今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充分肯定了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这为高等农林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培养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的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桃李芬芳 扬帆起航新时代,新起点,开启美好愿景。唐华俊指出,我们要从四十年光辉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农科教育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加快推进“两个一流”建设,办好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将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国家栋梁之材;将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将坚持弘扬优良学风校风,着力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将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教育新格局;将坚持立足“三农”,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今天,进入“不惑之年”的研究生院,又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相信,研究生院承载着无数农科人的追求与梦想,在未来的征途上,践行“明德格物、博学笃行”的院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服务水平,必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内容: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视频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监制:王澎;编辑:李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邱晨辉)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悉,截至目前,该院学位授权点已从初期的3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发展到1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了农学门类下的9个一级学科全覆盖、工学门类博士一级学科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零”突破。11月16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在会上说,中国农科院积极发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优势,研究生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留学生等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据他介绍,经过40年的发展,农科院研究生院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4个学科被评为A+,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学科被评为A-,A类学科占参评时博士一级学科的60%,A+学科数在全国所有高校中与北航等院校并列第十二位。今年10月,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在校留学生来自全球57个国家,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先后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其中中比项目成为国内农业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的式新突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当天表示,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命题和挑战。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要加快培养更多知农爱农高层次人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科学部编辑)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董峻)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已经形成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培养了15000多名高层次人才,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这是记者在16日举行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上了解到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农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奖项22项,实现了国家三大奖项的全覆盖,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介绍,中国农科院积极发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优势,研究生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留学生等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该院学位授权点已从初期的3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发展到1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了农学门类下的9个一级学科全覆盖、工学门类博士一级学科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零”突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表示,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命题和挑战。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要加快培养更多知农爱农高层次人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编辑: 张樵苏
本网讯 11月16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校友代表、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和副主任郭玮等出席会议。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主持会议。张桃林指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实践走出了一条科研机构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的成功之路,形成了独具农科特色的培养体系,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研究生院要坚定不移围绕国家需求和产业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提升办学和服务“三农”能力。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内涵式发展,服务“三农”事业,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唐华俊强调,研究生院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两个一流”的指示要求,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着力建设一流学科体系、培养国家栋梁之材,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教育新格局,全面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会上还举行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校友之家”揭牌仪式,“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启动和捐赠签约仪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在今天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唐华俊院士表示,研究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末,该院在籍研究生总规模已近6000人,为该院科技创新工程顺利实施及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唐华俊介绍,中国农科院“十三五”研究生教育取得历史性新成就,为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十三五”末,博士招生计划较“十二五”末增长59%,硕士招生计划同比增长91%。“十三五”期间共招收各类研究生8126人,同比增长24%。其中来华留学生招收729人,同比增长2.2倍,博士留学生规模位居全国农林高校第一位、全国高校第六位。“十三五”期间共授予学位5875人,同比增长11.35%,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此外,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新增1个博士、2个硕士一级学科,1个博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4个学科被评为A+、2个学科被评为A-,A+学科数与全国高校相比居于并列第12位。导师总数达到2104人,较“十二五”末增长24.4%。自有授课教师规模达到340人,占到63.8%。唐华俊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2020年首次招收直博生,实现了选拔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人才分类培养持续推进,逐步形成以重点提高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重点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健全三级学位管理体系,实施三级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学位管理质量。他表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是全国涉农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员,肩负着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农业农村创新人才的重任。“十四五”期间,该院将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研究所研学合一步伐,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全院研究生教育的活力。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19年12月7日17时,黑龙江省疾控中心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到省农垦总医院诊断6例布病,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哈兽研)学生。发现疫情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卫生健康委立即成立专家组,连夜到省农垦总医院、哈兽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置工作。截至10日17时,此次疫情相关报告布鲁氏菌抗体阳性者13人,其中布病确诊病例1例、疑似2例、隐性感染10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前去就诊的49名学生均来自于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其中37人今年8月份在兰州兽研所实验室有短期动物接触研究工作,在哈学习期间无动物接触史,最终确诊13例感染者。另12名8月份未到兰州兽研所工作过的学生均未感染。专家评估认定此次疫情为输入性疫情。省卫生健康委已组织感染科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对所有感染者密切观察,科学研判,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加强临床治疗。对相关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健康教育,避免过度恐慌。布病为人畜共患疾病,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等染疫动物,人与人之间不传染,不会造成疫情传播。+11
文|冷丝栏目|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新学期开学,这也就意味着距离2021年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按照中国科教评价网统计的数据,全国62个研究生院排名居于前列,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居于第一名的位置,其次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和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一些名校研究生院综合实力排名成绩不错,比如四川大学研究生院、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等等。比较显眼的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还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等,这些研究生院都是国家科研院所创建的研究生院。截至2019年12月,国科大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有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25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786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3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5人参与研究生的教学、 培养和指导工作。目前,国科大研究生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近7000名,硕士研究生9000余名,在学研究生达5.17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仅以2020年为例,国科大研究生院共有130余个培养单位计划在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8大学科门类的160余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约7000名。130余个培养单位计划在这11大学科门类的200余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9000余名,全日制硕士生8600余名,非全日制硕士生500余名。全日制硕士生中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150名左右,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100名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拥有6个教学研究部、40个教学院系的现代化研究生院。该院拥有博士生导师616人,硕士生导师989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截至2017年底,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1个,在校研究生4100余人。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长,2020年全国高研究院所扩招就有18.9万人。2018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85.8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万人,毕业生60.4万人。因为在读研究生人数较多,提高研究生质量,提升科学研究高水准是新时代对研究生队伍的呼声。毋庸置疑,科学研究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钱学森曾发出著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无论如何,作为研究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关键的。衡量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的量化指标主要体现在学术论文撰写方面,研究生要在规定学制内发表研究成果,必须直面论文压力和学位压力。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面临着未来成家立业的巨大压力,由于招生数量不断扩大、需求市场日渐饱和及研究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因素,研究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导致一些学生做事倾向于急功近利,而且个人自律意识较差。早在2009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独立思考是创新能力的前提要素。冷丝也认为,不仅仅是这62所研究生院,全国其他高校研究生院和科研院所研究生院都要注重培养质量,尤其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作物物种基因银行是什么样子?植物工厂如何工作?转基因产品如何快速鉴别?所有有关农业科学的问题,都将在本周末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一一解答。新京报记者获悉,适逢“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和“2020年全国科普日”,中国农科院将于9月19日至9月20日,组织院属35个研究所同步开展第二届“农科开放日”,届时,在让公众了解和理解农业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展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农业重大科技问题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记者获悉,此次开放日活动将以“央媒直播为主导,线上线下相结合,院所两级同行动” 的方式组织开展;以“专栏+慢直播+移动直播”的形式进行科普推介。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图届时,活动将以直播的形式第一次带领公众走进国家种质资源库,领略作物种质资源的基因银行;以移动直播的方式使公众了解植物工厂、制茶流程及茶叶科普知识、昆虫博物馆等精彩内容;还将通过“慢直播”展现种子萌发、食用菌以及蔬菜生长的奇妙过程。如果觉得线下不过瘾,农科院也有计划与公众线下“面基”,展现丰收背后的农业科技、为公众科普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知识,分享优质大米品尝品鉴的要点方法等,全国多地研究所线下活动均已开放。据悉,本届“农科开放日”在首届开放的31个研究所基础上,还最新加入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草原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都市农业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同步开放。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编辑 穆祥桐 校对 王心
来源:经济日报2019年11月16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国家农业图书馆热烈召开。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代表研究生院作了题为“风雨砥砺,培育英才四十载;薪火相传,谱写教育新篇章”的致辞。他指出,经过40年的发展,研究生院培养类型不断丰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课程教学不断加强,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思政工作不断强化,育人体系不断完备。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4个学科被评为A+,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学科被评为A-,A类学科占参评时博士一级学科的60%,A+学科数在全国所有高校中与北航等院校并列第十二位。师资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划定导师禁行行为十三条。开放办学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化教育新格局不断形成。今年10月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在校留学生来自全球57个国家,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先后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其中中比项目成为国内农业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的式新突破。继续教育不断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建成效不断显现。唐华俊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科院研究生院要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教育新格局。立足“三农”事业,全面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农科教育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办好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实践,走出了一条科研机构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的成功之路。充分发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的特色优势,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国家级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农科特色的办学理念、学科布局、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发展,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希望研究生院坚定不移围绕国家需求和产业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谱写农科研究生教育崭新篇章。将全院科技、人才、平台等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着力办好研究生教育,打造新时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升级版”。服务“三农”事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祁阳站精神、南沙精神和中棉所精神,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9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座谈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设、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合力打造国家“三农”高端智库、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农业科教深度融合全新模式。 会议指出,北京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文理工医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中国农科院是农业科研创新的“国家队”,是引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战略科技力量,双方有着相近的发展理念、相似的目标愿景、相通的战略优势。此次双方推动合作,是推进科教融合、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实质举措,对于服务我国农业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助力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具有重要意义。双方的强强合作,将充分发挥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研究能力与学术创造力,以及中国农科院完整农业学科门类和强大应用研究体系优势,共同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为实现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座谈会上,原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作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主旨演讲。(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