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目标院校应该怎么选?怪兽狼

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目标院校应该怎么选?

中国语言文学近几年比较火,从同学们的咨询这个专业的数量就能看出些端倪。人家火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自身有一定软实力,未来就业面又广,可不是受人追捧嘛。回复问题的时候,小编也告诫大家了,就业面广,说明要了解的知识也多,除中国语言文学类本专业之外,要博览群书,积累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人物传记等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增加阅历。还要多加创作,有创意头脑和想象力。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高薪的万金油一定要有沉淀和积累,小伙伴们可千万不能光看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打。报考一个专业之前,要多了解,多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语言文学类都有哪些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秘书学七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就业前景如何中国语言文学类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而每个能力的研究方向和就业面又有具体的细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文艺学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学批评、文化与诗学、西方文论、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就业方向:从事与文艺相关的创作、评论、编辑、科研与教学工作;或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广告、媒体、管理等工作。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有: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方言学、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测试、文化语言学、语音学、对外汉语教学等。就业方向:从事报社、出版社等单位的相关工作;或在高校、研究所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在学校任教师等。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汉语方言、汉语史、汉语词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音韵文字训诂、中古汉语词汇语法、汉语语音学、汉语发展史、汉字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等就业方向:可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唐宋文学文献、元明清文学文献等。就业方向:可以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及教学工作。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魏晋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及近代文学、分体文学史、古代文论等。就业方向:在全国各级机关、新闻出版单位、大专院校及有关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等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科幻文学、民间文学、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乡土文化等。就业方向:从事教学、科研、出版、传播媒体、文化机构、公共事务、企业文化等工作,或从事创作、评论、策划等创造性工作。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方向有: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有关民族语言史、有关民族文学史、有关民族现代语言、汉语—民族语语法对比、有关民族历史等就业方向:主要就职于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可在中西部省份高校、中等学校等教育单位或国家机关部门就职,或者直接进大企业从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些还可以进入企业担任技术开发人员,比如多文种网络应用软件与信息机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与文论、世界华人文学研究、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理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文学与东方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欧美文学、国外中国学等。就业方向: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在新闻、出版、宣传、文化和涉外企事业等部门从事与本学科相近的工作,还有部分毕业生担任国企或外企的高级文秘、宣传策划、教育培训等工作。中国语言文学院校推荐A+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A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A-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B+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B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提供的全部内容,欢迎留言,参与讨论。免责及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公考研网校立场。

俟命

中国民间文学2.0论纲:以新故事和多源故事为表象的故事文化现象

专家观点 | 中国民间文学2.0论纲 ——以新故事和多源故事为表象的故事文化现象人物介绍白旭旻职务: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民间文艺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成就:专注于新时代民间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和时代化传播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逐步建立起具有发展史观的民间文学3.0的行为观念体系,推广基于全行为模式、全媒体类型的“故事创作、故事表演、故事音频、故事舞台剧、故事音画、故事短片”六大传播形式。2007年起,策划并组织实施“中国故事节”系列故事会、故事创作及表演比赛。2017年起,策划并组织实施“年度中国好故事”评审活动。2014年起,主持、策划、实施“中国民间文艺大观园”项目。摘要:论文站在中国文学史和现代文化生态的全域视野,考辨中国民间文学现代性的文学存在,以使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研究与民间文学的现实表现相匹配,通过概念、观点的调适、校准使正在发生分离的民间文学研究与文学主体形式实现同步,以确保民间文学理论不致于因无法解释民间文学的现实存在而失去合法性。作者提出民间文学1.0—3.0论点,希望对于民间文学基本概念的开放性理解,对于中国民间文学困境的真、伪辨识,对于现代性、时代化民间文学事象的辨认和民间文学连续性、统一性的认知,以及对于民间文学研究界域的拓展和学术智慧的提升,对于当下民间文学相关实务、实操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关键词:民间文学2.0;杯-水效应;长指效应;故事文化现象中国民间文学2.0是指民间文学的现代性阶段。本文主张将中国民间文学分为三个阶段:民间文学1.0——指“口传”的传统民间文学,对应农牧文明时期,其存在形式为传统民间文学诸体裁;民间文学2.0——指“字传”的现代民间文学,对应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其存在形式为新故事和多源故事;民间文学3.0——指“屏传”的当代民间文学,对应信息时代或称为新时代,其存在形式为基于数字媒介的全行为模式和多媒介形式的民间文学诸形态。在当代社会,民间文学的三种主体形式即“口传”形式、“字传”形式、“屏传“形式同生、伴生存在,迭代发生、共同发展。中国民间文学的现代性阶段即民间文学2.0,是基于40年来民间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传统民间文学抢救、保护行为与传承中断的事实认定,基于同时期民间文学研究结果对现代性民间文学的传播、发展的无效性关注,同时面对兴盛繁茂的以新故事为主体形式、多源故事蓬勃发展的现实,以及对民间文学传统理论和基本概念的修正要求提出的。几十年来刘守华对“故事”概念的建设贡献巨甚,对“故事”这一体裁的文学独立性的一系列研究和认定,以及对“新故事”民间文学属性的定性,对于民间文学基本概念的外延拓展具有积极意义,这使得在“口头性”“集体性”的排他性的巨大压力下,把更多式样的民间文学内容尤其是具有“署名权”的“创作文学”——“新故事”导入民间文学的学术界域,新故事在“口头性”+“创作文学”的短暂交互期之后,民间故事让渡给作为“创作文学”的“新故事”,使新故事成为民间文学的主体形式,进而出现了多种媒介形式介入与广大受众参与的多源故事,形成“故事文化现象”。侯姝慧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故事会》为样本进行的研究,使“创作文本”进入学术研究范围,虽然其取样单一,结论有待商榷,但其对民间文学现实存在的发展方向的正确向度推导是有效的,也是开创性的。当我们把传统民间文学、现代民间文学、当代民间文学排列在一起,把“口传”“字传”“屏传”仅作为传播介质看待,在民间文学本体——形而上的民间的文学创造力或主体人群——的持续发展中,在“杯水效应”和“长指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与传播介质相对应、相适应的民间文学主流形态,即传统民间文学诸体裁、新故事和多源故事、新时代民间文学诸形态。民间文学的发展流脉清晰、明确,高度发达的传统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失去其主流地位的同时,新故事作为主流形式出现,新故事进入衰落期之后,短视频(或)作为主流形式出现。民间文学随着屏传时代的到来,正在发生文学本体意志和表象的双重回归,即民间文学“表演性”的再确认。一、民间文学2.0:以新故事为主体的多源发展在民间文学标记性特征即“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之外,加入“表演性”,是新时期中国民俗学者在吸收消化美国表演理论基础上对民间文学基本概念的重要认知贡献,也是民间文学进入现代性和时代化之后,回溯、查检、确定以及重认传统民间文学基本特征时对民间文学的再认识、再发现,其对现代性民间文学中“故事表演”社会性故事行为、对时代化条件下“故事音频”“故事短片”甚至“故事音画”等民间文学诸形态的确认,具有启示意义和启智功效。就本文所关注的民间文学的现代性或民间文学2.0,记录传统口头性文学的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以及社会性故事行为层面的大众娱乐、群体聚集性民间故事讲述,官方故事活动、故事节会、故事教育培训等,共同参与了现代民间文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共同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2.0时代建设。对传统民间文学的眷恋、悲情、抢救的急迫应该与对新故事的欣赏、赞颂、创造的喜悦同时存在才更为合理。笔者认为,中国的民间文学具有独立且独特的发展逻辑和文学现实,相比较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民族、国家集团和民族集群,中国民间文学的巨大体量、数千年的传承连续性、超量值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程度,在人类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空前绝后。但由于未能即时建立起以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基础的认知和评价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对世界文化传承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为人类文明和文学历程所保存的巨大宝藏和丰富智慧等,未能得到起码的认同、应得的尊重和广泛性接受,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排斥和对冲之下,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存储、文学财富也未能被更多人所共享。同样的判断视角之下,甚至我们自己对自身的文化也缺乏必要的认同和应有的尊崇。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被严重低估、中国的新故事被严重误读的原因,是中国民间文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建设的迟缓和停滞、方法论的固化及僵化、作业空间的关闭和封闭、研究方法的保守和西化、学术视域的偏狭和偏色等造成的,学术活动与文学现实严重分离、分裂、背离、背叛,民间文学研究与民间文学的现实活态存在不匹配、不班配、不协调、不同步,因而,我们缺乏对新的民间文学事象敏感的知觉和理性认知,不能即时对新的民间文学主体形式和从属形态完成学术辨识和概念确认,同时错失了对中国民间文学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其结果就是民间文学研究者话语权的丢失,影响力的下降。大致以我国改革开放为起点的其后40年间,中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化,我国的民间文学同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民间文学现代性为特征的“民间文学2.0”时期,新故事为主体形式,多源故事共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出版的成果丰硕;其二,故事报刊承载的新故事勃兴之后,对“故事”的重新定义,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规定性和实操规则产生,并带来广泛、持久的故事行为范式的复制、模仿、衍生、演化;其三,全国各地各级广播、电视媒体高密度、高强度、扩张性、爆炸性使用“故事”,专业化、工业化主流媒体生产方式作用下海量的、多元的故事被接受和认同,改变了故事的版图,扩展了民间文学的界域;其四,各种主题、专题、地区区划、作者年龄分层的故事节会、赛事和故事创作、故事表演、故事培训、商业和公益的故事演出等多种故事行动为标记物的多源故事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故事,在这四个维度展现出的惊人的社会行动力、自主性、自由性、文学创造力等和由此创造出的故事成果,堪称民间文学的奇观,也使我们经历了新的民间文学体裁发生、发展、衰落的全过程,并能近距离即时性观察到民间文学生命性实相。这一时期完成出版的传统民间故事作品184万篇,4亿字;新故事作品,160万篇,40亿字,每月传阅率3000万人次,连续时间近40年。故事广播频率约150个,播出故事约100万条,受众约1亿人次;电视栏目近50个,播出故事约100万个,受众约5亿人次。传播方直接参与故事表演、创作、编辑、出版、采访、录制、故事培训和故事活动的人员不低于30万,受众不低于5亿人;参与其间的专家学者有200至500人。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故事文化现象”。二、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图书出版工程及其意义根据粗略统计,中国现已完成了全世界口头性民间文学作品总量90至99%的文字记录和图书出版,这些承载着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文学性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是世界领先的民间文学传承者。两三千年以来,无论是《诗经》还是《永乐大典》或《四库全书》,汉文字的图书和大型图书辑录编纂,这种最为传统、典型、古老的记录方式,以其成熟的形式担当,成为重要的文化记录和传播方式。近40年来,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与中国文化传统记录方式一脉相承。传统经典文化、精英文化行为对民间文学的行为投射是明显的,作用是显著的,成果是巨大的。1.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1984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周巍峙等同志支持下,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开始编纂,1986年5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与其他七套文艺集成志书并列为“十套文艺集成志书”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至2010年6月,三套集成这一被称为“文化长城”的工程基本完成,2017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卷本正式出版,标志着“三套集成”省卷本出版工作的全部结束。从首卷“浙江卷”到“新疆建设兵团卷”长达31年的时间,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20余万人参与其中,出版省卷本100余卷。其中采集民间故事184万篇、歌谣203万首、谚语748万余条,出版4亿余字,同期共获得高达40亿字的资料。2.中国民间故事全书2002年,由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发起的“中国民间文艺抢救工程”在中国民协启动,对全国濒危的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展开全面、系统、科学的普查、记录、整理、保护和出版工作。“抢救工程”对传统民间文学抢救和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2004年3月,中国民协确定在全国实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普查编纂工作,基于三套集成的县卷本资料得以系统编纂出版。2005年10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卷(12卷本)正式出版,2006年6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迄今“全书”已出版两百余种,总出版量将达8亿字。3.中国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2011年4月,包括民间故事在内以民间文学为主体内容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在北京启动,2014年第一期工作完成,2016年,河北卷目录工作作为示范卷本完成出版工作。对于民间故事而言,面对信息化、城镇化的社会环境,面对已渐失去生存土壤的传统民间文学,这将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工程。目前,二期工作中,全国各地近四十年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成果被挖掘出来,代表农耕文明全貌的文化成果将得到又一个批次的规模化整理。4.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5年6月,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的166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民间故事讲述”传承人有5人:靳景祥、马巧枝、谭振山、刘则亭、黄仁锡。2007年6月,由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作传承人中,民间文学类共计18项,其中民间故事有5人:靳景祥、靳正新(耿村民间故事),刘德芳(下堡坪民间故事),魏显德(走马镇民间故事),谭振山(谭振山民间故事)。其他民间文学类传承人有: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杰出传承人、土家族山歌杰出传承人、民间故事杰出传承人、民歌杰出传承人、《格萨尔》说唱杰出传承人、蒙古族史诗《格斯尔》杰出传承人、畲族民歌杰出传承人、鄂伦春民问文学杰出传承人、《格萨尔》说唱杰出传承人、古渔雁民问故事杰出传承人、长篇灶书《郭丁香》杰出传承人。2008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53项,同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共计5项,2011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1项,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41项。第二批名录之后至第五批,民间文学作品成为名录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承人的主体作用。5.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宣部重点项目,国家传统文化重点项目,差不多将“三套集成”的县卷本和以往版本尽数纳入选录范围。从体裁来说,是传统民间文学全种类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大系》文库按照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谚语、谜语、俗语、民间文学理论等12个系列进行编纂,计划到2025年出版1000卷左右,共计10亿字。6.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以《中国龙的传说》为例,各地政府以地方文化建设为目的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理整及出版工作。近年来传统民间文学出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各地政府组织当地的民间文学专家、作家等相关人员,出版了一大批新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从工作原理上说,除了严格意义的搜集、整理工作之外,这类图书与科学采录的民间故事不同,其主要特征模型分为三个类型:A-搜集、整理、创作,B-搜集、编撰,C-搜集、创作。严格意义上说,这类作品相对于传统民间文学作品方法论有了重大的突破,图书装帧、故事行文与通俗化的图书没有太大区别。此类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即民间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大胆、有效、有益的尝试。7.学术机构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以《谭振山民间故事精选》《香榧传说》等为例,大专院校、学术机构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及出版。科学性较强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近年来也有较大的收获,就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参评、入选作品来看,近年来依然能够看到学术性强、文化价值高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亚鲁王》是一例(2011年),新版五卷本的《谭振山的传说》(2015年)也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分别获得得十一届、十二届山花奖。三、以新故事为主体形式的多源故事开拓了民间文学现代性界域“新故事”对于传统民间文学主流学者来说,是一个被经常否定、无法确定、尚待确认的文学事象。学术的不确定性并没有影响新故事的迅速发展和引导性行为的产生,同时也没有影响到其没落、衰落、变异的自然流变过程。1.新故事对民间文学概念的冲撞和包容性民间文学概念的艰难建立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对于“文字创作”合法进入民间文学概念,有过思考、选择,如在第一章绪论中说:“今天劳动群众进行民间文学创作,也可以以文字为工具,运用民间文学的艺术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写作。这类创作,只要在群众口头流传,被他们所喜爱,也是民间文学。至于有些工农群众运用一般作家文学形式进行写作,并仅仅以书面形式发表,这是一般的群众创作,不是民间文学”、“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今天他们毕竟更有条件运用民间文学形式,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愿望,只要他们的作品能够适合劳动群众的美学要求,为群众所接受,能在一定范围的群众中口头流传,同样可以算是民间文学。”我们可以明见,对于已经具有充分能力进行文字创作的民间文学作者,要求其放弃文字创作而坚持口头性创作的反现实、反行为和反逻辑,也能见到同一个“创作者“用口头创作即是“民间文学”,用文字创作同样的故事即是“非民间文学”这样的悖论,反映出民间文学现实存在和民间文学认知互为湮灭所带来的荒谬。我们一定不能梗直地认为文学现实出了毛病,而应该尊重现实,认识到我们的“民间文学”基本概念出现了基础性缺陷和原生性障碍。至“新故事”一词的出现,实际上是对明确标有作者名的创作类民间文学作品的一种妥协,同时也是对于民间文学发展的前瞻性洞见。“作者名+文字创作+新故事=民间文学”,这样一个简单的等式,至今也没有得到老一代民间文学学者的认同。其中,“集体性的无名+口头创作=民间文学”的等式中,口头性与文字化,作者署名和集体性的对标,使“口头性”和“集体性”成为阻碍新故事民间文学合法性的两个最主要的关卡。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另文《口头性对传统民间文学的支撑和制约》和《传统民间文学口头性建模》通过近百个模型分类,可以确认,口头性作为传播方式,并不具备民间文学作品合法性的裁决权,其对民间文学75—85%的确定率,恰恰说明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的决定作用,而传播方式改变时民间文学这一合法性标准依然存在。笔者认为,文字创作可以产生合法的民间文学作品;基于任何传播形式和创作方式的民间文学作品都具有概念的合法性。这样我们基本解决了一个从民间文学学术概念建立之初就存在的认知困惑和行为障碍。当移开“口头性”这座山,推开“集体性”这道屏障,我们可以看到当下鲜花绽放的民间文学大花园,同时也可以看见中国民间文学3.0时代的光芒。简而易见,而且我们已经身在其中。2.文化的独立性与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学样式中国民间文学与非中国的民间文学发生、发展、存在的文化基础不同,我们应该在充分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建立民间文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体系。除了中国以外,没有另外一个国家、民族、民族集群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其口头性民间文学伴生着强盛、持久、先进的精英文明和经典文化。中国民间文学有着极为丰富、发达的传统文化生态。中国的口头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时,从来也不是主流存在。从中国文字发明的3500年以来,从字、言的分化,到文言文与白话文(口头性文字)几千年的分化,中国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与众不同,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学的口头性与文字化的通道始终存在。中国民间文学具有特殊的能力创造出独特的、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毋庸置疑的。3.“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主体形式身份的失去新故事的发生、发展,大约完成了一个主体文艺形式在现代社会和媒介传播领域的全过程,其在被选择成为主体形式的过程中,在遴选、成型、改造、定型、变异、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民间、大众、受众对其不间断的艺术品质提高和变化的要求,这种提高和变化对应读者正当诉求,也是故事编辑为适应市场作出的主动性改变。在长达40年的新故事兴盛期,新故事形式的稳定性比照经典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文学的弹性、变化的便捷性、对阅读效果的追求、对时代和读者的适应性等等,将其作为民间文学作品的诸多特征表现得极为充分,这与传统民间文学口头性时代的表现传播模型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重要的是,随着纸媒体——新故事承载实体的整体衰落,新故事报刊发行量断崖式下跌,纸面的“新故事”文学活力迅速枯萎,其作为主体形式的地位让渡给新的民间文学形式即本文提出的“民间文学3.0”诸形态。4.新故事的体裁形式对民间文学发展的示范性作用新故事本身并不是一个封闭性较强的学术概念,作为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新故事的形式多样性和形式弹性表现是必然的和合法的。本文认为,不应该把新故事早期对传统民间故事技术的借鉴,当成新故事具有民间文学概念合法性的真正依据,新故事成为现代民间文学的主体形式,不是因为其对传统民间故事的借鉴,而在于其文字创作维度的创新。李慧、朱丽媛等一些学者因为老一代具有较高故事创作水平的新故事作者同时具备故事表演天赋,或者反向说,因为老一代具有表演天赋的故事家同时具备新故事创作能力,从而认为新故事的文学创作与传统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创作有必然关联。关联是存在的,但不具有必然关联性,不能因为被称为南、北故事大王的吴文昶和张功升两位老先生同时具备创作和表演技能,而在“讲故事”与“写故事”之间建立必然联系。吴文昶的学生方赛群是“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但讲故事并不是方赛群的强项,其再传弟子潘晓炜的“晓炜讲故事”闻名故事界,近几年以来从事故事创作也屡次获奖,这些恰恰应该证明新故事的相对独立性而不是相反。(1)程式化不同于纯文学、作家文学、乡土文学等在多达上百万篇的新故事作品中,程式化是所有新故事的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与经典文学和纯文学的本质区别,其原创性必须服从程式化的约束,因为读者的阅读期待是程式化的、民间的。即便是大型化故事的出现,两万至五万字以上的故事与中篇小说的体量比较接近,这也是民间文学文字化之后带来的必然变化,但其原有文学特征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此外,新故事作品在本世纪之前,尽管在内容上大多为农村题材,但与乡土文学也有着本质的不同。新故事的程式化形式的形成,与民间文艺、民间表演艺术,地方戏、小戏、评书、评弹等民间说唱艺术的程式化方式也许各有不同,但作品程式化的表现是一致的,民间身份特征显而易见。(2)新故事的同质化反映的是一种具有广泛民间性的文学需求作品同质化是新故事“民间性”的另一个表现,这与其他文学的作者所本能追求的自己作品的特异性在创作动机上是完全不同的。在新故事兴盛的40年间,“同质化”一直是上百家“故事类报刊”编辑部头疼的一件事情,一稿多投、一稿多用背后映射的是巨大数量的同质化的稿件,同质化故事是作者、编者、读者共同作用的一个产品形态,也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在没有电脑查重的时代,同质化创作,有时与剽窃、抄袭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全国故事报刊联盟专门抵制一稿多投、花样抄袭的现象。甚至,在2006年前后,来自四川万县一个家族团伙,专门从八十年代以前没有录入电脑的铅排作品中,照抄后投稿,大批媒体中招,其同质化的连续性可见一斑。(3)具有鲜活灵魂的文学性的追求不同于俗文学、通俗文学新故事所表现的编读一体、写读一体,与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意义非常接近。在新故事形成阶段,由作者创作出来的很多作品,都经过作者与听众在田间地头讲述、反馈、修改之后完成的。其作品成形之后的改变也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与口头性的不确定性有着相类的表现。作者本人也没有固化文本形态的执着,这样的作品是鲜活的、从众的。此外,对于从内容到形式的快速变化的适应性追求,也反映出文学活性、文学活力、民间文学的创造力,使其与传统说书艺人的创作表现相似而与作家创作的俗文学、通俗文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4)新故事标本意义和对其研究的滞后因为对新故事认识的异见,使得“新故事”在学术界长期得不到学科归类,血缘关系最近的民间文学尚不认可,纯文学、通俗文学、俗文学、大众文学等各门各派都不认可其类别归属。新故事从发生到衰落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完整的文学生命,也使我们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变得明晰、深刻。重要的是,新故事可以成为打开民间文学的钥匙,打开连接中国民间文学过去和未来、传统与现代、精英与民间、经典与流行的通道,使我们看见中国民间文学现代性的全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正在错过和失去这样的机会,也同时失去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准确认识。我们今天对民间文学断流的不解,对传统民间文学抢救的呼喊,对人亡曲绝、人亡艺绝的懊恼,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民间文学认知水平不够造成的。我们太过习惯用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学的视角看待民间文学,而对民间文学本身的不确定性流体特征的经常态认知不足。新故事是一盏灯照亮前路,使我们清晰看见或预见中国民间文学的未来。新故事是一道坎,从学术上、心理上、技术上迈过这道坎,我们会对民间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民间文学没有让中国人失望过,以后也不会。5.新故事的文学作用和社会传播示范意义新故事从开始便继承了民间故事、传说的技术、技巧,在演化过程中,重新定义了“故事”的叙事方式。其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上说,从口头性的听,到纸面上的读,受众对故事的开头、推进,对情节、细节的阅读期待,对故事结构、结尾程式,更为重要的是对“故事核心”,其要求都有不同。40年间,新故事开创了一种文学样式,创造、培养了一种接受习惯,形成了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学范式,并在青少年和大众读者当中形成了固有的习惯。这为后来“中国故事文化现象”的出现奠定了文学基础和传播范式。6.新故事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新故事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表现在对读者和受众的适应性要求和对受众诉求的回应。在新故事发展的兴盛期,风格、题材是全面的、多元的,涉及消费性阅读的方方面面,新故事从来也不以经典自居,消费性文学的特征表演明显。题材涉及社会生活、人鬼妖狐、喜怒哀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文学要素不断变化。此外,新故事创作过程中,民间文学集体创造、集体改稿的习惯一直存在,这也是在其他个人创作的文学体裁中不可想象的。本文不愿意将新故事与传统故事作勉强比较学意义的分析,也不认为集体改稿与口头性的集体创作是必然投射和行为映射。7.对“民间”的重新定义与现代性语境下的读者和受众新故事以一种文学体裁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民间与文学的相互关联,定义了现代性的民间文学。最长不过90年,尤其是近40年内,其发生、发展、兴盛、繁衍、演化、泛化、繁茂、极盛、枯萎、凋零、衰落、异变,最后沉淀成一种表演方式,让我们全景式、立体化、活态化地看到了一个民间文学体裁或称民间文学主体形式完整的生命历程。与以往我们只看到历史的后端不同——经过我们后人的分类,我们有了神话、史诗、传说、歌谣、谚语、民间故事的体裁分类结果而无法见证其成形的前端历史——我们得到了一个民间文学发生、发展、衰变的年轮线索和化石样本。新故事被误读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新故事的发展过程恰恰反映了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形式、范式等发生、发展和需求减弱后的衰落过程,我们由此可以见到中国民间的文学能力、民间文学的智商,民间文学的创造性,民间文学的开放、自由、生机与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中国人主导的民间文学3.0时代的到来,这种主导依然是世界性的、领袖级的。传统社会的口耳娱乐创造了传统民间文学,现代社会的阅读需求创造了新故事,必须承认新故事对于民间文学学术研究的启智作用。(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配图来源于网络)

大审判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总序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大工程之一,由中国文联牵头组织实施,工程于2018年正式启动。2019年12月25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首批成果发布。《大系》首批图书推出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谚语、谜语、俗语、理论等12大门类,共计1200多万字。《大系》首批成果的面世,标志着该项工程进入新的阶段。本版特刊发《大系》总序。——编 者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镌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传统智慧,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源,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追溯中华文化的源流、探究中华文化的传续、前瞻中华文化的走向,对于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立根铸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具有重大意义。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2017年1月,中央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编纂出版《大系》列为其中的重大工程。《意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对传承发展工程的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作出了重要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们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遵循。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基础资源之一,它鲜明而又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审美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由中国文联负责组织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学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的民心工程。这一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收集整理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及理论方面的原创文献,编纂出版《大系》大型文库,完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为中华民族保留珍贵鲜活的民间文化记忆。在编纂同时,开展一系列以中国民间文学为主题的社会宣传活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民间文学的发掘、传播、保护,形成全社会热爱、传承优秀传统民间文学的热潮,形成德在民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共识,推动民间文学知识普及与对外交流传播。民间文学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具有与生俱来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因为民间文学活动本身就是人民的审美生活,是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样式,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民众在表演和传播民间文学时,就是在经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人民创作、人民传播和人民享受,是民间文学人民性的具体表现。民间文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民间文学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集体智慧的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极为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识形态。其次,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学和学问,具有最为广泛的人民性,没有哪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拥有如此众多的作者和观众。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所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再次,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和熟悉的审美方式,也是最为便利的文学活动形式。每个地方都有祖辈延续下来的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小戏、说唱等等,为当地人耳熟能详。这些民间文学一旦进入当地人的生活世界,便释放出强大的感化能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文艺的传承保护。民间文学搜集抢救整理成果丰硕,为编纂出版《大系》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3月,我国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领域的文艺家与研究家发起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以下简称民研会;1987年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文艺的传承与研究工作。在民研会成立大会上,代表们讨论并通过了《征集民间文艺资料办法》。1979年9月,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在京召开,众多民间歌手和艺人恢复名誉,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也随之重启。1984年2月,中宣部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的通知》。同年5月,文化部、国家民委、民研会印发《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全国各地大批民间文艺专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代表们会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学术力量和社会力量,开始了民间文学抢救整理工作。1987年至2009年,在全国普查、采录的基础上,全国各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陆续编辑出版。“三套集成”从酝酿、立项到全面实施,历经近3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重庆、港澳台)编纂出版90卷(102册),总计1亿多字,一大批珍贵的各民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成为民间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通用读本。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等工程又相继开展,取得扎实而宝贵的工作进展。为了进一步适应今后文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阅读、研究与利用的实际需要,2010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实施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已陆续完成10多亿字民间口头文学记录文本的数字化存录,最终将形成体系完备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以有效避免因各种因素造成的纸质资料遗失和损坏,并使阅读、检索和利用这些作品及资料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和准确,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间文艺工作的实践与经验,数十亿字民间文艺资料的积累与储备,数十万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是我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为《大系》的编纂工作确立了综合实力和巨大优势。大系出版工程是新时代中国民间文学保护、传承工作的扩充、延伸、深化、升华,更是民间文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行动。《大系》文库按照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谚语、谜语、俗语、理论12个门类进行编纂,计划到2025年出版大型文库1000卷,每卷100万字,共10亿字。该工程制订的长期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分类别的运作策略和实施举措,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科学化运用。《大系》既是有史以来记录民间文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种类最齐全、形式最多样、最具活态性的文库,也是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领域开展的新时代综合性成果总结、示范性的本土文化实践活动。它将几千年来在民间普遍传承的无形精神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从而避免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文学遭遇民众文化失语和传统经典样式失忆的尴尬与窘境,为世人了解中国民间文艺发展规律、应对社会转型和变革所带来的传统文化衰微之势,提供了文化复兴的有效良方和经验范式。《大系》充分吸收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理念,在选编标准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萃取经典,服务当代。各分卷编委会着力还原民间文学的本真形态,忠实保持各民族作品原文意蕴,在内容、形式、类型等方面力求反映出民族风格和当地口承文化传统特点,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四性”原则,在各类文本中,精心编纂出具有民间文化传统精神和当代人文意识的优秀作品文库。编纂出版《大系》,我们始终坚持具有鲜明导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大系》汇集全国各地民间文艺领域上千名专家、学者,计划用8年的时间对民间文学12个门类进行搜集整理、编纂出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系》既是党中央交给中国文联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任务,又是民间文艺界的一项重大学术研究活动;既是一项中华民族大型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又是一次中国民间文学主题实践宣传活动;既要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搜集采录第一手资料,又要坐在书斋静下心来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大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学术性、专业性、群众性。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积极思考和探索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等时代命题,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关注民间文学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我们民族创造的民间文艺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具生气。《大系》编纂出版工作确立了“三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正确价值取向,对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制度风俗、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乡规家风等加以梳理和诠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掘民间文学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民间文学在“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二是坚持广泛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在广泛普查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加强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精神与思想内涵的挖掘和阐发,把强调先进价值观与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民族风格密切结合起来,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和合一体的共同精神家园;三是坚持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以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想为学术指导,加强民间文学各类别经典文本呈现、精品范本出版,促进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注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实现从口耳相传到多媒体传播的时代变化,激活其当代价值,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地打造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的经典传世精品。编纂出版《大系》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积淀深厚,灿烂博大,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基石。千百年来,我国民间文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鲜明地表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向往、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充分彰显着中国人的气质、智慧、灵气、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和鲜明标志,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民间文学又是脆弱的。随着转型期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城镇化带来的高速发展,民间文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迅速流失,不少优秀民间文学正在成为绝唱,更多的民间文学资源业已消失。因此,抢救与保护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各区域、各民族现存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按照当代学术规范和学科准则,大规模开展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出版、推广、研究,激发全社会对我国优秀民间文学的热爱和珍视之情,促进民间文学保护、传承与发展,延续中华文脉,造福人民大众,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供民间文学精致文本和精彩样式,已成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进一步发扬优秀传统,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情感、表达形式,充分尊重一代又一代民间文艺创造者、传承者的经验智慧与劳动成果,进一步凝聚共识,精耕细作,落实好、完成好大系出版工程的各项工作,不断书写出中国民间文学新的辉煌,既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光荣职责,更是我们共同担当的神圣使命。我们郑重呼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同承担起抢救中华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神圣职责!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19年3月5日(来源:文艺报)

玄谈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示范卷质量分析会暨2021编辑工作动员会在京召开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以下简称“大系”)。自大系出版工程启动以来,中国文联出版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4月8日至4月9日,中国文联出版社在京召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示范卷质量分析会暨2021年编辑工作动员大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邱运华,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锦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礼敏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文联出版社董事长尹兴主持,副总编辑姚莲瑞、原总编辑奚耀华和文联社全体职工参加。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讲张雁彬指出,大系出版工程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和使命担当,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大系出版工程不只是编辑工程,更是政治工程、灵魂工程,是对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和保护,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要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坚实力量。结合出版工作,他提出三个希望:一是希望大家要养好心。要心中有梦、心中有畏、心中有力量;二是希望大家要做好事。社领导要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做好出版社发展的总体规划,提质增效,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实现出版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三是希望大家过好日子。在追求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努力打造有特色的品牌产品,使整个团队的每一个个体能够在共同进步中实现理想,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会议现场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邱运华中国文联出版社董事长尹兴讲话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姚莲瑞宣读考核邱运华代表中国民协对文联社扎实有效推进《大系》出版工作给予肯定。他强调,要高度重视大系出版工程的政治把关、意识形态和学术质量,全力以赴确保出版工作抓紧抓实、保质保量。会上,邱运华代表中国民协授予文联社11位《大系》编辑民协会员称号并颁发证书,充分体现了对文联社《大系》编辑团队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授予会员证书尹兴指出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管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将文联社打造成受人尊重的知名出版品牌而奋斗。会上,姚莲瑞就2020年文联社年度考核情况作了介绍,与会领导为受表彰的同志颁发证书。本次大会分别组织了关于质量、法律与制度的三场业务培训。质量管理部副主任胡世勋开展了以“《大系》常见错误总结及质量分析”为题的专题讲座;法律顾问——北京市百瑞律师事务所钱树锋律师开展了以“著作权释义和风险规避”为题的专题讲座;编务印务部主任郭琳、编务印务部副主任陈晨、行政人事部副主任吕欣就拟出台重点制度进行宣讲。讲座现场本次大会总结了2020年度大系出版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厘清了编纂出版过程中的问题,明确了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方向。2021年,文联社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做好《大系》出版工作,更好地服务中国文联大局,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察类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全面启动

日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宣布,将全面启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工作。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是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的重要抓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协在新时代承担的国家重大的文化工程、民族复兴的示范工程、民间文艺的记忆工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该工程由中国文联总负责,由中国民协具体组织实施。“传承工程”文件发布后,中国文联立即组织召开全国民间文艺界专家座谈会,筹备组建了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编纂工作委员会和协调工作办公室;中国民协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做了20多次调研和座谈会,召集专家研究出版体例,编纂了《编纂工作手册》以征求意见,同时,向全国民间文艺界发出了《关于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调查问卷》,得到了各地的强烈反响和积极回应,并反馈了其所在区域民间文学类别、资源分布、调查研究现状、人才队伍与相应保障措施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一系列前期工作,中国民协对项目做了宣传动员,了解了各地民间文艺人才队伍现状和前期基础成果,明确了示范卷编纂要点,讨论了跨区域协作、交流与合作机制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民协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口头文学数据化工程”已经采集完成和正在汇集的文本资料近20亿字,这些都将为《大系》工程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源和可供借鉴的工作经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是在全面调研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四性”原则编选,以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行政区划立卷,属于依照体裁归类的民间文学作品及理论研究成果总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通过专家甄别遴选出民间文学各个门类当中符合中华人文精神的经典性作品,以供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立足区域特色、彰显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凸显全国各区域民间文化的传统与丰富样式,表现当代民间日常生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按照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谚语、民间文学理论等类别与系列编选,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付诸出版的大型民间文学文库,也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对传统社会民间文学资源的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和汇总结集。(光明融媒记者郭超 通讯员王锦强)

患其无用

多卷本《中国民间文学史》正式出版发行

近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6卷8本)一书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多卷本《中国民间文学史》,填补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空白。很多人可能没有特别关注过民间文学这个概念,但每个人或许都从小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中长大。不管是爷爷奶奶讲的“牛郎织女”“白娘子”,还是上学时背诵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都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据介绍,这套《中国民间文学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的结项成果,分为神话卷、传说卷、歌谣卷、故事卷(上中下)、叙事诗卷、谚语卷,共计约360万字,几乎涵盖了民间文学的所有重要形式,每卷的作者都是在本领域内深耕多年、首屈一指的专家。该丛书是一次对传统社会民间文学资源的全面搜集、系统梳理和汇总结集,既是中国民间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学术积累成果,也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础。“这套书几乎囊括了中国民间文学的所有文献记载,将典型的民间文学形式列举在书中,一一进行解读、归纳,用功之勤、挖掘之深,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沉寂多年的民间文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标杆。”著名民俗学者陶立璠教授这样评价道。著名文艺评论家、民间文学家刘锡诚则认为,这套书的问世,不仅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学科建构增添了一部重要的、基础性的、支柱性的著作,也是全国人民在实施“振兴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大繁荣”这一伟大时代使命中贡献出来的一项重要成果。(燕都融媒体记者康瑞珍)【来源:燕赵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解其桎梏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推出大型文库规模空前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 主办方供图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25日在京面世,该工程编纂出版的《大系》大型文库是有史以来记录民间文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种类最齐全、形式最多样、最具活态性的文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潘鲁生介绍,首批成果为“大系出版工程”的12个示范卷,涉及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谚语、谜语、俗语和民间文学理论12个门类,来自辽宁、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苏、云南和四川省9个省份,12个卷本共计1200万字,300余幅图片及音视频资料,凝聚了近400位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心血。所收作品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原则编选,在田野普查、文字记录、图片拍摄和音频视频等信息采集以及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特色,彰显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表现当代民间日常生活,多维度、多向度、全方位、全景观地展现民间文学的历史风貌与新时代人文精神。示范卷的编纂工作在内容、形式、类型等方面力求反映出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如“神话·云南卷(一)”选编了23个世居民族、“直过”民族及其他聚居区少数民族神话作品近300篇,具有各民族自然史、社会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百科全书”性质和教化与审美等多种功能与价值,这些作品构筑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传说·吉林卷(一)”从300万字的资料本中筛选出180余篇作品,每篇传说均取自原始采集资料,在文本规范上进行重新梳理并增加注释,尽可能地还原吉林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韵味,其人参传说、渔猎传说、淘金传说和木帮传说等都是吉林省的特色文化和本土资源优势;“长诗·云南卷(一)”选编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等23个民族近300篇神话作品,所收录的民间长诗,大多采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演唱者多为不懂或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歌手和民间艺人,编者首次将《宛纳帕丽》《南波冠》《葫芦信》校正为傣族“三大爱情悲剧”,是本卷编纂成果中最突出的学术贡献。此外,“大系”文库既有精致的传统纸媒产品,又有在书中以二维码形式链接相关民间文学音视频,拓展了纸质书的内容维度,从而演示活态传承样本。如“史诗·黑龙江卷·伊玛堪分卷”中,读者可以通过视频欣赏赫哲语说唱,了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古代部落时期的征战、迁徙、社会、生活等英雄史诗的历史功绩;“说唱·辽宁卷(一)”编委会本着对民族历史及地域文化传承负责的求真务实精神,深入基层走访老艺人,千辛万苦寻找民间艺人的口述文本和音频、视频资料作为入选作品的参照,风味独特的传统说唱;“小戏·湖南卷·影戏分卷”多选材于民间影戏手抄本,梳理了历史与发展、剧本形态与剧目题材、影偶及雕制工艺、戏班、戏台、表演、演出习俗等小戏要素,收录了“仪式性”“非仪式性”剧本及“混合本”135个,并归纳和罗列了湖南影戏分布、“铁词”、传承人传抄剧目剧本、代表性传承人小传、影人图例、研究成果目录索引等较为全面的文本信息,建立了视频资料库,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还原各区县小戏的地方韵味,并通过地域腔调延续历史文脉。发布会上还举行了大系出版工程首批示范卷成果图书捐赠仪式,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代表接受了捐赠。(完)(来源:中国新闻网)

浮业镇

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21考研经验指导

一、学院介绍儒学高等研究院是一个以古典学术为重心、以儒学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人文科研机构,同时致力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人才培养。目前设有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国史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所、经学小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所、民俗研究所。儒学院跨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4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现设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2个独立博士点,与其他院部共建8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山东省重点学科,民俗学研究所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是文旅部中国节日文化研究基地。儒学院同仁在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传统学术领域精心耕耘,取得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的标志性成果。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民俗学、汉语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科技哲学等学科以深厚的功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受到学术界广泛赞誉。其中,史学理论、文献学、民俗学、先秦两汉文学、近代汉语、杜甫研究居海内外领先地位。儒学院秉承山东大学古典学术研究的深厚积淀,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等特色学科为支柱,成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支撑和“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力量,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学研究机构。儒学高等研究院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等重大学术活动的主办方,正向着建设成为世界儒学重镇、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二、专业课经验整体来看,我的专业课复习过了三遍。文学史包括古代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学史,初试中比例最大的是古代文学,这也是我整个考研的重点。起初我也是有一堆资料的,但都被我放在了一边。我不想第一遍复习就被所谓的重点先入为主。大家找资料可以去考研文库找,里面很多。所以我就认认真真地过了一遍课本,做到了无遗漏。我学习喜欢写着记忆,于是我就有了这满满两大本子的笔记。第二遍的时候,我开始结合师姐的资料和真题考点去标识重点,其实学到这遍的时候内心就会有个判断了。所以特别边角的自己都知道不会考的。这一遍也开始系统化了,按照题目去有意识地整理。第三遍的时候,也就有了这份大纲,我整理出每个专题会考的点,然后会尝试着在旁边会议答题要点。说到这,我要说我不太喜欢背书,对我而言,记忆就是不断地看书和写,但是重要的题我还是会背的。因为古代文学内容颇多,所以系统化最重要,规律是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的,有时甚至是一瞬间你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再到后期,我开始背我所认为的重点,导致我没有最后过一遍课本,这是我犯的一个错。因为上考场拿到卷子的时候略傻眼,它是有考去年的题的。但这在后期被我直接过了,这是一个教训,望汲取。现当代的话,我复习略匆忙。暑假的时候,我以钱理群的《现代文学三十年》为主,这也就是我的现当代笔记的底本了。这本看起来还是挺轻松的,后来我看孔范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实在太厚了。但是还是耐着性子看了,并进行了补充。现当代我从来没有背过书,就是结合着新祥旭师姐的那份资料然后去翻看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因为现当代在初试中比例毕竟小,但通过今年考题也会发现似乎不按常规了。像翠姨是谁,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可是当你系统地整理过现当代之后,还是有话可以蒙的。这也可以看出现当代的容易之处。后来当代时间更匆忙了,甚至我都没有看孔本,主要结合师姐的资料重点看了王庆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相关内容。相信我,永远不要试图押题,把知识掌握好才是王道。大综合,我是9、10月份才开始的,文艺学可以提前翻翻课本的,毕竟理解起来有些抽象,可以在学古代累了的时候看看,有个印象。文艺学的复习我是以课后题为主,通过我的笔记你也会发现我是按课后题来整理的。这点想小小抱歉一下,后期因为时间匆忙,所以后面的答案只有大纲了。第三遍的时候我结合真题可以做到大概判断出要考什么了。这也就是我加星号的部分了。此时,我开始画大纲,然后尝试回忆答题要点。这门课只要理解了就好说,摆上答题要点,然后写自己的理解。最后的时间新祥旭一对一的老师也会帮我模拟考试,建议大家都可以模拟一下,很有必要。

万物一齐

中央财政积极支持《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

财政部网站8月30日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决策部署,推动中国民间文学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创新,中国文联于2018-2025年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在全面收集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资源的基础上,拟整理出版大型文库《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约1000卷,每卷100万字,并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促进民间文学的文创应用和文化传播。2018-2019年,中央财政通过中国文联部门预算安排资金5069.51万元,用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各分卷的编撰出版、少数民族语言民间文学翻译、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等。目前出版工程已启动编纂106卷,完成初稿33卷,数据库建设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强化绩效管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周繇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文学理论”专家组成立

日前,《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文学理论”专家组成立大会、新时代民间文学理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社工程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承办。来自中国民协、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民协单位的领导以及“民间文学理论”组专家学者及媒体记者共3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锦强主持。会上,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宣读了“民间文学理论”专家组成员名单及专家组职责。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邱运华为“民间文学理论”专家组组长高丙中、田兆元,副组长吕微、户晓辉、黄永林颁发聘书,随后专家组组长为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民间文学理论”组组长高丙中介绍了“民间文学理论卷”出版规划及2018年示范卷编纂任务,并强调编纂的整体性。“民间文学理论”组组长田兆元对人才培养机制和自主话语系统的建立提出建议。“民间文学理论”专家组组长高丙中、田兆元与中国民协代表签订了任务书。邱运华强调了“民间文学理论”在大系出版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他指出,“民间文学理论”是一个“论”与“编”的合集,需要以“论”领“编”,需完整梳理20世纪的民间文学理论,然后对民间文学理论的归纳总结,做研究之研究,使“民间文学理论”有新高度,在学术上也有新进展,我辈应该做能做之事,做能做之事,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同时,会上讨论了“民间文学理论”第一至第五编的编纂小组负责人(田兆元、毛巧晖、户晓辉、黄永林、高丙中)按具体分工介绍工作计划,并与色音、方李莉、黎敏、李小玲、惠嘉等主要组员对“民间文学理论”的编纂体例、编纂规范等问题进行探讨。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领导则从出版行业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光明融媒记者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