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当前,旅游业特别是探险旅游领域发生的一系列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亟待从政策层面予以重视、解决。国务院参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认为,对户外探险、探险旅游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监管机制,保障参与探险旅游活动的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迫在眉睫的事。只有保障活动的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率,才能促进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户外探险类事故报告》显示,尽管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境内户外探险类活动场域开放时间较同期变短,但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依然发生了165起户外探险类活动事故。事故中伤亡率达68.5%,平均每两起事故中就有一人死亡,受伤致残率在10%至30%之间,50岁以上伤者致残率更高。这些频发的事故,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产生了诸多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那么,如何有效遏制探险旅游事故多发给我国旅游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效规范我国探险旅游事业?杨忠岐给出6点建议:一是制定探险领队职业标准。户外探险旅游的导游是探险活动的领队,其必须具备高于普通导游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应建立探险旅游领队职业资格等级划分制度,将探险领队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认可的新职业,根据探险类活动的危险程度,将探险活动划分为初、中、高三级,规定探险领队不可越级带队从事探险活动。二是加强培训。建立相关培训标准,征集探险领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推动社会化培训探险领队工作。对参加探险旅游的游客,必须进行旅行前培训课程学习,经过相关的探险旅游培训,并在身体、技能等条件都合格,并知悉活动危险程度的情况下,才可进行探险活动。三是制定经营者管理办法。对各类户外运动协会、探险旅游组织等提供探险旅游产品的,应当认定为旅游经营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章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对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机构等提供旅游者交流、集结、发布活动信息的,制定新的经营者监管办法,要求其对信息的发布、活动的组织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进一步确保民间自发活动在国家认可的安全保障体系下进行。四是构建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北斗卫星、大数据系统等新技术,构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天气、地质活动、人员流动等预警系统,第一时间让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和旅游参与者及时获悉、了解当日当地的预警信息。五是提升救援能力。由国家有关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打造一支专业的高标准户外应急救援队;构建救援体系,确立行业标准,培养搜救人才,提升各类救援队伍救援能力。六是健全保险体系。针对探险旅游者,推动相关探险活动这一特种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审批,作为对普通旅游保险的补充,降低风险发生对旅游者家庭带来的伤害。(□ 马海涛)
4月8日至9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肖文发带领团队赴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三峡库区科研示范基地检查指导工作。省林业局科技合作处、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秭归县林业局等相关人员陪同考察。肖文发一行实地考察了位于秭归县九畹溪镇的三峡库区生态修复科研示范区,查看了坡面径流场、测流偃、气象站等监测设施,以及防护林质量调控示范林和面源污染示范区建设情况;现场听取了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十三五”重点研发子课题“三峡库区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景观防控模式研究”以及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三峡库区防护林高效模式及质量调控技术推广示范”等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并同相关领导专家进行交流。肖文发对三峡库区开展的科研项目实施进展和示范区建设成果表示肯定。他指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长期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在三峡库区高效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控等方面共同开展攻关研究,前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希望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严格对照项目任务书,准确把握项目实施进度,抓好项目实施质量,多总结凝练出创新性和实用性较高的科研成果。科研示范区建设要打造高标准示范样板,形成林业科技示范窗口,积极服务国家长江大保护和“两山”理论转化。秭归县是我省首批“两山”转化示范县,在生态保护和利用、面源污染防治、森林经营等方面存在广泛技术需求。长期以来,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紧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下一步将抓住“十四五”发展新机遇,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三峡科研团队的科技合作,力争在“两山”转化实施路径和林业科技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好科技支撑。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来源: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4月13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植物检疫与外来有害生物学科组首席专家赵文霞研究员一行到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调研指导并做学术报告。 会上,赵文霞结合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深入剖析了“十四五”森林保护发展方向,并对我省森保学科重点研究思路、方向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下一步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保学科将抓住“十四五”发展新机遇,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为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来源:省林科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3月18日上午,岳西县委书记、县长江春生率队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进行科技合作对接。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储富祥、林科院科技处处长王军辉、林科院亚林所党委书记汪阳东和有关专家同志参加对接会。会上,县林业局、县科技局等单位介绍了岳西林业基本情况、前期林业科技合作开展和林长制工作等情况。双方围绕岳西林业科技项目合作,推深做实林长制等工作进行座谈交流。江春生首先代表岳西县委、县政府和40万老区人民感谢中国林业科学院一直以来对岳西林业的支持和关心,对储院长及各位专家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对接表示感谢。江春生从岳西地理位置、林业品种、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方面介绍了岳西林业发展,希望中国林科院加强指导和支持,重点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上给予岳西更多帮助支持和资源引荐,岳西将牢牢把握这次院地对接重大机遇,全力发挥自身资源和地域优势,将已经签订的三个合作项目工作尽早落到实处,今后将寻找更多的结合点与合作项目,推进岳西林业的健康发展,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储富祥对江春生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感谢岳西县对林业工作的重视,希望岳西继续扬己所长,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林业大县优势、掌握主动、赢得先机。林科院近期将组织专家组到岳西实地考察,找出切合点,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支持岳西的林业发展。(撰稿:汪新明核稿:汪福保)【来源:岳西县林业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题:为生态扶贫插上科技“翅膀”——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世荣新华社记者胡璐国家林草局日前宣布,我国全面完成了生态扶贫各项目标任务,助力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脱贫生态实现双赢,离不开林草科技的支撑。作为林草科研的国家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如何提高林草科技供给,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将如何发挥林草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记者22日采访了中国林科院院长刘世荣。刘世荣说,为了助力脱贫攻坚,中国林科院坚持把最新的技术、最优的品种,以及对口专家送到田间地头、林农身边,以项目倾斜带动资金和技术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探索实施了一批典型模式和示范样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明显提升。截至目前,中国林科院在贫困地区共推广林草新技术75项,举办培训班65期,培训乡土专家和林农3144人,直接带动11000多人脱贫。“植树造林讲究‘适地适树’,脱贫致富更需要有‘良种+良法’。”他说,经过多年实践,林草科技扶贫探索实施了多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途径和模式。——加强生态扶贫的科技供给。贫困地区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偏远山区,立地条件干旱瘠薄,造林难度大、成本高。中国林科院瞄准国土绿化重大科技需求,攻克了干旱地区造林水分承载力、牧草良种培育、生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一体化修复等技术,有力保障了贫困地区国土绿化建设质量。如在四川等长江上游区域,大力推广森林植被恢复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岷江上游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7%,新增水源涵养经济价值约56亿元,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产业扶贫的科技推广。中国林科院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贫困地区,推广集成林草实用技术,培育了特色经济林、果、苔、草、药等一批特色产业,通过项目成果的推广示范,指导建立了一批油茶、核桃、油桐、无患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河南光山县的司马光油茶园应用研制的“长林”系列油茶良种,在当地种植面积达到22.7万亩,帮助3689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创新“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依托“科技特派员”“西部之光”等人才计划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专家。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助力春耕生产,中国林科院发布了油茶、薄壳山核桃和甜柿等经济林树种的疫情后造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并组织专家通过“线上课堂”、微信视频等方式开展远程诊断、在线答疑、视频培训等技术服务,第一时间将技术资料推送给林农。——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推动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推动建立了“科技+基地+企业”的合作机制平台,让高产优质的野牛草良种在贫困地区迅速推广应用,既增加了牧民收入,也治理了退化草原。刘世荣说,科技扶贫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林草行业周期性较长,更利于实现效益的长效性,保障脱贫不返贫。未来,他表示,将依托贫困地区丰富的林草资源禀赋,积极引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草科技推广、院省合作等一系列科技项目在扶贫地区开展,提高林草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同时扩大科技特派员选派规模,培养懂扶贫、愿扶贫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地区开展科技服务。此外,刘世荣说,将依托示范基地等平台,组织科技人员持续开展成果技术集成与孵化,深入一线推广示范先进实用技术,并构建“政府搭台、专家支招、技术支持、企业唱戏”社会协作的全方位、多层次平台,凝聚各方力量,推进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1月7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世荣一行来怀与怀化市林科所、芷江县人民政府签署资源昆虫利用及产业化研究合作协议、芷江虫白蜡产业经济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并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芷江特色生物资源博士专家工作站进行授牌。副市长杨林华出席签约仪式。 怀化是资源昆虫产品的传统产地,虫白蜡、五倍子、虫茶等资源昆虫产品更是久负盛名,为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怀化市委、市政府适时启动了“一县一特”品牌建设,将虫白蜡等一批区域优势资源作为重要特色产业来打造。同时,怀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怀化市林业局抓住这一契机,成功柔性引进5名专家和1个科研团队,在虫茶、虫白蜡、板栗、植物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 据悉,本次合作将大大破解怀化虫白蜡种质资源培育、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难题,推动虫白蜡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使怀化资源昆虫开发利用迈上新的台阶。同时形成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良好格局,打造院地合作新的样板示范区。 【来源:市林业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有40.6亿公顷森林,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同时为地球大部分陆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庇佑之所。人类如何对待森林资源,不仅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果,也将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当前,人们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森林生长在保护区内。然而,森林保护仍任重道远。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自2015年以来,全球毁林速度虽有所减缓,但仍在持续,平均每年有1000万公顷森林被改作其他土地用途。在全球主要用于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生产的30%森林中,实际可利用的森林面积正持续减少,森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面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需要更加科学地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首先,要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具有多样性和生长发育的长周期性,因此要有系统性的顶层设计,遵循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现代森林经营原理,制定长期可持续经营管理计划。国际社会对此日益重视,目前已有20.5亿公顷森林制定实施了可持续经营计划,超过全球森林面积的一半。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需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以培育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如果实际情况不理想,就需要辅助一些人为措施,促进森林尽快实现合理的结构。二是模拟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有其生长、演替和物质及能量交换的规律。生长发育过程基本遵循连续覆盖(永远保持森林环境)、优胜劣汰、自然更新,应以此为参照,促进森林正向演替,缩短培育周期。三是分阶段制定经营计划。森林可持续经营贯穿于整个森林生命周期,需要针对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其次,还要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森林的功能可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4类。为了更好地协调管理和发挥这些功能,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森林分类经营,即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不同的森林类别和功能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其核心思想包括:在国土中划出少量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承担大部分商品材生产任务,称为“商品林”;其次划出一块“公益林”,包括城市森林、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主要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再划出一块“多功能林”,兼顾发挥两种以上的功能。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亚洲森林面积净增益最高,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多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加快造林绿化的步伐。同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实施采伐限额管理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制度,有效控制了森林资源消耗。中国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目前,中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5%,其中人工林面积约8003万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不过,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仍是中国的基本林情,森林质量不高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未来还要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的严格保护和科学经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制度,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经营制度体系,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林产品供给能力,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作者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4日 17 版) (责编:关喜艳、张隽)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有40.6亿公顷森林,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同时为地球大部分陆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庇佑之所。人类如何对待森林资源,不仅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果,也将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当前,人们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森林生长在保护区内。然而,森林保护仍任重道远。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自2015年以来,全球毁林速度虽有所减缓,但仍在持续,平均每年有1000万公顷森林被改作其他土地用途。在全球主要用于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生产的30%森林中,实际可利用的森林面积正持续减少,森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面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需要更加科学地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首先,要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具有多样性和生长发育的长周期性,因此要有系统性的顶层设计,遵循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现代森林经营原理,制定长期可持续经营管理计划。国际社会对此日益重视,目前已有20.5亿公顷森林制定实施了可持续经营计划,超过全球森林面积的一半。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需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以培育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如果实际情况不理想,就需要辅助一些人为措施,促进森林尽快实现合理的结构。二是模拟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有其生长、演替和物质及能量交换的规律。生长发育过程基本遵循连续覆盖(永远保持森林环境)、优胜劣汰、自然更新,应以此为参照,促进森林正向演替,缩短培育周期。三是分阶段制定经营计划。森林可持续经营贯穿于整个森林生命周期,需要针对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其次,还要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森林的功能可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4类。为了更好地协调管理和发挥这些功能,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森林分类经营,即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不同的森林类别和功能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其核心思想包括:在国土中划出少量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承担大部分商品材生产任务,称为“商品林”;其次划出一块“公益林”,包括城市森林、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主要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再划出一块“多功能林”,兼顾发挥两种以上的功能。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亚洲森林面积净增益最高,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多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加快造林绿化的步伐。同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实施采伐限额管理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制度,有效控制了森林资源消耗。中国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目前,中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5%,其中人工林面积约8003万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不过,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仍是中国的基本林情,森林质量不高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未来还要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的严格保护和科学经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制度,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经营制度体系,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林产品供给能力,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作者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4日 17 版)
文 | 张会儒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有40.6亿公顷森林,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同时为地球大部分陆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庇佑之所。人类如何对待森林资源,不仅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果,也将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当前,人们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森林生长在保护区内。然而,森林保护仍任重道远。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自2015年以来,全球毁林速度虽有所减缓,但仍在持续,平均每年有1000万公顷森林被改作其他土地用途。在全球主要用于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生产的30%森林中,实际可利用的森林面积正持续减少,森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面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需要更加科学地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首先,要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具有多样性和生长发育的长周期性,因此要有系统性的顶层设计,遵循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现代森林经营原理,制定长期可持续经营管理计划。国际社会对此日益重视,目前已有20.5亿公顷森林制定实施了可持续经营计划,超过全球森林面积的一半。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需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以培育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如果实际情况不理想,就需要辅助一些人为措施,促进森林尽快实现合理的结构。二是模拟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有其生长、演替和物质及能量交换的规律。生长发育过程基本遵循连续覆盖(永远保持森林环境)、优胜劣汰、自然更新,应以此为参照,促进森林正向演替,缩短培育周期。三是分阶段制定经营计划。森林可持续经营贯穿于整个森林生命周期,需要针对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其次,还要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森林的功能可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4类。为了更好地协调管理和发挥这些功能,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森林分类经营,即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不同的森林类别和功能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其核心思想包括:在国土中划出少量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承担大部分商品材生产任务,称为“商品林”;其次划出一块“公益林”,包括城市森林、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主要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再划出一块“多功能林”,兼顾发挥两种以上的功能。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亚洲森林面积净增益最高,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多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加快造林绿化的步伐。同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实施采伐限额管理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制度,有效控制了森林资源消耗。中国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目前,中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5%,其中人工林面积约8003万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不过,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仍是中国的基本林情,森林质量不高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未来还要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的严格保护和科学经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制度,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经营制度体系,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林产品供给能力,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举报/反馈【来源:中国网】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图为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纪念林。 内蒙古森工集团供图(小康中国)从“颜值”到“价值”:中国最大国有林区的“凡尔赛”经济中新网内蒙古大兴安岭4月10日电 题:从“颜值”到“价值”:中国最大国有林区的“凡尔赛”经济中新网记者 张玮“其实,我们林区没啥,除了一年四季皆是景,就是‘空气能卖钱’。”9日,生长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90后”姑娘吴少卿“凡尔赛”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家乡。图为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秋天。 内蒙古森工集团供图日前,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26万吨碳汇(VCS)减排量在内蒙古自治区产权交易中心挂牌竞价,并以总价299万元(人民币,下同)成交,成为中国华北地区最大一笔林业碳汇交易。这无疑让这片林区又狠狠地骄傲了一回。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盛产美景的“世外桃源”、负氧离子超标、森林碳储总量约17.2亿吨……从“砍树”到“看树”、“颜值”到“价值”,在经济社会迅速向前发展的浪潮中,驻守在中国北疆的最大国有林区近70年从未落伍。195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开发建设,肩负起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使命;“天保工程”实施后,内蒙古大兴安岭于2015年全面禁伐,林区经济发展从“砍树”变成“看树”,林业工人从建设者变为守护者。他们一边守护绿水青山,一边红红火火地搞旅游。程善忠是隶属金河林业局有限公司的林业工人,他现在的新身份是成功转型做旅游的林家乐老板。“来我们这地方就是‘看’,春天看杜鹃、夏天看万物、秋天看森林、冬天看冰雪。”程善忠说,“这些年外国游客也来了不少。干旅游一年收入少说也得十几万吧。”图为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夏天。 内蒙古森工集团供图在林区人心中,“看树”的另一层含义是看护、守护这片林子。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佰山曾介绍,“天保工程”实施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蓄积实现双增长,实现了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2020年,内蒙古森工集团首次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总价值为6160亿元/年,其中,“绿色碳库”总价值量为1071.75亿元/年。图为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冬天。 内蒙古森工集团供图2021年,中国对碳达峰、碳中和提出新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中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早已蓄势以待。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牛广忠介绍,201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开发储备的国际国内标准林业碳汇项目9项,实施碳汇交易项目6笔。截至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实现林业碳汇销售额490万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林业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友均说,按照每生长1立方米林木,平均吸收固定约1.83吨二氧化碳计算,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碳储总量约17.2亿吨,是中国重要的碳汇区。图为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春天。 内蒙古森工集团供图日前,内蒙古森工集团公布的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资源调查成果显示:林区可开发碳汇面积259.32万公顷,51年理论减排量3.5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何友均看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年净生长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蓄积和碳储量增长潜力巨大。到2030年,林区碳汇总量将超保守计量的1.6亿吨。牛广忠表示,下一步,内蒙古大兴安岭将形成以数据库为主的碳汇资源管理体系,增加生态保护建设投入,提升森林固碳储碳能力,打造中国最大森林碳汇储备基地,将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效益,将“颜值”化为“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