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502/R,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1278,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以临床医学及临床教学新经验、医疗新动态、科研新成果为主旨,将其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以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及其相关的作者踊跃投稿。主要栏目临床医学论著、临床医学教育、实验研究、护理研究、医学荟萃、病案讨论、综述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唐亚梅和研究团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供图)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郭颖)放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但放疗引起的慢性神经痛长期折磨着患者,如何解决放疗后神经痛也成为国内外许多医学专家所关注的问题。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教授唐亚梅团队取得临床研究突破,研究表明普瑞巴林能有效改善放疗后神经痛。唐亚梅长期致力于放射后神经损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她表示,很多常规止痛药对放疗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不佳,目前国际上尚无针对该方向的随机临床试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她发现普瑞巴林和其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相比,起效更快、作用更显著,但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为了明确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唐亚梅牵头的放疗后神经痛治疗临床研究自2013年注册启动,观察普瑞巴林对放疗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给药过程中,评估受试者疼痛指数、功能活动受损情况、情绪障碍及生存质量,同时记录副作用发生情况。统计分析显示,接受普瑞巴林治疗的患者,第16周疼痛指数明显下降,疼痛指数减少达37%,同时有效改善疼痛引起的功能活动障碍及不良情绪,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一临床试验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的《临床肿瘤学杂志》。《柳叶刀·肿瘤》杂志针对文章做了专题评论,指出该研究是国际上迄今为止首个研究头颈肿瘤放疗后慢性疼痛药物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放疗后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一研究为临床医生治疗放射后神经痛提供临床证据,希望能给长期受疼痛困扰的放疗后患者带来福音。”唐亚梅说。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但中国肿瘤医生在ASCO、ESMO、WCLC、ASH等国际会议上依旧能不断传出中国好声音,在The Lancet Oncology、JCO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也是发文不断。为了推举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里程碑价值的原创研究,致敬这些值得铭记的人物和成果,肿瘤资讯举办了首届「金研奖」暨2020中国肿瘤十大原创研究。2020金研奖,致敬原创研究!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了2019年十大原创获奖的专家来展望学科的未来发展!徐建明教授采访视频 徐建明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消化肿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大数据与真实世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 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第八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国际NCCN肿瘤治疗指导《胃癌》、《结肠癌》 、《直肠癌》、《胰腺癌》中文版专家组成员《Annals of Oncology》胃肠(中文版)主编《Colorectal Cancer Research》、《The Oncologist》中文版、《中华肿瘤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消化系统肿瘤的内科治疗和研究。曾在意大利国立癌症研究院做顾问医师两年。对分子靶向药物和传统化疗药物个体化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靶向药物临床应用的新思路请您简单谈一谈中国临床肿瘤的原创研究近些年的发展和变化。中国自主抗肿瘤科研实力目前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多少差距?我们未来还可以有哪些创新的点或可以突破的方向?徐建明教授:这些年来中国肿瘤临床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企业研发的新药越来越多,而研究者承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以往一个药物在国外已经上市十几年才得以进入国内市场,而现在国外的药物还未进入国内,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临床研究。因而当国外的药物申请注册适应证时,国内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度会更快,紧接着第二年或第三年也申报了适应证。所以中国现在的很多抗肿瘤药物仅落后于国外3年左右的时间,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于中国患者而言,非常有利。当然,其存在的不足也非常明显。第一个不足便是国内药企研发的创新药仍有相当部分是跟随国外药企的思路,所谓从0到1的真正原创性工作非常少。第二个不足是国内主要研究者(PI)真正自主创新的研究不够多。例如针对某一靶点的新药,可能国外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试验了,而中国则是紧随其后仿制一个化合物或抗体,即真正大胆的创新还很少。在2020年,您所研究的领域中有哪些值得您称赞或关注的临床研究?徐建明教授:我的研究方向是消化道肿瘤,在2020年有几项研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胃癌领域,一是CheckMate 649研究,二是ATTRACTION-4研究。这两项研究均始自国外,探索胃癌一线治疗中化疗联合PD-1单抗的疗效。其实早在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曾报道过KEYNOTE-062研究,旨在评估化疗联合PD-1单抗是否优于单纯化疗。该项Ⅲ期研究分成三臂,分别为化疗组、PD-1单抗组,以及化疗联合PD-1组,但最终未能得出优效性结果。鉴于KEYNOTE-062研究的失败,中国绝大多数正在进行的Ⅲ期研究便停止了。而在今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CheckMate 649研究和ATTRACTION-4研究的成功,又引起国内研究者的追随。诚然,CheckMate 649研究和ATTRACTION-4研究的成功原因值得深入讨论,例如亚洲人种所占比例较高,东西方胃癌的免疫环境不一样等,中国的PI需要去更多的思考和学习,在结合国外的研究思路上,做更多的自主创新,这值得大家反思!在肝癌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肝癌是另一个重大突破。大家可能看到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Ⅲ期临床研究的成功,但其实中国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的背靠背研究,最早便是从我们中心开始的,可以说与国际同步。2018年,ASCO年会上的3篇报道引起了全世界的巨大反响,一是中国PD-1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的报道,二是罗氏的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报道,三是日本的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的报道。3项研究均为Ⅰ期研究,结果很相似,疗效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因为既往肝癌靶向药的疗效仅在5%~6%,而上述3项研究却达到了革命性的30%~50%。目前在中国,由我们中心牵头的PD-1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的多中心 Ⅱ期临床研究已经完成,重复了Ⅰ期的研究结果,一线治疗有效率同样为46%,患者生存期达20个月以上,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成果。本文转自肿瘤资讯(由“抗癌管家网站-康爱管家”转载分享)
本报记者 佘惠敏你知道吗?在我国科学家努力下,曾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心脏,还有重新恢复的希望!这一成果已于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这是全球首个可注射胶原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团队合作完成。他们自2016年3月份招募了44例陈旧性心梗患者,对其1年期的随访结果表明,细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移植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对于术前病情较重患者效果尤为明显。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每年,我国新发心肌梗死至少250万人,超过100万人死于相关并发症。现有治疗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对于严重的陈旧性心肌损伤,仍缺乏有效办法。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与分化潜能,以及强大的营养与分泌功能,干细胞移植是心肌再生领域研究热点。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促进干细胞在心肌损伤部位的定植?长期以来,戴建武研究团队专注从事再生医学功能生物材料研究。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胶原支架,可用于心肌内注射,并能为细胞提供稳定胞外基质支持;注射到损伤心肌组织后,可有效限制细胞从损伤部位扩散,帮助重塑心肌再生修复微环境。该材料已完成产品标准化研究,达到了临床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标准。10多年来,戴建武团队与王东进团队合作,开展临床前大动物实验,验证了该材料及干细胞移植安全性良好。与对照组相比,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能促进心梗组织血管新生,抑制猪心脏梗死体积扩大,促进心脏功能恢复。该研究成果此前已发表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完成了伦理审查及国际临床研究注册,开展了可注射胶原材料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临床研究基本入组标准为,心功能小于45%,需要搭桥手术的陈旧性心梗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搭桥手术组、搭桥手术同时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组以及搭桥手术同时注射间充质干细胞与胶原材料组。经过3年多努力,该研究共完成了44例病人术后1年随访。结果表明,安全性良好,在恶性事件(死亡、肿瘤、持续性心动过速、心衰再入院、心律不齐等)发生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且病人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改善。其中,对于术前心脏射血分数小于40%的重症患者效果尤为明显,在搭桥及干细胞和胶原材料联合注射一年后,心脏射血分数平均提升9.35%,对照组分别提升6.59%(搭桥手术联合干细胞移植组)与3.62%(单独搭桥手术组)。该研究显示出了良好应用前景,也是我国科研团队探索心肌再生取得的重要原创成果。
1.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2.截至2月14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687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096例,累计死亡病例152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492例。3.国家卫健委15日表示,截至14日24时,各地共派出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调集3个移动P3实验室。其中181支医疗队、20374名医疗队员在武汉,超过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的调动规模和速度。致敬勇士!4.15日上午的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今年1月17日以前人民银行向全国安排调拨近6000亿元的新钞,春节前紧急向武汉投放了40亿元的新钞。目前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现金,采取紫外线或者高温等消毒,存放14天以上再投放市场。5.科技部15日表示,科研攻关组聚焦到少数几个药品,目前正在北京、广东等十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视频截图(图片来源:央视网)总台·独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疫情危急,他们挺身而出,这是医者仁心、舍我其谁的救人天性。任务繁重,他们不辞劳苦,这是白衣天使在生命面前的职责担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推出《央广时评丨守护医者仁心 也是守护自己》。1.16日,我国大范围雨雪将偃旗息鼓,但巨幅降温仍将肆虐。中央气象台预计,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先后降温8~10℃,17日早晨最低温度0℃线将南压到江南南部。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雨雪虽停,降温不停,防范感冒仍是重中之重。2.贵州省人民医院2日曾收治一名年龄仅55天的婴儿,系当时国内报道年龄最小病例。经过专家和医护人员们13天的精心治疗,15日,患儿咽拭子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达到出院标准。祝宝宝健康成长!3.12日,四川省崇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辅警陈某(男,21岁)途经崇州市隆兴镇场镇青石桥社区疫情检测点时,拒不配合社区防疫志愿者开展身份登记工作,与其发生冲突。近日,崇州市公安局通报,给予陈某退回劳务派遣单位予以辞退的处理决定。崇州市公安局官方通报(图片来源:微博@央视新闻)4.近日,记者探访武汉方舱医院时偶遇一名正在边治疗边学习考研英语的大三学生。他说,自己的愿望是考上武汉大学。加油!祝早日康复,学业有成!1.日本方面称,进入横滨港的邮轮“钻石公主”号搭乘者中,新确诊67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中38人没有症状。目前,在邮轮上的3000多名乘客和船员中,已累计确诊新冠肺炎感染者285人。2.当地时间15日,法国卫生部称,之前在法国确诊的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于当地时间14日晚去世。这是欧洲第一例死亡病例。3.近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美方对进口欧盟大型民用飞机的加征关税由之前的10%上调至15%,同时对加征25%关税的其他产品清单进行微调。4.据报道,英国王子哈里及其妻子梅根将关闭他们在白金汉宫内的办公室,并辞退15名员工。报道称,自哈里、梅根夫妇决定不再担任王室高级成员后,他们不再需要白金汉宫内的办公室。在你熟悉或陌生的城市,在你可能经过的路口、角落、超市、车站......在每一个你不曾注意的地方,如今,有无数这样用口罩遮住的面孔。他们只露出双眼,用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守护着你。“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不管残冬多么寒冷,春天一定是越来越近了。等冬去春来,等春暖花开,摘下口罩,见你!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全党同志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他指出,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说的是桃花源中人长期与外界隔绝,对世事变迁一无所知,不知经历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此句后用来形容由于长期脱离现实而不了解社会发展变化,也形容学识浅薄。斑马一般站着睡觉斑马一般生活在掠食者随时出没的大草原上,而且是大型食肉动物非常喜欢的食物,没什么反抗能力,遇到了捕食者只能拼命逃跑,如果躺着睡觉,起身逃跑时就会慢下来,所以斑马练就了一项独特的技能:站着睡觉!此外,斑马并不是看起来那么严肃谨慎,而是非常活泼——鬼畜的叫声,再加上时常在不经意间露出的笑容,让它们得了个外号:马中哈士奇。(人民日报)疫情期间不出门 头发怎么办?近日,关于“头发”的问题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疫情期间,不仅不能出门,部分理发店也没有营业。有网友吐槽到“村长不放人,Tony老师还没回城,理发店不开门,我的头发可怎么办?”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一起留言聊聊吧!【来源:央广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将于11月8日亮相,今年大会主题是“痛点”。大会将邀请钟南山、Eric Rubin、葛均波、黄荷凤、陆林、蔡三军、彭宝淦、张文宏等8位不同领域的全球顶级医学领军者,聚焦新冠疫情、传染病、癌症、抑郁症、生殖医学等先锋医学领域,从身体的痛点出发,为大众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钟南山院士在寄语2020腾讯医学ME大会时提到:“马化腾先生曾说过,互联网的任务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这跟医学的使命很像,我们是解决人类最根本的痛点,生命之痛。正如我们在这次疫情中所感受到的,在生命之痛面前,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嘉宾阵容今年的腾讯医学ME大会,将以专业医学科普,搭建前沿医学与大众的桥梁,将生命智慧与每个人的健康相连;搭建医学与互联网的桥梁,将互联网常说的“痛点”做出生命的演绎。痛,是身体里的微观世界向宏观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隐藏着等待破解的生命讯号。痛,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时期,人类对生命的一次集体反思。我们何时走出新冠疫情的至暗时刻?快速增长的抑郁症,是否是不可破解的心灵魔咒?“社畜”式生活,让癌症、心血管疾病年轻化,我们要如何挽救自己的健康?压力、高龄生产、遗传病……挑战性的环境中,如何确保新生儿的健康?11月8日14:00,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将于线上全程直播,让我们一起听懂“痛点”的意义。作为腾讯科学周系列重磅活动之一,腾讯医学ME大会始于2019年,由腾讯集团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其独家授权的中文数字媒体《NEJM医学前沿》共同举办。腾讯科学周还包括腾讯科学WE大会、科学探索奖颁奖礼和X Talk等科学活动。 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嘉宾阵容钟南山: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钟南山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是将中国呼吸病学发展推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他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的研究被WHO及NIH联合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引用。钟南山团队提出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相关成果被写进世卫组织编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2003年,他在抗击非典疫情一线,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提出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真正原因;当所有人对非典病人避之不及的时候,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2020年,已经83岁的他再次奔赴疫情第一线,一锤定音,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肯定有人传人现象;当所有人彷徨无措的时候,他说:“武汉一定能过关”。钟南山,他让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他精湛的医术,也是他毅然奔赴疫情一线的身影,更加尊重科研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的求真精神。腾讯医学ME大会上,让我们再次聆听钟南山。 EricRubin:全球顶级医学期刊的掌门人有着208年历史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全球最富盛名的权威医学期刊之一。作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主编,Eric Rubin是世界上最杰出和最高产的结核病研究人员之一,他发表过一百余篇科学论文,是传染病领域公认的领导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了数十篇有关疫情的论文,内容涉及预测疫情走向的流行病学、分离病毒结构的病毒学以及研究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等等,向全世界的医学工作者提供及时而权威的疾病信息及防疫支持。此外,他们也努力将新冠肺炎相关的内容翻译成中文,让中国医务人员和公众了解最新医学进展。人类已与传染病斗争了数千年,唯一不变的,是人类超越自我、不断进化的勇气和决心。本次大会上,面对世界范围内形势仍不容乐观的新冠疫情,Eric Rubin将就传染病与我们分享怎样的知识?敬请期待。 葛均波:生命通道的救心人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葛均波是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他创造了冠心病治疗多项“业界首次”,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将疾病检出率由不足5%提高到95%以上,这一成果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并被命名为“葛氏现象”享誉全球。他首创“逆向导丝技术”,使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从不足65%上升到90%以上,攻克了冠心病心脏介入的“最后堡垒”,手术成功率已达90%以上,无数患者因此获益。“中国心”也始终是葛均波院士的坚持和追求,他主持研发的我国首个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每年造福超过10万例冠心病患者,为国家每年省下15亿元的医疗支出。2019年,葛均波院士获得“最美医生”称号,他常告诉同事:“当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目标只有努力解决患者病痛。”他曾说,“我始终相信,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知之症,我告诉自己,作为一位医生,必须不断坚持,不断探索,绝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才能让病人更好地回归生活。” 黄荷凤:让健康从胚胎开始“在中国,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出生缺陷”给一个孩子带来的痛苦是无法衡量的,而无论心灵还是物质,也都是每一个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荷凤,从事妇产科、生殖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30余年。黄荷凤及团队研究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以通过胚胎植入前的筛查,检测出含致病基因的胚胎,从而筛选出健康胚胎进行移植。实现从源头阻断致病基因的遗传,为有遗传性疾病的家庭和不幸身患遗传性罕见病的父母带去巨大希望,让他们也能生育出健康的宝宝。近年,黄荷凤院士团队更将5G、AI等技术与妇产科学融合,在婚孕前、产前及新生儿三个阶段控制住遗传性出生缺陷和罕见病,为新生命的基因健康保驾护航。“人类的生殖是一门医学艺术,每一个新生命的健康都值得守护。” 陆林:为抑郁症患者“正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以上,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是导致人们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的第一疾病,也是全球每年80万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是首位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中科院院士。面对抑郁症治疗领域的痛点,陆林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谷氨酸受体的快速抗抑郁作用新理论,为研发新一代无毒副作用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候选靶标。相比抑郁症的治疗,如何提升抑郁症患者的诊断率显得更为重要。“大家一说到精神疾病就害怕、紧张、不好意思甚至不愿意说。因为精神疾病而不愿意去找医生,这只会让疾病变得越来越严重。”陆林表示,在中国,大约有70%的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抑郁症是可治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药物,更需要关怀和陪伴,周围的人对患者正确的理解和对待也很重要。”陆林渴望全社会修正对抑郁症的认知。 蔡三军:肠癌早筛的坚定推动者大肠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爬升至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蔡三军,从事大肠癌相关临床治疗研究已长达34年,以精湛的技术为肠癌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在业内享有“腹腔一把刀”的美誉。他参与的临床研究项目,证实了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可以更早、更准确地实现肠癌筛查,为提高肠癌治愈率和生存率带来了希望。2019年,蔡三军所在的复旦肿瘤医院将大肠癌(Ⅰ-Ⅳ期)5年生存率提高至了71.26%,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面是人们对肠胃健康的透支,另一面是不断攀高的大肠癌发病率和不断增加的肠癌手术量。蔡三军教授反复强调,只要做好公众的大肠癌科普教育,把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都落实到位,大肠癌就是可防可治的。经历上万场肿瘤手术锤炼的“腹腔一把刀”希望能让民众少挨刀。 彭宝淦:让患者挺起“生命的脊梁”腰痛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感冒发生率的常见病症,在任何时候,都有约18%的人群正在经历它的折磨。“病人腰痛,医生头疼。”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原因一直困扰临床医生,也是千万患者从根源上获得治疗的基础。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宝淦教授,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腰痛的各个环节逐一深入研究,提出了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的新理论——炎症机制。在此基础上,他及团队又提出一种创新的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方法——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该成果亦被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疼痛》(Pain)上。相较于传统的腰椎融合术,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疗法的提出,可能让患者治疗腰痛的成本和痛苦大幅度降低。1支亚甲蓝费用仅仅约为1元,如果国内1年有10万人应用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总计节省医疗费用可达50亿元。人类百万年演化,从拱形结构进化成浅S形的脊椎让人类得以直立行走,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多的人却被“压弯”了腰。从医数十年,彭宝淦始终在努力坚持的,就是让人类重新挺起“生命的脊梁”。 张文宏:感染科的“病毒猎手”“谣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每个人都是战士,坚持两周把病毒闷死。”凭借多次“硬核”的金句发言,张文宏成为“新冠抗疫”先锋里的明星专家。风趣幽默的形象背后,是他在专业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厚积累和奉献。他曾经带领团队在72小时内为感染了“非洲昏睡病”久治不愈的患者锁定了病原体冈比亚锥形虫,并从WHO申请到对症药品,把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他曾面对发病前一天曾被猪圈中的污水溅入双眼的病人,凭借敏锐的警觉性,让团队在猪圈进行病毒取样,在全球病毒史上首次确认了猪疱疹病毒的跨种传播……张文宏曾直言,感染科的医生就像“病毒猎手”,猎手们不仅要临危不乱阻止疾病肆虐,更是粉碎医疗谣言的排头兵。“我们跑赢过病毒性肝炎,相信这次能跑赢新冠。”
世界卫生组织:有效新冠疫苗可能会在年底出现7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虽然有效新冠疫苗的交付目前暂无确切时间表,但到今年年底可能会有候选疫苗显示出对新冠病毒有效,关键问题是疫苗产能能否跟上需求。同时,谭德塞宣布,世卫组织领导的新冠“团结试验”项目目前已招募到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500名患者参加,未来两周将获得初步试验结果。世卫组织停止羟氯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分支试验7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停止其“团结试验”项目中羟氯喹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两个分支的试验,理由是这些分支试验中的新冠住院患者病亡率几乎或完全没有下降。世卫组织强调,这一决定仅适用于针对新冠住院患者的“团结试验”,并不影响其他对非住院患者使用羟氯喹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研究评估,或作为新冠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的评估。“团结试验”项目由世卫组织于3月启动,旨在通过对比多种新冠疗法为住院患者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Moderna新冠疫苗三期临床试验推迟由Moderna研发的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三期临床试验宣布推迟进行。该三期临床试验原计划在7月9日开始,招募3万人参加。Moderna原先的目标是在感恩节(11月26日)前交付试验关键数据。目前Moderna正在对临床试验计划进行修改,新的开始时间仍未公布。Moderna CEO Stéphane Bancel表示,他们尽量在7月开始三期临床试验。哈佛大学新算法可提前2周预测疫情爆发近日,由哈佛大学Mauricio Santillana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预印平台arXiv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并展示了一种由大数据分析驱动的用于预测美国各州新冠疫情的综合性指标,可提前两周左右预测疫情爆发。这篇论文的标题为《一种利用多个数据追踪近乎实时监测新冠肺炎活动的预警方法》。目前,这一论文还没有通过同行评审,尚未正式发表。耶鲁大学携手NBA研究 验证无需RNA提取的新冠病毒唾液检测方法日前,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计划向美国FDA提交一项紧急使用授权(EUA)申请,以开展一种无需RNA提取步骤的新冠病毒唾液检测方法,作为鼻咽拭子检测的替代方案。据悉,该检测方案名为“SalivaDirect”,通过将一种蛋白酶添加到唾液样品中,SalivaDirect检测方法可以省掉昂贵且费时的RNA提取步骤,而这通常在RT-PCR检测方案中是必须的。耶鲁大学研究团队目前已经向FDA提交了相关数据,并与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和美国国家篮球运动员协会(NBPA)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以进一步验证SalivaDirect方法的有效性。《循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超80%日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通过对48例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和临床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85.4%,深静脉血栓的广泛形成可能是该类患者死亡或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日前在全球心血管杂志《循环》在线发表。《Immunity》:专家确定在COVID-19应对中扩大和改进抗体检测的步骤日前,来自联邦政府、业界和学术界的300多名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在《免疫》(Immunity)网站上发表了一份关于COVID-19血清学研究结论和建议的报告。今年5月,该小组举行了一次在线研讨会,讨论血清学检测在理解和应对COVID-19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作用,并探讨应对新兴领域关键科学知识机遇和差距的战略。COVID-19的血清学测试旨在检测针对导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抗体。虽然这种检测不能诊断活性感染,但可以表明由于感染者在感染时未经历显着症状或未进行检测而错过的SARS-CoV-2感染。北京一新冠重症患者服用安宫牛黄丸好转 专家:需对症,不可普遍使用7月5日,北京市召开第142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北京一新冠重症病例服用安宫牛黄丸后好转,但不可普遍使用。据介绍,这名患者是女性,今年27岁,6月12日入院,入院第2天即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随后进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但病情仍继续加重,6月15日上ECMO。治疗方案上,以“人参、生大黄、葶苈子”为基本处方,配合给予安宫牛黄丸。随后病情逐步稳定,于6月26日成功撤除ECMO,7月3日撤除呼吸机。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新研究:新冠在青少年儿童中更容易发展为神经系统疾病医学专家最新表示,他们已经观察到——较年轻的青少年儿童群体,会表现出与较大年龄成年人略有不同的症状,可能无呼吸道症状或不明显,却会出现新的炎症综合征和最近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据7月1日在线发表在《JAMA Neurology》上的相关研究,患有新冠的儿童可能会出现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新神经系统症状,并在成像时出现大脑胼胝体压部(Splenium)变化。新冠患者中风几率是流感患者的8倍 轻症或无症状年轻患者也常中招近日,纽约市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JAMA Neur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流感患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的中风概率更大。结果显示,31名COVID-19患者(1.6%)曾中风。大约26%到急诊室就诊的患者抱怨出现中风症状,74%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了中风症状。三分之一有过中风经历的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需要使用呼吸机。此外,有缺血性中风的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更高,为32%;而无缺血性中风的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为14%。相比之下,只有3名(不到0.2%)流感患者因脑部阻塞而经历过中风。《柳叶刀》: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柳叶刀》近期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为阿司匹林的抗癌潜能再添新证。研究显示,在有遗传倾向的高危人群中,服用阿司匹林可将结直肠癌风险减半,而且这种预防效果可维持10-20年。至此,阿司匹林“神药”地位再添“实锤”。文章显示:每天服用600 mg阿司匹林,持续两年,可显著降低林奇综合征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并且这种保护作用至少能够持续20年。该成果来自一项名为CAPP2(预防息肉协同行动2)的国际多中心试验,以林奇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儿科研究》:狗能改善幼童社交发展7月6日发表在《儿科研究》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养狗家庭中的幼童,其社交和情绪的健康状况均好于未养狗家庭中的幼童。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和泰拉松儿童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646个有2~5岁幼童家庭的问卷数据,这些家庭中有686(42%)个拥有一只狗。结果发现将孩子的年龄、生理性别、睡眠习惯、看屏幕时间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都考虑在内,养狗家庭的孩子相比未养狗家庭的孩子,在情绪和社交互动上遇到困难的总几率低23%,其中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几率低30%,与其他孩子有互动问题的几率低40%,而表现出体贴行为(如分享)的几率高34%。《自然》:过去30年,南极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3倍多一项新研究指出,自1989年以来,南极极地的变暖程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多。研究指出,这一增暖期主要是由自然热带气候变率驱动的,并可能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而加剧。相关成果6月2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南极气候表现出地球上一些规模最大的区域气温趋势。西南极和南极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在20世纪后期出现了暖化和冰盖变薄的现象,并持续至今。《Commun Biol》: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治疗肠道癌症的新型疗法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新型的肠道癌症治疗方法;此前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种参与肠癌发生的未知分子机制,细菌微生物组能激活潘氏细胞(Paneth cell)中所谓的免疫检查点Ido1,潘氏细胞是仅存在于胃肠道中的一种特殊细胞,其能预防局部肠道炎症的发生;但同时其也产生了一种免疫抑制区域,而且肠道肿瘤也会在此处发生,因此潘氏细胞或许就能作为一种新型细胞靶点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抵御肠道肿瘤的免疫疗法。《STM》:干细胞移植后会出现肠道杯状细胞数量下降目前,临床实践表明,异体干细胞移植手术可导致结肠内壁保护性杯状细胞的丧失,这可能会导致致命的后果。根据最近一项研究,事先补充这些细胞可以使症状得到改善。根据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移植前注射杯状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改善预后。研究人员研究了从接受过移植的患者身上获得的结肠活检组织。结果表明,在出现免疫排斥的患者中,杯状细胞受到了损伤,而且杯状细胞丢失的严重程度与移植后存活率降低有关。《JAMA Psych》:抑郁症或与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风险增加直接相关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AMA Psychiatr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蒙弗雷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症状和心脏病及早期死亡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在预防心脏病和过早死亡上,抑郁症症状或许应当被认为和传统风险因素同样重要,比如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同时本文研究或许还能促使WHO将现有的精神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性手段纳入到人群的初级卫生保健中去;人群应该充分意识到与抑郁症相关的身体健康风险。研究称:新冠病毒特异性T细胞会较早出现,并随时间增加近日,发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一项针对10名接受中重症监护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表明,由于SARS-CoV-2(新冠病毒)感染而出现严重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可以很快产生攻击病毒的T细胞,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T细胞会越来越多。该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反应是否随时间的推移而因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有助于回答症状较严重的患者是否能够产生保护性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2020高考明日启幕 除了带齐准考证身份证还要注意这些事项7日,2020年全国高考将正式拉开大幕,约1071万考生将奔赴考场。据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王志华介绍,高考期间北方需防强对流天气,南方需防高温天气,而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等中间地带需要防范强降雨天气对高考的可能造成的影响。考场防疫方面,根据《2020年高考防疫关键措施10条》,考点入口处设体温监测点,对所有进入考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所有考生、考试工作人员体温低于37.3℃方可进入考点。低风险地区考生进入考场前,在公共场所戴好口罩,进入考场就坐以后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决定是否佩戴。就个人而言,考生要准备好口罩等防护用品。科技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发科研助理岗位 吸纳毕业生就业7月1日,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行动”的通知》指出,火炬中心决定联合地方开展“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行动”,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行动(大学生招聘专场)”。《通知》明确鼓励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国家高新区组织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等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建立完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助理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科研助理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2020年全国各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排名:北京高校数量最多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本学校统计未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高等学校。据6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5所高校升一本!湖南省一本院校达22所今年,湖南工程学院、长沙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城市学院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5所高校将调入我省本科一批录取(下称升一本)。此次调整之后,我省一本院校数量将增至22所。另外,还有23所省外高校也将调入我省一本录取。这意味着,今年湖南考生上一本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教育部明晰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打电竞、开网店也算就业近日,多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通知》指出,当前,就业统计面临新形势,尤其是随着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在今年疫情防控过程中,也催生了一些新职业。为适应新形势,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在广泛征求各地各高校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相关指标含义,各地各高校要在2020届毕业生及今后就业统计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迎来新一轮“大考”《关于开展2020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根据评价考核情况,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好的单位,通过后补助予以支持;对于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视具体情况予以公开通报、核减相关经费等相应的处理。评价考核结果还将作为科技创新基地、科研机构等评估的重要依据。《通知》提出,本次评价考核范围为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以法人单位为考核对象,对其拥有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原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2019年度的开放共享情况进行评价考核。10所超百亿!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2020年预算截至7月4日,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已在其信息公开官网中公布了2020年部门预算。从目前已公布的数据看,共有10所高校预算总数过百亿,相较去年多出2所。其中,清华大学最多,为310.72亿元;其次是浙江大学,为216.20亿元;北京大学191.08亿元位居第三。另外超过百亿的高校还有中山大学(186.93亿元)、上海交通大学(164.90亿元)、复旦大学(136.21亿元)、山东大学(115.29亿元)、华中科技大学(113.61亿元)、东南大学(104.39亿元)、西安交通大学(101.16亿元)。浙江省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盟成立7月3日下午,浙江省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盟宣布成立。联盟理事会将立足浙江、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协助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助力高校院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截至目前,联盟已征集首批成员单位141家,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86家、科技型企业34家、科技中介和创业投资机构21家。高分多模卫星数据成功接收 1012GB数据均处理正常7月3日至5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成功实现了高分多模卫星数据接收。7月3日该卫星发射当天,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于22点07分至22点16分按计划成功跟踪、接收到高分多模卫星首轨下行数据。之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三亚站、北极站先后按计划成功完成了高分多模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截至目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总计完成高分多模卫星数据接收任务12条轨道,接收数据量1012GB,所有接收数据均处理正常。不再“靠天吃饭”!海盐制造实现室内生产南方海盐制造通常都要在室外晾晒,“靠天吃饭”。如今,这个传统被改写了。通过室内化生产,海盐生产的效能和价值将大大提高。传统晒盐工艺,50万吨海水需用1000亩地,100个人,才能产出1万吨海盐,产值在500万元左右。采用“海水淡化和海水资源高效绿色综合利用”技术后,海盐制造走进室内,50万吨海水只需用50亩地,50个人,便可产出1万吨海盐。室内结晶的海盐品质优,产值可达1000万元。辽宁首台“天玥”国产计算机成功下线 芯片和操作系统纯自研7月3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主办,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与国营沈阳辽声无线电厂承办的“天玥”国产计算机下线仪式在沈阳、北京两地同步举办。据悉,“天玥”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芯片和操作系统全部自研的纯国产计算机,目前已实现在黑龙江(高寒)、海南(高湿)和西藏(高海拔)以及其他供电不稳定地区近万台的部署和应用,经受住了恶劣环境的考验。联合国内14个天文单位和高校 紫台开展CAFE小卫星项目攻关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了国内14个天文单位和高校的CAFE小卫星项目,目前已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预计在2021年底完成技术研发,届时CAFE小卫星有望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并引领国际前沿的科学卫星。CAFE项目即莱曼紫外发射线成图探索小卫星项目,它利用莱曼紫外这一独特的空间窗口,针对“宇宙缺失重子”和“星系吸积和反馈”等重大的科学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将填补国际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在莱曼紫外波段对弥漫源发射线成图探测的空白。CAFE项目已经建立起一支70人左右的科学和技术团队,分布在全国14个天文单位和高校,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的研发,预计技术研发将于2021年底完成。科学家发现两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大气层近日,德国天文学家在《科学》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两颗比地球稍大的行星,这两颗行星围绕着附近的一颗恒星运行。与其它拥有行星系统的恒星不同,这颗恒星相对不活跃,因此它不会发射可能伤害行星生命的耀斑能量。领导该研究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天文学家Sandra Jeffers说:“这颗接近太阳的恒星是了解其行星是否有大气层和生命的最佳恒星。”这颗名为GJ887的恒星位于南鱼星座,距离地球不到3.3帕秒(10.7光年)。它是地球上可见的最亮的红矮星。金星轨道内首颗小行星为“失踪地幔”提供线索今年早些时候,天文学家在金星轨道内发现了一颗奇怪的小行星——它是预测靠近太阳的小行星群中的第一个成员。它的体积还没有一座小山大,现在科学家又获得了它的另一些特征:它似乎富含橄榄石矿物,而橄榄石是地球深层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天文学家认为,这是太阳系初期形成的一组更大的小行星的线索,这些小行星从未得到正确的解释。我国科学家首次“抓住”爆炸瞬间!超高速全视角防爆高速摄像设备立功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超高速全视角防爆高速摄像设备,在中煤科工集团上海检测中心爆炸实验中拍摄到测试样机的完整传爆瞬间和热成像过程,并准确确定了传爆位置。本次拍摄为国内首例拍摄传爆过程,为验证和改进电气产品防爆可靠性提供了直观准确的高速视频数据,为煤矿防爆电气产品安全准入提供了更为科学的验证手段。2.5亿年前的环管蚓螈 或将成为拥有口腔毒腺的最古老物种环管蚓螈(Siphonops annulatus)是一种形态与蛇类似的两栖动物。据一项发表于iScience的研究,科学家在它们的牙齿底部发现了可分泌液体的腺体。通过胚胎分析,他们发现这些口腔腺与环管蚓螈皮肤上的毒腺的来源并不相同,而是和爬行动物(如蛇)的毒腺一样,由牙齿组织发育而来的,只是较其更为原始。该分泌液中具有高活性的磷脂酶A2,常见于动物毒素,能在捕食中让猎物失去行动力。如果研究能进一步确认这些分泌液的毒性,出现于2.5亿年前的环管蚓螈,或将成为拥有口腔毒腺的最古老物种。新技术直接在体内3D打印出组织 成功在小鼠身上培育新肌肉日前,由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使用一种被称为"活体3D生物打印"的微创技术,成功地在小鼠身上培育出了新的肌肉。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的一项开创性国际研究中,来自伦敦大学学院大奥蒙德街儿童健康研究所(UCL GOS ICH)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光敏生物凝胶,它利用光处理将健康的新组织直接"打印"到特定的组织和器官中,并维持使其茁壮成长的血液供应。科学家证明生物工程子宫可以怀孕 为妇女提供再生医学解决方案日前,在维克森林再生医学研究所(WFIRM)的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表明,生物工程的子宫可以支持受精、胎儿发育和正常后代的活产。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方法可能在某一天为由于子宫功能障碍不育症而无法怀孕的妇女提供再生医学解决方案。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在动物模型上证明了生物工程子宫能够发展出支持正常生殖功能所需的原生组织样结构。吉利德公布HIV-1衣壳抑制剂早期数据:治疗浓度持续6个月近日,吉利德科学在第23届国际艾滋病大会(AIDS 2020)上公布了一项正在进行的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该研究显示,其在研新型HIV-1衣壳功能抑制剂lenacapavir(GS-6207)皮下缓释制剂,单次900mg剂量后预测的治疗浓度持续至少6个月。这项研究中,lenacapavir的耐受性良好,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报告。国内首个重组抗狂犬病毒单抗药物申报上市7月4日,华北制药提交的1类新药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rhRIG)是华北制药自主创新项目, 被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品种,其作用机制及适应症是与人用狂犬病疫苗联用,用以补充人用狂犬病疫苗主动免疫过程中的抗体空白,可直接中和体内狂犬病毒,起到被动免疫作用,用于被狂犬或其它狂犬病毒易感动物咬伤、抓伤患者的被动免疫。
我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表示,我国两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成为首批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这两款灭活疫苗分别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开发而成。中国率先开启新冠疫苗二期临床研究中国目前已经有3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实验,其中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实验,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实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4月1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实验,13日又批准了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开展临床实验,这是连续两天对灭活疫苗进行审批,开展临床实验。科兴中维新冠疫苗两期临床需3个月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4月13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科兴中维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研究。“一期临床研究将由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实施。此后还会进行二期临床研究。两期临床研究大约需要3个月时间。”志愿者招募亦在进行中。尹卫东介绍:“一期临床研究将招募100名左右的志愿者。”北京全链条服务新冠疫苗研发4月14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会上介绍,为保障科兴中维、国药中生等优势团队开展新冠疫苗研发,北京市科委牵头成立了疫苗研发工作专班,对北京科研机构、企业参与的重点项目,从协调资源、立项支持、对接审批、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上门服务、专人服务、全时服务。新冠肺炎患者血浆疗法有指南了近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编写了一本针对如何利用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液的血浆提升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的指南,并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上。据悉,此指南中概述的方案包括合格血浆捐献者的标准、医院如何动员捐献者并与地方和国家血液中心合作、预筛选捐献者的方法以及该疗法的风险和潜在益处。夏天快来了,新冠病毒的传播会减弱吗?为了探究SARS-CoV2的季节性和免疫力,UCL的一个研究小组基于2006年至2011年流感观察组(the Flu Watch cohort)的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英国三种常见的、与轻微的SARS-CoV-2感染病例有相似症状的冠状病毒(HCoV-NL63, HCoV-OC43, 和HCoV-229E)的感染水平似乎遵循了季节性模式,在冬季出现高峰,与流感同时出现。糖原或能阻控新冠肺炎致命“风暴”4月14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我国学者找到调控细胞因子(炎性因子)风暴新方法的研究论文。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体内,经常观察到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目前控制手段有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免疫细胞的糖原代谢通路可控制细胞因子风暴的产生。首个新冠病毒唾液检测产品获得 FDA 批准当地时间 4 月 13 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紧急批准了首个 COVID-19 唾液检测。和鼻咽拭子检测相比,唾液检测更加简便,有助于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加快检测速度,并解决全球范围内取样拭子的短缺问题。该唾液检测由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旗下的 RUCDR Infinite Biologics 研发,建立在现有检测中使用的 TaqPath SARS-CoV-2 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鉴定病毒 RNA。在提交给 FDA 的实验结果中,罗格斯大学团队对比了 60 名患者的唾液检测和拭子检测,两种方式得到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类感染新冠病毒的源头!渥太华大学生物学教授夏旭华(Xuhua Xia)团队提出,流浪狗可能是当前人类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源头。这一研究结果刚刚在线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我们的研究结果为 SARS-CoV-2 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假设,” 夏旭华说,“SARS-CoV-2 的祖先,及其近亲——蝙蝠身上携带的冠状病毒,先是感染了犬科动物的肠道,并在犬科动物身上发生了快速变异进化,然后首次感染了人类。这一结果也意味着,在与 SARS-CoV-2 的斗争中,对流浪狗体内的新冠病毒进行检测,也是极其重要的。”新冠肺炎可能会在今年冬季暴发,到2024年仍有暴发的风险,长期监控很有必要2020年4月14日,哈佛大学Stephen M. Kissler等人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SARS-CoV-2冬季暴发可能在最初最严重的大流行波之后发生。在没有其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成功实现社会疏离的关键指标是是否超过了重症监护能力。为避免这种情况,到2022年可能需要长期或间歇性的社会疏远措施。蝙蝠是人类病毒的主要来源,但啮齿动物老鼠等也需要考虑2020年4月13日,英国研究人员在国际医学顶刊《PNAS》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Viral zoonotic risk is homogenous among taxonomic orders of mammalian and avian reservoir hosts”的研究论文。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和啮齿动物体内的病毒数量与种群中物种数量成正比,啮齿动物是物种最多的哺乳动物,因而其身上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也最多。同时,Nature 对于该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华西医院领衔:新冠肺炎救治四川经验或为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找到出路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起,联合成都市临床公卫中心、广安市人民医院、甘孜州人民医院等四川省参与重症新冠肺炎救治的总共21家医院以及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临床研究中心组成了重症新冠肺炎队列研究组(StUd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fec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SUNRISE)对81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研究显示,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四川省的救治经验提示,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合理的呼吸支持方式使得重症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在重症COVID-19病程早期,密切监测与传统氧疗是应该优考虑的救治措施。赛诺菲联手葛兰素史克开发新冠病毒疫苗赛诺菲(Sanofi)与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公司联合宣布,将利用双方的创新技术来共同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含佐剂疫苗,以帮助应对持续的大流行。针对重症患者,阿斯利康BTK抑制剂进入临床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宣布启动一项随机,多中心,全球性的临床试验,以评估其抗癌疗法Calquence(acalabrutinib)在治疗感染新冠病毒,并出现过度免疫应答(细胞因子风暴)的重症患者中的治疗潜力。强生COVID-19疫苗有望明年第一季度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强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在其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中指出,目前该公司正在努力推进其主要的COVID-19候选疫苗的开发工作,并取得积极的进展。如果一切顺利,该疫苗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获得美国FDA的紧急使用授权。JAMA综述:治疗新冠病毒,近10款老药新用和3种辅助疗法的最新证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新发表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团队的综述,总结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理和潜在治疗靶点,以及氯喹、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主要在研药物和临床现有支持性治疗的最新证据。综述认为,目前最有前景的在研疗法是瑞德西韦,但仍有待随机试验的检验。辅助治疗中,抗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剂,以及康复者血浆疗法的作用值得关注,但不推荐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闫燕等揭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中肠道菌群的改变2020年4月8日,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闫燕博士及所在的Curtis Huttenhower教授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 杂志发表题为 Structure of the mucosal and stool microbiome in Lynch syndrome 的文章,利用多组学联合分析手段,系统地解析了与Lynch综合征发生相关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功能特征的变化。星际来客“奥陌陌”身世大公开4月13日,《自然—天文》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后张韵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林潮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一颗叫做奥陌陌的星际天体的形成机制和成为星际天体的过程。论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奥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统中恒星的潮汐作用撕碎并甩出的碎片,数值模拟结果首次全面系统地复现了奥陌陌的所有特征。NSR综述:多级孔道介孔二氧化钛的合成与能源催化应用近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发表了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和李伟研究员团队撰写的综述文章:“Recent Advances in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ly Mesoporous TiO2 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该综述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形貌的多级孔道介孔TiO2的合成方法,重点关注合成过程的机理和影响可控合成的关键因素。随后总结了这类材料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介孔TiO2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武汉大学雷爱文/陈宜鸿《自然》子刊:无需氧化剂,电化学助力氧化羰基化最近,武汉大学的雷爱文教授与陈宜鸿(Yi-Hung Chen)教授合作,设计了电化学辅助下Pd催化的氧化氨基羰基化反应。该方法无需外源氧化剂,在1标准大气压的CO氛围下,室温条件便可实现一系列末端炔烃与胺类底物的高效偶联。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Catalysis上。多年磨一剑,张学/荆志成发现新的肺动脉高压致病基因,对于治疗有重大意义2020年4月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张学及荆志成共同通讯在JAMA Cardiology(IF=11.87) 在线发表题为“Association of Rare PTGIS Variants With Susceptibility and Pulmonary Vascular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中国2个转诊肺动脉高压中心招募了230名IPAH患者,这些患者没有BMPR2变体,并与968名健康对照参与者进行了比较。收集了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的数据,并分析了2015年8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的数据。该研究发现,从2个独立的IPAH人群中鉴定了前列环素合酶(PTGIS)基因中3个罕见的功能丧失变异(占比6.1%)。前列环素合酶(PTGIS)的遗传变异使肺血管对伊洛前列素刺激产生反应。这些发现表明,前列环素合酶(PTGIS)变异可能与IPAH的发病有关。华科黄波团队揭示糖原代谢调控炎性巨噬细胞形成4月14日,Nature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黄波教授课题组题为:Glycogen metabolism regulates macrophage-mediated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炎性巨噬细胞糖原代谢处于活跃状态,一方面利用糖原代谢维持巨噬细胞的存活,同时利用该代谢中间产物UDPG作为核心信号分子调控巨噬细胞炎性激活。CRISPR-Cas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工具2020年4月13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的John G. Doench等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题为:Design and analysis of CRISPR–Cas experiments 的综述。文章根据CRISPR-Cas实验的不同,将软件工具分为1sgRNA的设计与选择,2CRISPR编辑和敲除实验的结果分析以及3混合遗传筛选数据的大规模分析三大类并加以总结,作者希望此文能为CRISPR-Cas系统的应用者在选择评估相关软件工具时提供合理的指导。高绍荣/江赐忠合作揭示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高级结构重编程模式及分子机制2020年4月14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团队与江赐忠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Chromatin architecture reorganization in murine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 的研究成果。他们采用了经过优化的少量细胞全基因组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sisHi-C),对小鼠SCNT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采样,并详细描绘了SCNT植入前胚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江鹏组揭示肿瘤细胞感知和调控天冬酰胺代谢的机制和功能2020年4月9日,江鹏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p53-mediated control of aspartate-asparagine homeostasis dictates LKB1 activity and molates cell survival的研究论文。在本项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发现,p53的缺失上调了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的表达,从而影响到小鼠血清中天冬酰胺的水平,以及肿瘤细胞内外环境中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的平衡状态。冯越团队揭示MavC介导的新型泛素化反应的分子机制2020年4月14日,北京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冯越教授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and inhibition of transglutaminase-inced ubiquitination by the Legionella effector MavC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嗜肺军团菌MavC催化的新型泛素化反应及其抑制的分子机制。这是继2018年冯越研究组在Nature报道SidE家族蛋白介导的新型泛素化反应的分子机理【3】之后,其团队在病原介导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领域取得的另一成果。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揭示马铃薯广谱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近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Pathogen manipulation of chloroplast function triggers a light-dependent immune recognition 的研究论文(direct submission),破解了马铃薯广谱抗病基因Rpi-vnt1.1的识别分子机制。西南大学罗克明研究组揭示杨树miR319与赤霉素协同调控表皮毛形成的机制近日,New Phytologist 在线发表了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克明教授课题组题为The miR319a/TCP mole and DELLA protein regulate synergistically trichome initiation and improve insect defenses in Populus tomentosa 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杨树中miR319a响应虫害和紫外线胁迫,进一步通过生化及遗传学等方法,揭示了miR319a与赤霉素GA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DELLA蛋白协同调控表皮毛形成的分子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生长素的“高速扩散通道”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Johannes Liesche 教授团队在Current Biology 发表了一篇题为Directionality of Plasmodesmata-Mediated Transport in Arabidopsis Leaves Supports Auxin Channeling的论文,该研究发现在庇荫反应中,叶内一些特定的细胞会形成高效的细胞耦联以便信号分子从叶尖迅速移动到叶柄。迄今最大规模阿尔茨海默病蛋白组学数据!《自然-医学》发表重要研究结果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最新上线一篇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论文。科学家们展开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AD蛋白质组学研究,以确定在这种疾病中起作用的蛋白质和生物学过程。这份研究数据,将为AD治疗提供新的药物开发靶点,也为及早发现AD提供检测和诊断可用的生物标记物。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湿地甲烷排放量将从 50% 增加至 80%近日,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计算了全球甲烷排放量在气候变暖情况下的变化。这项新的研究将地球五个气候带中的湿地划分为了五种不同类型,研究发现每个区域的甲烷排放量都会受到气温升高的影响并发生不同变化;到2100年,全球甲烷排放量将从50% 增加到80% ,这又将加剧全球气温上升,可能形成恶性循环。Micro-C揭示高分辨率染色质三维结构图谱近日,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背靠背文章Resolving the 3D Landscape of Transcription-Linked Mammalian Chromatin Folding和Ultrastructural Details of Mammalian Chromosome Architecture。它们发展了一种新的染色质构象捕捉技术,名为Micro-C。Micro-C可以达到单个核小体长度(~200bp)左右的分辨率,因此可以观察到许多更为精细的染色质结构。养成一个新习惯,只需要这个大脑区域兴奋0.5秒最近,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揭露出,背外侧纹状体的活跃程度如何控制人们的习惯形成。研究者利用闪烁的彩色灯光,控制小鼠背外侧纹状体的神经活动。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只让背外侧纹状体细胞兴奋了0.5秒,大鼠就能更活跃和习惯性地在迷宫中奔跑。这时,大鼠的习惯已经形成,一旦它跑到十字迷宫的中心,就会立即转向奖励所在的方向,而不会再在中心停下来四处张望了。科学家新发现6种冠状病毒近日,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公园和自然保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缅甸自由放养的蝙蝠中有了新收获,他们首次新发现了6种冠状病毒。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PLOS ONE 杂志上。每天多吃一匙盐,就会降低你的免疫力最近,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的研究又带来了另一个坏消息:除了心血管疾病的隐患,吃盐过多还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测试结果显示,在额外摄入盐分一星期后,志愿者血液中的粒细胞(即中性白细胞)免疫能力降低。控制血糖的肠道微生物肠道菌群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影响人类代谢紊乱的发展,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Krisko等人(2020)在《细胞代谢》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仅通过肝糖异生作用调节葡萄糖稳态,而不是像之前所认为的那样通过产热脂肪组织调节。Nature Astronomy:新星发出的光主要来自于物质冲击多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认为,新星表面物质的热核爆炸是其发光的能量来源。但是 4 月 13 日,来自 17 个国家的 40 家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 Nature Astronomy 发表论文,提出新星发出的光主要来自于物质冲击。环状RNA的全新应用:通过miRNA的海绵作用来治疗心脏病2020年4月14日,Molecular Therapy 上线了一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最新研究论文:Engineered circular RNA sponges act as miRNA inhibitors to attenuate pressure overload inced cardiac hypertrophy (工程化环状RNA通过海绵作用抑制miRNA来减轻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肌肥大)。该研究设计了一种靶向miRNA的circRNA海绵(circmiR),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能够有效抑制miRNA活性,并减轻心脏病小鼠模型的疾病进展。表明工程化circRNA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作为未来的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免疫细胞疗法的蓝图2020年4月2日,Cell特刊发表了题为 The Emerging Landscape of Immune Cell Therapies 的观点文章。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癌症治疗中心的Crystal Mackall教授团队在文中分别总结了免疫细胞疗法在癌症,传染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且展望细胞免疫疗法的未来发展蓝图。火影响了植物的进化,植物也影响了火的行为——植物可燃性的进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近日,来自新西兰林肯大学、奥克兰大学和奥克兰理工大学的研究者在Nature Plants 发表了题为“Shoot flammability of vascular plants is phylogenetically conserved and related to habitat fire-proneness and growth form”的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测量大量陆地植物样本的可燃性,通过遗传进化分析对植物可燃性的进化模式进行了探讨。该研究发现植物的可燃性与其亲缘关系、所处的火环境及植物的生长型显著相关。这本有机化学前沿期刊出了“中国特刊”最近,德国默克集团(Merck KGaA)旗下综述性学术期刊Aldrichimica Acta推出“中国特刊”,邀请中国的四位知名化学研究者基于当今有机合成化学炙手可热的研究内容撰写深度综述。北大支援武大,清华支援华科:湖北高校就业帮扶行动启动教育部网站 4 月 15 日消息,为做好“稳就业”工作,切实帮扶湖北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教育部 4 月 8 日印发通知,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都已确定帮扶对象,48 对高校已全部完成对接工作,正在共商制订帮扶协议。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将在充分协商基础上,明确帮扶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起“六共”帮扶机制,包括共享就业岗位信息,共同开拓就业渠道,共同加强就业指导,共用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共同提高就业管理水平。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分数线公布4 月 14 日,教育部公布《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并印发通知,就做好 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进行部署。重磅:“‘双一流”建设大学百强榜(2020)正式发布!4月13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双一流’建设大学百强榜(2020)”(下称“‘双一流’大学榜”),以人才培养指数、科学研究指数、社会服务指数和综合声誉指数四个一级指标构建综合指数,对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含军事院校,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实行“一个校名、两地办学”,分别进行评价)进行评价,同时推出“人才培养TOP100”、“科学研究TOP100”、“社会服务TOP100”和“综合声誉”等四个子榜单。电流驱动下磁霍普夫子的三维自旋动力学研究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2课题组的刘艺舟博士后、韩秀峰研究员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臧佳栋教授和侯文涛博士合作,研究了阻挫磁体中霍普夫子的三维自旋动力学性质。清华创业团队发布 3D 视觉技术白皮书,万字长文详述ToF现行专业级或消费级的 3D 相机所采用的三角法(Triangulation)和飞时法(Time-of-Flight,ToF),现因苹果公司最新版 iPad Pro 的出现--搭载了 d-ToF 技术的深度相机--已然为 3D 视觉在消费场景的应用推动了新的机会。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 ToF 技术,清华创业团队光鉴科技根据行业现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编写了此版《ToF 深度相机技术白皮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原位探测基于金纳米结构晶相的光催化活性近日,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胡晓明讲座教授(纳米材料)张华团队(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报道了利用原位SERS追踪吸附在4H和fcc 金纳米结构上的对硝基苯硫酚 (pNTP),在表面等离激元驱动产生的热电子诱导下发生光催化反应,生成p,p’-二琉基偶氮苯 (DMAB) 的研究。纳秒激光内的团簇库伦爆炸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孔维课题组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对于纳秒激光场下库伦爆炸的新的机理解释,即在纳秒激光场下,高电荷离子并不直接由被加速的内电离的电子碰撞产生,而是于团簇爆炸前离开团簇的单电荷离子或是中性原子而产生。原因是团簇自身的高电核所产生的库伦势可以比离开的原子自身的库伦势更高,从而把电子从离开的原子中拉回。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基建攻克首个难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工程第一阶段的防微振基础换填混凝土浇筑工作已全部完成,标志着HEPS项目的基建建设已经攻克第一个难关。HEPS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确定建设的十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拥有的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最强大超新星现身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Edo Berger说:“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清楚这种强大的爆炸是否是可能的。”他和同事使用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反应系统发现了名为SN2016aps的超新星。SN2016aps不仅是发现的最强大的超新星,而且是人们发现的最长的超新星。Berger说:“我们在3年多前发现了它,但我们仍在观察中,通常我们只能追踪一个超新星大约几个月。”40种语言、9项推理任务,谷歌发布新的NLP基准测试XTREME近日,谷歌联合CMU、DeepMind推出的《XTREME:评估跨语言泛化的大规模、多语言、多任务基准》(XTREME: A Massively Multilingual Multi-task Benchmark for Evaluating Cross-lingual Generalization)极大的鼓励了多语言研究。这篇研究涵盖了40种类型多样的语言(涵盖12种语系),还包括9项需要共同对不同级别的句法或语义进行推理的任务。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开始提名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近日,从省科技厅传来消息,2020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范围包括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技创新特殊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共7类奖项。被提名的个人应当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学风正派;外国籍人选应当长期对华友好。
(健康时报网端部记者 孙欢)北京时间2019年7月25日凌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两篇论著,公布了肾脏贫血新药罗沙司他在中国的两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陈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内科主任郝传明教授主导。这也是NEJM首次发表由我国大陆医生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新药3期临床试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截图创新机制,口服肾病贫血新药造福患者目前,中国慢性肾病患者数已超1.2亿,而肾性贫血则是慢性肾脏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在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98.2% ,但透析患者的贫血治疗达标率仅为21.3%。一直以来,肾性贫血的治疗方法为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和铁剂。但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心血管反应,而贫血控制注射的铁剂潜在风险也很高。口服药物罗沙司他胶囊是全球首个开发的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 PHI)类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低氧诱导因子(HIF)的生理作用不仅使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加,也能使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以及促进铁吸收和循环的蛋白表达增加。罗沙司他通过模拟脯氨酰羟化酶(PH)的底物之一酮戊二酸来抑制PH酶,影响PH酶在维持HIF生成和降解速率平衡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此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两篇论文的题目为“Roxastat Treatment for Anem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ong-Term Dialysis”和“Roxastat for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Not Receiving Dialysis”。它们分别介绍了长期透析贫血患者的罗沙司他治疗结果,以及未经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使用罗沙司他治疗贫血的结果。据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陈楠介绍,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在中国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口服的罗沙司他同注射的阿法依泊汀在临床获益和副作用上无明显差异。在慢性肾病未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罗沙司他也可让肾脏病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纠正和维持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与疗效同样重要的是,罗沙司他是口服剂,因此患者使用方便,依从性也会相应提高。”陈楠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全球首发,中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具备国际水平罗沙司他由珐博进(FibroGen)及其中国分公司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2月17日,“罗沙司他”胶囊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此举使中国成为全球首先批准罗沙司他胶囊上市的国家。“当时罗沙司尚未在全球其他国家上市,但是我国药监部门在做过大量调研之后同意其在中国获批,是承担了一些压力的,但是日本的随后获批,今天NEJM的最终发表,说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我们中国团队有能力做好创新药的临床研究。”回顾历时8年的罗沙司他临床试验,陈楠教授这样表示。郝传明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NEJM之所以发表了此次罗沙司他3期临床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试验高质量的完成,这是中国临床研究水平逐步提升的一种表现。“罗沙司他”率先在中国上市,说明罗沙司他胶囊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足够有说服力的安全性和疗效,赢得了药品审批部门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具备国际水平。”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钟黎蕴华表示,“此次NEJM也发布了未经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使用罗沙司他治疗贫血的结果。预计今年年底,罗沙司他这一新适应症也将在中国获批,造福更多肾性贫血患者。”
来源:新京报世卫最新表态的背后,纷纷折戟的“明星药”“没有特效药不等于无药可治,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援鄂医疗队长李海潮认为,积极做好防护就能有效地降低患者总数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疫苗之外,找到一种特效药,被认为是终结新冠病毒的另一种有效手段。“目前没有灵丹妙药,可能永远也不会有。”这是8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新冠特效药作出的最新表态。这并非无迹可寻。在此之前,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疟疾和风湿病的药物氯喹、羟氯喹,抗艾滋病毒药物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商品名克力芝),以及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和α-干扰素的联合疗法,一度被认为是特效药的“明星选手”。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团结”试验所要验证疗效的核心药物——这项覆盖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国际临床试验,希望找到COVID-19的有效疗法,挽救生命。然而,曾被寄予厚望的“明星药”接连折戟。继羟氯喹之后,7月4日,因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没有或几乎没有降低COVID-19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世卫组织叫停了这款“明星药”的“团结”试验。但也不必过分悲观,“毕竟没有特效药不等于无药可治”。4种治疗方案“入围”自新冠病毒发现伊始,医学界就踏上了寻找克服新冠病毒“灵丹妙药”的征途,但路途坎坷。“目前(大流行)情况仍很严峻。突发事件委员会建议各国参加“获取COVID-19工具加速计划”,参与相关临床试验,并为采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做好准备。一些疫苗现已进入第三期临床试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有效的疫苗可以帮助人们预防感染。然而,目前没有灵丹妙药,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据世卫组织中文网站消息,就在上周,世界卫生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就COVID-19举行会议,审查了当前的疾病大流行情况,8月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疫情媒体通报会上通报了前述最新论断。这一悲观论调背后,是人们寄予厚望的“明星药”接连折戟。测试一种药物对某种疾病是否有效,要借助严谨科学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给出答案。不过,这样的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对于COVID-19—这个仍在全球快速蔓延的传染病来说,等不起了。全球协作可以让这一漫长的过程提速。3月起,世卫组织在全球范围发起“团结”试验,原因在于它可以把临床试验所需时间减少80%,尽快找到COVID-19的有效疗法。截至2020年7月1日,这项规模空前的“团结”试验已在21个国家招募到近5500名患者。世卫组织表达了这样的愿景:希望正在接受试验的一种或多种疗法最终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并挽救生命。最初,基于实验室、动物和临床研究证据,4种治疗方案进入“团结”试验选择范围,分别为: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α-干扰素;氯喹或羟氯喹。这也是全球范围普遍采用的4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其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α-干扰素、氯喹3种药物均写入中国的国家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并在一线救治中广泛应用。“明星药”光环不再羟氯喹最先“出局”。羟氯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羟氯喹与氯喹相比,其结构多一个羟基基团,水溶性更好,且在保留原有氯喹药效同时,毒副作用显著降低。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六版和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磷酸氯喹(简称“氯喹”)均作为抗病毒药物被纳入。今年3月上海市发布的“2019 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则将羟氯喹和氯喹一并纳入治疗方案。今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紧急使用授权”批准在医院中使用羟氯喹和氯喹对已入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治疗。6月17日,世卫组织宣布,停止“团结”试验中有关羟氯喹部分。因为有证据表明,与标准治疗相比,羟氯喹并没有降低COVID-19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紧随其后被叫停。7月4日,世卫组织停止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COVID-19的临床试验。中期试验结果表明,与标准治疗相比,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没有或几乎没有降低COVID-19住院患者的死亡率。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在此之前,来自中国的临床试验已经预示了这一结局。3月19日,疫情发生以来首个新冠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出炉”。这项关于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由中国团队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研究显示,在COVID-19重症患者中,与常规治疗相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未能显著改善临床状况,未能降低死亡率,也未能减少患者病毒载量。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是艾滋病治疗领域的专家,他始终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治疗效果持观望态度。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他就曾提醒,如今被捧上神坛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还没有来自循证医学的数据支撑。“人民的希望”会否落空?与上述几款“明星药”齐名的,还有瑞德西韦。在过去几个月里,这款由美国吉利徳公司研发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几乎家喻户晓。因其英文名Remdesivir的谐音,瑞德西韦被中国网民称作“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曾被用于治疗埃博拉的临床试验。它在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动物研究中产生了积极结果。由于这两种疾病也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所以研究者希望它可能对2019冠状病毒病患者有一些作用。早在5月1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发布了紧急使用授权,允许美国医疗机构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时“紧急使用”瑞德西韦,瑞德西韦也是唯一获得此项授权的药物。5月底,瑞德西韦获英国批准,用于重症住院患者治疗。就在几天前,经过加速审查程序,欧盟有条件地批准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身上使用瑞德西韦,这也是欧盟唯一批准的COVID-19抗病毒药物。“人民的希望”交出的成绩单却有些差强人意。4月29日晚,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布由中国团队进行的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未观察到瑞德西韦联合标准疗法与标准疗法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显著的临床获益。简而言之,尽管瑞德西韦安全、耐受性好,但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显著的益处。该研究负责人、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接受媒体采访时打了个比方:“一开始我们想象瑞德西韦是清华北大的苗子,但是实际上他上不了,家长对他要求太高了。”另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研究员斯瓦米娜坦表示,对瑞德西韦的试验还将继续,目前世卫组织无法明确将该种药物列为抗新冠病毒特效药。“二期试验将在几个月内开始。完成一期试验需要一些时间。各国随时可以发布紧急建议。但目前瑞德西韦无助于降低死亡率。世卫组织目前没有关于该药物的官方建议。”斯瓦米娜坦说。这些试验结果也得到了来自疫情一线医疗救治实践的印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援鄂医疗队长李海潮曾经在武汉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长达60天。他坦言,临床救治中并没有发现明确有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实际上,我们对抗病毒药物并没有寄予太高的期望,我们接手的部分重病患者在转入重症病区前曾经用过一些抗病毒药物,但病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有些病人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并非无药可治但是,没有“特效药”,并不意味着面对新冠病毒我们就束手无策。李海潮告诉记者,现行的医疗救治方案对COVID-19有着良好的效果。他举例说,症状并不严重的轻症患者,也就是没有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来说,新冠肺炎的病程基本都是自限性的,只需要正确的对症治疗就可自愈。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来说,病毒造成了严重的肺部损害,应给予必要的吸氧或呼吸支持治疗,包括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同时要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系统损害,帮助患者度过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随后,绝大多数会从严重的呼吸衰竭中回复过来,逐渐摆脱呼吸机和氧疗,进入到恢复期。肺脏损伤及其他器官的损伤也将慢慢地开始修复或回复。“没有特效药不等于无药可治,这完全是两个概念。”李海潮认为,人们不必对“特效药”的出现抱有“执念”,也不必为没有“特效药”而感到焦虑或悲观。积极做好防护能有效地降低患者总数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加之充足的医疗资源,发生重症和危重症的比例会进一步下降,COVID-19的预后也会因此得到显著的改善。谭德塞亦指出,为阻止疫情暴发,目前还是需要采取基本的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措施。检测、隔离和治疗病人,追踪和隔离与病人有过接触的人;提供信息,增强能力,倾听社区呼声;对个人来说,需要保持身体距离,戴口罩,经常洗手和咳嗽时远离他人。“我们向民众和政府传达的信息很明确:所有这些都要做。”谭德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