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临床多中心研究率先发现:联合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对转阴无显著帮助防毒皮

中国临床多中心研究率先发现:联合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对转阴无显著帮助

(抗击新冠肺炎)中国临床多中心研究率先发现:联合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对转阴无显著帮助中新社上海5月18日电 (记者 陈静)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临床应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疟疾药物羟氯喹一度受到追捧。  记者18日获悉,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全中国16家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研究分中心共同参与的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表明,与标准治疗相比,联合羟氯喹的治疗不能带来病毒转阴的额外获益,且存在一定几率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不良事件。  瑞金医院感染科谢青教授当日对记者表示,试验结果不支持对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联合使用羟氯喹进行治疗。据悉,全世界范围内,羟氯喹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此前未有报道。中国医学专家的研究对羟氯喹在新冠肺炎治疗的临床定位,提供了最真实和确切的依据。  据悉,该研究在全球四大期刊之一的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羟氯喹作为抗疟疾药物和抗炎症药物,已在感染科和风湿免疫科应用多年,对于目前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尚无临床研究验证其存在临床疗效,也缺乏此类患者的安全性数据。  瑞金医院牵头的该项临床研究,在核酸检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开展,探索高剂量羟氯喹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毒转阴率、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预防疾病严重度增加的作用。  该项研究将入组的核酸阳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羟氯喹联合标准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在标准治疗组中,医生给予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指南所推荐的标准治疗,羟氯喹联合标准治疗组则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高剂量羟氯喹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组患者中,28天的核酸转阴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5.4%和81.3%。在安全性方面,标准治疗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8%,而羟氯喹联合标准治疗组为30%。据悉,最常见的羟氯喹相关不良反应为腹泻。(完)

全球首款mRNA新冠核酸疫苗下周英国开打 复星医药正积极推进中国临床研究

来源:证券日报网本报记者 刘会玲 见习记者 许伟12月2日,复星医药的全球合作伙伴BioNTech宣布获得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批准其新冠疫苗BNT162b2的紧急使用授权,该授权为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使用授权。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根据174条例授权BioNTech及辉瑞基于mRNA技术的新冠候选疫苗的紧急供应。两家公司将尽快向英国交付第一批疫苗。两家公司此前与英国政府签署了供应协议,将于2020和2021年内向英国提供总计4000万剂疫苗。英国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疫苗将从下周开始在全英国推广使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预计将于12月公布对于使用授权申请的决定。BioNTech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UgurSahin医学博士表示:“英国的紧急使用授权标志着试验志愿者之外的普通民众首次有机会接种新冠疫苗。我们相信,在英国实施疫苗接种计划将减缓高危人群的住院情况。我们的目标是在获得批准后将安全有效的疫苗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基于科学严谨和高道德标准的研发成果,我们已经将研究数据提交给全球的监管机构。”该疫苗有望成为全球首款获批的mRNA新冠核酸疫苗,与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传统技术路线不同,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的核酸疫苗。mRNA,即MessengerRNA(信使核糖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小型核酸片段,为人体细胞提供指令,产生靶标蛋白,即抗原,从而激活人体免疫反应,抵抗相应的病毒。在中国,2020年3月,复星医药与BioNTech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开发、商业化基于BioNTech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产品。11月24日,复星医药与BioNTech宣布在中国江苏泰州启动BNT162b2的II期临床试验,并计划招募960名健康受试者,年龄段在18至85岁,以评估该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用于支持该疫苗在国内的上市申请。目前,复星医药在中国积极推进疫苗临床研究,加速mRNA核酸疫苗在国内上市步伐。(编辑 孙倩)

萱草

新冠肺炎临床试验中国立项近600个?钟南山:多做一些研究是对的

“就到这里吧,我要开会了。”4月14日傍晚,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开会前夕接受了《中国科学报》专访。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访谈的核心是关于我国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立项。截至当日,我国有594个新冠肺炎临床试验项目获准立项,最多的一天有32项。与此同时,有40多个项目被撤销。从全球来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4月7日,新冠肺炎临床试验共立项927个。其中,中国(截至当日为581项)占比近2/3。那么,我国上马的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是否过多了?40多个项目被撤销的背后有何隐情?一些可能无明确疗效的临床药物研究能不能提前甄别?兼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的钟南山就此一一做了解答。立项近600个?不要完全否定对于中国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立项近600个、占比接近全球的2/3,钟南山表示,这“并不奇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是最早发现病毒的地方,相关研究也开展得最早。回顾17年前应对“非典”的经历,钟南山表示,当时全部的力量都放在了临床救治上,总结了不少医疗经验,而很少考虑做研究,他自己也只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当时还没有这样的观念,即除了临床医疗以外,还要总结经验、形成论文,要在国内和国际上起到引领作用,对后续治疗和研究有所启发。”钟南山说,“这个观念我们必须加强。从这一角度看,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立项近600个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在钟南山看来,对这近600项临床试验“不要完全否定”。这本身说明大家对研究一些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具有很高的热情,这在十几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这也说明不管是国家药监局,还是科技部、卫健委,都在鼓励临床药物、技术等的研发。“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遭遇战,现在不知道什么药有用,多做一些研究是对的!”钟南山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包括《柳叶刀》等在内的全球临床医学领域顶级期刊在发表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论文时,其设计要求都有所降低。究其原因,钟南山认为,在试验中设计对照组和加入双盲试验是严格、标准的试验流程,但在病人命悬一线的情况下,“设计对照组根本不理智”。钟南山告诉记者,当不知道用什么药物来治疗时,双盲试验也无法展开,只能与自然情况对照。不过,当前的情况已经不再像战“疫”初期那样。因此,继续接受临床申报会更加严格化。采访中,钟南山并未回避问题。“我们申报的项目多,都是好的吗?那也未必。”他举例说,很多项目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小,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也少。他特别指出,“目前不同团队之间进行有效协作尚比较困难,这也是立项较多的原因之一。”40多项被撤销?因疫情被快速遏制截至4月15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登记信息中,已有45项新冠肺炎临床试验被撤销。对此,钟南山表示,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在两周之内就把疫情上升的势头遏制住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自1月23日起实施了一个方案:对疫区进行重点防控治疗,同时在全国进行群防群治。随之,“疫情就得到了控制。”他说。在此前提下,目前在我国进行大规模临床药物和治疗相关研究,已经没有机会。此外,“疫情暴发时,所申报的项目很多都是针对新冠肺炎治疗情况的具体观察。现在病人都没有了,怎么观察?”钟南山坦言。此次新冠肺炎临床试验中,针对利托那韦、洛匹那韦等艾滋病药物的相关试验有10多项,还有不少关于阿比多尔和奥司他韦等流感药物的试验。对此,钟南山认为,“现在看来,阿比多尔、洛匹那韦等很多相似的药物治疗效果仍未明晰,未来对相似的药物会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新的问题?防治与引领都要考虑钟南山表示,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何防控、如何做国际上的引领者,都要考虑。”在他看来,中国要想继续引领新冠肺炎疫情应对,首先要关注病患治愈和出院后存在的问题,追踪观察其康复情况。其次,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的可能性,仍缺乏相关大数据支撑,因此一些项目仍然在对无症状感染者进行追踪观察。此外,还要在快速诊断、探索最佳治疗途径方面进行研究。“在这方面,美国现在走得比我们快,我国香港地区通过唾液快速诊断也走在前面。”他说。“这些基本上是新的课题。所以,你问我们现在立项是不是太多了,会导致浪费?我想不见得是。”钟南山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全球疫情仍在继续,新冠肺炎临床试验也在迅速增加。截至记者发稿前,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4月15日更新的最新统计,全球临床试验已增至1135项。而截至4月16日,中国批准的相关项目总数为598项。我国相关临床试验占比已从一周多前全球的近2/3,降至约1/2。延伸阅读:瑞德西韦在中国的重症临床试验已停止4月11日,美国吉利德公司公布了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目前正有7项相关试验正在全球展开。吉利德方面提到,由于入组人数不足,最早在中国启动的重症新冠患者的临床试验已经停止,另一项针对中症患者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今年2月5日,吉利德宣布,正式在中国启动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两项临床试验。试验由中日友好医院王辰、曹彬团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展开,以确定瑞德西韦作为冠状病毒潜在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一项研究评估瑞德西韦用于确诊感染2019-nCoV且已住院但未表现出显著临床症状(如,需要额外吸氧)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另一项研究则评估瑞德西韦用于出现较严重临床症状(如,需要吸氧)的确诊病患的疗效。当时,据中日友好医院方面介绍,上述临床试验将一共入组患者761例,其中轻、中症患者308例,重症患者453例。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介绍,这项研究将执行严格的随机双盲试验,以评价瑞德西韦在新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宣布中国的重症临床试验停止之外,吉利德方面在给澎湃新闻记者的声明中提到:“中国的研究者将负责发布瑞德西韦在中国的试验数据。”公司正在等待这些数据的发布,以便对结果进行深入评估。根据吉利德的时间表,预计发布时间为6月以后。不过,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志敏曾表示,在武汉多家医院进行的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将于4月27日公布结果。新冠肺炎暴发以来,随着寻找特效药和老药新用工作的推进,不少研究机构开展了新冠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截至4月10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显示,共有586项与新冠肺炎有关的临床研究申报。此前有消息称,由于同时开展的临床试验太多,导致病人不够用了,不少研究都面临病人入组难的困境。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牵头人、中日友好医院曹彬也曾表示,太多研究挤兑了试验资源,临床项目招募病人变难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黄文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由于试验样本不足,所以撤销了新冠肺炎临床试验。”健康时报也报道称,北京一位援鄂医疗专家表示:“武汉新冠肺炎的确临床试验太多,临床医生有时候真是觉得为难。药物太多,不知道用哪个药好。”尽管瑞德西韦在中国的重症患者临床试验已经停止,但全球尚有多项试验还在进行当中。美国当地时间4月10日,吉利德公司就公布了首批试验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参与同情用药的53名重症患者。其中约68%的患者获得了临床改善,13%的患者死亡,60%的患者出现了副反应。对此,吉利德科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Daniel O’Day表示,单纯从研究角度来看,这些同情用药的数据存在局限性。未来几周,还有会更多临床研究的数据披露出来。他指出,在针对瑞德西韦的研究中,问题不仅仅是它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否安全且有效,还有它对哪些患者表现出活性,患者应该接受多长时间的治疗,以及在疾病的哪个阶段治疗收益最大。据Daniel O’Day介绍,吉利德共发起了7项瑞德西韦治疗新冠的临床试验,除了在中国的两项,还有5项在全球其他国家进行。吉利德在声明中提到,目前该公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发的国家开展了两项瑞德西韦的三期临床研究,名为SIMPLE研究。他们预计,针对重症患者的SIMPLE研究数据将在本月获得,5月将获得针对中度患者的SIMPLE研究数据。由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领导一项瑞德西韦的全球性研究仍在招募患者,该研究的数据预计在5月公布。此外,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主研究方案,包括瑞德西韦在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研疗法的更多研究,也已开始在世界各国进行患者入组。来源:综合 中国科学报 澎湃新闻编辑:tf10

狼跋

用自己的细胞杀死肿瘤!新型抗癌疗法宣布成功,国内临床研究启动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化疗放疗均已无效,医生宣布你将在半年内死亡,你是否会想尽办法寻找治癌方法?也许,你会遇到新药试验,如果足够幸运,新药效果良好,你会获得痊愈,回归正常生活……一、晚期肺癌剩6个月,他重回正常生活2019年的8月,46岁的托尼·伯顿(Tony Burton)被确诊为晚期肺癌,医生在他的肺部发现了7个病灶,虽然很遗憾,但医生无奈地对他宣判了“死刑”。消息来得太突然,托尼不相信自己的生命只剩半年。图源:环宇达康但他不想就此放弃,开始四处寻找治疗方案,最终找到了路易斯维尔健康大学布朗癌症研究所,这里正在进行一项免疫疗法临床试验,被称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经过仔细检查,托尼符合试验标准,正式开始治疗。医生从托尼的肿瘤中分离出免疫T细胞,之所以从肿瘤周围提取,是因为这一区域内的免疫细胞杀伤力最为强大。提取的T细胞在体外经过扩增后,重新回输到托尼体内。治疗很顺利,再次检查时,托尼体内的病灶只剩下一个了。托尼希望,下一次检查的时候,体内的肿瘤能全部消失。二、新型抗癌疗法,用自己的细胞杀死肿瘤TIL的英文全称为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是肿瘤间质中的异质性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及NK细胞等。它属于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对肿瘤有很强的识别、抵抗和攻击的作用。人体内一旦有肿瘤的蛛丝马迹出现,该免疫细胞都会直接展开工作,将肿瘤杀死。但在肿瘤患者体内,或者说疾病进展严重患者的体内,该免疫细胞数量严重不足,完全无法展开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扩大该免疫细胞的数量,是保证肿瘤能否被杀灭的关键。TIL细胞疗法的最大特点是,从肿瘤组织中分离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通过体外的扩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增强“兵力”,将体内的癌细胞清除干净。三、与其他细胞免疫疗法相比,优势明显目前的免疫疗法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免疫检查点抗体类药物,通过解除肿瘤内部对免疫的耐受和屏蔽,重新发挥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能力,治疗方法多为针对PD-1、PD-L1、CTLA-4等靶点的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另一类是过继T细胞疗法,TIL疗法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疗法解决了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性难题,与CAR-T细胞疗法和PD-1/PD-L1抗体相比,具有多靶点、肿瘤趋向和浸润能力强、副作用小等优点。TIL疗法虽然还集中于临床试验,但针对多种癌症的显著疗效已经凸显出来了。黑色素瘤:针对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疾病控制率为80.3%,客观缓解率为36.4%,对PD-L1阴性的患者也有响应;宫颈癌:针对该类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是44%,完全缓解率是11%,疾病控制率是85%;肺癌:美国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主导的一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显示,12名患者,总缓解率是25%,其中两名患者达到持久的完全缓解;宫颈癌:以往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针对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是44%,完全缓解率是11%,疾病控制率85%;卵巢癌:6名晚期转移患者接受该疗法,一名患者获得了部分缓解,5名患者的疾病稳定期为12个月。四、FDA授予称号,国内临床试验获批2019年,FDA授予TIL治疗方法LN-145为突破性的治疗指定,这是用于实体瘤的细胞免疫疗法首次获此殊荣。目前该疗法的上市申请已经提交,有望在2022年左右获批,一旦获批,这将是第一种用于实体瘤的细胞免疫疗法。美国的TILs治疗技术是通过肿瘤组织提取TILs细胞,而后进行体外的扩增培养。国内的技术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是从血液或者腹水中提取。2020年8月7日,李进教授主导的一项不限癌种、多中心的治疗实体瘤的细胞治疗临床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新疗法积累的临床经验和数据,对于未来的癌症治疗大有裨益。参考资料:[1]肿瘤防治宣传周 | 李进:提高肿瘤防治意识,攻克癌症不再是幻想,澎湃新闻,2020.4.25[2]李进教授主持的ScTIL细胞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正式启动,动脉网,2020.8.11[3]用自己的细胞“杀死”肿瘤!首位接受新型免疫疗法TILs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如今已重回正常生活,环宇达康,2020-12-02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白毛女

更多药企巨头将中国同步纳入全球临床研究,利好新药在华注册速度

记者 | 谢欣1丹麦制药企业诺和诺德4月27日宣布启动“中国同创”计划。该项目是诺和诺德推动中国加入其全球同步临床研究,实现从临床试验到新药递交申请全球同步的具体操作指南,希望藉此加速创新产品在中国的研发和注册。在这项“中国同创”计划里,诺和诺德表示到2021年将与全国20家医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临床试验基地共同建设。诺和诺德将于今年首次将中国纳入全球同步递交在研产品的临床试验申请,加速多款创新药于2025年前在中国上市,2025年后90%以上的全球创新药将在中国同步提交审批。具体来看,“中国同创”项目主要有两大举措:内部临床研发流程的升级优化,以及与外部伙伴合力建设临床试验基地。其中,中国将是诺和诺德全球第一个正式使用“战略合作中心”模式来推动临床试验开展的分部。诺和诺德大中国区医药质量部企业副总裁张克洲介绍,目前,诺和诺德境外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周制剂司美鲁肽注射液(境外商品名Ozempic)在中国的上市申请已经递交,而全球尚未上市的针对肥胖症的司美鲁肽注射液(Sema Obesity)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的申请已经获批。实际上,不仅是诺和诺德,近期已有多家外资药企宣布,开始将中国临床试验同步纳入到全球临床计划中。2019年底,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启动“中国关键”(China Key)项目,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勃林格殷格翰也成为跨国药企中第一个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的公司。武田亚洲开发中心负责人王璘此前对界面新闻介绍,在武田制药完成对夏尔的收购后,武田亚洲开发中心将把更多的中国临床项目纳入到全球临床之中以加速其进入中国,计划把11个新药和12个适应症在中国加速开发以赶上全球步伐。而目前在武田制药全球40个临床阶段在研产品中已有25个具有中国计划,剩下的产品后续也会带到中国。对于外资药企来说,随着国内临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新药审批速度加快,将中国临床计划提速以加快上市是大势所趋。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对界面新闻表示,随着中国本土研发水平的提高与创新政策的扶持,中国的本土研发已开始从过去的只能参与到全球研发中开始转变为有能力引领全球研发。但是,意愿是好的,却并非都能做到。有业内人士介绍,一方面外资药企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时,一些检测项目受到结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审批制约,而且在一些疾病领域,国内研究相对落后,配套措施跟不上,无法满足全球临床试验要求。例如,罗氏在国内的一款老年痴呆新药研究,临床试验需要使用PET示踪剂或脑脊液入组患者,但这些检验手段目前在国内都尚未获批上市,这也是企业所面临的难题。

副墨之子

医科院肿瘤医院GCP中心荣获2019中国最佳临床研究机构

9月21-23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南京国际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投资峰会”召开。国家部委领导、国家级学协会代表、10余位中外院士、40余位高校科研院和临床试验机构所专家、50多位基金管理合伙人以及100余位上市与拟上市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中国创新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峰会重磅发布了首届年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GCP中心”获评本次风云榜最佳奖项——标杆奖(唯一获奖试验机构),荣膺2019年最佳临床试验研究机构。该榜单由中国药学会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同主办的药学杂志《药学进展》编委会组织评选,相关数据来源于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药物综合数据库和药渡数据库。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是国内首个涵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奖项,推选出“产学研介医”各新药研发参与方的优秀代表。评选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引领下,从靶点新颖性、技术先进性、临床需求和研发投入等12个维度,设置打分标准,由院士专家组进行视频连线、网上投票和加权综合评定。作为国内抗肿瘤临床研究的领军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1960年启动新中国第一项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以来,在赫捷院士、孙燕院士、徐兵河教授等专家领导下,医院GCP中心以持续引领中国临床研究行业发展为宗旨,以实现中国抗肿瘤临床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领导力为目标,以建设国际领先的抗肿瘤临床研究、全方位、实体化良性运转的、非盈利医学中心作为矢志不渝的发展目标。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GCP中心在国内率先实现中心化建制,建立了一体的标准化管理和一站式运营模式,提高了临床研究的效率和质量。2018年,医院在国内率先发布《中心办事手册》,全面公开GCP中心工作流程,方便申办方沟通交流。2019年,GCP中心临床试验一体化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了医院千余项临床试验项目的全程实时动态监管,运用先进科技助力临床试验管理。今年,我院获批首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总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GCP中心病房正式启用,临床试验运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责任编辑:齐钰)【来源:健康时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捡到钱

瑞德西韦治重症中国临床研究:与统计学意义上临床获益无关

北京时间4月29日晚,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网站发布了中国研究团队就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试验报告。报告结论称:在这项新冠肺炎重症入院的成年患者的研究中,瑞德西韦与统计学意义上的临床获益无关。此外,早先被治疗的患者临床改善的时间缩短,需要在更大的研究中证实。这份题为《瑞德西韦用于新冠肺炎成人重症患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的报告中介绍,研究团队在中国湖北的10家医院中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在2020年2月6日到2020年3月12日,237名患者入组并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其中158名患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79名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其中安慰剂组一名患者随机退出。研究结果称,瑞德西韦的使用与临床改善时间的差异无关联。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持续症状为10天或更短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韦的患者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拥有更快的临床改善时间。155名瑞德西韦受者中,102名(66%)报告了不良事件,而78名安慰剂受者中的50名(64%)报告了不良事件。18例(12%)患者因不良事件提前停用瑞德西韦,4例(5%)患者提前停用安慰剂。这项研究由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曹彬牵头,以评估瑞德西韦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前,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显示,根据4月15日的最新更新,瑞德西韦在中国的新冠肺炎成人重症试验状态为“终止”,原因显示为:“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良好控制,当前没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同时,瑞德西韦在中国的新冠肺炎成人轻症和中度症状组的临床试验状态也已更新为“暂停”,原因显示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没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对此,吉利德公司方面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回应称:“我们被告知,由于入组人数低,由中国研究机构牵头的瑞德西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和轻中症患者的两项临床研究已提前终止。我们期待着这些数据的发表和对结果的深入评审。”瑞德西韦目前尚未在全球任何国家获得批准,对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尚不明确。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时间4月24日凌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据其看到的一份世界卫生组织意外公布的文件草案,吉利德研发的抗新冠潜在有效药物瑞德西韦,在其治疗新冠病毒的首个随机临床试验中失败,让对它给予厚望的科学家和投资者失望。消息曝光后,吉利德股价盘中跳水,一度下探超过8%,甚至在盘中暂停交易,截至当地时间4月23日,吉利德收跌4.34%。当时,吉利德科学全球首席医疗官Merdad Parsey博士代表公司,发布了吉利德科学关于瑞德西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在中国的研究数据的声明。称,“今天,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上过早地发布了中国第一个临床研究的信息,该研究评估了在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的使用。这一信息已经被删除,因为研究人员并未许可公布结果。此外,我们认为那篇文章包含了对研究的不恰当描述。由于入组率低,该研究被提前终止,因此,它的数据不足以支撑有统计意义的结论。就其本身而言,该研究结果是非结论性的,尽管数据的趋势提示了瑞德西韦的潜在受益,尤其是在早期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我们获悉现有的数据已经提交用于经同行评审的发布,近期将会看到这项研究的更详细的信息。“我们感谢中国研究人员所做的工作,感谢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同事和合作伙伴的持续努力,帮助我们了解瑞德西韦作为这一破坏性疾病治疗药物的潜力。全球卫生界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达成的巨大合作使我们可以迅速产生数据,推动了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自然史的认知,并加深了我们对瑞德西韦对这种疾病治疗的潜在作用的了解。”Merdad Parsey在声明中表示。(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成者为首

吉利德回应“瑞德西韦中国临床试验失败”:研究没有定论

网易科技4月24日消息,关于瑞德西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在中国的研究数据,吉利德发布声明称,WHO网站上过早地发布了中国第一个临床研究的信息(目前这一信息已被删除),该研究评估了瑞德西韦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的使用,但研究的数据不足以支撑有统计意义的结论。吉利德声明中透露,预期在本月底发布针对瑞德西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开放标签研究的结果。以下问吉利德声明原文:关于吉利德科学关于瑞德西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在中国的研究数据的回应,吉利德科学的声明如下:美国时间2020年4月23日,吉利德科学全球首席医疗官Merdad Parsey博士代表公司发布如下声明:“今天,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上过早地发布了中国第一个临床研究的信息,该研究评估了在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的使用。这一信息已经被删除,因为研究人员并未许可公布结果。此外,我们认为那篇文章包含了对研究的不恰当描述。由于入组率低,该研究被提前终止,因此,它的数据不足以支撑有统计意义的结论。就其本身而言,该研究结果是非结论性的,尽管数据的趋势提示了瑞德西韦的潜在受益,尤其是在早期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我们获悉现有的数据已经提交用于经同行评审的发布,近期将会看到这项研究的更详细的信息。这项在中国进行的试验的结果,以及4月10日发表的对危重患者的同情用药队列研究的结果,为瑞德西韦提供了越来越多但仍非结论性的数据。瑞德西韦是一种未经批准的在研药物,其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多个正在进行中的三期研究将提供额外的数据,以确定瑞德西韦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的潜力。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明确使用瑞德西韦的治疗对象、治疗的启动时间以及持续时间。这些研究有的已经完成初级分析所需的全部入组,有的按照计划即将完成入组。我们预期在本月底发布我们针对瑞德西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开放标签研究的结果。这是一项随机的临床试验,已经完成全部的患者入组,研究将比较使用瑞德西韦5天或10天后的治疗结果和安全性。我们预期在五月底获得对中症患者的开放标签研究数据,该研究将对比患者使用瑞德西韦5天、10天以及接受标准治疗的结果。我们预计,五月底还可以获得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进行的瑞德西韦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数据。我们感谢中国研究人员所做的工作,感谢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同事和合作伙伴的持续努力,帮助我们了解瑞德西韦作为这一破坏性疾病治疗药物的潜力。全球卫生界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达成的巨大合作使我们可以迅速产生数据,推动了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自然史的认知,并加深了我们对瑞德西韦对这种疾病治疗的潜在作用的了解。”如有进一步问询,您可以直接回复此邮箱。谢谢关注。吉利德科学公共事务部来源: 网易科技

火弗能热

1235项在研Ⅲ期临床试验,国内临床试验是否已经国际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丨动脉网Ⅲ期临床试验,是药品上市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在研药品的Ⅲ期临床试验基本代表了未来2-3年内的药物上市走向,是新药上市的关键风向标。虽然有部分药品根据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即可实施有条件批准,但是这类药品仍是少数。另一方面,获得有条件批准的药品仍然要继续接受Ⅲ期临床试验的检验,如果Ⅲ期临床试验失败,药品批件仍会被撤销。动脉网对截至7月15日为止,在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公示平台上处于在研状态的1235项Ⅲ期临床试验进行了简要的统计和分析,尝试探寻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药物上市走向。跨国药企与国内药企四六开国内Ⅲ期临床试验适应症分布在临床试验的适应症类型分布上,肿瘤毫无疑问是临床试验最热门的领域。国内在研的Ⅲ期临床试验中,约有36%的试验分布于肿瘤领域,共计447项。紧随其后的是以糖尿病为代表的内分泌/代谢类疾病,以哮喘、肺动脉高压等为代表的呼吸系统疾病和以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为代表的感染类疾病领域。动脉网曾在2019年7月对ClinicalTrails上的所有在研临床试验进行过统计分析。无论是在全临床实验的分析中,还是在Ⅲ/Ⅳ期临床试验的分析中,神经/精神类疾病都位列第二位,仅次于肿瘤,在Ⅲ/Ⅳ期临床试验中的占比甚至可达15%。然而在国内的Ⅲ期临床试验中,神经/精神类疾病在研的Ⅲ期临床试验只有76项,占比只有约6%。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重度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长期以来缺乏足够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这类疾病虽然可能不会直接致死,但是其患者群体的生活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并且有可能最终间接导致患者死亡。虽然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GV971这样话题性极强的创新药产品,但是总体上国内药物研发在神经/精神类疾病,这一严重缺乏解决方案的领域中,相比于全球范围,投入仍然相对较低。临床试验申请者类型分布在Ⅲ期临床试验的申请者方面,随着国内对药品引进和临床研究态度的进一步开放,有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或是将中国纳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国内在研的注册Ⅲ期临床实验中,由跨国药企申请的临床试验已经达到498项,占总体约40%。国外申请者占相应领域Ⅲ期临床试验比例跨国药企在国内的临床实验布局上,就与全球临床试验相对一致。其在肿瘤领域的Ⅲ期临床试验数量已经超过了国内药企的布局量,在神经/精神类疾病和免疫系统/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占比也都接近一半。而国内药企,则在慢病管理主要切入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代谢疾病上,布局更加积极。跨国药企在国内布局的几个重点领域,都是临床上缺乏解决方案的关键领域。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市场中,解决方案已经相对成熟,除非新药产品可以较现有的解决方案产生质的飞跃,否则很难成为重磅炸弹。仅从大范围统计上看,跨国药企虽然在这些慢病领域仍然保持一定的投入,但是相比之下,缺乏解决方案、急需创新疗法的领域,显然更加吸引这些跨国药企巨头。即使在细分领域的布局上,跨国药企同样也更加侧重于布局临床上需求更迫切的领域。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艾伯维、礼来和武田制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集中布局,主要的适应症有两个,分别是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两种疾病临床上都表现为低治愈率并且易复发,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难点。相较之下,国内企业在这两项适应症上布局的屈指可数。大量的Ⅲ期临床试验都在进行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等预后良好的适应症类型。这其实显示了国内和国外药企研发策略上的不同。临床上解决方案已经比较成熟的产品,在研发中肯定更加容易,但是上市后也会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目前临床上的治疗难点,虽然产品研发困难,但是相应的市场竞争力更强,回报也会更高。国内大多数的医药企业,尤其是传统医药企业更侧重于低风险、低回报的研发方式;而跨国药企则相对大胆,以高风险高回报的研发策略尝试解决更困难的临床问题。医美相关的临床试验属于本项统计中的特殊情况。目前国内在研的两项医美Ⅲ期临床研究均由跨国药企申请开展,申请者分别是艾尔建和大熊制药,并且对应的药品都是BOTOX(肉毒毒素瘦脸针)。国内兰州生物制品所也在进行肉毒毒素的相关研究,不过适应症方面没有选择医美方向,而是转向了慢性偏头痛、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顶尖PI负责的Ⅲ期临床试验数量国内承接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工作超过10项的PI达到了21位。最多的一位,秦叔逵教授,更是担任了30项Ⅲ期临床试验的PI工作。同时负责大量临床试验的PI几乎集中在肿瘤领域。21位顶尖PI中,有15位主要从事肿瘤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具体到更细分的疾病类型,同样也是热门疾病类型的顶尖PI更加繁忙,比如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糖尿病等。尤其是在肺癌领域,周彩存、石远凯、吴一龙、陆舜、程颖、张力六位PI负责的Ⅲ期临床试验数量均超过10项,总数超过100项。在临床试验选择KOL的时候,各个领域的顶级PI自然会成为临床试验开展的首选。顶尖的KOL的背书,是临床试验质量的保证。尤其在KOL影响力突出的肿瘤领域,大样本量Ⅲ期临床试验的开展需要PI及其团队有丰富的临床试验处理经验。因此大多数疾病领域的Ⅲ期临床试验都会尽量邀请顶尖KOL出任试验PI。国际多中心试验占1/3,国内药企开始走出国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占Ⅲ期临床试验比例 目前在研的临床实验中,国内临床试验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比例大概是2:1。一般来说,Ⅲ期临床试验的入组患者数量大,选择国际多中心的研究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临床数据的特异性,而且还有利于患者快速入组。尤其在中国加入ICH,并实现临床数据互认之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数据互认。这让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价值显著提升。国内临床试验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申请者分布 当我们按照国内临床试验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对Ⅲ期临床试验进行分类,进而研究其中的申请者时,我们发现在国内和国际两类临床实验中,表现出申请者的明显差异。国内临床试验主要由国内药企申请,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则主要由跨国药企申请。由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高价值,比起在国内开展完整的注册临床试验,跨国药企明显更加乐于将国内纳入全球多中心研究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开展临床试验。国内药企以国内临床试验为主,这也与国内的药品研发趋势相关。正如我们前一段分析的,目前国内药企的关注点仍然在解决方案相对成熟,市场规模较大的领域。因此在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中,有大量的仿制药品和跟随创新产品。这些产品的国外市场早已发展成熟,国内企业即使完成了国际中心临床试验,也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因此这一部分医药企业只需要完成国内的临床研究,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内市场即可。对于国内的创新药企,选择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自然是更好的选择。现阶段创新药企业仍然大量选择国内临床试验,更多的受限于经费开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入组人数往往达千人级,涉及全球十几个国家的数十个临床站点,各方面开支都较国内临床试验高得多。因此大多数创新药企业都还是选择先在国内完成Ⅲ期临床试验。27项在研的国内企业申请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随着国内医药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内药企也开始有先头部队向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方向布局。逐渐这些全球临床试验的价值也开始得以体现。比如成功实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百济神州BGB-3111(泽布替尼)。早在2016年就开启了曲妥珠单抗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的复宏汉霖(该临床试验当前状态仍显示为进行中),其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的日子应该也已经不远。复宏汉霖已经顺利取得了欧盟GMP认证,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对该药的上市也已经给予肯定意见。该药在国内的审批环节也已经进入审批中的状态。复宏汉霖很有机会在2020年内实现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中国和欧洲相继上市。在近两年大火的PD-1单抗方面,国产已经上市的几款PD-1单抗也开始尝试通过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实现自己的出海之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恒瑞医药都已经开展了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并且在适应症的选择上,也都选择了K药和O药获批较晚,甚至目前还未获批的适应症,比如鼻咽癌、肝癌、食管癌等。总体来看,在高价值的药物产品研发上投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逐渐成为了行业趋势。目前我们统计的27项相关临床试验中,有14项在2019年开展,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国内在创新药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际化临床试验势必会形成未来的大趋势。PD-1/PD-L1适应症大战愈演愈烈在六款已经申报上市的PD-1单抗均先后获批上市之后,2019年底至2020年又迎来了两款PD-L1单抗的获批上市。PD-1/PD-L1单抗的适应症竞争进入白热化。各家药企都不遗余力的投入资金到临床试验上。而目前仍未申报上市的几款产品,也都在寻找自己与其他产品差异化的布局方向。PD-1单抗Ⅲ期临床试验情况六款已经上市的PD-1单抗中,两款进口产品通过将国内纳入全球临床实验中,在国内开展了大量的Ⅲ期临床试验。国内企业则主要布局在国内临床试验上,并辅以少量的国际临床试验,通过自己的优势适应症在海外寻求突破。除了已经获批的产品之外,还有7款PD-1单抗产品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分别是复宏汉霖的HLX10、赛诺菲的cemiplimab、康方生物的AK105、神州细胞的SCT-10A、基石药业的CS1003、翰中生物的HX008和康宁杰瑞的KN035。其中HLX10和cemiplimab有机会成为下一款在国内获批上市的PD-1单抗。复宏汉霖的PD-1单抗HLX10作为其主推的第一款自研创新药,虽然研发进展略微靠后,但是依靠新生物标志物和联合用药机制上的探索,仍然会是一款非常有竞争力的PD-1单抗产品。赛诺菲的cemiplimab由赛诺菲和再生元(Regeneron)联合开发,是全球范围内获批的第三款PD-1抑制剂,最初在2018年9月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但是赛诺菲在国内的临床研究布局却并不是皮肤癌方向,而是选择了目前其正在海外主力推进的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这可能意味着cemiplimab在国内的临床研究,更多的是为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适应症扩充提供更多的患者来源,而不是闯入中国市场。PD-L1单抗Ⅲ期临床试验情况如果说2018年是中国肿瘤免疫治疗元年,那么2020年就是PD-L1单抗元年。2019年底至2020年上半年,阿斯利康的英非凡和罗氏的泰圣奇两款进口PD-L1单抗产品接连获批上市,像极了2018年接连获批的欧狄沃和可瑞达。按照2018年的发展趋势,国产PD-L1单抗也应在2020年迅速跟进,与进口产品同台竞技。但是从目前的进展上看,国内的PD-L1单抗都还没有申报NDA,估计在2020年内获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基石药业的CS1001和恒瑞医药的SHR-1316最早的一项Ⅲ期临床试验都在2018年开启,在2020年内完成并提交NDA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因此预计2021年,国产PD-L1单抗将正式进入市场。在Ⅲ期临床试验开展方面,罗氏为泰圣奇配备了19项在研的Ⅲ期临床试验,这一数字甚至超过其他所有PD-L1单抗Ⅲ期临床试验的总数。从这样大量的投入上看,罗氏对于中国的PD-L1单抗市场似乎志在必得。英非凡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PD-L1单抗,并没有大量铺开Ⅲ期临床试验,而是聚焦与肺癌、肝癌、宫颈癌等几个核心适应症领域。第三款进口PD-L1单抗,默克和辉瑞共同研发的Avelumab也已经在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但是与cemiplimab一样,看起来更像是全球临床试验的延伸,而没有明确的国内申报计划流出。2020年上半年获批的PD-1单抗新适应症2020年上半年,除了PD-L1单抗的获批之外,PD-1单抗的适应症也得到了大量扩充。与此前获批适应症的大量重叠不同,2020年上半年获批的六项适应症昭示着PD-1单抗开始向新的肿瘤领域进军。肝癌、胃癌、食管癌、尿路上皮癌等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可以使用相应的PD-1单抗进行治疗。PD-1/PD-L1单抗Ⅲ期临床试验的适应症类型分布PD-1/PD-L1单抗的几大热门适应症均开始有产品获批。几乎所有的PD-1/PD-L1单抗都配备了肺癌相关的Ⅲ期临床试验,目前为止也已经有5款产品先后获批了肺癌领域的适应症。其他大多数热门适应症也都已经有相应的产品获批。接下来将会着力竞争的几大适应症,主要集中在乳腺癌、头颈癌、鼻咽癌和肾癌四个领域。PD-1/PD-L1单抗在几个终端适应症上布局的临床试验在竞争最激烈的乳腺癌方面,泰圣奇几乎拥有着绝对的优势。2019年3月泰圣奇获美国FDA批准成为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首款免疫疗法。积极的临床布局也使泰圣奇更加遥遥领先。2018年4月,泰圣奇在国内开展三阴性乳腺癌的国内Ⅲ期临床试验,并且随后又在2019年增加了两项相关临床试验,是PD-1/PD-L1单抗中开展国内Ⅲ期乳腺癌适应症研究最早,而且研究数量最多的一个。肾癌方面基本也是进口产品占优势,欧狄沃与泰圣奇2018年就已经开展了Ⅲ期临床试验,而拓益才刚刚开始。鼻咽癌作为一种在国内尤其高发的肿瘤类型,有三款PD-1单抗正在向这一方向布局,并且都是国产产品。其中拓益的优势比较明显,Ⅲ期临床试验已经接近尾声,在科创板招股书中君实生物的产品计划中显示,预计将于2020年下半年递交鼻咽癌适应症的NDA申请。头颈癌适应症主要是三款PD-L1单抗之间的竞争,正大天晴的TQB2450或许有机会在这一适应症上超过Avelumab和泰圣奇。

大杂烩

吉利德回应“瑞德西韦中国临床试验失败”:研究没有定论,月底或公布结果

关于瑞德西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在中国的研究数据,吉利德发布声明称,WHO网站上过早地发布了中国第一个临床研究的信息(目前这一信息已被删除),该研究评估了瑞德西韦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的使用,但研究的数据不足以支撑有统计意义的结论。吉利德声明中透露,预期在本月底发布针对瑞德西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开放标签研究的结果。(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