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我国超98%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其毒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我国超98%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田晓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15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国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均超过98%。新一轮医改启动至今,我国着力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不断惠及广大城乡老年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当天在发布会上介绍,根据报告,2015年,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98.9%和98.6%,比2006年上升24.8个百分点和53.9个百分点。报告显示,有网上购物和旅游消费行为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12.4%和14.31%,旅游日益成为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新选择。随着健康老龄化理念深入人心,不少老年人还主动融入社会。老年大学、公益活动、社区公共事务讨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身影。报告也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面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等严峻挑战。此次发布的报告主要依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该调查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国家统计局批准,每五年开展一次,自2000年起至今已开展四次。

惊魂夜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信任问题是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瓶颈

去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回应此前多地频繁发生的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难题。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老龄科学研究》主编党俊武认为,“数字鸿沟”是数字化与老龄化两大浪潮交相碰撞产生的必然结果,未来,老年人如何融入数字化进程值得充分关注。填补数字鸿沟需强有力的数字反哺新京报:疫情期间,多地曝光老年人健康码使用难的新闻,这也成为国办方案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你怎么看这一情况的出现?党俊武:这个问题很现实,但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老人接纳数字化程度慢。它暴露出一个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理念问题,高科技快速发展,如何落地,如何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这是科技发展的第一尺度。我国数字化的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社区网格化管理细致,只有树立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现有技术完全有能力处理好目前存在的大多数问题,包括无障碍使用健康码等问题。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危机?党俊武:老年人数字鸿沟,其实就是社会数字化和人口老龄化这两大趋势相遭遇,出现的一个新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将老龄化将其孤立看待,视作数字化进程的绊脚石。我们需要换个眼光来看人口老龄化。数字化和老龄化交织下,可以产生出的巨大的红利。2019年末,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4亿,“十四五”期间,将突破3亿人。老年人是数字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未来商家眼中十分重要的“流量”提供者。数字化技术真正要全面落地实现红利,我认为还需要更强有力的“数字反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包括家庭中的子女,不仅仅是提供基础的帮助,还要开展数字化技术的培训学习,将这一项行动的重要性提高到全社会层面上来。新京报:在你的研究和观察过程中,老年人对数字技术是更积极的态度,还是更回避的态度?党俊武:老年人对于新技术有天然的保守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需要一个观察和接纳的过程。一旦老年人能够感受到技术带来的益处,他们也会欣然接受。以我个人为例,因为工作原因两三年前才开始使用手机微信。我可能认为它不利于视力保护,加剧时间碎片化,占用我过多读书时间。数字化是一个中性技术,也有它的弊端。我们应当秉持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就是不能让数字化取代一切。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一个真正瓶颈在于,老年群体对它的信任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数字化的法治化进程,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出台相应监管政策,针对数字化违法犯罪行为,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大曝光力度。新京报: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接触互联网、学习技术简单,如何让他们掌握数字思维呢?党俊武:没错,这个很重要。即便是有意愿、条件和能力学习和了解数字化的老人,形成数字思维也并非易事。数字思维不是从外面灌输的,而是从新的生活方式和新习惯的使用过程当中形成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老人已经接触到的数字化的技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思维自然会慢慢养成。对未“触网”老年人要分类看待新京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中国有3400万老人在去年短短三个月之内成了网民。你怎么看这个急速增长?党俊武:受疫情的客观影响,更多老年人发现互联网技术提升了生活的便利。首先,这部分人实际上是有能力上网的,可能日常生活的非必需性,还没有接触;第二,本身中老年人“触网”人数基数就较小,因而潜力巨大。截至2020年6月末,我国还有1.57亿老年群体没有接触网络。其实可以将他们分类看待。分类标准基本有三个:收入情况、健康状况以及文化程度。无法“触网”的,通过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实现兜底,同时加强线下服务;有发掘潜力的,通过适老化改造,简化使用流程降低门槛,让他们更快融入数字化生活;已经接触的老人,让他们加深了解,提升数字素养。这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方案中也有明确: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老年人,分类梳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新京报:国办方案发出后,相关部门也已经陆续出台文件,这些措施要如何落地?党俊武:我国老年人口群体庞大,解决老年人适应智能化发展困难问题,我认为政府要发挥职能作用,负责兜底,更重要的是,应当确立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后,交由社会和市场,发挥各自能动性。例如,现在许多商家已经认识到,不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就等于把客户挡在门外。有了这个意识,他们自然会想出很多办法。毕竟,意识是第一位的,办法是第二位的。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要找到解决老年人问题的抓手。政府机构层面有老龄办主抓,但目前我们看到,许多县级老龄办已经取消了。因此,应健全组织建设,强化老龄工作系统的职能,要加强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协会的作用。新京报:你所说的“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是什么?党俊武: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主要是指能从中尝到甜头的各种做法。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好的转变。比如家门口的超市,开始没有健康码是绝对不让进门。现在出现了各种替代措施,因为商家发现,逛超市的主要是老人,没了客户货架上的东西就卖不出去。一句话概括:数字化是做大自己潜在消费群体的最简单、最低成本的办法,也是保住自己客户的最简单办法。新京报:对于市场来说,老年人的钱可能比较难赚。党俊武:对,这就涉及老龄经济的问题。可能目前商家的眼光还是更多放在了年轻人这个活力群体,主要是商家没想通,从整个社会财富的年龄结构来看,钱主要掌握在中老年人的手里。我们一直都在主张扭转一个概念,数字化鸿沟可怜的不是老年人,是商家。只是要注意,任何消费都是需要激情。年轻人只要有品牌效应,消费是件很容易的事。老年人不是。他需要反复观察、试验、比对。老人接受速度慢,但粘性相当好,一旦打开便是非常稳定的市场。正规保健品的销售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商家现在都是用的更多是挣快钱的那套老路子,所以还很难接受慢慢培养消费群体的老龄经济这种真正的新经济。认知新经济是一个大话题,要认识到,中国未来消费主要靠中老年群体,内循环也要靠中老年群体的巨大消费动能。老龄社会不仅仅是老年人问题新京报:数字化与老龄化交织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否也说明我们在关注老年人数字鸿沟时,更应关注这背后的社会结构变化问题?党俊武:数字化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进入了老龄社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要树立三个视角。第一,树立人生的老年期视角。老年人是人的老年期,我们不能把老年期与年轻期割裂开来。主要是要让全社会认识到人人都有老年期。否则,只谈老年人,让年轻人似乎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第二,树立全生命周期视角。生命有从青年到老年的演化过程,相应的数字化技术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年轻时候如何,老了又如何。例如现在人人整天看手机,高龄阶段就会积累大规模的眼科疾病问题。如果不纠正,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要知道,一旦视觉出了问题,生活质量将会大打折扣,更无法谈美好生活。第三,树立老龄社会视角。我们现在已经迈入老龄社会,而不仅仅是老年人多了的问题,还有一个年轻人在减少的问题,总体看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需要从全局来谋划、来应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等问题。对此,中央作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简单来说,就是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各种问题。老年数字鸿沟问题也要纳入这个框架来系统解决。新京报:你刚才提到,关于老龄社会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能否详细解释下?党俊武:现在很多人“谈老色变”,而且对老龄社会持悲观思维的认识误区是全球性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用传统年轻社会的思维来看待老龄社会。年轻社会中年轻人多老人少,现在进入老龄社会,老人在增多,年轻人在减少,用年轻社会的思维看,当然只能是悲观结论。但是,我们用老龄社会的思维看老龄社会,结论就是乐观的。一方面,社会整体在老龄化,但个体在年轻化。另一方面,大家活得长寿,这是有人类以来的梦想变现。这是个伟大壮举。老龄化不可怕,关键是不能过度老龄化。另外,把人口老龄化就当做老年人增多,这是个绝对错误的概念。老龄化指的是老人增多和年轻人减少的过程。这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规律。规律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这个结构性变动背后,是我们的观念、发展方式、制度体系等要适应这个规律。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是简单解决老年人的医疗、吃饭、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问题就万事大吉了。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编辑 陈思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 老龄产业将改变中国的经济形态

来源:华夏时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 老龄产业将改变中国的经济形态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之下,老龄化趋势加剧,康养产业、老龄产业站上风口,这也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空间。“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产业,也叫老龄经济,真的会改变目前整个中国的经济形态。老龄社会的到来不是挑战,而是重大的机遇。”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老龄产业的三层次党俊武表示,老龄产业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中国现在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年轻型社会的,到2050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将会从目前的年轻型转变成为老龄社会的形态,这个转变意义非常大。从欧美国家来看,100年前的产业结构现在基本上看不到当年的样子了,中国40年前的样子,现在也看不到了。所以2050年,老龄经济、老龄产业将是一场革命。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全生命周期。现在进入老龄化,也进入了长寿时代,全生命的新的结构会对现有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一场革命。中国经济增长空间将来有多大?不光是中国,也是人类经济增长的空间,我们要跳出现有的经济产业的思维来看未来经济产业的空间。第三个层次,银发经济,也就是老年人经济。现在老年人有2.5亿人,未来老年人的流量大概是10个亿,这个量非常大。老龄社会是中国的重大机遇同时,党俊武也就老龄产业的重要性留下了三句话,他认为老龄社会的到来不是挑战而是机遇,是中国的机遇,更是全世界的机遇。第一句话——老龄产业将来会成为中国的战略性的产业。“我个人认为,经济产业研究要考虑四个因素,考虑国际政治,考虑经济本身,还要考虑科技,而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考虑人口。现在人口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由此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人口结构的这一场革命,我们已经经历了20年,再经历两个15年的演变,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产业、老龄经济真的会改变目前整个中国的经济形态。”党俊武说。第二句话——这个产业到底潜力有多大?党俊武表示,我们做了一个保守的预计,目前占GDP的8%,2030年大体上占五分之一,到2050年,大体上要占到GDP的三分之一。不是康养产业,是老龄产业、老龄经济,这是真正的新经济。科技带来的经济只是短时间的,人口带来的新经济变化才是持久的。第三句话,“我觉得未来中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力,保持综合国力,奠定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很多最基本的因素要强调。但是我今天要强调,一定要适应老龄社会到来,把老龄经济发展好,发展好这个才是未来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党俊武说。

若唯无诏

“2019老龄科学年会”在京召开

加强老龄科学研究 科学应对老龄社会“2019老龄科学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日报12月16日电 12月14日,由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协办的“2019老龄科学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在主持会议时,向与会专家代表介绍了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和目的意义。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王建军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不是简单的民生问题或者养老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它既是人口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文化问题、政治问题,甚至生态问题。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全面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搞清楚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及时、科学、综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老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老龄科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老龄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相关政策出台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研讨会以“加强老龄科学研究科学应对老龄社会”为主题,紧紧围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和老龄科学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副司长蔡菲,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从不同角度对《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进行了阐述和研讨。在老龄科学建设研讨部分,中国人民大学一级荣誉教授邬沧萍、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莉莉、伍小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贾旭东分别做了题为《新时代老龄科学的任务》、《健康老龄化与慢病管理》、《老龄人口学的未来》、《老龄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老龄服务产业发展》、《认识老龄健康的复杂性》和《老龄文化学的发展方向》的精彩演讲。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来源:中国日报网

具而九窍

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国加强老龄科学研究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 王祖敏) 在老年人口已达2.5亿、老龄化形势还在进一步加剧的中国,如何更及时、科学、全面地应对老龄社会成为相关领域的一大课题。资料图:养老院。中新社发 陆欣 摄由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协办的“2019老龄科学年会”1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加强老龄科学研究 科学应对老龄社会”为主题,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老龄科学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来自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规划进行了解读与阐述。在老龄科学建设研讨部分,来自部分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就“新时代老龄科学的任务”“老龄人口学”“老龄经济学”“老龄文化学”“老龄服务产业”“老龄健康的复杂性”等专题进行了演讲。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中国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简单的民生问题或者养老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涵盖了人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甚至生态等诸多领域。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只有首先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全面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了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做到及时、科学、综合地去应对。王建军称,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刻认识老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老龄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相关政策出台奠定坚实的基础。(完)

山行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九成老年健康活力群体的旅游养老服务需求不可轻视

央广网北京11月15日消息(记者车丽)记者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14日举办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家座谈会上获悉,老年旅游已经成为未来健康活力群体的重要养老服务需求。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达48.9%。空闲时间的增多、空巢家庭的增大、可支配资金的自由,“候鸟式”旅居养老将会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方式。近年来,老年旅游,或者叫做候鸟养老、旅居养老等,逐渐成为健康活力群体喜闻乐见的一种养老基本服务形式。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平台携程网发布的《老年群体旅游行为报告》显示,65%的受访老年出游用户每年出行3次以上,且越来越多的老人能够独立完成在线预订。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涛表示,根据老年市场所体现出来的“慢旅游”的特征,度假属性的休闲产品是老年市场的主导产品,在老年市场对养生、保健、养老等旅游需求的刺激下,度假住宅、康体疗养两大产品有望成为未来老年旅游的主流。两大产品的设计对气候的适宜性和综合配套服务比较敏感,所以气候适宜、环境良好的近程区域最具有潜力,能成为养老住宅和康体疗养度假产品开发的热点区域。王海涛建议,在旅游养老产品设计时需要注意按照老年人总体对时长、交通、居住等偏好来进行设计。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旅游养老产品的一般持续时长不应超过20天,但不同经济情况的老年人对于旅游时长的接受程度也不同,经济情况越好的老年人会更能够接受较长时间的旅游行程,而旅游行程的具体时间则比较灵活。老年人会更偏好去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园林景区、海滨沙滩等地度过旅游时间,并且很在意目的地护理专业问题和老年活动丰富性的问题。老年人主要偏好选择飞机或者高铁出行,喜欢住宿酒店或者养老机构。在设计旅游养老产品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特征而注意这些细节问题上的差异,同时建议应该统一给老年人购买旅游保险。影响到老年人旅游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有:获取的旅游养老资讯、老年人对旅游养老的担心、老年人选择旅游养老的目的和老年人对行程安排在意的问题。而老年人能够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旅游养老信息,能获取多少有效信息,又会对后面三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结果表示,通过养老机构推荐获取信息是被访者在所有信息获取方式中占比最高的一种,但同时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手机资讯、子女亲戚介绍,这些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占比高且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因此旅游养老机构在对老年人进行产品宣传工作时,既应该注重和养老机构的合作,也需要关注各类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传播。在旅游养老产品设计上,应主要解决老年人所担心的安全、食宿和服务质量差的问题,通过活动和行程的设计帮助老年人参加旅游养老的目的。同时,老年人是一个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群体,绝大部分被访者(91.6%) 只愿意为单次旅游养老花费5000元以下,因此旅游养老机构应该尤其注意旅游养老产品的定价策略。大部分被访者在旅游养老中每天能接受花费只在200元以内,只有13%左右的人表示愿意把钱花在养生调理或购买当地特产上。旅游养老过程中,老年人购买附加服务或保健产品的消费市场一直被看好,但就目前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来看,旅游养老服务附加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引导培养。但这也是市场盈利的保障,关系老年旅游市场能否蓬勃发展。王海涛认为,老年旅游服务市场亟需积极引导。目前,全国关于旅游养老产品的规范没有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包括价格标准、服务标准、赔偿标准、旅游标准等。统一制定标准内容,有助于老人提前了解相关标准信息,市场做到规范化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老年旅游的市场不断壮大,但与此同时也滋生了许多市场乱象。如老年人参团被加价是旅游市场中存在的潜规则之一,国内如云南、四川,出境如澳新、东南亚都是“被加价”的重灾区。另外,虽然国家明确要求旅行社不得拒绝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参团,但不同的旅行社对老人出境游体检机构、体检项目的要求、年龄限制等也大相径庭。由于老年人“对价格敏感”,且老年人应对强制购物和自费等现象时维权意识较低、沟通能力有限,因此,很容易步入不合理低价团的“陷阱”。“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健康活力老年群体对老年旅游服务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无论是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都需要认真对待,这也是关系着近两亿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大事,在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战略中,也必然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在‘十四五’时期更加关注,并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王海涛表示。

辞郎洲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家座谈会在京举办

11月14日,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家座谈会于在京举行,会上养老产业相关专家学者,就“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具体目标、实施路径和政策措施进行交流、探讨。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认为,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积极的行动去应对。建议,整个公共政策体系都要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角,形成整合协同共识,从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角度出发,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口前移到年轻人口和低龄老年人口。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度建设上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和银发经济,并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此外,对人口老龄化本质特征、基本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也非常重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全体中国人拥有幸福晚年的保障,并将为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做出中国贡献。他呼吁,出台应对人口老龄化分领域的中长期专项战略,在全社会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教育,同时加强和完善老龄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党俊武讲到,放眼世界,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需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发展养老事业。此外,从政治层面考虑,确保在老龄社会责任下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这三大群体的利益均衡,将是事关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专家发言环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健康宜居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伍小兰以《开展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养老金制度完善与可持续发展》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海涛以《九成老年健康活力群体的旅游养老服务需求不可轻视》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经济产业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莉莉以《加快培育老龄消费市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内循环》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军以《在经济领域大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魏彦彦以《大力发展老龄文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周燕珉以《关于推动老年公寓发展建设的建议》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统计调查所副所长、高级统计师翟德华以《从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题,国家医疗保障局价格招采指导中心药品耗材处处长钱军程以《拥抱新技术 开创新思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文化所所长、副研究员李晶以《提升老年教育品质 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为题,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目标和路径》为题,分别做主题演讲。

张叔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老龄健康需求与供给仍存错配现象

当前健康经济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老龄社会的健康需求与年轻社会建构起来的健康供给之间的错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社会的健康需不断变化,但供给侧未能跟上这一变化。应加快培育老龄健康人才特别是关键健康医疗人才;全产业实施老龄健康战略;加强健康金融、医疗保险、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改革和建设。

整整齐齐

中国将探索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

央广网北京12月15日消息(记者车丽)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新时代中国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获悉,中国将探索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此次研讨会于2018年12月15日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全国老龄办指导,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联合主办,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老龄战略研究中心协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51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参加,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王建军指出,人类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这是当今影响全球的重大世情,也是我国今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国情。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1亿,占到总人口的17.3%,预计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5亿,占到总人口35%左右。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群,也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竞争等诸多领域,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众多学科,需要在老年学的基础上,探索建构新的学科群体系进行联合攻关。着眼长远看,老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群,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王建军指出,这次会议是我国首次召开的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也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事业乃至老龄事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明年将适时召开全国性的老龄科学大会。他提出,要把握好老龄科学的学科定位,重点研究老龄社会的一般规律和中国老龄社会的特殊规律,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着力找到系统性解决老龄社会相关问题的中国方案。要以新理念创新学科研究方法,关键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站在老龄社会条件下去思考老龄问题,系统梳理现有理论,创新研究方法,防止仅仅埋头于研究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研究一些带有长期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要充分整合研究力量,动员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开展联合攻关。要搭建平台,努力改变老龄科学研究还处于自发的各自为政状态,通过学术会议、大数据库、成果转化展示等方式,促进老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共享,推动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具体政策。中国人民大学终身教授邬沧萍指出,没有理论,应对老龄社会就没有方向。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为庞大的老龄社会,要拿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必须加强老龄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理论思维,为新时代人类知识体系增加新内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研究员指出,应对老龄社会所进行的战略安排和政策设计,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需要老龄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只有做到老龄科学理论与应对老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确保党中央关于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地有根有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提出,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对于应对老龄社会具有重大开拓意义,根本是要转变观念,从研究老年人的养老、健康、医疗等具体问题超拔出来,提升理论层次,结合中国国情,探讨老龄经济学、老龄社会学、老龄健康学等理论问题,从老龄社会的基本规律上探索相关问题背后的逻辑,提出系统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建议,旨在关注长寿时代全体国民全生命周期的新生活。

尘与雪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国将探索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电 (记者 王祖敏)中国将探索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为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新时代中国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1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指出,人类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这是当今影响全球的重大世情,也是中国今后发展面临的重大国情。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竞争等诸多领域,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众多学科,需要在老年学的基础上,探索建构新的学科群体系进行联合攻关,找到系统性解决老龄社会相关问题的中国方案。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1亿,占到总人口的17.3%,预计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5亿,占到总人口35%左右,中国已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表示,在中国步入老龄社会并开始向超老龄社会进发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重点是建立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核心是探索研究老龄社会的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老龄社会诸多问题的总钥匙。为此,需要建立国家级老龄科学研究交流平台、成果信息共享发布平台,联合建立老龄科学重要成果研究报告发布制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称,目前,很多人还存在着老龄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健康、医疗问题的一大“误区”,以及在身体进入“长寿社会”(老龄社会)后,思想体系还处于“短寿时代”的一大“尴尬”。建立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的根本是要转变观念,从研究老年人的养老、健康、医疗等具体问题上超拔出来,探讨老龄经济学、老龄社会学、老龄健康学等理论问题,提出系统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建议,关注“长寿时代”国民的全生命周期。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英表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繁重,需要创新理念、多维度思考。未来教育部将加强高校“涉老”学科的建设、推进高校在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等,引导高校开展老龄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本次会议由中国全国老龄办指导,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联合主办,是中国首次召开的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据悉,主办方明年将适时召开全国性的老龄科学大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