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简称“中劳”。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普通本科院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史沿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54年从天津迁至北京;1984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开始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5月,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为现代化教育本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师资力量:专任教师36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占比约为43.0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学科教指委委员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课堂学校共设置有15个教学院系,共计17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目前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4个专业方向)一个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方向为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设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这些学科也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优势学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录取通知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科分析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下的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的专业。这一专业对于国家层面的劳动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的操作管理,都有着直接的作用。劳动关系在中国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新兴学科。该学科在国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设最早。就业方向: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法学研究的是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属于劳动关系法律的一种,和一般的法学类专业或者大学不一样。就业方向(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主要负责人事的薪资、社会福利的模块,也可以做企业管理,就是管理层方面的,需要从基层做起。
原标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8月21日,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致远楼八层报告厅召开。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教授、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教育处张庆国处长、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刘霄处长出席会议,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池州学院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会议。申继亮巡视员在讲话中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制定中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出了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动员令,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绘制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施工图,接下来的重点是要落下去、见行动、见实效。为此,他强调了三点:一是劳动教育是使命,需要担当。劳动教育不是专项教育,它是党的教育方针,是个体社会化的教育,是优化育人模式的教育,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全力做好。二是劳动教育是工程,需要谋划。要把握住劳动教育的育人指向,做到既要有劳动更要有教育,要注重经历、注重历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干起来、做到位,也要强调实践中反思引导,突出劳动的教育指向,还要注意体现劳动教育与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性。三是劳动教育是难题,要有探索:要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强制、引导、鼓励等多种手段,建立制度、破解难题。在“课题报告与点评”单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研究员进行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研究”的课题中期汇报。报告提出,要全面把握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通过“活性劳动知识”“感性劳动知识”“理性劳动知识”让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积极探索以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课程劳育为路径,以学术劳育为支撑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杨冬梅教授、姜颖教授、许涛副研究员、李珂研究员分别作了“让思政教育为劳动教育铸魂领航”“以专业劳育凝聚起劳动教育的磅礴力量”“完善实践劳育机制 培育崇劳时代新人”“让课程劳育担当劳动教育的特殊使命”四个分报告。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邱吉教授、北京大学卢晓东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廖辉教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郝志军研究员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在“学术分享与交流”环节,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介绍了该校开展了十年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分享了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并提出了教育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对如何在“五育融合”中推进劳动教育进行了阐释,提出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实现五育的渗透与融合。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对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强调高校劳动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具有独特性,必须改变原有支离破碎的情况、实现体系化发展,并对深入开展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倡议。此次研讨会深度呼应并回答了社会各界一致关心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线图”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供稿)【来源:中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二本中的王牌?看看庐山真面目吧!别小看二本,也有国字号隐现其中,比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乍一看,必定会让人联想到行政单位、公务员、铁饭碗这几个关键词。为啥?帽子大,帽子正,帽子重,这就是我的感觉。毫无疑问,这是一所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高校,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曾经是专门培养工会及相关岗位干部的摇篮。时至今日,这所高校又会以怎样的状况面向社会呢?有图有真相,就以2020年毕业生的几个就业指标表来解析吧。首先是就业率,2020年中劳本科整体就业率92%,各专业就业率基本框定在90%上下浮动,还算不错。其次是就业方向。技术服务业超过10%,批发零售业接近10%,文体娱乐8%,建筑、科技、居民服务均在6%以上,教育、餐饮、制造5%……就业主体是企业。第三是就业渠道。25%的学生通过校外网站,19%的学生通过家人或熟人推荐,11%的人通过学校老师推荐,9%校招,8%实习转正,8%毛遂自荐,5%校园网……三张图表看下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生没有明显行政优势,大致和一般院校一样,通过各种方式就业。咱们老百姓,最看重的不就是就业吗?那么,再来看中劳的优势专业——劳动关系和法学,这也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名单,在二本院校中熠熠生辉,和一本院校比,也有强大的存在感。有人说中劳是二本院校中的王牌。嗯,如何定位,还是交给各位家长啦!
中新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余湛奕)全国首届“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公共管理硕士)项目启动暨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24日在北京举办。中国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麻宝斌等出席会议。首届“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项目导师与全体研究生参加会议。田慧生表示,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落实要在大中小学贯通一致,形成依次递进的劳动教育体系上下功夫;要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上下功夫;要在德智体美劳融合,形成“五育并举”的全方位育人格局上下功夫。他期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依靠深厚的劳动科学积淀和广泛的群团组织基础,扎实办好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项目。他同时表示,教育部教材局会继续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在劳动教育领域有新创见、大作为。刘向兵表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拥有8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已涵盖公共安全管理、工会工作、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方向,今年新设“劳动教育管理”方向,面向各级各类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企业培养劳动教育高层次专业人才,服务于劳动教育落地实施、劳动教育政策制订及劳动教育实践督导。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争取将本项目办出特色、办出成绩,探索出一个可供推广的劳动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麻宝斌指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公共管理专业学位下开展劳动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生培养,加强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劳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创新。他表示,在劳动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当立足现实需要,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在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加强统筹指导作用培养专业人才。“各位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有理工科的,既有企业的,也有政府或事业单位的。无论哪一种,不论工作年限有多少,工作经验有多少,我们都将因人而宜,制订学习和研究计划,使各位同学尽快熟悉劳动教育,研究劳动教育,探索解决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痛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印副教授代表项目导师团队发言。他表示,为加强研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将实行“劳动教育中心统一培养”和“导师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单周学术沙龙、双周读书会、开设前沿课程等形式,让各位同学深入交流,共同提高。(完)
在我国,绝大部分人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的,劳动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所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4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而在1954年学校从天津迁到了北京,为中国工会和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培养了建国以来最早一批劳动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这之后,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1984年经过原国家教委的批准改建,成为中国公益学院,2003年则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根据2015年3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显示,学校有北京以及河北涿州两个校区,是北京市政府命名的首都花园式单位,院内环境优美,并且建有办公楼、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运动场、网球场、体育馆、学生宿舍楼等教学生活基本设施。该所高校目前下设12个教学系部,开设15个普通本科专业以及方向。在这其中,劳动关系、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这些专业立足于服务社会,培养能在工会、青年妇女的社会组织从事工作的有较高文化道德修养并具备一定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优秀的教师团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教授,同时还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结构较好、科研能力强劲的最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教师中具有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79%。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同志们:你们好!“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收到你们的来信,我感到十分高兴。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一直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我向你们、向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习近平2018年4月30日
原标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行2020级劳模新生开学典礼暨客座教授聘任仪式中工网讯 9月5日上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0级劳模新生开学典礼暨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在北京校区举行。全总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晓钟,全总兼职副主席高凤林,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组织部部长、一级巡视员王利中,学校领导刘向兵、傅德印、吴万雄和党委常委杨冬梅出席典礼。巨晓林、高凤林、许振超、李万君4名大国工匠,清华大学教授吴潜涛、沈原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唐鑛4名专家学者被聘任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客座教授。典礼由吴万雄副校长主持。李晓钟主任代表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处对2020级劳模新生入校学习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受聘为劳模学院客座教授的专家表示诚挚感谢。他指出,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工会十七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突出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持续改进和提高劳模学历教育,成绩显著。他强调,劳模是学校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学校要借助劳模教育的资源优势,以劳模教育带动和促进劳动教育,开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教育的新局面。他要求,学校要进一步巩固劳模教育的龙头地位,发挥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抓好劳模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品牌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学校、社区和全社会蔚然成风。刘向兵书记为与会客座教授颁发聘书。此次客座教授聘任,是改善学校劳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也是推动学校劳模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开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傅德印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党委和全体师生员工,对劳模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中央和全总党组对学校劳模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表示衷心感谢。他向劳模新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勇于担责,牢记使命;二是引领风尚,涵养情怀;三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他勉励劳模新生们坚定信仰、继续拼搏,努力提升、重塑自我,用自己的干劲、闯劲、钻劲引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领青年学子不断成长。会上,社会工作学院院长叶鹏飞副教授、2019级劳模学员陈振文、2020级劳模学员陈程丽分别发言。劳模学院教师代表为劳模新生佩戴校徽。
日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在京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兼研究中心主任刘向兵,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兼经管系主任燕晓飞,党委常委、工会学院院长兼组宣部部长杨冬梅,党委常委、法学院院长兼教务处处长姜颖等出席研讨会。学校相关学院(系、部)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与研讨交流。刘向兵校长主持了研讨会。研讨会上,劳动关系系主任、副教授乔健在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发言中介绍了当前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体系;工会学院院长、教授杨冬梅在题为“协商民主与职工民主管理”的发言中,从协商民主的实质和历史发展过程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民主管理现阶段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和促进职工民主管理的创新;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教授赵祖平的发言题目为“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并表示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领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党委常委、法学院院长兼教务处处长姜颖做了题为“把握劳动关系主要矛盾变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发言,介绍了当前劳动关系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倡导要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发挥制度优势;劳动关系系副主任、教授闻效仪在题为“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经验”的发言中,介绍了当前劳动关系领域和职工队伍的重要变化以及给工会带来的新挑战,并总结出中国工会当前约束雇主、引导职工、调节矛盾的三角结构;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兼经管系主任燕晓飞燕晓飞的发言题目为“认真学习新时代社会矛盾转化学说,深入研究中国职工状况的新变化”,通过对我国职工状况的分析,阐释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并建议学术研究应关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面临的新情况,着力解决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职工群体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如何将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不同学科间如何协同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的研究生也表示将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习和研究。刘向兵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一场有高度、有深度的学术研讨,多学科间的相互启发和思想碰撞使与会者更加深入理解了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内涵和实质,为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提供了思想引领。他对如何将学习和研究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工会工作、劳动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论述,重视文本研究;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校教学及科研实践,重视方法论研究;三是用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推进我校各项工作,引领我校高端智库建设,推动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光明融媒记者任欢)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已于近日举行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消息,10月13日上午9时30分许,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学校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校区致远楼礼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对学校建校70周年作出批示,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出席庆祝大会。王东明在批示中指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七十年来,在党中央关怀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办学,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谨向学院建校七十年致以热烈祝贺,向全体师生致以诚挚问候!希望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传统、坚持特色,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工会干部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劳动关系领域和工会工作研究的高端智库,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玉赋在讲话中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70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学校为提高工会干部素质、推进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要贯彻落实王东明同志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传统、坚持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工会干部的重要基地、劳动关系领域和工会工作研究的高端智库,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玉赋强调,学校是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工会系统最高学府。要始终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贯彻落实和研究阐释,引导师生员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李玉赋指出,学校要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工会干部,把开展劳模教育与发挥劳模作用结合起来,认真探索发展路径、特色优势和优良传统。要加强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智库建设,为推进工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不断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兼任第一任校长。经党中央批准并由刘少奇亲自审定学校校址,1954年8月,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1984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开始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共同印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介绍,该校目前已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重点、工会干部培训为使命、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做精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成为在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较为完整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