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全国首届“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公共管理硕士)项目启动暨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教育部教材局田慧生局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麻宝斌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刘丽红、党委常委燕晓飞等出席会议。首届“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项目导师与全体研究生参加会议。 教育部教材局田慧生局长在讲话中肯定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近几年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他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落实要在大中小学贯通一致,形成依次递进的劳动教育体系上下功夫;要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上下功夫;要在德智体美劳融合,形成“五育并举”的全方位育人格局上下功夫。他期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依靠深厚的劳动科学积淀和广泛的群团组织基础,扎实办好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项目,也表示教育部教材局会继续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在劳动教育领域有新创见、大作为。 刘向兵书记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对现在的职工群体、对大中小学生这一未来的职工群体都能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主体和推动力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高校,贯通教育领域和工会领域,在加强劳动教育中责无旁贷、使命光荣。近年来,学校围绕劳动教育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首届“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项目的启动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承担工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使命的重要行动,是学校加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尝试和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他表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争取将本项目办出特色、办出成绩,探索出一个可供推广的劳动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麻宝斌教授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积极探索在公共管理专业硕士项目下开展“劳动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生培养表示由衷的赞赏。他建议,在劳动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当立足现实需要,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在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加强统筹指导作用培养专业人才,未来面向全国总工会、各级工会组织、教育管理部门、全国大中小学和科研院所、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及各类媒体等组织,输出从事劳动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 劳动教育中心主任李珂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劳动教育导师团队、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劳动教育学术平台、案例教学和研发以及实践育人培养机制六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项目的实施情况。党印副教授代表项目导师团队发言,王春亮作为首届“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代表发言。 启动仪式上,参会领导为首届“劳动教育管理”全体研究生赠送了劳动教育专著。会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李杰)【来源:中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原标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8月21日,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致远楼八层报告厅召开。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教授、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教育处张庆国处长、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刘霄处长出席会议,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池州学院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会议。申继亮巡视员在讲话中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制定中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出了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动员令,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绘制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施工图,接下来的重点是要落下去、见行动、见实效。为此,他强调了三点:一是劳动教育是使命,需要担当。劳动教育不是专项教育,它是党的教育方针,是个体社会化的教育,是优化育人模式的教育,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全力做好。二是劳动教育是工程,需要谋划。要把握住劳动教育的育人指向,做到既要有劳动更要有教育,要注重经历、注重历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干起来、做到位,也要强调实践中反思引导,突出劳动的教育指向,还要注意体现劳动教育与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性。三是劳动教育是难题,要有探索:要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强制、引导、鼓励等多种手段,建立制度、破解难题。在“课题报告与点评”单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研究员进行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研究”的课题中期汇报。报告提出,要全面把握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通过“活性劳动知识”“感性劳动知识”“理性劳动知识”让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积极探索以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课程劳育为路径,以学术劳育为支撑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杨冬梅教授、姜颖教授、许涛副研究员、李珂研究员分别作了“让思政教育为劳动教育铸魂领航”“以专业劳育凝聚起劳动教育的磅礴力量”“完善实践劳育机制 培育崇劳时代新人”“让课程劳育担当劳动教育的特殊使命”四个分报告。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邱吉教授、北京大学卢晓东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廖辉教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郝志军研究员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在“学术分享与交流”环节,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介绍了该校开展了十年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分享了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并提出了教育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对如何在“五育融合”中推进劳动教育进行了阐释,提出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实现五育的渗透与融合。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对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强调高校劳动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具有独特性,必须改变原有支离破碎的情况、实现体系化发展,并对深入开展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倡议。此次研讨会深度呼应并回答了社会各界一致关心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线图”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供稿)【来源:中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在京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兼研究中心主任刘向兵,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兼经管系主任燕晓飞,党委常委、工会学院院长兼组宣部部长杨冬梅,党委常委、法学院院长兼教务处处长姜颖等出席研讨会。学校相关学院(系、部)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与研讨交流。刘向兵校长主持了研讨会。研讨会上,劳动关系系主任、副教授乔健在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发言中介绍了当前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体系;工会学院院长、教授杨冬梅在题为“协商民主与职工民主管理”的发言中,从协商民主的实质和历史发展过程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民主管理现阶段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和促进职工民主管理的创新;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教授赵祖平的发言题目为“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并表示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领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党委常委、法学院院长兼教务处处长姜颖做了题为“把握劳动关系主要矛盾变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发言,介绍了当前劳动关系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倡导要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发挥制度优势;劳动关系系副主任、教授闻效仪在题为“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经验”的发言中,介绍了当前劳动关系领域和职工队伍的重要变化以及给工会带来的新挑战,并总结出中国工会当前约束雇主、引导职工、调节矛盾的三角结构;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兼经管系主任燕晓飞燕晓飞的发言题目为“认真学习新时代社会矛盾转化学说,深入研究中国职工状况的新变化”,通过对我国职工状况的分析,阐释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并建议学术研究应关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面临的新情况,着力解决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职工群体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如何将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不同学科间如何协同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的研究生也表示将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习和研究。刘向兵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一场有高度、有深度的学术研讨,多学科间的相互启发和思想碰撞使与会者更加深入理解了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内涵和实质,为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提供了思想引领。他对如何将学习和研究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工会工作、劳动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论述,重视文本研究;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校教学及科研实践,重视方法论研究;三是用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推进我校各项工作,引领我校高端智库建设,推动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光明融媒记者任欢)
工人日报客户端11月5日讯 打造具有工会特色的一流教育、科研基地,建成培养劳模工匠人才的摇篮。日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长三角学院在绍兴正式揭牌启动。这标志着长三角学院正式落户绍兴,全面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绍兴市高度重视劳模工匠人才的培育和劳模工匠人才库建设,同时,拥有较多省市级劳模和工匠。据悉,目前,全市年均技能人才晋级数超4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 42万人,位居全省第二;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00余人,位列全省第一,为绍兴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长三角学院正式落户绍兴,是绍兴全面深化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一个全新契机。根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绍兴市总工会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资源配置和对外合作等多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承担起劳模工匠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会干部培训教学实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智库建设和工会与劳动关系重大课题的研究调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师生的教学与实习实训四大职能。据介绍,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长三角学院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劳模工匠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工会干部培训教学实践基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智库建设和工会与劳动关系重大课题研究、调查基地以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师生的教学与就业实习基地。(工人日报记者邹倜然)
在我们的印象中,带有“中国”字样的大学,也就是俗称国字头的大学,是实力比较强劲的大学,而且它们往往位于首都北京,不过也有一些特例,比如中国海洋大学,这所985高校在青岛;中国计量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均不在北京;还有虽然在北京,但是实力也不是特别强的一些高校,比如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所高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这所学校的诞生有比较特殊的历史背景,它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迁至天津,1954年从天津迁至北京。中间几易其名,2003年5月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当年首次招收法学、工商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200名普通本科学生。2013年正式启动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方向)、(工会工作方向)的招生培养工作。目前只有这一个硕士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目前设有14个教学系(院)部,设有16个普通本科专业及方向,涵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6大学科门类。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别为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但是据说最好就业的不是这两个,而是汉语言文学、安全工程。当然,就业如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总的来说还是主要看个人能力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有两个校区,北京是本部,河北涿州是分校区,一般大一大二在涿州,然后回北京就读。北京虽然是本部,但是地方比较小,涿州校园面积大一些,不过相对有些偏,适合认真学习,其实也不错。这所高校虽然是国字头大学,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工运干部人才已经不再被社会所需,因此它显得也有些落寞了。在本一本二批次分开招生的省份,它是被称为本二院校的,不过它的分数往往要高于本一线不少分的(起码在河北是这样),而且毕竟是在北京,地域优势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而且学校也正与时俱进,努力向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迈进。
高圆圆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知名校友,当时就读于经济系。当时这所学校还叫做中国工运学院。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是最低调的国字号院校。截至2018年底,学校有北京海淀区及河北涿州两个校区;下设15个教学系(院)部,开设有17个普通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300人左右,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093人,其中研究生183人,本科生4785人,专科生1125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多次作为北京市高职升本科招生公共课统一考试考点。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升本院校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圆圆的母校,最低调中央部属高校
说起国字号院校,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不少冠以国字头的高校都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不乏有知名985高校,而且大多数都是部属高校。也有一些国字号院校,不是985/211/“双一流”,名气却不小。比如中国医科大学,就是一所非“双一流”省属高校,却特别受考生欢迎,录取分数线超高。2018年山西高考,中国医大在理工类最低投档线超过211高校中国药科大学、福州大学,甚至超过了“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2018年湖南高考,中国医大在理工类最低投档线超过了211高校长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同样也超过了部属211高校中国药科大学。还有诸如中国民航大学、中国计量大学这样的非“双一流”高校,虽然不是“国家队”重点建设高校,但却是各自领域非常受认可的大学。中航大是民航界的最高学府,很多航空公司争着抢着要中航大的毕业生。在航空界,中航大的地位不比211高校低,甚至高过部分985高校。中国计量大学只是一所省属高校,却因为是国际上唯一一所以计量命名的本科院校而受到考生的普遍关注,加上地处浙江杭州,又是国字号大学,吸引了不少高分考生,在多个省份的录取线都超出了一本线四五十分。不过,在这些国字号院校有一所特别不起眼的高校,它就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立于1949年,距今有近七十年的办学历史,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校。2003年之前,学校是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院校,后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这样看,中劳不仅是国字号院校,还是一所部属高校,“血统很正”。只是中劳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时间并不长,2003年才开始面向全国首次招收四个本科专业普通本科生,算起来,也就招收了十六届本科生。2013年,学校开始招收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为一所可以培养研究生的高等院校。当然,总体上而言,中劳还是一所以本科和专科教育为主的高校。中劳一直专注自己的特色学科,坚持走“小规模和专业化”发展道路,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在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和完整的高等院校。然而这样一所名称高大山的部属国字号院校,却连一本都不是,在各地几乎都在本二批次招生,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二本,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由于不是一本院校,加上特色学科没有太多“热点”,中劳差点被考生遗忘。正因为如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被一些人认为是国内“最尴尬”和“最不起眼”的部属国字号院校。客观的说,在二本院校中,中劳算是不错的,分数线也处于二本院校前列,这与其国字头校名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从就业角度看,中劳的“性价比”也不差。据学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7.97%,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8.19%;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就业率达到了100%,本科就业率最低的专业行政管理(企事业方向)就业率也达到了95.65%;超过两成的本科毕业生进入了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七个专科专业中有两个就业率达到100%。201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共同印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标志着中劳进入“双部共建”高校序列,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劳将告别“尴尬”和“不起眼”,渐渐被越来越多考生所熟知,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好。
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担任第一任校长。1954年,学校从天津迁到北京,为中国工会和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培养了建国后最早一批劳动经济管理专业人才。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院校。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转制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门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学校有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工会工作方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劳动法(姜颖)2、防灾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单位;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是中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学校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单位。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公共事业管理)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地球物理学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3、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是司法部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公安部劳改工作干部学校,1983年划归司法部领导。2002年4月正式建成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1年10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建设试点单位,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有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部级精品课程6门,39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学校有司法部重点学科1个,司法部部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河北省重点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1个。学校有7个研究机构,有司法部重点实验室1个。司法部重点实验室:现代矫正技术司法部重点实验室(中央司法警官学院)4、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坐落于首都北京,是共青团中央直属、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高等院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共青团组织的最高学府,首都特色行业院校, 以共青团工作和政法为特色及优势,涵盖文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被誉为“卓越青年人才的摇篮”。学校有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门。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点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19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专业型硕士学位点(5个):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社会工作。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5、外交学院外交学院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设有研究生院,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外交学院创建于1955年9月,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周总理为学院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北京市市级特色专业2个,全国首批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及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学科(2个):外交学、国际关系北京市市级重点学科(2个):政治学、英语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法学、政治学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经济、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法专业学位点(3个):翻译(口译方向)、法语、日语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位于我国首都北京,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同教育部共建高校。起源于1946年从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合大学为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6年建立的晋察冀边区干部学校于1949年迁至天津,并更名为华北职工大学。此后,根据刘少奇的意见,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由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任校长。1954年,在刘少奇的关怀下,学校顺利迁至北京。【文革期间,刘少奇被打倒,学校的发展也是饱受挫折】发展至198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为成人高等院校,校名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书写。1987年,学校学报《中国工运学报》创刊,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题词。2003年,中国工运学院在相关领导人的关怀下,进行了改制,进而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学校获批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2019年,在最高领导人的关怀下,学校以劳模本科班为基础成立劳模学院。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9个普通本科专业。并招收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劳动关系、法学;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有社会工作。优质专业背后是优质的教学团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等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就学校的科研建设来说,学校的科研基本上围绕着工人。具有代表性的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等。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以建设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校为目标。因此考生如果对于劳动关系相关专业有兴趣的话,全国独一份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值得考虑的高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现有北京海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1946年4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成立。1949年4月,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54年7月,开始从天津迁往北京,8月,学校教职工正式在北京新校舍办公。1966年6月,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1978年11月,中央同意恢复全总干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学院开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5年5月,教育部将劳动关系专业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目录,学校当年招收全国第一届劳动关系专业普通本科学生45名。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工匠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劳模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9个普通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英语2个专科专业,招收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106人,其中研究生189人,本科生4789人,专科生1128人。2020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省计划本科招生10个专业(类),计划招生数量59人,实际投档数量59人。投档分数线投档最低分数最高的专业(类)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低投档分数为566分,对应最低位次为59422名;投档最低分数线最低的专业是安全工程专业,最低投档分数为535分,对应最低位次为104258名。选考科目要求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计划招生的10个专业(类)中,只有两个理工科专业,其他均为传统文科或招生时不分文理的专业。不限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包括了传统文科及不分文理科招生的专业,如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法学、社会学类中的8个专业;选科要求为物理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物理和化学的专业为安全工程专业。专业(类)包括的专业及招生要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计划招生的10个专业(类)均为按照专业招生。学校各招生专业的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均为英语,其他语种的考生入学后统一改学英语,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谨慎填报。2020级本科新生第一、第二学年在涿州校区就读,第三、第四学年在北京校区(本部)就读。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省计划专科招生2个专业(类),计划招生数量16人,实际投档数量16人。学费及住宿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人4600元/学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每人8000元/学年;其他专业每人4200元/学年。高职普通类专业每人6000元/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