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2月27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记者今天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周三召开了2020年度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和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部署和党组一号文件要求,号召动员研究院广大干部职工为全面实现“两确保、双胜利”而不懈努力奋斗。本次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19年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0年重点任务,对做好全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会议期间,院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有关要求,优化会议流程、精简参会人员,全院相关领导、专家、人员在主会场和24个视频分会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党委书记赵小津主持。张洪太院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坚定信心 勇毅笃行 着力谋划 改革创新 为建设世界一流宇航企业而不懈奋斗》的2020年度工作报告。来源:中国日报网
卫星导航关乎到国家战略安全。作为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卫星在一开始就对独立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作为我国航天器研制的主力军,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为北斗导航卫星烙上了“中国印”。新材料 为北斗安上中国翼如果把太阳翼比作卫星的翅膀,那么高模量碳纤维就是这双强壮的翅膀上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但是在十几年前,我国宇航型号所使用的高模量碳纤维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要提高北斗导航卫星国产化率,同时也为保证研制进度,就必须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国家预研项目的大力支持下,529厂从2006年就开始着手国产碳纤维替代进口碳纤维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国产碳纤维进行评价、表征,对纤维与树脂匹配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开展从材料、标准样件、结构缩比件一直到1:1鉴定产品的“积木式”的验证,解决了国产高模量碳纤维的基础应用工艺问题。然而,要将国产碳纤维在北斗导航卫星上应用,并不是简单的替换关系,工艺参数、操作方法都需要重新摸索。技术团队首先对设备进行了改造,接着对参数进行了优化,解决了纤维与树脂浸渍、纤维束展开均匀性和纤维损伤控制等产品工艺问题。终于在2014年,国产高模量碳纤维在北斗三号首发试验星太阳翼上成功实现国产关键材料在轨应用,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材料的垄断。就这样,经过“台下十年功”的磨练,国产高模量碳纤维的工程化应用之路逐渐打通,解决了卫星太阳翼基板研制的燃眉之急,满足了高刚度、轻量化的应用需求,解决了关键材料受制于人的问题,为北斗导航卫星安上了一对国产化的翅膀,也为北斗三号卫星研制提供了坚实保障。新产品 为北斗打造“中国心”作为星上电源产品的主要承研单位,529厂在核心器件国产化和铷钟电源、氢钟电源等重要产品的自主研发上都书写了自己的精彩。在北斗三号研制任务开始后,529厂制定国产化验证的技术流程,设计国产化器件验证装置,开展宇航DC/DC变换器用国产控制芯片、功率MOS管的应用验证工作,完成了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其中,原子钟号称“导航卫星的心脏”,其重要性可见一斑。529厂承担了北斗三号卫星使用铷钟和氢钟两种原子钟电源的研制任务,通过集中攻关和研发,实现了从铷钟电源、高精度铷钟电源、甚高精度铷钟电源、氢钟电源等重要产品的突破,也为529厂形成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电源模块设计研制团队提供了很好的检验场,为壮大星上电源技术实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厂李廷中总师自豪的说:“每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上都有我们自主研制的电源产品!” 基于研制任务中积累的良好技术基础,529厂承担的北斗卫星任务从产品研制的品种、数量、功率覆盖范围、应用的负载多样性、用户覆盖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扩展,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供电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技术 为北斗制造中国网心脏也需要丰富的血管配合才能实现良好的血液循环,而星上的电缆网产品正是卫星的血管,是信息传递、能量传输的网络。因为北斗三号卫星对于卫星轻量化和信息传输速度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星上电缆网的减重和提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先前选用进口的电缆网产品,发现其质量可靠性和供货进度并不能满足北斗卫星研制需要,所以只能自己从零开始干。作为卫星电缆网研制单位,529厂还未接触过国产高速高密度电缆网产品。回忆当时的情形,该厂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郝春雨师傅说:“虽然之前都没有干过高速电缆网,但是团队从一开始就有信心能够把它干出来!” 这个项目技术复杂、难度大、创新性要求高,挑战很大。面对着挑战,529厂相关团队多方调研和测试,找到合适的材料、器件生产厂家进行合作,并结合宇航型号的操作要求不断地进行产品优化和迭代改进。终于,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团队突破了电缆网减重和高可靠性的技术难点,在国内首次解决了“轻量化、高密度、高速率航天器电缆网的国产化制造”瓶颈问题,实现了高性能、高可靠航天器电缆网产品的国产化制造目标和型号要求的技术指标,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北斗三号等型号的电缆产品上实现成功应用,暨满足了北斗卫星研制的需求,同时还在其它卫星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北斗工程的引领下,529厂通过自主研发,既解决了北斗三号卫星的技术难题,掌握了核心技术,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支敢打硬仗的研发团队,为后续宇航型号研制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来源:五院529厂作者:陈袁编辑:冯少卿,胡潇潇责编:邵素芝监制:母国新
12月18日,在2020年杭州空天信息大会召开之际,杭州市柯吉欣副市长、西湖区高国飞书记以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夏刚副院长、经营产业部领导在大会上共同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揭牌。研究院下属的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神舟智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康拓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参加了此次大会。 自2019年7月,研究院与杭州市在双方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积极推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筹备工作。历经一年左右时间,在双方领导高度重视下,中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杭州中心作为研究院在长三角地区的重点布局,将整合研究院的人才和科技成果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领军专家和青年创新人才,落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实验装置,加快推进空间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发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在杭州推动形成商业航天、空天信息、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未来,双方携手共同努力,将中心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空间技术科技创新高地,并充分发挥杭州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强等方面的优势,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建成院地合作产业发展的新平台。同时,充分利用杭州市社会资本,探索体制机制新模式,打造新业态,促进新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为杭州市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来源:院经营产业部文:龙珂编辑:胡潇潇责编:邵素芝监制:母国新
创新者说“我们主要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今后要做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工作。历史造就了‘两弹一星’精神,面对当前和接下来的任务,更要传承和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相信年轻一代一定能比我们做得更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仰望星空,那里有中国航天人的梦想。如今,更多的年轻北斗人成为这个征途上的主力军,他们更有活力、更有干劲,也更有对航天强国梦的热忱和期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探取月面下蕴藏着的宇宙奥秘,带回的月壤钻取样品是我们献给祖国的最浪漫礼物。探索更深更远的浩瀚太空,航天人永不止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二九厂嫦娥五号钻取子系统主任设计师王国欣“新时代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更加需要我们自主创新、奋勇拼搏。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为了这个目标,全体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扎实工作、大胆创新、全力攻关,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助推我国深空探测走向更远的地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2020年11月24日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了23天的月球采样返回之旅,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巧合的是,嫦娥五号探测器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300个航天器。197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第一颗航天器东方红一号卫星,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我国走向太空时代的第一步。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飞船、第一颗导航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一艘货运飞船……细数300“星”,第一个“百星”用了41年时间,第二个“百星”用了6年时间,而达成第三个“百星”,只用了3年时间。50年放飞300“星”,不仅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众多第一,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光辉历程。嫦娥五号真正推开了探月工程目标中“回”的大门“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相比,嫦娥五号面对的不确定性更多,真正推开了探月工程目标中‘回’的大门。”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师张洪华说。从立项到发射,嫦娥五号经历了10年的艰辛奋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在充分继承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地外天体无人着陆器与返回等技术的基础上,联合参研单位集中最强阵容攻克难关,先后突破了月表采样任务所涉及的20余项关键技术。研制之初,前所未有的一个环节——月面点火起飞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并随之带来轨道设计、起飞测控、发动机控制等一系列难题。为了尽可能模拟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将面临的情况,张洪华和团队在试验场反复做试验,与一台高110米的塔架相伴3个月。为了解决落地姿势不理想的问题,他们设计了数不清的预案。按照嫦娥五号任务的工程安排,短短一周内要完成月面着陆、采样、点火起飞以及月轨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这是对嫦娥五号研制团队的巨大考验。从探测器发射前一个月进入发射场开始,研制团队进行了6次演练。“控制大厅里所有人睁大双眼,不放过任何一次数据的跳动,心提到嗓子眼上,感觉再跳快一点儿都能蹦出来。时间非常紧迫,所有人都是‘跑着走’。”张洪华说。一个月的磨合演练也让团队对嫦娥五号发射过程了然于胸。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与上世纪进行的月球采样相比,我们的自主避障软着陆和智能自适应上升方面已然达到一个新水准。”张洪华自豪地说。东方红一号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时光回溯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于一个特殊时期,那时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国际友人惊叹:“你们在这样的条件下研制出了卫星,真的很了不起!”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卫星初样研制过程和试验阶段,在没有铆枪和固定工件的桁架条件下,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人员就靠一把小锤和几个自制的铆模,将铆钉一个又一个地敲上去。从卫星的外形选择到结构形式制定,从卫星热控措施到热真空模拟试验等繁杂的技术和工艺难关,都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攻克的。要让卫星在太空奏响《东方红》乐曲,这在当时也具有很高难度。研制人员以高稳定度的6个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控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发音,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确保东方红一号奏出了《东方红》。“我们在地面上直接听不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乐曲,需要通过卫星的天线发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电台转播。”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成员胡其正提及,为了让普通收音机接收到卫星传来的乐曲,大家提出了这个“接力”的办法。还有一道技术难关就是要“看得见”。想用肉眼就能看到太空中运行的卫星,它的亮度必须要从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而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直径仅有1米,也让“看得见”更加困难。最终,研制人员从折叠伞收缩打开的特点中找到灵感,决定在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安装一个由高反光亮度的材料制成、可以在太空中撑开的“观测体”。由于这个“观测体”体积巨大,反光亮度极高,人们在地面上就可以直接观察到卫星。北 斗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自主可控是北斗的特色,但从无到有,困难重重,北斗研制在摸索中起步。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能帆板做起。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不论是东方红三号平台的横空出世,还是影响卫星寿命的三大关键部件,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科研人员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我们是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如此形容北斗的研制节奏。很多北斗人至今还清晰记得2007年首颗北斗二号卫星研制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频率资源是有时限的,过期作废。时间不等人,争分夺秒完成了前期所有研制,参试人员进驻发射场后没有片刻的喘息,紧接着就是200小时不间断的加电测试。院士、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和一线技术人员一起排班,共同扛住种种考验。2007年4月16日,卫星成功发射两天后,试验星发来清晰信号,此时距离空间频率失效仅有不到4个小时。也正是保护我国卫星导航系统频率资源的这次“壮举”,拉开了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的序幕。严慎细实的作风一代一代被继承。在北斗三号首组卫星的研制中,出现了一个蓄电池电压微小误差的小插曲。按照设计,电压差增加到一定限额,蓄电池也会自动进行调整,不会影响运行。“换!不能带着任何疑点上天。”北斗团队没放过这个隐患。重新打开太阳翼,卸下舱板,换下有隐患的蓄电池组。最终,按照原计划完成了全部工作,让卫星又多了一份安全保障。第九颗北斗三号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主任设计师刘家兴发现了一个关键指标超标。但超标小于一纳秒,也就是小于十亿分之一秒,短到用“刹那”“瞬间”都难以形容。而进一步排查会平添很多工作量,还不一定能查出结果。但不查出原因,刘家兴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关。最终,大家一起分析、查找问题,让指标恢复了正常。神舟五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里程碑1992年,党中央正式批复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从事过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研究的戚发轫,接到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任务时,已经59岁了,他原本准备再过一年就退休。接到任务之初,戚发轫坦言,“内心确实比较纠结,觉得压力很大。”更重要的原因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戚发轫深感责任太重。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确立研制飞船,但究竟选用两舱方案还是三舱方案?这道选择题摆在了团队面前。“当时,国际上两舱和三舱方案都有,而且都成功了。中国到底用两舱方案,还是三舱方案?争论很大。最后,我们决定用三舱方案。”在戚发轫看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案,这就是创新。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且飞船着陆处离预定地点只有10公里。回忆起从事航天数十年来最难忘的瞬间,张柏楠毫不犹豫地提到了神舟五号。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里程碑,首次实现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当时,身为神舟五号飞船副总设计师的张柏楠,在飞船出厂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遇到了很大的考验。神舟五号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许多专家对航天员所用座椅缓冲器性能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座椅缓冲器”,顾名思义是保障航天员安全、舒适的一个重要工具。“座椅”不舒服,在太空复杂环境中以及返回落地时,航天员的安全就无法保证。本着“航天员的事,无小事”的信念,张柏楠临危受命,在其他人员都已经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利用两个月时间集智攻关,最终设计制造出了安全稳定可靠的座椅缓冲器并通过验证,在火箭发射前顺利安装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上。(余建斌 母国新 郭梓豫)
8月20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高分七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作为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该星的投入使用标志着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初步形成,将进一步满足用户在基础测绘、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乡建设监测评价、农业调查统计等方面的数据需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相关单位的代表共同签署高分七号卫星长期运行管理协议上级有关部门领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葛玉君副院长等相关领导出席此次投入使用仪式。▲高分七号卫星模拟图高分七号卫星于2019年11月3日成功发射,卫星搭载了双线阵立体相机、激光测高仪等有效载荷,突破了亚米级立体测绘相机技术,能够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光学立体观测数据和高精度激光测高数据。其中,卫星上承担测绘成像主任务的双线阵相机由院下属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该工程是全球首个采用两线阵+激光测高体制实现1:10000立体测图的卫星工程,大幅提升了我国卫星对地观测与立体测绘的水平。该卫星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用户的有关数据需求,还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有力的空间信息支撑,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国航天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卫星在轨测试期间,对土地违法监察、基本地物要素识别、农作物种植面积测量、公路建设施工监测等方面的一系列功能进行了验证。●为助力今年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工作,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利用高分七号、资源三号等卫星获取遥感图像,绘制了1:10000比例尺地形图,为登山队成功登顶提供了地形参考;●借助立体测图功能,卫星为牡丹江“曹园”违建问题查处提供了高分辨率立体数据;●在公路建设施工监测方面,卫星针对交通高边坡的设计及建设情况,利用多期影像对高边坡建设进展、边坡填挖方量等进行了识别和解译。下阶段,卫星将在全球地理信息获取、自主数据提供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高分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所确定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2010年批准启动实施以来,已成功发射多颗高分卫星,高分数据在20余个行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得到广泛应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由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高分二号卫星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施工过程中拍摄了一系列遥感影像,为施工进度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汛期以来,由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高分三号卫星对鄱阳湖区进行了跟踪拍摄,全天候捕捉、分析洪灾数据,极大地提升了该地区抗洪救灾能力;■在精准扶贫方面,我国以高分遥感数据为支撑,精准调查甘肃省陇南市生态环境资源本底,分析区域贫困特征及成因,对增强贫困片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有境外反华分子在社交账号上宣称中国的“三峡大坝已经变形”,对此,由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高分六号拍摄了三峡大坝卫星图像,直接有力地反击了不实谣言。高分系列卫星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部门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来源:国家航天局编辑:胡潇潇责编:邵素芝监制:母国新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创造中国航天史上众多第一创新者说“我们主要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今后要做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工作。历史造就了‘两弹一星’精神,面对当前和接下来的任务,更要传承和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相信年轻一代一定能比我们做得更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仰望星空,那里有中国航天人的梦想。如今,更多的年轻北斗人成为这个征途上的主力军,他们更有活力、更有干劲,也更有对航天强国梦的热忱和期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探取月面下蕴藏着的宇宙奥秘,带回的月壤钻取样品是我们献给祖国的最浪漫礼物。探索更深更远的浩瀚太空,航天人永不止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二九厂嫦娥五号钻取子系统主任设计师王国欣“新时代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更加需要我们自主创新、奋勇拼搏。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为了这个目标,全体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扎实工作、大胆创新、全力攻关,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助推我国深空探测走向更远的地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2020年11月24日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了23天的月球采样返回之旅,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巧合的是,嫦娥五号探测器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300个航天器。197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第一颗航天器东方红一号卫星,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我国走向太空时代的第一步。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飞船、第一颗导航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一艘货运飞船……细数300“星”,第一个“百星”用了41年时间,第二个“百星”用了6年时间,而达成第三个“百星”,只用了3年时间。50年放飞300“星”,不仅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众多第一,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光辉历程。嫦娥五号真正推开了探月工程目标中“回”的大门“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相比,嫦娥五号面对的不确定性更多,真正推开了探月工程目标中‘回’的大门。”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师张洪华说。从立项到发射,嫦娥五号经历了10年的艰辛奋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在充分继承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地外天体无人着陆器与返回等技术的基础上,联合参研单位集中最强阵容攻克难关,先后突破了月表采样任务所涉及的20余项关键技术。研制之初,前所未有的一个环节——月面点火起飞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并随之带来轨道设计、起飞测控、发动机控制等一系列难题。为了尽可能模拟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将面临的情况,张洪华和团队在试验场反复做试验,与一台高110米的塔架相伴3个月。为了解决落地姿势不理想的问题,他们设计了数不清的预案。按照嫦娥五号任务的工程安排,短短一周内要完成月面着陆、采样、点火起飞以及月轨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这是对嫦娥五号研制团队的巨大考验。从探测器发射前一个月进入发射场开始,研制团队进行了6次演练。“控制大厅里所有人睁大双眼,不放过任何一次数据的跳动,心提到嗓子眼上,感觉再跳快一点儿都能蹦出来。时间非常紧迫,所有人都是‘跑着走’。”张洪华说。一个月的磨合演练也让团队对嫦娥五号发射过程了然于胸。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与上世纪进行的月球采样相比,我们的自主避障软着陆和智能自适应上升方面已然达到一个新水准。”张洪华自豪地说。东方红一号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时光回溯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于一个特殊时期,那时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国际友人惊叹:“你们在这样的条件下研制出了卫星,真的很了不起!”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卫星初样研制过程和试验阶段,在没有铆枪和固定工件的桁架条件下,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人员就靠一把小锤和几个自制的铆模,将铆钉一个又一个地敲上去。从卫星的外形选择到结构形式制定,从卫星热控措施到热真空模拟试验等繁杂的技术和工艺难关,都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攻克的。要让卫星在太空奏响《东方红》乐曲,这在当时也具有很高难度。研制人员以高稳定度的6个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控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发音,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确保东方红一号奏出了《东方红》。“我们在地面上直接听不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乐曲,需要通过卫星的天线发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电台转播。”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成员胡其正提及,为了让普通收音机接收到卫星传来的乐曲,大家提出了这个“接力”的办法。还有一道技术难关就是要“看得见”。想用肉眼就能看到太空中运行的卫星,它的亮度必须要从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而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直径仅有1米,也让“看得见”更加困难。最终,研制人员从折叠伞收缩打开的特点中找到灵感,决定在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安装一个由高反光亮度的材料制成、可以在太空中撑开的“观测体”。由于这个“观测体”体积巨大,反光亮度极高,人们在地面上就可以直接观察到卫星。北 斗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自主可控是北斗的特色,但从无到有,困难重重,北斗研制在摸索中起步。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能帆板做起。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不论是东方红三号平台的横空出世,还是影响卫星寿命的三大关键部件,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科研人员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我们是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如此形容北斗的研制节奏。很多北斗人至今还清晰记得2007年首颗北斗二号卫星研制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频率资源是有时限的,过期作废。时间不等人,争分夺秒完成了前期所有研制,参试人员进驻发射场后没有片刻的喘息,紧接着就是200小时不间断的加电测试。院士、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和一线技术人员一起排班,共同扛住种种考验。2007年4月16日,卫星成功发射两天后,试验星发来清晰信号,此时距离空间频率失效仅有不到4个小时。也正是保护我国卫星导航系统频率资源的这次“壮举”,拉开了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的序幕。严慎细实的作风一代一代被继承。在北斗三号首组卫星的研制中,出现了一个蓄电池电压微小误差的小插曲。按照设计,电压差增加到一定限额,蓄电池也会自动进行调整,不会影响运行。“换!不能带着任何疑点上天。”北斗团队没放过这个隐患。重新打开太阳翼,卸下舱板,换下有隐患的蓄电池组。最终,按照原计划完成了全部工作,让卫星又多了一份安全保障。第九颗北斗三号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主任设计师刘家兴发现了一个关键指标超标。但超标小于一纳秒,也就是小于十亿分之一秒,短到用“刹那”“瞬间”都难以形容。而进一步排查会平添很多工作量,还不一定能查出结果。但不查出原因,刘家兴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关。最终,大家一起分析、查找问题,让指标恢复了正常。神舟五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里程碑1992年,党中央正式批复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从事过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研究的戚发轫,接到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任务时,已经59岁了,他原本准备再过一年就退休。接到任务之初,戚发轫坦言,“内心确实比较纠结,觉得压力很大。”更重要的原因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戚发轫深感责任太重。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确立研制飞船,但究竟选用两舱方案还是三舱方案?这道选择题摆在了团队面前。“当时,国际上两舱和三舱方案都有,而且都成功了。中国到底用两舱方案,还是三舱方案?争论很大。最后,我们决定用三舱方案。”在戚发轫看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案,这就是创新。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且飞船着陆处离预定地点只有10公里。回忆起从事航天数十年来最难忘的瞬间,张柏楠毫不犹豫地提到了神舟五号。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里程碑,首次实现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当时,身为神舟五号飞船副总设计师的张柏楠,在飞船出厂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遇到了很大的考验。神舟五号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许多专家对航天员所用座椅缓冲器性能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座椅缓冲器”,顾名思义是保障航天员安全、舒适的一个重要工具。“座椅”不舒服,在太空复杂环境中以及返回落地时,航天员的安全就无法保证。本着“航天员的事,无小事”的信念,张柏楠临危受命,在其他人员都已经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利用两个月时间集智攻关,最终设计制造出了安全稳定可靠的座椅缓冲器并通过验证,在火箭发射前顺利安装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上。来源:人民日报/余建斌 母国新 郭梓豫审读:喻方华
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教诲难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人特向全院的老师们送上节日的祝福:航天路上,感恩有您!您如师如父地指导我们成才,您如师如母般包容我们刚入职时的小任性,虽然出走师门多年,但在您呵护下的那段时间,是从此不再的似水流年。总体设计部 李沛峰从您身上看到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专业坚守与攻艰向前;学到了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感受到了淡泊明志的豁达胸怀。师恩如海,谢谢您老师,我的航天职业生涯领路人!总体设计部 郭霖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春风化雨,桃李芬芳您如同授人以渔的智者传授我学习的方法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如同广阔宇宙中的东方红时刻感染着我让我有信心和毅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谢老师做我迷茫时眺望星空的北斗星辰总环部 高文如海上灯塔,指引方向,如甜美雨露,滋养成长金秋时分,感恩的季节,特向敬爱的导师送上最真挚的祝福与感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 种婧宜回想在神舟学院的生活,印象最深的当属胡其正老爷子的《宇航概论》课程,老先生讲课时神采飞扬、极有风骨。从胡老先生,到我的导师,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对祖国航天事业无上的热爱。我想,这就是我应该努力的方向,要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奋斗终身。祝我的老师节日快乐,也祝所有的老师平安健康。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 陈潇扬兢兢业业的精神指引我高标准的完成航天事业,温暖和蔼的态度教导我做平凡但不平庸的人,感谢您的培养,祝老师节日快乐!物资部 李培蕾循循善诱引攀科技高峰,和蔼可亲传授为人之道。值此佳节,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502所 吴佳鹏谆谆春风化绸缪,绵绵秋雨洗鸿沟。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谱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自硕果满神州。敬祝所有航天战线上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510所 陈丽萍三年前,作为所培研究生,加入514所这个“大班级”,我的老师们,有些特别:他们是教师,教我们书本上的知识;他们又是科研工作者,传授我们试验经验;他们还是总师、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身体力行担当尽责。三年后,我正式成为“班级”的一员了,师恩难忘,老师们是我永远的榜样,航天路上,感谢有您!亲爱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514所 邓星亮您是灯塔,引我投身航天;您是严师,教我严慎细实;您是劳模,领我奋勇向前;感谢您,老师!529厂 易卓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胸怀广阔,恩情如山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才不会迷失方向。教师节,愿老师身体健康,幸福快乐!航天东方红 东巳宙教诲如春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把所有祝福送到。在留言区,分享你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或送上你对老师的祝福吧~素材:院人力资源部;院下属各单位编辑:胡潇潇责编:邵素芝监制:母国新
近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正式开通。中国北斗正式闪耀全球。这份荣耀的成绩单的背后,凝聚着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他们坚守初心,积极践行新时代北斗精神,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终于创造了光辉的成绩。总体部机械总体研制团队北斗三号试验星,成功来得太不易向上滑动阅览2015年,北斗三号即将发射试验卫星,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后续组网任务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为了赶上“发射窗口”,研制团队绞尽脑汁、开足马力、使出浑身解数,调整流程、精简项目、24小时两班作业……大家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按时出厂!”为了确保每项工作按计划完成,总装现场24小时作业、设计师就24小时跟产。在亮如白昼的大厅里,已然分不清是深夜还是白天,困了就出去洗个脸精神一下,累了就在现场稍微休息一会儿,“天线顺利展开、转动指令正确”……每一个节点任务的顺利完成,都会给在场的人打上一支“强心剂”,让大家保持十足的干劲。在全员的努力下,MEO试验双星顺利发射,在轨稳定运行,但IGSO试验卫星却因为一项举一反三工作,导致原本60天的发射场时间延长到90天,当时真是用冷酷的现实教育了我们什么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过懊恼和悔恨是没有用的,我们不惧问题,因为我们的强项就是解决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试验星终于在9月30日成功发射!然而,喜悦没能维持多久,10月2日,天线在轨出现问题,多年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吗?不,导航人的字典里,没有“认输”二字,即使面对史无前例的难题,也要放手一搏!大家放弃了国庆假期,迅速重返岗位,分析可能的故障原因,一次次进行地面模拟试验,寻求解决方案。2015年12月25日,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北斗人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奇迹——天线在轨问题圆满解决,工作正常!那个夜晚,整个团队沸腾了,成功来得太不容易,这个日子值得北斗人铭记!文/杨春总体部全球星间通信网络团队全力开通“城际高速路”向上滑动阅览如果把30颗北斗卫星看作30个空中城市,传统模式下,地面城市与每个空中城市之间建立星地廊道,监控城市运行管理状态。而北斗三号首先在空中城市之间设计分时联接的城际公路,又在主要的空中城市之间建立高速公路,最后在轨道最高、体量最大的卫星上架设了通往地面城市的高速公路。这中间,凝聚着北斗星间网络团队的坚韧与智慧。2012年北斗三号启动研制时,设计团队手上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案例。设计师们在大量研究空间数据系统和传统卫星通信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地面网络成果和卫星设计的特点,获得效率最高、应用最灵活的方案。与地面直接将计算机连接网线就可以接入网络不同,不同高度不同相位的卫星之间的可见关系存在不同的变化,而北斗三号利用相控阵天线建立起来的星间链路,每分钟要遍历20个卫星或地面站目标,变化频率更快。就像在自习室传纸条一样,当收到伙伴通过自己传递给另一个伙伴的纸条时,我们要将纸条可靠的保存起来,再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传送出去,直到到达目标。卫星传的纸条则更加复杂,还要区分遥控、遥测、运控、报文等业务的优先级,在手上的一大堆纸条中找到最重要的、最紧迫的、路径最合适的先发出去,还要考虑负责中转纸条的同学桌屉是不是已经满了。在未知的网络协议领域,针对覆盖全球的时分网络路由,由自主运行主任设计师王子玉,综合电子主任设计师曾连连,相控阵路由设计师贾卫松、顾亚楠、冯国平、禹霁阳、常希诺,星间链路设计师李平等聚焦体系标准化、可靠性、好用及易用性,不断思考、优化、验证,力图把“纸条”传好,让网络更优。2018年,北斗三号启动超高速网络论证,并在9个月时间内全新研制并发射部署完成。超高速网络的速度更快、性能更优、难度更大、时间更紧,挑战着星间网络团队的神经。作为承载城际交通的高速公路,超高速网络的要求是状态稳定且能够适应空间链路切换的特征。在综合电子专家何熊文与主任设计师庞波等前期网络深度论证后,自主运行主任设计师康成斌、高速网络路由设计师燕洪成、超高速链路设计师周会超等迎接挑战,攻克一系列难题。综合电子主任设计师曾连连带领路由器设计师吴伟、周东和王翠莲,以及网络设计师贾卫松、乔梁构建连接地面网络、相控阵网络、超高速网络、星内网络所有节点的端到端传输机制,确保了在北斗三号全星座任意星上设备节点或地面站产生一个消息,均可以畅通无阻的通过相控阵或超高速网络传输到任意另一颗卫星,进行在轨处理或下传地面。文/贾卫松 薛欣总环部北斗导航团队心有所信 方能远行向上滑动阅览在助力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这条艰辛的研制道路上,有一支来自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下简称总环部)的铁军。面对研制周期紧、批产压力大、任务指标严、竞争态势激烈等挑战,总环部的总装和环境试验团队以自主创新的拼搏精神和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书写了高密度发射北斗导航卫星的AIT新篇章。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建设一代”的创新思路,总环部团队独特的、适用于北斗导航的脉动式生产线、卫星三维模型、机器人柔性装配技术、智能检验系统、航天器姿态精密对接平台等为代表的总装技术和以双星并行热试验、一键开机、力限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环境试验技术,在北斗导航研制过程广泛应用。在北斗三号建设AIT阶段,总环部团队实现了年均9颗、峰值16颗的卫星批产总装、测试、试验与出厂发射能力,单星总装周期缩短43.9%,有效保证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AIT任务的顺利实施。正如总环部代卫兵总工艺师所说,“我们的北斗星也像制造汽车一样,走起了流水线,既有效率的革命,也有质量的保证”。这支队伍中,有从意气风发到两鬓苍苍,跨越北斗建设20年的总工艺师代卫兵、特级技师田占敏,有带领团队实现卫星总装由平面绘图时代到数字化研制时代跨越的总装工艺吕景辉,有创立了“1+1+x”的批量总装模式的80后总装操作指挥陈大猛,有北斗卫星热试验领域“带头人”杜春林,有“稳”终如一的力学试验主任设计师高非,有坚持传帮带、带领北斗检验团队成长的检验组长江大为……“手托上亿资产,肩负国家使命”是他们的信念,“工作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是他们的坚持。2020年,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总环部北斗导航党员先锋队坚守在北京AIT研制试验区、“逆行”至发射场,让党旗在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一线高高飘扬,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型号任务的“双胜利”,勇毅笃行。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的20年,总环部北斗导航团队,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在不同岗位发光发热,共同托举着北斗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文/总装与环境工程部西安分院北斗三号研制团队努力拼搏 铸就一流向上滑动阅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其中20颗卫星的导航分系统、天线分系统、星间链路子系统等全部有效载荷以及全球短报文通信、搜救等增量载荷全部由五院西安分院北斗三号研制团队提供,8年来这支队伍一直朝着“打造一流的队伍,掌握一流的技术,铸就一流的导航”的目标砥砺前行。攻坚克难 追求卓越 信号质量评估,是在北斗三号卫星系统中提出的一个全新考核要求。为了实现信号质量评估的指标,研制队伍必须查看所有单机联试结果,对于不满足指标要求的地方进行调试,调试完成后再进行优化,优化完了再调试……就这么反反复复的进行调整。每一颗卫星都必须经过这个环节,而每颗星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要求。现在,北斗三号6颗MEO卫星的信号质量指标水平可与GPS、伽利略媲美,有效地保障了导航信号的连续性和定位精度。有一次,为了实现卫星信号更高的可靠性和连续性,需要对软硬件进行大规模更改,这时距离卫星交付仅剩半年多时间,团队立即分为两组,一组人员专注于新方案的设计和验证,另一组人员按计划进行调试和测试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集智攻关,顺利实现了产品的在轨重构功能,有效载荷系统的重构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力更生 自主创新 从2012年启动北斗三号研制工作开始,西安分院研制团队要在短短的几年里完成3颗飞行试验星和近20颗卫星的研制发射任务,压力巨大。为此,研制队伍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各项指标和载荷性能。为了实现导航卫星有效载荷技术的自主可控,他们攻克了多项世界级难题,实现了以原子钟、行波管放大器、开关组件、固放、隔离器5大类19个品种为代表的所有部件100%国产化。同时,他们开发了产品快速设计与仿真等平台,实现了产品设计过程数字化、研制过程信息化、数据测试判读过程自动化的智能化生产能力,大大缩短了单机、分系统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研制周期由2—3年缩短为1—1.5年,为我国加速推进航天强国建设贡献着强有力的青春力量。文/张昊502所北斗三号控制系统研制团队能提高北斗性能的事,我们就干向上滑动阅览控制系统是驾驭卫星的舵手,五院502所为23颗北斗三号卫星装备了性能优异的控制系统,作为卫星四大关键分系统之一,控制系统为北斗导航星座的圆满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个成功的背后有一个坚守和付出了12年的团队,在他们的团队文化里,没有艰难困苦,只有一个最初的梦想——“能提高北斗性能的事,我们就干!”2015年北斗三号中圆地球轨道试验星发射前夕,有人提出用陀螺作为卫星姿态测量的主要敏感器,取代最初设计的地球敏感器,这一改进的优点可以将卫星控制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也可以长时间考核陀螺的长寿命和可靠性,为后续组网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但这种方案在高轨卫星中从未使用过,要不要做“吃螃蟹”的人?大家各执己见。每个人都明白这个变化背后的意义——不仅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而且方案修改、软件修改、验证测试、在轨使用策略修改,每个环节都会带来风险,需要反复验证来保证万无一失。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卫星控制系统研制团队最终坚持“能提高北斗系统性能的事,我们就干”的理念选择了“干”。带着这个信念,团队开始了不分昼夜的加班,用近一个月的高强度工作换来了卫星实际飞行中完美的姿态曲线,团队也再次体会到了极致付出后的骄傲。“造更完美北斗”的理念已深入到北斗控制系统每位研制人员的骨髓中。为了使卫星更加智能、更加自主,卫星控制系统持续迭代升级、精益求精,哪怕是面对最后一颗发射星,团队中的每个人也愿意付出所有,实现它更多的功能,造就更智慧完美的北斗。最后一颗组网星发射当天,太阳翼在太空展开的优美瞬间全网刷屏,然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为了这“精彩一展”,为了能“眼见为实”,北斗三号控制系统修改了控制方案,并付出巨大努力完善和提升了系统的故障诊断能力,他们“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并最终在实现目的同时北斗三号持续升级优化。导航系统,稳定最重要。未来10余年,502所的控制系统还将呵护每颗星在轨精准稳定运行,确保每颗导航星坚守岗位,为无数终端提供精准的服务,北斗三号控制团队也将把“造最完美北斗”的理念应用于在轨管理,持续坚守,持续提升北斗卫星性能。文/陈斌510所北斗频标团队在北斗导航任务中砥砺前行的频标人向上滑动阅览五院510所频标人在民风淳朴的西北土地上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为北斗导航任务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铷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载荷之一,铷钟物理部分是铷钟的心脏,其作用是为整个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精准的时间。在我国宣布正式启动北斗导航项目后,美国立即宣布了对中国的铷钟禁运令。国家急需之际,吾辈必将倾力。510所经过多年积累,具有研制铷钟物理部分的雄厚技术基础和显著优势,自此开启了国产铷钟物理部分的研制攻关之旅。2004年8月,510所频标人组建了强有力的项目技术团队,为确保项目攻关进展,项目团队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心中共同的梦想,不计个人得失,忘我工作,加班加点,赶时间、抢节点,解决了力学、真空、热和辐照等技术难题,于2005年8月15日完成了鉴定件的交付,并在同年10月7日完成国产铷钟物理部分鉴定件研制总结暨转正样设计评审。2006年9月,团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510所承担物理部分的国产铷原子钟飞行试验成功,在轨工作稳定、正常。中国人不再受制于人,终于扬眉吐气!回首那段自主创新的“拓荒”之路,510所研制人员感慨良多,不记得当时经历了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不记得面对一项技术瓶颈经历了多少次挑战、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为解决铷泡研制难题,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经过无数次的调试、测试,完成了全金属铷泡充制机的设计并投产使用;为实现铷钟物理部分的长寿命指标,在国内率先使用了抗碱玻璃制作铷灯泡,并开展了长达7年的铷量消耗评价试验,取得了瞩目的成果。510所铷泡研制人员刘苏民技师说,他将毕生所学用到了铷泡技术的研制中,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不断的积累和不懈的创新。510所频标人在铷钟物理部分研制成功后,还逐步解决了更多的技术难题和批量化生产的难题,用自身过硬的产品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文/潘颖518所北斗三号全向移动转台研制团队两代转台人,高效造星梦 向上滑动阅览在北斗三号卫星立项初期,为了能在厂房布置更多组网卫星的AIT工位,急需一种在狭小场地灵活转运移动的转台。为满足型号任务需求,在杨勇、张元萍等上一代转台设计师的带领下,五院518所转台研制团队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最终选定了麦克纳姆轮的全向移动方案,并开始了这场五院第一套全向移动转台研制的接力赛跑!从无到有的过程最是艰辛,在第一套全向移动转台的研制过程中,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们在学中干、干中学,秉承着航天人“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夜以继日、通力合作,最终设计出了各项指标最优的整车结构和机构,实现了基于虚拟电子主轴的多轴同步、全闭环精密调姿等技术,解决了全向移动转台控制系统的多轴模块化扩展、平稳精准移动、快捷精密调姿等难题,成功验证了全向移动新技术。攻克每一个问题每次都很艰难,但是大家顶住了压力和质疑,为后续任务铺平了道路!忘不了在转台调姿精度精测中,现场确认各项指标均满足用户要求才肯放心离开的王文宗同志的执着;忘不了伏地追踪麦轮小辊子着地点并一一标记出异响故障点的张继民同志那虔诚的身姿;忘不了直到深夜还在仿真分析麦轮大承载受力情况时薄弱点的许波同志,那布满血丝却仍旧凝视的眼神;忘不了曾在解决转台翻转机构异响问题时头戴听诊器为转台“体检”的杨帅同志那专注的神情;忘不了王东同志在全向移动电控原理样机研制中为项目的殚精竭虑和为团队的丹心赤忱;忘不了党兴同志在怀孕后期仍在车间进行转台整机软件开发联调的坚守;忘不了韩强同志调试开发多轴同步运动程序时废寝忘食的专注;忘不了石震宇同志在图纸设计和电路调试时“严慎细实”的作风;忘不了段培华同志在解决全闭环控制算法时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的韧性;忘不了刘丹同志在提高转台手持遥控器使用便捷性上所做的数十次改进优化…… 每一个忘不了的瞬间,都反映着创新道路的艰难,但也蕴含着创新道路上518所人坚定的信念!文/韩强529厂北斗管路焊接团队“一丝”的坚守向上滑动阅览在北斗导航卫星中,推进分系统作为卫星的供能系统,保障了卫星在太空中的顺利运行,而推进分系统管路就像卫星的血管一样,分布于卫星的各个部件,为各个环节输送着新鲜血液。五院529厂就有这么一个团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每一颗卫星架设着生命的管道,他们就是管路焊接团队。在北斗管路焊接团队现场有这么一句座右铭“每一道焊缝关系到航天事业的成败”,在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班组成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从最初的60后、70后老师傅,到现在90后、00后成为岗位的主力,不变的是班组对于高标准的追求。从最开始核心骨干带队攻关突破,到现在青年先锋岗成员挑大梁,团队每一名成员都在无时无刻坚守着航天人的执着,不放过一丝的问题。对于高标准,团队中的90后骨干郭丽军一直记得自己刚加入团队时经历的一件事。当时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在第一次执行焊接任务时,由于焊接参数调整不到位,焊缝相对于管路平面凹陷0.11mm,比标准超出了一丝(0.01mm),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自己的师傅,看看能不能就这么过去,毕竟肉眼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平时一向很和蔼的师傅此时却异常的严厉,放大了音量,告诉了郭丽军让他铭记一生的话:航天产品面前容不得一丝的马虎,如果每一道工序都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都存在着着一丝的误差,那么累积起来将会是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也正是这种对0.01mm的坚持,让郭丽军对航天质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成为他后来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正因为对质量的高要求,北斗管路焊接团队为北斗导航卫星提供了产品很好地经受了任务的考验,出色完成了“供血系统”的使命。二十多年来,几代北斗人对于北斗导航卫星始终保持着执着与热爱,因为他们深深地坚守着新时代北斗精神,也正是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坚守着高质量高标准的工作作风,为北斗工程成为中国航天一张享誉世界的名片贡献了力量。文/李瀚翔素材:院下属各厂所编辑:胡潇潇责编:邵素芝监制:母国新
有梦 有位 有未来WE NEED YOU七部简介About Us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设计部(以下简称七部,对外名称: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于2008年9月在七院原研发中心、北京研究部基础上组建而成,是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集总体设计、系统集成与技术创新为一体,以战术型号、宇航分系统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总体设计部,是国内专业配套最齐全的总体设计部。热招职位Hot positions01战术型号总体设计师4人向上滑动阅览岗位职责:1.负责组织开展战术型号装备、技术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负责战术型号总体专业技术预研项目申报材料编制,配合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申报、答辩、研究及结题技术总结等;3.负责战术型号总体方案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及设计定型工作,组织开展总体设计、各分系统接口协调设计等;4.负责组织开展总体大型地面试验、飞行试验的试验策划、试验设计、试验大纲编制及试验组织实施等。任职条件:1.了解战术型号总体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2.熟悉战术型号研制流程;3.参与过战术型号总体专业某个阶段的研发;4.具备一定的总体设计水平和抓总能力。02指控总体设计师2人向上滑动阅览岗位职责:1.负责组织开展七部战术型号领域产品指挥控制总体装备、技术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负责武器系统指挥控制总体技术预研项目申报材料编制,配合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申报、答辩、研究及结题技术总结等;3.负责型号项目方案论证、设计和研制过程中的指挥控制总体设计工作;4.负责组织开展武器系统指挥控制技术成果申报、技术材料编制及配合答辩等。任职条件:1.了解战术型号指控总体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2.了解战术型号研制流程,参与过指控研发者优先。03控制系统设计师6人向上滑动阅览岗位职责:1.负责战术型号先进导航体制与方法、制导方案、姿态控制方案研究;2.负责导航算法、自对准算法研究,负责制导算法、姿控算法设计;3.负责导航设备性能指标分配、传感器性能指标分配、执行机构指标分配;4.负责导航系统、制导系统、姿控系统数学建模与数学仿真;5.负责导航系统、制导系统、姿控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控制系统弹性抑制试验等。任职条件:1.熟悉导航、制导或姿控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流程,具有较强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2.具备导航、制导或姿控系统建模能力;3.主管过战术型号的导航、制导或姿控系统设计工作。04导引头设计师2人向上滑动阅览岗位职责:1.负责战术型号先进探测体制与方法研究;2.负责协同探测技术研究、协同感知技术研究;3.负责导引头性能指标分配、传感器接口设计;4.负责导引头通用质量特性设计、产品质量过程控制;5.负责导引头产品验收、地面试验等。任职条件:1.具备扎实的电磁理论或光电成像理论基础;2.熟悉目标和环境辐射或散射特性,了解先进的探测制导体制和技术;3.主管过光电/雷达导引头设计工作,主管过型号导引头设计工作的优先;4.从事过复合导引头总体设计工作。05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师3人向上滑动阅览岗位职责:1.负责发动机结构设计、发动机连接及密封设计、发动机药柱设计;2.负责结构强度计算、发动机内弹道计算、药柱结构完整性计算;3.负责燃烧室防热设计及热力计算。任职条件:1.从事过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设计或装药及内弹道计算工作;2.能够熟练使用ANSYS或Abaqus等软件开展有限元分析计算工作;3.熟练使用Pro-E、AutoCAD等软件进行发动机结构设计或装药设计;4.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能够独立编制内弹道程序;5.具有良好的技术视野,了解国内外先进发动机设计技术,具备根据实际问题正确选择技术方案的能力。06通信网络设计师3人向上滑动阅览岗位职责:1.负责组织开展战术型号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负责通信网络专业技术预研项目申报材料编制;3.负责通信网络系统总体设计,开展系统方案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及设计定型工作;4.负责组织开展通信网络系统相关试验评估,参与飞行试验的试验策划、试验设计、试验大纲编制及试验组织实施等。任职条件:1.了解指挥控制信息系统、指挥通信系统、数据链系统或多平台多节点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2.熟悉战术型号通信网络系统研制流程;3.熟悉通信系统信息可靠传输相关技术及网络安全、通信抗干扰相关技术。基本条件Requirements1.热爱航天,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勇于创新;2.具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3.一般应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参与过战术型号工程研制或技术研发工作,熟悉相关设计流程;4.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副高级职称年龄40岁以下,正高级职称年龄45岁以下;5.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操守,无违法违纪和不良从业记录。薪酬待遇Companybenefits一般成熟人才薪酬待遇按照七部薪酬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安家费硕士为10-20万元,博士为20-50万元。对于引进的具有高级职称、主任设计师及以上职务的高层次成熟人才、技术领军人物或省部级及以上技术专家,其薪酬待遇、安家费按照“一人一策”原则协商确定。招聘程序Process招聘程序分为报名、资格审查、专业面试、综合面试、综合考察等阶段。通过各阶段审查的人员将以适当方式通知。联系方式Contact Us(一)报名时间报名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30日。(二)报名方法应聘者请将简历投递至邮箱qibuhr@163.com,邮件名称统一填写为:“七部社招人才+应聘岗位+姓名”。联系人:余泳。电话:028-84803337。(三)应聘要求1.应聘人员应符合应聘基本条件、岗位职责及任职条件;2.应聘人员不得在应聘材料中涉及国家秘密;3.应聘人员对所填写应聘信息及相关材料真实性负责。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应聘资格。诚挚欢迎有才之士加盟七院七部!特约编辑:吴 军微信编辑:张子超微信责编:冯锟 微信监制:王晓彥
挖贝网 12月11日消息,金太阳(300606)称,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署280 万元合作协议。金太阳称,该公司针对非晶合金在光学部件的广泛应用前景,结合公司在非晶合金制造、加工及后端光学研磨的能力,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展非晶合金反射镜的设计、试制以及产品的模拟空间环境验证试验,以形成产品工艺路线,获得典型非晶合金反射镜产品并完成产品的鉴定级试验,以具备开展航天器飞行验证的技术条件和产品基础。金太阳表示,通过本次技术合作,公司将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立密切、长久、融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业务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共赢发展,将对公司开展航空航天领域及军工领域的非晶合金加工及光学加工业务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将进一步拓宽公司产品的应用范围,夯实公司在精密加工及精密研磨领域的龙头地位。从公司长远发展来看,本次合作将有助于公司业务拓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